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2024-10-18

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共9篇)

1.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篇一

创新教育教学观念 品德课堂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看到、听到、学习得到的各种知识,经过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化为自己的思想、智慧、灵魂。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学到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认识、感受、体会的过程,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我总觉得这门课学时、总觉得我不讲学生就听不懂、总觉得没有把教科书讲完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想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没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我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恰当的竞赛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行竞赛是学生最感兴趣、最觉得刺激也最能满足自我衷观欲,竞赛形式多种多样:有接龙式的、有摆擂台式的、有抽签式的、有问答式的、更有默写式的,进行知识竞赛能以小组为单位的尽量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记分,评出优胜组,上光荣榜,这样即增强了集体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精心设计课堂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非常重视课堂的引入,因为引入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与效果。我常采用的引入方式有:讲故事法、回答法、图释法以及活泼的动漫法等。新课引入精彩,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厚,学习积极性就高涨,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为主体参与创造最大的可能性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中所需的具体帮助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智力、意志、情感、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因材施教,分层指导,避免两极分化,为主体参与创造最大的可能性。对待那些基础差纪律差的同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多角度调理,并给予足够的耐心,肯定其微小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帮他们找回自信,发现其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用爱心去引导他们。经过分层指导,学生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实现了优生更优,差生变好学生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层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成功的愉悦体验,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科信心,也进一步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习动力问题。

因此,我努力学习掌握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更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让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我身上重现,不让任何无效的一分钟时间在我的课堂上流失;关爱每一名学生,热情耐心帮扶引导,不让一名学生在我这里掉队。

2.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篇二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领域热门, 学术成果逐年增长。21世纪以来, 国家和高校对创新创业给予了高度重视。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笔者利用文献计量方法, 检索2000年至今的“CNKI中国知网”文献, 主题包含“创新创业”的论文就达7 151篇之多。2010年, 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发展阶段, 相关学术文献从2010年的656篇到2013年的2 522篇, 年发表论文数增长接近400%。

2.创业实践项目日盛, 体系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已具雏形。首先, KAB (Know About Business) 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广泛推广。2015年, 苏州大学等18所高校也建立了“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为其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土壤。其次,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现更名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也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另一大盛事。此外, 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推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2000年前后, 各地陆续成立的各个科技创业院、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也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扎实的硬件基础。

3.学生就业压力巨大, “90后”需求自身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井喷”, 据统计,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超过770万人, 人人就业实属困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4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指出要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 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 他们思想独立、敢于尝试, 且生长于互联网的时代, 知识面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因此, 他们依据自身兴趣和特长, 投入到创新创业的行列中更能实现自身价值。

4.创新创业资源不足, 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当前高校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其一, 在“互联网+”时代, 大学生获取资源更便捷, 但创业思路也更容易盲目跟风, 缺乏独创性;其二, 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点单一,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多为专业知识, 较少意识到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敢于拼搏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抗压能力以及果断的决策力对于创业成功的巨大作用;其三, 缺乏足够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资源, 学生难以得到量身定制的指导, 缺少自主体验和交互沟通。

二、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意义

1.有利于融和专业知识, 选择合理的创业方向。大学生由于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 难以将兴趣爱好、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需求很好地整合一致。而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 导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积累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打破传统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传统, 充分发挥各类导师和朋辈辅导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方向更加明确合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打下创新创业人格基础。导师制对学生的培养并不是只停留在专业学业上面, 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传统的大学教育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然而创新创业需求更多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导师通过与学生的频繁接触, 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 这些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 都是课堂上求之不得的财富。

3.有利于因材施教, 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在导师制模式下, 导师在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来启发学生制定创新创业发展目标, 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的一面。这种创新创业指导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身潜力, 保障创业方向多元化, 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三、新型书院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设计

1.坚持一个理念:全程全员全人教育。新形势下高校推行的导师制深入实施亲密互动、和谐相容的导学机制, 推动基于全程全员的全人教育。纵观各国的创新创业实践, 虽然在理论界存在分歧, 但主流的创新创业实践都体现出了显著的“全人教育”理念, 不只为缓解就业压力, 而是从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整体格局全面嵌入, 塑造学生全面的创新创业人格。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为例, 书院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 与常任导师、社区导师、助理导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书院导师队伍作为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 充分尊重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自主性、可塑性、创造性, 注重对象化、专门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敬文书院, 学业导师每两周至少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次, 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 做好创就业规划。

2.搭建二类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指导。导师制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导师有着较高的要求, 导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又要时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对学生进行“开放式”“启导式”和“互动式”教学。通过搭建学业导师“线上创新创业MOOC教学平台”和“线下敬文讲堂面授平台”,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通识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书院学生学科交叉、文理交融的优势, 软化学科界限,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性;从创新创业理论、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格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授课;引导学生科研创新、创业孵化等。学生在完成线上和线下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后懂得如何正确自我定位, 进行行业分析, 提升创新创业内生动力, 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方案, 助推永续发展。

