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

2024-09-02

河南省高等教育(共9篇)

1.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一

河南省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审核办理机构: 学生处受理地址: 郑州市农业路东段省教育厅

联系人: 武光辉

1、招生学校提出申请。联系电话: 0371—69691791办理程序:

2、填写《河南省学历(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审批表》,并加盖学校的公章及学校法人印章(或签名)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在提交《河南省学历(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审批表》后1日内,省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审批决定。

1、民办高等教育招生需提交由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招生需提交当年招生计划文件。

1、民办高等教育招生需提交由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招生需提交当年招生计划文件。

无办理时限: 受理条件: 材料明细: 收费情况:

2.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二

首先, 在办学结构上, 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分五种, 分别是:普通高校设置的成人高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如: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在学习形式上, 有函授、脱产、半脱产等各种类型。

其次, 在学历结构上, 形成了以专科和本科教育, 在省内少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招生在职研究生, 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多层次办学。

再次, 在种类与专业设置上, 不仅有师范、工、理、文科, 还有管理、财经、政法、农林、医药、语言等种类。

总之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和人们对教育高度需求的今天, 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2009年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更是功不可没。

一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存在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歧视

我们现在的社会普遍看法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 或者往往为的是追求学历, 作为追求大学学历的一种补充。同时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是滥发文凭的场所。这些观点和看法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2 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国家性法律和法规的指导

目前河南省内普遍存在把普通高校招生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本校创收的一个途径或者也是是院系年终考核的依据。这样成人高等教育就存在功利性, 缺乏国家性的法律和法规的指导。这样就使各个院系的生源不是太理想, 造成管理和教学的随意化, 严重影响了培养人的质量。

3成人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能力

目前省内高校设立成人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对本校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缺乏具体和细节化的管理, 往往把成人高等教育的工作下放到各系和院, 由院系带管理学生和学习教育的管理, 从而造成管理和教学上的松懈, 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有弊端

全省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的编制上照抄普通高校课程的模式设置。在课程设置上结构单一化、内容上陈旧、无特色、无新意。课程的设计上, 很少考虑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差异性, 没有针对性和缺乏实用性。

二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和发展

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科学管理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方针。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审视成人高等教育, 要在发展中规范, 在规范中发展, 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在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上前进。

1要以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 科学合理地规划

要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为指导, 科学规划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要充分发挥成人教育的积极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把成人教育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 统筹管理, 协调发展。我们要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和优势, 合理定位、改革创新、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要以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我们要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 理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建立和健对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机构, 同时要采取对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 要定期开展科研方法的讨论和研究等方式, 不断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水平。

3 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 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监督体制

伴随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国家对成人高校办学和管理权的开始下放, 伴随教育行政部主管门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的具体落实, 今后严格监督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将成了国家、省 (市) 地、地 (市) 三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从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2) 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设置

整顿和清理办学机构的设置, 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不具备办学资格的学校或办学主体、各行学历教育、各类培训机构必须坚决取缔, 维护教育公益性的合法地位和形象, 从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3) 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要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的创造环境, 坚决打击恶性竞争, 从而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4 要借鉴目前国际上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 把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依法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的有序性

目前河南省的成人高等的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例如在经费筹措、队伍建设上的不能得到具体落实;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的评估体系上相对薄弱等问题的根源是我们的成人高等教育目前是无法可依。因此, 我们必须把规章制度建设作为提高当前我省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环节;也要把成人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的建设成为发展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基本来抓。

5 要抓住当前的重点, 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大方向

目前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 学历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双重或多重标准, 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们大多数单位还是只重学历轻能力, 不管所学的专业是否与从事的工作对口, 只要拿到学历证, 就能升工资。从而就出现哪个专业好毕业就学那个, 那个专业好学就学那个, 片面追求文凭。

要使成人高等教育从单一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多种类型综合发展成为当前国际上广泛承认的教育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日制教育转向以业余、函授教育为主。业余、函授教育在当今现实条件下更能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成人学习的特点, 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广泛采取的主要形式。

我们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经营意识, 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成人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市场的主题来发展我们的教育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起服务意识。特别是在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主动为社会服务, 为经济发展服务, 为市场服务, 为成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 主动去满足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多种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设。

综上所述, 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突出的, 竞争是激烈的, 我们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但是只要我们能抓住机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握发展方向,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大胆改革, 挖掘潜力,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质量效益, 办出特色,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省的成人高等教育必将能创造出辉煌和灿烂的,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全社会实用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龚毅, 张素兰, 李玉龙.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7) .

