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共8篇)
1.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篇一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学习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归纳了几种较易把握的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沉入语言,细细推敲词语
1.替换比较中领略词语运用的适切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比较“一根”与“一把”的表达效果。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白作者的用意: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极度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她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表现绝望的绝佳描写。
2.增减比较中知晓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有学生在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读成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去掉“似乎”一词后意思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明白这只是作者的错觉,如果去掉这个词语,就变成真的了。
3.褒贬比较中品味词语运用的独创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语言运用中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课文《珍珠鸟》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神气十足”本身是个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却刚好表现出小鸟的生气勃勃。
4.词义比较中理解词语运用的情景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语句中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引申、比喻等相关联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能力,感受语言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如《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就要从句子中去体会,不能照本意去理解。
二、由内而外,潜心品读句子
1.从修辞比较中感受语句的意境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造句水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一句,这里把邱少云比喻成“千斤巨石”,突出了战友对英雄的钦佩。
2.从句式比较的角度揣摩语句的情感
指导学生通过对特定语句中句子的语气或句式的理解,来体会语言运用的优美。如《忆江南》中的最后一句可让学生换成陈述句表达。讨论之后,学生觉得不要说诗人自己,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就连欣赏佳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欲去江南一睹为快的想法,其作用不言自明。
3.从标点比较的角度斟酌语句的核心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教师要将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让学生来解读,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更不能忽视。如《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小学语文课时特训》上就有这么一问:句子中这样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什么?建议学生先谈谈这里的标点有什么特殊之处。“河”的前面有破折号后面又有感叹号,作者想表达什么?学生思考后茅塞顿开,原来作者在表达他见到河之后的满心喜悦――草原的心脏就是河。
三、把握结构,用心研读段落
1.语段的内容对比中激发探究的兴趣
许多文章的前后段落存在很大的起伏穿插,这些内容的强烈反差容易构成比较。如《草船借箭》的首尾就存在着很好的可比性,对比可引发学生的兴趣。
2.语段的详略对比中把握文章的重点
作者在安排文章的详略时都有自己的考虑,其目的无非是突出文章的主题而又不落俗套。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原来教过的郑振铎的《劳动的开端》,文章写了两次挑煤的经历,第一次没有成功但写了近三十个自然段,第二次成功了但只有短短一个自然段。其用意在于突出挑煤的艰辛。
3.语段的形式对比中领悟文章的中心
有的文章的不同段落表达形式反差很大,内容也不一致。
有些写人的文章前面采用的往往是概括介绍,到后面就会出现事例介绍,其详略程度也相同。有些文章前面有意地抑,到后面则充分地扬。此类文章适合对前后段落作表达形式的比较。如《特殊的葬礼》,教师可补充资料,播放视频。在反复的比较阅读中,学生深切体会到塞特凯达斯瀑布现在的虚弱与无奈以及人们的心痛与遗憾。
四、关注个性,快速浏览群文
1.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中感受作者的丰厚历程
名家名作因其规范、精彩而特别值得小学生阅读。借助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该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乃至个人的思想性格,从而帮助我们在对教材理解上更加准确、深入,达到更高的层次。如在老舍先生的《猫》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他对猫的百般怜爱;在他的《养花》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老舍在养花过程中的丰富情感与收获。“老舍更爱花,还是更爱猫?”将两篇文章放到一起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老舍的生活中充满平凡而又高雅的情趣,他既爱猫,又爱养花;他经历坎坷,又有腿疾,可他始终那么热爱生活,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敬畏与珍惜,而这种高尚的情感正是这两篇作品的灵魂。不经比较阅读,是难以有此深刻感悟的;而这种感悟,又会在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趵突泉》《草原》《林海》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2.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之比中体会编者的匠心独运
很多文章在进入我们的课本前编者都作过改动,这中间有很多修改成功的例子。如萧红的《火烧云》原来是这样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改动后的“红彤彤”“金灿灿”读起来较为响亮顺口,适合学生理解。“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样出现,能让学生更容易找到色彩词语的合成规律。
3.同一主题的不同特色之比中领略作者的创作个性
经常性地选择一些相同题材或相近文体的文章进行“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品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学习到风格各异的语言表现风格。如“走近鲁迅”单元,虽然写的是同一个人物,但描写手法、表现形式却存在很多区别,适合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比较阅读,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式,触摸文字内涵,最终打通阅读和写作间的通道富有特殊意义。它由点到线的转化,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由点到面的扩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鉴赏力的提高;由浅入深的强化,有助于知识的归类和积累;“学”一反三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精神。
2.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语文阅读,方法
分层教学的理念重在“因人而异、以学为本”,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案。由此一来, 不但可以将教学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进他们的学习体验, 帮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导入分层教学理念, 制定出符合各个学情学生能力需求的教学指导方案, 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 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听得懂, 一方面可以增进阅读教学效果, 一方面还能促进初中生语文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让课堂阅读从被动转型为主动。下面, 我便从学情分层、教学分层和问题分层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学情分层, 打好教学的前提基础
