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问题的

2024-10-17

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问题的(精选12篇)

1.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问题的 篇一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张泽芳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下面谈谈我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一、精心“预设”

1、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我们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这样的预设既不违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例如:我在进行《商不变的规律》教学时,教材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一组把100÷2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算式,我引导学生“先按要求算一算、填一填,再比较算出的结果”,初步发现这些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了,但商没有变化。接着,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表中的算式,讨论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有没有变化,并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也不变。进而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的猜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以此验证提出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发现自己任意举出的例子都是符合猜想的。然后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现大家任意举出的例子也都是符合猜想的。这时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2、“生成”留白。传统的预设中,我们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教学方案,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预设要有弹性,要适当“留白”。

二、理智“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光彩。要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沉着应对。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时,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2、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的独特见解,这时教师不能打压学生的观点,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数学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他的超出本课教学内容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正题”上来。

总之,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2.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问题的 篇二

一、民族政策不完善导地方政府致执法不合理

建国以后, 中央政府考虑到各个民族发展不平衡, 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安抚少数民族, 这些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和谐。但同时, 这些政策在另一方面也增加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视“民族问题”为大敌, 不敢自己作主, 特别是对于违法犯罪现象, 在执法方面, 都会特殊“优待”少数族群。例如如果一个汉人和少数民族成员作了同样一件非法的事情, 地方执法部门往往会惩罚汉人, 而不敢去处理少数民族成员。[1]

二、教育薄弱导致“切糕族”道德缺失

新疆处于我国西北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 由于教学条件不足、信息闭塞、师资匮乏等原因, 造成当地公民所受教育质量不高, 以致于许多人严重缺乏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据统计, 新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数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 为东部平均水平的46.11%, 为中部平均水平的52.22%, 为西部平均水平的95.19%;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15%, 东部平均水平的32.52%, 中部平均水平的31.79%, 为西部平均水平的60.82%。[2]

三、政府缺乏恰当舆论引导

现代社会舆论的作用巨大, 已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社会思潮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 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舆论环境复杂多变, 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是否恰当, 直接关系到社会矛盾的平衡、社会冲突的缓解及政府形象的塑造。[3]“新疆切糕”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但大部分网络评论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尤其是一些带有破坏民族团结的过激语言, 有很大的煽动性, 容易激起民族矛盾, 严重则可能被境外分裂势力所利用, 威胁到我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而政府又对此缺乏相应的舆论引导, 缺乏权威的公共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导致社会上流言四起, 市民心理恐慌程度大大加剧, 助长了“新疆切糕族”的嚣张气焰。

四、地方政府对市场监管不严

市场监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类市场交易中交易主体的资格认证、交易行为和秩序的规范约束、交易权益的保护等监督管理, 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竞争的效率。[4]地方政府缺乏对“新疆切糕族”市场准入的资格审查。由于政府缺乏根据有关法律, 依据一定标准判断“新疆切糕族”是否具备进入市场开展交易活动的资格, 因此未能限制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从市场交易活动的源头上未能防止不合法交易行为的发生。

如今, “新疆切糕族”已分布在全国各地很多城市中, 其活动造成的突发性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公共安全。各地政府要结合自己辖区的具体情况, 认真应对公共安全的挑战。对于由“新疆切糕”问题引出的突发性事件, 笔者认为政府应从预防、应急和平抑三个方面解决。

第一, 预防

1. 注重源头预防

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首先应注重对事件发生源头的预防, 这样能大大减少事件发生的概率。大量外来人员和社会闲杂人员涌入, 不仅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也成为城市严重的安全隐患。

各地政府需要建立并完善城市统一的日常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活动的法人, 要对自身行为的公共安全后果负责任, 必须依法取得公共安全方面的准入资质, 提供必需的公共安全保障条件等。政府对“新疆切糕族”进入城市时就要审查其身份, 并对其进行市场准入资格审查, 对其行为活动也要进行必要的日常管理。可以采用行政许可的方法对其资质、设施进行控制, 同时依法进行监管等。

2. 加强市民教育培训工作

市民公共安全意识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参数。加强市民自身的教育, 提高市民公共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是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必要准备。面对“新疆切糕族”活动日益猖獗, 很多市民正是缺乏安全意识, 才会毫无防范, 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吃亏上当, 后可能又因安全意识淡薄, 而与其发生暴力事件。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努力提高市民自身的防范心理和应急处理方式。

政府可通过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各种新闻媒体, 开设一些安全信息窗口, 设立一些安全信息频道,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安全知识, 提高市民城市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使人们的安全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第二, 应急

1.健全完善人身安全保障体制

保障公众的人身安全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首要任务。“新疆切糕”问题很容易引发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 伤害到市民的人身安全。地方政府要把预防这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控制事态发展和减少灾害损失, 作为应急预案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任务,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建立和完善监测、预测和预警体系, 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应急体制, 事件发生后, 要优先开展抢救生命、满足公众基本需求的紧急行动, 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 及时有效地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

