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一体化平台(精选8篇)
1.社会保障一体化平台 篇一
XX县平台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省厅部署,我县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于今年4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全县所有财政性资金、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平台一体化系统实施概况
为推进平台一体化系统建设,我局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的平台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业务组和技术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切实搞好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二是加强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协调部门配合,和谐推进系统实施。三是排查更新硬件,规范完善网络,确保信息系统硬件、软件正常运行。四是规范财务扎账,及时完成新老系统数据切换。从而保障平台一体化系统在4月份全面上线运行。
我县平台一体化系统上线单位XXX个,涵盖目前所有预算拨款单位(包括乡镇学校和乡镇卫生院),资金包括预算内、预算外、政府性基金、义务教育专项、卫生院事业收费、单位往来资金等,实现了财政资金全覆盖和财政拨款单位全覆盖。随后又探索把“乡财县管”资金纳入平台进行实拨方式管理,在5月份财政总预算账务核算软件正式启用。截止到七月底,通过一体化平台下达指标1735笔,资金10.38亿;直接支付4291笔,资金9.21亿;乡财县管业务81笔,资金0.13亿。
(二)非税系统接入并实现对乡镇的延伸管理
为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提高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县于7月份实施非税收入系统接入一体化平台和向乡镇延伸的工程。局党组高度 重视,认真组织局直机关和乡镇财政所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要求在全县范围实现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严格规定各乡镇非税收入从8月1日起,一律就地缴入当地邮储银行或信用合作社,全部实现乡镇非税收入通过非税信息系统自动汇缴县级非税收入专户,实现非税收入全过程监督。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7月20日财政局召开乡镇财政所长和财政结算员、征收单位会计培训会,相关业务股室和软件工程师对参会业务人员进行了业务讲解和上机培训,确保每个业务人员都能听得懂、会操作。截至8月12日,乡镇财政通过平台汇缴非税收入23笔,资金81.6万元。至此,彻底改变了以前乡镇财政非税收入由征收单位缴入乡财“结算专户”,再由财政所划转到县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方式,减少了缴库中间环节和资金在途时间,我县平台一体化实现了财政性资金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有机地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为财政业务提供科学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我县财政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工资统发
为全面完成省财政关于平台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要求,我县正在积极实施工资统发系统。经过与软件公司的认真沟通以及财政局内部股室的充分讨论,我县已基本确定“预算单位上报人员工资信息,预算股核对人员工资并录入工资指标,支付中心核对人员工资并审核确认单位的工资支付申请,打印直接支付凭证,银行打卡发放到人”运行模式,实现统发单位到财政、工资数据到银行全部系统自动交换。目前正在进行基础数据整理,系统将于9月份正式上线运行。
2.社会保障一体化平台 篇二
关键词:配电信息一体化平台,GIS (地理信息系统) ,县级电网
0 引言
随着电力改革力度的加大, 电力生产正在由以安全运行为中心转变为以面向用户、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中的管理机制将由分散型向集约化转变。这对电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为GIS平台下的生产管理系统真正在现代电力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
巩义市供电公司作为全国一流供电企业, 对农电生产管理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 人员素质、设备运行方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为了进一步实现精益化管理, 2011年4月, 巩义市供电公司与上海能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安装调试了能电组件化电力地理信息软件, 并经验收正式投运。经过一年的运行, 该系统设计合理, 运行稳定可靠。
1 系统目标
(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图表输出功能, 可以直接打印地图、统计报表、各类数据等。
(2) 实现可分层控制图纸、无级缩放、支持漫游、直接选择定位等功能。
(3) 具备完善的测量工具, 现场勘查数据, 进行线路杆塔等设备的初步设计, 并可直接进行线路设备迁移与相关计算等, 实现线路辅助设计与设备档案修改。
(4) 具有线路的方位或区域分析判断功能, 为用户提供可靠的辅助决策, 综合统计分析, 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依据, 并把可视化技术和移动办公技术纳入GIS系统的总体设计范围。
(5) 地图精度高, 能实现矢量放大缩小, 地图能分层显示山川、水系、道路、建筑物、行政区域等。开发的系统具有地图功能, 可实现电子地图的查询、定位、分层、输出, 同时实现电力线路的图形输出;系统具有设备管理功能, 可以显示出地图上任一设备的台帐信息, 并能选定区域或线路进行统计;系统具有完善的审核机制, 地图上的设备需经录入、初审、复审才能对外发布, 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6) 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 通过SCADA、配网自动化系统接口可以查询出地图上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通过生产系统接口可以将巡线中发现的缺陷传递到生产系统中;通过营销系统接口可以在GIS系统中查询用户变压器的信息;通过95598系统接口可以让座席员查询到线路走向及实时停电状况;通过远抄系统接口可以查询到现场电压、电流、表码以及用户电量等信息实时信息;以及抄表历史数据;通过车辆定位跟踪系统调试接口可以在平台上实时显示车辆位置, 在故障抢修过程中, 方便指挥故障附近抢修车辆快速到达故障现场;通过无功优化系统接口可以读取系统设备、负荷、用户等信息, 供无功优化系统运用和计算, 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2 系统研究的创新点
2.1 卫星航片数据叠加
系统中已经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地形数据, 但考虑到地形数据的真实感问题, 将卫星航片数据与MAP-INFO地形数据进行叠加。叠加后的GIS系统能够更清晰反映出线路周围的地形情况, 真正做到系统使用人员足不出户就可知道线路及相应的电力设施周边的地形情况。
2.2 城区线路三维仿真模拟
将巩义市1∶1000道路框架图与线路数据进行融合, 形成巩义市城区线路三维仿真模拟系统, 并对电业局及东区新电业局大楼进行建模。工作人员只要坐到电脑前, 就可以对巩义市城区线路有一个很直观的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三维仿真模拟在电力系统中的综合运用, 在整个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尚属首例。
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主站部分 (主站之综合业务、主站之指挥平台、主站之地图编辑、主站之通讯服务、数据后台) 、手持PDA终端、车载终端。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3.2 基本组成
地理信息系统由地图管理、设备管理、报表生成、系统集成接口等几部分组成。
3.3 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化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整个软件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 (C/S) 和浏览器/服务器 (B/S) 结合的应用方式, 其中信息查询和分析主要采用C/S方式, 数据更新主要采用B/S方式, 数据库采用Oracle 10G。地图实现地图图层矢量化,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显示不同的图层, 进行个性化设置和模板定制, 以及不同比例尺的放大和缩小。
