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2024-08-21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共9篇)

1.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一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

摘要: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是一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学习理论研究。它具有注重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强调农村科学课堂教学实验探究、促进农村科学课堂教学知识的探究和运用等特征。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新型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以,促进教学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科学浅层学习;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深层探讨;积极完成科学理论学习的真实情境;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新型学习方式

探究精神

问题意识

合作意识

正文:

从现在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学习的现状来看,和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改变,都明确的表现出了农村学生在科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改变。现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所强调的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农村学生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理解知识、体验情感。现在的农村科学课堂中,教师会利用更多的、直观的、便捷的浅层学习方式来促进农村学生深度学习。让科学观察与实验成为农村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的阶梯和开启学生智慧大门最优化的思考。

一、新型学习方式为现在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创设了科学的教学情境。

新型学习方式为现在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精心创设了各种教学情境,它不仅能够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更加能够调动农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农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现在许多农村都已运用过并掌握了创设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的方法,80%以上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都能很准确的让他的教学在他预定的情境教学中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执教《糖到哪里去了》时,第一部分让学生猜测:糖到哪里去了?提出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动手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先直观、形象地观察并用语言描述:高锰酸钾是怎么“均匀分散”到水中去的,然后再类比推想其它物质也是这样“均匀分散”到水中去的。——这是“溶解”概念,当学生知道什么是溶解后,再让他们整理观察研究结果填表,并分析、判断“能否溶解”。——这是“溶解”概念的应用,以加深概念的理解,最后再通过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溶解现象?是建立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把课堂中的探究拓展到生活中。

二、新型学习方式在现在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人说:“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在现在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农村教师也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各种问题中能动的汲取知识的甘泉,例如:黄龙镇小的毛倩倩老师在进行《认识磁铁》一课的科学教学时,第一个活动:她就让学生拿到实验用品后,去猜测区分哪些可以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行,这不仅让学生学会去猜测某样材料是不是能被磁铁吸引,学会去判断;更是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区分金属与非金属。等学生分好后,再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出理由,但是又不是很相信自己说得是不是正确的。此时的学生在猜测后都很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时再发磁铁,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学生很快就做完了实验。然后发现有些金属并不能被吸引,为了证明到底可不可以,教师再次演示这些有疑问的材料,发现有些金属真的不能被吸引。这样就再一次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有些金属不能被磁铁吸引住?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可以被磁铁吸引住,只有铁和钢会被吸引住,这时教师解释钢其实是铁的一种,这样学生就会有个知道:磁铁可以吸引住铁制成的物体。

三、新型学习方式在现在的农村科学课堂探究教学中更加注重了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采取相关安全措施等。让学生先动脑、再动手,带着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去亲历科学探究,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现在很多农村科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训练和培养。在一些科学实验课开课之前90%以上的科学教师都会让学生通过讨论方案明确怎样做本课的科学实验,并在讨论交流后领取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单开始实验。很多农村小学科学老师都明白在科学中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做出来的他们印象最深,所以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他们一直提倡“做科学”。科学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做”的过程,设计一部分让学生做的活动在时间安排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做。

四、新型学习方式在现在的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都能够比较恰当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策略。在农村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们在明确了小组内人员的分工职责,后,不仅注重了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注重了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中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很多优秀的科学教师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都能利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得农村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合作学习的交叉/与碰撞的过程中更自然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2.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二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英语词汇,英语句式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逐渐被各国人民应用到商业交流中,商业英语翻译逐渐被各个国家所重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在我国国际商业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句子的无歧义和准确性可以解决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与国的商业交流,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句式翻译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中国人一般都比较注重形象的思维。在翻译时,中国人一般较为突出句子中的动作,但是在英语的习惯中,对抽象、逻辑、严密性的思维模式较为重视。 一般情况下,均直接对事物进行直接客观地表述,对人称的运用频率很少。一般在商务交流中,习惯运用被动语态,对商务活动中的事物采用被动语句进行阐述。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应对这两种形式多加重视,掌握这两种语式的运用方法和翻译技巧。

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中,翻译者要将英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准确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对原文的意识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准确理解,避免因词汇含义的差异导致翻译的混淆。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的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与此同时,要掌握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必备技巧,运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对其进行翻译。在英语表述中,有些词汇组合具有固定的含义,翻译者要很好的掌握这些含义,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不得按照主观的判断,对其按照自身对其的理解进行翻译,这样很容易出现翻译失误。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词汇翻译不准确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分析

在进行日常的商务英语翻译时,往往会出现对有些词汇翻译不准确的现象。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词汇的缺失, 在所需翻译的文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解释。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很容易造成翻译不够准确或者翻译失误等情况, 从而导致整个语言的表述不够准确。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 有些词所表述的中文和英文的含义有所不同,对其进行直接翻译,往往会导致词义被曲解。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要考虑到我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对含义有差异的词汇进行准确的翻译,以免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词汇含义的曲解,而造成商业纠纷或者商业矛盾。在日常的商务英语翻译中,专业性词汇较多。因此,在翻译时会非常困难,往往会出现同一个词汇有不同解释的现象。因此,非常容易出现错误。比如在endorse这一词汇,在一定背景下,可以表示为对某种货物表示满意,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介绍给外界;也可以表示为在书的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因此, 在对这类词汇进行翻译时,要根据所给语句整个意思的表述, 对这类词汇进行分析,从而结合语境得出正确的解释。

