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共8篇)
1.旅游规划 篇一
【原创】熊大寻策划机构整理江南第一古镇--梅里梅里古都,也可以把它叫做古镇,被人们称作“江南第一古镇”,原来是商末周初及吴越春秋时代,吴国人的都城所在,旅游规划之无锡梅里旅游规划方案。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泰伯奔吴开始。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周朝的开国皇帝)的大儿子,周文王是二儿子。泰伯可能由于生育能力的问题导致他没有后,但是他的品德比较高尚,就想让位给他的二弟仲雍。由于周朝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泰伯为了让位给他弟弟,就千里奔吴,跑到了江南地区来躲避麻烦。那个时代的江南还是未开发的地区,草莽之地,大泽龙蛇。那个时候是水乡泽国,水是很多的,“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嘛。可惜的是由于地脉发生了变化,现在都看不到了。泰伯到这了个地方教人民周理、歌乐。在这里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这个地方就是梅里,他在一片没有文化的高地上建立了都城。现在这里和中国成千上万的乡镇一样,平凡到只能是无锡边上的一个集镇,而且它的旁边就是飞机场和高新区,所以早已不见往日的面貌,已经没有古风了,完全就是在伯渎河和泰伯庙的旁边找一块空地来重建这个古镇。原来的规划是300亩,在听了我们的建议后更改了这个规划,而且政府看起来也是下了决心的,把他们原计划自己居住的小区都拿过来一起用,凑成了500亩的体量,来配合我们这个目标。这个项目是在完成了规划后已经快进入施工阶段才想起找我们来做策划,还好可以做些修改,如果已经完全建好了,那我们真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当天我见到他们的领导就跟他们讲了这么一个观点,江南有两大特色,一个是才子,一个是古镇。江南最不缺乏就是才子和古镇。同里、周庄、西塘、乌镇、南浔,数不胜数,周边都是中国知名的古镇。如果再在一个工业园区的旁边,一个高楼林立之地,来建一个古镇就没有意义了。像同里、西塘、周庄这些地方,周边都是鱼米之乡,田园风光。而梅里古都周边都是现代化的集镇,你怎么跟人家比。所以,按常规思路来做这个项目,出生就意味着死亡,肯定没戏,要想成功,必须要用超常规思路来做,要做让人非来不可的产品。待续.在策划梅里古都之前,先要梳理一下周文化。周礼是怎么来的?为了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周礼的出台周朝至春秋时候,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太多教化的,还是野蛮人的习俗,古代的风俗都是比较粗陋的。一到节假日,人们就聚集在桑树林里,露台边上,男女之间互相追逐,嬉戏打闹,随性野合。万世师表孔子就是这种野合的产物,孔子的父亲据说是鲁国大将叔梁纥,但只是据说,现实中的孔子没有父母,作为一个私生子,他饱受了人们的冷漠和歧视,他知道了不规范礼仪,不规范人文造成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所以他制定了礼仪规范,制定了一些章法,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求在全社会恢复周礼。就这样,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周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法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以后历朝就把他们的一些观点搞成了国家的一种制度,把他确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即古代的六艺,就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从周朝开始,就制定了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这套东西经过发展,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形成了祠堂、文庙和城隍庙等系列教化体系,这三件封建时代留下的宝贝,堪称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三种东西,但是今天全都被破坏掉了。第一个是祠堂,宗庙。过去的人都是家族群居的,一个族群聚集在一个村落。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祠堂是给人孝道教化的作用,要认祖归宗,尊老爱幼。祠堂很重要,它是我们的社会细胞最重要的纽带。让人从小就知道遵纪守法,谁要是犯了错,不需要公检法介入,全族人就可以在祠堂里收拾你,规划方案《旅游规划之无锡梅里旅游规划方案》。不仅是肉体惩罚,更重要的是精神惩戒,因为一人犯错,全家人都抬不起头来,这是很厉害的!第二个是文庙。文庙起到了师道的教化作用,告诉人们要尊敬老师,不像现在,那时候父母带孩子拜师要先向老师磕几个响头,所以孩子都特别的尊重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终身尊敬老师最后就延伸为终身尊敬帮助过自己的人,所以古人讲义气、重情义,社会风气自然就好得多。所以那个时候的教化太重要了。第三个是城隍庙。是讲因果教化的。现在都看不见了,城隍庙一进去就看到十八层地狱的画像,在那里供的是阎王,就是为了讲因果报应的。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不敢做坏事,因为做了坏事要受惩罚,上刀山,下油锅等等,让人从小就看,看多了就会有敬天畏神的心理,也就是伦理学讲的畏惧心,让人不敢做坏事。不像现在,人不重情义、没有畏惧心,所以社会风气就坏了。所以古代封建社会的这三件法宝是非常厉害的。无锡这个地方自古产锡,东汉以前叫有锡,东汉以后没锡了,就取名无锡。因为青铜是锡和铜的合金,所以东汉以前,青铜名剑大部分产自江南,都是从无锡这个地方出去的。越王勾践剑、吴王阖闾剑、干将莫邪剑、鱼藏剑等等,古代著名铸剑大师如欧治子、莫邪、干将都是这里出来的。正是因为古代无锡地区出现大量的锡,所以才能够开创青铜剑的辉煌时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无锡的锡文化和吴钩(青铜剑)文化,如果能巧妙地体现到古镇建设中,必然为项目注入灵魂。这个地方的历史是很有特点,比较典型的是泰伯“三让天下”。开辟万古江南,三让两家天下。这是泰伯一生功绩的绝佳概括。正因为开江南,让天下的功德,所以孔夫子给了泰伯一个美誉“至德”--最高的道德。司马迁将他列为“世家第一”。泰伯在这个地方开创了吴文化,其后的历史演进中产生了孙子兵法,孙武斩妃、伍子胥建苏州、勾践卧薪尝胆等吴越争霸的故事。所以梅里这个地方的历史,决定了它可以做出一些与其他江南古镇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它有帝王的文化,而其他的江南古镇都是民间文化。那么我们怎么把帝王文化的精髓放进来?我们给它策划了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无锡的锡宫。这个灵感来自我在无锡打出租车,我问开车的师傅“无锡有没有锡?”,他回答我“凡是外地来的人十有八九都会问这个问题。”然后我再到网上一搜“无锡有锡吗?”,竟然有几十万条信息。可见这是一个人人都想了解的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大做文章呢?何况无锡本身的锡文化就是其一大特色。我们在古镇里造一个锡宫,用锡和其他金属的合成。本身也符合梅里作为古都城的的历史,是都城肯定得有宫殿。这个宫殿如果按常规来做,那是在糟蹋纳税人的钱,因为一定没戏!但是做成中国唯一的锡宫就不得了,人人都会先睹为快!策划要赋予项目概念和卖点,旅游产品策划是无概念不生,无卖点不活。关于“三让天下”:所有的地方都在争,而这个地方却在让。对于这个“让文化”分两个层次来解读:第一个层次,我们做一个转化,三让天下,其实我们卖的就是道德,而不是让,是一种德,孔子盛赞泰伯为“至德”,这个荣誉前所未有,把它封为“中华德圣”,开辟江南和三让天下的功绩别人都超不过他,我们可以办一个中国德文化节来放大这个点。第二个层次,“让”从人生的道理来讲,其实也是一种舍得。因为他舍弃了周朝的天下,开辟了江南,所以在江南被万世崇拜,而且有泰伯文化节,都是本地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没有他这一让,那么江南的开发可能还要晚得多啊。在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产生在江南,在苏州杭州这一带,即江南的中心区域,出现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户就是企业主,他们出资金,机工就是纺织工人,他们来出力干活,出现了这样的一种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早期的模式就在这里诞生了。如果没有泰伯开路,就不会有这个资本主义萌芽。这里的资本主义萌芽开花结果成熟后又孕育了什么呢?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主导的洋务运动,其主要的工厂如江南制造总局,安庆机械所等大部分产生在这一带。而且这里还出现了大批近现代的实业家,像中国商父盛宣怀、状元企业家张骞,同时也是个倡导“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爱国商人。包括无锡的容氏家族,面粉大王、织造大王等,这些全部都是在江南一带出现的。所以这个该怎么理解?泰伯三让天下让出了历史功德,让出了千古美德。人生就是个辩证法,人生得到如果算正数,失去如果算负数,终其一生二者相加等于零。这就是佛教讲众生是平等的原理,人生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蒋介石就是个例子,他虽然失去了天下,但是他也得到了两样东西,第一个是儿孙满堂,第二个是夫妻白头偕老。所以,“得失”不是个实践论的问题,而是个认识论的问题。
2.旅游规划 篇二
一、城乡统筹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的联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十六大精神, 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 城乡统筹是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需要, 是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 也是探索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模式的需要。
(一)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总体规划。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重点和难度是在农村, 如果“三农”问题不能合理有效的解决, 全面小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大思路、大举措, 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 它把城乡一体化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新的战略地位。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该按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去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 把城市和乡村结合为一体, 联系城市研究农村, 联系农村研究城市。
