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论文

2024-07-22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共10篇)

1.高一历史教学论文 篇一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们高一历史组组员们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半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为此,我组员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最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全力投入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主要是因为我们高一的教师大多是新教师没什么经验,对这一形式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多听老教师是同时也去兄弟学校去听课相互学习。解决方案:继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个别学生的交流,根据实际讲明学习的功能和意义,加强学习方法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指导学习的计划和目标,并建立督察机制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制定有助与学生改变不良习惯的特别评价标准和体系;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探索转化“发展生”的新法 21世纪的教育大势和要求,使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

2.高一历史教学论文 篇二

就普遍意义来看,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人类认识历史,解释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痕迹。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一种稀缺资源,很少有教师在教学时引入史料。提高史料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借助史料的力量理解与学习课本历史知识,是对历史教学的创新。

一、史料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史料的典型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45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要讲解一个小的历史话题,课堂时间并不充裕。因此,在选择历史课堂所用史料时,教师要学会选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展示最典型的史料,让史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高一历史教学的标准来讲,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选择史料,让史料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史料信息的篇幅一般较大,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删减。

(二)史料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史料,是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的史料。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因此,可以用于历史教学的史料十分丰富。选择来源可靠的史料,保障历史课堂中所应用的史料具有客观性,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从具有权威性的史学名著中选择史料,在确定课上所用史料前进行科学性核实,保证可信度,是应用史料的重要原则。

(三)史料的多样性原则

选择高一历史课堂中所用史料,选择范围不限于史学著作,历史的诗歌、典籍、甚至民谣都可以成为史料。除去传统的文字史料,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图片,历史时期的文物字画等。不同形式的史料具有各自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匹配度最高的史料,或者综合利用多种形式史料,有益于历史教学活动的高效化。

二、史料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史料,营造真实历史情境

从史料入手,营造更为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十分自然地融入到历史学习情境中,更能提高历史课堂氛围的活跃度,让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历史情境的创设,对于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一定作用,在情境中学习,好过于听教师单方向的讲解。

比如在讲解《“蒸汽”的力量与走向整体世界》时,教师可以从不同侧面展示蒸汽机的发明对英国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影响。像“1700年,英国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9年英镑;1750年前后,增长到12—13英镑,19世纪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80%;到1860年在增加一倍,到1900年几乎又增加了一倍”这一材料有明确的时间与真实的数据,能够给学生真实的震撼。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不同时期的英国人,在经济发展迅猛与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环境中,思考带来这一改变的原因。用具有科学性与典型性的史料,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感受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史料,建立课堂问题切入点

问题,是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一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讲究历史问题的设置。关注高一学生的历史基础水平以及学习兴趣,借助史料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自主思考与探索历史知识。

比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时,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先完全与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通过结合史料有效设计问题,让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有更为深刻地理解。像“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分,人人饱暖矣———《天朝田亩制度》”。“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150万银纸,刻以精细,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银纸相易,皆准每两取息3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资政新篇》”。这样典型的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太平天国产生的社会影响。教师可以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课本知识理解史料,用史料提高个人历史思维能力。

(三)利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正确性

高中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综合性。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历史学习内容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学生只能去接受,无法在现场验证。很多学生会因此对历史学习内容产生质疑,教师要在课堂中借助史料向学生证明历史学习内容的正确性,用权威且真实的史料,反映历史内容的客观性。

比如在讲解《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有学生质疑新航路的发生,教师可以利用《国富论》中“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等史料让学生消除疑问,促进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史料合理应用到高一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学习兴趣的建立都有重要作用。从新课程标准入手明确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并找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切入点,才能让史料为学生所接受,促进高一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怀顺.高一历史课史料教学探析[J].黑河教育,2016.04:53-54

[2]杨路.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高一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三

关键字:高一学生;历史课程;归纳能力

高一年级的学生处在初中结束高中开始的初期,对于高一历史学生习题出错内容的总结,希望能发现一类性质的问题,并能进行总结,从而透析出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从学生的学习视角出发,以期能够做到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道题是:

对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A.两者始终处于对立状况

B.处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C.随城市发展而动态发展

D.前期协作后期转向对立

此题中,除了选择正确选项C之外,其他同学选的最多的是D选项,即大都认为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是前期协作后期转向对立,当然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A选项,两者都忽视了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除了对立之外,也可以与领主协商,花钱赎买,否认了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是随城市发展而动态发展的状况。究其原因,一为学生对题干和选项了解不够透彻,二则是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史实。

另外一道题目则是:

右图是一张反映西欧中世纪的附庸向领主宣誓效忠的图片。让我们想象一下图中的细节,选择合适的词汇填写空格,完成未写完的句子。 这种场面发生的时间至少在_______以后;图中坐在椅 子上的人物被称为______;跪在地上的人物被称为______。 坐在椅子上的人物对跪在地上的人说:“我把_______和 对土地上的人的统治权授予你们,你们该为我做些什么?” 跪在地上的人物把双手伸向前者,放在他的双手之间说 “我以口和手向你宣誓:我将______________。”

A.服兵役 B.采邑改革 C.土地 D.附庸 (或封臣 ) E.领主(或封君)

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是选择题干下面的选项,而是直接填的其他答案,如直接在空格处填写的“八世纪”、“六世纪”、“封建主”、“君主”、“农奴”、“臣属”、“自由”,或者选择错误,如在“我以口和手向你宣誓:我将__________”处填写“AD”。这道题填错或者选错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好好审题,另外一个原因也反映了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对于第二个原因,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反复强调、梳理史实等增强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把握了解。

上述两题虽然题目不一样,但是有相似性和共通性。学生在课后做练习册的时候是可以翻阅教科书等资料的,但是仍然出现史实混乱的情况,侧面上透露出学生可能复习的程度稍有欠缺,对于考察的知识点没有准备到,或者是当时课堂上没有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没有将讲过的知识点内化。对于此种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生理上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初步懂得人生目的与价值,初步认识奉献与索取,逐步建立起实事求是、勤奋踏实等心理品质的关键阶段。而高一年级的学生正是这个阶段的开始。但是此阶段由于许多学生因没有中考的壓力,又因对三年后的高考没有紧张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而且可能会因为初中学过类似课程更加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产生懈怠心理。“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从中考后的休息、放松回归到紧张的学习,还不大适应”[1]。由于粗心或者对课堂知识把握不牢导致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现象,也算是松懈心理的一种体现。另外,“由于课程设置的增多……学习竞争的增强,这些使学生往往感到新鲜、紧张,甚至苦恼”[2],学生不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好课后练习,可能一部分因素与此相关。因此,对于出现类似于例题中的错误也可管中窥豹。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还有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总结归纳性的题目不能直接找到答案。

第二、高中历史学科上的特点

对于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的高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历史课程的学习从知识结构和概念、方法等都有变化。初中阶段学习方法以记忆为主,对于学生的察与分析等能力相对于高中阶段没有过多要求;而到了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知识点增多,综合性强,而且以理解和应用为主,思维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3]。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每课时的学习任务有所增加,课程内容的性质是知识性大于趣味性,即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历史故事的了解,更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灵活运用。比如第一道题目考查的是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关系的相关内容,但是不是直接考查教科书上面的中世纪的史实有哪些,而是需要学生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答案,第二题的设计主旨亦然。

第三、高中教学方法

因为从《历史课程标准》中可以了解到“历史课标在具体目标分类上,仍以识记层次为主,占全部培养目标内容比重的70%;而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更重视能力培养的层次只占30%。”而且《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能力培养的规定,以培养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为主,所以,教师在课程目标上,仍是以知识传递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对于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性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因材施教,即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进行教学。首先,帮助学生转变身份认同,让学生认识到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的不同。增强学生认识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高中与初中的区别;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有附属初中的高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带动初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高一的学生再帮助初中学生的实践中体会到自己是高年级学生的身份,并加深对这一身份的认同;或者通过高年级学生或本校高中毕业生的讲座交流,认识到自己高中生的身份。其次,关于学生适应速度慢,与同学交流困难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同班组织素质拓展活动、全班分组进行历史知识趣味竞赛等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另外,针对学生心理压力和自卑的问题,帮助学生积极疏导,帮助其树立掌握基本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第一要素,不过分注重成绩的学习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成绩的波动而过分影响学习状态,乐观面对失误,且积极改正。另外,还应该通过由易入难的形式,将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转换为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思考,逐步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nlc202309012350