在进行商业英语翻译时,要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遇到一些翻译不对等的现象,因此很难将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落到实处上来。这就要求广大翻译者,对东西方文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找出东西方文化的相同之处,分析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促进翻译工作能够更加准确,并且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例如,中国的“红茶”,对其进行正常翻译时,应该为“red tea”。但是在英语的表述中却是 “Blake tea”,因为,在英文中,主要是对茶叶本身颜色的描述。如果翻译者对这一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就会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会出现很大的错误,导致相当程度上的损失。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熟练的掌握这些技巧,把握好这些词汇的不同之处。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同一个词汇所表达的意思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翻译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还要具备灵活的思考能力,能够通过一定的语境,判断相同词汇的不同含义,从而避免在翻译中出现错误。例如, 在翻译“Welcom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这句广告语时,本意是“欢迎到天涯海角来”。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对其进行翻译,就会有“世界末日的含义”。因此,翻译者要注重这方面的内容,积极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同时培养自身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结束语

商务英语作为各国商务往来的重要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广大商务英语翻译者,对英语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保证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从而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业往来。

参考文献

[1]龚佳文.浅谈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4.18:291.

[2]李蔚.英语翻译中的跨语言文化问题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68-70.

[3]王璐.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2.02:59-61.

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十分强的学科,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感到困难,而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但是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我就简单分析一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由于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喜欢展现自我,他们很少能考虑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感受,这就使得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数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对数学问题的反应能力较慢,这就使得他们没有发言的机会,更有甚者会羞于开口。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寄期待于同组中的优等生,不利于学困生的成长发展。

2.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都能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即使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大部分的学生还是采取自主思考的方式,还有的学生把小组讨论的时间当成是说笑玩乐的机会,学生的合作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教师无法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教学。

3.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

在有些数学课堂上,有的教师仅仅将合作学习当作一种形式,为了走个过场而让学生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往往教师将一个问题提出后,就让学生立即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并且教师为了节省课堂的时间,在学生讨论不久后便要求停止。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或者是正在热烈的讨论中就被教师打断,这就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解决策略

1.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合理分组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而组内成员的合理分工则是实现有效合作的基础。因此,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教师就要让学生合理地分配组内成员的任务,使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我将学生按照综合能力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小组内的学生自由决定每个人都担任什么职位,以便在合作学习时可以实现合作共赢。我在教学“相交与平行”时,在学生了解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后,我便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相交与平行的现象。这时小组内的成员都在积极地讨论。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整理,有的学生负责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这样的分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新时期教育要求下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必备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具有合作意识。我在课堂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直接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引导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入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动手实践操作,很快就找到计算方法,并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讨论,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与荣誉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师适时参与,调控学习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但是这并不表示教师可以将课堂完全地交给学生。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价值,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与方向迈进。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时,就先利用学生熟悉的买东西引入,在得出了3.6+5.74=9.34,9.34-5.74=3.6,9.34-3.6=5.74这三个式子后,我便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让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列出相应的竖式。有的小组学生就按照个位对齐的方式列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相应的计算方法,于是我便引导学生:“我们知道这个算式是成立的,那么怎么列式才能得到这个正确的结果呢?说不定从小数点入手可以有一些发现呢。”学生思考后都恍然大悟,他们将所列的式子进行修改,将小数点对齐,果然式子看起来就顺眼多了。这样的思考与探索的过程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效地增强了自信心,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而合理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而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索中学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秋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3).

4.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篇四

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全国中小学的教学模式也焕然一新了,但是在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的背后,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呢,现在我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谈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新课标》中把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阅读教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保证优质的阅读资源。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小学没有独立的阅读室,有的学校的图书比较少,图书年代久远,破损严重等等,类似的问题成为了学生阅读的最大障碍。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可以号召社会各届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成立独立的图书阅览室,还可以组织老师学生购书捐书,成立班级图书室。

其次,积累是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只注重故事的情节,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所以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很慢。我想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重点培养积累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文知识及时的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好习惯自然形成。

最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很多农村孩子不喜欢读书,读书没有选择性,很多家长不知道要为孩子买什么书,怎样让孩子热爱读书。所以老师要成为学生读书引路人,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很多语文课堂完全是以教师的个人角度去开展,所传授的知识也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近几年,国家虽然极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怎么运用,怎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却成为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想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堂上多与学生交流,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身心感受,让学生参与到与文本间的直接对话当中去。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运用。几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而几千年之后的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这种思想呢?现实中,能有多少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呢?所以我觉得在小学课堂注重听说读写的专项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大胆的去说,去交流。

