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类别等级划分

2024-06-18

建筑物类别等级划分(精选6篇)

1.建筑物类别等级划分 篇一

通常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定为一、二级耐火等级;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三级耐火建筑;木结构的建筑为四级耐火建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重要的公共建筑一定要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如通讯大楼、广播电视建筑、邮政楼,大型医院及体育馆、百货大楼等建筑。对于商店、学校、食堂、菜市场等如采用一、二级有困难时 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对于工业建筑,耐火等级的选定主要根据火灾的危险性类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甲、乙类生产厂房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包括锅炉房在内(若每小时燃煤锅炉的总发热量小于4t时,采用三级);丙类生产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建筑。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耐火等级的选定作了规定,一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高层工业建筑指建筑高度成果24米的两层及两层以上的厂房、库房,以及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高架仓库。为了保障高层工业建筑的消防安全及火灾后能迅速修复使用,高层工业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宜采用一级。

2.建筑物类别等级划分 篇二

1双参数的物理意义

2001规范中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公式:

vse=d0/t (1)

t=i=1n(di/vsi) (2)

公式中的符号与2001规范第4.1.5条相同(公式编号亦相同),本文不再赘述。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是以走时为权的平均剪切波速。即多层土与匀质土在剪切波速的传播时间上等效,摒弃了89规范用厚度作为权缺乏物理意义的做法。

场地覆盖层厚度(dov):自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面的距离。换言之,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放大作用),并以剪切波速大于500 m/s的坚硬土层为临界面而选择的深度。

2001规范对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提出4点应符合的要求(见2001规范第4.1.4条),比89规范要更详细、更具体。

2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1)沿用89规范对场地土类型划分的概念,与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相混淆,把89规范中的场地土类型应用到2001规范中,即用土层等效剪切波速来划分场地土的类型。例如vse=160 m/s,就套用为中软场地土;vse=280 m/s,套用为中硬场地土等常出现的错误。实际上,2001规范已取消了场地土类型这一概念。

2)对各孔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值进行场地平均,这不符合2001规范对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因为2001规范用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范围值,可反映出场地各孔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的分布特点,便于进一步细分为Ⅰ类场地和Ⅱ类场地。所以,再算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平均值就没有意义了。

3)常遇到把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甚至后两位。实际上,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值取整数位就满足精度要求。因为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从提高抗震安全意识角度出发的人为调整。所以是粗略分档,其取整数位完全满足精度要求。

3结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墨西哥、美国、日本、土耳其、哥伦比亚等)强震地面运动观测资料的积累和对强震加速度及反应谱的回归分析,揭示了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是随等效剪切波速vse的减小而增大,反应谱峰值αmax和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Tg也随vse减小而增大。从理论上讲,对于水平层状场地,当其岩土构成、力学特性以及入射地震波均为已知时,场地反应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目前的问题是关于输入和介质的信息都很不完备,另外,土层的剪切波速分布千变万化,如何将其对反应谱的影响准确地加以分类,同样也很困难。而在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尽管大家都承认考虑场地影响的重要性,但都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法。

2001规范是在采用了国际上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界的习惯,考虑到实际需要和规范分类标准的延续性,对89规范的调整。其场地的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剪切波速具有随深度递增趋势的一般场地,对于有较厚软夹层的场地土层,由于其对短周期地震动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根据分析结果适当调整场地类型和设计地震动参数。

无论2001规范关于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中的双参数是怎样的经验加调整,在现阶段,双参数的应用要严格按照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强条来执行。

摘要:阐述了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中双参数的物理意义,对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不能用来划分场地土的类型,也不宜将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值进行场地平均。

关键词: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场地覆盖层厚度,场地类别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建筑物类别等级划分 篇三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科学分类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18—02

一份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 000万“事业人”的改革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2011年3月正式对社会公布,2012年4月正式发布指导意见。这意味着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试点探索了整整20年后,正式开闸。如果从1995年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算起,事业单位改革已有整整17年。总体来看,改革进展缓慢、难入人意。国务院此次发布堪称顶级设计的指导意见,势必有利于全面助推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与以往的事业单位改革动作相比,此次改革将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要求。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强调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传统上对事业单位的分类形式(主要是按行业、拨款),目前对事业单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社会功能的不同,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三大类[1]。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同时,推进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又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切入点。只有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续的管理体制、人事体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才会顺利地进行。

