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2024-06-25

长亭送别教案(共7篇)

1.长亭送别教案 篇一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3.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3.“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造而成。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第一课时

【知识指要】

1、字词正音:

筵(yán)席

余荫(yìn)

蹙(cù)愁眉

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

憔悴(qiáocuì)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

倩疏林

萋迷

今宵

婧才

凄凉

云霄

靓丽

挣揣

罗帏

靖边

惴栗

思维

菁华

遮蔽

维护

腈纶

敝衣

狼藉

眼睛

舞弊

书籍

3.词语补注:

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一、导入:

自古以来,提到别离,人们总有无限的感慨。出示课件:(齐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苏《蝶恋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李商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柳永

从古至今,多少离愁别恨!人生自古多离别,人间自古伤离别。朋友之间,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亲人之间,关爱中有着一份深深的期盼;情人之间,本想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别离,更是难舍难分。又是一年秋风起,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要别离。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和张生的离情别意。让我们一起走进“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者王实甫的《长亭送别》。

二、熟悉剧情,梳理课文情节 1.请学生读书下注释①。2.《长亭送别》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订终身。老夫人知道后,以相国之门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逼张生“上朝取应”,并气势汹汹地扬 2

言:“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无奈,张生只好启程赶考。课文就从这里开始。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3.自读全文,请同学们概括和归纳,时间:秋季 地点:长亭 人物: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情节:“四个场面”(根据时空转换和事情发展)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三、有感情朗读,感受曲词魅力。自由读。老师范读。

四、请谈谈哪支曲子最能拨动你的心弦? 分曲牌赏析:(学生任意谈,教师适当点拨)

1.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 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 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2.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

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3)“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在感情的折磨下的莺莺身心交瘁。3.赏析【叨叨令】: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总结:给人的感受就是:痛

五、尝试背诵【端正好】【滚绣球】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根据学生研讨情况调整,可以多谈些,也可以在每课时安排时间让学生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学生谈到哪就背到哪)选择你喜欢的曲词加以鉴赏 4.赏析【脱布衫】,本曲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5.【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处的。6.【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

小腰围。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7.【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8.【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9.【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10.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11.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12.【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13.【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14.【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15.【收尾】《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

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第三课时

五、本文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1、意象的精心选用(见前【端正好】)

2、情景的密切交融

3、诗词的巧妙化用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

4、修辞的广泛使用

5、典故的适当运用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六、总结本课整体感知

本折戏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自由的爱情与功名利禄的矛盾

本折戏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重爱情,轻功名

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莺莺“重爱情、轻功名”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 两下里。”(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七、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八、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情:痛(愁苦,怨恨)

【课后练习答案】

《长亭送别》

一、1.B(A.恓恓惶惶xī;C.玉醅pēi;D.揾做wân。)

2.A(B.冷冷—泠泠;C.雁—燕;D.霄—宵。)

3.D(也合着:也算是。)

4.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5.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6.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二、7.(1)落日山横翠(2)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8.(1)元稹 《莺莺传》 董解元 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

(2)范仲淹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3)汉 梁鸿

(4)《庄子•则阳》

(5)白居易 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2.长亭送别教案 篇二

师:前天我的学生为我送行的时候说:“王老师, 我们想送你一株四叶草, 可是在操场上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我说:“谢谢, 你们的四叶草我已经收到了。”今天, 我捧出心中的四叶草送给大家, 愿幸福与幸运永远与你们相伴。

南朝诗人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朋友之间的离别就已令人神伤。“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恋人之间的离别更是催人泪下。那么, “昨夜成亲, 今日别离”的新婚夫妻之间, 他们的离别, 又该是怎样的痛断肝肠呢?让我们走进《西厢记》, 赶往十里长亭, 去感受莺莺那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吧!

点评:没有收到四叶草, 却收获了一份真情。由自己的亲身经历 (师生分别) 过渡到古诗文中的送别之情, 聚焦离情, 贴近文本, 导入自然而巧妙。

二.离愁别恨的绝唱

师:《长亭送别》被誉为“离愁别恨的绝唱”, 大家看教材, 在这19支曲词中, 哪一支可称为绝唱中的绝唱?

