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经济工作思想述评

2024-07-31

陈云经济工作思想述评(精选8篇)

1.陈云经济工作思想述评 篇一

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陈云形成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展现了独特的调查研究风格,即“只唯实”的实事求是态度,善于运用解决中心问题的策略,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的紧密结合,重视对群众生活的调查,全面的比较分析的思想。学习陈云独特的调查研究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进行科学决策,实现正确领导,提高执政能力,树立良好理念,有着极其珍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陈云;调查研究;特色;现实意义

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传家宝。陈云作为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素以重视与善于调查研究著称。他按照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思想行事,坚持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屡屡取得显著成就。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陈云形成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展现了独特的调查研究风格。当前,学习陈云独特的调查研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特色

1.“只唯实”的实事求是态度

陈云是实事求是的典范。在调查研究中,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他说:“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什么也搞不好。”1他认为,“实事”就是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根据实际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他进一步指出:“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2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他把实事求是称为可以抵抗百万大军的力量。

他说:“如果我们的同志都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毫无个人主义,可以抵得十万军队,一百万军队,这是无敌的力量。”3正是因为实事求是这么重要,他要求我们重视它,将它使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9个字,是陈云对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深刻体会,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运用,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这条思想路线的创造性发展,是陈云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可以说,“只唯实”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是陈云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只唯实”的提出为正确掌握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了具有补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思想原则,它要求在实践中迈出每一步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陈云说,承认实事求是容易,做到实事求是难。调查研究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牢牢掌握实事求是所需要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经济决策的调查研究中,陈云始终不渝地坚持“基本国情论”、“国力论”、“综合平衡论”等观点。他强调实事求是的前提是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坚持“唯实”的实事求是态度。

2.善于运用解决中心问题的策略

陈云作调查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解决中心问题的策略,紧紧围绕党在各个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破题,通过抓大事,抓主要矛盾,抓薄弱环节,求得基础工作的展开,求得难点问题的突破,从而推动全党工作的大局,为贯彻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服务。

纵观陈云各个历史时期的调查研究思想,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解决中心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全党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在延安时期对党建工作的调查研究,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对根据地建设的调查研究,为解放战争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建国初期对财政工作的调查研究,对在废墟上建设新中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调查研究,尤其是他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开创与奠基所建立的功勋颇为卓著。

3.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的紧密相结合陈云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4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经过调查研究,是在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得出的。陈云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始终能够牢牢把握反映问题实质的情况,做到求深、求实、求准;并通过观察分析、综合研究等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指导全局工作的结论,做到求真、求新、求异。

没有调查研究,就难以做出科学决策,决策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没有科学决策,就会沉溺于材料中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就无法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只有将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既要做到符合上级精神,又要吃透上级精神;既要满足群众迫切需求,又要吃透基层实际,吃透社情、民情、团情和青年之情。在此基础上,经过缜密的分析综合以及创新筹划,就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紧密结合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陈云在调查研究中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4.重视对群众生活的调查

陈云十分关心和尊重群众。他指出:“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1962年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说:“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到底对他们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政治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他还指出:“把基本建设放慢一点,以便重点放在农业和市场上,它是关系到五亿农民和一亿城市人口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成为重要国策。安排好六亿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利益。”5

陈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调查研究中,陈云十分注重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关心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延安时期,他在对敌后根据地9个乡支部的调查中,询问一个村中每户人口、吃粮、吃盐、吃菜、土地分配租佃等与农民直接有关的生活问题。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粮食不够吃,浮肿病频发,饿死人的情况之下,陈云通过调查研究,向中央提出了很多减轻灾难的办法:粮食没过关,应省吃俭用;组织猪鸡鸭鱼蛋供应,吃是第一位的;安排好日用必需品生产;压缩购买力,精简1000万人下乡;缓解运输紧张等切实可行的建议。60年代初,陈云对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做了调查,主张增加豆腐、鱼和肉的供应,并对当时的市场供求做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在调查研究中,陈云始终做到深入细致地反映群众的疾苦,深切关心群众的生活。

5.全面的比较分析的思想

陈云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反对一刀切、一律化,主张既看到事物的对立,又看到事物的统一,既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他强调把握事物要全面,就是不仅要看到正面,还要看到反面,不仅要听到正面的意见,而且还要听到反面的意见,要集体讨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刘家栋:《陈云与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63~64页。

论,相互交换意见,这样才是全面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他还认为,从实际出发的关键是从全面出发,要把实际看全面,把情况弄清楚。他曾指出:“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应该看到,事物是复杂的,要想得到比较全面的正确的理解,那就必须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周密的分析,把它集中起来。……从反面和各个侧面来考虑问题,并且研究各种条件和可能性,这就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些。”6在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之前,他总要做到“交换、比较、反复”。他认为,如果这三条都达到了,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避免某些片面性,从而做到实事求是,作出正确的决策。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调查研究,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科学分析方法,全面地了解事物,防止片面性是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一个独特之处。

二、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现实意义

1.调查研究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重要方式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同错误的世界观和思想路线斗争中锻炼形成的。在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调查研究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调查研究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方式。作为党的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陈云一生都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其所特有的调查研究的思想和宝贵的理论精华。陈云同志调查研究的思想,忠实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调查理论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社会调查中的有机统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手段都发生了变化,但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和领导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丝毫没有改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在新世纪里显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要应对挑战,继续前进,必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勇于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调查研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手段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推进,党的执政实践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更好地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清形势,科学地判断形势。当前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局部矛盾和冲突仍然没有停歇。在这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中,如何认清事物的本质,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仅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更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深入群众,了解百姓疾苦,倾听民声、民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调查研究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我们的谋事之道,成事之基。

