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24-07-25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选8篇)

1.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学科在能力方面的教学要求之一。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考虑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比较和分类的思维能力

课标规定,在低年级段,要求“着重培养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比较和分类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中属于较低的层次,所以低年级培养思维能力从培养比较和分类能力开始。在课标规定的低年级的知识要点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同时培养比较能力的,比较能力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能力,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要区分事物首先要进行比较,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的基础。如“相同和不同”一课,是专门训练学生比较能力的一课,比较能力在小学科学课上是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本课一开头先让学生比较两个物体,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如两支铅笔长短不同;两个文具盒颜色、大小、盒内构造、材料等都不同,再比较多个物体,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如三个削铅笔刀,两个是一般的转笔刀,一个是新型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刃,都有外壳,都能削铅笔。最后综合训练,同时找出被比较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各种各样的球,它们的相同点是:形状相同(球形)。不同点是: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制作材料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拍球时它们弹的高矮不同等。在训练学生比较能力时力求有易到难,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比较多个物体不仅要求用眼看,还要用手摸、用鼻闻、用舌尝,以及联想到物体的用途等等。通过小学科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要做到:对于表面上极为相似的自然事物,看到它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差异点;对于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自然事物,看出它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共同点。

同样,在课标规定的低年级的知识要点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同时培养分类能力的。分类能力是根据对象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能力。如课标规定要认识几种常见植物果实的外形特征,在教学这一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果实的外部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果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然后指导学生给果实分类,从颜色来分,可以分为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从形状来分,可以分为球形的、圆柱形的、扁球形的、圆锥形的„„;从味道来分,可以分为甜的、酸的、辣的„„;从用途来看,可以分为水果和蔬菜两类,发现茎可以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四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外在的联系和变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二、培养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在中年级段,要求着重培养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可以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在课标规定的中年级的知识要点中,有不少是要求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在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时,可以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能力。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认识液体、气体、固体在一般情况下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一种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烧开水的时候,壶中的水还没有烧开,为什么会往外溢,然后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烧瓶中的水在受热、受冷时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把装有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细玻璃管内水柱上升,把上述实验装置放在冷水中,细玻璃管内水柱下降,对以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由此学生就可以推想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受热时体积胀大,受冷时体积缩小,简单说,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学生们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思维活跃,又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其他的物体——酱油、醋、桔汁、煤油、酒精等,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质。这时,我就指导学生用研究水的方法研究桔汁、酒精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认识的扩展,能力的迁移,根据水、桔汁、酒精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按照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到“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同理,研究气体、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用概括和推理的方法牵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思索,去发现,并及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培养演绎推理的能力 在中年级还要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可以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可以应用概念和规律去推断未知事物的结论,例如:课标规定的中年级的知识要点中要求认识鱼类外形和繁殖的共同特征,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鱼,认识鱼在外形上合繁殖上的相同点,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概括鱼类外形和繁殖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从而形成鱼类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应用鱼类的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判断其它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叫“鱼”的动物,如鲸鱼是否属于鱼类?为什么?推理如下:凡是鱼类都用卵繁殖后代,鲸鱼不用卵繁殖后代,所以鲸鱼不属于鱼类。演绎推理也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丰富和发展所学的知识,还可以用来检验得出的概念和规律是否正确和严密。

四、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在高年级,要求着重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例如“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一课,从能力培养看,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通过这一课教学,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为什么降不完呢?结合课文的插图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讲解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地面上和江、河、湖、海里的水受了太阳光的热变为水蒸气飞散到空中;水蒸气在天空中受冷,有的凝结成小水滴,有的凝结成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成为云;云里的小水点或小冰晶越聚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他们的时候,便降落下来成为雨,雨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从高处流向低处,然后汇聚成江、河、湖,流入海洋。最后再进一步说明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运动永不停息。这时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幅水在自然界里不断循环的图景,这需要高层次的分析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有意识、有计划的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学会推理论证的方法。

