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发展

2024-10-22

钢铁产业发展(共8篇)

1.钢铁产业发展 篇一

九江市钢铁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钢铁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基础行业,同时也是我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我市规划好钢铁产业的布局,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钢铁行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我市钢铁企业的经营现状作出调查和分析:

一、我国与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2年全球粗钢产量增长低迷,总产量为15.47亿吨,较上年增长1.2%,我国2012年粗钢产量为7.16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46.3%。我国2012年粗钢产能8.4亿吨左右。如果按粗钢产量在7.16亿吨左右计算,2012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约为86.38%,比2011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如果按粗钢表观消费量在6.88亿吨左右计算,产能过剩率约为122%,产能过剩约2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在建产能难以统计,我国实际粗钢产能可能更大,产能过剩压力可能随着结构调整日趋加大。

目前,制约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国内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短期内不放松,房产销售和投资增速均在下滑;二是欧债危机继续困扰全球经济运行,2013年我国出口增速将明显放缓;三是美国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对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预计2013年我国钢铁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需求压力,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要求行业自身提高生产效率、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实施兼并重组,以应对总体环境不利带来的冲击。主要下游需求行业增速持续放缓。另外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大力实施,城镇化、基建设施等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开始转型,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战略重点。钢铁行业就需要围绕产业链大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的技术,促进制造业结构和水平实现重大变化。

二、我市钢铁行业初具规模、在全省的行业地位突显 2012年,我市钢铁企业共17家,产钢392万吨,同比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224.6亿元,同比=8.9%。我市的主要钢铁企业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1、江西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

江西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座落在湖口县金砂湾工业园内,厂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螺蚊钢、普通线材、板材的生产,现有生产能力550万吨,企业员工7122人。2012年,形成钢铁产能550万吨,其中,线材400万吨,板材150万吨。

公司的发展已经历10年历程,2003年,福建来乐集团公司通过招商引资,由江西奉新县移入湖口金砂湾工业园,命名为九江钢厂,通过三年的改造,2005年形成年产钢35万吨的能力。2006年8月中旬,由萍乡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兼并九江钢厂,并于2006年9月21日正式签订了兼并重组协议,从而,原九江钢厂已成为萍乡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口的全资子公司。拉开了九钢快速发展的序幕。该公司投资10亿元,通过等量淘汰和以新换旧等途径进行了第一期技术改

造,使企业产能提高到100万吨;2007年10月,投资65亿元开始二期建设。其中:投资28亿元的150万吨线材改造项目于2009年2月竣工投产,投资37亿元的150万吨板材生产线改造项目于2010年4月竣工投产。2010年8月公司再投资25亿元,对老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再增加产能100万吨。到2012年,形成产能550万吨。其中:线材400万吨,板材150万吨。2012年产钢377万吨,其中,线材285万吨,板材92万吨,主营业务收入154亿元。

2、奥盛(九江)钢线钢缆有限公司

奥盛(九江)钢线钢缆有限公司位于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注册资本1.8亿元,总资产4.7亿元,现有职工112人,主要产品有预应力光面、镀锌、无粘结钢绞线、预应力光面、镀锌、刻痕、螺旋肋钢丝等二大系列七大品种,是国内同行业中品种、规格最全的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如桥梁、大型建筑、码头、大坝、飞机场候机楼、体育场、高层建等工程中,已形成年产5万吨能力,公司2012年生产预应力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3.4亿元,利润5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500万元。

公司生产桥的梁缆索镀锌钢丝,今年供世界斜拉桥排名第六位的九江长江二桥3500多吨,该产品是国际桥梁最新发展要求的高性能镀锌钢丝。公司生产的无粘结预应力镀锌钢绞线860多吨应用到台湾的竹林大桥、贵州乌江三桥,高扭转镀锌钢丝应用到韩国的白石大桥、仁川大桥、贵州六冲河大桥、福州鼓山大桥、河南桃花峪大桥、马鞍山大桥等重

点工程上,预应力螺旋肋钢丝、刻痕钢丝出口到巴基斯坦、沙特、孟加拉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预应力钢绞线供应给京福高速、马鞍山大桥等国家重点项目、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出口形势困难,原来的欧美市场几乎进不去,只能积极开拓东南亚及日本、韩国和非洲、南美市场,国内的铁路工程回款困难,企业流动资金压力不小。

该公司运行较好,主要靠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出国际预应力行业所需的新产品,在生产制造中采用自主研发的新技术、不断挖潜降耗,采用陶瓷内加热镀锌技术,不停机接头镀锌技术,双张紧稳定化处理新工艺、稳定化处理带头技术等,使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预应力行业今后将向高强度、大规格、高扭转、低松弛、高防腐、高性能方向发展。

3、华林特钢集团有限公司

华林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浙商投资建立的集特殊钢冶炼生产和型材锻打为主的企业,隶属于华林特钢集团。公司于2003年12月在江西省九江县注册成立,注册资金9018万元,现有总资产3.9亿元, 生产厂区占地面积300余亩,厂房面积53000m2,公司座落于九江县沙城工业园,紧傍福银高速公路出口,交通极为便捷。公司于2005年投产运营。主要产品有:模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不锈钢、锻件、钢管、汽车配件生产等,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各种型材锻打能力8万吨。2012年产各类型钢1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77亿元,利税7045万元。

公司生产各种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塑胶模具钢、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弹簧钢、合金钢等几十个精钢品种,并可根据客户特殊要求制作钢种。承接各种大型锻打件、圆钢、板材的加工和制造。公司产品和服务在长江以南的特钢、模具钢市场享有良好声誉,产品供不应求。

公司计划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在现有年产10万吨的基础上,再新增规模10万吨,至 2015年形成年产20万吨模具钢和锻打各类型材15万吨的能力。总体投资大约

1.2亿元。其中:投资1亿元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化高速钢生产线,2015年产值可达17亿元,上交税收1.2亿元,利润1.5亿元。

