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024-10-19

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精选9篇)

1.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篇一

论文摘要:本文就当代青少年一些普遍的思想特点,结合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讨论高职学生教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旨在从思想上深入了解学生,探讨、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方法,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少年思想特点 学生教育

高等教育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08年底,中国大陆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这些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直至现在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1],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要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特点着手。

一、从正态分布看人生,克服自卑心理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育考试体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都是高考的失意者,文化课成绩的不尽如人意才让他们选择接受高职教育这条路。由于对高职教育缺少认识,绝大部分学生从心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感觉自己是被高等教育所淘汰的。看着其他同学进入本科院校,对比自己现在的状况,心理失落感增加。其中90%以上的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独自来到异地,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周围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新学校的好奇与陌生,均会加剧他们心理上的落寞并产生焦虑、急躁的心理,在学习、与人交流和生活事务等方面明显缺乏积极性和自信心。

把握住这些心理特点,从开学伊始就必须加强和学生的交流。首先,明确告诉学生,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与必要补充,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占中国高等院校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是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生力军。其次,在社会发展史中,优秀的卓越人士和落后分子毕竟只是极少数,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而且构成了社会的主体,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关口,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是成功者,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其中的收获与体会必将让每个人受益终身。

二、从他律到自律,增强独立适应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85后”的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而中学时代“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缺乏自由感,时时刻刻面对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和中学时代严肃的校规校纪,现在突然远离了父母,不再紧张学习,学生就会习惯性地放松自我[2]。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受不了外界的诱惑,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互联网在使青年人开拓视野,促进交流的同时,也会使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习惯,耽误学业,身体状况也会受到影响,还会产生连带效应,如一定数量的学生形成一个小的群体、帮派,这就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只要其中一个学生没有正确引导好,隔一段时间就会故伎重演,导致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都付之东流。尽管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加以限制,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2.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主要反映在打扫卫生时你推我、我推你,宿舍卫生无人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作息时间,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3.恋爱问题与学习问题的冲突。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日趋成熟,恋爱现象很多。但大多数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对性知识的了解少,责任感淡薄,根本不会考虑到事情的严重后果,很容易铸成大错。

以上这些现象在本科院校也会出现,但高职院校更为突出。本科院校拥有高职院所无法比拟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氛,学习、教育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也很强,而高职院校学制两至三年,周期短,对学生的教育往往还没有收到成效,学生就已经步入社会,等到学生领悟后悔,大好光阴已经虚度,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实这个阶段的学生从思想上已经能正确地分辨是与非,在教育的时候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表现在行动上往往事与愿违,人生观与价值观存在偏差。针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有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执行保障措施。处罚并不是最终目的,平时应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从思想上着手,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学生,以预防为主。但对于那些违反者则必须给予相应的处分,以儆效尤,绝不能因为出现松散管理,让一些学生产生侥幸心理。

三、互动平等,多样化交流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变革期,儿时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的脱节,使得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问题愈发显得突出。

首先,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新鲜事物不停地冲击着青少年。接收能力强、做事情快的他们,往往把长辈们的小心谨慎看成是迂腐胆小,把长辈的经验和教导当成耳旁风,不放在心上,讨厌长辈说教式的指导。其次,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的过分宠爱使得很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禁不起失败挫折,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一个人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在真正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却畏手畏脚,缺乏自信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又碍于面子不希望别人给予过多的干预,也很容易意志消沉。

上述这些情况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提倡亲情化教学,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探讨问题,这样能让学生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第二,通过学校、系部、班级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没有人不渴望被重视,当一个学生的优点被老师假装不经意发现的时候,就会对这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动力;第三,注重学生失败后的开导工作,青少年习惯凡事都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有时候成功对青少年并不是好事,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失败、学会从失败中总结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垂头丧气,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地将自身的经验与一些鲜活的事例讲给学生听,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就业导向化,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刚从中学进入高职院校,对一切都很茫然,不仅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学校教育的方式和自我学习的方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据统计,高职院校每年只有约15%的学生以专升本、专转本等方式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其余学生几乎都直接进入企业等用人单位参加工作,因此,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

长时间的学习生涯让很多学生从心底无法完成从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到忙碌的职场工作的转变。从进校初对所学专业的一无所知,学习过程中对今后工作产生的畏惧心理,金融危机产生的就业压力,新闻媒体对一些自主创业大学生过分的渲染宣传等,都使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可能与今后的工作毫无关系,从而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心思放在今后托人找关系找份好工作,或者和同学朋友合伙创业等不切实际的想法上,忽视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虚度了宝贵的时光。

要处理好这些工作,高职院校必须从就业抓起,而广阔的就业渠道则是增强学生信心和学习动力的有效措施。专业技能的提高,在用人单位中自然会有好的反响,形成良性循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肯吃苦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一直广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和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枯燥的课堂学习搬到社会大学堂中,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近用人单位,了解今后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明确自己的欠缺和努力方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毕业后直接上岗。

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活动,诸如“创业规划设计”,“大学生校园集市”等形式,让学生在学校体验多种择业方式,感受其中的困难与艰辛,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五、加强师德修养,做学生表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时候教师也许没有在意,学生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动作言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地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实践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德育方面的修养,而德育修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从自身做起,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这样教师在学生中才会有威信,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

