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说课稿利用(共8篇)
1.北伐战争说课稿利用 篇一
《北伐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内容,课标这样要求:“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它主要介绍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其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采取了故事、地图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史料,增强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再者利用情景模拟方式,激起学生学热情和对北伐战争历史的兴趣,试图改变学生普遍对近代史感到难学、没兴趣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国民革命过程、北伐战争等主要人物事件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突破难点的关键: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讨论和总结,让学生经历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法、学法:
1、采用“探究—思考—发现—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生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发言,放开思维,大胆创新,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做到“引而不灌”,适当启发。
六、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的双边关系亦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导入时,利用所学的知识引入新课,唤起旧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3)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七、预期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2.北伐战争说课稿利用 篇二
【中图分类号】G6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利用手持技术测定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接下来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外拓展、板书设计、教学特色这几个方面内容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不同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及从中探求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规律。通过本节实验的探究学习,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溶液部分的知识,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学习化学知识,并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同时,也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将的授课对象是普通中学的九年级的学生。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学习并初步具备了什么是溶液,溶液的形成等方面知识,并且学生也有溶液溶解时温度变化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在能力储备上,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等方面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相关知识,学会其操作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常伴随有能量的转化。
(3)利用手持技术实验,掌握不同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物质溶解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探求物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手持技术在化学中的运用,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为主,讲授法为辅。有效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课堂充满乐趣,努力做到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提倡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交流讨论、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整个课堂体现了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互动性,体现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六、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我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提出问题:先创设情境 本节课我将拿出几瓶饮料,引入“为什么一些饮料摇一摇就可以自动变冷?”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作猜想。接着教师对学生所得猜想进行解答,解释饮料瓶的隔层装有硝酸钾固体和水,摇晃时使硝酸钾固体溶解于水中吸热,从而使里面饮料变冷。通过这个解释,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硝酸铵固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知欲,让学生猜想。
做出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我可以猜想到学生的答案不外乎这四种①放热、②吸热、③有的放热有的吸热、④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设计实验:学生进过一番发表言论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分组标准是实验假设相同的分为一组。)从一个初中学生的角度出发,猜想学生可能会设计让物质溶于水,通过触摸烧杯壁来验证温度的变化。首先,我将肯定学生的想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设计的实验所在的缺点(对于一些温度变化不是很明显的物质,采用这种方法很难感受出温度的变化),最后由教师提出采用手持技术来弥补缺点。
进行实验:
预先帮学生准备好实验用品:NH4NO3固体、NaCl固体、NaOH固体、蒸馏水、“探世界”万能数据采集器、温度传感器、磁力搅拌器、计算机、250ml锥形瓶、100ml量筒、台称、铁架台
再提供实验装置安装图,学生根据图安装实验装置。
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我将亲自讲解并演示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步骤,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知识并学会使用操作。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我将在课室四处巡视和指导实验。并分别给出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小组进行实验:
[探究] a、不同质量的NH4NO3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b、不同质量的NaCl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c、不同质量的NaOH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d、相同质量NH4NO3、NaCl、NaOH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我将展示一个表格,小组派代表进行填写,最后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并组织小组的交流。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
氢氧化钠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碱,在称量时须小心不要沾到手。并且取完药品要马上盖上瓶盖,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潮。在实验操作时,不仅要完成实验,也要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
得出结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的出结论,我再引导学生做最后的表格的完善,解决前面的实验假设。
七、课外拓展
对于学有余力和对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同学,可以展开课外调查:利用手持技术,还能展开那些化学实验,并试着动手做一做。根据教育心理学角度,这一部分的实施,不仅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扩广知识深度,还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大胆展开探索并学会创新。
八、板书设计
以提纲式板书,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九、教学特色
1.在进行实验分组时,打破以往的规则,让实验假设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设想的假设,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成功,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2.化学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也在课外中。课堂的学习教师主要考虑到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有余力还有化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一些难度稍微大的课外调查研究,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宽知识深度,也满足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衷明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35-137
3.《1840年战争》说课稿 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战争》。
一、说教材:
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以及结果,共二目:第一目介绍了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状况,揭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非法运输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害,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第二目介绍了英国发动战争的过程以及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二、 说目标:
﹙1﹚知识目标:19世纪中英贸易情况,非法运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林则徐虎门销烟,战争的过程,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影
响。
﹙2)情感目标:通过观看英国向中国输出及造成危害的视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通过讲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3)能力目标:通过对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分析 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以及理解难点问题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确定中英《南京条约》为重点,其理由是: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转变。
教学的难点则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
1、先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 (1840--1949),八年级上册一本书的内容讲述的都是这段屈辱的历史。再从学习了近代史应有的感情上进行必要的调动,让学生知道学好第一课的重要性。
2、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我采用的是从课文的中间切入的方法。
屏幕上是虎门销烟的浮雕图,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虎门销烟损害了哪国的利益?