城乡总体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解决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扭转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问题, 就必须重视城乡总体规划, 使城乡健康持续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实质, 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
(二) 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规划。
乡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是要以乡村为载体努力寻找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乡村是我国建制最小的行政地域单元的群体, 它既接受周围城镇的辐射, 又对乡村居民产生直接的辐射作用,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原则。
乡村发展规划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和手段。在乡村发展规划的过程中, 要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的相互协调性, 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能力, 不能盲目扩大乡村的规模, 也不能让乡村以城市为模板进行复制。规划的重点是考虑如何有效节约用地, 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 改变千镇一面的状态等, 改变乡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 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乡村发展规划恰恰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 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发展规划的目的和指导,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乡村创新经济学与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创新经济学是瑞典延雪平大学商学院维尔特教授等在总结欧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推崇区域社会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依据乡村特有的资源, 通过资源整合、城乡合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创新经济学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居民点分布及规模等不同特点, 按照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要求,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区别的规划, 坚持产业发展与居民点体系建设互动协调的理念,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的原则, 研究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合理安排生产用地, 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 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根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因为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乡村可以根据本身特点挖掘本土文化特色,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 或根据乡村建筑风格塑造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如, 江南乡村小巧玲珑的民居、北方乡村厚实的四合院、华中乡村封闭的天井和马头墙、西南乡村的木楼竹楼、西北乡村的窑洞等都直接和形象的烘托出乡村的特色, 乡村规划可以根据特有的资源和特色发展旅游业, 这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城乡统筹发展与乡村旅游规划之间内在的联系, 见图1。 (图1)
二、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建立
(一) 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传统的乡村旅游规划往往只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把旅游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旅游产品单一, 不能体现农村农产品价值的升级和提高。旅游发展的同时, 乡村的农业、乡镇企业、种植业等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或阻碍, 不能从整体上规划布局乡村产业结构调整, 不能通过资源的整合把旅游业和种植业、养殖业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再者, 乡村旅游区一旦建立, 没有对游客的数量和环境的容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生态环境将逐渐恶化,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重开发, 忽视保护, 在获得些许经济利益的同时, 失去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二)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城乡统筹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是在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一种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 依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等相关理论, 对是否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价, 然后根据相关资源和其他指标因素寻找出乡村旅游开发客源、容量及效益评价的方法, 对乡村旅游规划的旅游业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 通过资源整合, 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最终建立一种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模式。这种模式实质上是建立在乡村旅游业基础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式, 是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并存,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并存, 旅游业与农业、其他产业并存的一种综合体。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见图2。 (图2)
三、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实现过程
(一) 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1、评价指标和因素确定的依据。
根据评价效果性、独立相关性、重要性、完备层次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确定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因素, 分别包括有效客源 (周围大城市的数目、市民的消费心理和交通状况) 、周围类似旅游项目 (数量的多少和竞争力的强弱) 、人文历史资源 (古镇古街、历史遗迹和农耕文化) 、自然生态资源 (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可参与性 (运动体验项目、购物娱乐项目) 、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发展、脱贫致富功能、保护资源环境) 。
2、确定适宜性评价的尺度。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指标和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按照相同、稍强、强、明显强和绝对强分成五个等级, 通过指标层中各因素两两比较, 采用Saaty的1~5标度法确定aij的取值1、2、3、4、5及其倒数1、1/2、1/3、1/4、1/5, 从而得判别矩阵, 确定指标评价集αi;将αi矩阵的每一个列向量归一化得到矩阵βi;对βi按行求和得到γi;对γ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Ai;同理, 确定目标层下各指标的权重A。
3、确定隶属度和判别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将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Ⅰ级 (0.4~0.5) 、Ⅱ级 (0.3~0.4) 、Ⅲ级 (0.2~0.3) 、Ⅳ级 (0.1~0.2) 、Ⅴ级 (0~0.1) 。评价等级集Y=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 确定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U= (0.9, 0.7, 0.5, 0.3, 0.1) 。其中, Ⅰ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非常好, 实施后可行性和适宜性非常强;Ⅱ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良好, 适宜开发;Ⅲ级表示适宜性评价一般, 可以考虑开发;Ⅳ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不太好, 最好不要开发;Ⅴ级表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很差, 不应开发。
