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产业发展思路

2024-09-29

园区产业发展思路(共8篇)

1.园区产业发展思路 篇一

关于园区腾飞与发展思路及想法

规划建设局

一、规划方面:园区发展的最终将要建成完整的城市,发展过程最直观的体现将是城市

建设过程,而城市建设的前提就是要规划先行,园区目前仅完成了0.8平方公里启动区的控制性规划,无法满足下一步的快速发展要求,2014年规划主要重点有三项:

1、要以精品、智慧、标志以及服务为规划标准,根据电子商务、智慧安防、中转物流等产业性质、需求来合理布局,按照10分钟步行圈概念配置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地完成发展大道以东4.2平方公里规划方案;

2、深化0.8平方公里启动区城市规划设计,确定城市建筑立面、高度、指标,提升城市品味,并且在后期的项目开发中严格执行,确保达到规划方案的要求。

3、系统规划定位园区的城市位置、形象标志、道路指引,要做到醒目、方便、快捷指引客商来到园区,解决目前存在的不知道园区、找不到园区的尴尬情况。

二、国土方面:项目建设的基础是土地供应,园区目前的土地供应紧张严重限制后期大

发展的速度,要提前谋划,在用地规划调整、用地指标方面给予充足考虑,积极向上争取土地供应政策扶持,及早完成发展大道以东的用地规划调整审批,预留充足土地指标供应,为项目启动建设提供条件,并且从节约土地、保证开发进度考虑,建议对园区后期的土地全部由园区摘牌,分块招商建设。

三、载体建设方面:面对园区项目载体建设多,进度要求紧,涉及的部门多,帮办单位

要强化责任,对项目要多跑、多问、多催,及时了解项目困难,及时组织会办,园区各职能部门要全力支持,对项目困难向上积极协调解决。

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制定直接发包办法,对影响园区生产生活、土地开发配套、重大民生需求、防洪排涝水系沟通、紧急领导交办等争办事项采取直接发包形式迅速给予落实解决。

五、建设管理方面:

1、园区今年建设迅猛发展,在建工程面积将达到70万平方米,用

工人数将达突破2000人,建设工地的质量、安全及稳定是我局的重大责任,而我局目前专业人员仅有3人(含借用1人),既承担着建设工程管理工作,还同时承担着国土、规划等职能工作,人手不足,在前期工作中也存在着监督不到位、整改落实不到位、现场管理缺失等情况,后期要争取增加工作人员,强化责任制度,对建筑工程严格按标准化工程要求进行管理,催缴考核基金及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督促建立工程款监管帐户,完善分包及用工资料,对达不到要求的项目采取信息通报、不良行为记录、黑名单、上级执法查处、停止帮办服务等措施,确保达到要求,落实园区考核评比制度,对所有工地做到每周检查一次、每月考核一次、每季度评比一次、每年总结一次,奖优罚劣;

2、加强在工程管理中的科技应用,建立施工设备监控平台,对塔吊、起重机、人货电梯等重要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由监控平台在发生违规操作时断电处理、在发生塔体倾斜、吊臂异常时立即警报提示,确保施工机械设备安全;

3、制定建筑施工纠纷及工资纠纷处置办法,明确管理单位、帮办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各自职责,在施工纠纷发生时的处置程序,确保发生纠纷时能快速、妥善解决,不引发上访、激访、聚众闹事等稳定事件。

六、招商引资方面:

1、根据总部经济政策,市内的龙头企业可以入驻园区确定为总部

经济企业,前期入驻的几个企业由于园区目前无办公地点提供,仍在市区内进行办公,税收缴纳在园区,但近期税务部门对此情况将会采取措施,希望能及时沟通,予以认可。

2、招引来的开发项目所建设的办公楼是要有部分出售给其他企业的,开发单位在其所在地同样存在招引企业入驻园区,购买办公房,我们可以联合开发企业,给予政策,讲解说明,陪同开发企业招商,利用其当地的人脉关系进行招商,提升园区人气。

3、出

台扶持政策,对入园的企业所具有的高新技术优先使用,从规划设计时就予以明确,在项目实施时优先选择园区企业实施,加快企业发展。

2.园区产业发展思路 篇二

一、物流园区的定义

《物流术语 (GB/T18354) 》中对物流园区的解释是:物流园区是指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 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 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联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 (基地) 调查报告》给出了详细的物流园区界定条件具有明确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或“公路港”、“无水港”、“物流港”名称, 依托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或管道等多种运输条件, 以物流服务为其主要功能;具备明确的法人运营实体与完备的运营管理机制;土地权属明确, 园区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 (450亩) 物流作业区域在总占地面积中的比例50%, 具有相应的物流服务设施、信息系统和入驻商务条件;园区入驻物流企业在10家及以上;园区规划符合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和交通运输。

物流园区界定标准的确定不仅有利于政府的监督管理, 还可以有效规避以物流园区名义圈地的现象, 防止物流园区有名无实。

二、我国物流园区发展概况

我国的物流园区最早于1998年在深圳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 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物流园区工程”列为9项重点工程之一。

《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 (基地) 调查报告》显示, “入选《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 (基地) 名录》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754家。对比2006年的207家, 增长264%;与2008年的475家相比, 增长58.7%。”这一连串数字表明:从1998年第1家物流园在深圳出现至今, 我国的物流园区数量快速增长, 已稳居世界前列。

三、我国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多而不齐。

一直以来, 我国物流园区数量的增长速度很快然而园区的质量提升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前者。我国物流园区数量越来越多, 分布越来越广。与此同时, 大多数物流园区存在着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营运水平低、网络化程度低、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 导致闲置率高、入驻率低等现象。

2、大而不全。

物流园区盲目建设, 缺乏科学的规划, 规模不合理, 空置率高,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许多地方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 有意夸大占地面积。从截至2011年底已建成面积进度状况看, 100%完成建成面积的比例仅为5%, 建成面积在30%以下的比例占41%。

3、运行混乱。

许多物流园区在规划和布局上不科学, 定位不明确, 缺乏特色, 难以较好地适应国家整体物流布局的需要和满足企业供应链运作的需求, 造成资源浪费、衔接不畅、配置不平衡。同时物流园区的经营模式不尽合理, 职责不明, 导致整体运行不规范。

四、我国物流园区进一步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园区开发将是经济建设的一大热点。科学的、客观的功能定位、规模规划、服务内容、服务模式设计及盈利来源定位对一个物流园区的成功开发, 成功经营至关重要。