生:[端正好]。

师:对, 这是一个精美的凤头, 还有一条响亮的豹尾, 那就是———[收尾], 在中间离愁别恨的“恨”字反复出现, 大家找找看, 哪几支曲词写到了“恨”字?

生:[滚绣球][朝天子][四煞]。

师:请大家在这五支曲词前面打钩。虽然19支曲词支支含恨, 但今天, 我们仅以这五支为例, 来解读“离愁别恨的绝唱”。

点评:19支曲词, 只选5支, 这是典型的点式教学, 整体把握, 精选典型, 教会方法, 留下空间, 窥一斑而知全豹, 以有限而求无限。倘若面面俱到就有可能蜻蜓点水以致面面不到。

三.范读和自由诵读

师:首先, 老师朗读一遍, 同学们注意听老师对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师配乐配画面诵读五支曲词)

师:读王实甫曲词, 满口余香。下面, 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五支曲词, 把自己想象成莺莺, 读出离愁别恨的味道来。

(生自由诵读)

点评:提请注意———教师示范———自由朗读, 特别强调走进角色, 体验情感。指导如何听, 教会怎样读, 这就是有效指导。

四.读[端正好]并鉴赏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端正好]。

一生主动起来读文本。

师:读得真好, 为什么语速这么慢呢?下面, 请按照屏幕上的节奏和重音齐读[端正好]。 (生读)

师:清代学者金圣叹说, [端正好]是绝妙好词, 我们不妨来品一品。

“碧云天, 黄花地”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 黄叶地”, 这里的“黄花”和“黄叶”能不能交换位置?大家思考一下。

点评:这一问, 问得具体, 具有很强的动作性, 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体现出语文的学科特点。一字之别, 而情味迥异, 一花一叶总关情呐。从下面的回答来看,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生:不能交换, 黄花比黄叶更有美感, 更富有诗情画意。

生:有个电视剧叫“幸福像花儿一样”, 我想“黄花”可以表现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像花儿一样美丽。另外, 黄花是菊花, 能傲风霜, 可以象征两人的爱情坚贞不渝。

师:说得真好!你见过写黄花的诗词吗?

生:见过。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生:还有“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师:可见, “黄花”常用来表现一个女子因离别而憔悴忧伤。那《苏幕遮》为什么要用“黄叶”呢?

生:《苏幕遮》要表现的是游子的乡愁。而“黄叶”飘零就像是游子在漂泊。

生:落叶归根, 象征着游子对家的依恋。

师:是啊!“黄叶”表现了游子漂泊的孤苦和归家的渴望。由此看来, 景物的选择要以什么为依据?

生:感情。

师:清代学者王国维怎么说的?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点评:“黄叶”、“黄花”这两个意象有何不同, 经过引申拓展, 比较分析, 学生很轻松很清晰地掌握了, 教师的视野开阔, 教学资源丰富。这里运用了溯源比较法。另外, 教师引导转换很自然, 点拨点评也很精到。

师:你知道的真多。王实甫改一个字, 就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绝唱, 我王静改三个字看看如何, “晓来谁滴霜叶红, 总是离人泪”, 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 改得一点韵味也没有。原来的“醉”、“泪”是押韵的。

生:霜林的范围比霜叶大得多。离人的眼泪把整个树林都染红了, 而不仅仅是染红了一片树叶, 这强调了眼泪的多。

师: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离情之浓, 离愁之深。

生:“醉”字不仅有“红”的意思, 而且把霜林拟人化了, 好像霜林也被这对有情人感动得一塌糊涂。

师:你的感觉很到位。

生:“染”字比“滴”字更形象, 更有美感。

师:那是因为“染”出来的颜色更鲜亮, 更均匀。

生:“染”字表现了颜色的动态变化过程, 而“滴”字没这效果。

师:而且“滴”也没这么快的速度, 一夜之间枫林变色, 多神奇啊!另外, 从造字法上看, “染”是个会意字, 把植物中提取的染料放进水中, 再把白色的布帛放进去反复多次浸泡, 使颜色牢固。所以, “染”字有浸泡、浸透之意。漫山遍野的枫树林浸泡在离人的血泪之中, 那是多么浓重的悲哀啊!

