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2024-08-19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精选9篇)

1.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篇一

警察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警察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警察文化是渗透体现于警察群体中的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当前,公安机关要推行正规化建设和人性化执法,就必须克服过去队伍建设中的种种弊端,如重用兵、轻养兵,重整顿、轻养

成,重治标、轻治本,重片面、轻系统等问题。一阵风式的教育整顿,难以走出整顿——好转——反弹——再整顿的怪圈。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着重从“根上”和“本上”下功夫,没有着重解决好民警的观念、理念问题,没有真正建立起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警察作为不同于一般公务员的执法队伍,警察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应时之举,而且是治本之策。用先进的警察文化武装警察、塑造警察,是时代的呼唤和警察自身的需要。

一、警察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警察文化是科学的警察认识观念和系统化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把它作为全局性的战略来对待。在推动警察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警察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具体地讲,就是物质文化要先进,行为文化要文明,制度文化要规范,精神文化要高尚,要着眼于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但是,我们还必须明确警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的管理转变。倡导“以民为本”的理念,也可以说以维护人民的安全为本。在警察内部,树立“以警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了解警、关心警、尊重警、培养警、规范警、激励警、服务警和凝聚警。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警察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警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搞单打一和一蹴而就,要因警施策、多策并举,在建立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大力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观念正确定位。没有一个新的观念、新的理念做先导,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地搞好新时期公安工作。首先,要解决观念和理念问题,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警察价值观念。警察的最高职业标准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要解决好为什么当警察,为谁当警察,怎么当好警察3个问题,最起码也要按警察最基本标准要求警察个体,做到把自己的事做好,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警先做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观念和公共道德,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分辨善恶的水平。其次,要倡导警察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公安机关,提倡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要工作学习化,把工作作为学习的对象,对工作过程和结果经常总结,认真总结,不断提高办案水平。要工作学习化,组织和个人都要把学习像工作一样安排、一样检查、一样考核。

(二)大力规范警察行为方式,塑造文明公正形象。已经习惯成自然的行为方式改起来不可能说改就改,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改,一点一滴地变。要按照正规化的要求,制定标准化的行为准则,强制警察去照办,使一些文明的、先进的、规范的言行举止成为警察自觉的行为习惯。要进一步规范办事标准和程序,以公开、合法、简明、便民为原则,做到组织行为协调化、决策行为民主科学化、领导行为艺术化、言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要进一步规范和使用警察标志,设计警旗和雕塑形象,充分体现作为打击犯罪的利剑和服务人民的公仆为象征的警察精神。进一步改进警政、警民关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丰富警察文化艺术,弘扬人民警察主旋律,积极构筑新型的警察公共关系。

(三)大力加强抓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过多难以操作,也等于没有规矩。当前我们要对一些已经过时的、不利于提高警察工作效率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制度进行修改。在管理体制上,应该推行中央集权制和垂直领导,减少地方行政干预公安机关公正执法和履行职责。要建立直接规范警察队伍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录用、培训、任用、警衔、装备、优抚等工作,重点是建立警察休息、培训、体检、保险等制度。要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和救济制度,保证警察依法履行职务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在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的同时,注重依法治警,依法规范警察的行为。要认真组织实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纲要,建立正规化示范单位,以点带面,从最基本、最基础抓起,不断推进正规化建设步伐。(刘永卿)

2.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篇二

1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概述

1.1 概念。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是指, 知识产权主管机关或其设立的维权援助机构, 在职权或服务范围内, 合理调配社会资源, 对经济困难或遭遇难以解决的知识产权事项的权利人、利害关系人等主体提供帮助, 协助其解决困境, 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制度。

1.2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承担的社会职能

根据《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是, 通过严密的维权援助运行制度, 由知识产权行政主管机关, 或者其设立的维权援助机构, 利用一定的行政职权, 组织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合理调配社会资源, 为遭遇维权困境的知识产权权利人、许可使用人、研发人员、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等提供切实有效的维权方案、智力援助、必要的经济资助等方式的援助, 以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知识产权困难, 尽快走出困境, 从而使研发机构能够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知识产权的创造上, 企业能够将精力更多投入到产品研发和经营活动中, 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能够以最小的负担充分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3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主体和对象

1.3.1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主体是指在维权援助过程中, 提供

有关知识产权的组织协调、信息检索、评估鉴定、分析预警、代理、法律咨询、风险监控等有关服务的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主体不仅限于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 也包括以营利为目的而提供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的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和评估鉴定机构等。营利性质的机构提供的服务也应当属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的范畴, 只是其服务是基于有偿的营利活动作出的, 需要被服务方支付相应化价。

1.3.2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服务对象, 是指遭遇维权困境, 需要获得知识产权方面援助的各类主体。

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 维权对象有两类: (1) 因经济困难, 不能支付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诉讼费用的中国公民与法人; (2) 遇到难以解决的知识产权事项或案件的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法律援助对象是以经济困难的自然人为主不同,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对象以企业、合伙组织等生产经营类主体为主, 同时也包含了需要获得援助的自然人。

2 我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内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建立之前,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基本上是通过法律援助机构来进行, 援助的内容也局限于为知识产权案件提供法律方面的援助服务。2007年, 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指导意见》后, 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建设工作, 目前已设立各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75家, 各地也陆续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热线。维权援助中心的建立, 为权利人提供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疑难知识产权事项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标志着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事业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

但是,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

2.1 维权援助工作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层级低。

目前阶段, 关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仅有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于维权援助中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法律层级较低, 使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在制度上欠缺支持, 不能有效保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制度的推行实施。

2.2 知识产权行政职权划分分散。

根据现有的行政机关的职责划分, 各地方知识产权局负责当地行政区域内的专利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商标专用权的管理工作, 文化局负责著作权的管理工作, 林业、农业行政机关负责植物新品种的管理工作。此外, 还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 分别归属不同的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职权的划分, 一方面有利于不同种类知识产权的管理, 可以充分发挥利用行政机关的不同资源优势, 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但另一方面, 也造成了知识产权的维权援助工作难于协调、不利于协作, 对统一地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产生了一定阻碍。