1、功能定位市场化。

国内物流园区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应尽快进行功能提升, 从而转型为现代物流园区。在功能定位方面, 要围绕市场需求展开。要坚持以物流需求为导向, 与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配套, 与相关规划和现有设施相衔接, 充分考虑自身的功能定位。逐渐形成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 集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于一体。

2、规模规划科学化。

要对物流园区的规模进行科学规划, 既不浪费资源又能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规模效应。在物流园区规划时, 除了关注当前环境条件下的物流园区规模, 还要着眼长远, 以满足长期的货物需求为目标。要考虑影响物流园区规模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 建立物流园区规模预测模型, 预测物流园区未来的规模。

3、服务内容社会化。

物流园区需要协调政府、投资人、物流企业、客户和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必然要求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内容。物流园区要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物业服务、一站式公共秘书服务、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管理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等。

4、服务模式多元化。

引入多种服务模式并存, 促进物流园区健康发展。一是采取国家统筹规划, 省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 公司化经营管理, 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二是政企合作规划建设, 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三是以物流公司或集团为管理核心, 以公司为运行主体, 以进入园区的物流企业为运行基础。

5、盈利来源延伸化。

物流园区的盈利来源会随着园区发展阶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库房、货场租金、办公楼租金。从长远来看, 物流园区应该通过一种更好的模式,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产业融合, 产业链延伸等增值服务。优良的增值服务应该越来越受到物流园区的重视。

五、结语

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物流园区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以需求为导向, 市场化经营, 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优化升级, 必将推进我国物流园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振强.“内外兼修”促物流园区发展.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2 (8) [1]林振强.“内外兼修”促物流园区发展.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2 (8)

[2]陈丽华, 刘忠铁.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机遇前瞻.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2 (10) [2]陈丽华, 刘忠铁.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机遇前瞻.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2 (10)

3.园区产业发展思路 篇三

关键词龙城明渠;永盛明渠;思路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81-0142-01

1项目概况

为解决郑汴产业带白沙组团内排水问题,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承担龙城明渠及永盛明渠的设计工作。

规划的龙城明渠位于郑汴产业带白沙组团、现祭城路北55m,为白沙组团东北部主要雨水排放通道。上与杨桥干渠相连,下与石沟相通,规划全长约10144m。

规划的永盛明渠位于郑汴产业带白沙组团、永盛西路南70m防护绿地内,为白沙组团东南部主要雨水排放通道。上起通商路下至贾鲁河,规划全长约5018m。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解决白沙组团东北部及东南部地区雨水排放的唯一通道。按照《郑州新区功能区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09-2020)随着城市区进程的加快,原北干渠灌溉服务地区将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渠道灌溉功能将逐渐减小,规划将北干渠改造为城市雨水排放渠道,满足五年一遇除涝要求。改造后的北干渠更名为龙城明渠,该渠的疏挖为白沙组团东北部主要雨水排放通道,是解决白沙组团东北部的雨水排放的唯一通道,因此龙城明渠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为解决白沙组团南部地区雨水排放,减少挖方量,沿永盛路南侧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开挖明渠,满足五年一遇除涝要求。该渠的疏挖为白沙组团东南部主要雨水排放通道,是解决白沙组团南部的雨水排放的唯一通道,因此永盛明渠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项目的建设是改善周围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次龙城明渠与永盛明渠设计按照以“除涝为主,兼顾生态自然、休闲娱乐”为主的设计理念,将龙城明渠与永盛明渠规划成“绿色*生态*景观” 相融合的水景观长廊。项目建成后,宽阔的水面营造了周边良好的水环境,渠道两侧的绿化使周边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是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很好去处。河道环境的好坏对周边地产影响较大,有一个好的水环境,将会大大增加周边投资的筹码。因此项目的建设是改善周围水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很好途径。

3设计理念

本次龙城明渠与永盛明渠设计集城市排涝、亲水景观、水生态于一体,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 实现生态、安全并举,以实现人水和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配置与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排涝、景观、环境改善统筹兼顾,融合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城市水利综合性基础设施。因此,本次龙城明渠与永盛明渠设计理念概括为十六个字:“除涝为主,生态自然,休闲娱乐,人水和谐”。

4工程设计任务

龙城明渠、永盛明渠工程是一项集城市排涝、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是郑汴产业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工程的任务包括三项:

1)满足渠道除涝标准。通过本次设计,开挖龙城明渠与永盛明渠使之满足五年一遇除涝标准,龙城明渠解决白沙组团东北部城市雨水排放,永盛明渠解决白沙组团南部雨水排放,使该区域不留积水。

2)营造生态河道景观。将河槽水体设计为蜿蜒曲折、变化多端,自然河流形态,有利于土壤、植物、水的密切接触,保证其中物质转换和能量循环的正常进行;采用生态植生式挡墙,恢复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保证岸线与渠道水体之间的水交换和调节功能,使岸线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同时具有防御大水的功能;尽可能保留两岸树木,形成河畔林,置以草、灌、木相互搭配,为水面提供树阴,重建常水位生态环境;在部分河道水面以下安装仿水草,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根據两岸不同类型用地(教育区、居住区、工业区),布置适当的观景点,如滨水景观、公园、观景平台、亲水设施等,突出自然风光带、生态风光带、人文风光带的主题,突出不同主题特征和功能特色,形成具体的景观环境,使人得到不断变化的空间感受,供人游憩;分别在大的路口修建景观节点,满足人们休憩需要。

5主要建设项目

工程主要建设项目为:河道疏挖工程、水闸工程、橡胶坝工程、排涝站工程、路涵工程、植物绿化工程、滨河景观工程。

龙城明渠疏挖长度10.144km,工程包括:渠道疏挖及生态护砌10.144km,

引水闸工程1座、橡胶坝工程3座、防洪闸及排涝站联建工程1座、景观绿化工程,过现状道路路涵工程11座,以及前程路、雁鸣路、人文路、万三路两侧节点景观建设工程。

永盛明渠疏挖长度5.018km,工程包括:渠道疏挖及生态护砌5.018km,南干渠引水闸及穿南干渠涵闸联建工程1座、橡胶坝工程1座、防洪闸及排涝站联建工程1座、景观绿化工程、及通商路、杨桥路、高庄路、铁牛路两侧节点景观建设工程。

6渠道工程设计

龙城明渠,主河槽设计底宽为10~15m,边坡为1:3,渠底采用M7.5浆砌石网格护砌,尺寸为80cm×80cm,每隔10m设置一道。休闲平台位于5年一遇除涝水位,休闲平台宽3m,平台以上边坡为1:3,平台以上边坡采用草皮护砌,设计渠底以上护砌2m。联锁砖护坡。根据渠道总体布置,渠道岸线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营造自然流畅的水流,河底宽度控制为不小于10m。为方便人们游玩,在前程路、雁鸣路、万三路口上下游各100m、休闲平台以上边坡设置成台阶式,使人们更容易走到休闲平台观赏水景。台阶两侧每隔10m布置花丛一处。沿渠道两侧各布置柳树一排,间距为3 m。