(2)、这个国家会采取什么措施?
(3)、这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由此过渡到对战争爆发的背景进行分析。
3、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屏幕上显示英国和中国在战争前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做出判断。目的是少对学生灌输结论性的东西,让他们对战前英国的进步与强大和中国的落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课本是一带而过,讲解的很少,但却十分的重要,这对于后面分析中国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很有帮助,这恰恰也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4、列表总结,给出一个清晰的整体印象。
对中英战前的国情分析在列表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起来,加深对问题的认知。
5、问题过渡,引出中英在贸易上的关键环节,从而得出英国非法运输的原因所在,
6、观看图片、示意图表和视频。
让学生对非法运输中国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视频的效果十分理想,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表现有哪些。由此过渡到林则徐在广州实行禁烟的必要性。
7、图文并茂,讲解民族英雄林则徐。
突出表现林则徐为国为民的赴汤蹈火的精神和英雄气概。在选择材料上要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给予的内容,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学好课本。
让学生总结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活动,而虎门销烟是禁烟活动的高潮,
虎门销烟也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借口﹚。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图片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辨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8、利用地图,讲解战争的过程。
在历史的学习中,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十分重要,它能给学习者一定的空间形象定位,在屏幕上利用地图进行战争过程的讲述,能把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效的集中起来,比起单纯用课本进行教学所获得的效果要好。
9、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
对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有正确的认识后。并和学生共同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后果。
而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解决,主要通过设置问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如果林则徐不被革职查办,战争能取胜吗?”,让学生结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补充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4.鸦片战争说课稿 篇四
一、内容概况: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本课内容庞杂,头绪众多,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材处理: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如何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共三目:第一目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挑明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第二目是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第三目是不平等条约之始,介绍《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三、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待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轻实质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巧妙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奇思妙想”、“追异求新”,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学习理念。
四、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是:
1、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其意义。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五、教学难点:
1、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鸦片输入的危害以及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揭露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
2、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记取“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方法】 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辅助以恰当的视频、图片资源,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教材,分层施教,科学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教学法,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惑,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学法指导: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主阅读、讨论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并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我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按照“以学定教、精炼达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从具体的教学流程来看,可以分为创设情境,视频导入—导学探究、获取新知—定教释疑,师生互动—概括总结、绘制知识树—感受历史,巩固练习五个环节。
在进入正式的教学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教师要做好知识储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也需要阅读相关资料做好情境准备,通过预习教材,做好知识准备,并且按要求分组。1.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播放《虎门销烟》视频片段,直观生动,有强烈的吸引力,积极营造情境氛围,鼓励学生从历史中寻踪觅影,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史实一步一步展开探究,说出疑惑,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本课。2.导学探究,获取新知
结合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本着因地制宜、分层拔高的原则,精心设计问题(有些问题是学生从视频中产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设计问题:
(1)什么是鸦片,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2)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3)这场战争的经过、结局如何?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问题的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的原则,既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3.定教释疑,师生互动(课件演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1)什么是鸦片,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
在预习基础上,通过课件展示,简介鸦片制作过程,以及英国曾采取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市场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导学生从国家、民生两个角度分析讨论理解鸦片带来的危害。
(这样设计,脉络清晰,内容翔实,学生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2)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
这是本课的难点,结合看过的《虎门销烟》的视频,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来突破。这一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难点问题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最后教师引用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名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早已把矛头对准积贫积弱的中国,即使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依然会侵略中国,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当然,虎门销烟严重伤害了英国的利益,促发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样设计,既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激情的辩论,锤炼学生语言、文字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参与的喜悦。)(3)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重点,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将动态地图和视频结合,对“鸦片战争过程”的教学起了关键性作用。不仅对战争的进程一目了然,而且为学生建构了空间历史观,也对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了直观的感受,理解武器装备的落后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如何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本课的又一难点。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首先组织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将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四个要点,再与学生交流、分析,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