5.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五

实验研究方案

作者:大名镇北关小学数学课题组安满香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外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教材体系和学习方式已不完全能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已在致力于教材与学习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课程改革。如欧美各国纷纷打破原来课程重知识的倾向,倡导“主体探究”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性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是十分必需的。”

2、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是要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理论上,转变学习方式,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教育实践中,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上,转变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3、教材的使用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是一套较为集中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又具有很强的实施可行性的教材。我校2005年9月选用这套教材以来,通过二年的使用,我们体会到了这套教材的许多优点。教材中题材选取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形式设计情境化、活动化、开放化;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搭建了平台。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本课题通过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开展行动研究,根据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色,以冀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实验教材;充分发挥新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把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试图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努力把静态的教材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动态的活动资源;开发新的教材信息资源;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案;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逐步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二、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实验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理解透彻,教学中积极挖掘冀教版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拓展教材,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原来过于注重模仿记忆、机械训练等接受式学习的状况,初步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2、挖掘冀教版教材优势,创造性地使用这套教材,依据新课程中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先进理念,精心设计、大胆探索,深入实践,定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3、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推动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

学生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特征。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包括数学事实,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理解的过程。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致力于数学教学观念的变化,注意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生的素材能联系学生生活,对学生有吸引力、有挑战性;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为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保证,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认识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式,充实学习情趣。“教材就应该让孩子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不是教孩子们学习,而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促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操作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要充分相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满激情,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得到发展。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留给学生充裕的实践时间和探索空间,而不是用演示来替代学生的实践。

2、过程性原则:通过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问题性原则:即通常不是提供素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领悟并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沿着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轨迹进行探索研究,不仅使解决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目标:

1、使参与实验的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开放的教学思想,会取材、善设计、能组织。即会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取材,设计出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并能够组织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

2、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自主的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为我校及兄弟学校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先行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

六、研究的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对改善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1)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对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2)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对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3)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对小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七、研究的对象

我校正在使用冀教版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学生。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八、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计划在两年内完成。为能顺利进行课题实验,我们将实验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1——2007.4)

1、深入学习理论,分析教材,确定研究方向。

2、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3、实验教师确定子课题,制定阶段计划。

第二阶段(2007.5——2007.10)

1、按方案进行研究。

2、积累研究资料,分析实验效果。

3、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效果分析,并针对问题调整方案。及时积累资料和成果展示。

第三阶段(2007.11——2008.3)

1、修订实验方案,深入实施。

2、继续积累研究资料,展示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3、分析实验效果并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

第四阶段(2008.4——2008.12)

1、全面总结,撰写结题实验报告。

2、整理论文辑,典型案例,相关教学设计。

3、准备鉴定验收相关材料。

4、申请鉴定验收。

九、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为主,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

1、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

2、实验教师的个体实践为主,课题实验小组集体研究为辅。

3、各实验教师要确定子课题,按学期分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4、以控制对学生有损害因素为起点,以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为前提,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

十、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与条件保障

1、主持人、参与者大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都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或小学数学教学多年,主持人是省骨干教师,其他人都是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实验教师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教学改革热情高,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深的研究潜力。因此,这支研究队伍是专业知识、研究经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队伍,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定成果奠定了基础。

2、主持人和专业人员把握研究方向,进行理论指导,参与实验过程及解决疑难问题,总结成果,组织推广。学校领导和实验教师以行动研究为主承担实验具体任务。

3、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本齐全,图书、音像等资料齐全,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有较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研究,将会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设备更新、资料订购、教师培训。

4、实验班的学生均为自然分班组成,使课题研究具有合理性,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

十一、预期成果

完成的时间:2007.1~2008.1

2最终结果形式:教学设计集、案例分析集、学生能力展示、图片、照片、影像资料、原始资料、实验报告。

十二、课题组织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安满香

负责课题研究的设计、课题管理、实验指导、研究人员的组织协调。

课题组长:孙志强

负责研究方案的设计、实验指导、研究报告的组织和撰写

6.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六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体育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还没有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1.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观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原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多,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笔者听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组授课制更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教师,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在一起,教师不

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1.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利用呼啦圈进行合作创编游戏,教师把各种颜色的呼啦圈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创编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创编游戏比较新颖;个别学生把所有呼啦圈放在自己身边,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创编。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4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1.5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1.6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笔者听过的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6人一组,每个班8-9组(因受条件的限制即分组比不分组占的空间大),个别情况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来上课。众所周知,我国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从笔者多年来在学校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70-8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操场小学生多,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 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用的作用。

2.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体育,不同的人在体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即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学习体育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笔者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体育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教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体育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一个部分,广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标准所提

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的关系

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体育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明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2.3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有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2.4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4.1合作学习的分组。体育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4.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体育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2.4.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

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2.4.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体育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展示、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2.5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须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2.5.1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5.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往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

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2.5.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5.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2.5.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2.5.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5.7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2.6减少班级人数、提供合作学习的教室

