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登黄鹤楼作文

2024-07-06

关于登黄鹤楼作文(通用10篇)

1.关于登黄鹤楼作文 篇一

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凌》,诗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登黄鹤楼作文

。意思就是: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了孟浩然,阳春三月他顺流东下去往扬州……。

今天,我登上高高的黄鹤楼。黄鹤楼建在湖北省武汉市。它一共有五层,很高很高,它有40个棱角,从下往上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鹤楼”一个大金匾,很气派,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爬到第三层,从楼上往下看,人简直就是跟小蚂蚁一样,在地下爬行。到了第五层,在走廊里,有许多古代的名人字画。望眼一观,长大桥就在我的眼前。长大桥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有川流不息的汽车,中间一层是火车运行的轨道,最下面一层是来来往往的轮船。

我喜欢黄鹤楼,同学们。你们也去黄鹤楼玩玩吧!

2.《登黄鹤楼》赏析 王之涣 篇二

诗人受大自然的启发以及震撼,描绘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全诗如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3.《登黄鹤楼》教学设计小班 篇三

小五班 执教老师:李琪

一、活动内容:《登鹳雀楼》

二、活动目标:

1、欣赏整首诗歌,从中感受诗歌的韵律感以及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雄伟景象。

2、能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雄伟画面,喜爱古诗简短的语言,喜爱用语言表达所看的景象。

3、用肢体语言表现出祖国山河的壮丽。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体会诗歌中刻画出的雄伟、美丽景象。活动难点:认真观察古诗配图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静态图片联想成动态的景色,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四、活动准备:

幼儿能力准备:能够看图初步的描述图画的内容。

物质准备:古诗内容的图画ppt(可以是一些动态的图片),鹳雀楼相关图片,自制小乐器(沙球、响板等),自制挡板或遮挡好的桌子(教师准备一个大的挡板或几张一样高矮的桌子,放在幼儿面前,再将一些纸盒放在上面,遮挡幼儿的视线,挡板或靠近桌子的一边要使用挡板或布遮挡住,保证幼儿蹲下时不能通过桌面和地面间的缝隙看到前面的物体。)。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出示一些鹳雀楼相关图片导入活动内容。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个建筑物是什么?(播放ppt,是幼儿能够识别出鹳雀楼)

预设:幼儿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表述事物,如:小亭子,森林,高山等

2)总结:小朋友们都看出来这是鹳雀楼,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登上鹳雀楼一起看看上面的风景。

(二)基本部分:

2.教师出示古诗古诗内容的图画,并提问使幼儿自主探究。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幼儿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画面自由发言,如:太阳下落,河水流动等。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图片,感受画面中落日靠着群山落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景象。

教师: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想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象,我看到的景象就是太阳挨着一座座的山落下了,山脚下的黄河水很快的流向远方,发出很大的声音。2)我看到的和小朋友们看到的一样,不过这些景象是我们在鹳雀楼二楼看到的,我还想看到更远更多的景象应该怎么办呢?

预设:幼儿提出去别的地方,向下走,向上走等不同方法。

3)小朋友们可以到前面的桌子这边尝试一下,看看你们刚才说的那种方法能够看到小玩偶。

(请幼儿蹲下使其视线略高于桌子一点,在纸盒等遮挡物的后面以及靠近桌子的一边的地上放上一些小玩偶请幼儿观察)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蹲下,看看你们都能看到什么? 预设:幼儿可能什么都看不到,选择说小盒子,天花板„„等明显事物。

教师:请小朋友们尝试我们刚才想到的办法,怎样才能看到小盒子后面和桌子下面的物体?

预设:幼儿尝试向前,向后,蹲下,站起来等几种方式,感受如何才能看的远。

(让幼儿自由发挥,并引导幼儿感受站起来可以看得远)4)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的想法,最好的是站的高,那我们走到第三层楼,这样就可以看到更远更多的景色了。3.老师朗诵,幼儿初步了解其内容(教师语速放慢)1)古代有一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也到鹳雀楼游览景色,也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景色,他也有感而发做了一首诗,请小朋友们听一听,他是怎样说的。

教师有节奏的朗诵古诗《登鹳雀楼》可以边朗诵边拍手。教师提问,诗歌里面写了什么?

