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4-07-29

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1.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一

文章标题: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和压力增大,企业或单位改革,员工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__工程总公司下辖的单位基本是流动施工作业单位,员工的生活生产模式基本一致,常年在外进行施工建设,与家人分居,又面临着施工工期紧,技术要求高,条件比较艰苦等情况,有部分员

工心理和生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存在员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事故,给企业和员工本人带来了巨大损失的情况。在秦沈线的一个项目,一名不到40岁的员工触电自杀了,在遗书中他说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思,不知道怎么办,不如死了;在辽宁的一个项目,一名五大三粗的汉子在喝了一点酒后经常又哭又闹,说没有电视看,当经理部将电视买好后他又从来不看;在重庆的一个项目经理部,一名员工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自己离开项目经理部,在外面流浪,最后被派出所收留,他的同事说他把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事情都想完了,每天都处于紧张和忧虑状态……上述例子,都可以归结于员工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这些情况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

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企业本身在抓发展抓效益的同时,必须将员工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纳入重要日程。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更有效地促进改革,凝聚人心,促进施工生产的安全质量效果。

进行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下列方面加大投入:

一、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

1、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生产技能,使之更能胜任工作生产任务,从而减少员工完成工作的能力压力;加强员工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员工沟通减压的能力。

2、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用完善薪酬体系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较为稳定的就业心理;解决好各种福利和保险,为员工在为企业效劳和退休后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在员工结婚、离婚、生产、配偶或近亲去世、搬家等特殊情况时给予额外的关注和假期。

3、鼓励员工健康的生活方式。向员工提供保健或健康项目,可以建立专门的保健室和内部健身中心,让员工免费使用,配备专职的健康指导员监督锻炼计划和活动。以生理的健康促进心理的健康。

二.优化施工生产工作环境

1、全面开展工地“三工”建设的评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人体舒适度的需要出发,如关注空气、噪声、光线、温度、整洁、绿化、装饰、拥挤度等方面,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在休息场所设置音响系统,在适当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可以达到减压的目的。

2、鼓励员工兴趣爱好。举办集体活动,如唱歌、绘画、体育比赛等,在项目内部成立员工兴趣爱好团体,以高雅的氛围提高员工心理健康的层次和水平。

三.帮助员工提高心理保健能力

1、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期刊、书籍、光盘,利用内部网向员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实施心理培训,开设有关心理卫生的课程或定期邀请专家作讲座、报告,让员工学会缓解压力、应对挫折。

四,成立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体系

1、党支部、行政、工会、共青团形成合力,把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关注项目中的困难员工和弱势员工,关注员工中的特殊情况,经常进行人性化的交流和谈话,落实好“三不让”承诺,这样就很容易疏导一些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矛盾。

2、在技术和安全、质量方面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以竞赛评比体系调动员工的兴趣和自尊心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心理健康工作,将施工生产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现每个员工的闪光点和亮色,当员工身上的积极面呈现出来后,消极的心理问题便自然退居二线了。

3、企业组织政工干部培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胜任简单的心理咨询和引导工作,在项目生产和施工工作一线为员工服务。

4、企业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的公司接洽,当企业有此方面需求时,心理咨询公司派人对问题进行评估、咨询,对员工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帮助;并于当突发灾难引发大范围心理问题时提供及时全面的服务。心理服务公司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员工心理咨询。员工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咨询公司预约,咨询内容(甚至员工姓名)对企业完全保密。

总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施工项目的管理的发展,人文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的因素要求我们在项目管理中更注重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是构建和谐企业,建设和谐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更加促进生产,推进质量和安全工作,提升项目的效益。

《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来源于,欢迎阅读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二

关键词:贫困生,感恩教育,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正在形成。掌握他们的现状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培育学生健康成才,确保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校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对于目前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力资助的高校贫困生来说,懂得“感恩”才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可否认,在贫困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品德高尚、自强不息,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的优秀学生。但也出现了许多缺乏感恩意识的不和谐音符,具体表现如下:

1、不知恩。对于家庭、社会、国家所给予的各种恩惠全然不知, 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给他的,不需要回报,缺乏基本的对“恩”的认识。 如怨恨父母,亲情淡漠。某些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从小就自觉低人一等,并产生怨恨情绪,对父母产生不满,进入学校后故意与家人疏远,很少与家人联系。

2、不感恩。虽然知道是恩惠,但心中却很淡漠,缺乏感激之情, 没有实现从知恩到感恩的飞跃。在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受个人资助念完大学的学生从不与资助方联系,连封感谢信也没有。部分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当获得资助时毫不感激,对于学校的各类补助都急于争取,认为应当无代价获得,甚至有“舍我取谁”的想法,却从不曾想到国家、社会、 学校为了给予他们补助需要做多少的工作,花多少的心血,不曾想过是否还有更需要资助的同学。

3、不报恩。认识到并且已经感到自身已受了许多恩惠,却还是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从未想过要报答。从感情上来说, 人对家乡的感情应该是最深厚的,但是在某省的一次问卷调查中, 贫困生中只有3% 的人愿意回家乡工作,97% 的人想要留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远离落后贫穷,追求高薪、高待遇,解决户口问题是他们心中唯一的目标。他们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该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帮助家乡脱贫致富。

4、忘恩。完全忘记了当初被给予的各种恩惠,甚至“忘恩负义”,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 但近几年来,部分贫困生却丧失诚信意识,恶意拖欠贷款和利息, 严重影响了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另外,许多贫困生仇富心理严重, 人际关系紧张。因为自身经济困难不愿与周围同学沟通交流,对社会上某些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正确看待,渐渐脱离集体, 甚至产生走极端的路子。

以上种种行为都是由于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所造成的。因此,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只有抓好了感恩教育,才能创造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做好感恩教育的几个环节

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 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报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困生常常处于被施恩的地位, 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感恩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的接受上升为精神动力,并最终转化为主动的行为, 完善自我,回报社会,才真正达到了资助他们的目的。