3.整合三方资源:书院、学校、企业协同育人。建立健全新型书院导师制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可一蹴而就, 需要书院、学校、企业通力合作, 协同育人。以敬文书院为例, 从书院层面, 学业导师通过指导学生申报书院“3I (交叉·探究·创新) 工程”项目, 推动基于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题研究。从学校层面, 一方面, 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参加“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接受专门的创业导师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指导。从企业层面, 学业导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促进校企合作, 带领学生走进苏州贸易综合保税区等地参观学习, 并鼓励学生参加“中国银行大使局”等实习项目, 打造书院、学校、企业三方协同的“创新创业专属化空间”, 这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屠春飞.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15 (5) .

[2]刘丁慧.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1) .

[3]吴晓红.“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7) .

[4]洪涛.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意义与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2015 (12) .

[5]金雷.高职教育导师制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8) .

[6]王剑敏.古代书院制的精髓及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2014 (8) .

3.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篇三

关键词:技能大赛;创业教育;创新能力

一、前言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就要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打造一大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精神的创业型大学是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创业,要以创业实现立业,要以创业教育造就创业型大学,以创业型大学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创业教育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要科学地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创业教育机制,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创业教育能夯实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既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又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大量的事实表明,专业建设情况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缺少专业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不但给就业带来严重压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与经济增长。创业教育在教学中明确强调大学生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非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商业知识、法律知识和一定的管理知识,通过这些,使学生眼界更开阔,认识更全面。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地结合不同专业开展,同时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入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增加专业知识强化课程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夯实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2.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创业教育应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创业素质类竞赛、勤工助学、创业类社团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缩短与社会的差距,积极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创业教育深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必须全面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创业教育应该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开设创业课程、组建创业先锋班、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配备创业导师、实行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系列措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深化大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技能大赛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在高等院校中,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在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技能大赛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局面。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培养和选拔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

1.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高校应以大赛为引领,根据学科竞赛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堂与车间、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结合,使学生完成职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核心能力学习、专业拓展与综合实训学习、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同时针对竞赛特点,开发出应用型教学模式,以兴趣班的形式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并且加入淘汰制,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将比赛项目引入课程设计中,让学生能够大胆提出设计思想,在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等,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极为有益。

2.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技思维与科技方法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激励及团队合作精神的指导是竞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技能大赛是教师学习的“窗口”之一,是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许多教师原来掌握的仅是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通过参加竞赛,指导教师会接触到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提升了能力,开阔了视野。只有由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的教师,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1)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和思考,而学习和思考都离不开实践。在竞赛环节中,学生从分析、设计、制作、编程到最后的完成,就是不断探索、不断思维的过程。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可能不是来自一个专业、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之前可能互相不认识。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使原本彼此不熟悉的队员相互学习、共同努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协同作战的意识。

(3)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竞赛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从前期的准备到实际比赛,通常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部分竞赛还要经历反反复复的实验测试,需要具有科学探索的毅力、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勤奋求索的恒心才能完成竞赛。

4.为院校创建与企业互动的新平台

技能大赛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高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形成零距离对接。同时使企业更加了解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对学生技能要求非常高,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

四、结论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使命。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技能大赛能有效地促进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竞争合作的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景泉.谈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业特色和价值内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1):9-11.

4.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篇四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本课题于2006年1月9日申报批准被列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第20项(见辽教函

[2006]8号文件)。经过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做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目的与意义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特别是近几年,没有上普高分数线的初中学生,甚至不用参加中考的学生都可以进入中职学习,他们掌握初中基本知识的贫乏都超出了我们想象,在以知识论为核心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体制中,师生间缺乏充分理解与沟通,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如何对这些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由于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自身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之中,教学模式构建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成为我们教学研究部门和一线教学人员的重要课题。

一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速度慢,无论是教材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沿用传统模式,教材讲究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理论基础而忽略实践,新技术不能及时更新;课程设置保守,无法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同步;教学方法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思路上。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艰难,大家都感到无所适从。近年来,锦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但从教学上看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沿用老中专模式的普通中专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用普高的模式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职业中专和县区的职教中心。在国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背景下,我国对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特别是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原有的不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就要求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促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内

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历史,回顾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陶行知提出了很多种教学模式,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国内学者从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开展了“协同教学”、“合作学习”等实验研究。从我省的同类研究来看,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上没能形成共识。从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看,只有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才能为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

