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2024-08-13

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共12篇)

1.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篇一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改革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2.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篇二

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先导, 教师应从自身做起, 树立新型人才观,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把以知识传授为主变为以人的发展为主, 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教师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先导, 课堂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基地,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呢?

一、营造教学新氛围, 使学生敢疑, 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1. 提供友善环境, 敢于质疑表现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 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有奖赏的环境, 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教师应从唯我独尊的包装下走出来,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尊重与关注学生, 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感情, 探求新知, 给学生说话的权利, 以教师的“爱生情”赢得学生的“向师心”, 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 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维火炬,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在实践中主动创造, 提倡学生上讲台, 提倡学生七嘴八舌, 提倡学生标新立异, 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要大力提倡与表扬, 并设法帮助形成正确的观点, 在良好的心态下, 学生才会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试想:教师声色俱厉, 学生循规蹈矩, 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样的气氛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 点燃心灵火花, 激发思维兴趣

教师自身要积极奋进, 永葆激情, 以风趣凝练的语言, 抑扬顿挫的情调, 丰富多变的表情和手势, 在自我陶醉中展示作品、感染学生。善于设置情境导课,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激发兴趣, 开拓思维, 如“现场表演”、“故事引入”、“多媒体课件利用”, 尽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师生共振的教学环境和敢想善思的学习氛围。

二、引导质疑、诱导想象, 是学生会疑, 让思维进入最佳创新状态

1. 引导质疑, 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索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新能力的标志。让学生明白, 创新就是一种独到的质疑及见解, 并非难于上青天。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有冒险精神“敢问”, 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时间及空间, 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的奔流, 有了问的机会, 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绝不人云亦云。引导学生带着问号学习, 问号产生于比较, 即求异思维, 就是把眼前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知识、与教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的说法比较, 从“此”与“彼”的差别处发现和提出问题, 不拘泥于课本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会疑。学生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创新的萌芽, 教师要多拿起表扬的火种, 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理想, 细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 即使在学生提出傻问题或质疑、释疑陷入绝境时, 也应耐心引导, 深入琢磨, 不得过且过, 不敷衍压制学生, 引导他们变换角度和方式, 问得深问得精, 逐步化难为易, 绝处逢生, 细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拓宽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2. 诱导想象, 拓宽创新空间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课堂中的疑问来自想象, 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或诗句中所描绘的人物或景物, 通过角色置换, 采用“心理换位法”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自己的亲身参与来体会作品。

三、适当点拨, 释疑存理,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创新教育并不可怕, 它不是凭空产生, 前提还是基础, 教师还是要深钻教材, 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及联系, 准确指点学生, 发挥主导作用, 导在关键处, 导在困惑时, 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回答, 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疑点,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把教材的解释权交给学生, 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 要鼓励学生全程参与, 全方位参与, 多向交流, 以“自由辩论式”和“群体互补式”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通过独立思考和思维碰撞, 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行状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及此时此刻学生的需要进行适时恰当的点拨和引导, 会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在交流中, 重视“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 引导学生将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亮相”, 说清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 应从哪个角度想, 为什么这样想。教师可由此了解学生对问题的了解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给其他学生以方法上的启示。如果学生在所学的知识点上出现分歧时, 让学生自己先琢磨、领悟、体会, 树立坚持自己意见的自信心, 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说好,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议的能力。

总之,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养成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让学生探索问题永不满足,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语文教育的过程不再是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 而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新精神。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们才刚刚起步, 面对挑战, 我们应该如何努力?记得马克·吐温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 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 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作为教师, 面对形势要求, 要以更先进的教育思想, 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更强的灵活应变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真抓实干, 孜孜不倦的在创新教育的道路上求索奋进, 那么, 语文课堂定会百花齐放, 创新人才定会层出不穷。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迫在眉睫, 教师肩负的使命光荣而神圣。

3.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思维创新;空间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54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落实,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要想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就需要关注多方面的内容与技巧,并且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语文空间进行拓展。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可塑性比较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紧抓这个机会,充分发挥语文的优点,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一、拓展语文空间,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1.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实际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时候,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而实现拓展学生视野和语文空间的目标。比如,在讲解《农业的变化之大》这篇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现代农业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实现带到农业技术的科学化发展上面,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的变化,并使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和自然的思维,以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科学化发展。同时,语文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讲解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以及彩色棉花等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以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现代农业的变化,并体会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