感恩教育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渗透,具体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社会、学校、家庭要有权责观念。当外来的关怀和资助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麻木。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学校、 家庭在关怀和资助贫困生时都是不求回报的,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在施助时也采取一种“无声”的形式,但是却忽略了要求学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让他们了解家庭和父母的真实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懂得他们的父母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对于社会各界的各项资助他们也应该有最基本的了解, 例如政府排除万难为他们实施各项补助;学校为他们拓展勤工助学岗位;老师们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办理贷款和各项补助手续;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在看到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付出,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第二,营造感恩教育大环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感恩教育的关键。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进行感恩教育,要让他们时刻体会到个人的成长与这三者是分不开的。此外,在母亲节、教师节等特殊的时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感恩活动中,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同时学生自己的现身说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将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以动人的方式进行讲述,能够使听众联想到自身,激起感恩之情。

第三,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事物的归因。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其心智和理论分析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事物发展缘由的归因分析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例如在对待家庭贫困及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时,要逐步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父母或社会自身的问题,甚至产生不满情绪,产生仇富心理,应该看到很多问题都有着历史原因,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正确认识事物的归因,端正自己的心态,坦然面对问题和挫折。

第四,为贫困生报恩、施恩创造条件。贫困生中有不少是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敢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想要报恩、施恩却没有机会和勇气。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以诚意和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例如在平时鼓励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激励身边的人;对曾给予他们帮助的人表示谢意;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毕业后支援家乡建设,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家乡落后贫穷的面貌。

第五,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使某种正确的认识、信念不动摇,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感恩教育是不可能靠一次教育来实现的,一段时间的密集教育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强化贫困生的感恩实践,通过实践,在报恩、 施恩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减轻心理负担,进一步加深对感恩的认识,培养深厚的感恩意识底蕴,起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把感恩教育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贫困生传统的感恩意识中融入新的时代特点,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现感恩教育的可持续性。

三、小结

3.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员工培训;人力资源投资;企业可持续发展

培训是指企业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培训旨在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要使员工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必须十分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

一、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手段

(一)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技能、价值观变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没有一种知识、技能可以终身享用。对新参加工作的员工,不论学历如何,都需要短期的“新人”教育,尽早适应工作环境;在正式分配工作后,企业还需要安排专人进行培训和指导;对技术人员实行车间办学、师徒互学、跟踪学习等形式;对管理人员需要企业全方位教育;在员工变动工作岗位后,需要对员工“再教育”。企业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培训员工,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开发人力资源潜力的主要形式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能动性、持续性、智力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其潜力巨大。最大地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力是成功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

企业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使自己的员工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使员工始终保持技术上先进地位,可以获得最大的技术开发潜能。

二、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投资

人力资源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资本的投入。在企业中并非一切人力资源都是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一定的投资方法——培训,才能使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成为企业中一切生产资源中的最重要的资源。培训,作为开发和发展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已突破其原来的纯教育意义。

培训是一种具有双赢的投资,并且它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培训的价值会随着教育和培训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增加,它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员素质的基本动力。

(一)培训是员工的最大福利

从员工个人来看,企业员工培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与员工的发展紧密联系。企业员工能否获得丰富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对员工的流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人力资源潜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对企业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培训是一种间接投资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土地、资本等占有量的增加具有同等的功能。培训是通过人的改变来产生效果,企业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成正比的。日本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一般工人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经过培训的工人的建议能使企业产品成本降低10%-15%,而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的建议能使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30%以上。由此可见,人的能力是一种资本,人们经过学习得到有用的才能,可以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人力资源使用的这种价值是其他任何生产要素所无法替代的。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以保持其人力资源优势。

三、员工培训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培训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开发过程,而且这种开发具有可持续性。人力资源可以而且应该不断地开发、持续地开发,才能不断的增值,企业才能不断的持续的发展。

在企业竞争日益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训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加强培训应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二)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和培训具有连续性,企业的发展也就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要想永葆生产经营的能力,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员工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人力资源的优势,保持竞争优势,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侯书森.美国著名商学院MBA核心课程人力资源整合精华读本[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3、郭爱英.人力资源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4.

4、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马钧.中外最新管理模式全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胡泳,张瑞敏.谈管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四

中纪委五次全会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提出廉洁自律“四条八不准”规定以来,企廉工作有了明显好转。企业领导干部反腐倡廉、廉洁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精神较以往落实;各项制度规定日臻完善;一个又一个大案要案被揭露,一批又一批腐败分子得到应有的惩处。但是也应该看到,有部分企业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不高,经不起新的历史性变革的考验,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方向,滥用权力,渎职失职,恶性经营,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挥霍浪费,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企业消极腐败现象表现种种,主要有:选用干部任人唯亲,盲目决策独断专行,采购供应回扣成风,虚报浮夸骗利骗名,基建工程高估冒算,投保返还中饱私囊,非法截留滥发私分,虚假合资偷税受贿,擅炒期货损失惨重,管理松弛财务失真,挪用公款体外循环,违规改制侵吞资产,腐化堕落嫖娼赌博,灰色收入无人问津等等,这些消极腐败现象还在滋生蔓延,形势相当严峻。

二、制约企廉工作的主要因素

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不足,问题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因素有两类。一类是社会因素,外界诱惑因素增多,政策法规不健全,监督制约乏力;另一类是干部自身因素,放松学习,贪图享乐,不注重思想改造,私欲膨胀,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到过去,也制约着今后,对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一直起着较大的负面作用。

