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安全简报

2024-09-07

防灾减灾安全简报(通用15篇)

1.防灾减灾安全简报 篇一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应急避险知识,按照县政府和《xx县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实施方案》要求,**镇通过开展集中宣传和防灾减灾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镇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综合减灾能力。

5月12日上午,我镇在镇政府前广场开展了“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分管领导和镇党政办、综治办等多名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现场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回答咨询问题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6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组织开展“防灾救灾日”宣传活动,使我们提高了防灾减灾认识,推广普及了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进一步落实了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提高了各级综合减灾能力。

2.防灾减灾安全简报 篇二

关键词: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机制建设

电力生产的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所以, 保证电力安全生产非常重要。在电力生产过程中, 有时会发生电力灾害, 为了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对防灾减灾机制的建设, 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电力灾害入手, 阐述对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的探讨。

1 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电力灾害概述

为了建设电力安全生产中的防灾减灾机制, 首先, 要对电力灾害有清晰的认识。在电网的正常运行过程中, 有时会发生电力灾害, 通过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 可判断大概有以下几点:

1.1 电网运行事故

1) 在电力的生产与运输过程中, 有关操作不符合安全生产制度或规程的相关规定。2) 电网系统中的电力设备超过载荷, 包括输电设备、变电设备和配电设备。3) 技术方面, 电力企业所采用的电力生产技术缺乏高度的科学含量, 或存在缺陷。4) 在电力的生产、管理与维护过程中, 有关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责任心与高度的防范意识, 或电力管理与维护能力有限, 不能有效的管理和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5) 设备质量方面, 在电力系统或电网中装配的设备, 其质量与性能不可靠。6) 电力用户方面, 居于电网终端的用户处发生电力故障, 从而对电网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1.2 自然灾害

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 当有极端天气, 如, 高温、寒流、冰雹、暴雪、台风或龙卷风等发生时, 容易引发电力事故, 从而, 使电力灾害发生的几率升高。当有自然灾害, 如, 洪水, 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发生时, 容易导致电力灾害发生。根据防御与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来说, 在平时, 做好对电力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保证或提高电力设备的质量与性能, 以确保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并加之气象服务的作用, 由自然条件变化或自然灾害引发的电力灾害可以得到良好的预防, 或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1.3 人为因素

除了电网运行事故和自然灾害因素之外, 人为因素也会导致电力灾害的发生几率升高。在平时的电力管理与维护过程中, 会发现人为破坏电网运行稳定性的现象, 如, 偷电, 盗窃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外力破坏电力设施等。这些现象都为电力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

2 电力安全生产中防灾减灾机制的建设

为确保电力系统与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为保障国家与人民的正常生活与安全生产, 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完善、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机制非常必要。那么, 要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首先, 要在思想上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其次, 要在行动上建立一套良好的行动机制。

2.1 思想建设

在电力生产和电网运行过程中, 灾害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避免的, 当灾害发生时, 为了做到临危不乱, 有计可施, 就得在平时做好思想建设。首先, 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在电力生产、管理与维护过程中, 怀着“安全第一”的思想, 安全生产, 提高警惕, 注意排查安全隐患, 科学预测, 积极防御。其次, 要树立积极抗灾的意识。当灾害发生时, 沉着应对, 全力抗灾,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的损失。再次, 要树立灾后总结与恢复意识。总结经验, 做好受灾对象的恢复工作, 尽快恢复生产与生活。

2.2 行动机制建设

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为了科学高效的进行防灾减灾工作, 建立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大有裨益。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可配备相应的管理指挥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应急处理系统和灾害评估系统等。并制定一套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 包含奖惩考核措施, 以起到良好的管理与监督作用。建立电力事故档案, 便于对事故的分析与总结工作。找出原因、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便于以后更好的防范与应对电力灾害。2) 建立管理机制。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除了建立组织管理体系之外,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也很必要。并且, 对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也对防灾减灾起到积极作用。a.预警机制。在对电力灾害的预测与防御阶段, 建立预警机制尤为重要。可利用高科技手段, 对电力系统与电网的运行进行实时的监测与观察, 对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危险情况进行科学、准确、及时的预测, 并利用信息网络与通信系统定期或随机发布预警信息, 确保逐级管理部门能完整准确的收到预警信息。b.防范机制。在正常的电力生产过程中, 可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工作, 宣传防灾减灾思想, 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前编制电力系统或电网的应急运行方式和紧急供电方案, 编制抢险救灾预案。并编制协同预演方案, 适时组织实战演练, 形成防灾减灾常态工作机制。c.应急机制。当有电力灾害发生时, 各个部门迅速响应, 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可制定应急抗灾方案, 建立应急反应系统, 组建应急救灾队伍。根据提前编制的抢险救灾预案进行工作。积极抗灾, 有效控制事故蔓延, 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应急指挥与处理系统要确保统一、准确、畅通、及时的传达指令信息, 处理反馈信息, 有效沟通, 保证抢险救灾工作平稳、有序进行。d.后勤保障机制。为了保障抢险救灾工作平稳、有序的进行,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也很重要。可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包括, 组织机构、人员配置、装备材料, 物资供应, 以及现场安保措施等。在前方需要时, 以最快的速度, 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需送达现场。e.灾害评估机制。在电力灾害发生后, 为了对灾害情况进行总结, 建立一套良好的灾害评估机制也很必要。可在事故现场做好勘察工作, 收集整理一手资料, 完善各种文字记录、影像资料和调查笔录, 做好清理登记工作, 统计好损失清单, 必要时, 提取相关物证予以保存。可根据事实情况, 对灾害进行分析, 包括原因、发生过程、受损情况与损失价值等。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 以及电力系统和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防范电力灾害, 搞好电力安全生产中的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意义重大。相信, 只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清电力灾害的性质, 从思想和行动两方面做好防范, 一定能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保障电力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袁斯琴.浅谈电力安全生产管理[J].江西化工, 2010.

