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

2024-07-17

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共8篇)

1.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 篇一

3月23日下午,岳阳市商务粮食局召开了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司马孟军主持会议并讲话,局机关各科室(支队、中心)、局属各企事业单位及改制未移交企业负责人40多人参加了会议。

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伏剑同志作了安全生产培训专题讲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新安全生产法》、《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央、省、市关于安全生产文件中对商务粮食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规定,并解释说明了《岳阳市商务粮食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规定》拟制的`背景、依据及各部门安全生产职责。

司马孟军副局长在会上传达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并作工作部署讲话。局属各企事业单位、改制未移交企业与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正仁同志签订了安全、维稳、禁毒、综治、反邪教等《目标管理责任书》。

2.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 篇二

一、关于粮食安全

甘肃历史上是一个缺粮省份, 粮食生产始终是关系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历届省委、省政府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 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努力,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 长期困扰甘肃的粮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步入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特别是2004年以来, 由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 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全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总产已连续9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 连续6年保持了持续稳定增产的良好态势。2012年, 全省粮食生产达到创纪录的1109.7万吨, 对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纵观甘肃粮食生产发展的轨迹, 我们不难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甘肃的粮食生产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从1983年, 全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大关, 到1998年第一次实现800万吨, 15年间我们跨越了600万吨、700万吨、800万吨3个台阶, 达到了产需基本平衡,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从1998年实现800万吨以后, 直到2003年的5年间, 甘肃的粮食生产一直在800万吨左右徘徊。从2004年开始, 甘肃的粮食生产迈上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总产又连续跨越了900万吨、1000万吨、1100万吨3个台阶, 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从2004年的806万吨, 到2012年的1110万吨, 甘肃仅用了8年的时间, 又实现了粮食生产由产销基本平衡到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转变。甘肃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50%的人均占有水资源, 生产了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94%的粮食, 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近年来甘肃的粮食生产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目前甘肃的粮食生产只是实现了低水平的自给, 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 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小麦、大米等口粮主食缺口量大。2012年, 全省粮食单产达到261千克, 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千克, 粮食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24千克。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短期内无法改变, 加之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 粮食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 供给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昔日作为全省商品粮基地的河西走廊和沿黄灌区粮食产能有所下降, 个别地区已由原来的主产区变为主销区, 目前只能保持好他们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藏粮于地。相反全省广大的旱作农业区, 由于耕地面积大, 在长期的结构调整中, 经过多年的实践选择, 种植粮食虽然经济效益比不上经济作物, 但相对比较稳定, 也比较保险。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后, 为旱作农业区找到了一条发展草食畜牧业和马铃薯精深加工等产业、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的新路子。种植高产粮食作物已成广大旱作农业区农民群众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行动。旱作农业区已成为甘肃粮食生产新的主产区和增长极, 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重任已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广大旱作农业区。保护和提高广大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对确保全省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 甘肃粮食生产的基数已相对较大, 在更高的起点上, 如何继续保持稳定增产, 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 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坚持成功做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不断探索粮食生产科学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是扩大面积已无潜力可挖。甘肃省粮食连续九年丰收, 播种面积增加了510万亩, 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30%, 粮食面积的潜力已挖掘得比较充分, 再要靠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 既不现实, 也不可能。必须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实现粮食和经济作物统筹协调发展,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二是结构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近年来, 甘肃省粮食生产连续快速增长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就是顺应天时、调整结构, 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 压夏扩秋, 压劣扩优, 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全省夏秋比例由2003年48∶52调整为2012年的34∶66;夏粮面积由2003年的1791万亩减少到2012年的1447.95万亩, 减少了343.05万亩;秋粮面积由1957.95万亩增加到2811万亩, 增加853.05万亩, 其中玉米面积达到1293万亩, 扩大了651万亩, 马铃薯面积达到1045.05万亩, 扩大300万亩。秋粮总产量达到786万吨, 比2003年增加385万吨, 占全省粮食总产的70.8%, 比2003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由于夏粮面积调减幅度大, 作为主要口粮的小麦目前缺口已达200万吨以上。继续大幅压减夏粮、扩大秋粮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必须依靠科技, 在保持夏粮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努力提升生产水平。

三是技术突破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生产要上大的台阶, 必要有突破性的技术或品种做支撑。近年来由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使甘肃玉米、马铃薯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目前全省的情况看, 短期内有突破性、带动性、全局性的新品种、新技术储备明显不足, 依靠像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样的单项技术突破大幅提高粮食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只能走不断完善已有技术, 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集成推广成熟技术的路子。