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与兴趣,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各抒己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分析的文献资料可以搜集一些难度适中的,如讲述世界史的内容可以找一些英文故事资料,讲述中国古代史让学生分析古典文献中的桥段,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抢答,或者彼此为对方小组搜集资料让对方作答,答对加分打错扣分,营造一个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高一学生对于难度适中,全体都能参与的竞赛相对于一问一答的提问回答模式总是更喜闻乐见一些。另外,要注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反过来通过历史知识的分析也可以更好的认识现实。也可以通过课外游戏或者组织社团的方式,将历史事件通过角色分配演绎出来,可以故意设计错误的剧情,并让作为观众的同学结合史实评议表演的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与观看表演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实践的积极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进行教学的学段衔接实践。分别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实践。“初一、高一的学科教学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做好与小学、初中的教学衔接及过渡。”[4] 做好衔接工作,第一,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学段衔接。寻找高一历史与初中历史具体内容的连接点,根据初中历史的相似内容衔接到高中历史的同一内容,并进行深入讲解与拓展,让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上产生回忆与对高中历史新知识的共鸣。具体做法可以是通过列表对比分析,统计初高中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衔接方式,突出重点与分析难点。第二,对学生做好学情调查,调查清楚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的历史基本知识,对其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方便进行全班进度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有机嵌入新的知识,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5] ,不断裂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基础——巩固上完成提高,促进学生转变学习历史的方法,了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探究能力。进行学情调查的方法则有简单直接的课堂考试、访谈或者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历史学习水平,根据课堂练习、课堂互动情况作为参考信息。第三,及時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省、总结,分析自己在历史知识的衔接工作中的得与失,对于例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通过给学生列举类似问题让学生选择来检验巩固效果。第四,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关注自身教法与学生学情的统一。加强对高一学生观察、归纳的训练。通过材料分析等问题让学生观察归纳材料提供信息,对于学生答对的方面及时积极鼓励,对于学生不能够想到或者答好的地方,积极引导,诱导学生逐渐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对于学习出现困难或者学习方法不当的铜须,进行耐心指导,帮助其克服。对于不能起到作用或者不合适的教学方法,要积极改正,以学生为出发点,积极听取学生意见。

总之,在面对初中刚毕业的高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并主动帮其客服,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与此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法,做到教法与学法链接。此外,还应该加强交流与学习,汲取其他老师教学所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当然,全文诸处只是从日常学生的习题中得出的些许方法,教法需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的检验,并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取得发展,希望以后能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编.课程教材改革实验(2003-2004)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2]柳州市教育局编.心海导航柳州市“十五”期间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选集.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30.

[3]朱仁宝主编.做一个创新型班主任——现代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50.

[4] 林华玉等著.中学教育整合模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04.

[5] 张卫良著.“明治之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37.

4.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四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五

就通史与专题的关系的理解: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教师们对它已习惯和适应了。而今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刚使用,教法也在探索中,老师们很不适应,再者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几乎空白,故而高中历史教学压力很大。

为此我以为应抓住下面几个环节方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但在过度阶段应立足于传统。即重视高考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在此前提下,以新教材做为素材,对重要的.考点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过程中感悟人生。

操作程序:

A.课前预习演讲(引导学生把握教材整体线索)

B.对重点段落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激发兴趣)

C.通过史实回忆、史实梳理、分析得出理性的结论(让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D.作业或测试(笔试+口试+小论文)(反馈新课标掌握情况)

6.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篇六

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历史主观题命题方式的发展演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试题多是引用新材料和相关图表,构成一种新的问题情景,充满一股生气,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在设问方面,分层设问,层层推进,既有课本基础知识方面的提问,又有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联系实际说明问题能力方面的提问。总之,主观性试题的这种命题方式,变以往的单纯性材料解析题和单纯性问答题为材料、图表、文字结合型综合问答题,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导学生致力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克服猜题押题倾向,有利于选拔学习能力出类拔萃的人才。

那么,怎样解答这种新型的历史学科主观性综合题呢?