三、打造企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做强做大钢铁产业 按照江西省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钢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生产粗钢3000万吨、生铁2500万吨、成品钢材3000万吨,全省形成两家产能超千万吨级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其中,规划在九江湖口建设以船板为主的千万吨级新型钢铁工业基地。我们要主动对接好省里规划,抓住机遇,逆势而上,把九江的钢铁工业打造成真正的支柱产业。一要抓住全省钢铁重组机遇,促进产能沿江布局。要利用好沿江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发挥沿江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利用全省钢铁重组的机遇,促进钢铁产能沿江布局;利用省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置换产能,使九江钢铁工业基地产能达1000万吨,新增主营业务收入

400亿元,利税新增40亿元。二是加快钢铁行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避免同质化竞争,大力发展新材料,延长产业链,以九钢中厚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船板和大线能量焊接船板,延伸造船用钢产业链;以奥盛(九江)电线电缆公司的钢绞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延伸金属制品产业链,以华林特钢为基础,发展生产轴承、齿轮、工模具、耐热、耐冷、耐腐蚀等特种钢材。

2.钢铁产业发展 篇二

为了从顶层设计角度促进我国可循环钢铁流程与装备技术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在制造业领域设立了“可循环钢铁流程与装备技术”优先主题, 提出“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以及“制造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发展思路, 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以熔融还原和资源优化利用为基础, 集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 作为循环经济的典型示范。开发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冶金过程煤气发电和低热值蒸汽梯级利用技术, 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 非粘连煤炼焦技术, 大型板材连铸机、连轧机组的集成设计、制造和系统耦合技术等。”

一、《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可循环钢铁流程与装备技术的部署情况

围绕可循环钢铁流程与装备领域, 科技部设立了15项课题 (见表1) 。在科技部正确引导下, 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作为项目组织单位, 组成了以钢铁研究总院为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以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为依托工程实施主体, 相关高等学校积极参加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以下简称“联盟”) , 进行了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的攻关。

据统计, 直接参加该项目攻关的单位13个、大专院校3个、共同企业9个、转制为院所的单位1个。直接参考项目攻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计684人 (高级职称476人) , 投入工作量计16864人月。

可循环钢铁项目以首钢搬迁、在河北曹妃甸建设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 (简称京唐公司) 为主要依托工程, 通过集成创新首次在全流程尺度上构建了集钢铁制造、能源转换和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三个功能于一体的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在低成本高效化洁净钢生产、钢铁流程资源高效利用、清洁生产和钢铁生产流程能源转换方面攻克了一批共性技术, 创新成果丰富。不仅为全面改变传统钢铁企业高污染、高消耗、产品低档的落后面貌提供了实例, 做出了榜样, 而且对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具有技术引领和里程碑式的作用, 倍受国内外业界的关注, 形成了代表21世纪国际钢铁产业先进技术水平的示范工程。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申请国家专利211项 (其中发明专利135项) 、获得国家专利171项 (其中发明专利95项) 、发表科技论文790篇、制定国家技术标准15项、行业技术标准6项, 全面完成了项目预期考核指标。该项目成果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为突破口, 打开了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为进一步实现低碳钢铁产业的深层次长远目标创造了先期的有利条件。

2. 任务部署和落实中的经验

项目任务部署和落实的主要经验如下:

(1) 成立项目专家技术委员会, 进行高水准的顶层设计并准确把握技术方向

对于《纲要》中的领域优先主题, 首先必须对项目进行高水准的顶层设计, 并在实施过程中适时把握工作进程。为此, 可循环钢铁项目成立了包括国内冶金界众多知名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委员会, 由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士、殷瑞钰院士分别担任正、副主任。

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制定项目的技术发展方向;对项目进行论证、监督、评审, 并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向项目负责人提出制定与该项目有关联的技术战略方针;审查各课题技术方案的建议安排, 检查和评定项目及各课题的执行情况。

专家委员会每年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召开会议, 听取工作汇报, 对项目工作及时给予指导、评估, 讨论项目技术方案、确定下一步工作方向等, 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工作, 负责落实后者指导和决策。

(2) 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

2006年, 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和支持下, 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唐钢、济钢6家大型钢铁集团 (它们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25%) , 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3家钢铁行业主力大学组建了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以《纲要》优先主题为首要研究任务,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促进共同研发、成果共享, 有助于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 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 保障项目有序实施

项目管理涉及技术、财务、沟通协调、组织等方方面面, 工作繁重而复杂。为保证项目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专门设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 专职处理各方面有关事宜。项目管理办公室结合管理流程, 制定了《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管理办法》和《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举办了项目财务工作学习班, 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4) 组织京唐公司现场对接会, 确保项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可循环钢铁项目进行到中后期, 攻关工作进入研发成果在京唐公司转化的关键阶段。为实现研发方和应用方在技术、人员多方面的顺利沟通, 保证成果的转化, 可循环钢铁项目于2008年7月搭建了“现场联合攻关合作平台”, 2009年1月在曹妃甸签署了29个对接协议草案, 成立了京唐公司现场联合攻关领导小组和现场联合攻关工作小组, 下设铁前、钢轧、冷轧、集成和财务组, 以保证项目成果及时、可靠、高效的转化和应用。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保证项目工作顺利实施

为完成《纲要》规定的优先主题任务, 人才是关键。以宝钢、鞍钢、武钢、首钢、马钢、济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 分别在各自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人才梯队。以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业内著名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 具备一大批有实力的研发骨干力量。由上述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技术骨干组成产学研联合攻关梯队, 并强化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速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是实施本项目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6) 对新型和超大型技术装备的应用进行联合攻关

京唐公司采用了最新型的超大型技术装备, 如超大型高炉, 其运行技术远较普通大型高炉复杂, 在原材料普遍劣质化的条件下, 采用传统方法难以保证高效生产, 成为完成《纲要》任务的瓶颈。为此, 在攻关过程中可循环钢铁项目多次组织了由国内炼铁专家参加的集体会诊, 才得以解决。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诸如转炉煤气干法除尘的攻关中。