4、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一级模糊评价:确定并根据指标因素评价尺度, 依靠专家评分确定某个指标或因素在同一层次上评价某个等级所占的比例,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Ri和Rij;二级模糊评价:通过计算Bi=Ai×Ri, 对指标集的各个指标进行评判, 并确定目标层评价B;三级模糊评价:通过计算S=A×BT分别在各指标层进行评判, 并计算和判别目标层的综合隶属度:P=S×UT。
依据综合隶属度对目标层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适宜性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 客源、容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1、基本假设。 (表1)
2、客源量预测方法。 (表2)
3、旅游容量计算方法。 (表3)
4、经济效益分析。 (表4)
(三) 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 同时也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所在。规划过程中, 把旅游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根据乡村的地域特征和资源状况, 合理发展规模化的高科技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等产业, 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 利用其他产业促进旅游业, 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举例来说, 把农民的耕地种植成规模化的高科技有机稻, 形成万亩梯田, 既可以作为旅游业的一个观光点, 又可以获得谷物的丰收, 如云南哈尼梯田;利用乡镇企业和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如河南省南街村等;提倡农民种植大量的经济树种, 形成果树园和果树带, 如桂花树、果树等, 一方面为游客游览参观提供美好的视觉感受, 提高游客参与果树采摘等的积极性, 为旅游景点增色;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乡村古老的建筑形态和建筑风格, 规划成农家乐或休闲场所, 既可以使游客体验农耕文化, 又可以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 如川东民居;充分利用已有的山体形式和道路状况, 可以开发越野等运动项目, 提高旅游项目的可参与性等。
注:仅考虑大于100万的大城市人口为乡村旅游消费对象的有效人口, 且假定大城市周边各乡村旅游区平均接纳游客
首先, 乡村旅游规划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因素, 规划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环境,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次, 乡村旅游规划应把社会效益融入规划范围之内, 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同时具有扶贫开发的功能, 为当地的村民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 并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再次, 乡村旅游规划要持续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 保护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 旅游开发的规划过程就是对资源保护的过程, 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之下开发旅游资源, 以“不发展就是最好的发展”为开发思路,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是以旅游项目为支撑的, 应紧紧围绕“乡镇围着旅游建, 道路围着旅游修, 农业围着旅游调, 民居围着旅游改”的理念, 规划时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可持续因素, 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基础, 把乡村旅游规划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镇, 把乡村旅游开发变成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 把乡村旅游开发变为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背景下, 通过分析、研究农村现有的资源、政策以及其他优势, 利用乡村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探讨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条件, 寻求了一种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同乡村旅游规划有效结合的一种规划模式, 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优化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达到旅游功能、扶贫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协调发展的结果, 同时利用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的建设, 为乡村旅游规划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涛涛.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重庆城镇化道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黄序.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士兰, 陈行上, 陈钢炎.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试论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建设规划 篇三
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建设规划是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编制的时序上应先全局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部分,旅游建设规划要符合并执行旅游发展规划,从而避免旅游产品的近距离、低水平重复的雷同,形成合理的旅游开发格局。
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要站在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的高度,通过把自身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全面深入比较,谋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行动,包括所要达到的中长期目标、将要开发的重要产品、需要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业内运转过程的规则等。同时要反映本县资源、环境、条件状况,提出景点设置、配套设施建设的可行性意见。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依据是国家和省上有关法律法规、有关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以及本地区、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县域旅游建设规划是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景区的建设进行旅游项目策划与设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具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建设规划的依据是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的建设规范、建设标准。
在编制时序上,应是先发展规划后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就是对旅游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优化的过程,有了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发展规划,然后再进行建设规划的编制,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指导思想上,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一般是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在贯彻落实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战略的基础上,规定本县旅游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保障对策和措施。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起点要高,总揽全局,它是规划内容、规划技术、规划组织创新的基础,否则难以达到指导全县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则是以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基础设施为出发点,在发展规划的总体指导下,规定建设规划的方向、目标、对策和措施。
在规划审批程序上,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是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县人大审批,而旅游建设规划则属于旅游部门规划,由县政府或县政府授权旅游主管部门审批即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法规建设还不健全,许多县域旅游规划未经过县人大审批,这也是我国县域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2.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的时序问题