第一,要认真审“材”,读懂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从中发现、判断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xx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为例(这是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最典型、构思最好、结构最佳的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问答题),这道题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两段文字材料均为文言文,四幅砖壁画画像均标以名称(“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我们在读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重要的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透露出来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其中,有提示时间的,如“汉武帝时期”、《汉书》、《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盐泽”、“起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沿线”;有展示史实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领护”、“筑敌台三千”、“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全盘把握,重点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语”,做到“一切为我所用”。倘能较为清楚地阅读和正确地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为下一步解题做好了重要铺垫。教

7.新课程高一历史教师的导读作用 篇七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能力, 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一新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材的阅读开始。但由于初中历史学习只着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一般观点的了解, 学生甚至不需要看教材, 只是在考试前背老师提供的复习提纲就可考高分了。这就使初中学生升上高中后基本不具备历史阅读能力, 再加上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 包含大量历史原始资料、图表, 尤以笔者所用的人民版教材为甚。这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难度, 往往是一个子目的内容阅读完还是云里雾里, 更谈不上获取准确信息, 理解运用都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 获取准确信息, 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高一新生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的基本架构

引导学生看教材的目录, 这是宏观把握教材的一个重要方法。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为例, 在正式开始学习前, 笔者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的目录, 说说教材编排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容易得出答案:从专题一至专题五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 专题六至专题九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世界的政治。用一句话概括必修一的内容就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具体到每一个专题, 比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含的三个课时的顺序分别为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如果学生自己去看就很容易把三个课时的内容割裂看来, 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 让学生明确三个课时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美苏争锋, 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至80年代末两极格局下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学生明确了三个课时的关系后, 就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历程明了了。这样从宏观上把握, 再从微观上去具体学习每一课时就容易理解多了。

二、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部分

高一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的很大区别在于学习范围向历史事件的两头延伸了。初中历史着重于对历史事件过程的描述, 而高中历史则更多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高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丰富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 即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 并将其运用到教材的阅读中去, 构建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完整结构。以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二课时 《走向 “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为例, 在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后, 让学生说出这个课时所包含的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 结果学生基本上无法说出本课的结构。这就需要教师的分析引导:第一个子目 “六王毕, 四海一”是分析秦朝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 第二、第三个子目“海内为郡县”和“百官公卿”是介绍秦朝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最后补充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学生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经历了高一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基本上能独立阅读教材了。 仍以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专题第一课时 《美苏争霸》为例, 学生自主预习后能轻松地提取有效信息:第一个子目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第二个子目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介绍了两极格局形成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善于运用教材正文的补充资料、图表

新课改后各版本教材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运用大量原始资料、图表, 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又可作为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此部分内容, 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比如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 学生接触到两个新的历史概念: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教材正文部分并未直接解释这两个历史概念, 而是在知识链接中做了补充介绍。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补充材料, 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历史概念, 再去探究教材中这两种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就容易了。又比如说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来辅助教学,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中, 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学生通过对上述两个表格的比较, 可以提炼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 并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几个国家同时期发生。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 纺织、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成为资本主义的支柱产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动力是蒸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机器动力,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这两个表格, 就可以从纵向深化学生对西方工业化进程的理解。

总之, 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高一历史教师应立足教材, 从教会学生读懂教材开始,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历史阅读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能力, 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材阅读开始。文章从引导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的基本架构、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部分、善于运用教材正文的补充资料与图表这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的教材阅读能力。