一、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组织类别,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又在改革开放环境下快速发展,包含的组织千差万别。到今天,只有半数左右事业单位真正或基本具备公立事业法人特征。当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活力不足、效率低下等,公益服务的供给已明显不能满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正是这种情况下,要求事业单位改革的呼声愈益高涨。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数量庞大,门类繁多,情况复杂,事业单位改革从何“下手”,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论证,现在人们对如何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已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分类改革。

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是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切入点。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事业单位改革攻坚的突破口。我国现有事业单位改革首先是事业单位分类问题,分类不清楚,就很难确定哪些事业单位是要加强它的公益性,哪些要回体制类,哪些要进行改制推向社会,分类不清楚就无法将改革推行下去。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五年内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只有对现有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在分类基础上确定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当各个不同类别的组织按其方向改革与发展时,各类组织的性质、特征也就显露出来,而真正的事业单位也就水落石出。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才能真正地全面展开。而前提是必须保持分类的理论划分与实践的科学性。实践为回避难题,就绕过分类这一环节实施改革,这样不区分对象的改革充其量只能是对原体制的修补。所以,事业单位的分类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

二、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探索实践中存在的困境

有了一个好的规划和实施策略,只是顺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提,在实施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难题。按照指导意见要求,一年来各地各部门扎实稳妥地开展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進一步摸清了事业单位的家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在实施分类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分类标准与实践的脱节

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划出台之后,有关分类的难题已经不再是理论上应该如何分类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把这一分类标准正确运用到实际中去。在实际中如何参照分类标准划分事业单位是关键。意见出台后,各地都基本确立了事业单位分类按功能分类的依据。然而,实际的分类中存在一个部门有多个功能的情况。比如说,行政性事业单位要回归行政机构,像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之类的执法性事业单位,当然比较简单。但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有一些事业单位既履行某些行政职能,还提供一些公共服务,甚至还从事一些经营活动,如何避免回归中的“搭便车”,就很棘手。分类依据作为事业单位改革整体推进的前提条件,但在实践中难以对事业单位分类。那么,分类的标准是失去了意义。因此,事业单位分类定位如何运用于实践显得更为重要。

(二)事业单位分类实践中,主体缺乏动力

事业单位改革实质上是政府自身改革,但目前改革动力仍然不足。一方面,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出发,社会公众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持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利益相关方对改革仍存在迟疑或者观望态度:首先,部分主管部门不愿意改革,一旦改革将导致其利益受损,因此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有的部门领导习惯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发展有担忧和顾虑,缺乏改革信心。有的则担心改革带来不稳定而不敢改革。再次,事业单位职工习惯了现有较为稳定的工作状态,担心现有利益得不到保障,保不住“铁饭碗”,改革缺乏内驱力。国家虽然在政策设计上作了充分的考虑,并制定了明确的政策界限,如何划阻力为动力,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分类实践中存在不科学、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践中,除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事业人缺乏改革动力外,分类实践者的某些行为也存在不合理、不公正、不科学的现象。许多事业单位想往行政类事业单位里站,这样,事业单位就能转为行政单位,华丽地变成国家行政机构。这样就免不了到相关部门走后门,拉关系,破坏事业单位改革的公正合理性。同样的,拿着政府拨款,自己又赚外款的生产经营性单位,已经习惯吃公款,分额外利润的体制,不愿失落地转为企业。大部分原因是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往往放不下昔日的官架子参与顾客是上帝市场的竞争,不能适应自负盈亏的市场,所以这部分事业单位也不惜重金通关系争取把自己划分到公益类事业单位。没有額外利润至少固定政府拨款是有的。一些改革部门顾旧情,看钱面就试图“帮助”他们,分类工作处于保密状态,不接受大众的监督。这样的分类就不是科学、合理、公正的。事业单位的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排头兵,试问这样的排头兵本身就存在着问题,很难想象后续的改革是否合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继续科学地、合理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应处理的几个问题

在2012年党中央政府正式全面推进各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际,上述的困境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甚至对事业单位中的科学分类还存在笼统认识,势必影响分类后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所以,要让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基础——科学分类进行得更完满,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并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事业单位分类要结合实际做大量的基础工作