[2]中华人民教育部网站[EB/OL].http://www.moe.edu.cn/

3.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评价指标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河南省从1978年到2013年间,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39万人增加到50.84万人,在校生规模从2.73万人增加到161.83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主要集中在1999年之后,1998年招生5.02万人,到1999年招生7.88万人,招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0%。2000年招生人数达到11.69万人,较1999年增长了48.4%。从1998年到2013年招生人数变化巨大。截至2013年,河南省有普通高校127所,其中普通本科50所,专科77所。另有职业技术学院66所,独立学院8所。普通高校专任教师9.0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1%,毕业生45.02万人。研究生教育方面,2013年研究生招生1.2185万人,研究生在学人数3.3317万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1.092万人,硕士3.4218万人,正高级职称7752人,副高级职称2.412万人。

河南省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之后,教育质量的下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扩大规模教育的同时,提高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应坚持稳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院校要求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政府部门和社会人员包括学生家长等也会参与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当中。所以,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再局限于院校制定评价方法、评价制度,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高校质量评价提出合理建议,制定相应的制度。笔者认为,社会人员及机构参与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趋势,而且很有必要。

比如,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教学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工作。政策措施上要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中要突出教学。高校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要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要求学校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工作。笔者分析研究河南省部分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及独立院校的质量评价制度后,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评价指标的统一性

河南省有本科院校50所,专科学校77所,另外还有独立学院8所。这些不同性质的学校在对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因办学目的、办学宗旨、教学条件等的不同,评价指标的建立有所不同。但目前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制定质量评价的方法大致相同,甚至存在专科院校效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本科院校一般采用教学督导、组织学生评教、组织教学质量竞赛、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专科院校大都采用这些方式,有些院校加上了对教师的考核等方法。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等独立学院,对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做得相对较好,制定了很多的管理细则,比如认定教学事故细则、对调课补课的规定、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条例、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实施办法等,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评价指标。大部分专科院校教育评价指标,缺少对实验实训这方面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及方法,而只是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有待改进。

2.教育评价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仍然以学生成绩作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一些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水平、生存发展和创业能力等则没有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大学生的教育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学习只是一方面,社会工作和创新能力在各高校制定评价指标中不容忽视。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学生评教和科研来进行考核。其实,在学生评教过程中无法确定到底有多少是上课认真的学生进行的评教,是不是真的按照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的评教。在学校设置的学生评教体系中,学生如果不参加评教就无法查阅成绩,就会导致没去听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随便地不切实际地进行应付,结果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一些院校尤其是专科院校对教师科研的评价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不利于高校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教育评价主题的不够多元化

教育评价的主题不应只是院校自身,政府的参与、社会各界的参与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政府的参与程度比较大,各级政法部门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制度,院校按照上级制度制定学校的制度。在评价过程中,社会的参与度极低,甚至大多数院校没有考虑到社会的评价,每年组织的让社会各界参与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活动甚少。所以,要稳定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社会的评价不能少,应建立有关的社会评级机制和指标体系。

三、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结构是多层次的,联邦政府、州政府、认证机构和大众媒体都参与评价,相互协调,共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组织活动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创新,评价活动按期举行。英国采用多元评价,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价和社会评价。法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二是国家评价委员会,委员会主要进行对院校制度的评价、学科评价和法国高等教育状况的总体评价;三是其他机构,如国家工程师职称委员会、学位授予委员会等。荷兰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外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大学协会,大学的行为指引及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协会,大学协会主要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进行校外评价;大学的行为指引根据相关信息设计来生成;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协会,主要对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状况进行评价。德国比较注重学生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评价,遵循企业的评价标准,以企业在实际中的应用作为评价的标准。