看来, 王实甫写[端正好]用了两大法宝, 一是情景交融, 一是化用诗词。下面, 我们用这两大法宝来品读最后一支曲词[收尾]。

点评:先改文句, 再比较分析, 孰优孰劣, 一品得之。这是鉴赏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也是提高语感能力的有效方式。这里着重比较品味“滴”与“染”、“霜林”与“霜叶”、“醉”与“红”这三组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很有语文味。学生字斟句酌, 思维活跃而灵动, 教师的适时补充并归纳, 简洁而有条理。这里运用了改写比较法。

五.品读[收尾]

师:请齐读[收尾] (生齐读)

师:请把“四围山色中, 一鞭残照里”这句话改写成情景交融的句子, 来表现莺莺送别张生之后的内心感受。注意用这样的格式:四周的山峦笼罩在暮色之中, 那苍茫的烟霭就像 () 。看到张生的马鞭打在马身上, 莺莺感觉 () , 那西天的残阳, 就是 () 。

生:四周的山峦笼罩在暮色之中, 那苍茫的烟霭就像莺莺那灰色的心情, 看到张生的马鞭打在马身上, 莺莺感觉疼在自己心上, 那西天的残阳, 就是莺莺那颗破碎的心。

师:暮霭沉沉就像灰色心情, 残阳就像破碎的心, 很形象!谁还有别的创意?

生:四周的山峦笼罩在暮色之中, 那苍茫的烟霭就像莺莺离别的忧伤, 看到张生的马鞭打在马身上, 莺莺感觉像打在自己心上, 那西天的残阳, 就是莺莺的心在滴血。

师:残阳如血!不过“滴”字不好。没气势。换一个试试!

生:流血。

师:俗了。

生:淌血。

师:好。西天的残阳, 就是莺莺的心在“淌”血, 那是何等深广的伤痛啊!谁还有别的想法?

点评:让学生来改写诗句,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语感。从滴血, 到流血, 直至淌血, 在教师的追问下, 学生越改越好。这是采用想象再造法, 生生交流其实就是学生教学生, 一经比较, 就可以品味出谁的想象更生动, 谁的语言更有表现力。

生:四周的山峦笼罩在暮色之中, 那苍茫的烟霭就像莺莺对未来的无限担忧, 看到张生的马鞭打在马身上, 莺莺感觉像打在自己心上, 那西天的残阳, 就是莺莺那颗焦灼的心。

师:真好!对于残阳, 同学有的从形状上比, 有的从颜色上比, 还有的从温度上比, 都把握住了莺莺的情感。那苍茫的烟霭除了像莺莺的愁绪, 还可以像莺莺那无法掌控的命运, 像莺莺和张生那前途未卜的爱情。下面思考另一个问题:[收尾]中有化用诗词的句子吗?

点评:三名学生的回答, 一句话概括点评, 从形状、颜色、温度点出了他们的思考的侧重点和思维的方法, 体现出教师高屋建瓴般的概括能力。

生:有。“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了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师:他们写愁妙在哪里?

生:他们都把无形的愁写得有了重量, 表现了愁之多。

师:这叫化虚为实, 赋予离愁以重量, 突出了离愁的浓重。有谁愿意把[收尾]朗读一遍?

(生读)

六.讨论学习[滚绣球][朝天子][四煞]

师:三支直接写“恨”的曲词, 我们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来学习, 一二排的同学负责[滚绣球], 三四排的同学负责[朝天子], 后面的同学负责[四煞], 要求: (1) 诵读本组讨论的曲词。 (2) 从中选一句, 说说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 (3) 在本组讨论的曲词中, 莺莺“恨”什么?三个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出色。

(生诵读, 讨论)

点评:如果说上面是师生合作的话, 那么这里主要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便于建立学习模型 (把握学习途径, 掌握学习内容) , 分组学习便于运用所学方法, 展开思维碰撞, 学会分享。注意从这里体会合作学习的要领:目标明确, 内容具体, 充分激发其活动兴趣。

师:下面一组同学来交流一下[滚绣球]。先请代表来朗读一遍。

(生读)

生:“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这句话重读“松”和“减”, 因为这两个字夸张地写出了莺莺舍不得分离的痛苦和她身心所遭受的巨大折磨。这支曲词中, 莺莺恨的是相见得迟、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

师:简单的说, 莺莺恨的是什么?

