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

2024-09-23

《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精选10篇)

1.《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 篇一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

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三、朗读课文

四、文本分析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B、守拙归园田

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羁绊”、“池鱼”

2.《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 篇二

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诗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赏析的技巧,再加上在本册《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理解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高洁品质等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概括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既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

二、利用概念间的关系,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1. 利用同一关系,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

在中小学数学里,有的概念叙述简洁,寓意深刻,有的概念用式子表示,比较抽象。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而它们的内涵可以有所不同,根据这一情况,抓住同一关系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

2. 利用从属关系,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

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在中小学数学里大量存在,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就可以通过确定它们彼此的从属关系,揭示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把有关概念逐个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概念链。例如,在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复习时,就可以利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四者的从属关系,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

3. 利用反对、矛盾关系,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

具有反对、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在数学上也是大量存在的,了学的基调。

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学生之所需。在学生朗读熟悉课文后节获得理解体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再进行引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提高

我在教学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意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创造力,让学生想象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尽情描述,其余学生在该生的描述下闭上眼睛想象所描述出来的场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意境的品味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意境的创设和争当背诵王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提高了阅读能力,丰富了语文素养。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解了它可以采用充分分析一方而另一方必然自明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等边三角形与不等边三角形时,有的学生把等边三角形视为不等边三角形的否定,事实上,我们知道,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因此,这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的概念,但不是矛盾关系的概念,两者之间还有一种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参考文献:

[1]郝澎.关于初中数学课本中概念定义的商讨.数学通报,

[2]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

[3]刘电芝.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归园田居其三》导学案 篇三

初中学生记忆力好,古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学生对古诗学习还是较感兴趣的,但他们对古诗的鉴赏,特别是古诗的诵读技巧还是感到有难度的。如何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好节奏、重音、韵律,达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诗中受到熏陶,享受‘只可意会,无需言传的陶冶,享受学语文乐趣”的境界,是教师要花大力气达到的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或自得其乐,或苍茫壮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感。通过诗人描绘的景物,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3.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韵律等技巧。

4.分析诗中的意象,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5.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达成目标途径】(以“读”贯之)

1.学生初读两首诗,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细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4.赏析品读,找准意象,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5.反复吟咏,会读会背会默,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6.以《归园田居》为例,教会赏析诗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赏析古诗关键词】意象;意境(画面);情感;节奏;重音;韵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展示目标。

三、研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1.教师指导学习《归园田居》,教给学生欣赏诗的技巧和方法:

(1)一读:知作者。

(2)二读:正字音。

(3)三读:明节奏。

四言诗句,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句,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五言诗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一”,或是“二一二”。如: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读:想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

精彩句赏析: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请说说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写景和写情结合,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5)五读,悟情感。

情感:

表现了诗人傲然、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特点: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

2.让学生以学习《归园田居》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1)一读:知作者。

(2)二读:正字音。

(3)三读:明节奏。

(4)四读:想意象。

(5)五读,悟情感。

精彩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思想;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品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导入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明确:陶渊明,有《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为证。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

二、读课题

1、齐读课题,问,你从课题中获取了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1)这是一首田园诗,描绘的是田园生活或田园风光。

(2)(其三)说明这个题目的诗不止一首,是一组诗,一共有五首。(3)“归”可理解为“回归”,“归隐”。

三、读诗文

1、指名学生读诗。(幻灯出示诗句)师生点评。

2、正音 秽huì 荷hè 长cháng

3、齐读。(教师点评)

4、分组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我们甚至可以带着怎样的动作、表情来读这首诗?

5、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6、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和点评是不是传神到位呢?先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诗歌。(1)诗的1、2句交代了什么?(明确并板书:种豆 地点 结果)

(2)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遭遇草比苗旺的尴尬,那是因为诗人的懒惰、整日游手好闲吗?你从哪句诗可看出来的?

明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清早去耕作到顶着月亮而归,诗人的劳作是勤奋的,一个“带月归”而非“月照归”可知诗人趁兴而去,尽兴而归。

(板书:劳作 勤奋 尽兴)

(3)诗人披星戴月而归的路上遭遇了什么?

