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

2024-09-07

走在路上(精选15篇)

1.走在路上 篇一

走在路上

初春,一个温馨的字眼,一片活力的风光,走在校园的小道上,映入眼前的是一抹羞涩的绿,我时而前进,时而驻足,沉思,仿佛又彷徨,路在脚下,但人生在世,路千千万万,我们如何抉择。想不透,我只好骗自己说,自己的路自己走,走出风采,走的问心无愧也就够了。

有人说,长路漫漫其修远,人生,原本就是一场上下求索的跋涉。既然终点是固定的,又何必一路奔忙,辜负了一路花香?

走在路上,要学会享受过程。品一路花香馥郁,听一路婉转莺啼,只有善于欣赏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丽,才能享受生命的欢愉。多少人的一生都在奔忙与追逐,认为人生的景致在遥远的前方,只有金钱与权势才是通行证。殊不知幸福原本就是一种感觉,路旁的一丛野花,一溪活水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

当然,行走在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丛荆棘,一陂污池,与其诅咒抱怨,不如用行动用毅力去跨越重重阻碍。当你越过它们之后,会发现,道路的崎岖高洼,人生的起伏跌宕,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如果没有它们,我们何能磨砺坚韧的意志,塑造高尚的品行。我们要试着不去抱怨这些人生路途中的阻碍,相反,我们应当去感谢。

走在路上,需要相互扶持。人生不是孤独地跋涉,既然别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何不珍惜这短暂而珍贵的同行时光?爱在左,同情在右,手心中生出温暖,一路扶持,风雨相伴。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真心的祝福,都会给艰苦跋涉的人以笑着继续的勇气。路上的好人给我们远行的坚定,走在人生之路上请相互搀扶,用爱温暖。

一路上,我们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我们应只为得而喜,不为无而忧,带着喜悦与幸福继续前行。走累了,就停下来歇一歇,给自己的安排留出一些间隙,去思考我们的人生,去思索怎样走完这段人生的路途,心灵的顿悟升华就在这些间隙之间。一路思考,一路行走。走在路上,要坦然面对一路风雨。没有一路平坦的人生,当锐利的荆棘刺破了你的双手,当乌云的阴霾遮住了光明,当岁月的风雨让你筋疲力尽,要坦然面对。一代文豪苏轼一生辗转,乌台下狱,九死一生,贬居的日子里他不但要忍受物质上的匮乏,跟经历了精神上的抑郁;壮志难酬的苦闷,故交旧友的疏远,人生路上的风雨一并袭来。但苏子以他博大的襟怀,坦荡的心胸将刺入生命的痛升华成了一种晶莹。“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品尽沧桑,才能以俯视的姿态看待一路风雨崎岖。因此,走在人生之路的人们,请心存一份旷达与坦荡。

走在路上,要为后人披荆斩棘。世上本没有路,为人类的进步辟道是艰辛的,然而家国天下,苍生百姓面前,坚辛与彷徨又算得了什么?鲁迅铸笔为剑,为开辟一条剑拔的民族振兴之路一路求索。那些以血荐轩辕的斗士留给后人的是永久的心灵震撼!脚下的路来之不易,每一条路旁都埋着先驱的白骨。走在路上的人怎能不奋起崛起!他,就是于心无愧。走在路上,看天高云淡

走在路上,脚步更加坚定

漫长的黑夜中

挣扎着多少苦痛的等待

岁月的河流中

刻着多少闪亮的诗行

美丽的贝壳里

藏着多少不懈地追求

给人生一个承诺

让辉煌等待梦想

一首小诗,一份心情,是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走,我就是我。自己走在自己的路上,领略沿途风光,收获自己的人生,累了,停下休息休息,就这样简单,人生不因此而单调,却因它更精彩。当年老回忆这一生时,自问于心无愧,一生值得,那就够了。

2.走在路上 篇二

海洋出版社作为海洋系统的国家级专业出版社,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完成了转制工作, 成为国家海洋局下属的年轻的文化企业, 机遇和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面临机遇。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党中央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国家海洋局党组重视海洋文化建设, 刘赐贵局长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部署2012年六项重点工作, 其中一项是“坚持文化建设, 大力增强全社会海洋意识”。有党中央的指引, 有国家海洋局党组的高度重视, 这样的有利局面千载难逢, 海洋出版社转企真是生逢其时。

我们遭遇挑战。与此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海洋出版社的发展阻力重重, 全国出版业产能过剩、出版社人才断层、传统事业观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市场经验不足等, 势必制约出版社的发展。我们只有迎接挑战、攻坚克难, 才能在出版业立稳脚跟, 使海洋出版社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适者生存。在市场经济模式下, 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适应市场, 按照市场规律运行。首先, 要树立市场意识。海洋出版社长期在事业体制下运行, 市场意识比较淡薄, 必须彻底转变思想, 增强市场意识。其次, 必须不断完善考核和分配机制, 从制度上鼓励和鞭策大家闯市场。我们是企业新兵, 摸着石头过河, 必须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现代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 用制度管理企业。

我们苦练内功。求人不如求己, 企业要发展, 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我们已经走在企业的路上, 必须苦练内功, 用强壮的身体迎接挑战。

首先, 要转变观念, 树立危机意识。我们已经完成了形式上的转企, 但思想上的转企更加困难,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海洋出版社在事业体制下走过了30多年,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员工观念都有非常深的事业烙印, 这不是一觉醒来就能转变的, 因此, 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 尽快适应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目前国内出版业整体产能过剩, 对海洋出版社这样的小型出版社冲击更大, 如果不能健康发展, 迟早要被挤垮, 要有这样的危机意识。

其次, 要理顺内部关系, 形成有利于发展的良好氛围。海洋出版社目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出版与发行脱节——编辑不搞市场调研、不掌握市场需求, 发行不能为编辑提供相对准确的市场信息、推销力度也不够, 这样的工作氛围所产生的结果是大量出版物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滞销积压, 严重制约了出版社的发展。因此, 必须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编辑和发行一起走市场、了解市场需求, 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 有的放矢地生产出版物,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地扩大生产, 提高销售率;要加强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统筹协调, 各负其责, 提高图书质量和生产效率, 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应该体现在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事业发展上, 对于出版社来说更是如此。出版社不需要实验室, 也不需要仪器设备, 只要有了人才, 就能够发展, 因此人才对于出版社来讲至关重要。目前海洋出版社的人才现状是:高层次人才匮乏, 缺少带头人, 海洋专业人才配备不全, 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针对这样的状况, 要制定有利于年轻人迅速成长的措施, 鼓励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如设立青年出版基金、扶持自主选题出书、建立人才团队、鼓励老专家带好徒弟等;要重视关键岗位人才培养,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争取在2~3年时间内摆脱人才匮乏的窘境。

