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

2024-08-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8篇)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 篇一

《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发布,建设活力与生机并存的创业生态系统!

《2017大学生创业报告》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持续高涨,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创业生态正在形成。

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2017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发布会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院长论坛在北京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张玉利等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副校长兼创业学院院长洪大用等学校负责人和30余家报告联合发布单位的代表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创业学院副院长毛基业教授发布了《2017大学生创业报告》。

2017版报告的研究主题为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目前,中国高校已逐步形成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式,包括:以高校为核心、辐射所在区域,涵盖政府、企业、资本、社区(园区)等创新创业主体的创业生态系统;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构建的国家级大赛平台;投资人和投资机构服务大学生创业建立的“自组织系统”等。此外,平台型企业与高校的深度战略合作、基于人才战略需求的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大学”与高校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办学等举措,使得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报告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持续高涨,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相比去年又有明显提升。同时,各地各高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力求整体性地推进培养目标升级、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机制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由过去各高校的“单打独斗”行为向联盟化方向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性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组织。随着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推进,中国高校走出国门与国际一流创业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加强了在课程共享、师资交流、学术研究、联合孵化等领域的多方面、全方位合作。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创业生态正在形成。

虽然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状况。具体体现在:(1)虽然大多数大学生特别是创业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需求非常高,但只有少数高校对创业教育满意度实施了跟踪调查。(2)大学生最希望高校提高的创业扶持政策包括“创业算学分”(24%)、“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17%)和“学校科研成果优先向创业学生转让”(16%)。而高校提供的主要扶持政策为“休学创业”、“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以及“创业算学分”。两者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不平衡性。(3)大学生创业者对于政府、风险投资和创业园区等创业生态系统环境要素的需求较高。然而,这些环境要素的发展还相对较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创业者的需求。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环境要素的培育和发展,特别是发展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缓解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瓶颈约束;同时加强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指导,打造一个“大学生创业者友好型”的创业生态环境。

据悉,本年度报告在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30余家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发布。上述单位联合组成了跟踪调查网络,共享调研数据、共同开展研究,最终调查范围覆盖全国了52所高校。研究团队基于数据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等形成了本年度报告。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 篇二

关键词:本科生,课程学习,现状,对策

1 前言

1994年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了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意见, 1995年底启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标志着本科课程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十多年来, 关于课改的讨论方兴未艾, 很多专家学者为了新时期的课改具有更好的适切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 任何理论的探讨都要根植于现实的土壤, 如果不了解课程学习者的实际感受和意愿, 再多的假设也得不到有效的检验, 所有“先进理念”、“模式”、“教法”等都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无意义循环, 很难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只有了解课程学习者的真实心态, 从形式到内容的革新才匹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美好蓝图。

借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调查的机会, 我们对全国81所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其中关于“本科生课程学习情况”的信息进行了分析, 了解了我国本科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和期望, 希望为高校本科课程改革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向与方法提供事实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 对全国81所本科院校的大学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405份 (表1) 。从样本抽样可以看出, 调查群体范围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取样的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所用问卷为“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质量与水平提升”课题组所设计。本研究采用该调查问卷中涉及到课程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所用的数据均源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调查”数据库。具体问题是: (1) 你能否在现在的课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你最喜欢的课程的原因是? (3) 你不喜欢的课程的原因是? (4) 你喜欢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模式是? (5) 你认为大学本科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应该是?每个问题设置了若干个选项, 对每一个选项, 选择记1分, 不选记0分, 其中 (1) (4) 为半封闭问题, 其他题目是封闭式问题, (1) (2) 题可以多选, 其余题目是单选, 答案没有正误之分, 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2.2.2 数理统计法

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 并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入计算机, 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本科生课程学习现状

你能否在现在的课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图1看出只有1/10的本科学生可以从课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大部分课堂学习中能体会到, 近1/3的学生在少部分课堂上能体会到, 还有7.2%的学生无法在课堂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部分同学单独列出了主要原因, 经整理后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不喜欢该课无动力, (2) 教师教学水平低, (3) 课程内容不实用, (4) 听不懂, (5) 课堂纪律差影响听课效果。可见我国大学本科生课程学习状况并不乐观, 而最主要的问题在学生不喜欢学校设置的课程。