2.国外

国外在教学模式研究上也有很多,从美国的杜威到布鲁纳,还有奥苏伯尔为代表的意义接受教学模式:斯金纳为代表的程序教学模式;以罗杰斯为代表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等。他们的特点是打破了教学模式单一局面,开始走向多样化。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认知目标走向兼顾情感目标,从掌握知识走向探究知识,从归纳走向演绎。

三、概念的界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模式是人们对教学过程的或然性特征的简化形式。有效教学模式兼容以下三种特征:一是促使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二是遵循明晰的教学步骤、程序,强调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三是以关于学习、行为和思维等理论为指导,强调教学过程的理论性、先进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一种简化形式,可以用语言、程序图和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如果用这些方式很难表达出来,就很难称作为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跟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教学模式是由教学理论通向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模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的程序,还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或遵循的途径等。相对而言,教学模式涉及教学过程的更宽泛的范围,包容性大,理论性强;而教学方法涉及教学活动的范围狭小、单一,实践性特征更浓一些。

教学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能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特征则应该成为检验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不应该把教学方法随意提升为教学模式,所以不同时具备教学模式的三大因素,就不应该称作教学模式。比如,不依据多元理论,只依据一句名言、一条语录而设计的出来的‘模式’,不应该称为教学模式;又比如,虽然有理念、口号,但没有操作性、人们无法操作的东西,不应该称其为教学模式;再比如,师生不能发挥创造性,只能使教学过程僵化、死板的程序,不应该推选如此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四大支柱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

2、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两个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现状分析,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重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模式的实践与总结,总结一整套适合我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1.国内外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简单回顾。

2.当前我国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3.以学生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4.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研究。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我市三类学校(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县区职教中心),按照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对学校的教学分别进行实验,从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水平等方面总结和建构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在我市范围内社会对中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不同学生层次的知识结构、能力优势、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

2.中职学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3.中职学校教学过程(提问、教学内容、练习、实践、评价)研究。

4.中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以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

1.文献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收集和分析书面或多媒体资料,查阅有关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模式,检索国内外已有的科研成果,重视继承和借鉴,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2.调查法: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从学校和企业中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对其做出描述和解释,具体可通过访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

3.行动研究法:选择一批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本课题的理论框架,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践,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对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验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首先集中进行理论研究,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研究的步骤与成果

本课题研究从2005年12月起至2007年12月结束,历时2年时间,整个研究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1、申报准备阶段

提出课题、组织实践、论证阶段:2005年12月,成立课题组,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明确任务与分工,做好思想发动动员工作。开展调查、调研工作(查阅文献、学生基本情况)。

2.专题研究阶段

2006年1月—2006年12月,学习掌握有关理论、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写出综述。

3.深入研究阶段

2006年12月—2007年8月份实验课全面铺开阶段,主要包括各子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研讨、教案设计、撰写论文等。

4.总结成果阶段

2007年8月—2007年12月,主要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相关资料汇编等,形成经验出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VCD 光盘,形成报告送省验收。

七、课题组成员

研究指导顾问:丁锦辉(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特级教师)

沈艳华(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高级教师)

课题主持人: 秦跃成(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职成部主任、高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 见附表

结语: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大家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5.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篇五

大学生创业因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创业成功率领先于其他创业群体。然而,大学生多在毕业之后才进入初创业状态,贻误了项目“无压”孵化的大好机遇。对此,曲阜师范大学依托青春创业社,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项目孵化条件,加强SYB(“START YOUR BUSINESS”的缩写,意为“创办你的企业”)等系统化教育和代入式实训,使其在校园里实现创业梦。

创业社里小试“牛刀”

“我是学中文的,对诗词歌赋等很感兴趣,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建起了古风论坛,把自己填词的古乐谱,制作的《中国风》视频传到论坛上,和同行们分享。”3月15日,谈起对古风文化,现在曲阜师范大学读大三的徐帅难掩心中的兴奋,而这样一个出于兴趣创建起来的资源站最终转型为创业项目却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一次,一位师兄看到我们的网站后冷不丁冒出一句,‘网站做得这么好,没有广告可惜了’,这给我提了个醒。”在热心师兄的指引下,徐帅找到了学校里的青春创业社,经过项目审核后有了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开始了创业道路。

创业之初,所有项目参与者都把目标锁定在了广告招商上,一番努力后,一个接一个的广告被陆续植入网站中。然而,沉浸在掘到“第一桶金”喜悦中的徐帅却遭到指导老师们泼来的冷水:既然是做文化类网站,就要尽量把持住整体的意蕴,杂乱的广告会破坏这种意境,导致注册会员的流失。

果不其然,徐帅发现越来越多的会员在抱怨广告的无序植入。最终,经过团队集体表决,转变盈利方式,他们靠组织节庆活动、发放古风礼品方式赚取费用,不仅能够实现收支平衡,还引来了3万多名会员。

