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2024-10-25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精选11篇)

1.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篇一

律动信息教育的脉搏,走进小语教学的春天

——浅谈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快速占领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并随之生根开花,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也将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原有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是而形成了更生动、更形象、更积极、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呢,这就需要两者有机地融合,这里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具体来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融合?融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信息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

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我们就要来看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构成要数。一般来说有六要素,首先当然是备课,其次是上课、批改作业、考察、评价和辅导。知道了构成的要素我们还需要知道为了达到这六要素的目标我们必须做哪些事情,我们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更好地为我们的六要素进行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合理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更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那么信息技术的特点有哪些呢?(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3)功能的强大化;畅言系统中的电子课本和白板蕴含了诸如标注、聚焦、拍照、幕布、拖动、画图、直接获取资源等等功能,几乎囊括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全部所需。(4)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阃的限制。(5)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那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是什么呢?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入与入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3)教育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来自多个方面的,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学生接受知识的速率和能力完全取决于学生对兴趣的大小。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是集图像、声音、颜色、文字为一体,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易于形成鲜明的表象,能为教师进行教学创设一个更生动更有趣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这一缺陷,使静态的知识载体可以按指定轨迹运动,可以像拉帘子一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一样变化移动,可以像流水一般呈现出一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

如:在执教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猴王出世》如果单纯地利用文本照本宣科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还是一篇原著,里面有一些拗口又很难理解的字词及句子。但是《西游记》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爱不释手的一部电视剧,于是我上网下载了西游记的主题歌视频和动画片主题曲的视屏,分别用在开课和结课的时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真正把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丰富多彩,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和直观、形象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并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难点内容往往教师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引导、去讲解,但教学效果常常不够理想。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能力,还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由深入浅的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笋芽儿》,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由笋芽到竹子的变化过程,“笋芽”和“竹子”之间存在的关系,大部分的同学是弄不清楚的。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单凭老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分解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在上课之前,我先制作了笋芽变化成竹子的几张复合片。上课时,先出现几棵在湿润的泥土中快活的生长着的笋芽,让学生来观察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出现几棵刚刚钻出地面的笋芽,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变化,接着再出现几棵全部钻出地面的笋芽,让学生再观察它们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覆盖上几棵长大的竹子,让学生看一看竹子是什么样子。

通过学生对笋芽和竹子的观察、分析、比较,学生找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竹子”是由“笋芽”变化而来的,明白了笋芽和竹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笋芽变成竹子的过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更具体、更清楚、更完整的展现给学生,这样即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

再如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字隽美,结构简单,只要抓住“家家户户、都”等几个关键词和句子就能让这篇文章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在PPT中需要制作,但在电子白板只需要利用聚焦和标注的功能就能使这些词语和句子完整地展现出来,既节约了老师备课的时间,又更直观和形象。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能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