3.2 本科生最喜欢和不喜欢的课程的原因

图2和图3显示了本科学生最喜欢和不喜欢的课程的原因, 喜欢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对课程内容本身感兴趣, 课程实用, 学了以后会获得一技之长, 而不喜欢的原因是课程内容枯燥且不实用, 至于课程理论水平的高低和对该课程任课老师的喜欢与否并不是主要原因。

3.3 本科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大班面授”和“小班面授” (注:小班---40人以下;大班---40人以上 (含40人) ) 为主要标准与“课堂讨论”、“网上答疑”组合成几种模式供选择, 由表4看到有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小班课堂面授+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 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小班课堂面授”, 15.4%的人选择了“大班课堂面授”, 只有7.7%的人选择了“大班课堂面授+网上答疑”, 极少数的人选择了其他, 提出的有 (1) 小班课堂面授+课堂讨论+网上答疑, (2) 老师辅导学生自学, (3) 都不喜欢, 无所谓。

3.4 本科生最喜欢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有一半的学生最喜欢“以课程过程学习考核为主, 最后考试成绩为辅”的评定方式, 15.4%的学生与此相反认为应“以课程过程学习考核为辅, 最后考试成绩为主”, 26.8%的学生认为“课程过程学习和最后考试成绩各占50%为宜”, 还有7.3%的学生喜欢“以课程最后考试成绩计”。

4 结论

4.1 我国大学本科生课程学习状况并不乐观, 部分学生不能在所有课堂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2 本科生最喜欢和不喜欢的课程的原因是对课程内容有无兴趣和课程本身是否实用。

4.3 本科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小班课堂面授+课堂讨论”。

4.4 本科生最喜欢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是“以课程过程学习考核为主, 最后考试成绩为辅”。

5 问题与对策

本科生课程学习的现状与期望实质是折射出了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的核心问题, 也就是课程的编制、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解决问题必须从源头开始, 从细枝末节处入手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 本科生课程学习中的所有问题本质上就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5.1 课程编制

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的编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即单门课程的编制、培养方案的编制以及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 (1) 无论哪个层次的课程的编制, 都受到所秉持的课程目标的影响, 在以往的课程编制中, 强调结果性, 缺乏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也就是重视知识的知识的获取, 而对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及知识获得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忽略, 另外对学生的兴趣和个人潜能的关注也有所欠缺。

课程编制另一项基本工作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时, 除了要考虑与目标的相关性外, 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它们能否为学生所接受, 以及内容所具有的时代性。从调查来看, 高等学校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学生对课程不喜欢、没兴趣, 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失误, 一是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二是课程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内容空洞、乏味。三是知识的设置注重共性, 对个体的个性缺乏关注。因此, 要解决大学本科生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的选择自然成为源头之一。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做到:一是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二是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是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因此,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 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 而且愿意学习。

再说课程内容的组织问题, 恰当的内容还需合理地组织。泰勒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 曾提出了连续性 (continuity) 、顺序性 (sequence) 和整合性 (integration) 的原则, (4) 这些原则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的确具有指导意义, 但它更多的是对知识本身的强调, 而对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有所忽略。按照这种原则组织的课程内容虽然系统完整, 但生硬无趣, 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难以理解和消化, 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因此, 在对本科课程的内容进行组织时, 既要考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又要兼顾学生的心理特点, 也就是说内容的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只有这样的内容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才能引起学生对内容学习的兴趣。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兼顾这些方面,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好学”和“乐学”。

5.2 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较大, 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 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学习的中心。现在的人才流动早已不是国家分配而是市场选择, 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 本科生的就业竞争, 比拼的不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是综合素质的高低。这对高等教育发出了沉重的警示: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当今的社会处于日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国外的一些学者透过对本科教育发展的表象的分析, 敏锐地看到繁荣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背后存在的危机, 提出了以整体知识观来构建融普通教育和专业课程为一体的本科课程体系, 以此来克服本科教育过度专业化和职业化带来的弊端, 使学生能接受完整的教育。 (5) 当今,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都开始弱化专业知识课程, 而强调基础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

根据以上分析, 在对本科课程进行设置时, 要关注到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课程。基础学得扎实, 才会具有适应知识更新和专业转换的能力。二是职业准备课。改变以往专业课过于狭窄的现实, 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专业素养。三是个性发展课, 也可称为自由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 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促进学生心灵智慧的增长。

5.3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将课程内容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 技能得到提高, 同时促进其心灵的成长。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 其他途径有学生自学、社会考察等方式。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也就是说课程实施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存在不满,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模式单一, 不能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教学方法死板, 缺乏灵活性。三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解读不能深入浅出。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打造学生满意的完美教学呢?