我们准确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只有定位准确才可能事半功倍, 得到好的收成。

首先, 要立足基本, 不断创新。海洋出版社在社会上有地位, 靠的是海洋领域的专著, 这是我们的基本。要稳定海洋类专著的市场, 掌握全国海洋领域各专业的科技人员情况, 掌握他们从事研究项目的情况, 从而就能掌握他们出版专著的需求, 提前介入, 尽可能把大多数的海洋类专著拿到海洋出版社。

其次, 要鼓励创新, 构建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力争在其他领域有所突破。根据时代特点, 抓紧电子出版物的开发;在海洋文化方面找到突破口, 在宣教、系列文化丛书以及系列讲坛等方面有所作为。

最后, 海洋出版社作为海洋文化的载体企业, 在海洋文化大发展的时代, 义不容辞地要发挥主力军作用, 不能仅局限于被动出版, 还应该主动组稿, 同时策划一些有影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为海洋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海洋出版社是一个年轻的文化企业, 目前的业绩还不尽如人意, 还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 我们已经走在路上, 经过不懈的努力, 海洋出版社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3.走在创业路上 篇三

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读大学,唉!后悔。不甘心就这样生活,一辈子庸庸碌碌,我要干出一番事业,“创业”在我脑中闪烁。思虑中我选择了再次学习,于是,2005年我进入江苏省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就读动物工程系——畜牧兽医专业。如今回想起来,真的很庆幸,当初选择了职校,选择了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在这里,我开拓了视野,发现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开始人生新起点

2007年5月,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实习,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检测自我的时机。根据学校的安排,我进入沛县桂柳孵化公司工作实习。在学校里,我一直期盼着早点出来实习,然而当这个想法就在眼前实现时,我的心情变得好沉重。在这里,我该如何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呢?第一天晚上,我失眠了,脑子在思考着各种问题。第二天,早早的醒来了。睁开朦胧的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一刻,我意识到,人生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就这样开始了。我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忘记吧,忘记过去的成绩和荣耀吧,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加油吧,加足劲向前冲吧!上班第一天,工作很苦很累也很脏,对此,我早有思想准备。所以,在每天的工作中,我都是百分百地投入,非常卖力地工作。但是逐渐发现工作与自己的专业不是很对口,我萌发了想创业的念头,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我的家人,他们很赞同我的想法。于是,主动与单位脱离,来到宠物医院和畜禽门诊部学习。

年轻的我有一颗好胜的心,骨子里的那股冲劲告诉我,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我要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门诊部。从此,人生路上又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了。

开店筹备期间,我再次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因为工作时间不长,也没有什么经验,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唯一的办法是借贷。为此家人四处奔波,东凑西借。由于家境的一向窘困,许多亲戚都不愿借钱给我,他们不相信我,有的甚至带点嘲讽的口吻说道:“就你这样,还想开店,这不是在开玩笑嘛!”然而,我们终于筹齐资金。就这样顶着众多怀疑的目光,2008年1月15日“康复畜禽门诊部”正式开业经营了。门诊部的建立,得到县兽医站的认可和支持,我终于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所有的一切都搞好,剩下的时间就是推广,虽然很累很苦,但是我一定坚持下去,记得在做门诊部宣传的时候我一周没休息,感觉自己成超人了。门诊部一天一个样,我的梦想一天一天的变为现实,当初开店,只为梦想,可是现在有了金钱的搅和,又增加了困难。

畏难而上

4.走在青春路上 篇四

演讲者:刘秋苗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走在青春路上》

当清晨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们惺忪的睡眼,当午后的一丝细雨洒进了我们尘封的心灵,当夜幕上斑斓的星光点缀着我们构画的明天,这时候,我们幸福地感受到自己手持青春的特权,走在青春的路上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一路成长。

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一路砥砺。有过考试的焦虑,有过情感的烦恼,在日记中翻阅着一簇簇秘密,一点点回忆。我们信誓旦旦地说要好好学习,成绩却不尽人意,我们不是太笨,而是不够努力。课堂上,人心两地,课后,忘却学习。亲爱的朋友,千万别忘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是开在春天里的花,在幻想中接受风雨的洗礼,品读着春天的风味。然而,亲爱的朋友,我劝告你一句,再美丽的鲜花也无法在春天里结出香甜的果子,惟能将它冷藏于心底,作为一份美好的回忆。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一路共享。

5.走在路上_ 篇五

――题记

人生易老,岁月弹指一挥间逝去。有人曾经说过:“在人生的马拉松中,你获得了什么有失去了什么?”我获得的是买不到的成长,失去的是买不到的时间。

平常在家里,我都会看以前自己所写的日记。看看过去的自己。渐渐的,我发现了日记中有一个词语“梦想”。忽然想到了一个远的梦。但我却不知该如何走这路。

也许我会继续迷茫,也许我会成功。我潜入书的海洋,去找我的路。就这样,我不在迷茫,渐渐的我找到了这路的起点。书也和我一起,走在路上。有的人可能会在这路上找到宝藏,有的人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带着迷茫,走着自己的路。

6.走在路上作文 篇六

在我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我脑海中不可磨灭的印象便是沿路的风景,他们给我教导,给我快乐,给我劝诫,他们是我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父母是沿路给我教导的风景。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一点点地开导我,找到问题所在,给我讲其中的道理,虽然不是什么大道理,但却是真正通过实践得出的真知。他们那一句句朴实的话中,充满了对我的爱。如今我能够自己处理一些事情,这与父母一言一语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教导,就没有今天的我。

同学是沿路给我快乐的风景。直到现在,我仍清楚的记得他白净的脸庞和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次,他偷了他姥姥的车钥匙,我们蹑手蹑脚的前去开车,学着大人的样子,插上钥匙,试探着踩油门……突然,车子“轰”的一声,竟然启动了。