在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参考国外的方式,结合我国国情,在考虑第三方利益的情况下,既要保证教育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又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职业教育,在评价指标建立时要考虑企业在实际中的应用。评价学生的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教师的方式也要多样化。

四、河南省高等教育评价方法改进的措施

1.改革教育评价指标

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及独立院校的评价标准要有所不同,高职高专主要突出与学校性质和基本任务相符合的专业建设及实验实训建设,本科院校要制定完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制定对高校整体发展有前瞻性、实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鼓励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主要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对教学业绩的评价也应建立切实可行、能反映真实水平的评价机制。

2.改革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评价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以论文数量、课题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法。要注重论文的质量、课题或者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注重创新的质量以及在解决实际重大问题中的贡献率和转化率。

3.教育评价主题多元化

除政府的参与之外,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让社会各界也参与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当中,能够有效地对高校教育进行监督,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法。高校要定期组织社会人员参与活动,组织学生家长亲身体验高校教学,感受高校对学生培养的良苦用心,改变现在院校只依靠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来进行改革和质量评价的现状,为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出版社.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赵娟.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比较与创新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杨丽,宋天枭.国外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比较及启示[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12).

[4]罗丹.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4).

4.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四

2013年教育厅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2012年教育工作,分析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了2013年教育工作,强调要以扎实的作风推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

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就是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做好本职工作。对于日常教学活动过程的问题要认真对待,用心完成,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做到实处,真正为学生,为学校做一些实事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正像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的那样,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一定要把工作做到实处,扎扎实实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间无愧于学生。转变工作作风是这一届政府最大的亮点,也是我们教师虚心学习认真做好的突破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们要总结以往的工作情况,查找自己工作的不足,继承工作中优良的习惯和好的工作作风,为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我们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自己工作的目标,突出教育教学与时代要求相吻合,与受教育学生相吻合推进优化,促进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进步相协调,个人教育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培养并增强教育教学全局意识,教书育人意识,广域教育教学意识,改进作风促教育意识。

5.河南省教育厅纪检组长张健 篇五

在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04年4月2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多年来,省教育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要求,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把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又集中精力狠抓了与农村经济建设结合最紧密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其在全面提高我省农村人口的基本文化技术素质,培养当地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种实用技术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按照国务院及教育部的部署,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扫除青壮年文盲活动,采取学文化与学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使广大脱盲学员在学习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从事农业生产和二、三产业的基本技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省农村人口的文化技术结构。1998年我省顺利通过国家扫盲验收后,我们及时把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转到农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上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共培训回乡初、高中毕业生400多万人次,乡镇企业职工青壮年农民1000多万人次。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确定每县重点建设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校)的目标任务,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通过上述努力,我省农村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民群众或是通过职业学校的正规学历教育,或是通过成人学校的短期培训,普遍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从事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生产的技能,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明确了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发展布局和战略举措,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列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势下,省教育厅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把加强农村教育,教育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我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其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是这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10月我省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培训160万人次左右,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实施意见》的颁发,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当成为我省教育战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及全国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精神,在前不久全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我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入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更加具体,要求更加具体。我们印发了《河南省教育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案》、《关于大力推进县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工作方案》、《关于实施“农村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和“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工程”的通知》,这些配套文件从教育部门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系统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政策措施,要求全省教育战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全力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借此机会,我就“阳光工程”的实施工作,向全省教育系统的同志们提出几点要求: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阳光工程”的实施工作。“阳光工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示范工程,它在我省的启动实施,对于我省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和农业人口大省进一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意义十分重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农业部门统筹协调下,认真做好与农业、财政、劳动保障、科

技、建设和扶贫办等行政部门的协作配合工作,积极参与本地“阳光工程”指导小组的工作,并努力完成当地政府和指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正确处理好实施“阳光工程”和落实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的关系。今年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以改革发展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为主线,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这些文件的落实与实施“阳光工程”是一致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定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和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实施“农村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和“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承担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6.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篇六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支撑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提升竞争力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

第三条 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的共同责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行政府推动、行业协会协调、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机制,遵循自愿协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实现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

第二章 政 府

第四条 各级政府应支持和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相关组织,负责统筹协调本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为有效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省政府成立由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等部门和部分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参加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校企合作促进会)。校企合作促进会下设秘书处,具体负责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