地理信息系统将图形和数据库相结合, 来描述和管理各种电网电力设备的参数属性以及电网内的运行控制信息, 实现400V及以上电网设备的管理, 主要应用有设备管理系统、用电管理系统、规划设计系统。
3.4 系统功能
3.4.1 制图功能 (AM)
(1) 配电设备走向分布图。系统将10k V设备 (架空线、单杆、电缆、配电变压器、开闭所) 、10k V柱上开关 (包括配电开关, 刀闸) 、变电所分层, 形成配电设备走向分布图。
(2) 高压线路走向分布图。系统将220k V架空线路、杆塔、电缆, 110k V架空线路、杆塔、电缆和35k V架空线路、杆塔、电缆及变电所分层, 生成线路走向分布图。
(3) 变电所一次接线图, 即变电所设备分布图, 包括母线、主变压器、断路器、刀闸、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抗器。
(4) 图形转入及输出 (DXF格式) , 详细功能包括:数据库数据修改, 图形跟着改变;可以绘制任意范围、任意级别的图形;在图形上可以进行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支持用户自由定义数据项、查询、报表等功能;可以查询符合一定条件的对象的分布情况 (如1990年投运的50k VA的变压器) ;可以根据任意的查询结果定位图形对象;感知鼠标动作, 如提示, 图形拖拽, 图形缩放等;属性查看编辑窗口, 实现对配网图形元素的数据、属性的查看和修改;支持打印输出或绘图输出, 也可实现转储为可交换格式 (AUTOCAD格式) 输出、BMP格式输出;支持手工搭建线路, 所有对象的属性在图形上都可以直接修改, 系统自动记录修改, 并可以随时保存到数据库。
(5) 生成线路地理走径图。根据地图背景、线路空间位置和跨越信息, 自动生成线路地理走径图。
(6) 自动生成线路单线图。系统提供生成线路单线图功能, 将按照地理走向的线路自动转换成横平竖直的逻辑关系图形, 生成时自动对图形进行优化布局。可以在此图中查看设备基本信息。生成的图形一般不需要人工调整, 但也提供了调整功能, 图形可以直接打印, 也可以转化成AUTOCAD格式, 进行简单的编辑, 就可以做成自己想要的格式或样式。
(7) 生成线路沿线截面图。根据线路杆塔档距、杆型、杆高, 自身地图中的海拔高度等, 自动建立配电线路沿线截面图。海拔高度可以从地图中提取也可以用GPS采集所得。但由于目前GPS本身技术限制, GPS采集的海拔误差较大, 一般建议提供具有海拔信息的矢量化地图, 线路的海拔信息从地图中提取。
(8) 生成条图。根据线路台帐信息和电网拓扑结构, 自动生成线路条图, 图文并茂地表现线路的基础资料信息和线路连接结构信息。
3.4.2 设备管理
(1) 设备台帐管理。
利用原有的GIS数据, 系统提供方便的设备分类管理功能, 以树状的拓扑结构对电网设备进行清晰的层次划分, 将所有的电力设施设备分为站类、线类、节点类、设备类、测量装置及其它。
设备管理模块主要对设备的台帐、安装地点、电气位置进行管理, 可对这些内容进行查询、统计、操作、报表输出成册等。
在GIS中, 由于设备信息以图形为载体, 所以管理的设备种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而设备管理系统没有设备种类的限制。
管理的设备类型多少根据电力公司实际需要来设定, 主要包括在GIS已经存在的设备种类, 如变电设备的主变、断路器、刀闸、避雷器、母线、TA、TV等, 按变电站和单元分类分级;配电线路设备, 杆塔、导线、配变、开关、闸刀等, 按变电站、线路划分级别;输电杆塔、线路等, 按照线路划分级别。可以将电力公司现有的二次设备按照用户提供的台帐格式分类, 必要时加以改造, 按变电站、单元以设备树的方式分级分类进行管理。如有必要, 也可以将低压数据如表箱、用户等信息在此系统中管理, 由于此部分数据从用电系统中来, 所以显示信息仅局限于用电系统中已有信息。
(2) 设备运行状态管理。
对设备设置停运、运行等状态, 用户可以对节点设备进行启运、停运、拆除、启用拆除设备、新建、报废、查询等操作。系统支持设备的查询统计功能, 查询结果生成报表, 可转至Excel中显示、打印, 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格式进行定制, 但应对一些不符合计算机处理要求的报表进行改造。
(3) 系统管理, 包括:统一权限身份认证;安全记录;历史记录。
(4) 系统集成, 包括:调度SCADA系统与GIS的集成;生产管理系统与GIS的集成;营销信息系统与GIS的集成;95598系统与GIS的集成;远抄系统与GIS的集成;配网自动化系统与GIS的集成;车载定位跟踪系统与GIS的集成;无功优化系统与GIS的集成。
(5) 配网运行监视管理。
供电范围分析显示:利用系统的连接关系查询工具可对某一电力设备、设施的供电范围进行分析、显示;并统计其供电设备。
故障及停电区域分析显示:利用系统的连接关系查询工具可对某一故障、停电设备所引起的停电区域进行分析、显示;并统计停电区域的所有电力设备、设施。
供电电源分析:利用系统的连接关系查询工具可对某一电力设备、设施的供电电源进行分析、显示;并统计其供电电源设备、线路。
(6) 配网计划停电管理。
停电计划管理:由检修、安装单位提出停电申请, 调度管理部门制订停电计划, 由管理部门对停电计划进行审批。
停电范围分析、显示和停电用户电话通知:对停电信息进行网络拓扑分析, 结合用电营业和负荷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 得到停电范围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 对设备和用户的停电时间、停电的用户数、停电损失等信息进行管理, 并为配电系统其它的分析程序提供重要的数据。
停电管理:根据停电计划, 由检修人员、调度人员和运行人员开出工作票和操作票, 对工作票和操作票进行流程管理, 并对其进行校核, 以指导安全生产。
4 系统特点
(1) 高可用性和安全性。
在整个系统设计中, 建立有应用级、操作系统级、数据库级等多级安全认证体系, 保证只有相关用户才能访问相关资源, 进行有关操作。
(2) 先进性: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 开发周期短;采用长事务处理技术;采用流程重组技术。
(3) 可扩充性。
在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数据源的差异性, 采用面向多种数据源的数据交换层技术, 随着平台版本的升级, 系统也将随之升级。
(4) 标准化。
在系统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严格遵从:制定各种对象的统一代码和结构, 确定各级共享数据库目录、内容和结构;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制定软件的总体框架和结构;系统生成的各种报表符合国家电网公司、河南省电力公司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系统软件总体结构、数据流程标准化。
(5) 稳定性和可靠性。
5 应用效果
(1) 通过以GIS为平台的生产系统整合, 降低了数据维护量, 减少了维护成本、消除了系统间数据不统一性, 提升了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电力信息化水平, 从而整体提高了供电局的生产效益。
(2) 随着信息一体化平台在巩义供电公司投入运营, 95598、生产、营销、抢修车辆管理及调度SCADA等信息实现在局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展现, 全局范围内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
6 结语
3.一体化平台是关键 篇三
面对挑战,尤其是如今制造企业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可利用性和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等方面,因此传统的数据管理软件显得力不从心,它们虽然可以形成相对有效的保护机制,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诸如成本较高、操作繁琐、难以按需扩展、对运维人员的要求很高等。同时,硬件故障、操作错误、软件缺陷、电脑病毒、骇客攻击、设备被盗及自然灾难等原因,也都使得数据丢失的隐患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所以,拥有一套良好的企业数据管理策略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的“最佳拍档”
制造业的应用软件十分复杂,基本上可概括为产品设计/研发(CAD、CAM、CAE等)、企业管理(ERP、CRM等)、协同办公(OA和Emafl等)三大类。这三大类系统各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管理对象、不同的管理需求。这些需求包括数据保护、数据长期保存、系统快速恢复、数据容灾备份、数据检索和法规遵从等。为了解决以上需求,需采用以下多种数据管理解决方案:文档全方位管理;数据库全方位管理;邮件全方位管理;灾难备份;分公司集中管理等。
这些数据管理是全方位的,需要把数据复制、数据快照、数据备份,恢复、数据归档等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同时,由于数据所存放的设备也各不相同,有磁盘、磁带、光盘和云存储等,这就要求数据管理平台必须能实现对多种存储的读写访问。最理想的方案是,在一个一体化的管理平台上来实现这些数据管理功能,并能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CommVauIt打造制造业完美数据管理方案