2.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主意识,探索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科学课的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面广, 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科学课堂教学中, 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 化难为易,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化繁为简,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等, 并且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 引领自主地去尝试、实践、经历, 在探索中有所得, 有所悟, 甚至还有所创。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 培养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 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发生质和量的变化。那么,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思维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 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的广泛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 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 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 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 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教学《身边的材料》这一课时, 让学生对自己带的物品仔细观察, 分析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 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 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 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 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 调查家中的材料, 观看星空的变化, 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的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心去体会。还要做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 能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 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 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学生学会了联想, 丰富了想象能力, 思维变得灵活、敏捷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益, 这是学生创新的成果。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个好的问题, 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 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 巧于设疑,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 不断地思索下去。如《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时,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看图质疑, 学生提出:为什么水还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来;冬天的电线比夏天的电线紧等生活现象。学生由于急于想知道这些答案, 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的兴趣。引发问题可以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描述、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 如果在教学中, 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 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动的一些因素, 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猜想:同一辆小车分别在光滑的斜面上行驶和在粗糙的斜面上行驶, 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你认为不一样, 那汽车在哪个斜面所受的摩擦力大?学生有的说是一样, 有的说不是。教师告诉学生“是”与“不是”都是一种猜想科学研究方法, 一般是遇到问题后, 先提出猜想或假设。即:遇到问题———猜想或假设——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利用这种方法, 我要求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及时进行引导, 把学生的每项探究结果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最后学生通过大屏幕上显示的探究结果就很容易地归纳总结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规律。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 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 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 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特殊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 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 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 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 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 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三

一、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教与学的结合提供了契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有饱满的热情,相互感染,激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好奇心主要是指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所持有的新奇感和兴趣感,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思维的驱动力,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创新探索。

比如,“鸡蛋的构造”教学中,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讨论,使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兴趣。在这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课堂上充分挖掘与开发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要利用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方法指导,在观察实验中积累经验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直观形象的思维,这种感性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前提,年龄增加、表象丰富都会推动抽象的理性思维的发展,但其直观形象性思维还是占主导地位。科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观察实验中积累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感性思维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比如,教材中对油菜花的观察、对小灯泡的观察、对岩石的观察、对食物的观察等,都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中学到方法,锻炼自身的能力,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并作了经验和方法上的准备,此阶段有利于学生观察研究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利用课内外的各种实验进行观察,并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把不同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依次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方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丹晓莉.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

4.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篇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本质的、间接的反映。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活动,会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在科学课程学习中,我们希望学生能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发展他们探求科学的能力。

理性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充分的思维根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科学课应是一门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课程,对理性思维的培养应成为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往往都是由老师提出,学生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被动地从老师提出的问题中学习,慢慢地会失去提问的兴趣与能力。现实也有这样的反映:儿童提问的频率及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反而呈下降趋势。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试着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展研究,即便这些问题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只要相关即可。此外,在探究过程中也可能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与之前所探究的内容有关,应该鼓励学生马上进行探索,不能为了课程的进度或课程的完美而硬生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研究,这样会中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失去了问题解决与思维提升的最佳时机;也可能会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毕竟缺乏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真正开展课后研究。在《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中,当完成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拥难芯亢螅?有学生提出问题:小车的运动速度是橡皮筋直接绕在车轴上快还是橡皮筋绞紧带动螺旋桨转动快?虽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教材的研究问题,但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根据所具有的经验做出猜想,有的认为橡皮筋直接绕在车轴上走得快,有的则认为橡筋绞紧带动螺旋桨转动走得快。我让他们拿出猜想的依据,有的学生马上找出之前所做的实验数据作比较,有的马上说做实验验证,我也顺势让学生思考该如何作对比。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为了追求问题的答案想出了许多办法。此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里,许多以往的经验在进行筛选、比较、分析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对知识的渴望是学习的动力。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爱提问的习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都具有深远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所谓思辨意识,就是能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以求真正理解,并能对观点进行补充完善或提出不同意见。这要求教师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某一说法,以免使学生的思考就此止步。教师应及时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就某一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悟透根本,这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也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提高。

《光的反射》教学中,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容易反光”感兴趣,我就让他们开展研究。其中有一组学生最快完成,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粗糙的锡纸比光滑的锡纸更容易反光,这与最初的猜想刚好相反。许多学生对他们的实验结果提出了质疑,我让他们进行演示,结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但有些学生还是不甘心,不断地提出各种质疑。如:是否控制好光源的距离、强度的变化等,最后发现原来粗糙的锡纸由于在揉捏中形成了弯曲的凹面,起到了聚光的作用,而光滑的锡纸是平的,不能聚光,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经过找茬后,那组学生知道了存在问题,重新平整了锡纸后再做实验,结果是光滑的锡纸要比粗糙的反光效果明显。

