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2024-11-15

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精选8篇)

1.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一

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

历史学下主要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8个二级学科专业。其每一个专 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该专业毕业生多数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等单 位任职。而这些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研究范围包括历史哲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现代史学思潮、现当代史学研究、史学名著研读、学术大师研究、方志学、历史研究法、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西方史学史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门人才。最终成为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 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历史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的 高级人才。

就业前景:

历史学理论类专业的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单位任职。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研究范围包括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人类学和环境考古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人才。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保护与管理能力,毕 业后能够胜任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历史地理学

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脱胎于传统的舆地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四大块:

1、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地理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

2、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自然灾害、海陆

变迁等。

3、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政区、疆域、经济、城市、人口、交通、军事、社会、文化等。

4、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传世文献、佚失和出土文献等。

历史地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历史地理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

就业前景:

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新闻出版、方志地名、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政府决策部门作专题研究等。

历史文献学

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 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

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

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历史文献学专业培养掌握历史文献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文献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

就业前景: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也能胜任出版社、新闻单位,以及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

这则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信息对你有帮助么!您可以进入勤思考研辅导主站寻求帮助,也可以在历史学考研辅导班分站查看更多的免费资料!勤思考研祝大家考研成功!

2.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二

酒店业是中国开放最早的一个行业, 而珠海的酒店业又曾是全国之最。改革开放的热潮之后, 珠海市已经拥有星级酒店、宾馆73家, 过万间客房, 近2万个床位, 星级酒店数量和接待能力在全广东省仅居广州、深圳、东莞之后。

然而, 当这黄金的20年过去, 珠海市酒店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缓慢的发展时期。珠海原有五星级酒店8家, 无一家达到国际级管理水平, 也没一家具有国际级的品牌进行管理和运营, 远落后于中山、东莞两兄弟城市。最近这几年, 珠海酒店业发展停滞, 没有推陈出新, 原来的银都酒店、珠海度假村酒店的特色早已没有特色, 周边城市酒店的特色也早就超过了珠海。

但是伴随横琴新区的开发, 港珠澳大桥的顺利施工, 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的建设等利好的促进, 五星级酒店扎堆落户横琴。比如喜达屋与华发集团合作, 打造并经营管理的华发喜来登酒店和瑞吉酒店, 其中华发喜来登预计将于2015年5月开业, 瑞吉酒店也将于2016年底投入运营;拥有1888间客房的长隆横琴湾酒店已于2014年初开业。

同时, 地中海俱乐部东澳岛度假村于2014年6月进入试运营阶段;由格力地产打造的地处珠海正南约40公里处的大万山岛的静云山庄, 堪称珠海最贵的精品酒店已经在2014年7月开业;与雅高集团合作的珠海中海诺富特酒店于2014年底开业。另外万科珠宾项目, 其中酒店部分将与万豪合作;湾仔天一居项目五星级酒店部分与希尔顿酒店集团进行合作开发和管理等。越来越多的国际一线知名酒店品牌纷纷抢滩珠海, 让我们看到了珠海酒店业发展的“第二春”, 其也必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2 珠海酒店业发展历史进程

2.1 初始发展期 (1979年-1989年)

1979年, 珠海正式建市, 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到来之前, 整个珠海范围内, 只有两家称不上饭店的饭店———拱北的一间侨社和香洲一间用来做外事招待的招待所。珠海酒店业的起步, 离不开澳商。据《珠澳关系史话》所载, 为了吸引外资的进入, 珠海在政策上进行倾斜———重点是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方面的外资项目。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早期澳商在珠海的投资, 多着眼于酒店旅游业、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1979年, 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的吴建民与澳门爱国商人吴福几经商谈, 于当年10月14日签订合约, 创建石景山旅游中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 外商在珠海投资的第一宗, 石景山旅游中心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石景山旅游中心的建立不但开启了珠海的外资时代, 开启了珠海的酒店时代, 更是为珠海迈出“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步打下了良好基础。随之而来的是1980年, 珠海市旅游公司与澳门拱北旅游发展公司合作兴建“拱北宾馆”;1981年, 澳门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与特区发展公司合作兴建“珠海度假村”;同年, 何贤、霍英东与珠海市旅游公司合作兴建了“珠海宾馆”;1987年, 珠海南油大酒店开业;1988年, 银都酒店开业。

