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024-09-10

《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精选11篇)

1.《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6-0088-04

0 引言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世纪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Ⅲ。土木工程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土力学地基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综合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关键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它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本课程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在培养全方位、综合型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1 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计属于实践环节,其性质不同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获得某一方面的技能。其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单纯地掌握某一门具体课程,而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实际工程或研究项目,综合运用本课程己学的理论知识,制订出可付诸实施的方案、图示和说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以巩固、深化和扩展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设计的整体教学质量仍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选题没有针对性

课程设计选题的难易、设计课题任务量的轻重,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设计质量的好坏。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既要能够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巩固和深化本课程学习成果的目的,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课程进度、对专业知识的储备,以及现有的设计能力等因素。

以往课程设计的题目往往是为了完成课程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进行的,通常是拟定一个假想的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加以指导。河南科技大学《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有:墙下条形基础设计、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柱下联合基础设计、柱下条形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地基处理等。要求学生在两周时间内完成设计内容,提交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计算书,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图纸的深度要达到施工图的要求。

1.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课程设计通常在考试周之前,一方面学生忙于应考,心理上会比较放松、散漫,另外,这样安排使部分学生精力不集中:如身在学校但急于回家的问题,设计时加班熬夜赶时间,计算匆忙,设计粗糙;对设计内容不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理论与实际脱节;设计中出现错误时不认真修改,只想敷衍了事等。这样,势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有抄袭的现象,甚至找人代做。这样课程设计收效甚微,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1.3 学生工程经验欠缺

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较少,在做本课程设计之前,学生只经过几天的认识实习,因此没有任何工程经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没有工程概念,做出来的设计没有任何工程意义。例如,在设计柱下独立基础时,学生只关心基础的底面积是否满足承载力的要求,不考虑力的作用方向,特别是弯矩作用的方向,导致设计出来的`基础基本上均是正方形,而且两相邻基础的净间距过小导致无法施工。桩基础的设计,为了减少验算的次数,学生们往往假定一个很大的承台高度,验算之后如果抗冲切承载力满足就万事大吉了,根本不考虑经济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施工问题。

1.4教师指导力度不足

以往的课程设计都是由任课教师一个人进行指导。《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牵涉到的学生较多,一个教师很难很好完成指导的任务,而且本课程的设计开始时,任课教师可能还有别的课程没有结束,到教室指导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另外有部分学生不爱提问题,而老师一般只关心提问的学生,这样未得到老师直接指导的学生只能参考别人的答案,做出来的设计往往许多人都是同一个模板,老师也无法判断哪些同学的是自己完成的,哪些学生的是抄袭的,有部分学生的设计结果与所要求的标准相去甚远。

1.5考核方式单一

以往的课程设计考核是以教师的评阅为主,教师与学生不直接交流,彼此间信息不直接沟通。因为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学生的成绩基本上都是靠指导老师通过对学生设计计算书和图纸绘制质量的评定给出的。(教育论文 )有些学生的计算书与图纸完全相同,根本没有办法判别哪个学生是自己做的,哪个学生是抄袭别人的,甚至有的同学为了应付作业,找人代做。这样影响到对学生成绩的公正评价,容易造成成绩评定的片面性。

2本学期采取的措施

针对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设计的状况,从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师的指导方式、计算书的撰写、图纸绘制和答辩等方面着手,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1 有针对性的选择题目

课程设计是对毕业设计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的一次演习,因此在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时要统筹考虑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考虑到毕业设计时学生将要遇到的基础类型,以便到毕业设计时能够熟练运用。课程设计的内容不能定得太具体,否则学生的课程设计会千篇 一律,这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设计也失去了创新性。课程设计题目尽量使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类型,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计成果中体会到收获的快乐与满足。题目的选择还要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既要巩固课本知识,又要联系工程实际。设计资料的来源是指导教师到设计院去搜集正规的设计图纸,按照正规的设计图纸要求的深度去做,以实际参数为已知条件,真题真做,使学生体会到工程设计的要求。为了避免抄袭现象,首先对每班的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的组之间设计题目不同,同一组中每个人的设计数据不同,这样就做到了一人一题。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设计内容,从根本上杜绝抄袭现象,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设计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2 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土力学地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学、土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基础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知识覆盖面广,与实际联系紧密。河南科技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实践环节很少,针对学生工程经验缺少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指导教师到设计院搜集正规的设计图纸、正规的工程勘察报告书让学生认真研究,了解工程实际与课本知识之间的差距,以及课本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例如钢筋配置时要对所有的钢筋进行整合,除了满足受力计算的要求之外,还要满足施工的方便性以及工程上的常规做法;二是利用各种关系为学生联系实习工地和设计院,与工地签订安全协议,有意向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常到工地上观看施工过程,还可以到设计院参与工程设计过程,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实际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运用规范并翻阅相关的设计手册进行设计,培养学生阅读工程设计资料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3 加强教师指导的力度

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和工程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1)增加指导教师的人数。规定教研室里相关课程的教师均参加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并且每个教师的指导人数最多不能超过一个班。设计前确定好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名单,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指导,保证指导质量;(2)加强考勤制度。要求每个指导教师每天都要到设计教室进行指导,并且保证在设计教室的时间,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考勤,要求学生课程设计期间就像上课时一样按时到设计教室,完成设计的全部内容,包括计算书的书写和图纸的绘制;(3)要求老师必须做好课程设计的指导记录,每天都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对后进学生进行督促。学生们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师指导的过程都要进行记录,过后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设计教室进行集体讲解,对于个性的问题,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指导;(4)课程设计结束之后,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任课教师对存在的问题汇总以后,在下一轮上课的合适时机重点讲解。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平时,尽量少走弯路,避免设计结束时才发现计算错误、方案不合理、作图不规范等原则性错误而导致的不及格现象。

2.4改革考核方式

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本科生一直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课程设计的成绩是对学生课程设计期间所取得的成果的肯定,有必要采取多种方式,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给学生的设计成果一个公正的评价。对学生课程设计成绩的考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这主要从教师平时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印象,学生课程设计期间的出勤率,是否能按时完成任务,学生计算书书写的情况以及图纸绘制的认真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价;二是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书与设计图纸是否符合,计算书数据和图纸绘制的完整性与正确性;三是为杜绝抄袭现象,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要对学生逐个进行公开的答辩。因为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程度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答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能力。答辩之前老师们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认真评阅,从而可以发现每个学生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答辩提问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答辩过程中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重点检查有问题的部分,这种方式使成绩评定更加公正、客观。