第五条 各级政府应定期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督导,对校企合作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学校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通过主流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

第六条 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国资、农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发展改革、科技等有关部门对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建设上予以优先支持。

国资、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应将企业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情况作为考核与评价企业和企业负责人业绩的重要内容。

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成绩突出的职业院校,在品牌示范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上予以优先支持。

第七条 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制定鼓励与支持政策,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促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兼任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有企业工作或生产一线服务经历的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辅导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经历的企业职工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各地可以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才库,探索职业院校之间“双师型”教师互聘互用机制。

第八条 各级政府应整合职业教育相关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用于:资助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资助职业院校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对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发生的物耗、能耗给予适当资助;对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职业院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助或奖励;表彰、奖励其他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等。

第三章 行业协会

第九条 各行业协会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牵头支持下,成立由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组成的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引导、协调、指导本行业的校企合作工作,发挥在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布和预测本行业用人信息;向职业院校推荐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组织行业内员工培训;参与制定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及实习指导教师能力标准;参与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举办等工作;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

第十条 各行业协会可以牵头成立由有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参加的全省性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促进会的推动下,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载体作用,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统筹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资源,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就业指导等,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第四章 企 业

第十一条 企业应积极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与职业院校共建对口专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合作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共同开发教材,合作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合作组建产学研联合体等,共同搭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平台。

企业可以通过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联合组建办学实体或独立举办职业院校。

第十二条 企业应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合理确定实习环节和实践内容,接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并给予上岗实习学生适当的劳动报酬。

企业应按照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协议,与职业院校共同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制定实习计划,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设施,并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实习工作,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做好实习、实践前的安全培训和实习、实践期间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禁止企业安排实习学生从事不符合实习特征或与实习内容不一致的劳动生产。

第十三条 鼓励企业积极接纳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或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帮助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实践锻炼和岗位体验。企业可以与教师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工作。

第十四条 企业应建立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制定本单位职工培训计划。企业可以举办职业教育机构或委托职业院校对本单位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

企业应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并列入成本开支,所提取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企业应严格遵守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可以优先录用与合作职业院校共同培养的人才。

第十五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符合税收减免税条件的,享受有关税收减免政策。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并支付给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和用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委托职业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机构或设立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可以参照执行公益事业用地的有关政策,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接纳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的,根据接纳的人数及岗位的特殊性,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或补贴政策;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费用等可列入企业教育培训经费,作为企业成本列支,享受有关税收减免政策。企业为职业培训开发的培训教材,经相关机构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可以在职业院校中使用,按教育部门相关规定享受补贴政策。

第十六条 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捐助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可在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奖研金、奖教金、创业就业基金等资助项目。

第十七条 企业应及时向行业协会反馈人才需求和岗位技术变化信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组建职教集团,并将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诉求反映给行业协会。

第五章 职业院校

第十八条 职业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主动与企业在学生实习、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订单式教育与就业推荐、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

第十九条 职业院校应积极实行“双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并向合作企业优先推荐毕业生。

第二十条 职业院校应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鼓励职业院校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或参与管理工作,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设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二十一条 职业院校应建立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按有关规定应到企业或生产服务岗位参加上岗实习,实习成绩计入规定的学分;专任教师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岗位实践,并将实践情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职业院校应优先安排与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职工进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继续教育。职业院校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等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十三条 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并指派指导教师,按照《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应遵守企业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

第二十四条 职业院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通过参股、入股的形式,与相关企业联合组建经济实体或独立举办经济实体。

第六章 责 任

第二十五条 职业院校、企业违反有关规定,侵害实习学生、实践教师、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职业院校学生、教师在实习、实践期间发生安全事故的,职业院校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侵害企业商业秘密的,均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职业院校、企业弄虚作假获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资助或奖励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由相关部门追回已发放的资助或奖励资金,取消其获得相关资助或奖励的资格,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7.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七