2.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 政府必须快速反应, 减少损失。处理“新疆切糕”问题要果断决策, 迅速处置, 坚持“效率第一”的原则。所采取的措施必须要与其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和阶段相适应, 应选择对公共利益损害较小的措施, 不能超出其造成危害所必须的限度,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3. 建立健全应急社会动员机制

有效的社会动员, 能够将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有用资源发动起来, 形成有生力量。建立强力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 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5]面对蛮横的“新疆切糕族”, 市民一般在旁围观, 心里虽愤愤不平但为“自保”不敢上前伸张正义。这体现了地方政府在社会力量动员工作上还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政府既要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 又要应充分依靠群众, 有序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这样才能使得应急管理的方针、策略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4.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

一方面, 行政人员要坚持依法行政, 妥善处理应急措施与常规管理的关系, 合理把握非常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对于“新疆切糕族”的违法行为, 要及时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做相应的处理, 进一步提高应急行政能力。

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坚持实行行政问责制, 对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作为、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等失职渎职行为, 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三, 平抑

1.人以为本, 事后正确处置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事件发生后少数民族犯罪人员的处置,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疏导、感化融合为主, 可先收容, 司法审判后关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 刑满释放后政府也不能“一放了之”, 可以提供合适的就业培训, 指导其就业;二是注重落实受害人的身体康复和情绪平复工作, 安抚与事故有关的相关方 (如受害人家属等) , 对其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

2.正确评估, 消除不良影响

3.如何正确处理职校学生早恋问题 篇三

关键词:早恋 成因 利弊 影响 措施

作为班主任,我们都能感受到及时、巧妙地处理好学生的早恋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担任Y145班班主任期间,听到多位老师反映班里张同学本学期有旷课及成绩大幅度下降的现象。笔者于是约她谈话,问她“最近心情怎么样,家里联系多不多,有什么困难吗……” 似乎是与她拉家常。此时她却一言不发,满脸通红。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们,她应该是有少女心事了。笔者关切地对她说,有事一定要找老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处理好。听老师这样说,她低着头,虽然心里带着疑惑但却用坚定的眼神望着老师,轻轻地说,她找了男朋友。笔者问她感觉怎么样?知道后果吗?接着,笔者把早恋可能带来的伤害告诉她,并强调将来一旦意识到以后,就为时已晚,这对学习和生活将造成极大的影响,有时甚至影响整个人生。笔者讲完后,她眼泪马上就掉下来,说:“老师,对不起,我一定好好学习。”之后,笔者又多次与她聊天,查宿舍时还不断关注她,并让她更多地参与班级事务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以后,期中考试,她取得的成绩在班上排入前十位。为此,笔者对学生早恋现象作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一、什么是早恋

恋爱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经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早恋错就错在一个“早”字,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还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不能为将来组成家庭承担责任。

二、早恋的成因

对于学生早恋现象突出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导致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提前,致使他们有了恋爱的冲动。

二是文化宣传方面的影响(这里主要指负面影响)。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不健康的东西太多了,学生们尝试效仿电影、电视里的人和事,感觉好玩,很浪漫,不自觉就步入早恋的泥潭。

三是经济社会导致个别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部分青少年贪图物质享受、互相攀比。

四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中职学生多数是留守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关爱、心灵孤独,在进入青春期后很容易受到不良少年或年长青年的影响。

五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我国长期以来把性教育作为禁区,谈性色变,因此他们对异性存在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因此越是禁止的,他们就越想去尝试。

三、早恋的利与弊

1.早恋的正面影响

有理想的恋爱双方往往能够相互激励,互相帮助,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如精神上的鼓励、安慰、经济上的相互支持等。

2.早恋的负面影响

(1)影响学习和工作。中学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正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而因为早恋把精力放在谈情说爱上,常会占用不少学习时间,造成精力分散,神情恍惚,影响学习。

(2)可能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影响身心健康。恋爱期间,学生如果缺乏自控,发生性行为,造成女方怀孕,引起堕胎事件对女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因堕胎引发不育将对女性青年造成终生痛苦。

(3)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恋爱使得经济负担加重,家庭矛盾增加,离婚率升高,更可能造成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因恋爱引发的各种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四、应对措施

1.帮助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学生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兴趣的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分夸大这种感受,有意识地刺激、助长这方面的情感是不可取的。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不能等闲视之,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健康的恋爱观去教育学生。

2.讲究教育的方法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堵,只能靠疏和导,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说的疏导方针。切忌简单粗暴,杜绝一棒打死,要多进行正面引导:如组织学生参加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经常召开一些相关的主题班会,进行个别谈心等,这些都是好办法。

3.普及学生性教育

对于男女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必闪烁其词,避而不谈,而要泰然处之,把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正确认识这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学生获得了性方面的知识,就自然会减少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

4.肃清文化市场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西方很多腐朽的东西进入了社会,对青年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些不良风气一旦蔓延,对民族将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可见,坚决禁止不健康的文化产品进入文化市场(特别是校园),净化校园环境是当务之急。

4.如何正确处理战友之间的矛盾 篇四

前些天,在菜地劳动时,有两名战士为争一把铁锹发生了争执,还动了手脚。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影响却很坏。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大家可能会经常遇到。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矛盾,甚至酿成案件。一些兄弟单位和我们旅都有过这方面的惨痛教训。所以,今天我想专门讲一下,如何正确处理战友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