1、社会变革的复杂多变性与企业领导干部素质的局限性,严重制约着企业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经济大潮的涌动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无疑给加快发展注入活力,带来机遇,但同时也使人们求利观念和“寻租”行为张扬。物质利益的趋动,加之教育的欠缺,致使一部分社会成员是非观念颠倒,价值观念模糊,甚至有少数人沉迷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时尚”难以自拔。凡有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往往伴随着某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少数人利欲熏心,投机心理放纵,急待先富起来;执行价格的双轨制,出现了倒卖批文,官倒横行,一些人不择手段获取廉价利益;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又出现了假合资,真勾结,转移资产,从中渔利;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一些企业经营者又在资产评估、转让、重组中利用职权大做手脚,侵吞国家和集体资产。对于反腐败斗争,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往往把经济建设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企廉工作对立起来,出现了许多模糊认识和廖论。一是“妨碍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难以避免,纠风整纪搞多了,谁还敢抓经济建设。二是“有功论”。认为腐败是开展经济交往的润滑剂,是消除计划经济约束的催化剂。三是“自然论”。认为腐败的根源是生产力不发达,只要经济上去了,腐败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四是“攀比论。”认为消极腐败现象是大气候决定的,别人搞,自己不搞,就要吃大亏。这些错误的观点,阻碍着企业反腐败的深入开展,侵蚀着少数领导干部的心灵,使一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忘记了党的宗旨,违背了党的原则和纪律,甚至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成为企业的“耗子”“蛀虫”,沦落为腐败分子。

2、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性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独立性,为权力腐败提供了较多的实现机会。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但还不健全,尚难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每一项法律法规制度的提出和落实不可能一步到位,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加以完善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改革目标到位,受制于多种因素,从探索试点到推广应用,要经历多少次碰撞斗争和试验;再加上我们长期以来以“人治”为主导的惯性作用,这就为权力腐败留下了体制上、管理上、惩处上的漏洞和缝隙。另一方面,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推行“能人治厂”,“厂长组阁”,实行承包经营,“黑箱操作”,这为企业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的行使用人自主权,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任人唯亲,随意解雇职工;有的利用经营自主权,盲目决策,由厂长个人说了算;实行承包经营,只包盈不包亏,出现了“穷庙富方丈”;有的办暗厂,参暗股,由配偶、子女承包下属企业,承担企业采购供应,把国有企业的“肥水”流人“私田”。对于这些广大职工反映强烈,恨之又恨的腐败行为却往往由于法规滞后,惩处不力,少数腐败分子“腐而不败”。

3、政府放权和监督不同步,企业自主与制约相脱节,使企业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甚至纠而复生。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放松企业自主经营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效地监督工作未跟上,监督机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没建立,监事会形同虚设;有些企业领导干部党政一肩挑,把决策权与执行权集于一身,系企业安危于一人,权力失去了制约。众所周知,腐败离不开权力。一旦权力被滥用或与私欲结盟,消极腐败就必然滋生蔓延。大量事实表明,以权谋私是腐败的本质和核心内容,一切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严重问题,都可以找到权钱交易的印记。当前对腐败现象遏制不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权力监督制约乏力。一是政府放权给企业后,企业权力却集中于“一把手”,班子其他成员未按分工授其权,对权力难以有效制衡;二是政企分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未及时跟上,出现了空档;三是企业党的工作弱化,思想教育放松,党内监督、道德监督松弛,舆论监督又阻力很大;四是企业管理混乱,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给心术不正的企业领导干部,故意制造混乱,混水摸鱼,提供了方

便;五是执法不严,以情代法,以权压法,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部分企业长期亏损,帐外资金和“小金库”屡禁不止。这种对权力失去有效监督和制约的多边交织的群体行为,已成为企业反腐倡廉的严重制约因素。

三、加强企廉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重大决定,其中有十多处提及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监督的问题。这是我们做好企廉工作的方向和依据。

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作用。《决定》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目前改制企业有的并不规范,监事会的职能难以发挥。为此,必须实行规范的公司改革。首先要规范人事安排,改变一肩挑的做法,执行董事长、总经理分设的原则,把决策层与执行层分离,以便分清职责有效监督;其次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工作细则和操作程序,以便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三是要健全纪检、监察、审计、法律顾问四合一的监事会办事机构,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监督体系。四是要加强监事会成员及办事机构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培养和造就一批恪尽职守,秉公执纪,精通业务,能真正履行监事会职能的人才队伍。

2、把加强管理和反腐倡廉结合起来,全面推行企务公开。强化企业管理,是企业工作的永恒主题。《决定》要求“尽快改变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弛,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要把加强管理和反腐倡廉结合起来,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审计和监督,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做假帐,违反财经纪律,营私舞弊,挥霍浪费等行为。”这确实切中了要害,点到了企业管理之时弊。许多单位的实践证明,企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实施全方位监督的有效形式。企务公开的整个过程,公开是全局,群众是基础,监督是核心,领导是关键。企业应把握实质,因厂制宜,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就公开的内容而言,其重点:一是重大决策,特别是重大项目投资、企业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等方面,我们去年进行了期货炒作调查整顿,今年以对长期投资进行审计清理,都是针对决策不慎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为的。二是涉及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人事制度、收入分配、住房改革、业务费开支、资金使用等等,根据我们的情况,拟首先抓好采购招标,业务费公开和落实市政府80#文件的民主监督,三是干部廉洁自律方面,企业领导干部是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他们的一兴一动都是一种示范。他们言行一致,风正行端,企业反腐倡廉才会有效,各项制度才能落实。在适当场合公开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接受群众公开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3、对经营管理者激励和制约同步,建立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使其获得与责任和贡献相符合的报酬,同时要规范经营管理者的报酬,增加透明度,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这是《决定》提出的重大方针和原则。激励必须与考核制约同步,不能只讲报酬,不讲奉献,只讲增加收入,不讲贡献与责任。激励要到位,考核要严格,既要采取年薪制、期股奖励等形式,有效地激励经营管理者,使其劳有所得,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克服那种由于收入与贡献不平衡而导致公开拿不到,就偷着干的现象发生,又要严格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与责任,加大审计力度和财务监督,全面考评其各项指标完成的业绩和尽职情况,用真实的贡献核实其应得的报酬。这几年我们对实行年薪制的企业,坚持先审计后兑现,不审计不兑现的做法,反映良好。对那些由于违法违规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不仅要扣其所得,还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只有这样,经营管理者才能拿得安稳,群众才能服气,企业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5.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五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May ,2005 第3期(总第115期