生:恨离别来得太快。

师:很好。“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这就叫“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处的莺莺, 就像一枝在秋风中摇落的黄花。

点评:学生交流, 其实就是学生教学生, 那么教师的追问 (简单的说, 莺莺恨的是什么?) 就是让他表述清晰, 或者突出重点, 这就促成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让学生学会精练表达。

师:下面请二组代表来朗读[朝天子]。

(生读)

生:我觉得“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要重读, 它表现了崔莺莺对功名利禄的极度蔑视, 表明她只看重爱情, 不看重名利。所以, 这支曲词中, 莺莺恨的是功名利禄。

师:莺莺, 你好!请问, 你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

点评:不叫某某同学, 而称呼为莺莺, 促使她走进角色的心理情感世界, 显得幽默诙谐, 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又追问她的爱情观, 引发其思考。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如果莺莺真这么想, 那她就不用难过了。

生:哦!是“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点评: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后, 并没有简单否定, 而是及时引申, 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一下子点醒了学生, 让其自我修正。点出矛盾, 点醒学生, 可见语文教师的点评功夫该有多么重要啊!

师:好。简单, 纯粹, 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宁做野中之双凫, 不做云间之别鹤”。此处的莺莺, 就像一枝在山野间怒放的黄花, 清雅高洁, 淡泊名利。

师:现在请三组代表朗读[四煞]。

(生读)

生:我觉得“到晚来闷把西楼倚”的“闷”字应该重读, 因为它表现了莺莺思念张生、百无聊赖的愁闷心情。还有“衰柳长堤”的“衰”、“长”也要重读, “衰”字表面上写柳树衰败, 其实是写自己容颜一天天衰老, “长”字表面上写河堤很长, 其实是写自己漫长的等待。这里, 莺莺恨的是相思之苦。

师:莺莺为什么要独倚西楼呢?

生:为了看张生回来没有。

师:过尽千帆皆不是——

生: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师:她还可能在等什么?

生:等邮差送来张生的书信。

师:云中谁寄锦书来——

生: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师:此处的莺莺, 更像一枝在雨中哭泣的黄花,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点评:这里教师巧设疑问, 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 联系古诗词, 拓展教学空间, 从而达到体验主人公的情感这一目的。

解析三支曲词, 从重读这个角度切入, 直击人物的情感, 让学生明白重读与情感的关系, 显得巧妙而便于操作。

七.总结

《长亭送别》作为“离愁别恨的绝唱”, 用了两种抒情方法, 一是情景交融, 一是直抒胸臆。莺莺的三恨, 分别是恨离别、恨功名、恨相思。

点评:总结学生交流成果, 以精到的语言来概括, 留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

八.背诵[端正好]

王实甫用花间美人般典雅的曲词为我们塑造了花间美人崔莺莺的形象, 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段花间美人般动人的爱情传奇。最后, 让我们在弘一大师《送别》的音乐中齐声背诵[端正好], 用声音传达心底的感动吧!

点评:学生在具体且饶有兴味地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也自然产生背诵的欲望。优美的音乐与优美的曲词相映成趣, 师生共同享受了一次美的盛宴。

总评:这是一堂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24届年会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课堂实录。课堂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 师生互动、合作对话既频繁, 又有效。这堂课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聚焦离愁别绪, 精选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学目的统率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择又凸现对全文的整体把握, 体现出选择的智慧。同时又激发学生的联想, 善于引导学生联系所学古典诗文, 讲一篇连一片, 前后勾连, 左右逢源, 这样就拓展了教学空间, 起到了强化认识、深化理解的作用, 让语文课上得极为厚实。二是巧设教学切口, 品评文本语言。本课的重点是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及抒情方法, 而教学的突破口却是从品味语言开始的, 如“黄花”与“黄叶”的比较, 教者本人的改句与原文的差别 (重点是品评“滴”与“染”、“霜林”与“霜叶”、“醉”与“红”的细微差别) , 这样就把教学落到了实处。学生合作学习的三支曲词, 又另辟蹊径, 从重读入手, 解析方法显得灵活多样。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法显得灵活多变。师生合作,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 完成第一支和最后一支曲词的赏析, 接着生生合作, 在提出学习要求的前提下, 放手让他们自主合作完成中间三支曲词的鉴赏, 最后师生在背景音乐中饶有兴致地背诵精彩曲词。单是品味语言, 就采用了朗读法与语义分析法。前者以确定重读方式推进, 后者又分别采用了溯源比较法 (将文本化用句与原句比较) 、改写比较法 (文本句子与教师改写句子比较) 、想象再造法 (比较学生根据原文而创造的句子) 等等方法。