这可把他吓坏了,我更是被吓地跳了起来,撞到了车篷上,我们相互看着对方狼狈的样子,大笑起来。回家时,他姥姥阴沉着脸问:“这么半天,你干什么去了?”听他姥姥这么一问,我们的心跳急剧加速,蹦蹦地直打鼓。心想:难道她知道我们偷偷去开车了?刚想到这就听见她继续说:“拿着我的手机去干嘛啦?以后不准再玩我的手机!”我们急忙灰溜溜地钻进屋里,对视一眼,偷偷地狂笑起来……

朋友是沿路给我劝诫的风景。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能没有朋友,朋友可以帮助你倾诉自己的情感,他们会给你安慰,给你建议,当你犯错了的时候,他们会劝诫你,从而让你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了朋友,我们就多了一份寄托,“他乡遇故知”被称为人生四喜之一,可见有一位知心朋友对自己是多么重要!交一位真正的朋友能让你少走许多弯路,总的来说,朋友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7.走在悦读的路上 篇七

一、书香飘满班级

我校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资2万余元对图书进行配备, 用于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添置图书, 并已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学校还在每个教室都放置了书橱。学校还从优化校园环境入手, 在校园走廊、橱窗上张贴古代名人画像、经典诗文等书法作品;校园主要通道两旁设置诵读文化墙, 诵读名篇随处可见, 以浸润学生心灵, 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借着这股有利的东风, 笔者也对教室进行了一番“文化装修”。丰富班里的书橱, 孩子们不断地将自己心爱的图书读物带到教室, 既可方便自己阅读, 又可以跟同学们交换着读, 这样的阅读是动态的。笔者还专门为孩子准备“图书登记表”以便及时作好相关记录, 确保班级图书角正常有序地运转。孩子们可以全天随时借阅图书, 孩子们每每徜徉其间, 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具体到每天来说, 早晨孩子们一到校, 将家庭作业展开放置在桌子的左上角, 打开书本就开始“日有所诵”。诵读的材料有三类:一是《日有所诵》, 每学期要诵读完60篇;二是《小学生必背古诗90首》, 每学期我们背诵30首;三是经典的传统文化, 本学期顺应学校的要求, 背诵的《菜根谭》。还有每节课前预备铃响后的5分钟由小班长带领着诵读古诗, 这也是为了组织课前纪律, 让孩子们静下来准备进入学习状态。中午, 孩子们练完字后又有10分钟的阅读时间, 阅读优秀的经典书目。每学期都由家长委员会统一购买阅读的书目, 师生共读, 同交流。一年级上学期我们统一阅读了4本绘本:《蚯蚓的日记》、《鸭子骑车记》、《我不知道我是谁》、《猜猜我有多爱你》, 还有彩绘本的《木偶奇遇记》;本学期我们又在统一阅读《小猪西里呼噜》、《小巴掌童话》、《昆虫记》彩绘版。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时间是固定的阅读交流时间。

除此之外, 孩子还会自己根据兴趣自由阅读, 这是每天的必修课, 我们称之为“静脑”。即使不布置, 孩子也已形成习惯。每天的“传统作业”是阅读20分钟, 签条。这样从开学初到学期末, 真正做到了日不间断。坚持五年下来, 带给孩子的将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使之养成习惯。笔者也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是利用展板展示成果。教室里有三块展板, 一块用来展示学生的阅读量的, 标题是“漫步书海”;另两块是展示学生的读书小报和日记的。我们定期更新评比, 让阅读和日记走出自我的狭小空间, 给孩子一种展示的机会, 带给他们些许的成功感。二是评选小书虫。根据我班的奖励制度, 每得20面红旗, 就可获得一本书的奖励。当然对于落后的孩子, 不管他得到几面红旗, 每个学期末也都发给他们一本书。三是家长会上展示。每次家长会都有一个传统项目就是学生的阅读展示, 孩子们都很重视, 总是彩排好几遍。这也无形中给那些不大关注孩子学习的家长增加了压力。在笔者的精心经营下, 家长很配合老师, 从来没出现过不和谐的现象。

二、书香浸润家庭

一个家庭的文化是教养, 一个民族的教养是文化。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读书。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带头读书, 孩子自然会仿效, 家里最好的装饰品应当是书, 没有比书籍更美丽的东西。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 应把阅读活动延伸到家庭里, 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藏书意识, 让读书成为家长和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笔者向家长倡导为孩子设立一个家庭书架, 藏书不少于30本, 并尽可能做到适合孩子阅读。抽空带孩子去书店看看, 去图书馆逛逛, 为孩子挑选几本书。每天至少抽出2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可以给孩子讲讲书中的故事,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 与孩子共享阅读的快乐。与孩子共建读书笔记本, 分别记录家长和孩子的读书感悟。此外, 通过定期了解孩子们的藏书情况和亲子阅读状况, 对藏书量大、阅读效果好的家庭专门在家长会上进行宣传、表彰。

三、书香荡涤自然

陶行知先生说过,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 便是无能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 就会自然而然去运用社会的力量, 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学习和践行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就是不再拘泥、局限于教室里, 而是把孩子们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让生活的一切时间与空间都成为学生阅读文本, 吸收文化的来源。抓住各种契机, 笔者适时开展各种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 唤起学生的乐学情趣,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发展”的信念。

每一学期, 我们班都会确立一个小课题, 让孩子们利用课外及双休时间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在积极参与中查资料、搞调查、做专访, 分工合作、互动交流, 乐此不疲。如这学期确立的小课题是“种子的生长”。春天到了, 笔者让孩子们每人在家种上一棵小苗, 仔细观察小苗的生长状况并做好详尽的记录。根据孩子们的发现我们会定期举行“探究”活动, 比如:小苗的叶发黄了是怎么回事?如何让小苗茁壮成长?等等, 此外还举行了“话三国”的小课题研究以及“走近李白”。

通过以上活动, 学生的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照本宣科走向亲身体验。在活动中, 把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

8.走在坎坷的路上 篇八

关于联户的话题,在曲合尔一队的冬窝子里再次展开了。曲合尔一队位于玛曲县西北部,属于欧拉乡,既临着黄河,又靠着阿尼玛卿山,与青海交界,算是黄河拐完了大U形弯后最后即将流出甘肃境内的部分。草场也涵盖了从河滩到山地等各种类型。