Journal of Shandong Y 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o.3May.No.115 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 胡虹霞

(北京印刷学院, 中国北京102600 摘要: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 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公民道德基础教育中不可遗漏的一环。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入手, 对在大学生中推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予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5 03-0029-02 Abstract :To be grateful is an ethical principle that everyone should practice.of sense of should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in civ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his essay first indicates fact is university stu 2dents ,and then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nature and method of K ey w ords :university students;grateful;sense of

一、目前, 上、, , 对他人所给的帮助与外界提供的方便心存感恩, 并以自己的实际

行动来予以回报。但是,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功利观念的盛行, 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精神空虚, 缺乏动力, 不求上进, 不比成绩比消费, 不讲朴素讲阔气。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把父母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

理所当然, 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 正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

据《北京晚报》报道, 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 因事和父亲闹了点别扭, 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 父亲未及时给, 就在自己家附近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 并声称:“寒碜寒碜我爸爸。”2004年底, 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 一位父亲在信中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 从不体谅父母不说, 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 虚报学费”。如此“另类”的做法或许只是一些特例, 然而, 其中折射出的大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 却不能当作笑谈。缺乏感恩意识, 不懂得体贴父母, 把父母当作“摇钱树”, 是发生在当今部分青少年乃至某些大学生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至于因打牌闹不和而杀了四名同窗的马加爵, 一些人认为他有严重的心理自卑问题, 由此发展至杀人泄愤的恶果。其实, 若仔细分析一下, 马加爵杀人案是与他缺乏感恩心、感

恩情、感恩行密切相关的。当他看到同学们嬉笑时, 总认为他们是在嘲笑自己, 接着就怒火中烧, 心生歹意, 继之歹行。可他为什么偏偏就想不起平常同学们对他好的时候, 并由此心生感激, 从而平息怒气呢? 如果这样, 岂不可以避免一场

灾难? 马加爵被抓捕后, 自己也承认同学们与他关系不错, 而且有些同学还帮了他不少忙, 可他并没有因此心存感恩, 反而睚眦必报, 终于酿成了一场悲剧。

对于大学生中因“忘恩”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能仅仅批评指责大学生, 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教育大学生的主场———高校方面来说, 这些不良现象与学校教育不够落实, 尤其是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关。可以说, 失去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方面的素质培养, 我们的教育就只能是“半截子”的教育, 这对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笔者认为, 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二、推行高校感恩教育,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 感恩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 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78 人是社会的

人, 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 “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 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 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 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 由于恩情的存在, 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 “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 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 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 进而支撑起

・92・Ξ

收稿日期:2005—01—30 作者简介:胡虹霞(1975— , 女, 湖南常德人, 北京印刷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

一个社会。”[1](P196

所以,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都应该心存感

恩。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 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从外界所获得的恩情, 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心灵健康的人, 就不

是一个受他人和社会欢迎的人。但是,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 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 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 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 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确切来说,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 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 并在内心里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 在认知基础上, 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 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 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 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并形成习惯, 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

世界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他的自传中深刻地指出, 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 绝不是对所受之恩的简单回报, 对大学生来讲, 它是一种自立意识、识, 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要求, , 命。那么, ? 首先, 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 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那就不可能感恩了。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 所以, 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 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 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 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有一首歌唱得好:“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 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 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 感谢大地哺育了生命, 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 感谢生活增友谊爱情, 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 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我们从偶然中获得生命, 又在父母的哺育和师长的教诲下成长, 这一过程中, 我们无时不沐浴着恩德的春风,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此熟视无睹。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因此, 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 帮助学生挖掘出这样大大小小的恩惠的价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又能唤起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 调动起丰富的情感。

其次, 要教会学生图报。知恩就得图报, 识恩、知恩之后, 应当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一点, 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才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虽然我们的生活中渗透着自然的恩典、社会的支持和他人的帮助, 但

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需要感谢的事情。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和奢求, 却可能很少想到对已经获得的一切给以回报, 这实际上是“来而无往非礼也”和自私自利的表现, 值得每一个人

警惕。这时谈到的回报,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还包括情感的回报。图报, 当从感谢做起。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的最高表现方法, 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方法。学生真诚的感谢, 于人于己皆有益。感激不仅是语言上的感谢, 还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另外, 要让学生们知道, 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 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 都是报恩的表现。当然, 这里所说的图报, 并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 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 不是无原则无是非的对所有人的感谢。感恩应本着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原则, 做到努力在平时, 坚持在平常, 奋斗在平凡, 关键时刻看品格。

再次, 要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 还应当报着慈悲的, 即施恩。施恩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施恩的前提是不,。只有,、为。, 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感恩教育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进行有声语言教育的同时, 应注意发挥自己的身教示范作用。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 也是最民主的道德教育, 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而是通过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因而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 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打铁先得本身硬”, 教师应重视自身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

第二, 感恩教育是全员过程。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 它应是一个复合工程。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 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 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我们对新一代的教育才会更有效。

第三, 感恩教育应讲究方式、方法。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诉诸人的情感、意志, 使之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 感恩教育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应做到“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情理交融, 感人心灵”,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03・

6.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六

一、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导致员工离职的原因很多,这些原因的表现形式、重要程度、影响力度都各不相同。究其本质来源,可以从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所引发的心理机制来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有五种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任何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就转变为主导需要。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表明,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该关系运作有效与否取决于激励和保健两种因素。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例如公司正确的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工作安定等,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

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例如工作成就、提升、任务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务上的责任感等,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使员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故称为激励因素。

结合上述两个理论可以看出,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属于保健因素,能给员工带来基本的生活保障,实现员工个人基础层次的需求。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属于激励因素,能给员工带来成就感和受尊重感,实现员工个人对于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此意义上,员工离职原因大致源于来自于企业和员工两个方面。