永盛明渠主河槽设计底宽9~16m,平台以下为联锁砖护坡,边坡为1:4,两侧平台宽度各为4m,采用透水砖铺装,厚6cm,平台以上边坡1:4,草皮护坡,在边坡与平台连接位置处设一挡土墙,采用M7.5浆砌石护砌,外贴蘑菇石,墙顶宽50cm,墙高50cm,挡土墙可供人们游坐。渠底采用M7.5浆砌石网格护砌,每隔10m护砌。休闲平台位于5年一遇除涝水位。沿休闲平台内侧及渠道上口各设置柳树一排。

7结束语

通过对龙城明渠和永盛明渠进行疏挖,护砌,能够充分提高城市区的排涝能力,解决郑汴产业带白沙组团内排水问题,渠道两侧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化带,能够起到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2006-2020,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2]郑汴产业带白沙、官渡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8.

作者简介

于黎雅(1981—),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

4.园区产业发展思路 篇四

工作思路和组织计划

一、项目概况

山西是中国能源富聚之地,素有“煤炭之乡”的称誉,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焦碳生产基地和煤层气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近几年来,山西煤矿及煤老板闻名全国,褒贬掺半!在国人的印象中,山西是能源大省、经济小省、发展慢省、环境差省。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的能源资源优势,进一步改善山西的环境状况,以多种方式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能源与环境技术装备及投资,促进山西新型能源及工业基地的建设,经有关部门批准,由国际能源与环境中心、英国剑桥3E投资有限公司、晋中市及榆次区政府共同发起兴建“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

园区位于山西中部经济发展区,是以能源与环境装备制造产业为特色的功能完整的国际化生态产业园区。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抵达太原市第一景观大道—长风大街或太原机场仅需十分钟。园区自然环境良好,资源丰富,水电供应充足,开发潜力巨大。

园区规划范围为原国家储备局172库区东界线以西、新付村以南、天湖别墅以北、榆次东外环路以东的区域,首期规划面积约667公顷,其中存量土地315公顷。

二、对本项目的认识

晋中市是山西省的重要地级市,在全省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项目用地即处于榆次区,具有明显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对于突现能源环保产业、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作用。目前能源和环保是热点和重点产业,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需避免无序开发和建设,应加强管理和控制,正是此次规划所需解决的重中之重。项目用地不仅晋中市榆次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其独有的区位优势及其资源条件,使得其成为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的重要区域所在。

山西必须走能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之路,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寻常百姓都有此共识。打造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是一项史无前例的艰巨任务。对晋中人来说,能源与环境是一种情结,每当外地客人对我们的优质煤发出由衷的赞美时,作为晋中人却会能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发展的滞后而苦涩„„时世造就了一批在晋中赚钱、在沿海置业安居的新晋商。

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的规划原则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塑造具有晋中本身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具体概括为:

1、发展成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2、形成完善的景观绿化系统和多姿多彩的公共空间网络;

3、具有协调统一的城市天际线和丰富多彩的建筑景观;

4、对外交通网络多元化及高效率,形成多层次、高效率、安全便捷的交通系统,中心区提倡公共交通疏导人群,商业区内要提倡步行及无污染交通工具为主;

5、大学园区要形成静谧的环境和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

6、运用水体与绿化丰富中心环境设计,建造一些地标性建筑;

7、在靠近公园地带严格控制周围建筑高度,要有足够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找到大自然风光的感觉;

8、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思想。

坚持历史与未来结合、能源与环境结合、水与绿结合、经济与文化结合,塑造有特色、有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核心产业园区。保护与加强城市历史文脉、尺度与肌理,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卓越的新城市空间。

通过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的规划要求以新的基点、新的价值观、新的理论方法创造新世纪的新城区。要具备:(1)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和面向公众的文化设施;(2)便利的商业购物空间和集中的商务中心;(3)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和四通八达的步行网络;(4)优美的城市环境和高品质的城市形象;(5)具有生态化的、园林化的绿色空间;(6)营造景观地带,迈向世界先进的产业园的行列、达到国际水准,彰显晋中城

市新形象。

创造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的磁力场,吸引市民和外地人前来工作、生活、观光旅游;同时创造出吸引外资的良好投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可从城市外围转变为宿迁市的城市客厅——具备新产业发展功能、城市经营管理功能、中心商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产学研协调发展功能、创新产业聚集功能、高尚居住功能、城市景观形象功能┅┅

运用具有前瞻性的理念以及与之对应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项目用地进行既具有理念超前、设计科学合理同时又契合晋中城市发展现状、具可操作性的城市规划设计。

三、本项目工作技术路线(工作思路、内容重点、成果形式等)

(一)工作思路

基于以上对于项目的认识,规划将把突现能源环境特色、维持和保护项目用地优良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最终使得项目用地不仅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将成为提升区域形象、增加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质以及体现现代都市生活风情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建成国际一流的生态产业园区。

而具体规划工作将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展开:

1、背景研究与分析、评价

(1)、对于城市所处的区域发展背景的分析与研究。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区域,以及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找寻晋中市的发展机会,进而确定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在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规划将充分挖掘项目用地的潜在的价值,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力争达到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与结构,将城市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2)、对于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对于城市现状的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俗、城市建设现状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侧重对于城市产业经济、产业格局以及居住形态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以明确项目用地的功能与开发方向,力争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等效益的“多赢”局面。

(3)、历史文化与区域空间特色研究。地域特色取决于功能、历史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均衡关系。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是纯粹的功能选择,而是应从区域空间演绎中把握其发展的脉络与特色,顺其自然,形成极富地域特的城市空间结构。

(4)、项目相邻地段的分析与评价。这部分的工作旨在全面分析与研究项目相邻地段的开发建设现状、功能结构布局等,使得项目规划方案能最大程度上与相邻地段吻合,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5)、项目用地的分析与评价。对于项目用地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从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趋势的高度,确定项目用地的具体功能选择与开发形式、开发强度等。

2、规划技术层面

(1)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以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及适用性。

(2)深入分析并贯彻重要强制性内容规定:“六线”控制、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控制、高度控制、特色塑造特定意图区范围及控制引导。

(3)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突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全面整合已有各项规划成果,形成指导规划实施管理的全覆盖的基本图则,实现“规划落地”和“一张图管理”。