2.3 援助条件不具体, 援助范围有限。

根据《指导意见》, 可以申请维权援助的对象是: (1) 因经济困难, 不能支付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诉讼费用的中国公民与法人; (2) 遇到难以解决的知识产权事项或案件的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缺乏具体的标准来界定“经济困难”和“难以解决”, 各地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维权援助条件的混乱, 使得维权援助工作难以深入开展。此外, 由于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 除部分先进城市外, 现阶段的维权援助方式仍以提供口头或书面咨询为主, 能提供的援助范围有限。

3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的建设的几点构想

3.1 维权援助公共服务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

3.1.1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主要指影响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行业发展的各类规范、措施和各级知识产权战略等。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的发展, 国家级的政策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 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引下, 有利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日趋完善。

3.1.2 经济环境

区域经济环境将直接影响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一方面, 经济的高速增长会拉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转化, 而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社会需求也将大幅增长。

3.1.3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一定范围内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在知识产权社会环境良好的地区, 知识产权文化先进, 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水平高, 对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的顺利发展势必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维权援助公共服务的机构建设

维权援助公共服务机构包括行政机关设立的维权服务机构, 如各地的维权援助中心, 以及以经营为目的设立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从根本上来说, 这二者最终承担了具体的维权援助社会职能。因为, 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维权援助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 维权援助公共服务机构要加大自身的素质建设, 在内部管理制度、外部服务规程、行业自律条款等各方面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 主管机关也要加大监管力度, 促进行业间竞争的良性发展。

3.3 维权援助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

3.3.1 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主管机关之间的协调协作制度。

为解决行政职权划分分散对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造成的阻碍, 首先应建立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协作制度。例如, 目前许多省市已经采取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等组织形式, 由省、市政府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 加强横向联系, 协调知识产权工作。在此基础上, 建立长效协调协作制度和案件转交机制, 统一受理, 依职转交, 保障维权途径的畅通, 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

3.3.2 建立行政、司法联络联接制度。

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同行政、司法机关的联络联接制度, 例如各级维权援助中心同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的案件转交制度, 案件由维权机构统一受理后, 依程序转交到有关部门处理, 疏通维权渠道, 节省维权成本。此外, 应加强维权援助同司法的联络联结, 逐步做到维权援助和司法审判的互通信息, 共享资源, 进而实现维权援助案件处理结果作为司法审判的重要参考作用。

3.3.3 建立维权机构服务制度。

突出维权援助中心的平台作用、建立规范的案件受理、转交、处理与反馈机制。加强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 建立长期合作模式, 如专家库等形式,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弥补弱项, 开展维权援助。

3.3.4 建立资金保障制度。

政府设立的维权援助机构虽然可以提供公益性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 但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 则必须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介入才能保证专业服务的可靠性。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也表明, 拥有专有的援助资金将极大有助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深入切实的开展。因而, 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资金保障制度, 通过申请专项财政支持或其他合法形式确保资金来源。例如, 可以将现有的专利资助机制加以改革, 将维权援助资金的来源纳入到专利资助资金的管理体系, 不仅可以保障维权援助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提升了目前专利资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作用。

3.4 维权援助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平台的建设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平台包含两大主要部分, 一是维权援助机构的建设, 包括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科研院所等;二是维权援助硬件建设, 如维权援助信息化建设等。两部分综合协调, 共同发挥作用, 组建整个功能平台。

维权援助机构建设以维权援助中心为核心, 以提升维权援助服务质量为重点, 包括几大主要部分:

3.4.1 提升维权援助中心的协调组织能力, 加强维权援助协作

机制建设, 优化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提升维权援助案件的处理效率。

3.4.2 提升维权援助人才素质。

结合国家知识产权人才战略, 逐步提升维权援助工作人员素质;加强专家库、顾问团等的建设工作, 提升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家的整体素质。

3.4.3 加强维权援助工作监管。

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权援助合作机构管理制度, 制定知识产权合作机构问责制度等, 一方面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资源优势, 提高维权效率, 另一方面也要规范合作模式, 明确责任, 提高维权援助质量。

摘要: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性权利, 其重要性已逐渐被全社会所关注, 保护知识产权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相关的建立较晚, 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尚未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为此, 如何有效地帮助遇到知识产权维权困境的主体摆脱困境, 维护自身权益, 成为在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就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结合部分国家的先进经验, 对如何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深入了探讨, 并提出一些建设构想。

3.加强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篇三

[关键词]警察;职业能力;公安教学;培养方式

1、绪论

建国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高速发展。据教育部公布,截至到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总数为2246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占高校总数的59%。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随着2007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将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公安教育也被正式纳入了国家职业教育的范畴,公安教育随继有了飞速的发展。公安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公安高等教育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公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岗位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强调岗位的适应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办学定位虽然逐步清晰,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没有能得到有效的实施。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因此,要想实现公安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适规律,突出公安职业特色,以提升服务公安实战能力为重点,以各警种执法办案和业务工作的实际流程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警察职业素质,加強公安院校警察职业能力的培养。

2、警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职业能力,是具体的岗位工作职责要求职业行为人具有的分析、解读、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人民警察职业能力,就是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其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警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多元的教育发展体系。

2.1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民警察而言,面对错综复杂的治安形势,除要求人民警察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能够跨行业、跨专业、能转移的核心能力,这是人民警察完成公安工作的基础和依托。

2.2警察通用能力。警察通用能力是人民警察完成各项公安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介于核心能力和警察专业能力之间的能力。也就是说无论从事哪项公安工作,不分警种和部门,人民警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法律应用能力、警务技能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

2.3警察专业能力。警察专业能力是人民警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符合专业要求、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警察专业能力是警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中必备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

