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2024-08-29

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通用9篇)

1.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篇一

谈软件技术课程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论文

【摘要】本文能过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主要研究目标、内容、主要特色及解决的关键问题;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预期收益;四、研究的工作基础及条件等几方面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标准对接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完成对接发。

【关键词】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职业教育

一、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高技能软件应用型人才,是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各国有各国的特点,但发达国家普遍的特点是都是建立在市场济经济基础上的,且都结合本国国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分散,比较独立,尤其在学生所内容与职业需求的结合方面,仍然不够系统,规范。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且与世界接轨,对于软件测试专业人员需求量激增,但行业招聘一般要求有工作经验,这样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利就业的,职业教育既然培养的是职业,就应该面向职业,不要与企业需求脱节,所以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所需技能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

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主要研究目标、内容、主要特色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标:1.研究一套适合高职高专软件技术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方案。2.针对对接方案的应用研究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课程标准。内容: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终级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业乐。”针对在校学生面临的是顺利从业问题,职业教育应该从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使毕业生能够找到自己对口的职业,因此,此次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将名师工作室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融入课程标准的研究。软件技术专业拥有长白山名师、市级名师与院级名师多个工作室,日常可承接不同种类,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各种项目,本课题组全部成员均为名师工作室教师,在名师的带领下,选择一部分肯吃苦、勤动手、善创新的学生共同开发研究,每个名师工作室都有自己的一整套职业岗位技能规范,我们可以将其中典型的职业岗位技能规范融入课程标准当中。2.将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嵌入课程标准的研究。软件技术专业近来一直不断派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这些具备企业技能的教师会把握机会将学生带入企业当中,学生每天除了在校学习外,还会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接受正规管理与训练,我们可以将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嵌入到课程标准当中,使进企业的学生更快适合企业的岗位需求。3.将大赛中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创新能力要求纳入课程标准的`研究。软件技术专业每年都会有部分尖子生参加各级别大赛,参赛选择不仅要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更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把这种心理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训纳入到课程标准当中,为职业岗位技能提高奠定基础。主要特色:1.通过名师工作室承接的实际项目开发,提高学生项目实战能力;2.通过技能教师带学生走入企业,从实践中提高职业岗位技能;3.通过学生大赛,以点带面,树立榜样,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的关键问题:1.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方案设计;2.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系列化新课程标准的开发。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预期收益和具体成果名称。

三、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预期收益

理论意义:1.探索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方法;2.探索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课堂教学的新课标。实践意义:通过新课标的开发,并将其应用的实际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实现与企业顺利对接的目的。预期收益:1.开发一套软件技术专业的独具特色的新课程标准,并进行应用与推广。2.在软件技术专业15.16级进行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四、研究的工作基础及条件

1.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4月软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认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三年大力建设,专业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师资队伍得到大幅优化,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2.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软件技术专业于4月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执教能力、科研能力、开发能力得到社会认可。3.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均按企业的岗位技能设置,各课程的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都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学院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大力支持。不断加强校企业合作,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逐步完善岗位技能标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所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07.

2.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篇二

一、目前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了计算机应用一个空前活跃的领域,使专业人才需求增加,因而计算机网络专业也成为近年来各大中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定位方面,很多学校没有完全搞明白企业究竟缺什么样的人才,学生需要学习哪些技能,培养的学生要具体拥有哪些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造成教学课程杂乱繁多,培养的学生层次、目标定位不清。

2.由于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定位方面不准,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问题,如简单将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课程拼凑成网络专业核心课程,只设置了一些网络的基础课程,未体现出“网络”专业特色,往往变成计算机应用专业。

3.在实训教学中,表现出实训课程结构不完善,实习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有的学校表现在过于看重网络软件实训,有的又过于集中在网络硬件学习上,专业建设没有把握住人才培养的整体能力结构。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明确定义:该工种是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工作的人员,共分为网络管理员、高级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师三个等级,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或同等学历文化程度。标准基本要求明确了职业道德、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标准的核心部分是工作要求,工作要求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进行描述,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它明确了不同级别的网络管理员在工作环境设备操作与管理,网络线路、设备和网络系统的维护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比重表明确了相关知识要求的权重。