六、结语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4]。社会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会越来越复杂,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针对时代变化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从当代学生心理上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特点,这样才是真正地关心帮助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高职院校在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不停地探索与进步,把握时代特征,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建设和谐、稳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而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万忠荣.浅谈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教育[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01):61-63.[2]司慧积.高职教育中学生道德之解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4):47-48.[3]章颖,张斯为,吕建林.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之辨析——兼谈其社会背景及本质特征[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29-38.[4]何济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08):506.[5]刘旺洪.教育法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2.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篇二

关键词:历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 也是一部中华儿女不断抗争的斗争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其重要法宝之一便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胜利法宝之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英、法、俄、德、日等无数西方列强纷纷将他们的侵略魔爪伸向中国,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先后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但都以失败告终。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到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取得革命胜利, 并于四年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其重要法宝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且方法创新灵活, 成效显著, 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 党就深入到人民群众中,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河北开滦煤矿工人联合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无数次工人运动。1935年共产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 掀起全国抗日高潮。抗战全面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此间, 中国共产党更是与农民交朋友, 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早在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 非但没有像过去的统治阶级那样看不起农民, 不把农民当人看, 反而帮农民挑水种地, 教他们读书识字, 教他们民主选举, 并逐渐领导农民通过和平的民主选举方式夺取了过去由封建乡绅地主掌握的地方政权, 建立了稳固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得人心, 不是简单的说教, 而是党员领导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以实际行动帮助农民获得受教育权利、选举权利、当家作主的权利等, 使农民心甘情愿跟着共产党。大家景仰的朱德同志就常与普通士兵一起打篮球, 挑水种地, 毫无领导架子。就这样, 中共领导的陕甘宁、晋察冀、晋绥、冀鲁豫、山东、华中、华南、苏北、苏中、苏浙皖等抗日根据地一个个建立起来, 最多时20多个,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坚固的群众阵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 党指挥枪这一原则使军队成为人民的军队, 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甚至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国民党都希望共产党为他们的军队派送思想政治员, 可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国民党面前之所以能势如破竹, 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到位, 使共产党深得人心。

当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过程中, 也有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而给革命事业带来反面教训。如在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 王明的左倾主义思想在全党占据了领导地位, 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在不得已撤退走向长征的初期, 由于没有给大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致使军队中很多人找不到方向, 以致军心涣散, 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屡屡失败。好在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了遵义会议, 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 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 扭转了局面, 最终红军顺利突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1936年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此后, 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 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环境

1. 西方文化日益渗透。

充满朝气和掌握一定知识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 是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往往思想活跃, 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年龄。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更是把中国大学生作为渗透的重要对象。西方通过电影、娱乐节目、教育等各种途径试图影响中国大学生, 进而向他们渗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文化, 甚至妄想在大学生头脑中植入西方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的错觉, 妄图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淡忘甚至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

2. 信息化时代出现文化多元化现象。

在信息化时代, 网络异常发达, 文化冲击空前强烈, 文化多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方便、快捷。如果大学生信仰不坚定, 就很容易受到干扰, 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中迷失自我。当今社会, 对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主流价值观教育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3. 主流文化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高校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都有普遍认识, 但教育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创新, 偶尔流于形式甚至说教, 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高校教育方法不当, 非但不能起到应有作用, 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有的学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三、加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举措

1. 加强大学生课堂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丰富课堂教育形式, 采用分组讨论、项目式学习、课堂演讲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增加课堂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衷热爱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使学生在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学习中成长进步, 在与伟人对话的过程中思想得到洗礼。

2. 加强课堂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领。

特别重视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部门的作用, 充分利用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 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感染学生。在全校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使人人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职工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以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教育学生。特别要重视对高职学生的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 不能让他们成为片面的机械操作者、技能劳动者而忽视他们成为一个人最起码的思想道德。

3. 做好全面保障。

加强经费保障,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备专项经费, 提供专门活动场所和工作场地;加强人才保障, 配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 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搭建舞台;加强机制保障, 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 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的良好机制,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积累中逐渐丰富、不断提升、形成特色、做出品牌。

四、结语

总之, 加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充其量只是一具躯壳, 绝不能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中国近现代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要创新思路, 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充分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和思想, 使他们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样, 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和希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2.

[2]张宪文.中华民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72.

3.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并非笔者上纲上线,实在是“优衣库”不雅视频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当代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优衣库不雅视频女主角作为一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没有用正确的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或许是个个例,但却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政政治觉悟的薄弱,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 本文笔者将从这一事件引发思考,讨论一下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栋梁,如果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何以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何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意见》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够确保我国在日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这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现在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把大学生素质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才能真正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都需要当代大学生吸收并融化在思想中,自觉应用在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主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自己在世界文化思维的冲击中找准道路而不走弯路。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抵制不良思想影响的要求。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媒体渠道无孔不入,对于缺乏甄别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充满了诱惑。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交给他们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便自觉抵抗错误思想的荼毒。

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当代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随便走进一个思政教学课堂会发现,台上老师自顾自的讲,台下学生自顾自的玩,更有思政老师直接宣布,只要不说话,自己怎么玩都行。在这样从老师到学生都不重视的教学环境中,如何能将健康向上的思想带给学生呢?