写字教学时低年级的重中之重,但平时的写字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写拼音和组词,一个一个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这样速度慢且枯燥无味,但如果能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把生字做成动画,或是在白板中进行画词,再利用白板中的资源把所要学的生字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拼音、笔顺部首、组词等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大大增强,从而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另外还可以利用白板中的田字格,将生字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中,将写规范字的思维和画面牢牢地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搜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赞美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再如如《黄河魂》一文,只凭教师口头说教,学生难以领会到黄河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黄河魂》一文的录像资料,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许多游人在黄河岸边走着,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哗……哗……,轰……轰……的巨响,好似浪涛声,又好似松涛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从声音上领略到黄河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眼见为实,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展现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鉴赏到了祖国山河的自然美。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让学生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根据课文需要选用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美,让学生积极地接受语言美的教育。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的一句话。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去品尝美。文字投影制作非常简单,操作也很方便,效果显而易见。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如果干巴巴地读根本读不出这段文字的韵味,这时如果配上音乐和画面,那对学生的视觉和神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学生进入了花的世界花的意境,他朗读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了。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为学生习作锦上添花。平时我们可以把学生游戏、玩耍、活动、演出的各个方面排成照片和视频,在习作时,大家集体观看这些照片和视频,既观察别人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又观察自己的活动表现,写不下去时还可以返回仔细揣摩,这样学生带着快乐很快就能把这次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自己的面前。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随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层次的不断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必将成为学科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小学语文教育也必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篇二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 化枯燥为有趣, 化无声为有声, 利用音频、动画、录像等丰富多彩的媒体将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 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 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教学《二泉映月》时, 三次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 由浅入深, 让悲愤、激昂的乐曲贯穿整个课堂, 层层深入, 在聆听乐曲中感受到阿炳的悲惨遭遇, 对命运的坚定的抗争的精神。在最后一次聆听乐曲中,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背诵段落, 背诵得情感激昂悲愤, 不屈不挠的精神由感而发, 可以说在乐曲的渲染下, 学生已与阿炳成为了知心朋友, 已真正走进阿炳的内心。而教学《三亚落日》一文时, 朗读很重要, 要引导学生深情读出三亚落日的色彩美、意境美, 如果光凭讲、光凭想象, 想读出那种不可言喻的意境之美, 太难了。这时通过看三亚落日的几组图片, 那透蓝的海水、玉屑银末般的细沙、赤朱丹彤的太阳, 一切是那么美好。有了这一层铺垫, 辅以轻柔的音乐, 那朗读就别有一番情调了。在完成落日的教学中, 融入三亚落日的一段小视频, 学生脑海中落日就不仅是课文上的那个图画。落日, 可以有很多的场景, 很多种颜色, 学生们更是朗读得如痴如醉了, 效果极好。整节课都沉浸在柔柔的海南风情之中, 学生读的兴致高了, 那课堂教学目标也达成了。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穷无尽地被激发出来, 因此, 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 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二、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 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也有一些课文有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 那就需要利用网络教学弥补此中不足。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 学生对此类科普短文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但光凭工具书加上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想象是远远不够的。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在教学中, 就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集资料, 借助网络把什么叫砧状云、如何辨别北斗星、什么是冰川运动等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说明一一呈现,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完美整合。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还让他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科学知识。在教学《海洋——21 世纪的希望》时, 学生需要了解海洋, 了解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如何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信息量是庞大的。如何整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轻松、直观地了解这些知识点呢?可以将学生分成六个学习组, 分别将以上需了解的知识点作为各小组任务, 在网上收集信息, 汇总信息, 最后分组汇报。这样, 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轻松, 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而且在搜集过程中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是双向的, 它既可以呈现教学信息, 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地对反馈信息进行诊断和评价。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效率。识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备课时, 教师要预设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会出现哪些误区, 容易写错哪几个字, 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指导, 但有时的生成往往是预设不到的, 课堂40分钟很难反馈。有效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识字教学, 能达到用时少而高效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当堂进行听写, 当堂反馈, 当堂巩固, 效率很高。在进行新课的识字教学后, 课堂中听写了八个词语, 手写或是键盘输入至电脑后提交, 由电脑统一进行汇总反馈, 主机屏幕中会显示每个词语的正确率或是错误率, 这样教师就可以马上进行因材施教, 当堂解决学生的错误。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文结束后, 教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1.在我们生活中, 有哪些事是“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 举例说一说。2.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它与法国南部农民买葡萄有什么联系?学生当堂完成。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马上写出来, 但学生差异的存在导致一些学生不会答, 这时可以直接在电脑上点提示, 电脑会提示几个关键词或是小提纲, 帮助他们有效完成。完成答题后, 学生可以点击参考答案给自己评判并能及时改正, 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巩固了课堂学习内容, 有助于学生及时对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 同时还兼顾了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及时有效互动,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有效的课外预习

