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精选8篇)
1.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 篇一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将由皇帝控制
皇位世袭
4、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掌丞副丞相”,负责执掌君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的军务
5、秦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长或县令,由皇帝任命
6、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格局,为历史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8、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元
中书省(中央):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行省(地方):目的: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路、府、州、县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明
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1380 诛杀胡惟庸的同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创立内阁: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11、清
雍正时,设置军机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传达上下旨意)—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12、君王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1842.8)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4)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岩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1901.9)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万两,分3年还清,本息共计9.8万两 设使馆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列强驻军: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的战略要地
严禁反帝: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外务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1840年~190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1840.6~1842.8):1840.6 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又攻占东南
沿海一些城市
1842.8 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56秋,英国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加入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广东巡抚栢贵投降,充当殖民政权的傀儡
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侵略联军攻占天津,侵入北京,焚烧圆明圆,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8~1895)平壤战役,古宝贵牺牲,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1900.6,八国借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西
摩尔率领的军队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将士的顽强阻击 1900.7,占领天津
1900.8,攻陷北京,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 3、1840年~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的爱国仲民,自发行动起来与英国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显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4、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7.12 南京大屠杀(30万人)七三一部队
因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5、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
淞沪会战
1937 营长姚子青牺牲
结果:上海失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
取得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 武汉会战
6、百团大战
1940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洛川会议
1937.8 陕北洛川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这与国民党实行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金田起义
1851年,建号太平天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天京陷落
1864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理解《天》和《资》
《天》1853年
主要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
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实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当时形势,《资》并未实行。
比较两个方案:
a、产生的背景:前者颁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b、社会主张不同:前者消灭私有制
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c、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者不可能得到农民拥护(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d、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后者没有付诸实施,起不到积极作用
e、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中国同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 黄天为执行部庶务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在《民报·发刊词》中,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b、武昌起义 策划 同盟会 文学社 共进会
时间 1911、10、10,人物熊秉坤、金兆龙
c、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4、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认“君权神授”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个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a、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6、五四运动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史实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 1919.5.4~6月初 北京 青年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 1919.6月初~1919年6月底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工人商人的“三罢”斗争 结果:取得补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同上签字。意义:a、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中共一大 1921.7.23 上海→浙江嘉天南湖(最后一天)内容:a、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制定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7 背景:在实际斗争中,中共认识到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内容:最大的成就: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广州)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战、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9、北伐战争(1926.7)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0、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
1928.8.1 周恩来、贺龙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10 毛泽东
11、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胜利的标志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
12、理解遵义会议
背景: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占统治地位,损失惨重 时间:1935.1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国的统治,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标志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1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于是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基本上被消灭。14、1949年春,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949.10.1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成立的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建议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次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项内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一个保证)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9年二届人大,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a、建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b、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发展到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C80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d、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6、香港、澳门的回归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香港回归 1997.7.1