四是资源的约束日益趋紧。目前甘肃省化肥、农药、灌溉水等资源要素的投入效率低下, 利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城镇化加快、耕地减少, 劳动力素质下降、数量减少,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粮食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 要确保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依靠大水大肥猛药的增产方式, 必须改变过去重用地轻养地、重投入轻效率、重覆膜轻回收的增产方式, 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五是灾害频发重发的态势难以避免。甘肃省十年九旱, 旱灾、冻害、雹洪、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几乎年年有、月月有。加之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 各种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加, 突发性、爆发性、危害性显著增强, 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多年来防灾抗灾的成功经验, 建立起一套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科学抗灾减灾新机制, 努力把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今后,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手抓的思想不动摇, 进一步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集成技术、强化措施, 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要稳定面积产量。要坚持立足省内粮食自给的基本方针, 按照“稳定面积, 优化结构, 依靠科技, 提高单产, 确保产能”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 突出旱作农业区, 突出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 稳定小麦生产;突出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突出防灾减灾, 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今后五年,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必须稳定在4200万亩以上, 总产必须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力争达到1200万吨,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农民增收腾出更大空间、拓宽更多渠道。

二要扶持生产大县大户。目前甘肃省粮食的主产区和生产大县已主要集中在旱作农业区。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在1.5亿千克以上的32个生产大县中有24个在旱作农业区, 占到75%。这些县区耕地和粮播面积普遍较大, 由于地方财政拮据, 投入跟不上, 基础条件较差, 中低产田面积大, 单产水平低, 但增产潜力巨大。另据省农牧厅调查, 2012年全省有种植规模50.1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05万户, 年粮食种植面积271.05万亩, 占全省的6.4%;年粮食产量136万吨, 占全省的12.3%。这些大户为全省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和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 将项目、资金、科技等要素向粮食生产大县、大户倾斜, 提高大县和大户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窘态。农业“四项补贴”等惠农政策资金新增部分要重点向粮食生产大县和大户倾斜。集中力量经过5年的努力, 把目前产量在2.5亿千克以上的凉州、甘州、环县、通渭、安定、会宁、镇原、永昌、民乐、宁县等10个县 (区) 打造成年粮食生产能力5亿千克左右的粮食生产大县, 把目前产量在1.5亿~2亿千克的崆峒、临洮、秦安、秦州、永登、靖远、灵台、古浪、甘谷、静宁等10个县 (区) 打造成年粮食生产能力2.5亿千克以上的粮食生产大县。

三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力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在稳定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 着力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全膜黑膜马铃薯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 尽快形成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体, 以全膜黑膜马铃薯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为补充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其次要加大对粮食作物, 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优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尽快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作物新品种, 为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保障。再次要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 普及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和地膜回收利用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然后要积极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体系建设, 提升应急防控能力。最后要坚持农机、农艺与农业信息的深度融合, 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 用信息化武装现代农机, 推动农机智能化、农艺精准化, 努力提升粮食生产, 特别是玉米、马铃薯的机械化水平。

四要积极推进大面积高产创建。以小麦、玉米、马铃薯3大作物为重点, 通过整合农业生产资源、集成各种生产要素、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使高产创建与科研单位、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相结合, 深入推进高产创建, 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认真总结各地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创造的成功经验, 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 组装配套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在面上推广。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整乡、整县整建制大规模推广应用, 形成一批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区域, 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增产。

五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 重点做好干旱、低温冻害、雹洪、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防范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 提高防灾减灾的主动性和科学性。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制度, 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抗御灾害风险的能力。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的粮食生产经营主体, 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同时, 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和现代装备建设, 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使粮食生产建立在一定程度可控的水平上。

二、关于旱作农业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 年均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 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 70%的降水集中在第三季度。全省5200万亩耕地中, 旱地占到70%, 是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过去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严重影响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干旱多灾, 全省粮食生产长期低而不稳, 单产水平低, 人均占有粮少, 年际间波动大。因此, 解决干旱问题, 发展旱作农业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 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旱作农业,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总结探索形成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兴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旱作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甘肃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在不断完善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反复试验研究, 终于在2003年研究探索出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等技术为一体, 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该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蓄了土壤水分, 从根本上解决了旱地土壤水分蒸发的问题, 大幅度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变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 实现了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 有效解决了旱作农业受制于水的难题, 成为目前甘肃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全地面覆盖后, 强化了地膜的增温增光效能, 增加了有效积温, 使原来不能种植玉米的区域可以种植玉米, 使原来玉米种植的早熟区变为中熟区、中熟区变为晚熟区, 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在正常年景下, 玉米平均增产30%以上, 马铃薯平均增产25%以上, 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可控能力和稳定性, 开辟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这一技术一经问世就以强大的抗旱增产效果, 得到了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就一项技术而言, 推广速度之快、面积之大、增产效果之好、重视程度之高、扶持力度之大、群众接受程度之快, 都是前所未有的。从2007年省委、政府组织大面积推广开始, 到2012年, 中央和省级财政6年累计投入资金9亿元, 市州和县区配套近12亿元, 极大地支持了推广工作, 调动了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快速推广。推广面积由2006年的12万亩达到2012年的1258.05万亩, 6年累计推广4400.1万亩, 累计增产粮食超过400万吨, 为全省粮食生产“九连丰”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全省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 受益农户占到全省总农户的31%, 示范带动和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旱作农业区过去粮食生产长期不能自给的严重干旱县区, 如今已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粮食生产的大县和先进县, 成为甘肃省粮食的主产区和新的商品粮基地。2012年, 全省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达到860.4万吨, 比2006年增加了292.5万吨;占到全省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7.5%, 比2006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