一篇优美的文章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优美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对这类文章进行重点讲解,促使学生赋予文章新的涵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课文《神笔马良》的时候,文章留下了一个悬念,即没有说明马良的去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悬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索马良的去处,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思索过程中,学生会依据文章的线索和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认为马良回去的地方,以及马良的未来生活等具体内容,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文章内容,也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

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要依据问题情境的建立。问题情境的建立是指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并将学生带入与教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问题,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是学生和语文教师之间产生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而教师利用教学中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应该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不能过早的对其进行评析,从而使学生思维的创新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讲解《节日的大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描写节日的大街特点的句子,如“节日的大街,是一条彩色的河,欢快的河”。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在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将节日的大街比作是“一条彩色的河,欢快的河”?然后,在紧抓“彩色”与“欢快”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描写节日大街景象的句子,以及描写街上人们的神态的句子。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在提出疑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涵義,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以辩论的形式带动学生思维的创新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带动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讲解文章《将相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辩题,即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对廉颇避而不见的行为是对还是错。然后,将学生分为两队,一队认为这种行为是对的,认为这种行为是顾全大局的做法;另一队则认为这种做法是错的,对两者之间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帮助。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对这一传统故事产生新的理解,不但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为了国家大事,不计个人融入的伟大胸怀,也能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要想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还是面对面沟通。由此可以看出,语语文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涵义,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5. 以比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就需要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学习,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语文教师在讲解同一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课文的不同角度来理解课文,比如情感、主题等角度,以便更有效的增强学生对课文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并调动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寻找出课文表现的情感的变化,以及写作手法的变化,以便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而鼓励、质疑等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语文空间,以及小学语文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拓展学生的语文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还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并主动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的阅读中,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创新发展。

4.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篇四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必将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仍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数使教学效率不高。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如按修订板《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在上《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当然,学生的疑问和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再如,教师还可经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

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

5.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篇五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践行创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实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又依赖于人才的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需要从小培养。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进而为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提供环境基础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人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有效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果,并有利于形成创新精神,发挥主动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能够放心、大胆地质疑、求异、解答。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活跃思维,拓宽思路,进行发散思考,进而形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1]。

比如,在讲解课文《爱之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座位,对自己喜欢的同学表达出友爱之情。可以用语言表达:谢谢你帮助我,我喜欢你的笑容,你是最善良的人等等;还可以用行动表达:同学之间相互拥抱,握手,击掌等等。学生将发自内心喜欢这种温馨的课堂氛围,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发展创新精神。

二、挖掘创造性因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教材编写人员在语文教材中精简了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知识,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大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全面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在讲解课文《赤壁之战》时,教师挖掘赤壁之战中的创新因素: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输给了刘备与孙权的三万联军,是为什么呢?学生联系前后文找到答案。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曹操不轻敌、不多疑,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教师可以将此作为一个作文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写成一篇小文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意识,使学生自主地发展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

比如,在讲解课文《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将安塞腰鼓带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触摸、敲鼓等形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领悟到安塞腰鼓响声的气壮山河,摄人心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与情感共鸣,诱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脱离生活实际,应该积极主动地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熟知的事物中,通过重新组合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学习的新方法或者新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讲解课文《世界多美呀》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描写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一下“你所认识的小鸡是什么样的”以及“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然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生活实际与课文联系起来,以小鸡的视角看世界,从而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教师要发挥模范作用,引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知识框架的构建、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自己具备创新精神,再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模仿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更多的创新方法,养成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对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时时将创新意识放在教学首位,并以创新精神为教学指导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地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环境,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创新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香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 (8): 151-152.