[2]任国明, 邵玉槐.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及问题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7.

3.防灾减灾安全简报 篇三

【关键词】电力生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机制建设

电力灾害对电力生产安全的影响性很大,轻微者可能造成电网运行不良,电能输送不畅;严重者则很有可能会导致电力事故发生,不仅影响电网供电,还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为此,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电力生产作为首要环节,必须要严格控制电力生产中的电力灾害,防止电力灾害对电力生产安全产生影响。下面对电网运行中电力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力防灾减灾机制的建设加以探讨。

1、电力生产中容易产生的电力灾害

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时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电力故障,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电力灾害。分析电力灾害的产生原因,发现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电网事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网事故与电力灾害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一方面,电网运行时,电力灾害的出现会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破坏电网的正常运行;而另一方面,电力事故发生的同时,电力灾害必然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电力灾害极有可能引发电力事故,也有特殊情况不会引发,但是电力事故一旦发生,电力灾害必然会出现。

电网在运行时之所以会发生电力事故的原因包括:1)电力的生产与运输违反了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或规程;2)电网中负责输电、变电和配电的电力设备过载;3)电力企业所采用的电力生产技术的科学含量不高,甚至存在技术缺陷;4)电力生产和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工作责任心,或是电力管理维护能力有限,无法保证和有效管理电力的生产安全;5)安装在电网或电力系统中的设备质量存在问题;6)电网末端,即电力用户发生了电力事故,进而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

1.2自然灾害引起的电力灾害。由自然条件或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电力灾害主要有:地震、洪水、水灾等极端天气所引起的电力事故;高温、寒流、台风、龙卷风等自然因素破坏而引发的电力安全事故、一般来说,因自然条件极端而发生的的电力灾害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提前预防的,可在管理时加强对电网运行可靠性的保证,提高电网内各大电力设备的质量与性能,以防止或减少电力自然灾害的发生。

1.3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电力灾害。除了自然因素与电网自身事故之外,盗电偷电、外力破坏等人为因素也会引发电力灾害,包括人类对电网运行稳定性的故意破坏,偷窃电网中电力设施等等,对为电力的生产与运行埋下了大量的安全隐患。

2、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电力生产过程中,灾害的发生并不完全是偶然原因导致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但是科学的防范能达到减灾积极作用,因此,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达成积极防灾减灾的共识极为重要。防灾减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科学预测,积极防御,沉着应对,全力抗灾,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防灾减灾的原则是::预想是前提,防范是目的,救灾是首先,减灾是根本。所以,电力企业在面临灾害时,必须坚持,在预想时,宁可信其有,宁可信其大,宁可把灾害的结果考虑得更严重些,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这样才能做到积极防范,才能为防灾、抗灾和减灾提供保障。否则,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对策,面对灾害有可能会束手无策、顾此失彼。

3、电力安全生产中防灾减灾机制的构建

为了保障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也为了提高电力生产的安全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电力防灾减灾机制,充分发挥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的作用,采用强制性手段来制约电力生产和管理行为,切实保障电力生产安全、

3.1建立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际可行的组织管理体系,这是电力安全生产的首要前提,同样也是基础保障。而对于该管理体系的构建,具体建设时,应该在体系内配备相应的管理指挥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应急处理系统以及灾害评估系统等等,并建立和完善一套电力管理制度,配套基本的奖惩考核措施。另外,该体系内各个工作系统在工作运行时一定要注意建立电力安全事故档案,并借用高科技的力量来对事故档案进行分析,找出电力事故的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求事故控制措施。

3.2防灾减灾管理机制的建立

电力安全生产过程的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防灾减灾的基础,管理机制的创新是电力企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有效的、规范的管理机制十分必要。

(1)预警机制。在构建各类事故和灾害的数理模型基础上,对电力系统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及即将面临的灾害、科学、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利用信息网络和通信系统定期或随机发布警告信息,确保逐级管理者能够完整接收到预警信息。

(2)防范机制。在正常的电力生产各环节中,从上至下应根据各自的管理职能,编制电网运行方式和紧急供电方案。编制抢险救灾预案,编制协同预演方案。适时组织实战演练,并定期开展防灾教育培训工作,建立起各级防灾减灾常态工作机制。

(3)应急机制。上下联动,建立快速反应系统,组建应急抢险队伍。当电力事故或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事先编制的处置方案,沉着有序地开展事故处理和抢险救灾。有效控制事故蔓延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应急处理的指挥系统要靠前指挥,务必要保证高度统一、指令畅通、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各种措施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4)后勤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电力抢险后勤体系,从组织、人员装备、设备材料到现场保安措施等,必须满足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的需要,特别是设备材料的物资供应系统,必须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送达现场。

(5)灾害评价机制。电力事故或灾害发生后,按照有关规程的要求,做好事故或灾害的现场勘察,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完善各种文字记录、影像资料和调查笔录,做好清理登记和损失清单,必要时提取相关物证予以保存,及时对事故和灾害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要分析原因,描述过程、受损情况和损失价值等,并出具合法的评估书,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备案。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灾害对电力生产安全、电网运行安全的影响性都比较大,为了保障电网运行以及电力生产的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电力灾害进行预防和处理。本篇文章通过分析电力生产中防灾减灾机制的建设方法,归纳出以下结论:想要做好电力灾害控制,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防范、应急、保障、评价等机制,切实保障电力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邓兴旺.武汉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任国明,邵玉槐.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及问题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01)