3、警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

在警察职业教育过程中,警察职业的培养方式尤为重要。笔者针对目前一些公安院校在警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采取的相应教学方法和改革举措,进行了梳理分析,并积极探索一条更加适合警察职业化发展的教学培养之路。

3.1积极探索警察课程改革,走警察职业一体化模式

首先警察院校要树立因“警”施教的教学理念,并根据学员警种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使学员掌握与该警种相关的各种职业能力。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根据教学需要,近几年积极开发研究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总体目标,突出“贴近实战、服务实战”,以“实用、管用、够用”为原则,以校内实验实训、场景模拟和实战演练为主要训练手段重新设置课程,开发了“树形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警察职业院校的特点和定位,为学员今后走向公安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同时,针对警院学生毕业入警后的晋升教育培训也要更加贴合警察职业的特点。在职警察要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培训,经过学习-培训-再学习-再培训的教学模式提升警察的职业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通过毕业考核,可以有资格升任高一级警衔。对于管理岗位和高级领导岗位的培训,同样要让这些学员不断更新职业知识,同时需要通过警察高级课程的培训或者警学学士、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毕业后方有资格升任领导岗位。

3.2继续加强校局合作常态模式,贯彻教学实战化的教学理念

由于警察职业院校专业性强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战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注重警校学员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我院现在课程设置比例中,实践教学已达到70%左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到地方公安局进行相关知识的短期实战化训练,这种校局合作的教学模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警察学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途径。同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让院校的教师融入到公安中心工作中,紧跟公安工作的每一步发展和和当前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新动向,不断调整课程内容,确保课堂讲授的内容始终与公安工作的发展同步。这种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工作实践,让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夯实,然后再回到警察学院继续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之后再到地方公安部门,比如刑警队、派出所进行见习和实习,在实习期间还要进行远程学习。让“学中练、练中学”成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

3.3适应培养体制改革需要,完善教学设备设施建设

当前社会是网络的时代,公安教学同样要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好各种网络资源。在国外,诸如Youtube之类的视频网站上就有极其丰富优质的警察教学视频及相关内容,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参考借鉴。因此,警察院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建立教育培训网络平台或者和国外院校联合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将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视频、培训资料等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要建立拓展训练场馆和应急指挥处理训练中心。警察职业的拓展训练目前也已逐渐趋于成熟,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只有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实施才能够为学员的职业化训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而应急指挥处理中心则是针对我国日益多发的各种突发事件,提升学员在遇到各种紧急突发事态时的综合处理能力。

总之,我们要建立警察职业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设施,力争为学员打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培训环境,增强学生对公安工作的感性认识,以此来促进公安理论与公安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我国公安工作能够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2]宫毅.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探索[J].公安教育,2010,(6).

作者简介

徐敏(1977年11月-),女,博士,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安职业教育教学,刑事技术。

此论文由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G2014020205

4.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篇四

一、清河分局干警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多年来,清河分局始终坚持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即通过全面提升干警的文化素质,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努力强化干警的文化理念,明确文化建设的方向;通过不断优化干警的文化环境,落实文化建设的保障;通过精心创作干警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建设的载体,逐步形成并积蓄了丰厚底蕴,体现清河特点的监狱人民警察文化——“艰苦创业、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勇于争先”的清河精神、“让走出清河的人远离犯罪”的共同愿景、“干警与罪犯界限清楚,上级与下级关系正常”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等等,深深地扎根于分局广大干警的思想之中,成为他们为之奋斗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干警的文化宣传阵地、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干警的精神面貌与品位、见识与思维也摆脱了“农民警察”的帽子,广大干警职工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和勇争一流的决心,向首都社会展示监狱人民警察威武之师的良好风貌。

但是,在前进中也存在一些阻碍干警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是个别单位对文化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文化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强大内驱力。加强监狱人民警察主旋律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监狱干警的潜能和积极性,有利于树立监狱机关和监狱干警的良好社会形象,有利于监狱机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单位多年来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也有了一定积累,但却是一种下意识的做法,并未上升到干警文化建设的高度和范畴来认识和研究,更没有形成制度或体系。甚至有的领导片面强调一线警力的配置,认为干警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是不务正业,更不愿意把加强文化建设、打造品牌精神文化当作大事来抓,工作发展不平衡。

二是个别领导对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比较片面。监狱人民警察文化是监狱人民警察创造性的动态活动的反映,是充满生机的运动过程。开展监狱警察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单单搞一些文体活动,建几个文化阵地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深层次理解,长抓不懈,需要文化意识、制度、体制、器物等各方面综合发挥效用。

三是干警从事文化建设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比较匮乏。广大干警尤其是一线干警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值夜班,还得经常加班,超负荷工作,打疲劳战、消耗战,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加文化活动。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的难度,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加强监狱干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清河分局,远离都市,地处蔽塞,环境艰苦,生活单调,干警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尤其是一线干警实行倒休制,在清河期间除了工作没有什么业余时间,倒休期间又都各自回家,尽管各级组织努力采取措施改善干警业余文化生活,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效果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干警文化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干警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一段时间以来,分局和各监狱已投资建设了一些相应的设施,如电子阅览室、健身房等,可实际利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些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只能满足于小部分人的需求,甚至有的健身房因为房间小,空气不好,而成为“聋子的耳朵”,没有发挥作用。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局限性,使大多数单位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干警文化生活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二、加强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认识上要解决一个“高”字。各级党委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精神内涵,树立“先进文化也是警力、也是战斗力”的思想意识,把加强干警文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建警、治警、强警的重要措施。要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年工作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探索研究干警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律,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组织机构,筹划各种载体,制定保障措施,精心搭好文化建设的“舞台”。

二是机制上要解决一个“实”字。各级工会组织、宣教部门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要制定干警文化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工作机制,把开展文化活动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工作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加强对各单位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查,总结成功经验,树立和推广先进典型。对文化建设抓得有力、抓出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和及时宣传推广。