县域旅游建设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旅游发展的硬件建设问题,它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点)建设两个方面。在县域旅游发展中,旅游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是两大支柱,其中旅游基础设施是基础,旅游产品是结果,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然而,由于各县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有的县可能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有的可能是旅游产品建设条件优越,但更多的是两者都差,且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有限,这就出现建设的时序问题,在建设规划中把哪一个放在优先的位置。
一般来说,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应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应先重点解决旅游景区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旅游景区内的游览步道,以及景区停车、环保环卫、供水供电、安全消防等设施。而旅游景区的选择应是本县境内的资源品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所依托的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已基本完成、投资见效快的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在市场导向下,优先开发具有优势的旅游产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先易后难,滚动发展,先开发容易开发且见效快的产品,积累资金,然后开发其它产品。
3建设规划中的投融资问题
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不管项目建设规划内容如何,最终都会涉及到一个筹措资金的问题。计划经济年代,一切建设项目都是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的,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所以就不存在筹措资金问题,只要是政府计划建设的项目,由政府财政拨款就可以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发生改变,虽然许多县都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但政府的财力都十分有限,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建设项目的投资呈现多元化形式,且政府的资金逐渐退出了竞争性的行业,转向了基础的、公益性的行业。因此,在建设规划中应明确建设项目资金的筹措方案。应充分进行论证,在可行的条件下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投资如道路、供水排水、电、环卫等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主要由市场筹措,采用银行借贷、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租赁与利用外资等多种融资方案。应该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政府拨款外,也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筹措,如BOT制和工程项目业主制等,BOT方式是政府将某项基础设施工程特许经营权授予开发商,由开发商出资建设完成,并经营一定时间后,无偿或以商定的价格转让给政府的建设方式;项目业主制是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作为建设该工程项目的业主,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政府和其它投资者通过股权体现投资,明确经营观念,业主通过经营获得投资收益。
4建设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该是旅游规划方法论领域中的根本思想,旅游建设规划中应该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它不仅体现在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还体现在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追求。旅游地空间调控、时序调控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设规划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规划空间的容纳量最多并非是最合理的,而是以生态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承受能力适度为最合理。因此,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必须合理测算和设计环境容量,将旅游设施建设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评价和估计。环境容量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两方面。规划中的项目建设既不能破坏景区内部的生态平衡,也不能破坏景区的外部景观,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建筑风格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建设规划的项目设计还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一致。在少数比族地区,要特别注意从充分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角度出发,设计能够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建设项目,以免造成当地文化的退化及逐渐消失,杜绝设计建设对当地人民的心理、道德、风俗习惯造成消极影响和不良的后果的项目。
5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有赖于各部门的广泛支持与配合,否则旅游规划很难制定,更难落实。旅游规划的水平高低和应用效果的好坏,既取决于前期的规划编制过程,又取决于后期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只有二者的良好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规划的组织实施是关系到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旅游规划工作中,严重存在着重视规划过程,轻视规划实施管理的问题。不少规划的编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旅游规划一旦被评审(或鉴定)验收,似乎整个规划工作就算完成,至于规划实施管理期间,规划委托方的实施监督和规划编制方的“售后服务”都不再提。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于旅游规划的实施有很大的阻力,主要是由于在现行体制下,旅游资源属于不同的部门所管辖,各行政部门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和地位,会无休止地扯皮、争斗,常常造成旅游规划难以实施。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旅游资源分别归文化、宗教、林业、水利、园林、国土、旅游等部门管理,在编制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的建议与设想,切实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规划才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组织实施。目前,大多数县在旅游开发中,均实行谁管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因而旅游建设规划大都是由资源管理部门自行编制,如若管理不好,则势必会造成建设规划突破发展规划,导致重复建设,破坏资源的现象发生。因此,为了有效地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要不断加强与各部门和行业的协调,以此形成大旅游意识,营造旅游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在规划中要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具体分工,各部门各司其责,还应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利益。这个领导小组应由县上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与旅游相关的部门领导组成。通过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等形式,组织规划的实施,协调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4.旅游规划 篇四
4、主席建国后一次也没有回过延安,也没回过遵义和西柏坡,在红色旅游五大圣地里,他只重回过韶山,因为韶山是他的出生地和故乡,情有可原。但是毛主席建国后却连续两次重上井冈山,并写下一首词为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充分说明了主席与井冈山有很深的渊源。笔架山景点重新包装(围绕主席诗词)顺着这个思路,我接着往下讲:“笔架峰从名字上看跟诗词书画有关系,能不能用毛泽东诗词命名你所有的景点呢?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是一大文化品牌,但是在全国却没有一个景点用它来做文章。我们这个景区什么也没有,就要学会借势,学会拿来主义。旅游策划最关键就是要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如果我们用毛泽东诗词来命名你所有的景点,那么笔架山就会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毛泽东诗词大观园”。
1、弹指一挥间景点:不远处有一块巨石,很像一个人的手指着天(演示:四指并拢,食指指天)熊大寻立即将这个景点改名为“弹指一挥间”,主席有一首词叫《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吗,其中写道“三十八年过后,弹指一挥间”,另外也可用《沁园春.雪》里的“指点江山”来命名,用主席书法题写在旁边的岩石上,就可成为一大奇景!