所谓学情分层, 是指针对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等现状对他们进行能力分层。通常, 分层的方法为:学习能力偏弱, 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薄弱的学生为A层 (后进生) ;学习能力适中, 但是对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为B层 (中等生) ;学习能力强, 而且学习动力充足, 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学生为C层 (优等生) 。从分层教学理念来看, 该环节是落实分层教学的重点前提。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为例, 针对这篇课文, 我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了以下学习目标:针对A层学生, 考虑到他们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薄弱, 缺乏良好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所以, 要求他们了解全文内容, 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并初步把握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等;针对B层学生, 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强, 所以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布置一些任务, 比如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几个“背影”作何解释等;针对C层学生, 该层学生学习能力强, 具有良好的阅读技巧, 所以可以要求他们以自学的形式分析文章, 然后再将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 再由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由此让不同的目标符合不同学情学生的能力需求。
二、教学分层, 遵循学生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不同学情的学生, 这样不但可以让教学具备因人而异的特点, 而且还能做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以生为本。所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辅助分层教学, 可以达成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样以《背影》一文为例:在围绕这篇课文展开阅读教学期间, 我们可以对A层的学生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 从指导他们挖掘文章生字生词开始, 到对文章进行分段, 挖掘中心并行, 从而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把握阅读的基础性技巧;针对B层学生, 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展开教学, 目的在于增强该层学生的合作能力, 让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集思广益, 促进阅读的实效性。针对C层学生可以采用任务探究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期间, 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思考性的任务: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 又见父亲的背影, 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这是什么原因?这里提及的“背影”和前几个“背影”有哪些区别性?它突出了作者的哪些心理情愫?
三、问题分层, 递进型提问法导入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篇三
再看与语文阅读教学同样为语言类学习的学科——英语学科的教学,其现状又是如何呢?1978年,即吕叔湘老先生批评国内语文教学现状惨不忍睹的同一年,随着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文化的渴求,各地学校纷纷复课,英语教学逐渐如火如荼,一支英语学习大军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壮大扩充。不容否认,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英语教学现状同样堪忧。许多中国学生通过小学、中学、大学十几年对英语的学习,还是不大能看懂各类商品的英文说明书,至于张口说英语,更是困难重重,有好事者戏称此现象为“哑巴英语”。
高投入、低产出,高耗低效曾经是国内语文阅读教学与英语教学共同的特征,改革与发展成了摆在二者面前共同的课题。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一个叫李阳的人首创“疯狂英语”学习法,号召人们极大声、极迅速、极清楚地开口说英语,不要害羞,不要怕出错,不要松懈,不停地说英语。他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告诉了人们学习英语的不二法则,英语是说出来、练出来的。李阳的故事,也许只是国内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个案。
其实,同样作为对语言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与英语教学在教学中有许多相通之处。诚然,今天的英语教学依然有许多不尽入处,教学弊病也是客观存在,可这并不妨碍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向英语教学的成功之处取经、学习、借鉴。
一、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分析和积累做到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新概念英语》和《许国璋英语》曾经同为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在全国畅销的英语自学教材。现如今,历史迈进新世纪,历经岁月的考验,《许国璋英语》除了英语专业的人作为参考外,再也无人问津了,事实上有很多人对它不再有任何好感,因为它消耗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新概念英语》却仍旧经久不衰,受人青睐。其中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编者不同的编排思想决定了它们的不同命运。学习《许国璋英语》要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句子的语法分析,语言积累这个环节被忽视了;而《新概念英语》篇幅短小精悍,充满趣味性,特点是重点的词语、句式反复出现,重积累,轻语法,人们学习《新概念英语》往往是整体的吸收,甚至背下整篇的文章,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吸取《新概念英语》的长处,做到“分析”和“积累”的有机结合。现在的阅读教学还是分析统治课堂。满堂讲和满堂问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肢解本应属于一个整体的文本,让学生只是孤立的记住一些语言知识和现象。对于分析,不是不要,而是要精当的分析,切中要害的分析,给人启发的分析。分析之后应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来消化吸收和积累语言。积累是重要的,“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所有的语言规律都在语言现象里,积累多了,也就自然能字字悟其神,旬句知其意。
二、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精读和泛读做到有机结合
叶圣陶说:泛读是精读的应用。成为英语专家的李阳说:精读是本,精读是源,没有精读作为基础的泛读是无源之水,元本之木。学生有了从精读中得来的“情感”、“思想”、“认识”、“方法”的积累,读课外读物,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增大阅读量,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好读书,多读书,不求甚解地读书。当然,不求甚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求甚解,只要读多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因此,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没有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不可能实现。