针对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做好基础的调研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事业单位的分类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要以指导意见为指导,结合实际进行分类工作。改革涉及现在每一个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事业单位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阐明本单位情况。主要根据其社会工作职能确定类别,如果工作职能存在重合现象,难以确定类别,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该单位的运营模式,财务收支等作出综合判断,进而分类。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问其理由,指导意见就是纲领。某件东西性质、类别就不是一个刚性的概念,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规定,何况分类后,现存的事业单位将面临不同的境遇,所以认真做好最基础的基层摸底情况,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是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表现,更是做好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基础。

(二)针对事业单位主体缺乏改革动力需引入新的机制

首先,要让事业人明白,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事业单位分类中,事转企的生产经营事业单位的主动性最弱,因为转企后,就意味着事业编制,铁饭碗的消失。尽管指导意见里明确指出五年的过渡期内将适当保留原有拨款、税收政策,并且规定转制前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标准保持与事业单位职工相同,但是对于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的相关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这部分人刚好是单位的主体,自身的工资待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公积金将得不到保证。因此,要调动这部分人的改革积极性,需要完善相关规定,确保他们相信:即使没有事业编制,他们的利益一样可以得到保证。对于持不冷不热态度的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分类后要推进相关配套政策,深化分配制度,实行岗位津贴、绩效工资等。根据工作量、难易程度进行分配,打破“大锅饭”。相关改革可以参照取得优秀表现的义务教育事业单位改革细则。

(三)事业单位分类要规避不科学、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

实践中一些分类改革部门由于对分类的原则把握不合理,容易受到部分事业单位的影响,有意错划事业单位的类别。这不仅损害其他事业单位的利益,而且欺骗了公众,破坏政府形象,引起社会不稳定。为了规避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开展事业单位分类的同时,需要及时报道分类消息,杜绝搞“地下”秘密工作,保证分类的公开透明度;建立相关的法规法律,保证事业单位分类有法可依;积极向社会宣传事业单位的改革,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次改革,公众的监督也是实现分类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条件。事业单位的改革本身也是为了公众的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为人民服务,也应受到人民的关注与监督;提高事业人主动性的同时,端正部分人的不良动机。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分类是改革的基础,是改革的前奏。后续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分类的成果。科学地划分事业单位的类别是件必须经历而又困难重重的工作,如何把它做好我们需要实践,最重要的要总结问题,并从中找到最合理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分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范恒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王东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J].求是,2011,(17).

[4]张国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分类问题辨析——基于内蒙古事业单位分类实践[J].社会科学论坛,2011,(9).

4.建筑物类别等级划分 篇四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难点: 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鉴赏技巧:

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 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 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所即之事——送友人 所感之情——惜别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一、赠别诗鉴赏的一点技巧:

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5、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赠别诗练习: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二、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练习:

1、广东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解析:

所即之事——怀归 所感之情——思乡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

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胸怀的广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三、喻理诗鉴赏要诀

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然,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是否是诗。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两句诗,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尚未萌发。很明显,这是理语,而不是诗语,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也无感情,没有诗味,没有诗趣。再看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诗。我们可用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出一道题来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题曰:“这两首绝句主要有哪三个特色?试结合原诗作深入而简要的分析。”解答前要做这样的思考:诗中说理是溶理于诗,使理富有诗味,具有理趣。这两首绝句正是凭借具体形象来说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离形,故能发人深省,使读者能获得艺术形象美的享受。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是通俗自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获得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富有形象思维,读来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其次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在开篇中已经提及,再做点扼要的说明: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诗人在创作之初本不想说理,只想描绘景象,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可不经意间却产生一箭双雕的绝妙效果。还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全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初到长安时献给当时大诗人顾况的,顾况大为赞赏,为之改变态度。究其因,正是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诗的嗟赏,而忘了诗中颈联犯了合掌之忌。我们可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出一道题:“颈联是千古传颂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解答前应作如斯考虑: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大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前文已经说到过“诗主性情”,而在抒情中蕴含理趣,确实可以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许多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结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一问题,诗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颈联,在抒情中蕴含着“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远隔万水千山,感情也不会变成淡薄,依然还和住在一起时一样”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气象壮阔,诗味隽永,独标高格,而成千古名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几句词本是诗人聊以自我宽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请做较深入的分析。”审题时应首先考虑到“阴晴圆缺”有象征意义,然后再考虑富有何种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用变换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揭示了人世间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一普遍规律。”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先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想到这两句诗已经将诗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发现之,反而因为„不识‟而扼杀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