2、一唱雄鸡天下白景点:一个巨石耸立峡谷之间,十分像一只公鸡,鸡头鸡冠鸡嘴都很像,这个景点还是应该用主席诗词来命名,叫“一唱雄鸡天下白”
3、唤起工农千百万景点:一个大石头,坐在一个石台上,面前有许多树,这些树都弯腰朝向石头,这很像一个领导张着大嘴给很多人作报告,熊大寻如是将其改成“唤起工农千百万”,规划方案《红色旅游规划方案之江西井冈山旅游规划方案》。
4、井冈魂景点:一颗笔直的松树直立在一大丛杜鹃中心,我说叫“井冈魂”,杜鹃啼血表示哀悼,松树表示牺牲掉的两万名井冈山烈士。形象而又贴切,保持红色基调不变。另外还有一些景点如“刺破青天锷未残”等,以此类推,用毛泽东诗词将笔架山的所有景点命名,游客一上来,联想起前面讲的毛主席和井冈山的四个渊源,再一看这里所有的景点都是毛泽东诗词的再现,如此一幅红色旅游的蓝图绘好了。笔架山旅游规划项目仅有这些还远远不足,游客目标群体还可再扩大,如是,熊大寻接连出招第二招:揽月峰的出台笔架峰的主峰改名“揽月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揽月峰”--高峰入天,手可揽月。做一个主席的雕像,当然要申报国务院批准,但在井冈山做绝对符合政策,做一个毛主席的雕像,太阳出来了,刚好升到主席雕像的后脑位置,霞光万丈,金光四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图像--毛主席光辉照四方!这样我们就把我们从前见过无数次的“毛主席光辉照四方”的宣传画和毛主席像章上的图像,复原到了现实生活中。随着太阳的映照,“毛主席光辉照四方”刚刚显露出来的时候,我们再策划一个环节,在山上通过电子设备放一首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此情此景,加上这首歌曲,我相信很多老领导上去看了一定流下眼泪来。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人物打造这天下一绝的景点,至此你的门票可以翻一倍卖到120元!第三招:财山笔架峰紧挨着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这个五指峰有什么特别的呢?我们现在用的人民币一百元大钞是红色的,而上一版我们用的百元大钞是绿色的,这个绿色版的百元大钞的背面就是五指峰,这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造币厂建在井冈山。为此,朱镕基总理称五指峰为“中国最贵的山”又叫“财山”。有了朱镕基这句话,广东人全来了,因为他们信财神,但是来了却上不去,因为五指峰距观景台之间是一条大箐沟,所以五指峰只能远观不能近赏。而前后左右唯一可以上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笔架峰。我问戴老板,从我们这里修一条步行道上五指峰,步行要多长时间,戴老板告诉我,他以前派人探测过,从笔架峰山顶修一条步行小道只需两小时就可到五指峰顶。这条路则叫“财路”广开财路!顺着“财路”到达财山山顶、到达“财富的巅峰”,不要说你福建老板要上来,就是世界五百强的老板都得上来!另外,百元大钞上能清晰地看得见一条瀑布,说明财山上还有泉水,那么财山上的泉水,我们怎么来包装它呢?这叫“财源”!财源滚滚!你是不是要顺着财路上来,喝点“财源”,带一瓶“财源”回去!做旅游规划和旅游策划就是要拿出玩命的负责任的态度,因为老板将身家性命都押在了项目上,我们作为一旅游规划和旅游策划的负责人,做策划和规划就一定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预算之内”。相关文章:旅游规划方案之十六:安源城市旅游规划方案旅游规划方案之十七:宁海城市旅游规划方案旅游规划方案之十三:桂平城市旅游规划方案很不错的创意,红色旅游更多旅游规划方案详见熊大寻策划机构网站井冈山旅游规划项目定位为“国脉井冈,成功之山”。回复4#选调1983恩,每个定位都符合“三个一”原则,唯
5.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 篇五
旅游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从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各自的规划内容、规划目标、规划对象进行比较,分析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关系、区别等。
关键词:城市规划;旅游规划;联系;区别
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整体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升。
此外旅游规划根据城市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为了发展旅游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必要的补充。
两者还相互促进,紧密联系。
1 概念界定
1.1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
指在旅游系统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系统的属性,特色和发展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综合协调旅游系统的总体布局,系统内部要素的功能结构以及旅游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谋划和安排。
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据我国各地旅游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实际情况,将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和其他专项旅游规划三种类型。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是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到表象的过程。
专项旅游规划中主要包括有:项目开发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地建设规划、旅游营销规划、旅游区保护规划等功能性专项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
1.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按照由抽象到具体,从发展战略到操作管理的层次决策原则进行,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方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这一层次;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详细规划属于这一层次的规划。
城市规划的内容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1.3 异同点
在规划对象方面:旅游规划是为旅游者服务的,体现的是旅游者对城市的要求,所以旅游规划关注的是城市外向性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外来的旅游人口,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内部发展,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
城市规划主要针对的是市区人口。
在规划目标方面:旅游规划是为了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
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社会经济上,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都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形象上,两者都改善了城市的形象,美化了城市的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6.旅游规划 篇六
说道创新性旅游规划,太仓市旅游的总体规划项目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太仓市的旅游业囊括整个太仓市区域,总体规划面积为八百多平方公里,太仓市旅游规划项目以宏观战略性反战为主,以此作为太仓市旅游发展、旅游开发建设为指导性文件,重点突出太仓市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整合、产业规划、产品开发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内容,具有比较强的创新性和指导性,是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旅游规划方案。
巅峰智业旅游规划项目组在对太仓市旅游规划项目中的资源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在对市场需求的特征特点进行分析之后,以探寻的旅游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整合了其旅游可开发的资源之后,从而挖掘太仓旅游业方面的优势及其竞争优势为主,构建健全的、全面的旅游产业体系。通过优化太仓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其产业重要组成,从而有目的性的按阶段实现太仓旅游业的复苏和转型升级。