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困惑、大胆质疑时,他们开始进入深度思考,只有进入深度思考,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实证是指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通常以具体的数据、事实来呈现。它不是臆测或虚构的,是正确的、真实存在的,是进行判断的尺度。

提出问题后,学生往往会以自己的经验去回答问题,此时应该让学生拿出具体的事实或数据来说明或支撑观点。我鼓励学生做实验探究去寻找证据,不要光空想。因为学生在寻找证据时其实就在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动,他们有机会直面原来的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而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不但获得新知,还形成乐于求证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逻辑和实证在以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受重视,导致我国在近代科学发展上严重滞后,于是有了“李约瑟难题”之问,这一问警醒了我国的教育。国家在新课程改革中把理性思维的培养提到了重要位置上,新课标也提出了要在基于实证的基础上开展科学探究,可见实证意识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它将对我国在科学、科技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四、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科学探究多以活动为主,但是如果把“探究”片面地理解为活动,只有“做”没有“思”,可能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活动了,收获却甚微。怎样知道学生是否思考或如何思考?我们可以借助可视化思维工具让学生展现其思维过程。

可视化思维工具如维恩图、鱼骨图、桥型图、气泡图、概念图、思维导图等,都是呈现及锻炼思维过程的最佳帮手。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多角度分析、整理归纳、发散思维等;还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深入讨论。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清晰,因为在语言表达时,反映在大脑皮层上的表象进行了概括与整理,逻辑思维由此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讨论中问题的层层递进也促进了学生有目的地去思考,明确了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及严密性,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是《中国学生发展素养》的目标要求,也是科学探究顺利开展的能力基础。从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他们学会遵循原则去思考问题,长大后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后续力量,也借此向世界证明我国也有产生科学的良土。

5.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五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自然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下面以沿海版教材自然第五册《磁铁的性质》为例来分析3种不同的教例。

《磁铁的性质》这一课的认知目标是:知道磁铁的4个性质。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教例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铁的4个特性:磁铁能吸铁;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磁铁的同性极相斥,异性极相吸;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然后让学生熟记这4个特性。在这个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根据教材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结论、轻过程,只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教例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学生在模仿操作之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达到了认知目标。这种教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例三: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以上三种不同的教例,是在不同的教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教例一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例二中学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扶”得太多,“放”得太少,课堂上虽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但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教例三的优势在于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自然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因此,我国把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本人认为,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就应当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要把课堂当作实现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场所,要重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沿海版教材《溶解现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又如:在教学沿海版教材《浮和沉》这一课时,我先把木块和石头放进水槽的底部,再请一位学生把清水倒入水槽,用手把浮起的木块按下,再放开,又把沉下的石头拿起再放下,让同学们观察沉与浮的现象。学生见后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沿海版教材第三册《不倒翁》这一课时,本课要求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从而形成了“上重下轻的物体比较稳”这一概念。教学前,我把教材稍作调整,先学习制作一个不倒翁,然后再一起玩,一起研究不倒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可以更直观,更有说服力。又例如,我在教《磁铁的性质》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玩‟磁铁,并让学生演示发现磁铁特性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创新。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自然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6.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六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感情,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它不需要任何媒介,比语言更为直观。

【正文】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占主流的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闪亮出台,使得人类拥有创造性思维是十分的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创造性思维将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现实。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尤为重要。