7.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问题,表征,问题解决,策略

新课改以后小学数学的新增内容______“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公认的难点,而目前的研究更多限于“为策略而策略”,并没有真正解决“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所遭遇的问题。跳出“策略”的窠臼,审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追本溯源,把脉儿童问题解决的瓶颈,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突破口。本文拟在分析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表征类型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发展儿童的问题表征能力,以改进“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

一、小学数学中问题表征的类型

1. 文字表征。

文字表征是问题解决者依据自己掌握的陈述性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述问题的条件和目标,明确问题的结构,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能的算法。由于数学问题背景的现实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其表达形式往往复杂多样,它们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相互交织成的一篇篇“说明文”。对于一个数学问题而言,如何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文字加以表征,往往是理解题意,获得问题解决突破的关键。例如,面对图1中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引导儿童读懂图意,找出该问题的相关信息——原来浇花的人数、又来浇花的人数、一共浇花的人数,忽略无关的细节——花丛、男孩、女孩等,并确定问题是求浇花的总人数。再进一步用语言描述:原来有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浇花,就是把3和2合起来。经过这样的表征,儿童才能够将问题情境内化,把握问题的本质,顺利地实现与头脑中加法结构的对接。

2. 数式表征。

数式表征是用数字、符号、字母、代数式等,将问题中的信息及其关系结构表征出来,使问题变得清晰明了,有助于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突破最初在头脑中形成的不适宜表征的约束。例如,“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如果儿童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将关系错误表征。但如果抓住关系句,顺向“翻译”成数式表征:小雁塔的高度的2倍-22米=大雁塔的高度,则为进一步符号化为2a-22=b提供了基础,符号表征已经接近于问题解决,方程模型的刻画已呼之欲出。数式表征的不断累积和抽象,有利于促进儿童在认知结构中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模型”,为模型表征提供匹配原型。例如,从大量的生活问题情境中,学生数式表征出“每小时做纸花的个数×小时数=做纸花的总个数”、“每分钟打印的张数×分钟数=打印的总张数”、“每天修的米数×天数=修路的总米数”等。通过对数量的梳理、比较、抽象、提炼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概念,建立起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工程问题的初步模型,为今后遇到相关问题进行模型表征提供了可能。

3. 图表表征。

图表表征是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常用的一种表征形式,是通过绘制图形或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清晰简明地呈现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规律,剥离无关信息,减轻记忆负担,从而有利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比如,对于儿童比较畏惧的“黄豆榨油”问题: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6千克,320千克黄豆可榨油多少千克?如果能够用表格进行表征,将有利于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促成“先求出每千克黄豆榨油0.16千克,再求320个0.16千克是多少”的解题思路,还可以促进“倍比法”的生成:320kg是100kg的3.2倍,榨出的油也就是16kg的3.2倍,对于六年级学生,更是能够进一步表征为“百分率”问题、正比例问题。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问题理解的深刻性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4. 模型表征。

“数学模型”是在一个复杂现象的理想化情况下,元素和关系的数学表征,数学模型能澄清和解释现象并用于解决问题。模型表征是通过对问题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辨析问题结构,在问题解决者的认知结构中寻找或转换成与之匹配的已有数学模型,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解决数学问题时,首先要辨别问题的类型,认识问题的结构特征,分析出问题中的某些部分与已知模型的结构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以便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若能够正确识别模型,就可以很快缩小搜索的范围,向问题解决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比如,四年级儿童在遇到“小明、小军和小芳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话多少次?如果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这样的问题时,如果能自然地产生与“搭配中的规律”的联系,并辨别出:一次通话即两人的一个“组合”,一张贺卡即两人的一个“排列”,对应调用头脑中的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便是很好地进行了模型表征。

二、运用问题表征改进“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

小学阶段安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以及转化等。尽管在此前的学习中儿童或多或少对策略有所体验,但真正专门学习“策略”时,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更何况“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主旨是超越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事实上形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是儿童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如何表征,为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基础。问题表征的目的在于大脑清楚地反映实际存在的问题,而表征的结果往往使解题的策略显露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儿童表征能力的欠缺成为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大大影响了策略教学的进程。所以,面对一个个不同类型的具体问题,有效地促进儿童合理地进行表征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儿童问题表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必需的问题表征需要以前期对大量简单问题的问题表征为经验基础并实现新的超越。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专题学习是促进儿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策略运用水平、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承前启后,既不是起点,更不是终点。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问题表征能力随着大量典型问题的解决不断得到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后续学习中,各种问题表征的不断运用,促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新的水平上的反复运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获得了可持续发展。