通过太仓市旅游业总体规划,未来太仓文化产业要建设成为以创意设计为引导,以生态休闲为特色,以印刷媒体为支柱,文脉传承、要素集聚、产业联动、效益优良、辐射长三角的文化产业先进城市,太仓市所辖镇区及部分旅游景区正在同步编制旅游规划。本规划在重点项目规划中对浏河长江口度假区、沙溪古镇、科教新城都做了重点详细的项目规划,对上述正在进行的下位旅游区的规划的编制具有战略性的指导作用,下位规划应遵循本规划。
7.旅游规划 篇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区域旅游规划
现代旅游活动都紧扣着空间系统,需要有区域规划的思想来指导。 本文所提到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规划为总体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图1)根据其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区分为若干个组群,大致包括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基础、规划的主体以及支持系统等,这些基本要素是规划文本中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区域旅游竞争力
区域旅游是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区域旅游竞争力包括资源、企业和政府这三者。 它们构成了区域旅游的要素,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图2)。[2]
二、区域旅游规划与区域旅游竞争力关系
区域旅游规划和区域旅游竞争力有着广泛的联系(图3),区域旅游规划对于区域旅游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份因地制宜的区域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整个区域旅游的竞争能力。 具体来说,区域中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区形象的塑造等,会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创新的特色旅游产品则是本区域资源竞争力的关键。 旅游区规划中政府对于旅游政策的宏观调控和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对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以及对于人力资源与旅游就业规划等都是政府竞争力提升所在。 对于区域内旅游产业的规划和相关配套能力的规划,能够优化旅游产业的配置,极大地调动旅游行业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增强该区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规划在很大比例上所体现出来的与之对应的竞争力的提升,比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市场营销的规划,也会对资源的竞争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来源于区内的旅游产业规划,还来源于投融资的规划等。
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实证分析
1、区域概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是由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 鄂西圈内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文化多样,造就了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圈域内拥有着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明显陵,同时还拥有长江三峡、古隆中、襄阳城、荆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等诸多令人心动的文化旅游符号。 就旅游统计来看,虽然鄂西圈优势旅游资源占湖北省的比例近70%, 有着绝对优势,但各行业与地区之间分割严重,各自发展,阻碍了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 近年来,随着鄂西圈交通网络主要骨架的初步形成,使得那些分布在“老、少、穷、库”等山区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可进入性加强,加之公共服务设体系的完善,周边游、自驾游、出差游等络绎不绝,带动了整个圈域旅游目的地的协同发展。
2、鄂西圈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竞争力
鄂西圈发展总体规划的颁布确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战略,形成了省“一总三专”+市州林区“一总三案”规划体系。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总体规划是立足于本区域内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区内交通而打造的,重点突出“交通先行”和 “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的战略。 规划文本中各类专项建设和保护都在日后的推行中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强大的竞争优势。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鄂西圈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伴随着生态价值而来的是悦心悦意的旅游价值。 立足圈内这些生态价值,打造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划分生态功能区与保护等级,此外,还实施空间管制,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协调开发区。 在生态保护层面,强调注重交通建设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区域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同时还着力推进确定生态建设重点项目以及生态家园建设。 规划中处处体现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境管理,为本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形成鄂西圈强大的生态竞争力,随之而来的生态旅游景观的发展则带来了生态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近年来, 随着鄂西圈一些生态环境专题项目的实施,规划中所体现的生态环境效益越发明显,打造的一批生态亮点工程,不仅推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更成为赏心悦目的观光旅游产品,例如:以环“一江两山”生态景观工程为示范项目,对环绕武当山、神农架、宜昌三峡的骨干风景道进行联合打造,沿线植树造景,改造民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游客的高度美誉。
4、文化建设与旅游产品规划
要确立鄂西圈“一圈三系六线八中心”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区域内旅游产品的规划则强调整合优势资源,凸显品牌特色,建设特色优势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加强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开发专项旅游产品,优化设计精品旅游线路。 实行组合营销提升营销效率, 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品质提升,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 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鄂西圈的旅游产品不是孤立的,区域内生态和文化资源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这样规划中所提到的资源整合、 组合营销的实施就更能丰富旅游产品,进而使旅游品质得到提升,例如: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示范区项目中炎帝神农文化与荆门农谷整合发展项目,整合打造跨区域(随州、荆门)的神农农耕文化。 这样跨区域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就会成为创新与亮点,从而加大圈内旅游产品的优势。