三是投入上要解决一个“增”字。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项目确定经费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的投入,固强补弱,以点带面,有效推进。要适当提高文化建设经费在总体经费中的比例,保证干警文化建设经费的需要。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多形式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种财力、物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四是用人上要解决一个“能”字。应建立文化人才吸纳、培养和使用机制,利用各种措施鼓励干警走自学成才之路,对学有所长、有各种技能的干警应予重点培养。要既善于从各种文化活动中选拨、培养文化人才,又注意吸纳社会上的各种人才为监狱事业贡献聪明才智。在招收新警时要注意挑选有文化特长的人才。

五是参与要解决一个“广”字。干警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干警的热情参与,各级组织应深入做好宣传发动

工作,大造舆论,营造浓厚的文化建设氛围,使文化育警的思想深入人心,措施落到实处。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协作配合,尤其要注意发挥党团组织和宣传等各类业务部门在监狱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各展所长,各显其能,确保监狱干警文化建设既有力度又健康、持久、有序地发展,力求贴近实际,体现特点,便于操作,易于接受,贯穿于干警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干警的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

三、加强监狱干警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

(一)总体目标

培育和形成与时俱进的干警文化意识,建立高效务实的干警文化工作组织,构筑灵活有效的干警文化管理机制,完善与监狱人民警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阵地设施,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品位高雅、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培育具有监狱特色的文化氛围,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成绩、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提高干警的文化修养,努力把干警塑造成为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踏实、执法文明规范、业务技能过硬、工作水平优质、行为礼仪得体、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科技素养的知识型干警,打造出体现清河特色、顺应发展形势、促进中心工作的文化品牌。

(二)基本要求。

一是塑造时代精神。围绕“和谐与创新”这一主题,将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干警文化建设的核心,塑造既严格执法、又热情服务;既恪尽职守、又胸怀大局;既忠诚踏实、又勇于进取;既注重团结、稳定、有序,又提倡竞争、创新、开拓的监狱人民警察新形象,进一步弘扬监狱干警忠诚、公正、廉洁、勇敢、服从、务实、奋进的精神,保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二是培养队伍优良作风。要按照市局党委提出的“八种能力、五种意识”以及市局出台的“六条禁令”、分局出台的“五不准、八严禁”的目标和要求,加强干警队伍作风建设,在干警中养成调查研究、积极进取、实是求事、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快速反应、服从命令、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战斗作风;任劳任怨、廉洁高效、无私奉献、依法办事的工作作风。结合各项文化活动,促进干警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得到改进和提高。

三是提高干警道德修养。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干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把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为每一名干警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结合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清河干警的思想道德境界,增强对社会、对事业、对家庭的责任心,引导干警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克服各种错误道德意识和观念。

四是营造和谐文明环境。确立现代警营管理理念,探索警营管理方法,根据实际、突出特色、准确定位,努力营造整洁美观、大气开放、方便群众的办公环境;科学规范、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执法环境;

精致和谐、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创优争先、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激励环境,形成崇尚先进、团结协作、勤奋工作、遵纪守法、心情舒畅的良好氛围。

五是打造优质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就是由团队成员共同创造建立,以团队成员语言行为反映出来的综合意识,是团队共同愿景和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构建“我以清河而自豪,清河因我而骄傲”的团队精神,统一干警队伍思想,激发队伍创造力和战斗力。

四、进一步加强干警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干警文化组织。

建立健全干警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邀请部分社会知名人士担任文化建设顾问。在干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成立干警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配齐配强专业人员,指导和组织干警文化活动。成立围棋协会、篮球协会等组织和各种兴趣小组。

(二)深入有效地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提高干警综合素质。

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国家公务员法》为主线,加强干警社会公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公共秩序、新型的人际关系和亲和的社会关系。加强干警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明、团结协作、勇于献身、严守纪律、文明值勤”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热情、敬业、诚实、守信、廉洁、高效的职业风范。加强干警家庭美德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和学习参观活动,加速干警知识更新。定期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学者作专题讲座,使全体干警领略前卫知识,跟上时代发展。要抓住不同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群众关注的问题和事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研讨活动,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前进方向。

(三)丰富活跃干警的精神文化生活。

依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干警文化建设规划,有计划地推出干警文化研究、文学创作、书画摄影、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增进交流,激发活力,丰富干警的精神生活,陶冶干警的道德情操。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广泛发动或干警自发组织,充分利用文化的凝聚作用,通过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监狱文学作品及各类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和业务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加强交流、突出特点、寓教于乐,增强干警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尊重干警的个性要求,引导、激励干警进行文化创作,为干警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力争推出既有干警特色,又有艺术品位,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作品。

(四)抓好干警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和优化警营文化环境。

一是从大局出发,作长远打算,按照形象定位、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新建修建一批功能实用、受干警欢迎、具有鲜明监狱特色和人文内涵的文化设施。要确定主题、统一规划,建立陈列室、荣誉室,作为对干警开展光荣历史和建设成就的教育园地,增添文化气息。并且要建立集中图

书阅览室、文化礼堂、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为干警学习和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文化建设中的专业优势和重要阵地作用。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把简报、信息、报刊和局域网,作为干警进行文化交流和业务探讨的阵地,总结推广文化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同时还将加强对外联络,利用社会媒体搞好宣传,扩大干警文化的影响,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干警文化建设。

三是注重干警形象的统一策划,培养和形成独具特色的监狱精神、监狱作风、监狱口号,构建监狱标志物,着力打造体现监狱特色的品牌文化。

(五)挖掘和培养先进模范。

5.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篇五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多次强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从中不难看出,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激烈竞争,才能发挥出个人的最大潜能!同样,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司法警察,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才谈得上工作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才能为推进检察机关的科学发展贡献司法警察的应有之力。这里,笔者就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心理压力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资料显示:心理压力,又称心理紧张或心理应激,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中因各项要求与主体应付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人们面对具有危险性刺激情境时,一时无法消除危险、脱离困境,即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这种感受经常持续存在,即演变为个人的心理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据调查,30%左右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压力。