(4)辛苦了一天,回家时衣服还被露水打湿了,诗人自己觉得苦吗?

明确:诗人不觉得苦,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这些辛苦不值一提,因为他得到了田园生活之乐,并愉快地享受着。(板书:享受 田园 之乐)

8、小结:诗人归隐后,“种豆南山下”,结果“草盛豆苗稀”,我们应读出一种无奈的语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辛苦,但内心是轻松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不要紧,诗人我高兴、乐意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两句应读出愉悦之情。

9、请同学们练习一下,待会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诗。

四、读诗人

1、在这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中,从“草盛豆苗稀”中,我们可知诗人的收成很少,作为一名农夫,这样的日子一定是一贫如洗的,可诗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贫穷,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得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原因吗?让我们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和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2、读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召为江州主簿,他未就任。后来先后做过一些小官。最后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

从简介中你知道诗人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吗? 明确:官场

田园

3、归去后诗人心情怎样?

明确:轻松、愉快,正如周敦颐所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尽管劳作辛苦,收成不怎么样,但心是自由、宁静的。所以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通过“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表达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欣赏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4、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呢?请以“我读到一个

的陶渊明”说一句话。

五、总结,作业

1、总结: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5.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篇五

《归园田居其三》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师:《桃花源记》我们已经学过,现在老师向你们请教两个问题,第一,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1: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2:是一个人人平等,百姓丰衣足食,热情淳朴的地方。

生3:是一个景色优美,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师:很好。第二,我们知道,像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创造这个社会呢?

生:因为当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渊明以这个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今天我们再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去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师板书题目作者)谁来为大家朗读一遍?(一生毛遂自荐,效果不错,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想一想,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心理描写。3.时间为五分钟。(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锄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脚下有块豆地,杂草丛生,豆苗稀疏,还有几棵营养不良,毫无生机。没有办法谁让我不善种田呢?尽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劳动归来的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掌声)

师:写得真好!我们都陶醉在你描绘的意境之中了。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创作,诗中哪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让你产生丰富地想象?请你再反复地品一品,然后把你独到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生1:“带月荷锄归”,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还,一个“带”突出了人物的主体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周围景物地喜爱和劳动后的愉悦心情。有此警句,全句生辉!(掌声)

生2:对这句诗我的感受是:天上一个皎洁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闲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把心爱的.锄头,轻松走在一条回家的路上,这句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意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大概如此吧。

师:陶渊明有你们二位知音,定当含笑九泉。

生3:“道狭草木长”中,草势旺盛,蔓延到路上,盖住了路面,所以“狭”正面写路窄,侧面写草长。

生4:“狭”还有“长”的意思,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乡间小路,斗折蛇行。在月光地映衬下,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也许在诗人的眼里,与其说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如说走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

师:你们二位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生5:句中用“狭”而不用“窄”,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让我联想到一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而我们写作中就往往缺少这种精神。(转向同学)我说的对不对?(掌声,生说:“对!”)

师:既有批注,又有自省,还不失时机“笼络人心”,不愧是一班之长。(转向全体同学)除了词句,其他方面呢?

生6:我很欣赏本诗的语言。诗中语言,不见丝毫装饰,朴素如随口而出,明白如话,如话家常。

师:嗯,我有同感。

生7:就本诗结构而言,不断转折是本诗的特色,草盛豆稀不仅不弃,反而早出晚归,精心侍弄。言及归来似乎无话可说,诗人转而道狭草长。露打湿衣,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心志就行。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而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平和,如果不是语言功底深厚,我觉得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学生点头颔许)

师:有理有据,(抱拳)佩服佩服。

师:刚才大家精彩地赏析有点有面,既有局部地探究,也有整体地把握。不知道大家能否融会贯通,把自己对作品地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大家先准备一下,一会儿,我们举办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自由报名,男女不限,名额有限哟!(生笑并跃跃欲试)

(音乐响起,学生朗读声情并茂,教室里掌声不断。)

师:我的嗓子痒痒了,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行吗?