3.调查研究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前提

调查研究是现代决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更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提高政策水平,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必要途径。各级领导6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189页。

机关做出的决议决定、发布的政策法规和领导工作中的重大决策,要具有指导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要展开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也正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起来,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因此,调查研究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前提和基础。

陈云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刻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陈云认为,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因此只有在理论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世界。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在研究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时,能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这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调查研究是树立正确工作理念的必要途径

认真学习陈云细致严谨的调查研究作风和独具特色的调查研思想,对于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理念。今天,我们虽然进入了信息时代,交通、通讯十分发达,获取信息十分便捷,但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查方法不能丢,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更是一种优良的作风。如果我们的干部下基层搞调研,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怎能够了解群众的疾苦?怎能够和群众知心、交心?

当前,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氛围之下,陈云的调查研究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显示出其珍贵的现实意义。其丰富而独特的调查研究思想,是我们树立正确工作理念的必要途径。首先,调查研究要求“深入群众”。我们必须掌握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扎扎实实地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养分。第二,调查研究要求“主题明确”。务必带着问题去展开社会调查,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狠下功夫,花大力气,把问题弄明白,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做到“对症下药”,以实现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第三,调查研究工作中要求“保持谦逊的态度”。在调查的研究工作中,时刻注意要摆正自己同群众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并能够虚心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既要听取正面的意见,又要听取反面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武园萍,彭少松,《论陈云同志调查研究艺术及对现实的启示》,《求实》,2005,(6)。

[2]薛驹,《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的楷模—怀念陈云同志》,《百年潮》,2005,(6)。

[3]曹应旺,《陈云同志调查研究的历史启示》,《政策瞭望》,2007,(2)。

[4]熊亮华,《1995年以来陈云同志研究综述》,《党的文献》,2000,(3)。

[5]李晋玲,《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简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刘家栋,《学习陈云同志调查研究的思想作风》,《党建研究》,2000,(6)。

2.陈云经济工作思想述评 篇二

陈云 (1905.6.13-1995.4.10) ,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 陈云同志提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 阐述了许多重要的经济观点, 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就是陈云的经济思想。陈云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方面有重大的理论贡献。

二、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陈云同志充分认识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切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以人为本, 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陈云同志的民本思想使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始终坚持遵循客观规律, 始终坚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贯穿陈云经济思想的始终。他的“先吃饭, 后建设”的思想, 任何时候“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的思想, 必须平衡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发展, 二者要兼顾的思想, 无不体现了陈云同志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关怀, 无不体现了他以人为本, 一切从群众出发,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的一切的民本思想。总之, 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本思想, 是陈云经济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1]233。

2.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旺, 百业兴, 农业乱, 天下震等, 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陈云同志早就提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永远不能动摇的思想, 并要求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通过发展科技、兴修水利等手段提高粮食产量, 发展高效农业。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上, 他勇于突破陈规, 提出了许多关于农业发展的独到见解, 他的坚持以农轻重为序, 把农业摆在首位的思想, 就是勇于摆脱束缚, 把农业发展放在基础地位的重要表现。

3.综合平衡的思想。陈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比例发展的理论,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出了按比例、有计划的综合平衡思想。阐述了以综合平衡的含义、衡量的标准、短线平衡三部分构成的综合平衡体系, 这是陈云同志经济思想理论的核心。陈云强调, 国民经济必须坚持综合平衡, 按比例发展。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做到综合平衡, 实现和谐发展。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陈云指出, 在国民经济各地区和部门、再生产等之间, 既要从全局出发, 善于突出重点, 又要注重统筹兼顾, 全面合理安排, 合理地组织社会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协调平衡, 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陈云同志综合平衡的经济思想与我们今天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五个统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关系一脉相承, 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2]680。

4.方法论思想。在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 陈云同志总结了一套有效而独具特色的经济研究方法论, 即“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辩证法思想的充分体现。无论是“大跃进”还是十年“文革”, 陈云总不忘尽己之力呼吁不要违背客观规律, 脱离实际, 他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 以事实为根据, 找出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他提出要做调查研究, 就要进行三个阶段“全面、比较、反复”。要对客观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和分析, 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 善于听不同意见, 尤其是反面意见,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 这些论证是唯物辩证真谛的充分体现, 是极其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立足我国国情。陈云指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我国现阶段实际。他说“:困难的关键在于能摸透情况, 而不在于制定政策。只有摸透情况, 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政策。”他进而强调说“: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大国内, 要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很难;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少, 这样就业问题就更加困难。我们目前只能在这种矛盾中建设四化。这个基本现实是无法改变的, 这也是我们制定建设蓝图的基本点。“”我们要用90%以上的努力和时间去摸透现状, 用不到10%的时间来制定政策。”西方国家指出我们穷, 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穷和底子薄的现实, 而且要把这一现实作为我们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3]。

