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

2024-07-06

浅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精选9篇)

1.浅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 篇一

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初探

袁廷辉

(湖北省南漳县长坪初级中学)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来,总是力求在上课时以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集中到课堂上来,经过潜心的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情况时,先复习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然后引入到研究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问题上来。大家知道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为0,就是函数值y等于0,这样就把二次函数转化为了一元二次方程,而抛物线与x轴焦点的横坐标就是这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样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二、亲手操作导入法

亲手操作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时,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将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从实践中总结出三个内角之和为180°,使学生感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三、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创设疑问,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从疑问到思考,由思考到感知的一种学习方法。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首先提出问题:工人师傅要用钢筋焊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9米和12米的三脚架,你能很快算出斜边应准备多长的钢筋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你能很快地帮工人师傅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而且知道,只要告诉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的方法是借鉴已学过的知识来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可以从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中SAS、SSS,来探究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五、演示导入法

演示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教具演示更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个圆,然后将自己准备的一个圆环,靠着黑板在所画圆的左侧慢慢向右移动。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有五种位置关系,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或让学生自己在纸上先画一个圆,用一枚硬币演示这个过程,观察这五种位置关系。接着进一步直观研究出与其对应的两圆半径和两圆的圆心距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对所探究总结出来的知识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记得牢固。

六、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从而达到导入新课的日的。

2.浅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 篇二

导入新课一般指一堂课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设计, 能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16年, 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1. 实例导入

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而且可以使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教师可提出:“你有办法计算出学校国旗旗杆的高度吗?”或者问:“大家都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利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 求学校操场芒果树的高度.”这样的导入既联系实际, 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课堂教学朴素自然, 简单实用.

2. 生活情境导入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七年级上册“直线公理”, 教师可提问:“运动会体育老师画100米直线跑道时, 需几名同学帮助拉线来画呢?”学生就会议论纷纷, 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再如:九年级上册“概率”, 教师可提问:“平时两个队进行拔河比赛时, 大家为什么愿意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确定场地呢?”这时, 学生就会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 对双方都公平.”教师趁机说:“我们这堂课就用数学知识来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所以, 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3. 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 激发学生直觉思维.如:八年级“三角形全等判定”, 教师布置同桌的两名学生合作, 各自画一个三角形, 让它满足三角形六个元素中的三个, 然后把画得的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看看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这个活动可以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发现任意选择三个条件, 有些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 有些得不到, 这样就能使本节的新课自然导入, 这样对于课堂中得出判定方法“ASA、AAS、SSS、SAS”很有帮助.

4. 悬念导入

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假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

如:八年级上册“作轴对称图形”, 如图所示, 要在河边L上建造一个供水站, 分别向A, B两村供水, 供水站要在河边的什么地方, 可以使所用的水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 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种设置障碍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比如: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 老师提问:“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 就能求另外三个元素, 同学们不妨出题考考老师, 看看是否真有这么一回事.”此时的学生能考老师, 热情高涨, 对整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5. 以旧引新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知识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自然引出新课的课题.

如: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 教师导入新课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计算几道题, 并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1) (a+1) (a-1) =? (2) (3x+2) (3x-2) =?这样的导入既能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 又能为新的平方差公式做好铺垫, 学生可以体会到“旧瓶装新酒”的功效.

6. 类比导入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 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性质”, 可以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作为类比, 老师导入时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呢?”

又如“多边形内角和”, 可以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类比, 老师提问:“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那么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 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 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 同时也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导入乐园,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的成功之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初中数学课的导入艺术浅谈 篇三

关键词:数学课导入趣题悬念类比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的有效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一个自然巧妙而又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及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浓厚的兴趣,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达到教与学的理想状态。下面结合我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的导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复习导入新课。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已学的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疑问和难点,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感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二、游戏导入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比如,在教学“代数的值”时,我让四个同学做一个传数游戏,第一个同学任意报一个数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把这个数加1传给第三个同学,第三个同学再把听到的数平方传给第四个同学,第四个同学把听到的数减去1报出答案。若第一个同学报给第二个学习的数是5,而第四个同学报出的答案是35,你说结果对吗?学生很踊跃回答。不难发现,第四个同学报出的答案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用具体的5来代替最后一个式子(X+1)2-1中的字母X,然后算出结果(5+1)2-1=35,这样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新知,既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悬念导入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青少年好动好奇又好胜。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我们应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求知欲。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比如:在教学“二次根式”时,先提出一个问题:试比较a与va的大小。肯定有部分学生会认为a=va,教师就给出些数据,如a=-2,而va=2,则显然a≠va;如a=2,va=2,则a=va,由此产生悬念,点燃思维的火花。