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使甘肃省的旱作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全省粮食生产初步摆脱了被动抗旱的局面, 实现了大旱不减产、小旱大丰收的目标, 但目前也存在许多不然忽视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由于多年大面积推广中实行县区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三不变”原则, 确保了推广工作的落实到位, 但同时大面积推广所需的配套资金也给市县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近两年来许多地方领导出现了松懈情绪, 除推广面积大的少数县区外, 绝大多数县区领导重视程度大不如前, 支持的力度和行政推动的力度都明显减弱。加之近两年来省上取消了由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队组织人员互相抽查验收的做法, 导致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或大幅减少, 农民种植成本加大, 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推广面积缩水较多, 虚报现象严重。个别地方甚至只用省上补助的部分地膜去落实全部的推广面积, 结果可想而知。

二是劳动力短缺, 机械化程度低。由于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打工, 从事覆膜作业的劳力大多为老人、妇女。特别是保墒效果好的秋覆膜时间, 又正值农民收获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和种植冬小麦的大忙季节, 劳动力和农家肥都十分紧张, 覆膜进度迟缓。虽然近年来农机部门研发生产和采购了一批覆膜机具, 提高了覆膜的效率, 使全省机械覆膜面积达到50%以上。但由于覆膜面积大、时间紧, 加之一些覆膜机械适应性较差, 覆膜作业的效果大打折扣。旱作农业区大面积的山旱地由于道路等基础条件限制, 也无法开展机械作业, 影响了覆膜的速度和质量。

三是技术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 加之技术培训指导存在死角和盲区, 导致技术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在起垄覆膜方面:普遍存在大小垄不分、垄高不合规范, 膜间压接不实或掺接过多、膜上覆土过多或太少, 打渗水孔不及时、影响集雨保墒效果, 新修梯田覆膜不喷除草剂或不施农肥、草害严重或底肥明显不足。在种植方面:普遍存在良法与良种不完全配套, 种植密度不够或播种质量不高、出苗不全、缺苗断垄现象严重, 品种选择不对路、一味追求晚熟高产品种, 造成成熟度较差。在田间管理方面:主要是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追肥不及时或不追肥、生长后期脱肥严重, 病虫害防控不及时、不到位、收获普遍偏早、机械化程度低、造成产量损失。

四是残膜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尽管甘肃省从大面积推广开始就高度重视残膜回的收利用, 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从统计数字看, 2012年全省共回收废旧农膜8万多吨, 回收利用率达到了66%。但许多地方, 特别是一膜两年用的农田废旧农膜残留仍相当严重, 随处可见。据调查了解, 目前废旧农膜回收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 部分地方的农民仍大量使用价格较低、厚度为0.005毫米的超薄膜, 这些地膜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日照、风蚀和人力、机械的踩踏碾压, 待到作物收获后已大部分成碎片, 捡拾比较困难;其二, 残膜捡拾的成本较高, 目前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 用工价格普遍上涨, 农户都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捡拾废旧残膜, 导致残膜随处丢弃, 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五是秸秆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饲料和秸秆。据测算, 甘肃省每年推广的1000万亩全膜玉米和300万亩半膜玉米, 可生产干秸秆约2100万吨, 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质饲草。尽管近年来甘肃省加大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力度, 使玉米的秸秆利用率由过去的35%左右提高到目前的54%, 但仍有一半左右的秸秆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个别地方随意焚烧, 既浪费资源, 也影响环境。

下一步, 我们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的机遇, 正视问题,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坚持扩面提质增效,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努力把甘肃旱作农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要改善基础条件。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 加快建设田林路渠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实施好10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 在已有3200多万亩梯田的基础上, 力争用3到5年时间, 使全省适宜兴修梯田的坡耕地全部实现梯田化, 为旱作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创造条件, 打牢基础。