6.“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陈云立足我国新形势, 又建设性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 也就是“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在工业生产经营上, 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有经济以及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上, 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是计划生产, 根据市场变化实行自由生产是生产计划的补充;整个国家市场经济为整个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主体, 而市场调节成为这一主体的补充。这样, 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允许及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注重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 又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因为“左”倾主义思潮的影响, 这一创造性设想未能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就充分证明了陈云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7.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为中心, 进一步扩大地方及企业权力。陈云指出, 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要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对财政、金融等项目要实行集中管理, 同时集中统一也是有条件的集中, 这一创造性方法的提出, 指出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系列弊端, 并提出进一步放宽地方以及企业的权力。比如, 他曾经指出, 把工厂的一部分划给地方集中管理, 这样在财税、优惠上地方也能掌握一定的主动权。1957年陈云主持了我国工业、商业及财政管理体制的起草工作, 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4]。

8.经济领域的改革离不开社会主义本质。陈云指出“:当前, 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他主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只要抓住了这个方向, 就等于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不上去, 直接影响到物质文明的发展壮大, 更会直接导致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理想的坚持。

三、陈云思想对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的巨大影响

1.关于国内外经济学者的评价。1962年,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邓力群、徐明等曾经说过, 当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原因就是因为陈云同志对经济的领导权被剥夺造成的, 他领导经济建设的时期, 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不仅仅是几个经济学家的心声, 更是全国上下所有经济工作者的心声。美国经济学家贝奇曼在评价陈云“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理论时说, 他会因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而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借助市场补充被载入历史史册的人。陈云主要经济思想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 他的观点涉及我国经济战略、决策、体系、体制的发展。

2.关于党内的评价。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毛泽东主席对陈云的经济发展思想就给予了高度的称赞。建国以后, 更是对陈云主持领导经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给予评价, 说其领导经济战线的工作意义不亚于三大战役。陈云多次临危受命领导主持全国经济工作发展, 80年代后期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时, 对陈云的经济思想给予高度重视和评价, 并把它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战线工作的指导方针, 继续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线上发挥作用。

在陈云同志诞辰百年大会上,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胡锦涛曾对陈云经济思想进行了专门的全面概括。他说, 建国以后, 陈云同志领导主持的恢复国民经济, 稳定物价等一系列经济工作对全国财税的统一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积极推行棉花等物品的计划收购、供应, 并且有步骤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取得重大成就。在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反对主观冒进, 主张经济建设的规模要与国家发展实力相一致, 同时兼顾人民生活水平, 反对急于求成的“左”倾主义错误。50年代以来, 他主张大力进行外资研究, 积极引进外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他积极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经验和教训, 对过去经济建设中的错误大胆批评, 指出建设过程中的缺点。 种种言论和观点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影响。 陈云主要经济思想中的一系列观点, 比如经济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 同时国家要实行必要的干预;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比例要适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抓共管等等,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长期的战略指导意义[5]。

目前, 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 我们要把研究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与总结历史经验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这座丰富的思想宝库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智慧和营养, 使其在指导建设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要:陈云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领域广泛, 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就陈云经济思想的地位、主要内容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进程的影响作了分析论述。学习陈云经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陈云,经济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朱佳木.陈云年谱 (1905~1995) 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 1991.

[3]陈云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讨论宝钢问题的会议上的讲话, 1979-6-16.

[4]编辑组.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3.论陈云的治党思想 篇三

[关键词]陈云;治党靠“人”;治党靠“制度”;治党靠“严”

[中图分类号] D261,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1-0018-0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能够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必然的。从党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关键的因素是能够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陈云对于如何治党有着深刻的思想认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陈云治党思想,一方面,对于深入和拓宽陈云研究,特别是陈云党建思想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治党”和“党建”两个概念的理论阐释

目前,对于陈云治党思想的研究并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治党”和“党建”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党建”即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学说的应用。有学者将“党建”分为“大党建”和“小党建”两类。“大党建”主要包括党的理论、性质、宗旨、纲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方面的建设;“小党建”主要是指理论学习、组织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等具体方面以及党务工作方面等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党建”更为根本,决定着“小党建”的性质与方向。[1]“党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虽然党的建设各个政党都在讲,但是把“党建”专门作为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领域,把“党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只有中国共产党。追根溯源,这个词始自早期党的建立和建设时期,是伴随着党的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而来的。最初是建立党的问题,党建立起来以后,就是建设、完善和发展党的问题。完善和发展是无止境的,因此时至今日党建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

“治党”是当前党建和政治学界的前沿课题之一,但它是后来的一个名词,学界也并没有对“治党”的范畴给出严格的限定。由于在时间上“治党”的概念出现得较之“党建”的概念晚,因此人们习惯上把“治党”放在已经基本完备的“党建”理论体系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内容。而事实上“党建”和“治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包含关系。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治党”讲的是党的治理问题。世界上其他政党多讲“治党”,虽然与我们所讲的“治党”有本质的不同。治党的目的是,在党建立起来和党的建设基本完善以后,通过加强党自身的治理,避免和克服党内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治党也不再像“党建”一样“人人有责”,而成为党的领导者和理论家的任务。但是,治党的对象,仍然是党的组织、思想、制度、作风、执政能力乃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因此,“治党”和“党建”的区别在于主体和目的不同,方法可以是灵活的,而对象却是交叉的。

陈云的党建思想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严肃党纪、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党员质量和基础党组织建设等,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很多学者认为,陈云的治党思想并不独立于他的党建思想之外,这是对的,但是这并不影响陈云仍然有一个完备的、特色鲜明的治党思想体系。研究陈云的著作文献可以发现,对于怎样才能治好党,他有着一贯的、成熟的思想,特别体现在党面临严重危险的时候。