4.乡镇防灾减灾简报 篇四

为了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逃生能力,进一步深化凤岭乡中心小学防震减灾逃生、自救能力,凤岭乡中心小学于20xx年9月2日下午两点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全校师生全部参与此次演练活动。

9月2日下午两点拉响警报,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协助下,安排学生防震演练活动,当警铃拉响时,学生能快速的抱头蹲在课桌下,双手抱头,疏散命令下达时,学生能迅速的`撤离教室,在学校应急避难场所(操场)集合。楼道安排教师引导学生逃生路线,防止逃生时发生踩踏事件。班长配合班主任清点人数,向总指挥报告。本次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用时1分48秒,全校学生全部到达预定位置,在演练过程无人掉队,不拉一人,基本达到预定计划。

通过本次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巩固了全体师生防震避震的知识,增强了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我校将以此次防震演练活动为契机,继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和演练活动,增强全体师生的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5.防灾减灾日活动简报 篇五

范文一: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七周年的日子,为进一步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以及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宣传工作,提高辖区居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12日上午,延安办锦江路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宣传标语、公告栏张贴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居民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与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性。

此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开展这次宣传活动,促使辖区广大居民群众提高抵御地震、地质、气象等灾害能力,增强防灾减灾的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社会舆论氛围,为活动打好基础。

范文二: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院综合研究室配合厅地环处参加了5月12日上午和下午分别由自治区减灾委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人道救援网络在碱泉街和九家湾友好购物城主办的宣传活动。参加宣传活动的自治区各厅局有自治区国土厅、水利厅、地震局等近60多个单位,现场有新疆日报社、新华社新疆分社等8家媒体对宣传活动做出现场报道。自治区领导出席了5月12日上午的宣传活动,并做了重要讲话。

宣传现场,各厅局单位以本单位的工作为重点带来了近200块各类防灾减灾展板,向市民展示了地震、防火、防空等各类急重险情时的应对措施,讲解了防灾害减灾的知识和重要性。很多展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看完展板还有防灾减灾图册可以免费索取。

6.社区防灾减灾活动简报 篇六

5月10日上午,黄巷街道社桥社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并组织居民参观社区防灾减灾科普馆,让他们共同增长地震科普知识,弄清地震原理,学会自救常识,并设置了一系列的问答环节。

防灾减灾科普馆分为地震知识、地震体系、震防概况,紧急救灾时工具用途,充分了解了“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分辨地震的地点是在我们附近还是远处?”“地震了我该怎么办?”居民们一个个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耐心的解释下迎刃而解。

防灾减灾教育不能死板教条,如今是多媒体时代,组织居民参观社区防灾减灾科普馆,集知识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为一体,可以培养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7.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研究 篇七

1 村镇灾害特征

灾情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图1 所示。

致灾因子是灾情产生的充分条件, 承灾体是灾情发生的必要条件, 而孕灾环境是致灾因子孕育的温床, 是致灾因子作用于承灾体的背景条件[4,5,6]。与城市灾害相比, 村镇灾害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 村镇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当地的地形条件相关性较高。例如位于山区的村镇, 一旦发生地震灾害, 还有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破坏较城市更为严重。根据中国地震局于2013 年4 月25 日发布的四川芦山“4·20”7.0 级强烈地震烈度图, 灵关镇的地震影响烈度为Ⅷ度, 受灾严重, 共有2500 人受伤, 重伤86 人, 死亡26 人, 失踪10 人, 90% 房屋倒塌, 全镇缺水停电。新场村受4·20 地震影响, 统计倒房户204 户, 死亡应超过2 人。

(2) 村镇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村镇建筑抗灾能力很弱, 在复合灾害作用下, 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所示往往巨大。

(3) 村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 不能发挥应急救灾作用, 加剧了灾情的严重程度。我国农村大部分经济较城市比较落后, 相应的防灾科技、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整体水平落后, 抗御不了现在的复合型灾害。

2 村镇防灾减灾规划——以新场村为例

新场村受4·20 地震影响, 统计倒房户204 户。新场村恢复重建场址选择在原来的7、8、9 组 (三组共计182 户) , 因为纳入城镇统一规划, 统计重建户达300 户, 采取三种方案进行安置:集中重建预计250 户, 进灵关镇安置小区30 户, 原址重建20 户。其中进入集中安置点和灵关镇安置小区的农户全部享受城镇居民的灾后重建补助方案 (户均3.5 万元) 及过渡安置补助方案 (人均3000 元) 。

图 1 灾害系统构成

通过初步风险分析情况, 新场村恢复重建场址的主要影响灾种为地震、洪涝和火灾。考虑到洪水灾害属于城镇防洪建设范畴, 临近的315 国道规划预计应包括河道防洪防洪设施, 场址洪涝灾害重点是过境山水的防治。因此, 防灾规划和建设的援建重点放在这三种灾害防灾能力的提升方面, 以保障农房基本抗震能力和农户消防防灾能力为基础, 提升社区的应急保障和基本服务能力、排水除涝能力和综合应急减灾能力, 打造一个社区减灾的援建样板。

2.1 规划建设目标

针对恶劣山地环境村镇恢复重建, 通过全面灾后援建防灾规划, 采取确保抗震安全措施, 进行基本应急保障与服务能力建设, 开展社区应急减灾支持, 从而打造一个可有效救援和疏散, 具有一定的大灾自持能力的重建安置点。