6.拓展训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六

我们来到明阳天下拓展训练中心参加公司组织的扩展训练,公司做此次军训目的,是着力在锤炼专业技能、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大局意识与团队精神,尽而提高工作办事效率。并要求在训练面前不讲条件,不找借口,不怕吃苦,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在一次次转体间,一次次行进与停止间,使我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

军训不但培养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能磨练人的坚强意志。苏轼有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话意思是成功的大门从来都是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的,甚至可以说是只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确如此呀,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端正态度,摆正位置,当好普通一兵是我的最大心得体会。站军姿,给我不屈脊梁的身体,也给了我无穷的毅力。练转体,体现了敏捷的思维,更体现了团队意识。不积滴水,无以成江海。没有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队伍。训练的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我相信,它将使我终身受益,无论在哪个岗位上。

这次军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但我还是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军训每位员工都学会了很多东西,学会的这些东西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这些东西让我们一生受用。在军训考核结束后,公司对训练优秀的员工做了嘉奖。不但提高鼓舞了大家的训练士气与热情,同时也让大家明白了榜样就在身边,只要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自己同样可以成为大家的工作榜样,我为在这样一个公司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这次军训对每位员工的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员工们的素质提高了,我相信公司的面貌也会焕然一新,我们的公司明天会更加美好。

7.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篇七

一、以学定教, 让课堂更高效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扮演着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 在教学中不能只考虑教师怎样教, 更多的是要考虑学生怎么学, 怎样让学生学, 怎样让学生乐学, 怎样让学生学好、学会。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这里的学习是自主学习, 而不是放任自由, 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读书,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提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的自学要求, 并进行学前指导,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在教师教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漫无目的地教, 而是要针对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也就学生不会的地方做适时、适当地引导、点拨, 学生会的绝不浪费时间, 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运用、高效运用。

例如, 在学习《再见了, 亲人》时, 我先出示了课题, 让学生读“活”读“透”课题, 不但要读出个性, 也要读出理解, 更要读出疑问。接着以疑问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 什么是‘亲人’? (2) 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3) 谁把谁当成了亲人?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4) 哪一部分?哪些人让你最感动?”然后问:“同学们, 我们平时学习一篇课文, 除了要解决一些问题, 还要学会些什么?”这样把学生引导到自定的学习目标上, 如:“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内容”等。

二、教学互导, 让课堂更高效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解放学生的嘴巴, 发挥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敢说、会说、善说。教师就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 从学生的声音中分辨出学生哪些知识通过自学学会了, 哪些知识还有疑问, 还需要和老师同学一起探究, 并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适应学生学的需要, 学生会的可以淡化、少讲或不讲;学生还不懂的就重点讲解。

例如, 在学习课文《坐井观天》时,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学后的感受。从学生的口中我知道了学生都能够把故事情节说出来, 所以就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 于是我及时改变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去探究故事的言语表达形式, 以“对话”为语言形式来重新组织学习活动。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尤为关键, 也是一位成熟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拥有一双敏锐的耳朵, 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从学生的言语中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和即时性的改进,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从而高效地运行课堂。

三、以学促教, 让课堂更高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大胆地处理教材,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调动学生的学习神经。让学生读课文、说感悟、演课本剧、画画、唱歌等等, 让语文同其它学科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教师灵活地教, 学生灵活地学, 才能把学生的潜能都挖掘出来。同时教师要改变观念, 主动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 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 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引路人。

例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时, 准备了两个不同的狮子的头饰,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分工协作, 走上讲台进行表演, 学生积极性大增, 人人跃跃欲试。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抓住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言行, 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 “勤狮子”的勤奋劲和“懒狮子”的懒洋洋的形象表演得绘声绘色。接着再让学生说:“你对这两个同学的表演有什么意见?”“你想对小狮子说些什么?”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互动交流的平台, 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了课文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积极思维,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相长, 让课堂更高效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这说明了只有先让学生喜欢你, 进而才会喜欢你的课, 也只有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才能把课学好。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使他们喜欢上语文课。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还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是存在差异的, 这是现实。要让语文课更高效, 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让学生互相搀扶共同成长。我在教学中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并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中有学习好的, 有学习一般的, 也有学习差的, 让学习好的学生去指导学习差的学生。他们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先学后教”的课堂其实蕴含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 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 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对学生给予及时的引导、指正”的教育理念。这样的课堂并没有降低教师的责任, 反而是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作用, 教师的课堂驾驭要得法, 自学指导要到位, 既要懂教材也要懂学生, 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更高效, 才能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8.培养创新能力 拓展作文途径 篇八