上世纪50年代针对高岗、饶漱石反党事件,陈云在七届四中全会上发言指出:“高级干部要提高革命警惕,提高革命嗅觉,千万不要‘伤风。我看这是我们党的团结的可靠保证。再加上一条,我们要严守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那党就有保证了。靠别的,我看都靠不住,要靠我们自己。”[2]这里实际提到了“人”、“制度”、“严”三个问题。概括起来,陈云的主张是,三管齐下才能治好党。至今在关于陈云公开出版的文献中,能够找到的唯一一次他直接提到“治党”的论述,是在1977年8月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明确使用了“治党”的概念,谈了治党问题。8月13日,他在上海组发言中提出,“抓纲治国,首先要治党”。“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要对抬轿子、吹喇叭和逆风恶浪袭来时随风倒的人保持警惕。这样的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人。第二,要认真做到毛主席历来倡导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做有助于防止不正之风的横行。有了由高度民主而来的高度集中,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才能出现。”[3]这段讲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关于对治党重要性的认识。在陈云看来,“治党”是和“治国”相对应的一组概念,要把治党放在治国的高度来看待,治国首先要治党,“治党”对“治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关于对治党本身的认识。在陈云看来,“治党”,一是要警惕人,即警惕不实事求是的人;二是要有高度民主而来的高度集中,即要有民主集中制;三是要认真做到,即不能松懈。这三点,也即“人”、“制度”、“严”。这唯一一次直接论及,已经完整地体现了陈云的治党思想。

二、陈云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治党靠“人”。人的因素,在陈云的治党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延安时期,陈云曾作过《论干部政策》(1938)、《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1939)、《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1940)等多次讲话。陈云同意“干部决定一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为“党的一切决议和政策,都要通过干部去实现”。[4]进入新时期以后,陈云延续了他重视“人”的思想,主张要“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5],“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6],“领导干部在端正党风中要做表率”[7]。

陈云重视治党中人的因素,与传统“人治”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人治”主张“一人之治”,依靠圣主贤臣或柏拉图式的哲学王,依靠他们的智慧、贤明和勤劳来治国理政。人治是相对于法治而言的,在人治组织体系中,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一言以立法”、“一言以废法”,个人意识凌驾于法律之上。而陈云“靠人治党”思想的出发点是,相对于制度而言,人是治党中的能动因素。治党要靠制度,但是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要靠人的自觉。作为拥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只靠“物化”的东西,光靠外部的力量,是不可能管得住、治得好的。陈云在同中纪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曾讲过:“为什么那么多的党员,甚至多年的老党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歪风刮来时,自己顶不住,一下子就卷进去了”,“这是什么原因?”他认为,原因就在于这些共产党员迷失了党性,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甚至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此,他提出,各级党组织和党的纪检部门“只是查处违法乱纪的案子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教育”。[8]也就是说,陈云认为治党还是要从党员干部自身出发,依靠人的力量。他多次强调,“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党的建设上的一个根本问题”,“要认真地抓紧抓好”。[9]“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和各级党的组织,必须重视在执政党的条件下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10]“端正党风的关键是提高党员素质,尤其是提高高中级党员干部素质”。[11]他还强调,要“维护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1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也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必须纠正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13]

(二)治党靠“制度”。制度的因素,在陈云的治党思想中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制度是社会政治集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行为关系和活动的规范体系,一旦形成便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每个人,包括制定制度的人,都铁面无私、一视同仁。作为维持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治党同样要靠制度。陈云历来看重制度因素在治党中的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提出了“党内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思想。1947年,他在辽东分局工作会上发言指出,“核心领导只有经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并在实践中经过考验,才能建立起来”。[14]新时期,陈云强调恢复和健全民主集中制,重视发扬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陈云认为,“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15]在陈云的主持下,中纪委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案)》。《草案》全文共十二条,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包括了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等内容。在经过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后,十一届五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使处理党内关系的原则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治党靠“严”。这是陈云一贯坚持的治党原则。延安时期,他就提出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否则,“那就毛主席讲的六个字‘亡党亡国亡头”。[16]进入新时期,一方面由于批判极“左”路线产生的一定负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使得治党失之于宽的现象十分严重。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云从治党的原则要求出发,再次提出治党要严,“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17]。

在陈云看来,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有着远大的目标,但是任重而道远。在市场经济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如果不对党员干部和党组织提出严格要求,不要说实现理想,就是失去执政地位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陈云特别强调“治党要严”。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严厉打击重大经济犯罪活动中,陈云要求中纪委“必须全力以赴”[18],“阻力再大也必须办”[19],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要“雷厉风行,抓住不放”[20],“杀一儆百。杀一些可以挽救一大批干部”。[21]对刑事案件、恶性案件陈云也主张必须依法从重从快集中打击,严才能治住,“在处理上应当从严,否则无法保证社会的安定”。[22]

三、陈云治党思想在新时期治党实践中的体现

陈云治党靠“人”、靠“制度”、靠“严”“三位一体”的治党思想,在新时期的治党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党的组织治理、作风治理和提高执政能力方面。

