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信息化论文

2024-11-13

专业信息化论文(共11篇)

1.专业信息化论文 篇一

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制度

1、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不断采用新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

2、教师必须利用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

3、教师必须借助信息技术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教师利用个人网站进行网络教学,有效地拓宽了教学的界限,从而为实现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示范。

4、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代替传统的教学活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5、教师必须在互联网背景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借助网络搜索资料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6、教师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从自我封闭状态走向自由、开放、澄明的交互状态。

7、教师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系统中与学生进行“视界的融合”。

8、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角色将会发生变化,教师要适应网络带来的改变,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2.专业信息化论文 篇二

关键词: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挑战,对策

1前言

所谓品牌专业, 是高校在长期时间积淀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专业。 它是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命力的重要基础。 品牌专业建设已经成了高校推进强校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一旦形成品牌专业,将支撑高校获得长足发展。 有鉴于此,江苏省教育厅在2004 年正式启动品牌专业建设计划,并认定了112 个品牌专业。 时至今日,这些品牌专业成了高校的巨大无形资产。 其中,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成了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

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崛起给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 采取有效对策应对挑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的挑战

站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角度, 一个良好的品牌专业信息化网站,应该能有效介绍专业发展信息,积极促进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优化专业教学管理手段,帮助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来看,高校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2.1 对专业信息平台建设缺乏全面认识

如今,很多高校的品牌专业网站建设基本来自于“数字化建设”或者精品课程申报建设,品牌专业信息网站仅仅被视为介绍品牌专业的窗口, 这说明对信息平台在品牌专业建设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导致信息平台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专业信息平台建设缺少特色

不同学校的品牌专业应该在建设中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但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的专业信息平台缺少统一规划与组织,特色不鲜明,主题不清晰,结构设置也相对简单,尚未能体现出高校该品牌专业自身的优势。

2.3 专业信息平台缺乏深度信息资源

很多高校的品牌专业网站页面单一,内容组织不够深入,基本停留在介绍专业、师资、教学和科研等概况,深层信息量过少可用性强、附加值高的栏目也过少,信息服务功能亟待进一步加强。

3加强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予以解决。

3.1 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传统视域下的品牌专业建设仅仅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展示专业建设成果一种手段, 所以导致信息化平台仅仅停留在罗列专业建设信息方面。 为了使品牌专业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要加强对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应该要及时准确地发布学校、院系和本专业的相关信息,上传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在信息主题方面要全面阐释该专业的特色与内涵。 对于不同类型的专业,表现形式上也应该各有侧重,避免同质化。

3.2 拓展信息资源的层次性

在品牌专业信息化网站组织层面,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大框架,采取模块化设计,将同类资源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置于同一模块中。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信息组织结构的严谨性,也可以加快获取资源时的速度。 同时,在信息化网站建设方面,要采取动态交互技术,并安排专人进行专职管理,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3.3 强化信息化网站的服务功能

毫无疑问,品牌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提升品牌专业竞争力发挥推动作用。 在网站建设中,要尤为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以现有教学资源为依托,鼓励教师自行开发更多具有教学功能的信息资源,增长学生见识,拓展学生视野。

3.4 推动信息化平台的动态发展

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作为新生事物,信息技术也处于不断发展中,所以品牌专业信息化建设要处于动态之中,要以应用为主导,边建设边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促进进一步建设。 还要不断拓展信息化在品牌专业中的覆盖范围,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促进品牌专业的全面发展。

4结语

3.特色信息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篇三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业界对南钢的“两化融合”效果评价比较高、反响好。请您简单介绍南钢信息化的特色。

孙茂杰:南钢的信息化建设集众家之长,融合了业界一流企业的先进管理实践:与宝信合作开发EMS系统,成为国内继宝钢之后第二家实现能源管控一体化的钢铁企业;与POSCO ICT合作开发MES系统,引入韩国浦项的生产管控理念,成为POSCOICT在国内合作的优秀案例;与台湾中冠合作开发ERP系统。借鉴和学习了台湾中钢的管理思想和成功实践,管理水平迅速提升。

在此基础上,南钢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提升,建成了以ERP为主体的整体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实现了全面的系统集成与业务整合,为快速反应、高效运营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支撑。

2011年11月,信息公司以独立子公司江苏金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名义挂牌,当年创造效益1100多万元,成为南钢转型发展进程中非钢产业的亮点板块;南钢也成为国家工信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江苏省和南京市认可的工业企业信息服务产业分离实践优秀单位,2011年通过了工信部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现场评估和验收,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南钢ERP系统有哪些特点?