3.《长亭送别》的修辞艺术 篇三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吸收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唐宋诗词优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选自《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就是最好的明证,尤其修辞方面,迭彩纷呈,情文并茂,而且常常把多种辞格综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自然贴切。请看例子:①恨相见得晚,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比恨谁知? ②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温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西西惶惶的寄。

例①曲名《滚绣球》,其中综合运用了委婉、对偶、对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莺莺缠绵悱恻的心理。具体来讲,“柳丝长”两句,是委婉修辞。从字面看,是说柳丝虽长,但拴不住张生的马,恨不得让路边的树林挂住飞速西沉的斜阳,而实际意思是说,心上人要去了,留也留不住,只有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些,让我们彼此能够多厮守一会儿。通过委婉的修辞,把莺莺依依不舍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恨相见”和“怨归去”,“马儿”和“车儿”,“却告了”和“破题儿”,“听得道”和“遥望见”这四组对偶句,字数虽然各不相同,但节奏分明,音节由少增多,表意也层层深 入。并且“恨相见……”和“马儿……”两组句子,在对偶当中又含有对比;而“听得道……”这个对偶句中,又兼有夸张,生动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最后一句运用反问,“此恨谁知?”情感强烈,撼人心魄。

例②曲名《叨叨令》。与上例不同的是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先用一串排比,一气呵成地表现了崔莺莺由恨别而无心打扮只有伤心的凄苦,用的都是日常口语,“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熬熬煎煎”、“昏昏沉沉”,并且重叠拟状,通俗自然,生动形象。加上“兀的……”两个语气的感叹句式的反复,造成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效果,把柔肠百结的别离写得哀哀切切、栩栩如生,莺莺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跃然纸上。

据粗略统计,《长亭送别》戏文中出现的辞格,竟达二十多种。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是烘托,用富有季节特征的凄凉景物,烘托莺莺惜别的痛苦心情;“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是比喻,写莺莺面对分别的茶饭不思,六神无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是借代,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担忧与叮嘱,情深而意长;“老天不管人憔悴”,是拟人,写莺莺有苦无处诉,可叹可怜;“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是互文,言简意赅,充满柔情蜜意;“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用典,写莺莺伤心至极;“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引用苏轼《满庭芳》词的原句,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感情等等,恕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指出的是《长亭送别》的所有修辞,无不是为密切结合主题需要和人物所处环境而设,绝无牵强堆砌之弊,更无卖弄词藻之嫌。如在知心体己的丫环红娘面前,莺莺多用直抒胸臆的排比句式;在专制刻板的老夫人面前,则多用旁敲侧出的含蓄辞格;而在自己思爱的张生面前,则以互文借代方式,真诚、细腻、深沉地表达温情。凡此种种,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4.长亭送别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体会莺莺别离时的心情。

一、由歌曲<<送别>>(李叔同)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多少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悲欢离合,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东南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却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却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亭送别》

二、元曲简介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 《西厢记》王实甫、《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三、内容概述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如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于是,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四、作者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等。

五、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科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有甚言语嘱咐小声咱?”),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六、作品分析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 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全篇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 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与[端正好]在情景铺设上大不相同。[端正好]因景生情,[滚绣球]因景及情,景物是由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对莺莺内心活动的刻画,不是依仗苍白空泛的言辞,而是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作者把田地景物乃至车马首饰统统拿来,赋予丰富的想象与夸张,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真实、细腻动人。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这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此曲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现在又用原来对我的情意,去爱怜眼前的新人。”(张生说)小姐的想法错了,我张珙怎么敢去爱怜新人?我续上一首绝句诗,来表达我的真心:“人生难免有远别,我跟谁更亲密?如果不是遇上知音你,又有谁可怜我张生呢?”(莺莺唱)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此曲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这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此曲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红娘说)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5.长亭送别教案 篇五