(一)组织治理方面。“文革”给党的组织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文革”期间每年约有150多万人入党,但其中许多是不合格的,甚至有一批“三种人”混入党内;而且原来的“党内的骨干差不多都被打倒了”,这就造成了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严重情况。为此,陈云主张,要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成千上万,这是工作的需要。”只有成千上万地提拔经过选择的好的中青年干部,才能使我们的干部交接班稳定地进行,只有成千上万,才能使兴风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乱子。[23]他还主张,干部队伍要保持梯队结构。“趁我们还在的时候,把第三梯队也建立起来”,这是“党和国家的大计”。[24]制度方面,他提出包括“制度化”在内的干部选拔政策,应该成为“我们在干部政策上的大方针”[25];“上下对口,使用和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的办法,要成为制度”,“而且应该作为长期训练和选择干部的一种制度”。[26]“严”的方面,他强调,选拔干部要严格掌握政治标准。闹派性的骨干分子,打砸抢的分子,一个也不能提到领导岗位上来。“我说一个也不能。”[27]“选干部,首先要看德,有才缺德的人不能用。德好,才差一些不要紧,放到领导岗位上锻炼几年,才干是可以练出来的。”[28]他还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培养党政领导干部。

(二)党风治理方面。抓党风,一直是治党的重要内容。1980年11月,陈云在中纪委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座谈会上,强调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9]把党风问题提高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抓党风,在人的方面,首先必须恢复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次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1977年9月,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陈云特别撰写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的长文,提出,“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30]对于党风不正现象的出现,陈云认为,从根本上说,“同我们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作用和权威有关。应引为教训。”因此,他提出“我们党是执政党,目前又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事关重大”。[31]

在制度方面,陈云强调党规党法和党纪。1979年1月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陈云就明确指出,中纪委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32]1984年10月,在中纪委常委会上,陈云提出,“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33]

抓党风也是体现陈云“治党要严”思想的重要领域。对20世纪80年代初的重大经济案件,他主张“应该重判”。他曾说,“小平同志讲过处理重大经济案件要开杀戒,要准备杀它一百个。现在只杀了三个,太少了。”[34]在整党的过程中,他提出,“对以权谋私的人不给以严厉打击,对这股歪风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35]

(三)提高执政能力方面。陈云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执政能力”的概念,但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一直是他重视的问题。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首先要端正思想方法。陈云主张,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还要注重调查研究,不能脱离群众。其次要加强学习,特别要学哲学,还要学历史。陈云认为,“在党内,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学哲学,有根本的意义”。“青年人要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36]他多次强调,“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在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全党仍然面临着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项最迫切的任务。”[37]此外,陈云还认为,领导干部要思考战略问题。能够“深谋远虑”,是领导干部应该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和素养,陈云十分看重这一点。他认为“上层机构要有人专心考虑大问题”,我们需要“瓜皮帽”、“水烟袋”这样的战略家。[38]担任中顾委主任以后,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他语重心长地多次提出,“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39]在制度方面,他提出“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40]。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陈云积极支持成立中央书记处,对书记处的工作方法,他提出应该采取办公会议的方式,也就是集体领导的方式。集体办公,大家都在一起,“要办的事立即办,不要拖延,像现在这样传阅画圈圈的办法是要误事的”。[41]“严”的方面,陈云要求“工作要抓实”。1990年,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自从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制定了不少好的方针、政策。现在的关键是要抓落实。”[42]他举了三年困难时期解决粮食和稳定物价以及新时期宝钢项目继续上马的例子,来说明工作必须要抓实。陈云认为,工作不能浮在面上,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办法还不够,要严格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最终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陈云的治党思想有着完整的“人”、“制度”、“严”“三位一体”的体系。人是主观的因素,制度是客观的因素,治党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这两个因素。制度的权威性本质上是全党意志不可违抗的体现,健全党规党法,以制度治党,用制度约束、规范全党的言行,才能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而人是制度的保证,制度是人创造的,也需要人来执行,僵化、落后、片面的制度需要人来完善和创新。如果认为制度一经确立,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犯了理想化、简单化的错误。因此,制度和人在治党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一硬一软,共同构成了治党要“标本兼治”的“本”。“严”是一个特定的因素,体现时代的特色,如果人和制度能够处在相对平衡完善的状态,那么就无所谓严不严的问题。陈云之所以强调治党要严,正是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党的制度和党员干部的主观因素没有达到相对平衡完善的状态,如果治党不能从严,党就不能治好,“严”是一个阶段性的必要条件。陈云的治党靠“人”、靠“制度”、靠“严”,三者是一个整体,必须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解决当前的治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慎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

[2][5][6][7][8][9][10][11][12][13][14][16]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16.264.291.303.291.291.304-305.313.296.299.208.182.

[3][18][19][20][21][22][34][35][40][41]陈云年谱(下卷)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11.291.301. 273-274.390.332.333.339.256.256.

[4]陈云文选(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1.