教师解释诗歌中的字句,登上鹳雀楼向外面看,太阳靠着山落下了,黄河水快速的流向大海。要想看得更远,请你再登上一层楼吧。

2)这首诗歌的大意小朋友们理解了,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看着图片朗诵一下这首诗歌。

3)这首诗歌小朋友们读完了,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小手,和我一起来有节揍得的朗诵一下诗歌。

4.幼儿自由发挥,通过肢体语言或小乐器表现诗歌的内容,完成重难点。

1)教师:小朋友们念得都很有节奏感,这样还不够,诗人王之涣听说小朋友们都是小舞蹈家,想请小朋友帮他想一想怎么样用动作来表现一下他看到的美丽景色?

2)分句或分词请幼儿来表演。

教师:我想先请一位小朋友说说,诗歌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描述的是什么景象?

幼儿:太阳靠山落下、太阳没了„„(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出太阳下落即可)

教师:哪位小舞蹈家想表达一下白日依山尽? 请幼儿上前来做表演,可以分词做表示,如:太阳怎么表示?太阳下落怎么表示?太阳靠山怎么表示„„,若幼儿不能完成自由发挥,教师可做简单提示:如,太阳什么形状?下落是什么意思„„

以此来完成剩下的诗句欣赏。教师:哦,这位小舞蹈家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其他小朋友那。

可以多请几位小朋友表达

教师:那你们再说说,诗歌的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描述的是什么景象?

幼儿:河水流入大海,黄河水向海流„„(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有水流入大海即可)

教师:哪位小舞蹈家想表达一下黄河入海流? 教师引导分词表示黄河可以简化为水流,或是表现河水很长,进入海水可以直接简化为海水,海水很宽广,幼儿可以自行发挥怎样表示宽广)

教师:舞蹈家们真棒,都能表示出你们想象到的画面,我们再说说,诗歌的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描述的是什么景象?

幼儿:再上一层楼、看得远„„(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向上走看得远即可)

教师:哪位舞蹈家想表达一下这两句?

教师引导,看得远怎么表示,可以将手放在眼睛上方做眺望动作,上楼怎么表示,可以用手向上指,或是做上楼、迈步的动作„„

教师:小舞蹈家们把一整首诗都用自己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了,诗人王之涣想请舞蹈家们教教他,现在舞蹈家们起立,你们一边念古诗,一边用刚才想到的舞蹈动作来表演给他看。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边朗诵,边做表演。

(三)总结延伸

1、教师总结活动内容,提升幼儿学习经验。

教师:舞蹈家们你们今天我们学到的古诗叫什么名字?这个首诗都说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预设:幼儿可能提出单个词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提到的词语进行连接成句,让幼儿对诗歌的整体性有所了解。

2、延伸:

1)请幼儿回家后,将这首古诗朗诵给父母听,并加上创编的舞蹈表演给父母看。

2)在活动区中投放古诗图谱,让幼儿观看图谱表演。

六、活动内容

4.登黄鹤楼王之涣赏析 篇四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全篇用对仗的绝句,为千古之名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5.关于登黄鹤楼作文 篇五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唐朝著名诗人。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这首诗是经久传颂的名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地点:黄鹤楼

故人: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送人的时令:“烟花三月“。

把人送到的地方:扬州

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亦友亦师

6.关于登山的小学作文:登尖峰山 篇六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都十分珍惜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我们乘坐着BRT,经过一小段路的步行后,我们就来到了尖峰山脚下。据当地一位叔叔介绍,尖峰山又称芙蓉峰,海拔427米,登顶需爬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呢!我望望那高耸入云的尖峰山,不禁望而生畏。