澳门回归 1999.12.20 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④是“一国两制”成功的运用,为解决世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7、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科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
1954年,中、印、缅三国同意将其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1954.4,中国参加在瑞士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日内瓦协议》 ②1955年4 万隆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①恢复的原因
a、20世纪70Y,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
②1971.10 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意义
a、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c、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a、原因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b、正常化进程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②中日关系的改善
a、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b、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③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中国在联合国中重大的外交活动
①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作努力,两伊战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柬埔寨问题。
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③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④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6、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法国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中国与欧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④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①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b、设立了五百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2、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内容:①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②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③改革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陪审法庭。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制定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3、①《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③万民法:万民法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或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③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④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1689年
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作用: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特点:由国王任命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内阁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治”
首相手中握有行政与冷冰冰支大权,事实上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3、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①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
③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④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痗。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5、《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最经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巴黎公社的成立
①导火线: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采取屈膝投降政策。
②革命开始:1871.3.18日革命
③革命措施:政治上: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
机器。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实行八小时
工作制。
④意义: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院。c、它的经济教训是共产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d、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3、①二月革命 1917.3 直接结果:推翻了罗夫王朝 在革命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①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政权
解放全国领土,1951西藏和平解放——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经济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命脉
合理调整工商业
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的制定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实施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下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
a、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道路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统购包销、加工订货)
形式
合作社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基础: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内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
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加剧冷战程度
3、华约 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就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8年,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就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5、欧洲共同体
①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应付革命的需要 ②过程:1950年,“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炼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标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1973~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地增强了
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6、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20C80Y,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①日本经济的恢复(1945年~1955年)
内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的恢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②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原因: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引进科学技术
提出“贸易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7、不结盟运动
①提出:1956年,铁托、纳塞尔和尼赫鲁
②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20C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作用:它的反殖、反霸斗争有力冲击了国际政治旧秩序和两极格局。
8、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
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影响: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解体标志: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
③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2.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 篇二
一、精编学案
学案的编写是导学教学的前奏, 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教材紧密相连, 要做到“学教合一”, 不能为了编写学案而编写学案, 而要确实服务于“教学”, 有益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 深化情感价值观教育。
因此, 在编制历史学案导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课标要求和本课重难点。本节课学什么, 重点突破在哪里, 一目了然, 学生在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 (2) 以基础知识为主。学案要有“基础梳理”部分供学生课前预习, 在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通过自学解决的, 就勿须在课上再浪费时间, 这样, 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又能提高课堂的利用效率, 符合认知规律, 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形式和内容要丰富。不同层次的班级要有不同的、某些部分可自主选择的学案设计, 学情不同, 学案也要有所不同。这符合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理念。比如有的课内容艰涩一些, 可增加一些“课外阅读”“合作探究”板块, 有的课内容过于庞杂, 可增加“基础梳理”板块, 有的课讲历史人物时, 可增加“情感抒发”或“所学所想板块”。总而言之, 学案的编写是为“教”和“学”服务, 而不是传统教案的翻版。
以岳麓版必修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为例说明精编学案。