1.来自企业的原因

(1福利待遇。福利的完善与健全程度,待遇的公平与合理程度,都将影响到员工的内心感受。员工如果长期认为内心实际感受与预期想法差异太大,就可能产生离职意愿。

(2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恶劣,对员工的劳动保护措施欠缺,工作强度超负荷,工作地点太远,难以实现工作与日常生活的平衡,也可能促使员工产生离职想法。

(3人际关系。上下级间沟通不利,同事间关系不好,人际关系复杂,勾心斗角,都容易让员工疲于应对人际关系而导致身心疲惫。

(4领导方式。对领导的管理风格、管理水平不认同,领导对自己不赏识,怀才不遇等因素,也会导致员工产生离职想法。

(5企业发展前景。认为企业没有发展前途,业内发展不好,市场占有率不高,客户不认可,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奋斗。

(6员工自我发展机会。自我发展空间狭窄,晋升通道不畅,发展机会缺乏,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

2.来自员工个人的原因

(1家庭生活因素影响。家庭财务负担太重,或者家庭成员(如小孩、配偶、老人等需要照顾。

(2个人自我追求和发展。员工个人有出国留学、学习深造或个人创业的意愿。

二、正确看待员工离职

离职率是考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反映了人力资源流动情况,也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企业采取的人力资源策略。

员工离职对社会、企业及员工本人都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通过保持适度、合理的员工离职率,能为企业带来新的观念和思想,防止固有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僵化,有利于保持企业活力,这都是离职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范围内的离职人数,可以促进组织血液的自我更新,保持员工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

第二,由于员工离职带来职位空缺,促使管理人员重新配臵和补充人员,从而调整和改善现有员工和工作、企业之间的搭配关系。

第三,为应对离职现象,管理人员会对现有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思考和调整,促进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

但是,离职人数超过正常范围,会影响组织正常运营,增加管理成本,产生消极作用,尤其是骨干员工、核心技术人才、关键岗位人员的离职,甚至是员工集体离职,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员工离职使企业必须重新招募新员工和培训新员工,这就增大招聘和培训成本。新员工是否胜任组织工作,是否能融入企业都具有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风险。

第二,员工离职前,由于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势必会造成工作绩效下降。新员工在接替时,对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的熟悉必然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在此过程中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绩效受影响。

第三,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关键岗位人员的离职,甚至是员工的集体离职,可能会导致企业赖以

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重要客户的流失,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甚至是致命的损失。

第四,离职员工会对其他员工的工作情绪、工作态度产生消极影响,引起士气低落,效率下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引起离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五,过高离职率的企业,必然会在同行业竞争者、客户以及上下游企业中造成不太好的影响,有损企业形象,不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口碑。尽管这是非经济指标衡量的损失,但长期下去,也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进而影响到经济效益。

三、应对员工离职的管理措施

关于如何应对员工离职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在面试方面要严把进门关

企业稳定并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依靠一只稳定、可靠、高素质的队伍来为其打拼。如果一个企业人员跳动频繁,可想而知其可能没有什么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留住现有员工,那么它的运营、管理、绩效、效率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且都不理想。因此,企业就要先从面试方面把好关,为企业招来合适,优秀的人才。

一位有经验的面试官可以从求职者的简历中看到某种迹象。

一个频繁跳槽的求职者,其简历上的工作经验也五花八门,所工作过的公司也很多。问其跳槽理由,含糊其辞,没有说服力。因此,对这样的求职者,企业应该谨慎聘用。

2.企业对求职者应该坦诚相见

对人力资源经理来说,找到人才不是特别难的事情,而寻找到特别合适、非常优秀的高端人才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人才对那些具有良好文化背景、不断追求可持续发展、视人才为自己最宝贵财富的企业来说,聘用后就不会轻

易放走。所以,人力资源经理最苦恼的是如何挖到那些优秀人才。而有的人力资源经理在终于找到这样的人后,为了自身的绩效考虑,可能会想尽办法把企业目前状况描绘得如何好、前景如何灿烂、福利如何优厚有竞争力。在该人才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发现企业的现状与原先描述的一点也不一样,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失望感。因此,该人才辞职跳槽就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企业在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后,对企业自身状况一定不要夸大其词,不要给求职者一个永远也得不到的诱饵。要使求职者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现状是什么,让其有心理准备。一旦求职者选择进入企业工作,就不会轻易跳槽。

3.用良好的薪酬来吸引员工,留住员工

企业若想大有作为并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目标,就要先拥有

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当然并不全是通过薪酬,还有其它诸多方面的措施,但薪酬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1应使薪酬具有市场竞争力。企业要经常对薪酬福利进行市场调查,既不能使自己的薪酬水平比市场水平低,这样就吸引不来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当然也留不住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也不能使自己的薪酬水平高于市场水平太多,这样虽然有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但会加大企业负担,一旦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面对固定、庞大的员工薪酬福利费用,会形成很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和实力,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2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很多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走上了上市之路,一些上市公司使其核心员工持有公司的一部分股份。这样做,可以更加牢固地留住核心员工,使其命运与公司命运结合在一起,发挥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自己的未来与企业的未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实行福利多样化。一家薪酬设计很好的企业,其薪酬不仅包括工资、奖金、各种补贴,还包括各种商业保险,以及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给员工做团队建设。这些

团队建设活动包括拓展、植树、聚餐、游玩、健身等,或者逢年过节、员工生日,发些礼物、购物券。这些活动都使员工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和企

业整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4鼓励员工在知识上多多提高自己。很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都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并对某些课程、短期培训、获得的学历等给予全额或部分报销。员工在自身知识、修养提高的同时,也会把这些知识转变为企业能利用的部分,这样可以达到企业、员工双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4.用真诚、情感留住员工

员工是人,不是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严格的纪律、考核,威严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但在这样一种缺乏人情味的企业工作,员工的感受也一定是不好受的。人作为一种复杂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追求薪金上的满足感,还会追求受尊重、自我发展、成就等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因此,如果仅依靠薪酬单方面的措施,只能暂时留住员工,一旦员工寻求到一份更能提升自己、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工作,哪怕预期薪酬比现在少,也会选择离开。因此,企业要会用情感留住优秀员工,关心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对企业更忠诚,更有工作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5.制定长、短期培训计划,注重员工发展