1979-1989年这10年, 可以称得上是珠海酒店业初始飞跃的十年。这十年中, 既有由外商投资、中外合资兴建的星级酒店;也有由珠海农民出资、在荒岛上填海兴建的“农民度假村”———白藤湖农民度假村。

2.2 稳步发展期 (1990年-1996年)

趁着上一个十年的余温和20世纪90年代在珠海蓬勃发展起来的会展业的带动, 珠海酒店业开始平稳较快发展, 1992年, 珠海粤海酒店开业。随后, 君悦来酒店 (1993) 、海湾大酒店 (1995) 等也相继开业, 并至今仍占据着一定地位。这一阶段无论是从游客数量的增长还是酒店数量的增长都处于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

但是1994-1996年间, 珠海酒店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珠海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珠江口西岸其他城市外, 珠海市旅游业发展缓慢也成了一个阻碍珠海酒店业发展的桎梏。一直以来, 珠海作为一个过境城市, 想留住游客在珠海过夜实非易事。

2.3 缓慢发展期 (1997-2007年)

1997年, 珠海御温泉度假村的建立, 在一定程度上使珠海由一个过境城市开始向目的地城市转变。越来越多的广东人, 甚至香港、澳门人开始计划着他们在珠海过的第一夜了。进入21世纪以来, 珠海的酒店业似乎又开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0年, 珠海德翰大酒店、2000年大酒店等酒店相继开业, 2006年, 由港中旅投资兴建的珠海海泉湾度假区正式开业, 短短几年内, 海泉湾逐步推陈出新、完善自身的配套设施设备, 提供高尔夫练习场、休闲垂钓区、温泉浴、温泉会所等, 2007年, 被评为“国家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新的酒店仍在建设, 但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如酒店设施陈旧、服务水平较低、高档酒店发展缓慢、特色不明显等等。而在这一阶段的旅游客源市场过夜游客的人数增长也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状态。总体来讲, 这一阶段珠海的游客增长特点是持续快速与波动性并存。

2000年以后, 珠海的酒店业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滞后的不足越发明显, 同时由于酒店对于大型会议的接待能力不足, 因此流失了不少客源。

2.4 转型发展期 (2008年-至今)

2008年, 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 明确将珠海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要求建设成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横琴新区的横琴总部大厦、蓝琴国际金融大厦、华融横琴大厦、美丽之冠横琴梧桐树大厦、洲际航运中心等项目最引人注目, 每个项目都配有豪华星级酒店。如此一来便提升了珠海旅游城市的档次。越来越多的国际一线知名酒店品牌纷纷抢滩珠海, 不仅看到珠海市场较大需求量, 更是国际一线知名酒店品牌纷争的处女地, 这些品牌并非单打独斗, 而是选择了和一线品牌房企协同作战, “地产+酒店”新型房产复合开发模式, 目前在珠海已渐成风潮, 带动效应不容小觑。珠海未来3至5年内, 将新增10家五星级酒店, 加上现有的挂牌11家五星级酒店, 届时, 珠海的五星级酒店将增至20家, 随着珠海东澳岛、淇澳岛、横山洲等海岛建设不断开发, 五星级酒店的数量在珠海还将继续增加。所以伴随着各种利好消息, 珠海酒店业正在进入转型发展期, 其发展前景让人期待。

3 珠海酒店业发展前景

3.1 政策支持, 珠海酒店业将重新洗牌

在未来两到三年, 随着横琴岛的开发完善, 将会有大批的高档酒店进驻横琴。这一趋势对现今的珠海酒店业来说是一次机遇, 据统计, 珠海有六百多家酒店, 然而, 四星级以上的仅有二十多家。珠海酒店的客房平均价格和整体出租率在整个广东省处于较低水平。珠海本土品牌的竞争意识和服务薄弱, 如果没有像国际联号这样的新鲜血液注入, 珠海酒店业的发展将会继续停滞不前, 逐渐与时代脱节。而随着地中海俱乐部东澳岛度假村、长隆横琴湾酒店、中海诺富特酒店、华发喜来登酒店等星级酒店高姿态的进驻, 提高了珠海市整体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改变现存的这种恶性竞争的酒店经营状况。