其三是要学会“想诗”。富有理趣的诗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来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如杜荀鹤的《小松》。所以,要揭示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续诗话》中指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本段即以此为据来阐述。其实,“想诗”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想诗”中,“思而得之”最为关键,就是说,在鉴赏时要根据诗中所提供的意象,在准确理解诗意后进行“再创造想象”,这尤其对于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这两种情况特别有效。理论大多是抽象的,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结合练习解答指导,来谈这一问题。先以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一道题:“苏轼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请结合政治课上学过的唯物辩证法谈一谈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在审题时应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入手,明白天下万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密切配合这一哲理,做这样的解答:“作为主体的手指没有琴弦是奏不出音乐,而作为客体的琴弦离开了手也不能自鸣,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

其四是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其实,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融合了不少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诗词鉴赏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等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从而在鉴赏这一王国的广袤的天宇中翱翔。

蕴含哲理的诗句大多都是流传千古,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并为许多文人墨客所经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常引用,是中华诗词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我们不但在诗词鉴赏中要牢牢加以掌握,同时还要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历览各届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和高考中得高分的佳作,有不少都运用了这类名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运用喻理诗词名句也是作文取胜的一个绝招。

5.建筑物类别等级划分 篇五

序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号 系列(专业)1 高等学校教师

外 语 级 别 A

教授、副教授

B

外语考试者。

C

第二外语考试者。

英语类别

讲师;外语教师申报教授、副教授参加第二外语教师申报讲师参加综合类,或根据所从事专业

对口报考理工、卫生类别。从事理工、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应分别选择理工、卫生类别;从事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应选择综合类别。综合类 2 自然科学研究 研究员、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社会科学研究 研究员、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卫生技术、计划生育技术

县(含不设区的市,不含区)及乡镇所属单在县市及乡镇所属单位

主任医(药、护、技)

位的卫生技术人员申报副主任医(药、护、的卫生技术人员申报主

师、副主任医(药、卫生类

技)师;其他单位的卫生技术人员申报主治治(管)医(药、技、护、技)师

(管)医(药、护、技)师。护)师。主任药(中药、中药

县(含不设区的市,不含区)及乡镇所属单位的药品技术人员申报副主任药(中药、中药技)师、高级工程师;其他单位的药品技术人员申报主管药(中药、中药技)师、工程师。主检法医师

在县市及乡镇所属单位从事药品检验专业技术工作的药品技术人员申报主的,应选择卫生类别;从事管药(中药、中药技)其他类药品技术工作的,应师、工程师。

选择理工类别。卫生类 5 药品技术

技)师、副主任药(中药、中药技)师;高级工程师 法医

工程技术(高校工程、广播电视工程、质量专业、建设工7

主任法医师、副主任法医师

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地质勘查工程、环境保护工程、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林业工程、冶金工程、黄金工程、水产工程、机械工程、员、高级工程师 纺织工程、化工工程、轻工工程、煤炭工程、民航工程、县(含不设区的市,不含区)及乡镇所属单在县市及乡镇所属单位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申报高级工程师;其他单的工程技术人员申报工理工类 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申报工程师。

程师。

地震工程、气象工程)党校教师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10 技工学校教师 11 实验技术 12 翻译 13 农业 经济 15 会计 16 审计 17 统计

