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水平

2024-11-12

市域社会治理水平(通用6篇)

1.市域社会治理水平 篇一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围绕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夯实责任,积极实施,有序推进商务工信系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现将1-4月份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指标任务为目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统筹安排部署。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合格城市是我县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局党委高度重视,年初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一是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按照体制现代化防范“五大风险”,发挥“五治”作用11个项目63项基本要求,203项主要任务,以“区域特色指引”三个项目,72项基本要求,10项主要任务,“负面清单”6项内容,认真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各项任务的具体要求,紧盯“负面清单”科学精准制定工作措施,将工作任务细化明确到单位具体科室和个人,要求各股室,因地制宜,抓住重点突出特点,抓好抓细各项任务的落实,有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是对标任务,抓好落实。按照县委平安扶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扶平安办发【20xx】15号文件任务分解表,我局承担“推动县域内企事业单位及园区等开展平安创建,建立社会责任评估和激励奖惩机制,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乡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及“加强军地协作,建立军队参与地方抢险救灾任务协调对接机制,推动对公共安全风险联测联防联处”工作任务。根据以上任务,我局统筹安排。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平安建设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在企业内加强平安建设宣传。二是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动员企业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承担社会责任。三是加强军地融合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规范企业运行模式,保密工作培训和宣传,加大军地融合企业的支持力度,军地融合企业9家。1-4月份为陕铜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军地融合企业申请国家专项扶持资金440万元。截至目前已全部到账,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开展联防联治,保一方平安。一是成立“1511”工作专班,做好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二是建立网格化社会矛盾排查工作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把社会矛盾消灭在萌牙状态。1-4月份办理群众来信来访4件次,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一是网格区域内的个体商户对平安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网格区域内部协作有待加强。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对网格区域个体商户的宣传力度,提升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是加大协作单位沟通力度,提升协作力度,健立建全协作机制。

2.选基观察四:治理水平 篇二

内部运作显水平?

按照通行的说法,基金公司内部运作的优点(风险防控机制)就是投研分开和严格流程,压缩投资人员违规的空间,以降低投资风险。所谓投研分开,一般是指研究员只负责研究并选择股票进入股票池,基金经理则负责从股票池中选出待投资的股票。但另外也有些基金公司实行投研一体化,有的研究员可以兼基金经理,或者实行研究员荐股成功率与业绩挂钩。所谓严格流程,即强调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严格分工、各司其责,比如研究员、基金经理、研究总监之间的分级授权,避免出现“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股票市场上竞争,灵活机变非常重要。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他并不关心你怎样管理公司,‘黑猫白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在他看来,投研分开和严格流程既是公募基金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外部治理是关键

今年以来,类似唐建违规操作的“老鼠仓”事件不绝于耳,2000年10月被揭发的“基金黑幕”依然在上演,谁该为此负责?

据传,唐建事发源于其个人生活问题引发家庭纠纷,最终导致身边人大义灭亲,向公司举报。而唐建用其父亲的账号牟利,还算是操作“不小心”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真正的“老鼠仓”手段更为隐秘。监管层如何广设捕鼠夹?这是一个挑战。

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靠基金公司自律是不现实的,而投资者个人的力量又很有限,希望似乎只能寄托在监管层身上。

有限合伙或是出路

目前,我国的基金都是契约型基金,又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是指投资者(买基金的人)、管理人(发行基金的公司)、托管人(商业银行)三者作为基金的当事人,通过签订基金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而设立的一种基金。它是基于契约原理而组织起来的代理投资行为,没有基金章程,也没有公司董事会,而是通过基金企业来规范三方当事人的行为。基金管理人负责基金的管理操作。三者分别体现着所有权、经营权和保管监督权。

但是,基金持有人高度分散,召开持有人大会的成本及难度均很大,重要事项审议所需要的50%以上表决权很难凑齐,持有人对基金公司实际上较少监督与制约;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基本上是无为而治的态度,监督不多。而且,基金公司也对这种制度安排不满意,因为它们只能根据契约收取管理费,而无权参与收益分红。

3.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总结 篇三

一、总体要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邵阳作为总目标,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总要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任务工作落实,体现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邵阳。

二、重点任务

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

(一)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统筹推进各类协商渠道发挥作用,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就区域内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协商。针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完善以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等为重点的协商形式,广泛开展协商,制定协商计划。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把引导委员强化责任担当作为政治任务,尊重和支持委员依照政协章程履行职责,加强委员学习培训,建立健全委员联络机制,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落实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加强履职管理。(牵头单位:市政协办公室、委员学习联络委)

(二)推动工作布局现代化,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通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机制,利用微建议、微监督和委员工作室等方式,引导政协委员自觉做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和社会和谐促进者,积极主动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反映诉求、排忧解难,担负起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责任。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更好的反映群众各方面愿望诉求。(牵头单位:市政协委员学习联络委)

(三)推动治理方式现代化,建设规范市域法治监督体系。

每年开展社会治理领域协商民主监督式调研视察活动不少于1次。通过政协协商、提案、视察、调研和反应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围绕贯彻落实市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重点任务的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民主监督,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市域法治监督体系更规范、更严格的落实下去。(牵头单位: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

三、工作举措

市政协各委室从现在开始着手,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相关工作,所有工作任务目标根据市委统一安排,要在20xx年底前完成,并长期坚持。为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具体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0xx.04-20xx.05)

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各牵头单位要认真研究制定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三个方面的工作举措和实施方案,明确分管副主席、责任领导、具体联络员和完成任务的推进举措。

(二)创新推动,严格落实工作举措(20xx.05-20xx.11)

市政协各委室要根据工作方案,结合工作职能、岗位职责,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集中精力以实际成效促进工作。

1.创新推动工作。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力,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利用政协云等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要带着问题去开展工作,在深入群众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及时补齐短板;对需要长期坚持的,要制定阶段性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表、路径图逐步解决。

2.严格督导落实。按照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对工作推进迅速、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并及时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对推进迟缓、成效不佳、不重视的,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认真要求整改。年终根据工作落实情况,对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开展民主评议,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建章立制,创先争优务求实效(20xx.xx-20xx.xx)

把总结工作作为深化整工作落实、巩固扩大工作成果的重要手段,将活动的做法经验予以制度化,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1、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坚持用完善制度来巩固工作成效,靠制度促进工作的管理机制,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关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务求工作实效。通过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建设规范的市域法治监督体系等具体工作举措,有序开展工作,确保一个阶段一个新进展,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任务,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鞠晓阳任组长,市政协党组成员李放文,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再堂和伍备战任副组长,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蔡治军,委员学习联络委员会主任肖松海、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主任谢洪军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蔡治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刘铭同志为联络员。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

2.建立协同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各委室要充分认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严格落实责任,把工作任务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规划部署,牵头单位要发挥抓总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推动全市各级政协系统开展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4.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 篇四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一)市域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点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及核心要义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当性与可行性检视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释放承上启下治理优势的必然要求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应对现代治理难题的关键举措

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一)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眼点

(二)以破解“ “ 五最” ” 难题为抓手,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

(三)以“ “ 四个精准” ” 对接为效度,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

(四)以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为动力,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点

(五)以治理考评结果运用为基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增长点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

现代化日益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紧围绕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部署之中,成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具标识性、原创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在市域层面的空间表达,既具有国家治理“规定动作”的普适性,又具有市域社会治理“自选动作”的独特性。如何揭示和诠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谋略、政策、规则及行动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为在市域范围内压实治理主体的治理责任、凝聚共识、调度资源、释放潜能、激发活力提供学理支撑?如何运用市域资源禀赋、制度安排方面的比较优势,妥善处理市域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县域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为市域治理在把握机遇、有的放矢、谋划政策、实施行动方面精准发力,有效发挥市域社会治理承上启下的地位及其功能作用?如何使中央有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在市域范围内精准对接、有效展开,形成市域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有序衔接,市域社会治理与县域社会治理有效互动,市域社会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有为落地,从而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法治体系与法治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拓宽渠道、提供新的路径选择?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尝试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角度提出些许见解,以求教于同人。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一)市域社会治理的内涵及特点