8.高一历史教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史观教学;多元史观;高一历史;历史教学

2008年我省加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大潮,我校教师经过5年的课改理论学习,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改变。为适应高考能力考查的需要,高三教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普遍认识到史观教学的重要。然而,很多身居高一教学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却认为“高一历史应该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根本,没必要讲太多太深的理论”。对此,我个人持相反观点。我认为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应该从基础抓起,学生对历史资料的正确理解、对历史现象的准确辨识,只有在相应史观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忽视史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的教学,如同新瓶装陈酒,只能是形式上的刷新和变更,教学内涵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我主张在高一历史教学中渗透多种史学观点,让学生早接触、早受益。本文主要围绕多元史观在高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身在信息膨胀、文化多元、科技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对能力的需求高过对知识的追求。这种能力要求包括人们能自主地获取最有效的信息,清晰、扼要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也包括人们运用独立思维能力面对复杂的环境解决现实难题、作出合乎主流价值观判断的能力。然而我们的历史学科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果教师不注重能力培养,或重视了但不得法的教学方式都有可能让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思维方式和“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新课程教育的目标,也不能适应新高考能力考查的趋势,更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才。俗话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以初中知识为背景,在学习高中基础知识时完全可以引进适当的理论做指导,使我们的教学变得高瞻远瞩。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史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并把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引进课堂,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学习。

我的做法:我通常会在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导言课中告诉学生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史学观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史学界一直坚持的史观——唯物史观。第一节课我只要求学生对多元史观有个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应用的心理准备。然后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需引进一些史学理论来指导教学活动,拔高教学层次,提高学生认识。

二、多元史观在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应用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如果是初次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思考,还可以降低难度,给出历史结论后让学生一一辨识同一事件不同结论是在不同的史观指导下得出的。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问题的难易。

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历史,适用于中国古代线索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把握;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兴起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适用于对近现代史的把握。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适用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总之,多元史观应有机结合而不是对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同时也要注意唯物史观仍然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史观,尤其在必修一的教学中应用更广泛。

2.要把握引入和利用的“度”

毕竟我们面对的是高一学生,在应用史观教学时应避免过深、过难,学生只要能了解其主要观点,能利用该观点分析认识教材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或现象即可。我们的目标是“要打破传统的闭塞的课堂教学,打开学术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史学研究上的新鲜空气。”(著名历史教育学家赵恒烈)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而不是让高一学生搞学术研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别引进相应观点,用来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

3.要合理设置问题,适当练习

没有相应的练习,对于学生而言,各种史学观点都将是一堆不具有实在意义的历史名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能生巧”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我们不能为了练习而练,不能生搬硬套,强行植入史学理论。我们需要选取合适的素材,设置合理的情景,对不同史观加以科学的应用。

总之,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形状各异的多面体。多元史观的出现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多种视角,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史观教学应从基础抓起,从高一开始接触训练。史观教学深入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今后的人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9.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篇九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一)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步伐前进,以确保高中历史教学和教学质量的稳步前进,从而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学习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教科书选取的是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主要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换句话说,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及其个人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国际方面的言论和活动都是政治。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共十二个班近700名学生,生源质量参次不齐,教学上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又要进行一定的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四、具体工作

本学期工作的重点是凭借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动力,加强高一历史基础教育,同时不断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历史教学及教研质量;加强教材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高一历史学科水平。

1.制定落实教研活动计划

(1)完善备课组工作,每周两次,常交流、多研究。

(2)结合学校月考制度,做好平时测试工作,认真、及时批改,重点同学要面批;分析、总结,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查漏补缺。

(3)认真完成听课计划,能够每周听一节课。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好集体备课,完善课堂教学,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对高一的新授课,认真组织备课,分解教学过程,从细节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抓好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按照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的要求,着重提高课堂即时效率,从“严、精、活、实、高”五方面来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堂堂有收获,节节见成效。

(1)开设高一历史新授研讨课。从能力角度出发,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重培养运用生产力标准、实事求是、宏观与微观、人类文明演进四个理论尺度。

