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境教学

2024-10-06

课堂情境教学(通用8篇)

1.课堂情境教学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写“波游戏”3个生字,认识“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知风的调皮、可爱,体会诗歌传达的童真童趣。

4、背诵并学会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感知风的调皮、可爱,体会诗歌传达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根据诗歌特点仿写诗歌

教材分析:

《风》是作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首小诗。行文清新活泼,充满童趣。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描写了生活中的微风。小诗共三节,每一节结构相似,都是先写“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再写从哪些景物的变化中发现了风的踪迹,形象地描述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这首诗浅显易懂,是一首平凡中透露着灵动,朴实中蕴含着优美的小诗。

学生分析

小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童趣,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够感受风的特点。在口头表述方面,学生能说完整的话,但语言的表述还欠美优与灵活。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微风习习的大自然之中,让学生去感受风的有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理解、体会、设计动作,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以此为跳板指导学生的拓展训练,为学生提供续编小诗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自然界中风的足迹,加强语言的感受和积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用儿童的语言,谜语的形式开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可是,它太调皮了,我刚进教室,它一溜烟儿跑得无影无踪了。老师只好用几句谜语来介绍它,我来读,你来听,猜猜它是谁?

生:风师:你猜对了。哪些同学猜对了,请举手。

2、板书课题:你们真是很聪明,我们把风娃娃请到黑板上来吧。请你跟我一起写“风”

一起来读一读。给风标上音节,再正音,可以组成什么词(微风,清风,,)。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丰富读的形式,通过自由读,解决独立识字的问题;男_比赛读,带动读书的氛围,在必较中注意纠正字音,感受语气语调的变化;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次正音。通过三读,学生能基本熟练课文的生字词语。)

(—)自读课文

1、师过度:风娃娃真是太淘气了,才从我身边溜走,又跑到谜语里藏起来,这会儿啊,它又钻到叶圣陶爷爷写的一首小诗中作客去了。想不想知道风娃娃是什么样的呀?生:想

2、PPT2:请孩子们认真听录音,小手指着课文,看看风娃娃到底长什么样?

3、很多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到诗中去寻找风娃娃,那赶紧翻到87页,标出小节号,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做到不掉字,不添字,开始读吧。

(二)读生词,提示音难字:

1、这首小诗共有几个小节?生:三个小节PPT2:带小节号的全诗

2、刚才你们一定读得很棒,风娃娃让课文里的词语宝宝出来跟大家打招呼啦(出示PPT3词语)。

谁想来认识他们,教教大家。抽生读词语。

准备生字卡片,卡片上标上音节:颤、波、游、戏、那儿,正走过。随机正音,再读。

2、再读PPT上的词语(全班齐读。)

(三)男_比赛读课文:

1、师:同学们读得很用心,风娃娃把词语宝宝请回课文里了,它现在邀请大家去小诗里作客。接下来比赛读课文,男生读第一小节,_读二小节,三小节一起读,注意刚才提醒的读音,可别读错了哦。

3、老师正音,评价。(随机继续正音)

(四)齐读课文:风娃娃邀请大家一块儿来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注意用童语感染学生,以“风娃娃和我们做捉迷藏的游戏,快去找找他在哪儿”的提问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并在其间注重随文识词的练习;在第一小节的学法指导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慢慢渗透学习方法的应用;在跟随风娃娃做动作、表演读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感受这首小诗的活泼和童趣。)

1、过渡:同学们看见过风是什么样子的吗?(生:没有)你看到过吗?她看到过风吗?老师也没有看到过,我们大家都没有看到过风,所以叶圣陶爷爷这样写道:PPT5(一小节)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指导朗读:风娃娃真的是很调皮,不想让我们找到他。大家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过渡:尽管看不到风的样子,但是细心的小朋友却总能发现风的踪影。在这个小节里面,你在哪儿找了风?抽生答(注意语句要完整)

A、第一节:(指导学法)

(1)理解“颤动”

师:什么时候发现风来了?出示词语卡片,随文读“树叶颤动”

A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PPT4:横线画出词语变红)

B现在你的小手就是树叶,风来了,让小树叶颤动起来吧?生做手势

相机理解:颤动就是轻轻地抖动,动作很轻。再读“颤动,颤动”。词语贴在黑板上

C你觉得此时的风怎样?生:很轻,很柔。再来读这个词?