讲课方式过于单调。思想政治原本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加之思政内容很多年都没有变化,内容缺乏时效性。理论的知识原本就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上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老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过多。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社会思想开始涌入大学校园。这些思想中有些并非主流思想,有的甚至是应该被摒弃的错误思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型,负面思想的冲击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恶性影响,这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想当严重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

通过上面的分析,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党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随着世界的多极化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思想、功利思想、缺乏政治信仰等,比如很多大学生都有崇洋媚外的心态,觉得外国的都是好的,这都是及其错误的思想。在新时期的中国,大学生应该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明辨是非,承担自己被赋予的使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其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向上的正能量,比如经常在公交车上会看到给老人让座的大学生,冒着被讹的危险扶摔倒老人的大学生...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传递这种这能量,这个社会就会和谐温暖很多。

创新課堂教学方式。要想真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课:首先学校应重视思政教育,选用近年来新编的教材。其次思政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停止填鸭式的灌输,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不光是向学生传递书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紧跟时代,用大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做为素材,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比如就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发言,听取大学生对本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二来从学生的发言中,老师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教育。

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等,各种信息无孔不入。但是如果能对这些媒体渠道加以正确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呼吁社会媒体多传递一些正面的消息,大学生自身在接收信息时有意识的进行删选甄别,摒弃糟粕,从而达到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完善。

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档案。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是上一节课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的事情,还需要后续的跟踪服务。建议高校可以成立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为心理辅导老师的心理咨询小组,定期跟学生谈心,交换就某件事情的看法,为学生排解心理问题,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如果遇到问题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可陪同去往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咨询。通过这种课上学习课下强化的方法,相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越来越好。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只有青年强,才能国家强。正如江泽民书记曾经说过的话,什么素质最重要,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只有拥有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看清形势,认清道路,才能鉴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击败西方反共势力的文化侵蚀;只有拥有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向江河日下的社會传递正能量,多一份和谐,少一份邪恶。然而因为当代大学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教师授课方式过于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脱节,不具备实用性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亟待提高,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优衣库不雅视频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新闻,这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亟待提高的反面教材。相信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学习,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并建立课下的心理咨询作为跟踪,在这样多管齐下的教育方式下,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新时代的中国需要的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社会中传递正能量的高素质人才,这需要大学教育、社会和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希望优衣库事件等影响大学生素质的恶性事件再也不会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正确思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党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践,用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核心价值观抵御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真正做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大报告[J].新华网,2012-11-19.http://www.xinhuanet.com.

[2] 陈金鑫,彭曼丽.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北方经贸,2009(08).

4.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篇四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校网络文化底蕴的形成、特点,及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及时做好网络时代对现代大学生政治思想 教育的对策方案。

关键词: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化,思想教育

一、网络的特点网络最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在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是在于形成长远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有着如下特点:

1.载体新颖性。

2.内容多元共存性。

3.信息传播快捷性与时效性。

4.信息共享平等性与虚拟。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成长方面的影响

互联网现在的日益普及,使网络文化迅速演变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式,且快速的渗透到了社会各领域,对整个社会的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沟通与交流场所和机会,使大学生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开阔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实现异地的广泛交往,丰富了大学生交友渠道。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上实现了平等交友,淡化了身份意识,交流都是以交心讨论式,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都具有直接性和真实性。

2.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学习场所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打破了课堂书本的制约,摆脱了课堂思维的羁绊,能够及时获取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最新和最有价值的学习信息、资料及最新的观念,充分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网上传播的巨大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个新闻网站更新信息的速度快,无论什么事件发生后一分钟之内能够将其快速报道发布。 3.网络文化拓展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思想空间网络文化形成共享局势,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判断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知识空间和辽阔的视野。网络资源的广阔领域让大学生如虎添翼,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是读者接触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网络文化的全球性和超越时空性,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家中一日千里,纵览天下奇观。 4.网络文化丰富了现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网络丰富的内容,环境开放,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为学生带来便利条件。网络文化没有存在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业余时间的便利条件,缩短了闲暇寂寞时空,有利于陶冶情操。

(二)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导致现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混乱现代网络文化的渠道宽、接触面广、接触观点多等特点,对现代大学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冲突。调查所知,将近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不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喜欢在网络中寻求邂逅。

2.网络文化致使现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模棱两可化由于网络可以虚拟身份在网上参与活动,任意选择信息,随意发表言论,网上行为的自由度大,远远超过现实社会,而且网络中暗藏大量不健康信息资源。另外加上现在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管理懈怠,极度容易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水准的下降。

三、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一切的事物都有一个双面性,有利也有弊。

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和世界更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积极方面的影响,使现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中的受益者。

(一)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和意识,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发展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等。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无孔不入,学校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日常德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二)高度重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应该全面的认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法律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渗透到各项校园的活动中,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选择和分辨。

(三)加强管理并监督网上信息一定要加强完善监控网络的体系,安装先进的健康实用软件,务必过滤掉不良的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并且完善网络规章制度的严谨性。以防为主,以杜绝不良网络信息为最终的要求。加强管理网络信息,切断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与蔓延,营造有底蕴的网络校园环境。

