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导学案

2024-08-08

古诗词鉴赏导学案(共8篇)

1.古诗词鉴赏导学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诗词鉴赏考点

2.熟悉常考诗词鉴赏题型

3.掌握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考题回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衡阳真题)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运用了___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的       心情。(2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探究方法:(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了解作者,关注背景:从作者的生平经历来看诗词中的思想情感,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诗词中的情感。

1.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和《虞美人》,表达了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2.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二)分析标题,抓住文眼: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诗歌的标题,说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钱塘湖春行》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标题中有“送”、“别”字样的一般为送别诗,这类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表达深情厚谊,或抒发别离之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淮上与友人别》

2.标题中有“咏”“题”加物象的如《咏煤炭》,一般为咏物诗,这类诗一般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也就是托物言志。

廖满林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导学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古诗词鉴赏导学案 篇二

一、导学案实践案例

1.课前准备。课前发放预习导学案, 学生先行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确定自己的问题, 为课堂提问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二单元为例)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等各方面, 精心安排导学案的合理流程, 另外可根据各班情况, 在本班的导学案上增加相应的不同问题、具体的小组评价准则, 然后及时做好相应课件, 完成学生学案预习的情况阅览。再则, 学生要懂得利用各种可用资源, 查阅相关资料, 认真独立地完成相应的学案预习, 并做好延伸, 不懂的问题都可写在学案上的空白处, 同时完成下列题目 (部分) :

(1) Ourcityisverybeautiful, inspring. (我们城市很美丽, 尤其在春天。)

(2) Myknowledgeofphysicsispretty. (base)

(3) Canyoutellme?

A.howgoodishisspokenEnglish

B.howwellhisspokenEnglishis

C.howwellhespeaksEnglish

D.howgoodhecanspeakEnglish

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真预习过后, 测试对课文知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 为学习新课做好充分准备, 使得之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2.课堂探究。上课前, 可以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提问, 回答, 再解答, 从这几个步骤分别操控, 主要由学生完成, 教师则点拨重难点, 由此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脉络, 并要求学生继续完成几个题目: (1) HowmanykindsdoestheOlympicGameshave?Whatarethey? (2) WherewillallthecompetitorsbestayinginmodernOlympicGames?这两个题目要求学生自主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寻找答案, 并采用加分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然后让学生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 可以用抢答的方式, 但要有秩序规则, 奖惩合理,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课文、语法等讲解完成后, 教师要做一个课堂总结, 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尽量在课堂上把问题解决掉。

3.课后巩固。课后巩固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主要是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与强化, 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明白自身的能力和学习责任, 掌握好基础知识, 促进以后的学习。教师可以从语法、词汇、句型等方面着手, 编写一些题目, 例如选词填空、词形变换、选择、翻译等相关题目, 让学生及时巩固。

二、导学案实践效果

1.学生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通过导学案的实践, 学生学会了自主阅读, 懂得利用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方法, 排除单词障碍, 也能大致理解、翻译文章大意, 并通过分析结构层次掌握中心思想。与此同时, 由于时常阅览各种英文书籍、报纸, 听SpecialEnglish之类的广播, 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2.训练了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高中生经常不注重听力练习, 听力导学案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地练习听力。我们设计的听力导学案上, 会有一些难读的音标、听力技巧点拨与指导, 还有听力练习, 由浅入深, 久而久之, 学生的听力成绩便会相应提高。听力好了,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英语交流。教师们还可以举办一些英语演讲、英文歌曲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中强化学习。

3.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导学案会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平时除了给学生规定的题目和思路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交流合作等方式练习写作, 积极发展英语思维。具体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学生课外活动场景, 或者一些贴近生活的组合图片,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开拓写作思路, 一步一步深入, 作文便能水到渠成了。

三、导学案实践反馈

1.导学案设计要合理, 符合学生水平, 要顾及多数学生的特点, 不能盲目求深求难。

2.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导学案设计也要不断改进, 反复实践, 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3.《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篇三

学科

四语下

学生姓名

授课人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六单元 班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桑蚕、耕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3.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积累中华经典古诗词,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学习重难点:

1.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2.难点:学生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词,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学法指导: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时间:

3课时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学《乡村四月》(第一课时使用)

(一)自学连接:

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 山原/ 白/ 满川,子规/ 声里/ 雨如烟。乡村/ 四月/ 闲人/ 少,才了/ 桑蚕/ 又/ 插田。

(三)解读古诗。(参照课下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四)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自学自查。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句话写了、。这是一幅江南水乡 季节的美景图。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从“ ”“ ”这两个字。

3.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六)背诵《乡村四月》。

二、自学《四时田园杂兴》(第二课时使用)

(一)自学连接:

简介诗人及背景。【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范成大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读书非常勤奋。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整体感知。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 耕田/ 夜/ 绩麻,村庄/ 儿女/ 各/ 当家。童孙/ 未解/ 供/ 耕织,也傍/ 桑阴/ 学/ 种瓜。

(三)解读古诗。1.理解字词。

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耕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2.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体会情感。的情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字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 的赞扬。

(四)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三、自学《渔歌子》(第三课时使用)

(一)自学连接:

、、。这句诗的诗意是:

看出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这句话的诗意是:

诗句“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描绘了

1.简介诗人及背景。【张志和,字子同,唐代诗人。十六岁时,授左今吾卫录事参军,后被贬官,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2.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

(二)初读《渔歌子》。

1.初读《渔歌子》,与前两首诗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自学生字。

注音:西塞()箬笠()蓑()衣 ....3.再读《渔歌子》,注意节奏。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 山前/ 白鹭/ 飞,桃花/ 流水/ 鳜鱼/ 肥。青/ 箬笠,绿/ 蓑衣,斜风/ 细雨/ 不须/ 归。

(三)解读《渔歌子》。1.理解字词。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2.理解诗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渔歌子》写了哪些景物? 4.从诗中体现了什么情感?

(四)背诵《渔歌子》。

(五)给这首词编个调子唱诵《渔歌子》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

课中

一、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互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小组内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 山原/ 白/ 满川,子规/ 声里/ 雨如烟。

乡村/ 四月/ 闲人/ 少,才了/ 桑蚕/ 又/ 插田。

3.在组内交流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说的不完整或不恰当的地方,组员互相补充)

4.诵读古诗,说一说古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5.背诵古诗,相互检查。

二、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1.诵读展示。2.句子理解。

3.请描绘一下从诗中你感悟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背诵古诗展示。

三、质疑再探

学习至此,你还有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乡村四月》的作者是 代的诗人,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

2.诗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初夏美景图。四月到了,表现农民开始农忙的诗句是。

第二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课中

一、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互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小组内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 耕田/ 夜/ 绩麻,村庄/ 儿女/ 各/ 当家。童孙/ 未解/ 供/ 耕织,也傍/ 桑阴/ 学/ 种瓜。

3.在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4.在组内交流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说的不完整或不恰当的地方,组员互相补充)

5.诗句“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描绘了

的情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字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

的赞扬。

6.背诵古诗,相互检查。

二、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1.诵读展示。

2.词语意思的理解。3.句子理解。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背诵古诗展示。

三、质疑再探

学习至此,你还有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理解下列词语。

四时: 杂兴: 耕田: 绩麻: 未解: 供: 傍: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

第三课时《渔歌子》

课中

一、小组合作(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1.和组员交流一下《渔歌子》与前两首诗相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2.互查字词掌握情况。

3.在小组内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 山前/ 白鹭/ 飞,桃花/ 流水/ 鳜鱼/ 肥。青/ 箬笠,绿/ 蓑衣,斜风/ 细雨/ 不须/ 归。

4.在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在组内说一说《渔歌子》写了哪些景物?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6.从词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7.背诵《渔歌子》。

8.给这首词编个调子唱诵《渔歌子》。

二、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

1.全体诵读,从诵读中你发现了什么? 2.本首词需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3.再读《渔歌子》,注意节奏。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 山前/ 白鹭/ 飞,桃花/ 流水/ 鳜鱼/ 肥。青/ 箬笠,绿/ 蓑衣,斜风/ 细雨/ 不须/ 归。

4.词语理解展示。

斜风: 归: 不须归: 桃花流水:

5.《渔歌子》写了哪些景物?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6.从诗中体现了什么情感? 7.背诵展示。8.展示唱诵《渔歌子》。

三、质疑再探

学习至此,你还有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五、达标测评

1.注音:西塞()箬笠()蓑()衣 ....2.理解字词意思。

斜风: 归: 不须归: 桃花流水:

等景物。

4.古诗词鉴赏导学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及《考试大纲》对该考点的要求。

2、掌握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3、培养解答该考点试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重点: ①识记、理解基础知识 ②掌握设题方式、术语

三、教学难点: 解题能力的培养。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学生版)

【导】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大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思】一、知识解说

(一)分类:表达技巧一般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特点。

1、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其中抒情和描写在古诗中最常见,至于议论、说明和记叙,古诗中很少见,

在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会专门提及,在这里指出只是让同学们知道,如果设问为表达方式就只能答

这五种,不能答其它手法。当然,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记叙、说明,把

描写归入记叙当中,但在古诗中,描写尤为重要。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又分为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表现手法中的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修辞手法中的用典)

描写:在古诗中,主要是针对写景而言,前面已学过。

2、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①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②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③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④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烘托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也可以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以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江雪》。

⑤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⑥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⑦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⑧褒贬:[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⑨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⑩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⑾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⑿主客移位: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⒀借古讽(喻)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或劝喻。