四、趣题导入法

好奇心强是初中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些奇妙有存的趣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这样导入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的厚度变化是在成倍的增加。同时提出继续折20次30次会有多厚?如果一层楼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五、运用类比导入新课

类比法又称类比推理。根据两个不同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间接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类比法是一种由特殊的推理。有些数学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内容,促进知识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如:在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时,我让学生先回顾含有字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答过程,在此基础上,类比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寻求分式方程的解法,从而导入新课。当然,用类比法导入新课,用来类比的知识与新课内容之间必须存在某些相同的属性,否则类比就没有价值。

再如:讲解有理数的运算律时,先让学生回忆复习小学时学习的加法运算律,在此基础上,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六、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更加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和明确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如在讲“16.3等腰三角形”时,我用多媒体打出这样的问题:“建筑工人在盖房子时,用一块等腰三角板底边中点,就说房梁是水平的,你知道为什么吗?”这种生活中的例子学生看见过,也思考过,只是暂时无法解决。这样的新课导入,必然能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当然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要贴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否则,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数学课的导入法很多,巧妙的导入是数学课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利用有限的时间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当然,导课也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同。在导入设计中,最为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激发学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四

教师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直观呈现,导入新课。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教学时,教师于课前事先准备一个细绳,在细绳两端各系一个图钉,然后将图钉固定于纸板之上,用一支笔将细绳紧绷并绕两点做圆周运动。最后,教师通过对作图过程的详细分析,引出“椭圆的定义”的相关数学概念。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例探求法

利用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揭示事物的本质,是探求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课堂导入的一种常见手段。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细胞分裂的实例进行导入,第一次分裂为2个,第二次分裂为4个,以此类推,当分裂第N次时,细胞数Y与N之间存在的关系,即Y=2N,而这个函数就是即将所讲的指数函数。这种导入法比较形象和直观,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深入的知识探求,同时又实现了学科交叉教学(生物与数学)之间的取长补短。

新旧类比法

在课堂导入时,新旧类比法能够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掌握理论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对数的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在等式XY=N中,若是已知X和Y,求N,这属于乘方运算;所示已知Y和N,求X,则属于开放运算;所示已知X和N,求Y,那么又将如何计算,这就是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引史讲故法

5.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篇五

无棣 朱希村

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行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即指在新的教学内容的讲授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开始新的学科、新的教学单元,还是一节新课,乃至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都应当发挥良好的导入技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整个教学过程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环节犹如整台戏的“序幕”,优美乐章的“序曲”,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仿佛是演讲的“开场白”,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 ,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和铺垫,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导入技能实施的程序是:集中注意力——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在讲授“圆周长”时,提问: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 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当我给出正确答案D时,学生感到不可思议,非常惊讶,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设疑导入法

问题设疑是根据中学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在新的教学内容讲授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的一种导入发方法。引入时,可故意设置疑障或陷阱,使学生处于欲得而不能的情景,甚至诱导学生上当。

例如:讲授“分式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解-2x=4,再解-2x﹤4,学生类比得出x﹤-2,然后让学生代个值检验试试,结果又不对,学生陷入茫然和矛盾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三、实例导入法

实例导入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

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提问:小明买4千克苹果,3千克梨需27元;若买4千克苹果,2千克梨需22元,问梨和苹果每千克各多少钱?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苹果都是4千克,梨多一千克多了5元,所以梨每千克5元,得出苹果每千克3元。比直接给出方程组引入好的 多。

四、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一动手试验而巧妙的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一位数学家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的见摸的着。”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效果非凡。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打开,滴一滴墨水在折痕边或折痕上,合上,压一压,打开观察。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惊喜万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很自然的引如新课。