这时,数学胡老师和体育丁老师建议来一场竞赛,谁先登顶谁就有奖励。这句话一下子激起了我们的斗志。

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马上向山顶进发,我也紧随着大部队而去。可才爬了几十个台阶,我便喘起了粗气,这都怪自己平时锻炼太少呀!实在是太累了,我只好跟我们小组的一位同学走向一旁的凉亭休息片刻。

正当我享受着美味的零食时,一位同学打电话来说他已经登顶了,我倆这才又迈开步子继续往上走。

我边走边欣赏起路边的美景来,两边树木苍翠欲滴,山泉清澈见底,鸟儿还时不时还在枝头欢唱,好美啊!我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把这画面定格了下来。为了快点到达山顶,有同学提议走近路,可我看着这条杂草丛生,崎岖不平的路,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我还是选择走台阶。这时骄阳似火,我满头大汗,又想坐在椅子上休息片刻,心想应该快到了吧,一位路人提醒才到半山腰。我顿时整个人崩溃了,便不想往上爬了。一阵清风拂过,仿佛是尖峰山在用轻蔑的语气嘲笑我:才爬到这点就坚持不住了,真是个懦夫!你还想要登顶,真是不自量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老师的话语又在耳畔响起,我咬紧牙关继续向前走。

最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登顶了。此时,家乡的美景尽收眼底,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呀 !

站在尖峰山顶,我无比自豪,我想:只有那些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登山是如此,学习也是如此吧!

7.关于黄鹤楼导游词讲解 篇七

相信大家没有来黄鹤楼之前都听过,仙人赐鹤的故事,这也是黄鹤楼最有影响的因仙得名的传说,但是经过考证,黄鹤楼是坐落在蛇山七座山中之一的黄鹄山山顶的,古汉语中鹄和鹤两字是通用的,所以又叫黄鹤山,黄鹤山上的楼阁,当然就取名为黄鹤楼了。 (开场白,简介55秒)

好了,穿过我们前面这座江山入画四个字的牌坊,映信我们眼帘的这幢高大雄伟的建筑就是黄鹤楼了,这座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今约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最开头是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就在长江边上建了一座楼,用来望军情,这就是黄鹤楼的前身,那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楼是解放后1985年6月落成的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是运用了现代的建筑技术施工,即不失黄鹤楼窗同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旧楼更加雄伟,所以也逐渐成为人们游山玩水的好地方。它高51。4米,外观五层,而内9层,外形类方正,四望如一,每边长35米,72根大柱,60个翘角飞檐凌空,为了使大家更好的观赏黄鹤楼,我用五个字来概括黄鹤楼的特点:高,奇,险,美,妙,高就高在山高楼更高,上刺青天与云霞比翼,奇就奇在神仙跨鹤,神话流传,险就险在临江而立,下临无地,美就美在登楼远眺,武汉风光尽收眼底,妙就在妙文人墨客,轶事流传。

(总概黄鹤楼1分10秒)

走进一楼大厅,最引人注意的就要数这幅《白云黄鹤图》了,它取材于驾鹤登仙的神话,兼取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除了壁画以外,就是这幅被誉为黄鹤楼二绝之一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干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意思是清爽怡人的空气自西藏自西而来,驱散了积于云层的迷雾,将天地间让人遗憾的事情一扫而光,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东去,将古往今来让人感到烦恼的事都冲洗干净了。 (一楼大厅30秒)

好看完了一楼,我们再接往上来二楼的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座黄鹤楼模型及三楼的展示的黄鹤楼的文化渊源,《文人荟翠》的板画,不经意间,我们已穿过跑马廊,现在就来到的二楼,你看,这座唐朝的黄鹤楼,一楼和城相连,外看只有两层,整体结构比较简洁粗犷,给予人一种古朴雄浑的感觉,再来看下宋代的楼,由楼,台,轩,廊四部分构成,展现在宋代精致隽逸的艺术风格。元代的形式就延续了宋代的风格,明代的则依然是两层,在这边的这个是清代的,它分三层,第一层12檐代表一天12个时辰,第二层二个檐代表一年12个月,第三层二十四个檐则代表一年24个节气。能将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文化融入其中,是它的最神奇之处了,但这座楼于1884年的被雷火所毁,不存在了,这最后一座就是现在的黄鹤楼了,于1984年重修,即不失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楼更加雄伟壮观。 (二楼,三楼1分25秒)