2.2 规划建设理念和原则

基本理念:抗震安全为底线, 应急保障和服务能力为支撑, 应急减灾能力为助力, 社区综合防灾为示范。

(1) 因地制宜原则

依据新场村的自身特点、灾后各项条件的变化,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应防灾策略。

(2) 公益优先原则

坚持“平灾结合”的指导思想, 按照确保抗震安全底线、满足灾后应急保障与服务功能的需求, 对防灾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公益事业 (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优先考虑的原则。

(3) 安全底线原则

秉承“以人为本”原则, 通过村庄整体防灾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 以确保农居房屋的抗灾能力为保障村民生命安全的基本出发点, 以重要防灾设施的基本功能安全为确保应急救灾的基本出发点, 为社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基本安全底线。

(4) 基本保障和服务原则

以村庄整体防灾安全布局为依据, 以基本安全能力建设为基础, 通过应急通道、给水、供电照明等防灾设施的配套建设, 为社区抗震减灾提供基本保障能力支撑, 以排水治涝设施和消防设施建设, 为社区防灾提供基本灾害防护能力支撑, 以综合避难、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建设, 为社区防灾提供基本的灾后应急服务能力支撑, 通过应急培训、装备援建, 提供社区防灾的应急减灾能力支撑。

(5) 统筹规划原则

新场村灾后援建防灾规划以壹基金援建的社区防灾能力提升为重点, 并不是要替代该安置点的重建规划, 应注意该场址位于城镇规划区, 可按照作为重建规划的补充定位, 指导重建工作, 作为详细规划依据, 统筹规划和实施保障重建安置点的抗震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6) 综合防灾原则

以地震灾后重建为引导和切入点, 以平灾结合为基本出发点, 综合考虑新场村安置点的主要灾害类型, 统筹考虑地震、洪涝、火灾等灾害防御, 并把防灾设施的多灾种、平时和灾时的综合利用作为重点。

2.3 新场村地震灾后援建防灾规划建议

开展新场村地震灾后援建防灾规划设计, 为防灾规划落实到灵关镇恢复重建详细规划提供依据。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防灾空间布局及控制技术指标、应急交通防灾设计、应急保障基础设施防灾设计、避难疏散防灾设计、排水治涝措施、消防措施、农房抗震能力提升防灾规划、应急减灾能力建设对策、防灾标识等。

2.4 防灾建设建议

2.4.1 综合避难服务中心

(1)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方案

结合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系, 进行应急避难场所方案设计, 主要包括责任区设计、防灾功能布局设计、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分区规划、住区疏散路线设计、防灾标识设计等。

(2) 活动中心防灾设计方案

村委会、村民活动中心作为灾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建议按照按8 度抗震设防。活动中心防灾功能的初步考虑见表1 所示。

2.4.2 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议

(1) 应急供水设施建设方案

汲取日本应急供水设施建设经验, 规划建设储水设施 (储水槽、储水池) , 与常规供水管道, 通过自动控制阀门相连。当大灾发生时, 自动控制阀门可自动切断, 储水设施即可作为应急水源使用。

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安置区人口规模, 依据灾后应急供水紧急救灾期间的人均需水量标准 (3~5升/人·日) , 建设应急储水设施。

必要时, 考虑示范作用, 研究灾区各类村庄的规模、救援难易、防灾设施配套等特征, 进行应急储水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工作。

优点: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安装灵活;防灾功能适应性强。

可能的风险点:需要注意防锈、检漏等日常维护。

(2) 应急交通设施建设方案

建议结合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 合理规划设置村庄应急道路体系。针对村庄应急救灾和疏散通道两侧和村庄主要出入口的建筑物, 采取确保应急通道畅通的抗震能力提升措施:

1 建议提高1 度进行抗震设防;

2 影响通行安全非结构构件抗震增强;

优点:具有针对性强、操作简单、可实现性强、投资少而效果好等优点。

可能的风险点:别的农户会因差异化抗震设防或差异化补助标准引起矛盾。

(3) 应急供电照明设施建设方案

建议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 选择在应急避难场所、活动中心及其他重要村庄规划结点, 提供一定数量的太阳能景观灯或路灯。

优点:具有亮度高、安装简便、工作稳定可靠、不铺设电缆、不消耗常规能源、使用寿命长、灾时功能可靠等优点。

可能的风险点:太阳能寿命一般3 年, 以后的更新维护可能有风险。

2.4.3 防灾工程设施建设建议

(1) 排水除涝工程设施建设方案

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 在可参与建设的情况下, 一方面采取明渠方式拓宽并清理新场村主要山洪排水沟渠, 防止山洪对规划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改善新场村内部主要排水设施, 避免新场村出现洪涝灾害。

(2) 消防设施建设方案

根据新场村灾后重建规划, 在规划密集的聚居点建设完善的消防设施;在砖木结构集中区、历史文化建筑、防灾关键节点等地方提供简易消防器材。同时注重利用道路、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设置防灾隔离带, 防灾次生灾害蔓延。

2.4.5 农居房屋抗震能力提升建设建议

方案一:按照政府规划主导设计的三层砖混结构进行规划区房屋建设。待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房屋建筑结构详细方案出来之后, 参与房屋抗震关键结构部位审核, 并进行房屋抗震能力提升相关建筑材料补贴。

案例二:按照壹基金规划主导设计的轻钢结构进行规划区房屋建设。建议尽快与当地政府协商, 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上述两种建设方案所采取的不同建筑结构类型有关参数的初步了解情况, 见表2 所示。

2.4.5 社区应急减灾能力建设建议

对社区进行应急培训演练, 对社区医疗卫生提供应急支持, 开展壹基金灾后心理干预支持, 提供儿童福利综合支持。

3 结论

在总结村镇灾害特征的基础上, 从灾害系统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出发, 探讨了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的建设内容和基本思路, 提出了村镇防灾减灾的规划措施和对策, 以期为村镇建设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技术支撑。

图表来源

图1:来自参考文献[5]的原图;

表1、2: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王国新, 孟海燕.村镇灾害评价方法研究初探[J].东北地震研究, 25 (2) :35-40.