3.2 港珠澳大桥等交通破阻, 扩大珠海酒店业客源市场

随着港珠澳大桥、城际轻轨等几大交通工程的落成和完善, 加之机场、港口的升级建设, 全方位打造陆海空立体交通网, 使珠海从交通末梢华丽转身为珠三角西岸交通枢纽, 大幅度提高了珠海的可进入性, 也使得珠海和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珠海的旅游、商务、会展等各方面将有一个新的突破, 而由此带来的旅游人数的增长将会翻倍。其中包括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吸引的国内外大量的观光游客、横琴开发带来的商务客源以及航展等大量会展活动带来的会展客源。这些是珠海酒店发展的客源基础和支撑。

3.3 珠海本土酒店, 必须向个性化、主题化发展

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后, 国际品牌酒店在珠海遍地开花, 而本土酒店想要找到生存的空间就必须转型, 如果没有品牌的头衔, 没有奢华的装修和服务, 那就必须向主题化, 个性化方面发展。例如:珠海拱北老牌酒店步步高, 2007年升级改造为以竹子为主题的高端精品酒店, 命名为“竹林酒店”;珠海中邦艺术酒店获得国际主题酒店研究会、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认定的首批艺术特色“国际主题酒店”。差异化、主题化经营, 是很多单体酒店致胜的法宝, 珠海本土酒店想要脱离困境, 就需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来。

3.4 高端人才流入珠海将给酒店行业带来高素质的员工

随着珠海的商业崛起、横琴大开发以及国际会展业的发展, 将吸引一大批会展业、酒店业的高端人才进入珠海。例如, 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 投资约380亿元人民币, 在珠海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和横琴新区的中心构成的十字门区域, 建设珠海国际会议中心、珠海国际展览中心一期、国际标准甲级写字楼、国际标准五星级酒店及相关配套设施。这必会吸引大量的人才进入十字门区域, 随着影响慢慢扩大, 高端人才会由横琴新区流向现在的珠海市区, 即香洲区、吉大区。而随着酒店业的发展, 本土酒店的管理开始与国际接轨, 高素质的员工成就高素质的服务, 带来高收益, 从而促进酒店行业之间进入良性竞争。

3.5 珠海会展业发展将极大带动酒店业的发展

坐落于珠海湾仔, 与澳门隔江相望, 占地面积26.9万平方米的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的建立将结束珠海没有大型专业会展场所、没有国际高端品牌酒店、没有一流剧院的历史, 成为珠海城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这是继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之后, 华南地区投入运营的又一个大型国际化会展基地。会展行业对经济的促进以及对相关行业发展的拉动, 如:物流业、酒店业、旅游业等有许多的实例在前。所以珠海会展业发展对人才、客源需求的极大促进, 其对整个珠海地区酒店行业的带动作用已经溢于言表。

摘要:首先介绍了珠海酒店业从1979起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 其次, 从政策、交通、会展业、人才以及特色等方面阐述了珠海酒店业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珠海,酒店业,发展历史,前景

参考文献

[1]2006年广东旅游年鉴[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6.

[2]张芳霖.加入WTO后我国饭店业发展的趋势[J].企业与经济, 2001, (11) .

[3]广东星级旅游酒店名录[N].广东省旅游局, 2009, (4) .

[4]珠海酒店业面临新挑战[N].珠海特区报, 2005-12-28.

3.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三

关键词:劳动关系;就业;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6-4;G642

引言:本文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的劳动关系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加以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以及对比研究方法等主要方法和手段来深入研究劳动关系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专业近五年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分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将“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做好细节,关注质量”作为院校的指导思想,通过成立的专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本部分采用定量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来研究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前景。

图1 近5届劳动关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毕业去向统计

注:计算公式--近5年(2011~2015届)毕业去向各项人数/近5年(2011~2015届)应届总人数

据图所知,近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比例分别为:出国3.4%,待分0.8%,二分30%,考研8.8%,派遣57%。派遣及二分人数比例占主要地位,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選择直接工作方式。但是,经过深入研究可知,虽然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水平,但是近两年的专业对口率仅为62%左右。

