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学设计

2024-08-06

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学设计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创新

禄丰县腰站小学 刘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语文是一门培养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必备能力的、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路。改革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又伴随着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一、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络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僵局,通过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就可以替代以前的古老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真实地再现当时的背景,快速灵活地获取信息、共享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组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体会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 的目的,这就是“成于内,而行于外”。其次,教师还要坚持创新,通过教学过程把自己的创新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告知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在教授知识同时还要兼顾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可能会产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求知和不断探索中去主动创新。再者,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变以前单纯的教师的“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将关注重点转变为学生的“学”,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平等、和谐、探索、质疑的课堂气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一)精心研究教材,搜集资料,认真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设计一堂精彩的课就成了重中之重。这里讲的“精彩”是指教师设计的课易于学生接受,且能让学生乐于陶醉其中,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上述理由,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应该以课本为蓝本,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再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辅助手段。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迅速地建立起正确的直观印象,这样有助于他们继续深入地学习。所以2 教师应在潜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将一些可能出现的预设详细写在教案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时,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可以设计用雷雨的图片导入、也可用雷雨前的动画导入;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画,也可放动画录像,可以逐段放映,也可以是整篇课文放映;巩固提高时可以设计配乐朗读;生字的学习可以安排单个词语依次出示,也可同时出示,还可以分笔出示指导书写。教师要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可以利用的学电教手段,编写出适合本班学生教学课件。

二、适当采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文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创设情境。多媒体的运用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出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效果会好很多。如《金色的草地》,这是一篇叙事文章,本文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颜色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通过对这两个发现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草地变色的原因很难明白,于是,教师就设计了教学课件,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地是怎样变色的,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自己归纳出草地变色的原因。这样的设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理解课文重难点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所烦恼。而这些重难点恰恰是绕不开的本课书的灵魂,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语文课的关键。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爬天都峰》一课,在学习体会天都峰的特点时,配合出现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对描写天都峰的特点的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训练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诞生,这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了。现在几乎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配备有实物投影仪和电脑投影设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同步选取适宜本班学生练习巩固的资料做成课件,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题目,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图片、动画等资料,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印象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产生学习兴趣,记忆深刻。对于一些枯燥的字词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消除疲劳感,从而加深理解及记忆。例如上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两首》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先逐个出现本课生字,点击一下出生字,再点一下,出解释,再点出组词,整个都出示完毕后,有一个单词闯关的游戏,形式与学生平时玩的游戏相似,完全答对则可以进入下一关,没答对就需要停留在这一关,反复训练最终得以通过。通过学生反馈,知道了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带给学生欢乐,而且还加深了记忆,强化了生字,真是一举两得。

三、恰当采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朗读是锻炼语文感悟力的金钥匙。教材中很多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如教学《雷雨》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播放带有电闪雷鸣的声音,并适时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背景音乐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文体现的美妙的境界里。在生效的渲染声中,每位学生都读出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感悟出文章的精要所在。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能力

《课标》提出让学生喜欢阅读、并能从中感知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警句。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的阶段目标。因此,我们要大胆地放开思路,指导学生边识字边阅读,让他们学以致用。

以往我们所提到的阅读大部分都是文本阅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它可以运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给予人们直观、立体的感受,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速读、略读水平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名人故事这一单元时,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收集和“名人故事”有关的故事,并且开展了读书展示活动,让同学们互相交换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丰富和扩展了5 自己的阅读量和词汇积累。只有将课内、阅读相结合,文本、超文本相结合才能真正领略读书的乐趣,从而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时,当电脑课件播放不同品种的小猫的调皮动作时,这一情景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可爱了!”“真漂亮啊!”„„这时让孩子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小猫?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运用课件这种直观手段,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网络作文教学具有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中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写“课余生活”这次习作中,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先出示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文章,开阔思路,再引导学生朗读、评价,从读中学写。然后在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将它们写下来。通过一篇篇美文的赏析辅以多媒体软件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还可利用网络互评、互改作文,进行协作学习,实现多元评价。上课时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制作成教学课件,重点的精彩段落可以用其他颜色显示。同时还可以利用电脑对文本当场删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选词炼句的好处,为四十分钟的课堂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丰富的创新空间。小学语文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增加自身修养,不断积累学识,在精心研究每堂小学语文课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现代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2.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学设计 篇二