(4)实现规划区的全覆盖。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将规划单元划分为“规划次单元”,次单元应是规划单元的子单元。

(5)除专家参与规划的讨论审查之外,倡导引入地区政府、市民及其他社会团体等的参与,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公平与合理性。

(二)内容重点

在区域发展背景中以及城市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项目自身所具有的种种优势,找准项目的区域功能定位,通过本次规划设计,使之成为倡导能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提升城市品味、体现现代都市风情的全新区域,正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点所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六线”控制

道路红线规划控制:确定道路的红线宽度、位置、路幅分配、控制点坐标、平面交叉口渠化、公交港湾停靠站、道路缘石半径、公交站场、行人过街通道(包括地下过街通道)及其出入口位置、控制要求;确定立交等主要交叉口、交通广场形式、位置、控制要求;地形高差特别复杂的地区以及重要控制点应确定竖向标高。

绿化绿线控制:确定公共绿地(公园和街头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其它绿地(重点是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的位置、边界、规模,确定各类绿地绿化指标控制与建设要求。

文物和城市紫线控制:划定市级以上文物的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边界线,明确相关控制要求;落实“城市紫线”控制,具体包括: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其他非文物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范围及协调范围界线,明确相关控制要求;

河道蓝线控制:划定河湖水面水体规划位置、保护范围界线,确定断面形式、河底和水位(内河)控制标高,提出护坡(驳岸)设置设想及有关控制要求。

高压黑线控制:确定35KV及以上等级的高压线位、高压走廊保护范围,确定控制要求。轨道橙线控制:对已建设或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的线路划定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和轨道交通特别保护区;对已完成轨道交通专项控制规划的轨道线路划定轨道交通规划控制区,并划定具体轨道线位和站位以及保护控制范围,提出有关控制要求,确定出入口位置及控制要求。

2、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用地控制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控制

在进行专项研究和系统规划基础上,着重落实涉及空间利用的用地控制规划;按照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四个级别落实各类公共设施用地位置、边界、规模及设置要求。新建地区组织建立居住社区和基层社区,并安排相应的配套设施;城市已建设地区分级落实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没有条件形成集中的居住社区中心和基层社区中心的,可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布局。

道路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控制

研究确定各类道路交通设施的规模,划定用地位置、规模和用地范围,提出各类设施的规划控制要求。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进行合理安排和预留。

研究确定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容量,划定各项市政设施源和站点的位置、规模、用地范围。

研究提出各类设施的规划控制要求。对涉及环境影响的(如水源保护)划定保护范围,涉及安全防护的(如环卫设施、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划定卫生安全防护距离。

3、高度规划控制

根据城市整体空间轮廓、景观视廊控制要求,综合考虑特色塑造、用地条件、土地性质等因素合理确定高度分区。在确定特色展示区和特色敏感区的高度控制时,应进行景观视廊分析(包括竖向视线和平面视域分析);重要地段,应以地块为单元进行三维空间建模,以便于直观分析和研究。

高度分区应划分到街区,街区内有重要视廊控制的,应进一步深化到地块。高度分区一般分6级:12米以下、12-24米、24-35米、35-50米、50-100米、100米以上。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进行合并或细分。

4、特定意图区规划控制

特定意图区划定

根据城市特定意图区规划,在进一步研究地段特色基础上,划定城市特色展示区和景观敏感区的边界。

特定意图区主要控制要素

确定城市特色展示区内的特征要素,提出特色保护和塑造的原则和要求,提出拓展并组

织认知路径的方案;在凸现特色的同时,保证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协调性。

确定景观敏感区的控制要素,包括高度、风貌、色彩、体量等,提出控制要求。

5、技术图则规定

技术图则以规划管理的需求为导向,落实前述重要强制性规划内容,并提出地块建设控制和引导要求,将所有涉及空间利用的要求落实在“一张图”上,作为实施管理最直接、最基本和最完备的技术依据。

(三)、成果形式

总体规划设计成果为中英文对照文本,以中文版为准。

1、设计方案说明

包括背景及现状分析、城市设计整体框架、土地使用及空间形态、交通、景观和绿化体系、建设时序及发展策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投资估算等内容;

2、表达相关内容的设计意图的图纸

包括区域和区位分析、现状土地使用和自然环境特征、设计方案构思、土地使用功能布局、平面形态意向、竖向形态意向、地下空间利用、中心区、节点地区的深化设计、道路交通系统的组织、开放空间和绿化系统的组织、形体空间效果表现(如总体鸟瞰图、重要景观节点效果图、总体景观设计意象图等)、其他表达设计意图的图纸等;

3、总体规划布局模型,比例1:2000;

4、公示宣传材料

如有需要制作规划公示展板及单页宣传材料。

四、时间进度计划

本次规划计划需用60天时间完成(包括节假日在内),具体进度安排如下(这里假定以8月22号为项目开始时间):

1、2006年8月22日——24日

完成组织机构的安排落实和人员的合理调配等工作,做好下一步进行规划实施阶段所需人、财、物力等方面的准备。

2、2006年8月25日——9月3日

规划研究活动的组织进行,着重到现场实际进行实地及相关环境的考察,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制定初步规划。

3、2006年9月4日——18日

室内分析和综合研究,形成初步规划方案。

4、2006年9月19日——10月15日

先形成中间成果,与太原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及甲方有关机构及人员进行充分、及时的沟通,最后形成最终成果。

5、2005年10月20日

提交最终成果。

五、项目组技术人员计划

附件

六、对组织者的要求

承办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规划,履行合同有关责任。负责组织规划,包括计划任务书的制定,组织机构的安排落实和人员的调配,规划研究活动的组织进行,组织召开必要的规划讨论会议,完成项目最终成果(如文字编写、图件编制等)。

组织方承担规划编制组织工作,履行合同有关责任。负责编制总体进度把握,负责现状调查的配合和协助工作,负责组织有关会议、听取汇报并提出意见,负责技术把关和技术协调,负责后期成果审查、成果报批等工作。

六、对本项目资源条件的认识和评价

VII.Awareness and Assessment for the Resource Conditions of This Project.晋中市是山西省的重要地级市,在全省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项目用地即处于榆次区,具有明显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对于突现能源环保产业、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作用。目前能源和环保是热点和重点产业,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需避免无序开发和建设,应加强管理和控制,正是此次规划所需解决的重中之重。项目用地不仅晋中市榆次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其独有的区位优势及其资源条件,使得其成为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的重要区域所在。

山西必须走能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之路,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寻常百姓都有此共识。打造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是一项史无前例的艰巨任务。对晋中人来说,能源与环境是一种情结,每当外地客人对我们的优质煤发出由衷的赞美时,作为晋中人却会能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发展的滞后而苦涩„„时世造就了一批在晋中赚钱、在沿海置业安居的新晋商。