学生成绩评定时平时成绩占10%,计算书和图纸占总成绩的50%,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40%,避免了对学生成绩评价片面的缺点,达到了成绩评定的公平性。

3 取得的成效

近三年学生课程设计成绩的分布见图1。

从课程设计成绩上看,学生成绩“优秀”率从4.48%增长到的11.67%,得到了明显提高,“良好”(成绩80――89分之间)率基本和往年持平,“及格”(成绩60――69分之间)率逐年递减,从的29.85%下降到20的21.67%,并且由于教师指导有力,把问题解决在平时,对后进学生及时督促,从根本上杜绝了“不及格”现象。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不断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

4结束语

本科生课程设计是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学期在《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设计进行的研究和分析,从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师资力量的配备、学生工程经验的培养和考核模式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课程设计改革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课程设计总体成绩较往年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课本中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水平,从根本上杜绝了抄袭现象,并且没有“不及格”的现象。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工程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工程实际与课本知识的区别、联系及处理有了正确的理解,增强了整体观念,提高了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多方面的考评,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成绩切实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2.《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1]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港口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课。涉及工程地质学、结构设计和施工等几个学科领域,内容广泛,综合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

李广信教授认为[2]:该课程包括和表现在三个部分:基础理论与概念部分、工程实际应用部分和试验与测试部分。三者互为整体,不可分割。且这三部分均包含在“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中;同时,在一些国家的教学中,土力学实验与课堂讲授是分开的,单独计算学分,充分说明三者又独立成体系。因此,若想要讲好这门课,必须分别从这三方面着手,既要“面面俱到”,又能体现区别和联系;既要完整、准确的介绍该课程的基本理论、重点概念,又不落入单调乏味的陈腔滥调之中;既能体现出课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以及试验中的趣味横生,又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和公式。本文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富有活力和特色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课程安排。《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以三相的、碎散的和自然变异的土为研究对象,有别于本科阶段所接触的其他材料,其基本理论也不同于以往所学习的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因此,为更好的认识岩土和地基、基础特性,需要有扎实的力学基础,应在学生已充分学习过相关力学课程的基础上,再行开设。而目前,部分院校的课程开设欠缺循序渐进的过程。

2)教学能力仍显不足。土力学自1925年由太沙基创立至今还不足一百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科。近年来,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然而,目前仍存在部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欠缺,教学内容空洞和教材单一等问题。

3)教学手段稍显稚嫩。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共65个学时,其中实验14个学时,课堂讲授51个学时。其内容包括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部分。学生普遍反映存在以下问题:知识点繁多,工程实践内容不易理解;试验课程虽操作简单,但原则性的概念理解不深,对试验的实际工程应用不清楚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教师教学手段仍略显单一,未能与板书解释、录像或课下讨论、答疑等手段形成有机的整体,且未开始实践课程,使学生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因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教学效果一般。

4)教学评价方式单调。“教考分离”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手段。但以我院为例,目前,仅有部分科目实现“教考分离”,而如《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仍由任课老师自行出卷,这样无形中就掩盖了一些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既有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

2 教学改革的创新行为

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普遍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4],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增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但同时,由于所开课程数目的增加,也使得专业课程教学的学时越来越少。因此,各专业应在教学办全面、合理的统筹安排下,既扩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培养全面型人才,又能在教学时间减少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

2.2 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1)黑板、多媒体、课堂讨论和网络课件相结合。在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授课的内容不再仅限于教材本身,而应以教材内容为主,合理的利用其他辅助教材和网络知识,准备教学内容;广泛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比如:采用多媒体手段讲述土的三个基本问题:变形、强度和渗透问题,可以帮助同学们更有效、生动的区分和理解概念;采用黑板讲授土的极限平衡条件、两类土压力和土的极限承载力理论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各知识点的联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适时地安排课堂讨论和课下答疑等,往往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教学。目前,部分土力学老师由于很少有时间参与施工和管理的一线工作,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因此,在讲授特别是“基础工程”的内容时,内容空洞,甚至照本宣科。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外,还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教学或专题报告的形式,为同学们介绍与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3)实践—试验—理论相结合。无论是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诞生过程,还是近年来我国在工程地质勘察、室内及现场土工试验、地基处理、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来看,要想学好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既要牢牢掌握土力学、地基和基础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结构理论、施工知识和试验数据,具体分析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因此,理论、试验和实践三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建立实习基地、增加实践课程。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生产实习一线直接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校企联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高校拓宽办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又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2.3 教师个人素质提升

在教学中如何最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这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教学大纲中牢牢把握教学内容、重难点和课时;又要针对不同内容,发挥多样教学手段的优势;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解决,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针对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到专业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社会要求等多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最大化的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升教师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促进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明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广信,吕禾,张建红.土力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21-23.

[3]李广信,杜修力.土力学教育与教学[A].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33-37,191-194.

3.《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高职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基基础应用。土力学知识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而地基基础实践应用性强、实际操作性强,如何将这两部分内容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既懂理论又会实践,这成为本课程高职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而学生也普遍反映学懂学好本门课程比较困难。因此,如何根据课程性质,结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教学中的问题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1)学习自主性较差

现今,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由于自身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土力学的理论内容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绝大部分的学生自学能力不高,还无法摆脱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往往不能主动解决,不会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基础较差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进一步学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时,就会比较费劲。

2.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学时有限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际为土力学、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三部分的组合,内容多,范围广。而一般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4课时,总共64课时,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及实验实践部分都涉及是不可能做到的。

(2)土力学部分的难度大

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相关知识,更不能结合实际理论对知识加深理解,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3)实践教学的落后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的教学方法大多偏重于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外实践环节很少。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同时还有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重点难点,对一些内容点到为止,同时适当补充些新理论、新技术的相关简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针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知识点多、图形图表多、重要公式多、复杂例题多等特点,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学习阶段和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快地适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安排内容适当的实验课,将课堂讲授内容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可以从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资料整理等方面,结合实际工程的实验数据把知识讲深讲透。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加强教学研究,选择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与实验方案设计、结果整理与分析方法方面的內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土工实验受实验设备精度、人为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影响,其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通过对实验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地学习与工程案例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正在建设的居民小区的施工现场,并请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工程设计及施工的技术要点,让学生对某些具体的施工方法、步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收集相关的工程实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利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优化推广。

4.安排课程设计

在学生对本门课程系统地学习之后,通过课程设计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测试,考查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其中要求学生学会查规范,并严格遵守规范的规定和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设计计算,并要求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考虑工程的实际状况,做到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之后,均有很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结论

笔者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实践的扩展、课程设计的强化等方面,进行实际教学,结果表明教学改革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的处理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谌芸,史冬梅.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土力学教学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125-127.