二、我国可循环钢铁流程与装备技术任务实施进展与成效

1. 技术提升或突破

本优先主题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是可循环钢铁流程的构建, 也是整个优先主题的核心。

为此, 可循环钢铁项目设立了“新一代钢厂精准设计技术和流程动态优化研究”课题和“新一代钢铁流程工程化技术集成”课题。二者均属项目整体的顶层设计内容。前者属前期设计, 为可循环钢铁流程的构建和实现钢铁企业向3个功能 (钢铁产品生产、能源转换、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 转化提供了蓝图, 其所创建的流程动态分析方法还可对企业的运行进行优化。后者则对各课题的成果进行集成式转化, 将优先主题的任务落实在项目依托单位。最终构建成一个连续、优质、高效、完整的多功能流程, 形成低成本、高效率洁净钢制造平台, 实现大批量、稳定生产高品质洁净钢的目标;建立全流程的能源高效利用、能源转换和回收体系, 构建节能型的钢铁企业, 实现钢铁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赢。

2. 取得的成效

随着《纲要》的实施推进, 我国可循环钢铁流程与装备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 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见表2-表6) , 显著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个别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构建的国际最先进的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 (见表7) 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部分具体生产指标的比较见表8。需要说明的是, 受市场需求和对先进技术装备掌握程度的限制, 2011年京唐公司的生产能力尚未充分发挥, 高产稳产相应的指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截至2012年6月, 本优先主题共申请国家专利211项 (其中发明专利135项) , 获得国家专利171项 (其中发明专利95项) , 发表科技论文790篇, 制定国家技术标准15项, 行业技术标准6项, 成果应用111项, 成果转让29项, 成果转让收入1000万元;获国家科技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培养博士125人、硕士193人。随着时间的推移, 源于本优先主题的授权专利、论文、技术标准、成果转让和人才培养的成绩还会增加。这是项目自主创新成绩的反映, 也说明对外技术依存度的显著降低。

除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单位外, 国内许多其他企业院所的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都为上述成果的取得做出了贡献, 不仅使本优先主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整体普遍的提升, 还大大增强了有关团队的创新实力。

京唐公司可作为本优先主题最具标志性的成果, 它充分体现了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的重要特征。它是21世纪具有钢铁产品生产、能源转换和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三个功能钢铁企业的示范工程。在具体技术方面则代表着洁净钢生产工艺技术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

四、新形势下应继续深入研究、发展可循环钢铁应用技术

《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可循环钢铁流程和装备技术, 取得了重大进展, 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开创了钢铁产业新局面, 但是, 该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订单不足, 直接影响了产能的发挥, 不仅大大提高了钢铁产品的成本, 降低了主要生产指标, 还阻碍了能源转换、干熄焦、干法除尘等为实现可循环流程重要功能的发挥。

当前,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洁净钢生产技术和钢铁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最好的机遇。为增强国力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下一阶段本优先主题的重点需要适时调整, 加强对先进钢铁材料研发的力度。针对新兴产业的特点, 开展相关钢材应用技术的研发是十分必要的。

在本优先主题任务实施过程中,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被提到日程上来, 倍受全球重视。与之相应, 对低碳钢铁产业的创新性研究也成为了当前探索性的热点。它实际上是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的升级版, 是可循环流程的进一步提升。

五、新形势下我国可循环钢铁流程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实施建议

针对我国可循环钢铁流程未来发展方向, 许多领域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 优先主题调整建议

建议在优先主题增加以下内容:

第一, 配合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 强化其对钢铁产品生产与研发的导向。在钢铁产业中不仅要加强对新产品新材料研发的力度, 满足需求, 还要根据当前先进钢铁材料研发方法的进步, 将产品在新兴产业中的使用技术也纳入新材料研发的序列中。

第二, 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必须进入升级版, 即向低碳钢铁产业迈进。在本期的研究中, 已经为此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 例如借助节能就能够显著减少CO2的排放量。但这距低碳钢铁产业的理想尚远, 需要进一步进行更多的探索性研究, 不仅难度大, 而且, 失败的风险也更加难以避免。因此, 这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 将之纳入构建低碳社会的长远目标和系统中。

2. 推进实施的政策建议

第一, 建议对钢铁产业的可循环生产流程进行立法。从法律层面为彻底改变传统钢铁产业高能耗、高污染做出强制性细则规定。

第二, 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偏低, 对采用先进技术和实现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极为不利。上述立法将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与之挂钩。建议在此过程企业的重组中, 对是否严格执行上述法规作为对地方政府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三, 建议强化对钢铁企业排污的监督考核和处罚力度。

注释

3.江西钢铁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发展历程;发展对策

1 江西钢铁产业发展的历程

1.1 1952-1965年发展初始期

在这个时期,主要以炼铁工业的发展为主导,1954年开始建设萍乡钢铁厂,1957年40立方米高炉建设投产,1958年,新钢、南钢255立方米中型高炉和萍钢100立方米为主的特殊钢厂-江西钢厂批准建设。至此,形成新钢、江钢、南钢、萍钢、洪钢5个钢铁企业,为江西钢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1965-1977年技术提升期

196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为作为基础性工业的钢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江西钢铁工业从单一的炼铁、逐步向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铁合金为特色,普、特兼有的铁、钢、材完整生产体系。这一期间,江西钢铁工业,对现有生产进行完善、提高,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3 1977-1987年稳定发展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钢铁工业进人全面整顿和稳定发展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从采矿、选矿、冶炼到加工的完整生产体系,以新余为主体、萍乡、南钢为两翼沿浙赣铁路发展的格局形成。