5.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篇五

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对高校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内容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我国社会文化的热点信息无法及时准确捕捉,导致高校思想教育内容反应灵敏度低,不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此外,当前高校政治教学内容也相对空泛,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客观规律和古板理论,忽略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传统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容易使大学生从心里产生厌烦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信息的“传道者”或“接收器”,通过课堂单向灌输教学,将书本知识或授课教师的个人思想传递给学生,最后采用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方法毫无创新性,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人才,这一任务需要强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实现。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最高目标,特别是应对新形势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师资队伍。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高、发展不够稳定,以及许多教师至今无法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缺乏新问题的解决能力等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下降。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成长观、发展观的主要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在健康成才方面进行引导。以教育、启发、监督、动员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可以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高校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在该阶段无论是生活上还是认识上存在着的彷徨、迷茫,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学校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和启发,让大学生们能够跟着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步履坚实地步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确方向上来。

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调节个人情感,协调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有待成熟。由此,该阶段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积极加以引导。思想、心理、情绪是紧密关联的,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都可能因为压力大而产生一些逆反、悲观、抑郁、偏执等心理,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易波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调节,以此提升身心素养、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常常会在人际关系等事项处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若对这些现实问题简单规避或者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生活、学习与工作,以及将来与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协调好利益冲突,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相处的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刚刚成年,在思想上还常常会感到混沌,甚至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人员要对这个群体正确施教,利用环境影响、纠正错误思想,帮助、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并使他们从认知层面到态度层面,再到行为层面,都发生转化,使他们走上正确轨道。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条件。同样,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条件、物质条件以及客观环境条件才能进行下去。

1.主体条件:提升教育主体的创新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条件,要求主体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创新技能等。

第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超前、开放,视野开阔,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成果,会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能够倾尽全力。想要成为这类教育者,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新颖的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知识观、师生观、质量观。

第二,多元的知识结构。高校学生是教育的实施对象,也是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将这样一个群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其过程必定非常复杂,具有反复性、隐蔽性以及影响因素多样性、不可控性等特征,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建立起多元的知识体系。

第三,较强的创新技能。教育上的创新技能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能力;强劲的科研能力。信息时代的教育者要善于收集、筛选、整合学科间的有价值信息,让学科变得综合、丰富,同时更要善于从大量信息中攫取创造性信息加以整合,以替换传统的机械记忆的内容。

2.物质条件:具备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现代信息传播硬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当然,这方面的创新同样需具备客观条件,比如要对场所、传播媒介、教研工具等物质性能量、资源有所依赖等。科学手段、社会制度、社会的控制力量等同样具有物质性,因此,也可以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能够依赖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是教育方法得以创新的根本,客观条件满足以后,创新才能展开。对创新而言,不同条件意义不同,科学技术、先进设备等都直接影响着创新。

3.环境支持条件:社会支持创新的舆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环境,是指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制约的环境条件,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创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个体角度看,它区别于思想政治创新主体,是一种客观条件。本文主要针对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进行重点探讨。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表达出的倾向性议论、看法,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会激发并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新热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高校需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三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对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全面贯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应具备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应实施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究教学方法,考虑学生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第二,重视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制定个人成长规划时,应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抓住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成长可能遇上的问题,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

第三,满足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校园资源,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中发挥潜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进行创新,挖掘特色教育,选准方向,形成培养优势,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将社会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观念,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向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稳定,当面临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往往容易发生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竞争与求稳、求知与辨别力差等矛盾冲突,高校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担,及时消弭问题,化解矛盾。另外,大学生阅历欠缺,社会压力大,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增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的深入认知。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高校应突出时代发展特色,提供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一,与时俱进地改革“两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却并未真正发挥主渠道效用,大学生对待“两课”教学大多缺乏积极性。对此,一方面应创新“两课”教材内容,使之更具说服力、实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等更加贴近,具备鲜明时代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应扩大投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加教师的说服力。

第二,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变化。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网络建设,如何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渠道,服务于学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第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受到越来越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移。

6.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篇六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教学意识;教学方式

近年,随着各大高校内院系、学科的快速建设以及高考录取人数比率及录取分数线的调整,高校的育人目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精英式教育转变到今天的普及式教育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广大师生乃至社会群体已经接受并认可这个事实,然而笔者从1996年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到2006年再次返回到大学校园任职从教,却发现这近十年的大学教育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师教授的内容及方式仍然大同小异,更确切地说,不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管理制度上,大学教育似乎有固若磐石,一劳永逸之嫌,让人不得不诧异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居然还保留有这样一块“世外桃源”,这不知是高校教育界之幸还是之不幸。

