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合理训练论文

2024-09-09

激发兴趣合理训练论文(精选9篇)

1.激发兴趣合理训练论文 篇一

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学生练习写作文虽然远没有这样重大的意义,但其重要性也很可观了。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权重是!,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成了“重头戏”。传统的训练方式是,老师选一道题目(多是试卷上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在一两节课内完成,1 周或2 周1篇,完全是应试作文的模式。效果不佳,就加大训练量,其理论基础是“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作文是写出来的”。诚然,作文是写出来的,像这样磨来磨去,只能是磨走了老师的耐心,磨走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年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有限,甚至原地踏步。考试要考作文,但作文决不能只是为了考试。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使人乐于积极地寻找满足他认识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它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活动动机。它的稳定性和效能性是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林语堂先生谈读书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说:年轻人读书,有“趣”最重要,因为它能激发人的灵机,倘仅为文凭而读书,永远必不成器。练习写作也需要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写作的兴趣,只为考试而练习写作,甚至直接用考试的模式来练习写作文,同样“必不成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改变过去应试作文的训练模式,日常作文不做任何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诗言志”,先有“志”而后为诗。作家搞创作,要先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形成思想,产生感情,积淀既深,发而为文。这是写作的基本规律。而传统的作文训练模式是反过来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他可能未曾体验过的事,论证他从未思考过的观点,只能是闭门造车,向隅空想,为完成作业东拉西扯敷衍成文,这种状态下要想写出好文章实在难。看学生写的东西,随笔文章往往比正经八辈的文章写得好,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因为随笔是由心而发,是充分自由状态下的“创作”。即使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也由过去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改为现在的话题作文,目的就是拓宽考生的思维空间,尽量使题目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践“接轨”,让他们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平时的作文训练决不能以应试的形式进行,对学生限制过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发挥。要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情郁于中,必然要发之于外,胸有块垒,不吐不快,他们也有极强的“表达欲望”,使之处于“自由创作状态”,他们才能发实感抒真情,发挥出最高水平。

二、放宽写作的时限(红楼梦)里宝、黛等人在大观园命题限时作诗,颦儿提前老早就交了卷,众人都说好,评为第一。我们也觉得好,但比较起来,她的这种“限时作文”远没有(葬花词)等写得精警动人。这恰好反证了写作的另一条定律―――创作需要一个提炼加工润色的过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一“绿”字沉吟多日,几经改易方始定稿,但也正是这个几日方得的“绿”字,才使这首诗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学生写作文也不例外,写作文要有灵感,而灵感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它需要寻寻觅觅;要有巧妙的构思,而构思也需要有过程―――有时是个较长的过程;语言要锤炼,而锤炼也需要时间。鲁迅先生说:“写不下去的时候,不要硬写。”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要给学生留出较充足的时间。我们要求学生! 周交“ 篇作文,使之有充裕的时间去构思,去加工润色。

2.激发兴趣合理训练论文 篇二

一、结合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增加部分演示实验, 强化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一)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物质在溶于水时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鲁教版教材P65《 实验探究3—1》 ,利用温度计测量硝酸铵和氢氧化钠溶解前后温度变化来证明物质溶于水时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 。 为了使实验更加直观,同时又增加趣味性,可以与水结冰、蜡烛熔化等日常生活知识相联系,在测量温度变化的同时,增加如下实验:

1. 硝酸铵溶解时的吸热现象

首先在小木板上滴10~15滴水,然后放上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50m L水, 提起烧杯,烧杯不能把木板带起;再把烧杯放回到木板上,然后加入30g硝酸铵固体,并不断搅拌使其溶解。 用手提起烧杯时,木板与烧杯冻结在一起(与测量温度同时进行)。

2. 浓硫酸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在小木板上滴几滴熔化的蜡烛,迅速放上烧杯,蜡烛凝固将烧杯与小木板粘结在一起。然后加入50m L水,再慢慢沿烧杯壁倒入20m L浓硫酸,边倒边搅拌 。 再提起烧杯时,木板自然下落(与测量温度同时进行)。