对此,CommVault给出了答案。它把数据保护、归档、复制、资源管理和搜索这些功能模块利用同一套源代码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确保这些功能模块能共享单一平台和相同的服务功能,从而大大简化了访问寻找信息的过程,获得极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效率,真正实现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对于制造行业来说,ERP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和核心竞争力的有利保障。制造企业的ERP系统数据量大、增长快、结构复杂、备份窗口长,这些特点会导致存储容量大、存储费用高、系统性能低、备份失败可能性大等问题。CommVault数据库全方位管理方案针对不同数据的特点,拥有分析&归档、快速恢复保护、常规备份、异地灾备、内容索引和恢复数据等多种管理策略。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全部或其中几种策略,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困扰数据库系统管理的RPO/RTO、数据安全等难题。
同时,对于ERP、MRP11等关键的数据系统,CommVault还提供了应急处理机制。一旦生产数据库出现问题,可以立即启动应急数据库,从而使系统停顿的时间降低到最小。
此外,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往往拥有众多分公司,地域分布广泛,面临的难题是各个分公司都需要配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而且总公司数据中心无法了解每个分公司的数据备份等情况,从而无法实现整个公司的资源共享。对此,CommVault也为分公司的集中管理提供了一体化的管理平台,只需要一套数据管理系统就能实现对所有分公司数据中心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做带来的好处包括:整个系统只需要在总部配备1~2个备份专业人员,能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操作;能随时知道每个分公司数据备份,恢复情况、实时状态、历史数据、发展趋势;轻松实现备份介质的异地保存,总部数据中心作为分公司的灾难备份中心;充分实现数据中心间资源共享;设备共享,管理共享,从而令分公司面临的数据管理挑战迎刃而解。
如今,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信息化项目所带来的收益,更加注重系统的实用性以及可利用性。CommVault一体化平台为公司中各种异构的应用平台和异构的存储环境实现了统一的数据管理,只要一个平台就全面提供数据备份、数据归档、复制、快照、内容检索、异地灾备和法规遵从等大量功能,为加速制造业一体化数据管理加油助力。
Datcent串口集中管理方案
4.社会保障一体化平台 篇四
余姚农村商业银行 黄建文 徐杰
摘要:余姚农商银行于2013年在业务网络环境下实践了服务器虚拟化及数据级同城容灾系统,全面为余姚农信核心业务系统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撑平台,提升了业务连续性。随着近期企业私有云领域超融合一体化平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解决传统虚拟化模式存储架构投资大、故障集中等问题基础上,支持了横向节点无限扩展的升级技术。因此,本行在2016年4月份顺利完成超融合一体化平台测试基础上,5月份顺利实施了办公环境下服务器的超融合一体化平台部署。本文记录了本平台的部署情况,并对传统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和超融合一体化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金融科技;超融合;虚拟化;私有云 正文:
余姚农商银行于2013年在业务网络环境下实践了服务器虚拟化及数据级容灾系统,采用传统虚拟化模式。考虑到传统虚拟化模式需要采购价格高昂的EMC 5500磁盘阵列,15K SAS硬盘,整个虚拟化解决方案的成本较高。而且,如果不同步实施数据级容灾系统,虚拟化项目就会存在一个存储设备的单点故障问题。还有,随着业务的发展,数据量的增大,系统的扩展成本也较大,需要购臵同档次EMC 5500磁盘阵列柜。因此,本行科技部门在综合权衡原传统虚拟化技术和超融合一体化技术基础上,通过4月份的反复测试,最终决定在本行办公环境下选用超融合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并于5月份完成了该平台的上线部署实施。
一、超融合一体化平台解决方案介绍
超融合计算存储平台是一种融合型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它将服务器和存储层整合于单一的集成设备。这种数据中心构件模块可一次添加一个节点,进行线性和无缝的横向扩展。该解决方案采用的分布式存储软件技术与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大规模的云基础设施相同,既保证了集中存储的优势,又能够实现大规模的扩展。如下图所示:
二、超融合一体化平台方案部署情况
本次方案主要采用VMware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软件将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内存资源以及本地服务器硬盘进行整合。所有计算存储节点通过博科万兆网络交换机,并在超融合一体化环境中,对所有的数据保存三份完整的数据,实现系统高可用、数据不丢失、设备高整合率。
超融合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功能模块包含:VMware vSphere虚拟化软件、VMware vCenter虚拟化管理软件、VMware vSAN分布式存储软件、Veeam虚拟化备份软件、云科私有云管理软件。计算及存储节点共配臵3个节点,每个节点配臵如下:配臵2*E5-2640V2的CPU,256G内存,7*900G的SAS硬盘,4* 1TB 7200转SATA硬盘;1*FLASH卡:Memblaze P4 C750 800G。
由于VMware vSphere虚拟化软件及 vCenter虚拟化管理软件和传统的服务器虚拟化软件相同,所以本文就不进行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下VMware vSAN分布式存储软件、Veeam虚拟化备份软件、云科私有云管理软件。
(一)VMware vSAN分布式存储软件
VMware vSAN分布式存储软件是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基本组件,可对存储资源进行抽象化处理,以支持存储的池化、复制和按需分发。这使存储层与虚拟化计算层非常相似:都具有聚合、灵活、高效和弹性扩展的特点。它们的优势也如出一辙:全面降低了存储基础架构的成本和复杂性。为了确保数据的可用性,VSAN采用了分布式RAID(将数据的多份副本分布在集群中的不同的计算存储节点上),确保在发生个别磁盘、个别主机或网络时绝不丢数据。管理者可透过图形管理界面,设定允许的故障数目,来决定多少个节点或磁盘失效后,VSAN仍能维持数据完整。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本行虚拟化系统的建设成本 ——通过购买相对廉价的行业标准计算硬件来扩大其存储计算资源。利用固态磁盘和硬盘作为虚拟机的共享存储,可获得高性能、内臵的恢复能力和动态可扩展性。
(二)Veeam虚拟化备份软件
本次计算存储节点每个节点配臵了4块1TB的硬盘,主要用于Veeam备份软件备份的存储介质。Veeam虚拟化备份软件为超融合一体化平台提供系统及数据的备份容灾,提供对重要系统近CDP的数据保护能力。Veeam虚拟化备份软件提供了快速、灵活且可靠地恢复虚拟化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功能,使超融合一体化设备具备本地数据保护能力。通过Veeam管理中心程序,可以实时看到备份系统的告警信息,方便管理员实时查看系统健康状态。
(三)云科私有云管理软件
私有云管理软件为超融合一体化系统提供服务管理,服务自动化,资源和服务保证等功能,私有云管理软件支持多种异构x86物理机,交换机和存储的接入和监控,并且支持以模板方式提供物理设备的批量接入。云管理软件以虚拟机的形式部署。主要包含一下特点:全面兼容Vmware vSphere及vSAN环境, 支持多张Vmware虚拟化云平台的接入和管理;支持资源的统一分配。可根据不同组织对计算,存储、络规模、及权限控制策略,上次不同的虚拟资源池并相互隔离;服务自动化部署及资源统一维护和监控。
三、超融合一体化平台方案优势
(一)聚合存储与计算
分布式存储软件不受基础架构限制,可与混合服务器品牌、操作系统(物理和虚拟)以 及存储介质类型(HDD、SSD 和 PCIe 闪存卡)同时使用。
超融合基础架构将存储和计算资源聚合至单层体系结构中,以聚合容量和性能并简化管理。
(二)线性可扩展
超融合基础架构经设计可大规模扩展,可从三节点扩展至数千节点。与大多数传 统计算和存储系统不同,随着节点数量的增长,吞吐量和IOPS也会同时增长。随着部署的增长,性能也呈线性扩展。一旦有相关需求,即可通过模块化方式添加更多存储和计算资源。由于存储和计算资源同步增长,它们之间可以保持平衡。于是,计算和存储的增长总是与应用程序需求自动保持一致。