“我们正协调多部门帮助该项目注册,估计他们很快就会成为又一家独立企业被‘轰’出创业社了。”曲阜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屈跃宽笑着说,“因为创业社为立项者提供一对一的创业政策解读,帮助联系工商、税务等部门,在校园里就‘孵’出项目。所以,每当有项目完成注册、羽翼渐丰,我们就要让他们腾出笼子扶持新项目了。”去年,先后有16个项目进驻创业社,其中4个已经拿到了经营许可证。

创业培训很给力

“公司就我一人,主要为在线培训机构和企业做有加密功能的视频教学和视频会议网站。”曲阜华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光杆司令”、曲师大物理系大三学生赵国伟说,“对我来说,技术不是问题,但在项目招引、企业推介等方面摸不着头脑。”

说来也巧,在他着急上火的当口上,曲师大第六期SYB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开班,系统化的创业培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整个培训用案例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手段,从形成创业思路,到制定创业行动计划,再到企业的管理、营销等,提升了大学生创业意识。

而对“店连店”济宁区代理负责人、在中文系大二就读的刘伟来说,SYB在曲师大每年定期免费举行的培训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员工资源。“‘店连店’提供的是网对店的销售服务,主要任务是和实体店对接,帮助他们在网络上销售产品。”刘伟说,“所有实体店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因此业务量非常大。常态化的SYB培训使我周围的很多同学都掌握了基本的创业知识,方便在学校找到放心的.帮手。”如今,店连店济宁地区代理的预备成员已经扩展到300余名,其中大多数是曲师大在校生。

“学校现有创业联盟协会、CPT大学生梦工厂等7个学生创业社团,会员1200余人,这些都已成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阵地。”青春创业社负责人黄江生介绍,“我们会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创业团队到全国各地参加创业大赛。三年来,全校有400多支队伍,3200余人参加了各类创业计划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奖励50项。”

亟待创新提升“跨界”能力

“很多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之所以迟疑不前,就是因为怕难以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界当商界的两个转变。”屈跃宽认为,创业意识的觉醒已成为现实,而要使创业行动获得质的提升,离不开自主创新对跨界能力的提振。

“SYB培训虽是目前较为系统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培训课程,但对高校来说,依然只能算是套用,有些内容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屈跃宽说,“首先要积极创新的就是校方本身,通过制度的创新、课程的创新、校地联合方式的创新,项目转化模式的创新等,搭建起一个符合学校和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立项、运营、推广等方面力求创新。”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转,这应该是大学生创业的新格言。”济宁市就业办主任徐保国表示,“从曲师大这几个完成注册的创业项目看,都和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些项目和单纯开网店不同,创新成为其脱颖而出的关键。”

6.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篇六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探索也在持续开展中。本文从剖析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出发,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从组织结构、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载体四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1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之现状

以往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于理论研究而忽略了创业创新教育。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创业创新方面和国外的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想通过走捷径而成功仍是大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侥幸心态。但随着我过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证明是过时的,此时再不进行创新和转型,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创业创新意识不强,行动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上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力,大学生中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和行动的人寥寥无几。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追求稳定,不愿冒险的就业倾向,从每年的全国公务员报考中可见一斑。如此这般,真正想创业,敢创业,想创新,敢创新的人就凤毛麟角了。而且创业创新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成功的几率太低,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想创业创新而不愿行动的顾虑所在。二是各个高校还没有找到适合本地本校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现在各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都存在雷同的现象。举办创业创新大赛,但比赛的结果也只是一个荣誉而已,为比赛而比赛,没有将设想变成现实的产品,从单纯的比赛到真实的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举办创业创新讲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到优秀创业创新者的思想和感悟,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小缺乏创业创新教育的大学生寄希望于通过几场讲座就能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行动起来去创业创新是不现实的。除此之外,很多高校还花巨资建立了创业创新实践基地,但基地的实际运作状况却不如人意,真正从基地成功孵化的企业屈指可数。三是我国目前各高校严重缺乏能够开设创业创新课程的专业教师,大多数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创业和创新的经历和经验,教授给学生的也是书本上的创业理论和创新理论,对学生真正的创业创新没有指导意义,效果有限,帮助不大。这一点也是制约高校创业创新的关键所在。没有优秀的富有经验的创业创新教师队伍,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从思维意识到行动力到实践能力上都是缺失的,现实是不容乐观的。创业创新教育对于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任重而道远。要想改变现状,需要从机制、政策、组织构架、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要有敢于改变的勇气和实际行动,要大胆改革和创新,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大学生,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2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创业创新两者是分不开的。创业者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是实现创业成功的保障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它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组织领导、规章制度、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自我觉醒等方方面面,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各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创业创新教育和实践上取得一定成效,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完善创业创新教育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要想把创业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在组织制度上要敢于创新,成立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负责,由教务、科研、设备、财务、学工、团委、系部等职能部门参与的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组织机构可以下设各系各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本系本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探讨,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积极联系企业专家为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进行把关和提出建议等。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创业创新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其次,要将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企业专家要参与到学校的创业创新教育中来,包括开设讲坛、指导学生、共同开发创业创新项目等,双方互惠互利,同商共建,逐渐形成与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在,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创业大街已正式挂牌成立并迎来了第一批实际入驻项目。经济管理学院也成立了创业教育工作小组,组员包括系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等。工作小组成立以来,帮助了一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其中的杰出代表分别是09级学生钟志军所创办的中山市超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09级学生陈永能所创办的中山市天沃时代户外拓展基地,运营三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中山移动支付领域和户外拓展领域小有名气。