随着年段的提升, 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预习习惯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能学好语文的重要依据。在信息技术不断融入语文教学的背景下,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语文预习,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中高年级可以开始尝试建立班级QQ群, 新课前教师将预习要求、预习重点、预习练习题设计发至QQ群中, 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预习。学生预习时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中进行班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把预习内容上传至QQ群中与同学分享。网络上的预习资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了解作者生平简介、词语的解释、语句的理解等都可以在预习中解决。学生在自主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了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包括获取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养, 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知识, 提高了自学能力。教师还可以将文章的重点段落的朗读音频文件或是本课的重点资料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参考。在教学《长江之歌》《明天, 我们毕业》时, 将《长江之歌》诗歌朗诵的音频与《明天, 我们毕业》的视频发给学生, 并要求预习完成朗读练习, 初步感受朗读时的语速, 把握这篇课文的基调。在第二天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就事半功倍了。除此之外还要利用信息平台对在课堂中表现精彩的、预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 以激励学生的预习兴趣。当然在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 教师还要扎扎实实教给学生具体预习方法, 把图片、音频和视频以及大量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 这样可以给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环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

3.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篇三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73-01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现代信息技术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学校的教学条件将得到不断的改善,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这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使他们有更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術如何融合在数学教学中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如我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打开窗户、拔算盘珠、观光索道、升降电梯等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兴趣盎然,在这个基础上,再过渡到图形平移的教学上,我把这些图形平移的全过程都制作动态的画面,使学生对这些图形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二、化静为动,直观形象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大量直观的运动图象,并可将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一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加法,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非常重要。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寓加法的含义于动画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动态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并在一起是多少的运算。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数学化的过程,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在教学中,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多媒体教学,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快、更准地把握知识的实质,实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或无限延长,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信息环境中学数学,运用计算机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如“认识时间”教学中,我将学生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制作成课件,一幅幅情景图展示在学生面前,如起床时间、上学时间、午餐时间,放学时间、睡觉时间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准确说出做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我们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体验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接受挑战,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融合在一起,以丰富课堂内容,呈现给学生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而又激发思维、体现自主建构的课堂氛围,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样数学乃至整个教育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四

灵山县化龙中学

钟高承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同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以无可比拟的优势进入语文教学中,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它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封闭狭窄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大语文教学观。下面我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为专业成长注入了动力

教育信息化时代,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传统“教书匠”的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早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代赋予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教师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为教师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保障,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功臣。

信息技术为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教师备好、上课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备课时,我常常穿梭于各大网站,观摩名师教学视频,借鉴同行优质教案,下载优质的教学课件,可谓受益匪浅。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我从相关网站查找并下载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用简单的“powerpoint”制作成了CAI课件。那一幅幅形象的风景图片,那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去年我在本校上公开课《苏州园林》时,我的教学创意来自网络上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我用“Flash”技术展示一个又一个苏州园林,该课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受到极为强烈的感染,对课文理解得更为深刻,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这些年来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教学的好帮手。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和很多教师一样,所拥有的学习机会并不算多,但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不停地学习和积累,正是网络技术,特别是“教研平台”帮助我完成了这个心愿。如今,“教研平台”已经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它,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达到教师、专家等相互之间智慧的互联,为我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我每天都要到“教研平台”中浏览广大同仁的各类文章,有时也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评论。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悟、教学叙事等通过平台让广大同仁一同分享,还经常得到广大同仁的帮助,让我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将创设情境和激发兴趣相融合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时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源,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感悟父亲爬过铁道给“我”买桔子的动人画面,我为学生播放了这段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浓浓的爱,学生很快进入了一个学习状态,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突破重点和训练思维能力相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我在教学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一课,作者描写白杨树正式出场是在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非常自然。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这第七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七段,画出相应的句子。然后再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将感知语言和培养语感相融合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育技术的恰当运用,便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如《济南的冬天》一文,老舍在第2段开始写道,“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暖和安适”之感。此时可用课件,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了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同时更需要教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质,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作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更有语文味的高效课堂。

5.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篇五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介绍了电子白板的功能,并根据多个案例说明了如何才能合理使用白板,为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深层次创新教学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高中语文 电子白板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中学教学中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信息应用软件和硬件,尤其是自2OO6年我国教育界开始使用电子白板以来,信息化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此,笔者欲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如何才能让电子白板使用更