培养创新能力 拓展作文途径

平江县虹桥镇胡筠学校 黄伟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而创新的本质在于“新”。江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创新”已成了新世纪最受关注的词语。教育需要创新,语文教学需要创新,作为教学更需要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成了一大难题,学生不愿学,老师还得循规蹈矩地教。一说到作文,很多学生就叫头疼。我认为这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创新,死板沉闷,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让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快乐。许多同学写作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或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有的学生甚至说老师啊,我愿意多劳动,可否让我不写作文。由此可见,没有兴趣,就没有成功,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而一个作文教学好的老师要激发写作兴趣,关键也就是在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这种教学创新的形式随处可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为了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来进行作文教学的创新。

一、学生展示表演

小孩子特别好动,那就让他们在作文中动起来。在设计第七册课文《新型玻璃》教学时,我让同学们学完课文后,分别上台拟人化的充当各种玻璃进行表演,先说样子再说用途,几个同学合作编一个故事,要求情节生动。学生非常踊跃的上台表演,并且有很多独特的创新之处。紧接着我马上让全体同学根据学生台上的表演来完成一种产品自我介绍的片段联系。结果就连平时最不喜欢作文的同学也没出现抓耳挠腮的局面。随之我让学生拿起笔以《我是——玻璃》为题,把自己刚才表演时说的话和自己当时心里想的内容写下来。学生都感到有话可写,尤其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有的学生把表演过程中其他同学说的特别好的词语、句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了。在教学《陶罐和铁罐》、《小珊迪》等课文时,也都先让学生上台表演,然后写作文,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激发丰富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小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丰富,他们常常会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上天入地,想到翻江倒海。童话和科幻故事深受孩子喜爱就可充分反映这一点了。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作文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联系,敢于质问。知道他们写童话故事,写科幻作文,让他们尽情表达心中的追求、愿望和理想。如学习完《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这一类课文后,我出示了以下几种动物“猴子、孔雀、乌龟、大象、老虎、山羊、熊猫”,让学生们从中选择几种动物编写童话故事,从表面看起来几乎没有联系的动物,如“熊猫与乌龟”,可到了学生的笔下却有着各种不懂的关系,有的同学写的是熊猫和乌龟相互帮助;有的同学写的互相嘲笑对方的模样;有的同学写的是熊猫与乌龟举行有趣的比赛;还有的同学写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熊猫和乌龟两位老板为了吸引顾客,打出了商品打折的广告牌”。真可谓是思维各异,写出的作品百花齐放。有时围绕中心想象出动(植)物、风、雨、雷、电像人那样对话,活动等。结果同学们兴趣盎 然,写得活泼生动。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有意识地在想像作文的训练中采取了“先说后作再评再写”的做法。先向学生说明了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并给予启发,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展开想象,先在小组上说说,然后根据所说的内容写出你想象的结果。最后把学生的课作放到小组评点,根据小组的意见让学生自己修改,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习作,听取大家的意见,再次要求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地开动脑筋进行想象,不受约束。这样,同学们想象来的东西多姿多彩。对同一题材,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伸展,思维活跃,写出来的文章就跟有特色,不会千篇一律。

三、创设优美情境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创设作文情境,使学生对所写事物充满兴趣,激情满怀,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如我在指导学生写《记一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时,根据内容设计了题目《不想说再见》。一上课,先用一段感人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又播放了一首学生喜爱的乐曲《伙伴》,并有旁白,给我生创造了轻松、民主、和谐的情景,激起学生遐想。学生们自然追随音乐去追忆那难忘的学习生活和教会他们学习、生活的老师。一桩桩一件件事涌上心头;一张张可亲可敬的面孔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在经过了轻松的师生对话后,学生用了很短时间就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作文。那些话都是从学生心底涌出来的。把深情的岛屿和动人心弦的配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四、模拟体验生活

创作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的生说是枯燥无味的、暗淡无光的,那么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肯定也是干巴巴的、大同小异的。叶老师说得好:“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语言表达生活。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练笔训练,并要改变日记、周记的传统格式,推行“生活速写”,为学生铺设一座沟通生活与写作的桥梁。在作文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我指导学生把绘画中的“速写”,借鉴到写作中来,用文笔代替画笔,去描绘灿烂多姿的生活片段,抒写灵动多变的心情,感想;只要是美的材料,不嫌其小,不嫌其少地进行捕捉,并迅速地写下来。虽然其反映的内容往往是一个瞬间,但瞬间凝结着永恒,抓住生活中闪光的瞬间,也就捕捉住了生发妙文的良机。因为我强调的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所以就称它为“生活速写”。我意在通过“生活速写”这座桥,让学生介入社会,让生活走进作文。

