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2024-09-24

《进位加法》教学设计(共8篇)

1.《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篇一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分三小节完成,第一节,学习9加几,这一小节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并接受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加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凑十法,同时要求学生在“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几种方法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第三小节,学习5、4、3、2加几,这一小节是完全脱离实物,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算法,也为今后学习加法的交换律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对凑十法掌握较好,能根据具体的题选择合适的凑十法,在口算小数加大数的试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用凑十法,只有少数学生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另外一个算式来口算的方法。本单元的解决问题与以往的解决问题相比,有两个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在得数后面写出单位名称,二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2

今天在二(10)班上了新课时,非常荣幸的得到了以孙晓燕校长为领衔的数学课组的指导,听罢孙校长的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不禁唏嘘不已,感触良多,故写下本篇反思,以促进步!

新课《不进位加法》 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生掌握竖式的算理与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具的准备上,用到了计数器、小棒、课件,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具体这节课的不足有:

一、教学重点的把握

本节课我是将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内容一起完成的,是在观摩老教师的课后自己进行的尝试,为了完成这一设定的内容,我基本没让学生进行练习,而教材设计中,这部分是分成两个课时去上的。孙校长指出,作为新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规范,比较严格地按照教辅说明来上,不能看着老教师课上的快,就跟着快。我想这的确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另外,课堂上应注意【精讲巧练】,把练习的机会还给学生,练习时间大于讲解时间,正如名言一样“我听过的,我就忘了;我做过的,我就记住了;我教过的,我就理解了!”

二、口算铺垫的开展

课堂一开始,我设计了十道口算题,主要是一年级已经学过的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通过PPT形式呈现,请举手的同学发言。为了让学生说类似“25加30等于55”而不是直接冒答案“55”,我几次提示“完整的说”,在评课中孙校长提出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并在做提前明确要求“看算式说得数”,还可以以如“转盘、卡片”等更【有趣形式】展开教学,另外口算的练习数量可加多一些。

三、课堂节奏的调节

在第一个知识点“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既用了小棒,又用了计数器,比较费时,其实只用一个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即可,但这部分内容我已用时大约25min,课堂节奏拖沓,学生到后面的学习都比较烦躁,孙校长提出,课堂教学应注意【劳逸结合】,学生的注意力大约15-20min,过了这段时间,就容易走神,这时候,请孩子们静静休息,或者玩一些比较轻松的数学游戏如“我拍3,我拍7(10的组成)”将会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课堂常规的处理

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明确规定】,运用丰富手段进行教学激励。如请学生做题时,提出指令“左手拿笔,右手拿尺子”;学生发言精彩、课堂表现突出,要不吝于发小红花等;上次听课,张老师也指出我的课堂调控能力比较欠缺,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对我来说,的确刻不容缓!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

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在上课时,没有深化【竖式的算理】,写在十位表示几个十,写在个位表示几个一。另外一个班的课,我决定还要增加练习铺垫如:下面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73、26、31、4、40),以便学生对竖式书写注意的地方“个位与个位对齐,数位要对齐”有更深的理解!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

在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情境,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竖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同样是让学生尝试验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接下来的试一试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教师还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二、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让练习更丰富。

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能注意进位并自觉的验算,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

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两条路线,让学生选择近的路线,把估算和计算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先估算再通过计算验证。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学生根据进位加计算的方法能较快完成正确的竖式。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遗憾之处:

第一,在估算时,学生说估算的方法花了些时间,估算在后面有具体的教学,在这里学生把估算的方法说对即可,不需过高要求,这样在后面填方框里的数就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完成。

第二,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等,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第三,虽然是计算课,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喜欢数学。

为了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抓住知识“生长点”,巧设复习过关题,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以“游戏”和“抢答”的形式设计了三类练习题,对刚学过的“9加几”进行了回顾复习,通过复习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保证了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授过程中,我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利用教材中学生领取饮料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找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水);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先寻找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算式。但在探索用多种方法计算得数时,学生只探索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凑十法”,给人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想象太狭窄,可能这与第一节课“9加几”的教学时,强化了“凑十法”有关系。在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把第二个问题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教学由“扶”到“放”,师生平等参与,共同探讨、交流,学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分层练习体现不够,课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课堂语言还不够生动简练等。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慢慢感知体会算法,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我感悟,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发自内心的选择出对于他们来说最简便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习、怎么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在体验中获取到知识,在成功中找回自信,更深刻地品味到学习的乐趣!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5

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9+6=15,但当你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就在学生脑子一片空白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对学生说“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好吗?摆完了和你的同学说一说。