孙茂杰:我认为,南钢ERP系统行业覆盖面广、功能强、接口复杂,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实现一级计划、一级库存、一级核算及精益生产、精细化管理,全面打通产销质、购储运、成本核算流程:二是按“集中一贯、财务日清日结”要求,优化形成南钢特色的ERP流程框架,财务成本一日关帐三是采用多种先进、可靠的技术,系统稳定运行率达99.99%:四是实现多个大型异构系统的无缝集成与业务整合,通过10大领域、80多个子系统和60个支撑系统的高度集成,彻底消灭了信息孤岛。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工作无疑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您有哪些经验?

孙茂杰:早在2002年启动“十五”结构调整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时,南钢就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建设、尖端技术引进与应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后来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2005年元月,信息与自动化公司组建成立,集团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系统筹划,加速发展的阶段。与一系列信息化公司密切合作,加上持续不断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南钢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质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队伍,全面掌握了行业信息化建设方法和平台核心技术,成为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南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全体南钢人包括信息化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国内外兄弟企业和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与工信部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及地方政府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密不可分。

4.信息化工程师专业论文 篇四

ERP信息化工程师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就ERP信息化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介绍,同时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

关键词ERP信息化工程师;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步伐的迈进,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也逐步进入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普及应用时代,需要大量的ERP应用专业人才。近年来职业院校已经开设ERP信息化工程师及其相关专业,以培养企业在ERP规划、实施、部署、运维等方面的高级应用专业人才。笔者所在学校从开设ERP信息化工程师专业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已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仅供参考。

1 ERP信息化工程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IT行业、ERP行业以及各企业单位培养ERP信息化工程师新型高级实用人才,基于目标行业、目标企业、目标岗位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出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行业典型企业运营、胜任目标岗位能力要求、熟练使用主流ERP信息化软件、掌握基础ERP理论知识、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学生,并逐步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成ERP行业、煤化工行业、装备制造业未来IT精英的人才摇篮和示范专业(表1)。

专业基本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ERP软件基本原理,能熟练运用ERP软件,具有较强的应用和维护ERP软件的能力,具有安装和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能力,能够进行IT产品的营销和系统维护工作,能胜任ERP软件参与规划、实施、维护工作,或从事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的计算机应用岗位工作。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ERP软件维护能力:具有ERP软件的前、后台维护及操作系统、外部设备和网络的维护与维修能力;协助解决客户财务处理方面的具体问题,解答用户软件操作问题和功能需求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进行项目实施;能够对客户进行产品应用培训和使用辅导;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项目实施的能力,并能够针对项目进行规划、实施和验收编制相关报告等文档的能力。

2 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联合多方有利于办学的资源,在专业建设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习实训模式、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搭建崭新的职业教育平台。基于此,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及其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同时提升了高度。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能力要求包括基础知识及能力、行业知识、网络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项目管理能力、项目规划及解决方案设计能力等。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在深入广泛地进行社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ERP行业专家、ERP实施顾问一起多次召开ERP信息工程师专业规划座谈会,商议ERP信息化工程师专业建设的方案,对专业建设进行周详的规划。

经过反复的研讨和论证,将专业命名为“ERP信息化工程师”专业,将此专业建设成为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以ERP行业为业务领域、以企业管理为实训平台的复合型专业,培养学生既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又掌握经济业务领域知识,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 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321”模式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在大量企业与外聘兼职教师的支持与合作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321”模式。

第一、二、三学期:职业基础课程。

第四、五学期:工学交替的职业技能课程,一学期在校内学习,一学期到企业实训。

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和预就业。

重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 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由五大块构成。

1)职业素养课程。在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包括阳光心态、团队合作、有效沟通、高EQ与职业发展、职业生涯发展。

2)计算机专业课程,包括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维护与维修、SQL Server开发与管理、动态网站开发与应用、VB编程与应用。

3)业务领域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企业应用软件原理、装备制造行业认知、IT规划及项目文档写作。

4)企业实训课程,包括UAP设计及运行平台原理、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运营管理、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维护、实施方法论。

5)顶岗实习、预就业。

4 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教师团队的保障 会计和财务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实训指导。

实训保障体系

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校企融通工作。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成长护照”,采取“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有一名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班级管理采取“双系统”管理,既有一套班委,同时还将班级模拟成一个小型的企业单位,设有董事会、行政部、市场部、规划部、财务部等,由企业导师帮助规范组织架构。开展“企业导师见面会”“企业管理层竞聘”、到企业一线做岗位认知、寒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等活动。

2)企业专家进课堂。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ERP信息化工程师班的专业课程有60%都是聘请企业一线的专家来讲授的,企业专家不仅将工作一线的真实案例、行业经验带到了课堂,而且创新了实践教学方法,有些课时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的车间进行实地讲授。

