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精选8篇)
1.放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篇一
放射源使用和保管制度
为贯彻执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保障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做好放射源的安全保管和安全使用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 放射源的购买、使用、保管及其回收由专业的放射源保管员负责,并由放射源保管员建立放射源的使用档案。
2. 保管放射源的房间要求通风、防火、防盗,配备通风扇、灭火器、防盗门窗和相应的屏蔽设施等。
3. 放射源的采购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实验要求,在必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放射源到货后,由保管员依据放射源的防护要求做好相应处理后置入保险箱中保管,同时建立使用档案。
4. 放射源的使用必须在保管员的监督和具备放射源操作许可证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其过程必须符合相应的操作程序,并监测电离辐射强弱,保证工作的安全。
5. 保管员对放射源的使用情况做出登记检查,在放射源使用结束后及时放入保险箱中保管,保证放射源不丢失、不损坏。
6. 保管员必须定期对存放的放射源进行检查,记录放射源的防护水平。
7. 放射源的退役严格按国家规定手续进行,对失去使用价值的放射源做好保管和回收工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物理系2005年3月21日
2.放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篇二
环保部门从对放射性核素源管理的角度,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 按照放射性核素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分为五类。
第一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 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一小时就可致人死亡。第二类在没有防护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第三类源为危险源, 在没有防护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损伤, 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第四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损伤, 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第五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损伤。
2. 放射源的管理
(1) 放射源储存要有符合标准的源库, 且必须一天24小时有人值守。源库的选址应该远离居民区、学校、工厂, 宜选在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偏僻农田中。
(2) 运源车辆须符合GB11806《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放射性物品道路运输管理规定》关于运输车辆的技术要求, 由主管部门依法办理相关资质证件。运输使用要有专用的源车和源罐, 源车必须配备防盗报警装置和车辆卫星定位在线监控系统功能。源罐必须是双人双锁, 车辆每行驶50公里应停车对放射源经行检查并做好记录;源车的行驶必须按规定路线行驶, 运输途中, 源车行驶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运输途中如遇交通事故, 放射源受到危害, 责任人要立即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放射源的安全, 同时安排专人现场看护, 直到危害解除。高速服务区停靠必须停靠危险品停车场。
(3) 源出库要有借源记录、还源要有归还记录, 记录应一式两份, 保管员在放射源入库前应对放射源进行剂量检测, 合格后保管人员签字, 放射源归还后使用者必须向生产主管部门报备, 使放射源在可控范围。
(4) 放射源库属于要害部门要选用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员工, 各级部门领导要层层挂帅责任落实到人头。
3. 放射源的安全和防护
(1)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单位, 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 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2)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行业主管部门, 应当加强对生产单位安全和防护工作的管理, 并定期对其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 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 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置放射性标识的, 应当一并设置。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性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或者显示危险信号。
4. 放射性源现场的安全使用
(1) 放射性工作人员在从事本工作前, 必须接受放射性基础知识、放射性防护知识及放射性管理制度的培训考核, 经考试合格后, 由省卫生防疫部门发证, 方可上岗。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放射性工作, 必须经过相关部门培训考核合格方能持证上岗。工作后必须定期接受体检、培训和个人计量监测, 建立相应的档案并保存至脱离放射性工作20年。