1、《一口咸菜引起人命案》。某部三连战士小李,一天早上打饭时,用自己的筷子夹起连队菜盆的咸菜闻了闻,又放了回去。炊事员小刘看到后,批评小李不讲卫生。由此两人发生口角。事后,小李感到丢了面子不死心,小刘觉得自己有理也不示弱。于是,两人约好时间、地点,进行单独“较量”。结果,导致了一场悲剧,一个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一个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以上这个案例,起因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小事,本来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就过去了,却因为处理不当,酿成了严重后果,教训极为深刻。

由此可以看出,正确处理战友之间的矛盾显得多么重要。我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个人修养、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天天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引发矛盾。比如,有的同志与战友开玩笑时把握不好分寸,无意间伤害别人的生活习惯、个人隐私、缺点痛处,让对方难以接受;有的同志尤其是干部骨干批评人不讲究方式方法,不注意时机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使对方在众人面前丢面子;有的同志在平时工作生活中,把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看得过重,打扫卫生、集体劳动时抢工具,文体活动时争器材,争场地;有的同志,为打饭打水的先后,执勤站哨的顺序,节假日外出的机会,争你先我后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产生磨擦,发生矛盾的诱因。如果处理得好,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伤害战友感情,影响内部团结,甚至酿成事故案件。因此,我们大家一定要汲取他人的教训,正确处理战友之间的各种矛盾。那么,战友之间发生了矛盾究竟该怎样来妥善处理呢?我想先请大家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根据刚才几名同志的发言和我自己多年来的体会,我感到正确处理战友之间的矛盾,主要应当把握好“八个字”:重情、冷静、宽容、化解。

重情。就是要珍惜战友情谊,这是我们化解矛盾的基础和前提。大家可以想一想,当我们和自己的父母产生不快,会针锋相对吗?当我们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发生争执,会大动干戈吗?当我们和自己的挚友有了矛盾,会争个你死我活吗?我想每一个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为什么?就是因为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养育的恩情,兄弟姐妹之间有血浓于水的亲情,知心朋友之间有心意相通的友情。我们人民军队是一个革命大家庭,战友之间历来就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正如《战友之歌》中唱的那样:“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到一起”。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正是这种亲如兄弟的战友情谊,使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无往不胜的战斗力。平时,我们喊一声战友,就感到十分亲切,十分温暖。许多同志听到战友这个字眼,眼前会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幕幕情景: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大家一壶水轮着喝,一份干粮分着吃;在生与死的危险关头,干部掩护战士,战士保护干部;在跋山涉水的征途中,你帮我背背包,我替你扛枪支;在日常生活中,方便总是让给他人,困难总是留给自己。这里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有道不尽的战友情谊。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在赴滇轮战首次拔点作战中,139师突击队队员顾金海在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的一段感人情节。革命先烈为了战友的安危,连生命都可以献出。现在,为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难道我们还用得着斤斤计较吗?说到底,还是个感情问题。因此,处理战友之间的矛盾,首先要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用真情、真心对待战友,做到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就是要对战友充满真诚的同情心,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时刻把战友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相互爱护,就是要对战友饱含深厚的友爱心,象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对战友付出无私宽厚的爱,不计较任何得失。相互帮助,就是要对战友尽到高度的责任心,当战友遇到困难时,要伸出友爱之手,尽最大努力为战友排忧解难。我想,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设身处地地为战友着想,就不会为一些小事闹别扭,即使有了矛盾也能够心平气和地解决。

冷静。就是遇事一定要理智、沉稳,不能一时冲动,做出简单粗暴、盲动无忌的蠢事,这是我们避免矛盾激化的基本方法。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告诫人们:“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德国哲学家康德讲得更为深刻:“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清朝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更是把“制怒”作为座右铭,悬挂于堂,用以自鉴。我们青年战士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遇事容易冲动、失去理智,做出傻事。所以,更需要冷静。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是因为短短几秒钟不冷静,鲁莽行事,结果伤了别人,毁了自己,也害了家庭。前面讲的两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血的教训警示我们,战友之间发生矛盾,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千万不能义气用事,要学会“冷处理”。首先,要缓解冲动情绪。当自己心中不快、怒火上升时,要及时进行心理上的调节和缓冲,给自己泼冷水,浇灭心中的火气,平静急躁的情绪,疏顺内心的不快,分散“横眉冷对”的注意力,防止把一般的小磨擦激化为水火不熔的对立情绪。其次,要进行换位思考。当战友之间出现矛盾时,不要总觉得是对方跟自己过不去,而要首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我是对方,遇到这样的事,也会不会象他那样,这样想的话,就会克制冲动的情绪,也就不会迁怒于别人。第三,要多想后果危害。俗话讲,“世上没有后悔药”。一个人一生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有些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事情是不能干的,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后悔也无济于事。所以,当我们与战友发生矛盾时,眼光一定要看得远一点,多想想后果,多想想危害。这样,你就会冷静对待,避免出现过激行为。