加充分、功能发挥最大化。

一、电子白板简况

电子白板又名交互式电子互动白板,有的教师在口语中将其形象化为“电子黑板”。它实际是一种多功能一体的教学软硬件系统,是融合了投影仪、计算机和

白板投影屏幕等在内的集成系统,也是传统黑板的进化版本。在传统黑板应用中,粉尘大、书写耗力耗时、互动性差等都是长期以来的缺陷,而电子白板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得教学更加顺畅、沟通更加有效、互动更加频繁,对教学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从实际使用分析,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笔在电子白板随意书写,不再有粉尘影响健康,也 能让课堂效率大幅提高。也可以在白板上突出重点难点,让学生更

能集中注意力、让教学在内容上更加有针对性。还可以创设较好的教学氛围和情

景,通过音频、视频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学习更有动力和兴趣。在课件的融合方面,白板可以通过批注等功能让教学更加有力深入。总之,白板能够让教学更加有效、学习更加有益处。可以说,每一次教育技术革命都能给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带来巨大的变化,电子白板的使用也是如此,不仅已经给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益处,还将在以后的进化中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二、如何让电子白板充分发挥功能

一是营造教学情景,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师设定的教学氛围。电子白板的多媒体功能很强大,可以将音频、视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材料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巨大的视觉、听觉冲击,让他们的感觉更加全息,帮 助他们快速融入教学环境和氛围。这点尤其在课堂导入环节是非常有用处的,比如在开始一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对该课文的来龙去脉有形象的认识,让他们知道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感情、同类文章的优缺点等等,从而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加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从而能够做到认真、全面分析文章。比如在教授《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堂课,笔者就使用白板来形象化呈现这篇文章,从而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审美认识,锻炼学生思维的辨证性、表达的逻辑性。

二是催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电子自板的使用给新形式教学和学习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使用更加先进有效的方式来教与学。比如对于较为新潮的合作学习来说,在 以前一块黑板、几只粉笔的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的效率是非常低的,而使用白板可以更加高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沟通更加顺畅、学习更有效率,时间使用上更加从容、让学生有充分的参

与。在比如在探究式教学方面,之前教师主导了教学的进度,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力都普遍不足,而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来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问题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很多时候都值得笔者深深思考,这无疑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提升。以笔者教授 《声声慢》为例,之前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为主来说明诗词意境,而且是通过对“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字词的分析来达到目的的,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教师就可以用画面和音乐来表达这些字词的内涵,将这些内涵具象化,并能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充分表达出来,供大家一起分析、分享。这种交流过程可以通过白板的使用更加有效、全面、及时地呈现出来,无疑增强了师生、生生的互动,也让教师更加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避免了学生看不见、看不全的尴尬,让学生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都有效掌握。

三是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在传统的教学工具影响下,师生、生生的互动多是片段式的、低效率的,教师在使用电子白板后,就能够有效扭转这一困局,因为白板的使用可以更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更加自由的空间内分享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时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比如在分析字词句时,学生可以使用电子笔标注词句并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师生可以良性互动以修正

为完善相关问题的答案,让最终答案的生成更有群智群力性,学生还可以给文本

增加诸如声音、图片等,让语文课堂更加活泼、有声有色。以 《春江花月夜》教

学为例,笔者在讲解月色江水之美、思妇与游子之情时,光靠几句解析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声光色音来充分表达这些优美意境,在第一步可以先放背景音乐,让学生通过管弦丝竹来体会体会融景物、哲理和情感于一体的美妙意境,在通过一些图片展示、动画效果让学生对诗词意境有更深的领悟。随后,就可以鼓励学生集中讨论,让他们充分互动,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甚至可以通过集体朗诵来体会诗词之美。这样,教师就不需要像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一样,得赶着、鼓励着才形成互动,通过白板的使用就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关系达到空前的和谐。