作为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大学生,在经历了经济迅猛发展的这十年,其个性特征及其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已经远远不同于十年前的大学生。用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如今的大学生,未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难怪,即便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理论探讨以及蜂拥而至的新编教材充斥着大学校园,但矛盾依旧,问题依然存在。大学生一届比一届更迷惘,一届比一届更惶恐,在被尊称为“象牙塔”的校园中被动地接受早已过时的教学方式及与时代不甚搭调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疲于应对着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的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抱怨是必然的。大学教育在此起彼伏的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地寻找出路。寻求突破口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然而,在呼声一片的教改过程中,教师紧紧地围绕着教学大纲、学院自身的发展需要、学科建设来寻求突破,却忽略了大学教育的主体对象大学生其求学愿景及诉求的变化。为了应对教学改革,教师更愿意主观地、从容且乐此不疲地在教学方式的花样多变性上出出论文或循规蹈矩地编编教材;更有甚者在不了解学生能力倾向及其就业愿景的情况下,单单凭借与用人单位进行业务上的沟通与往来,就简单地叫嚣应该将大学教育变身为更高级别的职业性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这未免裹读了大学教育之本身且更难以发挥其独到之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90后与80后的交替期,相比上个世纪末的70后大学生更是有了突出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其自我意识、价值观方面,更反映在其综合能力及素质与经济、技术发展的同步进展上。

首先,信息量的接受多元化。由于网络及商贸的飞速发展,以前冠之为教育圣地、教育源泉、知识海洋的大学校园在知识的给与上逐步丧失了其独到的优势。大多数的专业知识及相应问题,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其相应的解释或者答案,而不再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及授课老师。并且,教材、教科书的获取也不再局限于教务处、教材科的供给。网上购书不仅更加便捷、具有可比性,且搜索面更广,同时也涵盖了很多国外的原版专业书籍以供其所需。更为重要的是,解答知识及相关问题不再局限于本门课程、本门专业的授课教师,也不再局限于大学校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的提问吧、相关论坛提出相应的问题以获得很多专业性的建议及回答,在这些反馈中,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及分析从而获得最佳解决方案。相比单纯地询问老师获得解答的途径,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果说求教老师获得解答是“得鱼”,那么搜索多渠道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获得解答则是“得渔”!相比70后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仅仅限于学校而言,现今的大学生熟悉电脑及接触网络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得对于他们来说,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有了更广阔地天地,多方信息、多方意见被悉数尽收眼底。

其次,自我意识化。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于个性的独特化、鲜明化,不愿意从众,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喜好而强迫学习。虽然在人大学之前还处于惜懂时期,与十几年前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异,但当他们一旦进人大学,开始接触全新的东西,这种意识会迅速崛起,他们会自主进行选择,甚至放弃之前父母为其做出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so后不被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原因。他们更看重于自身的成长及个性的培养,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再之,就是社会赋予的成功标准的多样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层面,这一系列的变化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和成功标准的多样化。对于60后、70后的大学生而言,考上大学意味着端上一个铁饭碗,意味着国家包分配等等尘埃落定事宜,只要简简单单在大学学习,顺利毕业即万事大吉。与十几年前考上大学即意味着成功一大半的前辈不同,在高校大范围扩招的今天,80后、90后考上大学不再意味着前途似锦的明朗化道路。大学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似乎只是高中过后一个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他们的整个人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重大的成功幸福感而言。在这个阶段中,他们还要不断地自我发展、努力找寻成功的路径,而不再如其前辈一样坐等毕业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个路径的寻找似乎并不太容易。

综合大学生自身及外界条件的种种发展变化,大学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授予转型为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育,也就是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提高以及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育。这种能力是涵盖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它包括了信息的获取,专业人脉的了解,思考分析、逻辑处理、问题解决能力,整合资源、调动周围可用资源,团队建设等等综合素质。这种能力远远高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单纯掌握,倾向于行业敏感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生产管理、产品设计的通用型人才培育,而力图避免人才单一化,即所谓单纯性科研人才或普通操作型人员的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意识及教学方式上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作为新导向,注重大学生的所学所得,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教学产品。换句话说不仅“注重产品质量”,更要注重“售后质量”;而不能只管教学,不管效果,只管课时,不管质量。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不能仅把教材作为授课依据,仅把教学计划作为教学指导,认为按照教学计划授之以课程,就做好了教学,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将知识进行机械地灌输或简单地套搬相关专业的课程,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它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的交叉及应用,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教学的整体优化。根据专业的最新发展、市场导向、人才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将最新信息带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市场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共个阶段的自我要求。

在教学开展前,整合教学材料,从单一性课本或PPT转为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为辅,教学录像、新闻及相关研究报告相结合的多样性。在上课前务必做好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差异、知识诉求做到心中有数,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而不能“教之前不知其名,教之后不知其志”。

在教学进行中,根据前期对学生的了解,实施合理的教学安排。根据学生的特长与愿景,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比如讨论、演讲等。将知识点的直接灌输、给与转变为知识点的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知识点学习,并进行必要的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实现主动式学习。以知识的实用性及学生职业倾向为导向,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向进行自我有效地选择,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依靠他们白身的努力,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避免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一概而论,吃大锅饭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应用性学科,更应该注意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倾向,在课堂中设计相关行业的商业演练,让学生自主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公司应聘人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质量评估人员、公司人事主管、公司经理、外贸专员等,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仁,初步了解行业内公司运作、人员配合模式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先期的职业能力预备,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加其竞争优势。

7.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篇七

一、正确对待高校研究生的党建工作

研究生是区别于本、专科生的一个高校中的特殊群体, 是对高校本、专科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群体。他们思想成熟、个性较强, 这形成了研究生成才类型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决定了学生工作的层次性。