宽容。就是要心胸开阔,能容人容事,这是我们处理矛盾必备的素养。古人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法国作家雨果讲得更为形象:“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因此,我们既要允许别人犯错误,也要理解别人的过失,给人以自我反省、纠正错误的机会。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宽宏大量、礼让三先。这方面最著名的古训,就是“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典型的故事也很多,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将相和”,汉代大将军韩信受“胯下之辱”而不怒,还有朱德元帅“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的高风亮节,都体现了他们待人处世的宽容豁达。作为一名士兵,我们与战友相处,就应该象他们那样胸怀坦荡、虚怀若谷,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计前嫌,不报私怨。这样,就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磨擦和纠纷。相反,如果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就可能产生矛盾,引发问题,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在处理战友之间的矛盾时,一定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要有容人容事的涵养。大家作为集体的一员,天天在一个锅里吃饭,时时在一起工作,要时刻牢记:人人都有长处,要互相学习;人人都有不足,要互相包容;人人都有困难,要互相帮助;人人都有苦衷,要互相理解。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三个字:一是忍,二是让,三是忘。忍,就是要能忍受委屈,忍受误解,忍受愤怒;让,就是要有理让三分,能够吃亏,乐于吃亏;忘,就是要忘掉不愉快,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计较。

化解。就是要主动沟通,解开疙瘩,消除隔阂,这是处理矛盾、增进感情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化解好战友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坚持做到三点:一是要相互主动化解;二是要战友帮助化解;三是要通过组织化解。有的矛盾通过一种途径就可以化解,有的矛盾则需要多种渠道才能解决好。有的问题当时从表面上看解决了,但要真正从思想深处消除积怨,还需要一个互相沟通、互相理解、逐步升华的过程。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个战士,应当怎么办呢?一要主动接近。放下架子,主动邀请与自己发生过矛盾的战友一起下棋、打球、唱歌,在娱乐中沟通感情,自然而然地消除对立情绪。二要真诚交心。当我们与战友发生矛盾后,应找适当的时机与对方谈心交心,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敞开心扉,交换看法,真正把思想疙瘩解开。三要热心帮助。如果曾与你发生过矛盾的战友,训练掉队,要耐心指导;身体有病,要细心照顾;家有困难,要尽心帮助。以实际行动,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心和诚意,从而忘掉私怨,增进友谊,携手共进。

5.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篇五

摘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那么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和保障社会稳定,就会对效率与公平的侧重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个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但在任何时候效率与公平一定是并存发展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发展的前提。所以,恰当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关键词:效率

公平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何谓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它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而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其二,公平促进效率。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经济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它们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

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公平和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必须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重申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在效率和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由于效率和公平在统一中还有对立的一面,在复杂的两难选择中,只有选择效率优先,才能达到未来更高层次上的公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公平社会的到来也是以生产力极大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效率的提高,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只能是低水平的均等,是共同贫穷。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把蛋糕做大了,才有可能使每个人分得更多的蛋糕,国家才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解决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效率越高,越为公平提供条件,效率是公平的基础。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主要任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鲜明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如果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过度追求公平,只能导致共同贫穷。只有生产力发达了,我们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就是提高效率。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又决定了我们必须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又必须兼顾公平。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求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就是效率经济,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市场主体都必然把经济效率放在第一位,这样,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效率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们的政策取向必须维护市场经济规律,保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实行效率优先。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一,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具有“经济人”的本性,也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要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最有效的经济手段就是按照市场原则和生产要素的贡献取得收入,让贡献大者获得更多收入,激发他们劳动和经营的积极性,在政策上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第二,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初次分配中讲求效率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要缩小收入差距就需要利用再分配的政策措施,包括对高收入者征收各种调节税,对低收入者和贫困地区实行转移支付,如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临时性的社会捐助,目的是缩小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

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不合理的分配行为,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打击非法收入。不规范的分配秩序既损失了效率,又损害了公平。规范分配秩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保证公平。

6.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篇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一直以来,教师这个行业一直受社会各界所推崇,人们用各种华丽的辞藻来形容老师。“园丁”“蜡烛”“冬日里的阳光”等词语常准确地诠释了教师这一行业的辛酸和欣慰。

教师的对立面是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起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教师威严必须要有,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懒散,不修边幅的感觉,久而久之,这种特有的教师威严感便尽然无存。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矛盾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中更倾向于那种有着独特个性而不乏幽默感的教师。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节课,同样的内容和同样的重点讲解,有的老师课后收到的效果斐然,而有的却差强人意。

其次,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俗话说“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只有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才能准确地弄清楚明白学生们的心态。有的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唯唯诺诺,而实际上却很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整天叽叽喳喳,实际上却是半壶水响叮当。所以,经常与学生交流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学的负担和清楚教学的一些障碍。

