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闭症儿童诊断现状(共9篇)
1.我国自闭症儿童诊断现状 篇一
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策略
家庭教育在普通儿童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中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关系到自闭症儿童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因此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策略,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的现状
1.1单亲家庭:
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单亲家庭也日益增多,这种家庭教育在人力、物力资源上存在缺失,因此出现父亲或母亲彻底放弃对自闭症孩子教育的现象,他们怕别人议论,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对孩子的发展不闻不问,以至于孩子在后续的生活中出现很多的问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1.2农村家庭:
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出生于农村家庭,农村群体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了解自闭症儿童,总认为他们只是迟说话,慢慢长大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好,也就出现了放养式的教育。有的自闭症儿童能力很弱,他们的家庭干脆就不管,以致在农村出现一些在马路上捡东西吃的、穿得破破烂烂的孩子。
1.3不知所措的家庭教育:
有一些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患病后,陷入了极度悲观的状态。他们把孩子带到康复机构,对于孩子的康复寄希望于机构,当孩子一出现问题,就采取暴力的形式进行教育,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对孩子不闻不问。对于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采取退让和回避的方式。
1.4焦虑不安的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后,表现为焦急上火。他们为孩子着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信息,不假思索地带孩子到不同的机构进行早期的康复教育,但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结果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却收效甚微。他们在乎周遭人群的议论,有些家长甚至对医学诊断持怀疑的态度,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
1.5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后,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方面,带孩子到相关的机构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另一方面,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其他家人同心协力,不厌其烦地从点滴着手,关注孩子的发展,客观地面对孩子,不怕周遭人的议论,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助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的策略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由家庭的所有成员共同承担,实施过程中分工合作,但要严格按照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进行。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是社会性障碍,造成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困难以及对指令的执行常常出现偏差。家庭所有成员必须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不要相互责怪,相互推诿。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更应该亲力亲为地培养和管理孩子,从中学习、体会,甚至享受,这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2.1制订家庭作息时间表:
自闭症儿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刻板性,他们一旦形成了某一种习惯,就会一直按照这个习惯去做事情,因此自闭症儿童的时间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生活的.每个环节都带有教育康复的目的,在时间安排时要将孩子的教育康复问题考虑进去。比如,早上起床后到上学前,下午放学回家后到吃晚饭前,晚饭后到睡觉前,这些时间段的时间安排家长都必须考虑到,周末或者假期家长更要设计安排好孩子的教育康复内容。特别是在早期的教育康复阶段,家长必须有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使孩子能在一个有序的日常生活中完成教育康复内容。
2.2调整饮食:
平衡的饮食结构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孤独症儿童在味觉和嗅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他们通常对饮食都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他们通常只吃自己吃过的食物,而对其他食物则坚决抵制。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多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有的孩子怕吃香菇,那是因为孩子害怕黑色;有的孩子不吃软的东西,那是因为他的牙齿害怕接触软的物品。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情况,家长要先了解孩子的脾性,再慢慢地、有针对性地让孩子自愿接受不爱吃的食物。比如孩子拒绝吃香菇,家长可以先让他看看煮熟的香菇是什么样子,尔后让孩子用筷子把香菇夹给家长吃,家长吃完后告诉孩子,香菇的味道真香,接着让孩子夹一小块香菇和米饭或别的菜一起放进嘴巴,慢慢地增加数量,直到孩子主动地想吃香菇;有的孩子怕吃馒头等软的食物,家长可以先让孩子用手摸一摸馒头,接着让孩子自己拿馒头,再接着让孩子把馒头放在嘴唇碰一碰,最后放进嘴里。孩子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到他成年后的生活,影响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在家里吃饭,一辈子都是吃自己家人煮的饭,如果哪一天孩子和家人出去外面,又没法回到家里吃饭时,如果孩子挑食,那么这一餐孩子就只能饿着,而一旦很饿,孩子就会出现问题,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永远都带不出去,只能天天关在家里,有的甚至会成为人们所说的“铁链少年”。对于有咀嚼困难的孩子,家长要调整好食物的软硬度,慢慢地让孩子能够咀嚼食物,增强孩子自己吃饭的信心。
2.3妥善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休闲时间:
科学地安排自闭症儿童的空闲时间是一门艺术。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人除了有物质上的追求外,还有精神上的追求,如果没有精神上的享受,那就会大大降低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和人的动机。自闭症儿童也是一样,虽然他们看起来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也是需要休闲和娱乐时间的,因为这样能够调整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和心情中去参与活动。一般来说,在进行强化训练时,一个内容的训练时间为10分钟,一个单元时间内通常安排2~3个内容,做完一项活动内容后,要跟孩子进行一些孩子喜欢的互动游戏,而后再进行第二个内容,千万不要一个活动完了紧接着又是另一个活动。孩子放学回家到吃饭前这段时间,要安排一些孩子喜欢的娱乐项目,吃完饭后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去散步半小时,回家后稍做休息再开始安排一些训练的内容,晚上的训练时间在两小时内为宜,一定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充足的睡眠。中午放学回到家一般不建议给孩子做训练。
2.4调整孩子的睡眠:
很多自闭症儿童往往到了晚上会比较亢奋,经常是半夜醒来,白天去机构上课时又没精神,或者是情绪不稳定。睡眠不好的孩子情绪行为问题往往比较多,会影响他们的体质和训练效果,也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生活质量。晚上睡觉之前,家长最好安排一些比较安静的活动,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很好地入睡。
2.5合理安排家庭训练的内容:
自闭症儿童最终还是回归到家庭,因此家长在家里训练的内容是学校内容的延伸和泛化,要注意训练内容的生活化,家长多安排一些孩子的娱乐项目,和生活自理项目,比如:可以让孩子学跳绳、打羽毛球,教会孩子一些电脑的游戏,这样孩子成年后就不会整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也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生活项目,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这样让孩子在生活中认识一些实物,也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购物,为以后的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2.6合理安排家庭成员的角色:
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都不是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只有这样,孩子的性格才不会出现问题,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更是如此。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都由某一个人去训练孩子,这位家长很可能会因太大的精神压力而出现情绪,家长一旦出现情绪,孩子也就会跟着出现情绪,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只有家庭全员参与,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也为这个家庭带来幸福的生活。
总之,家庭教育是自闭症儿童的关键性教育,只有做好了家庭教育,自闭症儿童才能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成年后才能过上快乐的生活,家长的晚年也才会幸福。
2.我国自闭症儿童诊断现状 篇二
自闭症患儿相比较正常儿童更加需要良好的教育条件, 用来补偿他们先天性的不足, 而现实生活中由于自闭症患儿难与社会交流沟通, 往往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排斥, 我国现行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政策是“随班就读”, 这一政策解决了一部分轻度自闭症儿童到普通学校读书的问题。但是, 在实际的“随班就读”执行中, 就读学校推诿不接受、老师歧视不重视.、其他正常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反对歧视现象频发, “随班就读”也经常演变为“随班混读”。
一、当前南京市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
在南京,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自闭症儿童出现, 而自闭症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小群体, 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一些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 南京市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实行的也是“随班就读”政策。与全国各地一样, 南京“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 南京是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 家长对当前南京市自闭症融合教育的认识不清
首先, 从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来讲, 有一部分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不清, 没有对自己的小孩深入了解, 只是盲目的跟从他人的做法, 认为自闭症儿童就应该去专门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 而不是去正常的学校。其次, 许多家长又表示自闭症儿童带来了巨大经济问题的同时, 却接收不到良好的教育, 主要问题是市内专门的教育机构匮乏, 教育人员缺少, 教育设施不完善, 费用较高。例如南京仅有南京明心幼儿园、南京彩虹桥儿童发展中心、爱德儿童发展中心、欧皮儿童训练营以及南京脑科医院儿童中心等几家为数较少的几家机构。最后, 家长们也觉得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费用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
2. 当前南京地区公立学校在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 很多公立学校害怕自闭症儿童自控能力差破坏课堂纪律, 以学位已满为借口, 委婉地将其拒之门外, 有些私立学校及幼儿园虽接受自闭症儿童, 但除收学费以外往往还要收取资金看管这些儿童。甚至有些学校抱着试一试的心理, 一旦发现无法管教这些儿童, 则将他们交还给家长。由于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差, 自闭症儿童基本上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对他们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因而造成了自闭症儿童虽然进入培智学校中, 却被视为弱智、脑瘫儿童般对待, 没有进行针对性教育, 错过了好的教育机会以致终生遗憾的局面。第二, 学校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师资比较缺乏, 很多学校表示他们没有专门的人员来承担这些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 从而也成为了一些学校拒收自闭症儿童的借口。由于专业教师和专门教学条件的缺失, 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儿童缺乏有效训练, 成为“随班混读”。
3. 政府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政策不完善