市域社会治理是由“市”“市域”“市域社会”“社会治理”多类范畴所构成的一个范畴体系。在公共行政管理话语体系中,“市”通常被理解为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在法律范畴内,“市”被定义为由法律制度框架所界分、确定及其职权分配所构成的权力运行体系。依据行政区划级别的不同,中国的市可以划分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由于地级市具有一定规模,在中国的市中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是一个特定的行政层级,其治理事务具有特殊性。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从地级市这个层面理解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市”,即市管县体制下的地级市。

市级行政区是连接省级行政区与县级行政区的重要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市域的具体理解,学界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市域”是一个城市概念。由于市域与县域相对,而县域包括了农村部分,“市域” 则是指市级政府所辖区域内除了县域之外的部分,也就是城市区域。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域”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指以地级市为行政区划所确定的区域范围,包含市、县、乡、村在内的所有区域范围。笔者认为,市域不仅是一个城市概念,而且是一个地域概念,其既包含以行政区划范围为基础所确定的地域范围,即地级市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地域范围,又包含城市及其市辖区域的县域范围。由此,对市域社会的含义可概指为“以市为行政区划的地域社会”,其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征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功能比较完备和健全的社会系统单元。依据市域的地域范围,可以将市域社会总体上划分为两个系统,即城区社会和县域社会。

目前法学界、法律界对于社会治理的解构一般按照法制度经济学视角划分为多元主体的结构系统。结合公权力大系统之中的政法综治子系统的职能及其运行机制,笔者认为,社会治理概指在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位阶下,“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①进程中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它要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功能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相互融合(以下简称“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方式逐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跃上新台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全面建成。②作为社会治理大系统之中的市域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活动在市域范围内的逻辑展开,是社会治理理念确立、社会治理目标细化、社会治理工作布局实化、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转型、社会治理政策行动提速、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实践表达。其具有如下特征。

(1 1)治理结构的层级传递性、相对单独性、对外开放性。市域社会治理处

在国家治理与县域治理及基层治理的中枢地位,其职能体系与上下层级结构之间构成密不可分的衔接、传递与实施体系;其

自身区域范围、制度结构、资源禀赋及其治理空间确定性对自身治理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具有相对独立运行的特点,因而表现出治理决策过程的“游刃有余”,治理效能则呈现由中心点向边缘传递辐射而形成同频共振的递增效应。市域社会治理具有层级结构运行特点,还兼有层级范围内扁平化管理的开放性,这使市域社会治理能够获得更多的治理资源及其信息,常常因分享外部传递的治理经验、政策、方法乃至立法经验,以弥补自身治理资源禀赋的不足。这三个特性的交织互动使其能够获得更多治理资源的投入,有效分散治理过程中潜在的或正在滋生的或突发的治理风险,节省治理投入成本,减少因治理层级众多、区域空间相对狭小、治理空间封闭导致治理效能的执行成本、协调成本、监督成本,破解市域社会治理“边际收益递减”难题,实现治理效能的“帕累托次优”状态。因此,其治理经验和治理模式,常常被党和国家作为推动全局性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行动或治理方案。

(2 2)治理资源禀赋的独特性、可相容性、效用放大性。市域要素资源禀赋 不仅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质量和可持续性,而且影响和制约市域社会治理的方向、重点、规划、行动、政策及其效能的实现。任何违背治理资源禀赋独特性规律、人为放大治理的主观设想,都会受到治理规律的惩罚。在中国现阶段国家治理、社会治理阶段性同质化的条件下,各独特的市域治理单元要破解的难题,是从实际出发,形成市域各具特色的“民呼我应”治理方案,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例如,湖北省武汉市水资源

禀赋丰富,因城市规划发展的“短视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治理诸多难题,以及突发事件风险的显性化问题,成为其“民呼我应”治理的新话题,即唯有治理方略的现代化与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统筹谋划,方能破解武汉内涝导致“威尼斯”现象频繁出现,从而有效预测预警预防权力机关运行停顿,公共交通秩序混乱,市民生活失序,局部地区人身、财产、公共秩序骚乱现象滋生等难题。又如,海南省曾发生春节期间因应对气候变化出岛交通设施贫瘠问题失策,导致数万人数日无法“出岛”的全球典型性公共安全危机,其破解治理出岛显性危机难题,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大数据思维、综合性、系统工程多维结构的治理模式方能实现。

(3 3)治理空间的多维性、区域的叠加性、效度的互动性。就市域治理而言,其管辖范围内聚集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产业、金融、商贸、人流、物流等各类治理要素,具有完备的党的组织、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同时兼具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开放互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治理生态大系统,因而在空间上是多维的。其居住空间、生产空间、交换空间、生活空间、街头空间等的独特性与交织性,增加了市域城区治理的难度。

(4 4)治理规则的融合性、政策的引导性、地方法制创制的引领性。一方面,市域层面拥有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体系与动员能力,具有地方立法、主导发展规划,以及灵活选择治理模式等治理方式有序转换的调整空间。另一方面,其直接面向基层,对社区治理需求信号、治理难点及治理隐患能

够及时捕获、反应敏捷,因而制定的治理政策、规划、方案、措施,及其治理的针对性、及时性、效能性能够协调平衡,防止顾此失彼;在探索“五治融合”①治理体系的创新方面,更具有国家法实施,地方法跟进,社会自治法规范,行业规章协调,城市公约、社区公约、道德规范融合的条件及其优势。

(5 5)治理目标的坚定性、方式的适度性、谋略的灵活性。伴随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市域社会治理面临各类新问题、新难题,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老龄化社会加速;城市发展过程中围绕工业、教育、医疗、民生等空间发展布局的“短视行为”带来诸多治理难题,如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安全风险突出,弱势群体的生存与保障问题凸显,“城市病”问题理不清剪不断,管理体制机制缺陷滋生自然犯罪、超自然犯罪以及卖淫、嫖娼、赌博等易发高发,城乡接合部管理缺位使恶势力、黑社会故态复萌,社会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在市域范围内持续呈现。面对这些市域社会治理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既不能简单模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又不能沿用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所固化的治理方式方法,因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城乡要素资源有序加速融合、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性急迫性凸显。这需要科学谋划治理目标,设定与市域社会市情、社情、民情相适应的路线图、时间表,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最恨、最烦、最难、最急、最盼”(以下简称“五最”)问题出实招、见实效。与此同时,市域相对于国家层面,在政策的试错性上具有更大的容错空间和转圜余地,应当鼓励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为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及核心要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与各项管理活动,形成了一整套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相匹配的社会治理理念、策略、政策、制度及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传统的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呈现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状况。为此,199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明确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同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社会管理”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四个加快形成”③的部署,强调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强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2016 年 10月,习近平同志在给全国综合治理江西现场会的致信中明确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下简称“四化”)④。2017 年 9 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法综治工作“双先表彰会”上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强调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会治理“四个体系”建设。⑤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城市治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根治“城市病”,提高城市生命力,推进城乡要素资源融合,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出了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系列经典观点。⑥可见,治理已成为党的最高决策部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范畴,已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向经济领域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由基层治理向市域治理,由国内经济社会事务治理向参与全球治理等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扩展。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 “平安中国”的大战略;把握“公共安全、人民权益保障、社会公正公信、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命脉;应对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接人类治理文明体系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大主题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范畴、新命题新论断,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备、逻辑严密,体现成熟哲学方法与鲜明实践面向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治理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治理文明规律的理论升华。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道路、制度、文化、理论及其实践的标志性成果,是指导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遵循。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对于践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意义重大而深远。何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笔者认为可以界定为:它是指承担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在统筹组织领导和推进市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进程中,依靠公权力系统、社会自治系统、市场运行系统,运用法律法规、制度规则、自治章程、城市公约、乡规民约、道德规范等方式和手段,在公共安全、社会矛盾、网络安全、文化生活、社会心理服务、权益保障、公共服务、公共秩序等“社会治理公共品”方面,更加充分更加均等更加精准更高质量地供给,从而有效调整社会关系,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形成城乡要素资源融合,城乡发展与治理一体,市域发展规划与市域治理方案统筹,市域治理与基层治理衔接,和谐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同步,市域、县域、基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治理功效同频共振,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市域特点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持续治理行动及其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实施过程。