一、人口总量与办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河南省在全国省份里面经济规模总量大, 发展势头喜人, 尤其是航空港的批复。但是河南省属于教育大省, 不属于教育强省。缺乏一批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211, 985类高校。教育的层次与水平不高, 和其它兄弟省份相比, 在质和量上都存在差距。总体上河南省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 机构不完善, 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学科建立不合理。河南省高校里面缺的不是高楼, 缺的是专家学者。并且高校里面是工科类学校多, 文科类少。新世纪以来, 河南省启动高校强强联合的模式来发展。但大学的合并不是专业多了, 学生多了。教育质量就高了。而是学校里面的专家, 者多了。学校之大不在学校的面积与高楼。而在于学校里面的知名学者。而且在学校的发展里面作为学校发展的支撑, 财政投入这一方面。河南省随对财政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大部分流入了河南大学跟郑州大学等的高校里面。导致投入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而作为合理的分配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 应该大力发展民办高校, 缩小一般高校和民办高校数量与质量差距大的隐患。

二、弱势群体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

当人们从受教育自身状态来定位弱势群体, 实际指那些由于经济、生理或其他客观原因而在享有和形式受教育权时处于不利地位、需要特别保护的人群, 主要包括农民工子女、残疾人、女性、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等等。弱势群体具有三个特征:第一, 它的成因既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的, 也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 前者如经济贫困, 性别差异, 先天或后天残疾等, 后者如社会歧视;第二, 它是一个相对于社会优势或正常群体的概念, 并且由在享有受教育权方面具有“底下状态”这一共同类别特征的人所组成。而这种共同类别特征的形成, 则由于社会优势群体所制定的标准使然;第三, 他们被有意无意的以不公正的方式对待相对于其他正常群体而言, 他们在教育方面所应该占有的份额未能得到公平分配, 其公正待遇也未能得到制度的有效保证。弱势群体教育是教育均衡的难点, 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三、“教育水平落后”问题

教育的水平建立在很多错综复杂的基础之上, 受很多情况的影响。因为历史原因, 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是跟随着西方传教士和教会进入中国的, 所以大部分继承自教会学校的大学都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河南于地理位置原因所以没有什么高等学府。现代来说经济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 而且经济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个体家庭对于教育的观念, 一直以来国家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关注、投入和倾斜程度远远不够, 好的高等教育要有良好的低阶教育一层层铺垫而成, 通过对于基层教育的逐步建设而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进而为高等教育输送养料, 一切水到渠成。由于河南高校数量少, 考生数量多, 决定了河南的考生只能通过拼分数, 高考移民等手段追求高考成绩, 基础教育也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国家高等资源进一步倾斜向其他基础教育发达的省份,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河南教育水平落后的局面。

8.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八

2015年7月23日,河南省召开了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这是继2004年全省高教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召开的专题研究部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会议。会议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明确我省要建立高校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按照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实现分类发展、科学发展。这次会议在研究谋划全省“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间节点召开,对未来较长时间内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教育人口大省的内陆省份,一定要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强化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更加主动地服务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通过实施高校分类发展构建河南省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客观认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高等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我省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高校的数量、层次、结构更加合理。河南省普通高校数量从2005年的83所发展到现在的129所,其中本科院校达到52所,高职及专科院校77所,形成了综合性大学、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得到优化,更加符合全省高等教育结构的要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在校生规模得到显著提升。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76.5万人,比2005年翻了近一番,毛入学率增加一倍,达到34%;在学研究生达到3.48万人,其中博士生达到1530人,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适龄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三是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提升。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5个,增长了4倍多,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84个,增长了3.5倍,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71个。四是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办学格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院校得到了较大发展,高校数量从2005年的10所增加到37所,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重由9%增加到21%;国际交流不断拓展,与国外10多所名校开展了实质性交流合作。