二要扩大推广面积。目前全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已超过1500万亩, 力争到2016年, 推广面积达到2000.1万亩左右, 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 全膜黑膜马铃薯面积由现在的260.1万亩扩大到500.1万亩, 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面积由现在的100万亩扩大到300万亩。确保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力争达到1200万吨, 把旱作区真正打造成甘肃新的粮食生产基地。

三要提升技术水平。切实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和示范区建设等途径, 突出解决目前在覆膜、种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做到良法良种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努力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四要提高机械化程度。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短缺的实际, 借助国家加大农具购置补贴投入力度的机会, 加大对旱作农业覆膜机具的投入力度。在加快研发新的覆膜机具及残膜捡拾机具的同时, 改进已有的覆膜机具, 提高适应性及作用效果。鼓励引导种植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机具, 成立覆膜专业队, 开展专业化有偿服务, 提高覆膜的质量和效率。

五要延长产业链条。把发展旱作农业与后续产业培育相结合, 充分利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面积推广增加的大量玉米秸秆和优质饲料,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加大转化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构建种植全膜玉米、实施秸秆养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耕地质量的良性循环模式。力争玉米秸秆利用率由目前的54%提高到2016年的65%以上。进一步加大残膜回收力度, 增加残膜回收利用的补贴资金, 出台相关法律规定, 杜绝0.005毫米厚的超薄膜在甘肃省的使用, 尽快解决农膜残留的问题, 使残膜回收率由现在66%提高到80%以上。

3.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 篇三

会议指出,保持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甘肃等冬小麦主产区旱情持续发展。据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华北、黄淮地区降水仍比常年同期偏少,主要江河来水总体上将继续偏枯。二是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效益下降。三是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在粮食连续7年增产后,盲目乐观情绪有所滋长,麻痹懈怠倾向有所抬头,对保持粮食继续增产的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

会议决定,在近期已出台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一)扩大冬小麦抗旱浇水补助范围,补助标准仍为每667平方米(1亩)10元。

(二)实施冬小麦返青拔节弱苗施肥补助,每667平方米补助10元。

(三)中央财政预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冬小麦主产区农民购置抗旱急需的水泵、喷灌机械设备和其他抗旱节水机具补贴,增加抗旱机具数量,提高旱区农机装备水平。

(四)实施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在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的800个县和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源头区的200个县,全面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2000个规模化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中央财政每个补助25万元。

(五)实施东北水稻育秧大棚补助。中央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东北三省新建水稻育秧大棚20万栋。

(六)实施西南西北玉米覆膜种植补助,补助面积333万公顷,每667平方米补助10元。

(七)扩大旱区县级抗旱服务队补助范围。在原定受旱严重的6省600个县级抗旱服务队设备购置补助的基础上,再增加补助旱区200个县,每县补助200万元,用于购置抗旱应急拉水车辆、移动抗旱浇地设备等。

(八)加大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先期安排受旱严重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央投资40亿元的基础上,再安排中央投资20亿元,继续用于旱区大型灌区改造骨干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根据需要可主要用于抗旱应急水源和灌区田间工程建设。实施上述政策,中央安排资金67亿元。

(九)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2011年生产的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

(十)组织实施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奖励资金规模。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扩大“万亩示范片”范围。增加一事一议奖励补助资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组织农民新建和修复农业基础设施。

4.在全市粮食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粮食形势不容乐观。从全国看,到2005年止我国在WTO谈判中争取的农业过渡期已经结束,调整粮食进口配额以后,将打破我国1996年提出的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这必将打压国内粮食价格,直接损害种粮农民利益。从我市看,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粮食生产持续下滑的势头,但受优质耕地减少、农资价格上涨、新技术应用普及率低、农机化水平不高、自然灾害高发、耕地抛荒严重等因素影响,给我市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粮食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始终把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和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提高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推广和应用,提高粮食产量,稳定粮食安全,作为粮食生产工作中重要环节抓紧抓实抓好。

二、明确目标,狠抓落实,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今年,我市粮食生产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万亩,粮食总产量13.5万吨,在此基础上力争有所提高。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努力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实践证明,制止耕地抛荒是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今年粮食生产的工作重点继续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和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在这里我想重申一下,今年市政府仍将制止耕地抛荒列入年度“农村经济发展奖先进乡镇、街道”评审标准,对全年抛荒面积达1.5%以上(含1.5%),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市政府还将适时派出督查组,对各地的制止耕地抛荒工作进行检查,真正做到以查抓落实,以查增面积。为此,各乡镇、街道和市有关部门要继续采取前两年制止耕地抛荒的成功经验,运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切实抓好制止耕地抛荒工作,努力提高粮食播种面积。