[2]代国忠,史贵才,吴晓枫.“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1028-1030.

[3]罗才松,陈华艳,黄建华.“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8(4):27-28.

[4]高大钊.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总结 篇四

1、基本概念

土力学:是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土各种性能一门科学

地基:直接承受建筑物荷载的那一部分土层

基础: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到地基中的结构的一部分,通常称为下部结构

持力层:直接与基础地面接触的土层

下卧层:地基内持力层下面的土层

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低于持力层的下卧层

天然地基:未经人工处理就可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

人工地基:地层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进行加固处理的地基

基础埋深:从设计地面(一般从室外地面)到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

浅基础:埋深小于5m,只需挖槽、排水等普通施工程序即可建造的基础

深基础:借助于特殊施工方法建造的基础。如桩基、墩基、沉井和地下连续墙

2、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条件

(1)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值。

(2)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

(3)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

第2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1、土的结构:

(1)单粒结构;(2)蜂窝结构;(3)絮状结构

2、土的构造

(1)层状构造;(2)分散构造;(3)裂隙构造(4)结核状构造

3、土的工程特性

(1)压缩性高;(2)强度低; (3)透水性大

4、土的颗粒级配

(1)土的粒径: d60 —控制粒径

d10 —有效粒径

d30 —中值粒径

(3)连续程度:

Cc = d302 / (d60 ×d10 ) — 曲率系数

5、土的物理性质

(1)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1)土的密度、有效密度、饱和密度、干密度

土的重度、有效重度、饱和重度、干重度

2)土粒的比重

3)土的饱和度

4)土的含水量

5)土的孔隙比和空隙率

(2)无粘性土的密实度:

Dremaxeemaxemin

(3)粘性土的物理性质:

(4)液性指数和塑性指数

IpLp

ILpLp

(5)粘性土的灵敏度

(6)粘性土的触变性

饱和粘性土受到扰动后,结构产生破坏,土的强度降低。当扰动停止后,土的强度随时间又会逐渐恢复的现象,称为触变性。土的触变性是土的结构联结形态发生变化引起的,是土微观结构随时间变化的宏观表现

第3章 土的渗透性与工程降水

1、水在土中任意一点的水头: 如果忽略速度水头,上式可以写成:

2、水力坡降 i :单位渗流长度上的水头损失

3、达西定律

4、动水力J 土体中渗流的水对单位体积土体的骨架作用的力,是水流对土体施加的体积力,kN/m3。水在土中流动的过程中将受到土阻力的作用,使水头逐渐损失。同时,水的渗透将对土骨架产生拖曳力,导致土体中的应力与变形发生变化。这种渗透水流作用对土骨架产生的拖曳力称为动水压力。

在工程计算中,将土的临界水力坡降除以某一安全系数Fs(2~3),作为允许水力坡降[i

]

设计时,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将渗流逸出处的水力坡降控制在允许坡降[i]内:

5、流土和管涌

A:流土:地下水流动时,若水流的方向由上向下,此时动水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使土颗粒压得更紧,对工程有利。如果地下水水流方向相反,动水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当动水力足够大时,会将土体冲起,造成破坏。当动水力GD的数值等于或者大于土的浮重度时,土体被水冲起的现象,称为流土。

icr称为临界水力坡降,即将产生流土

B:管涌

当土体颗粒级配不连续时,水流可将土体粗粒孔隙中充填的细粒土冲走,破坏土的结构,这种作用称作管涌。长期管涌的结果,形成地下土洞,土洞由小变大,可导致地表塌陷。 C:流土与管涌的区别

a:流土发生时水力梯度i

大于临界水力梯度

icr,而管涌可以发生在任何的情况下

b:流土发生的部位在渗流逸出处,而管涌发生的部位可在渗流逸出处,也可在土体内部; c:流土破坏往往是突发的,而管涌破坏一般有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d:流土发生时水流方向向上,而管涌发生时则没有此限制;

e:只要水力梯度达到一定数值,任何类型的土都可以发生流土破坏;而管涌只发生在有一定级配(如不均匀系数Cu>10)的无粘性土中,且土中粗颗粒所构成的孔隙直径必须大于细颗粒的直径。

第4章 土的应力与有效应力原理

1、土中的自重应力 (1)竖向自重应力 由σcz分布可知竖向自重应力的分布规律为:

1) 土的自重应力分布线是一条折线,折点在土层

交界处和地下水位处,在不透水层面处分布线有突变;

2)同一层土的自重应力按直线变化;

3)自重应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4)在同一平面自重应力各点相等。

(2)水平向的自重应力

(3)地下水位的变化对自重应力的影响

2、基础底面的压力

(1) 轴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

(2)偏心荷载下的基底压力

3、基底附加压力

5.土力学地基基础实训报告 篇五

1、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2、培养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为后续课堂的学习和毕业生产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了解基础工程施工的工艺流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野外手机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实习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1、浅基础实习:参观1天

2、桩基础实习:参观1天

3、基坑工程实习:参观1天

4、吊装工程实习:参观一天

实习的组织方式

基础实习的组织方式是主要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一级这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

1、集中实习方式

这种方式是与当地建筑施工企业签订长期生产实习基地协议,实习前联系安排妥当后,有学校选派优秀指导老师带队,组织教学班集体前往实习地点,同时聘请长期从事现场技术工作的工程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

2、分散实习方式

这种方式是自己提前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学校统一开出的实习联系函,自行联系离家货离学校较近的且符合实习教学内容的施工企业和工地,找到接受单位后,带回接受回执,按时到实习地点展开实习。

3、小组集中、集体分散实习方式

这种方式是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将每两个教学班分散成若干实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根据现场能承受的岗位及食宿条件而定,每位指导老师负责2~3个点得实习指导工作。

实习的要求

1、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

2、认真独立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包括:实习报告和专题调研报告(对在实习中遇到的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新内容进行专题调研)

3、培养良好的就业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1) 树立“三个观念”

1) 主动学习观念

2)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的观念

3) 全面学习的`观念

(2) 做到“五勤”