第二,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

建立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并收到一定效果,受到学生好评的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课堂上除了传授学生创业创新理论外,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此外,将创业创新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学分和课程。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经济学、市场学、法学、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企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形成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课程体系。此外,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多聘请知名企业的专家来校进行创业创新知识的讲座,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创业大家的思想,解答同学们有关创业创新的种种疑惑和问题,这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把它列为全校所有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管理学院的杨翠友主任正组织系内系外优秀教师、职场精英共同编写投资与理财专业现代学徒制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创业,但每个学生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对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除了专业知识外,担任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和实践的老师还要有创业创新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创业创新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核心点。很难想象在没有一只高素质的创业创新教师队伍的情况下,创业创新教育能取得成功的。目前,高校创业创新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从来没有创业创新的实践,从小到大接受到的都是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如何向学生传授创业创新经验?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创业创新的愿望?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鼓励教师到企业去接受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证书,鼓励教师同企业家多交流,鼓励教师多关注最新的创业创新理论研究动态,积极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创造条件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行考察和调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师在校内开设自己的公司和工作室等,以实际行动来为学生树立创业创新的榜样。据统计,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目前有创业经历的老师的比例在3%左右,比例虽然不高,但也是学院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也提醒着广大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使创业创新教育这棵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四,搭建多元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证明,创业实践基地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在提升基地建设质量上下功夫,为有激情但缺资源的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必要的帮助。此外,高校还应该广泛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优秀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成长型企业,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岗位。

政府相关部门在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各高校应该和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的长效机制。针对大学生创业需求和创业资源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积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资源,帮助有创业创新意愿的学生用好政府的政策和市场的资源,打通学生创业与政策资源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组织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客空间等活动和社团组织,营造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校园创业氛围。在建设好学生创业社团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创意大赛”、“营销精英大赛”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比赛,在比赛中发掘、造就一批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近年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院的学子在“金蝶杯”、“用友杯”、“邮政储蓄杯”等国家级和省市级相关创业设计比赛中均表现优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会继续再接再厉,力争实现获奖名次和获奖级别上有所突破。

21世纪是大学生创业优势凸显的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全国各高职院校应顺利这一时代大潮,改革教育思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特色化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心理、创业素质、国际视野和全球化观念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为我国的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摘要:创业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做好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解放思想观念,开设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有高职特色的创业创新教师队伍,完善组织结构和机制,搭建丰富的创业创新教育实践载体探索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体系与路径。

关键词:高职,创业创新,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小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背景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3).

[2]叶育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0.

[3]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1998,(12).

[4]郑其绪.论创业型人才培养[J].战略思考,2010,(5).

[5]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7.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篇七

关键词: 艺术专业 大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平台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灵魂和力量,创业是改善民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要求各高校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勇于投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工作将作为未来我国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使命[1]。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艺术专业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掌握艺术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结合所学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创业,符合国家创新创业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艺术生强大的创造性特征成为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艺术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艺术教育迅速发展和扩张,艺术类考生和专业专业办学单位逐年递增,导致供大于求。尤其传统美术类和音乐类人才过热招生,市场需求趋于饱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艺术生的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在择业竞争中相对迷惘,对自身实力有虚高估计,择业期望过高,就业观念偏激,崇尚自由,不能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加上艺术生就业市场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艺术生择业时受到歧视,就业指导老师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法满足大学生职业心理咨询等一些个性化要求[2]。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专业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创业

艺术专业学生崇尚个性自由、行事张扬、思想活跃,创造性思维非常丰富,在感知、想象、创造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艺术专业性和技术性等特点为艺术生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了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机会和创新创业能力。美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优势如下:

(一)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是国家文化大繁荣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是国家文化发展繁荣的需要,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需要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艺术人才,以增强文化传媒和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因此,高校美术专业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结合专业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方案,重点培养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的艺术创新创业人才,促进艺术创业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密切结合,打造万众创新的艺术力量。