“其实你们一开始来找我们谈,我们还是很戒备的,以为你们是要来给我们搬迁。政府希望我们沿着公路盖房子,这样交通方便,也好看。但是我们不光图方便,最重要的是水源问题,我们的房子最后还是顺着溪流盖起来的,这样每家每户去取水都方便,不会很远。”尕考说。

政策制定者往往只考虑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这不仅发生在尕考他们队现在的冬窝子砖房的地点选择上,在承包和联户的矛盾上也同样存在。“我们的联户,别看好处这么多,但是上头还是不允许的,他们睁一眼闭一眼我们才能这样坚持下来。”尕考说。

这种对联户的微妙态度在我们访问县里的中层干部时也能体会得到。深入到实际中的中层干部们,对联户与承包的观点还是很明确的,认为牧民们自己选择了联合的道路,自然有其合理性,只要不跟上面的政策执行产生严重冲突,还是本着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但一到官方场合,坚持承包到户还是必须要坚决执行的。

“我们不是说不承包,我们也承包了,每家每户都知道自己家有多少人的草场,因为草场的质量不一样,不能按着一人就是多少亩来分,只能是一人份的草场大概能养多少牲畜,我们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我们的牲畜限制数量和联户的。”尕考解释道。

这样基于承包而形成的联户对牧民们来说,跟大集体时候的“公社化”完全不同,不光是承认了每家草场,并根据这个来设定牲畜限度,也同样允许牧民自由进出。采访中,我们也遇到过先是联户后来退出自家单干的牧民,这样的牧户往往是草场面积较大牲畜数量较少的。虽然在连护体内部有一定的关于牲畜数量和草场面积的补偿规定,比如尕考他们的曲合尔一队制定的,每头牛50元的补偿标准,但对这些少畜户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公。“就像采日玛乡的依芝说的那样,他们牲畜多的人家就可以多多占用草场,给的那点补偿连娃娃读书钱的一半都到不了,我还不如把草场收回来租给别人昵。”他们队是19户联户的,他家一共有700亩草场,却只有40头牛,因为劳动力不足,牲畜数量一直都发展不起来。按着他们联户体里的规定,700亩草场是可以养120头牛的,因为没达到标准,每年他可以拿到700元的补偿,但这让他觉得不公平。“那些养了200头牛的人家凭什么只出这么一点钱就可以用我家的草场?去年我家从联户里分出来了,多余的草场租出去,一年10000元,不是比以前要好了很多吗?”

联户中确实涉及到了个人牧户与整体权利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要在这种分分合合中最终摸索出最适合的路。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除非政府强行要我们单户放牧,否则绝对不分,这是出于对整体的考虑。”尕考说。在他看来,无论是牧草质量还是邻里关系,他们大队比周边其他小联户和单户的都明显要好。甚至牧民们还大概估算过,如果全部分到单户,就算在现在牛羊数量的基础上再限制一些,草场肯定也是不好的。在周边就有这样的案例,一家分了20米宽5公里长的草场,从山顶到黄河边,牛羊一天来回一趟,就把牧草都踩踏坏了。如果划分草场的时候不是这种长条形的话水源问题又无法解决。所以,对于联户的好处和必要性,曲合尔大队整体充满信心。

其实同样的困惑在整个首曲湿地上普遍存在。我们在采日玛乡见到,现在几乎每个队都缺水,不光牲畜,就连人吃水都有了困难,而这种困难本来是不应发生,或不会这么严重的。在曼日玛大面积的草场上,除了黄河沿岸之外,还有几处泉水和溪流,却因为草场承包的关系,都被划给了某个队甚至某户人家。虽然也有大队像尕考他们一样在内部进行了联户,却仅限于自己队的草场上,而无法跨村跨队地利用水源。结果缺水的牧民只有交牲畜饮水费或是赶着畜群长途跋涉到黄河边去。有的队冬场上有水夏场没水,为了迁就水源,只能尽可能缩短在夏场的时间,甚至一年中10个月都呆在冬场上。这也让牧草几乎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给草场造成了额外压力,致使原本就处在退化过程中的草场出现更严重的沙化退化。

就像尕考说的,“绝不分草场,这是出于整体的考虑。”曼日玛乡的牧民们则是更进一步地要求应该扩大联户规模:“我们要联户,不仅在大队范围内,最好能跨队、跨乡,全地区都连起来!”只是,大队内的联户已经不易,要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还要从整体角度把握和控制牲畜数量,草场压力,所以至今,更大范围的联户还只停留在期望阶段。

在曲合尔一队,联户后,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局部草场的压力,但并不是可以毫无限制地发展下去的。通过尕考他们老人会与各家各户达成了限制牲畜的协议:联户后,各家牲畜数量不得超过标准,比如每人(承包草场时分到草场的人)不得超过40头牦牛,多养1头牛罚200元,按一头牛等于四只羊来折算,各家可以自主决定牛羊的比例。没达到标准的人家,可以选择让牲畜超出的人家补偿。“现在整个情况是牲畜数量刚刚好,超过标准的人很少,否则全村人不答应。”村民们对这个规定都愿意接受。联户成了控制牲畜数量的自发机制。不仅从限制牲畜数量、草场的使用等方面做了细致严格的规定,更在经历了几次雪灾之后,提出了保留公益草场的办法。

在草原上,因为完全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规避风险,牧民们传统上都会保留出一块应急草场,就像储备粮一样,用围栏围起来不放牧,只等着灾害来临时候应急。

在尕考的记忆里,牲畜承包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草还很高,雨水好的季节,牧草都能达到马镫,至少有六七十厘米,那时候一场雪下来,就算没膝深也不会酿成灾害,高草会从雪里露出来,牲畜依然吃得到。但最近这些年,草场越来越差了,二三十厘米的降雪在以前根本不算什么,到了今天却能成为大雪灾,而以往传统上的抗灾草场经过草场承包之后,也已经分给了几户牧民。

经历过几次雪灾,村民们在一起商讨,既然草场已经整个联合起来了,为什么不能再恢复以往的抗灾草场呢7几乎没有异议地,这个决定很快通过了,4000亩草场也从冬季草场上划出,就在黄河边,离他们的冬窝子不远,单独用围栏围起来,成了曲合尔大队应对灾害的“储备粮”。