(三)具有弹性的存储
使用超融合基础架构,一旦有相关需求,即可增加或减少容量和计算。系统会自动 “动态” 重新平衡数据,且不会造成宕机。添加和删除可以较小增量或较大增量进行。无需因互操作性限制而进行容量规划或复杂的重新配臵,因而可降低复杂性和成本。
(四)数据保护和恢复能力
使用超融合基础架构,不存在单点故障。超融合基础架构通过跨多个存储设备和服务器对随机切片和分布的“数据区块” 进行双拷贝网状镜像提供数据保护和恢复能力。如果发生服务器宕机或存储宕机,底层会自动重建故障数据块并重新平衡数据以实现群集的自我修复。存储宕机和服务器宕机将可被容忍,并将被自动处理,而无需中断系统的总体运行。IT管理员可根据系统性能目标和应用程序优先级监视和限制数据重建。
(五)磁盘IO加速
超融合一体化设备提供智能缓存功能,该可以利用服务器的内存或者服务器本地的闪存设备作为IO 缓存层,来对底层的低速存储介质进行 IO 加速。通过采用该功能,只需配臵少量的闪存设备或者分配部分服务器的内存,即可缩短数据存储介质的延迟并提高吞吐量,从而大幅提升应用程序的性能。
(六)简单的管理和监视
借助 Virtual SAN,可在 vSphere Web Client 这个紧密集成的单一界面轻松管理存储以及计算和网络连接。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档文件备份问题
目前本行超融合一体化平台每个应用系统虚拟机的实时运行文件存放三份,分别放在三个节点服务器7*900G的SAS硬盘存储中。每个应用归档文件备份存放在4* 1TB 7200转SATA硬盘存储中,但因平台更多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因此目前三个节点服务器4* 1TB 7200转SATA硬盘存储只能分成三组,分别使用,而不能作为一个整体集中共享使用。
(二)产品国产化问题
本行超融合一体化平台在国产化自主可控技术产品使用上,服务器、万兆光纤交换机等硬件使用了国产化的HP服务器和博科交换机。而在虚拟化软件选择时,更多考虑前年业务环境虚拟化改造时采用Vmware虚拟化软件产品,而且该软件这几年使用较为稳定性和后续技术支持维护力度较大,因此没有考虑像华为FusionSphere等国产化软件。
五、结语
鉴于目前本行办公网环境服务器数量较大,购买时间不一,参数配臵参差不齐、型号紊乱,系统和数据虽然采取了适当的本地硬盘冗余等安全措施,但50%的服务器其使用年限已经超过省联社规定淘汰年限(5年),存在很大信息安全缺陷,可靠性较低,数据风险较大。为保障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本行科技部门在2016年5月初顺利完成了办公环境下服务器的超融合一体化平台部署。截止目前,各项系统运行正常。
5.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篇五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及城市化迅速崛起,使大批没有社会保障基金,尤其是社会保险基金积累的农村居民在转变为城镇居民后给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平衡点,构建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的经办管理能力。
关键词:社会保障 城乡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环节,是应对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可以更好地借助政府的力量,在完成风险有效分散和损失分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稳定,在最大范围内通过社会保障达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一、城乡一体化是一种高级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涵义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的是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实质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实践证明,只要加快社会保障发展步伐,全力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使我国外向型与内需型经济之间的结构更趋合理,有效降低外部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发展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根本。只有在一个好的保障制度下,民生才有全面发展的可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老利润最大化,克扣职工工资,损害职工利益等都是不科学的发展理念。因此,必须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中的非就业年龄段群体、困难特殊群体和低收人群体的社会保障是一体化工程的关键。社会保障一体化不是各险种基金之间的相互挤占,而是需要财政的投入,既需要加大公共财政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中的投入比重,也需要建立统一的制度。
4.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有助于缓解保险基金压力。所谓社会保险基金,是指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和再就业基金。建立城乡居民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对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好的稳定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主要侧重于城镇,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存在许多盲点,迫切需要加以改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分割状态,并由此造成一系列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瓶颈: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项目不一致。近年来,为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农民进城务工的潮流,我国许多地区在尝试建立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2.经济瓶颈: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一致。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相对缓慢。城乡之问贫富悬殊的现实使得农民无法承担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义务,因此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较大的困难。
3.体制瓶颈:社保体系与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不一致。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保障自身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系统,它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应根据科学合理的原则对社会保障进行合理分工,合理配置资源,确定不同部门的职责范围。
总之,决定社会保障的水平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应当保持在个恰当的位置,不能过于超前,也不能过于滞后,更不能按照主观意志办事。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当前许多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结余较多,主要是参保人数的扩大,支付的高峰尚未到来,政府不能因基金结余而削弱财政性社保投入。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缺口、老龄化社会逼近、补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等,财政的投入无可替代。
三、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向城市社会保障的过渡,建立以社会公正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全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1.找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结合点。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可以更有效地助推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社会保障支出结构,除对城乡低保、特困、重残等特殊群体倾斜外,扩大对低收入困难就业群体、城乡无收入老年人的保障范围,提高他们的保障水平;要建立社会保障财政预算长效机制,细化到每一个险种、每一个项目,并进行正常化、规范化运作;要科学处理好待遇水平与财政投入的关系,顾及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工资、最低工资标准与险种之间的档位差。