第一板块是【课标点击】, 提醒同学明确本课课标要求和重难点, 学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本课课标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通过对课标的解读, 可以得知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是重点, 又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面有限, 故设置了第二板块【名词·常识】, 集中给学生介绍【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就是说, 由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性格、生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然后由不同性格、不同生理状态和不同心理特征的人来决定国家的体制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如在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论述了人因气候的不同而导致性格方面的差异。第三板块为【基础知识】, 将本课的知识体系以“填空”和“知识网络”相结合等方式予以呈现, 供学生提前预习, 用自学的方式先掌握本课基础知识, 不明白的问题标出, 课上共同探讨。
与【基础知识】密切相关的是【问题探究】板块, 古希腊和古代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 两者的文明发展趋向表现出迥异之处, 引导学生从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思想条件分析其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用文明史观来正确看待和评价不同的文明发展历程。
第五板块是【课时训练】, 精选精练,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如:
让学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黑格尔《历史哲学》: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材料二: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海也者, 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 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 忽觉超然万累之表, 而行为思想, 皆得无限自由……
引导学生思考: (1) 黑格尔与梁启超在分析沿海与内陆居民精神气质时, 有何相同认识? (2) 结合古希腊与古代中国, 分析二人的说法是否合理?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此板块的【课时训练】仍紧扣本课课标要求和重难点分析, 专项专练, 提升学生对此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以文明史观比较宽容地、理性地、客观地看待世界各种文化, 尊重各国的发展模式和悠久历史,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最后一个板块是【知识拓展】。本课因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教材内容涉及到了“希腊的殖民活动”, 但对于其具体如何进行的以及与近代殖民活动的不同之处没有过多的介绍, 但这是古希腊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也是一个亮点, 所以, 本学案在最后以知识拓展的形式给出, 希望能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空间。
二、创设情境
有效的合作交流释义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 对学案的使用不可流于形式。要创设活动情境, 为学生提供真正学习、探究的机会, 揭示历史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在已有感知材料下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升华。
因此, 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 一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具有可操作性;二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时间, 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三要活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学习材料。例如, 探究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文明在政体发展及其原因的分析, 学生对此理解不深, 如果只是机械的比较, 不能对各种文明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个较好的理解, 这时就应该创设一种情境, 引导学生分析现在世界上不同文明类型的区别及产生的原因, 学生通过感受当时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进而对古代文明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而且引导学生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分析此问题, 地理环境虽对文明发展历程产生一定作用, 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还有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
在学生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既对课标要求的重点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又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形成了宽容看待世界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全球史观”, 达到了本课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巧妙引导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 在历史学案导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探索性成果, 不能恶意讽刺、打断学生, 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做到适当点拨。
“点拨”, 意思就是“指点、启发”, 学案导学要体现“导”字, 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自学, 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讲解一些重难点知识,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瓶颈时期要注意适当点拨, 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
例如,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这一课中, 如何认识城邦政体对雅典文明的影响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探究、总结认识的过程中, 得出的观点大都是散乱的, 不系统的, 可能仅限于一个角度, 或者不太理解城邦政体。所以,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这样引导:大家知道什么叫政体吗? (国家政体就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什么是城邦政体?希腊城邦发展有什么特点?对希腊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国寡民, 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独立自治, 有利于希腊文明的延续性。)
(2) 注重个性层次。
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 课堂分层次教学既要完成教学目标, 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所以, 在学案导学使用的过程中, 不仅仅教案的编写要注重个性化的设计, 对于课堂的引导和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
例如, 在分析“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时, 可以找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分析“希腊的地理环境主要特点是什么?” (少地多山, 海湾众多) , 找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文明的什么特点?” (地少山多, 农业不发达, 工商业发展迅速, 易于形成“个体性”思维, 对希腊民主形成有一定影响。) 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政体的比较以及各自地理环境对其文明的影响则可以找文综水平比较高的同学综合分析, 给同学一个思路清晰、思维广阔的视角。
3.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篇三
关键词: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整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56-01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即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将国家通用必修课程转化具有自己本校教学特色及老师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的实施过程,以国家课程为蓝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特点组织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创新,对现有必修教材内容开发、整合、拓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法。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一、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是一种趋势
1、国家课程标准,是不是面对着不同的学校?是不是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师资素养、学生潜能、教学资源、办学传统和发展目标?如果是。那么课程的规范与实施的个性化,就会萌生了一个关键问题:课程落实,不可能千校一面,怎样做到有效性,甚至适切性?一句话,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正是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老师,这种天然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必要性。
2、我们也看到,课程标准,它没有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没有框定师生的最佳成就标准。那么,那么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各个层级的学校、各个层面的师生,在共同的学力基点上,实现各有所长的发展,应该是课程实施的趋势。
二、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如何实施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的关键词是“开发”,限定词是“必修”、“校本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开发?根据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做法,我们的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主要致力于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和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特点,致力于对现有必修教材的整合、拓展,形成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校本化课程。
根据校本化开发计划,每个组员完成单元每一节课前学习导引编写、教案课件开发、课后单元学习导引编写几个环节。