9.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九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要求学生手脑结合,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因此创新精神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索。

语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学科,探索小学素质教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探索出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为此,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一、转变教学思想,渗透创新意识

1. 审视传统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往往扮演了知识传授的角色,而学生扮演了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教学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这种特征下的语文教学可以概括为:生字新词,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与讲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原因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长此下去,只能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压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而且也会助长学生的学习依赖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单向知识的灌输,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关注。

2. 研究课程标准,确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主体。面对新课标,新教材以及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事情包括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初衷,区别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吃透语文教材的特点,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主体突现中进行的教学新模式。

3. 迎合学生心理,发展主体思维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认识和思维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之中,此时语文教学就要迎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主动理解主体的认识、突出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以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当我们的视角发生这一转向时,语文教学的前景将豁然开朗,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改进教学方法,融入创新教育

1. 创设宽松环境,培育创新土壤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有相应的创新土壤来孕育创新思维的种子。具体而言,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才能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最佳情景,设置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探究性问题,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2. 优化教学过程,夯实创新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创新理念,运用阅读、议论,讲解、练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基础夯实教学法。因为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阅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讲解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习是知识巩固、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这种多管齐下的教学方法对于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是不言而喻的。

3. 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创新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单调的语文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0.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篇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探索知识的内在力, 因而我们应用电教手段, 采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激发求知欲望。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篇描写祖国青藏高原的课文。偏远山区的孩子没见过, 对大峡谷的奥秘、海岛的奇异景色感到陌生、新鲜。我采用幻灯片教学, 把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各样的贝壳……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其中之解说, 深深陶醉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神奇世界中, 产生稀奇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

(1) 创作表演法是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的创作表演法主要指采取表演课文中人物语言和动作、创作演出课本剧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从而优化语文学习, 发展创造能力的方法。既可有教师表演, 也可由学生表演。

语文学科的创造表演主要是再造性表演, 但其中包含创造因素, 可以由再造到创造。其实学生续编课文, 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 即使编的不够完美, 也可受到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完《倔强的小红军》后, 我留了一道作业, 就是创编小红军和陈庚同志一起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续编出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会说些什么, 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虽然条理性和文学性有所欠缺, 但它们是在学生的续编、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 他们在创作活动受到了想象和体验创作想象的训练。运用创作表演法应当遵循由再创造到创造的道路,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 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 天真、好奇, 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 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 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吸引学生的欲望, 推动学习的进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设疑法, 情境法, 游戏法, 导语法, 活动法……, 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3 形成开放性课堂教学, 拓宽学生主动求知的视野

3.1 打破以课堂为中心, 尝试多种学习方法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 让它燃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发现方法, 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 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我在教学《登山》一文的时候, 学生懂得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面对困难, 敢于同自己的胆怯、自卑心理挑战, 战胜自己, 做生活的强者。有时结合社会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练写诗歌, 用歌词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 让别人了解你, 为家中的农具和电器编写说明书, 可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 演一演进行运用语言的多种实践尝试。

3.2 积极评价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中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学生讲解评价”等形式。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集思广益, 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对学生的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更要加以保护, 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加以重视。如: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 我提问:“黄河以前有哪些奇异的景象?”有的学生回答:“由于人类的肆意取财和海洋污染, 黄河遭到严重破坏, 适宜海洋动物生存的环境没有了, 有许多海洋动物濒临灭绝, 哪来的黄河的奇异景象?”并且提出了许多黄河环保的有效办法。有异议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 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所以我鼓励这些同学写一篇“黄河环保”的作文, 开一次“我爱大海”的主题队会, 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达到会问会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 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 变狭义课堂为广阔生活,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 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拓展时空,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黎航.思考创造奇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0.

[2]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0.