师点评朗读:老师都感受到风娃娃正在抚摸我们的脸了。大家一起来读出这种感受吧。

(2)理解“在那儿了”

过渡:尽管风娃娃很轻很柔,但是我们还是发现风娃娃在?生:风在那儿了。(贴板书)

1、追问:风娃娃在那儿和树叶做什么呢?生:跟树叶打招呼,做游戏,问好

2、你们觉得风娃娃是什么样的娃娃?生:温柔、调皮、活泼

3、抽生读:谁愿意做这位温柔又活泼的风娃娃呀?(抽生读)

渲染:风娃娃很温柔的,它轻轻一吹,树叶就“颤动”起来(语气轻),风娃娃很活泼,它和树叶打招呼,我们立马就发现它“在那儿了”(语气欣喜)。

4、师生读: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我读前两行,你们读后两行。

5、齐读:孩子们仿佛都变成了调皮的风娃娃了,再来一起读出风娃娃的活泼吧。

B、学习二、三节

过度:这会儿啊,风娃娃又溜走了。请同学们在二、三小节中去找一找风娃娃藏到哪里去了,像第一小节这样(指着屏幕),把重要的词语用横线勾画出来?

抽生汇报:你在什么时候找到了风娃娃?

1、PPT6:二、三节:

2、二小节: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PPT)出词语,随文读词,然后贴在黑板上

A:你们就是林木,我来说,你来做:呼呼,风来了,林木?(林木点头做动作)

B:师引导:当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就发现风怎么了?生:正走过读词:正走过,正走过

3、你还在什么时候找到了风娃娃?

第三节: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PPT)读词,贴词语,

生:河水起波的时候发现了风娃娃。

师:风来了,河水?随文读词“起波,起波”

师:伸出你的手,做做河水起波的样子。

当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娃娃来干什么了?生:“来游戏”,读词语

小结:检查一下你勾画的和老师的一样吗?

4、指导朗读(2、3节):

师:(指着板书)风娃娃一会儿让树叶颤动,一会儿让林木点头,一会儿让河水起波,你觉得此时的风娃娃是什么样的娃娃?生:活泼,调皮,淘气的,爱动的、有趣

师:风娃娃的本领可真大啊,谁来当淘气、有趣的风娃娃?请你来抽生读二、三节。

你读出来的风娃娃可真是调皮啊。孩子们,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做本领大的风娃娃呀?请你们站起来边读边做动作,看看谁是本事的风娃娃。生齐读诗。

四、内化积累,仿写诗歌。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该重视语用,四、五环节意在让学生发现诗歌的语言结构,用词的拟人化特点,模仿语言结构,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风,尽量多角度表达。)

(一)寻找特点,感受结构

1、找特点:同学们和风娃娃成为了朋友。请同学们仔细再看看小诗,三个小节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1、三个小节一、二行都一样,ppt8

2、如果生说不到,师:再看三、四行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ppt9

点评:你们可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小诗的秘密,看来风娃娃不管藏到哪儿,都逃不出大家的眼睛。

2、背诗歌:找出了这些特点,你们能很快背下这首小诗吗?)1、2大组背一小节,3、4大组背2小节,三小节大家一起来背。PPT10空白页,生脱稿背

(生自己练习对照板书来试着背一背。能背的起立,齐背)

(二)应用语言,仿写诗歌

1、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风吹过时事物发生的变化,就能发现风。生活中风有时像温柔的姑娘,有时又变成了顽皮的孩子,有时候欢天喜地,有时候怒气冲天。你们还在什么时候发现风在哪儿?它来干什么啦?对照大屏幕上的格式,当当小诗人,创编一节诗歌。

A:自己想、小组说,抽生汇报

B:说的不好,就出示PPT图片,启发学生说

2、重点指导:后半截拟人化的词语,请其他学生帮忙纠正(精彩的语言,把词语写在板书下面)