1、学习导引,以学定教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上课通过课前批改学生的学案,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的备课,使得老师的“教”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学案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质疑探究。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探究质疑。“学习目标”便于学生了解本节要求达到的目标,“知识梳理”属于全体学生必做,对本节内容基本知识点预习完成,“探究质疑”属于学生个体选做,尊重学生能力、兴趣、知识的差异性。通过课前学习导引,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的前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前完成“导引”批改,根据学生导引出现的问题,再“以学定教”,使老师的备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2、教案课件,拓展整合
教师根据课程开发计划,依托学生课前学习导引、教材、教辅以及教研组老师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编写教案、课件。
3、单元学习导引,及时巩固
我校历史教研组利用2012年暑期,完成了高中必修三本教材的单元学习导引。单元学习导引由五部分构成:单元学习目标、重难点点拨、典型题例、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三、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几点经验教训
关键: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其内容无论从难度,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运用学校资源,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整合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起来,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两个领域进行突破: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我认为,具体化,即细节化。关注国家课程,组织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着力于构建更具体、更适切的学校自己的课程目标系统。要体现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学段特点。国家课程标准是分学段呈现,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将学段目标,具体到学年目标,乃至学期目标。这项工作是浅表性的,是最直接的细化。在此基础上,对每学期的三维目标进行深化,理清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品格点,定位准学科方法训练点、人文素养着眼点,依据现行教学班学生特点,预设成学期的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的优化
我建议,通过优化,实现最佳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扑面而来的,是善不善于对课程资源作合理取舍和适度开掘,能不能够改变和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对教师来说,这是不是一种最专业、最富有行动研究意识的学科素养培训?同时,是不是来自课程实践力短板上最充满历险意识的挑战?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要对现有教材整合拓展开发,备好历史课要求老师“博学”,历史老师肚里里要有“材”。所以历史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老师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博览群书,肚子里装的越多,你才能理解的越深。所以要做一个学习型老师,勤学多思,不要老守着课本、教参那一亩三分地。所以历史老师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将读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盘点 篇四
1、背景(过程):
(1)苏联改革走入死胡同。其根源是斯大林体制的僵化。
(2)东欧剧变。实质是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3)经互会解体、华约解体。标志着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4)苏联八一九事件发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瓦解:苏联完全的解体。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3、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以来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二、鼎足之势话西方(美、西欧、日)
1、背景:两极格局的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2、表现:
(1)美国
目标:试图构建单极世界。行动:略。影响:略。
(2)西欧
目标:加快一体化进程。
进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其目的是希望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策略的政治实体。
1993年11月,欧盟成立。
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步伐加快
目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行动:略。谋求常任理事国地位;参与联合国事务;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等。
影响:日本的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了亚洲各国的担忧。
三、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1、俄罗斯面临的困境
民族分裂;生产下降;财政赤字严重等。
2、国际地位的改善:
(1)叶利钦的措施:加强与欧盟的关系;采取强硬措施对付民族分裂势力;协调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
(2)普京的措施:
政治: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果断应对车臣危机。
影响:使俄罗斯短期内走出了低谷,目前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四、风云际会看东方
1、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
(1)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成员扩大。
(2)影响:成为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力量。
2、中国:
(1)表现:综合国力提高;成为政治大国;制止了得亚洲金融危机。
(2)影响: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1、目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现状:暂时的“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影响:
(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4)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5)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6)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5.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篇五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实践: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过程:19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6.高中历史必修一1备考笔记 篇六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
三、评价
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
◆ ◆ ◆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 ◆ ◆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
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
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
三、议会改革
1.概念
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 原因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
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7.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 篇七
必修一侧重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始,是整个高中地理最基础的部分,也是高中地理中难度较大的部分; 同时由于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被学生定位为“副科”,学生们并不重视地理内容的学习,再加上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大,以致很多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形成了夹生饭,即使到了高三经过一轮、两轮的复习还有很多知识点不能彻底领悟和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勉强得到一定的分数。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易犯的错误很多,如答题时地理术语、地理名词极少出现,专业名词的错别字多,读图析图能力不强、答题的条理性较差等。以上这些问题,都给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提出了难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迅速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是摆在每个高中地理教师面前不能再回避的问题。必修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 示意图如下) 。
结合必修一结构示意图,针对考试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对必修一的学习和理解。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激情。教好一堂地理课,需要老师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如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编写教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做周密细致的安排。但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把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作为改革地理教学的突破口,当成扭转当前学生不重视地理课的有力措施。创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
1. 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故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如何在第一堂课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使其想学地理爱学地理这点很重要。在第一堂课上,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说明地理学科所学习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上既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历届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又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有利于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一定要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