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的规划原则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塑造具有晋中本身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具体概括为:

1、发展成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2、形成完善的景观绿化系统和多姿多彩的公共空间网络;

3、具有协调统一的城市天际线和丰富多彩的建筑景观;

4、对外交通网络多元化及高效率,形成多层次、高效率、安全便捷的交通系统,中心区提倡公共交通疏导人群,商业区内要提倡步行及无污染交通工具为主;

5、大学园区要形成静谧的环境和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

6、运用水体与绿化丰富中心环境设计,建造一些地标性建筑;

7、在靠近公园地带严格控制周围建筑高度,要有足够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找到大自然风光的感觉;

8、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思想。

坚持历史与未来结合、能源与环境结合、水与绿结合、经济与文化结合,塑造有特色、有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核心产业园区。保护与加强城市历史文脉、尺度与肌理,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卓越的新城市空间。

通过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的规划要求以新的基点、新的价值观、新的理论方法创造新世纪的新城区。要具备:(1)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和面向公众的文化设施;(2)便利的商业购物空间和集中的商务中心;(3)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和四通八达的步行网络;(4)优美的城市环境和高品质的城市形象;(5)具有生态化的、园林化的绿色空间;(6)营造景观地带,迈向世界先进的产业园的行列、达到国际水准,彰显晋中城市新形象。

创造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的磁力场,吸引市民和外地人前来工作、生活、观光旅游;同时创造出吸引外资的良好投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山西国际能源与环境产业园区可从城市外围转变为宿迁市的城市客厅——具备新产业发展功能、城市经营管理功能、中心商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产学研协调发展功能、创新产业聚集功能、高尚居住功能、城市景观形象功能┅┅

5.思路决定出路,园区建设有新招 篇五

兴文县委书记沈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更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兴文县始终把建好、建强工业园区作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富民兴县的发展动力,全力打造以煤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导产业、以中小企业创业发展为辅助的太平工业园区,到2015年,确保园区产值实现5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100亿元,建成特色产业园区。

一、突出规划引领,统筹产城互动

一是“生态型”统筹规划。立足优势、错位发展,才能形成各园区间、各区域间资源相互共享、产业互为配套的发展格局。兴文县矿产资源富集而配套,硫铁矿资源储量14亿吨,占全省储量的70%以上;煤炭资源储量11亿吨,是四川省重点产煤县。太平工业园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鲜明生态型定位,坚持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低、生态效益好的产业发展要求,综合开发利用煤、硫、盐等矿产资源,兼以发展轻工业(纺织和林竹制浆)、新型材料、物流仓储等产业,努力建设辐射川滇黔结合部的生态型化工园区。

二是“功能型”分区规划。合理的产业分区是园区产业布局的核心,切实避免园区“插花式”建设。太平工业园区利用园区浅丘地形、地貌特点,以园区配套服务区为中心,以东西向32米干道为主轴线,分为煤硫化工产业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中小企业创业区三个产业功能区域,促进同一产业相对集中,不同产业相对独立,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是“产城型”融合规划。兴文县统筹考虑太平工业园区、太平镇集镇和县城组团之一高铁新区的发展规划,规划建设2.4平方公里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区,有序推进太平工业园区、高铁新区、太平镇集镇的公路、水利、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和就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促进“产城”相融,在设施上共建共享、在服务上衔接配套,融合互补、共为一体、协同发展。

二、突出平台打造,统筹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配套建基础。路通、水通、气通、电通、通讯畅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备,是企业入驻园区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兴文县多方融资,加大投入,已建成2.8公里的园区主干道,已建设供电线路和生产生活用水扩容管道,园区1、2、3号标准化厂房已全面完工,天燃气管网、通讯管网已进入园区,基本满足了目前入驻项目建设、生产的需要。同时,园区已开始建设110KW变电站、天燃气供气站等基础设施项目,以保证大批企业入驻的需要。

二是适度超前建路网。太平工业园区位于宜宾乃至四川南向出境的主要通道旁,距已建成通车的纳黔高速出口15公里,距即将开工建设的宜叙高速出口处10公里,距即将开工建设的成贵高铁兴文石海站3.5公里。为进一步拓宽交通区位优势,兴文县着力优化园区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县城至园区的“两化”互动连接线将于2012年11月份开工建设,园区连接纳黔高速出口、宜叙高速出口、成贵高铁兴文石海站等快速通道已规划建设,逐步优化园区交通路网。

三是优化服务建中心。高效、便捷的服务是吸引项目投资、企业入驻的重要条件之一。太平工业园区按照“一站式”服务要求,规划建设了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开始进行内饰装修,拟入驻的住建、国土、林业、公安、环保、发改等相关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级部门已全部确定,年底投入使用后,将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政务服务。

三、突出规模壮大,统筹产业聚集

一是着力企业集聚。集中集群集聚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县上明确规定太平工业园区是全县引进项目的主要落户地,引进项目的所有经济指标、财税收入等均视为引进乡镇工作业绩,促进引进企业集聚到园区。同时,通过实行“普惠”政策,减少标准化厂房租金,享受与引进企业同等税收奖励等政策,引导本地企业入驻园区。目前,园区与上海东和欣集团等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大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锦巍集团、飞龙食品等本地企业已入驻园区,持续在项目、企业、产品、产业上下功夫,不断育强企业,不断做响品牌。

二是着眼产业延伸。有效拉长园区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等在园区内循环流动,是现代园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太平工业园区以仙峰、周家等地为煤、硫原材料供应地,通过产品、技术的垂直延伸和横向配套,全力打造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煤、硫化工等产业链条。目前,已签约佰瑞德硫化工、汇宇集团硫化工、锦巍集团煤化工等进行煤矿开采——瓦斯发电——煤炭洗选——煤矸石烧结制新型环保砖——煤矸石发电、硫铁矿开发——硫酸——铁精砂——湿法磷酸——磷铵——高浓度复合肥等煤硫产业链建设,兴顺煤矸石烧结砖、九天物流等相关产业项目即将投产,园区产业链正逐步延伸。

三是着重项目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大项目的建设,是园区发展最强劲的支撑和最有力的引擎。太平工业园区始终注重项目落地工作,确定一个大项目有一个县领导牵头、有一套班子对接、有一个方案服务,专门为项目立项、环评、注册等审批事项进行工作协调,千方百计抓谋划、抓招商、抓投资、抓进度、抓投产。2012年太平工业园区新引进项目13个、新开工项目10个、年内竣工投产项目5个。力争到2015年,建成10亿元及以上项目3个,5亿元及以上项目5个,亿元及以上项目15个。