关于教学, 大多数学者认为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学, 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学, 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对教学充满热情。二是选用多种教学模式。三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四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教师拥有了广博的背景知识, 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 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欢。

5.4 课程评价

通俗地说就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 这里主要是对学生的学的评价。从调查结果来看, 本科生已不再迷恋单一的、试卷式的评价方式, 他们已从追求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转化为对知识掌握过程以及对知识掌握方法论的重视。对知识点的熟识已不是本科生学习的重点, 他们需要更全面的素质来应对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勒内·笛卡尔 (Rene Descartes) 是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 他的《谈谈方法》一书中就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7) 既然知识掌握的过程和关于方法的知识成为本科生学习的重点, 那该对本科生的学采取何种评价方式呢?

有学者提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8)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终结性的考核,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加大过程考核在评价中的比例, 如:课堂表现、作业、实习等等。这就要求考核者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 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记录, 了解学生的特点、潜能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样的评价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价, 也是学生乐于选择的评价。

参考文献

[1]Joan S.Stark, Lisa R.Lattuca.Shaping theCollege Curriculun:Academic Plans in Action[M].Allyn&Bacon, 1997.Chapter6.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第106页

[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第130-133页

[4]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 第107页

[5]郭德红.美国本科课程改革:追求完整的本科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8 (5) , 第36页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第193页