(2) 在野外和无防护设施场所使用放射源要划出工作区, 设置放射性安全警示牌, 拉好警戒带, 设专人看管,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井场施工时, 配源工不得远离源车, 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配源工淋洗配源时, 必须佩戴铅围裙、专用手套、铅眼镜等防护用品, 操作时必须用专用工具, 操作迅速、熟练, 以减少个人辐射剂量, 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正确穿戴劳动保护和放射性防护用品、和用具佩戴个人剂量牌。
(3) 操作越快照射时间越短越好, 平时应用模拟源对本岗位操作进行多次练习。
(4) 操作时距离放射源越远越好, 可以根据本岗位需求制作一些长柄工具。
(5) 屏蔽防护操作时可根据工作需要制作一些屏蔽装置, 尽量避免放射源对人的直接照射。
(6) 各级生产部门必须根据本部门的生产活动, 对风险采取管理措施, 以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和环境破坏, 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 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应急预案。
5. 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
放射源使用单位应当经常对放射源做到自检自查, 放射防护的监督检查职责分别由县级以上卫生、公安和环保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和有关规定实施。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放射防护监督员, 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任命, 在其职责范围内实施监督管理。
6. 现场应急处置
(1) 放射源丢失事故应急程序
现场指挥应带领应急救援人员赶到事故现场, 到达现场后应对放射源丢失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放射源种类、活度的基本情况、险情发生区域的环境情况进行了解, 确定危险范围。如属于被盗, 事故发生单位应为公安机关提供详细资料及线索, 并认真配合进行调查, 侦破。
在采取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组织事故救援组进入放射源可能丢失的地点现场查找, 当应急力量不足时, 经应急指挥中心同意提请启动上一级救援预案。
凡探查到存在或可能存在明显辐射危险地点的情况下 (如存在强度较高的放射源或污染严重的房屋、场所、公路) , 组织事故救援组穿戴防护用品对事故现场立即实施暂时封锁隔离, 并撤出其中人员, 提请当地公安机关交通部门对隔离区域内的道路交通进行限制、疏导。
联系专业医院准备收治受到或怀疑受到急性辐射损伤的人员。
丢失放射物质找回, 经检测未发生泄漏后, 将放射源送回放射源库, 经应急领导小组同意后应急救援关闭。如发生泄露污染, 由专业人员去污后, 经应急指挥部同意后, 应急救援关闭。
事故处理完成后与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进行联系, 进行现场辐射监测, 并出据“现场监督意见书”, 为辐射事故的探查、评价以及事故控制、处理提供依据。
(2) 放射性误照射事故和泄漏事故应急程序
①现场总指挥确定危险区域, 对危险区域进行封锁、隔离。②联系专业医院准备收治受到或怀疑受到急性辐射损伤的人员, 并安排受照射人员入院救治, 并向医疗单位提供就诊人员的受照类型、个人剂量监测或估计结果以及他们受照情况。③与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省卫生厅放射防护监督所进行联系, 对误照射和泄露原因进行调查, 对事故发生区域环境进行检测, 必要时去污。④在受照射原因和泄漏原因调查清楚、事故现场达到安全水平后, 经应急指挥中心同意后, 解除封锁, 关闭应急救援。
(3) 放射源掉井事故应急程序
①现场总指挥应立即组织救援人员隔离事故现场, 撤离无关人员;②现场总指挥组织工程技术专家对掉井原因进行分析, 确定放射源可能所处位置, 根据钻井提供该井的基础资料及所有的测井资料, 分析井下情况, 制定打捞措施;③下自然伽马测井仪器, 根据自然伽马曲线判断放射源位置;④组合钻具把打捞器 (打捞蓝或打捞环) 接到钻具下面, 下到鱼顶5-10米处开始循环泥浆, 利用打捞蓝反复循环泥浆、打捞环反复循环泥浆, 循环一周后开始边循环泥浆边慢慢下钻至鱼顶, 循环一周后开始起钻; (注意:钻具在鱼顶处不要转动, 不要用力, 以免造成源体损坏, 出现放射源扩散污染, 另外循环和下放过程中应利用源抢检测泥浆动态) 。⑤打捞器出钻台后, 疏散无关人员, 打捞人员穿戴防护用品, 利用源抢检测判断打捞结果。
7. 结束语
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 我们广大从业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 和国家的法规, 做好放射性源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安全文化素养, 防护与安全乃至防范事故必须从深层次上解决人为因素问题, 也就是说, 既要开展安全与防护知识、技术技能的培训, 更要从决策层、管理层直到全体员工, 强化和提高防护与安全意识、概念和态度等基本的人文素质, 使安全成为一种风气, 变强制规定为自觉行动, 安全文化是强调的态度、作风和思维是抽象的, 反映在实践中的行为是具体的。对辐射安全文化绩效的评价, 可以从知识和能力、管理层的参与和承诺、员工授权与积极性责任制与奖罚制度多方面进行衡量。安全文化是一种手段, 强调人的因素在防护与安全的主导作用。