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我在学生汇报方法时我也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并且接着给出9+8=?继续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当学生再次汇报时,这时我才水到渠成板书算理。通过两次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我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6

二年级下的数学教学中,三位数的进位加是计算的一个难点。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算理都是学生以前所掌握的内容,是在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可是学生在计算时却常常出错,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一个“细”,在板演例题时注重细节的教学,提醒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本课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其次,在新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同样是让学生尝试验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接下来的试一试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教师还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再次,让书本与生活相联系,使练习更丰富。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能注意进位并自觉的验算,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7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和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本节课中注重的是通过小棒操作的过程,体现学生经历计算的基本思维过程,从一开始的实物操作(主题和小棒)、到随后的表象操作(头脑中重现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再到最后的符号操作(语言表征,计算结果),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继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标。

针对课堂练习的高效性这个研究课题,我主要想通过以下两点来体现:

一是:练习的`层次性。从一开始的圈一圈算一算切合例题进行巩固,到小手对数,进展到无实物的抽象计算,再到填十位上的数,发现进位与不进位的区别,最后进行生活运用,深透估算的思想。

二是:练习的趣味性。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常常用到小手游戏,例如课前的对对碰(就是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中的小手对数等,旨在让孩子用最爱动、最直接的教具——小手来进行口算练习,而且用小手的形式展现,速度快易于检查。

三是:练习的针对性。本节课的重点算法就是相同数位相加,算理则是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想法,在练习设计中,我特意安排了“小手对数”“十位上填几”以及“拓展练习”这三个版块,旨在通过多个练习,针对性的进行重点的训练和难点的递进式突破。

在本堂课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听取了赵晓英主任和张志娜校长的点评后,更是深得反思:

其一:“数形结合如何才是真正的有效?”

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是最优化的选择,本节课中我在设计中也想要突出这点,但一堂课上下来,总觉得在数形结合点上不是很流畅,学生能正确的摆小棒,准确说出自己的摆法,但落实到算法上就总是出现问题,听从了两位专家的点评后,我顿悟:数形的结合要适时而紧凑,学生在自己体验摆法后,就应该结合他们的口述一边说一边提炼算法一边进行板书,这样“形”(小棒)和“数”(算法的算式)才会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才会明白:我摆的这个过程原来就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呀!从而更有效的理解算理和算法。

其二:“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抉择”

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8,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个人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费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孩子好动,贪玩,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多媒体等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在教学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孩子们理解“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我让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动画展示的方式来加以理解。如计算“8+27”,学生先不管27里面的2捆小棒,从7根小棒里拿出2根小棒和旁边的8根小棒合起来凑成10根,捆成一捆,再把剩下的5根零散的小棒和3捆小棒合起来就是35根小棒。新捆成的1捆小棒就是1个十,就是竖式计算里进位的“1”……;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再把这一过程动态的展示给学生看,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二、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低年级的孩子时,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如学习进位加法的方法后,通过数学医院,踩气球,比比谁最棒等小游戏,把机械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学习算得认真,也很高兴,在不同的游戏中巩固了算法。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注意力。如学习进位加法时,问“你想把谁凑成十?”“先算的是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呢?”“红色的小‘1’是从哪里来的?”“是哪一位的数向哪一位进一呢?”……这一连串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进位加法的算法。同时,对学生准确回答的问题加以肯定,对不懂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你是把8凑成10,再加上其它的数。”“你是利用8把7凑成了10”。“你是先加个位上的数,再用得数加十位上的数”

四、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学习计算,孩子们更是觉得枯燥。因此,在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相同个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等计算法则,我带给孩子们一首儿歌。“两位数加一位数呀,进位加,进位加,相同数位对齐,要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满十进一”(曲调:两只老虎),在欢快的儿歌声中,孩子们轻松的记住了这些计算法则,真正的掌握了怎样计算进位加法,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把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生动,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总之,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给学生以新异感,能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通过讲故事、猜谜语、问题情境等引入新课,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数学游戏、课堂质疑、多样化的练习等方法,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有趣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轻松的收获更多的知识。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2

今天,我试着运用生本教学的模式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进位加法》,效果不错。

课堂上,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观察例题图,找出图中的信息,孩子们没用几分钟,就把图中所有的信息找了出来,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接着,我要求他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问题,让我震惊的事情发生了,他们不但能把用一步加法计算的问题提出来,而且还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这使我顿悟:只要相信学生,他们就能创造出奇迹。