结合劳动关系专业近五年就业情况来开,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基本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就业率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市场需求情况因素,还有课程设置、其他院校增设劳动关系专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劳动关系专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关系专业对于解决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经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劳动关系专业就业情况而言,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专业就业率偏低

我国各高校劳动关系专业为满足多元化就业形势,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国家公务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岗位。无论是名牌院校还是地方普通高校多形成培养公务员这一思维定式。上述情况严重背离了劳动关系专业的专业特点,国家机关能够提供的相关岗位较少也进一步拉低了专业就业率。国内部分院校在扩招过程中也增设了劳动关系专业,这种缺乏调研的盲目增设、扩大招生的情况进一步拉低了专业就业率。

2、专业认可度较差

我国就业市场对劳动关系专业认同度较低。这种情况主要源自两个方面:其一,劳动关系专业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方向性的欠缺导致报考学生未能将自身情况与专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其二,政府与社会对于劳动关系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突出表现于人才招聘单位提供的劳动关系岗位少之又少。

3、就业方向不明确

通过分析国内各高校就业信息可知,我国劳动关系专业定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方向为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劳动经济学方向;其次,培养方向为社会学,主要侧重于劳动法规与社会保障学方向;第三,培养方向为公共管理,主要侧重于培养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领导与协调能力。由于就业方向各不相同,造成用工单位与就业学生对岗位认识存在较大偏颇,毕业生无法更好地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目前,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时受到就业率、高校知名度、高校所在地域等主动因素影响。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受到该院校在北京,属于部位直属院校的影响。这些学生填报志愿时忽视了院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就业方向的深入分析。

4、自身素质有待完善

由于劳动关系专业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还需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因此,专业院校需重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需提升学生的领导、组织、合作、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各院校应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只有通过更多工作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综合素质。

5、课程设置系统性不足

我国本科院校设置劳动关系专业较晚(200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最早设置了劳动关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由于该专业设置时间较短,所学课程缺乏足够的系统性。

三、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举措

通过调查法对国内设置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八所国内院校,以及国内十多所设置劳动关系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该专业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专业招生受阻

受国内院校扩招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格局短期内无法缓解。另外,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为院校与报考学生拥趸的方向,作为该专业的分支专业,劳动关系专业受到较大冲击。根据推测,这种负面影响还将在未来几年内不断增加。

2、就业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趋势

目前,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呈现出逐渐下滑的态势,且专业就业率也随之下降。受多种原因影响,这一格局短期内无法根本发生转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复苏与市场环境不断规范的进展,劳动关系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各界对劳动关系专业认识的深入,各专业院校不断重新塑造专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劳动关系专业将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热门的专业,就业趋势将从晦涩走向光明。

解决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需从多角度入手,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学生个体与社会等多方位的参与才能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没有相关师资力量的院校加大劳动关系专业方面的投资,以此保证劳动关系专业学生专业性较为突出的优势。

其次,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弱化劳动关系理论教育,强化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如: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优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被企业认可,进而提升专业就业率可能性。同时,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引入教育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再次,我国各专业学生中有较大比例生源在入学前对专业认知度较低。入学后会因为心理落差造成对专业的抵触。院校应适当调整入学后学生跨专业的可能性,同时针对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这样有助于新生对专业有足够的认识,并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后,专业院校可单独或组成相关的专业协会,并借助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介不断宣传劳动关系专业的特色、优势,以此提升相关用工单位对该专业的认识。如条件允许,还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机关大内、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探讨。这不仅能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思路,还能以此实现专业的对外宣传。

通过个案法我们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业指导加以分析。针对上述不利因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断开辟出更好的就业指导思想,这也将影响着该学科的良性发展。首先,做好毕业生出口工作。通过积极的外部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通过QQ、微信、电话、飞信等现代化通讯方式将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其次,发掘专业优势。目前,我国很多管理类专业多存在“大而全、广而浅”的共性缺点。很多毕业生看似就业面非常广泛,但其专业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相距甚远。因此,劳动关系专业应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努力打造出具有开创性、实践性、理论性的专业。再次,注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数量与质量直接影響着毕业生与社会的融入效果,优质的实践不仅能让毕业生进行“软着陆”,还能快速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可,让就业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同时,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危机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学校会针对入学伊始的新生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通过四年的时间让学生有一个质的变化,蜕变为更加接近社会,更加接轨于岗位的可用之才。