1. 早期初步渗透问题表征方式,孕伏策略雏形。

文字表征是小学阶段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表征。有经验的低年级老师都特别重视儿童数学语言的训练,对于问题解决而言,其实就是要重视对生活问题情境的文字表征,而这种文字表征必须逐步将生活语言上升为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促进儿童对生活问题的纵向数学化,达到对问题的数学本质的把握,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对于低年级的图画应用问题、图文应用问题,我们就需要引导儿童用相对完整的文字语言进行表征。同时,这种表征又应当指向于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是语言描述。如求和问题,除了引导儿童用“原来……,又……,一共……?”表征问题,还应当进一步表征为“求一共……就是把×和×合起来”,促进加法模型的应用。这其中,“把×和×合起来”是内部表征问题本质的外显。对于求差问题,重要的是表征为“从×中去掉×,还剩多少”,以顺应认知结构中的减法模型。这样,当儿童遇到图文表示的“树上一共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5只,一共飞走了几只小鸟?”时,就会自觉将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加法模型和减法模型进行对照,确认属于“把×和×合起来”,排除无关甚至干扰信息,正确表征为“求一共飞走几只小鸟,就是把3和5合起来”。避免了单纯从文字上的“一共”、“飞走”误判作“用减法算”。所以,教师只有促成了儿童结构化的文字表征,才能发展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

图表表征并非学习“列表”、“画图”策略时第一次使用,这之前教材也提供有可以用图表表征的问题空间。我们应当挖掘并充分利用这样的契机。比如,“小红把8个雪花片分成了两堆,她是怎么分的?”儿童当然可以用语言表征为“8的分成”,但我们更需要引导儿童以图示的形式进行有序表征:这必将为学习“列举”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不失时机地通过平面图形的有关问题生成图示表征也很有必要。比如,“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宽6米。扩建时,长增加3米,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因为是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呈现的,儿童很容易通过示意图表征问题,并发现增加的部分仍是一个长方形,且“宽”不变,从而直接利用公式求出增加的面积。这样的适时渗透,就能很好地避免专门学习画图策略时,儿童把“长增加3米”错误表征为一条长边延长一些的“长尾巴的长方形”。同样,对于列表表征,我们也应当进行有意识的渗透。教材中曾有这样的题:小红家养了5匾蚕,平均每匾能收180个蚕茧。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格的呈现,体会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匾的个数是几,相应的蚕茧的个数就是几个180;蚕茧的个数除以匾的个数总是180。更进一步,教师改编问题:小红家的5匾蚕共收900个蚕茧,她家一共有这样的10匾蚕,能收多少个蚕茧?水到渠成地促使儿童通过列表表征问题中的信息,明晰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一学段的模型表征首先应当重视基本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结构,突出问题表征时的运算意义视角,以文字表征、图表表征为基础,逐步加强问题解决中数式表征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四则运算模型的建立,并自觉运用运算模型表征面临的问题。其次,还必须在运算意义模型的基础上重视作为重要模型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的建构。使儿童面临问题时,自觉运用模型表征问题中已知的数量和要求的数量及其关系,或实现对问题的模型化归。

2. 中期引导自主建构问题表征,形成策略意识。

在策略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列表的策略,老师往往是给出表格让儿童填写;教学列举的策略,教师也是给出表格,让儿童接着列举;教学倒推的策略,教师还是给出表格,让儿童填写……究其原因:其一,儿童独立进行图表表征有困难;其二,教师不放心儿童去尝试或者觉得这并非策略教学的主要部分。恰恰相反,如果儿童不能独立、自觉地正确、合理地表征,当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时,即使明白将使用什么策略,也会因表征不当造成问题解决的失败。小学阶段安排的策略教学由易到难,是递进式的,前一种策略往往为后一种策略的学习提供表征基础。因此,将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而长期的教学目标,必然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通过第一学段的有机渗透,儿童具备了较好的问题表征基础,在学习策略时,教师不妨放手,让儿童自主建构问题表征,实现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体验,真正提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策略的教学必须以文字表征问题为基础,通过儿童对例题(指苏教版中的例题,下同)图文的观察,整理信息并挖掘出隐含信息:三人买同样的笔记本。进而将问题表征为:小明、小华、小军在商店买同样的笔记本。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笔记本,用去多少元?小军买笔记本用去42元,他买了几本?教师作进一步的引导:问题中提到了几组对应的数量?怎样清楚地将这些条件和问题整理出来?这样,既促成了儿童的模型表征,又激活了儿童的表格表征经验,顺利实现对新问题的图示表征,使教学能够将重点放在体验表格所揭示的数量关系上,体会列表策略的便捷与价值。与此同时,图表表征相对于文字表征所带来的问题解决优越性也得以让儿童充分体验。

画图策略建立在儿童文字表征困难且不够清晰的基础上。面对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儿童能够联想起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时图形表征问题的经历,进而通过图形表征,揭示增加部分与原来花圃的关系——宽不变,架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借助增加的面积和长求出宽,最终解决“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的问题。我们还应当通过图示表征更为复杂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必要性。

列举策略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的图表表征。比如,“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师可放手让儿童通过示意图、数的分成图、列表等对问题进行表征。其实,无论哪一种表征,都能够让儿童体会有序列举的必要性,并显性地发现列举的穷尽。而对于“订阅《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这样的问题,儿童更可以在分类细化列表、字母或符号表征中进一步体会分类在有序列举中的作用。可以说,良好的问题表征为策略的体验提供了载体。