接下来,我放手让他们分析提出的问题,他们分析不但透彻,而且还能让学困生听懂。经过他们分析列出了算式,计算不进位加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说计算方法,让他们试着当小老师在讲台上讲,他们讲得真是太精彩了,不但能讲出计算方法,还能把计算中的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都讲出来,让所有的孩子都听得明白。

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只有老师想不到的,没有孩子做不到的。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9

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既是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多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根基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本节课的优点是:教学思路清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首先,课堂上先通过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加法,巩固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为下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作铺垫。

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灵活改变教学情境,创设了过“六一”节时,小红和小明为同学们买了24瓶矿泉水够分吗?再买来9瓶够吗?学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数学问题后,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9+4=33,但当我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就在学生脑子一片空白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对学生说“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好吗?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我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通过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我都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在练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多让孩子说说这个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讲出24+9的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比较24+5和24+9的异同点,知道24+5是不进位的加法,24+9是进位加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复习时间太长。

2、例题处理的不够完整。

3、练习题的设计应先出示口算题,让孩子们在亲笔练习后,再出示判断题,结合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这样设计会更合适。

4、只注重了老师的教,表面看上去这是一节比较完美的课堂,从复习-新授-练习环环相扣,层次清楚,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学情,只注重了学生的说,实际上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已脱离了操作的视线,是在空说,造成学生根本不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强化训练不到位,造成会的不讲已懂,不会的还是不会,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

虽然学生的口算方法不成熟,计算速度不够快,但在今后的教学中会让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学生的口算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0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是在“万以内的加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以往计算教学总是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为避免这一点,又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课就从学生熟悉的关于中国特有动物的统计表中获得数学信息,产生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使学生感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二、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方法来学习新知。

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学生已学过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本课通过对旧知的回顾,激起了学生对加法计算法则的记忆,再引导学生采用尝试、讨论的方法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了知识的迁移效力,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针对计算的枯燥,在巩固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形式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激发学生做计算的兴趣。

一节下来,我发现虽然进位加法不是新知识,但学生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时容易发生忘记加进位1的情况,造成错误率较高。所以除了提高练习的强度外,还要有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强化提示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算理时,就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将探索不进位加法的算理迁移到新知识中来。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先通过“数画片”的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之后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从而导入两位数加一数的进位加法,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的算法,做到算法多样化,开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教学中,我尽量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交流。学生通过同桌边操作边交流想出了计算“24+9”的多种算法,对于学生自己想出的各种算法,我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与其他同学的算法比一比等活动,在课堂巡视中更多关注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点拨,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学习在学生的操作中体现。小学数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任务更多侧重于“过程与方法”。很多的过程与方法就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计算教学应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孩子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同桌100的视频,下午我有针对部分难点进行了直播,虽然说没有达到目标的全部完成,但是我认为学生是在自我探究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所以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接下来把加法计算的两种方法让学生总结出来。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上学期学过的凑十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的是开联欢会的部分场面,并用图画和对话形式呈现问题和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我把主题图设计为我校运动员的欢庆会,让学生感觉活动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课标要求,创设合理有效的情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积极创设学生喜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运用知识,并能正确计算。

再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凑整十法和相同数位相加法的算理。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学的评价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评价显得有些单一,还有个别环节的小结缺少及时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认真反思这节课上完了,也许很多老师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这节课究竟在哪里使用学具比较恰当呢?怎样让学生产生使用学具的需要呢?我个人觉得,单纯的只教算题过程学生能够理解,也能明白,单独的说小棒,进行圈一圈,也可以理解,但是综合到一起,就出现了上下不对照的现象。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我想我会继续研究这几课,以便能够更清楚的让学生明白。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3

对于一年级数学来讲,计算是基础又是重点。我认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又要以10的组成与分成为基础。如果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该是没有阻碍的。所以,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我先巩固学生学过的10的组成,让学生能很快的知道看到9的想到1,1的凑数是9,看到8的想到2。先让他们知道如何凑十,然后就加快口算、计算速度。直到他们非常熟练的找到5、6、7、8、9的凑数。接下来我就重点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思考过程与方法。

先引导他们想怎么样计算,要怎么样去想?没有料到的是,两个班都有一个学生都能按我预想的要求说出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接下来我就对学生说出来的进行讨论,让全班学生参与,然后我再重点的讲解计算的过程和方法与道理。结果学生做起很得心应手,非常的感兴趣,原来要用数手指来计算的学生,现在能心算了。他们那高兴的样子啊,我看了有说不出来成功感。然后接下我并没有上新课,在9加几的上面多用了一点时间,让他们做得有味了,我才教学8、7、6、加几,在这儿我没有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进行思考的,我就直接让学生只想大数的凑数,但还是让学生明白也可以想小数的凑数,那样做要难一点。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4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和自已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对于美也有感觉,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很了不起,老师要多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发现。可见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犹为重要。