3)实施工学交替,将课堂延伸到企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安排为工学交替的职业技能课程,即第四学期在校内学习职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两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对第四学期学习过的职业技能课程进行企业实训。

第四学期的学习安排为专业实训和实习工作,首先是为期两个月的校内实训,为校外实习做好准备。实训课程设置安排为:沙盘+ERP原理(软件操作)+沙盘企业信息化实战+项目管理+实施方法论。课程进行完毕后转入校外实训阶段,由企业负责实施。

第五学期转入校外实训阶段后,制定周详的实习计划和严格的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安排在实训基地企业的各个岗位上进行实习,主要的实习岗位包括运维、实施、ERP信息工程师和一些正在上线的中小型项目,由总经理或项目经理作为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他们对学生的业务素质、职业素养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在第五学期的校外实训结束后,会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并组织实训成果展示会,每位学生对实训成果进行讲述和呈现,同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实训成绩进行考核评定。

5 结语

以上所介绍的ERP信息化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等均已经过多年的实践运行,在培养过程中教学过程良好,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非常好。学生毕业后有60%从事ERP行业工作,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已成为ERP行业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新玲.ERP沙盘企业信息化综合实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澳洲留学专业:信息技术专业介绍 篇五

澳洲留学信息技术专业介绍。IT包括很多专业方向、电脑图形、动画与游戏设计、电子商务技术、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管理和营销、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信息系统、传媒和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

IT毕业生起薪

澳洲的计算机专业教育领先,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能获得业界较高级别的认证。而且计算机行业也是目前澳洲发展势头最好的行业之一,在澳洲,一个普通的程序设计员的入职起薪点是4.5万元,而一个程序发展经理的薪水高达15万元。网络行政人员的薪金为4.5万元,网络经理则是11万元。调查显示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23~25年龄段的薪金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院校推荐

墨尔本大学:澳洲八大院校之一,是UNIVERSITAS 21组织成员之一,与工业界,政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校世界排名36,计算机专业世界排名21,毕业生雇主评分高达86.7分。

澳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最好的大学,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还是研究水平都属于国内顶尖。大学世界排名24,计算机专业世界排名31,毕业生雇主评分86.8,甚至高于排名最高的墨尔本大学。

昆士兰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是澳大利亚最大、最有声望的大学之一,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得到国际性的称赞,大学的学历被全世界所承认。学校世界排名46,计算机专业世界排名39,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雇主评分为81.4.

新南威尔士大学:澳洲八大之一,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与许多当地及全世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很好的就业机会。大学世界排40学校毕业生的雇主评分高达81.9.

悉尼大学:澳洲第一所大学,也是最好的大学之一。作为澳大利亚最为完善的综合大学,悉尼大学开设全澳洲最广泛,数目最多的课程供学生攻读。学校与澳大利亚许多企业合作,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学校世界综合排名39 ,计算机专业世界排名48.

6.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篇六

[摘 要] 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尽管目前税收信息化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受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社会认识不足,税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影响,税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与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是当前转变税务管理方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化;征管方式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6-0157-02

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经济活动不断从国内向国外拓展,经济的外向性特征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税收征管方面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纳税人数量与日俱增、征管效率较低、大量寻租行为的存在、征纳信息严重不对称以及税源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等因素使税源管理的形势错综复杂。因此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行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我国税源征管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显然信息化建设在税源专业化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税源管理的专业化与信息化

1.税源专业化管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了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分工理论的应用。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由过去“一人进厂,各税统管,集征管查于一身”,权力不受制约的传统专业管理员制度过渡到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通过税务系统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组织架构优化组合,按税源特点、重要事项、关键环节等分工的税源管理制度,从而达到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和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税收管理水平的目的。同时也切实解决了传统税源管理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防范和降低执法风险。

2.税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税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税收工作,实现“信息管税”。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加强税源信息的综合处理,实现内部“人机结合”以及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以此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实现税源管理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先进技术强化管理手段是大势所趋,税源管理同样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实现税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信息化建设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绝不是完全依靠网络,而是“科技加管理”的双轮驱动,从而进一步规范、优化税收征管工作,提高信息利用水平。由此可见税源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密不可分。

3.税源管理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税源管理的信息化是平台,是基础,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上层建筑,是应用;信息化加专业化就是科技加管理。从税源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看,信息化为专业化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是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两者互为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为中心。如图1显示信息化是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和保障。目前税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成为制约税源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1.应用系统过多,各个系统独立运行,衔接性不好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运用的系统有CTAIS1.1系统、出口退税预警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系统、税收监控分析系统、TRAS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增值税稽核系统、企业所得税预警监控系统、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系统、税收执法考核系统等十多个操作系统。各系统间数据格式不一致,所形成的中间数据、最终数据无法兼容,造成了信息“孤岛”。