7.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问题的 篇七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 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就是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这在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实际教学中已基本得到了体现。但教学是教和学两个方面共同组成的, 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谓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1]就是这个意思。教师的教仍然是主导的方面, 这是教学社会性的体现。所谓主导, 就是在教学的目标、方向、内容、进程等方面给以把握。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对学生主体理念的接受, 教学活动往往放的很开, 课堂气氛表现得很活跃, 但同时却出现了“教师不敢管, 不知道怎么管”的问题, 比如, 课堂节奏把握不住;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不知如何应答;让学生自主学习演变成了放任自流;合作学习成了“合并”学习, 随意、低效;等等。这些问题或现象的出现, 从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关系”把握和处理不够有效的反映, 割裂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似乎学生“主体”了, 教师就不能主导了。似乎教师一“主导”, 就可能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消失。这些问题的存在, 反映了在实际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还不能有效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这一深层原因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教学的效率。

二、讲授教学与探究教学的关系

讲授是长期以来教师善于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也是课堂教学系统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探究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术界把它们看成是教学认识的两种基本形态, 认为正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识形态有机结合而形成合理的教学认识活动。[2]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却存在割裂二者关系的现象。由于新课程的倡导, 教师们重视了探究教学的应用, 但在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探究教学的“泛化”现象。比如, 不适合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去探究, 浪费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无需探究的问题也让学生去探究, 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知识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 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教学来进行, 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新课程强调探究教学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讲授教学, 探究教学和讲授教学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 应该交替应用, 彼此取长补短。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 意在克服长期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不良弊端,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自主学习重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重在学生学习组织形式的变革, 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合作, 把学习当成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也是各有侧重点, 各有优长。但在现实的教学中, 由于合作学习在形式上与以往教学方式差别较大, 对合作学习的运用和探讨较多, 对两者关系的处理却不够恰当。比如, 把没有难度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使合作学习成了小组讨论或小组中的个体独白,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又如, 把“自主”变成“自流”。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 没有指导, 没有提示, 没有具体要求, 没有检查, 没有反馈, 学生满堂看, 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 (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 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 学习伙伴自己挑 (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 这是典型的“自流式”而非真正的自主。[3]这里也根本没有合作。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下去, 教学的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无从实现。

四、知识、技能授受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知识、技能授受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也是课程改革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知识、技能授受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之间不是矛盾的关系, 而是相统一的关系, 处理好了就是倍加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推进的现实课堂教学中, 存在着有意或无意放松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大量事实表明, 具有创新成果的人才无不具有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有人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构成进行分析, 得出知识广博、文化知识基础宽厚、创新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是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构成。[4]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基础知识, 更不是反对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底线, 这个底线就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上, 基础知识不扎实, 基本技能有缺陷, 必定会影响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五、课堂气氛活跃与严格要求的关系

新课程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让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但在实施过程中, 课堂气氛活跃了, 却对教学过程中一些基本规范又不知如何遵守, 甚至不敢提规范性的要求。在班级集体教学中, 由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有的学生可能一时兴起, 违犯教学纪律, 做一些不适当的小动作, 扰乱他人正常学习, 有的老师怕被说成是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压制, 而不敢对课堂教学纪律提出要求。实际上, 教学气氛活跃与课堂教学纪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总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化。即便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自由, 学习纪律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 也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学习而设立的, 如“认真听讲”、“发言和提问时先举手”、“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 等等。如果没有严肃严格的纪律、规范、任务等要求, 再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都会失却本来的教育意义。所以, 既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 认真为他们的学习做好教学服务, 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同时也要严肃严格地提出要求, 在纪律、规范、态度、教学结果等方面丝毫不能放松要求。

六、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的关系

班级教学已经成为制度化的教学, 在面向群体学生时, 它的优点不言自明。但学生之间毕竟是存在着差异的, 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教学等策略和方法的倡导也无不是针对学生差异而进行的。问题的关键不是对班级集体教学和个别辅导的认识, 也不在于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教学等策略和方法的认识, 而在于如何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有效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何有效地运用他们。在教学中, 应区别对待、区别指导, 应在以班级集体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每一种方法和策略中都存在着个别辅导问题。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每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学生差异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内容, 科学把握和处理好班级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的关系。个别辅导也不仅仅指一个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辅导, 它还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辅导, 教师对个别小组的辅导, 个别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 等等, 对个别辅导也要做多样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

[2]王策三.教学认识论 (修订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58.

[3]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3, (11) .

8.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问题的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 "自主 探究 合作" 素材 评价 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88-01

现在新课改要求老师上课用"开放式"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也就是"自主、探究、合作"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都非常努力地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积极投身改革,使中小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欣喜的背后,我们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片段进行冷静的思考时,不难发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

1 素材问题

现行的新课程教学,对学习素材的选用已经相当重视,大多数教师都对教学中的素材进行了更换,赋予它更多的生活气息,更加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不断增加,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学习兴趣和欲望会越来越低,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正确思路: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素材是学习各科知识的载体,它的主要作用是衬托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素材时,不仅要看它是否现实、有趣,更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选用素材时首先要讲究实效,不能乱用,更不能滥用,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从实际生活出发,选用合适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合作问题

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活动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有的小组大家争着发言,缺少交流。这时,学困生乘机搞小动作。然后学生开始汇报,说自己认为是怎么样、怎么样的。

其一,在现行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可少,并且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明确,随意性很大。表面上看,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但是一味地强调合作,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其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