我们看过三楼唐代大诗人崔颢的风姿之后,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四楼,这里是黄鹤楼的文化活动场所,陈列了当代书画家游览本楼的即兴之作,这里还专门备下了文房四宝,若是哪位游客有兴趣,不妨在此一显身手。(四楼30秒)

8.关于补登户口的申请报告 篇八

关于__________补登户口的申请报告

__________派出所(分局):

我叫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住遂川县______镇(乡,街)_______村____组____号。

我的_______(关系)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性别),生于(公历)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出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造户口漏登,现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据,特申请补登入户,请调查审批。

申请人(签名):

9.黄鹤楼作文 篇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今年五一,我终于来到了李白诗中,令我魂牵梦绕的黄鹤楼。黄鹤楼耸立于武昌蛇山,传说仙子李安曾乘黄鹤经过此地,故改名黄鹤楼,是古今的重要名胜。它还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楼高5层,每层高10米,整栋楼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它的楼檐上翘,像极了仙鹤的翅膀。楼前分别站着两只黄鹤。正面的匾额上写着“楚天极目”四个大字。 站在楼门前,我被一幅长联吸引住了:“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我还在细细地品味着这幅长联,就随着人流进入了大厅,一幅巨大的瓷画映入我的眼帘:一位仙翁乘着仙鹤,翩翩起舞,画画得栩栩如生,我仿佛也置身于仙境之中。2楼、3楼、4楼都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每一件都在讲述着黄鹤楼悠久的历史,有的游客买回去当做纪念。我迫不及待地爬着螺旋梯来到5楼。站在走廊上,所有景物尽收眼底:烟波浩渺的长江,一座大桥横跨于江面上。桥面上车水马龙,一辆辆小轿车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在这里举目远眺,有多少人在这里发出赞叹。那波涛滚滚的长江水记载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鹤楼,等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再来这里游玩。看能不能碰上骑着仙鹤的老翁,和他一起畅游黄鹤楼。

点评:游名胜古迹,大多数人都是走马观花,像小作者那样玩得那么认真,看得那么仔细的人很少。匾额、长联、文物、历史由来等在小作者的笔下如数家珍,值得读者和游客佩服和学习,因而这样的游记才是最有意义的,这样的游记也才写得出水平。

10.关于登黄鹤楼作文 篇十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②前珠翠绕,蓬壶殿③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④。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因相传仙人乘黄鹤过此而得名。

②万岁山:北宋京城汴梁内皇帝营造的精美宏伟的假山。

③蓬壶殿:汴梁内宫殿名。④膏锋锷:血肉浸透刀剑。

(1)从本词语言及内容看,属_____词(词派)。该词派宋代最杰出的代表是_____、_____。(2分)

(2)本词上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3)简要归纳本词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2分)豪放词 苏轼 辛弃疾(答对两空给1分,答对三空给2分)

(2)(4分)参考答案一: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作者以“荒烟”中的城郭、布满郊畿的“铁骑”写出了现实中的荒芜残破,以“花遮柳护”“珠翠绕”“笙歌作”等写出了昔日歌舞不断、富庶升平的景象,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

参考答案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作者先通过“荒烟”和破败的城郭,抒写了作者对国家残破的伤悲;然后通过“花”“柳”“珠翠”“笙歌”等意象描绘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最后写敌人铁骑践踏国土,含蓄地表达了对金人入侵的愤怒。

参考答案三: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先写登楼遥望所见到的荒芜残破的景象,然后笔锋一转,回忆昔日繁华升平的景象,最后想像京城附近金兵遍布的现状。整个上片,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为下片作了铺垫。(明确表现手法,给1分;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给2分;解说表达效果或作用,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上一篇:新华小学2014年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好的生日祝贺词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