1.4 2000以后优化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要求,以新钢公司、南钢公司和萍钢公司为主体的江西钢铁企业,集中自身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快了消耗高、效率低、污染重、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小型设备的淘汰和改造进程,高起点的引进和建设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设备和工艺。使江西钢铁工艺水平不断提升,设备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2 江西钢铁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宏观环境与产业政策

钢铁产业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特点,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国家宏观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式偏热,国家调控经济的力度很大。从紧货币政策抑制了投资热度,同时近期房地产价格有加速下行的趋势,这必然会对钢铁需求大户房地产行业起到抑制作用。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节奏放慢将直接导致建筑钢材需求的萎缩。我国钢铁出口数量比较大,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无疑使目前的国际国内钢材价格差距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对钢铁出口将造成直接的抑制。

2.2 环境因素的制约

我国钢铁工业要在现有规模上进一步扩大,将会受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限制和制约,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控制和排放。钢铁发展必须适应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将执行严格排污费处罚制度,将对钢铁工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2.3 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钢铁厂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区域经济,运输费用直接影响着销售成本,除了附加值特高的产品,一般钢材实际上有一个合理的运输半径,相当多的钢铁厂实际上己成为区域性的钢铁厂。

3 江西钢铁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快钢铁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寻求规模经济效益

钢铁行业需求仍保持旺盛,新钢、南钢和洪钢发展势头都不错,有能力,也有条件支付改制付出的成本。建议有关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制订出我省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组建全省钢铁集团的规划,同时提出联合重组涉及到的相关各方利益分配以及富余人员安排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力争将新钢、南钢和洪钢进行企业重组,争取进入全国前10位,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3.2 调整钢铁工业布局,建设沿长江岸钢铁基地

九江处在长江中下游,船舶通行条件虽不如下游,但区位优势仍明显好于内陆地区。萍乡钢铁有限公司于2006年8月兼并重组了位于湖口县长江之滨的九江钢厂有限公司,这为我省钢铁工业调整布局开了个好头。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吸引更多的省外、国外资金,沿长江口岸投资从事钢铁生产项目,尽快形成钢铁产业集聚;二是依托现有企业,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尽可能地在长江沿岸进行扩建改造,将九江地区打造成我省第三大钢铁基地。

3.3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4.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篇四

2009年03月20日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钢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抓住机遇,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又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4.企业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5.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努力加强地质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2011年,钢铁产业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的水平。

2.淘汰落后产能有新突破。按期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力争三年内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3.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

4.技术进步得到较大提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产品生产实现自主化,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

5.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般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大型装备本地化率92%以上。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6.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措施,稳定建筑用钢市场,保障重点工程用钢。通过调整和振兴相关产业,努力稳定和扩大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建设、新农村建设、地震灾后重建和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钢需求。建筑用钢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改善钢铁产品进出口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鼓励钢材间接出口。组织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争取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二)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三)促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五)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抓紧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六)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改相关设计规范,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加快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七)保持进口铁矿石资源稳定,整顿市场秩序。

行业协(商)会通过行业协调,加强自律,规范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探索、推行代理制。抓住当

前市场全面疲软时机,协调国内用户与铁矿石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的进口矿定价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流通环节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

(八)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产业安全。

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合理配置与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增加资源储备。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开展铁矿勘探开发,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河北司家营、山西袁家村等大型铁矿资源开发,提高国产铁矿石自给率;支持邯钢中关、唐钢石人沟、通钢塔东、武钢恩施等现有矿山的深部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开发安徽霍丘地区和山东苍山等地区的铁矿资源。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办矿,组织实施好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区位和运输优势,尽可能利用国外铁矿石、煤炭等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税率。

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下,认真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二)实施公平贸易政策。

研究国产钢材和进口钢材公平税负政策,制订具体措施,为国内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不包括节能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四)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奖励力度,支持钢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比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规定,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向国土资源、金融、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通报淘汰落后企业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对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落后装备的,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

(五)完善企业重组政策。

制定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建等项目优先予以核准。落实好鼓励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适时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

(六)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

调整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完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提高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以及炼铁、炼钢淘汰落后标准;二是修改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考核范围和比重;三是增加节能减排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烟粉尘排放、可燃气体回收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四是明确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储量5000万吨以上铁矿资源,优先依法

配置给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五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

(七)提高建筑工程用钢标准。

尽快完善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合提高抗震标准,研究出台扩大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商业设施等建筑物钢结构使用比例的规定,修改提高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重点工程、建筑物基础工程等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

(八)实现钢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装备、汽车、造船、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带动钢铁产品消费和产业升级。加强钢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适应和促进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鼓励和支持钢铁企业与相关领域用钢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九)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

加大对钢铁重点骨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走出去、技术进步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银行贷款、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必要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违法违规建设、越权审批的项目和产能落后企业,继续实施融资限制等措施。

(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提高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扩大冶金设备出口信贷规模,带动设备物资出口。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稳定高端产品出口份额。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十一)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项目核准、生产销售库存、产能利用、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银行贷款情况等信息,切实加强信息共享,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二)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五、规划实施

5.就钢铁产业的近况的感想 篇五

钢铁工业系指生产生铁、钢、钢材、工业纯铁和铁合金的工业,是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之一。经济学家也通常把钢产量或人均钢产量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也是一个钢铁大国,主要的钢铁企业有宝山钢铁,武汉钢铁,首都钢铁,鞍山钢铁,邯郸钢铁,太原钢铁,本溪钢铁,攀枝花钢铁,马鞍山钢铁,唐山钢铁。

我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十分的迅速,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还不及现在半天的产量,居世界第26位。1979年改革开放后,钢产量持续快速增长,1996年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1位,数量上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要,扭转了长达40年的被动局面。1999年达到1.22亿吨,连续四年居世界各国之首,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从1949年的不到0.1%提高到15.8%,坐定了产钢大国的地位。