作为检察机关唯一具有武装性质的专门队伍,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特殊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一般社会成员更加突出。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缓解时,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这些行为,轻则影响工作效率或对身心造成伤害,重则导致自杀或“激情犯罪”。因此,重视司法警察心理压力,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表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对于提高司法警察的综合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司法警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九大职能”必然决定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类原因。

(一)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从属性。“服务办案,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是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能的显著特征。同时,《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也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履行职责”。由于职责履行的这一从属性特征,往往使得部分司法警察对法警工作的重要性产生认识误区,片面地认为“法警队”既不是检察机关的主要业务部门,又不是综合保障部门,甚至部分检察官也片面地认为法警就是“守守人”、“值值班”、“跑跑腿”,这就无形中使司法警察产生了“没地位”、“没面子”、“没意思”、“没前途”等自卑、厌倦、迷茫、应付等消极心理,直接影响司法警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则不然,《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司法警察与检察官的相互关系,是“指导”而非“指挥”,一字之差,意义迥然不同。同时,司法警察地位得不到承认,价值得不到体现,愿望得不到实现,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日积月累,必定会带来他们对司法警察工作感到枯燥,缺乏信心,出现反感、厌倦等现象,甚至以消极的态度来应付本职工作。

(二)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突发性。由于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办案的特殊性,前期“初查工作的保密性”以及“法律规定的时效性”,使得司法警察常常接到“警务令”就立刻投身工作,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目前,全国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办案模式各有千秋,有的地方虽然实行了司法警察的“编队管理”,但要求司法警察全程参与办案,这是对司法警察职能的“拓展”,比如整个重庆检察机关就是这样做的;而的地方对司法警察的职能进行“延伸”,尤其对司法警察“第九项职能——完成检察长交办的其他事项”进行灵活处理,比如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检察院,因地制宜地要求司法警察收集整理自侦案件的“线索信息”,当好“情报

员”,并要求担负部分自侦案件的“初查工作”,写出“初查结论报告”、“呈请立案报告”等法律文书,报请检察长审批后进入法律程序的下一个流程。另外,司法警察平时还要参与处置一些突发事件,从而也使得经常处于“待命状态”的司法警察,较易产生矛盾心理与焦虑情绪。

(三)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危险性。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有时担负着执行重大警务任务、参与处置突发事件、保护检察官履职安全等“急难险重”任务。这一角色定位,使得承担司法警察工作必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有时甚至是生命危险,由此带来心理压力。从办案工作实践看,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中,看管、押解、拘传以及追逃等环节,最容易发生犯罪嫌疑人脱逃、自杀等安全事故,高检院《关于2007年全国检察机关发生办案安全事故的情况通报》,也再次告诫我们,必须以“如临深渊的态度、如履薄冰的警觉”切实履行法警职责,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执行看管任务,由于时间较长、空间狭小、工作单一,再加上犯罪嫌疑人往往对身着警服的值勤法警产生畏惧与抗拒情绪,这对于司法警察的意志力与承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在维护信访接待秩序时,由于来访人员一般都情绪比较激动,而上访人往往性格较为偏执,甚至有些就是“精神病患者”,因此法警到场后不仅要积极配合控申干警做好来访人员的疏导安抚工作,还要从来访人员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携带物品等细微之处,准确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以防止突发的过激行为造成检察人员的人身伤害,或发生来访人员的自伤自残事件,这也使得出勤法警在心理上要时刻做好应急准备;而在执行追捕追逃任务时,司法警察工作的危险系数也大大增强。一言以蔽之,司法警察在执行警务保障任务时的每个环节都要提高警惕,绷紧神经,以防万一,时间一长,必然会导致其身心疲乏,心理压力自然加重。

(四)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封闭性。由于检察院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的时间短、人员少,全国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从2004年才陆续实行“编队管

理”,而且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这样一来,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就既不象公安民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不如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经常出现于审判庭上,被群众所熟知,因此,人们对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缺乏认同感、认知感。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在对旁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常常需要费一番口舌。也听到一些群众议论:“不是只有法院有司法警察吗?”、“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干什么的?”等等。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无论一个人所做的事业多么有益于人类社会,只要他还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他就不可能有积极的心理反映。

(五)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重复性。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每天的工作相对重复单一,比如看管、押解、送达法律文书等,这些工作平凡、单调、琐碎,长时间固定地从事这些活动,无疑会使我们的司法警察感到一种莫名地乏味,并对工作产生厌倦、烦燥和麻痹心理,从而就会导致进取意识缺乏、创新观念淡薄、心理奋力加重。

二、舒缓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心理压力的几点浅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卫生专家大卫·施皮格尔说过:“想要在毫无压力下生活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应主动地和有效地应对压力。”那么,作为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部门”和“司法警察个体”,如何正确应对和逐渐缓解这种特殊职业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呢?笔者仅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在培养司法警察高尚情操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立足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职能特点,教育和引导干警正确认识司法警察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加强对司法警察工作职能、性质、地位、作用的教育,使广大干警充分认识到司法警察在服务检察办案中肩负的重要使命与法律职责,增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意识,激发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培养“爱岗敬业、乐当绿叶”的优良品质,筑牢献身法警事业的根基,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增强献身法警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红花与绿叶”、“地位与作为”的关系,自觉在献身法警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在提升司法警察心理修养中实现自我价值。从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自身来讲,有的心理压力是可以自我调节的,有的心理压力则需要“求助心理咨询”或“通过思想工作”来解决。但我们必须明白,心理医生和思想工作仅仅只能在教育、交谈与心灵沟通中,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增加自我意识。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必须不断增加自身的心理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会排解心中焦虑和障碍的方法。