2.与相关业务单位数据交换有限

目前由于国税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差异很大,导致与国库、银行、工商、地税、海关以及公安等相关部门之间数据无法共享,管理资源大量浪费。这些相关部门可以为税收征管工作提供大量有用可靠的数据。目前这种数据的直接交换有限,降低了税源管理的效率。

3.信息不对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源结构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税源信息的多样化、易变化增加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掌握信息的难度,给税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信息来源的不对称,即信息的提供方和信息的接收方对信息的了解掌握程度不对称,主要是指征纳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纳税人直接掌握自己的全部涉税信息,包括资产、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动、利润构成等与税收相关的信息,处于信息占有的主动方,而税务部门作为征收方,却难以详尽掌握涉税信息,且对掌握的少量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做到完全判别,处于极其被动的位置。

4.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现有系统中纳税人数据的采集录入靠纳税人本人提供,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提供虚假数据,单纯依靠计算机本身无法识别。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员的个人能力往往决定信息管税质量。在数据的收集上,局限于个人或本局管户,全系统数据大集中下仍然存在数据壁垒,无法实施有效的税源监控机制。有些管理员存在过分依赖机上信息或完全抛开机内数据的现象,没有做到人机的充分结合。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1.优化组合应用

7.连锁专业店信息化建设途径探讨 篇七

信息化建设的成本高昂,管理难度大。据测算,IT成本占国际连锁专业店销售收入的0.3—3.1%。据估计,我国家电连锁—苏宁在软硬件上已投资2亿元。信息化建设必须是业务单位和IT部门的紧密结合,以系统与业务的匹配程度为标准,同时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适时整合、升级。目前我国除国美和苏宁为代表的家电连锁形成足够的市场规模外,其他专业连锁店处于积累发展过程中,信息建设更需采取理性而前瞻的态度,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必须适合企业发展。

一、专业连锁店信息化建设的动因

总的来说,现代专业连锁店信息化建设有四种动因:

(1)营运需求:满足前台收银—结算—配送—库存—报表功能需要。

(2)供应链建设需求:对企业而言,供应链存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初期实际停留在物流管理功能上;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现代竞争需要,必须构建信息化为载体的供应链,提高价值链延伸中的信息流的数量和速度,形成各环节企业的无缝合作。

(3) CRM(顾客关系管理)需求:利用IT收集、分析、管理和应用客户信息,维护客户关系,挖掘客户价值,提升客户服务效率,专业连锁店服务的顾客相对稳定而持久,C R M对企业竞争具有特别的意义。

(4)整体服务与解决方案的需求:完善的信息系统与业务的高度匹配,能实现零售企业差异化优势,非同行可以模仿。

营运需求是所有跨地区连锁经营管理商店必须的基本IT需求;其他需求是随着企业规模和竞争扩大,逐步发展而来。整体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对理性的企业来说就不是奢侈品或追求时髦的结果,而是可行性论证与技术开发的完美结合,而且是企业战略贯彻的重点。IT实施成功70%来源于管理,30%来源于技术因素。目前跨国零售企业和国内成规模专业连锁店已经围绕供应链和客户开发构建整体服务与解决方案。但是,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只有20-30%的企业才有实力和能力达成这一目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案例分析:某知名专业连锁店信息建设进程

某专业连锁店系国际知名的综合性专业连锁店(以下简称A企业),十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零售企业的核心能力来抓。自1999年进入我国,系统建设是循序渐进,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展开。2002年前门店数不超过10家,年销售10亿元以内,采用的是相对简单的系统,保证营运与跨地区管理需要。2002年更换为世界通用的SAP系统,功能更加强大,但对专业连锁店业务有很多不适应,主要服务于销售、库存与报表及财务结算。2005年开发库存管理平台,实现门店销售实时查询和库存定位管理。这一阶段,物流模式基本是供应商主导,门店下订单给供应商,供应商负责逐一送货,信息流与物流是单向的,供应商库存查询和对帐依靠人员与门店和总部总部一对一的沟通,效率很低,很多采购和订货环节发生的争议无法实时解决,容易激发矛盾。零供合作依赖相互的信任与承诺,供应链实际停留在物流功能。

2006年,A企业预计2010年门店达到80家,销售达到100亿。为此,企业管理联合I B M等开发完善整体服务与解决方案,解决内外沟通障碍,提高运营效率。2007年企业开始系统升级,涉及到供应链建设与业务开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 供应链管理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的A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沟通和作业的平台。

