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女巫有感

2024-10-21

读女巫有感(共14篇)

1.读女巫有感 篇一

读《女巫》有感

盐池一小六(2)班杨 璐

有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整套书,是罗尔德·达尔的著作。我向那十几本书扫了一眼,感觉没什么兴趣。突然我看见了一本名叫《女巫》的书,觉得很有意思,便爱不释手的拿起它认真的读了起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写得都是一些恐怖故事,可是当我看完这本书一点也不觉的恐怖。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名叫查理的小男孩,听奶奶讲了一些关于女巫的故事,以及怎样识别女巫,查理一点儿不相信。有一次,他在大树上玩时,碰见了和奶奶描述的一模一样的女巫,查理心跳加速,恰好这时奶奶走了过来,把女巫给吓跑了。查理这次相信了奶奶的话。

查理放假了,奶奶准备带他去挪威过暑假,因为奶奶经常抽雪茄得了肺炎不能去。过了一段时间奶奶的病差不多好了,但是挪威太远了,没有时间去,他们只能去了伯恩默思。住在华丽的旅馆里,没什么事情可做,无聊透顶,查理心情很不愉快。他在征得奶奶的同意下,拿着自己的两只老鼠到旅馆会议室去玩。在这时进来了很多女巫,查理立即躲起来,他偷听了女巫怎样把小孩变成老鼠的药方。查理不小心被女巫发现了,女巫把查理变成了老鼠,查理并没有一点恐惧。查理在女巫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溜回奶奶房间,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最后查理还牺牲了一条尾巴,和奶奶一齐把女巫变成了老鼠,除掉了那些女巫。在这本书中,查理是一个大胆的小男孩,他遇事冷静,不慌不忙与奶奶共同除掉了天下所有的女巫。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查理那样冷静,即使他变成一只老鼠,也要坚强面对现实,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消灭女巫。

读了罗尔德·达尔写的这本书,它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2.读女巫有感 篇二

我国明代不仅造园活动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理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计成所著, 并于崇帧七年 (1634年) 刊版印行的《园冶》 (1) 一书, 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计成, 字无否, 江苏苏州吴江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 而且能诗善画, 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 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 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 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 《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 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 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 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 可归纳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 就“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 但“安亭有式, 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 如何建造, 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 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 “耸起高高三峰, 排列于前”, 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 “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 可“立半山半水之间”, “下望上是楼, 山半拟为平屋, 更上一层, 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 再现原物, 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 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 达到有机地统一, 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园林有的似山林, 有的似水乡, 有的庭院深深, 有的野味横溢, 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 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 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 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 真可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佳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 随基势高下, 体形之端正, 碍木删桠, 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 宜榭斯谢, 小妨偏径, 顿置婉转, 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 使视线越出园垣, 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绿油油的田野之趣, 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 为我所用。这样, 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随机因借, 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计成所阐述的造园理论与具体经验, 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 而且对于今天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卷一《兴造论》里, 开篇作者就提出:“世之兴造, 专主鸠匠, 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强调了“主人” (即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的重要性。其后又说:“半间一广, 自然雅称, 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 而用匠什一, 何也?园林巧於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 当要节用。”更是强调了主持造园规划设计人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计成做规划设计的过程。

计成说:“相地, 立基。”首先对项目要进行定位, 对基地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依据及设计的理念。

园基可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计成说园地只有山林地区为最好, “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但也各有偏好———“古之乐田园者, 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 选村庄之胜”, 且不同的园基有不同的情趣———“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 不第便于乐闲, 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江干湖畔, 深柳疏芦之际, 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相地”是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选择园地时,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主要考虑“因借”的因素。“倘嵌他人之胜, 有一线相通, 非为间绝, 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 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 收春无尽”。

究源, 指探究水的源头———“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水也宜合理利用, “临溪越地, 虚阁堪支;夹巷借天, 浮廊可度”, 且“架桥通隔水, 别馆堪图”, 隔水接以桥梁可以另建馆舍, 从而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察地亦包括植被。“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 荫槐挺玉成难”。