四、突出结构调整,统筹生态环保

一是狠抓科技创新。着力科技引领,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太平工业园区专门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重点支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创业型科技企业,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做大产业。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深化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促进煤硫化工综合利用等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务求产能产值双提升。

二是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做好“无中生有”文章,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太平工业园区牢牢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和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已引进了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的覆膜铁生产技术包装项目,项目将于2013年6月建成投产;与汇元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达成初步协议入驻园区;积极推进九天物流打造现代电子物流交易信息平台,逐步培育壮大园区新兴产业。

三是严格节能减排。生态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和必然前提。太平工业园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达不到环评要求的项目不予备案或报批,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目前,园区已全面规划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倡导园区企业使用循环水;引进煤硫化工企业生产均是以新工艺、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绿化防护隔离带滞留粉尘,净化空气,力争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现代工业园区。

五、突出发展优先,统筹资源整合

一是创新招商方式。太平工业园区是兴文县承载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兴文县围绕园区发展,强化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力度,明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重大项目招商工作中的对接责任,规定县级几大家班子领导和县级各部门、各乡镇招商引资考核任务,成立了5个招商引资分局赴福建、浙江等发达地区,积极寻找投资业主,围绕园区大平台,营造全县大招商、大服务、大激励的浓厚氛围。2012年园区包装招商引资储备项目50个,在西博会上成功签约15个项目,签约总金额48.5亿元;以园区为主要承载,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已达20.74亿元;

二是整合干事力量。优化园区领导机制,配备精干工作队伍,握紧“拳头”集中力量,才能有效加快园区建设。兴文县成立了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园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县政府主要领导、县委副书记牵头负责工业园区发展,从规建、环保、经商、国土等部门优选领导干部兼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有15名共产党员自觉组成园区项目建设党员先锋队,进一步规范完善了园区领导决策事项,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6.园区产业发展思路 篇六

2022年,组织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紧紧围绕开发园区整合提升工作主线,力争工作标准不降、队伍不散、思想不松、秩序不乱、工作不断,绩效不减。具体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学习教育

1.加强思想引领。深入开展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十九届X中全会和二十大精神,精心组织谋划学习教育活动。始终把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摆在首要位置,做到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2.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基层支部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围绕支部建设标准化,继续做好星级评定工作,分领域开展支部“重点抓强”行动,机关基层党组织“重点抓强服务”,直属企业基层党组织“重点抓强领导”,两新基层党组织“重点抓强基础”,全面提升支部党内组织生活质量。注重党建阵地建设,以两新组织为培树重点,抓好党建示范点建设,示范带动各企业支部整体提升。

3.强化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员“三支队伍”。深化“头雁”党建培训,配强支部“带头人”。探索党务工作专人专职工作机制。抓实党员队伍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探索以“党员锋领指数”为助手的质量评估行动,落实开展违法违纪党员集中排查,完善不合格党员集中处置工作机制,保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

4.提升服务效能。以“三为”专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破解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深化提炼“甬保初心”党建品牌,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注重党建带群建、党建引领工青妇,积极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群团推优活动,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更好为企业职工、青年、妇女服务。

二、以整合提升为主线,做稳干部人事工作

1.做细做实前期准备工作。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等上级部门做好人员编制、身份薪酬等干部人事相关的数据整理统计汇总等工作。不推、不拖、不错、不漏、不留历史遗留问题。

2.做精做专基础工作。以干部人事档案集中保管移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个人基本信息。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干部任免文件等基础性业务档案资料的梳理和完善,提高基础性工作的精细度和完整性。

3.做好做实稳定工作。根据整合提升总体方案,配合抓好机构设置、职能划转、转隶组建等关键环节,确保职能平稳交接。做好园区整合提升后续工作,重点突出干部队伍稳定工作。一是做好动员教育,大道理讲通,小道理讲透。二是开展向组织说说心里话,持续关注、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确保整合提升期间和整合后干部队伍平稳过渡、工作平稳推进。

三、以引育用留为理念,推动人才工作发展

1.统筹合力引人才。一是抓好项目引才。加大引才精准度。围绕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引进培育一批急需紧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重大引才平台建设,对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引才政策。二是做精做强平台引才。加强与百度云智xx大数据产业基地、云制造示范基地和金融科技(区块链)产业园联动,围绕数字

贸易人才学院定位和功能,发挥好学院引才平台作用。三是实施好招聘引才。组织实施好“我选甬保保我甬现”等活动,力争到年底实现合作院校xx所、合作企业xx家、引进学生及各类人才xxx人、搭建数据库xxxx人次。

2.拓宽渠道育人才。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推荐各类人才参加各类高研班、学历提升、素质提升班,挖掘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人才计划。二是拓展技能提升维度。完善技能人才政策措施配套操作细则,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加大资助奖励力度,加强企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性引导。三是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全面推广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入探索“互联网+”等新型融合式培训,力争完成各项考核目标。

3.提振产业园能级激活力。一是强化产业园功能定位。加强人力资源产业发展规划,服务和推动全省数字外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数字外贸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加强产业园规范管理。落实制度,加强监管,实现有序运行,不断引入大平台,大机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三是持续提升产业园的效能。力争实现产值xxx亿--xxx亿,税收xx-xx亿。

四、以和谐发展为导向,深化劳动关系构建

1.巩固创建成果。深化“无欠薪xx保税区”活动,完成“无欠薪xx保税区”各项考核复检任务。

2.强化“化矛盾”举措。完善劳动仲裁无接触式网络仲裁服务,改造仲裁庭设施,提升执法效能。加大规范用工巡查力度,重点关注因企业关停并转引发的各类群体性劳资纠纷。

3.提升“讲法制”水平。探索建立人力资源产业的监管的新制度、新体系,运用法制化手段督促人力资源产业的迭代升级。有效落实行政执法的“三项”制度,加大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培训,正确把握新颁布的法律法规。

五、以提质做强为重点,夯实社会保险体系

1.做好政策过渡。根据省、市国统工作的安排,做好企业职工全国统筹和城乡养老保险省级基金统筹各项衔接工作。根据省厅城乡省级基金统筹工作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提升“风控”水平。持续推进各类审计、抽查的整改落实,全面梳理岗位权限,杜绝出现岗位兼任、业务通办等情况。

3.提升服务能力。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确保人社、医保事项收件占比通过考核。科学确定适合区域实际的社银合作事项清单,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好办易办”。结合人社业务技能比武活动,积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规范业务经办流程。