这样补充既有温度数据的定量变化表示,又有日常生活经验的辅助感知,强化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二)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

在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探究时,教材设计的是木炭、铁丝 、蜡烛分别在空气与纯氧气中燃烧并进行现象对比,进而从微观上分析总结现象不同的原因 。 在授课时,可以增加硫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的对比的演示实验:首先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燃烧匙中的硫粉点燃后放在空气空观察,再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但是在完成该实验时,要使用密闭装置,并且将产生的二氧化硫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以免二氧化硫, 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纯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使学生发出惊讶的呼声 “好漂亮的颜色,太美了 ”。老师则可以顺势点出其产物二氧化硫是酸雨的罪魁祸首,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该实验的增加又为以后 “ 促进燃烧的方法 ” 教学作了铺垫 。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探究

鲁教版P93《 实验探究4—2》 : 1A试管只加入3~5m L过氧化氢溶液; 2B试管加入3~5m L过氧化氢溶液,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3C试管加入3~ 5m L过氧化氢溶液,再加入少量瓷片;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目的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和反应速率的不同,确定出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授课时,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在将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并增加一组实验:在D试管中加入3m L~5m L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几块土豆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对于土豆,学生都不陌生,但对于它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的作用,学生并无相关的知识储备,因此会感到新奇而惊讶,这一实验无疑会成为强化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 催化剂” 。

(四)燃烧的条件探究

在讲授燃烧的条件时,还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设计成如图1所示的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 、 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具有污染或危险性的实验视频,保护环境的同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一)录制或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1. 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

在讲授鲁教版教材P127燃烧的三个条件时,可以沿袭老教材中的如图2实验,进行探究:

改进该实验:将薄铜片中间折成如图3所示形状,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两边从而被隔开,这样就可以避免白磷燃烧后又将红磷引燃,误导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铜片上的白磷 、 红磷都能燃烧。

学生已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过磷的燃烧,有一定的经验与知识基础 , 但物质在水中的燃烧学生不可能见到 , 这也“有违 ” 原有的生活经验 。 而白磷真的在水中剧烈燃烧起来 , 此实验情景真实、可感 、 新奇 , 这给学生带来的震动将非常强烈 , 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图4所示)。只要有可燃物、 氧气、 达到一定温度,就一定能燃烧。 达到这三个条件,就是“水火也相容 ”!

但是,由于产生的P 2 O 5会污染空气,所以教学时,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录制整个实验过程的视频资料,配有简洁的讲解,利用多媒体播放,使学生轻松明确燃烧条件三者的关系:即缺一不可,视频可以循环使用,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污染。

2. 录制部分违规操作实验视频,作为反面教材以规范实验操作

有些实验的错误操作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加热固体时,试管放置错误使试管破裂;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完后,若先撤离酒精等水槽中的水会倒流回试管底使试管破裂;在浓硫酸稀释时,若水加入浓硫酸中,会使硫酸沸腾,飞溅伤人。这些实验若演示, 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这两个实验故意违规操作并录制视频,这些视频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违规操作后果的严重性,无疑加强了学生操作的规范化。

三 、 改进部分演示实验使现象更明显以激发学习兴趣

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 。 鲁教版教材P41《 活动天地2—5》 利用如图5所示装置点燃氢气,目的是让学生实验观察氢气燃烧发出的火焰颜色,观察杯壁的现象,确认反应产物为水,通过触摸杯壁了解氢气燃烧的放热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

由于是在玻璃管口点燃氢气,玻璃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硅酸钠( Na2Si SO3), 在焰色反应中含钠元素的物质灼烧时火焰为黄色,所以实际看到并不是淡蓝色火焰,而是黄色火焰,这样就干扰学生对火焰颜色的正确记忆,并对理论知识产生怀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演示实验时可以将玻璃管换成特大号注射用的针头,由于针头是不锈钢制成的(主要成分是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当点燃氢气燃烧时,针尖只是处于红热状态,观察到的是一个红点,这样就会清楚看到氢气的淡蓝色火焰。