感情变化:痛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任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长亭饯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讨论要求:

认真阅读注释文字,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时间3分钟,分组讨论。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赏析[二煞](投影画面三:“临别叮嘱”)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6.《长亭送别》教案 篇六

话题一:谁来画尽愁与恨

1、1、开场白

在我的家乡,有唱大戏看大戏的风俗,每逢年节,乡亲们总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杨门女将》,什么《过昭关》,还有《孔明吊孝》、《大战鄱湖》,台上台下,喜气洋洋,更为热闹的是常有外村的戏迷朋友来上一段插戏,为村里的戏台增光添彩。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来唱插戏的都唱得怎么好,他们唱得不过是一个“瘾”字和一个“客”。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戏,是对于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说这些闲话,有两个目的,其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戏剧的课文;其二,现场做了一个表情达意的示范,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表情达意的技巧的。我刚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叙述,其实,表情达意的技巧有很多。

2、2、确定讲课内容---愁与恨的表达方法

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可是,在戏剧中又是如何画出这愁与恨的呢?不妨让我先告诉大家。

3、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特定情态的描写、典故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化用、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等。

4、4、熟悉课文与学习重点。

A、A、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愁?

请大家先对照课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桩婚姻。它属于我们今天的事实婚姻还是属于法定婚姻,是属于包办婚姻还是属于自由婚姻?我们比较赞同它是一桩事实婚姻或者自由婚姻,可是在古代,这却是不简单的。

王实甫,元代大都人。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时代距离我们是如此久远,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与现代人当有天壤之别,就说台上的我和台下的你们,思想观念就已经不是用寸来量而是用尺来量了。其二,王实甫的生活环境是较为开放的,就象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样,人们总是容易产生与现实冲突的更新的观念,而这是带动其他一切变化的根本。但是,问题在于观念更新总是伴随着阵痛的。如果说观念是闪电,那么,现实的变化往往只能算是走路慢吞吞的雷声而已。在变化着的思想观念与现实之间,人的灵魂注定是要痛苦的,人的情感注定是要充满愁绪的。

崔张二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现实中,而人们的思想却已经到了一个强烈渴望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时代,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内心是充满愁绪的。

刚才我们说到婚姻的几个种类,其间的本质区别其实都在于婚姻的基础到底是爱情还是利益。张生被崔母亲逼迫着去赴科场,求取功名后才允许成亲,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婚姻受到利害观念的冲突,或者说是受到功名富贵统治一切的时代追求的冲突。可是在崔的心里,爱情重于一切,也就是说她的爱情和婚姻受到严重的冲击,她的感情在功名富贵面前经受着煎熬。这就构成了崔的感情上的愁与恨的病灶。今天我们学习的《长亭送别》正好说的是崔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一种只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广大妇女才能体会到的内心感受。而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便感染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

当初,读《西厢记》的时候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先生对于此书爱不释手,总是一味地称赞莎士比亚的戏剧,总是为歌德的《浮士德》而倾倒,相信我们认真读过王实甫之后,我们会知道,我们有我们自己优秀的戏剧,我们不只有王实甫,我们还有汤显祖、关汉卿等一大批值得我们自豪的剧作家。如果有机会,请大家课后去了解并熟悉他们。

B.进入课文

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到崔担心张生休妻再取妻的句子。生A回答。

很好,正是这一句,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深层立意的基础之上,王实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离愁别恨图。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是了解描写这种情感的手段。这种手段在文章写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动人,而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长亭送别》就是这样的文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美的文学时打了花架与鲜花的比喻,也打了筋与肉的比喻,早已为我们揭示了展示人物情感的秘密----赋予作品以诗的情趣。有人说诗是抒情的艺术,是的正是如此,此文的第一手段就是用诗的技巧来选定意象。