五、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歌曲、游戏、谜语等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1、故事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配方法”时,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老头,在临终前打算把17头牛分给3个儿子,要求大儿子分二分之一,二儿子分三分之一,小儿子分九分之一,不能宰杀。(可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三个儿子听了很纳闷,最后一位聪明的人告诉他们,先在邻居家借一头牛,然后大儿子分9头,二儿子分6头,小儿子分2头,剩下一头再还给邻居。”这个故事即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又渗透了配方法中“借一还一”的思想,为新课讲授做好了铺垫。

2、游戏导入法

在讲授“游戏公平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转盘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经常在街边,看见有人摆地摊赚钱,我就见过这样一个——“转转盘”(拿出准备好的转盘),接着讲了游戏规则(如右图)。你想试试手气吗?,此时学生已经兴奋不已,都想试试,参与度极高,但结果总是拿不到大奖,又陷入了茫然与困惑之中,看着他们着急得样,我顺势引入了课题,结果这堂课学生个个都目不转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儿歌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小时候你们念过儿歌吗?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唱到后来,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声音也越来越轻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学生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然后我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怎么可能?学生议论纷纷。趁机我说:“今天这节课我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不过在唱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准备工作,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这个内容以后,不用老师教,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得起来了”。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新课。

4、诗词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①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苏轼,《题西林壁》)②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5、幽默语言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角函数的应用”时,一位教师如此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而测河宽,不爬山而知山高,不接近敌阵地而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学生被这些话深深地吸引,教师接着说:“我的‘法’是数学方法,我的‘宝’是三角函数”,同学大笑。

6、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指在讲授数学概念、定理、方法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有趣味性的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史实,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强学习毅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于德育于智育之中。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也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导入新课。

六、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种导入类型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形状相同的图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以一曲振奋人心的国歌,伴随着自己精心设计的两面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五星红旗,从大屏幕下冉冉升起,作为课堂的切入,很自然的引入新课。

再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场白: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了两块(拿出准备好的三角纸板——如图),如果重新到玻璃店割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有三种做法:①把两块都拿到玻璃店去,②只拿第一部分,③只拿第二部分。问哪种方法不能买回新玻璃,哪种方法最聪明?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巧妙的引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使枯燥的几何问题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然后先让学生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看似两三句话,但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和研究新知识。

八、温故知新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a=a(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m

n

6.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篇六

一、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1.实例导入法

所谓的实例导入法, 指的是教师将贴近学生生活的, 或者学生熟悉的, 感兴趣的东西作为上课的背景材料, 让学生不会有生疏感。利用这种方法, 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 因为学生在面对和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时, 都会得心应手。比如,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4.1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 老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里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或是生活中常见的空间图形, 让学生去思考这些千姿百态的图形之间有何联系和规律。这样的方法很简单也很科学,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反问导入法

反问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心, 并且自主思考。在学习华师大版七年期上册第2.14章近似数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假如将10千克的水果分给3个人, 应该怎么分?怎么样具体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呢?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将10千克的水果分给三个人, 而实际生活中用的都是小数, 不用分数的, 如果除不尽怎么办呢?告诉学生只需要约等于3.33千克就行了, 这就是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反问导入法必须根据学生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来进行, 教师可以在一上课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提问, 设置悬念, 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自主思考。比如, 一位同学他想要依照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照着这块玻璃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这时同学们会纷纷思考, 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 对同学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要进行三角形的判定。

3.设置情境课堂

在学习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的概率这一章时, 教师应该设置一个情境课堂, 让全班学生各自用一枚相同的硬币, 做10次硬币抛掷的实验, 每次实验都要记录下结果, 并且与其他学生的实验结果相对比, 最后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把本组学生的实验结果统计一下并且填表, 再将表拿到班上与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对比。请一个同学把全班学生的实验结果统计一下并且填表, 再请每个学生将试验中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统计一下, 做出一个条形图, 最后再让学生们找到抛掷硬币是“正面朝上”这个时间发生的规律性。