政府方面,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支持政策较少, 只有一些简单的资金资助, 并且这些资金资助有明确的年龄限制, 从而导致大龄自闭症儿童并不能很好地享有这些权利, 这势必会对他们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 政府对私立教育机构的支持政策也较少, 没有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其发展, 导致一些家长花了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而公共教育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水平上不能完全符合家长的心意, 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政府公共教育机构主要是为残疾儿童的教育所设立, 大多数的儿童的情况与自闭症儿童是不同的, 因此就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
4. 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缺少了解与关心
据我们调查所知, 大众对自闭症群体的了解很少, 70%以上的人表示他们并不了解, 其余的有10%的人表示从身边的人群中听说过也见过了, 但他们也是不完全了解, 这就造成公众多自闭症儿童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有些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自闭症儿童接触, 甚至于不能接受他们在同一所学校, 这对一些学校接受自闭症儿童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此外, 公众对一些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活动也不支持, 这将对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形成阻碍, 不仅仅会耽误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甚至会耽误其未来。因此, 公众也是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问题的一大相关群体, 我们做好公众的工作也是尤其的重要。
二、借鉴国内外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政策
面对自闭症儿童, 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地区都在研究什么样的教育与政策才是对自闭症儿童最好的。目前, 已有一些国家通过不断的实践, 向人们证明了一些比较有效果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政策。
1. 英美国家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政策
美国作为最先发现自闭症的国家, 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专注于自闭症的研究。同时, 在法律以及政府工作上, 已经为这些有障碍的儿童营造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环境。2006年, 美国前任总统布什签署了一项法案, 在5年时间内花费9.45亿美元用于自闭症的研究、治疗和教育。该法案通过开展全国性的普及教育和资助自闭症科学研究, 提高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程度并试图发现自闭症的致病因素。美国的学校若接受残障儿童, 政府就会给予资金的援助, 学校若拒绝, 政府则会给学校严厉的处罚。对于教师来说, 班上来了一个自闭症儿童的话, 老师可以去专门的培训, 或者派一些专业的人员予以指导, 这种措施使得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有了更多的信心。在美国, 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保证每一个残障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并且是他们所需要的特殊教育。由此可见, 美国的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 并且美国的特殊教育是有针对性。
相比美国而言, 英国在则已融合教育安置为主多形式办学, 强调根据儿童和家长需要提供教育服务、重视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为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三大特点。此外, 英国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科恩教授认为, 自闭症儿童不喜欢人类行为的不可预见性, 通常他们会回避与人接触, 对别人情感的理解力也很有限。为此, 研究中心专门制作了一部名为《运输汽车》的动画片, 通过数码技术, 赋予动画片一种情感, 如欢乐、害怕或惊讶等。科学家希望用这种方式创造出一种有趣的教育方式, 协助自闭症儿童学习情绪与面部表情。
2. 港台地区和大陆的自闭症融合教育政策
在香港地区“融合教育”的实践 (即将有障碍和无障碍的低龄儿童融合到教育项目中的做法) , 提高了正常发展的儿童对自闭儿童的接纳度, 使自闭症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了与正常发展的儿童同样丰富的早期教育的经验, 一起成长, 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开创了新的途径。此外, “融合教育”的理念可以说是把自闭症儿童放在了一个相对专门机构而言更自然的环境中, 使治疗的人为痕迹减小到最低程度。在有着同伴、自然的社会刺激及强化的丰富社会背景中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会卓有成效。
台湾地区的特殊教育——“回归教育”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与发展, 在理念上重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合问题, 在实践中强调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身心障碍学生尽可能地从高墙围篱的束缚中走出来, 跨入普通教室内, 与普通班的学生一同上课, 进而达到"正常化"的状态。特殊教育在台湾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教育和社会效果。从以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政策来看, 他们的本质都是通过让自闭症儿童回归自然来实现其教育的方法。他们积累的特殊教育的方式与途径都将值得我们南京地区去借鉴和学习。
在我国大陆对自闭症的研究上起步较晚, 至到2002年才将自闭症儿童列入残障儿童的范围, 相关法规还待完善。现在, 我国政府已有把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纳入工作日程表, 规定有能力接受正常教育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残疾人保障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 。广东省由于临近香港, 学习借鉴的资料和方法相对较多, 走在大陆各个省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前列。一些民间基金也对自闭症儿童加以关注。比如:深圳壹基金十分愿意配合教育部研究和出台推进自闭症学生教育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对教育部关注和推进中国特殊学生教育的行动表示支持。先后在全国资助114家以自闭症儿童为主的民间教育康复服务机构, 建立起“海洋天堂计划服务网络”, 组织倡导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公众广泛参与的“蓝色行动”, 探索给自闭症儿童家庭发放“壹基金爱心券”资助形式, 对全国近万名自闭症、脑瘫及罕见病儿童给予了实际的帮助。同时壹基金资助深圳自闭症研究会组织专家对自闭症家庭状态进行研究。
从以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政策来看, 他们的本质都是通过让自闭症儿童回归自然学习环境来实现其教育的方法。他们积累的特殊教育的方式与途径都将值得南京地区和其他地区去借鉴和学习。
三、对南京市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建议
在南京, 除了一些家长和少数一些机构了解自闭症儿童现实的教育情况之外, 大多数人还是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 自闭症儿童们无法像残障儿童一样享受到社会的关心, 他们散落在一些培智机构以及一些特殊教育学校, 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智力超群却得不到发展的空间, 只因他们融入不了这个欢声笑语的世界, 他们在孤独的世界中徘徊着。同样, 我们认为家长、学校和政府也是推进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的三大动力, 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离不开家长、学校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1. 对家长来说, 每位家长都有一个心愿, 可能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后成名成家, 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地成长, 最后成家立业
作为一个特殊孩子的家长, 他们的心愿是一样的, 就是希望孩子最后能够融入社会, 上学其实是梦想的第一步, 因此我们必须对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先期的评估, 知道他在能力的缺失的点在哪里, 然后根据他的能力缺失点, 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们以小孩子的一个自我成长为基点, 然后提高他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生活自理, 包括学习学科, 以及最后未来跟普通学校接轨的能力为目标, 去帮助自闭症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 做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2. 对学校来说, 希望更多的学校接受并帮助自闭症儿童, 在心理上不歧视对待, 在实际行动中拿出更多的诚意
完善学校师资力量, 改进教育方式, 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积极主动承担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 让他们了解这个和小伙伴一起欢乐的世界, 积极参与到这个丰富的学校生活中。此外, 也做好与其他正常儿童家长的沟通工作, 让他们认识到自闭症儿童是非常需要社会大众的帮助, 只有真正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他们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他们将不再是汪洋大海上的一座孤岛, 而是众多小岛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 对政府来说, 南京市政府需要更积极追寻国家步伐, 多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在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法律法规方面, 制定《特殊教育法》, 完善《义务教育法》。在《特殊教育法》出台之前, 尽快提出《义务教育法》修改补充条款, 明确将自闭症儿童定为法定特殊教育对象, 将自闭症儿童纳入义务教育法系列。为提高特殊教育的地位和更好地保障特殊学生的权利, 建议将自闭症儿童学龄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法范围。在帮助自闭症儿童入学教育方面, 利用国家各种支持政策, 解决入学难的问题, 设立普通学校特教班, 建立和支持专门的自闭症学生学校发展, 确保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资金充足, 将自闭症学生教育补贴纳入本市教育补贴计划, 由家长和监护人自主选择合适的定点自闭症学生专门学校, 以此保证自闭症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选择学校的权利。在私立教育机构建立方面, 遵循官助民办、官督民办原则, 政府在民间自闭症教育服务机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自闭症儿童学校, 政府支持民间自闭症服务机构 (学龄前及学龄中) 发展为自闭症儿童训练及教育学校, 给予物力、人力以及财力上的支持。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制定自闭症教育的相关战略、推进自闭症教育的师资教育和培训, 推进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由于目前从事学龄前教育的主导力量是私立服务机构, 这也是发展自闭症教育的重要社会基础。政府对从事自闭症教育的特教老师予以经济补助,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保障特教老师的收入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吸引足够人才服务于特殊儿童, 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贡献更多的力量。政府也应做好对公众的宣传工作, 利用媒体和各类活动加强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真正地认识到这个群体, 心理上不歧视、不另眼相看, 行动上不避之不及, 真正了解到他们所需要的, 为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铺路。
4. 对公众来言, 南京市社会大众遇到自闭症儿童应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知识, 主动伸出援手, 接纳他们
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多与他们沟通, 帮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走出自己的心理世界, 与这个世界多多接触, 来发现它的美好。古人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我们帮助他人的同时, 我们也多了一个知识, 这种互利互惠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而作为大学生, 更应多多了解。如果我们有机会帮助他们,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志愿者组织, 帮助救治自闭症儿童, 用正常的心态对待身边的自闭症患者, 多跟他们沟通交流, 更加正确地帮助他们。
摘要: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引入, 自闭症儿童如何在融合教育中享受与普通同龄伙伴一起生活、学习的权利, 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效能, 本文通过对南京地区的家长、学校、政府、公众四个与自闭症儿童有关的群体进行分析, 借鉴了英、美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政策之后, 提出一些南京市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建议, 期望这些建议能帮助自闭症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
关键词:南京市,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
参考文献
[1]雨林.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支持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 2011 (Z1) :96-97.