但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与全国高等教育总体情况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全国39个“985工程”大学和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河南没有一所;全国有112所“211”大学,河南只有1所,长期缺乏高水平大学的示范带动。二是高等教育总体不足。河南现有高校129所,居全国第四位,但按每10万人均大学数量排名却是全国倒数第一。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高。在有些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的情况下,处于全国交通枢纽地位的河南省却只有34%,与全国平均水平37.5%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对高层次办学管控较严。2014年,在全国不少高校每年招收博士生超过1000人、中央所属高校校均招收博士生超过520人的情况下,分给河南省的博士生招生指标只有468个,仅占全国博士生招生总数72634人的0.6%,研究生培养机构数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教育投入不足。河南是全国教育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以不到全国5%的教育经费负担了全国10%的教育人口,而生均教育经费居全国后列。六是教育资金压力巨大,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20%,投入比例全国最高,给省级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二、正确认识分类发展、分类指导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深入发展,高校的办学层次、类型、办学方式等日益多样,实施分类发展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实施分类发展是区域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央“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精神,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明确了省级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以及教育资源支撑能力,结合人口、区域和产业结构,自主确定教育发展目标、规划和工作重点并组织实施,并进一步确定了省级政府做好统筹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7项具体的统筹职责。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上确定下来。在省域内谋划区域化高等教育发展一定要结合本省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放弃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放弃“专科升本科”“本科办综合”的高校发展途径,着力建设本省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实施分类发展,可以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引导各类学校找准各自办学定位,在全省统一的规划下根据高校自身特色合理确定自己的建设与发展路径,避免一哄而上,盲目竞争,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高等教育格局。

实施分类发展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结合省域内的产业结构、行业体系等实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这也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目的和优势。河南省高等教育只有实施分类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弹性、没有个性和特色的问题,才能妥善解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脱节的问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实施我省的三大国家战略和“四个河南”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endprint

实施分类发展也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体现。我省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外延式发展,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己得到较大提升,下一步主要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办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分类发展,可以引导全省高校走差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省现有的52所本科院校在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高校间合理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在不同类型高校中办出特色、办成一流,带动整个高等教育水平提升。

三、准确把握分类发展、分类指导的几个关键环节

实施分类发展、分类指导一定要把握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学科专业优势、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并建立引导机制等,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明确培养目标,找准类型定位。要明确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高水平大学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类高校要瞄准一流、争创一流,努力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高端突破,代表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这类高校要注重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抓好基础能力和优势学科提升,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提升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培养掌握新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应用”功能,实现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全省的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找准类型定位,彰显各自的办学特色,这是实现分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打造优势学科,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专业是学科的基本组成要素,打造优势学科对引导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无论哪一类型大学,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都要先把学科专业建设好。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骨干大学要从培育和打造一流学科、特色优势专业做起,通过凝炼整合,不断改造提升各自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形成优势学科群。通过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汇聚高端人才,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增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品牌,以局部优势带领高校整体发展。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实施分类发展、分类指导,不能采取行政强制的方式进行,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依法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尊重高校专业设置的主体地位,支持高校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经费、自主公开招聘教职员工、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支持高校自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支持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要进一步理顺政府、高校、社会的关系,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积极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新格局,激发和提升高校的办学活力。

9.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九

意 见

各省辖市教育局,各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和富民强省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师生文明素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推进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广大师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师生。

2.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国外形势特点,帮助广大师生认清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以“十二五”取得的成就鼓舞师生,以“十二五”新的历史使命激励师生,引导广大师生投身到实现“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上来,把思想统一到对党的高度信任和认同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原经济区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来。

3.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是学习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并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伟大胜利的历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二是学习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的历史,提高广大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学习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4.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针对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更加明显、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渠道更加复杂、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大量出现的新情况,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及时理顺师生的思想情绪,化解矛盾,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以“五四”青年节为契机,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广泛组织开展以诗歌朗诵、唱红歌、红色歌舞、语言类情景剧等形式为主、丰富多彩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演出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大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学习,努力工作,成长成才。大力宣传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大力宣传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的重大意义,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宣传教育。

二、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1.深入开展“践行文明礼仪我先行”活动,大兴文明礼仪之风。运用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生活”主题演讲等活动方式,扎实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活动。积极参与“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引导师生摒弃陋习,遵守交通规则,塑造“文明河南、礼仪之省”的良好形象。

2.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我参与”活动,大兴读书学习之风。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广大师生投身读书学习活动,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营造全民读书、提升素养的浓厚氛围。

3.扎实开展“资源节约我带头”活动,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倡导适度消费,倡导节俭生活,倡导资源节约的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引导师生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粮、一张纸,一升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大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大兴爱心救助之风。结合学校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包括留守儿童)志愿服务。