具体而言,第一,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已,避免因期望过高而产生挫折,并加强各种正确观念的修养;第二,培养良好的品质意志和健康的情绪情感,做个乐观开朗的人,善于从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警务工作中寻找乐趣、获得乐趣,始终保持工作的热情度,遇有工作压力能够将其转化为动力。第三,学会从其他同事的切身体会中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积累总结,熟悉和了解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境与挑战,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场景与行为、心理反应模式,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各项警务工作。

在增强司法警察心理训练中实现自我价值。笔者认为,心理素质训练是缓解司法警察心理压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司法警察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对司法警察进行普遍的心理研究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并据此制定教育、培训计划的目标。对加入司法警察的新成员要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在职司法警察则要不断强化训练,进行辨认、反应、观察、注意、控制等能力的训练,使其增强对工作的“心理适应性”。心理素质教育与培训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集中培训、日常教育、课堂讲授、实践训练等等。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司法警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

6.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篇六

政工党支部——刘后奇

【摘要】党的十七大做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决策之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这就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毫无疑问,这也是对监狱基层警察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任务重大,意义深远”。监狱基层警察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监狱事业科学安全、健康持续的发展,而且将对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此,我们作为投身于党的监狱事业的一份子,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从实现党的战略任务的高度出发;必须以强烈的事业责任心,从不断推进监狱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使命感出发;必须以强烈的本领恐慌意识,从迫切提高监狱警察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抓紧抓好监狱基层警察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见实效。

【关键词】监狱 警察 培训 质量

监狱基层警察教育培训工作是监狱高素质警察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根本性工程,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强,学风不正,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存在轻视、应付,走过场,心不在焉,甚至厌倦的思想,学习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业余。当前,我们监狱基层单位的教员基本上都是由中层领导和少数业务骨干临时兼顾,没有形成相对稳定专职的师资力量。虽然,中层领导和业务骨干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业务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外出会议活动多。这样他们的备课时间难以保证,备课精力难以集中,更不用说事先拿出一定时间对授课内容进行调研等准备。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他们也很少能拿出时间去学习教育方法,更不用说系统地学习教育理念、思想和教育知识,导致授课以一般性的理念宣读灌输为主,习惯于“我讲你听”,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结合实际、双向交流互动得比较少,思维角度比较单一。因此,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训工作停止不前,难以进一步地突破和提高。

(三)培训内容供需脱节。这主要是监狱基层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设臵的授课内容前期调查研究不够,系统规划不足,精品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存在老旧、空泛、粗大,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不强的问题,与基层参学警察的需求相之甚远。导致有的警察听之乏味,听之打困,或者有的为听而听,一听了之,不仅造成了供需脱节的问题,更是一种“浪费”和“污染”。究其原因是我

一是牢固树立按需设计培训规划的理念。要确实转变观念,坚持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这三个层次的需求出发,以此为依据,从课目内容、重点班次、授课时期、教员预告等方面,来认真全面设计培训规划,提出整体教学计划,切实搞好组织与单位和警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确保教育培训内容方向正确,有利于单位全面建设和发展,符合监狱基层警察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培训课目内容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

二是建立定期调研、讨论交流机制。从大的方面讲,教育培训机构要及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随时了解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对警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跟踪相关的国际国内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教育培训规划的内容能紧跟时代;从小的方面讲,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年初、年中和年尾定期深入监区,通过面对面地交谈、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各个层次的基层警察全面细致地做调查,确实把基层警察“想听的、想学的,缺少的、急需的”内容,列入教育培训内容,并且要根据定期和平时掌握的实际情况,有依据、灵活地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确保教育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实现动态平衡,为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质量提供条件。

三是建立提前预告制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育培训机构将教育培训规划制订后,要预先把课目内容告知相关教员,并提出明确要求,使之有足够时间进行相

部分的工作,拿出必要资金,从党校、地方高校和相关的其它监狱等单位,请党的理论知识、法律运用、社会综合治理、心理学、人文知识等方面的专家、行家来监狱讲课,进一步拓宽监狱基层警察的视野,加强内外信息的直接沟通,不断调动基层警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二是突出抓好师资队伍的学习培养。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作为专职的教员,就更要注意相对保持较高的水平、更丰富的知识,防止产生“够用”、“只用不训”、“长期不升级”等现象。要加大力度做好教员队伍的学习培养,抓好培训者培训工作,实行教员学习进修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选送专职或优秀兼职教员,到区内外高校和上级组织的培训班学习进修,努力做到专职或兼职教员“先训一步,先学一步,先强一步”,确保教员队伍“有货”可教。要建立调查研究、跟班学习等制度,专职教员每月要拿出相对集中的时间,深入监区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一线的真实情况和问题,知道基层警察到底缺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想办法,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搞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员队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身课堂的吸引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评价教员授课质量的好坏,参学警察爱不爱听、评价高不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

公布,确保考评人员组织领导到位。

二是完善警察学习教育培训奖惩约束制度。严格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对基层警察学习态度的教育,使之端正对学习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有部分警察存在“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错误观念,不能认识到个人学习问题也是推进监狱事业的问题,不能严肃对待学习这个问题,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这方面的教育,使基层警察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警察进行任职考察时,要把监狱基层警察学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学习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列入考察对象,不得确定为考核优秀等次。

7.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篇七

1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由于我国近些年来才逐步开始对外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所以在图书馆建设以及服务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阻碍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简单分析,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更高的服务成本,这就会加大图书馆自身的成本支出。免费开放之后,读者数量会不断增加,图书馆内的人流量不断加大,许多设备以及软硬件设施,包括书刊、音响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这样下去,就会加大这些资源的损耗,从而加快其更新速度,增加了资源更新、软硬件维护方面的费用开支。

第二,图书馆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实际上图书馆当中有许多的大型数据库,可是读者对于这些数据库信息的搜索与利用程度相对偏低,导致这些资源被大范围浪费。图书馆也没有配备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引导,从而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2 免费开放环境之下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方法