[7]笛卡尔.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第4页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 篇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已经臻于完善。中国知识产权工作目前正在经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方向进行转变的艰难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国亟需大力提高知识产权竞争力,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以真正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增进公众福利之立法目的。考虑到我国大学由于受到制度和实际条件的约束,其自身没有直接实施其专利的能力,同时也基本上不会转让其专利,大学专利利用和转化工作比较单一,基本表现形式主要就是专利许可。因此,本报告将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确定为大学专利许可数量与专利申请数量之比,该指数能够客观反映我国大学专利的竞争力情况。通过对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确实具备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不同大学之间的专利竞争力亦有天壤之别,专利竞争力较低的大学确有向其他大学借鉴经验之必要。 一、数据来源与采集说明 本报告中与专利有关的信息均来自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有关2011年专利许可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定期公布每年年度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情况,通过对该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可以统计出国内各大学的专利实施许可备案数量。我们认为,各大学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专利许可备案的数量应该基本等于该大学专利的实际许可数量。这是因为《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4条第2款的规定,“专利权人与他人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应当自合同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备案”。该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定,如果许可人或被许可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备案,将面临不利的法律后果,国内大学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对专利许可合同通常会进行备案,不备案的情况应该属于个例,因此,各大学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许可备案的数据可以反映出该大学的实际许可情况。 第二部分是有关各大学的2005年至2009年的专利申请情况。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之所以将大学的2011年专利许可数量与其2005年至2009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进行对比,主要是因为根据对2011年大学专利许可备案的情况进行分析:大学在2011年进行许可备案的专利有86%申请于2005年至2009年这五年之间,各年度的申请数量以2007年和2008年为顶点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个正态分布。因此,使用2005年至2009年的专利申请量与2011年专利许可备案数量进行比对,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相关专利被许可的情况。 本报告所选取的大学为国家教育部发布的“211工程”大学。“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的重大举措。该工程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战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的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因此,能够入选国家“211工程”的大学必定都是教育水平突出、科研能力超强的大学,同时,相对于其他大学相比,也肯定获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多的资助和支持。所以,选取“211工程”大学作为本报告研究的样本,对全面分析我国大学专利竞争力而言,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目前,教育部已经公布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211工程”大学共有116所。 当然,非“211工程”大学虽然所受到的政府资助和支持相对较少,但其专利竞争力并不必然就低于“211工程”大学,比如安徽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江苏工业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非“211工程”大学的专利竞争力指数就远远高于“211工程”大学的平均线。 二、“211工程”大学专利竞争力情况 本报告将2012年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公式设定为: 专利竞争力指数=(2011年专利许可备案数÷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数)×500 之所以在2011年专利许可备案数与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数之比的基础上乘以500,是因为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数是五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而分子为2011年一年专利许可备案数,在该比数的基础上乘以500就可以得出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的许可的平均百分比。比如清华大学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总量为6126件,2011年专利许可备案数为23件,因此,23÷6126×500=1.88,也就是说清华大学2005年至2009年年间专利申请的平均许可比为1.88%。质言之,从2011年专利许可情况进行统计,清华大学在2005年至2009年所申请的专利每100件,有1.88件被许可,其余的98.12件专利申请则未被许可。 根据上述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公式,我们统计了全国116所211大学的专利竞争力指数情况。其中,中央音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9所211大学2005年至2009年的专利申请量为零,2011年度的专利许可量亦为零,考虑到这些211大学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且未申请专利,因此,未将该9所大学纳入到本年度的专利竞争力排名之中。所以,关于我国211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的信息仅有107所大学的排名情况。 另外,中国协和医药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青海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28所大学2011年专利许可备案数量为零,但是,其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数量并不为零,有的专利申请数量甚至还很大,接近1000件,因此,不应将这些大学排除在本年度专利竞争力排名之外。根据专利竞争力指数公式,这些专利备案数为零而专利申请不为零的大学的专利竞争力指数均为零。但是,考虑到按照一般规律,专利申请数量多的大学进行专利许可的可能性就应该更大一些。比如北京邮电大学2005年至2009年的专利申请量为948件,而中国协和医药大学的同期专利申请量仅为2件,虽然,二者的专利竞争力指数均为零,但是,显然我们可以判断北京邮电大学的专利质量可能远远不如中国协和医药大学。因此,我们对该28所专利竞争力指数为零的大学进行排名的原则是:将专利申请量较少的大学放在前面,认为它们的专利竞争力相对较高,而将专利申请量较多的大学放在后面。 表一为107所中国“211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及排名情况。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安徽大学,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25;排名第二的是南京农业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6.48。华南理工大学是2011年专利许可备案数量最多的大学,其去年的专利许可备案数为60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0.56,专利竞争力排名为第六位;江南大学是2011年专利许可数量第二多的大学,专利许可备案数为56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9.40,专利竞争力排名为第八位。我国顶尖的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专利竞争力不容乐观,其中,清华大学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数量为6126件,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大学的第二位,2011年专利许可备案数为23件,其专利竞争力指数1.88,其专利竞争力排名为第六十位;北京大学的专利竞争力则更加惨不忍睹,北京大学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数量为1966件,2011年专利许可备案数量为2件,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0.51,专利竞争力排名为第七十七位。 在107所“211大学”中,由于其学校性质、学科方向等的不同,其专利申请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浙江大学,其专利申请总量为922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103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800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324件,年度平均申请量为1845.4;而在79所2011年度专利许可备案为一件或一件以上的大学中,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数量最少的是湖南师范大学,其专利申请总量为92件,年度平均申请量仅有18.4件,不足浙江大学的百分之一。考虑到基数大的学校进行相同比例专利许可的难度更大,而各大学之间专利申请量的基数差异较大,如果在基数差异较大的大学之间对比专利竞争力指数,可能并不完全公平,因此,我们根据各大学专利申请量的不同分别制作了表二、表三、表四。 表二是对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量在1000件以上的43家“211大学”专利竞争力进行排名。因为表二中的大学的专利申请量体量均很大,并且大致相当,因此,表二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表中各大学专利竞争力的差异。根据表二,在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量1000件以上的“211大学”之中,专利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的是西安交通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2.46;排名第二的是天津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1.09;排名第三的是华南理工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0.56;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则为最后三名,专利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42、0.48和0.51。 表三是对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量在300件以上1000件以下的35家“211大学”专利竞争力的排名。在该组大学中,专利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是南京农业大学,专利申请量为455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6.48;排名第二的是合肥工业大学,专利申请量为558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2.54;排名第三的是南京师范大学,专利申请量为497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9.05。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则为该组最后三名,专利申请量分别为:948件、778件、575件,专利竞争力指数均为0。 表四是对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量在300件以下的29家“211大学”专利竞争力的排名。在该组大学中,专利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是安徽大学,专利申请量为100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25;排名第二的是广西大学,专利申请量为290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0.34;排名第三的是天津医科大学,专利申请量为139件,专利竞争力指数为7.19。该组大学仅有6家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大于零,而其他23家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均为零。这一现象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即知识产权工作只有有了一定的数量,才可能真正涉及到知识产权质量问题。如果大学的专利数量少于100件,那么其专利许可数量为零则很正常。 表五、表六分别列出了2005年至2009年中国大学专利申请情况和2011年中国大学专利许可备案情况,供读者分析本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时参考。另需说明的是,本报告的研究与撰写工作未受到任何组织或个人的资助,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限制,本报告中的数据虽然经过了两次复审,但仍不能保证完全准确。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各界贤达不吝指正。