一、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应当与行业保持同步

信息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计算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信息技术教学是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信息教师必须强化这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特别是要让学生接触到信息技术最前沿的信息, 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投入程度。在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运用的显著成果时, 选取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 信息技术在航天事业中的运用、信息技术在推动生产技术革新方面的运用, 以及智能家电。将这些鲜活的案例引入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可以为课堂增加更多的容量, 同时也让信息技术教学实现教室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

二、信息技术教学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 主要是教学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教师如果还是一味进行讲解灌输,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加上高中阶段学习紧张, 学生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他们在这样的沉闷氛围中就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学习机会, 要搭建平台让他们积极参与,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多动脑多动手, 提高学习效果。例如, 在有关WPS操作教学中, 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启发引导, 让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研究, 自己探索怎样运用工具栏、运用界面进行设置。教学模式的创新,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平台载体的建设与创新, 教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例如, 在Word相关内容教学中,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 对照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操作步骤, 自主地对Word文档页面进行窗口调整, 按照指定数据设置页面, 对文稿进行字体字号字形、对齐格式等方面的操作。学生在小组里面如果有不清楚的内容, 其他成员也可以进行帮助, 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三、信息技术教学应当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少讲多点拨, 尽量减少空洞传授理论的时间, 要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例如, 在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供一幅校园景色图片, 要求学生将图像文件复制下来, 按照指定参数对图像的属性进行改变, 使用特殊效果进行处理。学生要对图像进行一些设置调整, 包括图像大小的调整、图像亮度的调节、图像对比度的调整, 以及进行裁剪旋转。单纯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 学生掌握理解的效果并不明显, 而多设置一些问题、多布置一些任务, 采取任务驱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就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明白自己还有哪些薄弱环节。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进一步拓展训练, 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例如, 在电子邮箱的申请和使用教学中, 许多教师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究, 自己去申请邮箱, 并向自己的同学发送邮件、建立通讯录等等。这样的教学形式, 侧重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保持了完整的一致性。

四、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实现课内外高度融合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融合起来,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联动起来, 共同形成信息技术教学的立体网络,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例如, 教学有关网络下载等内容之后, 学生可以在家中下载与健康生活等方面有关的内容, 提供给自己的家长。学生还可以指导家长进行上网, 让他们享受到信息技术的便捷高效。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学以致用, 选择一些内容与家庭生活有效联动。比如, 通过Excel表格对家庭的收支进行统计, 分析家庭开支中各个组成部分, 研究哪些可以降、每个月之间有着什么样的不平衡性, 还可以建立柱状图、扇形图使爸爸妈妈一目了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需要, 在课外鼓励兴趣小组进行专题研究活动, 帮助学生利用课外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难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让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潜质有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广大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 特别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与时俱进,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的平台, 让他们重视操作能力训练, 并在课外积极拓展空间,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05) .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路 篇三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思路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十分迅猛的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很多原有的思维方法和生活习惯。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随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正式颁布,标志着信息技术正式进入国家课程体系,也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走向了新的高度。

一、教师要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一般的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特点。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清晰呈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矛盾: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与对教材学习的毫无兴趣。几乎每个学生都盼望着信息技术课早点到来。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是盼望着到机房里去玩游戏,而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却毫无兴趣。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并且还要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尽可能多地使学生过关,提高过关率,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多样采用、创新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讲授起来感到棘手。如果讲解时能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使抽象、费解、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浅显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又要顾及他们的掌握程度,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按照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要求进行班级授课,然后安排一个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这时教师要再对那些操作水平暂时处于低层次的学生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并相对降低难度和要求。教师接下来就要针对少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同时也可以让这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充当“临时导师”,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对于那些处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努力创设“情境教学”的环境,低起点,稳切入,精培养,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则可以运用“启发—创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等方法,分散难点,循循善诱,让学生渐入佳境;而对于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则要运用“自主性探究”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修,并有目的地“压担子”,尽量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作用。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程下评价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传统评价方法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标准中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新课程下课堂评价必须提倡多种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因此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

2.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评价方法有“谈话”“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成长记录”等。即使是考试,也是倡导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灵活组织进行,如辩论、情景测试等。这种多种多样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为评价原则的实施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保障。

总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这就突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承认教师是课程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但更着重强调的是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学习经验重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责任。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并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和积累新的教学方法。使之真正适合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努力打造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