市域社会治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治理的核心。就是凸显“红色引擎”,彰显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统领体系地位。治理的格局是“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担当、公众参与、基层响应、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

(2)治理的方式。就是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五治融合”,创新市域社会治理资源融合的体制机制,破解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规则壁垒,形成“政治统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智治支撑”协调互动的治理规则体系,有效预防预测预警和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领域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生态环境风险,以及有效处置和应对市域内破坏要害设施与重大突发事件,加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康宁、生态优美、人民安居乐业。

(3)治理的资源融合。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破除制度壁垒、规则冲突、资源垄断、体制困扰、机制障碍、保障束缚、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至上等影响和制约治理资源融合的难题,根治市域治

理“灯下黑”问题,优化市域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法治资源以及域外资源配置,形成“民呼我应”,“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等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释放市域治理资源融合的效能。

(4)治理的目标。就是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下简称“五个现代化”)①,且须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加快城乡要素资源融合、城乡发展一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市域治理与基层治理衔接,城市发展与市域治理协调,和谐社会现代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现代化同步,市域、县域、基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当性与可行性检视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 现代化是释放承上启下治理优势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经历并处于全球人类发展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实现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信息社会文明”跨越的大背景下,城市的数量、规模、人口急剧扩张,特大城市以及城市群发展迅猛。社会治理则呈现从“社会控制”“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现代化三重转型并举的进路。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将国家治理向市域层面延伸拓展,夯实国家治理的县域、乡村、社区之基,实现由党和国家的治理理念、谋略、政策、制度、规则、行动、目标、绩效在中央、省域、市域、县域、乡域、社区六个层级

有序有效有力贯通,从而使市域治理社会关系协调,治理规则融合,治理活力迸发,治理效能良好,人民群众对市域社会治理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被急迫地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被赋予新时代的丰富内涵。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迈入新时代,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要求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去认识、去谋划、去部署市域社会治理,实现在国家治理综合统领下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教育的基础性平台和复杂系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策逻辑、政治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在市域范围内的展开,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这一治理层级内容的强化和拓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宏观行动进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另一方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够夯实国家治理大厦的根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道路、制度、文化及其实践的优越性与磅礴伟力。

(2)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引领、推动作用。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统领和龙头。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市域。从市域层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层社

会治理范式转化和创新的突破口。一方面,市域层面具有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①,还具有地方立法、主导发展规划以及灵活选择治理模式的政策空间,这是基层社会所不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市域治理作为区域治理的龙头,其政策、策略、规划、方案的初始材料来源于基层,选取基层的实践样本,反映基层的治理需求,又由基层实施并检验这些政策、策略、规划、方案的灵敏度与实施效度,从而为市域决策检验校正及治理理念、策略、方案、方式的创新提供不竭动力。这种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的循环反复的辩证逻辑运动,使市域治理与基层治理密不可分,从而释放市域治理决策行动在回应社会治理需求、预防社会治理隐患、处置社会治理难点方面的活力,具备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现实可能性,可以有效避免基层矛盾向上传导堆积,小问题拖大拖炸,损害基层执政根基。

(3)传统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低效能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矛盾,迫切要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要把人民群众当作治理的主体,而非管理的对象。在实践中大部分城市依然延续“以居住地管理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模式,习惯以行政管理体系覆盖城市治理领域,以运动式管理的被动方式解决城市社会治理难题,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模式、体制机制并没有有效确立,治理效能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在从管理向治理转型跨越之际,传统市域社会治理模式的不适应性被急剧放大。为此,改革不适应市域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困扰、保障性束缚,加快构建市域治理体系,消解传统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低效能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加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被提高到应有高度。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应对现代治理难题的关键举措

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重跨越转型的当下中国,城市呈现出农业文明时代“熟人社会”、工业文明时代“陌生人社会”,以及信息文明时代“网络人社会”的多重复杂、交错交织的样态,社会领域各种矛盾交织交错,社会治理新旧问题叠加爆发,线下风险与线上风险纠缠扩散,环境污染、征地拆迁、下岗就业安置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实施触及区域发展、产业结构等深层次社会矛盾,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社会治理领域的矛盾呈现出不可预测性、不可控制性,农业人口的大量迁徙导致“市民化”加速转型,进而暴露出市域社会治理在外来常住人口的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短板,由此引发诸多社会治理难题,呈现出多领域的治理薄弱环节,因此,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刻不容缓。这些治理薄弱的环节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欺诈迅猛增长。城市网络传销、微信传销、智慧传销、网络诈骗、网络洗钱、“套路贷”等犯罪爆发性增长,“涉毒村”“诈骗村”“造假村”等“整村犯罪”屡见不鲜;农村的骗婚、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持续增加,难以遏制。

(2)黑社会性质犯罪、恶势力犯罪与“保护伞”滋生发展。城乡接合部黑社会性质犯罪、乡村恶势力犯罪,与个别司法执法干部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 问题交叉感染,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社会不确定性风

险增强,直接挑战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因此,做好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迫在眉睫。

(3)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错交织。城市“五毒”(邪、毒、黑、腐、赌)与农村“五害”(赌博、恶势力、传销、传教、彩礼)相互影响蔓延,构成基层社会的腐蚀剂,普通刑事犯罪高发与刑事破案率低、被害群体实体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相交织,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难以提升,邪教、贩毒制毒、黑恶势力、基层微腐败犯罪等社会问题呈现滋生蔓延之势,城乡接合部治安混乱问题“剪不断、理更乱”。

(4)城市化高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相伴。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加快了人口的迁徙与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使城市社区文化呈现出多样化与社区居民聚集多民族化的特点,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社会基础及前提条件,同时对城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其生存权发展权的样态,可概括为“八多八少”:

一是少数民族居民聚集总量多,但社区分布存量少;二是聚居人员呈散状式居住的多,但跟踪管理与服务较少;三是聚居人员以“候鸟型”“飞鸽型”居多,

但“常住型”“稳定型”较少;四是聚居人员以餐饮、贩运、建筑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但在高科技领域、执法司法机关从业的偏少;五是聚居人员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益,以短工、临时工、贩运等临时性体力劳动收入、商业收入居多,但以股权收益为主的非常少;六是聚居人员可支配收入的恩格尔系数处在社会中下层水平的居多,但体育文化

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偏少;七是聚居人员的居住条件,以租住式、合租式陈旧简易的出租房居多,但以稳定性的房产、公寓等偏少;八是聚居人员子女的入托、入学、就医、养老等,以原聚居地公共服务保障管理归属与现聚居社区相分离的状况居多,但融入社会一体化服务的偏少。这种状况既遭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的诸多难题,又带来融入城市社区发展的新困境。

(5)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面临新问题。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利用文化交流、捐资助学、项目培训等手段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搜集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情报;制造舆论,混淆视听,煽动人民对政府的对立情绪,等等。这些活动在城市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且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6)城市要害部位设施安全隐患居多。城市作为地区的中心,是军事国防、关键基础设施、核心战略资源、高科技企业、高尖端科研人才的聚集地,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之所系。因此,从构建风险识别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强化专门队伍训练等层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刻不容缓。

(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内生性动力与外在条件基本具备

我国在市域社会治理层面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组织结构。一些城市甚至已经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社会治理的新经验新做法。因此,通过挖掘本土经验与学习转化发达国家城市治理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出我国市域社会治理所需的政策导引、制度安排、组织优化、机制重塑等是可行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的成熟完善,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提供了磅礴的精神力量和正确理论指引的“方向标”。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尤其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其标志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治理法治理论”。这包括:社会治理战略布局论、社会治理性质论、社会治理格局论、社会治理主体论、社会治理动力论、社会治理基本原则论、社会治理体系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论、社会治理机制论、网络社会治理法治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论。

围绕网络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命题,这包括: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观点;关于网信事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的观点;关于建设网络良好生态,打造亿万民众共同的网络空间精神家园的观点;关于党政机关干部要提高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工作的本领的观点;关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观点;关于核心技术突破的观点; 关于依法治网、办网、上网的观点;关于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观点;关于互联网企业共同促进互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的观点;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络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观点;关于适应新型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的观点;关于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的观点;关于共同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观点。