例:但是裙子飘起来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指导:风娃娃不是来游戏的,简直就是来捣蛋的。这句话就可以改成:我们知道风来捣蛋了。

3、PPT出示: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风()了。

学生根据这句话,把喜欢的句子写下来。

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精彩的语句,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填写在题单上面吧。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发现很精彩的语句,抽生读一读)

六、书写

(设计意图:仍然以“风娃娃”情境设计贯穿整个课堂,与风娃娃比赛写字,做到写字两注意:怎么写才正确,怎么写才好看。)

1、刚刚风娃娃悄悄告诉老师,他要跟你们比赛,比比谁的字写得好。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得好,孩子们。PPT13咱们一起来看看“游”是什么结构?怎么记住这个字?游,谁在做游戏?(小孩子,强调右边易错的部分)书空(一笔什么,二笔什么,,,,,)、组词,写在黑板上。

2.课堂情境教学 篇二

一、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探究活动的 开展

化学学习离不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最重要, 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美妙的教学情境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最佳状态,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学习中来, 达到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1.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新课引入时, 根据本课所学习内容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去。例如,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探究欲望, 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进行新课的引入:张同学读到“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时, 她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蜡烛燃烧成了灰, 质量减轻了, 世界上的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质量是不是在不断地减少呢?”要解决张同学的疑问, 我们需要弄清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 其总质量是否会发生改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猜想, 并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样的引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定律的验证过程中去。在学生认识定律的内容以后, 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此一来, 使得整节课首尾呼应, 课堂结构紧凑, 流畅自然。学生不仅在实验中得到了科学的结论, 还体会到了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同时, 学以致用,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大都热衷于听故事, 故事容易吸引学生, 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因此, 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在学习“中和反应”这一内容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的小故事:某家请大师驱鬼, 只见大师用桃木剑刺向水盆中, 水中顿时出现一团红色的“血水”, 大家都认为“鬼”被刺死化成血水, 大师又向水中倒入药水, (红色消失) “鬼”魂飞魄散了。这样简单的小故事会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此时, 教师要及时发问:大师真的把“鬼”驱除了吗?肯定不是。这中间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骗术呢?同学们, 你们来戳穿它。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对完成中和反应的学习, 就会兴致极高, 学习效率倍增。学生通过实验探究, 自然会把中和反应中酚酞颜色的变化与大师驱鬼过程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不但通过实验掌握了科学知识, 同时也揭穿了迷信, 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3. 截取相关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 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电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很感兴趣的题材, 如果在新课开始或教学过程中插入一小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常见酸的化学性质”时, 我首先插播了一段关于“酸雨腐蚀金属制品、雕塑及大理石建筑”的有声视频资料。并告诉学生, 酸雨中常含有硫酸等强酸。想了解盐酸、硫酸为什么会对这些物质有这么强的腐蚀作用吗?请大家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下展开实验探究,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思维敏捷, 讨论探索态度积极, 学生深入认识了酸的性质, 解释了视频中的疑问, 同时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形成了整体的认识, 课堂效果明显。

通过情境教学的成功运用, 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交流讨论的 效果

交流讨论是化学课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交流讨论问题, 兴趣盎然。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且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提升学生交流讨论的热情。多媒体的使用为现代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教学中, 对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中微粒的变化的认识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了电解水的模拟动画和水分子分解的模拟动画作为教学情景, 然后引导学生对水分子的分解过程展开讨论: 此化学变化过程中共有几种不同的微粒?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经过小组同学的各抒已见, 激烈地讨论之后, 最终达成共识。在此直观的情景演示中进行讨论, 学生不但热情高涨, 而且更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 理解极其透彻, 印象极其深刻。

2.从生活实践中创设情境, 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真实感。化学是应用科学, 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 更应联系日常生活, 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创设有效情境,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在初三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区别与鉴定”这一主题的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情境练习题: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分清哪一瓶是纯碱, 哪一瓶是食盐吗?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展开热烈的讨论, 互相交流, 找出了多种合理的答案。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自然流畅, 水到渠成。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结合教材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法, 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思考探索, 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获取新知识, 形成新技能,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在化学课堂中, 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提高交流讨论的效果。