[15][17][23][24][25][26][27][28][29][30][31][32][33][36][37][38][39][42]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302. 325.281.295.301.498.273. 441.352.240.275.285.360-362.310.377.376.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4.陈云经济工作思想述评 篇四

摘要:陈云同志是中共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改革开放后,加强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有着一定的必要性。陈云关于加强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等,通过学习和回顾,进而明确其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云;党风廉政建设;必要性;主要内容;意义

1980年11月,陈云在中纪委召开的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与党执政地位和作用的变化紧密相联。这是一个经典的政治论断,也是经典的理论论断,它准确地揭示了改革开放后抓党风问题的本质,也标志着我们党在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上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一、加强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陈云对党风问题有着深刻认识,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与党的生死存亡提到密切相关的高度,认为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并且永远搞下去。从现状来看,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在各种诱惑下,部分党员易走上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犯罪道路。陈云认为,虽然绝大多数党员是不谋私利的,但因谋私利而犯法、犯错误的党员却不是一个很小的数目。这种状况必须警惕,决不能任其发展下去。从党的执政基础来看,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必须从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群关系,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党风问题关系到人心的向背,陈云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他主张要给予那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人以严厉的打击,制止这股歪风。

(二)党执政环境和执政地位变化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极易使一些领导干部腐化,如果腐败现象不及时加以整治,党风廉政建设不及时加强,那么执政党就很容易失去民心,执政地位也就得不到有效巩固。陈云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党风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是非不分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对我们党内生活和风气的严重破坏,以及党内“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对此,陈云指出:“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只有我们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1](P274)

(三)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改革开放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同时资本主义一些腐朽思想和作风也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悄然而至,腐蚀并腐化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党内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的现象也随之增多起来。如果不加以处理,就很有可能败坏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陈云指出,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注重党风建设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党风,改革事业则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

二、加强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党性党风教育

要真正抓好廉政建设,党员思想问题是根本。1983年6月下旬的中纪委有关会议上,陈云明确指出了提高共产党员党性觉悟的重要意义。针对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内存在的一系列不正之风,如是非不分,做老好人;各种以权谋私和违法乱纪现象;以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陈云提出了端正党风的一系列根本措施。这其中就包括要在健全有关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党性党风教育。

抓党风是全党的大事,必须全党抓党风建设。陈云认为,应该对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给党风带来的影响和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一定要抓好党风建设。并提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老党员和老干部,以及普通党员都要重视党风建设,特别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决不能放松。

(二)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要务和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由千千万万党员组成的一个鲜活的有机体,党员的思想水平提高了,党风问题则自然迎刃而解;忽视党员的教育问题而强调党风建设,只能沦为无谓的空谈。陈云对这一点的认识是很透彻的,因此他将党员思想教育问题当成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课题来抓。

共产党员能不能遵纪守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陈云把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加强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严格执行党纪、政纪,党风和社会风气才能根本好转。同时,他还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积极维护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把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抓好。只有经常对党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才能使其始终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

陈云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达9年之久(1978年12月——1987年11月),长期奋战在纪检工作的第一线,对纪检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须自觉维护和遵守党规、党法,必须注重整顿党的作风,这也是执政党的职责所在。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必须建立专门的纪检队伍。党的纪检队伍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我们做好这件事,对我们这样一个在九亿人口国家中的执政党,是一种重大的工作,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是一种重大的责任”。[2](P240)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国家的各方面工作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党的纪检工作也一度陷于瘫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带领着中央纪委致力于地方纪委的重建工作,为改革开放可能面临的诸种问题提前做了准备,站好了思想政治建设这一班岗。1982年,他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指出有的地方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建制不完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凡是没有建立纪律检查机构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或纪律检查组的地区,必须尽快建立和配备相应的部门和机构;已经建立了纪律检查机构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或纪律检查组的地区,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纪检部门的力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些机构。

三、加强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要在健全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党性党风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益主体片面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就很容易产生不正当的竞争,进而就易出现部分不法分子运用各种手段拉拢、贿赂一些权力比较集中的领导干部的现象,以保障自己所牟取的暴力。

党风建设关乎执政党的兴衰和存亡,是个长远问题,不能“只争朝夕”,要将这项工作当成一场“持久战”,长期坚持,不能懈怠,这就要求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一定要有制度保障。“党的制度和党规党法具有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3](P52)陈云深知,反对和预防腐败,制度是最根本的保障。在他身体力行和大力敦促下,一系列反腐政策法规先后出台,1980年至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中纪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坚决打击走私活动的指示》、《关中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关于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经商的决定》等一大批针对腐败、整肃党风的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法规构建了我党以及各级政府机关完善党风、加强廉政建设的基本制度体系。

(二)要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陈云在纪检队伍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党的建设里程中一笔可贵的财富。在党风廉政建设事业中,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承担着最主要的任务,因此,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好坏与党风建设的成败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完备而强有力的纪检队伍是开展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组织保证。

进入21世纪后,党的纪检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如在纪检人员的配备方面,基层单位也设置了纪检部门,有效推动了基层纪检工作的展开;在纪检队伍人员的素质方面,纪检队伍人员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得到全面提高,执法水平也不断增强。但国际和国内形势风云变化,我党纪检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工作方式过于简单、工作缺乏主动性、纪检专职人才缺乏、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等,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陈云“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4](P275)的训诫,从严执纪,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严打腐败,严肃处理党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另一方面又要铭记“纪检工作应该研究新情况,适应新

情况”[5](P275)的谆谆教诲,严守原则、积极应变,建立一支有原则、守党性、有头脑、能应变的高素质的纪检队伍,为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三)要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民主环境,开展民主监督

1.为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党内民主建设的结合,要在党内形成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氛围。陈云反复强调要“正面地坦率地辨明是非,这是应有的原则态度,不是得罪人。否则,就会助长混乱,不能解决问题”,[6](P347)因此,加强党内民主,倡导民主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权力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任何政党一旦成为执政党,都不免受到权力的腐蚀和侵害。老一辈革命家勘破兴亡之理,提出“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让党员的一言一行都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样,党内民主讨论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必将大大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步伐。