倒推策略中的问题表征所体现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容置疑。图文例题“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呈现后,教者大可不必急于多媒体演示“倒回去”,而应当激发儿童的自主表征:“怎样表示题中的信息,并帮助我们推知原来的情况呢?”实践中,儿童比较容易地画出两个长方形,并图示出两杯现在的情况,再画出倒回去的箭头,图示表征乙杯减少40毫升、甲杯增加40毫升。这样的表征就为问题的理解、把握和解决提供了“关键的步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激活表格表征:“画图能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可是老师觉得有点麻烦,能借助于别的办法整理和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有了图示基础,儿童顺利地用表格先呈现现在,再推知原来,一目了然。而对于另一例题“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有了四年级整体条件和问题的基础,教师不必示范整理,完全可以让儿童自己摘录整理,尽管儿童在实践中表现出表征水平的不同层次,而这恰恰是教学的最好资源。教师有序地由浅层次的语句式表征向深层次符号化表征呈现,从“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到“?→+24张→-30张→52张”,再到“”。这样会让儿童体会到更为数学化的图示表征十分有利于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这种表征也因其简洁、清晰演化为一种模式表征,为今后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有力的表征方式。

在替换和假设策略中,图示表征仍然对解决问题、体验策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在教学假设策略时,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便是以图示表征入手,还可通过列表列举等进行表征,这些表征都对体验假设的策略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所以,在教学时,不妨激活儿童已有的问题表征经验,尝试从多个角度表征问题的信息,再根据表征的外显——图示、表格等,进行计算和调整,达到问题的解决,并形成新的表征模型,提高策略应用的水平。

3. 后期优化提升问题表征水平,促进策略运用。

由于策略教学的需要,在进行策略专门教学时,所选取的问题往往具有典型性,这有利于相关策略模型的建立、解释与应用。但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远远不仅限于这些类型。因此,通过策略的教学,儿童所获得的绝不应止于解决一类问题,还应当获得更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表征的不同方法,而这对于解决新的、非典型的、一般的、综合性的现实问题无疑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克服“到了策略教策略,离开单元忘策略”的问题,真正做到早期分散孕伏和有机渗透,集中教学丰富体验再提炼,后续学习优化再发展。而这其中,贯穿始终的当是问题表征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刚.论问题理解与表征能力的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84-85.

[2]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M].蔡金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8

8.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与教学;培养能力

一、利用问题法改变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问题教学法来引导,这个教学模式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学生还像从前一样只满足于书本知识,习惯从前学习书本知识那种生搬硬套的模式,“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是非常贫困的,相比起城市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发展地区来说,经济条件的拮据造成了教学条件的艰苦,小学教学对于这些地区来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以现代的眼光谈论的。

在平常的教学中,农村小学数学老师最怕的就是学生厌学。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学生没有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学生的年纪都还很小,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不了是可以理解的。传统的教授方法学生会感觉很枯燥,上课注意力集中不了多久。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有趣的数学小知识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比如,在教学加减法的时候,先问问孩子们有没有办法将算数算得又快又好?例如可以把“31+64=?”这样的问题演化成竖式让孩子们来算,把个位和十位拿不同的顺序来算,在学习中杜绝孩子们常犯的“错位”问题,更教会了他们用“检验”来保证算数正确率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把课堂内容变得丰富有趣,而且还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一举两得。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课堂上,还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吗?

二、在生活中向孩子们提出数学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的教学步伐早已迈向多媒体化、信息化,而农村大多数都还停留于传统教学的阶段。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亟待改变的,也是教育目光的焦点所在。既然硬件设施的不足难以弥补,那么我们为农村孩子营造一个学习数学、并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环境,也未尝不可。数学的应用性非常广泛,特别是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基本上都和实际生活有关。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个“帮助妈妈算算账”的活动,请孩子的父母以问题的形式参与进孩子的学习中,每天把大概的支出说给孩子,然后让孩子们去求今天的家庭总支出是多少。这样,在孩子们学习后马上就可以将这份热情带进生活中去,在实际上十分有利于加强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这也是数学这门学科广泛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问题”教学带来的不仅是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智力的提高,它亦可以帮助老师节省时间,转而把课堂内容增加。“问题”教学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针对具体问题,找出相应的解答方法,这才是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改变、不断尝试的根本目的。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更好地结合教育目标,拓展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更高追求,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三、引发学生积极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是在学习之前先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这不仅是课堂前的积极准备,它还关系到课堂的精彩与否、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手段多样化与其他辅助工具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化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

在真正的学习过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思考,比如说在学习数字计算的时候,可以把数学家高斯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感受一下创造性“1+2+3+…+99+100”的解答,感悟数学之美,综合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在提高效能、注重公平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尽可能地去扫清问题教学法所涉及不到的边边角角,在实践中注重高效的质量和问题教学法的乘积运用效果。问题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着实广泛,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实行已经逐渐深入到了课堂之中,它的优点也日渐凸显,它是避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也是鼓励我们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动力源泉。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需要被关注和支援的一块,对于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对待学生要积极给予设备、资源上的支持,对待所存在缺陷和非人力资源的不足,要想方设法向上级进行申请和借调,争取将课堂效果最大化,这样才对得起老师的劳动成果,才对得起学生的辛勤求学。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就要将这个概念贯彻落实在教学中,努力改变教育现状,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张桂芳.浅析多位数乘法计算中的进位错误类型及笔算乘法的教学层次[J].小学教学研究,2012(23).