但是,什么时候,谁才能使用这块草场呢?如果遇到平常年份不需要专为了抗灾而动用这块草场的话,又怎么处理?4000亩好草场面积可不小,几乎等于中等家庭5户人家的草场面积,关于这块公益草场的使用规定也在老人会和牧民的讨论中初步定了下来:除了特殊年份遇到灾害之外,家里有困难比如劳动力不足等,不能转场到深山里的夏季草场去,可以申请把羊放到公益草场里,每50只羊交一只羊的使用费。这些作为使用费交上来的羊则作为大队的集体财产由牧民们一家一户轮流看管。如果谁家有灾难,家里人生病,娃娃要上学有困难等,集体会从这笔公共财产里拿出一部分资助他们,也会按年给一些孤寡老人们支付生活费。这看似简单的公益草场,看似简单的规定,却把整个队团结在了一起,也解决了部分的社会保障问题。

外人看来这种有效的管理措施与保障体系,尕考却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传统上一直就是这样的,在草原上放牧,大家必须互相帮助。我们公益草场所有收入都是集体的,就应该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

9.走在路上作文 篇九

走在委屈的路上,总是酸酸的。一天晚上我写作业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想了好久都没想出来,于是我便打电话求助同学,和同学讨论做法。妈妈看到我在打电话,又在写作业,就以为我在问同学的答案。等我打完后,妈妈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抄同学的答案,说我这是不好的行为,问多了就会形成一个不好的习惯,自己是学不到知识的。妈妈离开我房间之前,对我说:“自己好好想一想。”我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并没有抄同学的答案,妈妈也没有听我解释就出去了。虽然我知道妈妈这是为了我好,但是还是觉得有点委屈,妈妈不听我解释,只能憋在心中,感受这酸酸的味道。

走在喜悦的路上,总是甜甜的。我体育一直不好,每次说到要跑步时就心烦意乱的,总觉得自己跑不到终点就会累趴下,但这次又要跑步,于是我又一次烦闷地在起跑线上作准备。哨声一响,我便拼尽全力地去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超过我,我便知道自己一定跑不过了,但我还不能放弃,我要超过我自己。当我费力地跑到终点时,刚好及格。虽然落在所有人后面,但我还是觉得有一丝喜悦,我超越自己了。这种喜悦是甜甜的。

走在努力的路上,总是苦苦的。小时候学钢琴十分枯燥,每天练的都是同一首曲子,当听到自己弹得杂乱无章时,就不想弹了。这时候就总有人逼着我弹,直到弹好为止。心烦的我弹琴时简直像用手指砸琴一样,这不仅十分枯燥,而且还很累。每弹完后都想放弃,但又不能放弃。只有努力地练琴,才能弹得一手好琴。这个努力的过程是很辛苦的,有种苦苦的滋味。

成长的历程就是如此,酸甜苦辣,各种各样,各不相同。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同,也走在不同的路上,所感受的,所看到的,所经历的截然不同。我们在这些经历中成长,成长为不一样的人。

10.走在放学路上 篇十

“嗯。”妈妈半高兴半生气地说:“你不能当上小队长肯定有些自己不足的地方,下次努力吧!这样也好,以后我就不用花一块钱去买一道杠了!”

我漫不经心地点了下头。妈妈苦口婆心地说:“所以说,你这次……”

“好烦呀!不要再说了,我耳朵都快长老茧啦!”妈妈不在说下去了,我的耳边也变得安静了。

可能是 妈妈为了让我好受点,到商店买了些我平时特别爱吃但又不敢要的零食给我吃。“我没心情吃。”“那你就不吃吧!我吃!”妈妈手里拿着零食,自己边吃边说。我也实在经不起诱惑了,把前面的不愉快一下子就忘得光光。大声喊着:“不行,你是买给谁的?”妈妈终于败下阵来,说:“好,好,好,回家都给你吃行了吧!”“这还差不多!嘻嘻!”我满意地说着。“别装小大人啦!快点,回家写作业,明天你还得上课。语文,数学,美术,舞蹈,不把你累死哟!对了教你舞蹈的燕子老师打来电话说有事,要推迟一星期才上课,又给你占了点小便宜,哼!”

11.走在回家的路上 篇十一

在《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呼唤创新》这篇文章中,翟京华老师就说:“我们上课不能仅从教学设计入手,必须吃透文本,将教材用好。教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文本,但不能背离文章的主旨。”李玲老师也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要只注意教案的完成情况。我们设计教学、策划课件、进行授课的真正目的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简单的语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上好一节语文课最最基本的要素:一是钻研教材,吃透文本;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主体。

是啊,钻研教材,不是将语文课本从前到后地翻看,不是你将教参移花接木地抄写,也不是上网输入课题之后的百度搜索。钻研教材,需要教者真正地走进课本,走进文章,走进主人9公的内心世界。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单元的前后连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分析阅读水平……太多太多了。而这所有的准备,不都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吗?网络让我们学会了资源共享,但我们不能成为共享背后的俘虏,让迅速的搜索锈蚀我们的思维,堵塞我们智慧的大脑。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是哪个学段,我想,牢记课标,研读文本,钻研教材,仍然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最基础的备课方法。

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就学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可落实到每一节课上的时候,扪心自问,你真的让学生成为主体了吗?你真的完全站在学生的背后吗?甚至在有的公开课上,有教者为了达到“活跃”的效果,提前将问题的答案灌输给学生;或者为了表现课堂的精彩,显示自己的教学实力,布置个别学生事先准备好需要回答的内容并熟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听课者都是观众。一节课下来,演员如释重负,因为他们终于完成表演的任务了。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给这些小学生演员更多的感觉是压抑和负担。

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需要花枝招展的打扮,不需要紧跟潮流的时尚。它崇尚纯真,喜欢质朴,追求本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实实在在进行教学,认认真真指导读书。把读还给学生,把课堂上安静的思索还给学生。给他们问题权,给他们话语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努力的目标。

语文课堂——充满挑战的舞台。语文教学,这扑朔迷离、耐人寻味而又神圣睿智的事业,它始终浸润着每一位爱他的语文老师的心,激励着千万人为它终身忙碌、思索。回家的路很漫长,但我们坚信,我们已找准了目标,那么,凭着大家一天天的努力,终点还会遥远吗?