县(市、区)委党校申报高级讲师;设区的县(市、区)委党校申

教授、副教授

市委以上党校申报讲师;外语教师申报教授、报讲师;外语教师申报综合类,或根据所从事专业

副教授、高级讲师参加第二外语考试者。

讲师参加第二外语考试对口报考理工类别。

者。

高级讲师;外语教师申报高级讲师参加第二讲师;外语教师申报讲综合类,或根据所从事专业外语考试者。

师参加第二外语考试者。

对口报考理工、卫生类别。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外语教师申讲师、一级实习指导教

报高级讲师参加第二外语考试者。

师;外语教师申报讲师

综合类,或根据所从事专业

参加第二外语考试者。对口报考理工、卫生类别。

从事理工、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应分别选择理工、卫

高级实验师 实验师 生类别应试;从事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应选择综合类别。

翻译人员申报译审、副译审参加第二外语考翻译人员申报翻译参加试者。

第二外语考试者。

综合类

从事理工类专业技术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高农艺师、畜牧师、兽医的,应别选择理工类别;从

级农业经济师 师 事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应

选择综合类别。

高级经济师

综合类

高级会计师

综合类

高级审计师

综合类

高级统计师

综合类 18 体育教练员 19 档案 20 图书资料 21 文物博物 22 群众文化 23 艺术 24 美术 25 新闻 26 出版 27 播音 28 工艺美术 29 律师 30 公证员

国家级教练 高级教练员 研究馆员 副研究馆员 研究馆员 副研究馆员 研究馆员 副研究馆员 研究馆员

副研究馆员

一级演员(西洋唱法的歌唱演员)二级演员(西洋唱法的歌唱演员)一级美术师 二级美术师 高级编辑、高级记者 主任编辑、主任记者

编审 副编审 播音指导 主任播音员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一级律师 二级律师 一级公证员

二级公证员

教练 综合类 馆员 综合类 馆员 综合类 馆员 综合类 馆员

综合类 三级演员(西洋唱法的歌唱演员)综合类 三级美术师 综合类 记者、编辑 综合类

综合类 一级播音员 综合类 工艺美术师 综合类 三级律师 综合类 三级公证员

6.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概述 篇六

【关键词】林地;等级划分;生态经济学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是林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森林经营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早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的E.拉曼等提出森林立地的概念,卡扬德。A.K在1909年发表了《森林类型》一书,用指示植物法划分立地条件质量等级[1]。为了划分非原始森林的林地质量等級,林地生产力概念被提出来了,直到现在,划分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的方法层出不穷[2,3,4,5,6]。前人觉察到林地生产力与土壤之间有密切的关联,适合于评价无林地质量等级的土壤肥力学说相继问世[7]。通常情况下,具有相同肥力指标的土壤,相隔距离越远,植物生长的差异就越大。因此,人们认识到用土壤肥力指标评价林地质量的学说并不完善。于是,近代林学家们用森林立地类型定性地评价不同的林地质量[8]。近年来,有人开展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森林立地等级划分的研究[9]。

目前,林地质量价值观有了多方位新突破。例如林地的经营条件[10]质量,市场区位[11]质量,综合质量[12],地价[13]质量,景观质量[14,15]等,出现了相关研究。

截至目前,已经研究过的林地质量种类有:林地的生产力质量,土壤肥力质量,立地质量,经营条件质量,市场区位质量,综合质量,地价质量等。因此,林地质量有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之区别。狭义林地质量是上述林地质量种类中的任意一种,广义林地质量截至目前尚无定论。

毫无疑问,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一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的目的相对性,二是林地质量等级标准的相对性,三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应用的相对性。为进一步说明,特概述于下:

1 林地各类质量等级划分概述

1.1 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生产力,是指林地地段内可以适合生长某些森林植被的能力。其质量等级划分方法有两种,一是定性指标法,二是定量指标法。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性指标法,主要是指示植物划分法[16,17]。这种方法极其古老原始,可适合未被破坏的原始森林植被地段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并且简便易行;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们不科学的森林经营活动,原始森林植被基本上都已被破坏而不复存在,所以现在这种方法未被广泛应用。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量指标法,主要是以某种优势植物的平均或单位面积的年生物收获量作为尺度来衡量林地生产力质量的等级[18,19]。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营某种植物为特定目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而不能作为所有植物的共同尺度,更不能说明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20]。

1.2 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

为反映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并作为衡量所有植物生长的共同尺度,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各种方法相继问世。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对森林植被生长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7,21,22]进行长期观测与试验,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得出比较符合科学的论断。

土壤肥力的本质因子为土壤生态因子的无相态:水、肥、气、热等[23]。土壤肥力的表现因子为土壤环境因子的有相态:土壤发育母质、土壤厚度、土壤腐殖质等[23]。

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为定量反映这种内在联系,通常有以下方法:层次分析法[24]、正交设计法[25,2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7]等。