在情景课堂设置中, 教师也可以引入历史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康熙年间, 康熙派出二万余人出征澎湖, 大将军为了鼓舞战士, 在出战前, 他叫人送来100个铜钱, 预测铜钱字面朝上的几率, 如果铜钱字面朝上, 那么他们的军队将会大获全胜, 通过这样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之后, 教师也可以提问, 抛掷硬币次数相同的正面朝上次数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4.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在讲解新课的时候, 直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让学生清楚和明白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熟悉整式的相关概念, 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再告诉学生, 本节课将运用概念及运算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这就是直接导入法。

5.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接下来将要讲解的知识相结合起来, 让学生巩固旧知识, 获得新知识。华师大版九年下册“圆的对称性”中, 教师要先给学生复习轴对称的知识, 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 直线两边的部分相重合, 那么这种图形就可以被称为轴对称图形, 它的直线又叫对称轴然后, 教师再告诉学生, 我们可以用对称轴的知识来研究圆的对称性。这样的导入法, 让学生在以前所学的旧知识中发现了新知识, 这样就能轻而易举的学习圆的对称性。因此,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 要恰当、深入地与前面的知识对接, 而不是生硬的灌输。

6.实践导入法

实践导入法需要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之前, 做一个小小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下, 再提出问题让他们自主思考, 如果学生发现了某个现象或者现象规律, 就会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比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教师可以用纸随便做个三角形, 再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 让学生思考将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讲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了。

二、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需要遵循的原则

1.简洁、精炼, 不拖沓

导入课堂时必须遵循简洁、短小、精炼的原则, 时间好控制好, 不能拖沓, 在导入课堂之后, 要立刻开始讲解新知识,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符合教学内容

导入的课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 不能偏题, 要遵循教材里的知识点来导入与讲解。如果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导入的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符, 甚至根本没有讲到教材里的知识点, 就不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始终要明白,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效果的好坏会反映在学生身上。所以教师要多让学生参与, 让他们进行自主、灵活的学习。如果学生是被动式的学习, 那么学习效果肯定会很低。

三、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 在数学课堂的导入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学习方法等方面来入手, 导入的时候要紧扣教学内容, 不能跑题。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创造出有氛围、有创意的课堂, 才能吸引到学生的注意, 并且成功的完成教学目标。

摘要:课堂的导入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一个好的导入, 能够创造积极、有氛围的课堂, 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的导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出这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 并且让师生之间参与互动, 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彩兰.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J].学周刊, 2013, (3) :105-105.

[2]李建芳.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J].语数外学习, 2013, (1) :71-71.

[3]于春娣.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J].中学时代, 2012, (9) :45-45.

[4]陈闯.优化新课导入, 让初中数学课堂富有实效[J].考试周刊, 2012, (80) :72-72.

[5]吕兵.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35) .

7.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篇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8-0079-02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对于一节课来说,好的导语犹如磁铁,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使学生的学习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好的导语犹如一把钥匙,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好的导语犹如歌曲的前奏,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导入,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数学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从而使数学学科被学生所喜欢,对整堂课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悬念导入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出示一张纸,问学生: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9毫米,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有可能的。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老师顺势启发:通过这节课的探究,相信每一位同学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下面我们一起到《有理数的乘方》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为了自己能有一个争论的结果,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通过设置悬念导入,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 “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

二、数学史导入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在人类的数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对数学的重大贡献,是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把几何和代数这两门独立发展的数学学科结合成一门新的独立分支——解析几何。1619年11月10日,白天,笛卡儿生病了,躺在床上休息。突然,笛卡儿眼睛一亮,原来正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的一只蜘蛛引起了他的注意。笛卡儿对这只蜘蛛感兴趣,是因为他这时正思索着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但遇到了一个困难,便是几何中的点如何才能用代数中的几个数表示出来呢?凌晨,想着这只悬在半空中的蜘蛛,沉思中的笛卡儿豁然开朗:能不能用两面墙的交线及墙与天花板的交线,来确定它的空间位置呢?这就是他得到了建立解析几何的线索。后来,由这样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所组成的坐标系,就被人们称之为笛卡儿坐标系。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道:“是5呀。”小男孩又说:“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伽菲尔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出的难题。他经过反复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明。5年后,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通过数学史导入,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数学学习的毅力,而且数学历史故事中都包含有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会有好处。

三、类比导入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这一课时这样导入:6可以分解成哪几个质数相乘?12呢?30呢?6=2×3,12=2×2×3,30=2×3×5,小学我们学过了把一个整数分解成质因数的方法,叫做整数的因数分解,类似的,我们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类比导入,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游戏导入