正确思路:首先,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的时候开展,因此,我们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其次,开展小组合作应该做到"三合"。一是合理分组,小组成员的划分上,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体现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使每个小组都能均衡开展学习,并使成员定时流动,以保持新鲜感和竞争性。二是合理分工,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合理分配角色,并且实行轮换制。可以使学生在担当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三是合作交流,小组内的不同做法,不同意见,应该有交流、沟通、融合并形成一致看法的过程。它是一种生生碰撞,相互交流的互动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兴趣,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评价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问题以后,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回答比较合理,即使回答错误,总能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还不时听到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一下。"接下去学生马上鼓起掌来,在不经意之间,学生的一句随口回答,有时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回答,也能得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不断,特别是小学教师更为行常。一味地表扬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惘。

正确思路:新课程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强调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即时性评价。首先要创新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激励性的语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尤其要关注学生创新睿智和灵感闪现的瞬间。最后课堂教学还要创新评价主体,尊重学生个性。

4 媒体问题

现在的课,只要是观摩课,就好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好像成了评价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看是不是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9.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问题的 篇九

宁干中学小学:潘 姣

班主任的工作及其繁重,除了要处理班级和学生的事情,有时还要处理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要是处理得不好,要么就会得罪任课老师,影响科任老师的威信,影响科任老师上课的情绪;要么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负面的影响。冲突,是师生关系不良的一种表现,它令人烦恼,忧伤,使人痛苦,厌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学生讨厌教师,教师讨厌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大忌,但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师生冲突”未必是坏事。怎样化“冲突”为教育学生的契机,正是教师智慧的所在。

记得上学期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聪明伶俐,品学兼优,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可是有一天,我班的数学课刚下课,就看数学老师“气势汹汹”铁青着脸回到办公室,把书摔倒办公桌上,然后直接跟我说被该男生气坏了,还直接把事情告到了教导处,年轻气盛的我当时也很生气,可能觉得自己作为他的班主任很没有面子,回到班级直接就把该生训斥了,事发一个星期后我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该生一上数学课不是说自己肚子痛就是头痛,要么就是在数学课上睡觉„„,我想如果长此下去,考试即使语文科成绩很棒,也会因为数学严重影响成绩。于是我及时采取可行措施:

一、自我反思

班主任应起到架起师生间友谊,感恩的桥梁的作用,不能发现某个教师因为被某个学生气的不能上课,而回到教室不明原因的发一次火,那样会有失公正指责、批评,让学生不愿上他的课。当师生间发生冲突时,只要老师从中退出,那么学生也就“孤掌难鸣”了。发生冲突时,老师要首先静下来,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在细微处找出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把偏离正确方向的学生重新带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走地学生的心灵世界。

我会找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学生侧面与他聊天,开导他。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听他倾诉,这样可以减轻他的情绪,并且可以找到矛盾所在,以便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只听这个学生的片面之词,还应当向其他学生调查一下,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处理。然后我再找这位学生谈心沟通,让他冷静下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他身上,要通过各种途径让他意识到这点,主动找老师道歉。如

果冲突是由老师引起的,要教会他宽容,就算是老师的错误,作为学生也不应该拿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自己不专心上课,耽误的是自己,受到影响的也是自己的情绪和学习成绩,对他人毫无意义,不能因为对某个人的偏见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那样是得不偿失的。再和他谈谈这门学科的作用以及乐趣,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兴趣,然后,待学生的情绪平静之后,再从侧面说说我对这位教师的印象,谈谈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以便使学生体会到,作为老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去管理学生,以便督促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老师也是平常人,大家应当互相谅解,互相包容,在谈话中,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找到学生自身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最后用委婉的语言纠正学生的行为,让他认识到宽容大度才是大勇大谋之人的道理。

三、与科任沟通

了解一下她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沟通。如果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作为班主任,代表学生向这位老师道歉,取得老师的谅解,因为自己教育不当学生才会与老师发生矛盾,谈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说说问题的严重性。如果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态度诚恳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阐明本次事件是无意间引发的,学生已经很后悔了,大家都认为老师其实一定没有把学生的冲动放在心上。这样应该可以使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缓和。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有个性的孩子,他应该是一个很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引导他,在他的心灵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怎样给他施肥,怎样浇灌他了,应该是用耐心施肥,用爱心浇灌,用细心播种,用恒心和耐性帮他修枝剪叶

四、为科任树立威信

为科任老师树立威信。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们介绍该科任老师的工作业绩及爱生事迹,让学生对所有的老师都有感恩的心,这样,有利于少发生这样的冲突,而且也可以使班级的各个学科的教学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并向全体学生公布该生和该教师已彼此原谅的消息,并提出上数学课的要求。

五、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还要根据情况组织多方面的教育。如果学生情绪比较严重,就要与其家长沟通,让家长也适当的开导他,说些类似的事例,谈谈家长对他的期望,启发孩子对本科的学习兴趣,以便问题的解决。

经过多方沟通、多方协调,该生的数学成绩终于提高了。一个班主任在遇到上面类似的事情时,一定要冷静、艺术的处理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既不能伤害