11.浅议如何拓展训练和培养团队精神 篇十一

浅议如何拓展训练和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凝聚力是团队生存的基础,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团队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对于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不断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摘 要] 拓展训练是进行团队建设的一种有效训练形式。本文从团队精神、团队组织能力和团队绩效等方面出发,浅议拓展训练对团队发展的作用,为拓展训练在企业、商业机构、学校等团队组织中,能够更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团队精神 团队组织能力 团队绩效

浅议如何拓展训练和培养团队精神

一、前言

拓展的来源有一个故事,在二战时,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大陆,绝大多数的船员不幸牺牲了,但仍有极少数的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磨难后终于得以生还。当人们在了解了这些生还下来的人的情况后,发现了一个令人非常惊奇的事实,这就是这些生还下来的人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都是些身体强壮的小伙子,而大多数是些年老体弱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专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他们遇到灾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而那些年轻的海员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这下我可能就完了,我不能活着回去了。拓展训练它是为适应二战的需要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训练,现被归为冒险体育类,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力式。拓展训练通过成功心理训练和团队合作训练以达到对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团队潜能的挖掘。

二、拓展训练的内涵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将人才的培养提到了战略的位置来考虑,团队精神培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拓展训练是专门配合现代化企业进行团队建设需要而设计的一套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这是当今欧、美及亚洲大型生产企业及商业机构所采纳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模式。本文就拓展训练对团队精神文化的培养做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拓展训练在企业、商业机构、学校等团队组织中,能够更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成功心理训练是一项旨在协助团队队员核心价值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团队队员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团队队员建立高尚而尊严的人格;团队合作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

三、拓展训练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1、拓展训练与团队思想

(1)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拓展培训是一种主要针对成人的体验式训练项目,主要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员工个人能力的突破,二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沟通。作为拓展培训,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团结就是力量。在拓展训练中,团队协作意识及精神总是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攀岩、过毕墙、过雷区、过电网、越障碍、过独木桥和珍珠岛任务,这些项目都不再困难,关键就是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将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到集体中,共同完成每一项任务,我们要每个员工分享,努力让每一个学员都发言,对于每一个学员的发言都应该予以充分肯定;注意不成功学员的表现,注意表现突出的学员;让学员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引导学员从项目中体会出深刻道理,所有道理应该是通过学员自己悟出来,而不是培训师“填鸭式”的讲授;注意培养学员的团队学习精神,要求每个学员自始至终保持对活动的参与;可以引导学员对其他学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水上训练(扎筏求生、),它的训练项目是积极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成功的基础是合理的安排活动,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切行动听从指挥,有全局观念、协作意识,积极投入并有必胜的信念。拓展培训必须遵循的学习圈: 体验——分享——交流——回顾整合——应用(循环往复):

(2)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地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它对于事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的效应。

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成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力量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团队精神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形式载体,要加强维护和巩固,而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训练目的。如在拓展训练中跨越毕业墙,并且一切都顺利通过,要拿到漂亮的证书还需要再过一道难关。所有学员必须通过高达4米多高的毕业之墙—“光秃秃“的墙,如何才能跨越?还实在是困难重重。此项目是团队训练项目中所有团队必须完成的项目。它包含团队工作中所代表的诸多之义,有聆听、组织、领导、配合、沟通等。它也是整个拓展培训的大结局,学员通过完成此项目,充分感受一个团队在完成大型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与力量。

(3)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团队生存的基础,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团队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对于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不断提升。如:在拓展训练项目中的“求生(绝境逢生)”情景设置是在一个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黄昏,你和外出冒险的伙伴们疲惫不堪地行进在一个无名峡谷中。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你们必须寻找一条可以登高的路,以避开即将奔流而下的急流,这时你来到一个峭壁旁,从这里,也只有从这里爬上去。要求每个成员必须考虑是大家齐心协力上去呢,还是各自为政待在下面等着洪水的到来?