2.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还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民主的表现形式,在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一问题来进行。陈云提出,只有进行广泛的民主,充分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才会有必要的集中,才能保证集中以后作出的决策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进而避免决策出现失误。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都有在党内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权利,但又必须有服从决定、积极工作的义务”。[7](P348)这些论述界定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员个人与党的组织、领导集团内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直至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5.管仲法律思想述评 篇五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法律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都具有深远影响.他在齐国主持政治、经济方面改革的同时,非常重视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他致力于发展经济,主张“案田而税”,并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的口号.为了加强统治,他提倡“四民分居定业”.他反对专任刑罚,主张省刑慎罚.这些思想主张与后来的儒家和法家都不尽一致,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 者:马作武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刊 名:山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8) 分类号:B226.1 关键词:管仲   礼义   刑罚  

6.国内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研究述评 篇六

调查和分析国内近十年来关于“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发现它们绝大多数以个人经验谈的方式出现,真正的理论研究很少,建议在加深对“学生中心”教学思想了解的.同时,改进学习研究方法,加强系统的实证研究,检验外语条件下“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

作 者:李怀宏 LI Huai-hong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学生中心”教学思想   述评   实证研究  

7.略论陈云的治国思想 篇七

一、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为治国根基

经济工作关系国计民生,作为执政党必须把经济工作抓好。“陈云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入探索和准确把握,为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和经济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2]

1.重视民生。“经济工作应该‘首先考虑民生’。”[3]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生活的主体。我们的经济工作必须 “一,要使十亿人民有饭吃;二,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4]306。只有人民有饭吃,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才会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中去。“但改善的幅度要很好研究……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吃了之后,还有余力搞生产建设,国家才有希望。”[4]309因此,发展经济,首先必须心系人民群众,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同时要协调好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把握好改善人民生活的标度。

2.发展市场经济。早在建国初,陈云就主张建设自由市场。1979 年,通过调查研究,他科学分析中国计划经济的主要缺点,并强调市场调节的重要性,主张实现二者的统一。但是立足现实,“从全国工作来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话现在没有过时”[4]350。计划和市场二者是主从关系,市场调节要从属于计划经济。他用鸟笼关系形象解释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搞活经济、市场调节”这只鸟要在“国家计划”这个笼内飞,否则,“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4]320。

3.主张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经济。建国初,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为纲,轻消费重积累,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陈云极力反对这种做法,“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4]211。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作用形式,在经济体系中所占的具体比例也各不相同。“一个国家,应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5]242立足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各个经济部门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经济。同时,搞经济建设也要综合平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但要分清主次。局部服从全局,在兼顾整体与局部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机构。“陈云同志在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为毛泽东同志所赞扬,为全党所钦佩。”[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二、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治国目的

群众问题无小事,“我们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大的问题,也要帮助群众解决小的问题”[6]173。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将做好群众工作落到实处。

1.群众利益是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力量的主体,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真实需要,切实解决问题,否则“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5]128。做群众工作,要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替群众谋福利。“群众利益无小事”,当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国家是在为自己办实事的时候,必然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2.群众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标尺。争取人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一切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党脱离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6]171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是胜利之本,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群众工作的好坏,是测量党组织的巩固程度的标准之一。”[6]156群众工作做得好,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有良好的发展;群众工作做不好,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党和国家的事业也就无从谈起。

3.群众路线是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基层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共产党员要领导群众,就必须首先向群众学习。”[6]169党和国家要做群众的先生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要端正态度,团结群众,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汲取经验教训,提高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群众,凝聚力量,必然形成巨大的创造力。

“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1]309当今社会,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关心爱护人民群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以掌握科学工作方法为治国关键

在一个大国中执政,必须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态度,必须不断积累经验。

1.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3]陈云一生践行“实事求是”,着重回答了怎样做到实事求是的问题。“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6]343通过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多个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经典的“十五字”秘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4]371。这“十五字”集中体现了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事实为依据,集思广益,慎重决策。

2. 坚持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制定政策之前,首先要深入实际,摸清情况,然后才能够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作决策本身不难,难的是决策前的准备。“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4]34制定政策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清楚了解实际情况、把握问题本质,就是用百分之二百的时间也是无法得出科学结论的。

3.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陈云是小学文化水平,正因为他愿意学习能够学习,所以干什么都能很快成为内行。也许有人会说:学习会占用大量工作时间,影响工作效率。但是“不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工作的意义就不完整,工作也不能得到不断改进”[6]187。学习和工作是辩证统一的,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陈云倡导学习哲学。因为“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4]362。领导同志更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学习哲学,这个永远不会过时,是做好工作、少犯错误的关键。

4.稳中求进,摸着石头过河。面对急躁冒进的浮夸风,陈云一直强调稳中求进,主张在现有国力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不能一味简单地追求高速度。改革“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4]279。社会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强行推进,反而会适得其反,产生严重的后果,应该夯实基础,稳中求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重视学习、与时俱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514。

四、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治国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在陈云伟大的革命政治生涯中,始终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并取得了瞩目成就。