把辐射安全文化的宣传与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建立辐射安全文化体系, 以综合评价值进行量化, 便于对放射性工作单位分级管理, 确定监督工作重点和监督频率, 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更好完成放射源的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核能和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保障核能技术的安全应用, 一直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放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是保障核能技术安全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 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与使用和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培训,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极为重要。核能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提高了生产和工作效率, 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取得巨大利益的同时, 电离辐射的危害也随之产生, 不仅威胁放射性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同时也伴随对自然界生态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的潜在危险。为了提高各类放射性工作人员对辐射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掌握防护技术,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避免事故的发生, 保证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确保辐射技术应用获取最佳效益, 我们必须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与使用。
3.放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成本核算;考核;效益分析
一、成本效益管理法概念及原则
成本效益管理法中,遵循配置原则、经济原则、实用原则和效率原则。其管理原则强调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规模、承担的功能、提供的服务量、服务范围、技术力量、人员配备来考虑配置必需的医疗设备,以满足医疗、科研、教学的需要。
二、实行放射影像设备的折旧成本效益核算
1.为了提高放射科员工积极性、成本意识和责任感,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设备使用率,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院科室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放射科室医学影像设备实行有偿使用,成本折旧,纳入科室成本核算。
2.采用年限平均法,该法又称直线法,其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x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x月折旧率。
3.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根据1998年国家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财社字[1998]148号)中医院专用设备的折旧年限参考建议,结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每台设备实际工作量情况,对放射影像设备折旧年限定为:折旧年限为6年的有CT、DR、MR、胃肠机;折旧年限为8年的有C臂血管介入机、乳腺钼靶机。
三、实行放射影像设备维修保养成本效益核算
1.对于放射影像重点设备及使用率高的高精设备,科室每年一般会购买保修(如CT、MR、DR等)。技术维修采取内部计费方式,所收费用以成本形式计入科室支出。技术维修费用的构成:综合维修费=零配件费+耗材费+专用维修设备费+运输劳务费+技术服务费。
2.对于许多设备的小故障或软故障,科室技术员通过咨询工程师或自学排除故障,为医院科室节约大量维修费用。
从表中可知,通过对放射影像科影像设备成本效益管理,提高职工成本意识,增加员工责任感,2012年为医院节约维修费11.4万元。
四、放射科影像设备的教学、科研业绩考核
1.大型医院特别是高校附属医院,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需依靠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医疗设备。
2.由于教学科研业绩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结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是高校附属医院的特点,通过对教学科研的考核,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按照科研项目、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按科研积分给予奖励。鼓励职工参与教学和科研。
五、放射影像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1.通过成本效益管理,使维修合同成本大大降低,2012年医院购买大型影像设备全额保修合同仅CT和MR,在签订MR维保合同时,还要求公司免费移机一次,为2013年放射科搬家MR移机节约了近20万元,另根据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放射影像设备使用具体情况,血管介入机、DR及乳腺钼靶机、胃肠机2012年均未购买维保合同,为医院节约50余万元,合计节省资金70多万元。
2.未购买维修合同的影像设备,在维修保养方面由于实行成本效益核算,加强管理,科内控制度完善,责任心和成本意识增强。
3.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作为高校附属医院,完成各项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教学科研任务顺利完成任务。
总之,我们通过对放射科影像设备应用成本效益管理法的实施,使放射科整体影像设备的确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9.20.