生(异口同声):行。

(老师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情充沛地背诵了一遍,引起了学生共鸣。)

师:如此美诗,如果背诵下来,那该多好呀!

(学生背诵,教师找个别学生试背,效果不错)

师:陶渊明诗中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概括。

生1:美好的,温馨的。

生2:幸福的,自由的。

生3:既辛苦又愉快。

6.归园田居其三阅读题 篇六

2.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7.D

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7.《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篇七

●马艳玲 ●盘龙区云波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敏而好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然、朴实、干练、刚柔相济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的喜爱。曾获云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美文诵读单项特等奖。始终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教育格言: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多次送课并获得好评

教材分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把这首诗和作者的其他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他们与古诗的对话,也正是建立在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首古诗,生字不多,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其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烦琐分析。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的初步认识。为孩子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情态,感悟诗人保持自己清高节操、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3.初步感受陶诗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内涵和诗人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 古人诉说

1.吟诵古诗,追忆情怀

你们即将小学毕业,在六年的学习时光里,你们一定诵读过许多古诗吧,你最喜欢哪一首或者哪一句?

(指名吟诗,评价引导)

这些古诗如歌如画,有苦有乐,是诗人在向我们诉说。

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再来听听诗人的诉说吧!

2.激趣导入,板书诗题

《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组诗,一共五首,我们今天学习其中第三首。(齐读诗题)

“园田居”是陶渊明为自己乡下的住所取的名字,“归”乃回到。这首诗就是陶渊明回到乡下的“园田居”,隐居生活大约一年后所写的。(再读诗题)

二、读 《归园》其三

1.检查预习,通文识字

通过预习,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字音读准了。(指名逐句读诗)

①多音字正音:根据意思选择读音“盛”“兴”“荷”“长”.②难读字正音:“秽”看偏旁理解字义。

2.注意停连,读出节奏

按这样的韵律,自己试一试,停顿处注意:声断气不断,音段意相连。

三、品 诗中景色

1.再读古诗,诗中有画诗中描绘了什么?

2.交流互动,引导生疑

理——除

荷——扛 对比、辨析,体会诗人的悠闲、随性。

沾——湿

在这月下,陶渊明心中……?

不急,让我们先来了解陶渊明。

四、悟 诗人情怀

1.师生共述,了解生平

学生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号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长于诗文辞赋,语言朴实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师补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用心品析,悟情释疑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可动情朗诵,可小声轻吟,可静心默读,想想,在这轮月下,陶渊明的心中……把你的感悟简单批注在旁边,一两个词即可。(自主学习)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相机引导:解脱、自由、闲适、快乐、独善其身……

3.感悟其“愿”,师生小结

有了这样的心境,月已不再是月,而是无言的知己。

农事再苦,也不觉得苦,反而觉得乐。(板书:乐农事)

即使夕露沾衣也……(板书:夕露沾衣不足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收成不好,生活清贫也不足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事辛苦也不足惜。

从官场到田园,从书生到农夫,陶渊明的生活中还会有哪些“不足惜”?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惜”,是因为陶渊明心中的“愿”.陶渊明“愿”什么?

陶渊明淡泊名利、不慕富贵,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板书:素心高洁愿无违)

诗如其人,陶渊明的诗也率真质朴。纵观全诗,淡淡着墨,不假雕饰,却道出了最真切的心愿,写出了最醇美的意蕴。(板书:言语自然意醇美)

4.动情引诵,升华情感

五、观 文学成就

1.诗如其人,影响深远

他给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开创了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然而,在他生活的时代,人们崇尚骈俪,轻视质朴,他的诗作并不受重视,更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经典是不会被历史淹埋的。陶渊明蔑视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激励着后人追求美好,鄙弃丑恶。

200多年后的唐代:

“王孟韦柳”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并发展成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山居秋暝》、《春晓》、《滁州西涧》、《江雪》)

“诗仙”李白仰慕陶渊明,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是一脉相承的。

“诗圣”杜甫把陶渊明视若知己: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诗王”白居易颂扬陶渊明:“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500多年后的宋代:

文学家欧阳修盛赞陶渊明: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苏轼称赞陶诗:“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1300多年后的近代: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1600多年后的今天:

在课堂上,我们体会到陶渊明(引读板书)

2.课内得法,延展课外

东晋时期产生过许多文学作品,但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

有道是“开卷有益”,大家可把陶渊明的诗歌、散文、辞赋找来读一读,品一品,你一定会感悟到一个更丰满、更有血有肉的陶渊明。

3.师生吟唱,意犹未尽

最后,让我们用吟唱来结束今天这节课。(师生吟唱)

谢谢你们,是你们让陶渊明那穿越千年的真情述说,又在今天的课堂上绽放出了新的生命。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月夜归耕乐农事,夕露沾衣不足惜。

8.归园田居(其三)诗词鉴赏 篇八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

种豆南山①下,草盛豆苗稀②。

晨兴③理荒秽(huì)④,带月荷(hè)锄⑤归。

道狭⑥草木长⑦,夕露⑧沾⑨我衣。

衣沾不足⑩惜, 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⑤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 违背。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前四句描写早出劳动晚上归家的生活。一、二句写种豆。作者在南山下种了豆,不久长出了豆苗,可是由于杂草长势旺盛,影响了豆苗的生长,稀稀落落长得不快。三、四句写锄草。为了使豆苗长得好,作者清早起来就到豆园清除杂草,天黑了才头顶月亮扛着锄头回家。这两句写出劳动生活的内容是种豆、锄草,“晨兴”、“带月”,从早到晚,表现了他劳动的.辛勤。一个做过官的知识分子,能够如此自觉而辛勤地在乡间劳动生活,实为可贵。

后四句写归途中的情感。一、二句写夕露沾衣:作者荷锄回家,走的是狭窄的田间小路,小路上草木丛生,草木上的露水沾湿了作者的衣服。三、四句表露了作者的情感:衣服被露水沾湿了毫不足惜,只要让我不违背归隐从事农耕的志愿。作者从辛勤的劳动生活中得到乐趣,表示了不再出山的态度。

作者通过这首诗描写了自己归隐的劳动生活,表示了决绝黑暗的官场生活的坚决态度。

熔情、景、理于一炉,是本诗的一个特点。前六句主要是叙事,叙事中有情有景,也含有哲理。这六句,句句叙事,又句句有景。三、四两句写作者为护苗而急于除草的心情,“带月荷锄归”则包含着作者对一天劳动收获的喜悦和有月伴归的美的感受。要使苗长得好,就要除去妨碍其生长的野草,这是自然的规律,也包含着社会哲理。末两句以抒情表露情感,则是把前六句的描写都总结在其中。作者从前六句所表现的事、情、景、理中,得出了从事劳动的乐趣,下定了“但使愿无违”的决心,自然而符合情理。

9.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 篇九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把欣赏诗歌的“钥匙”。

教学目标

2感悟这首诗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语言,学习鉴赏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激趣法 启发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式小组讨论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洁导入,知人论世

向往和平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这个人是谁呢?(让 篇二: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

大邑县安仁外国语实验学校活页式教案

年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级

课 《归园田居(其三)》 题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授课类型 设计时间 阅读课 教 师 教学时间 肖德春 阅读理解《诗四首》之一“归园田居(其三)”。朗读并背诵全诗;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一、导入新课:

复习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的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二、预习课文: 特别提示:种:zhòng秽:huì荷:hè长:zhǎng 另读cháng

三、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3、评选“我班的朗读之星”:

四、品味诗意:

1、重点词语理解:

盛:茂盛 稀:稀疏 兴:起秽:杂草带:带着(比较:披星戴头顶着)荷:扛着足:值得 但:只要使:让愿:意愿,这里指诗人隐居山林、归耕田园的意愿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

1、2句:南山种豆 3、4句:整天劳作 5、6句:夜归情景 7、8句:表明意愿

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 学过程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五、归纳古诗阅读品味的方法:

1、联系生平、背景进入诗歌;

2、按照“三点要求”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词句,归纳内容,把握诗意;

5、可以绘制诗意图、写成书法作品;

六、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七、练习巩固: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1;