钢铁是一个国家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样材料。然而,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国家建设的日益完善,对钢铁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少了,钢铁市场不断的趋于饱和,导致钢铁的产量不降,但需求少了,钢材不断的累积,浪费了不少的资源。也正因为这种供求不平衡,我国钢铁工业进入微利经营,甚至于亏损的阶段。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都难以得到改善。这是有市场决定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这种现况,我认为国家应该做一点对应的政策。我国的钢铁企业有很多,出名的也不少,但是能走的出国,进入国际领域的却没有。众所周知,国家里面有不少的小型钢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分去了很多铁矿资源,但是,这些企业的技术并不是十分的好,对铁矿的利用率也不高,特别是在近代,随着钢铁市场饱和,这些企业的钢材更是难以和大型企业的比拟,这样下去,这些企业只会成为国家的负担,所以国家应该整顿一下钢铁行业,将这一些小型的钢铁企业撤销,或者并入大型的企业中去,因为大型企业的技术更好,管理也更到位,这样会更好的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同时,大型企业也要学习国际的大型钢铁企业的一些管理生产制度,将国家的钢铁产业推入世界,与世界接轨。

同时,大型企业也因该注意在原材料上的选取上。我国的铁矿的质量大都不好,铁元素含量不高,所以铁矿石主要靠进口。铁矿是不可再生的,国家一直都在实施可持续的发展的路线,不能无节制的一直开采矿藏,所以就要找新的原料。而这新的原料来源最好的就是废弃的铁制品,但是铁制品大都不好收,所以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了。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废品的回收处理,毕竟不止铁制品是可以回收的,使得材料可以不断的循环利用,这样会为国家节省一大笔开支。现在虽然也有废品的回收利用,但是却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废物回收利用的大事件的,一来是技术不到位,无法做到有效的回收利用,二来也是国家现在还没彻底的重视起来,而国民也没有深刻的废物回收观念,这也给废物回收利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不便利,最终所谓的废物回收利用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国家应该大力的发展并支持这一利国利民的大事项。而企业也应该发展新技术,争取用最省,最简单,最节能,最环保的方法对钢材进行回收处理。

6.钢铁产业发展 篇六

钢铁产业是我公司具备一定发展基础、能培育产业特色、打造经济优势,对公司域经济起到较大支撑作用的一大产业。为全面掌握我公司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政府办公室、公司经贸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我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和较为全面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发展现状

经过十五年的招商引进和项目建设,我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产业格局上,初步形成了两大发展格局。即:无锡西城特种薄板有限公司、无锡西城特钢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引进外资,相继成立无锡西城特种薄板有限公司、无锡西城特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将公司产品结构扩延至镀锌薄板、彩涂薄板、冷轧硅钢片、带钢、特种钢坯、钢材、型钢等。

(二)在产业内涵上,规模与技术快速提升。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九五”期末,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年产量仅1万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左右。到2006年底,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年年产量可达到4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上缴税收近2亿元,年用钢量50万吨。

3、钢铁制品产业在公司工业中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全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占全公司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3%,已成为我公司第一大产业。到2008年年底,预计全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全公司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

4、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公司从意大利进引了代表世界顶级水平的9/1270卧式拉丝机,拉拔线速度达到5-8.5米/秒;无锡西城特种薄板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研发制造了800吨和2500吨液压快锻锤等锻压关键设备;无锡西城特钢有限公司在钢构件切割上已经大量使用激光切割技术,使我公司钢铁制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依托公司位交通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钢铁制品产业是耗水多、运量大的产业,而江阴这种水、公、铁大交通汇集一地的格局在全国县市中独具

特色,是适宜钢铁制品产业发展的公司域。我公司凭借独特的公司位交通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一大批钢铁制品企业和项目。我公司成功跻身全国500强企业。

(二)完善产业协作配套,着力延伸产业链。以优化产品结构为导向,重点发展钢铁深加工和再加工,推动新材料、成套设备、技术工程等非钢产业配套服务和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路桥建设、船舶修造等领域建设,延伸钢铁制品产业链。在拉长产业链中,采取“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加强与上下游联系,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用户结成联盟。主要作法是:利用无锡西城特钢丰富的钢材资源,重点发展产业链下游的钢铁深加工、桥梁与钢结构、、钢铁物流等涉钢产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完善产业协作配套,强化产业薄弱环节,促进了公司钢铁制品产业的发展。拥有了HRB335、HRB400(¢10-¢25mm)螺纹钢和Q235、Q345(¢10-¢30mm)板材重点的生产能力,通过产业的协作配套,形成完整的钢铁制品产业链。

(三)提高产业聚集度,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为不断提高公司钢铁制品产业聚集度,形成集群带动效应,一是加快了我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以钢铁深加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桥梁与钢结构基地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集聚,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了江阴钢铁制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四)推进机制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做好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确保按期完工投产。对于桥梁、钢结构基地、棒材钢等重点项目,实行公司领导包挂、工作专班负责制度,协助项目承担单位做好项目前期阶段的准备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衔接与沟通,做好立项、环评等各类报批,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各项手续,以及征地,规划,拆迁,退地,场地平整等多个环节的协调服务;及时化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强与供电、供水公司及相关银行的衔接与沟通,协调项目建设中用电、用水、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加大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为项目入驻提供优良的建设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规划、配套等不完善的问题和困难。

(一)规划滞后,土地和岸线的调整迫在眉睫。今年年初,公司委、公司政府提出了打造以钢铁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桥梁与钢结构等用钢产业为主要“绿色企业”的设想。目前,打造 “绿色企业”的总体方案还没有编制完成,只完成了“初稿”,还未经过专家论证,与钢铁制品产业发展速度相比较,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进度较滞后。另外,桥梁与钢结构基地主要布局于双柳沿江工业带,但这一地公司的土地性质大多属于基本农田,该公司域的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同时,可用岸线不足,阻碍了大型项目的落户。