12.“90后”,走在成长的路上 篇十二

高一的暑假,爸爸直接把我推到门外,丢下一句:“打工去,去体验生活。”倔强,似乎是青春期的孩子共有的特点,于是揣着几张钱,带着一个背包,我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出了家门。

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在餐馆当服务员的工作。最热的夏天,我也只能闷在又小又潮湿的厨房里洗着一大堆一大堆的碗;顶着酷暑艳阳,从早到晚地穿梭在一栋又一栋的建筑中送外卖。几天下来,我就腰酸背痛地躺在床上起不来,脚底也磨起了茧子,连鞋子都不能穿。没有父母的援助,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熬过这个艰辛的暑假。

16岁的夏天,夏花开得灿烂,我却在终于见到父母时,哭得一塌糊涂。

13.走在路上作文 篇十三

走在成长之路,回首彼岸,蓦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走在路上,我收获成长;走在路上,我收获感动。

母亲·成长的后盾

台灯下,我握着那张考砸的考试卷,局促不安地交给了你,我不敢抬头看你,我知道这是中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知道你对我充满了期望,我知道你此刻的眼神一定很是失望。突然,你那温厚的大手抚上我的头,轻轻地说:“别难过,咱们下回一定能行!“一句话驱散了我所有的不安,我抬起头,面对着你重重地点了下头。从此我更加努力,勇往直前地走向成长之路,我知道母亲是我永远的后盾,支持着我向前进。

老师·路上的明灯

我瘫坐在操场的跑道上,刚才的八百米体育测试又是不及格,我无助地看着健步如飞的同学一个个地从我面前跑过去,我的腿却酸软得无法站立。“我真没用!“心中狠狠地骂着自己。突然,迎面走来了体育老师,他伸出手将我扶起来,说:“遇到这么点小挫折怎么能放弃呢?来,我和你一起跑!”面对老师眼神中的诚恳,一股坚定的信念重新振作,我又迈开大步跑向前……老师是成长路上的明灯,给我鼓励与帮助,为我指明光明道路。

朋友·路上的风景

就在刚才,将要迈入中考考场的我突然一阵莫名的紧张,同行的几个朋友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们对我笑一笑,随即纷纷伸出手,搭在我面前,我也伸出手搭上,只见朋友说:“三年付出,今朝收获,加油!”一时间我信心倍增,面对中考,我从容自信。谢谢你们,你们是我成长路上最美的风景。

14.走在路上作文 篇十四

被生活用鞭子抽地太狠了,以至于每天就是我如何如何多累多累,其实有一个人,在为我默默付出,我却浑然不知。

“快快快,别晚了,姐姐上课……”母亲在催促小妹妹赶快吃饭,十五分钟的饭量硬生生被她压缩到十分钟之内,我静静看着母亲跑东跑西,一会儿给妹妹洗脸,一会儿给自己梳头发,像个大陀螺,旋转在各个房间,来回转动,母亲总是这样,每当忙碌时就乱了阵脚,啧啧!

今天我因膝盖受伤,不得已回家上药治疗,又因为种种,母亲在校外白等了我一个小时,碰巧妹妹的上课时间又与我相撞了,才有了母亲中午的慌乱,唉,我这可真是……

走在上学的路上,母亲把她的电驴骑得飞快,风吹在脸上生疼,身子被冻得麻木了,我看着母亲的后脑勺愕然了,原来她的白头发已经有了如此之多,母亲平常沾沾自喜,说她一点儿也不长白头发,但今天才发现,人终归是要老的,白发一直都存在,只是没有人在意罢了。

“你说我一天天的容易吗?”风把这句略带哭腔又夹杂着委屈的话送到耳边,我突然就呆住了。“你看看,平常就我一个人看一大家子,还得每天去照顾你奶奶,你奶奶还总是嫌东嫌西……”我似乎听到了抽泣声,母亲在不停抹眼泪。我这才发现她因为出门匆忙,连手套都没带上,手被风吹得红红的,样子确实很丑。

我没有说话,思绪万千。平常里衣服脏了,告诉母亲,第二日准有干净的衣裳;脏袜子,随手一丢,反正明天会被洗干净;早上起晚也不怕,总有饭菜摆在桌上,母亲今日的忙碌全是因为她的不条理!

我,我真是个混蛋。

我究竟把母亲当做什么了?我不禁扪心自问,仆人吗?我每天都在关心,千万别穿脏衣服,学习了一天真累呀。母亲呢?她也是个姑娘,抛弃了安逸也来做一位母亲,她也需要关心,需要爱,需要体贴,她也和我一样原是被人捧在手心里放在心上的!现在自愿褪去羽衣做一位平凡的母亲。她不讲不代表她不累啊……

15.走在路上 篇十五

科技的发展逐步打破传承千年的农业传统耕作方式, 经济浪潮席卷之下, 农民朋友们逐渐意识到了只有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

在农民朋友渴望知识的同时, 无论是在乡间的生产, 或者城市的各项工作, 也都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单纯依靠体力的劳动, 在社会从业就业结构中逐步被边缘化。

目前, 我国仍有部分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 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和收入水平。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阳光工程”项目产生了, 它的启动让广大农民朋友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阳光工程”项目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 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 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阳光工程”项目在辽宁省启动以来, 得到了各市县诸多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各部门根据农民的意愿相继开展了种植栽培技术、畜牧养殖管理、农机技术等培训。广大农民朋友踊跃报名参加培训, 个人从中受益的同时, 还积极传播所学习到的知识、技术, 从而带动一方致富。

一个个真实的人物用朴实的话语表述着他们走在阳光路上的喜悦之情, 他们在感谢政府的惠农政策, 他们在传达知识的力量!