2.1 注重对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建设

针对当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这一现象,必须进行必要的创新与改革,加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速度,从而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性与信息化特点不断凸显出来。注重对图书馆硬件设施环境的投入与改进,可以有效改善读者的阅读心理与情感体验。之前许多图书馆设施陈旧,这会直接影响读者的使用感受。所以,对图书馆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建立一些全新的电子阅览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读者前往。另外,电子阅览室符合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更加高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仪器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使得读者的阅读活动更为顺利地进行下去。

2.2 帮助和引导读者进行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

由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应用一些全新的科学技术,同时对传统的阅读形式也会有一定的改变,所以,这就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引导和帮助读者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比如,帮助读者搜索数据库信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有效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满足读者需求。另外,鉴于当前公共图书馆处于免费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可以建立属于自身的门户网站,承担图书馆内部资源与活动宣传的职责。这样则可以有效对图书馆进行宣传,还可以方便读者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从网站的检索入口直接登录获取信息,极大程度上方便了读者的使用。

2.3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工作服务能力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素质和水平,也需要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以及图书馆发展方向相适应。所以,免费开放背景之下的公共图书馆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同时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工作服务能力。一方面,需要图书馆不断引进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比如计算机专业人才或者是信息检索人员,这样才能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则需要已经从事该工作的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与能力,对现存的一些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有所把握,同时对信息化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一旦图书馆内部出现一些技术性问题可以及时通过自己的处理解决,确保图书馆信息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2.4 进行必要的科技创新与文献传递工作

科技创新是公共图书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与保证,所以,图书馆需要注重对文献传递工作的开展以及科技查新工作的落实。查新工作相对而言格外严谨与科学,需要对查新结论具有极强的客观性与鉴证性。与此同时,文献传递也需要具有相对较为快速、方便的特点。因此,免费开放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必须进行这两项工作的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根本,推动该工作的顺利进行。

2.5 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绝对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一种关系。馆际合作也成为当前背景之下,信息化发展与融合的关键举措。每座图书馆都有独属于自身的特点,所以其优势也会更不相同。通过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如果是跨国界的图书馆合作,还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是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与自身办馆能力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实行中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联盟,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标志性的合作模式,对于未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以及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而言,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3 结论

近些年来,我国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是民之所向,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必须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只有将科学技术融入其中,才能为百姓提供更为便捷的阅读条件与信息检索服务。同时,还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具备创新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免费开放的大背景之下,为我国的百姓提供更为良好的阅读环境,从而为我国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泽.对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4):8-10.

[2]方标军,丁宏,陈立.免费开放背景下图书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2(10):3-7.

[3]周和平.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国图书馆公益性服务水平[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4-9.

8.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篇八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很多公共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公路建设一直进行的如火如荼。近些年来我国公路长度的总长度在不断增加,其覆盖区域也在不断扩大,其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路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施工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盈利的特点,因此必须提高公路项目的建设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才能为公路建设吸引更多的投资方。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这能使公路项目的建设更有保障,能够有效降低投资方的投资风险。

二、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就是对项目的价值、质量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和探讨, 其主要任务就是预估项目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净值,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预判。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时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决策的主要经济依据。 在当前我国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项目经济评价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

(一) 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现行的财税政策和当前的市场物资价格,对公路建设项目的效益和成本进行分析和预判,进而可以从项目财务角度考察公路建设项目的盈利潜力, 对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分析和判断。 财务评价因为容易受到交通量、收费标准、物价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保证财务评价的百分百的准确,但是其还是可以为公路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

(二) 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就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的角度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 公路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缩短旅游路程,使公路更好的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在国民经济评价时应该对效益和费用按照影子价格的方式进行调整、计算其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以评价投资行为的经济合理性。 与财务评价相比国民经济评价是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评价公路建设项目的.,其更加注重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的使用, 而财务评价主要是从财务管理、现金收支等角度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评价,其更加注重的投资方的资金是否得到了合理的使用。

(三) 不确定性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主要是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对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带来的各种潜在因素进行分析。 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盈亏平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预判公路建设项目在财务支出上的平衡情况,也是财务收益评价的主要内容;敏感性分析是对项目所能承担风险的能力进行预估,对公路项目受到风险影响时经济效益变化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就是对项目的风险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出现的概率进行预估的一种方法.

三、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目的

(一) 有利做好提前做好处理各种潜在风险的方案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及时的发现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各种潜在因素可能对项目经济性带来的影响。 倘若在公路建设项目的策划阶段就能准确地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预判,那么就能提早确立好应急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潜在风险对公路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这样一来,公路建设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也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二) 有利于对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控制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对项目的经济性进行评估,其必定会对项目的施工成本进行预估,确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 如果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能确立一个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那么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将有更强的目的性,施工成本必然也能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不仅如此,公路项目经济评价还可以提高公路建设的施工效率,因为所有的施工环节都有既定的预案,其目的性强,执行起来必定也会更有效率。

四、影响公路项目经济评价的因素分析

(一) 施工成本公路建设施工成本由于受到天气、原料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很难在公路建设项目的策划阶段就对其进行准确的预估。 在当前的公路建设当中,超支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公路建设项目成本的提高必定会导致收入效益的下降,固然会对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 交通量在进行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一般都是根据相关的经验和附近路段的交通量对于建公路交通量进行预估的,但是这种预估往往都存在较大的误差。 交通量是公路建设盈利的根基,如果公路建设后其交通量得不到保证,那么必定会血本无归,五法获得既定的收益。 因此在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一定要对预建路段进行实地考察,必要时还要进行市场需求调研,从而保证预判交通量的准确性,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公路项目经济评价的准确性。

(三) 收费标准

收费标准对公路项目的财务收入产生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我国现在仍然没有全国统一的公路收费标准,而多是采用一路一标准的收费方式。 收费标准的确定极具难度,假如收费太高必然会导致客流量减少,而收费太低又必定会损害投资方的既定利益,因此收费标准也会对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结语