三、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

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与相关职业工种对应的中技、高技和预备技师,根据标准内容,便可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一)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定位

标准规定学习本工种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及同等学历文化,故该工种更适合开设高技以上学习层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工作人员,培养目标应突出技工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特点。

(二)建立与标准相衔接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根据标准中对职业能力特征的描述和职业道德要求,主要有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逻辑能力、色觉、手指手臂灵活性等内容,明确了其重要层次:非常重要、重要和一般。比如标准对计算能力要求非常高,故在课程设计中,对数学思维课程的设计要求较高,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学习要求、课时标准就有了参考。建议对不同重要层次的学习课程可以按非常重要(80~120学时)、重要(60~80学时)、一般(40~60学时)进行课程设计。

(三)建立与标准相衔接的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

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实践课程教学,认真分析标准中的工作要求内容,可归纳出网络环境维护、网络通信线路维护、维护网络设备、维护网络服务器和网络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的使用及网络系统维护、维护服务器系统等6个专业实训项目进行教学,具体应知应会要求与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对应,以标准的要求有效设计训练内容,使之形成与标准相衔接的专业实践课程,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体系。

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专业建设,有利于技工院校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教学的课程设计和实训教学项目设计,从而构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职业核心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发元.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研究[J].职业(下旬),2014(4).

[2]刘曼平.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电子商务实践课程设置[J].中国电子商务,2013(5).

3.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篇三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使学生能毕业即顶岗,人才培养过程应与职业标准相对应。根据黑龙江省食品类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以需求为依据,使之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核心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应

以往核心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置,与职业标准的对应性不明确。核心课程支撑专业,课程学时多学分高、任课教师经验丰富、学生重视程度高。核心课程设置不得当,导致学生毕业实习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要改善这种现状,真正实现学生上岗即顶岗,需改善核心课程设置及制定新的与职业标准衔接的课程标准。

设置新的核心课程,要明确专业就业岗位群、明确职业资格的划分。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及就业岗位群有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内部审核员,前两者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类别,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及良好的就业前景。随着ISO、HACCP等审核体系的推广,内部审核员已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岗位。根据企业需求、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对应专业课程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将这四门课程设为核心课程,根据职业标准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成专业核心技能学习模块,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规划培养过程,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以企业需要为依托,又不同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设置上除核心课程构成职业平台之外,还有素质平台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基础、专业英语、职业发展等,使学生具有职业通用能力。将职业平台课程与素质平台课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结合食品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合理安排学习模块的教学顺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核心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注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内容的必需够用为原则。

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对应,根据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核心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覆盖职业资格标准中知识、技能要求。教学内容选取将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的职业标准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把职业能力贯穿整个教学。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职业资格证内容与课程内容融合,实现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开放式的行动导向法教学,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对应,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食品营养学为例,在教学中以常见营养相关疾病导入,从实用性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并进行总结。授课过程中,教师提纲挈领,启发学生将知识进行总结、分类。采取互动式教学,教师负责引导学习方向、指出学习重点、帮助克服难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课前了解相关内容,课堂上跟教师进行互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除食品营养学外,其他核心课程,根据各自特点,选用适宜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外,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培养。

核心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将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衔接能正确考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课程评价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采用试卷笔试、技能操作、任务答辩、过程跟踪等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构建核心课程评价体系。

核心课程全面涵盖岗位技能等级鉴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要求,将技能鉴定考证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在课程考核中,可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以证代考”。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认真的态度、具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的保障条件

核心课程依托职业标准进行改革,职业标准主要是针对技能要求的,这就要求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应具有必备保障条件。

一支具有行业、专业知识,具有丰富实践技能、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是基本必备条件。

加强实习基地、实训场所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老上号校中厂”实习基地,深入进行校企合作。积极开发其他食品企业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紧密合作,教师到企业顶岗,企业工程师到校任课、在企业带实习,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同时,加大校内实训场所的投资,建立完善的实训场所,对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现在已经是公共营养师、检验员资格证、内部审核员的授权培训点和考评点。利用职业资格培训基地优势,构建“以证代考”制度,再逐步实现“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互认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纳入学分管理范畴,对实现核心课程改革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林.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如何有效衔接[J].职业与培训,2011(8):110-111.