阳光工程 NO.1 阳光工程结出丰收硕果——北镇市阳光工程培训典型

唐士纲, 沟帮子开发区丁家村的一位农民。全家四口人, 其中劳动力两人。他有着多年的水稻种植经验, 近年来在阳光工程这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领下, 他在水稻种植上又获得了丰收, 平均亩收入2500元左右。唐士纲是一位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新型农民, 他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他不但从书本中汲取知识, 还积极参加了阳光工程举办的水稻专项技术培训班, 使水稻产量得到提高。

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是种植水稻增产增收的关键。他采用了早育苗、早插秧、抢积温的生产方式, 以达到稳产增产的效果。水稻的田间管理也尤为重要。他根据不同地块的水稻生产情况, 在关键季节里采用排水晒田的措施, 达到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 促进水稻营养期向生殖期的转化。在病虫害防治方面, 主要采取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重点对水稻稻瘟病进行有效防治, 为水稻的丰收奠定基础。他还利用稻田养殖河蟹, 利用河蟹来清洁稻田杂草, 节省了雇佣人工除草的费用。通过妥善解决稻蟹共生中的矛盾, 形成稻蟹共生互利的高效生态系统, 从而充分发掘稻蟹两方面的增产增收潜力, 使水稻和蟹的产量大大提高。

唐士纲——这位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 用自己学到的丰富知识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财富, 书写了自己的充实人生。

阳光工程 NO.2 阳光培训助力水稻生产——北镇市阳光工程培训典型

陆飞, 北镇市青堆子镇前陆村村民, 2012年他种植水稻20亩, 品种为盐丰47, 收获前通过专家测产亩产突破750公斤, 总产达到16000公斤, 较2011年相比, 亩增产200公斤, 总增产4000公斤, 增收9000元。

2012年春季, 北镇市水稻万亩高产示范区创建工作落户在前陆村, 陆飞的20亩水田也在其中。当时适逢北镇市举办阳光工程水稻专项技术培训, 通过亲耳聆听专家们的授课指导, 陆飞掌握了许多水稻栽培管理方面的技能, 受益匪浅, 并被专家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所感动。培训过程中, 组织单位不收取任何费用, 免费发放科技材料, 从水稻育苗到收获整个生育时期, 在各个主要环节都有专家和技术人员亲临第一线指导农民按技术规程操作。尤其是在防虫灭病季节, 专家们及时预测预报, 多次组织农户集中授课, 提前预防水稻的各种病虫害, 包括稻水象甲、水稻二化螟、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二三代粘虫等高发性病虫害。以前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 大家看见得了病、有了虫子才开始打药, 而且使用的药剂品种往往不对路, 效果自然不很明显, 历年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都在10%以上。通过培训指导, 大家掌握了许多生产技能, 懂得了什么是防治适期、应该用什么药、用什么方法。通过科学防治, 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也避免了药害造成的环境污染。

通过参加今年的阳光工程专项培训, 很多像陆飞这样的农民掌握了水稻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病虫杂草防治等多项技术, 充分感受到阳光工程培训给我们广大农户带来的温暖、带来的实惠。在科技人员的引领下, 农民种好地、增收入的愿望不再是梦想。

阳光工程 NO.3 种植玉米能致富阳光工程来帮助——北镇市阳光工程培训典型

杨玉华, 北镇市青堆子镇东砖村村民, 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安排下, 参加了玉米高产创建专项培训。专业老师和资深种植专家亲自到村里授课指导, 令村民受益匪浅, 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实用技术, 充分感受到了国家的惠农政策和阳光工程的温暖。

以前杨玉华家种植40亩地大田玉米, 栽培管理技术粗放, 手段落后, 品种没有优势, 产量一直在亩产500公斤左右徘徊, 效益不是很好, 亩收入也不是很高, 一般在500元左右。

2012年春, 北镇市农发局玉米高产示范区创建工作落户于东砖村, 杨玉华也是被安排的地块户主之一, 面积40亩, 统一安排种植高密度品种良玉88。

在生产过程中, 阳光工程科技人员多次进行技术指导, 引导大家从播种到收获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期间, 专家们多次对种植户进行集中培训, 讲解玉米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关键技术。在发生较重二、三代粘虫时, 由于科技人员及时预报、亲自指导和督促防治, 示范区的种植户没有任何损失。秋收后省、市专家测产, 亩产达到800公斤左右, 亩增产300公斤, 40亩玉米较往年相比, 总增产约10000公斤, 增收2万余元。科技人员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令大家既感动、又钦佩。

以这次阳光工程培训为契机, 杨玉华将把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实践, 挖掘土地潜力, 选择优良品种, 优化栽培管理措施, 掌控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标, 为早日实现致富奔小康而努力。

阳光工程 NO.4 阳光照亮梦想——北镇市阳光工程培训典型

静殿中是锦州北镇市大屯乡赵屯村一位普通农民。近年来, 他承包了80亩耕地, 以种植玉米为主。为了提高生产水平, 他采取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方式, 而且还参加了阳光工程办公室举办的玉米专项技术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 他认真听讲, 详细记录, 在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和探讨中学到了渴望已久的新知识、新技术。他学有所用, 用有所获, 取得了创高产夺丰收的硕果。

种植玉米首先要选好品种。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 根据地力情况, 他选用了比较耐旱且具有抗性强、稳产高产特性的东单335。按照科学的操作规程, 他在2012年4月中旬就开始旋耕、整地、起垄, 同时施入底肥, 整地时达到地平地净, 深浅一致, 并于4月28日进行机械播种。

在田间管理方面, 他也很细心。按照培训时学到的知识, 在3叶1心时引苗定苗, 去弱留强, 5至6片叶时喷一次叶面肥, 7至8片叶时追加尿素, 整个生育期间又进行了3次灌水, 10片叶子时喷一次矮胖子, 防止后期出现密度大杆细, 株高过高穗位上移而倒伏的现象。苗期及时查田, 在5月中旬左右进行灭蚜,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了辛施螟了颗粒剂投放, 有效防治玉米螟、粘虫、棉铃虫等害虫。

他还多次接受农业中心的技术指导, 把各项技术应用到位, 实现了高产的目标, 使自己成为全乡玉米高产典型示范户, 充分发挥了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他的带动下, 2013年赵屯村的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成为全乡的玉米高产村。

有政府的惠农政策作后盾, 有阳光工程作助手, 静殿中心里更踏实了。阳光工程这项惠农政策不仅开拓了他的视野, 还让他掌握了更多的致富本领, 引导他实现了一个农民的梦想。