1.3 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

不同地区具有相同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地段,同种林木常常生长不一样,这说明林地土壤肥力并不是影响林木生长环境因子的全部。立地条件含有林木生长所有的环境因子,包括大气候、小气候、微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条件等。

“立地因子是一种有形的外在表相,不能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只能通过影响生态因子而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间接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是生态因子的无相态(人不可感觉到的形体,只能借助仪器测量),包括气候生态因子(光、热、水、气)和土壤生态因子(土壤肥力、土壤胶体),但是这种无相态只能通过有相态(即立地因子,人可以感觉到的形体,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土壤母质、腐殖质、土厚等)存在而发挥作用,有相态的本质就是这种无相态。显而易见,没有离开立地因子而存在的生态因子,没有不含有生态因子而存在的立地因子;生态因子是立地因子的本质特征,立地因子是生态因子存在的形式。”[23]

立地因子的无相态通过立地因子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与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具有类似的层次性。因此前述的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方法都可以运用于立地质量等级划分,只不过是立地因子范围更广,层次结构更复杂[23]。

1.4 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生产力、林地土壤肥力和森林立地质量都属于林地的自然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则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为人们在林地内从事生产经济活动时需要的基本设施及环境条件,包括水电供给设施、道路通达条件和相隔居民区距离等。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属于模糊集合,可运用模糊数学[28]求解。1.5 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也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系指林地区域内市场发育的程度。依据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29]和《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省级区划专题研究》[30],我们认为,划分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行政因素。

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方法主要有模糊聚类评判法[31]、土地级别类比法[32]和专家评判法等[33]。

1.6 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综合质量包括至少4个层面的林地质量综合,即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经营条件质量、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与生态区位等级等[34,12,10]。其中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最好以林地的立地质量作代表。

因此,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必须在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和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林地综合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34]。

1.7 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地价是一个交换价值范畴,它反映了可交易的货币数量关系[32]。因交易目的不同,林地地价可分为所有权价值,使用权价值和其他权利价值。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市场交易价值与评估价值。通常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中的林地地价,系指林地所有权价值的评估价值[32]。

划分林地地价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一般将林地的基准地价[32]作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2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研究展望

随着森林对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缓解作用的日益明显,人们对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林地质量分级的研究展现了如下三大趋势。

2.1 林地质量价值观突变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生活,而且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文明生活。当代的林地质量价值观不仅与林地的物质产品有关,而且与林地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林地的旅游观光价值[35,36]、生物多样性价值[37]等森林生态文明[38,39]价值观的不断发掘,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势必开创林地质量价值观的新纪元。

2.2 林地质量调查划分单位进一步多元化

传统林地调查划分最小单位是小班,最大的小班面积不得超过20hm2[40]。这种以林地的物质产品经营为目的而定义的小班显然不能作为以生物多样性价值、旅游观光价值等为目的林地质量划分的最小单位。因此,我国林地保护利用区划中有了主体功能区、功能分区等高级林地划分单位[10]。显而易见,能满足森林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的林地质量调查划分最小单位——各类“林地功能小班”,如果加以恰当定义,可能刷新或替代传统的林地小班定义。

2.3 林地质量评价向高技术方向发展

林地质量价值观方向的突变决定了林地质量评价高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现代林地经营多目标性的不断发展,林地质量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传统的林地质量划分方法、手段和技术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作为林地各类质量划分的统一方法。通常情况下,作为多目标经营的林地质量划分是采用多方法的组合。例如,在《运用模糊数学划分中国林地综合质量等级》中就多次将层次分析法与多重复合蕴涵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组合运用[34]。在大量获取林地质量划分数据方面,近年来有用遥感数据替代森林连續清查数据的倾向[6]。

3 小结

(1)林地质量至少有7个不同层次。不同地块的林地质量只能在同一层次与同一标准内才可能进行比较。此外,使用不同标准划分的林地质量等级之间亦无法进行比较。

(2)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是林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动态数字林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林业规划、设计、调查、监测、环境评价、科研与林业资产评估等多个领域。

(3)以区域为单位,将林地质量等级划分落实到地块,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划分时可借用森林连续清查成果资料和森林二类调查成果资料。

参考文献

[1]Pathfinder88,selfeel,jia985. Forest site. Baike. baidu. com/ view/2526247.htm. 2011-03-07.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什么是林地生产力[J].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6.