第一,第一,意象的选用。

请大家看到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生B、生C、生D等同学回答。

是的,正是这些句子,这些句子令人想起李叔同先生的句子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里有一条规律,那就是诗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枯藤老树”就容易让我们满怀思乡愁绪,而“南国红豆”则容易让我们砰然心动,甚至满面桃红。我们已经学过的《咬文嚼字》一文就给我们揭示了这一规律。王实甫就善于运用这些手法来达到他的目的。这正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

第二,第二,情与景的交融。

请大家查找一下课文具体写了哪些时间和地点的景物。

生E答。是的,写了一个秋天从早到晚所见的景物。我们必须看到,王实甫并没有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上,把看到不同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感受写出来的。见树木,则生出“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感慨,见太阳,则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辉”。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泪眼问花花不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们的句子。这一些大家在诗词的学习中都已经学习过,还可以继续去看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在这里有一个句子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柳丝”为什么会出现在秋天?就是写“玉骢难系”的这一句。这还是要涉及到景物的相对稳定的情感意义,因为“柳丝”一般是代表“留别”的意思的。

第三,第三,特定情态的描写。

这篇课文毕竟是戏剧中的一折,不能仅仅写景,它势必要写到一定的情节,有情节就有人物活动,为了表情的需要,王实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大家找出五处以上的描写崔的特定情态的句子来。

生F答。找得很好。我们不妨把这些内容概括一下,这就是:金钏之松、玉肌之减、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温泪、斜签筵席、愁眉频蹙、推整罗衣等。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同学应该知道,这就是一幅幅的绘画,就是一尊尊的雕塑。刚刚学过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种情态。无论哪一种情态,其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这篇课文中的崔的情态无不画尽其内心的愁与恨来。王实甫是如此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充分说明此文达到了文学表现上的极致。

第四,第四,典故的运用。

诗的语言须要精炼,戏剧的表现排斥拖沓。在这样一折精心构思的戏剧之场面中,当然更要遵循一切服务于情感的表达的宗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都必须如此。情感表达是统帅,词句和材料只能是工具。

于是,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薛灵芸的红泪、江州司马的青衫,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崔张二人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爱情,更是于现实所不理解的爱情,所以,当然包含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反叛,对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叛。王实甫用这些典故,表现了崔对于举案齐眉的渴望,对一往如故的爱情的坚贞,也表现了同病相怜的愁苦。

下面请同学们复述其中一个故事。生G回答。

第五,第五,古典诗词的化用。(涉及口语的运用)

任何人的创造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借鉴他人的文学成果。更何况适当地借用他人的文学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再说,文章的本质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尽管世界上有许多相似的句子,可是有的流传,有的不流传,这说明文学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鲜明个性的,为了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还是认为应该学习借鉴的技巧。其实,王实甫就是一个善于借鉴的高手。

“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暮遮》。学习一下《苏暮遮》。

另外,“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

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感情,比如,最后一句表达了崔的重情而轻利的思想。

另外,口语的运用也使课文的语句和文采更加生动活泼。比如“滚绣球”一曲中就有许多口语。

下面请大家再找出几个例子。生H答。

第六,第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十分重视这些手法与典故的结合使用。

下面请大家找出各种修辞手法在文中运用的语句。生I、生J、生K、生L等回答。

5、5、小结。

本文虽然写的是离愁别恨,但与一般的风花雪月不同,它反映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乃至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我们要特别重视表达情感的技巧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好人家的语言和写出自己的文章。

7.谈《长亭送别》的诗情画意 篇七

从元末起,《西厢记》已经有了“天下夺魁”的盛誉,王实甫的华美文采又被比拟为“花间美人”,清王士贞亦称“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金圣叹更赞《西厢记》为“千古奇文,非人为之,神为之,鬼为之也”。我认为,《西厢记》在古代戏曲中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固然因为有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王《西厢》的逐步理想的故事和人物,但再好的思想,如若离开了艺术的表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明代朱权在评《西厢》时写道:“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总之,《西厢记》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正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长亭送别》正是《西厢记》中最能表现诗情画意的部分。