作者最后强调“相地”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先相地, 后立基。先要布置厅、堂、阁、室等屋宇的位置, 然后因地制宜, 考虑“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再后“开土堆山, 沿池驳岸”, 间杂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不但讲究“栽培得致”, 随季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曲曲一湾柳月”“遥遥十里荷风”“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而且强调了植被随季节变化的重要功用性, “一派涵秋, 重阴结夏”。

对于局部小地形的构筑, 作者提倡“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才能达到“适兴平芜眺远, 壮观乔岳瞻遥”的境界。

立基的顺序, 要按重要性。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堂”先定, 必须正中, 光线要好。“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 虚之为堂。堂者, 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 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然后可以布置“室”等起居用所。一般“书房”也比较重要, 应优先选择位置。要满足幽静、优雅、敞亮等要求, 要能激发灵感。“书房之基, 立於园林者, 无拘内外, 择偏僻处, 随便通园, 令游人莫知有此”。

沿这些重要建筑布置游“廊”, 设计观景路线及视点。“廊基未立, 地局先留, 或余屋之前后, 渐通林许。蹑山腰, 落水面, 任高低曲折, 自然断续蜿蜒, 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考虑路线时要依据景点位置, 景点位置要考虑视点及观景路线, 并互动调整。“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 “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 醉心既是”。

游廊、亭、榭、花径构成了游园的路线与节点。“花间隐榭, 水际安亭”, 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 “斯园林而得致者”。但“亭安有式, 基立无凭”, 选地立基并无准则, “惟榭只隐花间, 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 非歌濯足”。说到游廊,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 “斯寤园之‘篆云也’”。

厅、堂、书房等建筑应考虑窗的位置, 确定对景。“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池塘倒影, 拟入鲛宫”,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 按时架屋。房廊蜒蜿, 楼阁崔巍, 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同时设计园林构图布局, 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构图中, 作者始终强调造园要追求画的意境。“园说”篇中提道:“窗牖无拘, 随宜合用;栏杆信画, 因境而成。”在“村庄地”中作者描绘:“桃李成蹊, 楼台入画。”在“掇山”中作者又重申:“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从而最终达到“景到随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景观专项设计是对于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的阶段, 与施工紧密结合, 如屋宇的做法 (包括门楼、厅、堂、斋、室、书房、亭、台、楼、阁、榭、轩、卷、广、廊等) 、花径做法 (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 还包括具体的很多花样) 、装折做法 (栏杆、屏门、仰尘、风窗等装饰物件) 、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还有一些诸如匾额、对联、题词等由文人游园时有感而发完成, 如红楼梦大观园题词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 最有价值的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怎么做。规划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作者以中国古典诗画为底蕴, 以实践为基础,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 影响远及海外。本文旨在对其造园精髓思想加以提炼, 力图变换一种视角, 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将其加以剖析、引申, 希望有益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园冶》,精髓,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5月第2版.

[2][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3.读《菜汤》有感 篇三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4.读《女巫》有感 篇四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小女巫》的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一百二十七岁的小女巫因为偷偷地参加了大女巫的布克劳山舞会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于是,她决定以后像女巫首领要求的那样做一个好女巫。小女巫勤勤恳恳地做了很多惩恶扬善的好事,可是这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因为,在女巫们看来,做好事的女巫是坏女巫……最后,布克劳山舞会的篝火烧起来了,可它点燃的却是小女巫用自己的智慧和魔法聚来的女巫们的扫帚和魔法书,小女巫和她的乌鸦伙伴围着篝火尽情地跳舞。

当我读到小女巫说我一定要做个好女巫时,我想对她说:“小女巫,你真善良,还坚持不懈地为人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我要向你学习。”

《小女巫》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随时帮助有困难的人们,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我们不能向书中的大女巫们那样只做坏事,不做好事哦!