[2]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汶川地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J].中国减灾, 2008 (7) :46-47.

[3]崔鹏, 韦方强, 陈晓清, 等.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23 (4) :317-323.

[4]张继永.基于孕灾环境的突发事件连锁反应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0.

[5]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 (6) :1-7.

[6]燕群, 蒙吉军, 康玉芳.基于防灾规划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 27 (6) :78-83.

[7]吴庆洲.中国古代防洪的成功范例——成都[J].南方建筑, 2008 (06) :09-15.

8.防灾减灾中国去向何方 篇八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汶川地震一年来,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根据各自职能,针对汶川地震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做了大量工作。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民政部在防灾减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防灾减灾规划,民政部组织编写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防灾减灾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为加强国家级灾害风险项目建设,民政部组织编制《全国重点区域综合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工程项目建议书》和需求分析报告,编制《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项目建议书》,推进项目立项工作。

我国成功发射环境减灾星座A、B星,建立了卫星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环境减灾”A、B星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有了稳定的数据源。这对提升我国灾害遥感应急响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业务系统一、二期建设已经完成,具备了对新灾数据的日常自动化管理、对历史灾害信息的自动化查询统计以及灾害信息的快速制图等空间信息处理功能,目前三期正在试运行。民政灾害信息报灾系统正在升级建设中。

民政部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根据各地组织推荐,依据《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评选出284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民政部还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编写了《震后生活常识》、《地震灾区生活指南》、《灾区转移安置管理手册》和《避灾自救挂图》等系列减灾宣传资料,发往地震省。围绕国际减灾日主题“让灾害远离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配合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民政部还开展了国际减灾合作与交流,参加亚洲减灾大会,介绍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民政部与财政部、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开展针对地震灾区实施紧急采购项目,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先后获得12个国家24颗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1277幅。继续开展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减灾合作项目。

针对不足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看,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我国尚缺乏综合性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省、地、县三级的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其次,我国的灾害监测体系还有待健全。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方面,重视致灾因子,关注灾情,但对灾害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认识不够。再其次,我国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对工程防范减灾措施高度重视,但轻视非工程减灾措施。最后,我国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需提高。

针对以上介绍的存在问题,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今后尚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灾害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减灾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政府的灾害管理行为,强化对灾害管理工作的监管,使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在减灾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各级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全面提高我国的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方面,我国应在完善现有监测网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在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将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多灾易灾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抗灾能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程建设、工业和城市减灾工程建设以及重点地区减灾工程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整体的减灾能力。

9.社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简报 篇九

市中区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实现防灾减灾宣传全方位、全领域覆盖。

一是线上宣传“大而广”。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答题抽奖、“我来讲防灾减灾”短视频征集、“防灾减灾空中讲堂”、媒体矩阵宣传、“用好大喇叭 点亮大屏幕”五大线上宣传活动,覆盖居民、社区、学校、机关、农村、企业等各个领域,参与人次168000余人,有效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避险能力。

二是线下宣传“小而精”。依托社区联防站、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在全区广泛开展小规模的宣讲、演练等30余次;设计、印制防灾减灾海报、挂图等宣传品8000余份,在大型商场、英雄山广场、区政府、政府服务大厅、核酸检测点等居民常去的场所和应急联防站、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等基层应急阵地张贴摆放,让防灾减灾宣传随处可见。

10.防灾减灾宣传周简报 篇十

广场摆摊设点,为群众答疑解惑。4月14日,海南州消防与民政局、地震局等多家单位部门携手,围绕““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这一主题在共和县青海湖广场开展大型宣传活动。

体验无极限,零距离接触消防。海南州各地充分发挥消防站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紧贴社会各界群众,让他们零距离接触消防、感受消防、体验消防,把消防常识和消防法律法规送到千家万户。

联合主流媒体,强化社会消防宣传。海南州消防积极协调《西海都市报》、《青海电视台》、《海南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专题播发“防震减灾日”宣传活动信息。

据统计,“防震减灾日”消防宣传周活动以来海南州消防共接受群众咨询300余人次,发放消防宣传资料余份,切实增强了辖区居民对火灾的防范意识。

11.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不容松懈 篇十一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认为,我国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李茂松认为,要充分认识农业自然灾害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整体上,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而且从长期看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要始终立足于防大灾、抗大灾、长期与灾害作斗争的意识。他提出我国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方面的几点建议:一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条例的制定;二要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机构、落实经费;三要建立政府主导、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民众参与、协调统一的高效运转机制;四要修订和完善《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备灾物资、资金的准备。当前急需开展的一些工作包括:一是开展全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调查;二是制定全国农业灾害风险区划;三是制定全国农业防灾减灾规划;四是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五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六是加强农业减灾防灾科技创新。