三、以推荐评选全国和全省道德模范活动为依托,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认真做好本地本校道德模范的推荐、评选和表彰工作。组织动员广大师生,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全国道德模范”和“河南省道德模范”投票,形成“师生评、评师生、师生学、学师生”的良好氛围。

2.大力开展道德模范宣传教育活动。加大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形成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3.广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和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扩大道德模范的社会影响,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4.深入开展以“两创两争”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以“创建文明学校、创建文明班级,争做文明教师、争做文明学生”为主要内容的“两创两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评选、命名表彰一批2010-2011省级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教师和文明学生,不断深化以“两创两争”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总结和深入挖掘近年来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群体事迹,在各类教育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大力宣传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编印《河南省教育系统文明模范先进群体事迹汇集》,集中展示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良好精神风貌,向建党9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七一”节前后,在“两创两争”评选表彰基础上,隆重表彰一批自“两创两争”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的先进群体典型,分别授予“文明标兵学校”、“文明先进班级”、“文明先进教师”、“文明先进学生”荣誉称号。

四、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交流德育工作经验。进一步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围绕建党90周年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系列主题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贯彻《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加强中小学文明习惯行为养成教育。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品格。加强班主任和德育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指导各地方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2.切实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央8号文件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继续开展河南省第六届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参加全国中职学校第八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继续开展省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评审活动。

3.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按照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创建廉洁和谐校园为目标,深入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五、以培养中原经济区合格建设者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扎实开展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健全完善高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廉洁意识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完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河南省普通高校第二轮德育评估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调研工作。加强高校师生思想动态调查,继续开展全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研。指导完成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改选换届工作。继续开展“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奖”评选表彰工作,启动评审2011“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辅导员”评选表彰。

3.突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研究制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4.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和社科工作队伍建设。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基本状况调研,全面了解辅导员工作状况和思想状况。研究制定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继续举办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并逐步开展分类示范培训和高级骨干研修,加大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力度。继续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选拔培养一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实施新一轮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计划,进一步加强研修班管理,完善研修长效机制。

5.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推进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和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宏观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为依据,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督察。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继续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评审工作。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大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继续举办高校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培训班。

6.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大力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和管理,着力提高咨政育人和文化传播水平。按照流动管理、优胜劣汰的要求,完善基地建设的管理评价机制,引导基地提升内涵、发展特色。支持和鼓励高校重点研究基地申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同时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建设一批新的基地。

7.着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工作。完善和修订《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做好2011和2012基地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规划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进一步做好项目中期评估。启动实施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委托项目招标工作,整合高校科研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做好项目中期评估、经费管理和结项审查。

8.继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召开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成立河南省高校社科管理研究会,加强各高校社科管理系统的交流和沟通,提升社科管理工作水平。召开高校R&D资源清查暨2011科技/社科统计年报工作会议。做好社科年鉴的报送出版工作。组织开展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报评估工作。研究制定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的项目立项和成果奖评审工作,进一步规范课题评审、过程管理、结项及成果转化工作。认真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对有重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扩大社科研究成果奖的支持力度。规范学校教学科研行为,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六、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目的,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通过遴选主题、树立典型、组织师德征文、演讲比赛和师德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师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教师忠于真理,学为人师,坚守学术道德、倡导学术诚信,着力形成严谨求实、潜心治学的学术风气,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

2.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省中小学校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广大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切实加强教师师德考核,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弘扬师德、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七、以深入开展统战工作调研为抓手,扎实推进高校统一战线工作

1.深入开展统战工作调研。全面准确了解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现状,重点对高校统战工作机构设置、统战队伍建设、统战工作情况等进行基础调研,摸清底数,掌握情况。

2.扎实推进统一战线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我省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领导,做到高校统战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同落实,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八、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为重心,努力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1.切实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和“全省中小学安全月”活动。继续强化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预防灾害、传染病、食物中毒、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能力。加大学校安全防范隐患排查力度,适时组织全省中小学安全检查。继续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及各项制度,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上一篇:庐山一日游作文400字下一篇: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填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