3.情境教学 激活课堂 篇三

关键词:教学 情感 名言警句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因此,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用画面声音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三国演义》的歌词豪迈中多了几分苍凉。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英雄人物的成与败都有转眼间烟消云散,人只不过是历史潮流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念奴骄赤壁怀古》却在豪迈中充满了对英雄厚人物的仰慕之情。虽然他们死了,可是他们的英名永存,流芳千古,因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瑜已经死了,可人们依然记得那是三国周郎作战的赤壁。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同样是用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曹操的悲情和豪情。

二、名言警句导入 ,和名人对话

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 新课不仅起到群情振奋的效果,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为教学过程 的展开创造了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我常让学生摘抄诸如此类的睿语(1):有才而性缓,定数大才(2)真正的教育始于自我教育(3)一切的改善,从“心”开始(4):一个人成就的伟大,取决于他性格的伟大。(5):嚼得菜根香,百事皆可为。天长日久,学生常常拂拭自己的内心,他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兴的呢?

三、提问激励,人人都是学习的小主人

如我在教学《泪珠与珍珠》时,问学生哪个句子写的好,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喜欢“眼因多流泪水而愈见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有的则喜欢“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有的同学喜欢:“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等等。我跟着问:“好在哪里?”教室里便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纷纷陷入沉思。这时,有一两位学生举起了手,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我并没有急于指名回答,而是继续耐心地等待。就这样,大约过了两分钟,才进行指名回答。第一个学生说:“我想点评一下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他接着说:“心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认为咱们同学应该长洗心,方能革面。”说完后,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第二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句,人生的阅历方决定读书。”同样回答的很棒,有时我想,在课堂上多提问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尤其是在很精彩的回答完问题后,那种喜悦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四、扮演角色,让学生走近文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执教《孔雀东南飞》这课时,我让学生以话剧的形式上演这篇课文,我认为这堂课很成功,我在其中扮演焦母,现把其中一环节跟大家交流。

焦母(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快来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端饭,今天,咱们吃面汤。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屈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

焦母:(怒斥)算了吧,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

这节课,学生个个都很激动,我想他们在话剧中参演的角色,是他们难以忘却的,真正让你的学生参与到书本的角色中,想不理解课文都难。

五、奖品激发,让他们学习劲头十足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有热情,有真情,有激情。我想这三点我都做到了,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关爱。语文学科一定要注重其基础性,为了夯实学生基础,激励他们记住背诵篇目,我略施小计,小测时默写全对的同学每人发一支碳素笔,如果在大考全对的同学每人发一个棒棒糖,随是自己掏腰包,但我也是觉得值得,有什么比学生们努力学习更重要呢!正是这种方法的落实,我班的基础知识还算扎实,因此在大小考试中成绩常常名列前茅。我同时还用这种方法激励他们,现在你领不到棒棒糖,走进社会就很有可能领不到奖金,得不到领导重视!别说,这个方法效果不错,早读时学生们的背意甚浓。

4.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篇四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吴 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但是创设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情境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有时候可以通过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为此,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化学学科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1:“乙醇”教学情境设计

[讲述]酒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已经渊源流长,古代很多文人无酒不成文,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苏轼写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绝妙诗句。当今社会人们说酒是谈判的工具,感情的润滑剂,是各种聚会的必备饮品之一。有人酒量很大,而有人没喝多少就醉了,为什么会醉?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回答]酒精。

[讲述]酒精是俗名,学名叫做乙醇。

[设疑]那你们知道乙醇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代谢的呢?

[讲述]乙醇进入人体内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室无法模拟人体内的反应,那么我们怎么实现第一步转化呢?