四是协助教师提高教学管控能力。教师在准备电子教案时,电子白板是一个

非常有用的助手,可以说如果不准备充分,电子白板和黑板的功能没有大的差异,而通过使用白板,教师可以随时将自己有创见的体会和想法记录下来,从而有效积

累教学资源,能够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电子白板可以全面有效地记录师生互动过程,这种记录对于教师反思自己教学也是有巨大帮助的,可 以全面回顾自己的所得所失,对 以后的教学也是一种促进。笔者自己切身感受是,通过这种动态的全面记录,笔者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对 以后的语文教学更有信心了,对自己业务提升能力帮助很大,电子白板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管家。

总之,作为一种较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电子白板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效组织课堂教学都是有诸多益处的,笔者相信,随着电子白板技术的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会喜欢并乐于在课堂上使用,学生也能得到更多的受益。

6.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篇六

摘要:民族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关乎国家的前途,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全世界所有的地方都已经网络化。世界各国的文化正在汹涌地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大量的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志淡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减退、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本文就文化融合的理念出发,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以案例剖析的方式探讨在信息教学中如何融入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融合 信息技术教学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和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民族文化反映该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变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模式,这些对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信息技术正是我们在网络文化的最前沿的阵地,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培养民族精神,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侵蚀,是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一直在探讨和实践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该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多融入一些民族文化氛围,重视选用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科整体效益,真正使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得以渗透和落实。

1、根据教材内容对比挖掘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天朝大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我们民族方面的内容,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类似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素材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合理穿插传统文化教育实例,使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得到民族情感的熏陶,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讲到window操作系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国家的红旗操作系统作比较,告诉学生现在看到的大部分电脑都是用window的系统,window操作系统可以说是我们电脑赖以依存的系统,由于我们过度依赖于window操作系统,美国通过操作系统就能监控到我们的电脑,比如国家的军事机密文件、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这样对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我们国家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红旗”操作系统,虽然我们国家的操作系统和window相比还很落后,但是我们只要加倍努力,总有一天会赶上window的操作系统。

在硬件基础的教学上,当然离不开Intel、AMD等知名企业,同时我们也应该介绍我们国家的龙芯这几年所取得的进步,在电脑芯片上因为我们的龙芯起步晚,要赶上外国的技术,只有靠我们全中国人的智慧,相信有一天我们会超过他们的。更应该介绍我们国家的联想集团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计算机制造企业,不管是笔记本还是台式机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都是很大的,而且电脑性能稳定。在教学过也顺便建议同学们以后尽可能选用我们国家品牌的电脑。在讲到office办公软件时,教师也应该介绍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的办公软件WPS。通过对比告诉学生它们各自的优点。对于一般的办公来说其实WPS还是很好用的,信息老师在教Office外还可以教学生如何使用WPS。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在各个信息领域所处在的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为赶超外国先进技术而努力学习,顽强拼搏。

2、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开展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比如在教学生学会搜索时,我们就用一些与民族文化有关的词语来搜索。如:“壮族三月三”、炮龙节、芦笙等,这样不仅给学生学会了在网页上搜索资料,又能够了解到我们民族的一些文化传统。

在讲到“制作电子板报”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家乡的人文风俗、风景、人物图片、文字说明来作为素材,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介绍家乡的宣传册。当老师布置这样的任务时,每个学生都充分挖掘自己家乡的素材,有些通过网上查找,有些通过家人、朋友收集,总之想尽办法收集到自己独特的素材,制作出独特的作品。

在制作PPT作品或者制作视频作品时,我们也都可以让学生以家乡的人文风俗、风景、人物的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来作为素材,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变成介绍家乡优美的景点、风俗习惯等的宣传资料,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微博上传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的民族文化。比如在讲到制作PPT、制作视频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挖掘自己家乡的文化作为题材,有些在宾阳县的学生就以宾阳的“炮龙节”为主题来制作,因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宾阳县都会举行“炮龙节”,他们很多都去看过,甚至都有拍过的图片或视频,再加上其他资料的收集,制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武鸣的学生以三月三对歌为主题来制作,他们在民间找到一些对歌的录像资料、图片、文字资料等。还有些同学就以家乡的剪纸作为题材,把家乡的剪纸能手的作品都拍下来,制作成PPT作品或视频作品,由于横县每年都有茉莉花节,横县籍的有些学生就以茶文化为主题制作出介绍本地生产的茶叶的PPT,还插入茉莉花这首歌作为PPT的配音。每个县的学生都有几个做得很不错的,然后把好的作品在全班上甚至全校展示出来,这样同学们都能了解到其他地方的民族风俗文化。