这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其理论体系的特征在于其实践性、时代性、科学性;其理论品质具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的实践思维、勇于创新的改革思维、哲理厚重的辩证思维;其时代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与社会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互联网时代人类治理文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中国版”。①它对于新时代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基层社会治理可复制的新鲜经验,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智慧库”。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末梢,能够最灵敏地捕捉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信息,能够最及时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愿要求,能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提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治理公共品”保障与服务。尽管市域社会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其所涉及的问题存在交叉和重叠。这就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并非只能适用于一隅,其中有些治理方略、规划、方案,乃至地方性制度安排与政策导向,都是可以在市域层面推广复制的。因此,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良方”,须从基层社会治理中汲取智慧与营养。

(3)市域社会治理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经验与典型案例,这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仓”。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社会治理“四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有关职能机关选择

了基层社会治理 xx 个样本,释放基层社会治理的示范效应。适逢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xx 周年、习近平同志批示推广“枫桥经验”xx周年之际,中央组织法律界、法学界及 xx 党政部门与社会各界,对“枫桥经验”进行理论升华,推动“枫桥经验”由“盆景”向“全景”复制推广;中央政法委还相继开展政法综治改革创新会,总结推广北京市西城区“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辽宁省大连市、上海市金山区、江西省赣州市、云南省玉溪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等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新鲜经验。上海、广州、武汉、南京、杭州、重庆等特大城市还探索出了特大市域的社会治理模式。此外,“枫桥经验”探索出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模式,湖北宜都市探索出的“磁铁支部引领治理”、湖北武汉江岸区百步亭社区的“红色引擎工程”等源自基层的治理经验与模式,已经向市域乃至全国层面延伸拓展。这些都为市域社会治理之模式选择、制度完善、路径优化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

(4)域外发达国家城市治理的成熟经验,可为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

新性转化提供“参照系”。步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城市治理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安全环境等许多共性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在近xxx 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治理方式方法和法律与技术规则。这些发达国家城市治理的成熟经验,为我们创新性转化运用、避免试错成本,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资源。

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社会治理基本路径的选择正确与否,关乎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政策策略的实施、主要任务及其行动进程的预期收益及绩效。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的比较选择与确定,对于其实施往往至关重要。

(一)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眼点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含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的现代化,行为方式、物质产品获得、“法福祉”①保障的现代化,等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必然遵循现代化的目标设计。这就要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推进人的现代化为基准点,通过破解阻碍和制约人的现代化实现的各种障碍来实现;以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治理资源配置、搭建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的平台为抓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切入点,促进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现代化;以基础教育、国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为保障,推动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以“五治”各类规范互补、功能协调的行为模式的塑造为切入点,推动人的行为方式现代化;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人民群众对物质福利与“法福利”双向需求剧增为出发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与“法福利”产品的保障水平。

(二)以 破解“ “ 五最” ” 难题为抓手,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

(1)在破解人民群众“最恨”治理难点上下大功夫。在市域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黑恶势力与公职人员腐败,尤其是身边的“微腐败”,是人

民群众最恨的事情。市域社会治理应当把扫黑除恶、深挖“保护伞”作为保一方平安、净一方政治生态、还人民群众一片安宁的头等大事。要注重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微腐败”“保护伞”等问题深挖彻查,持续不断地开展微治理、专项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形成“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多管齐下的治理格局,营造良好的政风、社风和民风氛围。

(2)在回应人民群众“最急”治理热点上下苦功夫。随着社会体制加速转型,带来社会成员思想观念深刻转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成为市域治理最为头疼的事情。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案件呈连年递增态势。在重特大命案破案方面,我国刑事侦查机关的效力在全球居于首位,司法机关依法惩治这类严重暴力犯罪的力度是精准的,因而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但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普通刑事案件的破案率持续走低,使每年有大批被害人的实体权利未能获得依法及时有效保护,普通刑事犯罪对社会危害波及面大,成为市域范围内基层人民群众“最急”事情的典型样态。因此,在回应人民群众“最急”的事情治理热点上下苦功夫,要求公安机关创新密切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加快侦查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普通刑事案件查破的效率,把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加大依法惩治刑事犯罪的力度,作为维护公共安全与社会治安的第一要务;检察机关要把人民群众对立案和侦查活动的实施及其法律监督的期待,作为“民呼我应” 的第一信号,把保护被害人的实体权利、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有效发挥法律监

督机关保证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作为第一选择;人民法院应当把依法裁判、公正司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坚持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统一,把有效保护被害人合法权利,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任务。这要求市域党的领导机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一方平安,作为“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中之重;政府、监察机关等公权力系统,都必须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天职,切实承担起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政治责任,实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效果、法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3)在消解人民群众“最怨”治理薄弱点上下真功夫。做好食品安全、环

境污染等方面的工作是市域治理的重要任务。对此,治理的效度、质量、效果的好坏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极易成为群众“最怨恨”的事情。为此,对此类问题的治理,须多措并举:①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平台的诉求表达机制,以方便、高效为基本原则,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有效反映和表达诉求;创新由律师代为申诉制度,把上访等疑难诉求与依法终结机制有机结合,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②健全纠纷解决方式。环境污染极易引发群体性、规模性事件,须引入环境建设项目“三重一大”和“三同时”的风险评估与源头治理机制。对因环境项目建设引发的突发事件,应坚持以人为本、就地解决的原则,着力提升基层职能部门解决纠纷的能力,形成项目审批、风险评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运行机制。③坚持源头治

理。对食品安全生产、与有关企业废气废水废料排放等问题的治理,须从规划设计与建设阶段坚持“三同时”、生产阶段坚持质量技术标准、“三废”处置分类流程节点、食品销售环节的留样、专业人员持证上岗等基础制度入手,完善预防预测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从源头上根治人民群众“最怨”的难题。

(4)在拎住人民群众“最烦”治理重点上下硬功夫。基层社区邻里纠纷、物业服务、小区安保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治理”事务,会持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常常成为人民群众最烦的事情。市域社会治理须以基层社区治理为重点突破口,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安抚社会心理,梳理社会情绪,把准社会心理脉搏,解决好社会心态问题。为此,亟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建立社会心理的宣传引导机制、健全社会心理的教育辅导机制、改进社会心理的服务管理机制、完善社会心理的志愿服务机制等方面,破解“微治理”难题,提升“微治理”水平。

(5)在满足人民群众“最盼”治理事务上下巧功夫。市域居民的住房、就业、工资待遇、劳动权益保障、弱势群体的救济救助互助、年老人群的心理关爱、孤寡鳏独等特殊人群志愿者服务,等等,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也是人民群众最渴望得到改善与保障的问题。这要求市域的党政机关、公共服务部门、群团组织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推动公权力系统、执法司法机构、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切实在满足人民群众“最盼”治理事务上下巧功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以“ “ 四个精准” ” 对接为效度,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

(1)与“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战略”精准对接,检验市域社会治理目标规划的系统性。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战略的目标任务,既是市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攻坚任务,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市域范围内的贫困问题常常会引发自杀、报复性伤害、因贫困等经济因素滋生封建“会道门”的复萌、黑恶势力及邪教滋生、农村宗族势力把持引发的械斗、“复东门”①等不稳定因素。因此,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把经济欠发达和贫困条件下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与“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精准扶贫战略在市域有效对接实施,为从源头上根治前述社会治理问题奠定经济发展条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专项治理检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成果,从而使两者协调互动、相互促进。

(2)与环境污染攻坚战精准对接,检验市域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国家环境污染攻坚战的目标任务既是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攻坚之战。市域环境污染攻坚战的实

施,涉及一批环保企业,有的环保企业处于“关停并转”的状态,一批企业职工面临下岗再就业的艰难选择。由此带来对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人员的生存权发展权保障的冲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大背景下,首先,企业主无法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政策又必须要求企业关停改造,企业主就觉得利益受损,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进而引发对体制的不满,助长支持企业员工集体上访、上街闹事。其次,随着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权益、生态环境权益的认同度日益提高,因企业污染、涉环企业项目落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常常引发不特定群体的抵制,甚至上访、结社、公开游行。再次,在环保企业“关停并转”阶段,一些不法人员常常盗窃、哄抢企业设施设备等财产财物,由此引发一系列治安刑事犯罪问题。最后,有的公职人员趁企业关停并转之机,与业主或管理人员相互勾结,违法低价出让企业国有土地使用权、低价或无偿处置国有企业设施设备,涉及贪污腐败、渎职等违法犯罪呈增长之势。综上,环境污染攻坚战所涉及的多层面问题相互交织叠加,进而增加了社会治理事务的难度,增大了社会治理的风险。