2.构建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首先,在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整合成一种养老制度、两种参保方式、不同缴费标准和资金来源的新模式。一种制度:以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框架。两种参保方式:以单位方式集体参保的,缴费工资与费率按地区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不分单位性质和城乡区域。以个人方式参保的,要设计不同层次的缴费标准和财政补贴办法。其次,在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整合成一种医保制度、两种参保方式、不同层次的缴费选择和报支待遇档位、不同的资金来源。一种制度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框架,统一“三险”方面的信息资源,根据现行的医疗保障平均水平,统一设计缴费标准和报支待遇档位,统一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两种参保方式:以用人单位集中参保和以个体缴费方式单独参保。原农村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全部融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建立全民医保制度。
6.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篇六
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中国社会保障的前提:城乡二元分割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2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入的70%。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经济二元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经费,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仅占全国保障费的11%。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水平且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女职工生育保险,都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而在广大的农村,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不足2.4%。这种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
(二)中国社会保障的基础:“土地保障”
广大乡村农民的经济收入无一定保障,主要依当年的农业收成好坏而定,农业收入几乎成为农民的唯一经济来源,土地亦成为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最后依托。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农业大国,“靠天吃饭,靠土地为生”是农民数千年来世代相袭的传统,从这个意义而言,土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在农村的全面贯彻落实,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大二公”的农村经济格局,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感。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龙头的改革为农民铺就一条通向富裕的大道,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多元化生产经营方式构筑了农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显示,我国农户生产性纯收入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非农业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17.0%上升到1992年的43.2%,农业收入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80年的83.0%降至1992年的56.8%。<1>可见,尽管农民的非农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农业收入目前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靠土地谋生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理性选择。
(三)中国社会保障的实现机制:农村青壮年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或通过特定的社会流动渠道定居城市或进城打工,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青壮年的城市化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农村青壮年的城市化使城市的扶养者与被扶养者比例减小,城市社会保障中的大量空账也因此而变得充实起来,从而保证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可以说,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城市化时刻在优化或者说在延缓城市人口结构上的老龄化速度,正如外来人员对超级村庄经济的发展造成负担轻于国有企业形成优势一样。<2>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有土地作最后的保障,加之农村基本保障水平极低,城市化后的农村青壮年,只需少量的经济扶助就可以实现自己农村亲属的基本保障,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后的农村青壮年对农村亲属的扶助主要在于他们加强了这部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正是借助于这种城乡保障水平上的差别与农村广泛存在的“土地保障”,城市化后的青壮年,支持或者说延缓着城市老龄化进程,即通过城市统一的群体或者说集体的转移支付方式——城市社会保障系统,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非正式的个体间的亲友馈赠方式支持着部分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运行。显然,这种方式的运行,是由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化、农村社会保障的低水平共同决定的。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总体上来看,农村为其城市化的青壮年提供了抚养、教育等相关费用,即在这些城市化的青壮年的身上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而这些人在城市化以后,借助于城乡差别,实际上给农村所做出的是不对称的回报。换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是由农村投资,而同时由城市和农村共同来收益,甚至是城市收益大于农村。所以,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源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村资源凝结成人力资本的形式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城市化这一机制,使城市化的青壮年在支持城市社会保障运行的同时,也支持了农村基本保障的运行。
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障碍之一:不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保障,是社会(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等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应履行的确保社会成员生活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3>。而社会保险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层次,一般由疾病、生育、工伤、残障、失业、老年和死亡等保险项目组成,其中老年、疾病及失业等项目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各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但不论社会保障的项目与内容有多在的差异,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的弱者及潜在的弱者。