在《 水的合成》 教学中需要点燃氢气,而氢气不纯很容易引起爆炸,故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爆炸性气体点燃,对于“气体点燃可能爆炸 ” 缺乏感性认识,在授课时,可以增加氢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性实验。为了让学生切实感知气体爆炸的威力与危险性,又确保实验的安全,可以采用普通的矿泉水塑料软瓶( 550m L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会气体后拧紧带有小细孔的瓶盖,然后用长木条在细孔处点燃 。 剧烈的爆炸声和炸开花的塑料瓶会让给学生目瞪口呆,让学生心有余悸(说明:实验时,要提前安排心脏承受能力差的同学,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从而长有记性, 即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通过该实验既进行了安全教育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紧紧围绕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挖掘这些实验潜在的魅力,并对其进行改进,适时 、 适当地补充, 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而实验现象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会抑制不住学生内心的好奇从而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兴趣。改进或补充的实验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教学潜在的魅力,会平添化学的趣味性,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

摘要: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教材中部分探究实验教学的改进与补充,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教学潜在的魅力,增强化学的趣味性,对于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催化剂”。

3.激发兴趣合理训练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直观 兴趣 激发 综合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环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节课时,我根据课文设计了视频,由歌唱家将大为演唱的 《我爱桃花我爱家》歌中唱到。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当我想家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桃花 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可爱的家, 家乡盛开的桃花,是我心中最美的花。 好山好水好一派盛开的桃花 。伴随着歌声进入新课,同学们:芳香美丽的桃花你们看到过吗?有桃花的地方一定很美吧!我相信同学们的家乡也是这么美,请同学们说说自家的桃花,杏花,有什么特点。花开、花谢、之后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听着甜美的歌曲,把同学们的兴趣带动了起来,诱发起学生对桃花兴趣。为这节课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通过图文声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相聚,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 ,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 达到寓教于乐 , 寓学于乐的目的。

初一学生刚刚步入中学,对生物这门的学习还很陌生,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为了使他们对生物的学习有更浓厚的兴趣,科学的学习 , 在学习第一章《认识生物》时 , 我就精心制作了一堂多媒体课件 , 从网络上搜集许多与本节课有关的生物图片 , 一些图片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多媒体 软件进行处理 , 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 , 用以介绍 “ 生物的特征 ” 。同时还搜集到动物捕食 ,遇敌怎样来逃脱,动物的体色与环境相适应, 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等视频素材加入课件中。吸引同学们的眼球,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一开始就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本节课知识中去。

三、 让多媒体发挥它的直观的教学优势

不管那一学科教学都应在学生“ 学 ” 字上 ,找出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本节课知识点的突破,教师的主要任务 , 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生物课堂课教学中 , 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 , 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讲血液循环这节时、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 ,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出具有动感相结合课件。呈现给同学们一个真实感的画面。 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 ,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 , 积极思考 , 踊跃发言 , 你一言 , 我一语 , 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身体指出血管的位置。这一节课上得很成功 , 多媒体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模式 , 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 使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

四 、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学习需要兴趣,由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 由动力到兴趣, 由兴趣到学习 , 由学习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力 , 推动着学生学习,并且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不断取得成功。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造情境和营造氛围方面比传统教学法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下面就怎样利用多媒体来教授看图软件的实例来说说多媒体教学是怎样激发学习兴趣的。

例:在讲血液循环这一节课时,特别是人体的血液循环时,教学难度很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抽象、空洞。单凭教师按照老的教学模式来讲是很难让学生来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的。只有利用多媒体的数字教学,才能让同学对血液的流动产生真实的血液在流动、才能体现人在生命活动时血液流动的方向,及血液所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学生就好象亲眼看到自己身体血液在周身流动,产生真实的效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分析和观察的能力也随之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充分的掌握,使记忆更牢固。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学生由不喜欢上生物课到特别期待上生物课。