A企业门店根据需求下订单,查询到货时间和供应商库存状态;供应商通过平台浏览并下载,库存、销售及结算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平台和A企业相关业务单元进行实时沟通,提高信息交流的透明度与效率;A企业物流大仓汇总信息将定单统一下给供应商,收货后再分拨给门店,这样即可以调剂库存,也减少了供应商按门店逐一送货的负担。供应链平台不仅具备B2B平台销售和库存查询及对帐的功能,而且增加了供应商实时反馈与发票录入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围绕零售业务的展开进行了流程优化,建立了呼叫中心协助门店与供应商用好这一平台。预期经过二期建设,实现如下效益,到货准确率95%,退货率降低到6%,财务退票率降低到1%,库存周转率达到5.0。

(2) 销售循环平台,结合专业店特有的业务预约、定制、送货及相应管理服务的需求,将售前、售中、售后的顾客管理等联成一体,实施CRM (顾客关系管理) 。

C R M技术已经在金融、保险、航空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在专业连锁行业实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A企业抓住门店前台销售系统实施供应商管理项目,通过支持核心业务部门系统变革。该项目涵盖整个门店销售周期,即包括收银、客户订单制作与管理、客户信息、配送、退货和查询及促销管理,这一系统最大的特色是,实现了客户信息的全程跟踪与记录,对客户自动分类管理,为增值服务分析和开拓做好了准备。更进一步,总部和区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分享和汇总门店业务信息,及时决策、监控和调整业务部门的工作,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

(3) 整体家装商务解决项目作为A企业(中国)的一个优势,家装服务已经成为核心业务之一,2007年施工单数4万单,实现销售30亿元。然而家装业务的管理模式一直停留在半手工操作阶段,虽有SAP辅助,很多分析与统计还是要借助人工,十分不利于管理,已经妨碍了进一步发展。该项目由A企业IT同IBM一起展开,分三期完成。该项目立足于家装业务,覆盖从门店前台的业务咨询、自动报价、促销管理、合同管理、预算和结算,到后台的派单、工艺验收、售后服务、客户资金管理等整套业务流程,整体家装商务平台依托A企业家装十年来业务与管理经验,根据需求,优化流程,建立门店、区域、总部各级需要的报表,极大地革新了家装部门的业务模式、运作机制和管理手段。

上述三个项目同A企业已有的S A P系统和库存管理平台联成一体,将A企业SOP (standardoperationprocess)信息系统化,强化了统一管理,简化了具体业务流程。整体家装商务平台和销售循环平台将销售信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需求信息,供应链平台将此信息可以让供应商,让门店及家装部门共享,掌握库存和生产信息,便利供应链上下游及时组织生产、订货、送货、销售、配送,有效联动。对A企业来说,三个项目直接服务于物流与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家装等具体业务,但实际将这些业务通过互联网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双向互动,价值链内实时沟通,最终推动现代供应链和新型零供合作模式的形成,节约成本,提高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专业连锁店信息化建设途径可以得如下判断:

(1)企业信息系统是零售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才逐步展开,否则边际效益难以体现;

(2)信息系统建设将会带来零售企业管理机制与营运模式的革新变化,连锁管理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

(3)零售企业供应链必须通过信息的共享来实现;供应链的形成,零供合作才有了实现的途径;

(4)连锁专业店信息建设必须结合自身业务特性,加深业务管理的整体匹配。

到2010年,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比产品和服务创新更重要的创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有价值的商业模式都是依托于IT战略的成功实施。这一点,对专业连锁店也不例外,专业连锁点必须认真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成为企业竞争优势之一。

摘要:本文分析连锁专业店信息化建设的动因, 结合国际专业连锁店A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探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连锁专业店,信息化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孔翰宁、张维迎奥赫贝《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8.浅析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 影响

一、前言

当前信息技术已应用至各个领域。我们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发展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信息化的教育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借助可利用的一切信息资源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应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带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技术的改革,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战。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教育的信息化,主要思想是使教师与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来为教育服务,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可以熟练运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培养出信息化的人才。教师专业的信息化具有教育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教育性涉及教材的多媒体化、信息的资源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个性化、管理自动化等教育层面的特征;技术性包括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等技术性实践活动。

三、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必然要匹配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加入为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方便,有了強大信息数据库的支持,类似于合作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索式教学才有了实施的可能性。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场所,师生之间互相展示、沟通、交换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信息的交流更加顺畅,效率更高。教师也不再局限于实体课堂范围之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有帮助。

(一)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信息技术为教师带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讲座、网络课堂、远程授课等。信息技术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更具有趣味性、便捷性。

(二)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应温故知新,把握新知识,传播新知识,推动教育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工具,它更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可以自由地探讨、互动、合作、学习,在展示自己的同时还可以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助共进;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氛围更加轻松自在,信息传递也更及时。

(四)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构筑了一个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专业知识,打破了书本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接、迅速地吸收自己需要的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总之,信息技术能够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使教师随时接收最前沿的教学理论,时刻把握教育变革的脉搏。

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要取得进步,需要各方助力,共同落实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社会发展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标准,改进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的教育体系;建设数字化资源与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作用。

五、总结

信息化给教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教师的发展也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敦.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07):80-81.