例如,在教学《概率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在一块倾斜放置的矩形胶合板上钉着一个形如“等腰三角形”的八行铁钉,钉子之间留有空隙作为通道(如图所示),小球碰到铁钉后以相等的概率滚入左空隙或右空隙,落入1、2、3、4号中,分别奖励8、4、2、0分,谁抛球一次能得到8分的给一个大奖。学生兴趣高涨,但是经过几轮游戏后发现得到8分的人数很少,这时候老师及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习了概率以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通过游戏导入,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跨学科导入

例如,在教学《视图》这一课时这样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古诗描写的庐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这一课时这样导入: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盛会在北京举行。奥运五环,环环相扣,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的大团结。五环图中五个圆环均相等,沿着正中间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跨学科导入,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情绪也随之高涨,议论纷纷。同时,也进行了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传授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六、实践导入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我省的城市张家口和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我们作为河北人,感到非常的骄傲。那么,我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冬奥会比赛项目的了解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设计调查问题、调查选项、调查范围、调查方式,在全班展开调查,最后汇总调查数据,表示出调查结果,我们最后分组展示。老师说完后,学生马上投入到紧张有趣的实践中。

通过实践导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8.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导入的技巧 篇八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成为整个教学内容的基础,促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的方法,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开门见山,揭示新课”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语言》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怎样使文章的用语口语化、规范化?学习《谈语言》这篇课文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二)“联系旧知,揭示新知”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三)“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湖心亭看雪》,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湖心亭看雪》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五)“直观演示,提供形象”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草莓》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一个草莓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六)“故事导入,启迪思维”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在讲授《马说》时,我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述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七)“留心观察,利用教材资源”导入法

不少同行以为教材资源即课文,其实,教材资源除课文外,还包括附图、插图、附文……这此都是教材资源。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用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举例说:我在讲授《凤筝》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上的一幅插图,然而问:“大家先不要看课文内容,说说这图上画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画面上画了三个孩子,一个在门里两个在门外,他们都在专注地看天上的凤筝。老师又问,谁能具体地描述一下这三个孩子的神态?有的说门外的孩子彼此抢夺着,似乎那小一些的孩子也想过过自己掌控凤筝的瘾,而那个大些的孩子,凭着自己的人高马大执意不肯。有的学生说那在孩子借了小孩子的凤筝,就不肯还了。有的学生又抢着说……从这些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学生的积极参与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教学效果好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我事先也没料到一幅小小的插图能引来学生强烈的兴趣,就像一泉活水,荡起了无限的涟漪。

(八)“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接受新知识。如《阿炳在1950》一课,我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由此而引出阿炳,让学生来探究阿炳坎坷的命运。

(九)“现代技术,制作课件”导入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这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变革。课件这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而制成的新鲜事物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如我在讲解《孔乙己》时,我先播放了相关时代背景的课件,是从电影《孔乙己》中剪辑的片段,让学生对这一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完这篇小说后,学生们头脑中都有了对孔乙己形象的想象,进一步了解小说的主题,深入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阿炳在1950》一课,既可用音乐导入法,还可用课件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不能占太多时间。

再次,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9.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篇九

(2011-10-18 07:46:52)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它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气氛,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成功的导语,不但能感染学生,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

以下是我设计课堂导入语的几种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这种方式就是以讲故事开头,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我在讲授《陌上桑》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继而开始讲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我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这个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嗬,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嗬,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地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二、引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习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就用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学生就会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如《赠汪伦》可运用如下导语:“话说李白当年辞官离开长安后,于持御赐金牌漫游全国各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当时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农民,想请李白到家中作客,又怕请不来,就写了封信给他,在信中说他们的那个穷山村有“十里桃花”、“万里酒店”。其实那里只有一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酒家只有一家,老板姓万。后来李白真的来了,当知道汪伦同他开了玩笑后,是否生气呢?那就请读一读《赠汪伦》吧!这么一说,学生听后出现洗耳恭听的态势,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轻松的基础。