(2)在高一的历史课中认真抓好素质教育,结合高考改革形势,在抓基础知识同时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3)展开对循环大课堂教学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将对“循环大课堂教学”进一步进行探讨,对阶段性研究及时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解决,适当调整研究计划。在这一学期中,准备将“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定型,严格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一步深化模式理念,完善研究的各项工作。

4.抓好学案的制定与使用(电子备课)

学案的制定要分工合作,先确定好主备人,再进行集体通研,最后定稿。学案要精选资料,精选试题。

5.落实单元考试,做好成绩分析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1)认真出好每一份试卷。备课组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2)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成绩统计。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完善课堂教学。

(3)密切注意历史优差生的转换。通过测试发现差生,重点进行原因分析、方法指导。

6.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撰写教研>教学论文

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综合提高教学能力,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同时能总结教学心得,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努力提高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总之,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它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认真去教授、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让学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二)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实验为中心,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 学习人教版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一些规律,以及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经济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二在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修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在学习过程中,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其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较大。

2、学情 分析:

高中历史教材是模块与专题结合,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初中的通史知识作为背景,学生初中历史知识大部分掌握得不错。但高中历史教学和初中历史教学有所不同,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稍适应高中教学模式,这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我要担任六个班级的历史教学,每个班级的学生水平、学习氛围等不同,因此需要有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教学方法。另外,历史一项被认为是副科,学生大多想学理科,对副科态度爱理不理,因此本学期一方面要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要增加相关知识点高考题目的训练,让学生对历史高考有所了解。

三、教学措施

新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第一是备课,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 集体备课的 的基础上 设计符合所教班级的课件,提前一周手写课时教案。另外,作为新教师要结合高一历史组同事的课表,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第二是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具体而言,上课首先要 明确单元及课时目标 是上课的首要任务,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目标,及时反馈,合理调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导入是课堂的开始,好的导入语能迅速吸引学生到课堂,因此要 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好 导入部分,为实施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讲课的过程中,重点要突出,讲授要得法,要在重点、难点和关键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现象。经过一个学期的上课,我发现这是我在课堂上没有达到的地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没有很突出。此外,还要注意 启发式教学。历史知识的一般讲述过程看起来有点乏味,容易使学生从课堂中抽离出去,因此 知识 讲述要 富有启发性,努力做到科学准确,深入浅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时刻吸引着学生。注重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上好历史课应该做的,比如有启发性地提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等。最后,课堂重训练。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心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训练过程,课堂习题配备要精当,有梯度,使优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训练。

第三是布置和批改作业。作业要适当,适当的题量,适当的难度。根据 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难易适度,有层次性 地选择题目,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交作业时要求学生做到 “独立、按时、整洁、规范”,逐步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对 于 学生 的 作业 要 及时全批全改,对欠交作业的学生要登记、处理,并及时做好作业的讲评工作。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三)一、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同时也对我的教学风格适应了。但是大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而只是在考试之前才看书。结果导致考试只能取得五六十分左右的成绩而难以得高分,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三、教学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4、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6、充分发挥个人自身优势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温暖安定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四、教学进度:

10.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篇十

高一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七、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四川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第13周: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4周: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

第15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讲评练习

第16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7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讲评练习;

第18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第19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0周:期末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

四、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1最后3个专题和必修2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重点专题是1、2、3、5、7、8。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再详尽一些。

(2)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专题经济史的学习,要求对通史知识要熟悉,所以部分学生会感到相当困难,容易造成记忆混乱。只有多强化和理解。

3、师资状况:、高一历史备课组共3人,都有一定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五、单元、期中、期末安排见上面。

六、中心发言人及专题研究内容:

第1周:;教研

第2周: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周: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5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6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7周: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8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9周: 期中复习

第10周: 期中复习

第11周: 期中考试

第12周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第13周: 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4周: 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

第15周: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6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7周: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第18周: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第19周;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0周:期末复习

第21周: 期末考试

七、试题命题及审题人:

1、如果月考考历史,我和曽丽娟则一人一次,如,第一次月考我出题,曾则负责审题,下一次相反。

2、周末作业现在不准布置历史,所以历史作业是上课完成,主要依据《导与练》

八、历史选修课主讲人姓名及讲座名称

一、历史未解之秘

(一)二、大国崛起的探索)