[2]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9.专业信息化论文 篇九

康华德 楚什还一直把计算机视为“技术越轨”,在他眼里这是无庸置疑的真理。正是因为他,用敏感的神经捕捉到了那些枯燥的算法,才于1936年至1941年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而发明了3台程序控制计算设备,所以楚什也被称作是电子信息处理的鼻祖。越俎代庖造就的是一条金科玉律:没有信息技术,那么现代科技将无从想象。

专业 信息学是关于信息的电子处理、存储、传输的知识。计划、决策、监测、控制、塑型和分布,这就是硬件及软件系统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计算机学者们学习的是,如何造就这样一个信息系统,如何去分析和编程。现代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自在大型数据库中闪电般调阅信息的简单代数计算而始,至电话中心交换机的控制软件或者全球金融机构的管理都未必是个尽头。

学习谁要学习信息学,就必须先领会概念和方法,此外还要有动手能力DD这就是信息学:学习编程,掌握系统及各类语言。“这些必须彻底摆平,就如同木工要摆平刨子一样。”语自斯图加特大学的计算机教授沃克 克劳斯。学习开始于那些关于编程,代数,数据结构及过程的基本原则的大课和实习课,涉及到计算机制造和电路结构,描绘技术及算法。此外还有各种课程和实验,比如人们可以实例学习如何正确涉及高速公路的信息系统,或者怎样让洗衣机学会说话等等。同样教学计划上还有:数理逻辑,高等数学,电子学。顺便提一句数学:谁要是在中学里就对这科不敢奢求,最后还是再考虑一番。

学生们可以再专业学习阶段选择重点方向:是继续研究硬件软件系统呢,还是执着于基础及应用,比如数据库,软件技术,仿真,网络,可视话,并行处理,复合理论,安全技术,人类工程问题或者人工智能等等。每个大学都有各自的重点,初学者开始可能不甚了了,但在学习时会逐渐清晰。因此在基础学习阶段之后再转学也可能好处不少。为了让信息学家们更好的学有所用,他们将被要求加学第二专业,这将占这个学习内容的15%左右。比如说企业管理学,工程学科,数学,电脑语言学,医药学甚至于音乐。目前大多还是Diplom学制,但即将以学士DD硕士制取而代之。某些应用领域比如生物、媒体、医药信息学将是完全独立的专业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济信息学,一个企业管理学和信息学的化合产物。经济信息学人士可以在所有经济领域里工作:他们引入复杂的处理方法和信息系统,开辟新的领域,完善客户方案和培训员工。

成功几率 入学学生的数量完全取决于就业市场的预测。因此在风声水起的~进入德国高校学习信息学的人数为37,000人,接踵而至的大萧条使得主要是大学里的学生数量急剧减少。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字,仅仅35%的新生坚持参加了期末考试,在高专FH里倒有45%。

大学的毕业生们通常需要13个学期,尽管规定学期数为9。在FH就快多了。过长的学习时间和低下的通过率主要是来自于财政问题,但也有很多是因为错误的想象:谁要是以为信息工程学不过是兴趣爱好的编程学习的话,自然就要时间来转变观念。此外毕业论文也经常不得不延迟,因为那些自我创业的学生们正忙的团团转呢!毕业考试前就已建功立业的事屡见不鲜,计算机专家克劳斯如是说,“我们这帮人确实相当劲道!”