10.孩子犯错后如何正确处理 篇十

让孩子有机会说话

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理解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家长不做批评或判断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让孩子检视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然后问他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11.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问题的 篇十一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1、所谓学生观就是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即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生首先是人,虽然还不成熟,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但他们有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和尊严。对于这一点,我国在《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规定中对青少年儿童的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教师在了解以上规定之后,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帮助他们在学校教育中健康成长。

学生是发展的人。作为发展的人,学生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成熟,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师肩负着学习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觀,培养他们成为积极上进,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并在此过程中,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能获得成功的。所以,也可以这样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

另外,学生是独特的人。这一观点有两个层面。一是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每个学生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不能为了某种目的,如考试成绩或升学率,将学生简单地进行整一化。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个别差异,让他们自由、自然地发展,把他们培养为具有独特人格的人。二是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在认知发展和自我意识等各方面都有异于成人。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器皿,可以任意在其中注入知识和自己的意志,也不能随意控制、支配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只能引导和指导他们学会学习。一味地强制和代替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变成学习的机器。

2、所谓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

做为一名成功的现代教师应该有以下特征。

饱满的教学热情。教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能使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可以感染他人,使课堂内外充满活力,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氛围。

娴熟的专业知识。教师需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不论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还是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请跟上您所学专业的趋势。假如您是幼儿教师,请定购一种幼儿杂志;假如您是化学教师,请积极主动参加当地大学的相关研讨会。

有组织的教学。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拥有更多有效学习时间。教师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每天的教学事务,如收集学生的作业,分发学习资料,布置任务,检查任务,交流班级信息等,并形成班级惯例,这样不仅能保证班级工井然有序,同时为教师和学生赢得充裕的学习和娱乐时间。有活力的教学

成功的教师对教学是投入性的。课堂上,他们不是站在某一个固定的地方,而是活跃于每一个角落。他们积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而教师的影响力丰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情感因素组成。身教重于言教,因为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极其重要,所以要求自己必须时时、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二、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直到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发现他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他板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三、尊重学生

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有过错、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而要做到这些,除了教师自身要有比较高的修养,比较睿智的育人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真诚的对待学生,才能真正的尊重学生。

四、教师要信任学生

作为教师应信任学生,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可塑性很强,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人。即使有了过错,只要引导得法,也能改正错误与“昨天告别”。一个教师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后进生则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有许多缺点,而缺点是不可爱的。中学生处在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正在形成和发展,情感也日益丰富,但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发展尚不成熟,都是应善于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再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慢慢改正缺点。教师应用父母兄长般的关爱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导之以引,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

只有这样出自会出现爱师尊生、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情感氛围。

12.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篇十二

1.首先要学会互相尊重, 尊重是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最真诚的.首先要有了尊重才会有感情.2.还会学会原凉和容忍.原凉别人做错的.做得不好的事.容忍对方.只有这样互相凉解容忍才会有更加坚固的感情存在.3.关心,应该互相关心对方.千万卟能我的世界狂风暴雨,你的世界欢声笑语.不能有这种情况发生.学会同甘共苦.4.帮助.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别人.在不需要帮助的时候问候别人.5.礼貌.礼多人卟怪.做人要讲礼貌.慢慢在一起久了.了解了.在以别人的性格为基础.在卟伤受别人的情况下开一些幽默的玩笑.这样有助于感情的调节.学会说对不起.在自己做错事.的情况下主动说对不起.6.送礼.做人大气一点.谷话说得好.吃得亏.打得堆.平时多吃亏.无所谓的.只要是感情到位了.就不存在.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

一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的过一辈子,必然要和人接触,要生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与人交往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像你的父母那样,对你宠让、迁就,总会发生摩擦、冲撞,尤其现在不少同学自我意识较重,在以我画圆意识支配下发生矛盾在所难免的。因此,切不可同学间稍有不愉快就委屈得了不得,也不要因噎废食,不再和同学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

同学间发生矛盾,往往是因为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磕碰、一次小接触,或一个道听途说,许多时候还是误会造成的。首先我们来看两个个案:

案例一:小明、小刚、小军是某中学二年级学生。有一天,他们在操场上上活动课,突然,一个足球“嘭”的一声打在小明的头上。小明问:“谁扔的,想找死!”这时,有两个同学跑过来忙向小明道歉:“对不起,请原谅。”小明说:“对不起就行了?”不由分说,上去就对这两个同学拳打脚踢。一边打还一边对小刚、小军说:“给我打,反正打人不犯法。”打人果真不犯法吗?其实不然,小明、小刚、小军的行为是不对的,都是违法行为。根据社会危害性大小即打人程度,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两种。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把人打成重伤,则会判更重的刑罚。打架斗殴是违法行为,既害人又害己。所以同学之间如果有矛盾或者有分歧,一定要冷静和相互谅解;如果同学之间难以解决,可找老师帮助协调,决不能打架斗殴。