[2]董俊秀.浅谈自闭症儿童教育[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9) :149.
[3]杨希洁.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表现及其教育训练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 2008 (9) :42-45.
[4]李春梅, 林利, 姚庆梅.融合教育理念下自闭症儿童治疗方式的分析[J].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7:43-45.
[5]贾美香.孤独的花儿需要明媚的阳光[J].家庭医药, 2002 (6) :8-11.
[6]周念丽.自闭症幼儿融合保教的理论探索与鹰架结构[J].幼儿教育, 2005 (Z2) :19-20.
[7]周念丽, 张萌华, 王爱娣等.融合保教对自闭症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 2005 (Z2) :21-22.
3.我国自闭症儿童诊断现状 篇三
调查目的是期望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自闭症服务行业、社区儿童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接纳程度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其现状,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调查范围以中国武汉地区为主,调查对象包括家长、社区儿童、机构从业人员。调查方式包括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以及电话访谈。
自闭症孩子的现状
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家庭为双亲家庭,42.49%的家庭为非常住户口,46.90%的家庭租住他人房屋。家庭常住人口中,只有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占42.56%,超过一半的家庭与其他亲属或保姆共住,见表l一10、表1一11。有79.29%的家庭月收人为500trj元或以下,而每月孩子的康复训练费用支出占月收入一半及以上的家庭则超过50%,甚至有24.39%超出家庭总收入。康复训练费用完全由家庭承担的占73.63%,由政府、机构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只占14.15%,见表1—14。只有36.69%的家长已经接受过机构培训,41.56%的家长偶尔会参与机构活动,而21.75%的家长则完全没有参加培训。
自闭症孩子表现的评价
对自闭症孩子表现的评价中,85.25%的家长表示孩子社交有困难需要协助,63.29%的家长觉得孩子有情绪控制问题;而37.89%的家长则表示,孩子有自己的兴趣或专长,其中以画画和音乐居多,见表1—8。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发病于儿童早期,所以又称儿童孤独症。目前认为,自闭症的病因机制可能和遗传、感染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有关。三大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刁‘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被称为“白痴学者”。
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我国自闭症儿童的人数约为336.3万,已居我国精神残疾首位,約占60.66%,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患病比例约为6-9:1。
自闭症儿童家长面对的困境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存在也导致了自闭症儿童家长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每个不幸的家庭都有他们不幸的理由,自闭症儿童家长生活的道路漫长又艰辛。笔者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访谈,了解了他们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和困境,并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1.2.1 自身困境
经济困境
在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中,家长是唯一的支撑主体,一方负责照看孩子,另一方负责提供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提供整个家庭的基本物质需求,还要筹措子女的康复和治疗的费用。
家庭内部矛盾
x:他爸说孩子的问题是我造成的,因为孩子是我生出来的,说什么就算再想要一个,也不敢要了。听他那么说,我也感到自责,但是这生孩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也气不过。
Y:我在家带孩子,他在外面打工,我长期跟孩子在一起,孩子的康复、生活起居都是我照顾,看到孩子那样,我也愁。家里又有琐事,我有时候就跟他爸急,他在外面干一天活回来也累他就跟我抱怨,我们俩也就常常拌嘴。
Z:有一次,我要洗衣服,让他爸看他着他喝牛奶,结果我进屋一看,孩子把奶给撒床上了,他却在那打电脑,你说我能不急么,我这还没出去干什么呢,他都不管孩子。
X是因为孩子的自闭症,加上孩子爸爸的责备,把责任都推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因此产生了罪恶感,两个人就会面对情感上的危机。Y觉得自己带孩子,父亲也没帮上什么忙,关于孩子的康复教育都是自己操心。父亲觉得自己在外面工作为了整个家庭劳累,也是有功劳的,两人心存抱怨就互相吵架。Z认为孩子的爸爸没能帮上忙,自己更没有私人空间,感到恼火。自闭症儿童成为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加深了家长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和谐的家庭氛围。
自闭症儿童家长面对这千差万别的困境,经过笔者的归纳和梳理,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精神两个方面。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访谈不难发现,他们对自身的困境都存在着悲观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存在,不但不利于自闭症儿童的问题的改善,更对家庭内部的功能正常运作产生影响。
三、分析结论
我们以武汉地区为基础,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社会群众调查了他们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看法。对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目前普通大众对于自闭症儿童了解较少,甚至对自闭症儿童产生了误解。有关部门相关政策设立不到位,自闭症儿童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能够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能够切实帮到自闭症儿童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红,表情达意与心灵润泽.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 3: 110-111
[2]原文Wadeson H. The art in art therapy, Art Therapy,1983.50 - 51.转引Steinhardt L.Six starting points in art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Wadeson.Durkin J.& Perach D.Advances in art therapy,P.339.
[3]泰莎·达利.艺术作为治疗—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精神分析、美学与心理治疗的整合「M].孟沛欣,韩斌,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50.
[4]转引白Rubin J A.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 children through art Child Art Therapy 1987 235-240.
[5]土辉,白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诊断与评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853-855
[6]杨晓玲,白闭症研究进展.中国医疗信息,2006, 21 (21): 12-15
[7]Williams JH, Waiter GD,Neural mechanisms of imitation and `mirror neuron functioning in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J].Neuro psychologia.2005,Sep:1
[8]戴旭芳,白闭症的病因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6, 3: 84-87
[9]张继永,等.儿童白闭症213例病例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 11 (2 ): 84-7
[10]土瑞珍,周西笛,儿童白闭症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妇幼保健,2007, 22 (17): 2436-2437
4.自闭症儿童症状 篇四
自闭症儿童现在是比较常见到了,自闭症儿童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恼,家长都不知道怎么孩童就患上了自闭症,而且也不懂得如何判断出儿童患上了自闭症的表现,因为家长没有自闭症的知识,其实家长可以学习一些关于自闭症症状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判断儿童是不是患上了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症状在临床上面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自闭症儿童会出现语言上面的障碍,另外自闭症儿童会出现社会交往以及智能的障碍,最后自闭症儿童还会出现兴趣范围狭隘等症状。
1、语言障碍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
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2、社会交往障碍
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4、智能障碍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5.自闭症儿童个案分析 篇五
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邢映梅
因我所教班级是聋生班级,班内没有自闭症学生,所以无法按要求完成上述描述。但在我的班中似乎有自闭症倾向的学生,他的一些表现似乎有些问题,不知是否符合此题的要求。
小霆是一个12岁的男孩子,在班内听力较好,进行简单对话交流没有问题。但是当他受到批评不高兴的时候,他会不断地重复老师说的话,双手紧紧握拳,有时情绪激动时会扯自己的头发或扣手指甲。有时在老师批评他后,他会去打班里比较弱的同学。有时还会有精神分裂的表现,说自己看到两个小人,一个是恶魔,一个是天使。恶魔叫他去做坏事,天使叫他做对的事,这两个小人就在他的头脑里打仗。
A(前事分析):
•(何时)在老师批评后。•(何地)学校
•(何人)自已、同学
•(怎样)受到老师批评,情绪变坏。
B(行为本身的描述):
• 不断地重复老师说的话,双手紧紧握拳。• 扯自己的头发或扣手指甲 • 打班里比较弱的同学。• 精神分裂的表现。
C(行为的结果):
• 强制性安抚:要求其承认自己发脾气是不对的,要对自己做错的行为承认错误。(导致屈服于老师,但是自身的脾气可能更加厉害)
• 设计性安抚:分散注意力,带着参与各项活动。等其情绪平复时,再来谈心。
因为本学生并不是自闭症学生,只是在行为中略带过分的行径。所以在对该生的指导时还是以讲理为主。
1、告诉该生不管是因为什么,有自我伤害行为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应尽量避免和改正。当伤害性行为出现时,即使后果没有特别严重,也要告诉他这样做是错误的。