9.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 篇九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体合作学习成为近年来我国教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的教学组织相比,团体合作学习有很多优点,但在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小学语言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如小组行动重视形式,课堂教学自由放任等;对应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合作学习形式,内容应注意多样性,适当和确定性,处理形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关键词】群体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策略第一,理解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是创造性和有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因为是在课堂上提高社会和心理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质量等方面的有效性,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当代教学理论的主流 其中的一个战略,被誉为过去十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以来,中国还开展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合作学习中特别提到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这说明国家决策部门合作学习注意。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有国外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的历史,但在中国有效实施合作学习,关键是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意义,掌握其精神本质,积极从事实践,使利润和劣势。小学语言群体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系统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缺点。它以群体成员为主体的合作活动,以群体的整体绩效为评价标准,开放式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构成的构成,组成和沟通结构,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主要 动态参与。团体合作学习的意义是:(a),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学生是教室的主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舞台,给他们机会表演。合作研究给予每个学生自己的舞台,学生们一句话,我不仅生活在课堂氛围中,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提醒,指点,鼓励,使突然看到的道路。(B),合作学习可以培养集体意识。类不等于类组,作为类组,它必须具有内聚力,集体的荣誉感。合作学习可以培养集体意识。合作研究至少两个人,通常四个,有时更多。他们要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必须明确分工,团结一致。(3)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这些不同的思维火花在一起,它会崩溃的新思维sparks.n集体合作学习的语言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这由大多数语言教师年龄。但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在具体运作中出现了一个坏的趋势,以下几个问题。第二,目前小学语言合作研究存款 有些问题。1,缺乏科学的结合。n普通合作学习,也就是生活与生活的合作或师生合作。其中在生活和生活的合作中,可能有强大的团队能力,有些团体更糟,所以容易失去平衡.2,内容缺乏实用性。现在有少数教师在为表格。许多没有必要的合作,让学生学习合作,空架,缺乏有效性.3,教室难以控制。这主要是为新教师。学生在合作研究,你一句话,我是一个字,答案是非常积极的,那么你不能阻止他们说话,但如果他们说,会影响进步,所以教室很容易失控,造成释放的后果.n 4.课堂教学的任意性。一些教师在操作小组合作,该小组是学习学生自己,是教师的解放,你可以让任何事情,更糟糕的是,学生小组讨论作为自己的班级休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在课堂开始时,在黑板上很容易写几个问题,学生说:现在 在小组讨论开始时,完成黑板上的问题。然后老师什么都没做,直到下课,对学生的讨论无论问题,学生在下面只是微博,似乎讨论的问题是花时间说话,就像一只敲鸭船。有些老师也叫:这不是合作学习的小组吗?想象一下这个自由组的合作学习有意义吗?能否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答案是不!这组合作学习对于儿童的练习比灌输更有害,长期继续,学生的学习没有目的,不知道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而且老师也不负责任教学疲惫,教师有不信任感,导致疲惫的学校心理不良。5,流动形式。我听说过这么少的语言课,班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学生的小组的合作学习也进行得很好,讲座也得到了赞扬。目前,小组讨论即将结束,小组报告即将开始。没想到这是为老师实际抛开了讨论组,回到问题和回答传统教学,课堂混响是老师重复繁琐的解释,听人们无聊。在这一点上,我们喜欢它 只有明白只是小组讨论,只是一个形式,过去,只有证明他们有一个小小的讨论,进行自学习,效果不会控制。我不知道,这种流动的小组学习是否有任何好处和没有伤害。无论是在工作和受伤时,6,学生的参与是不平衡的。作者观察到,合作学习组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良好的学生参与更多的机会经常起到帮助作用,困难的学生成为倾听者,经常交叉的机会,独立思考和直接从良好的学生获得信息,导致困难学生在合作学生群体中的好处比在课堂教学中少。那些听过公共班教师的人将会有这样的发现:学生们在一组机会发言的活动中,代表团体报告的比这种现象多。7,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n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在相互协助和互动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出现不友好,不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发展。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单身孩子,其中之一 学生的自私是自私和独立的,从而导致上述问题。8,评估和奖励重组,轻微的个人。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于对整个团体进行评价和奖励,因此忽略个人发展。我发现在这个问题的观察中比较常见。当然,研究人员知道,团体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是为了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问题是:教师如何处理团队合作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解决策略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小学语言教师,在团体合作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学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研究如何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克服这些障碍,以便小组可以扮演角色。(A)教师更新教育哲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想法,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出的概念,改变他们的教育理念,以便在团体学习中做好.n(B),团队成员的合作学习组合应注意水平,差异和互补性。n合作学习是 学习小组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这里的学习小组应该采用一个异质的小组,小组成员在性别,表现,能力,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小组成员在4-6人,男生和女生半数学生,学生等基本上成比例。这样小组可以创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学习的空气不足。为了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你可以轮流,如组长,记分员,报告人,报告员等。团队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人员负责收集学习材料。报告由报告员撰写,报告是代表小组进行的。n(C),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应注意多样性,及时,适当和确定性。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与合作学习的质量直接相关。合作学习的良好形式应该多样化。首先,它可以是一个合作研究在课堂上,或者可以是课外合作学习,如:学习长征课,让学生在课外合作收集关于25000长征的信息,越多越好,只要理解时代的背景,理解本课的内容即可解决。