1) 手勤、嘴勤、腿勤、眼勤、脑勤。

(3) 实现四个转化

1) 由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向既注重理论更注重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

际问题能力转换。

2) 由在学习生活中只顾个人利益向在工作中懂得与别人协调配合转化。

3) 由一来学校、家长向在社会上能独立自主、主动帮助别人转化。

4) 由在学校内只追求考试成绩向在工作中求实际效率转化。

其它主意事项

(1) 安全

1) 进入实习现场,必须戴安全帽。

2) 严禁赤脚或穿高跟鞋、拖鞋进入施工现场。

3) 施工现场机械、用电设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操作。

4) 施工现场设有警戒标志地区,不得进入。

5) 不得站在正在工作的吊车的工作范围内。

6) 在工地上行走时应注意上下左右是否有不安全隐患,如地面的”朝天钉” 、

顶棚和侧面突出的支架、钢筋头等。

(2) 纪律

1) 严格遵守实习所在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2) 服从工人师傅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与指挥。

3) 服从劳动纪律,按时签到,又是离开工地要报告,不得无故迟到和早退。

4) 不得酗酒闹事,不得打架吵嘴。不得在工地打扑克、下棋等。

5) 着装应符合规定要求。

(3) 实习计划

进入实习工地,应注意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一般可利用刚开始的时间,了解、熟悉工地的总体情况后制定,并且按计划展开实习。

实习的第一天

一、xxx6月14日星期四

二、实习地点:

登峰大道以东琴江路以北

三、实习单位:

华润置地(赣州)有限公司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华润中心A区

建设地点:赣州市

建设单位:华润置地(赣州)有限公司

使用功能:居民楼

建筑规模:159603m 2

用地面积:30388.74m 2

建筑密度:36.48%

基坑开挖施工工艺 一、深基坑施工基坑排水、降水方法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当开挖底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或沟槽)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地下水的存在,非但土方开挖困难,费工费时,边坡易于塌方,

而且会导致地基被水浸泡,扰动地基土,造成工程竣工后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破坏。因此,基坑槽开挖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文情况,采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开挖和施工达到无水状态,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1、排水方法:

基坑、沟槽开挖时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很多,本工程主要采用设明沟、集水井排水法。

为确保土方开挖时基坑边坡稳定,使坑内无积水,采取如下措施。

(1)基坑外排水,采取在基坑周围设1.2m宽散水护坡,将地表水截入场内明沟内,经三次沉淀后,进入城市地下水道。

(2)基坑内排水,采取在基坑底砖胎模侧形成集水沟,在集水沟两端挖掘集水井,具体尺寸如下:集水沟呈倒梯形,上口宽500mm,下口宽300mm,低于坑底0.5m。集水井孔径0.8m,低于坑底标高1m,放置潜水泵于集水井内,集水后用潜水泵接软管扬程流至场内明沟内。

2、排水机具的选用

基坑排水广泛采用动力水泵,一般有机动、电动、真空及虹吸泵等。

选用水泵类型时,一般取水泵的排水量为基坑涌水量的1.5—2倍。当基坑涌水量Q<20m3/h,可用隔膜式泵或潜水电泵;当q在20-60m3/h,可用隔膜式或离心式水泵,或潜水电泵;当q>60 m3/h,多用离心式水泵。隔膜式水泵排水量小,但可排除泥浆水,选择时应按水泵的技术性能选用。根据实际水量的大小,决定采用降水机械的台数及型号。当基坑涌水量很小,亦可采用人力提水桶、手摇泵或水龙车等将水排出。

二、土方开挖程序

(一)土方开挖的总体顺序和方法

本工程基坑的土方分层机械开挖,分层厚度20㎜左右,且基坑机械开挖和基坑护壁交叉同步进行,挖至基坑底部设计标高上300mm停止开挖,进入人工修边捡底。

(二)机械开挖的方法

1、主要机具:

(1)挖土机械有:挖土机、推土机、自卸汽车等。

(2)一般机具有:铁锹(尖、平头两种)、手推车、小白线或20号铅丝和钢卷尺以及坡度尺等。

2、作业条件:

(1)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开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3)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4)开挖有地下水位的基坑槽、管沟时,应根据当地工程地质资料,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一般要降至开挖面以下0.5m,然后才能开挖。

(5)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桥梁和卸车设施等,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或加宽等准备工作。

(6)选择土方机械,应根据施工区域的地形与作业条件、土的类别与厚度、总工程量和工期综合考虑,以能发挥施工机械的效率来确定,编好施工方案。

(7)施工区域运行路线的布置,应根据作业区域工程的大小、机械性能、运距和地形起伏等情况加以确定。

(8)在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和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等,均应配备人工进行。

(9)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3、工艺流程:

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 → 分段分层平均下挖 → 修边和清底 (1)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路线及开挖深度。

(2)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3)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深度大于1.5m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应做好基坑(槽)或管沟的支撑准备,以防坍陷。

(4)开挖基坑(槽)和管沟,不得挖至设计标高以下,如不能准确地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可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一层土不挖,以便在抄平后,由人工挖出。暂留土层:一般铲运机、推土机挖土时,为20cm左右;挖土机用反铲、正铲和拉铲挖土时,为30cm左右为宜。

(5)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应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

(6)修帮和清底。在距槽底设计标高50cm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撅,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标准,以此修整槽边。最后清除槽底土方。

(7)槽底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二)人工捡底的方法

基坑形成后根据已建立的建筑物轴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桩,将轴线标高引测于坑内,并在坑内建立临时轴线控制网,测放出基础垫层外框线,作为人工捡底的依据,人工捡底应采用锹镐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基底标高,防止超挖,人工开挖前应邀业主、监理、质监等部门进行验槽。

(三)、土方的运输和堆放

开挖基坑(槽)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一定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的土方,应一次运走,避免二次搬运。

土方运至业主指定地点堆放。堆放场地内,将土方按土的类型分类堆放,即杂填土、素填土堆放在一起,粉质粘土、粉土堆放在一起,中砂堆放在一起,圆砾、卵石堆放一起,膨胀土单独堆放。

三、土方回填程序

回答人的补充2009-11-25 11:28

(一)主要机具:

1、装运土方机械有:装载机、挖掘机、自卸汽车等。

2、碾压机械有:平碾、羊足碾和振动碾等。

3、一般机具有: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铁锹、钢尺等。

(二)作业条件:

1、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方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回填土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2、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合格后要作好隐蔽检查和验收手续。

3、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标志布置。如大型基坑或沟边上每隔1m钉上水平桩橛或在邻近的固定建筑物上抄上标准高程点。大面积场地上或地坪每隔一定距离钉上水平桩。

4、确定好土方机械、车辆的行走路线,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作。同时要编好施工方案。

(三)工艺流程:

基坑底地坪上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1、填土时应先清除基底的树根、积水、淤泥和有机杂物。。

2、检验土质。检验回填土料的种类、粒径,有无杂物,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填料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

3、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 填土每层的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

6.土力学与地基基础A卷复习资料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

1.土的含水量越大土质越是松软,(C)

A压缩性高,强度高 B压缩性低,强度高 C压缩性高,强度低 D压缩性低,强度低

2.填土的压实就是通过夯击、碾压、震动等动力作用使(A)减少而增加其密实度。

A土体的孔隙 B土体的比重 C土体中的水 D土体颗粒 3.土压实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其(),增加土的强度。A渗透性 B压缩性 C湿陷性 D膨胀性 4.土的天然含水量是指(B)之比的百分率。A.土中水的质量与所取天然土样的质量 B.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的固体颗粒质量 C.土的孔隙与所取天然土样体积 D.土中水的体积与所取天然土样体积

5.填方工程中,若采用的填料具有不同透水性时,宜将透水性较大的填料()。

A.填在上部

B.填在中间

C.填在下部

D.与透水性小的填料掺杂 6.观察验槽的内容不包括()。

A.基坑(槽)的位置、尺寸、标高和边坡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B.是否已挖到持力层

C.槽底土的均匀程度和含水量情况 D.降水方法与效益

7.土的天然含水量是指(A)之比的百分率。A.土中水的质量与所取天然土样的质量 B.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的固体颗粒质量 C.土的孔隙与所取天然土样体积 D.土中水的体积与所取天然土样体积

8.在土方填筑时,常以土的(C)作为土的夯实标准。A.可松性

B.天然密度 C.干密度

D.含水量

9.填土的密实度常以设计规定的(D)作为控制标准。A.可松性系数

B.孔隙率 C.渗透系数

D.压实系数 10.观察验槽的重点应选择在(C)。

A.基坑中心点

B.基坑边角处 C.受力较大的部位

D.最后开挖的部位 11.下列岩石中,属于岩浆岩的是()A.砂岩 C.花岗岩

B.大理岩 D.石英岩

12.衡量土的颗粒级配是否良好,常用()指标判定。

A、不均匀系数 B、含水量 C、标贯击数 D、内摩擦角 13.对土骨架产生浮力作用的水是(A)

A、重力水(自由水)B、毛细水 C、强结合水 D弱结合水 14.下列哪一个不是影响填土压实的因素(B)

A 压实功 B 骨料种类 C 含水量 D 铺土厚度 15.作为检验填土压实质量控制指标的是(A)。A、土的干密度 B、土的压实度 C、土的压缩比 D、土的可松性

二、名词解释

1.界限含水量:

粘性土由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

2.液限指数定义及其表示的意义:土天然含水量与塑限差值除以塑性指数称为液性指数。是判断粘性土软硬程度的指标,据此可以将粘土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五种状态。

3.最优含水率:在使用同样的压实功进行压实的条件下,较干燥的土料和饱和土都不易压实,使填土压实获得最大密封时土的含水量,称为土的最优含水量。

4.钻探是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以鉴别和划分地层,也可沿孔深取样,用以测定岩石和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的一种勘探方法。

5.三、简答题

1.简述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点。

答:混凝土预制桩的优点是:长度和截面形状、尺寸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需要选择,质量较易保证,桩端(桩尖)可达坚硬粘性土或强风化基岩,承载能力高,耐久性好。

2.何谓基础埋置深度?选择基础埋置深度应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基础埋置深度是指基础底面至地面(一般指室外地面)的距离。基础埋深的选择关系到地基基础方案的优劣、施工难易和造价的高低。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与建筑物及场地环境有关的条件;(2)土层的性质和分布;(3)地下水条件;(4)土的冻胀影响。

7.《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篇七

论文对工程地质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同行教学设计或岩土工程类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所面向的高职学生特点

(一) 《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特点

1. 课程定位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一门主要研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应用以及地基基础工程问题的土木类专业基础课程, 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该课程在我院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如下图所示。

2. 课程应用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一门源于工程实践又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学科, 到现在已发展得比较成熟。该课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岩土问题的核心基础课程, 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学习《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12) 》等规范和参加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 (岩土) 专业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该课程所面向的高职学生特点

1. 高职学生生源

目前, 我校高职主要有“全国普通高考”“3+2”“省内单招”三条招生途径, 不同途径学生之间差异比较明显, 即使同一途径生源的学生也有差异。

2. 高职学生特征

据调研相关院校, 目前高职学生较多存在差异性较大、个性化特征明显等特征, 部分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学习自主性较差, 如何组织好差异性较大的学生学好该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是该课程任课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

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时矛盾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包含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两大部分内容, 土力学主要用工程力学、土质学理论和土工实验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土体有关的变形、强度和稳定性问题, 地基基础属于更专业的内容, 是基础工程的导论。据调研相关院校, 该课程总学时多在44~64学时之间, 其中实训 (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 多占到22~32学时, 在该课程理论和实训均重要的前提下, 需要解决好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矛盾。

(二) 教学内容受到限制

1. 该课程理论教学不能持续吸引学生学习

以讲解土力学中土的应力计算为例, 它涉及工程力学应力应变的概念和工程岩土学土的重度概念, 还涉及对数学公式和函数曲线的理解, 在讲到附加应力的时候, 部分学生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如果只讲土中应力的工程实践应用, 学生也难以理解, 故如何选择适合的授课内容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2. 教学内容更新与行业技术和规范更新不同步

高职中也有部分学生数理基础较好, 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能反映最新的技术, 希望学到的知识能够直接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而据查阅相关土力学教材, 少部分教材所引用的规范并非是最新的, 甚至部分教材讲的实验方法已经被淘汰或者与现行行业技术不符, 故选择一本能反映最新技术动态和行业规范的教材比较重要。

3. 实践教学内容受到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

鉴于土体的复杂性, 实际中遇到的土力学地基基础问题要复杂得多, 实验室不可能完全模拟出土体的真实状况, 有时候也可能不具备到施工现场的条件, 故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受到条件限制。