二、趣味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自学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集中也易分散。我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及年龄特点。

让学生具有很好的评价能力,同时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人,但由于在课堂有宽松的氛围,学生谁想说就说,在学生个人展示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很想表现自己,树立学习自信心。

小组合作读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让学生体验到把数学学习应用到生活的乐趣。

小组同学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当好小老师及监督员的角色,公正地为小组成员判断其做题是否准确。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及年龄特点。订正,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局面。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富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在问大海问题时,说得精彩纷呈,兴趣盎然。这制造了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知识面不宽,对任何事物都有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样他们对大海充满好奇,想揭开大海神秘的面纱,在向大海提问中,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四、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法习惯。问一问,你是怎样学会的。既巩固基础,又初步放手让学生自学。

不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到学生自己各自喜欢的学习方式都很有特色,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于知识早就会了,可在做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对,个别同学好的习惯还未正确形成。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5

最新文章 在学校开展的以级为单位的达标课推优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三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算、笔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因此本节课适合采用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突破新知。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结如下:

1、在备课时,我在思考根据教材36页内容,能够让学生感觉到难度的是什么,从自身认知出发,我发现对于情境图的理解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情境图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案,在课本提供的数学信息中还有学生很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几个词语“湿地、哺乳类、爬行类、麋鹿”等,当我拿到课本吸引我的也是这些东西,我在想学生会不会也有相似的心理好奇需求呢?于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决定把时间放置在10分钟左右,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完成对知识的求知欲。

2、由于是计算课,所以在定位学习方法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各个环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学生的做为先,然后再在评价环节引领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3、对于课堂学习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安排了三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出数学问题。活动二是以“啄木鸟”的角色来寻找大树(竖式)生病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计算时候的注意事项。活动三是争当班级“计算小能手”。

本节课的优点是:

1、设计理念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2、课堂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评价用语不随意,能够基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具体的进行表扬与建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由于教师的很多想法是突发奇想的,所以往往是只有想法却没有对这个想法的预设和生成情况的各种可能性的提前预案,因此在处理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赶环节,走流程的情况发生。例如: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以及可以提的问题书写在学习卡上,当时郝宇佳同学第一个汇报所提的问题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老师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所提问题很好,却用了不恰当的语言过渡了一下“好,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下面我们开看看人家所要让我们解决的问题”,等于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暂时搁置了,回想起来,觉得如果这样的处理的话“好,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我想这样会更恰当。

2、因为对很多预设的处理不到位,没有关注到细节,所以导致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处有点脱节,连贯性不够强。

3、没有及时的板书课题,对于这一点,我是觉得本节课提出课题《不连续进位加法》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准备在第二课时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之后经过对比,让学生了解此类万以内数加法的特征。

2.《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篇二

一、运用旧知, 寻找“快法”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以原有知识, 经验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不断领会和掌握中得到发展。在初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 我注意观察学生在计算时有以下几种方法——“点数法”、“序数法”、“组合法”, 进而又出现了“凑十法”。相对而言, “凑十法”可以说是一种既优又巧的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此法熟练的计算, 那么是否还可以简缩思维过程, 提高计算速度呢?在复习中, 我根据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这一思维发展特点, 运用旧知, 寻找“快法”。让学生观察:9+2=11、9+3=12、9+4=13。比较第二个加数与和的个位数之间的关系, 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使之思之有据, 思之有源, 形成独创思维, 得出“9加几等于十几减1”, 类推出“8加几等于十几减2”这种“快法”。简缩了思维过程, 为提高计算速度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运用“快法”, 提高计算速度

知识的运用是掌握的体现。只有正确熟练的运用“快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促进思维的发展。首先收敛思维, 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练习。如:9+已知数=;8+已知数=, 让学生说出看到这种类型的题想到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快法”中来, 再变动已知数, 学生能看题得数, 既对又快。接着, 发散思维,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题。如:当好邮递员。“既把信 (算式) 投入邮筒 (得数) 内”、“帮小动物找家”, 既把算式或得数作为西欧啊动物的家, 让学生帮小动物 (得数或算式) 找到自己的家;“帮小马虎改题”等。让学生快乐学习。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 增强有意识记忆能力。

最后进行敏捷性思维训练, 即试算、听算。采用口答、用手势 (尤其是左手) 表示得数与挚数字卡片相结合的方法, 面向全体,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开发右脑功能。避免了人云亦云、滥竽充数等弊端。高度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使学生能看、听题得数, 又对又快, 提高了计算速度。