六、以筑牢廉洁为底线,推进清廉园区建设

7.现阶段我国物流园区规划思路研究 篇七

1 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

1.1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产业中, 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以及由此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性是产业集群最突出的特征, 正是该特征形成集群区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加之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使得产业集群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1.1.1 成本优势

第一, 由于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布局, 可使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 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第二, 集群内企业的相对集中, 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信息, 借助网络状的人际关系将信息高效传播, 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第三, 集群内企业利用空间接近可大大降低每次交易的费用、同一区域内共同的产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 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 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第四, 集群内企业出于分工协作, 各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发挥自身优势, 带来了整个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1.1.2 创新优势

首先,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 信息交流快, 集群内企业具有很强的学习效应, 可以促进各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交流、传播、创新与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 使企业既能够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 又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 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其次, 产业集群内企业集聚还营造了活跃的竞争环境, 在这种竞争环境中, 存在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集群中各个企业的创新动力

1.1.3 扩张优势

第一, 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会明显地促进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赢利示范效应的形成, 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进入。第二, 由于大量生产要素进入产业集群所在地区, 上、中、下游产业, 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也相应产生, 使集群区域出现全方位的高速扩张。第三, 在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引导下, 各部分集群企业追求的市场各有差异, 由于各自追求的细分市场并不完全相同, 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合作, 容易形成产业的整体合力, 企业集群的外部效应也随之放大。

1.2 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理论的关系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 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 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从上述概念可知, 物流园区具备空间地理上集聚性的特点, 旨在通过物流企业的集聚实现物流的集约化和共同化, 进而实现物流的规模效应、提供综合化的物流服务, 可以这样认为:物流园区基本具备了产业集群的特征, 应该属于物流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物流园区有效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有计划地促进物流产业集群实现的过程。因此, 物流园区的建设完全可依据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 通过实现集群的竞争优势较好地实现物流园区的功能。

2 物流园区建设的特点

虽然物流园区属于物流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是物流园区在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对其进行规划建设时必须考虑其区别于工业产业集群的两大特点。

2.1 物流园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目前,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基本集中在工业产业,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苏州IT产业集群。该类产业有一个典型的特点:通过产业自身的生产创造出新价值, 进而获取利润。因此, 工业产业集群本身就具备原生的发展动力。物流产业不属于工业产业, 它是典型的服务产业。物流产业的重要职能是按需求方的要求, 将所指定的设备、产品和其他商品按时、按价、按量、按地、按质地从始点送达到终点。物流产业的这种职能特性决定了其生存是以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它是某一产业链或地方经济链的组成环节, 或者说, 物流产业的发展根植于其他产业或地方经济的发展之中。

与此同时,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不但深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上, 而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出去。物流需求能否被有效满足将直接制约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进而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 通过运用产业集群理论进行物流园区的有效规划与建设将会促进物流产业竞争优势的实现, 提高地方物流产业总体水平, 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 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 互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物流园区的有效建设的基础, 而物流园区的有效建设可成为地方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保障。

2.2 物流园区建设的先行规划性

工业产业集群通常情况下是在某一工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 产业从分散到集中, 从简单的空间集聚到实现集群的竞争优势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任何政府都无法先行规划某一产业集群的形成, 而只能在某一产业不断发展之时通过相关政策促进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而物流产业是服务产业, 是为地方经济及相关产业服务的, 其往往是在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地方政府从整体利益出发, 为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 减轻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减少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 顺应物流产业发展的趋势而规划建设的产物。事实上, 目前我国的物流园区都是政府先行规划的产物。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物流园区建设的先行规划性, 为运用产业集群理论, 快速、有效形成物流产业集群, 实现物流园区功能提供了可能。

3 现阶段我国物流园区规划思路的提出

3.1 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特点集群合理性分析

由本文上述的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 (基地) 调查报告》数据可知,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数量众多而实际运营比例较低。针对这一特点, 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既然物流园区的有效建设可以成为地方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保障, 那么各地政府积极开展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其本身应是合理的。同时, 由于各地政府主要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对物流园区进行规划的, 而物流园区建设本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因此出现“数量众多而运营比例低”的现象是合理的。而且与2006年公布的数据相比, 实际运营的物流园区数量明显增加了, 更说明了许多物流园区已由在建阶段进入到实际运营阶段, 物流园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不断显现。而第二种看法认为, 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建设速度、效果等方面, 物流园区建设均有其自身的经济学规律, 并不是所有城市均适合建立物流园区的, 正是许多地方政府出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合理规划直接导致了“数量众多而运营比例低”现象的发生, 物流园区建设过热的势头已经相当明显。

那么到底哪种看法更具合理性呢?本文认为, 该问题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3.1.1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

首先, 任何产业集群的形成都需经历产业从分散到集中, 从简单的空间集聚到实现集群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因此, 作为物流产业集群表现形式的物流园区, 其有效运作的实现也必然经历从物流企业的空间集聚到实现物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过程。先行集聚是基础, 而后才能形成竞争优势。现阶段, 我国许多城市的物流发展规划中都规划了多个物流园区。如哈尔滨4个、沈阳4个、天津9个、济南3个、郑州9个、南京4个、武汉5个、南昌4个、重庆3个、成都3个、福州8个、广州8个、深圳7个、珠海6个、厦门4个等。这也恰恰是物流园区数量众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一个城市中规划建设多个物流园区势必造成物流企业的分流, 影响物流企业在地理空间的集聚, 进而直接影响到物流园区竞争优势的形成。

其次,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中, 成本优势往往是促成物流企业集聚的首要因素。因此, 对于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 如园区道路、电网、水网、公共信息平台等的投入和建设规划已经成为物流园区规划的重点。上述内容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建设周期。同时, 在一个城市所辖范围内建立多个物流园区还不可避免地造成建设资金的分流, 从而降低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势必影响物流园区成本优势的形成, 抑制物流企业的集聚。而事实上, 多数地方政府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多个物流园区同时建设。上述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运营比例低, 而在建规划数量较多的物流园区建设现状。

3.1.2 从物流园区建设与地方经济的关联性角度分析

物流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产业, 如果离开了充足的物流需求, 物流产业集群是没有任何原发动力可言的。只有某一城市的工业产业或 (和) 商品贸易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进而产生了充足的物流需求后, 物流园区建设才有实际意义。因此, 第一, 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进行物流园区的建设;第二, 物流园区应服务于城市的核心产业 (工业或商业) ,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规划和建设。在我国, 除了几个少数城市外, 多数城市主要是依靠某一核心产业发展起来的, 因此物流园区规划的数量不宜过多。