(一) 高校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点

1.研究生发展模式。

研究生教育是以科研推动教学的研究式教育, 是一种个性化的培养思路。研究生的学习大多以自学为主或以导师指导的形式进行学习, 呈现出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度过的, 是在导师指导下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发展知识, 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学习、科研活动的分散、独立, 使研究生发展模式呈个性化成为研究生群体的显著特点。

2.结构复杂, 具备“广、大、散、异”四大特点。

“广”指学生来源广, 有刚踏出校门的本科生, 有工作过的在职人员;“大”指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散”指学生分散在各个学科专业, 有独自的导师和更为广泛的研究方向;“异”指学生的培养类型和学习目的各异, 有科研型和应用型两类, 有脱产学习和在职定向培养之别, 有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之分等。

3.注重专业研究, 政治学习淡化。

部分学生把政治学习当作“任务”, 不能主动、系统地仔细学习。有些人认为科研成果才是重要的, 甚至还因政治学习占用了科研时间而把其当成负担, 因此而放弃党性修养, 把精力几乎都放在专业学习上。最终, 他们往往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

4.功利性增强, 奉献精神减弱。

研究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多, 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 因而表现得更现实更注重个人利益。研究生学习生活分散性强, 也导致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偏重物质利益, 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心淡化, 奉献精神缺乏。总之, 研究生处理问题比较现实, 行为目的性强, 价值标准趋于功利。

5.思想的差异性较大。

有的人想全面发展, 刻意在各个方面锻炼自己;有的人已经是本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既要兼顾学习, 又要考虑工作;有的人因为原来的工作不如意, 想通过读研究生来改变工作环境, 对学习之外的事情没有兴趣。

6.入党动机出现偏差。

随着研究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 有一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甚至有些学生干脆把入党作为毕业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当前研究生就业的压力更使得这种思想不断滋生。

(二) 高校研究生基层组织问题

1.研究生党支部设置不尽合理:

研究生党员分布在不同的学院、专业, 管理难度大。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一般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与本科生党员合并成立党支部, 二是与教工党员合并成立党支部, 三是以学院、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 四是按学科专业建立研究生党总支。每一种模式都各有利弊, 但是, 多数培养单位都只是简单的选取其中一种模式来设置研究生支部。

2.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薄弱:

开展党建工作, 最重要的是从思想深处提升学生的觉悟。但是不少党员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只关注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事情, 对政治理论学习表现出的积极性较低, 还有部分党员思想构成复杂, 不愿意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 造成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薄弱。另外, 目前多数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支委会成员多为研究生担任, 工作缺乏热情和经验。

3.研究生党员的再培养缺乏:

研究生学制短, 课程多, 任务紧, 压力大, 一般第一年抓紧学习专业课程, 第二年进入论文阶段和实习阶段, 很多党员因此放松了对党先进理论的主动学习, 加上研究生党支部多没有专职的发展人员, 没有足够的培养学生的党员力量, 导致党员再培养的质量不尽人意。

(三) 研究生与本科生党建工作的区别

思想成熟是研究生群体最显著的特点, 研究生毕业后,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 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他们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价值导向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独立性、个性强是研究生的另一特点。许多研究生入学前就有工作经验, 应届生也有过社会实践的经历, 所以普遍个性较强, 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对他们再进行本科生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收效甚微。分散性是第三个特点, 因为研究生在校时间比本科生少, 集体活动少之又少, 所以党组织对他们个人的思想状况不像对本科生那样容易把握和了解。

(四) 努力纠正对研究生党建工作认识的不足

1.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要努力纠正“规模小, 影响小”的错误认识, 要认识到研究生的影响不是取决于规模而是质量。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 其思想政治状况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2.高校应充分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全部精力放在研究生的数量和业务培养”的培养思想给予充分的认识。

二、正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为党建工作打好思想基础

(一) 以说服教育的方法端正研究生入党动机

加强理论教育,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 对研究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把握他们对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认识的方向性。通过这些教育使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理解我们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理解我们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使其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要积极开展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和学生“互相信任”“、平等对话”。在工作过程中, 要选择轻松舒展的环境, 互相交流, 抒发感想, 发表看法, 做到以诚相见,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摒弃高姿态的训示与说教。通过晓之以理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使研究生对于党建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了解。

(二) 细心观察以了解研究生发展对象

研究生的主体性、主体地位的确立, 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其思想特点出发, 贴近学生所思、所想的现实问题, 使教育者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最大程度地统一起来。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 激发他们积极思维、激活思维灵性。反过来, 这也更加有助于教育者更新思想教育观念、方法, 更好地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要真正收到实效, 就必须注意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作用, 通过对研究生的细心观察, 了解其思想特点, 掌握思想动态, 区别个体差异。

(三) 以感化教育和典型教育的方法纠正研究生的非集体观念

对研究生进行感化教育, 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工作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 设身处地的为研究生着想, 针对其个性化的思想特点进行情感交流。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 还要身先士卒, 为研究生多做实事, 切实关心、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取得其充分的信任, 以达到思想意识的转化和升华。此外, 还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典型、引用典型的案例对其进行感化。

导师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人, 也是他们心目中最信服的人。导师的育人优势是其他教师不能比的, 导师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导师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导师的知识结构、治学态度、工作风格、处世经验、思想品德等方面对研究生产生深刻乃至终身的影响。因此,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无疑是一条最有效的教育途径。