⒁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3:修辞手法 [几种必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格]

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形象生动地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②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③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形象生动地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以上三类一般用形象生动作答。

④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⑥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⑧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格]

①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②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③重叠: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⑤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⑥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常见典故]

折腰:源自陶渊明,原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源自《庄子》。后来形容刚直的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血化碧玉。

鸿雁:源自《汉书苏武传》。后用“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青鸾:源自《山海经》。后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双鲤;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用作书信的代称。

五柳: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来成了隐者的代称。

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三径: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阳关: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黍离:源自《诗经黍离》,东周大夫经过故都,看到昔日宫殿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源自《淮南子》。后比喻垂老之年。

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鸡黍:源自《论语》。后用“鸡黍”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4:结构特点

A: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对比、照应、以小见大、抑扬、点明题旨

B: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

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C: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伏笔铺垫、承上启下

D: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照应。

(二):答题步骤

1、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类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作具体阐释。 ③用此手法有什么效果(意境上、情感上)。

例题: 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如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步骤一)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二)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三)。

2、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题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①)--写了两个层次。(步骤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步骤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步骤②)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思】【议】【展】【评】

二、合作演练 (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检】三、课堂检测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四、课后练习

1、(2014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2、(2013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3、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5.古诗《逢入京使》导学案 篇五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提供了《逢入京使》导学案给同学以帮助更好学习和巩固。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学习内容: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 导入

二、 作家作品导知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作品欣赏: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 作业:

a) 背诵课文。

b) 默写

附录:《逢入京使》鉴赏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6.古诗词鉴赏导学案 篇六

首先, 要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工夫。我所使用的导学案包括这样十个部分:主题名称、课题名称、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预习难点、预习方法、知识网络、探究讨论、自我测评以及拓展视野。后四个部分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是导学案设计的重点。“知识网络”意在让学生形成对本课知识体系的初步认识, 根据初中学生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和每一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教师要搭建一定的平台作为支柱。这个平台既不能太难, 要让学生通过仔细、认真地阅读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又不能太简单, 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归纳, 来完成剩余部分,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有时,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打破教材原有的框架。如七年级上册的《南方的初步开发》, 教材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初步发展。课前学生并不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所以设计学案时要先帮助学生理清这个时期朝代更替的脉络, 然后再学习了解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设计如下:

“探究讨论”往往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未必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但这些问题往往能让学生换个新角度去思考问题。上课时, 在知识网络构建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戊戌变法》时,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维新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区别, 我特别设计了一道“数学”题:维新变法运动______戊戌变法 (填>、<或=) , 有些学生一直以为这两者是同一回事, 看到这个题目, 立刻开始新的思考。经过仔细阅读课文, 大部分学生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是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变法而掀起的整场运动, 从19世纪90年代初直至戊戌变法全过程, 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如上书、办报、组织团体等。戊戌变法仅指1898年光绪帝主持的变法, 不包括其他内容。所以, 此处应填写“>”。

“自我测评”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总结检查, 具有查漏补缺和反思的作用。我在导学案设计时遵循适度和适量的原则。适度是指练习紧扣教材, 符合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 并且按照中考要求, 在难度上设置易、中、难三个梯度的题目, 在题型上设置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的题目。适量是指题量要适当, 要能突出重点、难点, 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全面地掌握知识要点, 提高学习能力。题目的选择不一定是针对某一课的内容, 往往要注意将其横向、纵向的联系渗透其中。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 也会有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讲“三民主义”时, 我联系现实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福建厦门和台湾的金门隔海相望, 人们发现海峡两岸各竖立一块巨大的标语牌, 厦门这边写着“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 金门那边写着“三民主义, 统一中国”, 请问这两条口号与哪两位历史人物有关?它们有何异同之处?

其次, 要想让导学案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是要在导学案的批改上下工夫。为了保障每节课的效果, 教师必须认真地全批全改导学案, 才能知道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对本课的认知程度。这样, 上课有了针对性, 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批改后, 最好在班级中公开导学案完成的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奖惩。有了奖惩制度, 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被调动起来了, 每位学生都想为小组争光, 完成学案时自然会认真专注、精益求精。随着导学案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好, 课堂的效果自然就很有保障了。

此外, 导学案的使用要注重系统性与长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 以提高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诵读欣赏《古代诗词》导学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

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刘禹锡,字梦得。世称刘宾客。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

二、赏析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诗中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其特点是什么?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3.朗读并背诵

三、赏析《西江月》

4.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5.《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分别从什么感官角度来捕捉景物的特征?