[2]覃海元,杨昌鹏.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食品生物及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 广西轻工业,2011(7):164-165.

4.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篇四

1知识目标的对接

通过对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及的专业知识目标, 核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目标。在有机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课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有机合成的基础知识和生产中的安全环保知识。

1.1有机合成基础知识

通过对常州及附近地区的化工行业进行调研, 精选出适合本地区化工行业中常见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理论教学时,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合成作为教学项目,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对单元反应过程的反应原理、工艺组织、参数控制等对应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理解, 达到对此单元反应过程操作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1.2安全环保知识

在安全环保知识中, 知识点分两部分: 一是危化品的管理, 二是生产产生的“三废”处理常识。

1. 2. 1危化品的管理在企业中, 职工首先面对的是操作的物料, 其中的危化品是所有引起安全事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实施中, 要求学生对于可能涉及的危化品列出目录清单, 对危化品的危害做出全面的认知, 并指导学生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 针对其危害及时做出合乎职业规范的正确应对。

1. 2. 2 “三废”的处理常识学生在学习时, 可采用项目载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要求学生在对教学项目 ( 典型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 所涉及的单元反应及其副反应、工艺过程及可能产生的“三废”进行分别。 对于“三废”的来源分析, 从源头上堵截, 选择清洁工艺进行生产。对于无法从源头上堵截的“三废”, 也需要专门分析如何进行适当的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此进行分析, 形成专门的报告, 教师来验证学生对“三废”处理的方案。

2技能目标的对接

为了充分实现技能目标的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3], 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针对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几个环节, 对接策略如下。

2.1原材料的准备

生产的第一阶段是原材料的准备阶段, 体现在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中, 需要首先准备好实训的所有原料, 辨识原料的物化性能, 进行实训预习报告。在预习报告中, 对于原料、产品及所用试剂的物化性质进行列表、分析, 特别是危化品更要特别注意。

2.2反应制备

在项目化教学中, 实训项目主要以实训室的小试为主。需要以实训室的实际操作为依托, 根据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进行对接。

对于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开车阶段, 需要确认开、停车是否符合要求。对应到实训室中, 开车前, 要确保实训进行前的桌面清洁、设备正常、药品到位; 停车前, 要确保满足实训结束的条件。所以在实训室操作中, 实训开始前, 应摸清反应实训装置的结构、流程, 检查各种设施、仪表是否正常完好, 做好实训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理顺实训所需要用到的相关仪器药品, 并把所需要的东西放在需要放置的位置上; 实训结束前, 要能够确定实训结束的条件, 并按照规定的要求结束反应操作, 清洗、整理或拆缷实训装置, 打扫实训室卫生。

对于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关于 “反应控制阶段需要初步分析工艺过程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要求,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这项工作贯彻在实训的预习与操作阶段完成。在预习阶段, 要求学生对反应工艺过程从原料配比、温度、压力等主要工艺参数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案; 在实训过程中, 要求学生依据操作预案, 针对实际反应工艺过程, 时刻关注温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 尤其特殊反应现象的出现等, 及时作出正确的操作与控制, 确保实训过程的顺利进行, 并针对实训结果及时总结和提出恰当的改进意见。

2.3事故判断与处理

针对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 对反应设备、仪表、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事故处理要求, 考虑到学生实训的特殊性,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实训方面提出的事故判断与处理主要体现在: 反应装置的安全性、反应过程的控制、产品质量的精制三个方面。针对会出现事故的地方, 及时分析、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找到导致出现事故的原因, 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

3素质目标的对接

在实现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同时, 素质目标的对接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3.1职业道德

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应体现在专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本课程中主要体现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循循善诱, 符合职业规范要求的职场环境 ( 实训场地) 渲染, 学生实际动手过程中的严格要求等。