三、想象导入法

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四、激情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教师一上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语句要说得有感染力。如《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从惊涛澎湃的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景色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让我们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吧。”这样就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趣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五、谜语、歇后语的导入法

谜语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如《回声》一文,可以这样设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见,远听有分晓。”学生马上猜出是回声。猜谜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能轻松自如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同样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自制一些歇后语。让学生产生一些新鲜感,会迫不及待的进入角色,阅读原文,如《项链》中,可设这样的歇后语:路瓦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路瓦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路瓦开载夫人赔项链——自讨苦吃。

六、设置疑问导入法

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可提前找个景泰蓝花瓶,装在纸盒里。一上讲台便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件十分名贵的手工艺品。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然后亮出花瓶发问:“这个貌似普通,个头不大的花瓶至少值几百元!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景泰蓝是什么?何以如何昂贵呢?同学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吧!”

七、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教《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八、图片导入法

人教版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通过各种渠道还可以查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既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九、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可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十、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课堂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但却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同时,可以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录音、幻灯、音乐等,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很大程度在于导入语的选择和设计。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讲述四种常见的语文教学导入方法,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入语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课,很大关键在于导入,导入的形式多中多样,语言导,游戏导,动作导,而通常大家都使用语言导这一方式。如何将语言腐朽化神奇, 这是导入成功的一半。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一直坚持提倡良好的导入语设计,下面, 就平时语文教学谈谈对语文课导入语设计的一些看法: 1 悬导 悬导就是设置悬念,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犹如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一样,其中精妙之处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可。说穿了,就是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如在上《七根火柴》时,在课前这样和大家交流,“大家都使用过火柴吧?随处可见,然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七根火柴》,这是什么样的七根火柴?是金的还是银的? 它是怎么来的?它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一连串的疑问,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让大家把精力一下子投入到课堂中去了。趣导 趣导是用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在设计趣味导入语时,可用谐音或某些词的联想意义来设计,可用歇后语、对联来设计,可用小笑话、小幽默来设计等等。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的时候,一开始就问大家,你知道自己的姓名吗?你知道自己的住址吗?大家都嘻嘻哈哈。然后我再说,今天我们要去见一个人,他既不知自己之名,也忘了自己所姓,更不知自己住何方。就这样。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了。但一定要注意,所设计的导入语内容应与新内容有联系,包含着新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不能喧宾夺主。使用趣味导入语要注意分寸,笑话或小幽默不能太俗。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生厌,甚至误导学生。同时,趣味导入语的设计和运用也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幽默感。教师只有以诙谐、有趣、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趣味导入语,并配以适当的表情,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真正发挥趣味导入语的作用。3 激导 激导常常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为一篇课文的关键点设置的。采用这种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激疑性导入语是用教师不立即给出答案的设问构成的导入语。如果教师要引发学生思维,而且是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引发,那在开讲时,最好就使用激疑性导入语。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才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疑性导入语,能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探幽取胜,主动探索。在上《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这样问道,“大家看这篇文章有多少个“不”?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呢?作者要通过这些不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号呢?”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了,大家飞快的找“不”字句,这些句子找到后,大家又思索这些“不”要说什么?一个不慕名利的陶渊明就在大家眼前展现出来,效果就可想而知。4 实导 实导指的是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来设计的导入语。因为青少年对谈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对联系自己实际情况的谈话,对身边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容易集中思想。所以,采用这种导入语,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引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在讲郑振铎《猫》这篇课文时,这样说道:“你们被人冤枉过吗?被冤枉的滋味如何啊?” 大家立即议论纷纷,再接上一句,“你们冤枉过别人吗?你们是否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大家随即一楞,再徐徐说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这样的文章,看看别人的感受,”大家一下子随着我的思路到了主题,还有在上《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问大家“你们和爸爸妈妈有过矛盾吗? 发生矛盾后你们心情如何啊?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朋友《她就和父母发生了一个矛盾,看看她做得对不对?”这样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寓教学目的于分析、诱导之中,学生听起来亲切自然,容易接受。

联系实际导入语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使用这种导入语,在平时就要细心观察学生,要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然后,在认真分析、总结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来设计这种导入语,这样才能切实引起学生的注意。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好的设计导入语,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字习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设计导入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上一篇:发明专利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下一篇:农村初中物理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