五 、多媒体教学应注意针对性。

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形式、内容、时间安排都应有所不同,这一点我们已形成共识。但是,有一点似乎被许多媒体程序设计者所忽略,那就是:分层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练习、考试、评价方法,这也是多媒体大有作为的一个方面,也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软件和多媒体工具,同一软件也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类型,包括:不同基础和能力,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学习兴趣和方法。这种思想早已提出,只是到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有这种教学思想的软件还很少,有赖于我们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关系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实,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一個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现实教学最优化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显示了它的先进性,因为它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教学。两者在运用过程中应互相补充,兼容并进,择优而从,方能相得益彰,最终将融于一个体系之中。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写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合理使用、有所取舍,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防止为使用而使用、追求表面的华丽。

4.激发兴趣教学双赢 篇四

平定县冠山联校东关小学

[论文摘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能达到语文教、学的双赢。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竞优比赛,激发兴趣;

三、深钻教材,因材施教。总之,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喜爱语文,就会深钻细研、感悟创造,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激趣熏陶竞优深钻教材因材施教

[正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高涨。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能达到语文教、学的双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点尝试。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起到悄无声息的“熏陶”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学生的模仿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声情并茂,并适时、适地背诵一些名人名言或名家名篇,这样不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使他们耳闻濡目染,无形之中感受、体会到语文其乐无穷,明白学语文要日积月累,从小处做起,从现在开始,并慢慢地喜爱上她。

二、竞优比赛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优比赛,所以我在班级坚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划分成十个“语文学习小组”,每小组设组长一人,依据竞赛成绩月月轮换。把学生的预习质量、写字效果、作业质量、单元考试成绩、课外积累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此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深钻教材因材施教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两个,首先是要深钻教材。教师要细细研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课文结构和表达方式要全面把握,精细地揣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课文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生的表演欲极强,在教学文言文《学弈》的时候,分别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自告奋勇抢着上台,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语调乃至性格特征在表演中得到充分表现,变得具体可感,从而

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其次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语文成绩当然参差不齐。要让好的更好,差的变好。老师就要平等对待,提出不同要求。我们对好学生不能骄惯,要求精益求精,比如让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做更多、更难的作业,抽出时间参加班级活动等。这样既不让他们变成“小书呆子”,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可以每次少布置作业或布置较简单的作业,让他们慢慢找回自信,对学习产生兴趣。当然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人为拔高,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达到逐步转化。

5.激发作文兴趣(140326) 篇五

江苏省江阴市:蒋仪

内容提要:

本文从“精心创设情景,诱发表达欲望;反映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给作文方法,激发表达灵感;重视修改讲评,精雕细凿成金”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作文兴趣,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既乐于写作,并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诱发表达激发精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同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创设情景,诱发表达欲望

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是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的关键。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有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

同时,我们教师要做到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

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反映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解决学生“写什么”的关键是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我注意做到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我都

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教给作文方法,激发表达灵感

解决让学生“怎样写”,应该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

(一)、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又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林冲的谦逊和洪教头的狂枉、以及林冲棒打洪教头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又如教学《天火之迷》一文,我启发学生,富兰克林之所以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是因为作者雷电的威害和人们对雷电的迷信写的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做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

(三)、要求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

验,积累语言。

四、重视修改讲评,精雕细凿成金

为如何解决学生将文章“写好”的问题,应该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1、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3、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6.激发兴趣优化教学 篇六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幼儿园,年龄小,有意注意能力弱,上课时很难静下心来听课,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20分钟,时间长了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而一开始的拼音和汉字学习枯燥无味,如果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学习上,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学习内容。但要是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孩子们可以在玩中学会知识,发展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兴趣呢,我认为方法有很多:

一、运用合理的导语,激趣导入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要根据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而想象力丰富,表现欲强,好奇心大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导言是每节课的引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言设计不仅能承上启下,顺利地导入新课,还能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导言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导言设计,以提高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一上课我先给学生猜了一个关于乌鸦的谜语。学生对猜谜语都有很大的兴趣,以谜语引入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促使了学生积极动脑。接着我顺势导入,“可是今天小乌鸦遇到了一点困难,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吧。”这样学生都愉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这节课也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保持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容易在直观的教学中激发兴趣。低年级的语文教材通常都是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孩子们一打开书本就会被吸引,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如在教学汉语拼音第一课时,教师提出画面上有谁,在干什么呢?图上还有什么,又在干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可大了,都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思考,接着让学生模仿图上大公鸡打鸣,再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学生争相模仿,老师再正音,通过有趣的图画到轻松的学习,模仿正确的发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主动的,轻松的,也是愉快的。

三、寓教于乐,活动中识字

根据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做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来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教学“心”字时,有些同学总写不好“卧钩”这个笔画,放不对三点的位置,我就和大家一起合作,编了一首儿歌来记忆:一口锅子炒豆子,一共炒了三颗豆,两颗掉在锅两边,一颗左来,一颗右,还有一颗在中间。如此形象生动的儿歌,再加上还有自己的创作,我相信小朋友们都会牢记这个字的正确位置,不会再写错了。此时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其乐无穷。

四、积极评价,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的、充满童趣的评价方式,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也会使课堂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写字教学中,谁的写字姿势正确,谁的字有进步,谁能坚持一笔一画把字写端正,我都会及时在课堂上当众表扬。对于一些写字写得稍差的学生,更是一发现有进步就及时表扬,其他学生听了马上会更认真写字。而有些学生即使他的字达不到优,但他认真写了,有进步了,我都鼓励他们,给他们打优。通过这些积极的评价,孩子们的识字写字兴趣得到了提高,写字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五、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用短小、精炼的顺口溜唤起学生的倾听意识

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改变他们注意的对象。所以,能否在一节课的开始,当学生的兴奋点还停留在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时,把学生由“课下”引到“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唱些有关学习习惯的儿歌。例如:“铃声响,坐端正,静等老师来上课。”这样,有助于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接新课。

(二)以趣味、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教师幽默的语言,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在教学中,我也常会采用一些趣味、幽默的语言。例如,有时当我范写生字时,总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于是我就停下一会儿,当学生都安静地看向我时,我就说:“老师怎么总听到‘嗡嗡嗡’的声音呢,看来我们班好像飞来了一些小蜜蜂来给大家捣乱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们在哪儿吧!”这样说着,学生便都闭上了嘴巴,认真地听讲了。

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课堂改革的新形势,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孩子们才会从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自己要学,我爱学。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朝阳小学

7.激发兴趣合理训练论文 篇七

随着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发的重要。黑板、挂图等辅助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要求。因此,怎样把课堂教学和远程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全过程,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备课人、课程内容和技术能力来确定是否需要,用多、用少要取决于是否真正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在应用时,应该对所使用的表达手法、方式,考虑问题的角度、提出的问题、举出的例题、练习的习题等严加斟酌,仔细剖析,而不仅仅是求形式走过场。应根据具体要求,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的对象。充分利用其特点激发和带动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已有软件很难符合教师的教学意图和知识本身的科学内涵时,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处理的思想,自己编制辅助教学课件,克服机械引用的弊端。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不仅要对教材、教学、教法有很深厚的功底,相应还要求具备较深的计算机素养。

只有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研究表明:7至13岁的儿童思维正处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方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过渡,但其大部分仍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落在形象事物上。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推动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