(四) 以激励教育和环境熏陶的方法贯穿研究生入党的全过程

在研究生的入党过程中实施激励教育和环境熏陶, 就是要在研究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良好的理论环境, 树立模范典范, 激发上进心, 从而形成其正确的入党思想。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善的考评机制, 可以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态势。

另外, 在党建工作的程序上, 要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 踏踏实实的开展研究生的发展工作, 在发展党员的工作步骤上, 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和氛围。组织发展工作中要明确研究生党员的标准, 完善推优制度、思想汇报制度、谈话制度以及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和学生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等系列制度, 实现监督机制, 确保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同时, 在建立党团支部时, 要特别注意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学生担任支部书记, 营造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氛围。研究生干部要努力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 清楚了解研究生所思、所想、所为, 结合研究生的特点,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活动增强凝聚力, 达到充分沟通、相互教育的目的。

三、把握原则, 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得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锻炼并举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路线。政治理论学习要联系国内外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和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与实际情况, 不断改进方法。组织研究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 了解国情、社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 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二) 目标统一性、层次多样性和讲求实效性的原则

加强党建工作是提高研究生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研究生党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与龙头, 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存在差异的特点, 要有适合不同学生群体具体情况的特殊要求,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 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讲求实效。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做表面文章, 而是要把教育和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政治觉悟结合起来, 提高觉悟从而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三) 依据正面引导的原则兼顾研究生的个体差异

研究生党建工作应根据个体差异, 采取有差异的, 分类别的进行教育和管理。根据研究生的个体性差异, 要坚持以正面引导的原则, 根据个体内在的思想矛盾, 因势利导, 发现其不同的长处, 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同时, 要注意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在党风党纪等刚性管理指标上毫不含糊, 在一些软性管理上, 也要合情合理地兼顾个别党员的特殊困难。

(四) 平等互助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要以民主、平等、满腔热情的态度对待研究生, 与之建立相互沟通、信任的关系, 以平等的心态处理各种思想问题, 解决各种矛盾。在工作中,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力量, 充分调动研究生指导老师的表率作用,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树立良好形象, 努力实现研究生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于研究生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 加强引导, 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进模范作用。

(五) 坚持创新原则

形式多样又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形式, 使党组织生活生动活泼, 具有更多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不仅能够激发广大研究生党员的参与热情, 更利于推动支部建设, 使组织生活真正成为教育研究生党员、提高研究生党员思想水平的重要阵地。由于研究生专业分散, 为解决组织生活通知和召集的困难, 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开辟“网上支部生活”。在网络上提供丰富的党课学习资料, 增加党员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为广大研究生提供思想理论武器。建立网上党建理论研讨阵地, 交流思想, 公示各种材料, 评议发展对象等, 适应研究生实际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入党的研究生进行党性思想锻炼, 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实践的党建新形式。

总之, 研究生的党建工作, 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 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 使各个环节都能够规范、系统、稳定和有序地进行。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合理地进行, 还可以为本科的学生起到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也会影响到整个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

摘要:研究生党建工作已经逐渐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 成为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因此必须有效区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党建工作的不同, 积极探索研究生党建的有效途径, 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 在实践中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必须有效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方法, 做好研究生的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研究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晓珩, 刘太胜, 蔡志奇.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

[2]何清.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之我见[J].前沿理论, 2007, (11) .

8.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篇八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当代高职院校学生队伍是我国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从发展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发展智力、价值观形成的最佳的时期,也是他们提高自身觉悟、促进自身道德发展最为积极的时期。可以说,整个大学阶段是促进学生成才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保证他们拥有积极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十分必要的。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有赖于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高职院校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目的、有意识的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生哲学。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促进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能为其日后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这其中包括向在校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要有集体意识、要有一颗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决心,并且能够时刻拥护党的领导。这样,从思想层面上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强调学生的自愿性和独立性

要想使学生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拥有自愿选择和独立的能力,就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用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3.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

这其中包括学校定期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并且邀请相关专家就当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在校学生培养剖析现实社会的能力,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理论知识,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帮助。

二、当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理论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不仅能在思想上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更为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在经济、政治逐渐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思想涌入社会,这其中有积极的,同时也有消极的。如果这种消极的思想在学校中蔓延开来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要想实现大学生的正确成长成才,必须要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做出正确的指导。

其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定位。要想实现对学生正面的思想引导,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比如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正义感的新世纪人才。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其中最缺少的就是来自学校和社会各界正面的思想教育。因为在此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心智还不是特别成熟,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各种思潮的影响,如果不对其加以引导和教育,他们的价值观就会发生偏差,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之路。

再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学生的前进道路中起到引领性的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现在的很多在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不仅在生活上缺少必要的独立能力,在思想上也不是特别的成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更是不把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心上,从这些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还处在轻狂和不安之中。所以,面对学生的这些状况,必须从思想的高度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促使他们能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多为社会做贡献,做一个有利于国家的新世纪人才。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只有在接受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才能以一颗更加热忱的心态去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三、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运用丰富的信息资料和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丰富的教育资料和优化的教育方法。所以,作为校方来讲,一定要注意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而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育,我们一定要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只有把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看做是自己所需要的时候,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得转变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且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需求从宏观上把握,在微观上审视,将学生的疑点、难点一一作答,积极主动地向大学生宣传党的政策,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构建是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思想方面的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能够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边.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57-59.