(二)艺术专业教学特点是艺术生创新创业的独特优势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重视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注重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调查和研究,在艺术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艺术专业教学开放和动手实践性强,艺术专业教师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增强独立从事相关专业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注重艺术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能力训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注重展现学生在艺术上的个性特征,提倡发扬学生作品的原创性[3]。

(三)艺术专业学生自身优势是为就业提供机会

艺术专业学生从小接受专业教育,在大学期间学习感受生活,外出实践进行艺术创作,接触社会比较早,对于生活的感悟理解能力十分强,分析问题的视角独特,乐于接受外界的新奇事物,注重发展自我个性发展。艺术生思维创造力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投入时间和精力,具有较强的创造天赋,这一切都成为他们创新创业的自身优势。应引导艺术生有意识地不断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增强创新动力。

三、为艺术专业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基于艺术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我们应积极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深化改革艺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所学专业分类进行施教,主动按照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健全完善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艺术教育实践,做好创新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促进艺术生全面发展,提升艺术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

(一)健全完善艺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

充分发挥艺术学校创新创业的组织优势和平台作用,整合高校教育资源,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齐抓共管、深入统筹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切实帮助创新创业学生群体。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在不同的创业阶段进行跟踪指导,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才能促进创新创业群体迅速发展壮大。

(二)建立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学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多层次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既要遵循艺术生的群体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又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建立一个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4]。首先由辅导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不惧挫折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品质。与此同时,艺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将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有效结合,把专业教学、实践与科研紧密联系,在艺术专业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让学生主动发现创业机会,勇于进行创业实践。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三)构建丰富多样的创业实践平台

实践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创业能力提升[5]。重视利用校内所有创新创业实践资源,通过学术论坛、创业兴趣社团等,让对创业有兴趣的艺术学生在校期间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创新创业”小组。鼓励艺术生参与各类创意设计比赛、创业专题竞赛等,让学生亲身体念创业,增强实践历练。打造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并带动更多学生参与课外创业。依托校外各类创业竞赛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全面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依托各类竞赛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渠道为竞赛提供资金和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参与竞赛和未来职业规划,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在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鼓励有创新创业兴趣和潜力的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大赛让这些学生相互学习创业经验,借鉴创业文化,共同提升自身能力以达到双赢的目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艺术专业更应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四)打造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要充分利用校内优秀教师、企业家及社会上的杰出创业者,共同打造一支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和导师团队。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在经费上大力支持,形成一专兼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积极整合校友及社会资源,聘请杰出的创业者做专题创业报告,兼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构建全方位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学校与社会与社会需求方面紧密相结合,推进创新创业的发展。

(五)改革创新创业考评体系

创新创业考评标准改革要科学全面地评价分析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过程考核”、“全面考核”等先进理念注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建立双向沟通式的考核反馈机制,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6]。通过改革,建立一套符合艺术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吉成,韦必力.浅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域下高校双创教育[J].丝网印刷,2015(9):1.

[2]孟繁兴,张伟.基于就业导向的艺术生创意、创新和创业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60.

[3]王英.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74-76.

[4]李思颖,陈莹花.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学院学报,2015(8):90.

[5]舒铁,余文华,周凌宇,许剑颖.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44-146.

[6]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30.

8.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篇八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黄桥实验小学分校王海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重要部分。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知识教育”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耗时多、效率低,严重违背了教育部召开的“减负”工作会议精神。语文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学生往往不堪重负,其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自主性、创新性。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纵观当前教育,“学会学习”、“开发每个人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向。《学习生存的财富》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学习。要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于是终身学习成为人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片面强调认知教育,强调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注重教师教的研究,忽视学生开拓创新和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研究,还不乏存在,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长此以往,致使学生习惯于奉命而学、模仿而作,习惯于因循守旧,重复别人的思想,缺乏独立思考、探索精神、创造才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确立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对“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各种策略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实践和研究,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课题的理论思考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是“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主要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创新的教与学,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意识与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造就有自主创新意识和学习方

式的一代新人。

自主:意味着个体把自己当作自己活动的主体,具有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权利,选择目标,激发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创新:英文《韦氏字典》对创新一词诠释为①发明②引入(这个东西并非前所未有的)这里演绎为对学生来讲,主要不是指创造外显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是指主动获取新的有价值的知识、经验、体验方式、思想观念等。

自主创新学习:相对于“被动接受学习”而言,指个体在自我需要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新能力,解决新问题的学习过程。

本课题界定为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及教学模式及其变式。通过研究和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学习潜能,提高学

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形成。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能力”的论

述为指导思想,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创造学、学习论是课题的五大理论基石。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实验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突出了人的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的基本特点。主体性是人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本质就