4.妙用信息技术创新作文教学 篇四

重庆万州白土中心小学:黄持勤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怕是作文;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最难教的也是作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恰如一股源头活水,汩汩注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作文异彩纷呈,精美无比。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写作兴趣

电教多媒体计算机能提供形象逼真,生动新颖的图片,声像,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情景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兴趣,并迅速转化为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激发兴趣又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我可爱的铅笔》是一篇属于写物的文章。教学生学生写这类文章,一般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学生虽然能写但语言贫乏,很难表达出对自己学习的小帮手铅笔的喜爱之情。而运用电教多媒体课件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卡通形象的铅笔在动听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以动态的形式弹出,并配有文字说明——“我可爱的铅笔”。学生马上被吸引了:“咦——它会动”。接着铅笔又可爱地站着,用力拍拍身子,指指自己身上的图案,又讲述自己的形状。形象的表演自己为小主人的学习而尽心尽力的劳作。国外有些教育家认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形象的画面和可爱形象的卡通人物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电教多媒体的感染下,每个孩子思维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有的孩子以“我有一个学习的好伙伴”写出了铅笔的形状、颜色、作用;有的以“我们的苦恼”为题,写出铅笔的作用以及小主人对铅笔的破坏。学生下笔时,语言丰富多彩。运用电教多媒体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想像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作文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集形、声、光、色为一体的真实、恰到好处的情景就会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作起文章来,更有一番洞天和情趣。

如:在六年级指导学生看图作文《假文盲》时,课上教师只用挂图,尽管做不少启发,可因学生的生活经历少,想象空间小,大部分学生只对图中的人物动作、语言和的心理活动简单的描写。在第二节作文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位的不文明行为,激发学生对这些行为的不满情绪。再把四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是怎样视若无人的站在母子上车处,而不顾母子俩的情景再现出来,让学生亲临其景的去感受这位身体瘦弱的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站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上车的心情。从而去体会这四个男人行为的可恶。激发学生们对这四个男人的愤怒,对这母子俩的同情。这样学生眼前浮现的情景是形象的,心里认识感受是十分深刻的,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而具体,含义深刻爱憎分明。”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给他们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捕捉想象的光环,实现语言的创新和表达能力上的提高。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既能开发其创造力,又能收到喜人的作文教学效果。

三运用电教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伟大科学家巴甫洛夫的曾说过“观察,观察,再观察”。进行作文教学,只靠几篇范文和阅读是远远不行的,应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观察可让学生发现新事物,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的兴趣、开拓智慧,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但一个人的观察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靠学习有目的的培养,其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运用电教多媒体可以再现或创设具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生动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写《美丽的家乡》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印象,我首先用照相机多角度地拍下家乡美丽的风景,以及带领学生开展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的活动,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输入电脑保存。上课开始,在屏幕上播出家乡特写照片:(1)优美家乡图片;(2)农民勤劳耕种图片;(3)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图片。熟悉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心中强烈的真实感,注意力迅速集中。接着在图下呈现文字:你喜欢自己美丽的家乡吗?最喜欢家乡哪些方面?学生反映强烈:通过简单操作——击键选择,随机使计算机呈现自己最喜爱的连续的动态画面。欣赏画面之后,大屏幕又呈现文字:(1)家乡的美丽要从哪些面来写(2)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然后按照电脑里储存的家乡的图片依序播放:美丽风光——美丽的风景图片,如画如诗;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的热闹非凡;勤劳农民——农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电教多媒体提供的大量直观图片,既能直观展示各种事物的生动形象,又能栩栩如生地把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电教多媒体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形象的图片,使学生生动形象的写出精彩纷呈的文章来。

5.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学设计 篇五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 孙 唯

我校于2012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试点的重点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围绕这个内容,我们开展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搭建环境、创新模式的研究工作。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始建于1960年,2000年3月,我接任校长之后,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呢?经过对学校情况的分析,我们瞄准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找准方向就要自主前行,带着这样的理想,一做就是十几年。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历经了四个重要阶段:

1.初步尝试期

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应用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热情褪去,设备被闲置和浪费。