9.如何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工作 篇九

警察公共关系是近几年在公安实际工作中丰富、发展起来的一个较新的理念,其主要涵义是指警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展示公安机关及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消除警民间的隔阂和矛盾,融洽警民关系,争取人民群众更多的了解,理解,支持和信任。我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开展的目的就是要营造良好而和谐的警民关系,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我县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位于XX省西部,是一个“八分山地一分田,半分河道半分村”的典型欠发达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1966多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多人。我县跟全省其他地方一样,经济建设在加快发展,发展改革中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公安机关不断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公安执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但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支持不够,警察面临着一定的信任危机,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也面临以下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下的问题

1、引发违法犯罪活动的诱因增多,不安定因素的调处难度增大,执法工作的压力加大。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失业务工人员回流,引发一些新的不安定因素和治安问题,违法犯罪活动诱因有所增多,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年以来,我县的刑事案件发案中“两抢一盗”等侵财型多发性案件较为突出,维护治安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在经济问题的影响下,各类新旧矛盾交织,一些矛盾很容易激化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应对处臵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是因企业改制而引发大量的劳资矛盾纠纷,一些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妥善解决,致使上访活动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隐患。二是在广梧高速、南广铁路等国家大建设项目中,少数群众在征地、拆迁补偿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有少数群众被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种种借口阻挠、干扰国

家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三是山林土地权属问题引发纠纷。今年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原来未发现的矛盾纠纷有可能集中在今年爆发,这些都是涉及农村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调解处臵不好的话,一旦进行行政确权将出现更多的信访问题。

2、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执法工作的难度增大。一些基层调解组织不够完善,村一级调解水平偏低,难以发挥出基层调解组织在调处矛盾纠纷中应有的作用,以致动不动就将公安推到风口浪尖,造成警民关系紧张。同时,少数基层组织在协助处理不安定因素工作中难以起到应有作用,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实行直选后,少数农村基层组织在处臵群体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大为减弱,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为了在村民中树威信,不敢做、不愿做群众工作。

(二)公安机关自身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我局民警平均年龄偏大,素质偏低。部分民警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一些不合时宜的认识和错误观念仍然存在。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加上我们县属落后山区县,经济相对困难,部分民警把人财物问题与执法活动搅在一起,把保障问题当作队伍中各种违法违纪问题的挡箭牌。存在着做多错多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工作效率、质量和服务水平下降。近年来,我局极个别民警存在违法违纪问题,充当保护伞,如近年被查处的我局XX派出所、XX派出所为赌场充当保护伞,在当地造成恶劣的影响,给我局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再有是警察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警力却严重不足,以XX为例,我局现实有民警265人,常住人口有48万人,比例约为万分之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民警压力大、任务重,疲于奔命,对待群众出现冷硬横推的情况,影响警民关系。

2、从人民群众方面来看,虽然现在是法治社会,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大有提高,但很大一部分人对法律知识是一知半解,或者是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和权利,一味要求警察必须如何如何,并认为“有困难就要找警察”,以为警察无所不能,只要有纠纷就找警察,但警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能解决

问题就开始谩骂诋毁,对警察有意见。加上一些媒体热衷于对警察负面新闻报道,给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我县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措施

结合近年来开展警察公关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考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从自身做起,加强警务规范化建设,打造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首先就应该加强公安队伍自身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做到了“自身硬”方能可望“自身净”。队伍整体素养高了,民警执法办案和服务的本领强了,自然会减免甚至杜绝各种问题的产生。其次是我们要认真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八字要求,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和威信,赢得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为妥善调处和化解不安定因素及群体性事件打下了坚实基础。每位警察都是公安机关的形象代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工作体现在每位民警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民警执法过程的始终。大量公共关系活动就体现在广大民警日常的执法过程中,体现在民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只要我们的民警能够利用自身形象,办好案件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与群众的热情沟通,体现出高素质、高水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相信,警察公关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公安机关的形象,和谐警民关系的建立是水到渠成的。

二是以“三卡一回执”为抓手,全面推动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推行“三卡一回执”作为开展群众工作、搞好警察公共关系的有效载体,正逐步显现其优势:一是调查主体由依靠公安一家向综治、公安携手联动转变,进一步拓展了群众工作和社情民意调查的渠道,群众工作的方法更丰富,形式更灵活,信息更及时准确,实效更突出。二是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由随意、静态向规范、动态转变,特别是根据群众满意度的每月分析,便于公安机关掌握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打防控措施、科学布臵警力,从而提高打击效能,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三是由群众的被动配合向警民

良性互动转变。通过发放《告知卡》和《回执》及时向群众反馈案件信息,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群防群治工作得到加强,警民关系得到改善,出现了警民的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是加强涉警舆情引导宣传工作。正确的舆论引导,利党利国利民。现时的宣传方式已从广播电视报纸转入网络时代,舆论速度可用一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我们要认清形势,转变思维,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分析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事件新闻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案件现场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建立公安机关形象危机处理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开展公安工作的正面宣传活动。警察每年死伤那么多,一天到晚值班、巡逻、破案、追逃,既辛苦又危险。为什么还是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累死累活,没日没夜的忙碌,媒体还那么热衷于对涉警负面新闻的报道,炒作呢?就是因为公众对我们了解不够,理解不了,感情不深。公安机关是多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焦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安危,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我们经常要被抛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既然我们与人民群众如此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就必须要学会在这个过程中开展警察公共关系,通过一切努力与群众沟通,不仅要宣示法律的尊严,展示人民警察为人民,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良好形象,也要将警察的酸甜苦辣,流血牺牲告知群众。据此,我局在县电视台开设了“XX警讯”节目,大力宣传我县公安队伍的先进事迹,展现我县公安民警的良好精神风貌,弘扬队伍正气,激发队伍活力,促进我县公安队伍建设,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服务于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总之,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要开展的重要工作。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由公安工作特殊性决定的。我们要将警察不畏艰险,坚忍不拔,顽强不屈,坚持正义,誓死保卫人民群

上一篇:骨折外伤证明范文下一篇:求职信是“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