2、对于该生的各种情绪,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以便用心加以体会。当该生能明白教师批评他是为了他好以后,他的愤怒就会大大地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这也可以发展他们的沟通能力,使师生感情更亲密。
3、搞清楚该生发生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在他有所不适当的行为发生时,不要过分批评,应采取措施安抚他们的异常情绪。
6.儿童自闭症的表现 篇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长。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可能伴随着一些问题,自闭症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言行来判断孩子是否患上了自闭症。下面所述的是自闭症通常都会有的症状。
1、孤独,不合群
自闭症儿童通常都喜欢喜欢独处,对父母没有依赖性,有些患儿在婴儿时期就有反应,不喜欢别人抱,在别人抱起时便会哭闹。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不与他人产生目光接触。
同时,有些自闭症儿童还会表现为感觉反应迟钝,会有自伤自残的行为。还有些对某些图像和声音特别敏感,例如在听见汽车或者电钻声音的时候就会使劲捂着耳朵或者跑开。
2、言语障碍突出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言语很少,情况严重的甚至没有言语,即使在别人大声呼喊他的时候也不做任何应答。有些虽然可以发声,但是却无法完成情景交流,只能发出简单重复的声音。
还有些患儿会表现为说话声音很小或者发音不清晰,只有和他熟络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意思。另外有些还会在先前表现为言语能力正常,但在3岁至4岁半的时候出现言语能力的突然衰退,从而失去了情景交际的能力。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或自己在地上转圈,喜欢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对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坚持每天走同样的路线去幼儿园,如有变动就会有大哭大闹等明显情绪不满的反应。
上述三种表现是自闭症通常都会有的,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表现与上面所述吻合就要注意了,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
7.我国自闭症儿童诊断现状 篇七
一、我国电视媒体上的自闭症报道的常见形态
1995年1月15日, 《人民日报》首次刊登了一则关于“自闭症”的案例, 这篇新闻报道预示着中国治疗、教育、矫治自闭症的黎明期已经到来。[2]2007年,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制作了《孤独症儿童》这期节目, 自闭症问题受到我国社会的关注。
目前, 我国电视媒体上呈现的有关自闭症的报道大致可以分为纪实调查类栏目、对话访谈类栏目、消息报道和纪录片四大类。
纪实调查类栏目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孤独症儿童》和《看见》《为了鹏鹏的课堂》最具代表性。2012年11月, 娱乐卫视《陈蓉博客》制作了一期《关爱自闭症患者》的栏目, 是电视媒体中报道自闭症的第二种形态———对话访谈类栏目。在电视媒体中, 还有一些有关自闭症的消息报道。这种报道多出现于“世界自闭症日”前后和一些由自闭症引发的社会事件出现以后。除此以外, 自闭症在电视媒体上呈现的另一种形态是纪录片, 例如《刺爱》、《遥远星球的孩子》。纪录片通过镜头记录自闭症患者的真实生活。
二、我国电视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视媒体上呈现的有关自闭症的报道多停留在科学普及知识的层面。无论是主题还是镜头的设计, 都停留在宏观层面, 缺少深度。在“世界自闭症日”的报道中, 以短消息居多。电视媒体在有关自闭症的报道中, 只是发挥了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 没有进行升华。
目前, 在我国的电视媒体上, 有关自闭症的报道中, 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星星的孩子”、“天使的孩子”、“无法治愈”和“一辈子离不开人”。这种“贴标签”的行为, 很容易在广大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刻板印象, 影响其在生活中对自闭症患者的态度。在2012年9月辽宁卫视《打开自闭症的大门》这期栏目中, 主持人“无法治愈”、“一辈子离不开人”等措辞的使用, 容易使受众在同情自闭症患者的同时, 在潜意识中将自闭症患者与正常人加以区分。
在有关自闭症的报道中, 我国电视媒体遵循的制作思路多是“讲述自闭症儿童的生活———采访各方观点———向社会进行呼吁”。对自闭症儿童的大篇幅关注, 造成的后果是电视媒体的报道同质化严重。自闭症儿童是电视媒体报道中占比重最大的一个群体, 但对于成年的自闭症患者, 媒体的报道中鲜有关注。
三、对电视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几点建议
(一) 拓宽视野, 关注成年自闭症群体
报道素材以自闭症儿童为主是我国媒体在这个领域报道中的一个特点。“星星的孩子”、“天使的孩子”, 对这一素材的关注更容易吸引整个社会的目光。
但自闭症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同样值得关注。在电影《海洋天堂》中, 大宝的父亲为大宝在水族馆里找到了一份适合他的工作, 但在现实中, 并不是所有的自闭症患者都有如此幸运的机会。自闭症患者成年以后的生活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 虽已成年, 仍需关爱。
(二) 加深话题深度, 致力于自闭症问题的解决
2011年11月4日, 央视《看见》播出《为了鹏鹏的课堂》这期节目, 重点关注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 是有关自闭症的报道中从宏观视角走向微观视角的一个新的突破。
媒体应关注自闭症患者在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 选取一个报道角度, 而不是往常面面俱到的科普知识介绍。
(三) 利用拍客视频, 还原更本质的自闭症患者生活
除了专业的媒体以外, 非专业的爱心人士和视频爱好者也加入了对自闭症患者的关爱之中。拍客制作的视频, 传统的电视媒体可以适当选用, 因为在这部分视频中, 记录的有可能是自闭症患者最真实的生活, 更能够引发社会的反思。
同时, 网络的出现也为这类视频进入公众视野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电视媒体的从业者应擅于利用这部分资源, 丰富自己的节目内容, 多角度展现自闭症患者的生活, 突破同质化节目的瓶颈。
(四) 发挥媒体社会功能, 帮助自闭症家庭
大众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 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和倡导者, 媒体真诚地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考虑问题, 是人文关怀理念的真实体现。[3]在进行电视报道时, 电视媒体的从业者应充分考虑自闭者患者及其家庭的困难, 对他们予以最大的尊重, 采用理性而中立的语言和镜头来讲述自闭症患者的故事。
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疑问中, 将传播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4]因而, 电视媒体对于自闭症的报道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 更是肩负着让受众感知社会, 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9
[2]《大众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偏差和建议》金恒传媒观察2012年7月
8.关爱自闭症儿童策划书 篇八
二.活动意义
由于科学领域对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尚未成熟,还没有正规科学的方法来治疗这些孩子,只能靠药物维持。这不止毁了一个孩子,也为一个家庭带来很多伤害,而作为志愿者,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即使我们不能将他们从封闭的世界走出来,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们紧闭的大门前点燃一盏烛光,为他们黑暗的世界带来一丝光亮与温暖,让他们有接触社会的欲望。
通过志愿者活动,了解启慧,了解自闭症儿童,帮助老师建立儿童的自信心,对儿童与同龄小朋友的交往,日常生活能力,个人兴趣培养等方面进行培养,让儿童对社会生活有初步认识。同时通过活动期间的媒体报道,可以引起全社会对与自闭症这一弱势群体的关爱――让我们告诉全社会,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就可以再次点亮他们的世界。
三.活动流程策划
(一)前期准备
1.先对儿童自闭症有科学的了解,再针对所要帮助的儿童做深入了解,有特殊情况的孩子要重点提出。调节自身心情,确保能友好,善意的对待孩子
2.与启慧学校联系,确认活动时间,核实活动能够进行
3.确定人数,5至6人,确定他们有意愿,有爱心,有耐心去帮助这些孩子
(二)活动内容
1.先派代表(气质亲切,语调温柔)做简短介绍,向他们表明我们是温柔和蔼的哥哥姐姐,一定要微笑,让他们对我们降低戒心。
2.开展益智类活动,比如:拼图,涂鸦,搭积木等。每人和一个孩子一组,耐心的指导他们(他们可能并不理睬,但可以做给他们看,或握着他们的手进行)。并适时的抚摸他们(科学表明抚摸是与自闭症儿童沟通的最好方式),要欣赏他们的作品,并给予奖励,糖果或零食之类的。
3.听从一步的指令
指令:坐下 站起来 过来 手放好 举起手 拥抱一下 转过来 跺脚 挥手等,起先用身体提示,然后减退提示。
“触摸身体部位”:头,脚,肚子,眼睛,腿等
“做给我看”:吃,喝,拍手,挥手,拥抱,转身,站住,坐住,走路,跑步等
4.活动“跟我这样做”
大肌肉:拍手,举手臂,拍腿,拍桌子,摸头,打哇哇,跺脚,站起来,摇头不,点头是
小肌肉:使用手指,开合手掌,接触身体部位等。
模仿搭积木:志愿者搭简单的积木,让他搭相同的5.讲故事
让孩子们围圈坐好,派志愿者将简单 但有趣的故事(声音清晰,中音部,柔美)
6.告别仪式
和他们说再见,告诉他们以后经常有大哥哥大姐姐来看他们。告诉他们的家长,他们今天进步很大,让家长放心。
(四)后期宣传
1.拍摄活动照片,录像(注意不能拍孩子的脸)
2.以文字,图片等形式报道
四.活动时间: 10月21日下午
五.活动地点:启慧丁字桥分部
六.注意事项
1.此活动针对特殊情况的儿童,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可能一个无奈的叹息都会伤害到他们
2.那些特殊的孩子可能有轻微暴力倾向,活动时注意安全。乘车时也应注意小偷等。
3.注意仪表,不易邋遢或浓妆艳抹
4.修剪指甲,摘掉戒指等,以免刮伤孩子
七.紧急情况的处理
1.人员不足:确定被选人员(没课的人)
2.资金不足:让成员自备现金,不需太多,购买东西时记得索要发票
3.带好电话,充满电,以免走失时不方便联系
4.活动时间较长,自备小糖果,饼干等食物(尤其是低血糖同学)
9.自闭症儿童自理训练 吃饭 篇九
我们对自闭症(孤独症)孩子进行训练,其目的是要培养孩子日常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孩子与年龄相称的能力,促使孩子能融入社会。
与正常儿童不同,自闭症儿童基本的生活能力很难随着年龄而成长,他们需要积极的教育训练体系来协助,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或者是大小便行为奇异(不去厕所,不蹲厕所,尿频,脱光衣服大小便,便泌等),或者睡觉太少,不能关灯睡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给其家庭带来很多抚养上的负荷,更使得家长会因此对孩子的所有能力都过低估计,对孩子的未来感到绝望,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在我们与自闭症儿童的母亲进行第一次咨询访谈时,当向她们问及孩子的生活能力时,有时会听到母亲这样回答:“我从来都没有让他自己做过,总想着他是个有病的孩子,”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又常听到母亲们这样感叹:“原来不是他不会,而是我们没有教!”