2.反思调整期

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建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国家省市级课题,与东北师大签定了教学资源合作项目,引进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作课件的困扰。同时加强培训与教研,带领老师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点,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的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深入研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新的问题出现了:一是现成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老师们经常是被动应用;二是应用方法零散,现有的方法都是针对某一课某一点,解决的是一课一课的问题,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经过与东北师大的教育技术专家的多次研讨,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最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象搭积木似的就可以制作出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们从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我们从2009年开始组织老师梳理知识体系,分析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分析实现条件,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我们把知识分为三类,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还原知识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用信息技术再现,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一般需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增强学生体验,形成应用技能。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本体)与学习规律”研究为本的“理想化”教学设计方法。

4.创新发展期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用技术来支撑学生的学。

为此我们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认为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对每一个学习目标构思出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

以数学学科为例,首先按知识模块梳理出学科知识点分布情况,这是数学知识体系分析表,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这些知识可以归为图形与位置这一类,这类知识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教学方法。

然后对这类知识里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

比如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内容的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三是学习目标设定;四是针对学习目标设计最佳学习思路,分析实现条件。

如针对学习目标之一:能发现单靠方向或者距离不能准确确定位置,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进行任务驱动,探究确定物体位置所需要的条件。理想的实现条件是:带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感受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我们挖掘信息技术整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虚拟教室环境之外丰富、逼真的问题场景,例如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工具,学生选择工具自主探索、验证,并可以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回放研讨,这是孩子们的操作过程及汇报,通过自己探究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角度与距离两个条件,结论得出之后,接下来设计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训练:一是描述物体的位置,老师利用网络查看答题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实现了因材施教;二是学生自主选择分层的任务,自由设计题目进行分层次训练,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师生活动、互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分析课堂结构、互动质量,实时反思、调整,通过评价我们得出:这是一节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深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再例如语文多维智能电子教材,我们首先将语文按照字、词、句、段、篇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环境:按知识的获取过程建构程序化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链接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实现了学习任务自选、学习资源自助、成果编辑自如、成绩反馈自动的个性化学习。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构建出“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对我校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二、教育信息化探索心得

1.鲜明的办学理念

我们之所以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是源于我校“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做到培养主动学习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坚持走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

2.务实的合作引领

2003年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进行深度合作,从思路方法到软件与资源,从应用指导到队伍培训,东北师大给予了全面的引领和扶持,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3.实用的教学资源

目前,语文、英语学科的多维、智能电子教材和数学学科的教学工具平台,以及各学科的主题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条件。

4.鼎力的行政支持

近些年来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给予我们高度关注和设备支持,市教育局领导经常亲临学校关怀指导,区委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领导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校的士气。

5.多元的校本培训

培养现代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组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老师们虽然辛苦,但是他们没有觉得是负担,反而觉得他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这种挑战给了他们极大的刺激,不断创新的热情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

6.有力的保障制度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变成课题,用课题来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通过课题来管理,明确责任,建立奖励机制,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1.数字化学习环境逐步完善

(1)硬件环境建设

我们本着边应用边建设的原则,我们构建了多种教学环境,有电子白板的多媒体环境、有固定学习终端的网络教室环境、有移动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和pad环境,满足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满足了交互体验更丰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软件资源建设

近几年学校已建成了校本库、项目库、广域库,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课外通过班级网站、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练习测试、交流互动。可以说,老师们一些好的思路与想法在优质的硬件、软件支撑下得以实现,反过来,很多优质的资源让老师们视野更加开阔,不断催生出他们创新的教学思路。

2.教学方法创新成效显著

以前老师在常规环境下备一节课很容易,把握好知识传授、应对好考试测验就可以,信息技术进入到教学中后,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跨越时空限制的探究与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实现条件,这些引发了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的变化使我们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应运而生。我们提出了能够有效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五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并梳理出具有普适性的操作流程。构建出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高涨,发自内心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都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升。

3.学习方式转变效果明显

常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缺乏积极的动力,探究过程没有实用灵活的学习工具,课后也缺少拓展延伸学习的资源与条件,优质的硬件、软件搭配上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与三边关系》一课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利用平板拍照、上网收集素材,利用电子学件探究三边规律,利用网络平台协作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利用测试工具互评、自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团队合作、应用与反思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实现了由教材变学材、教室变学场、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4.学校管理方式走向现代化

我们在完善学校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网站、教师和四五年级学生的个人空间,目前,教师们的教研、交流,管理者的日常办公、师生考评等都统一在管理平台上进行。例如:通过家校互动平台我们了解到,部分家长比较担心数字化的学习是否影响孩子的视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加大科学应用的管理力度,事实证明科学的应用不会影响学生的健康。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生革命性变化,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3)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功能,带动农村教学点校同步发展。