三、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做题和读书做到有机结合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厚的阅读资源,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具有稳固、持久的学习经验,进而把经验学习与创新学习紧密结合,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1.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2.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4.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5.形成优秀品质。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在阅读教学整个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深远意义。
1.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一面要重视教育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培养学生的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3.提倡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4.注重积累,扩大阅读数量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则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
三、结语
5.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篇五
【摘 要】
当前社会对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均衡培养,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行有效的衔接,只有如此,教师的教学目的才可以轻松达成。在具体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结合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进行针对性核心素养的培养,力求帮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达到每天都进步一点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之余,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相应教学经验的学习,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阅读教学阐述自身的观点,希望可以为广大同仁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在以下四个层面: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而基于此四个层面,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教师就需要做好针对性的选择工作。这是因为不同的阅读内容难易不同,类型也不同,因此能够起到的教学效果就会不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需要做好扎实的备课工作,要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预见。只有如此,教师才可以真正保证自身的阅读教学质量,学生也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并逐步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针对低年级学生,阅读内容要简短精悍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切记阅读内容要简短精悍,生词内容不宜太多,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基于此,教师才可以进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让学生积累和发展的目的,为今后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做好扎实的准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宽裕的自由交流时间,且需要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通过此类方法的长期坚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低年级阶段扎实自身的基础。
例如,我在带领一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达到上述教学目的,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导“影子”这一内容的时候,我首先带领班级学生进行了生词的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自由进行课文内容的朗读。在学生都朗读完毕之后我询问学生,本篇文章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进行了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了点评。由此,学生不仅获得了语言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对简单文本产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自身的核心素养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针对中年级学生,阅读内容要丰富且具备一定的内涵
学生进入到中年级阶段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此时教师的阅读教学侧重点就需要向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倾斜。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进行阅读内容选择的时候就需要选择具备一定深度并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设置好问题的梯度性,要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通过如此的方法,学生才可达到中年级阅读能力的发展要求,自身的核心素养也才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我在带领四年级学生学习和“猫”相关的内容时,由于本篇文章主要描绘的是主人对猫的喜爱。在带领班级学生朗读全文之后,我首先要班级学生思考,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以后,我继续询问学生,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表达自身对猫的喜爱的?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同样可以达到答案。最后,我则要求学生思考,在进行具体事件表达的过程中,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节表达的。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三、针对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当学生进入到高年级之后,教师在学生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教学策略就需要做重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重心就需要从理解、思考、审美的转移到说和表达的层面。这是因为,缺乏了朗读和表达的?练,学生的阅读学习只是哑巴学习,缺乏实际价值。只有当学生可以将自身所学转化为实际所用,学生的阅读学习才会具备价值,自身的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也才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例如,我在教导五年级学生“金钱的魔力”相关的内容时,我首先让班级学生先自由朗读文章,之后随机抽取学生,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进行文章的朗读。在整体文章教学结束之后,我进一步要求学生就本篇文章写下自己的感想,并且需要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当众演讲。通过此类方法的长期坚持,我所在班级的学生就可以真正学以致用,自身的阅读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自然可以达到社会的期望,且可以真正步入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
【结 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班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需要基于之进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教学措施的针对性选择,教师自然可以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相应阶段的能力要求,从而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并逐步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细心耐心,态度一定要端正,只有如此,自身的教学效果才可以实现最大化。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篇六