12.浅析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篇十二

一、防范于未然,做好灾害预防工作

(一)强化宣传教育,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通常在人们眼中,对于灾害只懂得灾害发生时进行抢险救灾,灾后进行艰辛的重建工作,而不清楚自然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避灾的,可以通过一定的预防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甚至于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地区,由于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的薄弱,民众对于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因此,民政部门应该强化宣传教育,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从根本上去减少灾害的发生。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可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例如:我县每年在县城江滨公园举办由县减灾委成员单位参加的“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咨询活动,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又悬挂减灾防灾图片,分发减灾防灾资料;把防灾减灾知识制成谜语,举办谜语活动,寓教于乐;在宣传期间,多次组织防火防震减灾演练;通过县电视台播放防灾减灾公益广告,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让群众掌握防灾减灾基本技能。

(二)建设自然灾害避灾点,做好避灾点数据采集

对于自然灾害要防患于未然,要提高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应该完善自然灾害避灾点的建设,在灾害频发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多设立避灾点,同时做好乡镇避灾点的数据采集,使得灾害来临时人们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转移到就近安全的避灾点。例如:我县建设有自然灾害避灾点237个,县级3个,镇级24个,村级210个,同时每个避灾点均挂有“福建省自然灾害避灾点”铭牌,做到有备无患,为防灾减灾做足准备工作。

二、完善救灾机制,提高灾害抵抗力

(一)建设灾害信息员队伍,完善救灾指挥系统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特别是一些突发或来势凶猛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来临时容易造成群众的恐慌,出行的道路经常出现坍塌中断,救灾行动难以有序开展,群众经常陷入无组织的恐慌状态。因此,在各个镇村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强化上级救灾指挥中心的联络,完善整体救灾指挥系统显得格外重要。(1)落实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县、镇、村(居)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县、镇、村(居)三级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预案体系,使预案更切合实际,“可用、有用、有效”。(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利于灾害发生时,上级救灾指挥系统的统一部署,协同作战,增强对灾害的抵抗力。同时灾害信息员队伍的完善有利于各镇村开展自主抗灾减灾,提升独立抗灾减灾的能力。

(二)完善避灾点的物资储备,增强灾害抵抗力

在抵抗自然灾害、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时,除了完善抗灾指挥机制,还应该完善避灾点的物资储备,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实现高效、有组织地防灾减灾,要有足够强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因为灾害来临时,往往给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破坏,为此,我县为增强灾害的抵抗力,在避灾点的物资储备方面做足功夫,在县、镇、村分别建立避灾物资储备库、储备中心及储备点,全县现有避灾物资储备库、中心、点共44个,储备有5000多床棉被、5000多床草席、5000多床毛巾毯等多项救灾物资。

三、有始有终,一丝不苟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民政部门应该积极与各部门联系、协调、沟通,发动各部门力量帮助群众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使得他们更快恢复安定生活生产秩序。民政部门的灾后重建工作应该注重以下两点:(1)开展农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2)做好救灾物资的发放、统计、公布。房子是群众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安居才能乐业,因此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房屋的灾后重建任务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显著意义。同时救灾物资的及时发放、统计、公布有利于社会的公平,让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然后以充沛精力投入灾后生产自救中。

总而言之,自然灾害是民政工作永恒的挑战,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民政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协同作战,社会各层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更大、更好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龙亚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管理探究[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5).

13.5.12防灾减灾宣传简报 篇十三

5月1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北街道社区组织居民走进区气象局,开展“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科普基地参观活动。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带领社区居民参观了智慧气象平台、塘沽国家基本气象站,讲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本地气象灾害特点和气象灾害防范防御措施等内容,强化居民对气象灾害、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认识。

5月8日,一群“小小气象员”走进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气象局,通过丰富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研学活动了解气象知识。“小小气象员”参观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长廊,聆听了气象灾害防御科普讲座,观看了人工影响天气模拟发射过程,体验了VR暴雨交互、《平平安安游四季》气象灾害防御游戏棋、《平平安安变身记》气象科普主题皮影、移动演播室等互动游戏。在气象观测站,“小小气象员”自己动手,体验了温度表、日照计、量杯的使用,分组协作完成了观测,并与自动站气象数据进行了对比。此次活动使孩子们更加了解气象科学,提升了灾害应急避险能力。

5月9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乡中心校师生走进县气象局参观学习,了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现场,气象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了气象观测预报系统概况以及天气预报制作发布流程,讲解了雷电、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理以及防范措施,以及气象观测设备的`相关科普知识。

5月7日,黑龙江省鸡东县气象局组织科普志愿者来到新建小学,开展“趣味游戏精彩互动 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志愿者带领学生通过天气现象蹲、天气预报、蒙眼作画等趣味游戏了解气象,掌握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5月10日,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气象局组织科普志愿者来到鹤亭园大广场开展防灾减灾日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现场,科普志愿者设立宣传咨询点,发放气象灾害防御手册、《认识天气》等科普宣传材料,向公众讲解雷电、大风、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常识。

5月10日,湖北省秭归县人民政府在水田坝乡开展2022年地震诱发山体滑坡应急救援演练,县气象局参与演练,提供实时气象监测信息、逐小时天气预报等气象服务。

5月8日,重庆市云阳县气象局举办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暨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亲子活动。活动现场,由40余人组成的亲子队伍被分为“雷神队”“闪电队”两组,在气象科普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重庆三峡气象科普文化教育基地。“你比我猜”“拍手游戏”等气象亲子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

14.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十四

5月12日是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北大街街道丽新路社区以“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为主题开展了多项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一是社区组织居民观看火灾预防及火场自救教育片;二是由消防专人现场讲解家庭防火、办公防火、紧急自救、车辆防火以及各种灭火器械使用方法,生动又揪心的火场警示片让人心生警醒;三是社区工作人员发放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单,有针对性的讲解突发事件、防震、防火、防雷电及逃生自救知识。