4.放射科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篇四
为规范医院设备的维修管理,提高设备维修的透明度,严格设备维修审批程序,特制订如下设备检测维修管理制度。
1、严把设备故障的确认关。对于出现故障的设备,要认真进行检测,在送修或自修之前,各科室应向设备科提交故障诊断书。
2、对于在免费保修期内的设备故障。各科室可及时、直接与厂家(公司)联系,或转告设备科联系。
3、对于在免费保修期外的设备故障。在维修之前,责任人应会同维修人员进行认真检测,然后填写维修申请卡,连同诊断结果、维修方案等一并保存。
4、对于人为造成的设备故障。该设备在管理上归属的责任人应责令肇事人员承担必要的维修费用及其它费用。严格执行“损坏公物要赔偿”的原则。
5.放射源设备检修及维护制度 篇五
为了保证放射性仪器设备安全运行,做好放射性仪器设备检修维护保养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从事放射性仪器设备工作的检修和管理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二、明确岗位职责,坚持“谁使用,谁维护”的原则,确保放射性仪器设备安全运行。放射性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做好详细的使用记录,经常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三、未经批准不得拆除放射源。发现有损坏的情况要及时检修,对于不能自行检修的,必须请有资质的专业人士维修。
四、检修人员必须持有《辐射工作岗位证》,要熟练掌握所使用的放射性仪器设备的性能、工作原理、操作规程、维护保养常识。
五、检修过程中,必须确保放射孔关闭并有辐射监测设备进行现场监测。检修结束后,要填写情况报告,将检修后的监测结果留档,维护场所的安全防护与屏蔽等安全设施及警示标志。
六、使用人员按规定认真做好并保存好仪器设备维修记录。如出现重大故障,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防止放射源泄漏,并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七、放射源出现故障,必须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检修。
6.放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篇六
核发《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验收标准
根据国务院《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医疗机构使用放射性药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验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
1.凡使用放射性药品的医疗机构须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申请表》(一式四份),并按本《标准》第三项规定报送有关资料。
2.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单位全部资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按本《标准》要求,及时对申请单位进行验收检查。经检查验收合格并征求同级卫生、环保部门同意后,发给《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二、《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类别 1.《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一类)2.《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二类)3.《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三类)
4.《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四类)
三、申报资料
1.《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申请表》; 2.医疗机构自查报告;
3.诊、治项目及使用放射性药品品种; 4.各类人员简况及上岗资历证明。包括受教育情况,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工作经历,技术职务,科研成果等;
5.仪器、设备和房屋设施情况; 6.有关规章制度;
7.《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8.当地卫生、公安、环保部门分别发放的《放射工作卫生许可证》复印件,《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登记证》复印件和环境影响评价批文的复印件。
四、许可条件
(一)《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一类)
1.放射性药品使用范围
使用体外诊断用各种含放射性核素的分析药盒。
2.人员
(1)具有医学院校毕业、经核医学专业培训半年以上,并获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2)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经核医学(放免)专业培训,从事本专业三年以上的技术人员;
(3)操作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应持有卫生行政部门发给的《放射工作人员证》。
3.仪器与设备
(1)具有表面沾污监测仪、加样器、计数器或液体闪烁计数器、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冰箱等;
2(2)具有满足辐射防护要求的储存、操作、废弃物处置等设备;(3)具有洗刷、清洁等器具和设备。4.房屋设施
(1)具备临床检验用的实验室, 并且内墙表面平整、光洁,操作区的地面应易于去污、清洁;
(2)实验室设通风设施,具有器具洗刷和卫生清洁设施;(3)具备防昆虫和防尘设施;
(4)具有满足辐射防护要求的存放含放射性核素的分析药盒和废弃污物的设施;
(5)具有安全防盗设施。
(二)《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二类)1.放射性药品使用范围
(1)体内诊断、治疗用一般放射性药品(系指根据诊断、治疗需要,对购入的放射性药品进行简单的稀释或不稀释用于病人的品种。如碘[131I]化钠口服溶液、邻碘[131I]马尿酸钠注射液、氯化亚铊[201T1]注射液等);
(2)即时标记放射性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的已配制完成的含锝[99mTc]注射液。
2.人员
(1)具有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经核医学专业培训1年以上,并获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从事放射性药品治疗的医疗机构,还必须配备核医学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2)操作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应持有卫生行政部门发给的《放射工作人员 证》。
3.仪器与设备
(1)具有表面沾污监测仪;
(2)配备满足辐射防护要求的储存、操作、废弃物处置设备;(3)开展体内放射性药品诊断:必须配备经标定的活度计(井型电离室)、功能测定仪(甲功仪或肾图仪)或显像设备(闪烁照相机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