(二)配套不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由于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公司内的路、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跟不上项目投资的发展需求,从而影响了部分项目的推进速度和投产计划。其次是有关部门服务项目的意识不强,对领导交办的有关事项,特事不特办,报批周期长,办事效率低,致使有些项目开工日期一推再推。

四、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钢铁制品产业发展的近期(到2010年)总体目标是:

——钢材年加工量在2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0亿元左右;

——引进2-3家著名企业设立技术研究中心,以满足公司域内所有企业的产品研发、测试与评测的需要,完善钢铁制品产业链。

(二)远期目标

到2015年,钢材年加工量达到400万吨,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西城薄板公司为龙头,基本建成附加值较高的钢材深加工基地与钢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基地。

五、发展措施

(一)优化规划布局。突出公司的主体地位,按照 “绿色企业”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阳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主攻钢铁制造和钢铁利用。特别是在空间布局上。

(二)扩大招商引资。研究钢的制造和加工,细分钢的用途与市场,按照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方向,适时举办 “绿色企业”推

介及项目招商活动,规划和推介一批招商项目。围绕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和引进、搬迁企业的项目建设,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和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重点企业集团的规划,筛选出一批产业链条长、幅射面广、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引进建设。

(三)狠抓科技研发。在科技研发上求突破,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 “绿色企业”,必须将研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放在首要地位抓紧抓牢。细分市场,有针对性的确立研发项目,投入研发经费,及时推出各类新兴(型)产品,适应市场需要,扩大市场份额。武钢江北深加工基地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高强度精密带钢和钢丝绳等钢铁研发中心,重冶积极争取设立新材料研发中心,实现以牌促研、以研兴钢的良性循环。引导产业关联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实现技术整合与集成,集团作战,科学创新。

(四)营造优良环境。在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兴公司”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钢铁兴工”的战略思路。定期召开涉钢部门和企业联席会议,有针对性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减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从土地、技改、融资、能源供应等具体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打造 “绿色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及时为钢铁制品企业提供充分的产业政策服务,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五)加大宣传造势。围绕打造 “绿色企业”主旨,策划并持续开展各种专题推介会,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新战略构想的影响。

7.钢铁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浅析 篇七

一、明确发展目标

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须经企业内部决策层深入讨论、科学分析、合理定位, 确定后就要围绕发展目标, 举全企业人力、物力、财力为之奋斗, 须经企业几代人为之努力拼搏。根据企业发展目标, 再确定科学合理中短期发展规划。

二、确定发展规划

中国钢铁工业正在经受产业结构调整、钢铁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压力, 目前仍看不到钢铁行业回暖的苗头, 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需求低增长、产品低价格的困难时期。而且, 随着“环保法”2015年1月1日实施, 钢铁产品的环保成本显著升高《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处于重点控制区的钢企还将受到更加严苛的特别限制约束, 环保投入必将随之增加。随着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 原料采购成本降低难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目前国家组织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 在当前的环境下, 如何使规划编制得更加科学合理, 使企业未来发展更具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钢铁企业面前的难题。钢铁行业经过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 主要问题有:一是盲目投资严重, 产能总量过剩;二是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四是产业集中度低;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针对上述问题, 企业如何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 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 开展环境分析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装备、管理、文化、产业链等优势, 结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和企业自身优劣势, 合理确定近期发展规划,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2. 确定规划方向

企业要找出自己产业链发展的短板,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 降低经营风险。对于资源匮乏的企业, 如何掌控铁矿石、煤炭、贵金属的产品资源量, 锁定价格风险是规划发展方向。

3. 提升销售服务增值

企业围绕终端用户, 构建自己的营销服务网络, 提供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的产品。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 配置深加工设备和服务装备, 延伸产业链, 提供营销增值服务。

4. 提高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企业要实现从竞争激烈的红海跨越到蓝海的发展战略, 就必须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 建设实验室和中试车间, 提高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根据用户需求, 不断为用户推出节能、长寿、环保、经济的新材料, 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三、完善支撑体系

企业发展规划制定后, 要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需要从企业文化、人才建设、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软环境方面抓起, 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企业硬件配置再先进, 没有与之匹配的软环境作为支撑, 也达不到预期目标。

四、提供资金保障

要实现企业规划目标, 需要巨额资金支撑, 提前做好融资计划是必须的。根据企业经营状况, 做好资金平衡和资金规划, 确定可行的融资计划, 保证资金供应安全。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 长、短期债务比例合理, 总资产报酬率高于银行贷款利率;资金保供率100%, 合理平衡生产和投资资金需求;财务规划编制体现“三只眼睛看世界”的管理理念, 研究运用财税政策, 实现价值增值。

五、提高规划执行力

要完成规划目标, 必须配套相应的项目使规划目标落地。重点项目实施是保证企业完成规划目标的硬件, 而重点项目的按计划成功实施, 则为重中之中, 是投资风险监控的重点。

1. 明确组织职责

建立组织体系, 成立从前期项目策划、决策、实施到运行的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 责任到人。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项目的成功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做支撑, 而且职责要清晰, 目标要明确, 奖惩要分明, 参与项目团队既要又压力, 又要有动力。2006年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公司投产的新不锈钢工程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按照职能划分, 分别成立决策组、专业组、综合管理组和各级项目经理部。决策组主要职能是决策确定项目方案、投资、工期和重大关键设备的招标审批。专业组主要职能是研究设计提出项目设计方案, 对工艺技术、工艺流程的先进性、可行性负责。综合管理组主要职能是围绕项目批复、环评、资金筹措、安全、消防等建设手续, 办理项目审批手续。项目经理部主要职能是按照决策确定的方案组织实施, 按期完成项目建设目标。同时建立了工程建设实施体系,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安全监督体系, 设备保全体系、后勤保障体系, 工艺功能实现及考核体系, 市场开发和销售体系, 效能监察、激励约束体系, 形成了以项目为中心、公司全方位对项目建设提供支持服务的复合式矩阵项目组织体系。