二,可以标准化合作,可以简单合作。这里的规范合作是集团成员相对固定,主要用于讨论的问题很难,辩论的焦点等等。简单的合作不是标准化合作,合作的数量根据合作的内容来决定,可以是两三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第三,可以是长期合作,可以是短期合作,其中长期,短期合作是一种合作。长期合作需要一周或几周时间,例如进行语言社会调查。虽然短短的合作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例如讨论一个小问题。n灵活的合作形式必须与这种有机结合的内容一致,才能发挥其最佳性能。我认为在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时要注意:第一,确定性和适当性的目标。因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共同目标的实现,所以合作学习的目标应该是适当的,最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发展。二,内容量适当。在整个合作学习系统中的合作学习内容占据了关键位置,基于它作为起点和归属点。那么好吧 合作学习内容要非常谨慎,太多太难,太容易太容易使合作学习的形式,只有确定内容是适当的,为了让优生学充分吃饱,贫困学生理解,适度做某事去做。最佳做法是根据教学安排,对学生自学,写作自学材料,使教师有一个好主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合作学习内容。以下是与n(4)一样处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n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谈谈合作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这样的个性,可以向社会奉献自己独立的工作或与他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人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处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在你进行协作研究之前,让你的学生独立思考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初步的想法,然后探索,沟通,并解决问题。这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改善这部分研究是有帮助的。集体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大多数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研究和实验具有科学的态度,不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而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没有用的。不要说太多合作学习的原则也可能限制学生的独立思维空间,个别学生的发展也不利。n教师应该检查每个小组的结果,但也关心每个成员的发展组,你可以使用一些偶尔的小测试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出来,使我们分享的好处远远超过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个字高得多。委员会的负责人负责每个成员的管理,通过合作学习独立,自私的学生展示合作,互助等积极性格特征。(5)处理形式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形式的共同学习从组,其意义已经讨论过较早;然而,不可能关注形式,而是处理形式和目标之间的关系。任何形式的教学组织都是为了服务教学目标,学习生活的总体发展也应通过各种教学组织实现。教师的起点和目的地的所有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除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健康心理学,良好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一个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报告交流,或者每个小组已经成为一个小老师,培训团队成员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关系,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学习建立一个责任感,以确保集团不放任自流,并保持在表面形式。(6)合作学习的及时课后总结。教师非常有必要开展后期的后续学习,对团队合作学习的反思和反思,有必要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矫正工作,学生对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映成功经验和缺点的教训,然后对每组的表现进行具体指导,如学习能力,情绪态度,技能学生的合作等,然后各小组反思,这将慢慢形成一群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7)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习与人合作是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由于传统班级教学体系的影响,学生不能完全满足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与他人的沟通,维持人际交往能力,个人责任感不强;大多数学生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在组内的讨论和交流意识和技能。学生的技能可以分为学习技能和社交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点。1.学会收集信息。一般来说,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信息。对于信息社会来说,培养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收集有用的部分来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非常有益的学习和work.n 2.表达你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类互动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沟通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要求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合作探讨问题。3.讨论一个问题。讨论是一个合作问题来解决问题 关键,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可能已经解决了问题,可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需要讨论,克服困难,形成解决方案。4.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因为个性的差异,一些学生不想学习学习,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有些学生不想和别人交流。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真理: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需要合作才能做更多的事情。5.建立相互信任,团结和互助。成员只能建立相互信任,团结和互助,以诚实,荣誉和耻辱,不关心个人利益的损失,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即培养良好的意识形态质量也不错。6.个人责任感。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小组的学习任务,不必依赖于想法,也负责自己的学习,从而鼓励自己参与小组合作学习.7 7.以友好的方式处理纠纷。Class是一个小社区,团队成员将由于学习或其他事情有一些争议甚至 矛盾,成员必须清楚地争辩说,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应该把集团的利益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当争端不正确,总是保持团结。8.反思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总是引导学生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并合作探索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逐渐体验到能解决很多问题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学会有一种认同感。(8),合作学习应注意处理一些重要的教学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作为经理,顾问,顾问和参与者在教师的作用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学,考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合作与竞争,课堂教学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等。nnM参考:nnM教育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言课程标准nang Zhengjie,林佩轩:合作学习,五南书出版公司,1996第一版权所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上一篇:保健用品下一篇:“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