结论:

本课题明确了几个重要研究观点:以通用和专业能力为培养重点、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导向、专业就业率有待提升。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具有较强的推动价值、平衡大学生的专业就业率,并奠定了劳动关系专业就业理论,对劳动关系专业的教育理论有长足的影响。本课题结合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量数据,研究成果对我国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实践意义。

本文还提出了以就业为龙头,以开发专业优势为主线索,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保障的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常凯,等.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6—57.

[2]丁沧海.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8),23-24..

[3]王秀娟,徐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分析[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01-08.

[4]石晶瑜.浅谈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就业指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2009(07):109-110.

[5]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58-62.

4.历史学考研专业解析与就业 篇四

来源:博仁教育作者:boren [字体:大 中 小]

随着2007年出台的历史学的考研改革,历史学也慢慢的被重视起来,尤其是重点院校的历史学专业也成为了学子投报的热点。然而目前不是很多同学对历史学有清晰的认识。

历史学专业大致可以分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等专业。

然而历史学研究方向也十分广阔,大致可分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易学文化,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明清史,中国古代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华典籍与文化,专题文献,文物考古学,博物馆学等

根据数据分析,为有意向报考历史学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院校投报建议(仅供参考)。

历史学前十名院校排名(各大网站和教育部排名不同,但实际情况大致如此)

1、北京师范大学

2、北京大学

3、南京大学

4、复旦大学

5、南开大学

6、四川大学

7、东北师范大学

8、华中师范大学

9、山东大学

10、中国人民大学

为方便报考学子能够了解如何选择投报专业以及院校,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为大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大家可以以此为参考去收集自己有意向的院校专业信息。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学、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民族史、近代经济史、近代文化史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细分:

1、晚清史:研究对象包括整个清朝历史,以晚清为重点。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的统治,在时间上跨越了学术界一般意义上的古代和近代,这就决定了它在继承历代王朝大量遗产的同时,又带有不同于前代的许多特征。了解今日之中国,必须探寻它在近代的足迹,探寻近代的足迹,不能不追溯清朝的历程。这正是清朝史有别于任何王朝史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始终重视清朝史研究的基本原因。以往国内清史研究,或侧重前期,或侧重后期,在研究重点和成果方面缺乏应有的衔接,有鉴于此,本专业将把清代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2、中华民国史:所谓中华民国史,也就是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这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相连的一个历史时期。其内容包括这一段历史中的各个方面,着重研究这一时期产生的新问题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如政治上的国共斗争、中央与地方权利关系、争取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的进程;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化、工业化、全球化状况;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问题;社会结构的改变和重构问题。从整体和全球的视野对民国的整个历史和重要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

3、中国近代政治史:侧重研究1912-1949年中华民国政治史,尤其关注下列专题:民国政治制度的表达与实践;政党的组织形态与政治运作;政党的社会动员与社会控制;帝治、绅治与党治、军治的递嬗演变;中国革命的政治与社会学分析;政治转型与社会分析;政治权力在地方与基层的运作形态。

4、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借鉴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多重视角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性研究,研究对象以近代中国的经济变迁为主,探索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生活等社会史范畴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在具体研究上,主要侧重区域社会经济史和比较研究。

5、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本学科研究方向是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风俗、教育、宗教、大众文化、报刊影视、民众观念、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等社会文化史内容。主要研究在中国近代一百余年间,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动,在政治经济变革及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民众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诸方面的变化,以及与精英文化的互动关系,从中探索中国走上独特近代化道路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源。

6、中国近代思想史: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是中西思想、文化碰撞、冲突、影响、融合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近代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思潮,彼此争论,互相激荡。因此,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近代哲学、社会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及各种学术思想。但作为历史学的思想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思想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具体研究上,侧重以宏观视野进行具体的人物思想或某一思想研究。