(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同时又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攻克了难点。)4.概括总结、绘制知识树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本及课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本课知识树,突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课件呈现)
5.感受历史,巩固练习
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梯度性较强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又重视能力拓展。(课件呈现)【说课总结】
5.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篇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教材为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部分内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该课分为四个子目:日军罪行;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拱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所在,而“空前侵略----全民抗战----伟大胜利”是本课的轴心,教师应重点体现。但《课标》更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情分析 对高一学生来说,初中教材分四节课比较详实的介绍了这部分史实,为避免重复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在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能有所突破。本课的内容有大量学生可以收集的史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归纳,在课堂上进行信息共享,属于识记层面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全民族抗战的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和抗日战争的特点;简述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史实,了解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合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目标:学会感恩先辈的付出,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的理想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本节课的重难点则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所谈到的内容,二情感目标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 本课一课时完成老教材需要6个课时才能讲授完的内容,因此我对本课知识点进行了整合、重组、提炼,并通过有探究讨论价值的问题串联,以体现内容组织上的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开发性,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归纳,在课堂上进行信息共享,属于识记层面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关于重点难点等则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以呈现。我涉及到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讨论法; 情境陶冶法;知识串联法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为主,让学习成为他们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步组成:
(一)材料导入,激趣质疑 课件出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重庆的一家报纸上登出了一则谜语“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一古代人物的名字”结果刊登出来的谜底有:A、屈原 B、苏武 C、蒋干 D、毛遂
教师提问:
(1)你知道这些谜底的根据分别是什么吗?
(2)每个谜底各强调了谁的功劳?你能举出相应事例说明吗?(3)你觉得这些谜底能完整体现抗战胜利的原因吗?为什么?(4)在思考谜底结果时,你是否意识到此题的用意呢?
问题
1、学生们看书讨论后很轻松的完成任务(老师必须强调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以及各自在抗战中的地位)(显示幻灯片让学生填空)
师生讨论最多的是问题四,谜底的根据五花八门,如: 屈原——屈服于原子弹(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岐投下两枚原子弹);苏武——苏联的武力援助;蒋干——蒋介石干的(如:台儿庄战役);毛遂——毛泽东遂了人民的心愿(如:百团大战),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后还想到华佗(中华民族赢得抗战胜利),还有包拯(同胞们拯救了中华民族)等等。这些答案都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但都有片面性,所以我们一起汇总找出最重要的)(课件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他们轻松的将重难点问题和容易记混淆的问题记在心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
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让他们回忆起65年前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一幕幕惨痛的、悲壮的、英雄的历史,一面激发学生日本侵略者的不满和对受尽凌辱的中国人民的同情,一面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思考】:“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学生回答后教师屏幕展示日本侵路中国的原因)
总结出根本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直接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利时机: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
师:这里有个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FLASH短片,请大家共同欣赏。(链接到《抗日三字歌》)
(二)回顾历史 痛惜国耻 总结日本侵华的基本事实。
完成课下作业:回家后同学们观看了影片《东京审判》假如你们是当年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请陈列出证据,让日本战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四组各派代表来陈述其讨论结果,选出最优秀的一组派代表为大家展示其所搜集的证据。(选一位同学课件演示所搜集的证据之后教师补充总结将日军罪行展示给大家)
A、大屠杀;B、细菌战和化学战;C、劳工与慰安妇;D、野蛮的殖民统治
设计意图:我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时空结合中,回到历史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然后学生之间探索、思考、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最后一起汇总结果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参与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更让他们感到生命的可贵。
联系现实,指出日本对于侵华事实的认罪态度不够。如:小泉首相五次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说明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威胁着世界的和平
(三)重温历史 众志成城 这个教学步骤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筛选信息法、引导讨论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合作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具体问题安排如下: 1.用数字序号在课文中勾画出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后,分析国共合作后双方如何抗日的,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
(四)追问历史 缅怀先烈 为完成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我通过对历史地追问和对先烈地缅怀来初步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我们在欢庆胜利之时,是否应该作这样的一个思考:这场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世界人民该如何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战争总是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又有多少中国人流血牺牲,虽然事隔半个多世纪,我们依然能清晰的再现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声声果敢的嚎叫,一颗颗誓死报国的雄心。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唱响激昂的旋律,对英雄们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播放歌曲《祈祷》)设计意图:情境创设是这个环节的重头戏,恰当地运用直观形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强烈的视听效果,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并与之产生情感碰撞,激起对烈士的怀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五)升华历史 展望未来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中国人喊了多年的口号,然而勿忘国耻不是记住仇恨,因此,课的最后很有必要拭擦学生心中的敌视态度。基于此,伴随着音乐,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来结束这堂课: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如何正确看待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那么,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段沉重的历史呢?对于我们来说,简单的“仇日”是否符合世界的主题,日本给了我们一个南京大屠杀,我们是否也还他一个东京大屠杀呢?面对当前中日关系中的一些分歧与矛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相信同学们会有客观、科学、正确的回答。好!把你们的想法写出来。这就是今天的作业——“一封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信”。