5.读《女巫》有感 篇五

每读一次,他总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带给我温暖,带给我悸动,带给我力量……

书中有几个短篇小说作者不同,有跟我年龄相仿的学生,有的则是文笔较为成熟的写作爱好者。不一样的年龄层,不一样的身份的人所带来的作品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

读青涩的青春故事,有如四月的风,清爽怡人;读温暖的成长故事,犹如六月的光,暖意绵绵;读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如八月的蝉,饶有趣味;读励志的校园故事,有如一月的太阳,给人希望。

直至读完后的几天,有些故事还余韵悠长,让我念念不忘。我想让我着迷的,是作者的字字玑珠?是情节的跌宕起伏?是插图的美轮美奂?我想,都是吧。

有人说,人,要么读书,要么就去旅行。我不知道从何时起爱上了读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一场无与伦比的旅行,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天生的傻孩子》里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央,看不到别人的步伐和境地,总爱犯偏颇的错误,多可惜。

面对不理自己的昔日闺密,《叛变的乔依依》中说∶即使与她擦肩而过,也不去打扰她,若她心情好对我们微笑时,我们就言归于好吧。

6.读女巫有感 篇六

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我”和姥姥一起在英国海边度假与女巫作战的有趣故事。故事描述生动逼真、幽默诙谐,有时让人感到紧张担心,有时令人感到惊险,有时还会让人感到好笑……

主人公是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他在车祸中失去了爸爸妈妈,和姥姥一同住在挪威的老房子里。姥姥经常给他讲述女巫伤害孩子的事情以及如何练就火眼金睛来识别各种各样的女巫。开学了,小男孩来到英国读书,这是一个女巫隐藏比较多的国家。在花园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女巫!姥姥教给他的识别知识让他及时逃离了危险!

暑假里姥姥得了严重的肺炎,他们去英国南部海边的一家高级旅馆疗养度假,于是开始了最奇特的旅程……小男孩在旅馆里训练小白鼠时,随乱跑的小白鼠意外来到了女巫们聚会的会议厅,听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女巫们正在商量对付小孩子的办法,研制出“86号慢性变鼠药”,准备把全世界的小孩都变成小老鼠!女巫们发现了小男孩,毫不客气地把他变成了小老鼠!虽然成了老鼠,但小男孩毫不畏惧,历经艰辛,协助奶奶拿到了变鼠药,想方设法洒到女巫们晚餐喝的汤里,把女巫们全部变成了老鼠!所有参加聚会的女巫都被消灭了!

小男孩再也变不回小孩了,只能当一只可爱的会说话的小老鼠,而姥姥也已经有八十六岁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决心去消灭全世界所有的女巫!

7.读《教育小语》有感 篇七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指出:要做一个“现代人”, 一方面不要忘本, 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一方面要应用欧美的科学, 要有驾驭自然的本领, 一扫从前那种靠天吃饭、信赖命运的行为, 换上一副创造新天地的气魄, 这才能有办法。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 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到相当的教育, 能够和衷共济, 努力为国家负责, 国基一定稳固。

杰斐逊《反对愚昧无知运动》一书中说:“除了教育外, 任何东西都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和幸福。”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国家富强在于开启民智, 人的发展取决于教育。国家的强大, 人民的幸福与教书育人密切联系。一个国家, 少年强则国家强, 少年兴则国家兴。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普通的教育者, 我深感肩上担负的重任。要真正地与孩子很好地相处, 你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孩子喜欢具体的东西, 不能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什么东西, 以生活化的形式出现, 其效果总是令人满意的。就如:

一、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前研学单

学生毕竟是孩子, 更多的是喜欢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东西, 或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我们都是数学老师, 我们都经历过布置预习作业, 该做的会做, 不做的还是不做, 甚至久了, 都不做了的情况。不怪学生的不完成, 而是我们的作业真的提起不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我的课前研学单虽也有知识性的东西, 但是我更多的是将知识结合到生活中去, 提高课前研学单的趣味性和神秘性, 激起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比如本学期, 我在教学负数的时候, 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 就在研学单中提出:“今天的温度是多少?我记得去年6月份时是20°C, 它们区别在哪?能分别说出它们的意义么?”还有, “一个朋友, 最近买房, 钱不够, 找银行贷款了20万, 于是其他朋友都叫他“负二贷”, 这是什么意思?”等等。这比让学生预习了解什么是负数, 负数的意义等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比如教学简算时, 我会提供我的购物清单, 让学生通过笔算, 找出最好的计算方法, 研究简算的技巧, 也让他们知道简算在生活中如何使用。