[实验]将一根光亮的铜丝现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再将铜丝伸向焰心。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并分析、讨论)„„

这个“乙醇”的教学情境的片段,通过与生活中日常现象的联系,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浸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随后的教学活动将沿着有关问题一一展开,比如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反应物中化学键如何断裂,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何实际应用价值,并可教育学生现在要绝对禁止饮酒,只有成年后才可以适量的饮酒。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这节课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与大自然联系,创设情境

只有当学习内容跟社会和大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自然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生产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氯气的生产原理”情境设计 [放映美丽的大海图片] [讲述]浩瀚的大海中蕴含着80多种元素,有着丰富的盐类资源。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这个专题,我们大家要一起到大海中去寻宝。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钠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烹调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这是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的片断,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大海寻宝”,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寻到哪些宝,这些宝有何性质,有什么用等有关的化学问题,又能结合资源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活动,是化学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学科发展史、学科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问题素材。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着巨大的价值。

实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构建富有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例3:“原电池”情境设计

[史料展示] 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为了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死去的青蛙还能产生生物电呢?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为此,1792─1796年间,经过一番研究,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蛙腿是否抽搐,与金属有关。他发现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有用盐水浸过的多孔材料(例如硬纸、皮革等),并用金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就会有电发生。后来,他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稳恒电流的“伏打电池”,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对于伏打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产生电流的原因,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片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片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是,现在学生却发现铜片表面产生了氢气!这里不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有关的化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历 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四)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4:“苯分子的结构”情境设计 ┅┅苯的分子式为C6H6

[探究]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学生]书写结果:CH2=CH─CH=CH─C≡CH、CH≡C─CH2─CH2─C≡CH等。[设疑]怎么验证这些结构是否正确?

[学生]看它能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结果]都不褪色。

[讲述]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的结构的趣史。┅┅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推测结果与实验事实之间的不协调,引入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探究。

设置情境有时候还可以和时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这学期的第一节课讲物质的分类时,我先让学生将下列人物进行分类:王楠、火亮、杜丽、郭晶晶、菲尔普斯、鲍春来、谢杏芳、陈忠和、北岛康介。由于这些全是今年暑假北京奥运会中的人物,同学们的兴致很高,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这些体育人的分类,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方便。

5.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篇五

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凌碧环

目前,大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孩子怕吃药,因为很苦,聪明的商家就在药的表面裹上一层各种味道的“糖衣”,从此吃药不再是家长和孩子的负担。巧妙创设情境,激活中职语文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是我们中职学校语文课的“糖衣”,是每位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遵循一定的规则展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只有站在角色立场上,才能贴心着意,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人物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这样就可以消除文章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亲切和深刻。如在教学《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中国留学生“我”的情感并不怎么深刻理解和体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酝酿文中的`人物情感,然后小组派代表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与同学们的愉快讨论中,在角色扮演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扮演角色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又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借助绘画再现情境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练习,巩固课文知识。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后,针对广告专业的学生,我说:“文中的小屋描述的是那么的美,真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你能根据文中的内容,加上你的想象和创造,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吗?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好!”因为融合了一些专业的兴趣,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他们大显身手,把他们的专业水平全都发挥出来。通过这次的绘画,学生在愉快的绘画中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韵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能制造气氛,渲染情境,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那将是另一番天地。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借用音乐中的歌词、节奏等直接地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新课当中。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是比较吃力的,这时就可以播放一些腰鼓表演的视频,通过视频里的画面、音乐,加深学生对腰鼓队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的理解,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创设情境,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立意,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十分感人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一家三口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最终时来运转的故事。读来令人深受感动、鼓舞。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困境中逆流而上的精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食物说起,并分析印象深刻的原因。接下来我跟学生一起举例老一辈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下求生存的故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到课文中去。

五、游戏教学引入情境

中专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若能将语文知识与游戏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在游戏中,教师也要一起参与游戏,语气和态度要亲和,这样才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在《说话训练》这一课,可以设计一句话接龙游戏,如果谁卡了壳,就罚他说个绕口令。这样的游戏能使全班学生一起参与,学生感到新奇刺激,那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被广大教师所采纳和应用,因为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它能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如在教学《洛阳诗韵》时,课文从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选取了典型材料,由于学生不能亲临其境,学起来觉得抽象、枯燥。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文中所提到的白马寺、牡丹、唐三彩、龙门石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学习的情绪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知对称,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能寓教于乐,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甚至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6.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六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探索中得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具体措施,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