3.2职业守则

在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了“八大职业守则”, 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按章操作、确保安全; 认真负责、诚实守信; 遵章守纪、着装规范; 团结协作、相互尊重; 节约成本、降耗增效; 保护环境、文明生产; 不断学习、致力创新。

针对此“八大职业守则”, 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所采用的对应措施有: 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 必须严格按职业岗位要求穿戴后进入实训室; 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 不得无故脱离实训操作岗位; 按照安全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操作内容; 认真、及时记录实训内容及实训现象; 实训操作应各司其责、分工协作; 不得无故重做实验; 按照“5S”要求及时开展清理、清扫、整理、整顿工作; 实训后及时总结, 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上述措施, 促进学生养成按照职业守则进行操作的习惯,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总结

通过分析国家职业标准有机合成工的要求, 对应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有机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课程, 提出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达到的目标与操作要求, 可以实现学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顺利衔接, 有利于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摘要:笔者依据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对照有机合成工 (高级工) 国家职业标准, 提出了本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有机合成工 (高级工) 工作要求的对接策略, 实现了学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顺利衔接, 利于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有机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有机合成工,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策略,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薛叙明, 曹红英, 赵昊昱.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5 (2) :75-78.

[2]本刊编辑部.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推进职业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J].中国培训, 2014 (02) :14-17.

5.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篇五

关键词 高职院校;岗位分析;课程体系;职业标准;有效对接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5-0013-04

一、电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对应的工作岗位

通过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通服所属企业的营销类岗位调查,以及对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分析,发现电信营销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市场调研、业务销售、客户经理、市场策划和营销管理。通过分析研究就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确立电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完成通信业务营销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为载体,面向通信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代理商等通信企业,培养具备业务销售、客户服务、营销策划、经营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电信营销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电信营销职业对应的企业工作岗位基本一致,详见表1。

二、电信营销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分析

根据表1对电信营销职业的描述、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对应的企业岗位分析,以及通过企业调研确立的电信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职责要求,提炼岗位工作的关键任务,从而总结完成该岗位任务所需的核心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果见表2。

三、构建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电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一)电信营销员国家职业标准

电信营销员国家职业标准是以电信营销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家标准体系,反映当前电信营销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参照标准,它具有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的作用[1]。

1.职业能力

在“电信营销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是职业能力开发的主要依据。由于职业能力在行业内既有通用能力要求,也有特殊能力要求,所以将职业能力分为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以便进行课程的组合设计。电信营销员职业共分四个等级,即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二级(业务师)、一级(高级业务师)。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通常定位于中级(四级),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层级的发展需求,因此电信营销员职业能力分析要以三级(高级)能力为目标,见表3。

2.职业素质

“电信营销员国家职业标准”对电信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守则、职业规范都作了明确要求,关键在于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遵从职业规范,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持续学习意识与创新思维意识。

3.相关知识

“电信营销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基本要求中的基础知识、工作要求中的相关知识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以达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所需知识为基本前提,开发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要素,以“够用、必需”为度。

(二)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电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载体,高职教育教学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2]。电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源于标准但不局限于标准,要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和知识能力的适度拓展,以及电信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要求,电信营销职业能力开发必须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的滞后性,在进行职业分析时,应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行业发展作出预测,适度超前[3]。

根据前述的电信营销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知识-素质-能力分析,提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处理,提炼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并对其进行重构与排序,形成电信营销专业课程,见图1。

按照图1的方式将岗位能力进行分解和重构排序,结合电信营销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构建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了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3个层次[4],详见表4。课程体系建立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样构建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体现了电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以技能为主的知识素质结构,符合电信企业实际,学生的知识能力能较好地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就业与岗位的直接对接;另一方面以电信营销职业标准为纽带,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结合,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直接对接。

(本文系《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中的“市场营销专业重点建设项目”,主持人:胥学跃)

参考文献:

[1][3]徐献灵,丁祖春,黄巧洁.论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6):83-84.

[2]邓红珍,徐肇杰.试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7-18.