3.进位加法“魔鬼”训练 篇三

我计算老是比同学们慢,老师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又给爸爸打了电话,于是,今天晚上爸爸放下设计软件的工作,专门对我的计算进行“魔鬼”训练(这可是他说的)。

一听“魔鬼”训练,我吓了一大跳,是不是要把我训练得很惨呢?还是听我来告诉你,爸爸是怎样训练我的吧:

爸爸先在电脑上把从1+1到9+9的81个算式全列出来,然后把其实一样的两个算式去掉其中一个像2+3和3+2就去掉了2+3,然后又把得数不超过10的不进位加法去掉。他右手握着鼠标,左手不停地按着删除键,不一会儿,爸爸指着屏幕上的算式说:“这些剩下的就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要想口算算得快,就要把它们全背下来。”

看到我愁眉苦脸的样子,爸爸还把这些算式都编成了口诀,就像这样:

我数了—下,总共才20句,而且读起来还挺好听的,就像我经常背的《千字文》。

爸爸又教我一边背一边做“进位加法手指操”,左手和右手都代表一个数,大拇指代表5,其他四个指头表示1。例如“七六13”,可以这样做:

一看就知道7+6=13了。我试了一下,还真好玩!原来爸爸的“魔鬼”训练是好玩的开心鬼啊。

日志评论:

林泽宇2月11日11:23:35

我真羡慕你有这么好的爸爸。

许少鸿2月11日11:24:26

林泽宇在我家里玩,我们一起上网的。我爸爸也说张青青的爸爸真有办法。

张知阳2月11日17:42:22

对的对的,我爸爸也让我把这个口诀表抄下来呢。

艾若男2月11日18:33:31

我觉得这个手指操很好玩。

宋铭娜2月11日18:36:13

下次班级开队会的时候,我要把这个手指操变成一个漂亮的舞蹈,你们就等着看吧。

江老师2月11日21:36:34

这个进位加法口诀表和手指操,我要在班上推广谢谢张青青爸爸的好办法。

4.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篇四

在上课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预习,预习的方式为我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问题,结合问题去预习新课!这节课我课前预习的问题预设为:

1、结合问题该如何列式?

2、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若列竖式该如何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4、列完竖式后,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知道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我首先先让孩子们自己去独立思考后,然后在小组交流算法,最后全班小组汇报的方式去上好这节课。汇报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摆小棒法,计数器,有数数凑十法和列竖式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充分的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说完之后,对比不同的方法,从而优化出最优方法——列竖式。于是,我接着引导竖式如何去列?着重问为什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算理,进而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多找学生说算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上完本节课后,仔细想想,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能熟练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及方法。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对于课堂检测环节时间太少,以至于学生在写进位1的时候,写法成多样化,但都是错误的趋势。因此,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争取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和谐,有趣,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

5.不进位加法 教学设计 篇五

两家子中心小学 霍丽霞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11---P12例1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正确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认识到相同数位相加。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谈话法等。

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捆扎好的练习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5+20= 30+6= 60+3= 5+40= 50+20=

30+60= 60+30= 50+40= 3+50= 40+10=

(二)、谈话导入

1、老师:假如我们班一起去参观博物馆。问:我们班学生多少人?答:67人

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一共多少人? 答:2人 合作探究:

2、根据这些信息大家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小组讨论一下。

3、如果不会算,可以摆小棒,拨珠,想一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看谁的方法好。

(三)、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2、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4、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要加在十位上,先从个位算起!

(四)、练习,实践应用

1、堂上练习

2、黑板做题

3、评讲巩固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6.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篇六

(1)通过回顾旧知的学习,再转化为新知,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区别,对理解算理,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变摆小棒为在计数器上拨珠来理解算理很算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和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强的直观引导作用。

(2)在学生通过拨珠的操作过程理解算理时,引导过于急切,没有给学生留下相应的思考余地,如果在这个环节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操作和思维空间,这样对学生理解算理就更有帮助了。

(3)在讲解竖式的写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进位算理,我本来设计了8+5=13结果中个位1和十位1的走向,以及25+38=63结果中动画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动画显示过快,导致学生对进位这一步骤的印象不够深刻,练习时容易忽略加上进位1.