修睦完小 张辉清
在我校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全面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地整合教学素材,进一步研究讨论并向科研办莫秀蓉等专家们咨询,在他们的指导下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具体分为五个教学环节:营造情境,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理解主题;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营造情境,激趣导入
主要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气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导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引发质疑,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欲望,改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使学生能积极配合、主动思考,真正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营造情境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1)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境。一个人的阅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种种情感体验,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如果将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转换成生活的方式进行体验,那等于变语文为生活,让语文更贴近生活。莫美玉老师教学《理想的风筝》,首先提问学生“放过风筝吗?爱放风筝吗?能跟同学们说说怎样放风筝的吗?”一下子就勾起了同学们美好的回忆,大家纷纷举手述说。此时老师收回话题,顺势提问“可是你们见过理想的风筝吗?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呢?”同学们纷纷摇头。老师接着微笑着说“答案就在文章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吧。” 这样不仅快速导入了新课,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在小学语文书本中,往往有许多课文,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毫不相干的,学生对这一类课文的直观感受是空白的,所以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往往要利用一些实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这一类物品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唐宇老师教学《彩票》一课时,首先就拿出了一张体育彩票,微笑着提问学生:“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啊?”有同学认出了,大声回答道“彩票!”唐老师表扬了他真是见多识广。然后继续介绍道“彩票,不记名,不挂失。中了大奖,谁都能拿它去兑奖。但有人却把中了518万的彩票退给了人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赶紧自由读课文《彩票》。”就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这种情境教学的设计,是最常见的,最容易操作的,小学生的思维,随年龄发展,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客观发展。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和教材配套的教学挂图,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这一需求而设的。莫美玉老师教学《表里的生物》一文时,首先出示了一张钟表的内部结构图,提问学生“钟表里到底有没有生物呢?”一幅画,一个问,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课件,融入情境。多媒体课件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到好处地使用,可以使小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地学习。马宽清老师在教学《故宫》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北京故宫比较陌生,课堂伊始,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故宫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乐于去学,也方便了同学们学,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5)扮演角色,体验情境。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大有益处的。角色的扮演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或表演等,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莫锦辉老师执教《将相和》时,课堂中由学生甲乙分角色表演的“负荆请罪”片段栩栩如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实践的舞台,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角色形象更鲜明,同时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廉颇大将军勇于正视错误,知错就改的崇高美德。
(6)借助故事,引发兴趣。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简练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就请自己来细细品味。如在学习《鲁滨孙造船》一课时,可先向同学们讲述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大致内容,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这样就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通过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改变了学生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积极配合、主动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在初读课文阶段,一定要强化整体感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利于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深入对话。我们知道,人类在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总体上的感知,就可能出现类似盲人摸象的笑话。认知事物如此,学习课文更是如此。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如果对课文没有一点整体印象,怎么可能与课文进行全面对话,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呢? 其次,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播放朗诵录音,学生根据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范读很有必要,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播放朗诵录音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莫锦辉老师教学《将相和》时,首先播放了课文录音,然后在课文学习时又范读了廉颇十分气愤的一番话,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而且还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规律和技巧,提高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难读和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自读课文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通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具体能力:认读能力——辨识生字、学习新词的能力;理解能力——审题、探究文章的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要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就能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3)读懂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雷艳云老师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倔强的小红军?