6.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篇六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51-04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黄承明(1968-),男,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湖南 衡阳/421002)

杨 杰(1965-),男,广东省紫光文祥智能化有限公司教育信息化资深顾问,系统工程EMBA工程硕士。(广东 东莞/523125)

蔻 茨(1978-),男,东莞市安天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研究方向:智能楼宇产品研发。(广东 东莞/523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2014年度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课题批准号XHB2013044)。

一、前言

智能建筑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在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明确定义,是建筑业与ICT[1]产业的深度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是智能楼宇、智能社区等的统称。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则是与之对应的学科专业,主要为智能建筑行业培养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数字化城市与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形成了社会对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庞大需求。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最近几年开办的一个专业,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通讯、建筑、机电、电子等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都是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学校现有的相关专业基础上建设的,所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侧重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建设一直处在不断完善当中,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还是课程标准都需要同行业进行深度对接。

2006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技术标准,正式纳入《国家职业技术标准》体系,为实现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参照。近几年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广大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探讨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着一系列课程改革,为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对接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更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而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要素: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它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需求[2]。

课程标准是为评估学生学习而设计的,它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作用,是一种指导性文件,它适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适合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由于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就是职业教育的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它是为学生在社会上获取更有价值的工作岗位创造资格和条件,是衔接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桥梁。所以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必须要体现行业企业、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的综合要求,只有获得对应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其自身价值。因此,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是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根本保证。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指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要求[3]。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行业企业中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具体表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达到某个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主要有两种途径:企业职业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因此,要使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具备相关的工作岗位技能就必须要适当地引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并制定与之相应的课程标准。

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对接:①工作过程与课程内容的对接;②职业技能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对接;③职业岗位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4]。

三、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分析

1.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分析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主要以工程实施类的企业为主,此外则是一些规划设计机构或部门以及技术类型的物业管理职位。

(1)建筑公司设计部门。主要岗位职责是对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详细设计。

(2)智能化工程公司或相关工程公司。如从事消防工程、安防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工程、电梯运维服务、暖通空调(含地热)工程等类型的公司。主要岗位职责是负责智能化系统相应专业子系统的设计、报价、施工、调测、验收工作。

(3)物业管理公司。有两大类物业公司,一类是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大厦(写字楼)的物业公司,一类是机场、港口、金融中心、体育中心、医疗中心、展览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建筑的物业公司。主要岗位职责是负责智能化系统运行和维护。

上述行业企业的岗位职责可以通过职责分类归纳为设计员、施工员、测试员、造价员、文控员、管理员等基础岗位角色。

2.基于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分析

设计员、施工员、测试员、造价员、文控员、管理员等岗位是基础岗位,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其中的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管理员是核心岗位,其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课程对应关系见表1。

3.课程体系的建立

(1)专业基础课程。是指与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具体包括有:建筑结构CAD制图、电气CAD工程设计、电工技术与电工考证、电子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综合布线等。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一个专业中开设的富有该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按楼宇智能化的5A系统进行组织,同时,也体现了该专业就业的细分方向。

网络通讯自动化(CA,Communication Automation)课程: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电信通讯工程技术、公共广播与音乐系统、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无线对讲系统等。

安全防范自动化(SA,Security Automation)课程:可视对讲与门禁技术、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安全防范与防盗巡更系统、避雷工程技术、安防工程技术等。

消防自动化(FA,Firefighting Automation)课程:火灾自动报譬技术、消防联动控制技术、消防工程等。

楼宇设备自动化(BA,Building Automation)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应用技术、DDC照明控制技术、暖通空调工程技术、给排水与燃气工程技术、电梯维护与管理等。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课程:办公自动化设备、组态软件应用、智能楼宇管理系统(IBMS)等。

(3)专业拓展课程:工程概预算、计价与控制(含造价软件系统应用)、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建设工程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法规及楼宇管理、物业管理、专业英语等。

4.课程标准的制订

通过对行业企业核心岗位进行分析,形成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标准化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可根据地方楼宇智能化产业特点、学生就业的细分市场,构建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制订各门专业课程的标准中,课程内容的选取依赖于典型工作任务,来自于职业工作逻辑。因此,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课程标准的制订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