具体说,《长亭送别》的诗情画意表现在词美、境美、情美。

先说词美。中国的戏剧都是诗剧,所以要求唱词都是诗歌。而《长亭送别》尤为出色。像[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有很浓厚的宋词味道,渲染送别的凄冷氛围。[脱布衫]中“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又有很鲜明的律诗中的对仗气息,使离宴笼罩在秋风萧瑟之中。再像[叨叨令]用了不少“儿”化的词,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再配上几组叠音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忄西)(忄西)惶惶。此曲还把这些用排比、反复手法衔接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长亭送别》中还有些唱词纯粹是民间口语,最出色的要数[滚绣球]中“马儿迤违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写出了莺莺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深情。语句通俗自然,生动活泼,合乎音律。

在[一煞]中“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把“无语”和“有声”(马嘶)两相对照,既突现了凄苦的离情,又因“古道”的联想,平添了苍凉的况味,属出语平易,含情无限的诗句。

此外,《长亭送别》在曲词里使用比喻、夸张、用典、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自然而纯熟,“词句警人,满口余香”。

可以说,《长亭送别》的唱词以它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铺设了戏剧主人公活动的舞台,塑造了崔莺莺、张生丰满感人的美好性格。

再说境美。《长亭送别》创设了一幅艳丽而凄凉的秋景图,把人物的活动全部纳入这幅图景中。剧情的发展有三个阶段:赴亭、离宴、亭别。在“赴亭”中环境描写是最有名的。碧云、黄叶、西风、归雁、疏林、斜晖、马儿,车儿,这些富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形象地渲染出秋天寥落苍凉的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愁别恨而产生的痛苦心情。在“别宴”中,作者主要笔力是写崔、张告别的情景,但也没忘了渲染环境:“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作者提醒读者,别宴是在秋风萧瑟的郊野长亭进行的,暮秋的凄凉与主人公的内心凄苦两相辉映。待席散人欲去,作者又把读者带回秋境:“落日山横翠。”给人虽凄苦却如在画中的感觉。在“亭别”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写张生离去,隐没在群山暮霭中,远远地在残照中闪现。既是写张生,又是写莺莺。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无限情思。

人言王维诗中有画,其实王实甫也是曲中有画。《长亭送别》的环境描写依剧情的发展变换照应,并形成贯穿全剧的统一整体。它显露出来的苍凉美是与剧情严丝合缝的,是与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的。它搭建了一座壮美的舞台,让张生、莺莺能在台上尽情表演生动曲折的爱情故事。

构成《长亭送别》诗情画意最主要的还是情美。自古以来写离情别恨的太多,不是失之于浅俗,就是失之于做作。《长亭送别》的离情则写得情真意切。而且它的语言不是从生活中照搬过来的,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如[端正好]曲,整首曲句句是景语。只一个“泪”字,解说了全篇景语,使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因景生情,以凄凉的暮秋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很符合生活的逻辑。再如“离宴”中[小梁州]曲:“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准确地写出了张生在离宴上当着老夫人的面不能过分流露真情的委曲难言以及莺莺的细致观察。但在老夫人离宴后,四顾无人,莺莺向张生倾诉感情的[二煞]却全然不同了:“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这里感情的潮水奔流直泻,前后环境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有隐显,但情真意切是相同的。又如[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即将与恋人离别,“甚么汤水咽得下!”因而再香的美酒也清淡如水。感情抒写到这里已经够火候了,但大手笔的作家偏偏觉得情未写足,加一句“多半是相思泪”,说美酒比泪苦,那真是神来之笔。不是深深体会莺莺此时此景的内心感受,如何能写出此句呢?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评论《西厢记》为“如初升日,如清风,如石,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寥阔”。观《长亭送别》完全与这种风格吻合。它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美独占戏剧鳌头。它借画之形而展现为美的诗情,又借情之意而敷演成美的画意。《长亭送别》是一段悲剧故事,但作者没有把它写成呼天抢地、抱头痛哭的撕肝裂胆场面。它也有浓浓的哀愁,并以此打动人心,但它借助古典诗词描写愁恨时的一些表现手法,以景写情,情随境迁,情境交融,洋溢着优美的诗情画意。应该说,“天下夺魁”的盛誉,它是当之无愧的。

上一篇:18年宪法修改内容下一篇:数字化时代下的字体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