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是无限的, 得力于家长和网络, 在得到我所想让他们知道的知识同时, 他们给我的意外却也是巨大的, 尤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二、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前研学单的设计, 我会根据工作日与节假日进行设计, 工作日的设计偏于理论和研讨, 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了解, 而节假日的研学单我更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在这个时段, 我会布置很少的理论作业用于巩固知识, 将大部分作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教学表面积的时候, 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认为太简单了。在假期我就布置任务, 让同学们去测量学校的门卫室, 我们要刷门卫室的里面。结果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直接 (长×宽+长×高+宽×高) ×2算的, 有算五个面的, 有减去门窗的, 甚至有人考虑到房檐的等等。在课堂上, 各小组就开始争论谁对谁错, 一个一个发言, 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不足, 找到最合理的。当最后的结果出来时, 我知道是我上场的时候来, 所以在作出结论前, 我告诉他们,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有的时候是生活的理想化结果, 不要以为我们学了知识, 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谦虚谨慎,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 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学懂了。

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用心, 只要我们善于了解孩子, 只要我们善于关注他们的需求, 引起他们思考, 就都能上得让他们所喜欢, 上得富有美感, 上得带有生活的启迪。

8.读鲁迅《立论》有感 篇八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9.读《女巫》有感作文 篇九

读《女巫》有感作文

读《女巫》有感・・    江宁实小三(六)班  袁菁菁     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女巫》。我可高兴了。   《女巫》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罗尔德-达尔。他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兰达夫。这本书曾三度获得“爱伦-坡文学奖”、“世界奇幻文学大会奖”。   《女巫》这本书很有趣。主要讲了姥姥告诉“我”英国的女巫很多,而且是全国最坏的女巫。然后又告诉“我”怎样识别女巫。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来到了女巫们开会的地方,结果被女巫们用86号配方慢性变鼠药变成了老鼠。最后“我”又把86号配方慢性变鼠药倒进了女巫们的饭碗里,让所有的女巫都变成了老鼠。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当我读到“我”碰见女巫时,我觉得也在害怕的发抖。当我读到“我”被女巫便成了老鼠时,我也觉得害怕、绝望。仿佛自己真的变成了老鼠似的。当我读到“我”打败了女巫时,我心里无比的.激动和高兴,我真为小作者的成功感到高兴呢!    读了这本书,是我知道了世界上真的有女巫。我还知道了如何识别女巫:女巫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戴着手套,只有睡觉时才不戴。女巫的鼻孔比较大,外面有一层粉红色。她的口水是蓝色的,和蓝墨水一样,都可以写字了。还有,女巫比较厉害,如果有一个小孩住在女巫的对面,女巫就会用大鼻孔把他她闻出来。女巫闻小孩的味道就像狗屎的味道。还有,不要以为你洗澡洗干净了女巫就闻不出来你了。告诉你,你越干净,女巫闻出你来就越臭,如果你长时间不洗澡,你越脏,女巫就越难把你闻出来。    我建议大家都去读这本书。

10.读《女巫》有感作文800字 篇十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每当想起这句话,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女巫》中的小男孩打败女巫大王的情景。

在这本著名的奇幻文学小说《女巫》里,主要描述了一个小男孩的父母去世了之后,便到挪威跟着他的姥姥一起生活。暑假来到了,他们一起去一个著名的海滨城市度假,小男孩却偶然遇到了残忍的英国女巫大王和女巫们,而且,还被她们变成了老鼠。但是,那个小男孩最终靠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消灭了英国所有恶毒的女巫们。。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甚多,虽然故事中的小男孩虽然被女巫大王变成了老鼠,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此事难过,他很坚强。而且,他还担心别的小朋友会像他一样变成老鼠,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勇斗女巫大王,最终取得了成功。我不禁为故事中的小男孩那颗勇敢而乐观的心所感动,难道这不是我们值得的好榜样吗?其实,困难的敌人就是懦弱,懦弱的人只要一遇到困难,就会像一只乌龟一样把头紧紧地缩进龟壳里面去,不敢出来。