通过防灾减灾活动的开展,提高居民避险自救的意识,预防和处理灾害的技能,增强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5.安徽水稻旱灾的防灾减灾对策 篇十五

关键词:安徽,水稻,旱灾,防灾减灾

目前, 区域干旱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的极端自然现象。干旱作为当今世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典型的自然现象, 正在广泛的影响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1,2]。安徽位于中国大陆东部,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光照充足, 十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展至今, 安徽省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稻集中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但南北气流在此交汇, 造成降水年际变化大, 年内分配不均, 因此安徽也是水旱灾害频发地带。就水稻生产而言, 旱灾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威胁[3,4]。近几年安徽旱灾频发, 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种植, 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文中简要介绍了安徽省水稻种植和历史受灾情况, 分析了干旱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并提出了应对水稻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 以期为今后水稻旱灾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1 安徽省水稻种植和历史受灾情况

1.1 安徽农业概况

安徽地貌类型多样, 全省被淮河、长江天然地由北向南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3大区域。农业上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5大农区, 其中平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5.5%, 丘陵占29.5%, 山区占31.2%。气候特征为:季风明显,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春温多变, 梅雨显著, 夏雨集中, 秋高气爽。年平均日照时数1 800~2 500 h, 南少北多;平均气温14~17℃, 由北向南递增;≥0℃积温5 100~6 100℃, ≥10℃积温4 600~5 300℃;太阳年辐射总量105~130 kcal/cm2;无霜期200~250 d;年降水量770~1 700 mm, 南多北少。

1.2 安徽水稻种植现状

安徽作物常年平均总播面积8.2×106hm2左右, 其中粮食面积6.0×106hm2, 占总播面积的70%。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薯类、玉米、大豆五大作物为主。安徽是水稻生产大省, 为我国水稻的主产省份之一, 水稻、夏粮和旱 (杂) 粮种植面积大体各占粮食总面积的1/3, 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2×106hm2左右, 居全国第5位, 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36%~37%;总产约1.3×107t, 稻谷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近50%, 约占全国稻谷总产的7%左右, 居全国第6位。全省农区生产区域性特点突出, 以淮河为界, 淮北地区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 淮南地区以水稻为主, 江淮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5%, 沿江圩区、皖南、大别山区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5%。

1.3 安徽近几年受旱灾情况

近年来受到生态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以及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致使农业供水量有所减少, 农业缺水量进一步加大, 使得农业干旱出现频次不断增长, 旱灾损失呈明显加重趋势。2013年7—8月, 安徽省遭遇大范围高温热害和干旱天气侵袭, 旱情发展速度快、范围广, 高温热害和干旱的叠加效应导致灾害进一步升级。此次灾害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 受灾作物品种为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等农作物, 估计损失金额超过4亿元。2015年3—7月上旬, 安徽降雨偏少, 特别是5—6月, 旱情急剧发展。全省17个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 其中滁州、宣城、黄山等地旱灾最为严重。据统计, 全省年累计受旱面积达1.55×106hm2, 其中成灾3.29×105hm2, 一度有9.87×104hm2水田缺水、6.33×104hm2旱地缺墒难以适时栽插播种。近几年, 干旱灾害在安徽省越来越频发, 损失巨大, 严重影响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 干旱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1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5], 干旱可使水稻生育期延迟, 延迟天数视品种、受旱时期与受旱程度而异。干旱还会影响稻株正常生长, 受旱的稻田, 稻株分蘖数减少, 植株矮小。分蘖期受干旱的稻苗, 单株平均分蘖不足一个, 最多的带蘖也只有1.7~1.8个。拔节以后受旱, 则会导致前期分蘖大量死亡, 有效分蘖率大幅下降。然而, 受旱灾的稻株得水后, 主茎与分蘖茎地上部均可发生分枝, 其成穗率一般较高, 穗型亦较大, 但结实率偏低 (图1) , 且空瘪粒现象严重 (图2) 。不同时期土壤干旱对水稻植株形态和产量结构均有不同的影响, 以主茎穗而言, 拔节前受旱, 一次枝梗明显减少;孕穗期受旱, 穗长稍缩短, 总粒数显著下降[6]。

2.2 水稻旱害的敏感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7,8], 水稻抽穗前5~11 d、抽穗期和抽穗后11~15 d受到旱害减产最严重。有研究者认为[7], 稻穗发育时期受旱, 对产量影响最大。孕穗期是水稻水分供应的临界期。稻穗形成初期受旱, 枝梗分化与颖花形成受到阻碍, 每穗粒数减少;稻穗形成中期缺水, 则颖花发育不健全, 产生畸形颖花而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性器官发育期受旱, 花粉充实不良, 造成颖花不育;抽穗开花期干旱, 影响受精结实。

水稻旱害的敏感期因品种而异, 品种老来青孕穗期受旱, 幼穗仍在继续发育[9,10]。一些枝梗上的全部或部分颖花发育不全, 而成为畸形花, 造成减产最严重;“胜利籼”孕穗期受旱, 幼穗基本停止发育, 待复水后才进入四分子体形成期, 而抽穗开花期至乳熟期则是其受旱减产最剧烈的时期。

3 应对水稻旱灾的防灾减灾措施

3.1 防灾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种植品种:水利条件较好的安排种植双季稻、再生稻, 水利条件差的安排种植早中稻或一季早稻一季旱作。水利设施长期失修的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旱粮作物如特色玉米、春秋马铃薯等。推广稀播种旱育秧:高温干旱常影响水稻的插秧期, 使水稻秧龄过长而造成早孕早穗, 稀播种旱育秧可培育壮秧、增加秧龄弹性, 减轻旱情损失。