由此,主导市域社会治理的公权力系统应该把社会治理寓于环境污染攻坚战略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制定科学的环境污染攻坚治理政策、规划与行动方案,把市域社会治理的“责任清单、义务清单、负面清单”,纳入公布挂牌的环境污染企业作为整治活动的重要任务,与其企业的主体清单、权利清单、责任清单、义务清单、负面清单直接挂钩;切实做到“关停并转”一批环境污染企业,结清一批市域治理项目清单;整治一批环境污染企业,落实一批市域治理企业责任。负有环境

污染治理责任的监测、检测、监管、执法与司法机关,都应当建立整治环境污染企业责任与落实市域社会治理责任“双挂钩、双挂牌”制度,真正形成治理一个企业,还一片“天蓝、水清、地绿”,净化一片社会风气,实现环境污染攻坚成效与市域社会治理绩效“双推进、双收效”。

(3)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对接,检验市域社会治理成果的实效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①(以下简称“五项目标”)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而且是市域社会治理在基层的重要价值导向。从市域治理层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②作为市域社会治理在基层的首要治理任务。为此,一方面,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实施推进,使市域所辖乡村“五项目标”的实现走在省域的前列,既为自身辖区乡村有效治理奠定坚实基础,又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另一方面,市域治理须统筹基层社会治理,把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同市域社会治理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统筹领导相结合③,形成“党建引领、地方立法、政府主导、基层建约、多元参与、依法治理、群众测评、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带动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保障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精准对接,检验市域社会治理系

统的开

5.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调研报告 篇五

一、x x 市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先试的探索

(一)探索“ “ 四联四化” ” 工作模式,全力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

1.数据联通,构建“ “ 一体化” ” 信息系统

2.力量联合,构建“ “ 多元化” ” 治理队伍

3.工作联评,构建“ “ 长效化” ” 治理体系

(二)多网融合,夯实城乡社区治理

1.坚持党建引领

2.实行“ “ 一网统筹” ” 网格设置

3.建设“ “ 一专多能” ” 网格员队伍

4.打造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平台

5.建立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6.完善规范化网格管理运行机制

三、x x 市市域社会 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四、推进 x x 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

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明确了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从场域范围来看,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和浓缩反映。设区的城市既有城区,也有农村,还有相当面积的城乡结合部,是不同社会形态的结合体,市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因此,市域社会治理具有不同于传统城市治理的本质特征,即鲜明的枢纽性。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和上级部门决策部署,又要对下指导基层工作,必须立足实际对本市域范围社会治理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推动实践。可以说,抓住了市域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2019 年 xx 月 x 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央政法委研究制定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这是中央政法委借鉴全国各类试点工作经验,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整体谋划基础上推出的崭新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试点总体要求、试点工作指引、试点方法,这标志着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具有许多创新特色:一是不限名额、机会均等,不定比例,不定数量;

二是试点工作敞开大门,所有地市都可以做“参赛者”;三是不

论快慢、均抵终点,实行对标式试点;四是不施外力、激发内力,实行自愿式试点,充分尊重地市意愿,从实际出发,自主决策、自愿参与、自我加压、自发奋进;五是不求速成、稳扎稳打,实行接续式试点,真正实现“成熟一批、验收一批、授牌一批”;六是权力下放,地市入门把关权限、考核验收的初审权限下放给省级政法委,实行授权式试点;七是齐抓共管,实行联动式试点,明确中央、省、市三级党委政法委抓试点的工作职责,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国范围内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之前,各地区立足实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xx 省立足省情,通盘谋划,整体联动,把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作为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一环,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体部署、同步推进、一并考核。2019 年初,xx 省委省政府印发《平安 xx 法治 xx 建设三年规划》,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心,量化任务指标,明确抓市域社会治理,主体责任在市级。2019 年 x 月 xx 日,xx 省委政法委召开全省社会治理创新座谈会,启动 xx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状大调研、大摸底,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提升”的思路,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方案》,将全省 xx 个市根据地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划分为东、中、西三类,全面开展试点。试点工作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

层基础建设为保障,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法治 xx,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x 市市开展市域社会治理主要任务被确定为:建好实体化“四级综治中心”,组建网格员、基层法律顾问、人民调解专家、社区自愿者“四支队伍”,打造网格管理、督导考核、视频应用“三个信息化”,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一、x x 市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先试的探索

x 市市位于 xx 省西部,全市总面积 xxxx平方公里,x 个县(市、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xxx 个乡(镇、街道),xxxx 个村(社区)。常住总人口 xxx万人。其中,xx 区是 x 市市级机关驻地;xx 是 x 市市域所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xx 县是 xx 省最具竞争力、最具成长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县市之一,是 x 市市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县。

为了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平安 x 市,x 市市委政法委按照 xx 省委政法委确定 2019年上半年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试点工作部署,以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原则要求,坚持科学方法论,立足试点任务,对标先进省市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边试点边完善、边总结边提高,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为全国试点工作提供借鉴作出贡献。

(一)探索“ “ 四联四化” ” 工作模式,全力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

x 市市坚持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主抓手,围绕“创

新治理、维护稳定、协调各方、服务群众”职能定位,通过“数据联通、力量联合、工作联抓、平台联动”,致力打造四级联动实体化综治中心,为市域社会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1.数据联通,构建“ “ 一体化” ” 信息系统一是对接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系统全覆盖,依托政务外网,结合 2.5 维全景地图,投入 300 万元开发了集“人员管理、数据传输、办公应用、信息共享” 等功能为一体,涵盖市县乡村网格员“五级联动”数字网格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全链接,将信息系统分级分权限接入各级综治中心,运用平台综合查询、信息采集、绩效考核等功能,每月对重点工作开展定向监测,适时发布工作指令。数据全录入,开展网格基础数据“二次采集”,为每名网格员设立手机 APP 账号,实行网格员实时上报、综治中心统一调度、各部门协同联动。目前平台共录入人口信息 xxx 万条,事件信息 xxxx 条,排查整治问题 xxx 处。二是对接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推进视频共享平台建设。按照增点扩面、提档升级、覆盖城乡、延伸入户的要求,大力开展视频监控“二期”“三期”工程,先后投入资金 x.x 亿元,用于综治中心视频前端和共享平台建设。推进视频资源联网整合。依托视频专网,将全市 x.x 万路高清视频监控信号(含纵向 xx 个县、xxx 个乡镇、xxxx 个村,横向公安天网、行政服务、食品安全、寄递物流等部门资源)接入综治中心。推进视频数据深度应用。将超市、车站、广场等重点区域人脸识别系统 xx 套接入综治中心,运用人车识别对比、人流热力图、GIS 地图等技术,实现“出知去向、入知行踪、动知轨迹”。三是对接智慧城市

信息系统。借力“智慧城市”建设东风,按照“智慧城市+雪亮平台+网格化”模式,构建“1 云 2 中心” 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1 云”即政务服务云,“2 中心”即综治中心和“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由大数据局负责数据整合,由综治中心负责提供网格化数据信息,逐步实现政务外网与综治中心平台联通,目前已实现 xxxx 余万条数据共享共用。

2.力量联合,构建“ “ 多元化” ” 治理队伍

(1)专兼职网格员队伍。一是统一要求“建”,根据省方案精神,经市委深改会审议通过,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实施方案》,统一党建引领、统一网格编码、统一事项准入、统一运行机制。二是严格标准“选”。在抓好“绿色平安网格员”队伍基础上,按照《方案》要求,打造“一专多能”网格员队伍,在有条件的社区招聘专职网格员。目前,全市已登记在册专兼职网格员 7770 名。三是多元培训“育”。邀请外地专家或技术人员进行网格巡查、数据采集、事件上报等业务培训,提升网格员基本业务和智能终端操作能力。四是绩效考核“管”。由市县两级政法委负责网格员考核,根据网格员工作业绩、日常表现、群众满意度评价等,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网格员进行绩效考核。