6.朗读并背诵

四、赏析《秋词》

7.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8.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9.《秋词》中,作者是怎样将情与景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试作简析。

10.朗读并背诵

五、默写三首诗词

8.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篇八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简要说说本诗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答案 首联在全诗中起到提纲挈领、统帅全篇的作

用。后面的诗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夜忘归”的具体展开。

(2)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

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

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①呼应标题。“掬水月在手”呼应标题中

“夜月”二字,而“弄花香满衣”则呼应“春山”。

②从结构上看,该句承上启下。“掬水”句承首联

“夜”,“弄花”句承首联“春”;下启颈联,乃

流连不舍之因。③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人情物态面面俱到,既见山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

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有两件,却

足以以少胜多。④“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

写出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然为

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⑤精于炼

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

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答出三点是4分,答

出两点得2分,答出一点得1分)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从军行 陈 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②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关山:山

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

要分析。(2分)

答案 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

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

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

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

烘托将士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

美;王诗不直接抒发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

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

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

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

略加分析。(3分)

答案 ①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 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

解的?(3分)

答案 ①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

②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

自己的愁怨。(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8分)水口行舟 朱 熹

昨夜扁舟鱼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的情感变

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夜如何”“试卷”“孤

篷”“依旧”等具体词语进行分析。(4分)

答案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

刻画诗人既抱希望又疑虑不安的心态。“孤”字

暗示出风狂雨骤的夜晚江面上惟一的船只,以及

舟上坚韧独立的灵魂。“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

限欣喜之情。(意思对即可,每词1分,共4分)(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什么人生

哲理?请结合具体诗句品味分析。(4分)

答案 手法:①借景抒情,②对比。(答对一个即

可,但要联系具体诗句分析)(2分)

寄寓哲理:①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

可遏制。②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

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

界,享受胜利的乐趣。③包含着人与世界的对抗

以及对天人合一的安宁喜悦。(答对一点即可)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苏幕遮·草(宋)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 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

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

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

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

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1)词人借“草”这一意象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请

加以简要阐述。(4分)

答案 词人绘春草之象,含春光易逝之意,寓伤春 之情(或对春天逝去的无可奈何);词人借草伤己

(人生),以草表达对仕途厌倦的苦闷情绪。

(2)在词中,词人主要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技巧来表

现其复杂的感情,请予以简要阐述。(4分)

答案 咏物抒怀或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

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

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

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

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

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碧寻宴上有怀知己[来源:学。科。网] 曹 邺

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苼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①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②舟。

【注】 ①女萝:一种蔓生植物。②五湖:春秋时

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五湖。

(1)诗歌描写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通篇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作者生活在音乐高奏,欢乐宴饮的氛围当中;(2分)但他感到的是孤独惆怅,(1分)向往的是远离

尘嚣的安闲世界。(1分)

(2)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谈谈。(4分)

答案 诗歌的颔联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

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1分)

诗歌的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1 分)诗人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1分)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

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

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了海棠怎样的风韵

美?(4分)

答案 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1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

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

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

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3分)

(2)本诗的

李贺

寻章摘句①老雕虫②,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③?

【注】①寻章摘句:写诗文时就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

②雕虫:指写诗作文本为小技,这里指轻视辞章。

③哭秋风:悲秋作赋。

(1)解释前两句诗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及所用的艺

术手法。(5分)

答案 前两句描述了诗人艰苦的书斋生活。具体

意境为:清冷,凄凉,孤独,寂静,幽伤,神色

低沉,情绪默然。诗歌运用了正话反说,比喻,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

(2)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主旨。(5分)

答案 内容是: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写诗作文

这样的雕虫小技上,每天伴着清冷的月光刻苦读

书,发奋写作,孜孜不倦地琢句雕章谋篇。而读书

有才又有什么用呢?你没看到年年辽东之地战争

频繁,武士受重用,而文人无法发挥自己悲秋作

赋的才能吗?

一、二句从自我生活现状写起,三、四句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怀才不

遇、无识见弃之感愤。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踏莎行 贺 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迎潮④,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⑤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不当行路

要冲之处的水口。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

苦:指莲心有苦味。④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

晚潮。⑤骚人:诗人。

(1)此词咏荷,词的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

点?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5分)

答案 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

立、孤芳自赏的美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

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

(2)全词咏写荷花的目的在于寄情于物,结合下片

内容,请简要谈谈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 抒发了不愿趋势附俗而致年华虚度,失时

零落(怀才不遇)的悲叹。如答“保持不愿趋时

媚俗的品质”或“由于坚持自己的操守(选择),

以致发出仕路崎岖、沉沦不甘的感叹(或“愤懑”

“激愤”)”亦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峰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今四川广元。②蔡氏昆仲:是罗

隐游锦江时认识的蔡氏两兄弟。罗隐离开锦江,经

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③绵州:

今四川绵阳。

(1)

C.不同角度:直接与间接,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

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返回

a a

a a

上一篇:2015国旗下讲话演讲稿下一篇:个人简历范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