有的家长也曾试图教孩子吃饭、穿衣、如厕,但由于不成功就得出结论:“我这孩子就这样了,根本教不会。”实际上往往由于教的方法不对。也有的家长总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学业能力的教育上,花很大的气力教识数,认颜色,比大小,却忽视了孩子吃饭时还要人喂,不会自己穿衣服等问题。
实际上,生活能力和习惯的训练与辅导,应比其它的课业内容先行,而且由于成效显而易见,也有助于家长树立信心。吃饭是人的最基本活动之一,它不仅为人体提供维持生命的养料,也是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无论是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约定俗成的饮食习惯和规则。所以训练自闭症儿童具备良好日勺饮食习惯,不仅是使他获得健康生活的基础,也是促使他学习适应社会的开始。
许多家长往往只注意到吃饭与孩子身体健康的关系,而忽视了“吃饭”这一行为的社会性价值。因此这样的结果就不难见到了:孩子严重偏食、挑食、拒食,家长搅尽脑汁做饭,围、追、堵、截,费尽心思喂饭。除了这种现象外,孩子往往还伴随有:不爱吃正餐,又随心所欲到处走动吃东西;分不清是“你的”还是“我的”拿到就吃:经常自己打开冰箱吃东西。
有以上状况的自闭症儿童还没有建立起良好、规范的饮食习惯,这往往是从家长的宽容和将就开始的。许多家长都对此感到无可奈何,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是因为他有病。的确孩子因患有自闭症而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与感觉沟通,因此就造成了家长的一种观点--对孩子无法讲清道理,他不可能懂。但实际上,正因为我们与自闭症儿童之间很难用语言进行交往和沟通,无法说给他听,我们就更有必要“做给他看”,通过具体的行动语言帮助孩子理解“吃饭”这一活动的全部含义,这就是训练的基本意义。
自闭症儿童之所以有不定的吃长工穴,首先是匡为他们不知道时间的概念。所以训练要以时间为中心。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吃饭时间和习惯,让他的生活有规律。训练中要注意注意以下两点:
吃饭时间以外的食物管理——首先要做的是不让孩子再有随地无限制吃东西的可能性。必要时将冰箱锁起来,将他爱吃的东西放在他不能随便拿到的地方。
吃饭时间的固定——确定每日三餐的时间,并严格遵守这个时间。即家人只有在到了吃饭的时间时才把食物放在餐桌上,帮助孩子逐步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不能够坐在餐桌旁吃饭,或者坐一下就跑开,叫回来坐下后又跑开是许多自闭症儿童都有的现象。既然自闭症儿童的吃饭习惯要通过训练去培养,家人在迟到这种情况时就不能采取将就的态度,认为随便在哪里吃都一样,只要把饭吃下去就行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滋养孩子不良的习惯和吃饭行为,让他以为这样到处跑着吃是应该的。良好的吃饭行为要在孩子尚幼小时就开始训练,否则随着习惯的固定和孩子年龄的增大,纠正不良的行为和建立良好的习惯就变得十分困难。
训练中要注意:
固定地点——训练孩子有良好的吃饭习惯,固定吃饭的地点非常关键,家人每天要在固定的时间将食物放在为孩子选定的餐桌上。刚开始时甚至需要固定餐桌旁的某个位置。切记:如果等孩子站起来跑开,再追回来,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阻止孩子站起来跑开时不仅只用语言(如说:“坐下,不要动!”)更要有意识地使用身体辅助(即在他要站起来的一瞬间将他按住),这种方法要不厌其烦地坚持使用,其有效性就会显现出来。
循序渐进——刚开始训练时,可能会遭遇到孩子的反抗:哭闹、不吃饭,但家人应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重,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显效。要求孩子坐在固定的地方吃饭,并不是要一开始就以坐好吃完所有的饭菜为标准,而是要逐步进行。将食物的量分成若干份,一份一份地给孩子吃是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技巧。具体做法如下:
开始时只将食物中的一小份分出来放在一个小碗里(切记勿将全部饭菜盛在一个碗里放在他面前),有时可能只有一勺饭。要求孩子坐着吃下去。在他吃完后,让他看碗里“没有饭了”,并夸奖他“真棒,好孩子”,然后可以允许他稍跑开五,但要很快地要求并帮助他回到座位上来,再吃掉小碗里的第二份饭。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逐步理解家人的要求是什么(吃完饭),并培养孩子有成就感和完成感的经验。训练中要把握逐步增大每一份的量,(即一顿分开的份越来越少),及减少允许孩子跑开的次数。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可以一次吃完较多的饭,直至吃完全部,而他坐着吃饭的时间也就自然随之而延长了。养成习惯后,家人就会体验到什么是成就和轻松。注意不要忘了在孩子每次配合后都及时给予鼓动,说一句:“真棒!”还要伴之以发自内心的笑容。
排除干扰——在训练孩子良好吃饭习惯的初始阶段,不仅要通过固定时间、地点、夸奖及容易吃完等技巧帮助孩子理解家人的要求,还要注意观察有哪些因素在干扰孩子,分散他的注意力,加大了他达到要求的困难。为了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吃饭的活动及所吃的东西上,他的座位附近不要有他感兴趣的玩具或物品:有时还需要关上门窗以防止外面的某种声音刺激他。如果电视对孩子有影响,那么在孩子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之前,吃饭时要把电视关掉。
惩罚不良行为——在吃饭训练中,很多家长要么因心疼孩子吃不上东西而放弃训练目标和原则,对孩子妥协和迁就(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孩子感到反抗是有效的,以后还会使用各种手段反抗);还有许多家长面又对孩子的不配合和反抗失去信心,施以斥责不仅会使饮食本身不愉快,还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让孩子惧怕吃饭的场景,不要忘记之所以要训练孩子建立良好的吃饭习惯,最终目标是要使孩子体验到与家人及同伴一起吃饭的愉快,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自发主动地遵循规则。
当孩子不配合或过度反抗时应该怎么办:
第一在他做出不良举动时用非常严肃的表情看着他,用摇头示意“这样做是错误的,妈妈不喜欢。”可以说:“错了”、“不行”等简短的话语;第二要坚持原则,将家人的要求重复示范给他;第三要帮助他完成,并在完成后及时夸奖。此外还要注意一个技巧,在刚开始时,可以选择孩子较喜欢吃的食物,当他不配合时就立刻将食物移开,告诉他“没有了。”也就是让孩子明白,要想吃就要坐在固定的位子上吃。
与正常儿童一样,自闭症儿童要学会独立吃饭,也需要经过从用手抓着吃,直到能使用筷子吃的完整过程。所不同的是自闭症儿童更经常发生停留在某个阶段或进展缓慢的现象,许多孩子还会出现奇异的习惯。如:一定要先将米饭倒在桌上,然后一粒一粒地捏起来吃等。由于自闭症儿童在这方面的发育发展障碍,父母往往会采取非常周到的喂饭方式让孩子吃饭,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不再独立,丧失了学习自己吃饭的机会和欲望。另外也有的父母未注意到孩子尚不会吃饭是因为他的身体功能发育还没有到位,如小肌肉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简单地认为别的孩子在这个年龄能做到的他也应该能做到,没有对孩子给予针对性的辅助和训练,使孩子产生挫折感,因惧怕这类活动缩而不前。因此在训练孩子的吃饭技巧时,避免过度辅助和过度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按部就班、辅导到位——观察孩子目前有多大的能力,是否能拿住勺匙,是否可以握住筷子,是否能用筷子夹住食物(还是只能用勺匙),拿勺匙和筷子的动作是否正确……?在确定孩子目前的能力基础后,进行一步步的辅导。如:如果孩子不能长时间的拿住勺匙,就在他先握住后家人再握住他的手,让他感觉动作的发生和存在;如果孩子能拿住勺匙却只会用它敲打桌面,家人就要在他拿住勺匙后,及时辅导他用勺匙去舀饭,并辅导他将舀到的饭送到嘴里(刚开始时可能要手把手地辅导他完成全过程,但要注意随时准备退缩辅导,以锻炼孩子独立完成的能力)。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要觉得孩子是被辅导完成的就不夸奖,应在每次规范动作(哪怕是在辅导下)完成后给予鼓励:“真棒!”