案例二:今天下课,一个身材高大的同学故意把我的铅笔盒放在地上,狠命地踩。铅笔盒发出劈啪劈啪的响声,仿佛在说:“小主人,救救我!”我似乎听到了铅笔盒求救的声音,马上跑过去制止他。我问他为什么要踩我的铅笔盒,他却无可奈何地回答:“对不起,我踩错了。”说完,就要离开。我马上拦住他,说:“你别去踩别人的了。”他轻蔑地看了我一眼,嚷道:“关你什么事?”我理直气壮地说:“我就管!”我们争执不休„„终于他恼羞成怒,开始大骂起来,我丝毫不甘示弱。老师来了,看见我们脸都涨得通红,肯定认为我们犯了什么错误,于是,就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对我说:“如果你再跟同学这样闹矛盾,我就把你的职务给撤消掉。”这句话像风暴,像霹雳,像闪电,使我五雷轰顶。我嘴张得大大的,似乎可以放进一个大馒头。顿时,我哭了起来,老师的语气马上和蔼下来,询问事情的由来。我把事情来龙去脉讲述了一遍。老师立刻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你做得很对,是应该劝他。可

如果劝不了,告诉老师,老师会来处理的啊!”我使劲地点了点头。我想我以后做事再也不这样卤莽了,做事要懂得方法。

看了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与同学之间交往时,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小磨擦,小碰撞,俗话说的好:时间长了,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那么面对这些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呢?我给同学们提几点解决方法:

一、对于当事人而言

我想:如果同学间发生了矛盾,首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矛盾发生的前因后果,看一看这里边有没有误会,可以找其他同学了解一下,或直接找这位同学平心静气地谈谈,也许两个人的疙瘩一下就解开了,那时你会发现化解矛盾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具体而言:

(一)学会心理换位

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

我们应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我们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二)用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你和你的同学发生了争执时,不要一时昏了头脑,不吵个脸红脖子粗决不罢休,或许在你退一步之后,这场争吵便停止了。不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让一步就是畏惧,是退缩,是没有本事的表现,相反,就在你忍让的那一时刻起,你周围的人会对你的行为发出无声的赞叹:你是一个不拘小节,心胸开阔的人。

矛盾发展到僵持的时候,不妨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求老师、家长、学校的帮助。通过帮助,使得矛盾的双方从危机的边缘走向合作的、伙伴的境地,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高”。

(三)心平气和的与其交谈

矛盾发展到一触即发的时候,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克制,想尽千方百计的办法来挽救僵局。克制是一种自我控制和调控的心理行为,是只有像人类这样的高级动物才拥有的品质。

遏制矛盾进一步深化的处理办法就是静下心来与其交谈,可能在你先心平气和之后对方也不好意思在争吵下去,也会转“仇敌”为友好,与你聊起来。或许在这其中你和对方还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呢!不打不相识嘛!

当发生矛盾时,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冷静。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冷静是处矛盾的最佳方式。冷静会使人们变得理智,冷静会化解一切矛盾的烟云,从而使人们成功度过矛盾的危机,从矛盾之中解脱出来。

当然,静下心来分析矛盾产生的过程是不可少的。只有搞清了错误在谁,才能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

如果错在自己,要敢于承认,勇于道歉,取得对方的谅解。这样做不是“没面子”,而是在挣回面子。你可以大方地过去,诚恳地说:“我想过了,那件事错全在我,我真诚地

向你道歉,假如你能接受我的道歉,我会很感激你的,我想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如果错在对方,也没必要非要扭着劲等对方来道歉,你应该大度一点。你想想看,同学之间与其每天这样别别扭扭地在一起学习生活,倒不如化解矛盾,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在一起学习生活。

你也可以私下里找到他谈谈:“同学一场,那是缘分。同学关系是现在社会上最纯洁的人际关系,我们将来走向社会,谁都会遇到困难的,说不定我们会成为互相帮助的朋友呢,到那时我们在回忆起现在闹的这点小别扭是不是很可笑的呢?”我想,他一定会认同你的看法,会和你握手言和的。相信精诚所至,对方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都碍着面子,谁也不愿意第一个道歉罢了。这是谁要抢先大度了一点,是不是会很让对方佩服你呢。

二、对于旁观者或者知情人而言

对于旁观者和知情人,我们应尽量去对双方进行劝说、阻止,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在劝说基础上,再通过有效的途径,及时地把事情告诉班主任、老师或者领导,这样有利于事情早点得到妥善的处理与解决,而不能隐瞒事实,甚至包庇某方,使事情变得激化,这样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其实你是在放纵他们的行为,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解决矛盾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需要你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摸索和实践。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有当我们一个个地去解决它的时候,我们的素质也将一步步地提高;当我们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进入到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同时,愿我们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别让“哥儿们义气”害了自己,只有同学间做到正确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只要我们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就会少一些抱怨;而当我们付出时,我们的心里就永远不会失去平衡。我们就会永远快乐地生活在集体里。

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和同学们一起共勉:

学会宽容,宽宏大量;

学会互助互爱,豁达开朗;

学会尊重别人;

学会弯曲;

学会道歉。

在恨的地方,播种爱;

在伤害的地方,播种宽恕;

在怀疑的地方,播种信念;

在黑暗的地方,播种光明;

这样,我相信:

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一片宁静的校园;

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的班级;

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份珍贵的友谊;

上一篇:有关坚强面对生活的名言警句下一篇:本科毕业生求职个人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