(2)法律顾问队伍。一是线下“坐班问诊”,在县乡两级中心,设立法律服务窗口,法律顾问到中心轮流值班,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依法调解群众纠纷。

二是线上“手指受理”,将“一乡镇一团队、一村居一顾问”系统嵌入网格化系统,为每名法律顾问配备 APP 账号,法律顾问随时受理网格员上报的矛盾纠纷。

(3)调解专家队伍。成立矛盾“多元化解中心”,设立人民调解室、行政调解室、司法调解室和巡回法庭,探索远程视频调解和专家现场调解相结合的方式,第一时间对接调解。设立调解“专家超市”,组建了 xx 类 xxx 名调解专家库,录入了 xx 项 xxx 部法律法规,方便群众自主选择调解专家,高效解决问题。开通微信公众号,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服务,实现“指尖调解”。目前,各级中心共调解矛盾纠纷 x.x 万余件,调解成功 x.xx 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 xx%。

(4)服务志愿者队伍。组建心理服务“微信群”,打通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与综治中心对接渠道,邀请心理咨询师到综治中心,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进行风险预测。目前,在各级综治中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已达 xxx 人,已为 xxx 名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探索“四社联动”机制,依托社区综治中心,推行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机制,在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目前,全市社会工作专家库正在筹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增至 17 家。

3.工作联评,构建“ “ 长效化” ” 治理体系

一是网上评、比绩效。一周一统计,利用网格化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考核数据,实时统计网格员在线离线、信息采集、事件上报、网格走访情况,情况每周下发县(市、区)。一月一通报,对县(市、区)工作进展每月排出名次,下发工作通报,发县(市、区)负责同志,倒逼县(市、区)责任落实。

二是检查评、比成效。专门下发通知,对每项重点工作,逐一严格时间节

点,明确目标任务。同时,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方式,不定期深入乡村暗访,对综治中心建设不达标、网格化服务管理开展不到位、“雪亮工程”推进缓慢的,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三是群众评、比实效。将综治中心发挥实效情况作为重点,委托社情民意

调查中心对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群众满意程度。同时,结合全省开展的“双星双优”活动,明确综治中心“五星”标准,由市级验收合格后授牌,给予通报表扬,激发争创“五星”综治中心积极性。

4.平台联动,构建“实战化”运行机制

一是事件办理清单化。设置事件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凡入驻中心的部门,均列出本季、本月、本周、每日工作清单,对多部门参与的事项,由综治中心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人,交办责任单位,开展专题督导,推动工作落地。目前,各级综治中心共督办事件 x.x 万件。

二是事项分流程序化。创建双向反馈制度,对网格化服务管理涉及的职能

部门,分别明确一名联络员,为其配备网格化信息系统APP,网格员发现问题直

接通过 APP“一键上报”,综治中心和部门联络员同步接收,并由联络员负责交

职能科室处理,及时反馈办理结果,形成“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流移交—部门联动处置—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工作流程。

三是网上巡查常规化。建立网上巡查制度,赋予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巡查权

限,两级中心明确专人对网格员上报的信息进行网上巡查,对录入平台的数据信息层层把关,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办理。

(二)多网融合,夯实城乡社区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党和国家许多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20xx年 x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新时代社区治理创新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有效社会治理。

社区作为基层单元和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统计信息的源头,最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x 市市根据 xx 省委政法委、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完善提升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 x 市市域现有情况,坚持“党建引领、各方联动、科技支撑、融合推进”原则,紧紧依托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通过整合各类服务管理资源,搭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推动服务管理力量向基层下沉延伸,实现“网格体系全覆盖、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纠纷全调处、为民服务全方位”的目标。并制定了实施步骤,到 2021 年底,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城乡社区(村)覆盖率达到 xxx%,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动态掌控率达到 xxx%,网格内各类矛盾纠纷排查率超过 xx%,xx%以上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进入“一站式服务”大厅,全市域范围网格体系规范、高效、常态运行,实现服务管理方式扁平化、内容精细化、手段信息化、主体多元化,社会治理“多网融合”模式基本形成。

1.坚持党建引领

(1)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网格划定、规范、整合和运行全过程的领导,实行各级党组织有关负责人兼任综治中心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

(2)加强社区网格党的建设。以城市居民小区“红旗驿站”建设和农村多村一社区体制改革为契机,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在每个网格建立党组织,把同一网格内的党员编入网格党小组,构建“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 楼院党小组”三级组织构架。

(3)组建“党建+治理”团队。加强城市居民小区党建工作,组建由驻地单位、红旗驿站和居民党员、物业人员、楼院门栋长及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网格服务团队,建立由网格、红旗驿站、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四方参与的议事协调协商机制,在社区和网格党支部统一带领下,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联系社区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推进共驻共建。

2.实行“ “ 一网统筹” ” 网格设置

(1)统计摸底。原则上按照城乡社区以常住 xxx—xxx 户或 xxxx人左右为一 网格、行政村为一个或多个网格的标准,围绕农村多村一社区建设,对辖区内网格设置集中进行规范整合。在中心城区,原则上以居民小区为中心单位划分网格,较大的小区可划分为多个网格,并与红旗驿站建设相衔接。市里统一对部门设立网格情况进行摸底,对各部门自行划定的网格予以撤销,凡涉及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救助等工作统一归属新网格管理,从源头上防止网格重复、多头管理。

(2)编制编码。各县(市、区)按照《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统筹考虑地域面积、人口分布、发展布局、复杂程度等因素,明确网格划分,统一编制编码。

(3)固定网格。网格一旦编码固定,即作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基本单元,未经批准,任何部门不得自行设置网格,不得随意更改网格边界,不得再新划网格。

3.建设“ “ 一专多能” ” 网格员队伍

(1)人员配备。根据核定的总网格数,每个网格配置 x 名网格员,规模较大的配置 x 名及以上网格员,配置多名网格员的设网格长x 名,相邻多个网格设网格指导员 x 名。网格员配备应因地制宜,原则上为党员。有条件的县(市、区),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聘任专职网格员,可从社区工作人员、红旗驿站成员等具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人员中招录,并定岗定责。专职网格员选配条件、程序等由县(市、区)政法委制定。城市社区网格员的配备,参考《xx 省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执行;暂不具备配备专职网格员条件的,以社区

(村)“两委”成员及其他社区工作者、村(居)民小组长、警务助理、人民调解员等人员担任。网格长和网格指导员优先从村(社区)

两委成员中或网格党支部书记中产生。

(2)工作职责。网格员主要负责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协控、政策法规宣传、公共服务代办等职责。

(3)考核管理。市县两级政法委、组织部负责网格员考核,根据网格员工作业绩、日常表现、群众满意度评价等,运用网格化信息系统,对网格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报酬、奖惩、培养使用挂钩。

4.打造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平台

(1)规范中心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建设规范,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综治中心)场所、硬件设施、科室设置、工作制度、职责任务等方面,逐一改造升级,确保达到建设标准。

(2)建设工作平台。县(区、县)、乡镇(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要做到有人员、有场所、有设施、有机制、有经费,形成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实战平台。

(3)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按照《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要求,整合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统筹建立乡镇(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和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点,实现审批、服务、执法等事项“一门办理”。

(4)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通过直接资助、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社会组织孵化和支持力度,培育发展社区社会

组织、引进社区社会工作者、政府购买城乡社区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5.建立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1)深化网格化信息系统应用。各县(市、区)负责指导乡镇(街道)、社区(村)将网格化信息系统接入中心,做好汇集信息、分流交办、反馈结果、建档立卷、通报考核等工作,实现基础信息建档、事项流转办理、工作指挥调度、队伍考核管理等全程信息化。其中,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要于 2019 年 x 月底前录入完毕,并实行动态管理。

(2)配备手持信息采集终端 APP。各县(市、区)要按照“一格一机”原则,统一招标采购、统一编号管理,为每个网格员配备必要的手持信息采集终端,通过照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实现对信息的实时采集、实时上报。

(3)加强“雪亮工程”平台建设。加强视频监控共享平台与网格化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的综合应用,为网格员提供和推送必要的可视化支撑服务,并对网格员进行实时监管和指挥调度。