进行辅助性训练——对于手部动作极端不灵活的孩子,要在吃饭时间以外进行辅助性训练,如:抓握训练,通过抓吊单杠,手提重物等活动练习抓握能力:通过穿珠子,插木棒等活动练习小肌肉的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平时用勺匙或筷子练习夹取较大、较软的物品,然后逐步增加难度,让孩子习惯使用另一只手配合(如:右手拿勺匙时左手去扶碗),所以也应在平时让孩子多进行双手协调行动的能力,如:拧开瓶盖,再盖上等,为孩子掌握吃饭的技巧打下基础。
在自闭症儿童中,偏食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孩子只吃滚烫的白开水泡饭,有的孩子只吃带馅的食品,有的只吃深颜色的菜,有的孩子只吃肉不吃蔬菜,而有的孩子只吃蔬菜,不沾一点荤味,偏食不仅给孩子的身体造成营养缺乏和不平衡,影响孩子心智的发展,也给家庭的养育造成很多障碍和负担。
要想纠正偏食的习惯,家人首先要转变一种认识:这孩子就是喜欢吃这个,而不喜欢吃那个。即认为这是天生的,或因孩子有病导致的。自闭症儿童的偏食的确与他们的认知障碍有关,但这种认知障碍对孩子的进食行为形成干扰的程度又往往取决于
家人在生活中对孩子的矫正能力。如果家人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种有矫正作用的条件,这种干扰就会减少或消除,反之则会促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进食习惯。
如何创造一种有矫治作用的环境呢? 减少正餐前的零食——偏食严重或正餐吃不多的孩子,通常都能轻地得到一袋零食或饮料,或可以在任何时间打开冰箱拿东西吃。如果不改变这一条件,纠正偏食就无法实现。改变孩子吃零食的习惯也同样要遵循食物管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①将零食和冰箱里的食品及饮料放在孩子自己取不到的地方,开始时甚至不让他知道在什么地方,让他找不到。②将大袋中的食品倒一点在小容器里,而不是整袋给他(饮料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不干,以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要求大袋食品,就将小容器的食品也移开,为的是让孩子明白,哭闹得越凶,离他的期望就越远,等孩子停止哭闹时再给他,以表明食物是对他适当行为(不哭)的奖励。用这种方法逐步减少孩子吃零食的习惯,直至完全摆脱对零食的依赖。
不要一次摆上许多种菜——有的家长因担心孩子挑食吃不饱饭,每次做饭都设法做几样菜,让孩子尽可挑他所喜欢的去吃。其实这样做只能助长孩子的偏食。一但开始训练,就要避免这样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饭菜分成小份鼓励他吃完一份这个,再吃一份那个。
避免只做孩子所喜欢的饭菜——由于担心孩子吃不好饭,许多偏食的孩子的家长不辞辛苦,尽量每顿都为孩子做点他喜欢吃的饭菜,看孩子吃得比较满足,家长也就得到了宽慰和满足。殊不知,越是这样,越是容易培养出一个偏食的孩子,而孩子越偏食,家长的心就越疼,循环往复,其结果是每况愈下。纠正孩子的偏食,关键是让孩子接受没有吃过的东西,接受他不喜欢吃的东西,这常常会遭到孩子的激烈反抗。在这种情况下,正确采用“强化原则”是非常有效的。强化原则中,强化物是关键。强化物就是能刺激孩子产生适当行为的刺激物,可能是某种食品(如孩子所喜欢的饭菜、巧克力、雪碧等),可能是某种东西(如玩具或依恋物),也可能是某种活动(如玩水、荡秋千、妈妈抱)。在纠正偏食习惯时,应选择食品类强化物,作为对孩子吃下他较不喜欢食物的奖励。即“你先吃了这个,才能吃那个”,如果孩子哭闹就连“那个”也没有了。在这一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让孩子改变偏食。同时要坚持原则,不能妥协,妥协一次,下一次就更困难。要明白迁就不是爱,而是害孩子。
综前所述,训练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的吃饭习惯,不只是知道在吃饭时应该怎样做,更要明白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助于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生活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家长懂得“爱是有原则的”;要求家长为爱孩子而帮助孩子,为帮助孩子而学习认识、理解自已的有自闭症;为征服自闭症去学习一门新的技巧——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方法。
当您想尽一切方法喂孩子吃完了一顿饭时,您是否想过他又丧失了一次学习社会生活规则的机会。吃饭不仅是为人体提供维持生命的营养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培养孤独症儿童良好的进餐行为
对于较大的婴儿来讲,除了吃适当的食物外,还需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进餐行为。其目的一是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行为和进餐礼节;二是为将来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打下基础。对于不到一岁的孩子,家长应注意什么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呢?
(1)认识孩子
对于较大的婴儿来讲,除了吃适当的食物外,还需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进餐行为。其目的一是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行为和进餐礼节;二是为将来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打下基础。
对于不到一岁的孩子,家长应注意什么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呢?
(1)认识孩子的吃饭模式:
孩子学会爬行、站立、行走后,仿佛一刻也安静不下来。他们整天忙着在屋子里“探险”,没有时间乖乖地坐着吃饭;即使能坐下来,由于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也不能乖乖地坐在餐桌前把饭吃完。满9个月的孩子,手的精细动作发育为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小东西,并且日渐熟练。为了练习这项重要的新技能,他会用手指拣起盘子里的小块食物或者伸手去拿盘子里的东西,搞得餐桌乱七八糟。这是喂孩子吃饭最困难的时期。
(2)变化无常的饮食习惯:
学步期的孩子饮食并无规律,昨天的胃口可能还很好,今天就可能一口都不肯吃。看似毫无章法的饮食习惯搞得母亲晕头转向,同时很为孩子担忧。有专家建议,把孩子一周或一个月所吃下的东西平均一下,你会发现他的饮食其实比你想像的均衡。他们往往不会天天摄取同样热量的食物,或许今天吃得很少,但过两天就会补偿回来。因此,孩子没有胃口时,少吃一些食物是很正常的现象。
(3)言传身教:
孩子虽然还小,但是他已经有了很强的模仿能力。在餐桌上,如果他看见别人含着满嘴食物大笑、乱丢食物、敲餐具等,他也会模仿这样做。所以,大人要注意自己在餐桌上的言行举止。
(4)固定地点:
每次固定在一个地方喂孩子食物,容易使孩子明白,一旦坐在这个位子上就是要吃饭了,可以养成在固定地点吃饭的好习惯。如果孩子真的饿了,只要坐在这里,就能很快地进入准备吃饭的状态。
(5)餐桌上的表演:
在餐桌上,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当宝宝把餐具或一块食物掉到地上时,身边人的反应会让他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开始了他的表演:把食物弄得到处都是,就是不放进嘴里。对于他的行为无论你是笑还是骂,孩子都认为你的回应是让他继续表演,会让他对自己的主导能力更加有信心。应付小家伙的胡闹,最好的办法是不予理会。这样,他就会自觉无趣,而不再继续。
(6)孩子不饿:
如果孩子在餐桌上只顾摆弄餐具、食物,而坚持不肯吃东西,证明孩子根本不饿。这时,需要及时地将食物收走。等孩子饿了,他自然会好好地吃饭。
(7)鼓励孩子:
如果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哪怕仅乖乖地吃了两口东西,家长都需及时地鼓励他。这样才能促使他向你希望的那样发展。
对于婴儿期的孩子,家长不能强迫孩子用餐。否则,用餐的时间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讲,都会充满压力,感觉紧张。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孩子身心发育。家长可以采取变换食物花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吃饭,但不要过度地关注孩子每顿吃的食物量够与不够。总之,喂养行为是关系到母子双方的行为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营养结局,即身心的健康,所以必须引起每位家长的足够重视。
一旦孩子养成不良的膳食习惯,家长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来纠正。因此,平时就需注意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膳食习惯,而良好的膳食习惯的培养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1)避免挑食、偏食习惯的形成。
本年龄段孩子的进食特点是:喜欢吃熟悉的饭菜,不喜欢吃那些不常接触、比较陌生的食物。长期如此,有可能造成孩子偏食、挑食。家长应注意食物品种要多样化,经常更换,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各种食物,熟悉它们的口味,可以避免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此外,任何一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都不全面,只有多样化食物通过营养素互相补充,才能达到营养平衡。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对某些食物的厌恶。
如果孩子已形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家长需有耐心地、慢慢地纠正。家长应借助各种形式向孩子讲道理,说明偏食、挑食的坏处;不要打骂、批评孩子。孩子喜欢色彩鲜艳、味道鲜美的食物。因此,家长对孩子不爱吃的食品可通过不同的制作方法,保证色、香、味、形俱佳来吸引小儿的兴趣。应坚持不断地尝试,不要因为孩子一次不吃就不再提供了,更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使你的尝试屡屡失败。因为如果孩子掌握了你的心理后,便会利用不断地哭闹、拒食,换得他喜欢的食物。
(2)不随便吃零食。
不断地吃零食,缺乏饥饿感,会影响对正餐的食欲。同时,胃肠不断工作,得不到休息,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和胃炎等。许多零食属于高糖、高盐、高脂肪食品,营养素单一,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和营养素缺乏。因此家长不要给孩子准备许多零食,以免让他养成随时想吃就吃的习惯。而应保证让孩子定时、定量地吃好“三餐一点”。
(3)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
准备吃饭前,应提前让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并鼓励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餐前准备,比如摆碗筷等,以吸引孩子对进餐的注意力。固定时间、固定座位、固定餐具可使孩子树立正确的进餐观念。同时,进餐时家长不要追喂孩子。因为这样,孩子只需被动地张口接受食物,便有更多的精力注意周边的事情。应鼓励孩子自己进餐,这不仅是一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还可增进孩子进餐的主动性。孩子通过使用餐具的训练,还可增加手的精细动作以及协调能力。