课程标准设计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内容的两个标准: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培训,有自身的教育特点。因此,制订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时,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要立足于职业技能标准,而课程内容的排序标准则要参考工作过程的业务流程与工艺标准,二者要以实际行业企业中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工作过程中的流程、方法、工具和设备的使用,还要理解工作过程的各种关系,当然,课程内容的确立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兼顾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的要求,将各个岗位职业技能细化为多个学习单元,由点及面,使学生逐步获得完整专业技能体系。

四、结束语

职业院校课程标准的制订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经常会由于行业领域中技术的更新、工具的升级、方法的创新、行业标准的变化、甚至国家或地方政策的变化都会引起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变化,例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对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也对该行业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很大影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建议参考行业领域的细分标准进行模块化构建,同时采用迭代方式进行课程标准的重构,这样既能够大幅降低课程改革的工作量,同时又能及时响应行业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ICT业务[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943529.htm.

[2]朱伟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和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3]黄芳.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内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4).

[4]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4).

7.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篇七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应当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切入点,在制定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必须满足汽车技术服务以及汽车营销双方对汽车服务工程的要求,从而实现汽车制造后的一系列后续服务活动。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设置必须具备一定的时代性以及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汽车的维护以及保养。除此之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摒弃过去落后的、旧的汽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上新的技术。以汽车构造这门课程为例,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设置就必须增加汽油机电控制技术,并将过去的汽车汽油机的化油器技术删除掉。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的汽车构造课程中,它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并将那些复杂的文字配备以图形、图像,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如此,在该门课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到汽车的速度以及汽车零部件的运行情况,为汽车的售后服务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应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将理论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达成。

三、实验环节的不断完善

众所周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同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而在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实验环节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四位一体”的实验环节改变了以往实验方式的不足,切实提高了试验效果。“四位一体”的实验环节是指演示和模拟汽车结构及拆装、现场验证及拆装、调试以及开放实验室等四个教学阶段组成的汽车构造课程整个实验教学环节。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首先,演示和模拟汽车结构以及拆装。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投影的方式实现动画以及影像的运动演示,从而将学生的视、听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加深学生对汽车结构的认识,有效避免学生在初次接触零件后发生零件丢失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汽车的基本构造有深入理解。其次,以现场的验证以及拆装为例,通过该方式学生全方位观察汽车结构,了解汽车各部件的位置关系,模拟汽车的结构对比,完成汽车零部件的拆装实验。再次,调试诊断。作为汽车拆装实验技能不断提高阶段,调试技能不仅仅局限于现场的汽车拆装,还需要进行反复的调节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以及充分了解汽车的装配质量,并切实提高汽车发动机的性能,实现对汽车零部件的有效安装,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应的密封工作。最后,开放实验室教学。众所周知,我们在进行汽车服务方面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实验学时的有限性,很多学生不能亲身进行调剂实验,也不能及时诊断汽车部件,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拆装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拆装实验的兴趣,也可以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以汽车服务工程为例,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上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建设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实现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摘要:以汽车服务工程为例,系统阐述了依照国家职业标准的我国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实现我国公民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教育,汽车服务工程

参考文献

8.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篇八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任务是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1],而协调发展的核心便是中高职有效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涵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其中课程的衔接最为关键,因为“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而课程建设的依据则落脚在课程标准上[2]。

我校高职护理专业与辽宁省10家中职学校确立“3+2”合作办学模式,本文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母婴护理的课程标准建设为切入点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尝试,现介绍如下。

2 实践思路

首先,对中高职母婴护理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进行调研与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订适用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最后将本课程标准在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教学中应用,并根据学生、同行和专家的意见不断改进。

3 实践过程

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3.1.1 调查法

调研对象包括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部主任、妇产科医生、护士长、临床带教教师、中高职护理教育专家共计40人,2013级“3+2”护理专业学生50人,2014级“3+2”护理专业学生200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为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采取自愿回答和不记名方式。问卷一侧重调查母婴护理职业素质要求,问卷二主要围绕母婴护理临床岗位中、高职水平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展开调查。