此项目训练的目的是团队中角色的合理运用,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努力,通过相互的鼓励和支持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中的个人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及锻炼在集体中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集体的合作性,增强团队凝聚力无异于增强团队战斗力。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团队凝聚力不言而喻:团队凝聚力建立于目标上的共识;团队凝聚力蕴藏着对团队的尊重;团队凝聚力体现于成员间的协作;团队凝聚力升华于归属感。

2.拓展训练与团队组织能力

(1)不断发掘团队领导的综合能力

领袖精神——创业的无形资本。团队精神培养取决于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作为团队的组织者,首先要健全一种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营造一种团结干事的工作界限。培养干部职工整体配合的协作精神,形成“分工不分家”心有灵犀一点通;其次,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界限,形成“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和努力”的工作习惯;再次,相信每一位成员。让每位成员都能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但要破除个人主义,唯我才行,夜郎自大的傲慢心理。把团队成员的力量凝聚到同心齐力的行动上和甘苦荣辱的感受上,树立团队集体主义观念。

(2)合理整合人力资源

拓展培训将沿着员工加强沟通、企业加强合作、产业加强整合的角度帮助安徽企业走上破冰之旅,未来的企业需要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强大的整合能力,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摘下面子,放下身架,主动融合到更大的团队中,未来才有我们发展成长的机会。

团队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充分发挥团队的潜能。组织有序,知人善用和合理配置资源是完成使命的重要保障,拓展训练中的“信任背摔”课目中,大家感受到背摔者从臀部至躯干这一段位的落实点所承受的压力较大。也就是说,背摔者主要有站在这一段位的六至八人来承接。表面上看,队列中段以外的其他人只起了辅助作用。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安全保护作用有与队列中段队员的一体化中同样重要。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随之也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组织有序的集体给人以安全感和勇气。作为一个领导就要善于了解人员的情况,合理分配人员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做到人尽其才,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工作目标。知人善用,合理配置资源是一个领导者完成使命的重要保障。

3.拓展训练与团队绩效

(1)挖掘团队潜能

作为企业培训的一个环节,拓展培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已经达成共识,企业必须要依靠优秀的团队才能生存和发展,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是,优秀的团队从何而来。成长中的企业缺人才,成熟的企业中的人才需要磨合,拓展培训正是起到破冰和融合的作用,从观念和氛围上推动团队形成全新的状态。如今人们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但是往往存在着组织中才未尽其用或人才堆积,互相耗能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注重开发团队资源,把团队资源变为团队资本,打造高效能团队。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过程。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队多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年轻海员葬身海底。人们从生还者身上发现,他们并不一定都是体能最好的人,但却都是求生意志最强的人,拓展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团队的向心力,体现团队精神[3]。旨在通过亲自参与,体验团队建立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理解、信任、学习、互助、支持配合等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超越;挑战自我、开发潜能,最终达成整个团队的成长与突破。

(2)提高团队战斗力

怎样提高团队战斗力?这已成为团队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在拓展训练中的野外生存是一种融认知、行为、情绪训练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形式,又是一项需要学员完全自愿才能完成的险性科目,最宜于专项进行。学员将携带极少必需品登上孤岛荒滩或者原始山林。学习如何野外定建立营地、觅水、结伴生存一段时间并完成一些高难度的任务。而它的训练目标是促使参训者人与人,人与自然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使对个人身体、意志的挑战,在团队精神中获益很多。在国外,野外生存一直被认为提高情商,增强团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3)提高团队运作效率

在拓展训练中有一个游戏是:“信任坐”—每个人都要坐在1.5米的高台上,绑好手脚,然后背对人梯平坐下去。做这个项目时,有些队员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平时交流比较少。活动中的挑战就不言而喻了,培训开始前队员比较生疏,培训中通过平坐任务这个桥梁,队员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一同挖掘自身潜能,一同完成任务,一同建立最坚实的团队!培训过后,队员之间畅所欲言,已不再生疏,增进了了解与信任。再联系到实际工作,当公司和客户为了一个共同的生意目标,你就应该把合作双方看作是一个团队,团队中的队员对于目标要反应积极并对任务目标理解准确,合理规划、合理运用资源、注重队员间的信任和尊重,不放弃目标,也不动摇成功的决心,在合作中都应该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力量和努力,互相理解、信任、合作、打造优秀的团队,创造优异的成绩。

四、结论

团队组织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组织有序,知人善用和合理整合人力资源,再加上领导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完成使命的重要保障,也是通往胜利的阶梯。活动实施是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也是实现培训目标的中心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团队思想是和谐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灵魂。只有具备了团队思想才谈得上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问卷调查表明,拓展训练对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只有培养了团队精神、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才真正体现出团队思想。“收获最大化,代价最小化”是拓展训练的精髓,而高效绩的团队又是靠精明能干的工程师来铸造,否则,就成了“收获最小化,代价最大化”,更谈不上挖掘团队潜能、提高战斗力和运作效率。