(4)细嚼慢咽,不狼吞虎咽。
细嚼慢咽可使食物在口中充分地被研磨并与唾液充分混合,可刺激胃肠各种消化液的分泌,可减少胃肠道负担并使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同时,多咀嚼还有利于颅骨和牙齿的发育,增强牙齿抵抗力,防止牙颌畸形以及龋齿。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大脑饱食中枢有充足的时间告诉你――“吃饱了!”以免食入过多的食物。
(5)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6)培养进餐礼仪,比如等待全家人共同进餐,不要自己先吃;懂得礼让和分享食物,大家都喜欢的食物不要据为己有。
(7)坚持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自闭症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表现出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兴趣,不与人交往宁愿一个人玩;
2、缺乏正常的情感反应,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3、刻板行为,表现为某些反复性动作或强迫行为。
而且,孤独症儿童发病较早,绝大多数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问题,从而引发一定的语言障碍或运动障碍。鉴于这些情况,针对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应该以教育和行为矫正为主,康复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训练他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一些必要的社会技能。
康复训练计划:
1、帮助儿童创造语言环境,尽量多与儿童讲话,同时纠正错误发音;
2、训练儿童遵循良好的作息规律(包括吃饭睡觉排便等),让儿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3、教会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基本的自理能力;(同时要鼓励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面对的问题,如饿的时候自己要求吃饭等,并通过反复强化达到训练目的)
4、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进学校向老师敬礼,过马路看红绿灯等。
5、逐步帮助儿童克服其已有的不良习惯;(如在训练儿童摆脱刻板行为的时候,儿童出现暴躁、发脾气的情况,此时对这些不良的倾向应尽早纠正,比如对耍赖发脾气不予理睬,仍然要求其按时吃饭睡觉,而不是听之任之。一开始可能儿童反应会非常强烈,但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应该可以克服其某些不良习惯。)
6、如儿童存在明显的运动障碍,可适当安排体育活动项目,如拍球、跳绳、沿直线行走等,训练儿童的运动平衡能力;
7、精细动作的训练,如串珠、拼图等,培养儿童肢体控制能力,也可以达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效果。
8、当儿童的程度得到一定改善之后,可以进一步地训练其语言、计算能力。(如一开始手把手教其写字,从简单的“一”“二”开始;数学可从数数开始,可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实物对儿童进行数数的训练。)
由于这些儿童长期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上看似简单的训练实施起来都会因为儿童的不配合而产生相当的困难,所以在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家长与教师的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按照步骤,耐心地循序渐进,反复强化,才能达到对孤独症儿童训练的理想的效果。
孤独症儿童早期训练目标
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也有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和需要。特别是学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发展障碍的矫治更是致关重要,作用尤为显著。这一点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及患儿家长的充分认可,为了使孤独症儿童的学前训练更系统化、科学化和更具实效性,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及孤独症儿童的发展需要,制定出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的目标。
一、增进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
运动的发展是人类各种活动发展的基础。从出生时的某些本能动作到以后逐步发展为有目的的随意动作,从而使人类获得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可能。由此可见运动在人的发展中是何等重要。对于儿童来讲,运动与其感知觉、语言、思维的发展联系更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的肌肉、关节及中枢神经系统中布满了神经结,当神经受到刺激后,会使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改变肌肉张力产生动作,因此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运动训练还可以起到增进注意力及稳定情绪的作用。
运动领域的内容分为两大类,即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一)大运动能力。儿童的发展首先是从大运动开始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大运动的协调训练有利于保持身体正确姿势,增大肌肉力量和四肢动作协调性,总之是弥补大脑缺损的有效措施。具体目标如下:
1、全身运动:要求儿童能独立完成的基本动作有:抬头、坐,站、走、跑、跳、蹲、钻,爬、自行转动身体。有些孤独症儿童的惰性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加之不听指令,在开始训练时往往不配合。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和充分示范,开始帮助完成,反复练习直到熟练能独立完成,就应加大力度和强度训练。
2、平衡能力。也称技巧性动作。要求儿童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会独立翻身、滚动、能拉着一只手走平衡木和在宽20厘米的两条平行线中行走。因孤独症儿童的动作能力较差,加之有自我保护意识强的心理作用,开始训练时会表现出哭闹成拒绝性行为,这时需要老师多给一些帮助,还要创造出和谐愉快的气氛,使他们尽快消除恐惧,逐渐变得愉快起来,并愿意参加这种训练。
3、玩球。玩球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喜欢的活动,训练时配合一般比较顺利。要求是:能和老师一起做连续抛球200个左右,会持续拍皮球10个以上,一脚能踢中球至5米远以上,会传球,要完成这些目标,教师不仅要加强示范,还要与儿童互动,在互动中提高玩球技能,增进训练的兴趣和师生交流。
4、动作模仿操。这项训练有利于提高身体协调和动作模仿能力,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边说儿歌,边动作,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做幼儿模仿操。
5、使用器械。要求会使用滑梯、滑板、大龙球、秋千、转桶、蹦床、跳袋、独脚凳、平衡台等器械进行训练。
(二)精细动作能力。这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大脑皮层的发展水平。据有关材料计载,人的大拇指代表四分之一的脑机能,还有的说,拇指和食指的神经与大脑语言中枢有着直接联系等等。可见手指功能的训练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使之手脑并用,促进协调发展。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的手部功能都很差,手指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肌肉的张力都比较差。因此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精细动作的训练很有必要。为此我们为其制定的目标是:
1、双手会握拳、张开。
2、会抓握物体。
3、会捏取细小物品。
4、会搓揉橡皮泥等。
5、撕纸。
6、会用食指、中指夹豆。7、会旋拧瓶盖。
8、会串珠。
9、会执笔。
10、会涂鸦。
11、能控制筷子。
12、提取重物。
13、手眼协调。这些目标看起来很简单,但开始实现时还是很困难的。主
要是受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影响。因此训练时,要把一个目标再分解成几个小目标,由低到高,从帮助到独立完成,一步步的实现。这样,过不了多少时间,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掌握得很不错,不仅掌握了技能,还提高了速度。从他们专心操作的样子可以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和情绪的稳定性也增强了。
二、增进认知能力
人的认知能力是以感知觉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孤独症儿童学前认知能力的培养目标应从感
知觉入手。在发展感知觉的基础上,丰富生活经验、引导参加学习活动,不断丰富知识,增进认识事物的能力。
(一)发展感知能力
人的任何经验上的积累,都是通过运用感觉器官去接触、探索周围事物而获得的。孤独症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个体之间及个体自身的差异性。因此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能力是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首要环节。具体应做到:
1、增进感知觉反应的能力。孤独症儿童的感觉器官发育正常,但对他们身边的事物却表现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淡漠表现。他们的这种表现可以说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是很差的,因此应尽早的帮助他们建立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力,提高反应能力。训练的目标是:①接受来自外界刺激。②能寻找刺激物。③能追踪刺激物的方向。④能从表现反应对刺激物的亲疏好恶。
2、扩大感知的范围。孤独症儿童不仅感知的主动性差,感知的范围也非常狭小。因此感知的内容单一。我们在训练时应注意扩大感知的范围,并运用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来丰富感知的内容。训练的目标是:①会使用视觉分辨。如分辨颜色、形体、简单方位等。②听觉分辨:能分辨几种不同的声音、音量大小,高低、好听、难听等。③触觉物体:能分辨冷热、软硬、干湿、光滑与粗糙等。④味觉:几种食物的一般味道与口味。⑤嗅觉:香、臭等。