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从社会阶层结构上来看,主要是一个从金字塔型向纺锤型转变的过程。所谓金字塔型社会阶层结构是指社会的上、中、下三个阶层的成员从上至下逐渐增多的一种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而纺锤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指社会的同样三个阶层的成员中,中层的成员多,而其它两个阶层的成员比较少的一种阶层结构。目前,单从城市或农村内部的阶层结构上看,二者都呈现出一种纺锤型的结构,但从整个社会即城乡一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因为我们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将金字塔型社会的上、中、下阶层的比例定为1﹕2﹕3,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推进得很快,但社会的下层阶层(主要是农业劳动者)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到我国人口的城市化率仍然只28%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被城乡壁垒人为地向后拖着,<4>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下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运用理想类型法,将金字塔型阶层结构与纺锤型阶层结构作为社会阶层结构两极上的两种极端类型,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仍然是更靠近金字塔型结构这样一种状态。
从上面对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可以看出,既存的与潜在的社会弱者是社会保障的核心,而社会的下层成员由于其比较低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成为社会弱者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所依靠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物质方面以转移支付为手段实现的社会成员间的再分配,简单地说就是上、中层社会成员对下层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一种扶助。显然,在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中,有能力提供扶助的社会成员是社会的上、中阶层,接受扶助的成员是社会的下层成员,这样,社会的扶助比率为3(1+2)﹕3,即1﹕1的比例,显然,这样的扶助比例过高,不可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一体化保障,即使勉强实现,其保障的水平也不可能很高,起不到保障的作用。
因此,如果我们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使社会的阶层结构转化为类似于高福利国家的纺锤型结构,即中间大、两头小的服从正态分布的结构,我们将其上、中、下三个阶层的比例理想化为1﹕2﹕1(一般情况下,这些国家的中间阶层的比例远远大于2),显然,这种社会结构的社会扶助比例为3(1+2)﹕1或更大,所以这种扶助比例是社会的上、中层成员可以接受的。
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的国家的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发达国家是一种存在一个巨大的中等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这是学术界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发达国家的保障水平较高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话,即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进行考察的话,那么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智利,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其社会保障建设得非常完善,社会成员接受政府救济的贫困线的水平比较高,是每天收少于4美元就可以领取政府救济金,即一个人如果1个月的收入少于120美元,就可以领取政府救济金。<5>在如此高的保障水平下,墨西哥、智利政府却没有感到有多么的吃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阶层结构的影响。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阶层结构已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仍以墨西哥、智利为例,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仅为总人口的20%,而且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比较快。<6>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改善我们的社会阶层结构,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的障碍之二:不合理的城乡人口比例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工业国,农民(Farmer)明显比城市普通居民(普通雇员、工人)拥有更多的财产。一般来说,农户不但拥有他们耕种的全部或部分土地,而且拥有相当可观的牲畜和农业机械,并且这些财产是可以随时变现的。
而在现阶段的中国,由于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导致的城乡居民在缴纳保费上的差别是实现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真正障碍已是学术界和社会各实际工作部门不言的共识,只有农民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得到不断提高,并和城市居民达到真正的平等,农民才有实力参与现代社会保障事业,所享受的保障待遇也才能和城市居民达到公平,可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产品收入,因此,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最终落实于能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农民就能真正提高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异,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只能是空谈。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些学者建议借鉴日本的经验,宜采取继续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护农民的收入得到不断的提高。<8>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单方面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除了人为地增加了计划性排斥市场以外(这对于一个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国家来说,其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只能增加政府的负担,其可行性非常低,即便可行,由于广大农民群体的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农产品的保护价格不可能与市场价格有太大的差距,因而达不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决定农产品价格高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为的计划性,因此我们需要从市场本身中去寻找其根本原因,下面我们从市场机制本身,即农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来分析决定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原因。