三、精读课文,理解主题
这一阶段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文,结合语境,感悟字义,了解内容,并理解课文主题。
(1)突破难点词句,进一步读懂课文。学生细读课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懂的词语,这时首先提倡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小组讨论,最后才是求助于工具书解决语词。这样做能避免学生自己不动脑思考、过份依赖工具书的现象。如唐璇老师教学《陆羽与<茶经>》,在理解词语“如火如荼”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理清课文脉落,初步把握课文层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小学生能给课文分段,写段落大意,但它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层次,理清课文的条理。教学中可在学生细读完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及重点写„„”的形式,引导学生疏理课文内容,能够把课文联系紧密的段落分成几大部分,简要说出大意。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形式分析课文条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层次及详略的全面把握。莫素梅老师教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时,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后能自己理清文章脉络:先写鲁本发现礼物,再写鲁本准备礼物,最后写鲁本送上礼物,重点写鲁本怎样准备礼物。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感悟文章主题。
在精读的基础上,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先在组内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文章主题。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先由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见解或学习心得在小组内交流,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深切感悟了文章的主题,达到共赢的目的,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莫美玉老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时就采用了“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以及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这种润滑剂、催化剂,在拓展延伸时,就能达到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感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从而使课堂学习进入高潮,使学生对文本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一环节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如雷艳云老师在教学《酿》这一课文时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延伸,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简要归结,是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反思。教师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而且能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故课堂结束时,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要进行简要归结,并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训练,检查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布置作业是是巩固新知识并形成技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布置作业时,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如语文教学后,学习课文写作手法,仿写一个小片段;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等。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语文,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此外,相对传统课堂,高效课堂还增添了“课前三分钟朗读”,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7.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篇七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近日公布了一份关于上海少儿“微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微阅读”方式, 正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盛行。超过四成的少年儿童经常进行“微阅读”, 占用大量时间, 成为课外阅读的主要方式。
一、内涵浅析———千树万树梨花开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微阅读是阅读领域的快餐, 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代表微阅读。 (1) 微阅读是随着网络的流行、普及而应运而生的全新阅读方式。由于内容短小、形式活泼, 微阅读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 微阅读伴随网民的生活发展而发展。我们经常会看到在等车的间隙刷微信的, 在空间不断转发和创作日志的, 以及微博的忠实粉丝, 习惯每天早晨读读电子新闻报和口袋书的, 这些都属于微阅读群体。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群。微阅读不仅普遍深入认知能力尚不广泛的青少年群体, 更以高科技赋予的“便利”和“海量”渗透到都市人业余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
二、弊端初探———不畏浮云遮望眼
案例一:某初中生小A, 每天上下学行程25分钟, 其中在公交车上单程时间为20分钟。小A每天进行40分钟的微阅读, 基本都是在公交车上完成, 偶尔在等车时也进行微阅读。
思考:走马观花少思考。古人云, 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是动眼的同时伴随动笔、动脑的一系列过程。然而, 由于微阅读的工具特殊, 阅读的时间主要是在学习、工作之余的短暂的零余时间, 阅读环境往往是嘈杂的公共场所, 因此, 缺少动笔批注、摘录的条件。再加上微阅读内容多以流行、娱乐为主, 信息、知识为辅, 阅读时只需看, 无需思, 这样的阅读很难深入。微阅读, 往往是眼动笔不动, 眼到心不到。“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微阅读状态, 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 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力。浅阅读使得学生远离文字, 丧失思考, 长此以往, 阅读将面临严重危机, 文化也会因此倒退” (3) 。