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容量和学生承受能力的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材区分出不同类型的知识,对教材内容具体处理,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差距,认真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画辅助教学无疑能够加大课堂容量,但由此必然带来知识的累积速度与学生理解掌握程度之间越来越大的矛盾,因而不要误入“题海”的怪圈,应当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和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还有,动画辅助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来展现,画面停留时间短,所以重点内容不仅要增加重复次数,而且还应通过书面表达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教师应及时处理最好是和学生共同讨论出现的问题,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从多角度认识事物,从而提高学生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教材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可能

任何时代的教育总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技能为主体的,而学生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多媒体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很为方便的辅助手段。但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替代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更不能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偏离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制约了多媒体课件功能优势的发挥,甚至起了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不注重实效;一味地追求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全盘托出,全然不顾学生的思维锻炼,也不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体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对很多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综合、概括、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势必影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无不需要实践的锻炼。实践是人的能力和精神得到多方面自由发展的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发挥儿童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手段。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条件,提供了实践可能。

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课堂主导者,课件制作者而言,既要考虑到知识处理的科学化、直观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还要不拘泥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既有思维框框的限制。由于制作者本身固有的思维局限性,表达手法和方法也缺乏多样性,所以应该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远程教育资源提供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给每个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它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不仅要考虑到知识和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意识的更新。要科学、正确地研究和探索现代化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茶店镇中心学校)

8.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篇八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五彩池的美景,通过展示课件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

二、巧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鼓励他们。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调动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秋的原野》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为学生多提供参与机会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我在教学《秋的原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美丽景色,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贪婪、不由自主、生气”等词及重点句子赏析,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理解。我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我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了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

五、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熟记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9.寻找机会,激发兴趣 篇九

寻找机会,激发兴趣

三年级作文之我见 ―― 寻找机会,激发兴趣 从事三年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以来,我在作文教学方面有所启示,现在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重在语文教学的结果,最后都体现在读和写之上;难在教师尽力地讲,学生费神地听,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作文教学,实在是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对初步学写作的小学三年级儿童来说,其难度更大。思考其中缘由,不难知道,这是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带来的后果。在日常作文课上,我们教师只顾把作文题目一布置就让学生做作文,使学生冥思苦想,半天难以下笔,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儿童对直观的、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据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比较丰富的生活,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获得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我们要从组织儿童感兴趣的观察活动入手,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从而展开作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细摸,用鼻子嗅,用心灵感悟,即引导学生用全部感官和心灵去触觉情境美的存在。 我想,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时机,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我以重视学生写观察日记为突破口,平时总是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自己身边的事、景…… 正值秋末,一天下午下课时候,外面刮起了大风,而此时校园中的情景不正是很好的观察素材吗?于是,我马上组织学生来到室外,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利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了。有的写道:“今天的风可真大呀,让我觉得有点冷。只见大风把树上的叶子呼呼地刮下来,叶子手牵着手在操场上飞舞。有的翻着跟头,好像在赛跑,真好看!”有的写道:“风把我们的卫生区的叶子堆了三个大堆,我高兴地想,这下好了,不用我们扫了,我应该怎么谢谢风伯伯呀。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呼’地一声,把小树都刮倒了。幸亏,旁边的一棵大树支住了它。那么,我就替他谢谢比它大的`大树吧。”……学生的想象力和他们独特的观察视角是我之前所未料到的,我真心地为他们喝彩,我深深地被他们感动!这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学生们来说是多么珍贵的感受,是多么珍贵的经历,是多么宝贵的经验哪! 我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社区资源开掘素材,带着学生们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让学生们观察校内的爬山虎;校外的小河、田野、庄稼;王老师养的鱼、小鸟、各种各样的花都成了我班的小客人;每当下雾、雨、雪,我都带领学生到外观察。每当有精彩之作(哪怕是一句话)诞生,我都要让小作者朗诵给大家听,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作文的需要。这样,拉近了学生生活与

[1][2]

上一篇:看美丽的桃花作文下一篇:摄影测量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