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产品的市场供给大于其社会需求的话,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不可能非常理想,这是因为由于存在多家生产者,且相互之间处于一种竞争状态,这就决定了购买者的主动权,其有充分的讨价还价的余地,而卖方则明显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也即市场中的交换双方并不是处于对等的地位上,因此,农产品价格的相对偏低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同样根据市场原理,这多家生产者中必然有些生产者由于利润的下降甚至亏损而不得不退出市场之外,从而调节供求状况,使之达到供求的平衡而不至于使某一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但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却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这一规则来运行,因为农业生产是农民唯一的生产手段和生产目的,农民们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商品可以生产,因而市场对其作出生产决定并不起多大的作用,即使是亏损也要生产,这一状况是普遍的,这就更加剧了买方的心理预期和压低农产品价格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不可能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即使人为地提高了其价格,在这种市场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持久,最终还是会被压低下来,更何况我们的城乡人口比例相差悬殊。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决定农民不能增收的决定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农产品价格偏低又是由不合理的农业、非农业从业人口结构决定的,这一不合理的结构主要表现在城乡人口的比例上,因此,不改变城乡人口的比例,要实现农民增收进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只能是不现实的,只有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达到一个适当的比例,从根本上改善农产品的供求状况,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绝对、相对上的提高。这种决定关系我们可简单概括成如下表格:
城市化的阶段与农产品供求比例
城市化阶段城乡人口比例农产品供求比例
早期小大
中期中中
晚期大小
7.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研究 篇七
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以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作为基础, 克服了时间障碍和地域障碍, 使得多个学科领域的设计者能够对产品进行协同设计。机电一体化具有全球性。用CAX软件, 在基于UML、PDM技术, 虚拟现实样机构建的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 以进行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
1 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的构架
它是由一个基于PDM服务器与其它完成不同任务设计的工作站群, 通过网络连接的方式, 再经过企业网关和设计部门网关分布连接进入内部网。各个工作站群在该平台上进行数据交流, 保障能有效完成协同设计。
1.1 PDM数据管理
PDM是一类协助管理产品研发过程和数据管理工具, 该系统能跟踪数据, 可以对数据库记录、图文档案、位子档案等数据进行管理和规划, 它的具体工作有:CAD文件、工程分析、产品形态管理、规格、几何模型、产品软件元件、索引目录控制、有关文件和项目规划等。基于WEB项目级PDM是企业管理的最优工具和最有效的办法, 是企业文化与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PDM大体分为两大类, “企业级PDM”和“项目级PDM”, 根据规模大小、开放程度、功能差别和系统差别等进行划分。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随意组合成任意形态的数据交流平台。本文主要讲述“项目级PDM”的具体内容。
基于B/S的PDM是运用了浏览器技术, 相对传统基于C/S体系结构来说, 它对系统的维护、安装、修改提供了便利性, 而且解决了不同应用服务、不同网络环境、不同机种的联机服务问题。基于WEB项目级的PDM在处理数据在服务器上进行, 减小客户机负载量。客户机主要有浏览器即可在PDM上进行数据交流, 使得升级和维护方便化, 选择性更广泛、成本相对更小, 适用于多学科领域的设计者进行互交。如在一个设计团队里, 设计者各自使用系统不一, 在基于B/S的PDM不会出现互交问题。
1.2 工作站群
按照设计者专业不同, 对工作站群进行划分, 在同一个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中, 有数量不等的负责各自设计任务的工作站群。如需要设计一台有关电气的新产品, 如下:
设计管理在协同设计中完成进度控制、协调设计矛盾、审查设计工作, 作为单独的中作站群存在于机电一体化的协同设计平台中。
文档维护和处理工作站群, 它对设计产品所生成的文档进行维护和整理。
电子电气工作站群, 它负责对硬件设计, 在工作站群中的职能可分为电气系统设计、PCB设计和电路原理设计。它的任务是完成设计产品的制定功能所需设备进行设计。该工作站群一般是由EDA软件构建而成。根据提交给PDM的设计流程和产品方案, 负责PCB的人员按照产品设计流程和方案通过PCB进行设计, 再将设计数据提交PDM。这样电子电气工作站群就完成任务了。
软件设计的工作站群, 它的任务是通过从PDM上获取的设计数据, 包括设备硬件、设计方案、流程等各项数据来进行特定的控制软件设计。最后又将设计数据提交给PDM。
如此, 各个部门对有关产品的设计数据通过PDM进行互交, 以达到最后的设计目的。
2 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的具体运作
2.1 概念设计和语言运用
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的工作过程, 是由设计方案、设计、评估、样机制作和后期五个部分组成, 开发新产品首先要制定产品的设计方案, 需要有能够使沟通无障碍的语言进行交流, 一般情况使用UML建模语言, 这套语言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在进行方案和流程设计时, 所有设计者可以得到良好的沟通以及协同。与此同时, 每位设计者制作任务书, 并且放在PDM系统给其他设计者提供参考。运用UML所建设的设计方案和流程可以通过PDM系统, 整个过程就是产品的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产品设计的重中之重, 决定着产品的创新性, 据资料显示, 概念设计决定了产品72%的成本。
2.2 具体设计
在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下的所有设计者通过概念设计, 进行样机设计, 在相互协作的作用下, 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 PDM会跟随工作站群设计所产生的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展示给所有设计者, 设计者会根据数据来进行自己负责设计的调整或与其他设计者进行沟通协调, 以达到全部如一体的效果。
2.3 后期处理
在样机设计后, 最后阶段是进行文档处理, 例如说明书、各项单据等。各个工作群组的设计者需要总结他们所设计产品的设计过程, 将有用的一部分数据存档在PDM中, 为将来使用打下基础, 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
3 结束语
机电一体产品设计对设计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机电一体化协同平台的使用趋向成熟, 随着现今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 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在此基础上也会随之进行修整和研发。机电一体化的实用性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更强的提升。
摘要:为提高机电一体化在多学科设计人员的协同设计效率, 运用CAX软件, 在基于WEB项目级UML, PDM技术和虚拟样机技术构建机电一体化的协同设计平台。以满足机电一体化的协同设计。本文探究了构成协同设计平台完成各项设计的工作站群和基于WEB项目级的PDM, 以及这个平台的运营方式。测试表明, 该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满足多专业多学科领域的设计团队协同设计工作, 大步提高设计效率, 提升设计产品的创新性。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基于WEB项目级的PDM
参考文献
[1]徐海卫, 曾潇.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10.