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人本质力量——创造力。

2、现代脑科学对人的潜能的研究是本实验的生理学依据

现代脑科学认为,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量可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而人类至今大概只利用了自己的潜能的很少一部分,有的科学家估计仅为十分之一。前苏联《今日生活》曾载文:如果我们迫使自己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也可将一本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然而,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只能在已经得到开发和利用的少量潜能范围和程度上低水平重复进行,效率极其低下,也不利于人脑所拥有的其他潜能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实践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有待开发的巨大潜能为自主创新学习提供

了基本的前提和有利的条件。

3、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为本实验提供了思想依据。

心理学特别是创造心理学关于创造力的内涵、发展、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的研究,为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创造学、心理学原理的研究表明:创造力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具有创

造能力,个体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发展,而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4、学习论为本实验提供了直接的操作依据。

(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相信95%的学生,给他以适当的学习帮助,充分的学习时间,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2)、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发现教学模式。(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与非指导性教学理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信任学生,课堂气氛宽松融洽是教学的基本条件,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是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可接受的情境,实行学习内容、方式、评价的开放性,学生自由活动、讨论、探索、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组织者,管理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4)、合作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师生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培

养学生创新性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期望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相应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加工教学内容能力,捕捉和加工信息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自主创新性情境的创设

能力。

找到多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即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愿学,实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由于时间的限制,因此我们对课题实施方案中的1、发展学生主体性创新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作了具体详细的研究,该部分包括以下五点:

①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情景策略),鼓励师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策略)。

②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性学习。(主动参与策略)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质疑问难策略)

④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个性发展策略)

四、课题研究方法

使课题的研究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研究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1)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这里的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协作性行动研究法。全体实验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边实践边研究,通过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总结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人生个体需要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9.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篇九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 电气信息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46-03

创新人才培养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与必然趋势。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措施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执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目的就在于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实施创新教育。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电气信息类课程较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课程知识体系在专业建设规划中渗透了众多学科,研究内容较多,应用前景广泛。电气信息类相关课程教学的目标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为措施、以产品设计为目的,属于体系化、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对应用者的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的结合

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需要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良好的课程体系中建立。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就是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现过程。电气信息类专业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中,诸如模拟/数字电路设计、单片机控制、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实现等环节无法避免,因此硬件设计方面与编程技术方面的能力结合培养必不可少。

以电气信息类课程中嵌入式课程为例,其涵盖了MCU、ARM、DSP及FPGA等硬件技术课程,同时涉及C、C++、JAVA及VHDL等程序设计课程。在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的解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较多学生对嵌入式系统一知半解,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个别同学研究深刻,在项目设计与完成过程中游刃有余,在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可以创新性地完成若干的拓展功能,创新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

因此,构建合理的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体系,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所需知识,针对性的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学的本质目的,也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各高校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基本类同,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固定,教学内容类似。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学生学不会、教师教不懂的困境,导致学生认为难学不再学,教师认为难教不再教的恶性循环。诸如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础课程、嵌入式系统的专业课程,往往教学浮于形式,难有实质性的进步。时间、精力耗费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事倍功半,大打折扣。就现况而言,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课程教学衔接耦合性不足

电气信息类所涵盖的课程、知识众多,高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硬件上较多涉及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基础、ARM原理、DSP应用、FPGA设计等。软件上涉及了计算机软件应用、汇编语言、C程序开发、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其特有的先后学习顺序,即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耦合性不足,独立性较强,没有系统化。以嵌入式系统类课程为例,硬件上,单片机与ARM总体上归属同一技术:控制器。其类似之处在于核心思想、控制方式、外部硬件、设计思想等;其区别之处在于指令代码、具体结构、部件组成、设计环境等。实际教学中相应课程的教师基本是从原理到设计,整套讲解,侧重于基础。在有限的课时和短暂的课内接触中,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对单片机知识仍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新的ARM知识又来填充,导致学生既无法分清两者的异同,又无法掌握各自的使用,最后只能放弃。软件上,对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更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心生退意。基础C语言的认识不到位、嵌入式C语言的应用不深刻、实时操作系统的高度集成化不理解,从而感觉程序设计是摸不到、看不着、用不上的虚无缥缈的知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普通学生无法分清楚异同,也导致具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员无法梳理思路,知识逻辑上出现混乱,在具体的项目设计和功能完成时无从选择,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在先修课程中阐述后续课程的相关耦合,在后续课程中融入先修课程的知识概念,侧重于基本概念的先修课程学习,技术应用的后续课程实践,保证课程学习的连贯性和耦合性,既达到了课程体系一体化,又实现了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从而加快学生在嵌入式系统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脚步。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多样性不足