八、布置作业: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目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1;

检测

3、完成“同步训练”上的相关练习;

总结 与

反思 2 篇三:《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张家川县大阳中学张桢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前指导:

教学过程:

前奏:

一、导语: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你喜欢田园生活吗?为什么?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想和思索。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晋浔阳紫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不安,官场黑暗,他有志不得展。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陶渊明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印挂职而归。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田园诗抒发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以及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陶渊明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三、划分诗歌节奏及了解注释: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1、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4、狭(xiá):窄;长(zhǎng):丛生 5、沾(zhān):沾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明确诗歌内容:

2、提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3、提问: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

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诗人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达了他归隐田园的意愿。

五、讨论并归纳: 处于现代社会农村和城市当中的人们,对于田园生活又分别有着怎样的理解与看法?

10.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篇十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园田居(其三)》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歌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情操,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文学思想,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平淡自然)。

2、能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培养学生鉴赏田园诗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凑及韵律,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情真意醇,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首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以及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我将本诗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诗歌的内涵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还有针对初中学生记忆力强,惯于快读的阶段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诵读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诵读,把握其节奏韵律,逐步加深他们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如对《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进行点拨。

(二)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学生的具体学法是:

1、反复朗读法: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归园田居(其三)》是一篇隽永精美的古诗,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理解本诗内容,感受优美的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本诗中诗人在田间辛勤耕种,但却怡然自得的画面。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这七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相辅相成: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会消除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同学们经过讨论说说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应该能答出陶渊明所处的年代,我们也学过他的《桃花源记》,知道他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

学生答对后,我将选择一些重要的文句让全班学生一起重复(如“不为五斗米折腰”),以此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将补充提醒学生注意陶渊明生活的社会环境,他隐居之前的出仕及讲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为后面的诗歌赏析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全班齐读,教师正音和指导评价。(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秽”、“荷”、“长”等字的读音。此时学生大都还不能理解诗意,朗读语气可能欠佳,教师提醒学生在下面环节注意感受诗歌意境,为读好诗做准备。)

(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1、感知诗意:学生自读诗歌时,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景物构成的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我将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把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关键词如下:

“南山下”点明地点。

“盛”和“稀”写出野草与豆苗长势的对比,点出锄草的必要。“晨兴”和“带月”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草木长”和“夕露”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清幽和夜气的湿寒。

2、理解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由景生情。根据上一环节对景物的分析,学生已了解到陶渊明田园生活的艰辛,那么陶渊明自己的态度呢?问题提出后,我将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出答案。(由答案“但使愿无违”,进一步分析出“愿”字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即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人格和高洁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怡然自得。)

3、归纳小结:归纳诗人通过写田园劳作之景,表现他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的诗歌主旨。

(四)三读诗歌,品味语言

现在学生已经了解这首诗的诗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来读这首诗(这时候学生应该能带着愉悦的情感来朗读)。在此之后,让学生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语言。对此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小问题:陶渊明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诗句深奥难懂吗?下面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即平淡自然,朴实无华,但富有情趣美。

(五)知识迁移,能力训练

这个环节的任务是简单赏析陶渊明的另外一首名诗《饮酒》,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学生自读,教师稍加引导,让学生说说能表现陶渊明田园诗特色的一些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只要学生能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言之成理即可。这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

(六)总结

经过对以上两首陶渊明诗歌的学习,我将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总结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的艺术特色。

题材:大多为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情感:隐逸、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语言:平淡自然,朴实无华,富有情趣美。

了解了这些,在以后学生遇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达到“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为加强巩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2、课后学生寻找陶渊明《归园田居》系列中除课文以外的任意一首,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力,用文字或绘画把阅读感受描绘出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可以全面而简明的将授

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草盛”、和“苗稀”的对比体现了锄草的必要,所以诗人要“晨兴”、“带月”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露水打湿了衣裳,这些都体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艰辛,但诗人认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辛苦也是快乐。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草盛 苗稀

晨兴 带月 田园劳动的艰辛 愿无违(主题)

上一篇:质量管理期末考试题下一篇:远足的小学作文2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