阳光工程 NO.5 阳光照耀喜获丰收——北镇市阳光工程培训典型

金振发家住北镇市赵屯镇金家村, 承包了10亩责任田种植玉米, 以前由于不懂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 手段落后, 亩产始终在500公斤左右, 提高不上去, 效益不好。2012年春, 他参加了赵屯金家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培训。

从这10亩地玉米在春季播种开始, 专家和技术人员就多次下乡指导, 为农民们讲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知识和专项技能, 告诉我们什么时间播种、选择什么样的品种、除草剂的选择、合理密植、什么时间防虫灭病、是否达到防治指标、何时应该追肥、追什么肥、用多大量等等。专家们手把手地教, 无偿为农民发放科技材料, 把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 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特别是2012年发生了较重的二、三代粘虫, 在科技人员的及时预报和亲自指导下, 由于防治及时, 今年的防虫效果非常好, 损失微乎其微。

以前金振发只知道看见虫子就开始打药, 也不知道是什么虫子, 用药品种也不对路, 错过了防治适期, 防治效果很差, 不但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还浪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一年, 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 他学会了科学防治, 省药、省钱、省功, 效果却远远好于往年。

秋后实际测产, 金振发家的玉米亩产达到800公斤左右, 10亩玉米总产量8000公斤, 总增产3000公斤, 总增收3000元。望着这丰收的景象, 金振发的心里很激动, 他说, 感谢阳光工程办公室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是他们让我掌握了玉米高产栽培的知识和技能, 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希望这项惠民工程继续办下去, 服务农民, 造福农村。

阳光工程 NO.6 技术学到手共走致富路——北镇市阳光工程培训典型

车传英, 北镇市大屯乡车堡子村人, 1965年出生, 小学文化, 14岁开始做小本生意, 19岁南下广东打工, 2003年回家创业, 因文化水平低, 缺乏管理经验, 一时找不到好路子。

什么办法能让自己赚到钱又能帮助家乡人呢?当时国家很重视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 但农业机械化对于车传英还是新名词。思前想后, 车传英最终把目光投向了农机。对机械很感兴趣的他在2004年购买了一台拖拉机, 除了种好自己的田外, 双抢时间也给他人耕田。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机具的推广, 新型的农机对他的吸引力更大, 惠农政策让他信心十足, 他先后又购买了很多新型农具, 该有的农机具都一一俱备了。之后, 他的主要精力就集中在为其他农户耕田耙田, 服务范围包揽了相邻好几个村, 农忙时节请也请不到。

日子越来越好, 但是车传英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在田间地头工作的时候, 机器经常发生故障“闹罢工”, 请维修师傅是常事。机械维修起来费时不说, 维修费用更是不低。有了机器没有技术, 维修老大难这问题可是困扰了他好一阵子。就在犯难的时候, 他听到了好消息。“阳光工程农机维修员培训班”要在车堡子村开办一期!车传英喜出望外, 立即报了名。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他认真听讲、详细记录、跟着老师动手操作, 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一一详尽解答。就这样, 车传英在农机维修员培训中学到了他渴望已久的知识。

经过系统的学习, 车传英已经成为农机维修的行家里手。他说:“我要学有所用, 我要用自己的本领回报众多乡亲”。

阳光工程 NO.7 农机致富路上的排头兵——北镇市阳光工程培训典型

北镇市鲍家乡鲍家村农机户张志宝, 凭着敢想敢干、吃苦耐劳的精神, 走出了一条依靠农机发家致富的道路, 成为农机致富的“排头兵”。

2005年, 他开始打农机的主意, 花了两万多元钱购买了一台上海50拖拉机及配套机具, 在秋收麦种时为村民打打场、犁犁地、种种麦, 赚点生活费。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 找他帮忙做事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善。但由于他不懂技术, 对拖拉机疏于保养, 拖拉机经常出毛病, 找师傅修理既破费又误工误时, 后来没办法只好把拖拉机卖了继续种地。

2012年春天, 他听到北镇市农机校开办“阳光工程农机维修员培训班”, 打心眼里高兴, 第一个报了名。在培训中, 他认真学习, 积极和老师同学们讨论, 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技术弄懂了, 他的心思又活了, 乘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东风”, 他购买了两台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 农机培训和农机补贴使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农机创业致富之路。

现在, 张志宝富了, 但他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们, 他经常向有机户传授修理农机的经验和技术。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 我要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尽一份微薄之力”。

阳光工程 NO.8 学知识拓技能促销售——北镇市阳光工程培训典型

任玉华, 是一名农药经销商, 在这一行摸爬滚打了十余载, 在当地及周边众多的农药经营者中可以说是小有名气, 年盈利十余万元, 固定资产百余万元。通过这些年的创业实践, 他深刻体会到干一行必须爱一行、专一行、懂一生、精一行, 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丰富技能, 才能在这一行中立足。

2012年, 任玉华参加了由阳光工程办公室举办为期4天的农药经销员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 他学到了很多农药方面的新知识, 掌握最新的植保前沿技术, 了解了很多低毒高效、新型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植保站科技人员授课的内容贴近实际、由浅入深, 全面阐述了农药的基本常识、农药的合理使用方法、农药安全间隔期、除草剂的使用及药害解除方法。科技人员结合当地实际, 从大田作物玉米螟、粘虫、稻水象甲等主要害虫的防治适期、用什么类型的农药再到当前保护地蔬菜土传病害怎样科学防治等都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并推荐了新的经过试验筛选出来的高效药剂, 使任玉华耳目一新。任玉华说“以前由于知识贮备不够, 技能有限, 经常是农民买什么药自己就进什么药、卖什么药。由于对药剂的性能了解不够, 导致防病灭虫效果不明显。通过这次阳光工程技能培训, 现在我可以针对农民地里病虫害发生的情况, 对症推荐药剂, 对症卖药, 还能指导他们正确用药、及时用药、适量用药, 使他们花较少的钱, 就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现在他们都对我的服务非常满意, 不光自己来我店里购买农药, 还介绍邻居、亲戚、朋友都来我这里购买, 说我推荐的农药用了之后马上就能看到效果。”

通过参加这次阳光工程培训, 任玉华深切体会到要想做好农药销售, 就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销售中, 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回馈家乡, 回报社会, 同时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上一篇:病人回访制度和考核办法下一篇:六年下禁毒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