想到这里,我有些愧窘。上次,学校要竞选大队委,四到六年级,每个班选两个人先参加初赛,一共是18人,然后,剩下10人,再参加决赛,我很荣幸被选上了,但是,我竟然连初赛都没过,更不要提决赛了。为了这件事情,我哭了一个晚上,虽然这件事情已经是上个学期的事情了,但是,现在我还是耿耿于怀,一想起来,就想哭。但是,这点小小的.挫折和《女巫》中的“我”相比又算是什么呢?我只不过是遭遇了一点点的失败,就成了这样,以后该怎么面对我的人生道路呢?我要克服困难,争取在下一次的竞选大队委中取得胜利!

还有一次,学校六一儿童节要搞节目,要选几个主持人,那时候我才2年级,但也去参加了,我们先拿到一张演讲稿练习,然后,再去一个一个讲给老师听,等老师都看完我们的表现后,老师和我说:“对不起,你还是下次再当主持人吧,你看这里的哥哥姐姐大部分都是高大威猛的,而你却是小巧玲珑,下次吧。”这句话就像一颗钉子,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伤疤,但我没有哭,我要努力,争取下一次能当上六一儿童节的主持人!

11.读《示儿》有感 篇十一

爱国诗人陆游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热切盼望着收复失地。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告诫自己的儿子:“我本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到来时,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读完这首诗,其他爱国诗词又在耳畔响起,深深地震撼着我: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林升的《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焦虑……

想着这些爱国诗词,我的脑海中又闪现出一个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苏武牧羊十九载不辱使命,郑成功带领军民浴血奋战收复台湾,王二小将日寇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这些诗词、人物激励着我们,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真本领,将来保卫我们的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12.读《江村经济》有感 篇十二

《江村经济》通过一个村庄的全面描述, 从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在当时环境下中国江南乡村的生存、发展及幻灭的历程。全书共分十六章。纵观全书内容, 可划分为四部分:第一步部分是第一章, 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 也是对内容的总括。本部分内容虽然不多, 但语言凝炼易懂, 观点鲜明, 意蕴深邃。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并且确信, 中国在即将遭到日本全面侵略的时刻, 中国“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 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定“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第二部分是第二章, 本章从地理、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调研的内容, 并指出调研的原因, 尤其看重经济的原因, 因为“开玄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由此作者认识到“在中国, 工业的发展问题更有其实际意义, 但至今没有任何人在全面了解农村社会组织的同时, 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句话说明在中国农村乡村工业的重要性和它存在的必要性, 研究它将具有重大意义。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至第十五章, 分别从家庭关系 (第三四章) 、邻里关系 (第五六章) 、生存方式 (第七至十三章) 等几个方面, 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 作者根据上文所述, 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农村的根本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 “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 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纵观中国历史, 除去北宋中期发生农民起义外, 几乎所有农民起义都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 鲜明地印证了作者观察问题的睿智眼光和深刻洞察力。如果没有共产党用先进的理论改造这些“饥饿”的人们, 在当时的环境下, 中国革命成功的机率极小。虽然, 作者不是一个革命者, 但以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并且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寄托在“有能力的科学家和政治家”身上。

作者在《江村经济》中虽以叙事为重, 但考查其深层含义, 不难看出作者的独运匠心, 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置于字里行间。

1.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

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 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 由于气候适宜, 水源充足, 自然条件优越, 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 因此, 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 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 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 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的说法, 从当时农村看来, 中国是农工业大国, 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 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论

《江村经济》主要从农村乡土经济的崩溃上进行了分析, 乡土经济的崩溃激化了“传统里早就潜伏着土地问题”, 这是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 而是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土工业上”, 且“地主并没有丧失它收地租的权利……相反的, 因为西洋舶来品的刺激, 更提高了他们的享受, 消费增加, 依赖于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松”, 这就加剧了乡土工业的崩溃, 沉重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 于是, “佃户们眼里的收租者却变了, 成了来要他最后一颗谷的催命鬼。”可见, 乡土经济的崩溃是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