2.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不仅仅体现在第一堂课上,同时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随时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讲授内容,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必修一的教学抽象性强,难度大,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面和接受能力入手,多给学生总结规律,深入浅出,与身边的生活案例相结合,突出生活中的地理,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版本之间案例的相互借鉴和运用, 使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明白道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地图等教具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 习惯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地理的眼睛”。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近几来,各地文综试题一般采图表呈现材料,进而设问的方式,因此重视课本地理图表的研读这一点在教学中很重要。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必修一涉及的地图主要有: 光照图、物质循环图、气候类型图、天气系统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等。正确使用地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时脑、手、眼、口等互动,加深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教会学生使用地图,必须始终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知识, 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来完成,遇到地理问题, 首先想到翻阅地图,以图激趣、以图增知、以图启智、以图感美、以图育德。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基本地理技能。同时指导学生动手画图,从图表中总结延伸。使之感受地理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爱上地理。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学生对地理产生了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但仅凭这两点学生还不能成为主体,要是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体,必须主动地学习、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建构知识。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使用积极的语言、赏识的态度鼓励学生发问。同时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中促使学生产生困惑、疑问,进而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勤思好问。要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 教学生会问,注重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要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延伸,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要树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把问题意识带出课堂,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解决。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规范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提高地理的课堂效率,是每个地理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高考考察学生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高一开始、从必修一开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高中地理必修一侧重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好地图,规范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8.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小议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时分配;课型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在设置文综考区的省市,地理占分为100分,其中自然地理一般占的分值为45分左右,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主要位于必修一,因此,为了应对高考,必修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高一离高考还有很久,学生的意识不到位,学生在初中很多又没学过地理,一般中学高一由于开的科目较多,所以,地理的课时一般都为每周2节,所以,在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怎样完成课标的要求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成了任课教师要好好斟酌思量的事情了。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我是如何把握课时分配和课型安排以及做了哪些必要的活动的。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章节,只要一出门旅行,或是看一些诸如国家地理杂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图片学生就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课时上也可以多些,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6.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学期开学后挤时间来上了。因为我们的课时已经很满了。
二、课型选择与安排
1.精讲多练型:(1)地球的运动;(2)气压带和风带;(3)常见天气系统;(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类的课不管是高一的各种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试章节,因此,老师把这种课要上成导学案学习型课,课前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做预习,也可以在课上前几分钟给学生做预习,学生通过各种设问的内容,对本节知识先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把不会的内容先勾画出来,老师在验收预习内容时要问问学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学生觉得从来没有了解过,或是对于一些原理性很强的东西弄不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动画的播放,设计一些比较式的图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锋面与天气”时,老师可以制作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配上音乐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上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时,可以模拟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风吹拂下怎样流动,遇到陆地时怎样沿着岸边往南北流或遇到陆地倒流回去的状况,学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会记住的。又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就可以模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产生的现象并且配点远古时代的音乐那真是绝了。
2.地理实验型。其实上地理课时要设计很多实验课。主要安排在以下章节:(1)地球的圈层结构;(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比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师硬是需要准备一个成功的实验,才会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一边放一只燃烧的蜡烛,另外,一边放上一个冰袋,蜡烛燃烧后的火焰就会在里面运动,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看老师的实验,并请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只要有学生能说出空气从蜡烛燃烧的位置往上走而后从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实验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内容时,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对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张倾斜成40度的厚纸板上,把细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从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积下来了,而细沙还要冲很远去,最后的形状就是一个扇形,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物质根据粗细能被带走的远近不一样,也就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3.阅读课型。这类课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也很浅显,因此,课上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如:(1)地球的圈层结构;(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3)全球气候的变化。
以上是我多年教地理必修一摸索出来的方法,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星明,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2013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J].地理学报,2013(11).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1--6总结08-31
07.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小结08-29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1课09-06
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07-22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08-05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07-07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07-08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07-10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09-03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