员工进入一家企业工作时,不仅会考虑薪酬待遇是否公平合

理,还会考虑在这家企业中,自身是否会有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企业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个人发展了,会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企业目标的达成,也会使个人的目标实现,使个人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级别的员工、不同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长、短期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不断学习深造的机会,使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工作是有发展、有前途的。

6.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提升空间

一家可以给员工提供良好成长和提升空间的企业,哪怕薪酬可能没有达到员工目前期望,但员工也会继续留在该企业。因为自身的发展、成就可以为员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有利于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

(1建立内部提拔机制。企业通过创造良性的竞争氛围,提拔那些勤奋努力并为企业做出了一定贡献的员工,这样会更加激发受到提拔的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刺激还没有得到提拔的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和员工都朝着预定目标前进。例如,在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公司,采取每两、三年提拔的制度,即根据员工的绩效,每年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做出是否提拔的决定。因此,不论员工入职时的职位是高是低,只要员工在该岗位做出出色的成绩,一样会得到升职奖赏的机会。

7.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关于“两学一做”具有的深刻内涵

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 所饱含的内在涵义十分深刻, 必须从3个问题去深入理解关于“两学一做”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1)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章程与规则有何意义?

(2) 为何要学习关于习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讲话?

(3)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而言, 怎样做才是合格的?

针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讲, 伴随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和国外文化的不断侵入, 近期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出现理想模糊、思想动摇、党性淡化、观念淡薄的现象;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在其位而不谋其事、不负其责, 对待群众的疾苦视若罔闻;更有部分党员干部丧失了道德品行、生活奢靡、作风败坏, 使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受到严重影响。认真学习共产党的章程, 严格遵守共产党的章程, 是我们党加强党建工作的基础。然而以前在学习党章的时候, 大部分党员干部都是抱着走走形式的心态, 以应付的态度进行学习, 并未将党章作为自己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 敷衍了事, 使得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不自觉的出现了行为和思想方面的偏失。中央大力号召全体党员学习党的章程与党的法规, 正是为了通过重学党章党规对我们的党员干部进行思想纠正和行为规范[1]。对共产党章程和法规进行学习, 不但要读党章党规、念党章党规、背党章党规, 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其中每一字每一句所饱含的深意, 并且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真正用党章党规作为我们行动的准则。我们学习共产党章程和法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用其内容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假如无法做到这点, 那么我们对共产党章程和法规的学习也就仅仅流于表面, 也不能真正发挥出党章党规的指导作用, 我们也就不能称之为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针对第二个问题而言, 对习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讲话进行学习主要是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将思想和行动进行统一, 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是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清楚党中央关于改革发展方面、国防方面以及治理党、国家、军队方面所作出的战略意图。在习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讲话中解释了目前我们党和我们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战略部署, 对我们党在执政理念方面及治国方略方面进行了诠释。对全体共产党人而言, 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 使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和具体的价值, 更为共产党人在当代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所作所为指引了方向。习总书记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既对前人进行继承和总结, 也结合当今形势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讲话内容富含深厚的历史底蕴, 同时也具有时代特征, 在政治性方面、理论性方面、系统性方面和针对性方面具备高度的统一性, 是唯物主义理论智慧的结晶。

针对第三个问题而言, 共产党员是否合格, 首先在于其党性原则是否坚持。党性是一个党员在思想言行方面的基础。合格的党员必须时刻与党、人民和国家心连心, 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都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先。其次, 忠党也是辨别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对党忠诚是必备条件, 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都要忠于我们的党、忠于我们的人民、忠于我们的国家。再者, 共产党员是否合格, 还在于其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在政治方面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 都必须坚定政治信仰、立场和方向, 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前进, 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必须严守党的纪律,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不论是思想还使行动都要紧随党中央的步伐, 与之保持高度的统一性, 对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和战略部署必须坚决执行, 对任何反党、叛党的思想行为必须斗争到底;必须加强自己在政治修养方面的锻炼, 用实际行动实践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言行一致、努力拼搏、甘于奉献。

二、进行学习教育开创了集团公司关于“十三五”的新局面

1. 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于全体党员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出了“两学一做”方针, 对于电力企业党建工作而已,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电力企业发展中, 党建工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目前, 我国电力企业体制改革越发深入, 强化党在电力企业改革中核心作用, 这是保证电力企业顺利改革的主要手段, 而党建工作始终都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首要工作, 必须要高度重视。目前, 在电力企业中很多党员干部的党的意识逐渐被淡化, 作风和腐败问题过于严重, 这样的现象影响着党的发展和前进, 同时还缺乏党性原则, 减弱了党组织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严重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实际情况着手进行, 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企业党员缺失党性的这一问题, 这对于电力企业加强党建工作的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电力企业中, 开展党性党章教育学习, 对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名党员, 应始终学习党建知识, 这样才能使我国电力企业党建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 为“1881”在战略目标上提供了保障

在目前的形势下, 就集团公司中长期阶段的发展而言, 公司提出了“十三五”“四个始终坚持”的战略思路, 确立了中长期“1881”战略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还需要公司全体同仁共同努力, 共同发展。党员作为公司人力资源之中最为优秀的一支队伍, 势必在公司争创世界一流的宏伟愿景中担任中坚力量。在集团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艰巨任务面前, 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吃苦在前, 冲锋在前。就公司目前的总体状况而言, 党员队伍可以很好的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然而要想始终保持这份先进以及这份优秀, 就必须时刻警惕, 常抓党员教育工作。关于“两学一做”的相关学习, 必须经常进行、反复进行, 让全体党员可以始终接受先进理论的洗礼, 将强大的理论力量运用到工作中去, 成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新常态下, 以新的面貌、新的形象、新的作为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始终保持先进的思想、先进的工作和先进性作风, 争做合格党员、争当优秀员工, 为实现企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努力奋斗[2]。