3、记住感知的内容。人们普遍认为孤独症儿童的机械记忆好。因此学前训练应注意发挥这一特点,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使他们能记住曾感知过的事物,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重复并恰当地表达。只有记住才能表达,这就要求做到使用感知记忆。①记住曾经见过的一些图形。②会模仿一些声音。③能摸出一两种物品。④能指出刚才吃过的一种食品。⑤能嗅出刚才嗅到的一种食品味道。⑥能躲避臭味。
(二)增进学习能力
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不仅有效地促进智力发展,同时能起到丰富语言的作用。在制定学前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训练目标时,应根据其心理发展水平,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进行。
1、丰富生活常识。同正常儿童一样,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从认识身边的食物开始的,只是被动些,应加强引导,使他们能较好的实现这些目标。①认识自己:姓名、性别、身体各部分名称。②认识家庭:住址、亲人姓名及工作单位等。③认识室内用品:家具、家电、日用品等。④认识学习用品:书、本、笔等。⑤认识社会环境:学校、医院、商店、公园、公厕、交通工具等。⑥认识颜色:红、白、蓝、黄等。
2、丰富自然常识。认识一些浅显的自然常识是引导孤独症儿童走出自我封闭的有效方法,应达到的目标有:①认识小动物的名称及简单习性。②认识植物:树、花、草、蔬菜、水果等。③认识天气:雨、雪、晴、阴。④认识时间:白天、黑夜,早晨,晚上。
3、丰富简单的数学常识。学习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目的是培养孩子兴趣,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提高生活技能。但训练时切不可急于求
成,以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倦学习。学习的目标有:①认识方位:上、下、前、后等。②认识数概念有图形、大小、多少、粗细、高矮等。③认识数前概念:会唱数20以内、会点数10以内、会区别1和许多、会说出5以内总数、会取出物品5个或更多。
三、增进交往能力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往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对其进行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势在必行。学前孤独症儿童交往训练的目标包括对语言的接受、理解、交往、表达四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的目标是:
1、增进语言的接受能力。听说能力是语言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这一基本能力才能使语言得以发展。应实现的目标是①对声音刺激有反应,如能用眼睛寻找声源,听见门铃电话铃有行动,能听懂母亲的声音,能听音乐拍手等。②能正确发音。如能模仿吮吸动作、能模仿发音器官动作:唇、舌、颚、能模仿各种声音(小动物、车辆、风声、雨声、流水及汉语拼音等)③能模仿简单句子:简单儿歌、唱歌等。
2、增进语言的理解能力。孤独症儿童因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故应加强语言的理解训练。①理解常用名词。如:身体各部位名称、应用人称代词:你、我、他。②理解常用动词。如:会执行动作指令、会做五官和身体动作。③理解常用形容词:漂亮、危险等。④理解别人的表情:高兴、生气、瞪眼等。⑤能模仿表情:高兴、生气、哭、笑等。⑥理解简单疑问句。如:你要做什么?你吃饭了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等
等。⑦会传递物品和简单话。⑧理解别人的手势、身体动作等。
3、增进自我表达能力。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是孤独症儿童能有效运用语言的开始。当他们有意识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要求并得到满足时,会进一步促进语言动机的形成。但需要说明的是,学前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只限于口头语言和动作体态语言。阶段具体目标有①会称呼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老师等。②会说出自己的要求,我要怎样及会拒绝别人等。③会看图做简单谈话如:这是在哪?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等。④能用表情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高兴与否、能用手势或身体动作表示要干什么,或拒绝别人的要求,会说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等。⑤会说家庭简单情况,家中有谁?都叫什么名字?在哪工作等。
4、增进交往能力。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交往能力的训练,将帮助他们打开心灵之窗,使他们的心理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最终引导他们从封闭的自我中走出来。可以说经过训练的孤独症儿童的前景还是很令人乐观的。特别是学前孤独症儿童大部分有了主动语言意识,并增进了语言交往的主动性。表现最明显的是愿意与熟悉的人沟通,并能较好的配合训练。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孩子做到①对指令反应迅速并能执行。②对人有礼貌、会说谢谢、再见、会主动问好等。③能参与群体活动,如:游戏、集会、上课、并能按要求做。④知道在一定环境中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大小便;集会时安静、进餐、休息时不打扰他人。⑤受到夸奖与批评时能表现出恰当的表情。⑥能表演并有得到赞赏的愿望。
四、增进生活自理能力。
帮助学前孤独症儿童掌握一些自我服务技能,不仅能促进其动作发展,还是增强身体健康的必要活动,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升入学校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行为目标是:
1、增进饮食的基本能力。学前孤独症儿童往往受到来自家庭的更多的保护,加上动作能力差,故忽视了对孩子进行训练,使孩子饮食很长时间不能独立,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在日常生活
中强化训练做到①具备饮食的基本能力,吸吮、吞咽、咀嚼、吐出等。②能用手拿食物吃,如拿食品、水果、剥皮等。③会使用餐具、勺、筷子、能独立用杯子喝水。④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抢食,不掉饭菜,不乱吐食物,能安静进餐。
2、会正确入厕。这项能力的培养对孤独症儿童是致关重要的,应从小培养。①解便,会表达便意,按时大小便。会自己解衣裤、排便姿势正确。②会使用便器、不弄在池外。③会处理便后:便后擦干净,便纸扔进纸篓、冲洗便池,正确洗手等。③认识公厕,能识别图形标志,文字标志。
3、增进穿脱衣服的能力。穿脱衣服对孤独症儿童比较困难。一般家长为了赶上班时间,便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这样就更加重了孩子的惰性。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及早训练。①有穿脱衣服的意识,在接受别人帮助时能主动配合。②会脱穿内衣裤、鞋、袜、把鞋放在规定地点。③会穿脱外衣裤、独立系拉锁、扣子、脱掉衣服会叠好放在指定位置。④能主动的带围巾。⑤能在帮助下使用雨具,暑天知道遮阳伞。⑥认识衣服。大衣、毛衣、单衣等。
4、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有一些孤独症儿童长得非常漂亮,但却不懂得讲卫生。试想一副脏兮兮的样子怎能让人接纳呢?所以一定要从小训练孤独症儿童爱清洁的好习惯。①能保持身体清洁,学会洗手、脸、刷牙、梳头,会在他人帮助下洗澡,剪指甲,会自己擦鼻涕。②衣着整洁,有换衣服的意识。③认识洁具、毛巾、脸盆等。
5、正确睡眠。讲究睡眠卫生,能更好的促进身体发育。睡眠应做到:①保持睡眠安静,按时入睡、睡足10小时。②睡眠姿势正确,不蒙头睡觉。③认识床上用品。
五、增进社会适应行为
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使孤独症儿童能在成年后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孤独症儿童训练康复的主要目标。有些孤独症儿童因缺乏正常的沟通方式,加之情绪不稳定的因素,给学前训练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的训练和采用适当的方法,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正确认识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采取宽容的态度,真诚的接纳他们。宽容不等于迁就,这就需要以诚相待、严格要求,还要注意巩固训练效果,不能刚有些好转就放松,这样是很容易反复的。在增进孤独症儿童适应性行为训练的早期目标中我们设立的目标是:
1、认识自我及家庭。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已在前面有所介绍,在此不再重复。
2、认识居住环境及社区。要尽力使孩子认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和社区。引导他们对环境产生兴趣,开始他
们的态度可能是淡漠的,缺乏应有的热情。但要想办法,加强引导,让孩子熟悉并喜欢这些环境。应做到①能说出环境的特点,如大楼、大桥、河等。②认识邻居能在提示下恰当地称呼。③在帮助下与邻居的孩子玩耍。④对待表扬与批评:受到表扬能保持良好的行为表现,受到批评知道改正。
3、学习使用社区,随着孤独症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水平的提高,应不断扩大孤独症儿童的视野,特别是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改变自我封闭的意识。①学前孤独症儿童可在大人带领下参加社区活动、联欢、集会等。②可以经常到公园去玩耍。
4、娱乐休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培养健康身心的需要,娱乐休闲活动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前孤独症儿童休闲娱乐活动目标是:①有娱乐的兴趣,如喜欢看电视、听音乐、唱歌等。②有一些娱乐的技能,如捏泥、折纸、绘画、弹琴或在家长参与下玩过家家的游戏等。
5、有安全意识。有些孤独症儿童缺乏痛觉,触觉,味觉不敏感或怪异。
【我国自闭症儿童诊断现状】推荐阅读:
自闭症儿童家长09-27
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总结10-19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07-13
自闭症家庭干预06-22
自闭症个案研究08-15
自闭症特教老师心得07-19
世界自闭症日宣传标语09-07
自闭症专题:行为篇特征及问题06-30
我国信访的现状07-14
我国医患纠纷现状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