(4)让学生讨论的时间可以稍短,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独立完成两道笔算题,以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评。

7.《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篇七

一、观其貌——整体把握, 提纲挈领

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整体, 而学校的课堂教学则是由一节节课构成的。因此, 数学教学不得不思考如何处理数学知识的“整体”与一节节课的“局部”之间的矛盾问题, 因为处理不好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树立以整体结构的意识“用”教材, 把数学教科书中以纵向或横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进行加工和重组, 使学生主动地把握贯穿单元教学前后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先整体感悟认识再局部地把握知识。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加法》是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教学加法计算。其中本单元三道主要例题 (1) 不进位加法; (2) 进位加法; (3) 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 均创设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这个情境。在教学中, 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文本, 能从纵横向上沟通三位数加法的教材例题“知识点”之间本质的联系, 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 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

1.纵向思考:呈现教材第39页的例题, 并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一道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并相机板演。

2.给这些算式分类, 并给它们排队。

(1) 分两类:两个数相加和多个数连加。

(2) 排排队:两个数相加:不进位加 (简单好算) ———进位加 (复杂易错) 。

多位数相加:按相加数的个数进行排队。

3.小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并根据难易程度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

4.横向沟通:说说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法与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异同点, 应注意什么。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一单元、某一课教材时要整体把握, 还要学会把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甚至纳入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去研究探讨。整体把握教材, 一下子就把主要问题提前交给了学生, 恰当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就会从整体上想办法解决, 而不是解决一个等老师再布置下一个。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 (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只要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就会做到举一反三, 这一类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品其味———精心预设, 涵咏体味

解读文本要有深度, 要尊重其主旨, 品读其体味。教学文本呈现的多是图形、符号、算式等, 中间隐去较多的逻辑性与思维性, 思维跳跃性强, 因此解读教材, 就要驾驭文本, 填补“空白”, 精心预设, 将文本解读“懂———透———化”的过程进行到底。懂, 就是要知己知彼, 掌握应学教材与已学、待学教材的联系, 熟悉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等, 做到有的放矢。透, 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 准备把握与分解重点、难点和疑点。化, 即实现转化, 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课堂教学, 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的认识》一课, 教材呈现的主题图以“几个几”为知识生长点, 建立倍的概念。分三个步骤进行:1.对应看蓝花摆黄花, 直观感知几个几得出是几倍。2.对应蓝花圈红花, 在圈一圈中完善认识倍的意义。3.揭示求倍数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我以“几个几”为着眼点, 力求透析文本, 突破重难点, 对例题做了适当的整合与补充, 让学生在“懂———透———化”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再创造。

1.懂———强化感知, 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

(1) 教师在黑板上先画蓝花两朵, 黄花3个2朵, 引导学生描述教师所画的黄花有什么特点?并试着继续画一画。

(2) 在学生画的基础上, 老师截取其中的8个引导学生观察:你们觉得现在黄花有几个这样的2?先动笔圈一圈, 画一画, 再说一说。

(3) 初步建立“倍”的表象:黄花画了4个2, 蓝花有1个2, 黄花有这样的4个2, 我们就说, 黄花的个数是蓝花的4倍, 板书黄花是蓝花的 () 倍。并小结:两个数之间除了和差关系外, 还有倍数关系, 并揭示课题。

(4) 追问:如果黄花是蓝花的3倍, 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去掉2朵黄花或各加一朵就可以改变两种花的倍数关系。

空白一:紧紧抓住学生知识生长点“几个几”, 让学生充分地画圈, 强化表象,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追问, 既巩固了前面倍数的知识, 又有机地渗透每份数不同, 两数间的倍数关系也有所不同, 倍数是两个数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透———应用变式, 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12朵黄花, 没有蓝花。并提问:现在的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空白二:教师故意不提供蓝花的朵数, 让学生猜一猜蓝花可能是几朵, 会怎么圈, 其实就是创造了变式情境, 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每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在看似简单的“猜猜”与“说说”中, 学生对倍的认识展开了更为广泛的概括。这里的“倍”指的是每份数的几倍, 每份数不一样, 圈出的份数就不一样, 倍数关系也随之变化。渗透每份数的不同, 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也有所不同, 感受倍数是两数比较的结果, 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3.化———动手操作, 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

在学生深刻理解了“倍”的意义的基础上, 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数学思维, 学会用抽象的数学思考代替直观的数学操作, 凸显用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完善“倍”的建构呢?教学中, 创设比赛情境: (出示蓝花8朵, 黄花56朵)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你可以用圈一圈或者划竖线分一分的方法, 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比比谁最先得到正确答案, 并在学生初步利用画圈方法完成的基础上, 继续增加黄花朵数80朵、800朵。