[2]李毅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55-59.

[3]罗光晔,曾丽.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6):37-38.

[4]黄明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大学生成才规律来做[J].学校思想教育,1996,(1):51-52.

[5]侯明志.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表现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7,(32):120-121.

9.从高校党建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篇九

林萍兰

(福建莆田学院,助理研究员)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切实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任重道远。本文在提出当代大学生思想变现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并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引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作为政法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当代大学生思想变现的特点

1.1 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相应带来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使大学生为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深感欣慰,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感受到自我责任的重大,激起他们勤奋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引起了他们过于注重物质利益,从而忽视了精神追求。

1.2 注重自我实现,忽视奉献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自我现实性,而几乎忽略了奉献精神。他们尊重价值规律,注重效,反对虚夸,均期待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才干;可是,在现实中,他们太苛刻地讲究平等交易,对“无私奉献”嗤之以鼻。比如,有的大学生以“自我成才”为中心,出现了考研热、出国热、实用知识热等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实现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1.3 注重发展个性,忽视团队精神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开放意识的扩大使大学生增强了自主、自立思想和参与管理的意识,他们相信自身实力,注重发展自我。他们大多数能正视自我对社会的权利与义务,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但部分学生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导致他们的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个体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减弱,团队协作精神下降。

1.4 注重知识能力,忽视政治理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使许多大学生注重自身知识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他们不相信权威而相信自己,不甘做好人,要争做能人,他们敢于毛遂自荐,推销自我,敢为天下先。但是,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业务能力,不搞思想建设,缺乏正确的行动方向,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忽视自己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2.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表现如下: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过分强调“灌输型”,而忽视“渗透型”.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需要灌输的,但把灌输原则理解为教条式的不顾实际硬性的灌输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在工作中也往往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表现为“单一型”而不注重“复合型”教育。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果在工作中只停留在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搞活动、作报告、造舆论上,反而容易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极大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是百害而无一益的。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国内国际都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是全面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否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表现为“被动型”而欠缺“主动型”。学生对于“两课”教育的学习主动性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及时复习,只有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认为及格就行,教师上课积极性也受到极大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应首先主动反省自己,考察自己的教案是否及时更换,是否吸收了当前新信息,自己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应。只有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思想状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加强学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还要坚定不移地占领和渗透课堂以外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领域。第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同时,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用良好的氛围陶冶大学生。

第二,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传播信息量大、快;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带有很强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如果管理不好,虚假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反动的信息就可能乘虚而入,对广大青年学生的身心健

康造成极大危害。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关注大学生的突出问题。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2 针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积极进行有针对行的教育

3.2.1 加强坚定大学生政治信念的理论教育

解决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应着重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高校学生。使他们搞清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认识我国当前加速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与紧迫感,使之摆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找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3.2.2 加强增强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势教育

要通过形势报告、政治辅导、党团活动等途径,向高校学生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使他们了解到真实、全面的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时代背景。通过形势教育,使高校学生能够客观地分析社会,从更广阔的范围了解现实,从国家发展的前途来思考问题,及时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强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尽可能地拓宽育人引导的范围。要研究建立一套促使高校学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德、智、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机制。探索成功教育的规律,为培养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具有现代化科技知识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3.3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个体人的研究。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样性遗传、环境、成熟与学习等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因此每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了个体人这个基本的出发点,就会变成无本之木,其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真实的自我。快节奏、强竞争的现代生活方式使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可能会产生或遇到一些问题,由此可能使内心感到压抑,有些人的潜能和特长被埋没而得不到发挥和展示。因此还自我以真实是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创建一个宽松健康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学会扬长避短,学会排解压力,调整心态、敢于尝试,力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和有益的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健全的自我。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推崇健全人格,强调个体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强调个体心性情操的陶冶,促使大学生基于人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探索与解决,注重道德修养,强化责任意识,优化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体现自身价值,从而起到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作用。

因此,培养健全的自我、建设健全的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价值导向。

3.4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学校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都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专门队伍来承担。中央16号文件讲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队伍是三部分人,即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该本着专兼职结合的原则来配备,大量的是兼职,但是必须有一批精干的专职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向着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要鼓励一些德才兼备又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去从事学生的管理和德育工作,使他们真正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当作一门学问,当作一个可以建功立业的岗位去钻研去奋斗。同时我们要注意从中选拔人才。中央16号文件提出加强队伍建设的一整套的思路、机制、政策、措施,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培训基地,攻读学位深造,进行实践锻炼,评聘专业技术积称,解决相应待遇,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等。这些规定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于学校的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认识和决心。中央有了文件,工作也有需要,只要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有远见、有决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人,关键在党,事在人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R].2001,03

[2] 李长春.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南京:新华网, 2004年6月7日

[3] 肖国飞.论思想道德教育的误区及其克服[J],浙江:上饶师专学报, 1997年5月

[4] 刘书林.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N]北京:中国教育报, 2004年11月26日4版

上一篇:电梯惊魂小学作文下一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