5、基础设施建设
鄂西圈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谓是重点推进,特别关注交通的建设和改造,包括主要公路体系的建设,续建各大铁路工程,各类港口水路建设、航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等,以期构建一体化的鄂西圈综合交通体系。 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了随着鄂西圈发展总体规划及交通专项规划逐步实施后, 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也要逐步完善,让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 这些曾经制约鄂西圈旅游发展的瓶颈开始转变为圈内发展的机遇,甚至与同类型旅游圈相比成为优势。
6、产业经济规划
在第三产业领域,注重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将其培育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产业经济的规划和建设给区域内企业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规划积极鼓励生态文化旅游企业跨区域经营,提高竞争能力, 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企业之间的整合,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企业。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鄂旅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在鄂西圈的发展, 充分发挥了鄂西圈投资平台的作用,专注于鄂西圈重点特色项目的建设,这就是鄂西圈发展中最大优势所在。 而谈到对于经济竞争力的促进影响时,通过对于规划颁布后五年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与全省产业生产总值的比较(见表1),可以发现规划中的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充分协调发展带动了整个鄂西圈生产总值的逐年增加,其所占全省产业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在五年内也得到近五个百分点的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 2010-2014 年湖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
7、风险管理和支持保障
鄂西圈风险主要包括生态风险、 文化风险、旅游风险,规划强调政府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控制污染与无序开发,防止过度商业化,整治旅游秩序,防范旅游事故。 在支持体系中,政府更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设计政策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保障组织领导。
鄂西圈规划实施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的机制,政府在促进鄂西圈区域统筹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规划中强调政府无论是在规划实施还是保障支持中,都应该有着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全面带动鄂西圈旅游区群众致富,这正是政府如何提升竞争力所在。 鄂西圈的政府竞争优势在于成立了湖北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领导小组,这使得鄂西圈有了健全的战略组织机构保障,同时,鄂西圈各地也都相应地陆续完善管理机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区域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使得区域内的竞争优势转变为切实的竞争力。 区域旅游规划的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与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要素上具有一致性,这就使区域旅游规划能够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发展的各类竞争力,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些影响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各类专项规划总会附带对其他竞争力产生潜在的促进作用。 本文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于规划文本的解读以及后续发展研究,看到了鄂西圈旅游竞争力所在,而规划后的一系列的成果也切实证明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2]马勇,肖智磊.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5):7-11.
[3]李国柱,石培基,郭小东.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旅游科学,2005,19(3):26-33.
[4]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4):111-116.
[5]邱瑛,谢春山.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5):83-86.
[6]郭清霞,鲁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1):168-170.
[7]徐淑梅.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8]钱益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初步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旅游发展规划为例[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2.
[9]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政务网.http://www.exiquan.com.cn/ZW/.
8.我国海岛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海岛;旅游规划;刘公岛;用地布局;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26-02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已不再追求单一的物质文明,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休闲旅游业由于大量的市场需求而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海岛旅游开发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海南岛、鼓浪屿等都是开发比较成熟的旅游海岛,也为其他海岛旅游开发提供了一些经验。但是,随着海岛旅游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旅游用地规划不科学、旅游景点布局不合理、景点重复建设、配套设施不健全等。本文将具体分析刘公岛的开发情况,找到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最后,以小见大,提出我国海岛旅游规划转型与升级的有效途径。
1 刘公岛简介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威海湾内,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地势南低北高,东西长4.1 km,南北宽1.5 km,总面积3.15 km2。距威海市区2.1海里,乘游船15 min到达。 刘公岛自然风光优美, 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是我国第一个“海上森林公园”,首批国家海洋公园 。 刘公岛人文景观丰富独特,岛上可领略三大文化:刘公文化、甲午战争、英租历史。
2 刘公岛主要景点简介及布局分析