1.加强党风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常抓不懈的工作“,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4]273。党风建设搞不好,一切都只是徒劳。党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警钟长鸣,丝毫不敢懈怠。加强党风建设,首先要在思想上坚定信念,永葆革命的斗志。其次,要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4]275党的纪律是党员必须遵守的法则,任何人不允许有特权。最后,要始终保持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2.发扬党内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陈云重视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以便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把事情办得更好”[4]353。但是,民主集中制实施起来并非易事。不民主,只集中,必然会导致专权;不集中,只民主,必然会意见分散,容易产生无政府主义。在党内贯彻民主集中制,要充分发扬民主,因为“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换意见,反而容易集中”[6]347。因此,加强党建,既要强化集体领导,又要充分保障每个人的民主权利,激发党员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建,提高治国能力关键在人。共产党员的数量不在多,而在于品质要优,必须严把党员的质量关。从党的伟大前途来讲,干部举足轻重。“党的干部不同于一般党员,是党的骨干。”[6]211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注重党的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任用干部,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坚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6]214。搭建的领导班子除了整体素质必须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保证党执政能力的无产阶级立场,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国家社会的安定团结。

4.严惩贪污腐败,坚持从严治党。“陈云同志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一贯反对特权,反对腐败,对同志公正公平。”[3]对于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违法犯罪等行为,狠抓不放,严惩不贷。即使他职位再高,功劳再大,只要是滥用职权,严重触犯法律,造成恶劣后果的,绝不姑息,甚至对于罪大恶极者以杀之。因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4]331。执政党一旦失去民心,执政根基就会动摇,就会失去公信力,进一步会威胁到党的生死存亡,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1]77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核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把我们的党建设好,这一直都是治国的核心问题。

研究陈云治国理政思想,缅怀他为党和人民伟大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陈云治国思想和实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突破改革重重阻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实事求是,将摸着石头过河与做好顶层设计相结合,稳中求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四个全面”,就需要吸收借鉴陈云治国理政思想的精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坚定不移地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2]。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继承陈云的治国理政思想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摘要:陈云立足社会实际,坚持调查研究,认真学习、与时俱进,积极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丰富的治国思想。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探讨陈云的治国思想,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为治国根基;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治国目的;以掌握科学工作方法为治国关键;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治国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陈云的治国思想,有利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陈云,治国思想,经济,人民群众,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胡锦涛.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14.

[3]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6-13.

[4]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陈云.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8.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探析 篇八

摘要: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陈云计划与市场思想的内容——“三位一体”“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鸟笼子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重要基础,对促进国民经济良好、健康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陈云;计划;市场;现实意义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他长期主持中国财政经济工作,并且参与和制定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对建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见解和独到的经济思想,从而赢得了党内外的广泛敬佩。毛泽东曾经高度称赞陈云建国初期为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斗争中,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他的计划与市场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 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演进过程

(一) 发育成长于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三位一体”经济思想

革命根据地时期是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产生和发育的时期,他在东北解放时期,根据特定经济状况,在建立新社会经济实践中形成了计划与市场思想的雏形“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框架。即一是国民经济计划化,二是经营企业化,三是管理民主化,三位一体组成的模式。此时陈云的“三位一体”经济模式具有超前性,突破了当时僵化性的指令性计划,使计划实施上更具有灵活性。虽然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由于当时存在很多方面的条件限制,“三位一体”模式并没有体现出计划与市场的真正意义。但“三位一体”模式突破了人们的封闭思想,它对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开端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二) 发展于过渡时期——“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准备进行“三大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建国初期,中国效仿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取得一些经济领域上的成就。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模式对于推动工业化发展进程有着巨大优势,能更好保持工业化发展势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在八大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①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一方面是必须把计划经济作为国家经济主体,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另一方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中,要保留一定范围的私有制经济成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使市场存有活力搞好经济,让我们的市场适合于我国的国情,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而不是资本主义市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突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构想,肯定了市场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内容更加充实。

(三) 完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鸟、笼子”经济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目标,为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迎着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计划与市场思想,使其思想理论获得更深层次的提升和飞跃。

陈云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一理论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有着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对市场调节作用有着更明确的定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但后期由于依赖市场作用,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全国经济活动开始出现“无政府”的局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问题。为此,陈云又提出著名的“鸟、笼子”经济理论,“实行搞活经济和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政策效果显著。但要防止在搞活经济中,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国家计划就是‘笼子’。‘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经济活动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区,甚至可以跨国跨洲。‘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但无论如何,总得有个‘笼子’。就是说,搞活经济,市场调节,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②所以要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节社会经济的同时,也需要国家这只“有形的手”进行调控。如果说当“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所使用的力度不一样,就会出现是国家单独调节或者是市场单独调节,从实践中不难发现,“两手调节”胜过“单手”调节。总之,在国家经济良好发展时,“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都不能缺少。

正是因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理论和“鸟、笼子”经济理论两者的提出,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二、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云计划与市场经济思想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确处理好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两者对经济的作用关系。十八届届三中全会提出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是核心。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的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当市场调节出现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时,国家这只“有形的手”就会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趋向良好的轨道健康的向前发展。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持学习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经济思想,将其精华思想实践到国家经济建设之中,并与社会历史经验和当前一些新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经济思想。(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世峰.浅析陈云计划与市场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师,2014,10

[2]薛兆瑞.试论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商业时代,2011,29

[3]庄艳萍.陈宇计划与市场思想的历史考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注解:

①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上一篇:文明宿舍创建申请材料下一篇:教师节快乐的祝福文案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