由于各个组织机构职责清晰, 目标明确, 执行力强, 使得项目能科学高效决策、快速实施、快速达产, 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太钢不锈也创造了冶金行业多项优质工程奖。

2. 开展市场调研及对标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投资对标、政策研究等方式, 组织专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工艺、市场、经济、政策等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论证, 100%实现项目成功。首先, 由专业组组织项目单位专业人员对国内外先进的钢铁企业的类似项目的产品方案、工艺技术和流程、装备配置、设备功能、工艺参数以及相应的成本等方面的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考查。其次, 与国内外承包商广泛的开展面对面的技术交流, 开展以数据说话为基础的全方位“对标”分析, 结合太钢实际并按照经济效益进行多种方案比较, 从中推荐最优方案。最后, 由项目单位与专业组共同将收集的原始资料以及提出的推荐方案提交决策组决策。决策组在听取专业组及项目单位汇报的同时, 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进行决策。通过整套科学的决策, 100%实现项目, 2年达产达效目标。

3. 确定投资目标

通过横向对比, 科学确定投资目标, 项目对标率达到100%。在设计阶段, 太钢组织专业组、项目单位以及有关部门对初步设计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地审查, 进行多方案的比较, 权衡经济、技术、环保、施工、运营等方面的利弊后, 选择确定最优方案, 减少和避免项目功能过剩或不足, 造成投资浪费, 特别是对一些工房、办公室、棚库等非生产设施进行严格控制, 使建设方案更合理, 降低了工程成本。

在采购阶段, 太钢组织项目单位开展市场调研, 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当时设备、材料等价格的波动, 进行“对标”采购, 并对比公司批准的投资计划, 严格按计划采购, 降低投资成本。在施工承包的采购过程中, 太钢还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太钢的实际情况, 首次在工程中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

4. 设计激励制度

实行设计节约奖励制度, 优化设计实现投资目标节约, 按照节约比例给予一定奖励, 有效控制投资成本。为了降低工程投资, 太钢不仅鼓励项目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还在与承包商签订的合同中制订相应的条款, 鼓励承包商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开展广泛的合理化建议活动, 降低工程投资和建安费用。

5. 推行投资控制理念

推行全员全过程投资控制理念, 强化投资过程管理, 建立项目投资过程控制预警机制, 形成投资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保证项目投资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6. 引进造价咨询单位

为了缓解项目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相对缺乏的矛盾, 太钢引进造价咨询单位从事造价控制, 通过造价咨询单位对建筑安装工程预结算进行审核, 提高了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7. 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

对项目投资过程控制和投资效果进行评价, 实行项目后评价制度。

8. 培养管理人才

为了解决项目管理人员与工程规模相比严重缺少的问题, 同时确保工艺功能的实现, 太钢创造性地任命二级生产厂厂长或副厂长为项目经理, 并由其组建项目经理部, 其成员大部分也来自于各二级生产厂, 少部分来自于公司各管理部门有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这样形成了项目前期设计、项目过程建设、项目投产后运营一体化管理模式。

9. 实行责任制考核机制

太钢采取了公司与每个项目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的考核激励办法, 明确了项目经理是代表公司实施工程负责人, 对项目的功能、质量、进度、投资、安全以及达产达效负责, 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为了降低投资风险, 企业需要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从制度上、流程上规范业务, 控制风险。

1. 对企业的资金状况进行评估

按照保证资金安全, 按照量入为出原则, 控制资金支付风险, 保证资金安全供应。

2. 对规划项目的风险评估

项目决策前, 组织专家充分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项目实施过程中, 根据市场环境变化, 及时纠偏。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实际和计划的偏差, 及时调整, 采取措施, 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3. 严格执行投资审批制度

8.武汉钢铁公司多元发展浅析 篇八

【关键词】钢铁行业;非钢产业;武汉钢铁;可行性

武汉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联合重组了鄂钢、柳钢、昆钢后,已成为生产规模逾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居世界钢铁行业第四位。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1907亿元,资产总额2038亿元,排名世界500强企业第340位。然而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巨大波动,钢铁行业倍受打击,主营收入持续降低,不断有钢铁企业成为经济复苏缓慢的牺牲品,各钢铁企业都开始谋求短时间可行的新的出路——非钢产业,来度过钢铁产业的严冬时期。

一、武汉钢铁多元发展的原因

1.钢铁行业销售利润连年下降。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钢铁行业的利润已经从2005年的6.25%迅速下降到2011年的2.42%,而且这种趋势仍然在继续。2011年全国工业平均利润率为6%,而钢铁行业的利润还不到3%,甚至还有15%的钢铁企业是亏损的。这说明钢铁行业不但没有推进工业增收,甚至需要其他行业的补给。作为国内上市公司的武汉钢铁也一直处于微利状态,每股价格从2008年的20元骤降到2012年的2元左右,平均每年下降50%以上,下降速度之快实属罕见。图1为武钢股份自2011年4月到2012年1月的股价K线图,其呈直线下滑趋势,前景不容乐观。从表1中也可明显看出,自2009~2011年武钢股份每股盈利平均水平还不到0.06元。武汉钢铁钢铁主业发展的艰辛可想而知。

2.产能大于需求,库存不断增加导致严重的供大于求。2008年世界上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中国居民的投资倾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这直接导致全国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狂潮。一时间出现钢材供给不足的情况,各地钢材供销商纷纷增加库存(图2中可以看到2008年钢材库存开始明显上升),全国大小钢铁生产基地也跟风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的生产线,钢铁行业一派繁荣。可以看到,在表1中2008年武钢股份的每股盈利水平远超其余年份。至2011年,政府陆续出台了对房地产行业更加有力的调控政策,致使各地房地产投资增速迅速下滑(见图3),导致钢铁行业产能大大超过需求,各地库存激增,钢铁价格不断下跌。这也严重影响了钢铁行业主业的收益情况。