2、严格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储粮于仓是保证,但只是应急之策。储粮于田是基础,才是长远战略。只有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才有足够的信心和手段来应对粮食问题上的突发事件。一是要切实保护耕地。各乡镇、街道和市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要求,坚决制止随意改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变基本农田的用途,切实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二是要加强对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扩大“沃土工程”实施面积,重点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同时,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田综合生产能力,做到储粮于田。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要继续坚持能调则调,不能调则种粮的原则。特别是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要通过耕地在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上的可转换性来保证粮食安全,即一旦粮食预警显示紧缺时,迅速将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或其他用地转换成粮田,可较快生产出粮食。

3、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从粮食生产科技本身的角度出发,要把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来抓。今年我市要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10万亩,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12.5万亩。为此,市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协作,加快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大力发展水稻种子产业,依靠科技,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要加大对种粮农户的培训指导,鼓励种粮大户主动聘请、结对科技人员,努力提高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4、切实加强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维护有序的粮食和农资市场体系。市农业部门要深入开展农资市场打假保农业专项整治,彻底查处各类坑农害农的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现象,禁止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控制化肥、水稻种子等农资价格的过度上涨,净化农资市场,保障种粮农户的正常生产。同时,根据省政府文件要求,从今年起农业部门要承担起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的储备工作,希望你们尽快作一研究,抓紧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市粮食部门要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情形,及时、及早发布粮食收购信息,出台优惠收购政策,扩大粮食订单收购数量,保护和调动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三、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切实做好当前几项工作

(一)关于春季灭鼠工作

根据省农业厅、爱卫会、卫生厅《关于认真做好春季农村统一灭鼠工作的通知》(浙农专发〔2006〕31号),结合我市实际,市城乡统一灭鼠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春季农村统一灭鼠工作。近期,市城乡统一灭鼠工作领导小组已下发了文件,刚才李局长也对此次春季灭鼠工作进行了部署,我不再一一重复,只着重强调一点,就是要求各乡镇、街道和市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春季灭鼠工作的领导,把春季灭鼠工作当作促进农业全面丰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全市总体部署,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精心组织,全面发动,采取措施,狠抓落实,有效控制鼠害的发生和危害。特别要强调的是,市农业部门要继续抓好杀鼠剂市场的整顿和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鼠药市场秩序;要加强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防治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确保人身安全;要加强对乡镇、街道灭鼠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灭鼠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灭鼠整体水平,确保灭鼠质量和效果。

(二)关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内容,通俗一点讲就是对症下药,即作物生长缺少什么元素,就施用什么肥料。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作物施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既达到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又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比较先进适用的科学施肥技术。这一技术应用,我市一直处在全省前列,去年,承担该技术推广的市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获得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今年,我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这既是对我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又一次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希望市农业部门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把这项工作做深做透做好,要在去年推广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75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完成40万亩项目推广应用任务。首先,要抓紧将40万亩面积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项目区,真正做到工作目标具体化,工作任务明细化,工作职责制度化,工作推进稳健化。其次,要继续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让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有深入的认识,并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环节,继续开展好土壤植株测试、配方设计、校正试验、肥料供应等各项工作。第三,各乡镇、街道要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强化宣传,引导和鼓励农户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真正让这项技术尽快造福广大农户。

(三)关于农民信箱工作

“农民信箱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实事工程。市政府将其列入了2006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争取今年注册用户增至7000户。从前阶段的检查情况看,农民信箱注册、启用情况都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乡镇至今还未启动。为此,各乡镇、街道和市有关部门在思想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行动上一定要迅速,措施上一定要按照“八个有”(即:有一个固定场所;有一台上网电脑;有一部固定电话,并将号码向全村公布;有一个兼职信息员,并能够比较熟练操作电脑;有一块牌子;有一批“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有一套服务制度;有一个信息发布栏)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专人,突出重点,想方设法抓好农民信箱工作,确保今年6月底前完成7000户注册用户。

(四)关于山林延包工作

做好山林延包工作是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和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加速推进山林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的客观需要,是切实维护林农合法权益的基本保障。延包工作做得好不好,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事关“生态市”战略的实施。4月26日,市政府在春建乡召开了山林延包试点工作总结暨《林权证》发放大会,标志着我市山林延包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和春建乡延包工作的顺利完成,以及全市性的山林延包工作即将全面启动。对于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我市山林延包试点工作,省、XX市林业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按照省、XX市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5月份将在全市全面铺开山林延包工作,力争在6月底前完成山林延包工作。因此,各乡镇、街道要引起高度重视,把山林延包作为当前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抓紧抓好。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今天会议结束后,各乡镇、街道要尽快建好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的山林延包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班子,落实人员,抓紧组织力量,认真开展好前期调查摸底和有关延包的准备工作,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向群众讲清楚,以得到各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山林延包工作顺利进行。