目前,各高校的课堂教学仍旧保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育教学模式。由于电气信息类课程其特有的应用实践性特点,必然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课堂教学采用普通的教学方法,机械式地阐述组成原理、操作方法,意在描述清楚原理而忽视了嵌入式知识其应用性本质的体现。实验教学依旧保持集成化的实验箱验证、按部就班的流程化操作、呆板的实验报告汇报等,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课程设计课时分配有限,且受工作量的局限性,选题相对狭隘。为期两周,以知识片面应用为主要内容,在学生普遍缺乏设计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况下,根本无法达到训练综合化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要求。

对于普通学生,缺少实践的教学过程效果不佳;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员,占用较多时间研究基础,影响了实战,最后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基础类课程不能理解精髓,专业类课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机械地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后,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模式的相对单一,缺少多样性;教学过程的理论教育相对侧重,缺乏设计性实践的投入与支持,缺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嵌入式课程教学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组建教学组

根据教学安排,理顺课程的前后关系,合理编排教学计划,使相关课程在前后顺序上紧密衔接,既不能时间拖延过长,又不能违背顺序,保证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连续性。

合理优化教师队伍,形成以主干课程任课教师组成的知识体系教学组团队。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带头,研讨本校同类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内教师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分析任务,划分教学内容,拟定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大纲,细分教学内容与侧重点,将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分解成课程线,按照先后顺序、耦合性指派任课教师与授课任务、授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以“课程内强化必修知识,课程间贯穿相关知识”为重点,体系化授课。教学组团队实现独立教学,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保证电气信息类课程知识教学的传承性和统一性。

(二)互助学习,强调个体,因材施教

组建学生学习组,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建设,由各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个人自荐、组内互荐、综合评定的考核办法,发掘个人专长,强调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组建以学习组为单元的具有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团队。

学习组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团队意识,并且对个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团队的创新项目设计做铺垫。由于学习组是以“因材施教,分工合作”为原则进行搭建,因此,个人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相应角色的承担,并达到深入钻研电气信息类课程庞杂知识中的独立知识点,做到精通单项,熟知其他。例如在学习组内部分学生以基础性的模拟电路为出发点,钻研基础电路的原理与实践;部分学生以控制器为研究对象,掌握控制器设计的重点。只有调动个人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和取向,才能最终达到培养人才、锻炼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项目化教学,强化实践

电气信息类课程知识涉猎门类较多,但总体特点就是:应用性强。单纯的理论课教学和简单的实验辅助,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采用项目案例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与实践双侧重,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实施项目化案例教学,可以本着“由简单至复杂,先基础后综合”的原则来组织。简单即完成一个独立实验、控制一个单独模块、完成一项既定功能。复杂即综合几个模块,完成指定的较强功能。基础即掌握一个知识点、模块单元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综合就是熟知知识点、模块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总体应用案例。项目化案例教学过程可以依托以学习组为单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申报学院级、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等不同层次的实际项目,在项目中锻炼实战能力,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入门级学生,可以先完成简单的项目,设计一块自主开发的单片机学习板。随着知识的积累,不断向复杂过渡,综合完成所有资源的驱动,达到量向质的转变。训练级学生在经过基础训练后,深化知识的综合性,不仅仅局限在使用,而更加侧重于稳定,串口驱动中校验、缓冲等可靠性保障机制等,进一步升华。实战级学生完成具备实际功能的具体研究项目申报,并通过任务拆解,结合团队成员的个人特长,以合作形式完成项目研究与设计。

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完成入门级、训练级、实战级进阶过程后,学生不仅完成了实践教育教学,还根据自我取向,侧重一个方面,掌握一门知识,做到相关知识的熟悉、擅长知识的精通,在团队中独当一面,在项目合作中发挥自我的作用。

电气信息类知识领域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个不缺创新点和创新力的待垦之地。高校教育是启蒙的开始,但绝非梦想的终点。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的高等教育阵地迫切需要改革,尤其是在教学意识形态、教学组织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在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并接触众多学生,了解其学习的困惑之后,以近年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导向,深化课程教育观念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以人为本,强化项目训练,达到教、学、练三位一体,以实用技能掌握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较高要求,在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具备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

总之,应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高等学院的教育教学出现的教、学、研三者脱节,借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电气信息类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多渠道探寻适合良性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光玖.我国高校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特点与培养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2)

[2]陈婵,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3]徐玮,刘煜,张茂军等.工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4]杜成斌,尚作萍.依托力学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5]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6]张冬至,刘润华,王平等.电类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

[7]刘润华,刘广孚.突出自主性学习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力电子教学学报,2012(6)

[8]谢琨,郭涛,卢杨.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刘青正(1980— ),男,河北安国人,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及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林 川(1979— ),男,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图像研究及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

上一篇:写出漂亮的年终总结必备古诗文下一篇: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公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