nlc202309021848

4.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四

2011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撰写。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调查抽样达到4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2.7万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对象为曾经在其毕业半年后参与过调查的 2007届毕业生群体(回收问卷约20.3万份),本次调查为该答题群体三年后的连续跟踪调查,回收问卷约10.95万份。

今年的报告共分为三个子报告:“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和专题研究“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分析”。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是对全国层面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的分析。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毕业生满意度是主要的分析指 标,工作报告《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是本报告的全新部分,是基于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和三年后两次跟踪调查而得。“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分析” 分析了各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大学教育引起的区域性人才流动、家庭的职业阶层上升和“北上广”地区的流动。

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半年、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追踪三年的调研报告《2011年就业蓝皮书》昨天发布。与去年一样,法学、英语(论坛)、计算机等专业尴尬入选“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地质、石油、采矿等工程专业就业则一路绿灯。今年的就业报告还首次对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半年后和三年后两次跟踪调查,调查显示,当年留在“北上广”就业的毕业生有22.2%已经离开“北上广”。

男生生存压力更大

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是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一项有关“北上广”的调查结果颇耐人寻味,2007届毕业时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2.2%的人三年后逃离了“北上 广”,其中男生比女生(12.8%)高出7.2个百分点。所谓“长安居,大不易”,男性显然遭遇了买房等更大的“北上广”生存压力。

逃离“北上广”颇有点“柳暗花明”的意味,三年后离开“北上广”的人群在其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081元,三年后去往其他地区就业后月收入为 5620元,上升了2539元,涨幅比例为82%,并且高于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5296元。而一直坚守留在“北上广”的本科毕业生半 年后月收入为3272元,三年后的月收入为6781元,上升了3509元,涨幅超过100%。但专家指出,看似一直留守的毕业生收入涨幅更大,但由于“北 上广”的物价水平更高,其实际购买力并没有明显优势。

毕业三年月收入翻番

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296元,而其工作半年时的月薪为2483元,涨幅达到2813元,涨幅比例为113%。

从专业看,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类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7508元,比其工作半年时的月收入(3213元)上升了4295元,月收入涨幅比例达到了134%。三年后月收入最低的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为3499元。

5.大学生“中国梦”调研报告 篇五

“中国梦”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每个人也有自己小小的梦,他们的梦是什么?国富民强还是家庭幸福?不管是什么,都是这个梦想给人力量前行,也是这个梦想让我们不断奋斗的理由。每个人都是带着梦想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梦想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东西,是黑暗中一盏照亮前进的路的指明灯。一个人没有梦想就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梦想生活就如淡水,不知因何而求,更不知求之为何。只有不断地奋斗,梦想才能得以延续,我们的梦想才能飞得更高,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造梦者!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加强自身修养、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学好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我们的中国梦奋斗,在将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做贡献,让青春得以展现,让自己的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燃烧!”