3.1.2 文献法

采用机检技术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资料,检索策略为“职业素质或能力+母婴护理”,检索时间为2010年至2015年,检索范围为全部文献。检索结束后,对全部文献进行粗读,排除干扰文献,对其中46篇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进行精读。

3.1.3 小组讨论法

课题组成员根据母婴护理岗位职业素质和能力调研的结果制订适合于我院情况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母婴护理课程标准。

3.1.4 行动研究法

对2013级“3+2”护理专业执行原课程标准,并通过中、高职衔接理论学习、互听课检查制度和课题负责人听课检查制度等方式进行行为控制,在学生实习后进行经验总结并修订课程标准;对2014级“3+2”护理专业执行新课程标准,并再次对课程标准进行总结、反思、修改,最终形成完善的课程标准。

3.2 资料处理与分析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百分比形式描述;对文献法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制订适合于中、高职衔接的母婴护理课程标准提供依据。

3.2.1母婴护理岗位常用职业技能(见表1~2)

3.2.2母婴护理岗位职业知识需求情况(见表3)

在调研中发现,中职学生存在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系统,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3]。从表3也可看出对职业知识的需求,高职阶段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方面都相对中职阶段有更高的要求。

3.2.3 母婴护理职业素质要求

不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母婴护理的职业素质要求基本一致,要求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稳定的心理状态)、慎独精神,注意“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努力为患者提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护理服务”[4]。此外,身体素质、法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3.3 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

根据对中高职母婴护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比分析,设计适用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与考核、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6个方面。

课程目标中突出能力目标:(1)具有发现、监护正常妊娠与异常妊娠的能力。(2)具有规范执行产褥期护理的能力。(3)具有对妇产科疾病及手术规范执行护理程序的能力。(4)具有对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应急处理能力。

课程内容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八大模块,包括妊娠期护理(13学时,含校内实训3学时)、分娩期护理(14学时,含校内实训4学时)、产褥期护理(4学时,含校内实训2学时)、计划生育(3学时,含校内实训2学时)、妇科炎症护理(6学时,含校内实训3学时)、月经病护理(2学时)、妇科肿瘤护理(6学时,含校内实训2学时)、顶岗实习(4周),针对每个知识模块制订具体的任务和教学目标,由专职教师与临床带教教师共同完成,课题组成员听课后集体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以模块一中的第二项任务为例,课程内容标准设计见表4。

实施建议:以模块一中的第二项任务为例,由临床带教教师提供真实产检病例,具体护理操作,如四部触诊法、骨盆测量等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在校内实训室组织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展开练习。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由专职教师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突出操作的内在原因,帮助学生获得“怎样做更好”的高级技能。从题库中抽取典型病例随堂考核,强化职业能力。安排学生去产科门诊实习1周,由带教教师指导学生接诊,面对真实患者运用相关护理知识开展护理服务,然后将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作为拓展内容再次进行解答,完成对该任务的“螺旋上升式”学习。

教学评价与考核:考核突出过程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综合能力评价,结合护理个案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作为改进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调查显示,实施母婴护理课程标准后,大部分学生对高职阶段实习效果给予了较高评价,见表5。

4 思考

(1)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诸多衔接中的核心问题[5]。制订符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必须在评估不同层次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设计并实施。课题组在实践中认识到,中高职教育是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中职要让学生获得“怎样做”的技能,主要体现在经验层面上,而高职要帮助学生获得“怎样做更好”的高级技能,属于策略层面的技能。常说的“熟能生巧”,“熟”属于前者,“巧”属于后者[6]。中职阶段学生专业知识系统性不强,护理技术也倾向于简单操作,规范性差,因此高职阶段教学目标要在中职阶段的基础上强化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2)在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感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具有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的能力[7]。作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研究者,要注重自身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工作,真正执行并完善课程标准,更好地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