开展体内放射性药品治疗:必须配备经标定的活度计(井型电离室)、显像设备(闪烁照相机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开展甲状腺疾病治疗的必须配备甲功仪。
4.房屋设施
(1)具有与诊断和治疗相适应的实验室和病房;使用含等效活度1.11GBq以上的碘[131I]或其它核素放射性药品治疗的医疗机构应有专用病房;
(2)实验室内墙壁表面平整、光洁,操作区的地面应易于去污、清洁;(3)实验室内设通风橱;具有放射性药品用具的洗刷和消毒设施等;(4)具备防昆虫和防尘设施;
(5)具有满足辐射防护要求的存放放射性药品和废弃污物的设施;(6)具有安全防盗设施。
(三)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三类)
1.放射性药品使用范围
(1)《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二类)规定的放射性药品;
(2)采用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及配套药盒自行配制的体内诊断及治疗用放射性药品;
(3)采用市售自动合成装置自行制备的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
2.人员
(1)具有《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二类)规定的人员;
(2)具有负责放射性药品的配制、质量控制的专职技术人员;
(3)具有掌握核物理或辐射计量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
3.仪器与设备
(1)达到《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二类)规定的相应条件;
(2)具有保证无菌操作的净化设备;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还应具备加速器、自动合成装置、高能正电子成像设备;
(3)具备储存配套药盒的冷冻或冷藏设备和满足辐射防护要求的存放放射性药品和废弃污物的设备;
(4)具备与所用放射性药品质量检测相适应的检验仪器和设备(如:测定化学纯度的纸色谱分析条件及仪器等)。
4.房屋设施
达到《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二类)的要求;制备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的还应有相应的制备和放射防护设施。
(四)《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四类)1.放射性药品使用范围
(1)《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三类)规定的放射性药品;(2)可研制和使用放射性新制剂以适应核医学诊治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研制范围仅限国内市场没有或技术条件限制而不能供应的品种。
2.人员
(1)除具有《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三类)规定的人员外,还应有10年以上核医学临床工作经验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2)具有核医学技术专业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
(3)具有药学、化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的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4)具有核物理或生物物理学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核物理或辐射剂量学专业技术人员。
3.仪器与设备
(1)达到《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三类)的要求;
(2)具备与研制放射性制剂相适应的基本仪器和设备。包括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效学、内辐射吸收剂量等实验所需仪器、净化设备和配制设备等。
4.房屋设施
(1)达到《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三类)的要求;
(2)具备与所配制制剂相适应的配制、净化、质检和放射性制剂研制的实验室设施;
(3)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实验的基本条件和设施。
五、管理制度
申请《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应由主管院长、核医学科主任等有关成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使用放射性药品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并建立以下制度:
1.放射性药品采购、登记、使用、核对、保管及注销制度;
2.放射性药品配制、质控及记录制度;
3.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4.体内放射性药品使用、观察制度;
5.卫生防护和废物处理制度;
6.放射性药品不良反应、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处理及报告制度;
7.研制放射性制剂的申报制度(仅限第四类);8.其他制度。
六、附则
对用于诊断幽门螺杆菌的尿素[14C]呼气试验药盒和尿素[13C] 呼气试验药盒暂不核发《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7.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与维修管理 篇七
关键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维修管理
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即可正式投入使用,但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用初期还应根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情况,建立设备的管理,制定有关的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使用要求做到安全、合理。一方面要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超负荷、超性能、超范围使用,造成设备过度磨损、寿命降低、导致事故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设备维修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加强设备使用的安全和维修保养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使用初期安全管理内容;设备使用期安全管理一般要求;设备维修的原因分析;设备维修要注重技术更新改造;把好备品备件的质量关;加强维修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对可以利用的备品备件的维修;坚持日周月保养制度。
1 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