4. 实验硬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据调研和查阅文献, 目前高职开展土体动三轴试验项目的院系较少, 部分存在设备有限、实验人数集中的现象, 从而导致实验分组较少, 每组人数多, 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实验中。

三、对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途径的探讨与实践

(一) 调整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要安排好理论和实训 (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 的学时比例。理论教学上要注意和工程力学、数学等课程相衔接, 必要时先复习涉及的基本概念, 删除繁琐的公式推导过程, 直接应用于实践, 比如讲附加应力计算公式时直接讲如何应用。任课教师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又能学习知识、技能的教学内容。

(二)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教师可以选择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我校自主开发的云平台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 可以把视频、图片、动画、案例、教学互动等融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关注岩土微信公众号、岩土网站等, 从而开阔视野, 提升学习兴趣。

(三) 加强实践教学与岩土工程案例分析

应充分重视实训 (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 , 土力学可以开设的实验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实验、原位实验等, 在选择实验项目时要和工程岩土学衔接, 避免重复实验, 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实际工程案例比如挡土墙进行设计、计算。

(四) 重视岩土与地基基础施工现场教学与生活中自学

有条件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岩土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学习, 比如到滑坡现场观察滑坡裂缝, 可以比较形象地理解应力和应变的概念, 到基础工程施工现场可以直观地学习如何选择基础形式、设计基础尺寸、进行地基处理等问题,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五) 促进该课程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

实践证明, 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对于知识的掌握。

(六) 改革考评机制

在考核方式上, 作者对我校2012级地质专业学生该门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 考核包括平时考核 (20%) +实训考核 (30%) +期末考核 (50%) 。平时考核 (20%) 部分包括上课出勤 (5%) 、作业交付 (5%) 、交流互动 (10%) ;实训考核 (30%) 部分包括实验过程 (10%) 、实验报告 (10%) 、实践教学 (10%) ;期末考核 (50%) 以试卷方式进行考核, 题目多从二十套题库里选择, 范围涵盖理论和实训。这样可以同时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论文的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1)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 高职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应根据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2) 为提升我院地质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作者在选择教学内容、实训 (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 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取得较好效果。

(3) 建议该课程任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加强教学交流, 更新知识, 激发学生兴趣,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与操作空间, 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笑娟, 李跃辉.提高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 2012 (11) .

[2]李广信.土力学教育与教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宋荣方, 邹旭阳.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 2012 (12) .

[4]周向阳, 林清辉.对高职院校改进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探讨[J].职教之窗, 2007 (12) .

[5]杨群.《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

[6]王明秋, 李博.高职院校土力学地基基础实践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3 (11) .

8.将工程教育融入力学课程教学之中 篇八

关键词:工程教育;教育模式;力学课程;广义工程;创新

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如何开展工程教育,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围绕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工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教育产学合作有效途径和方法,工程教育教师培养,工程教育的国际比较等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实践。本研究旨在构建由相互依托的力学课程和力学教学实践的教育体系,强化工程教育,研究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一、将工程教育落实到力学课程教学中

力学属于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力学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力学课程又是高等工程院校量大面广的技术基础课程,因此明确该课程与工程学科之间的联系,选择工程学科中需要的实例,对技术发展过程给予充分关注,并围绕不同的层次和类别的培养目标而进行设计,开展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

在力学课程中实施工程教育不是指简单地对工程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指对工程人才的培养。它应该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综合形成的一个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构建力学课程工程教育平台,就是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培养工程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力学课程对工程教育的内在价值,即力学知识对学生工程启迪方面的作用

通过力学课程认识工程问题。以力学基础课程为载体,认识工程,并不断更新力学与工程的认知,通过以下环节:①生活中的力学与工程;②生产实践中的力学与工程;③重大领域中的力学与工程;④重大事故中的力学与工程问题。如上海“倒楼事故”的原因就是一个力学问题。将这些概念和理论通过课程教育学生,这样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就可以在今后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提出工程问题,构建工程问题库

左铁镛院士表示:“对工程教育而言,现代工程学已进入‘社会工程’时代,未来工程师面临的挑战将主要来自‘非工程’方面。工程教育要建立‘大工程’的概念,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对待专业技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等问题。”因此,应利用课程优势构建“广义工程”系统。

(三)力学课程的外在价值,即指力学知识系统对于社会生活的实用功能

这就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和应用。当前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都是与力学学科的高度发展分不开的。如:①航空、航天事业,人造卫星的发射,航天飞机的升空。②航海事业,大型船只的设计与制作,核潜艇的建造。③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大型桥梁的设计与建造。④飞速转动的计算机软、硬盘驱动器。⑤先进的体育运动器材与训练方法。总之,力学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结合在一起,就明确了该课程对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目标。

二、营造适宜学生工程教育的实践环境

以创新实验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提炼、建模、测试、分析等科学研究过程。在实验教学计划中,增加丰富的实践项目,利用课堂和学习场所、实验室使计划具有活泼的、实践的、团队的特色。及时与外界沟通,通过广泛评估与评价不断改进计划。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在实验中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教学资源允许条件下,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根据创新能力培养规律,建立分层次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

按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实验课程体系分成基本训练、专业实验和综合研究实验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强调基础性,着重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二层次以专业必修实验课程为主,主要学习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和力学方法研究结构和性能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为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综合实验打破了二级学科的界限,内容交叉组合,涵盖一系列过程,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提倡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二)改进实验内容,立足课程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革实验课程的内容,关键是要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符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在实验课程体系内,各门力学实验课程以实际训练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在保证基础性实验的前提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对于实验课程体系中的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分别提出相应的基础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比例,如在第一层次,以基础性实验为主,而在第三层次,则以设计性、探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实验按照内容分成:①规范化操作训练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②探究性实验,进一步对实验中碰到的实验现象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如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对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线路和实验目的等方面去思考;③设计性实验,主要拓宽学生实验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实验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科发展和其他领域的需要。在探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模式,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上,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三、实践大学本科“全程实践教育”的新模式

在力学课程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深入到工程实际,将工程设计作为一个高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环节,从力学基础课程、力学基础实验、科研和工程项目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工程教育,力学教育贯穿于工程教育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开展课外科研与科技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引导优秀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完善后,学生的课外活动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扩大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学生数。鼓励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实验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及学生课外科研基金等活动。