机遇 到还有12,000到14,000毕业生带着专业技能面临就业。被雇佣并非难事,因为IT人士中拥有大学文凭的毕竟还是紧俏的少数。尽管经济衰退在这个领域里异常严峻DD硬件制造产业缩水10%,软件产业2%,但是产业协会BITCOM对下一年度依旧抱有乐观。每一个信息技术的职位也许可以在管理,工业生产及服务部门带来2个更多的IT职位。虽然目前的失业率为5.5%,但整个业界的预测依然良好,因为信息化社会的前进趋势将不可逆转。

专家推荐 1、目标明确型。此类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从教授那里学习到知识,还要得到他们更好的咨询指导。一个顺利的学习过程是最重要的,那么请选择UNI Halle-wittenberg, UNI Luebeck, Uni Passau, Uni Saarbruecken, Uni Trier, Uni Ulm.经济信息学Uni Regensburg. 2、研究学者型。谁若是喜欢刨根问底,以求全面深入的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那么请记住RWTH Aachen, Uni Bielefeld, Uni Kaiserslauten, Uni Karlsruhe, Uni Muechen, Uni Padrborn, Uni Tuebingen. 3、实用专家型。这类学生唯求学以致用,那么FH的学习将不会被理论教条所束缚。很好的实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请到FHTW Berlin, FH Dortmund, HS Zittau.经济信息学:FH Furtwangen, FH Nordakademie Elmschorn.

10.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专业论文 篇十

1全国水库工程基本数据

由此不难看出,按照媒体公布的数据分析,尽管大型水库总数只占全国水库总数的0.6%,总库容却占全国水库总库容的77.8%。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中没有查到大型水库具体数据,根据经验分析大型水库数据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在大型水库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皆有详尽的资料,再说了,最近3年建成的大型水库也是屈指可数。总库容数据变化也不会太大。另据新京报报道汛前报道《全国4万小水库有病险占水库总数一半》,国家防总6月1号表示,目前,全国有4万多座小型水库不同程度存在病险问题。国家防总要求确保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不垮坝,一般中型和小型水库遇设计标准内洪水不垮坝。由此可见全国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何等重要。

2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由于全国水库众多,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星罗棋布来形容中国的水库状态毫不夸张。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中型水库起步较早,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从建国初期的无线电台、有线电话逐步向现代化通讯手段过渡,如今电台、有线电话、无线电话、卫星电话、互联网、报讯专线均有应用,从过去电台、电话两套报讯设施向多渠道、信息化发展。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展最快的当属三峡水库,三峡水库,是三峡水电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1个县市,淹没2个城市、11个县城、1711个村庄,其中有150多处国家级文物古迹,库区受淹没影响人口共计84.62万人,搬迁安置的人口有113万。淹没房屋总面积3479.47万平方米。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形成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在三峡水库建设过程中,对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三峡开发总公司投资建设三峡水文测报站网由90个水文(位)站组成,经过精心选址布设的水文站点,遍布三峡库区、坝区和两坝间,其中长江委有20多个测报站,经过改造后纳入了三峡梯调水文测报站网,形成了较完整的水文测报系统。并且三峡水库90个水文站均实现了自动测报,库区每一个水文站的实时水情在国家防总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都能够实时进行检测。除三峡水库以外,其它大型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也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一部分重点中型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在抓紧进行。最为令人担心的是那82634座小型水库,不要说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连正常的除险加固资金都难以保证,带病运行,管理薄弱的问题比比皆是。

3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相对靠后。管理好水库,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用水量为6213.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4168.2亿立方米,占到67%,农业仍是用水大户。分析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水利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是管理体制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大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基本上定义为集社会公益性服务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种体制已经显现出明显的弊端,总体上看,水库管理单位仍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化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理顺政事企关系,合理划分水行政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能,改革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企业的管理方式、简政放权,使水管单位和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是大势所趋。

4重防洪,抓效益,轻污染的问题非常普遍

在水利系统工作过的同志都清楚,水库管理最要紧的是防汛,一旦因为管理漏洞或者疏忽造成垮坝责任事故就得吃不了兜着走,轻则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重一点儿就得负刑事责任,蹲大狱。所以在水库管理工作中重视防洪的现象非常普遍,每到汛期,涉及水库防洪的相关领导都会小心翼翼的去做防汛工作,不敢懈怠。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一般水库,尤其是大中型水库基本上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不足要靠创造经济效期来弥补,不抓经济效益就可能发生欠薪,甚至开不足工薪问题,所以水库管理工作中,必须抓经济效益。至于水库污染不污染,水库管理者也没有这个能力去管理,去解决,再说了,一般水库都存在着流域与行政区域不能重叠,一个水库上游可能涉及几个省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市县,众多支流来水,那一条都可能存在污染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只好放任自流。

5水价偏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在全国用水总量当中,农业用水历来占有绝大部分份额。近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其中,各灌区的用水量则又占其中大约60%。灌溉是用水大户,高效利用灌溉水正是缓解我国水危机的核心措施。然而多年以来农业水价定价偏低,不仅导致用水的浪费,还造成了水库改革不配套,靠收取水费难以维持的尴尬局面。吉林省四平市二龙山水库位于东辽河上游,是以防洪、城市供水、灌溉为主,兼防涝、图片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799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7.92亿立方米。设计防洪保护面积180万亩,年灌溉供水32200万立方米。为下游梨树、双山、秦家屯、南崴子四大灌区提供灌溉用水,仅水稻种植面积达80万亩,基本上靠二龙山水库供水。计划经济时代水库员工300多人,全部属于事业编制,财政差额拨款,改革后只有少部分管理者保留事业编制,其余全部下岗,近几年连基本工资都无法保证。下游4个灌区管理局也和水库差不多,正常运营难以为继。