1.1 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即可正式投入使用,但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1.1 编制设备管理制度文件
设备投入使用前应编制的技术资料:(1)设备使用管理规程,如保养责任制、操作证、交接班、岗位责任制等;(2)设备安全操作与维护规程;(3)设备润滑卡片;(4)设备日常检查(点检)和定期检查;(5)其他技术文件。
1.1.2 培训操作工人
通过技术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设备性能、结构、技术规范、操作方法,安全、润滑知识,明确各自的岗位技术经济责任。在有经验的师傅指导下实习操作技术,达到独立操作的水平。工人的培训教育一般分为厂、车间、班组三级,厂级由行政部主抓,各部门与安全科配合,分别负责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教育;车间级由车间主任组织工人培训教育;班组教育由班组长负责。
1.1.3 其他
(1)清点随机配件,配备各种检查维修工具,办理交接手续;(2)全面检查设备的安装、精度、性能及安全装置。
1.2 使用初期安全管理内容
设备使用初期是指从安装试运转到稳定生产这一段时间(一般为半年左右)。
加强设备使用初期管理,是为了使新设备尽早顺利渡过早期故障,达到正常稳定地用于生产,满足质量、效率、安全的要求。加强设备初期管理还有利于发现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到使用初期出现的各种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信息反馈,及时纠正与处理。使用初期还应根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情况,建立设备的管理,制定有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使用初期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安装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联系处理,以保证调试投产进度。(2)按照要求做好调试、故障、改进等有关记录,提出分析评价意见,填写设备使用鉴定书,供以后使用。(3)对使用初期收集的故障进行分析处理,如:向设计、制造单位反馈安装、调试方面的意见;向安装、试车单位反馈安装、调试方面的信息;向维修部门通报维修方面的建议;向规划、采购部门反馈规划、采购方面的信息。(4)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前建立的管理制度,有的不全,有的与实际可能有出入,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尽快补充、完善、健全设备管理制度。
1.3 设备使用期安全管理一般要求
设备使用要求做到安全、合理。一方面要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超负荷、超性能、超范围使用,造成设备过度磨损、寿命降低、导致事故发生;另一方面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设备因闲置而造成无形磨损。
1.3.1 实行设备使用保养责任制
把设备指定给机组或个人负责使用保养,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把设备的使用效益与个人经济利益结合起来,设备安全性与个人安全责任结合起来。
1.3.2 实行操作证制度
定机专人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考核,确认合格,发给操作证,无证操作按严重违章事故处理。
1.3.3 设备保养
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要求搞好设备保养,经常保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1.3.4 磨合
遵守磨合期使用规定。新出厂或大修后设备必须根据磨合要求运行保养,才可投入正常使用。
1.3.5 单机或机组核算制
定额为基础,确定设备生产能力、消耗费用、保养修理费用、安全运行指标等标准,并按标准考核。
1.3.6 使用环境
创造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确保设备安全使用,充分发挥效益。
1.3.7 生产计划的安排
合理组织设备生产、施工。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安排维修时间,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使用与维修发生矛盾时,应坚持“先维修,后使用”的原则,防止拼装设备。
1.3.8 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队伍
现代化设备需要掌握科学知识技术的人员来操作、维护与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设备的作用。
1.3.9 总结、研究
坚持总结、研究、学习、推广设备使用管理的先进科学知识、技术和经验。
1.3.1 0 建立设备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包括设备使用说明书等原始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运转记载、点检记录、检查整改情况、维修记录、事故分析和技术改造资料等收集、整理、保管。
2 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
2.1 设备维修的原因分析
2.2.1 内部因素
由于设备使用年限的加长,其老化程度逐渐加剧,所使用的备件由于设备的长期运转逐渐磨损,必须对由于磨损而无法满足产品质量和设备正常运行需要的备件进行及时的更换,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因此,设备的维修费用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加长而呈增长趋势,会造成产品的生产成本日益上升,企业的产品生产利润降低、效益下滑之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企业采取在利润点及时进行设备更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2.2 外部因素
由于各厂所使用的备件的供应商很多,故此备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备件的使用寿命也长短不一,由于劣质备件掺杂其中,致使维修人员一时难以掌握备件的使用寿命及其更换周期,在生产与维修相矛盾时,容易造成对备件的误换,如果维修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就会造成备件的浪费,当然在这里也不排除维修人员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准确判断故障点的问题。为此可以通过备品备件的管理以及激发维修人员努力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来解决。
2.2设备维修要注重技术更新改造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经实践证明,新技术的应用对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对降低设备的维修费用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原来比较昂贵的备件价格降到了一个相当合理的水平,具有极其良好的性价比,这在常用电器件方面表现得极其明显。例如:在设备的维修中,大量采用接近开关代替原来的微动开关,使设备的故障率得以大幅度的降低、备件的使用寿命得以数十倍的延长,有效地降低了设备的维修费用,同时由于电子器件的可靠性要明显地高于机械备件,故此也使设备的可靠性得以大幅度的提高,使设备动作更加灵活可靠,设备的有效作业率得以较大幅度的提高。