在讲授内容之前,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的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等,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动量定理时,提出茶杯从高处落到不同的地面上会不会摔碎?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但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创设探索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按照前人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来安排的,讲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着意传授知识,更应侧重于介绍知识的探求过程,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转化为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层层分析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体会了研究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知其所以然,能体验到成功感,能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

三、创设成功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者无疑,须教其有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比如许多学生总认为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样的错误虽经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我在教学中在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列举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不等于物体重力的实例,列举多而巧妙者获胜。在比赛中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思维都异常活跃。学生通过自己列举的实例归纳得出结论,既澄清了概念,又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激发了胜利的喜悦。

四、创设类比情境,轻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境,可轻松突破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定恒的条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的两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始终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因而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再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就不难得出从功的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此可见,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握时机设疑,能使兴奋持续下去

一节课中新的概念、规律得出后,学生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在总结中再强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听不进去了,若把要

强调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富有色彩的问题,并适当地带上点风趣,则可使学生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总结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就没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学生的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 =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

六、抓住时机激疑,使知识巩固深化

中学生缺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激疑,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讨论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上的感应电荷的分布及导体的表面为等势面等性质,其结论学生是认可的,但其是否真正理解了呢?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些激凝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凝点,必定进行深入思考,这无疑对于深刻理解静电平衡的真正内涵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七、以错悟理,创设评错情境

物理知识除了要从正面理解外,还应作一些反面文章,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理解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创设的评错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必

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将错就错,创设纠错情境

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如果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可能造成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能将错就错,创设纠错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而是理解了的知识,掌握得也就牢固了。

九、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多种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称为多媒体系统。在中学物理中,讲授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化的物理过程、瞬间发生的物理现象、复杂的物体内部结构时,由于受时间、空间或条件的限制,单纯语言、仪器、教具等传统媒体都难以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美的熏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7.情境教学激活政治课堂 篇七

关键词:情境教学,兴趣,热情,能力提高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 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中,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 有效地进行学习。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一、情境导入, 激发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教学导入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抛砖引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常用的导入方式有:歌曲导入、问题导入、名言导入、故事导入等。例如在学到九年级思想政治《富而思源, 富而思进》时, 我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给你500万, 你将怎样做?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 显得非常活跃, 都纷纷举手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发言后我小结:“当我们富裕了, 有的人想享受一番, 有的人想圆自己的梦, 有的人想回报社会, 有的人想进一步开拓进取……这本都无可厚非, 但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境界。”又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财产属于谁”的教学时, 先用大屏幕展示成语“拾金不昧”, 让学生解释其含义, 接下来展示材料“拾钱捐献, 失主索还”, 引导学生思考:你怎样评价拾钱者的行为?失主的话有道理吗?拾来的钱能捐献吗?我在学生讨论中予以点拨、提炼, 从而导入新课,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上好本节课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且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情境铺设, 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 不断创设情境, 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小品表演创设情境, 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 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 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 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初一下册《思想政治》“礼貌待人”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编排小品。学生表演的小品《问路》, 主要情节是:一次同学们到外面搞活动, 由于走错了路, 找不到目的地, 于是老师请两位同学分头去问, 一位学生很有礼貌, 请教一位老大爷, 他在老大爷那里很快得到了准确路线, 而另一位却碰了壁, 后来才知道在他问路时没有使用礼貌用语。通过表演和观看, 学生对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效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表演时笑声朗朗、掌声阵阵,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也多了一份兴趣和喜爱。

三、情境巧设, 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一些重点内容的学习, 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 一方面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另一方面也容易抑制学生思维, 使教学陷于被动。解决的最佳途径和办法是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学到九年级思想品德《日月无私照》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每个人的生命同样重要、同等宝贵, 我引用了报纸上曾登载过的一则消息: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有4位行人在这次事故中无辜身亡, 其中有1人是某机关工作人员, 3人是外出打工的农民,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3位农民工每人赔偿8万元, 1位机关工作人员赔偿20万元。然后, 我提出问题:你认为这样处理公平吗?为什么?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 很快理解了“每个人的生命同样重要、同等宝贵”的含义,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引入一些热点材料、典型材料, 创设情景, 服务于教学, 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达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四、情境创设, 突破难点