[3]A. Joyce, Richard. Productivity of America's forests ...Haynes,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meeting specified standards of quality,1995.

[4] A. Anders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964, Washington, D. C., 1976.

[5] S. A. Sader, D. J. Hayes, J. A. Hepinstall, M. Coan and C. Soza, C. Forest Change Monitoring of A Remote Biosphere Reser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 22, No. 10, 2001, pp. 1937-1950.

[6]Ali Asghar Torahi, Suresh Chand Rai.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and Forest Change Analysis,Using Satellite Imagery-A Case Study in Dehdez Area of Zagros Mountain in Iran . JGIS >> Vol.3 No.1, January 2011.

[7]Edward C J,Laura L L. A soil-quality ind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measure Two decompositions 1999(4) doi:10.2307/1244331.

[8]Xiao-Li Zhang,Xian-Xiang You,Coll. A study on forest site type classification and site quality evaluation.of Resources & Environ. Beijing Forestry Univ., China.2002.

[9]D. Kennard. Sit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ncyclopedia ID: p1608. Last Modified: 2008-11-14.

[10]黄国胜.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M].国家林业局,2010.

[11]涅克拉索夫.区域经济学[M].1978.

[12]孔庆云,唐小平,程小玲.我国林地质量分级研究[J].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2009.

[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2001.

[14]中国生态评估网.景观质量评价[J].2011(04):45.

[15]曹辉.森林景观资源价值及经营权评估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6]S.H.Spurr,and B.V.Barnes.Forest Ecology, 3rd ed.,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80.

[17]宋会兴,苏智先,彭远英.山地土壤肥力与植物群落次生演替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31-1533.

[18]黄道年.从树高生长量分析立地指数表[J].林业科技通讯,1980(12).

[19]肖君,方升佐,徐锡增.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立地指数表的编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6(06).

[20]叶镜中.森林经理学[M].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1982.

[21]颜雄,张杨珠,刘晶. Research progress of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8,(5).

[22]Junping Zhang, Shuguang Liu,Yueming Hu, Yuan Tian,Coll. Study on a Pattern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Soil Quality Based on Simplified Learning Sample Dataset

[23]秦国金,朱开宪,艾刚新等.运用系统工程划分森林立地类型[J].林业科学,2003,39(5):52-59.

[24]陈森.层次分析法在林业生产决策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3,(4):1-6.

[25]孙长鸣. 正交试验法 (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的应用)[M].农业出版社,1978.

[26]朱伟勇.正交与回归正交试验法的应用[M].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

[27]张忠占,徐兴忠.应用数理统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8] L. A. Zadeh.《Fuzzy Sets》.1965.

[29]克里斯泰勒.南德的中心地[M].1933.

[30]秦国金,朱开宪,刘侠等. 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省级区划专题研究[J]. 2011.

[31]温修春,吴群,范黎. Application of Grey Multi-hierarch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Fuzzy Cluster Methods to Farmland Gr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2004,21(1).

[32]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4).

[33]周立农,罗森.林地质量诊断专家系统[J].农业软件.1992,4(1): 13,16,34.

[34]Guojin Qin,Jinyun Cheng,kaixian Zhu,coll.Classification of Integrated Quality Grade of Chinese Woodland Using Fuzzy Mathematics. Be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2.

[35]中国环境联盟.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J]. http://www.epun.cn/lvyou.asp,2011-9-25.

[36]中信證券.旅游行业景区:观光游阶段-景区资源价值突出[J].2011-08-30.

[37]王宏伟,霍振彬,宋力.中国森林生态价值评估技术方法研究[J]. 2010-11-08.

[38]王丽娜,程道品.生态文明视野下森林休闲旅游的开发研究热[J].2010(9).

[39]WANG Jian-jun, LI Zhao-yang, TIAN Ming-zho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tourism resource. 地理研究?2006,25(3):507-516.

上一篇: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下一篇:为世界无车日写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