案例二:某初中生小C热衷于自己的微博建设, 通过大量的转发、链接使自己空间的粉丝暴增。然后细看她的微博内容却多与知识、信息无关。在大量的转发信息中, 只有个别加注自己的评论, 多数为直接转发。
思考:信息芜杂无传承。周国平先生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文化的传承, 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然而, 微阅读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学生, 对于阅读内容还缺乏精心选择的能力。快速翻滚滑块, 点击鼠标而未经自我深入审视的操作换来的只是信息的传递而非文化的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甚至称不上是真正的阅读。
案例三:某初中生小D, 迷恋微阅读, 只要一有时间就在摆弄手机。她关注今天空间被踩的次数, 关注日志被转载的次数, 关注自己的粉丝数, 而缺乏对阅读的内容的挑选、品读、赏析。
思考:微阅读在青少年读者中流传后形成了一股阅读潮流, 加上网络的吸引力, 很多学生对微阅读难以自控, 微阅读成了“毒”。内容浅显无深度, 文化流失无积淀。数字的限制, 内容的庞杂, 随意的浏览使得微阅读仅仅是一场镜花水月般的空谈。
三、优势转化———柳暗花明又一村
1. 以兴趣为导引, 深化微阅读。
在信息与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 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习惯,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将微阅读和深阅读相结合。以微博建设为例, 教师可明确微博建设要求:首先, 明确收听内容必须是有意义的时事新闻、名人访谈等;其次, 要求在收听后必须写出自己的看法意见;最后, 要求学生每周推荐“最微博”, 写出推荐原因。在以上活动开展中, 教师充分关注了学生对微博的兴趣, 但又进行了合理引导。这样的微阅读是有专题的阅读, 可以让学生从微博出发, 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的阅读材料获得了拓展丰富, 阅读量得以增加, 阅读的难度也随之加深。这自由评论时的独到见解, 深化了微阅读文字的思想价值, 如果在阅读课上交流, 把浅显的阅读变为深层的思考, 那么微阅读不再是盲目的, 体验不再是杂乱的, 学生将获得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另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博评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现象与小故事, 并以此作为阅读的中心事件, 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通过这个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对现象作思考, 再通过思考促使学生静心体验, 把走马观花的微阅读变为具有一定深度的潜心阅读, 并获得精神享受。
2. 以本真为宗旨, 美化微阅读。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 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有关抽样调查显示, 近年来微阅读的流行, 使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 但这与提高学生对文字的兴趣不能等同。从阅读目的来看, 微阅读的时间、地点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大多数学生只把微阅读作为消遣和娱乐, 而非关注对事件的思考和挖掘。然而, 在这种快餐式阅读的长期影响下, 微阅读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教师急需为学生确立本真的宗旨, 美化微阅读。
事实上, 微阅读教学有其特定的优势:对于事件学生具有足够自由讨论、表达和交流, 但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如果缺乏管制, 就容易出现无病呻吟的感叹, 或是矫揉造作的浮夸。这些背离本真的阅读方式是教师应当关注并制止的。例如, 可以评选机制作为促进, 在班级成立监评小组, 每周安排电子阅读课, 积极组织微阅读活动, 评出“阅读之星”, 关注学生微阅读的动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或微博, 促使班级的微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打开心扉、自由交流、真实可信的互动阵地。
3. 以微小为特色, 优化微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保持并利用微阅读的本色, 并将它作为优势, 发展特色。有时学生由于时间、环境关系无法读到完整的一本书, 那么可以采用“零存整取”的方法, 摘抄自己阅读到的一段文字, 仿写佳作片段。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将自己平时的阅读内容、阅读体验按事件或主题进行分类汇编, 采用这样的方法同样能通过微阅读引领学生智慧成长。比如利用微阅读每学期进行个人阅读汇编、小组阅读汇编, 甚至是班级阅读汇编, 整理成按逻辑、有条理的文字材料, 这将是一本很完整很详尽的读后感。这就是利用了微阅读“微小”的特征做文章。
可见, 微阅读与长篇经典阅读并不矛盾。当无数连贯细小的阅读行为整合起来, 就可以形成完整有规模的阅读过程, 长期潜移默化, 学生受到这样的阅读氛围的熏陶, 将逐步建立阅读观与价值观。与此同时, 微阅读可以成为写作灵感的载体, 增强写作欲望, 将微不足道的思想积累后优化整理, 就可以形成完整的篇章。
四、预测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份来自艾瑞网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达3.88亿, 首超电脑成第一终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微阅读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冲击着我们的感官。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潮流, 是不可改变的趋势。微阅读, 不是一种颠覆, 而是一种推动。今天的“微阅读”, 或许会催生“唐诗”类文体, 留下当代的生活记忆, 成为数百年后的当代经典。 (4) 因此, 生硬的回避和粗暴的阻止都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已经将网络阅读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编进教材, 这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这种碎片式的即时分享 (只言片语、闲言碎语、发发感慨、晒晒心情) , 逐渐被少年儿童认同和适应。教师应当从引导者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制订系统、周密的微阅读教学计划, 建立更为完善的阅读机制, 提倡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 这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谭支军.博客——网络教学新工具[J].应用资讯, 2005 (01) .