3. 纠正党员不端行为保持纯洁的党风

很多党员不注重自身的言行, 存在着贪图享乐、徇私舞弊等行为, 这些行为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对于普通人们行为来讲, “不端行为”不一定会违法, 其可能是道德不允许的行为。但是, “两学一座”学习教育就是需要不断加强党组织的约束力, 帮助党组织纠正一些道德不端行为。这样要对党组织内部组织规律制度进行完善, 在此基础上, 并贯彻执行党内法规纪律, 在分类指导、民主评议、媒体监督等一些方式下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 确保“三研三实”、“两学一座”、“群众路线”等互相联系, 真正引导我国党员为人们讲实话、办实事。

三、实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 强化电力企业相关党建工作

1. 对党章党规进行学习, 加强电力企业相关党建工作

在发电企业开展共产党的章程和法规方面的学习, 以其作为行动准则, 强化其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方面和工作作风方面的建设。发电企业在党建工作方面的主要内容便是对思想、作风和纪律这三大方面进行建设。经过对共产党的章程和法规进行学习, 结合现今发电企业之中的党员干部在思想方面、作风方面和纪律方面出现的问题, 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树立学习典范、奖罚分明, 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学习, 加强企业关于党的建设工作[3]。

2. 进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 强化党建工作

两学一做主要是对全体党员展开的学习教育活动, 不但可以提升党组织对企业的影响力, 还可以提升党组织对企业的作用力。在进行“两学一做”相关学习教育过程中, 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在组织方面和教育方面的功能, 树立党的威信, 强化党组建设。党建工作中组织建设至关重要, 是我们党领导企业的保障。就目前发电企业而言, 一些党组建设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党组织还不够健全、企业中党组织在领导地位方面、监督作用方面和话语权方面还比较弱。而通过开展“两学一做”, 有助于提升党组织的企业领导作用和监督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发电企业之中开展“两学一做”对于党建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是其党建工作得以突破的关键所在。现今电力企业正处于体制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 进行“两学一做”相关学习教育, 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其党组建设工作, 就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言, 也具有十分深远的重大意义, 因此必须引起企业党组相关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总而言之, 就当前形势而言, 在发电企业中开展“两学一做”相关学习教育活动是其党组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党建工作亦可借此学习之际得到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王京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握三大重点[J].政策, 2016, (4) :30.

[2]汪卫.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警惕五种认识误区[J].政策, 2016, (5) :23-24.

8.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地铁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1.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开展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在无形中起着潜移默化地作用,影响着企业各个部门运作的每个环节。适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有效地提高管理层人员的自身修养和思想高度,推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提升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率。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能促进管理人员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做出合理的调整,减少执行过程中因传统思想而产生的阻碍,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3.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关心人、帮助人、温暖人为出发点,帮助员工消除思想上的小疙瘩,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日常工作中协调好员工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工作及生活中的矛盾,切实维护好员工的切身利益,满足其精神需求,这些对企业健康发展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还能起到克服不良思想风气的正面作用,为员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地铁企业如何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充分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

南京地铁的员工大多是80后、85后,现在90后也即将成为公司的主力军,大部分新员工刚从学校毕业,思想十分活跃,他们在努力适应角色转换的同时往往也会感到到理想和现实的差别,于是就会有几种心态存在,例如:有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心存怀才不遇之感;有的员工觉得进了国企,相当于端上了铁饭碗,于是便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员工认为自己进入公司的起点低,不知道经过自己努力后有没有晋升空间,一时有些迷茫;还有一些员工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只有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及其变化的趋势和特点,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找准位置和切入点。

2、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人、因事而异

随着地铁企业不断发展,地铁线路不断增多,地铁员工队伍也在日益庞大。人多的地方想法也多,员工因为年龄的大小、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家庭环境等因素不同,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事情产生不同的想法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注意避免说套话、说空话,要从实际出发,多换位思考,以诚待人,竭尽全力为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从根本上解决员工思想上的小疙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3、加强企业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队伍建设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活力,推进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达到统一思想、推进工作的目的。其次,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为员工提供思想政治学习的机会,通过定期开展演讲交流、座谈讨论、例会宣传等活动,充分调动其积極性,促进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最后成立相关的政工队伍,政工人员是影响企业政治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其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南京地铁早在2009年就设立了专职的党群工作人员,在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党群工作,为确保运营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4、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和员工进行合理地自我定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一定的思想动力。

首先,企业要为员工服务。企业应学会从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员工的需求放在首位,尊重员工的意见。地铁企业应当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将其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为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切实保障员工的权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对其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积极地引导。其次,员工要服务于群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地铁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则需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地铁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也是城市的窗口企业,其发展需要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保障。地铁企业应以自身服务员工的良好形象指导和教育员工树立服务群众的正确态度,培养员工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努力打造企业“大政工”格局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要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就必须依靠公司上下全体干部员工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依靠党群工作人员的力量,更要发挥公司各个层面的力量,这就要求在企业中构建一张"大政工"网络图,从中层领导、技术人员到工班长,都应当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主动承担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随时随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一些不好的思想苗头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在企业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政工”格局,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主动把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与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切实维护好员工队伍稳定和运营生产稳定,为地铁企业蓬勃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先进的企业需要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坚实的后盾,在新形势的社会大背景下,地铁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地铁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华.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20):41.

[2]薛泽军.浅论如何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宣传工作[J].企业导报,2013,(7):191-192.

[3]王文艺.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8):141-142.