(五)关于防汛工作

当前,我市已进入汛期,各乡镇、街道要立足防大汛、抗大灾思想,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措施,确保安全度汛。一是对本辖区内的山塘水库立即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有在建水利工程任务的乡镇(街道),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狠抓工程进度,力争工程在主汛期前完成,确实无法竣工的,要制订相应的安全度汛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度汛。三是各地要结合本地防汛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防洪预案,增强预案可操作性,做到有备无患。同时,要落实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尤其是要从严从实落实“一库一人”安全度汛责任制,明确专人,加强观测和巡查,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5.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 篇五

田 家 贵(2011年5月25)

同志们:

今年以来,省政府已经召开了两次全省性会议,对粮食生产和春耕生产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今天,省政府再次召开全省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说明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当前粮食生产到了十分关键的时期,必须进行再动员、再强调、再部署。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当前粮食生产形势及下阶段工作重点作个发言,等下明华副省长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执行。

一、当前我省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动,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扩双增面”、遏制抛荒、控制直播、高产创建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早稻苗情来势好,春粮面积和产量增加,全省粮食生产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一是早稻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业部门调查统计,全省早稻种植面积2659.2万亩,比上年增加109.8万亩,增长4.3%。水稻 “单季改双季”取得明显成效,一季稻面积预计减少100.6万亩,双季稻适宜区一季稻“插花”现象得到遏制。各市州均完成了早稻扩面任务,其中岳阳市扩大20万亩,衡阳市、常德市、邵阳市扩大15万亩以上,增长幅度均超过了5%。同时,早稻直播得到有效控制,常德、益阳、岳阳、长沙、株洲、湘潭六市统计,今年早稻直播控制在280万亩左右,比去年减少170万亩,减38%,为夺取丰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二是早稻苗情来势较好。虽然今年早稻季节前期推迟,但播种后气温稳步回升,4月下旬以来以晴好天气为主,日照充足,早稻出苗率、成秧率比去年高5~10个百分点,插秧、抛秧在有效季节内全面完成,秧苗返青快、分蘖早,多数早稻提前4~7天搭好了丰产苗架。

三是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面积扩大。全省除10个省级示范县市区的20个乡镇、40个村开展了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外,还有49个县市区的418个乡镇自觉开展了早稻集中育秧,有效地控制了早稻直播,保证了早稻栽插面积。全省抛秧面积继续扩大,占早稻育秧面积的60%,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早稻机插秧面积达到136万亩,比去年增加50%;早稻施用配方肥或配方施肥面积1900多万亩,比去年扩大360万亩。

四是粮食高产创建进展顺利。粮食高产创建作为国务院粮食 2

稳定增产行动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创建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全省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达到198个,还有3个双季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县、27个试点乡镇。各地认真落实高产创建项目管理办法,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抓好生产管理,全力推广良种良法,示范区内早稻来势很好,生长稳健平衡。

五是春收粮油作物喜获丰收。近年来,油菜、马铃薯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预计全省春粮收获面积307.7万亩,比去年增25.4万亩,总产62.9万吨,增5.7万吨,增长10%;油菜收获1719.6万亩,增86.3万亩,总产183.28万吨,增16.7万吨,增长10%。目前,春粮、油菜市场价格看好,实现了产量、效益双增长。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来势好于去年,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隐忧,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春旱。全省4月份平均气温18.4度,比往年偏高1.0度;平均降水量65.4毫米,比往年偏少61.1%。对早稻移栽和越冬作物影响较大。截至5月18日,全省农作物干旱受灾440.7万亩、成灾179万亩、绝收9.5万亩,水田缺水面积达325.3万亩。二是种粮成本不断增加。据监测,4月份,我省11个化肥品种平均价格每吨2230元,同比上涨15.9%,环比上涨1.5%,且仍呈上涨趋势。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短缺,请工难、请工贵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控制早稻直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今年控制早稻直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 3

效,但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对控制早稻直播不够重视,措施乏力,效果不佳,没有达到在去年基础上减少60%的预期目标。同时,晚稻杜绝直播任务也十分艰巨,少数地方对杜绝晚稻直播缺乏信心和决心。