(4)推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将网格化数据信息与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一次采集、共享共用。实行信息使用管理分级准入授权制度,确保数据及服务管理对象个人信息安全。网格员在履职过程中知悉的信息,按照保密有关规定使用和管理。6..完善规范化网格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事项准入机制。制定准入事项清单,将法律法规和上级明确规定需下沉网格的事项,明确纳入标准和程序,纳入清单范围。对清单以外的事项,确需纳入的,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批准后纳入。

严格下沉网格条件,市县两级要科学评估基层网格对工作任务的承载能力,与网格员能力不相匹配的事项,一律不得下放到网格,对不再适宜由网格承担的事务,按程序退出。落实“费随事转”,对纳入网格的事项,相关部门应当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工作条件、经费支持,乡镇(街道)负责将部门拨付的经费整合为网格工作经费。

(2)建立职责划分机制。县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对网格员排查发现、下级上报或上级交办的事项,根据部门职责进行责任划分,指定属地和属事责任单位。相关部门负责在规定时限内,对交办事项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3)建立事件处置机制。网格员负责将采集的信息(发现的问题)统一上传至网格化信息平台。各级中心根据“采办分离”、“分类分级”处置原则,按照乡镇(街道)—县(市、区)—市的顺序进行层级处置,形成“发现报告、调度派遣、协调处置、跟踪回访、评价结案”五步闭环流程,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工作常态。

(4)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市、县、乡分级负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应由政府承担的经费要按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各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的建设、运行等工作顺利开展和网格员劳动报酬与工作补贴落实到位。原则上,专职网格员薪酬不低于同

地社会工作者待遇,兼职网格员由各级财政给予工作补贴,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情况,完善网格员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确保留得住人、管得好事。

(5)建立工作激励机制。2019 年起,全面开展“星级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中心)、星级网格”管理和“优秀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中心)和干部、优秀网格和网格员”推选活动,对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中心)和网格实行“星级”管理制度。各县(市、区)精心打造“星级”中心和网格培育,发挥“星级”管理的激励作用。

三、x x 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课题组主要对 x 市市、莘县、高唐县两级综治中心和东昌府区、莘县、高唐县部分街道乡镇综治办以及城乡社区(村)进行了调研。结合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对标 xx 省委政法委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任务要求,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平台建设、“四支队伍” 建设、打造三个“信息化”等方面。总之,x 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正处

于全面推进的阶段,与上级要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要求还相差较大。

(一)“ “ 四级综治中心” ” 实体化建设不足

x 市市初步形成了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框架,尤其市、县(市、区)、乡

(镇、街道)三级基本具备了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的资源和能力,构建起了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较为有效的治理体系。

但是在四级综治中心的实体化建设方面存在较多突出问题,不同层级综治中心建设更是存在较大差距。

1.市级综治中心面临的挑战

作为全市的综治调度中心,配套设施齐全,体制机制相对健全,人员配备比较完备,工作流程、相关制度有章可循,基本上能够满足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但是与发达地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挑战主要有: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数据的整合共享开放机制不畅通;大数据人才相对短缺;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不够完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评估体系尚需完备等。

2.县级综治中心面临的挑战

虽然县级综治中心建设存在差异,但整体来说,县级综治中心硬件建设相对齐全到位,制度建设相对完善,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有明文规定,各项工作有规可循。但是,县级综治中心尚不能有效运转,面临较大挑战:综治中心人员不足与经费不足并存,以兼职人员为主;综治中心配置的“四室一厅”中的“四室”利用率低;未能与相关职能部门实现有效对接,影响治理的有效性; 网格化管理基本能有效运转,但对视频数据缺乏深入分析及有效利用,未能提升治理的深度。

3.乡镇(街道)综治中心面临的挑战

从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看,各综治中心建设及运转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其突出问题表现在:城区街道的综治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及运转情

况明显好于乡镇的综治中心,乡镇综治中心制度建设不到位、部分设备闲置、人员不足明显、人员全部为兼职以致存在不在工作岗位的情况;部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待改善;综治中心通过网格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网格化管理平台对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商户、居民所提出的问题处理的能力不足,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联动有待加强;综治中心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细致,更多的是模糊的责任界定;综治中心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成熟,考核评价没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数据和经验支撑,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不够合理;综治中心对于网格的划分方法较为粗放,仅按照所在区域和人口进行划分,未能对辖区内的商户等经营性场所进行有效的管理。

4.城乡社区面临的挑战

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存在较大差异,城区街道的综治中心软硬件建设及运转情况明显好于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基础设施相对健全、管理制度建设基本到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专业化程度高的便民服务,且能够较好的发挥党建引领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而除了几个典型乡村社区之外,很多乡村社区都存在办公场所不明确、办公场所无人值班的现象,综治中心在最基层的乡村落实情况不理想。

(1)城市社区还存在如下问题:基层社区事项繁多,人员数量配置不足; 基层社会治理所配置的“四室一厅”中的“四室”利用率低,居民普遍对其功能不了解;网格员工资水平偏低,绝大部分为兼职;网格员考核体系不健全等。

(2)偏远农村社区的问题则更突出:综合治理的基础设施落后;

组织机构松散,制度不规范,绝大部分无人坐班,难以确保公共服务的供给;网格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党组织的梯队建设不合理,党建引领作用弱化严重; 部分村务公开涉及泄露村民隐私,村务公开栏信息长期不更新;村庄空心化严重,村里主要以老人为主;小额盗窃事件时有发生,限于警力不足或案子太小,未能及时破案;男女当地出生比例失衡严重,导致男方结婚成本过高,引发严重的社会治理困惑等。

(二)网格员、基层法律顾问、人民调解专家、社区自愿者“四支队伍”

协同治理能力不足现阶段,x 市市各级已组建完成四支队伍,但是还没有建立

起完善的多元主体合作协同机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协同共治制度规范,“四

支队伍”协同治理能力不足。

1.“四支队伍”建设水平有较大差异

在市、县和城市社区中,由于人口密集,商业发达,人才比较聚集,因此政府聘请相关人员组建“四支队伍”相对容易。而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和农村地区,由于人才缺乏,队伍的组建面临重重困难,网格员年龄普遍偏大、基层法律顾问和人民调解专家缺乏,只能靠上级派驻,志愿者人员缺少。乡村地区很难克服先天存在的不足,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

2.协同治理理念滞后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打造需要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当前政府各部门并没有实现完全数据共享,导致各部门合作协同性较弱,而在社会治理主体之间也存在彼此孤立,联系和交流较少的状况,导致无法

实现多主体协同治理,因此要全面加强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上下联系,形成完善的协同治理理念。

3.相应制度保障不足

目前 x 市社会治理协同方面的制度仍然不完善,影响着协同共治机制的构建。首先,社会自治制度不健全,一些自治组织形同虚设,社会治理的能力较弱,无法与其它治理主体进行协作。其次,信息共享制度不完善。信息共享不充分、信息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影响协同治理的绩效和水平。再次,“四支队伍”的协同治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制度设计,无法实现协同治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打造网格管理、督导考核、视频应用“三个信息化”能力不足

1.网格化治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x市市的市域社会治理主要以网格化治理为抓手,但是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1)社区等基层管理人员紧缺。网格化管理标准高、项目多、程序规范等要求需要人力和现实人手紧缺的矛盾凸显,同时,一些基层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与网格化管理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工作开展和执行力度不强,落实也存在一定难度。

(2)投入资金不足,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支付内部维护费用,比如党建、治安、卫生医疗、文体活动等诸多工作都需要设备维护。但 x 市社区尤其是基层乡村社区自身筹资能力有限,社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渠

道单一。当前 x 市的网格化管理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同时,x 市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3)基层治理职责不清,网格化管理被动。基层自治机构和社区管理在职责上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党政部门尚未摆脱传统管理机制的束缚。在开展网格化管理活动时,所采用的方法比较落后,思维也比较保守。在设置社区网格工作时,下发的任务多,考核流程复杂,职权划分不具体。这些问题导致 x 市市网格化管理比较被动,无法保持高效稳定的运行。