9.企业员工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九

一、实施情感管理,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

情感管理的本质就是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尊重人就意味着有效满足一定对象在特定情境中的合理要求。尊重人,不仅要求企业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劳动成果和价值,还需要企业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公平、公正的制度和待遇,良好的沟通环境给员工以光荣感和成就感等等。积极实施情感管理,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可以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1.认真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谓认真,就是讲始终如一不动摇。“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而言,就是要尊重员工的劳动和尊严,努力激发员工的劳动和创造热情。因此,企业必须做员工的“家”,使员工有归宿感、安全感、温馨感,企业领导要像家长一样关心和爱护员工。只有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家自觉地积极创造,努力工作。

2.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制。明确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明确企业对员工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规定员工对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和员工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3.互相理解,顺畅沟通。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亲密感只能建立在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有设身处地接纳对方,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沟通才可以有效,关系才会密切。有人提出“管理透明化”的主张,这种主张要求管理人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坦诚地与员工沟通,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开诚布公,倾听意见。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企业生产经营的形势是与每个职工休戚相关的,员工只有知情明理,才能立足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有的企业在公司范围内设置总经理信箱,职工有建议要提,可越级向总经理反映,形成快捷反馈渠道和机制。有的企业重视问卷调查,经常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大家畅所欲言、实话实说,调查的结果既实实在在又富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地让职工减轻负担,集中精力投入生产,心情舒畅地为公司贡献效益。

5.尊重员工的合理要求,采取措施帮助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不要忘记员工对企业的点滴贡献,多进行激励,在制度、政策、待遇上激励员工积极向上,多为企业出谋划策,不断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培养亲和文化,营造“企业是我家”的软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和的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重要内涵的体现,而通过始终爱护人、尊重人、承认员工的劳动和做出的成绩,构建企业上下左右良好的沟通系统,让人才了解和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并切实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心,让他们毫无怨言地努力与奉献,才是抓住企业文化建设的“本”,才能从根本上稳定人心、留住人才。

1.重视文化建设,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念。在管理就是效益的时代,“管理胜出”是非常容易接受和被理解的。可是管理的刚性抑制了思维的创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诸如员工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等,是不能通过管理来解决的。过分强调管理,而忽视文化建设,形成不了具有凝聚力的价值观念,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样,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因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培训共同的价值观,是增强凝聚力的根本保证。培养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给员工提供更好地完成工作所需的方法和培训,通过投资培训和将学习作为头等大事,让员工得以应对自如地做自己的工作,并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让员工知道自己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重要的和必须的,是和企业的远景目标息息相关。这种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包含了尊重、诚信、认同等思想,是互动的,也是易于接受并共同遵守的理念。

2.发挥领导意识,树立良好的引导作用。领导的作用在于通过激励等方法,实现组织的目标。减少官僚主义、颐指气使、独断专行等行为,去除依靠命令、控制和等级来实现目标的思维。通过制定高质量的目标,并激发员工尽情施展,而不是采用强制、霸道的过程控制是最好的激励和鼓励。靠人格的力量、以身作则,鼓励员工思考和贡献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引领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引领员工为共同目标的奋斗,能有效地减少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等阻碍员工才智发挥的障碍,为员工创造一个可以尽情施展的理想环境。

实现“企业是我家”的理想,是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愿望和努力方向,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核心所在。不仅需要员工素质的提高,更是需要企业经营者领导理念、管理思维的更新和转变。通过自上而下的引领、激励,形成全员参与、互动、开放、尊重的无边界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是我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实行无障碍的双向沟通,以心换心

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员工的忠诚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管理者用“心”换来的。在具有高度忠诚员工的企业中,管理人员都十分清楚:员工的忠诚是建立在企业对员工的信任基础上的,而信任又需要大量的双向沟通。良好的沟通环境,可以起到员工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的作用。员工在沟通中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吸收者,彼此学习,互相提高。企业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必须做到沟通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越容易,越频繁,员工的归属感越强,忠诚度越高。人都是有感情的,有交往的需要。沟通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的机制,并满足了社交需要;沟通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它是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润滑剂。

1.员工应该主动与管理者沟通。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企业从上到下都重视沟通管理,拥有良好的沟通文化。员工尤其应该注重与主管领导的沟通。一般来说,管理者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很杂,许多时间并不能为自己主动控制,因此经常会忽视与部属的沟通。更重要的一点,管理者对许多工作在下达命令让员工去执行后,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去,因此没有切实考虑到员工所会遇到的具体问题,作为员工应该有主动与领导沟通的精神,这样可以弥补主管因为工作繁忙和没有具体参与执行工作而忽视的沟通。

2.管理者应该积极和部属沟通。优秀管理者必备技能之一就是高效沟通技巧,一方面管理者要善于向更上一级沟通;另一方面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与部属沟通。许多管理者喜欢高高在上,缺乏主动与部属沟通的意识,凡事喜欢下命令,忽视沟通管理。对于管理者说,“挑毛病”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必须讲求方式方法,切不可走极端,在责备的过程中要告知员工改进的方法及奋斗的目标,在“鞭打快牛”的过程中又不致挫伤人才开拓进取的锐气。

3.企业忽视沟通管理就会造就无所谓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沟通管理,大家都消极地对待沟通,忽视沟通文化的话,那么这个企业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形成一种无所谓企业文化。任何企业中都有可能存在无所谓文化,员工对什么都无所谓,既不找领导,也不去消除心中的愤恨;管理者也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大家

共同造就了企业内部的“无所谓文化”的企业文化。在无所谓文化中,员工更注重行动而不是结果,管理者更注重布置任务而不是发现解决问题。试想如果自上而下都认为一切都无所谓,那么企业发展的结局会怎样呢?

4.沟通是双向的,不必要的误会都可以在沟通中消除。沟通是双方面的事情,如果任何一方积极主动,而另一方消极应对,那么沟通也是不会成功的。试想在员工主动找领导沟通的时候,领导推诿很忙没有时间沟通,或者领导主动与员工沟通,然而员工却不积极配合,也不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双方不能消除误会,甚至可能使误会加深,最终可能分道扬镳。

总之,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切领悟“情感”是员工对企业的一种极其微妙的心理体验,情感因素对人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只要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员工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实施恰当的感情诱导,积极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努力增强企业的亲和力,企业的兴旺发达就有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坚:企业文化修炼[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177-195

上一篇: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办法下一篇:企业领导思想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