二、认真抓好下阶段粮食生产的重点环节

今年我省粮食生产开局良好,但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相当艰巨。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看,更加严格、更加具体,国务院今年启动了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要求各省市区政府年底报告粮食生产情况,并将建立省以下粮食生产监测调查制度,对粮食主产县市区实行跟踪调查管理,同时安排了40亿元资金奖励粮食生产大省、大县;我省也层层实行了粮食生产政府绩效考核和工作报告制度。从北方今年夏收小麦的生产情况看,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显示,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我省今年粮食能不能实现增产,不仅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关系我省粮食主产省的战略地位。从后期气候条件来看,据省气象、水文部门预测分析,今年全省洪旱灾害发生可能性大,6~7月降雨高度集中、强度大,且间隙不明显,湘东南、四水流域可能因集中降雨引发暴雨山洪;雨季结束后,局部地区可能发生夏秋连旱,给粮食生产构成重大挑战。因此,从现在起到晚稻收割的近五个月的时间,非常关键,我们一定要想千方、设百计,全力抓好下阶段的工作,确保全年粮食稳产增产。

第一,切实抓好早稻田间管理。今年我省早稻面积增加,目 4

前丰产苗架已经形成,下阶段关键是抓好田间管理,全面落实各项早稻增产技术措施。要针对天气好、气温高,早稻生长旺盛的特点,指导农民科学晒田控苗,及时施用穗粒肥。特别是要切实抓好病虫害防治。当前,二化螟在湘西、湘中、湘南部分地区发生程度明显重于上年;“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多批次迁入我省,田间虫量上升较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已在湘南部分地方显现,发病时间比去年提早7天左右。对当前二化螟重发地区,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危害。在5月底至6月中下旬,要着力打好早稻中后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治战役。对已经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稻田,要及时采取掰蘖补蔸等补救措施,并做好飞虱防控,减少中晚稻病原。同时,要对所有中稻和晚稻稻种进行药剂拌种处理和秧田“治虱防矮”,严防中、晚稻大面积暴发。早稻生长后期,要注意适时收割,防止割青,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全力扩大中晚稻种植面积。中稻和晚稻是我省粮食生产的大头,对全年粮食生产举足轻重,全力落实中晚稻种植面积,是下阶段粮食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中稻区要集中抓好抛栽和扩面工作。今年中稻成秧率高,秧苗素质好,秧苗充足,各地要尽量扩大抛栽面积,提高抛栽密度和质量。双季稻区要全力抓好晚稻面积落实,确保晚稻面积在上年基础上再增加100万亩以上。要督促农民准备好晚稻秧田,确实没有准备秧田的农户,村、组要负责组织秧田调剂,确保育足晚稻 5

秧苗;要切实保障“压单扩双”的早稻田,全部种上晚稻,巩固“压单扩双”成果;西瓜、烤烟、蔬菜收获后,也要动员种上晚稻。

第三,采取坚决措施杜绝晚稻直播。近几年,我省晚稻直播蔓延很快。晚稻直播是一种落后的、粗放的、极不科学的生产方式。一是产量低。直播晚稻由于没有育秧阶段,播种比育秧晚稻推迟近一个月,生育期因此缩短近一个月,营养生长期短,个体发育不充分,穗头小,再加上粗放管理,产量低。二是生产风险大。晚稻直播稻的播种期决定于早稻成熟期,因此,其播种时间不确定,年际间差异大,造成直播晚稻成熟期也不确定,容易遭遇“寒露风”危害。去年在这方面教训惨痛,大面积直播晚稻无法抽穗,造成减产甚至失收。同时,直播晚稻根系浅,极易倒伏,且通风透光差,病虫危害严重。因此,晚稻直播生产风险大。三是污染重。直播稻除草剂、化肥用量很大,除草剂用量是插秧、抛秧的3~4倍,化肥用量比插秧、抛秧多30~50%,严重污染环境,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采取育秧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除草剂、化肥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今年要下最大的决心,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坚决杜绝晚稻直播,彻底淘汰晚稻直播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晚稻稳产高产。

第四,积极发展旱粮生产。近些年来,我省旱粮生产较快发展,但与水稻相比,旱粮仍然是“小头”,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下阶段,发展旱粮生产要突出两个重点。首先是主攻面积。要充分利用山丘区的旱土资源,切实抓好夏秋玉米的生产,力争全省杂 6

交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以上。今年因干旱无法抛栽中稻、晚稻的,要及时改种玉米、大豆等夏旱粮,实现田里损失土里补,水稻损失旱粮补,确保粮食面积的稳定发展,力争旱粮总产突破70亿斤。其次是要主攻单产。要加大旱粮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推广抗逆性强的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等新品种,推广宽窄行规范化栽培技术、旱粮间套种技术和秸杆还地技术,做到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切实提高旱粮单产。