3、通过布置课外任务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单靠课堂上所接触的还是不够的,俗话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也就是听说的事情不如亲眼看到的真实,看到的又不如自己亲自参与的印象深刻。况且挖掘民族素材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做到的,还需要长时间地用心去体会,由于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假期学生放假回家,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要求他们回去后用心去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素材。比如要求学生放假回家多注意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与民族文化有关的事情,并搜集自己所见所闻的能体现出本民族特点的工作、生活等图片或视频,整理后通过QQ传给老师或者开学后交给老师。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有手机,而且手机都有拍照、摄像功能,因此收集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老师就可以制作成一个素材库,这些素材库与学生共享,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马上就能找出来。比如春节回家,家乡都会搞一些活动,壮族家乡的对歌比赛、斗牛比赛、篮球比赛、农村的庙会、农村的喜丧事风俗等。

为了使得每个学生都很用心地去做这事情,干脆就给学生一个主题,比如家乡风貌、家乡奇特的风俗习惯、家乡炮龙节趣事、包粽子,家乡的小吃等等,要求学生回家后注意观察,遇到有趣的事、或能代表自己民族独特的事情拍下来,通过整理制作成一篇PPT作品或用会声会影制作成视频文件。比如包粽子,学生还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亲身体会一下怎么包粽子,粽子里面都用哪些原料来做馅,还有关于粽子的一些习俗。比如有些农村当年有家人去世,则家里一般都不包粽子,这一年春节所吃粽子都是由亲戚朋友送去的,这些都反映出民族的风俗文化。有条件的学生做好就能传给老师,家里没有条件的学生拍好素材开学后做好再上交。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4、结束语

信息技术无疑是民族文化教育的最好的最快捷的载体,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的民族文化知识。学生自己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生动形象的作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体验民族文化的活动中来。重视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传承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教育实践意义。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刻不容缓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通过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使学生有民族忧患的意识,为国家的前途发奋图强、尽责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篇七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的特点进入到现代教学模式当中。一节课中, 形式多样、五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 尽展它的风采, 使那些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差的学, 看到这样美而生动的画面, 走向另一个层面, 无目的地畅想, 导致思想注意力不集中。这样, 一节课就在热闹而多彩的形式下结束。尽管, 教师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但学生在热闹的场面中接受了多少知识呢?这值得教师们思考。

一、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 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适合的。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教学时, 如果把物体 (一个、两个或几个同样的正方体的组合图形) 通过课件演示在屏幕上, 让学生从物体的上面、正面、左面、后面、右面去观察, 一些空间想象思维差的学生是根本无法想象出的, 而如果把实物摆在他们的面前, 然后让他们从不同方向去观察, 这样, 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不同方向所能看到物体的面的形状。教师再让学生把所看到的画在本子上, 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一想二画三观察四分析”的方法去观察不同物体, 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经过反复训练之后, 再用课件出示各种组合图形, 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去观察这些物体,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 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 四年级上册, 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时, 教者用课件出示了某地区城乡人口数,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单式统计图后, 又引出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把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大屏幕上演示出来, 向学生讲清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后, 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例题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做完。就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画的条形柱, 或是上细下粗, 或是上粗下细;有的学生在画条形柱的高度时, 不看纵轴上的刻度, 本来是38万人, 画的却是50万人的高度;有的学生的条形轴画出来向右或是向左倾斜。看到这样的情景, 我不由得想到,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直观、形象, 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生在课件演示过程中, 只看到了画出来的条形柱, 而条形柱用三角尺怎样画, 在头脑中还比较模糊, 在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中, 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目测随意摆放三角尺来画了, 这样画出来的条形柱自然就出现了各种姿态。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同时, 用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黑板上一步步引导学生, 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掌握三角尺摆放的方向、位置, 并结合垂线的画法, 让学生的手眼脑共同参与来做统计图, 这样做出来的条形柱就比较规范了。