2.3 把好备品备件的质量关
备品备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备品备件的使用寿命以及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设备维修范围。一个品质优良的备件,不仅可以使维修人员能够迅速及时地解决出现的故障,而且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相反,一个品质低劣的备件,不仅不能解决设备中出现的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故障,降低系统的可靠性,甚至酿成大祸。
下面举一个实例说明这个问题,在设备中接触器是最常使用的电动机驱动部件,在对锅炉引风机的一次维修中,发现主机的主电机接触器损坏,必须更换新的接触器,到仓库领了一个同型号的接触器对原件进行了更换,更换后故障得到了排除,但经过几十分钟的运行后,发现主电机速度与原来相比要慢很多,并且温升较大,经检查发现接触器振动十分厉害,于是拆下接触器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接触器的短路环一个已经破碎,另一个也已经断裂。由于短路环损坏,新的接触器无法使用,只好重新更换新的接触器。由于接触器的质量低劣,本来可以在几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维修时间却增加数倍,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增加了设备的维修费用,并且还差一点造成电机损坏的严重事故。由此可见劣质备品备件的危害性。劣质的备品备件即使一时能用,其使用寿命与正品备件无法比拟,甚至还会使维修陷入歧途,增加了设备的维修时间甚至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影响到企业的信誉。
为此,把好备品备件的质量关至关重要,备品备件首先要选用有严格质量保证体系的大厂的备件,不要图一时的价格便宜选用无质量保证私人小厂的产品。有严格质量保证的备件价格可能要高一些,但是,该备件的使用寿命要比劣质备件长得多,并且选用优质的备件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为设备的有效运转提供有力的保证。
2.4 加强维修人员的责任心
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延长,设备日益老化是一个谁也无法更改的事实,对老化备件的更换随时都可能进行。因此,备件的更换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维修工的手上,存在着“许多人为掌握更换”的因素。因此,在维修中就需要维修工掌握备件的使用情况,大致估算出备件的损坏时间,准备好备件,以备在备件损坏前进行及时更换,这样既减少设备的维修时间,又避免了备件的浪费,降低了仓库的库存,达到预防性维修的目的。这就要求维修工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和较强的责任心。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单位领导要做到对维修工的重视,使维修工感到厂、车间对己的重视,使其感觉到如果不这样做对不起企业、对不起一天的工资。对缺乏责任心,一意孤行的人要决不姑息、严肃处理。
2.5 要加强对可以利用的备品备件的维修
对确已损坏所换下的备件,很多经过维修后还可以再利用,并且和新的没有什么区别。应当视备件的价格、重复利用价值、可靠性等,以原备件价格的百分比,对修复备件的人员进行奖励,并与月的小组评优、年底评优相联系,以刺激维修人员对废件再利用的积极性。
2.6 加强对车间备件库的管理
车间备件库存在着有的备件不足或缺乏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的备件积压的问题,从而造成较大的浪费。为此,有必要对常用备品、备件建立最高、最低限台账,保证不超过上限,又不低于下限,既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要求,又不造成备件的积压。
2.7 坚持日周月保养制度
制定严格的保养制度及保养规定,促使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去做,发现故障隐患及时进行处理,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延长设备备件的使用寿命。这对于支架润滑部件及电气部件显得尤其重要。
3 结语
8.试析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篇八
窦卫东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辰,企业使用特种设备的数量日渐增多,因此做好特种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特种设备 使用与管理 经济 效益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32-01
特种设备主要是指涉及到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的使用数量日渐增多,由于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因此容易发生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已成为企业内容的头等大事,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将企业如何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实施特种设备使用与安全管理的内容
大量事实证明,特种设备管理工作开展得好的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也低,既可促进生产的良性运转,又可为企业创造出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松懈,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不仅会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公司虽然是一家新组建的高新技术型企业,但因重视特种设备的安全与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厂房建设阶段,还是正式投产以后,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保证特种设备能够长周期保持安全与稳定运行,也为后期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1.1加强设备前期管理工作
(1)把好设备选型关。在设备选型时,应根据建筑结构和生产要求等,多与设计院及设备厂家沟通,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型号的设备。
(2)把好合同签订关。在签订合同时,不仅要明确双方的责任,还应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现责任不清等问题。