第五,认真抓好抗旱保粮。当前,我省湘北等局部地区旱情仍在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各地要迅速行动,严格落实责任,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千方百计抓好抗旱保粮工作。一是要制订抗旱保粮技术方案,严重的地方要启动抗旱应急预案。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水源,科学管水、用水,优先保障水稻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要加强抗旱节水技术的推广,实行分类指导,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科学抗旱水平。四是要积极改制改种。因干旱不能抛栽中稻、晚稻的,要改种玉米等旱粮作物。要积极组织调运改种用旱粮种子的供应。五是要及时掌握天气变化,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雨量。

三、切实强化粮食生产各项技术服务

实现粮食高产丰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技术推广和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在当前粮食生产关键时期和环节,广泛动员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一是加强技术宣传。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标语和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体和方式,加强早稻田间管理、晚稻育秧、旱粮生产技术和晚稻直播危害的宣传,增强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要印发简明扼要的早稻田间管理、晚稻育秧和旱粮生产技术资料,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分层或分片方式,抓好水稻和旱粮生产技术培训。要到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解决发展双季稻和旱粮生产的技术困难,指导和帮助农民积极开展抗旱,确保多插中晚稻和早稻用水。

三是加大办点示范力度。要在直播重点乡、重点村创办晚稻集中育秧示范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示范影响,引导农民放弃晚稻直播,推广抛秧、湿润育秧。

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各级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重点要加强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为全省粮食和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 篇六

国务院10日在京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强调,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抓好政策落实,努力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温家宝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目前粮食供给形势总体是好的,供求平衡,库存充裕,加上国家财力物力显著增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但也必须看到,粮食增产的难度在增加。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出现忽视农业、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北方冬小麦主产区旱情持续发展,对今年夏粮增产构成直接威胁。必须认真研究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立足抗大旱、抗大灾,千方百计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

温家宝强调,要全面强化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措施。一是切实抓好抗旱工作。受旱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旱情、苗情、土壤墒情监测分析,采取措施减轻干旱影响,确保冬小麦顺利返青。要把抗旱浇麦补贴、抗旱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尽快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动员和组织农民适时对冬小麦进行灌溉。要加强抗旱水源调度,确保灌溉用水。保证抗旱设备、材料的供给,认真制定和落实抗旱用油、用电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好重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保证城市供水。

二是统筹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强化对农民的技术服务,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对小麦苗情较差的地方,国家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农民及时施返青拔节肥。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做好种子调度和供应,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在东北地区推广水稻大棚育秧,在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覆膜种植。深入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活动,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力做好春耕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改造。要形成新的机制,通过政府增加补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吸引和鼓励农民兴办农田水利,建设抗旱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增加节水设备补贴,不断创新节水机制和节水模式。

四是加大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期中央财政安排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各地都要继续增加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五是进一步做好粮食等农产品市场调控。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继续实施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保障农民从事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合理收益,努力形成务农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灵活运用储备、进出口等手段,完善市场调节,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7.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 篇七

杨元元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政策法规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政策研究稳步推进, 初步建立了一套与安全生产实践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政策体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基本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安全生产法律制度体系和规范的执法程序;标准工作持续用力, 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杨元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要求我们要更加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认清面临的严峻挑战。要从安全生产工作和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一步增强依法依规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对下一步的政策研究工作, 杨元元要求, 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 加强安全生产政策理论体系研究;要结合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 加强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要认真总结安全生产实践经验, 加强安全生产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研究;要着眼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加强旨在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安全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加强政策研究, 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对下一步的法规标准工作, 杨元元要求, 以安全生产法修正案为契机, 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建立完善立法、执法, 反馈修法的闭环路法规制立规则;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安全监管监察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宣传教育, 进一步强化全民的安全生产法治意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工作, 进一步发挥标准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法制标准建设, 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8.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纪要 篇八

一是充分认识今年三秋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对三秋生产的认识。今年郑州市遭遇持续特大干旱,旱情重,干旱时间长,对秋粮生产影响较大,虽然当前旱情大多已经缓解,但小麦播种期的旱情和墒情还无法预测,各级农业部门要结合闰九月的实际情况做好小麦播期的技术指导。

二是创新三秋生产工作的理念。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各级农业部门要立足当地实情,研究探讨都市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创新三秋工作理念,重点突出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抓结构调整,郑州市农业目前处于结构调整时期,各地既要调整粮经比例,提高经济作物比例,又要调整区域布局,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发展都市农业。第二抓优良品种的推广,品种对产量的增长因素无可替代,当前各级政府要结合郑州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引进推广新的优良品种。第三抓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新型农机具不但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各地要推广新型农机具、智能型农机具,提高机械化利用率。第四抓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今后“136”工程是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亮点,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发展都市农业的重点,各地要把本县(市、区)都市农业重点、三秋工作亮点做好。

三是突出做好水资源调查摸底、秸秆禁烧、今冬明春植树造林等工作。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小白牙下一篇:教研活动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