6结束语

11.专业信息化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精品课程 信息化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66-02

一、精品课程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

精品课程信息化,是指精品课程建设中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深化,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经营模式转变,会计行业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网上报税,网上认证,网上办理会计业务等会计信息化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当今这代学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从小在音频和视频环境下长大,再用原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去传授知识,特别是会计课程主要是一些科目、数字和报表,学生确实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这代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给学生提供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构建一个生动、多样和立体的教学资源体系,从而使会计教学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服务,进而实现教学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会计专业精品课程信息化的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中职会计专业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要抓住核心,以信息化与课程整合作为突破口,根据课程实践性强、发展迅速、会计新准则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新动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当今信息化社会,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学中应该增强学生信息搜索能力、辨析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根据培养目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以及会计电算化考证需要和技能竞赛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1)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专业知识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的特质,是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综合实训、财务管理、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其中,会计电算化尤为重要,是减轻会计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保证,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

(2)增加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与获取、办公自动化、商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汇兑、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工具使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安装与维护等。

(3)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把新的政策法规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

(4)增加“案例教学”和综合实践。综合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多媒体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组织教学内容,课前发布学习导案,布置学习任务,开展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小组合作型学习。

首先,“课堂教学”是课程的核心,包括多媒体课堂面授和课后的网上课件浏览。课堂面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深讲透,部分教学内容及扩展性的知识,则留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课件进行学习。其次,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大知识信息量,把原先很难在课堂上讲授好的内容较好地体现出来。再次,利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既要体现“教”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包含“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多媒体教学环境(资源)的设计”,选择、安排并运用各种素材、媒体,以及确定各种媒体在何时用、如何运用的问题。

(三)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考评学生的搜索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采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表现占50%,期末考核占50%。

三、我们的初步实践

(一)选好课程团队。高级讲师、注册会计师作为课程负责人,由各年龄各职业技术资格的老师相结合组成课程团队,充分发挥高级讲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同时注入年青骨干教师的活力和充分利用年青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课程团队的凝聚力、潜动力和影响力。

(二)课程准备。1.课程组教师到企业实践和挂职,随时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新动向新要求,在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信息化需要,会计电算化考证需要,和技能竞赛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并及时补充更新,例如企业营改增,国家金税三期的启动等内容,我们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中。2.注重课程资源包建设,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材,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实训指导,课堂作业,试题库,交流平台,在线测试等,经学校教务处审核后,由学校信息中心挂网发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3.学时安排上,三分之一的时间掌握知识目标,三分之一的时间利用软件进行各模块训练,达到能力目标,再三分之一的时间指导学生做企业全套账务处理,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让学生自行设计企业账套,从而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综合掌握企业的会计业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三)实践形式。1.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精品课程,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并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发布导学案和作业,作业答案等,促进学生在线学习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2.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视频,微课等,把课程的重点难点更生动地可视化地展现出来,化整为零,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并能根据个人需要,重复多次学习,个性化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微课时,还可以吸收一些信息技术较好的学生参与制作,更能符合当代学生的特点。

四、收获和体会

(一)收获。1.通过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得到了提高,同时促进了课程组教师团队合作,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教学标准化。2.在2015全区中职学生会计技能竞赛中,学校会计电算化和分岗位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两个比赛项目均获得了自治区一等奖。

(二)体会。1.在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激励、协调和保障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加大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法和模式的研究,以此带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信息技术和录播技术是维护和传播精品课程的必要条件,要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信息中心积极配合,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持,保证精品课程的录播,共享资源,维护网站,保持课程数据的更新。3.建立课程网络运行与管理机制,探索新型的网络教学和管理模式,促进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质量。4.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企业的专业技术,合作开发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平台,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新、升级和维护,提高网站维护的简易性、方便性,更便于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单从凯,赵通海.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何玉英,蔡秀勇,白安义,刘世荣,韩宗强,闻乐剑.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品牌特色建设的研究[J].经济师,2007(4)

[4]戚琳.多媒体在会计教学中应用与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

[5]郜秀菊,王晓东,杨立铭.《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时代教育,2013(19)

上一篇:地产单张背面文案下一篇:《几何画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