[2]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 2009 (10) .
[3]http://book.hebei.com.cn/system/2012/12/21/012353012.shtml.
[4]王丽丽.探究微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J]中学生课程辅导, 2013 (05) .
8.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延伸阅读 篇八
语文老师可能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场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文,学生却在底下偷偷地读着课外书籍。同样是阅读文学作品,为何一些学生却钟情于自己带的书,而不愿听老师精心准备的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析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抛却学生的因素,老师又要承担哪些责任呢?
毋庸置疑,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意义尤为重大。首先,语文是基础学科,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运用到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阅读是一种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通过阅读,足不出户也可以通晓古今、遍览寰宇。第三,阅读还是一种认知心灵的途径,他人的思想在自己的心里激荡,进而产生共鸣,最后沉淀成为自己的认识,帮助我们从外部世界回归到内心世界。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却让人担忧。笔者一直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对当前的阅读教学现状有着直观的认识和深切的体会。整体来说当前的阅读教学,它的功利性超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偏离了阅读应有的美感和最基本的意义。
一、具体表现
(一)重视文言文,轻视现代文
很多老师喜欢教文言文,会在新学期开始时,就将课本中出现的文言篇目全部讲解完毕,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落实到每一字每一句,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积累实词虚词。从耗时费力上,足见文言文的重心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有这几点:首先,在高考试卷中,文言文更容易拿分,满分十九分拿十几分不在话下,而文学类文本满分二十分,拿十几分谈何容易!其次,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比较多,高一高二阶段考试出题的概率大,丢分也相对来说比较多。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精读几篇,缺少延伸
教材所选的皆为各个时代的名家名作,老师在教学时会不遗余力地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以求讲精讲细,让学生彻底弄懂。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把教授的范围仅限于教材内的这几篇文章,不作相关的延伸,那么教材里的经典就成了“孤本”,学生学后难以形成系统的思想认识,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形下,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显然不易。
(三)重视文学类的文本,忽视论述实用类的文章
教材的编写者编写教材时还是非常注重各种文体的比例的,以苏教版的必修教材为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都有所涉及,也有像《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这样深入浅出的学术性著作,还有《白发的期盼》这样的访谈类文本,甚至还有“走进语言现场”这样的以口语交际为主的专题。教材编写者的用意是值得肯定的,要让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要求得到充分展现。可是,现实是很多老师大刀阔斧地砍掉了这些文章或专题,只在临考时划划其中的字词成语、文学常识等以应付试卷中的基础知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光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上,也应该体现在对论述实用类文本的解读和写作运用上。
(四)试卷评讲,就题讲题
试卷上也有各式的文本阅读,但是在紧张的课时安排之下,大多数老师是就题讲题,并未对试卷上选用的文本作深入的分析和有用的拓展,所以试卷上的好文章在学生看来,它只是阅读做题的材料,并未成为激发喜爱阅读的契机,这着实是一种浪费。
种种现状,如在眼前。这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后果是尽管经过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步入高中的学生却积累浅薄、知识面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话说,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最基本的识字量也有问题,简单的写作也会经常出现错字、病句。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一位中学校长曾说过:“没有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学生不读课外书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动力,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一位好的教师的引导。关键是教师本身必须爱读书、多读书,必须用自己的热情和影响力、去激活学生心中潜在的阅读需求。”[1]
二、具体措施
(一)由作家的一篇延伸至作家的作品集,激发阅读兴趣
教材提供的是可供阅读鉴赏的范本,在教授这些范本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学生对某一文本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后,可以窥得该作者的整体作品特点。此时老师适当引导,可以让学生对作家产生兴趣,进而主动阅读其作品。