6.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创新 篇六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将一项大任务分解为数项小任务, 而每项小任务又迭次紧密相连, 一环连一环,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多个重点、难点分散到多项小任务中逐个加以解决。它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 适用于操作类知识和结构, 尤其适用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往往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项大任务, 再将这个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 每一节又由一项或几项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时, 我要求每一位学生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 (1) 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 (2) 设置字体、字号, 设置段落格式; (3) 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 (4) WORD的图形操作; (5) WORD的表格操作。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项小任务中, 每一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 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项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 (1) WORD的基本概念; (2) 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 (3) 编辑文档。每一项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每一项具体的任务时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他们循序渐进, 一步步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

通过演示实物, 创设真实的环境,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在教学中凡是用实物可以演示的地方我都尽量采用实物, 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 边演示边讲解, 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基本结构”这一节时, 有很多枯燥的名词难以接受, 像CPU、内存、显示卡、主板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学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听说, 更别说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了。如果采用演示的方法, 可以把一台计算机拆开, 一一介绍它的组成及功能, 并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组装一下, 会发现其实并不难。这样做既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机箱内部构成的神秘感, 也增长了知识, 还给了他们更多发挥的空间。

基础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多比较、多举例

如果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多采用举例对比的方法, 更容易讲清基本概念, 加深印象。如在讲“计算机特点”时, 为说明计算机运算速度快, 我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 而用人工计算, 则需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这一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比较直观的讲清了问题。在讲“磁盘的容量”时, 可以举例:一张容量为1.2MB的磁盘可以容纳一本60万字的书, 它们的容量是相同的, 从而变抽象的东西为具体形象的实物,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真可谓一举两得。

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结合创新教育开展教学, 效果显著。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 也很难有实际的、价值的创新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 充满好奇心, 才会主动地去探究它, 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这跟其他课程相比, 有明显的优势, 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 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

例如在教WORD时, 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 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 用上艺术型时, 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 再让学生编辑一份课程表, 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 给文字加上颜色等, 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 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 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 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评比。在这个过程中,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像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 解决了“为什么”之后, 就会想“怎么做”。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分析, 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 多方寻求答案。比如在学习“艺术字”时, 学生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字的颜色、大小、位置、形状多选择、修改几次,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展开各种丰富的想象的能力。

7.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创新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26-01

一、明确意义,加强教育引导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能开发智力,发展能力,而且能训练思维,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规范操作,强化掌握

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和语数课程教学不一样,它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操作,即信息技术是一门严谨性的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规范性、可操作性、自主性、趣味性。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开始时要不断强化学生规范操作上机。

信息技术课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任务和要求,它主要以动手动脑为主要形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操作性。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以教材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据,然后进行教学打字、编程、建库等一系列操作。信息技术教学是为了学生发展思维,培养技能,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操作实践中,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发现规律。

2、自主性。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知识后,剩余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参与操作,就其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上讲赋予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针对课程内容去训练、钻研、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掌握知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的区别。

3、趣味性。计算机的系统功能的安装,让学生感到深不可测,对其充满神秘感;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编排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通过“游戏”、推理、趣味等于一体;教学的形式灵活多变,课堂教学紧抓新颖、稀奇、趣味相统一,通过小组内部比赛,选举“高手”,然后在通过比赛,选举“高高手”的结合,这些都蕴含着很强的趣味性,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

三、讲究教法,重点表扬鼓励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动手操作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要积极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自己尝试解决,动用“三头六臂”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方可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获得真知,从而为解决问题树立好的习惯。教学时,教师要多去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有时电脑因为软件本身或者系统出现一些提示、指令或弹出选择窗口和保存文件时提示,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果在教学是不针对此情况进行详讲,注定会成为学生操作过程中一个不小的干扰,学生可能会一个劲儿地寻求老师的帮助。其实,教师应该明确地让学生知道:这不是什么大的“错误”,而是电脑很友好地表示,就像平时把鼠标移到图标上会显示出名称来一样,这“错误”是提示你如何解决问题,或者是如何让操作更简便、更符合自己的要求。出现这类“错误”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屏幕提示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选择。长此以往,学生遇到新问题时,首先就会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尝试自己解决,而不是坐等着寻求他人的帮助。针对此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兴趣,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可以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充满兴趣,教师应继续保持和增加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用一些“游戏”进行练习打字、课件制作、编程、建库。通过信息技术知识讲座,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开展编程解趣竞赛,以此创设计算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电脑的乐趣。