我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加深广大学生对于“中国梦”的认识,更坚定学生对于自身梦想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目标,应该加大对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让各界人士都能接受到中国梦的洗礼,使中国梦思想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为了我们的“中国梦”而奋斗。

调查结论

“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是的,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历经沧桑信心不改。当鸦片战争击破“天朝上国”迷梦,当西方文明剧烈冲击“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心理,当中华民族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

170多年来,无数中华儿女就执着于这个梦,为民族复兴上下求索。而今,在实现这个梦想的新的历史征程上,习近平主席深情阐述“中国梦”,他引用了三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尽管我们的梦想实现未必尽如人意,有的人还在埋怨,收入还不够高,房子还不够大,工作还不够好,看病还不够方便,但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梦想的旅程都早已离开原点,梦想的花朵已然开始绽放。也许,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久了,我们可能忘了梦想生长的土壤。也许,有的人认为,自己梦想的实现,得益于自己的奋斗,这个时代、我们国家并没有直接为自己做过什么。

然而,百余年前的中国人不敢有梦,百余年后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其间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梦”。当“中国梦”没有绽放,个人的梦又如何开花?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人梦想生长的土壤,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梦”。我们每个人梦想的成长,都有“中国梦”的成长相伴。有了“中国梦”的茁壮,我们才有了做自己的梦的自由。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命运,能够让自己的梦想次第开放,亿万农民工能够在神州大地上自由流动,市场的生机活力在最贫穷的地方也能够崭露头角。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一切根本得益于“中国梦”的追逐,得益于党带领人民在追逐“中国梦”的进程中,创造了发展传奇。

“中国梦”与个人梦唇齿相依。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大声宣言: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

附录

关于大学生“中国梦”的调查问卷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以及对此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我部组织了这次针对全校学生的调查活动,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协助。为保证信息真实可靠,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您的回答将代表众多和您一样的城院学子。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1、您的性别A 男B 女

2、您的年级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 大四

3、您觉得您此时此刻有梦想吗? A 有B没有C不清楚

4、下列关于梦想的说法,您认同

A现在这个年代,很容易实现梦想B通过努力奋斗,梦想可以实现C梦想只是空想罢了,根本无法实现

5、你认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难不难?

A 不难B 一般C 非常难D 不清楚

6、您知道“中国梦”一词是在什么时候成为热点词的吗? A“十八大”期间B “两会”期间C 春节期间

7、您如何理解中国梦()

A 中国人的梦想组合而成B 民族的复兴与繁荣C 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D 大同社会E 像美国一样称霸世界

8、你是怎样认识你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的?(可多选)A 个人理想价值的实现B 国家富强,民族兴旺 C 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9、您认为“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

A 难度很大,不可能完成B有难度,但可以克服C 很容易

10、您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做些什么?A努力学习,进一步求知B早日参加工作,挣钱养家C力量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11、您认为阻碍中国梦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A 贪污腐败比较严重B贫富差距过C 环境污染严重D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6.中国农业大学生化实验报告2 篇六

实验二 蛋白质含量测定(Folin-酚法)

姓名:左宜平1101080709班级:植物117班日期2012.10.8

一.实验目的掌握Folin-酚法这种灵敏度极高,可快速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的原理及操作。

二.实验原理

理论基础:蛋白质中所含酪氨酸和色氨酸的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比色法显色的深浅程度与待测物质的含量成正比。

Folin-酚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整理与计算

六.结果分析

七.思考题

1.凯氏定氮法,紫外法,双缩脲法,Flin-酚法和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基本原理?

2.为什么测定同一类甚至同一种物质的含量会有多种方法?

3.为什么加入试剂乙后立即混匀?否则将会如何影响测定结果?

4.分析本实验方法中的干扰因素?