一、何为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带有创见的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从广义上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形式思维活动之总和。从狭义上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主体在创造实践中由已知探求未知,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思维活动。更具体的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教师应该注意发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的、完美的人才。新课标确立了新世纪的教育观,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进而培养开发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对我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地考察后曾发出一段感慨:在中国的中小学里,音乐教育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对音乐技巧的掌握超过了他们对于文化范畴的学习和理解。音乐教学无例外地集中在技巧的训练上,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中国的孩子很少表现出独立性,他们没有自主的观念,没有想到自己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在音乐上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但无疑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他们失去的太多,代价太大,他们的兴趣受到压抑。我们的社会是越来越发达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然而,问问每一个现代人,看看他们的生活是否轻松愉快,回答往往是否定的。物质生活追求的越多,人们就越感到失去了什么,或者还缺少什么。我们不应该忘记,人的全部不是物质,还有精神。在人的天性中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音乐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三、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在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我经常采用情境导入法去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唱《过新年》时,我从电脑中调出各地喜庆新年的热闹、欢歌画面,学生立即被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住了。音乐一停,我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说:“我看见了家家门前悬挂着一串串红灯笼,有的是一个个的,我还看到了人家的门前张贴着一个个倒着的福字。”“我看到了舞龙舞狮,还看到人们在踩高跷。”“我看到了人们在跳秧歌舞。”“我看到了人们在敲锣打鼓,还在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呢!男女老少过年真开心!”“老师,还有,还有、、、”。学生们踊跃的发言使我想起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欢快热烈的音乐和生动真实的画面正是满足了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这一强烈需求。这种情景导入法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使课堂充满了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也为教唱歌曲做了良好的铺垫。

2.在想象中引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音乐总是离不开想象。我们就是要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想象。在低年级的歌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描绘成一幅幅画面,有时甚至拿出纸笔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创作过程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形象,从而准确地表现歌曲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教授《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自己创设一幅画面,用以表现音乐形象。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了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稚嫩的笔下。更重要是学生从图画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出歌应用“轻”、“美”、“柔”的声音来演唱。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训练了学生对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再如教唱《海》这首歌曲时候,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月亮从广阔的大海升起来,把浪花轻轻涌动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海》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绝伦、色彩斑斓的画面。有的说:“蓝蓝的海面上,升起一轮弯弯的月亮,银色的月光洒在海面上。小鱼小虾睡了,海草贝壳睡了,晚风轻轻的吹着,只有调皮的浪花还在跳跃滚动。你听,大海妈妈正在呼唤他们呢!浪花听到妈妈的呼唤,轻轻地走着,慢慢远去,生怕吵醒了熟睡的朋友们。因此在演唱到结束时,就会越来越轻,越来越慢,似乎渐渐走远。”有的说:“夜深了,大海睡了,一切都安静下来。所以一开始歌曲可以唱活泼一些,结尾可以唱轻一些慢一些,好像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都甜甜得睡着了。”

再譬如学唱《歌唱少年英雄赖宁》时,教师为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够正确表达情感,要求学生找出歌曲高潮部分。正常的歌曲创作,高潮部分为歌曲的高音处,而这首歌则不同。一位同学说:“歌曲是悲哀的,而且带有怀念与歌颂的情感,歌曲最高音处并不能完全表达这种情感,和声部分也只能唱出对赖宁的歌颂,然而,这部分则唱出我的全部情感。”接着她指着一句带有几个连续休止符的地方说:“此时,我好像真的在哭泣,很悲哀、很伤心,连续的休止符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她的发言引起全班同学的一片掌声。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合唱教学中得到培养。再就是为歌曲创编歌词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给唱会的歌曲增编新词或改变部分歌词,大大提高了学

生的演唱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学会了歌曲《小青蛙找家》后,启发学生“你愿意为别的小动物找到家吗?”学生们经过讨论,很快创编出“几只小花猫,要呀要回家”、“几只小山羊,要呀要回家”、“几只小花狗,要呀要回家”等等新的歌词。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大大激发,唱啊跳啊,直到下了课还意犹未尽。

3.在自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育中,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表现机会,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体验成功。例如在上《嘀哩嘀哩》这一课时,我说老师发现了春天的颜色,今天大家就穿着“春天”,有桃红色、青草绿、菜花黄等,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鼓励学生也来找一找春天的脚步。有的说:我发现了春天的声音,你听“布谷布谷”;有的说:我发现了春天的味道,你们闻一闻,空气里有桃花和油菜花的香味;还有位学生思维更活跃,创意更新:“老师,我想改一改歌词,可以吗?”我欣喜的笑了:“当然可以,大家都可以改一改”。他小脸兴奋得通红,高兴地把自己改好的歌词读给大家听: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清的池塘里,小鱼在游戏呀,蝌蚪在玩耍,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青蛙。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兴奋高昂,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队,兴奋地讨论着,快乐的创作,整个教室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同样,在教唱《快乐的节目》时,学生们也尝到了创编自己写歌的乐趣。这些歌词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比原词逊色。