设计意图:为了真正体现课改理念中“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也让历史真正为现实服务。
六、课件展示板书设计
七、课后评价
1、本节课用一课时讲了老教材需六课时才能讲授完的内容,把知识点进行了整合、重组、提炼,通过有探究讨论价值的问题串联讲解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围绕着课文四个子目内容展开,培养了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了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在参与中学生找到了学史的乐趣和自信。
6.[说课稿]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篇六
上传: 王军红
更新时间:2012-5-17 23:30:57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吉安八中的历史老师王军红,我说课的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⑴说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标准——“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⑵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初级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这个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对历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对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3)说教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1)采用快乐教育法,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就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要求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法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有多次侵华战争,采用比较法,使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实质和特点。
(3)图示法 本课战役繁多,制作一张幻灯片,简要列举这场战争中的起因结果和重要战役,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本节战场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动画演示战争经过;对于黄海战役这场当时世界上激烈的海战,可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断,生动再现这一历史场景。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爱国官兵英勇抗日、中日《马关条约》两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4)说学法 学法指导: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5)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新课分为战争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1、战争原因。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腐败无能,饱受欺凌”;日本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全面的结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战争结果。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关条约》,我编顺口溜: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指 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割占台湾这一条款,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日本对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对祖国统一产生的影响,然后请一部分同学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战争影响。通过列出《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框架图,由学生完成。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点,形成知识的迁移。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历史阶段性特征,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建议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分析,例如从中外关系来看,这场战争的失败对列强对华政策与清政府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各阶层来看,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因此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层层导入,步步深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5、教训与启示。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巩固总结
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练习反馈
(五)课外延伸 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写小论文,《评价李鸿章》和《两次中日战争比较》,可将所学到的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日本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经过
1894年-----1895年 黄海海战 邓世昌
三、结果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给日本;
赔款: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内容
开埠: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
设厂: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7.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篇七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该单元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展开,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主题,主要叙述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二)、课标要求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与激励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近代时期中、英基本国情,虎门销烟的过程及鸦片战争经过;认识鸦片贸易的原因及危害;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利用——知识储备中心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构建平台,活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图、阅读、分析、思考、表达、归纳、比较等多元智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
2、了解民族英雄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体会“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确定依据: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结合社会现实来看,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揭开了不平等条约签定的序幕,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粗象的历史术语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存在障碍,结合以往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对此理解不准确或不全面。
二、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学校,大多学生均为空巢学生,整体来讲学习习惯较差,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是很强,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狭窄,又因本课所学内容涉及到世界近代史——英国工业革命,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教学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教法分析 根据上述学情及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这一模式。依据学生心理特征,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本课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创建学习的平台。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不同观点争鸣,从中提升学生的理性;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高效的自学能力。
(三)、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前一天安排学生预习,学生分组完成了解林则徐的故事,认识鸦片的危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预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部分知识;课中引导学生集中进行探讨,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二)、新课教学
导入(课件展示: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使用)
教师深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后的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这节课:鸦片战争。
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特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为本课的教学构建了三大平台——筑基平台、能力提升平台、情感升华平台。第一篇章:筑基平台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夯实基础 教材对于鸦片贸易的背景,只有非常简洁的一段,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惑,而这恰恰又是鸦片战争爆发及失败原因理解的基础,为了让后续的教学能顺利进行,此篇章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想一想。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浏览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