2、注重实践,加强辅导。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初步感知的理论语言内化为思维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口、脑、手等器官协同参与的学习,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讲授新信息技术知识后,应立即让学生上机操作,做到讲练结合,才能收益颇丰。学生在操作时,教师要注意种、难点、疑点,及时做好辅导工作,加强指导,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启发引导,因材施教。教师对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要采用因材施教,统筹兼顾,积极诱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示范要娴熟自如,教态要亲切和蔼,对学习有弱点的学生要随时加以指导、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信心。切不可讥笑、斥责,以免学生产生畏惧、抵触情绪。对优生要适当拓宽,着眼于提高,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充分条件。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8.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学设计 篇八

凤县双石铺中学

王晓丽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来有效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小书房”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

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全能打字教室、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3.5寸软盘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记忆起来有点困难,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

①可以节省时间。②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圆的运动轨迹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FLASH动画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FLASH”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动画,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

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们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同学用苹果瓣作为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小猴子的两层楼房;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太空中的房子、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从而可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条件,才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而且体现了我们正在提倡的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我们传授的不仅是过时的知识,而且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培养创造新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灌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 “求异、求新”的观点。

9.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与创新 篇九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繁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丰州学区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

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例如“圆”的教学,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从而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设置的情境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

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1如图1所示,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旁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交BE、CE于P、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2)试证明:AD=BE,ND=ME,NC=MC。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但如果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当△ECD绕点C旋转时,1)中哪几对全等关系不变?2)中哪些等量关系不变?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2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图2~图5所示的图形。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图

3、图5是2个常见的问题,但多以孤立的习题形式出现。解决了这2个问题,并不一定能对解图

2、图4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来研究本题,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具有一个公共点的2个正方形等许多问题。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面对未来,现在的教育宜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从而拓展想象力,开拓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10.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用“创新”这股源头活水浇灌学生心田。

一、创新意识的激发: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趣味性较强、且不乏知识性的游戏学习软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使用这样的游戏软件,让孩子们在“小兔子”的带领下,去答题闯关。每答对一道题目,程序就会奖给学生一个萝卜;答错了,就提示你下次要努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涨了。经过几组练习后,教师便总结,看看谁的萝卜最多,那么获得萝卜少的同学自然会不甘落后,这时老师就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萝卜,从而启发他们去寻找规律,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键盘指法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但指法练习本身是一件单调、枯燥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使用“打飞机”等游戏形式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综合练习时,让学生用拼音输入一些他们喜欢的诗歌、谜语及小故事等等,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化剂。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教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求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活泼地、灵动地学习,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如在Word教学中,除了对菜单、工具栏、字体、字型号等做了必要的介绍外,让学生自学与独立操作练习,依据课本的内容及操作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在上课结束前几分钟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性演示与小结。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容易掌握一般的操作技巧,并从中学会其他软件操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创新技能的培养:巧妙的练习设计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精心设计练习,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高年级进行简单编程教学中,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分析试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如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目:把一块4×4格的巧克力(图略)分给两个孩子,要求俩人分得的巧克力不但大小相等,形状也要一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旋转或翻转都不算新的方法,分割线必需沿着已有的格线)很多学生采用搜索的方法,从左上角的格子出发,寻找连续的8个格子。当找到一组方案后,立即与以前的所有方案相比较,若是不同的分法,就把这种分法保留起来。这种方法虽好理解,也能求出所有的解,但算法效率低、时间长。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效率的重要,我把题目改成了分10×10的巧克力方格,这样再用原来的算法,虽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难以得出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变化,引出学生的很大兴趣,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的同学提出,把题目改成分N×N的巧克力方格(N是偶数),N的取值范围在2至40之间。还有的学生把N的取值范围扩展为自然数。经过同学们不断分析题目,再经过编程实践,得出一系列的算法:

算法一:从格考虑,搜索一个连通的图形(占[N×N/2]个格),再判断形状。

算法二:从格出发,观察到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搜索出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再判断连通。