(二)在节奏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万物之始,先有节奏”。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观点。当学生有了节奏意识和一定的节奏训练基础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节奏的创作。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节奏问答用一个节奏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先在师生之间进行,可将上句稍作变化作答,亦可自由式作答。熟练实施后还可在学生之间进行。如由一位学生作小老师设计上句,其余学生创作下句作答,还可以在四人小组之间、同座之间。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所设计创作的节奏难度逐渐加大。

(三)在舞蹈编创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舞蹈编创包含有大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舞蹈是训练学生创造力的较好载体,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舞蹈教育是紧抓住新世项塑造人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其主旨。

1. 在编舞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舞蹈创编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谓编舞,就是对知识技能的重组,这是一个建构和解构的过程,因此从舞蹈形态捕捉,主题动作的提炼到舞蹈画面构图处理等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编舞的选材与结构方面,应注意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考虑,追求新颖、独特、构思巧妙。如从少儿生活中选材,应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中去择取、提炼,鼓励学生用敏锐的视角反映现代儿童生活中的新事物。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在生活中捉捕到的各类典型事件及各种多彩的生活升华到舞蹈艺术的境界,用舞蹈的思维方式去筛选、设计。又如近年来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全民的关注,启发学生运用敏锐、独特的眼光和舞蹈形式反映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理念。舞蹈的表现形式与众不同,善于找出巧妙的形式,这是舞蹈构思的关键所在。选择一些优美的舞蹈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舞蹈的构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妙思纷呈,创造力大为释放。有个学生想出儿童荡秋千的美丽场景,设计从舞台上吊下无数的秋千绳,化成一条条绿色的枝条,随着秋千荡呀荡,枝条与孩子构成种种图形、画面;另一位学生则是构想出放风筝的生动场面,由一群演员通过双手持扇来表现,随着放风筝的领舞动作,队形一会儿分,一会儿合,组成

各种各样的美丽画面。有的从服装色彩方面来构思有的从舞蹈意境方面构思,也有从舞蹈基本动作和舞蹈的情节等方面构思。通过训练,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主动观察、思考,善于分析综合的好习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2.在即兴舞蹈编创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十分重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个性的魅力。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在教学中采用即兴舞蹈创造教学。即兴的舞蹈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肢体反应和思考的能力,是学习积累舞蹈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意识的手段。在教学中,可应用风格不同、节奏与旋律各异的歌曲和音乐伴奏,让学生们在音乐的启迪下,用形象化的舞蹈动作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舞蹈表演、创作灵感、音乐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测试,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快速反应、思考能力探索和创造精神。例如“秋天的落叶”这首音乐中有风声、雨声等天籁之声,让学生欣赏音乐,在后讲述自己所感受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即兴表演。当学生投入音乐当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如地舒展自己的肢体时,有的随风飘舞,有的随雨水的流淌行云流水般地缓慢移动,有的几个人组合在一起做旋转的动作,时聚时散,勾勒着流动变化的队形构图,将“秋天的落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束语:

7.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初中自然科学,兴趣,教学方法

初中自然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初中自然科学是中学生逐渐进入理性自然学科学习的开端, 其逻辑严密性和科学性是以往小学学科无法比拟的, 初中生刚接触是有难度的, 教师在此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初中自然科学学科的兴趣借此使学生更有效地进入初中自然科学的学习.

一、初中自然科学学科概况

初中自然科学这门学科一般在初一到初三年级开设, 是一门基础学科, 介绍一些基础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是中学生逐渐进入理性自然学科学习的开端, 其逻辑性和科学性是以往小学学科无法比拟的.初中自然科学本着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的素养, 通过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理性科学的价值取向, 理解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整个初中三年的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设置由浅入深, 由易而难.初一阶段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基本概念的引入.如物理中介绍基本的物理单位, 生物介绍了动植物的分类, 化学介绍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形态等等初二自然科学是对初一知识的巩固和完整.初三则是一个跨越和深化.