(3)课题组在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的过程中深感一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的不衔接和教学计划的不衔接[8],使中高职学校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影响专业课程衔接。原因包括:其一,由于缺乏广泛权威的护理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和教学分析,造成两个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目标模糊,进而出现课程目标的混乱。其二,缺乏规范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材,使具体实践课程衔接出现困难。其三,中高职学生毕业时面对同样的资格考试,教学内容重复率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中高职衔接的重点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课程内容的衔接,尤其是制订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真正实现这一核心建设需要更多的法规、政策支持,从更高层次制订课程标准,完善教材衔接,改革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机制,统筹规划教育资源。课题组认为,中高职衔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某个人、某所学校或几所学校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参与,将中高职课程衔接改革的层次提升到行业、区域水平,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9]。

摘要: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和重要任务,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诸多衔接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中、高职母婴护理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进行调研与分析,制订母婴护理课程标准,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探索。

关键词:课程标准,中高职衔接,课程衔接,母婴护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S].教职成[2011]9号.

[2]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27):7-13.

[3]王芃,杨小玉,杜美婷,等.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78-80.

[4]顾乃平.现代护理导论[M].2版.台北:华杏出版社,2006.

[5]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12-15.

[6]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7]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4-79,110.

[8]王丽雅.中高职课程进阶式衔接的探索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5(5):10-13.

9.通信技术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论文 篇九

一、专科阶段课程体系

专科阶段课程体系依据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需要, 经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 为满足学生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在知识结构层面包括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在能力结构层面包括了基本能力、专业基础应用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能力;在素质结构层面包括了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课程具体设置如表1 所示。

从以上课程设置来看, 我院的生物技术专业主要侧重点在发酵生物技术, 和其他院校生物技术大类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区别。

二、“专接本”阶段的课程体系

依据生物技术专业“专接本”教学方案的要求, 其课程设置分为四个类型, 有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及实践与应用课程, 课程具体设置见表2。

从“专接本”专科阶段课程设置和“专接本”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来看, 两个阶段的学习都涵盖了学生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课程类型方面可作以下的衔接和沟通。课程体系衔接如图1 所示。公共课和沟通课程侧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可实现衔接沟通。专业基础课和衔接课程都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作铺垫的, 从课程的作用而言可实现有效衔接, 专业主干课和主干课程相似相通, 综合课程和实践与应用课程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可以衔接沟通。

三、课程体系衔接方式分析

“专接本”课程衔接的构建主要研究专业课程的衔接, 而专业课程的衔接构建可分为三个方面, 即基础能力的衔接、专业能力的衔接和实践能力的衔接。基础能力主要包括了沟通课程和衔接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基于学生任职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为围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其培养的核心是专业能力。其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衔接如图2。

图2 从岗位能力方面对专科阶段的课程学习和接本阶段的课程学习进行了对接, 但由于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只限于生物技术四大工程中的发酵工程技术, 其他工程领域的课程涉及很少, 使得生物技术专业“专接本”学生在校课务繁忙, 实习时间有限, 考试通过率低, 部分学生甚至中途放弃继续学习, 直接影响到招生和“专接本”工作的持续发展。从以上分析来看, 我们现有的三年制专科的课程体系中只有六门课程与接本课程直接或间接有关, 这对于多数在大学第三年第二学期半工半读的学生来说, 是完成接本学习的一大阻力。

四、新课程体系的课程衔接分析

为了满足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 原有的生物技术三年制专科课程设置, 已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和提升学历的要求。在改革课程体系时, 专科课程要重实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做中学、学中做”。而本科教育为素质教育, 课程难度和广度较大, 强调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三年制大专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和“接本”工作有效衔接, 我们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了相应调整。把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扩展到具体的课程, 如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删除了原有的安全生产知识课程, 新增了接本课程中的食品生物安全。原有的生物工程设备和生物工程实验技术有一定程度的内容重复, 因此删除了生物工程设备课程, 新增了生物药品检测技术, 同时对拓展课程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分子免疫学和天然药物化学两门课程。

通过对于课程体系对接和专科课程对接的分析研究, 我们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专接本”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课程设置有了一定的沟通。而对于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授课内容难易程度及课程的进一步开发问题, 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 以保障“专接本”工作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薛万欣, 王磊.电子商务专业专接本教育人才培养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 2011 (1) .

上一篇:办学许可证申请书下一篇:同学聚会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