二、多媒体教学旨在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频繁使用, 在教学实际中, 有些教师备课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 只是盲目使用, 只图表面热闹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如不少教师制作的课件让人感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也有的课件制作者在课件中设计了一些小的花絮, 如鼓掌、喝彩、动画鼓励、科普常识等等。这样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还有可能会因为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幼稚, 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认为, 既然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 就要发挥它的辅助作用, 而不能喧宾夺主。因此, 教学备课和预设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量简单、明了, 突出重难点, 变复杂为简单, 变抽象为直观, 使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巩固旧知识, 掌握新知识, 以及理解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例如, 在画垂线的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口头叙述“相互垂直”概念的同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 形象生动地再现知识。这样, 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融合, 能够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更能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成持久记忆。再如, 在“垂线段的性质”教学中, 学生虽然通过动手操作, 得出了结论, 但这种文字性的结论, 学生记忆并不长久, 而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演示, 效果就不一样了, 它能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同时, 教师可通过课件动画演示,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达到内化。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重在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或是复杂的问题。若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演示, 不但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但是, 这种多媒体演示,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放电影, 那些画面一闪而过, 在学生头脑中能留下多深的印象, 这值得我们反思。因此, 我认为, 把那些通过多媒体演示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结合说的过程, 动手实际演练一下, 效果可能会更好。在画垂线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用三角尺一边板演, 一边让学生观察发现, 总结出画法。此过程, 速度较慢, 很费时间, 而且就在此过程中, 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早已心不在焉, 做起小动作来, 对于教师的操作过程压根儿就没在意。有了多媒体课件, 把一些枯燥的说教、引不起学生兴趣的内容, 通过课件动画的演示, 让学生变成发现者, 利用自己的观察发现, 去探索新知。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还能满足学生那种我是发现者的成就感。在请学生板演时, 因为是新学知识, 对于垂线的画法, 虽然有了观察心得, 总结出了画法, 但真正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照着课件所示口述画法, 板演的学生边听边画, 这样, 使说的内容与动手操作相互结合, 既巩固了知识, 又帮学生内化了知识,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让其他学生明白动画演示、语言描述与动手操作三者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绘图和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 使学生课上练习少, 课外作业负担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 节约了授课时间, 加大了练习容量, 并由于其快速反应力强的特点, 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强化。而且,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能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 增加课堂容量,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新授内容结束后, 如果学生兴趣犹存, 我认为运用灵活的信息技术手段,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进行课内练习拓展是很好的方法。这样能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并且通过学生思考练习, 达到认知结构清晰的目的, 起到了小黑板难以起到的作用, 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效果,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 教师可不必布置或少布置课后作业, 大大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

8.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篇八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二、拓展教与学的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新的课程资源除课本外,还有网络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网络。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高中数学是抽象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学科。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看到教学素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需要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思维、语言以及情感的交流。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宜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

不少教师对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学完的内容,“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失去了学生的思考,看似充实的内容,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二、不应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不加选择地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或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至于这些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则无暇顾及。忽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数学的教育性就大打折扣。

三、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

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智能形态,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它有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何况,目前很多课件的设计,也来源于一些教师在传统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

四、整合需要好的教学设计

9.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篇九

摘要:随着社会整体的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深,教师也应该通过信息化的技术进行教学,特别是初中的英语教学,尤为英语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与创新。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教学;融合;创新