7、中国近代社会史:借鉴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有别于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式,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和注重总体史研究的特征(即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性研究),来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其研究对象既包括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生活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课题,也包括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以往属于政治史、经济史乃至思想文化史等研究范畴的课题。在具体研究上,主要侧重以总体史、综合史的视野,来从事区域社会史研究或个案研究。

8、近代中外关系史:主要研究近代中葡关系史。近代中葡关系史与古代中葡关系史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近代中外关系史亦有所区别,主要原因就是,自 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澳门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特区”的存在。因此,研究近代中葡关系,首先必须了解古代中葡关系及澳门历史,掌握近代中西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明确区分澳门与香港之间存在的不同性质,甚至要比较熟悉葡萄牙与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等,曾经遭受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国家之间关系的历史。因此,在研究近代中葡关系史的过程中,要把近代中葡关系史作为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课题进行研究。

历史学就业方向

通过对北京师大大学和人民大学04、05级历史毕业就业情况分析,近几年历史学专业就业情况都比较理想。主要的工种如下:

1、中小学校: 小学教育 初中 历史与社会教师 高中 历史教师

2、大专院校党校电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 历史系教师

3、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其他

4、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编辑:文字编辑

8、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 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文物部门;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坚定拍卖

10、各报纸新闻单位

11、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5.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五

从用人单位情况看:

对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若在大中城市的高等教学科研单位就业,均要求毕业生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且大多需求优秀博士毕业生。而大中城市的中等教学单位,待遇较好者均要求毕业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部分重点中学甚至需求博士毕业生。

特别看重毕业生的专业,必须是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由于该专业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形势,故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名校教育背景和高学历之外,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十分严格。

看重复合型人才,既注意考察毕业生学习成绩、在校表现,还要求英语四级且现基本倾向于英语六级,计算机能力国家二级以上,取得双学位相对更受欢迎。

用人单位多要求相关工作经验丰富的求职者,这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绝对劣势。

6.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六

会计专业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会计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要求高的一个学科,在每一年的高考中非常受到考生和家长的青睐,会计专业就业是非常的广泛的,大多数的行业都可以胜任,并且报考也不会分什么文科理科才可以报考。

会计的就业前景也是非常好的,虽然说每一年都有很多的毕业生出来就业,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就业的前景,因为每一年都有很多的公司企业提供岗位,现在的市场的需求量是非常短缺的。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这样的高收入的白领。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专业。

2、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一直是很多的文科生的专利,也是文科生必考的一个专业。英语专业作为十大热门专业之一,英语专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这也为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很多的英语翻译的岗位,英语翻译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特别是在外企工作,都是以美元计算工资的。

3、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的报考人数是非常多的,在往年的就业中,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率是非常高的,现在的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建设的高铁、房子、楼盘越来越多,这也就给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当然土木工程专业也是口碑最好的一个专业。

4、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理科类的专业,这几年计算机专业也是最火的一个专业,现在的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市场是非常的短缺的,因为很多的原本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都离开的这个行业,导致现在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如果是现在今年报考这个专业的高考生是非常好的,可遇不可求的一个机遇。

5、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非常好就业的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的就业率是非常高的,每一年都达到85%到90%之间这样的就业率,并且每一年毕业生相比于其他专业是非常少的`,因为从往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来看,医学的专业的分数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多少的人能够考上医学类的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也是非常的好,很多的毕业生可以去大医院工作,或者是去一些有关医疗方面的职业。而且,由于今年的疫情,许多同学们意识到了医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同学们报考医学专业,从而出现了从医热。临床专业的人才一直是我国非常紧缺的,由此可见就业前景非常好。

6、法学专业

7.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七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很多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的资金融通的活动出现了,并被形象的称为社交金融。2005年哈佛商学院的两位学者提出了在商业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理论“蓝海战略”,将存在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称为红海战略,将通过产品创新等形式突破传统竞争,独辟蹊径竞争市场的战略称为蓝海战略。社交金融正是金融市场上的“蓝海战略”。朋友之间的转账付款、社会众筹、P2P、征信等,都属于社交金融。