3.对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壮大的认识

作者认为:“如果人民不能支付不断增加的利息地租和捐税, 它不仅将遭受高利贷者和收租人税吏的威胁和虐待, 而且还会受到监禁和法律制裁。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 农民起义便发生了。也许就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华北的‘红枪会’, 华中的共产党运动。如果《西行漫记》的作者是正确的话, 驱使成百万农民进行英勇的长征, 其主要动力不是别的, 而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费老从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 初步得出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和壮大的原因, 尽管缺乏全面和本质的分析, 也丝毫不影响作者认识和判断问题的可贵之处。

4.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

一般认为, 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 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 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在这个村里, 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 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 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 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费老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了外来因素挤压了中国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导致中国乡土工业的衰退,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

5.为中国农村走出困境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虽然,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具体使用“两步走”一词, 但结合上下文, 作者却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两步走”的战略思想。第一步是社会再组织问题。作者同样主张“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的“改革是必要的, 也是紧迫的, 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 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 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在这里可引申为对国家进行重组的问题, 有了这个前提, 才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进行工业发展。第二步是恢复农村企业, 发展中国式工业。作者把前者看成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 而后者对前者的有效组织和发展壮大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作者把当时“合作社”的实验看成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将对“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江村经济》一书的以上特点, 可看出作者对现实社会认识是何等深刻、独到, 即使今天看来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 作者对有些观点缺乏进一步论证或认识问题带有片面性。对此,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发展模式点到为止, 缺乏进一步理论总结及论证。作者在书中提出, 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虽然, 作者用大量篇幅从事实上分析了开弦弓村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并没有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分析与论证, 据有不明确性、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后来, 作者又经过12年的考察、分析和总结, 才于1948年所写的《乡土重建》中, 对此问题作了明确的界定和论证, “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 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可是, 传统的工业并不集中在都市里, 而分散在无数的乡村里, 所以是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是传统的地主们收取产量一般的地租, 并不引起农民的反抗。”至此, 作者鲜明地提出了农村经济结构模式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这种观点, 当时并不为某些同行所理解、承认和接受, 但等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 乡镇企业不同时代对乡土经济的不同称呼) 在农村雨后春笋地出现, 并不断发展、壮大,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这时许多人才认识到乡土经济的威力和潜力, 也才认识到费老的真知灼见。第二, 阶级矛盾根源分析具有偏颇性。作者在分析阶级矛盾的根源时, 主要从乡村工业的崩溃上探讨, 并指出崩溃的原因是“完全由于西方工业扩展的缘故”。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偏颇性, 我们知道, 任何事物的最终变化都是由内因所引起, 外因仅仅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当时, 西方社会经过几次技术革命, 工业飞速发展, 国家日益强盛而中国执政者昏庸无能, 不思进取, 盲目排外, 致使国家愈来愈落后。再加上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最后是新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 这样两者中一升一降, 一强一弱, 在那“强权即公理”的国际社会中, 列强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自然加重了国家的贫穷与落后。但是, 当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并没有因西方的更加强大而把我们挤垮。可见, 只有如此, 外国的强大不但不是坏事, 反而能为我所用。

河北有一句民谚“种地交上粮, 活像自在王”, 此句谚语说明中国旧时国家管理模式是“无为而治”, 城市对农村的管理与约束相对较弱, 即像毛泽东说的“中国农村能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那么, 在《江村经济》一书中, 在实践上也鲜明地表现出中央政府及中心城市急欲摆脱中国旧有的管理模式。文中写道:“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 但事实上……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在这里, 作者透漏出一个信息, 即国民政府也进行过种种改革, 欲在农村“试图建立起强有力的抽取农村资源的基层组织体系”, 满足日益增大的国家开支, 但在当时环境中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几千年来惯有的管理模式, 凭国民党的党政力量无法撼动它的根基。