7.思考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国价值 篇七

一、面临三大问题

追溯应用技术大学的起源,不难看出,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极为相似,即同样处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经济“新常态”遇上中国教育实现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历史性转变之时,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由此,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了国家导向,标志着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时代的来临。目前,有的高校已顺势转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的高校仍犹疑徘徊,观望等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大学的价值目标“迷失”。也就是应用技术大学使命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应用技术大学是以“三专”即专业、专长、专技教育为主导,强调“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类型,通俗地讲就是注重“动手”的教育,而非教育层次之分、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类定位的不同。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亟待突破的瓶颈环节。笔者认为:通过提高“动手”能力,为学习者创造成长成才成功的生存价值、发展价值,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劳动者、合格的职业人,是应用技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而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两个弱化、一个强调、三个忽视”现象比较严重,即:学生培养的根本使命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地位弱化。片面强调学校的利益与得失,而忽视了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和学生权益。我们应该思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既应包括物理状态的关注,还要包括心理状态的关注。物理状态具有生存特征、生命特征,心理状态具有尊严特征、灵魂特征。有了人的尊严,才会有国家尊严、民族尊严。而部分高校只注重物理关注,忽略心理关注。只关注“功利性”的结果,即是否缴得起学费、是否“被”就业、是否“被”成功,而忽略“成长性”的过程,也就是个性需求、生理变化、心理成熟。因此,教育的新常态应该是“三个回归”,即:从“浮躁”回归“理性”,从“跟随”回归“本源”,从“功利”回归“平凡”,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心理、尊严和灵魂。

二是大学的价值导向“趋利”。也就是应用技术大学型态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高校型态大致可以分为新型、转型、定型三个重要阶段。新型是起点、转型是需求、定型是深化。其中,转型是关键环节,就是推进新建本科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整体转变,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的整体位移,而非“趋利化”的“挂牌”与“升格”。为此,应当用“三平”即:平静的心态、平和的环境、平凡的追求,对应用技术大学型态再认识、再定位、再发展。

三是大学的价值保障“松散”。也就是应用技术大学价值保障体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建起步晚、保障体系滞后,制度的引领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利益攸关方的权益、地位和作用没得到很好的落实,导致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跟随观望有余、主动创新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还缺乏清晰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从世界范围看,分类定位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和“硬骨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地方高校分为以“研究”为主的“学术”型高校、以“应用”为主的“技术”型高校,和二者兼而有之的高校,应该被充分重视并加以研究。

二、重塑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国价值

针对面临的“三大问题”,要使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认同,使这一来之不易的教育改革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重塑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国价值。

首先,应当厘清学习者的属性。学习者(学生)的属性决定大学的型态,引领大学价值导向,也是办好大学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目前学习者应当有“五个身份”,也就是有“五个属性”,即:受教育者、投资者、消费者、决定者(支持与反对者“双重角色”)和成长者。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第一“顾客”,因此,受教育者是学生的核心属性;学生缴费上学,又具有投资者的属性;学生通过投资获得高校的服务,即成为消费者,学生更有权要求教育服务“学有所值”;学生认为学校服务好、教学质量高,就会支持学校,口碑相传,成为学校支持者。如果认为学校服务不好教学质量差,就会诋毁学校甚至成为反对者;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劳动者、合格的职业人,即成长者。大学生特有的“五个属性”,进而也决定应用技术大学的“一个宗旨”“一个导向”“三个适应”和“五大服务”的功能。“一个宗旨”即:服务发展,包括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一个导向”即:促进就业创业,创造创新;“三个适应”即: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五大服务”即: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技术创新与进步;服务国家强盛;服务民族复兴。

其次,价值重塑。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概括起来,总体是“重学轻术”。长期以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跟随与研究型大学没有本质差别的“学术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低”的生存危机,“一些学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名称和地位‘升格’了,但办学能力、培养水平并未真正‘升格’,有的甚至出现了招生难、就业难并存现象,发展难以持续”[1]。经济新常态带来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机遇,理应依据学生属性,重塑应用技术大学“五位一体”的中国价值。

一是受教育者的价值。应用技术大学时代的来临,给我国的学习者一个全新的方向和清晰的引导,即: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是为了升学而学习,不是为了谋权谋利而学习。选择应用技术大学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学校,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路,进而选择了适合自己一生价值的学习类型与职业类型。这种选择具有“双向性”,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是教育者价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预言道:中国教育的歧路在于抱着书本、抱着黄金、抱着标语而忘掉人生。深陷于学历主义、拜金主义和形式主义混为一体的无底深渊,从而制造了一大堆泡沫教育体。误入了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的歧途。既然应用技术大学追求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劳动者和合格的职业人,每个受教育者也追求着平凡的人生之旅,那么必然要用平凡的教育来培育。