空白三:教材中凸显除法计算最优化, 只是呈现8÷2=4这个算式, 这样的情境无法让学生深刻体验其最优化的特点。因此教学中, 有效地创设学生的知识冲突, 呈现数量较多的80朵、800朵, 让学生充分体验圈、画的麻烦, 从而有效突破难点, 完善“倍”的建构, 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悟其道——对话重组, 思辩感悟

教师文本解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 居高才有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 面对整齐划一的教材, 我们应对话学生, 以学论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水平, 对教材适当地进行了“增” (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空间) 、“改” (改变例题、习题) 、“调” (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 、“挖” (挖掘教材中发展学生新思维的因素) 、“组” (重组教学内容) , 做到对话学生, 深入文本, 思辩文本, 有效重组, 使学生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达到知识的顿悟。

一年级上册《认识左右》教材呈现的例题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1) 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 “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 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2) 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 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初步学会语言描述。我们知道, “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 而例题的教学则只是较为初浅地引导学生在“听”、“看”、“说”中体验与理解, 教学仅仅是浅尝辄止, 未能触及学生的内在需求。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体验与感悟, 与文本的对话更加的鲜活与富有生命力, 教学时我将例题与习题有效重组, 适度拓宽教材, 用“活”教材。

如教学《左右》时, 我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 激活文本, 调整教学, 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玩学具, 理解左边和右边。

(1) 摆一摆, 数一数, 说一说。

摆放文具盒与书, 说说它们的左右位置关系;摆放五种学具 (小刀、书、文具盒、尺子、铅笔) 说说从左 (右) 数书是第个?并分析数的方向不一样, 数出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2) 调换学具的位置 (铅笔、文具盒、小刀、书、尺子) , 同桌互相说:从左 (右) 数书是第______。文具盒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 小游戏:听口令, 给学具重新排排队。学生拿出学具, 听口令摆放。并指名说说摆在最左边的是____, 最右边的是____。

2.体验相对, 增强理解。

(1) 帮玩具们找家。多媒体出示玩具

们的门牌号。 (摆在最中间, 的左边是, 的右边是, 摆在的上面, 的左边是, 的右边是, 摆在的下面, 的右边是, 的左边是。) 同桌同学取出信封中的玩具帮忙找家!最后全班汇报。

(2) 猜一猜, 说一说, 体验相对。帮助玩具们找到家的小朋友请举手, 瞧!老师高兴地也举手了, 猜一猜老师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是老师的右手?引发学生思考并小结:面对面, 左右手的方向不一样。

(3) 想一想, 辨一辨。师摸右耳、拍左肩、拍右肩, 让学生判断方向。

(4) 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左右的知识呢?

3.解决问题, 增强运用意识。

聪明题:淘气的小鸟。在一座大森林里, 一群淘气的小鸟和我们玩起捉迷藏的游戏。一部分的小鸟躲到树林背后去了, 一个小天使告诉我们, 从左数猫头鹰是第5只, 动脑筋想一想, 一共有 () 只鸟。

4.课外延伸, 确定位置。

请小朋友利用课后的时间帮玩具们重新找个家, 并说说每个玩具的上下左右各是谁?

教学中, 我紧紧围绕“增”、“改”、“调”、“挖”、“组”五个字, 充分挖掘习题1、3、4、6的教学资源, 适度拓展, 增加探索, 有效调控课堂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以“摆”、“数”、“说”、“找”、“做”、“猜”、“想”、“辨”, 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 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 有效地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发展了思维, 从而不囿于文本, 超越文本, 达到深刻理解。

四、引其思———回归文本, 厚积薄发

数学是探寻简单事物背后所隐藏的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数学的“知识美”与“思维美”。教学中, 我们应善于借助文本解读过程引发学生思考, 进行有效的知识梳理, 感受数学的美, 进而丰富数学的内涵, 积淀数学文化底蕴。回归文本落实到课堂, 主要表现为对“我学会了什么”和“我还想知道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下面以《因数和倍数》为例具体谈谈:

思考一:“我学会了什么?”