刘公岛三大主要人文景点布局基本合理,如图1所示,体现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但三大景点内的某些小景点存在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等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2.1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遗址类博物馆,以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清代建筑为主体,真实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原貌,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位于刘公岛主干路——丁公路(中西段),清代风格建筑建筑群,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中轴为主,左右对称,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思想,符合我国传统建筑布局原则。各殿可相互连通,可按一定顺序全方位浏览,但现作旅游功能,则可能造成游客重复或遗漏游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览的质量。
2.2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
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与博物馆互补。通过珍贵历史图片、场景还原、3D影视、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等多种手段,生动展示了黄海大战、威海卫保卫战等战争场面。
位于刘公岛主干路——丁公路(中东段),临海而建的二层现代建筑,遵循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坚持不走回头路的设计理念,直接由台阶上二层参观,二层内部直通一层。一层出口,再上台阶,直接到达博览园景区。既不浪费土地资源,也可节省游客时间。
2.3 刘公岛博览园
主要讲述刘公岛三大文化:刘公文化、甲午战争、英租历史;被称为“解读刘公岛的百科全书”。主要景点:海圣殿、中华海坛、英租历史博物馆、鲸鱼馆等。
位于刘公岛主干路——丁公路(东段),现代人工建筑,一条中轴线,主体建筑不规则分布于中轴线两侧。
①景观配置优点。英租历史博物馆:通过蜡像、实物、图画等再现英租时期 刘公岛风貌。有强烈的历史感,馆内路线规划有时空特征。
②不足。抹香鲸标本馆、熊猫馆和梅花鹿园三馆 ,画蛇添足,造成有限的海岛土地资源浪费;内容与刘公岛本身文化内涵不符,使旅游产品主题不明确、内涵不深刻。
③建议。将其移至西霞口野生动物园,一方面降低了刘公岛本身运营三馆的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西霞口野生动物园的亮点。西霞口野生动物园可给予刘公岛一定比例的利润补偿,达到双赢效果。
3 配套设施分析
3.1 交通规划分析
刘公岛上有两条主干观光柏油路——丁公路和邓公路,岛上的主要景点都位于两大路旁,游客可步行或乘观光电瓶车由丁公路转入邓公路,环岛南坡观光游览。鉴于岛上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并遵循节约利用土地面积原则,两主干路设计为双车道,可以满足岛上游客游览需求。
3.2 交通工具配置及运营分析
刘公岛上主要交通工具为:电瓶车、索道和环岛游船三种。电瓶车主要用于游客乘车岛上环岛游;索道,主要用于游客登最高点,观旗顶山炮台,赏海天一色海滨风光;环岛游船主要满足客人畅游海洋,全方位观赏刘公岛整体风貌。三种交通工具的配置符合刘公岛的本身特色。
三种交通工具运营分析:
①电瓶车。从起点至终点环岛一周,中途只能在熊猫馆下车后凭票才可免费乘车(人为强制推广熊猫馆),否则,在其他任何景点下车后再上车都需重新购票。这种运营模式,导致大多乘车客人因不愿再重新购票只能被迫在熊猫馆参观,对于途中的其他感兴趣的景点只能遗憾地车游。游客不但没有体会到刘公岛独特的甲午文化和海岛风俗,甚至因参观了熊猫馆而有上当的感觉。直接降低了游客对景点的正面评价和游客的忠诚度,这对刘公岛本身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建议刘公岛学习江西龙虎山景区的小火车运营模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在岛上的各景点都设停车点,客人据自己的兴趣随时下车,游览结束后凭票免费乘车。这样游客便可较全面地了解岛上文化,增加对刘公岛的美誉度,通过口口相传加大刘公岛的知名度。
②索道。为方便游客省时省力,直接登上旗顶山最高点,观炮台,居高临下,看海天一色。一方面方便了一些游客,但另一方面,由于登到旗顶山没有安全的登山路,导致游客要想登山远眺,只能被迫选择索道,降低了登山爱好者的游览兴趣。
建议刘公岛及时聘请专业规划单位、专家,对旗顶山进行全方位评估和分析,在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制定专项详细道路规划,修建合理的登山路。
③环岛船。乘船可在海上全方位观赏刘公岛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地貌,同时也是游客垂钓、参加海上游乐项目的首选载体。由于岛管委会不重视对其推广力度,致使很多游客因不了解而失去了欣赏刘公岛美景的机会。
建议岛管委会,应加大对刘公岛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综合开发多种海上旅游产品,加大对岛上各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不能顾此失彼,而应实现全面发展,并不断发现新的亮点。
4 主要问题归纳
通过分析刘公岛规划的若干问题,由小见大,对我国海岛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①景区规划不科学,景点开发不合理,尤其是盲目组合人造景观,造成海岛规划主题鲜明,特色不明显,并且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
②海岛综合协调开发力度不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脱钩,无法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开发格局。
③规划技术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不够专业,编制的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即使有科学的规划,施工单位和景区管委会不能有效保质执行规划,同样影响规划效果。
④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配置不科学。主要表现为交通、水电、医疗、食宿等不能保证游客的需求,引起游客拥挤、滞留等现象。
5 相关建议和对策
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突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保持海岛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坚决杜绝盲目组合景点,浪费有限海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海岛土地资源。
②坚持综合开发、社区参与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建议,遵循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建筑布局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营准则,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统一则。
③坚持分区、结构与布局相协调。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
④规范旅游规划市场,制定相关规划法律和标准,明确规划技术单位、施工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资质和专业技能。
⑤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技术单位应在规划前做详细的评估和分析,提供合理、优化的用地布局和便于操作的土地细划方案,以适应动态的分期、分片开展需求,提高规划的管理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刘冬雁.我国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海岸工程.2002,(6).
[2] 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J].城市规划,1999,(2).
[3] 李平,董志文.滨海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海岸工程,1999,(6).
[4] 冯淑华.试论航空遥感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9).
[5] 杨建朝,朱菁菁.浅谈旅游规划中的误区[J].市场论坛,2005,(1)
[6] 李明德,马聪玲.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与创新[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
[7] 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