三是教育的延伸价值。应用技术型教育仅是一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也是整个教育环节的其中一个节点,其价值的形成与实现也有一个“前衔后接”过程,需要与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相融通。向前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小学、初中至高中都应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劳动与技术。向后要延伸到职后教育、终身教育阶段,把基本劳动技能、日常生活技能、传统文化传承技能和科普技能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重拾“手的教育”。这是对传统“应试教育”一个导向性的变革,真正让动手、劳动和生活呈现出应有的、理性的教育价值。

四是国家价值。应用技术大学应该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观,践行国家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其国家价值是:对内,服务国家“新四化”建设,提升国民的技术技能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劳动者和合格的职业人;对外,成为“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助推器,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国价值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脉相承,就是在于让学生有尊严的生存与生活,让技术爱国与敬业创业相融,让诚实诚信与友好友善相通,让自由、平等、法治与理想追求、富民强国、民主文明和谐统一。

三、重构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新常态

应用技术大学中国价值的实现,需要新常态的制度体系作保障。

一是形成学校规模核定的新常态。要把地方高校的关注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重庆已着手研究高校规模的“天花板”政策。就好比房子要做的“天花板”,别墅、花园洋房、高层楼房、平房等,不同类型应配不同水平的“天花板”,这样才有区别、才能体现个性。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本科与专科学校、老牌学校与新建学校,不同类型要配套有区别的“天花板”政策,体现公平,体现学校的合理诉求。

二是形成高校结构优化的新常态。重庆正加快建立重庆市属高校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体系,并将体现在“十三五”教育事业规划中。通过分类拨款调控、专业设置调控、招生计划调控、就业目标考核调控、院校设置调控等方式促进高校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努力构建具有重庆区域特点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三是形成转型认证的新常态。从目前地方高校封闭式“孤芳自赏”的方式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认证方式转变。笔者认为可参照信用等级认证体系,构建应用技术大学认证模式。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构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标准和模型。从办学条件、办学信用、办学风险等维度构建应用技术大学信用等级认证体系。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由市场竞争确定。并突出认证结果的运用,引导财政性投入经费从生均收费标准的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引导学费从注册定额向信用等级转变;引导大学排名从论文数量向技术开发运用、就业创业率、专利数量、双师型教师等方面转变。

四是形成产教融合的新常态。在高校内部要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新型治理结构。在高校外部,重在做好“六个纳入”,即:把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划;把技术开发与服务纳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实践教学设备和设施建设纳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基本建设体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纳入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培训体系;把师生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五是形成依法治教的新常态。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以法治思维破解转型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国家层面,应当加快制订《应用技术大学条例》,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作用、管理、办学方向和运行机制等重大要素及相关法律关系;加快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与之不相适应的内容,保障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有法可依、依法转型。

摘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体系,是国家的导向,已逐渐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内容。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面临价值目标“迷失”、价值导向“趋利”、价值保障“松散”三大问题。解决应用技术大学本源问题应重塑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国价值,即受教育者价值、教育者价值、教育的延伸价值、国家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而从学校规模核定、高校结构优化、转型发展认证、产教融合、依法治教等方面重构应用技术大学中国价值的新常态保障途径。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中国价值

参考文献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篇八

“破格选拔,因材施教”是少年班办学的鲜明特色。在教学模式上,少年班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思想,采取精英式培养模式,进校后先打基础,再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志向,自由选择专业。少年班精心安排了独特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数理、外语、信息学科等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前沿学科与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并鼓励他们选修内容丰富的研讨课程,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丰富实践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少年班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30年来,少年班在探索中不断走向成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少年班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各类数、理、化竞赛中,所获奖项不胜枚举。毕业的学生中,80%以上在毕业当年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创办以来,少年班毕业生群体中已经出现了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生物学“斯劳恩”奖得主、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得主、新加坡李光耀顶尖科研奖得主、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发现者和美国青年科学家工程师总统奖得主、网大总裁等优秀人才,更多的少年班毕业生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

少年班单独招生,详情请访问少年班主页http://scgy.ustc.edu.cn。

上一篇:初一学生述写夏天的作业作文下一篇:两学一做典型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