[2]宋政君, 黄克正, 杨志宏等.协同概念设计中的版本管理[J].机电一体化, 2004.
[3]李爱平, 黄祥明, 徐立云等.网络化制造平台的参数化协同设计系统研究[J].机电一体化, 2009.
8.数据管理青睐一体化平台 篇八
数据激增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各种事务和交互所产生的数据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服务器、网络、机器、传感器、摄像头以及其他无数设备正在连续不断地捕获和生成数据,这是推升存储开支的主要因素。据IDC预测,2012至2017年期间,亚太地区(不含日本)在大数据存储上的开支将以42%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提升。这一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满足法规遵从以及不可预见的要求和未来分析的需要。
一般来说,企业的数据会分布在多个地点,除了本地外,还可能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孤岛和第三方数据中心以及高度虚拟化的环境中,从而增加了数据管理的复杂性。因此,IDC建议企业,首先要制订一项有效的数据管理战略,并优化存储层,确保数据安全。企业应当考虑使用一个灵活、可扩展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用以自动保护、恢复和归档数据,并对内外部IT资产实施基于策略的管理。
此次由CommVault委托IDC所做的报告是基于对500多名来自中国、韩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新加坡等亚太国家的IT高管的调研,受访者涉及金融服务、电信、零售与批发、能源与公用事业等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在500多名受访者中有100位来自中国,正如CommVault亚太区资深市场总监Daniel CF Ng所说,这一调查与中国市场息息相关。通过调查,IDC发现,中国的IT管理者们在对数据和商业分析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行动上已落后于亚太区同行;同时,中国企业在保护数据、灾备恢复的具体行动上也明显滞后于亚太区。因此,IDC提出了数据中心的十大高效战略,包括虚拟化、现场合理化及整合、运营最佳实践、自动化工具和软件、数据中心重新设计、应用合理化、模块化数据中心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规划、基于Rack的电源和冷却系统改造、架构和技术革新。
推进智能数据管理
IDC调研发现,数据管理目前依然是企业面临的一大困扰,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大数据加剧了因数据量增加而导致的备份窗口不断缩小、备份周期越来越长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有关数据的价值以及所有数据是否应被平等对待(即确定应该保留/放弃哪些数据、在何处存储数据)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亚太地区的企业将数据迁移至云端,因此,将更多地使用虚拟化和云端存储解决方案。IDC认为,这些解决方案应具有以下特征:端到端保护,数据应该得到保护,而且备份/恢复服务应同时支持虚拟化和云端的数据以及物理服务器上的数据;访问,应确保对重要数据资产的访问,无论它们的位置、规模和类型,数据访问应能服务于不断增多的用户,并满足日益提升的移动性要求;性能,应用性能和备份时间可能受到影响;对数据资产的控制,数据存放位置是企业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活跃度较高和较低的数据提供保护至关重要。
CIO对数据管理的重要性非常清楚,在IDC的调查中,对于“数据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问题,“能够管理和保护任何类型的数据”(41%)以及“一个允许用户通过一体化平台保护、管理和访问所有数据的端到端解决方案”(38%)成为被选择最多的项。CommVault中国区技术总监蔡报永对此表示,采用统一平台是CIO们普遍的需求,“大家希望打破原来传统的分离独立式的管理模式,采用单一的平台,并对所有的数据类型用单一的平台来管理,这样企业才能很好地预测未来数据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可以方便访问到想要访问的数据。”
那么采用统一平台的优势是什么?CIO们的答案依次是能够提升存储与网络优化水平,并节省成本;能够更好地防止数据丢失和泄漏;能够提高灾难恢复的效率和可靠性。对此,蔡报永介绍了一个中国用户的案例。一汽大众的信息系统中数据类型非常复杂,有结构化、非结构化、文件类型甚至设计文件等各种各样数据,传统的办法是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解决不同的数据和问题,使系统非常复杂。后来,他们采用了CommVault的Simpana平台后,整个数据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并使成本下降。“这不难理解,原来需要投资多套软件硬件,而现在只需要一套,并且对于数据的维护管理是全自动化的,不需要额外的人工参与。”蔡报永说。
调研结果(中国)
·26%的企业管理着50TB以上的数据;39%的企业预测,其数据将在2014年增长20%~50%。
·数据分布在不同的地点,58%的数据存储在本地数据库(比亚太区平均值高26%),28%的数据存储在本地数据中心,11%的数据存储在本地的多个站点(比亚太地区的平均值低)。
·中国企业存储在PC和其他终端设备中的数据比亚太区任何国家的企业都要多。
调研结果(亚太区)
·72%的受访者将数据的指数增长和复杂性视为最大的数据管理挑战。
·70%的高管表示,如果数据丢失,他们的财务或运营业务将受损最大。
·亚太区的所有企业目前捕获84%的交易数据,但仅有效分析了其中的73%。
【社会保障一体化平台】推荐阅读:
社会保障服务现状07-18
我国社会保障政策07-31
社会保障不完善09-05
社会保障的职能09-30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10-27
社会保障专业书目11-11
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08-13
2社会保障法10-26
社会保障理论—读书报告06-29
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