社交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延伸,国内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5年到21世纪初,以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成立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从21世纪初到2012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始进入网上金融业务。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在这个阶段中互联网金融逐渐开始走向成熟。社交金融启蒙于互联网金融的第二阶段,开始出现于第三阶段。但是,与基于大数据兴起于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相比,社交金融更加侧重于价值更高的个人信用数据和细分的金融市场。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发布了一份《中国社交媒体铸就消费新时代》,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多、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企业必须抓住这一庞大用户群带来的新商机。社交金融关注的焦点在于怎样利用不同的社交媒介,并将以不同形式积累的人流与信息流转化为盈利模式。

2 社交金融的实例分析

2.1 小额信贷模式———早期社交金融产品

2011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学生组建了人人贷公司(Social Finance,So Fi),这家公司的主要经营内容和商业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搭建网上贷款的交易市场,撮合高校学生与校友之间达成借贷关系,并且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于提供的利率低于美国政府提供的贷款利率,所以这种新的接待方式满足了许多学生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So Fi借助了名校社交网络的优势,通过真实的社交关系大大降低了违约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继So Fi公司的成功之后,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纷纷推出了一些基于互联网社交的新的金融模式。中国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也在2014年推出了基于学历限定的小额信贷业务,并制定了一些风险考核和信用评级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社交金融的发展。

2.2 PC端信息交流模式———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能够快速聚集各方、各媒体、各渠道的信息,并且具有强大的传播和自我净化的能力,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2014年11月11日,据天猫官方微博消息,当日下午天猫“双十一”销售额已经超越了去年全天的销售额。其中就是得益于从微博发散的社交金融。

当代消费者在心理与行为上展现出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可诱导性、个性化等新的特点。天猫商城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借助微博中少数意见领袖在受众中的影响力与人脉关系,营造了一种与受众进行活动前期预热,中期操作,后期互动的社交金融。

作为PC端社交金融代表的微博,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与受众的信息交流上,拥有众多粉丝与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们,首先利用粉丝的疯狂转发以及@自己的亲朋好友。其次在自己微博上发布天猫“双十一”爆款清单,让粉丝了解热门商品,从而引发求同心理的消费。最后在微博上进行频繁的产品状况更新,并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以PC端口为主的特性让微博在发展社交金融方面展现出了很大的魅力,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超链接技术的应用,给受众带来更多更全面的体验。

2.3 移动支付端用户体验至上模式———微信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社交金融业逐渐由PC端口向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娱乐性的移动支付端口转变。社交媒体对社交金融投资者的吸引点在于,先做朋友再做经济。微信就是这样一个移动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关系链与闭合的商业圈,由于金融的出发点与回归点都基于信任,构建一种闭合的商业圈是熟人之间做金融的关键。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春节,微信红包作为基于移动支付端社交金融的代表,成功地将中国节日传统的发红包的习俗转变为充满乐趣的带有某些游戏特征的体验,从用户体验至上的角度出发,成功赢得了受众的关注。

3 社交金融的前景分析

3.1 社交金融发展的优势前景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中的蓝海战略,在传统的银行同业竞争中另辟蹊径,提高竞争效率。社交金融的发展与壮大,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细分和金融工具设计的精准定位,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也有助于转变消费者对待金融产品遥不可及的固有看法。

第二,将产品链和社交网络相结合,可以多向发散,增强用户黏性。在最早的金融市场中产品与产品、用户与用户之间都不存在网络。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后,多种金融产品的相互渗透,使得产品链的出现成为可能,但是用户之间依旧是相互分离。社交金融发展以来,继承了互联网金融留下的产品链,并且凭借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建立起用户链,使得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用户网络。

第三,有利于收集金融活动中处于长尾区域中的中小客户,扩大了交易的可能性边界,能够更大程度上的集中资金。“长尾”的含义是数学中正态分布或经济学中帕累托分布曲线中发生概率比较小的尾部。传统的金融更多的将焦点投放在少数控制着绝大多数资源和财富的经济体身上,社交金融更多关注中小客户,对投资成本要求低,因此有利于社会资金的吸收,有效解决了传统金融模式对中小客户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现象。