二、联系生活, 提高自然科学学科的亲切感

初中自然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性学科, 讲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密实思维方式, 所以初中生刚接触到这么学科不免有一种严肃感和惧怕感.那么怎样让初学者对这门新增学科的有兴趣, 是每位任课教师都该考虑的问题.仔细研究这门学科, 教学者会发现这门学科跟平时的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 如若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 那么, 这样不仅会拉近学生和自然科学的联系, 增进自然科学的亲切度,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例如, 讲光的折射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入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我们平时将筷子放进水里时会发现原本直的筷子现在却变弯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借此发问.借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也可以现场在课堂上演示这一现象, 借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度.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后, 教师再讲解这和光的折射有关, 进而讲解光的折射这一知识点.

三、实验的设置, 增加课堂趣味度

初中的自然科学实际上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实验的设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度活跃课堂气氛, 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发挥学生自然科学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设计实验程序时, 要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满足其独具个性的探索.如在做测定盐水浓度的实验时, 其中一步是用天平测定食盐水的质量.有的同学认为先测出烧杯的重量, 然后再测出食盐水和烧杯的总重量, 两者之差就是食盐水的重量;而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先测出食盐水和烧杯的总重量, 再倒出食盐水测出烧杯的重量, 两者之差就是食盐水的重量.实验结果证明, 两种方法测出的食盐水的浓度是不一样的, 究竟是为什么?教师这个时候不要急于说明, 急于分析, 而是引导学生讨论重新审视刚才的实验过程, 确定刚刚两种实验步骤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另一方面也鼓励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朱清时.初中自然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左庆元.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浅谈我的一点教学体会[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6:203.

[3]宿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制图》教学质量[J].内江科技, 2007, 11:154.

8.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创造性思维;思维引导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基础思维逐渐形成,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一)满足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要求

科学课是由众多科学原理所构成,科学课是一个实践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满足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要求。

(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时间的学习和探究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措施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科学设计科学课教学活动,主要可以分为设“境”导思、设“疑”引思、探“新”促思这三种创造性思维培养方式。

(一)设“境”导思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在快速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活动参与热情的基础上,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发散小学生的思维想法,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小学科学课教学内容相结合,灵活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小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热传导”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不怕热的鱼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神奇的鱼,它不怕热哦!”在充分调动小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一条活鱼放入装有水的烧瓶中,并用酒精灯对着瓶颈处进行加热。瓶颈部的水沸腾后,鱼仍然在跳跃。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情景引发小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随后展开教学活动。

(二)设“疑”引思

疑问是一切创造的起点,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问题,层层诱导,引发小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首先问题的难度不可以太难,这样会打消小学生问题思考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简单—中等—偏难”这个层次进行问题的提问,循序渐进的引导小学生进行问题思考,扩展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们,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随后教师可以拿出黑色纸张、白色纸张分别放在阳光下,并在纸带上绑上温度计,组织小学生观察温度计变化情况。随后教师可以根据温度计变化,提问:“为什么黑色纸张温度计的度数较高? ”根据实验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更多光和热的例子。

(三)探“新”促思

新颖的事物总是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设计新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充分激发小学生活动参与热情,增加小学生对新颖事物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热空气”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孔明灯能在天上飞?”激发小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小学生的问题回答欲望。随后教师可以通过“风车都有哪几种玩法,除了在有风的地方吹或者迎着风转动,还有没有更加新颖的玩法”等类似问题,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这个问题设计探究活动,为小学生展示“风车在酒精灯上方转动”,并提问学生转动的原因。在学生大胆的猜想和问题回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在学生回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总结“热空气”的原理,加深小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印象。

三、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在充分调动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小学生能够在问题思考、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逻辑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扩散小学生的科学思想,真正发挥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岳玉荣,孙成祥.网络条件下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策略——基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02-103

[2]刘红玲,高梦馨,房园,曾翠琼,张文.新疆兵团地区小学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及授课现状的调查分析——以石河子市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10):56-58

[3]俞华芳.激扬文字,放飞思维——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5):143-147

上一篇:党的18大召开时间下一篇:我的梦想(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