三、百家讲坛

四、历史未解之秘(二

五、大国崛起的探索

(二)六、历史未解之秘

(三)七、百家讲坛

依次类推。篇二: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根据这些新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工作整体工作部署,制定本学期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各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有的班级中考成绩在高分以上的较少,中等分线以上的人占大头,中考成绩低。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学生的基础较一般,认知能力水平低下。本学期是高一年级新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处于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面孔、手握新教材,这一切决定了高一新生必然有一个或短或长的心理适应期、心理调整转轨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排斥情绪。高一新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上也面临着调整,高一新生同时也面临初、高中教材所述的知识点衔接问题。初中时强调记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高中则更多地强调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运用。对历史而言,则是形成正确的史观,充分发掘教材及相关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并运用正确的史观和历史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形成能力。高一新生来自于全县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乡镇,原学校不同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应积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努力推进学生差异性发展。由此,“新”是高一学生的一大特点,“新”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具有更多的塑性。为此,作为高一年级任课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做足“新”的文章,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在“塑才”的征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形,本着小步子,高频率,勤练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

二、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28课进行阐述。容包括中国和外国,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全本书共计八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文化是经济、社会在社会中的体现。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一学段的政治文明史具有先导性的作用。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 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三、、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学期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正确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必然性和对近代、现代的影响,进而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60%,优秀率为10%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70%,优秀率为20%

五、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六、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了解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测试标准,深度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课时设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题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4、因材施教。认真做好学生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调整工作,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把关注全面与关注学生个性有机结合,耐心辅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注重授课语言的精确,准确适用以下词汇“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知识迁移”

七、本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进度 2014年-----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教学进度表 篇三: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同时也对我的教学风格适应了。但是大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而只是在考试之前才看书。结果导致考试只能取得五六十分左右的成绩而难以得高分,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三、教学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4、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6、充分发挥个人自身优势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温暖安定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五、教学进度:将根据历史备课组安排的课时和内容策划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历史必修2规定的各项任务。2.教学过程中,在务求使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二,具体措施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4.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展开高效交流。

三、教学进度

1.第1-2周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 1 2.第3-5周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第6-8周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4.第9-10周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检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期中考试。

5.第11-12周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第13-15周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单元检测 7.第16-18周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8.第19周复习,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组 篇四: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完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必,共27课。具体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呈献给学生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全本书共计八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文化是经济、社会在社会中的体现。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一学段的政治文明史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二、学生状况

本学期是高一年级新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处于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的师资面孔、手握新的教材,这一切绝定了高一新生必然有一个或短或长的心理适应期、心理调整转轨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排斥情绪。

高一新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上也面临着调整,高一新生同时也面临初、高中教材所述的知识点衔接问题。初中时强调记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高中则更多地强调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运用。对历史而言,则是形成正确的史观,充分发掘教材及相关材料中的有

效历史信息,并运用正确的史观和历史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形成能力。

高一新生来自于全县不同的学校,原学校不同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应积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努力推进学生差异性发展。

由此,“新”是高一学生的一大特点,“新”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具有更多的塑性。为此,作为高一年级任课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做足“新”的文章,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在“塑才”的征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处、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要求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学期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正确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必然性和对近代、现代的影响,进而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教学措施 1.课标为本

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了解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测试标准,深度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课时设计。2.创新授课

创新课堂,上好每一节课。运用课前课时设计,采用问题教学法、学案导学法、讨论法等。关注课中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激活课堂,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归纳的能力。3.改进教法

用好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把“白板”引入历史课堂,充分利用其容量大、易于营造新的教学情境等特点,创设快乐和谐课堂,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4.及时总结

认真做好学生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调整工作,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把关注全面与关注学生个性有机结合,耐心辅

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篇五: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宋贵群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程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三、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五、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一)重点工作:(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方法。(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 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六、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上一篇:住宅小区风水规划策划下一篇:财务付款流程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