除此之外, 作者之所以有这部专著问世, 其直接原因在于费老家姊费达生在开弦弓村帮助农民建立了合作丝厂, 这是中国当时实业救国、科技下乡的典型事例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表明了中国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看到中国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他们认为, 消除这种隔阂, 必须进行一场改良运动, 早在1919年, 孙中山就建议, 在工人、农民中促进合作企业。对此进行躬身实践的教育上有陶行知的教育下乡, 经济上有费达生与其师的科技下乡。另外, 粱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对理论的实践在解决农村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勾勒了一幅农村新社会的蓝图。有了这些运动, 就能实现农村城市有效连接, 最终拯救中国, 走中国化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从中国整体上探讨国家的出路。费老在书中提出:改变乡村工业的困境, 必须实现技术下乡。对此, 费老追求了一生, 改革开放后, 相继提出株洲模式、温州模式等, 就是先前理想实现的结果。

当然,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江村经济》也有一点遗憾, 即散文化的写法折扣了理论价值, 未能使著作理论性表征化和系统化, 需要作者及读者进行解读, 才能知晓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所在。在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上, 多数学科起源和兴盛于西方, 原因就是他们的著作观点鲜明, 体系完整。中国古代各学科也有丰富的理论, 但却没有影响力, 原因在于理论大多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 必须经人注解方使人明白。比如, 《江村经济》这部著作“是对一个样本进行微观分析”, 企图通过“局部”揭示“中国绝大多数……村子……居于共同的过程”。对此, 作者仅是点到而已, 没有结合自己的大量调查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后来, 弗里德曼由于受此书的影响和提示而构建出“微观社会学”概念, 后经弗思 (他与费老都是马林诺夫斯基德弟子) 的发扬光大, 成了一大理论体系。为什么作者未能建构出这一理论框架, 其机会让西方“夺”去了呢?我相信, 如果中国历史上的理论家也像西方那样善于逻辑分析和归纳, 善于总结理论, 那么这个功劳一定是费老提出而非西方人了。列宁说过一句话:“真理, 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走的一小步, 真理也就变成了谬误。”笔者给其改变一下则是:中国的理论, 哪怕是再向前迈一小步, 我们在理论建构上就不会做“跟屁虫”了。

这部著作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今人好好学习和研究, 我就现实中论文写作再谈一下看法。

《江村经济》一书被作者的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并说“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 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其导师从本国的立场和学术的角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 有两点值得学习, 一是文风朴实。作者无论叙事说理都极力避免那种晦涩、拗口的语句, 皆以简明流畅的语句写出, 叙事言简意赅, 说理明白易懂, 即使没有高深知识的人, 也能看懂。二是引用不多。今天的一些学者在著书立说时, 大肆引用原文, 如果把这些原文抽掉, 原有的内容所剩无几。而《江村经济》作为博士论文基本无引文, 不但没有受到批判, 反而受到其师的高度赞扬。原因何在?用费老的话说就是他把它当成了历史来写, 意思就是费老是用自己的“心”去写的, 而现代人则是用“手”去写的,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东西”了。

总之, 本文在归纳《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特点上, 提出了作者在书中暗含的寓意, 以此为基础, 把它与其他观点作了简要比较分析, 得出作者探讨理论工作的同时, 更加注重现实的发展, 尽管某些观点存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但仍能做到实践中探讨问题, 问题来自于实践, 这对当今某些知识分子投机取巧、空话连篇、浑水摸鱼提出警醒, 并希望产生中国本身的大理论家。《江村经济》一书仅仅是一个引子,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即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去注解它, 结合我们的创造, 建构出中国自己的上乘理论。

摘要:《江村经济》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用英文根据实地调查所写的一篇博士论文。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通过对江南小村开弦弓村的描述, 阐明了乡村经济存在的状态、发展模式及崩溃衰败的根源, 并指出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方法与出路。本文结合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 运用比较的方法, 重新对《江村经济》一书的部分观点进行了归纳和阐释, 除说明本书的一些观点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外, 对作者某些偏颇性的观点做出了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重新归纳和界定本书的部分观点, 例如, 农村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乡村经济两步走战略, 等等。

关键词:农村,乡土经济,江村经济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1.22-238.

[2]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 1994, (10) .

[3]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上海出版社, 1948.82-84.