1、认识世界近代史况与同期中国国情,完成中英国情对比分析表。
2、理解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归纳鸦片贸易的危害。
3、了解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
二、说一说。教师出示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对着鸦片战争形势图,简述鸦片战争经过,认知民族英雄的感人壮举。第二篇章:能力提升平台 ——理性分析,深化认识,提升能力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在这一篇章里里,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小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板块
一、议一议,如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师提供中、英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不同观点的材料,供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板块二:探讨中国战败的必然性。我设计了这一辩论活动:如果让你现在回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担任中方总指挥,你能让中方获胜吗,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正方:能,反方:不能)。通过这一辩论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板块三:掌握《南京条约》内容,理解条约带来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对这一教学内容我按以下两个步骤展开。步骤
一、速记《南京条约》内容。《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求掌握的。为让学生迅速掌握此条约内容,我设计了速记大赛:看哪些同学记得又快又准,并请部分表现突出的同学交流识记方法,教师指导推荐——关键词记忆法(割地、赔款、通商定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步骤
二、辩证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
“世界上最古老最顽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一八五零年一月三十一日,《新莱茵报》
启示:封闭保守使文明衰亡
开放包容使文明进步
8.北伐战争说课稿利用 篇八
(一)、教材分析: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四节内容,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先进行了百团大战,巩固和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召开了七大,这一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最后日本无条件投降。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节紧承前三节的内容。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攻和相持阶段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由防御阶段的积极抗日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那共产党呢?因此这一节就彰显了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体现了中共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大溃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次,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的胜利和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了重要的准备,为下一章《人民解放战争》的内容作了铺垫。最后,这一节内容很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如今中日关系又处于一个非常紧要的关头,日本安培首相的表态,温总理4月访问日本的融冰之旅,让国人关注,让世界关注,而中日关系的解决和正常化不得不让我们回忆起这悲壮的抗日战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百团大战;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和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
(2)中国共产党巩固根据地的政策和措施。
(3)中共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能力训练点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共产党为克服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所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八年抗战的历史,说明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的坚定性和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培养归纳、分析批较、表达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严重困难,制定党的“七大”政治路线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流批柱。
(2)、通过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抵御外来侵略,实行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也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了战争的痛苦。今天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行为,是伤害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感情的事,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一意孤行,不正视历史和现实,必将把日本引上一条死胡同,重蹈当年覆辙。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1)中共七大的召开
解决办法:重点是掌握七大的历史地位。可以结合七大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召开,七大的召开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以及七大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指明了方向,从上述几方面认识七大的历史地位,其结论必然是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2)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决办法:把抗日战争放在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史中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中来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为克服困难,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解决办法:一方面从当时面临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是依靠根据地军民来克服困难,靠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政策和措施来巩固、发展根据地的。另一方面党所执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是以国家、民族大局为重,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各阶级、阶层力量一致抗日的伟大义举,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教具准备: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2)合作教学法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学生的思维较活跃,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大胆质疑、尝试解决,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学习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实行的政策和措施
四、说教学流程:中共坚持抗战 -------------日本无条件投降
(一)导入新课:
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变化的情况下,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教师边总结边投影:毛泽东题词——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导入新课:百团大战
目的:通过复习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用毛泽东题词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讲授新课:
一、中共坚持抗战
1、百团大战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八路军总部的战役预备命令”引文资料,提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从背景、目的、概况、意义四个方面归纳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百团大战形势图”和其他有关图片。
(4)、教师小结: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对敌人发动最大规模的进攻,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锻炼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但也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致使敌人调集大量的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此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更为艰苦的时期。
2、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播放音乐 :《南泥湾》
导入: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教师讲述并提问: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开辟和扩大敌后战场,使日军不安。为了尽快扫清“南进”障碍,使中国成为太平洋战争基地,日军从1941—1942年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持续的“大扫荡”,导致抗日根据地困难。
提问:(1)日军的军事“大扫荡”有何特点? 根据地带来了什么影响?