在政治课教学中, 我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或容易混淆的内容, 通过创设情景、讨论学习,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教学效果。如教学初二政治“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时, 如果只是简单讲述, 学生缺乏情境体验, 效果一定不会理想。在教学中, 我采用情境教学法, 编排了一个小品 (3个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搜查民宅的具体情境) 参与教学。其一,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为执行任务, 敲开民宅, 出示搜查证准备进行搜查, 遭到屋主拒绝, 最后公安机关人员强制执行搜查任务;其二,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无搜查证进行搜查, 遭到屋主拒绝, 欲强制执行, 屋主无奈, 只得报警;其三,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为执行任务, 敲开民宅, 出示搜查证, 得到屋主配合。3个简短的情景表演,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了公民住宅不受非法搜查。这种让学生唱主角, 把学生变成课本知识的直接参与者, 演绎课文内容, 既生动活泼, 又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表演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 加深了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认识,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五、情境结课, 意味深长

结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课堂收尾恰到好处, 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我在初一政治《祝福青春》时是这样设计的:通过教师自编的一首散文小诗作为青春寄语, 配上音乐, 在幽雅的交响乐中结束。同学们听的如痴如醉、意犹未尽。在课堂中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学生终身难忘, 有“言尽而意未穷”之妙。又如我在讲《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时, 总结本课的内容时设计了优美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几幅图片, 在图片上方打出“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几个字。在此基础上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 并用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明天!”作为结束语,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8.创设情境化教学课堂 篇八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内容。其教学难点在于:

1、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2、学生对于化学有畏难心理,学习动力不足。3、没有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针对以上难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境化教学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探索的主动性。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创设情境化教学课堂

1、创设贴近生活的实验场景,展开情境化教学模式。在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颜色、气味、状态、声音等的变化,对实验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感知,尽力将生活与化学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化学小魔术之类的有趣的现象。如,小魔术“口吐仙气”,其原理是汽油蒸汽可以点燃,当汽油和空气混合后遇火会发生剧烈的燃烧并发出爆炸声。操作:在长20厘米的尖嘴玻璃管外套一层有色的塑料管,管内放一个吸饱汽油的棉球。把尖嘴管对着酒精灯火焰,向玻璃管的另一端吹气,当气从尖嘴管出来,遇火便会燃烧,离开火焰后会继续燃烧。如果向玻璃管吹气量稍大时,火焰可以离开尖嘴4~5厘米远,并呈现明亮的蓝色的火焰,十分美丽。这时把玻璃管尖端浸入滴有少量甘油的肥皂液,取出后向玻璃管另一端吹气。当肥皂泡连串出现在空中时,用点燃的酒精棉球去点一个个的肥皂泡,便发出一连串轻微的爆炸和火球,非常有趣。这些有趣的实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他们深刻记忆化学物质的属性。在创设实验情境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改验证性实验方法为探索式试验方法。一般来说,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新课之后来进行,让学生模仿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实验来自己操作,这样的程序只能起到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操作能力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实际上学生仍是被动的。因为实验程序遵循着既定模式,并且学生在做实验前就已经知晓了实验结果,因此这过程并未有多少让学生运用知识、发挥智能的余地。但是,若是在讲课之前先进行探索式实验就避免了上述弊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进行探索式实验无论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对他们其他方面素质的提升都是大有好处的。

2、提出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为了达到某一课的教学目的,还可以在授课前创设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思考,比如,在教授酚酞遇碱变红,淀粉遇碘变蓝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自编个故事提问:比如讲关于一封密信的故事,信的主人希望只有某人才能领会信的内容,因此这封信在别人看来是一张白纸,只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显示字,这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就会引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甚至相互讨论,继而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或是观察实验,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就会马上提高了。另外,教师也可以用科普故事或科学史上的事件等等来作为课程的开端。

3、创设事实情境。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身边常见的生活小事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例如,新闻中出现的三鹿奶粉掺有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有色馒头事件等,学生都有所耳闻,但又似懂非懂,教师可从这些事件入手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再将事件成因逐一剖析开来进行解读,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上一篇:希望建立贸易关系函下一篇:本科留学美国申请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