13.读香草女巫后感200字作文 篇十三

我喜欢看书,特别是以前看的《香草女巫》我最喜欢,《香草女巫》的作者是瑞士的艾弗琳娜??哈斯勒。

书上写的是一个名叫香草的女巫的故事,香草女巫住在森林里的一栋古里古怪的小房子里,她的.房子离学校特别远,每天凌晨三点,正是别人好梦方甜的时间,她就要跋山涉水去学校了,不过香草很聪明,她用金泼罗老师教她的咒语,变出了一只奇怪的蝌蚪龙,蝌蚪龙的身体有缺陷,香草原来不喜欢它,后来蝌蚪龙用自己的智慧弄来了一把红扫帚,跟香草一起飞到了人间学校,遇到了一个名叫瑞诺的男孩,他希望自己变的更加强大,香草满足了他的愿望。在此期间,香草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挫折,但她都利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14.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篇十四

关键词:我,真我,虔诚,爱,交往,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关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生命降临时,天地其实只是生了一个一个的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的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生物最高进化体的人,常被认为最具有灵性的。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源于汉人传统的占卜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2.本性,本原,自然;3.同“身”,4.真实。[5]

“我”字拆开“手”“戈”,即手持战戈的人。“手”“戈”(从侧面看出人都是自私的,而从根本上看其实都是本能)。古人释义“我”: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战士,这种解读其实从某中意义上揭示了“我”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某班级有一个自制的班级守则名叫《真我公约》,内容大概如下:“一、分清真我与彼我,战胜假我,表现真我。真我善良、勇敢、积极...假我邪恶、消极、虚伪……;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制止别人做自我伤害的事;三、对家庭、集体对国家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四、善待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6]据网上报道称该班级自实行这样一个《真我公约》后很多“坏学生”开始变好了,大多学生也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个《真我公约》里面的“真我”实质就是人性本善的我,既要内部为善也要外部为善.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人与天以及他人的一些关系是在实践中依靠完满的道德来实现的,而完满的道德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所谓的“成人”即成“真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真我”实现的着眼点便是“成德”。

二.于教育促“真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其言,教育的独特魅力即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独有而珍稀的“真我”。[7]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8]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凡是想促成学生发现并实现“真我”就必须具备这三点核心要素:虔诚与向往,爱与尊重,自由交往。

1.虔诚与向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而这份难能可贵的虔诚之心多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灵性和信仰。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被理解。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仿佛就是一种“劝学者”的角色,甚至很多老师以此为标杆,变成了一位让孩子反感的教师。家长也是如此,总希望对孩子严厉些,以为让孩子有个“怕”字,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而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9]教育促“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便是接受“真”教育。

2.爱与尊重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同时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从而阻碍了爱的交流。[10]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而这其中的桎梏都可以用爱与尊重来一一化解。[11]“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而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2]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活在爱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爱也带来了教育中必有的尊重。教育中的爱与尊重是师生走向彼此、实现成全的关键所在。

3.交往与自由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首先通过孤独与交往的关系说明“`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12]他认为,个人的孤独状况、个人的独特个性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的,孤独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以生成和消解,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孤独。另外,“自由”也是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从“可能生存”及其交往共同体中阐明自由,“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13]在此意义上,所谓“自由”,就是人通过真诚的相互交往实现其为真正的人。存在即与人共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本问题。而真正具有理想意义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即一个“爱的斗争”的过程,是一场斗争中争取自己和别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人性的全部自私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并得到控制和消失。该斗争实际上是一个人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它认识到:“只有他人有意成为他自身我才能成为我自身;除非他自由我才能自由,在交往中我感到我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负责……”[13]由此,教育不过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知识的传授、生命的体悟、道德的行动、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自由地生成,教育的信仰是虔敬,教育的方式是开放而有爱,教育的评价是多元,这样,每一个被教育者便能获得自我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原创的人,可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盗版的人或者“伪我”,甚至从未实现或发现过“真我”,或许太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然而,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当个人怀着虔诚进入存有爱与尊重的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的时候,他狭小的存在也就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当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变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0][11][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3.1-3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450/8142818.html

[7]申惠滨,于爱国.真我公约[J].当代教育科学,2008,20:54.

[8]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9]李思远.本真教育让学生成为真人[J].成功(教育),2013,01:242.

上一篇:股东贷款下一篇:商家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