(二)解决工程问题

学生如何将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是新世纪工程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力学基础课程对学生建模能力、工程设计的培养,是其他课程及各种形式的工程实践环节所不能替代的。通过问题的提出、猜想、假设、建模,并通过制订计划与设定研究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最后通过答辩会,交流论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力求使学生做到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对待科学技术问题始终具有探究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激活掌握的各种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精神,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与特长得到开发与持续的发展。

9.《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篇九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50010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热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开课学期:3

总学时:64(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4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工程热力学课程是一门动力类和热能工程各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之一。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能量转换的理论基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进一步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也应为学生以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

1.牢固地掌握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并能推广应用于热能与化学能等其他能量的转换问题。

2.掌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深刻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3.熟练地运用工质的物性公式和图表进行热力计算。

4.注意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习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热能及其利用。工程热力学的发展简史。工程热力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第一章 基本概念(3学时)

热能在热机中转变成机械能的过程。热力系。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坐标图。过程的功和热。热力循环。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6学时)

热力学第一定律实质。热力学能和总能。能量的传递和转化。焓。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表达式。开口热力系统的能量方程。能量方程式应用举例。

第三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6学时)

理想气体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比热容。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及其计算。理想混合气体。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实验。

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6学时)

分析气体热力过程的目的与方法。定容过程,定压过程,定温过程,绝热过程,多变过程。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6学时)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循环分析及其热效率。卡诺定理。熵参数、热过程方向的判据。熵增原理。熵方程。拥参数的基本概念、热量用

第七章

水蒸汽(3学时)

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水的定压加热、气化过程。水和水蒸汽状态参数。水蒸汽表和图。水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二氧化碳p-v-T关系测定实验。水蒸汽饱和温度-饱和压力关系测定实验。

第八章

气体与蒸汽的流动(8学时)

稳定流动基本方程式。促使流速改变的条件。喷管的计算。背压变化时喷管内流动过程简析。绝热节流。喷管实验。

第九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4学时)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和理论耗功量。余隙容积的影响。多级压缩和级间冷却。叶轮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第十章

气体动力循环(4学时)

分析循环的目的及一般方法。活塞式内燃机实际循环的简化。活塞式内燃机的理想循环。活塞式内燃机各种理想循环的比较。燃气轮机装置循环。燃气轮机装置定压加热实际循环。

第十一章

蒸汽动力循环装置(4学时)

简单蒸汽动力装置循环-——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第十二章

制冷循环(2学时)压缩空气制冷循环。压缩蒸汽制冷循环。第十三章

湿空气(4学时)

相对湿度和含湿量。湿空气的焓-湿图。湿空气的过程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实验一:空气定压比热测量实验(必做)实验二: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必做)实验三:二氧化碳气体P-V-T关系实验

实验四:空气定压比热随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研究(选作)实验五: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实验(选作)实验六:喷管中空气流动特性实验研究(选作)

七、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前续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基本运算,常用的工程近似计算方法)、普通物理(分子物理学和热学部分)。

后续课程:

内燃机原理,锅炉原理,叶片机原理,空气调节,制冷原理。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沈维道,蒋志敏,童钧耕合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严家騄,余晓福著.水和水蒸汽热力性质图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主要参考资料:

曾丹苓,敖越,朱克雄等编.工程热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朱明善,林兆庄,刘颖等.工程热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严家騄编著.工程热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朱明善,陈宏芳.热力学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赵冠春,钱立仑.火用分析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撰写人签字:

10.《土力学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

考试科目:《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第四章至第六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称为土的___ 抗剪强度 _

____。

2、无粘性土的抗剪强度来源于__土粒之间的滑动摩擦以及凹凸面间的镶嵌作用所产生的摩阻力_______。

3、粘性土处应力极限平衡状态时,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作用面的夹角为。

4、粘性土抗剪强度库仑定律的总应力的表达式,有效应力的表达式。

5、粘性土

包括

7、已知土中某点

、。

6、一种土的含水量越大,其内摩擦角越

。,该点最大剪应力值为

,与主应力的夹角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若代表土中某点应力状态的莫尔应力圆与抗剪强度包线相切,则表明土中该点(C)。A、任一平面上的剪应力都小于土的抗剪强度 B、某一平面上的剪应力超过了土的抗剪强度

C、在相切点所代表的平面上,剪应力正好等于抗剪强度 D、在最大剪应力作用面上,剪应力正好等于抗剪强度

2、土中一点发生剪切破坏时,破裂面与小主应力作用面的夹角为(D)。A、B、C、D、3、土中一点发生剪切破坏时,破裂面与大主应力作用面的夹角为(B)。

A、B、C、D、4、无粘性土的特征之一是(D)。

A、塑性指数

5、在下列影响土的抗剪强度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试验时的(A)。

A、排水条件

(B)剪切速率

C、应力状态

D、应力历史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土的抗剪强度与该面上的总正应力成正比 B、土的抗剪强度与该面上的有效正应力成正比 C、剪切破裂面发生在最大剪应力作用面上 D、破裂面与小主应力作用面的夹角为

B、孔隙比

C、灵敏度较高

D、粘聚力

7、饱和软粘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等于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C)。A、2倍

B、1倍

C、1/2倍

D、1/4倍

8、软粘土的灵敏度可用(B)测定。

A、直接剪切试验

B、室内压缩试验

C、标准贯入试验

D、十字板剪切试验

9、饱和粘性土的抗剪强度指标(D)。

A、与排水条件有关

B、与基础宽度有关 C、与试验时的剪切速率无关

D、与土中孔隙水压力是否变化无关

10、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可以测得粘性土的(A)。A、和

B、和

C、和

D、和

三、判断题(直接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10分,)(×)

1、直接剪切试验的优点是可以严格控制排水条件,而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2、砂土的抗剪强度由摩擦力和粘聚力两部分组成。(×)

3、十字板剪切试验不能用来测定软粘土的灵敏度。

(√)

4、对饱和软粘土,常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代替三轴仪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

5、土的强度问题实质上就是土的抗剪强度问题。

(√)

6、在实际工程中,代表土中某点应力状态的莫尔应力圆不可能与抗剪强度包线相割。(√)

7、当饱和土体处于不排水状态时,可认为土的抗剪强度为一定值。(×)

8、除土的性质外,试验时的剪切速率是影响土体强度的最重要的因素。(×)

9、在与大主应力面成坏。

(×)

10、破裂面与大主应力作用线的夹角为

。的平面上剪应力最大,故该平面总是首先发生剪切破

四、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静止土压力的墙背填土处于哪一种平衡状态?它与主动、被动土压力状态有何不同?