选择抗高温耐干旱水稻品种;杂交水稻根系发达、抗疫力强, 可作为干旱区主要种植品种, 再生稻、早中稻抽穗扬花期处在高温阶段, 要选择高抗高温的组合如Ⅱ优1273、汕优63。晚稻应选择秧龄弹性好的品种。

在丘陵及山区, 必须坚持水稻抗旱栽培。一是大力兴修水利, 提高供水能力;二是优化水稻品种布局, 坚持以耐旱的杂交籼稻当家, 冲田受旱较轻的可搭配种植粳稻;三是推广肥床旱育秧和多蘖大苗栽培, 节省灌溉用水。

3.2 受灾时的减灾措施

3.2.1 采用节水灌溉方法

发生干旱灾害时, 应充分利用有效灌溉动力与水利设施, 全力投入抗旱救苗、保苗。在旱情较重不能全部救苗的情况下, 先常规水稻后杂交水稻。重点应放在萎蔫持续6~8 d以上的田块。尚未枯死的稻株, 心叶仍保持绿色, 虽发生卷叶萎蔫多日, 但夜间大部分叶片还能展开, 根系活力较强, 这样的稻苗还有救活的希望, 应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保苗。因受水量限制, 宜先进行湿润灌溉, 遇降雨后再浅水灌溉[10]。

首先, 要满足移栽后的缓苗水, 之后应先湿润灌溉, 田面不留水层, 待水量充足后再采取浅水灌溉;其次, 要满足孕穗水, 因为孕穗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的临界期, 对干旱最为敏感, 此期如受旱会引起大量颖花败育, 从而减少总颖花数和花粉粒发育不全, 使其抽穗后不能受精而成为空壳, 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水稻灌浆结实期应防止断水过早, 以提高粒重。

3.2.2 抓紧中耕、及时追肥

天旱时, 如田面尚未完全干涸, 就要抓紧中耕除草[9]。这样既有利于根系发育, 减少蒸发, 增强水稻的耐旱力, 又可防止田里的杂草争夺水分及养料。另外, 高温干旱也影响水稻的吸肥能力, 致使水稻生育受抑制, 因此应结合中耕灌水, 抓紧追施氮肥及复合肥。如苗数不足, 灌水后叶片转色不明显, 叶色仍偏黄, 应增加用肥量, 后期应施好穗粒肥。灌水较晚的地块, 应先施恢复生长肥, 再重施粒肥, 以减少颖花退化, 促进灌浆结实。

有条件的地区可使用防旱剂, 可减少水分蒸发率70%~80%。没条件的地区可以将青草或稻草等均匀铺在稻行间, 既可以减少蒸发, 又可以供给稻苗一定养分, 以利生长。

3.2.3 加强病虫害防治

受旱水稻的生育进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迟, 复水施肥后叶色加深, 生育滞后, 抵抗力弱, 因此应加强病虫监测和防治。尤其是对纵卷叶螟、稻飞虱、三代三化螟及稻瘟病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3.3 受灾后的救治措施

水稻受中轻度旱害, 当灾情缓解, 采取补救措施后, 仍可获得较好收成。

对插秧前受旱造成秧龄偏长的, 可采取两段育秧, 喷施多效唑等措施, 预防早孕早穗;对分蘖期受旱的, 旱情解除后, 要及时增施肥料, 促进幼穗发育, 争取大穗;对幼穗分化期受旱的, 补施粒肥、根外追肥、喷施920等;对旱情严重, 造成绝收的, 及时改种旱粮。

复水后抓紧追施氮肥和复合肥, 数量因苗而定, 纯氮用量为75 kg/hm2。如苗数不足, 复水后叶片转色不明显, 叶色仍偏黄, 应增加用肥量, 后期因苗施好穗粒肥。如果8月中旬才灌水, 对受旱水稻应先施恢复生长肥, 再重施粒肥, 以减少颖花退化, 促进灌浆结实。

严重受灾造成绝收的田块, 可在旱情过后改种秋玉米、秋大豆、秋马铃薯和蔬菜类等短生育期作物, 尽量减少因干旱造成的损失。

4 结语

大自然在提供人类赖以生存条件的同时, 也不断地制造多种灾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 极端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大, 对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将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灾害的防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业务,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国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黄义德, 武立权, 黄雅丽.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单季中稻旱灾原因浅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12) :2223-2224.

[2]王华银, 张骏, 王志润.水稻高温热害调查分析及应对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4, 10 (2) :24, 39.

[3]李玉中, 程廷年, 安顺清.北方地区干旱规律及抗旱综合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5]檀华芬, 张友德, 蔡其华.安徽省洪涝旱灾特征及减灾对策[J].人民长江, 1996 (3) :33-34.

[6]宋丽莉, 张昌昭.广东省水稻旱灾的评价及防旱抗旱对策[J].热带地理, 1996 (3) :196-203.

[7]郭芸, 王安宁.水稻生产应对特大旱灾的技术对策[J].农技服务, 2010 (5) :628.

[8]唐秋澄, 周瑞庆.湖南省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作物研究, 1998 (3) :37-39.

[9]刘兰芳, 肖志成, 周松秀.亚热带稻区旱灾巨灾风险形成机理及生态减灾研究——以衡阳盆地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91-94.

上一篇:经历高考后下一篇:初中学生成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