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与创新能够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水平,提高初中生英语的综合水平。分析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不断的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计算机相关的应用程序子在不断的发展创新,多媒体的技术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这些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对于生活一个信息时代的初中生来说,对他们进行教课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是很难引起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获得更多的初中英语相关的信息。信息化是现今我国及全世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这使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开始在中学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初中英语教学是最适合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初中英语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好时间,所以进行更好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理论上说,就是指在进行英语教学课堂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关的英语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相结合,并通过有机的结合来完成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一些教育学家认为通过先进的理论思想进行指导,来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使相关学科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现阶段最为先进的理论思想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中。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网络应用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下有效的融合到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并进行相应的创新应用,能更好的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由此可见,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其核心内容不仅体现在诸如教案和信息教学媒体的应用上,更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想融合的本质和内涵就是进行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相结合的进行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相融合是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进行想融合的教学方式,为初中英语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行构建其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现实模型,探索适应初中英语教学的新型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适合初中英语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初中英语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和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的实践者和主导者。教育学相应的理论指出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主宰,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是进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要对学生起到指导者的作用,并且要和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教师也是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先决条件。要是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初中英语教师就要勤于钻研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熟练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英语的教学,并能自制相关的信息技术的软件与多媒体技术,并积极自觉地运用网络获取最新的信息技术,追踪相关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研究和成果,这样不但能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还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的整体水平。最终既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初中学生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协助英语学习,又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

三、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融合的创新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融合进行情景创新

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进行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机制,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信息技术的电教手段来进行情景的创新,从而更好的建立起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相融合的创新,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信息技术的电教手段的应用能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学习英语的求知欲望。在初中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情景的创新,可以有效的培养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信息化技术使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创造性思维,有了创造性思维就能更好的强化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初中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让他们能更加喜欢学习英语这门学科。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信息化技术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设计出大量生动有趣的事物、情景、形象作为引发学生想象力和自由联想的素材,这样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另一方面强化了形象思维,形成了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认知,这样一来能更好的让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融合。初中学生们在通过一些自主的形象思维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英语课文的对话内容,通过不同情境的设置,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会被提升到一个高度,但是这个注意力和兴趣的可持续性并不是很强,这个时候初中英语教师就应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制作一些课程有关的图片,加深初中学生的对课程的记忆,让学生在上完每一节初中英语课后,就能记住所学的知识点和英语单词,在课后只需稍加复习,就能完全的掌握所学的英语教学内容。

(二)灵活运用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相融合

10.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篇十

尹集中学:解安夏

信息技术步入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直观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乏味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它指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的融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臵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在课程融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撤离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课程融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在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融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11.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十一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地深度融合的做法和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进行选修4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向同学们演示了用动画模拟的电解氯化铜溶液时整个回路中带电微粒的移动情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总结以下问题:(1)电解过程中溶液中阴阳离子各向哪一极移动?(2)电子的流向是什么?(3)阴阳两极各有什么现象发生?(4)请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原先深奥难懂的微观理论,一下子变得浅显易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开阔学生的思路,实现学生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了解各种观点。例如,我在进行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性质教学时,设计这样的问题:(1)铜与稀硫酸能否反应?与浓硫酸呢?(2)在进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3)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原理是什么?之后,我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实验,并告诉学生,如有疑问可以上网查找解释。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从实验室出来,又满脸凝重地进入了微机室,当学生从微机室出来的时候,我看见他们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们找到了能够解释现象,说服他们的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例如,我们使用的必修教材后均附有光盘,光盘内有实验、检测、精讲、电子书。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给学生介绍教材内容时,就会把这一点告诉学生,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好这一个别辅导工具,使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仍需要上网查找,或找老师指点。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投入性提高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收获。

四、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与信息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者交作业。例如,我常常在自己任课的班级建立QQ群,在节假日向学生发布作业、征集问题、回答学生各种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容量大时,我便在博客中予以解答。这样一来即使在假期,我和学生不能见面,也能进行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所以师生关系很融洽。另外,作为班主任,我也经常以发信息的形式,利用网络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和合作。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14(2).

上一篇:玩耍作文下一篇:小学散学典礼上安全教育讲话稿与小学散学典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