3.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致使生产成本增加。矿石是钢铁企业最大的生产成本,然而作为全球最大钢产地之一的中国,60%以上的矿石依赖于进口,是当今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武汉钢铁的铁矿石对外依赖度甚至高达80%。世界三大铁矿石开采商拥有全球80%的铁矿藏量,自2009年到2010年,国际铁矿石的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了30%,90%。对比武汉钢铁2008年和2010年的收入趋势(表2)和利润趋势(表3)可得到结论,尽管2010年收入趋势略高于2008年,但其营业利润却远远低于2008年。这主要就是由于国际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大大压缩了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2011年,全行业重点企业利润500多亿元,而仅仅因为铁矿石涨价,就多支付了1040亿元。高价原料无疑已经成为整个钢铁行业的苦主。

4.武汉钢铁自身劣势分析。首先,武汉钢铁深居内陆,虽然临近大冶铁矿和平顶山煤矿,但所提供的铁矿石也只能满足武汉钢铁20%的需求。大量的原料矿石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也增加了武汉钢铁物流仓储运输方面的成本费用。相比于首钢和宝钢依托于港口城市的钢铁企业来说,成本方面的劣势更加凸显。其次,产品技不如人,高端钢材生产涉足少,依然不能满足内需。尽管我国粗钢产量已占全球的产量的近一半,但2011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钢材均价较出口钢材均价高出343美元/吨,这意味着部分高端钢材依然依赖进口。国内钢铁企业同国际钢铁企业相比,技术差距依旧非常明显,在产量提高的同时,技术仍处于滞后状态,导致不能满足下游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流失了大量的市场。

二、武汉钢铁多元发展的方向及优势

(1)多元发展的方向。随着钢铁主业利润率的急剧压缩,发展相关产业就成为钢铁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蒂森·克虏伯公司是德国最大的钢铁产业集团,其非钢产业份额高达50%,旗下的汽车技术、工程设计、电梯、机器制造及贸易业务高速发展,其中电梯制造已成为全球三大生产商之一。(2)多元发展的区位优势。武汉钢铁集团依托于湖北省武汉市发展而来,位于城市东郊,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心腹城市,水陆运输便利,铁路网络四通八达,可以与内陆市场良好衔接。另外武汉钢铁还临近煤铁资源产地,为其发展相关产业提供了条件。最后武汉市有很多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其开展对外贸易,进行高科技研究提供了人才基础。(3)多元发展的企业优势。武汉钢铁集团作为国有控股的大型钢铁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国内先进的管理技术水平以及一批高科技人才的先天优势。这就为发展新兴产业,攻破技术难题,创造发明新成果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基础。此外,武汉钢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点扶植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很大支持,可以减少各相关产业发展的阻力。经济危机后钢铁企业进入严冬时期,“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无疑会给钢铁行业送来一股暖风。

三、武汉钢铁多元发展的可行性

(1)发展高新技术,综合利用资源。高新技术、工业气体、煤化工业同属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高新技术现已投产,目前拥有一个工程技术集团,和国外也合作了一些项目,预计每年实现产值120亿元利润14亿元,利润超过10%。(2)严格的成本控制,创造新的效益。武汉钢铁今年加快了海外资源开发的步伐,现已在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对8个海外铁矿的权益进行了投资,获得权益矿总量达200至300亿吨。另外,武汉钢铁目前还开展了31个海外合作项目,其中包括铁矿、海外贸易、煤矿、钢铁生产等。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压力。近年武汉市物流行业发展迅速,每年增幅都在10%以上,武汉钢铁作为武汉市最大的重工业集团,可以依托武汉市四通八达、方式多样的交通网络,迅速成长为内陆钢铁等重工业的原材料和产品集散地。最后,利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发展绿色农业,既可以满足武钢工人及家属的巨大开销,还可以适量投入市场。(3)积极开拓销售市场和销售领域。针对目前国内产能过剩和下游供需严重脱节的现象,国际贸易的开展和钢材深加工的推进势在必行。开展国际贸易是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指示向国外转移过剩产能,平衡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获得利润的必然选择。(4)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武汉钢铁非钢产业发展构想的提出,标志着武汉钢铁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和延伸。武汉钢铁产业链的健全,使得其与钢铁相关的原料、物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都有机会成为利润的增长点,这不仅可以利用内部价格实现成本的最小化,还可以服务于其他中小企业,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促使我国中部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四、总结

2011年,武汉钢铁非钢产业实现利润20.8亿元,首次超过钢铁主业,占集团利润总额的50%以上。这充分证明非钢产业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可以在短期内弥补钢铁行业微利带来的损失。然而要解决钢铁行业的盈利问题,非钢产业还是“治标不治本”。武汉钢铁要加快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多元发展的同时不能放弃钢铁主业,而是要在贯彻国家“十二五”规划,严格控制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前提下,加大高新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生产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切实提高武汉钢铁钢铁主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之,非钢产业确实可以为武汉钢铁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从长远来看,钢铁主业才是钢铁企业繁荣的关键。所以,钢铁主业和非钢产业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让二者形成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度过钢铁企业的不同时期。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蓝雨.武钢总经理:钢铁业严冬至少在5年以上[N].经济观察报.2012(3)

[3]吕洪斌.钢铁行业非钢产业发展浅析[J].河南冶金.2010(5):54~56.

[4]林婷婷.一公斤钢材价不如四两猪肉 武汉钢铁准备养猪[N].长江日报.2012(3)

[5]徐婉.金融危机下钢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企业导报.2009(11)

[6]盛丰建材网.http://www.jiancai.com/qinfo/detail/8-64708.html

[7]中国钢材价格网.2011年三季度中国钢材价格走势分析报告[EB/

OL].www.zh818.com.2011(7)

[8]统计局网站.统计局发布: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EB/

上一篇:《抽屉原理》优秀语文说课稿下一篇:鉴定文书档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