12.拓展语文课文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篇十二

一、以经验为基础, 走出思维定势

爱因斯坦说过, 在经验的基础上能产生直觉, 在直觉的基础上产生假想, 假想才能产生逻辑思维。创新是需要背景的, 它要求创新者对所创新的领域有所了解, 如果缺少基础性的知识储备, 就不可能理解与掌握新事物与新观点。在语文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 让课堂生活化、趣味化, 并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投放进去, 如游戏、演讲、调查、访问与讲故事、知识竞赛等, 这样就将较抽象的理论化为感性的教学素材,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积累一定经验的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不满足于现状的感觉, 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时, 他们就会努力地去深入未知领域, 探索更高层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实际上已经拥有创新的理念, 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了, 有些学生还表现出永不知足永无尽头的探索精神。

在大部分的学习过程中, 对学生而言, 他们的思维中常常受到“老师思维定势”与“书本定势”的影响, 也就是说, 老师、学校的教育观点左右着他们的思维。一次次考分的公布、一回回奖励与批评,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狭小的区域;在他们心目中, 老师说的和书本上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他们很少甚至于完全没有去想过是否去实践去验证其正误。还有一种就是习惯定势、从众定势对学生的影响。要削减约束学生思维的东西, 就要培养创新意识、发掘学生创新内驱动力;就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不要用“必须做……”、“应该做……”、“不能做……”等祈使词汇来命令他们、指责他们, 要鼓励他们去思考, 去怀疑;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 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创新的精神。

二、创造宽松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首先从学生来看, 他们应该是这个环境中的主人, 他们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他们可以自由命题、设计、尝试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从老师来看, 应做好教学的主导, 在学生需要之时出现, 去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自我肯定;去激励学生在创新胆怯退缩之时勇往直前。教师要让他们通过实践明白创新是不能怕失败的, 要有坚强的意志品格。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一些稚拙的做法与想法进行挖苦或嘲笑, 因为他们心中创新的嫩芽是经不起“暴风雨”袭击的。教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 要及时肯定他们有创意的东西, 要努力在教学中注入生活气息, 因为远离生活的课堂是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课堂内容要贴近生活, 课堂的外延要等于生活。只有这样, 学生的欢声笑语才会回荡在课堂上, 创新也才有了空间、有了机会。呆板的、枯燥的、晦涩的东西应变得尽量生动些、形象些, 即使是严肃的公式、定理, 也应该给学生留下验证的机会, 不应板着面孔一灌到底。

三、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

实践是参与是体验, 在实践中学会一些技能掌握一些知识, 同时也强化了直觉感知。美国在一些学校推行“木匠教学法”, 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去认知、去发展创新。他们讲几何知识、讲面积知识时, 会发给学生一些工具, 一些实物, 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去拼造。这样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就认识了工具的用途, 掌握了使用的方法, 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这种把知识与技能统一在一起的实践法, 让学生学得主动、记得很牢。学生中有很多人头痛作文, 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少的命题不属于他们的生活圈子, 或者说写作的内容不能体现他们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如果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参与之后记下参与过程与情感, 他们写起来是不是就会容易得多呢?我尝试在学校、教室等可能的范围内搞起科研角、实验场、生活圈等实验基地,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同时又进一步地推开学校、教室的门窗, 让学生们走出校园, 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面对大量的实践, 学生怎会无话可说呢?实践出真知, 实践长才干啊!

四、教师表率的作用

教师工作重复性较大, 能不能走出“熟视无睹”, 能不能走出“按部就班”, 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教师的状态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某些教师认为每天面对一本书几十个本子, 是枯燥乏味的, 他们没看到, 书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本子中有几十张笑脸、几十种声音。我们当教师的, 只要怀着一颗拳拳的爱心开展工作, 就能不断从学生身上发现新的品格、新的精神, 就能把熟悉的课文常教常新。当然, 教师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推出有新意的项目, 常常变换教学的形式, 引领学生以创新的精神不断进取。

上一篇:当“运动”运动的时候作文下一篇:信封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