(3)把好设备安装关。在设备安装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安装规范进行分步验收,特别是对隐蔽工程必须要逐步仔细检查,还要坚决制止安装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4)把好设备验收关。把好设备出厂、安装和试车验收关,对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减少故障发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建立健全特种设备档案。设备验收后应积极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特种设备技术档案的归档工作。
1.2加大特种设备日常管理力度,对经常发生故障的设备要实行监控管理
为了保证设备管理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对经常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筛选和重点管理,不仅提高工作效率,也有效避免设备故障的发生。
2企业特种设备使用和管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特种设备安全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在特种设备监督及管理工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也带动了大部份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特种设备管理上逐步规范,但企业特种设备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特种设备概念模糊,不完全清楚哪些设备为特种设备,新购买、新安装的设备不知否为特种设备,根本不把它作为特种设备管理,或者使用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为发生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留下很大的隐患。
(2)企业主体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多数使用单位没有认识到特种设备的危险性,没有认识到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应承担的主体责任,没有积极主动地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内部安全管理。有些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安全投入不足,导致未登记特种设备、超期未进行安全检验的设备长期被非法使用;临界报废以及存在严重隐患的的特种设备长期“带病”运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无证操作等现象大量存在。
(3)企业未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一些特种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及日常维护保养制度等等。
(4)企业未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对特种作业培训持证上岗的认识存在偏差。
(5)未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及未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没有针对应急预案开展各种特种设备事故演练,如发生特种设备事故不知如何处理。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管理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为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留下隐患。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便防患于未然。
3企业特种设备管理的主要对策
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大局。如何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是在使用主要环节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关注的问题。
(1)认真学习《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提高特种设备管理能力和水平。
(2)认真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企业主体责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职责。
4做到思想高度重视、创新管理模式,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1)企业特种设备管理机构要从思想上对特种设备安全高度重视,宿负特种设备管理职能,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
(2)制定特种设备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一些特种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及日常维护保养制度等等。同时经常组织学习并严格执行。
(3)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定期不定期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同时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4)建立和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建立特种设备分类、作业人员数据库及各种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周期一览表,做到对本企业特种设备状况了如指掌。
(5)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及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并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有关规定配备足够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6)企业要重视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每年制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
(7)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开展各种特种设备事故演练,如发生特种设备事故要急时启动应急专项预案。
【放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放射治疗设备管理制度06-23
放射科设备保养维修各项制度08-25
血液透析设备使用制度09-30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范10-30
设备管理软件使用手册07-20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定08-07
射线装置放射防护制度08-18
放射安全与防护制度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