因此, 本文比较支持第二种看法, 物流园区建设过热的势头已经相当明显, 对于多数城市而言, 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初衷很难有效实现。

3.2 物流园区规划思路的提出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一个城市规划多个物流园区会明显影响物流园区的建设效率和运行效果, 因此本文提出“一个城市只建一个物流园区”的现阶段我国物流园区规划思路。

对于该规划思路可以这样理解:在对物流园区进行规划时, 应综合考虑城市产业布局情况、主要流通商品的物流运输方式、城市周围交通状况和用地情况等因素, 提出适合建立物流园区的若干个备选地, 从中战略性地选择出适合城市发展的唯一物流园区位置, 集中精力建设该物流园区, 而后通过政府和市场调节的双重手段促成该区域物流企业的集聚。对于其他的备选地, 则可通过规划建设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来满足实际物流需求, 进而实现城市物流的合理布局。

4 结束语

在“物流热”的时代背景下, 物流园区建设已经呈现出过热的势头。物流园区的规划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及运行的预期效果为评判标准来合理规划物流园区的位置、功能和规模。同时, 应通过加大政府政策、资金、技术等的扶持力度, 提高物流园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等手段提高物流园区的综合服务水平, 实现入驻物流企业和政府的双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流园区的作用, 进而促进城市物流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物流标准化委员会.GB/T18354物流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8.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 篇八

关键词: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一、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背景

1、突破发展瓶颈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热点区域。近年来,我国产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9年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64亿元,在有限的空间内产出了占全国124%的GDP,经济效益优势非常突出。许多产业园区更是成功地发挥了服务母城、辐射周边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然而,产业园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例如当前各个层级的区域开发全面铺开,产业园区的传统政策优势、土地优势早已弱化,要素驱动的不可持续性开始显现;现有的产业大量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端,低端产业集群的驱动作用也开始弱化;园区的社会职能相对缺失、城市功能相对不足,也成为制约我国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园区经济亟需寻求新的动力和模式。

2、产业结构优化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是园区产业系统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首要动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在制造、装配等产业链终端环节则附加值较低,企业可获得的利润较少。而我国多数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因此,为了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必须推动园区发展的转型升级。

3、科技自主创新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建立在基于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之上,必须以动态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为基础,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低成本”战略发展优势减弱,核心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成为中国产业和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拉动我国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动力。科技创新引领园区转型升级可以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种模式,外源型主要是指通过招商引资直接吸引高新产业和项目进驻,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和集群效应,最终完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内源型主要是指通过不断技术引进、吸收、改造、消化和突破创新,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核心竞争力,用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区域边界融合要求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产业园区多数已于所依托的城市融为一体,推进园区与城区的进一步融合不仅是园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传统城市拓展新区,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园区与城区进一步融合的背景下,要推进园区的产业空间拓展,完善园区的城市要素功能,必须统筹考虑园区的产业体系、功能服务体系和土地承载体系,要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区的进一步融合,必须首先推动产业园区发展转型升级。

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1、基于产业系统的提升——向集群驱动模式转型

产业生态水平是评价园区产业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之一。产业园区发展的要点在于园区产业本身是否先进和健康、产业的“生态环境”是否优良。产业生态竞争力可以从产业规模条件、产业结构条件、产业群落条件、产业外向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

在要素驱动发展模式下,大部分产业园区对于园区主导产业方向、企业进入门槛都缺乏明确界定,这常常导致产业园区内各种类型企业并存,产业竞争力低下。当园区发展从要素驱动模式向集群驱动模式转变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产业结构逐渐走向高端化,合理化,逐步符合节能减排要求;在合作竞争理念的指引下,产业发展逐渐突破了产业分立的限制,产业间的关联性加强,并呈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产业群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而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更为发达和完善;产业的外向特点也越来越显著,产业生态水平整体实现大幅度提升。

2、基于产业系统+服务系统的提升——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

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相结合,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需要由外生性的集群驱动模式向内外兼修的创新驱动模式转变。在这一方面,许多园区已经走在了国家宏观经济和战略的前面。如在科技部2001年提出中国高新区要开始以强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主体的“二次创业”后,涌现了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一批创新实力突出的产业园区。

2010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明确了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作为科技创新的产业载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实现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3、基于产业系统+服务系统+空间功能系统的提升——向环境驱动模式转型

随着产业园区经济不断发展,集群驱动及创新驱动模式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才、服务等需求持续增大,传统的工业园区、制造型园区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园区发展的要求。在这个发展阶段,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将成为决定产业园区内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以消耗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低碳技术应用及低碳产业的发展来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园区环境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nlc202309020424

在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向环境驱动模式转变的阶段中,园区需要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城乡统筹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细致的年度计划,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及法制化的管理体系;园区的服务效率必须不断提高,尤其是海关工商等支撑性机构的服务周期缩短,使投资信贷服务等日益完备;必须使园区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区网站已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平台、职能转变与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必须使投资意愿者能够及时、满意地得到有关开发区的各种信息和政府的在线咨询,必须使正在入驻之中的项目能够快速地通过网上审批和手续办理,必须使已经入驻开发区的企业能够快速而圆满地完成各种行政审批、申报和在线服务等事务,园区的功能服务水平实现了较大提升。

三、产业园区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引领、导向和助推的作用,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方式:由注重经济规模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吸纳生产要素,通过要素集聚来实现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在创造有利于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方面,政府必须发挥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协调解决普遍存在的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的问题,促进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扶植本地企业与区内跨国企业配套,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资源配置: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和要素驱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要素成本的增加,不可能再走要素驱动的老路子,必须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培育以自主创新和提升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发展、产学研合作、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等。

3、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并重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托制造业和加工贸易等传统产业,专业服务业逐渐成为制约园区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快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其中重点发展物流、研发、中介、教育、培训和分销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抓住当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外服务业外包和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

4、环境建设:由相对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是投资硬环境,特别重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必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完善投融资平台。逐步培育和形成软环境对投资客商的吸引力。

5、发展动力:由注重招商引资向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

以往产业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和吸引外部生产要素的进入,自我发展和自身循环的能力不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招商引资与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从单纯地引进资金向引进人才、技术、知识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要实施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人才战略,加强工程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培育已经入住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园区经济的自我发展和自身循环,从而实现园区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学立.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2]戴东强.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J]. 天津科技. 2010(06)

[3]沙新华.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天津大学 2010

[4]费洪平,戴公兴著. 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M]. 科学出版社, 2000

[5]陈翁翔,林喜庆. 科技园区创新模式比较与启示——基于硅谷、新竹和筑波创新模式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10)

上一篇:七下推荐名著阅读教案下一篇: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