2、挡土墙的位移及变形对土压力有何影响?

3、土压力有哪几种?影响土压力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4、试阐述主动、静止、被动土压力的定义和产生的条件,并比较三者的数值大小。

五、计算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已知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而小主应力

2、已知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别为

.,若作用在土中某平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分,问该平面是否会发生剪切破坏?,问当地基中某点的大主应力为多少时,该点刚好发生剪切破坏?

3、对某砂土试样进行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测得试样破坏时的主应力差周围压力

4、一饱和粘性土试样在三轴仪中进行固结不排水试验,施加周围压力坏时的主应力差力强度指标用面?

5、一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样在三轴仪中进行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试件在周围压力作用下,当通过传力杆施加的竖向压力

达到200kPa时发生破坏,并测得此.,测得孔隙水压力,试样破,整理试验成果得有效应的平面而不发生在最大剪应力的作,试求该砂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问:(1)破坏面上的法向应力和剪应力以及试样中的最大剪应力为多少?(2)为什么试样的破坏面发生在时试件中的孔隙水压力效正应力

和剪应力。

11.“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十一

摘要: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对工程热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改革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分析了改革的成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裘薇(1976-),女,浙江临安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朱群志(1972-),男,浙江台州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1053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62-02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其它形式能量(特别是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以及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一门学科,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门和热能工程有关的课程。工程热力学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为学生日后从事热能利用、热设计、热管理和热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近几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上海电力学院先后开设了“热动卓越工程师班”、“电厂自动控制”、“电厂测控”、“电厂核电”新专业和获得了“热能工程”硕士点的授予权。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及“085工程”的需要,教师除了继续承担“热动专业”的“工程热力学”教学任务外,还将面向“电专业”和研究生开设不同层次内容的工程热力学课程,因此,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开展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强的基本技能训练,能正确进行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和计算。教学方向定位于基础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将工程热力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教学,并借助于现代教育手段、密切结合实验与专业课程,进行完整、系统的教学。

二、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服务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工程热力学”课程的逻辑性很强,各部分内容又交叉渗透,一环扣一环,而且概念抽象,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较好又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

1.教学方法的改革

(1)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理解教学思路。通过开展多次教师试讲活动,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教学目标要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职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基础课不只是为后续课程服务,为专业的学习服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眼光远、层次高、后劲足。教学上需要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注意将教学内容及习题的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难度太大的习题,会过度加大学生的负担,不提倡作为作业而布置。教学中需要清楚讲述知识点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争取用一条主线将各章节的内容穿起来,避免对知识点的孤立讲授,避免学生孤立地理解知识。教学中需要介绍本学科在工业、民用及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些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应用。以往学生反映“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和作功能力损失”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可举一个工程实例:大气环境温度为-10℃,为保持计算机房内20℃,需每小时向机房供热7500kJ。若采用三种方式供热:(1)电热器;(2)电动机带动热泵;(3)温度为80℃的热水供暖,让学生分析三种情况的熵增和作功能力损失。使用这种工程例子好处是:学生接触的概念和原理不再枯燥空洞,而是富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同时从实例的比较中,学生自己也可领悟出一个道理:对能量应从量和质两方面综合评价,才能真正找到节能途径。

讲述教材内容和工程实践有机联系。例如:制冷循环的原理与制冷装置、冷藏库、家用空调、电冰箱的联系,湿空气的相关知识在空气调节、电厂冷却塔中的应用,郎肯循环与火力发电厂实际循环等。通过介绍这种内在联系,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原理在实际中运用。

改变以往全部由教师做习题点评的方式,请学生上讲台讲演自己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评判和讨论。通过各抒己见,对比分析,最后达到“明辩是非”。教学实验表明:采用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解题方法明显增多,有些学生的解题思路相当活跃。

鼓励同学撰写生活中应用工程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指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热力学现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构思的创新性。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热力学的方法,引起对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加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科学素质,并且学生与老师互动、老师通过课外指导来因材施教。在2009年的试验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撰写了相关论文,达到了预期效果。

(3)实行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自2009年以来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班从原来两个班分成三个平行班,每班不超过50人。从两届学生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感觉小班上课纪律明显好于大班,迟到和缺席现象减少,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老师与学生互动明显增多,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减少。

(4)编写课堂教学教案。为了保证不同教学平行班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进度的一致性,对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课程组编写了统一的电子教案。教案以每2学时为单位,明确了每个单位的教学目标,细化了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给出建议,指出了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给出了主要英文词汇,提出了学生课后学习的要求。教案编写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表格形式。

2.教学手段的改革

(1)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给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以沈维道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热力学》第四版为基础,制作了适用于热能动力专业的工程热力学课程(64学时)的电子课件。完成的电子课件包含了教材中全部章节的内容,并增加了总结一章,使学生学习结束后对本课程能有一个全貌。

通过采用先进、形象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多方位、立体化地形成认知,形成了崭新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考试方式。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重视能力的培养,实现本课程的考、教分离,在目前十套题目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重新编写十套试题,减少试卷被抽中的频率。试卷库中的试卷题目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型一致,试题表述清楚,要求明确,无偏题、怪题,难易得当,能考核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情况。期末集中统一流水作业方式阅卷,以客观地评价授课质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得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是2∶8。平时成绩包含作业、考勤、实验成绩三部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试卷从建立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3)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节,科学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原有水蒸气饱和温度和压力关系测定试验及喷管试验基础上可以增加空气比热测定的实验,使学生对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和过程也有更好理解。利用实验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深化理解的目的;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外学习、辅导环节。在课外学习中提供本课程教学课件、其他学校相关课程网站,辅导答疑属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环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议查阅参考文献,而且在此基础上将之分析、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达到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目的。

三、结论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概念理解难度较大的课程。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更加注重实验环节;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研究,不仅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每年级近150名学生受益,开设“热工基础”课程的其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近500名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谭羽飞.运用迁移规律进行《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

[2]陈梅倩,陈淑玲,张华.《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3]段雪涛,刘春梅,王学涛.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制冷与空调,2009,(3).

[4]曾冬琪,林小闹.提高“工程热力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漫谈[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5]王华.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上一篇:大学生预备党员入党转正思想汇报下一篇:年休假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