比如,在教授《我与地坛》时,从地坛景物入手,感受地坛虽废弃却又生机勃勃的特点,进而理解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读完此文,学生对史铁生充满敬意,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的精神高度甚至超过了站着的一般人。这个时候,适当介绍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这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文中有诸多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感悟文字。高中阶段是学生性格成型的重要节点,多阅读这些感悟生命的文字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集中阅读某个作家的作品,可以让阅读过程更完整,学生可以充分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与作者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由一篇文章延伸至相似主题的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名篇佳作往往表达一些经典永恒的话题,读一篇往往是只知其一,在课堂教学中,做适当地延伸就极有必要,这样可以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拓宽阅读视野,进而保持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黑塞告诉我们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反复阅读经典著作。课堂上我推荐学生读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毕淑敏以其自身阅读体验,告诉读者一个人对同一本书的感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逐步加深。课后又印发了林海音的《窃读记》和陈四益的《站着读与跪着读》两篇文章,让学生课后阅读。林海音在文中表达的对书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望、对善良之人的感恩会感染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陈四益则以犀利的语言批判跪着读的错误做法,直白地告诉读者读书时不该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问难,客观评价。
相似主题的文章汇集到一起,还可以让学生看到多方观点,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理性思维的优良习惯。
(三)由一类文章延伸至相同体裁的文章,提升阅读能力
这主要针对相似文体的文章,以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为主。这类文本往往被教师忽略,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读到甚至会写作此类文章,所以不该忽略。因为这些文本拥有相似的结构与手法,着重了解一篇,掌握了阅读方法后,可以提供更多材料让学生巩固对这种文本的认识与阅读,而非等到考前才去做相关训练。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非常典范的说明文,运用了作比喻、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对荔枝的介绍准确而又生动。读完后要求学生自读《景泰蓝的制作》,既了解了景泰蓝这一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又把阅读方法内化为阅读能力。
(四)用好试卷上的阅读材料,积淀阅读感悟
试卷上的阅读材料往往是精美隽永的美文,如果仅用作讲解解题方法的材料未免有些“浪费”了。学生集中心志阅读过,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评讲后及时抒写自己的读后感悟,会让这些美文深深烙在他们的脑海里,有时还能引发他们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真正做到了主动积淀情思,久而久之,自然也就成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有一次,学生散文训练,材料是《雪中六盘》,文中一段议论深深感动了学生。“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多数学生摘抄了这一段,并受文中“遥远的印象”的触动,写下了自己心灵旅途中的“印象”,生活在此留下一个记号,真实而动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当然,说一道万,要改变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信念、学科抱负甚至职业良心,都决定着深阅读的进行程度。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多读一本好书,多给学生推荐一本好书或是每天为他们真诚地、沉醉地读上一段美好的文字。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再痴迷于在桌肚中的偷看,而是回归快乐充实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掷地有声地说:“看书读书是每一个人一辈子的事。”南宋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沉浸在书香里的语文,才能从根本上滋养一代代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程云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D].延吉:延边大学,2010.
【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施论文09-1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主体地位论文09-12
揭阳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论文选题题目07-23
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08-02
中学语文阅读论文08-0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07-17
语文记叙文和议论文阅读的解题技巧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