算法三:将算法一和算法二合在一起,产生一个连通的图形,图形中的每一个格的中心对称格都不在图形上。

算法四:对算法三进行改进,产生一个连通的图形,图形中每个格的中心对称格不在图形上,且图形必过某几个定格,图形占[N×N/2]个格。

算法五:从分割线考虑,从([N/2],[N/2])点出发,到边界停,倒数一个不在Y=[N/2]线上的点(P,Q),Q<[N×N/2],线上的任一点的中心对称点不在线上,如果线的终点在X=0上且Y=[N/2]则输出。

组织学生讨论以上算法一至算法五,通过归纳比较,可以看到,以上算法的效率不但一个比一个高,而且每一个算法都有独到之处,这些算法并不是老师直接给出来的,而是同学们根据老师的练习要求,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

四、创新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有利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绘画和编程训练,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我校学生信息技术成绩喜人,在“江苏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曾荣获省级团体第二、三名,个人一、二、三等奖等优异成绩。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用好“创新”这股源头活水,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才会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11.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篇十一

1 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立足于全体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解决问题,提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新时代的信息文化。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身心方面比较重视,同时把人文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得到综合的提升,并不是仅限于计算机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模块结构,共包括四个模块,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模块,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该模块着重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其余三个模块为选修模块,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但是无论哪个模块都必须关注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每个选修模块的前提。信息技术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加工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信息技术基础中主要有四个主题分别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

2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技能目标包括独立操作和熟练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包括获得感性认识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培养高中信息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构建,要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本模块有四个主题组成: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其中信息获取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内容比较偏向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本部分的知识偏重于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信息资源管理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管理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这部分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征来丰富学生的个人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较明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说前三个主题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占主体地位,应尽可能的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的描述,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程序设计是使用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算法的过程。本模块教师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l)发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不断有新的信息技术经过研究、开发、实验与推广,从而成为人们日常应用的新技术,如新的多媒体技术等,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求不断更新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现在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当今社会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综合性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学科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信息技术也综合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与表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机械操作结合起来,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统一起来。

3)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其中实践操作有限,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优先。这是因为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信息技术能力直接体现在学生能否使用某些软件。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4)创新性

应用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具体体现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设备,采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做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本身提倡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创新工作的不同,首先需要在大量的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要不断的在练习中重复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一方面从模仿开始入门,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自己掌握其过程,观察其结果,同时学生应明白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并尝试其他方法,提倡求异思维。

4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活动除了一般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之外,还需要遵循其它一些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交流,掌握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了更好的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l)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于现时代的人才来说具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说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并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把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新能力放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英国和日本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信息技术教学需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设施条件,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设施条件包含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软件条件。高中阶段更加需要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最好能够建立校园网。

3)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传统学科的教学强调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学科间进行拓宽;再者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互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最后师生关系具有开放性,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断创新课程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互联网络,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成了不断开发创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

4)强调学生的自我反馈与调节

现在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具备良好的环境,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每一步操作大都能够观察到实际结果与其设想的结果是否相符。所以自己得到了操作的反馈。这样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也就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与学习各种操作,而不能强调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操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同时教师须明确地指导学生自己获得信息系统反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匆忙指出,指导他们进行反思,查出错误,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解决。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思路不一定十分开阔,需要学生自我调节,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调节的过程,并且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5 信息技术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条件,完全具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自主学习。

l)提供了最佳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主体性,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以消除拘谨,同时去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各种尝试,敢于冒险,敢于质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创新。同时互联网技术弥补了教材的空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学生需要素材时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进行减少了障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被教材所束缚,通过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给予学生以不同的信息刺激,可以提高脑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广阔性,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突出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个性得到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表现和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个人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创新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3)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多媒体软件及操作技术的学习可以设计艺术化的作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4)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信息素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常用技能,依靠信息素养技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具备信息素养对个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在需要信息时及时快速的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并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利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个体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6 结束语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知识储备已日趋丰富,其独立思考能力基本成熟,并且开始具备了从事创新实践的基础,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开展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拥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ecta:A revies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http:PPwww1becta1org1uk,2004-61.

[2]刘作德,赖麟.中学信息技术课创新教育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9(6):39-41.

[3]徐福荫.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52(12):32-37.

[4]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0,86(6):3-7.

[5]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0,87(7):17-21.

上一篇:苹果汁治疗胆结石的方法下一篇:农村信用社考试公文写作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