第四,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熟人和朋友之间的金融借贷关系,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社交关系的强弱对于金融信息传播质量、传播可信度、金融活动紧密程度都有影响。社交关系较强,信息传播可信度会提升,而且引起的共鸣也会更大。社交金融多发生在处于强链接的熟人和朋友之间,这是基于可靠的金融信息进行的金融活动,相对来说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比较高。

3.2 社交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支付平台的支付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即系统可以承受的交易量与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在进行社交金融活动的时候,支付承载能力决定了这款金融产品是否能吸引到更多的资金,应用场景是否多样决定了这个工具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数量,而在支付时是否能支持多种类的银行卡,则是站在注重用户体验的角度所必须考量的事情。

第二,相关法律条文和信用评级制度的不完善。社交金融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未出台,对于交易双方的信用审核也没有有效跟进。而且我国缺乏对于违约方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所以很容易出现漏洞。如果要真正实现社交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必须制定完善的法案,并匹配相对的信用评级和市场准入准出制度。

第三,信息网覆盖面的不足,安全性不高,技术能力不足等。社交金融的发展来自于互联网金融,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是基于科技的发展,社交金融对于产品和交易双方的可靠性都要求极高,但是目前的社交网络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漏洞,很多用户对于支付的安全性存在疑虑,并且由于社交金融发展的时间过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品和用户的信息覆盖网络,这些都对当前社交金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金融作为一种“蓝海战略”的金融模式,在传统的金融竞争中异军突起并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交金融首先出现于美国的So Fi等公司的小额信贷业务,随后进入到注重信息交流的PC端口,目前又进军于用户体验至上的移动支付。但是,尽管社交金融的发展前景广阔,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例如,相关法律条文以及市场准入准出的不完善、信息网的覆盖不足等。文章将结合具体案例对社交金融的历史沿革和前景状况做出分析。

关键词:社交金融,金融创新,移动支付,大众传播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吴晓坤,邱静.从新浪微博企业营销看社交媒介的商品化演进[J].东南传播,2013(1).

[4]郭经延,邓伟根.社交金融的发展必然推动我国金融创新[J].理论探讨,2016(1).

8.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前言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以迅猛的发展,并且逐渐的步入技术日益更新、人才倍增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这便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困难和就业挑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加以切实的解决,那么就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且综合性的考虑行业发展、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和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等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职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及发展的轨道。

調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针对调查的主要目的,选取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2届机电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择业的地域、就业的途径、期望的薪酬待遇以及希望接受就业指导的内容等诸多方面。随机抽样覆盖我省中、北、南、西、东地域,所涉及的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广泛,具有显著的典型性。总共发放280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共收回280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调查结果

目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

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由此充分的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与在校所学的专业极少挂钩;(2)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通过朋友及家人的介绍或者学校的推荐。实际上,高职院校推荐的单位并非太多,重点是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心态,需要将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加强,与此同时,还应当提升高职院校岗位推荐的质量,以便于促进毕业生工作的稳定。

5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就业措施探究

5.1强化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够单纯的在大四进行,需要贯穿在整理大学生生涯当中,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就业观,具备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职业预期。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毕业生就业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5.2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就业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着想。要积极联系政府工作人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就业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5.3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切合实际,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比较盲目,这些都造成了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在就业指导时准确定位,让学生树立好“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6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6.1就业劣势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重复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很多用人单位逐渐的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在招聘过程中更加的重视考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遇上重重困难。此外,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在2008年以前有着较好的毕业形势,因此,我国各所高职院校纷纷扩大了机电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并且对一系列的同类专业加以设置,导致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持续增加,在客观方面也加大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就业困难。

6.2就业优势

由于我国及时的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促进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产品供不应求,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便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2008年即便是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但是正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所提起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颁布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案,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装备制造业振兴及调整规划细则,积极的倡导优先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并且将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稳定的就业。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被动等待及盲目选择就业单位、就业期望过高、择业不切实际等不良情况,导致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准确的定位,看清形势,尽快的将“先就业后择业”的基本观念树立起来,以促进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就业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贾蓓蓓,严萍.浅析高校辅导员在机电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J].教育界,2012(3).

[2]李成龙.机电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10(1).

[3]陈伟珍,姜金堂.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索机电类高职教育发展之路[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0(6).

上一篇:优秀教案方案下一篇:学校领导讲话稿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