2.督导考核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监督考核和评价的现代化,在传统的指标考核之外,重在加强根据数据分析实现的过程监督和考核,保障监督考核的实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更有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x 市市域社会治理现有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多是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考评,缺少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监督和考核,并且仍多采用定性考核方法,缺乏科学、量化的考核标准和评估依据。同时,在评估过程中缺少对群众意见和建议的考量,难以保证监督考核的实时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3.视频系统深度应用不够

目前 x 市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主要用于对街(路)面、繁华地段、重点部位及社区内街内巷的治安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在更深层次的应用上,如对出入城卡口的车辆进行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对象(车辆)监控、人像识别、监控点自动跟踪复位、自动报警、灯光照射后的反背光以及电子地图功能等信息系统整合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已建成的监控系统大都自成体系,相互间缺少统一协调,不能有效实现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没有形成综合应用系统集成平台。视频监控建设发展迅速,而视频监控人员不足、结构不甚合理、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对监控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相对薄弱,开展力度不够,致使视频监控应用工作得不到长足发展,得不到更好推进,导致巨额投资建设的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四、推进 x x 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x 市市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必须着重在几个方面下功夫: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注重落地落实,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整体完善;加强四支队伍建设,夯实四级综治中心的实体化运行;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做好融合数据模块分析应用能力;构建科学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等。

(一)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

现代化一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形成全覆盖治理格局。运用大数据技术构

建整体化、系统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以及网络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当今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构建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创新治理模式和治理技术,提升治理效率和治理效果的必经之路。通过组织、规范、服务和防控四大协同机制,通过对社会治理海量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化收集和智能化应用,推动社会治理民情(诉求)汇聚、社会治理风险动态评估和基于知识库的诊断式政府回应等功能,为社会治理向数字化转变提供了制度和技术保障。尤其要加强党建引领,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通过强化政党组织的能力和作用,调动和整合各类主体和资源参与市域社会治理中。在政党层面要形成网格化、区域化的党建体系,在政府层面形成了网格化、平台化的治理体系,在基层社区层面形成了以协商为中心的自治共治体系。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又要求更全面的社会公共服务、更全面的社会利益综合和更全面的社会多元参与。因此,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的第一个反应是推动党组织体系的全覆盖。通过社区党建的网格化健全党的组织体系,起到基层党组织“划块明责”的作用,党的组织体系通过网格化的形式深入到社区基层。通过网格化与平台化治理,建立层次有序的四级综治中心、组建权责明晰的四支队伍,在政府与群众建立起良好的纽带。通过民主协商,建立多元主体参与、集体自治善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另外还需完善政府负责体制,扎实推进政府职能体系优化协同高效。完善民主协商体制,广泛凝聚治理共识。完善社会协同体制,积极发挥各方面优势。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切实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要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与社会合作机制,健全五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党政领导指导机制、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县级组织实施机制、乡镇(街道)

具体落实机制、社区治理机制,高标准完成国家试点任务。

三要加强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加快补齐社会治理短板。深入推进6 个领域清

理规范,着力解决破坏和扰乱市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解决效率不高和服务不优问题。深入抓好公共服务提升,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深入实施 xx 项民心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四要加强治理方式创新,切实增强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完善政治引领

机制,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完善居民自治机制,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完善法治保障机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各类问题。完善德治先导机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切实提高治理效能。

(二)全面加强平安 x 市建设,切实提升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整体水平

一要防范政治领域风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反恐防暴斗

争,推进网络综合治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宗教领域治理,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二要做好信访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包联制度,市县主要领导带头包联重点

信访积案,加强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突出非法集资、金融、房地产、征地拆

迁、劳动权益纠纷、涉法涉诉、国企改革等重

点领域,全面排查,建档立卡,加快解决到位,完善群众来信来访办理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坚

决当好 xx 省的排头兵。

三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有效预防和减少各

类违法犯罪,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稳妥处置涉众型经济案

件,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着力防控各类风险,坚决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安

宁。

四要强化安全生产,深入抓好冬季安全清洁取暖、危化品安全防范、重点

行业专项整治,持续开展重点领域隐患排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

防止发生重大事故,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快推进 x 市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建设

大数据开发与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大数据的开发应用是支持市域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的有力手段,建设大数据云平台能够将大数据运用到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中,能够起到增强政府决策科学性以及提高服务效率的效果。大数据可用于提升政府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舆情监控、安全规范等多方面的治理能力,有利于形成以互联互通、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创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因此,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应是 x 市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作载体和抓手。

1.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建设大数据平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公众需求。在建设和完善大数据平台的过程中,应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数据共享和开放。

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建立政府服务新模式。将信息的发布、交流与反馈,事件的受理、处置与办结以信息化的方式呈现,形成让技术多跑路,民众少跑腿的新型服务模式。

2.多元参与,群防群治。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建设服务型政

府的必然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尤其是社会安全领域,各级群防群治组织在协助政法机关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数据云平台的建设为群防群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群众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化渠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及时抓取信息,为社会安全提供保障。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协同共治。

3.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整合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这就需要各相关部门步调一致、标准规范,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坚持统一标准、统筹规划、整合发展、互联互通原则,构造完整、系统、多层次、全方位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信息一体化发展规划,将管理机制纳入到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协调机构。

4.深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应在数据资源和数据共享的基

础上,深入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社会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为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科学决策参考,为精准防范打击犯罪活动,提高群众安全

感,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治理层面提供强大的智能化保障。

5.建立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进大数据云平台和数字政府建设,将大数据

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将数字政府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和完善数字政府建设考评机制,增加有关数据共享和数据开放的评价指标,提升协同配合的动力,形成跨部门、跨地区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格局。

6.加强数字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数字人才是建设大数据云平台和数字政府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新兴数字人才的引进,为数字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现有人才的培训,信息社会技术革新日新月异,要不断进行人才的持续培养,使其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数字素养。

7.增强新技术应用。增强新技术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集成应用力

6.市域社会治理水平 篇六

一、原因分析

1.住户爱护家园的意识淡薄:中华小区建成较早,小区设施老旧,房型小,前线职工多,暂住人口复杂,对小区的建设和爱护环境意识比较淡薄:

2.责任区域未落实到人,日常管理不到位:在小区日常巡查过程中,保洁人员承担着一崗双职的任务,但是,因为劳动时间的原因,在他们下班期间,小区监管有一定的空白区;责任区域未落到实处,管理存在漏洞。

二、确定目标

(一)目标

1.利用2~3个月的时间,小区饲养家禽、违章乱搭建现象力争居民自行解决:

2.对于做工作沟通解决不了的,结合执法部门处理;

3.日常巡查过程中,针对“六乱”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全面提升“六乱”整治水平。

(二)目标可行性分析

首先是利用宣传栏、友情提示、各类通知等方式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其次根据划分区域,责任到人:三是出现无法沟通解决的,会同执法部门处理。

三、确认对策及实施

(一)针对小区“六乱”分布情况,区域负责

1.根据社区要求,集中整治“六乱”现象。中华小区结合实际,对小区“六乱”情况区域负责,实行“定人”、“定责”、“定区域”的管理模式:

2.要求环卫人员熟悉小区内居民的基本情况,一岗双责:老年义务巡逻队在小区巡视可疑人员的同时.利用本身是小区居民的便利,对发现的“六乱”现象利用邻里关系及时沟通、制止:门卫人员控制卖小鸡商贩、装修车辆的出入;维修人员在入户维修服务时,掌握居民室内家禽、宠物饲养状况,发现情况及时和居民解释沟通:管理人员在日常巡查中认真做好入户沟通工作。

(二)层层宣传.提高居民防范意识

1.充分利用小喇叭、宣传栏、电子屏、宣传册、友情提示等方式,持续向居民宣传“六乱治理通告”、小区规范养犬规定、东营市创建卫生城通知等知识,借此提高居民素质。

2.结合本小区实际情况,定期组织职工周例会、楼栋长会议,通报小区六乱治理进展情况,以便掌握自己责任区域现状。继续做好、做足责任区的六乱治理工作,全面提升小区管理水平。

(三)狠抓日常管理,强化“小区是我家意识”

组织检查、会战、专项治理等形式美化小区,让小区居民也能参与其中,感受到“小区是我家,共建靠大家”。

四、通过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小区整体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上一篇:修辞学分析下一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