1.引导学生结合概要式的板书从本节课的知识点出发进行知识梳理得出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享受数学“知识美”。2.引导学生从数学的思维方面思考, 进一步感受“比较”方法的有效应用。数学思维是数学内在精髓, 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观念方式与方法。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提炼。如这节课“寻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教学运用了“比较”的数学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感受三层次比较的异同:第一层次的比较, 学生学会了不同方法之间获得“最优化”的思想;第二个层次比较, 学会了“辩证分析”的思想, 看问题不能简单化;第三个层次的比较, 获得了“欣赏借鉴”的思想, 只有放大别人的优点, 才能共享智慧之果。进一步将“比较”体验升华, 学生感悟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方法的传授, 更是一种思想价值的感悟。

思考二:“我还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从课题处追问, 除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你还想知道什么, 并拟出阅读提纲:1.单元自学:单元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第70~73页教学相关的自然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 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第74~77页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 以及偶数、奇数等知识。第78~79页教学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第80~82页整理全单元的知识并组织综合练习。2.课外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22~25页教学公倍数。主要是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26~31页教学公因数。包括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练习五里还安排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比较。第32~36页实践与综合应用。利用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例, 教学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3.资源链接:倍数因数的产生:数的整除、乘除法意义;倍数因数的有趣现象:神奇的“完美数”;数学课外知识:《数字王国———世界共通的语言》等。激发学生进一步从大数学教学观的角度自主拓宽文本, 探索文本隐藏的资源链接, 把“知识点”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去, 感受数学的精深与博大, 从而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积淀数学文化底蕴, 达到厚积薄发。

文本, 是教学成功之根本, 是奇迹诞生之动力, 是步入殿堂之基石, 是生命辉煌之源泉, 让我们走近文本, 对话文本, 品味文本, 感悟文本, 多角度、多侧面、娴熟、灵活地驾驭文本,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实现文本的“生命化”旅程中,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亚萍.“读”教材和“读”学生.福建教育.2005

[2]吴亚萍.“读”教材和“读”学生续.福建教育.2005

[3]陈燕香.拿什么吸引学生.小学教学研究.2006

8.《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篇八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28个男生在跳绳

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

跳绳的有多少人?

(3)

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选择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学生列式:28+17和17+28

2师:比较这两道算式,像发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一个是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后一个是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师: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3师: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教师巡视,相机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举例情况:

(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

(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师: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去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这两个算式是否真的相等。

设计意图:在巡视中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通过辨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很草率的,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数学学习作风。

教师在巡视中找到下面类似的例子,如果没有,则教师自行出示:

(1)7+8=8+7,2+9=9+2,4+7=7+4

(2)5+4=4+5,30+15=15+30,200+500=500+200

师:比较这两位学生的举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前一个同学只举了一位数相加,交换加数和不变,只能说明一位数相加,和不变。后一个举例比较全面。

设计意图:这是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科学举例的重要手段。

学生举例,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得数是否相等呢?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教师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等表示。

学生可能有的表达方式:

(1)○+□=□+○

(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a+b=b+a

设计意图:能够使用符号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给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符号来表示变化规律的符号意识。

6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7加法交换律虽然我们今天才认识它,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使用它,你知道它在哪些地方用到吗?

生:加法计算的验算。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3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57+218409+29677+845

690+174583+68195+367

组织学生分组任选一组算式进行计算并验算。

设计意图:联系过去所学过的加法验算进行教学,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透彻了解加法交换律,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结合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教师再选择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打算先求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列算式:(28+17)+2328+(17+23)

师:这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你会计算吗?学生分组计算。

学生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得数相同呢?

生:一个是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另一个算式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2教师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学生计算并判断。

3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相机引导学生举出一位数相加、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的等式。

4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师: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然后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后回答,师板书:(a+b)q-c=a+(b+c)

5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流程与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整体差不多,但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口答,教师组织验证。

2组织学生解决课本58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口答。

3师出示:(8+6)+3=8+(4+6)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里面的加数出现了变化,左右并不相等。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注意到不能马虎,也渗透了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不能改变数字的大小。

4渗透简算意识。

组织男女学生计算比赛,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谁的速度快!女生做左边一组,男生做右边一组。

45+(88+12)(45+88)+12

(75+25)+4875+(48+25)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男生:不公平,我们做的这两题不能凑成整数,而她们算式中的括号内的数字可以直接凑成整数。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算式变得好算一点呢?

生:能!

师:这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内容。下课后自己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原来结合律有如此妙用,从而使学生对于这种规律的学习产生新奇感和好奇心。

四、引申拓展

1加法交换律的拓展。

师: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根据“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

学生在提示下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1)减法中,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2)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除法中,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4)在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换成“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或更多个加数,和不变。

在学生出现上述猜想后,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举例来验证。

2加法结合律的拓展。

师:仿照加法结合律,你又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I)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

(2)三个数连减,改变运算顺序,差不变。

(3)三个数连除,改变运算顺序,商不变。

师:你能举例验证哪一个成立,哪一个不成立吗?

学生分组尝试组织验证。

上一篇:我和动物做朋友 教案下一篇:荒地小学推普周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