(2)1941-1942年根据地出现了什么严重的困难?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有何作用和影响?
(3)师生合作:梳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的背景、目的、政策和措施、影响
(4)学生阅读教材,师生合作探究:
①日军的军事“大扫荡”有何特点?完成抗日根据地建设背景、目的的教学
教师归纳特点为:扫荡的次数多,投入的兵力多,战术多变,破坏性大,出示相关历史录像片。在日军的“大扫荡”和“三光政策”下,出现了“家家披麻、户户带孝”的悲惨情景。日本还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残害我抗日军队,暴露了日军凶残的本性。
②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的措施:教师投影表格,学生阅读教材,师生共同完成。
抗日根据地建设
背 景 目 的 措 施 作 用 备 注
1941—1942年,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 政治 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济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了农民抗日积极性,也有利于团结地主一致抗日。 “三三制”政权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政权。
大生产运动 使根据地渡过难关,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想 整风运动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小结:重点讲解三三制原则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与以前的比较并指出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是两个中心环节.
影响:根据地渡过难关,并得以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敌后战场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
(5)、教师过渡:这个时候,新的任务又摆在党的面前,那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如何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进一步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为此,中共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了七大。
3、中共七大:
(1)、教师和学生按会议的四大要素:背景、情况、内容、意义来整理。
(2)、教师提问:①、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根据大会的主要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的?
③、在抗战胜利的前夕“七大”确定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十五大”确立了以什么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小结:毛泽东在《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的党的任务: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其根本途径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这就解决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次大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的典范,这加强了我党的思想建设。会上还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使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中共七大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从而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十五大”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4)、教师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感觉到党在物质是、组织上、思想上做好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各项准备工作,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来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了。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过程,弄清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和时间。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认真阅读分析教材,引导学生从结束屈辱史-----民主革命------国际地位三个方面分析历史意义,教师最后作总结。
教师小结:从1840年以来饱受列强奴役的中国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反侵略斗争,但屡遭失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进行持续不断反侵略斗争取得的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抗战中,中共的威信提高,敌后根据地巩固扩大,人民抗战力量的发展,国民党地位相对下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斗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抗战时间最长,战场开辟的最早,牵制和消灭了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在二战后期参加了开罗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阅读与思考”一栏目,分组讨论回答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取得的?
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交流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主要观点:(1)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凝聚力,同仇敌忾、众志成城。(2)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民心的向背,得道多助。(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4)国共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尤其是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和抗日军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5)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的伟大纲领和指南。
(三)巩固小结:(投影打出知识结构)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中共坚持抗战
百团大战
背景
目的
反“扫荡”斗争 (军事)
三三制”政权 (政治)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措施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经济)
影响 大生产运动 (经济)
整风运动 (思想)
中共七大
1.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2.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原因
(四)练习反馈
(一)、课堂练习:1、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这是因为它:
A、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 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C、扭转了时局 D、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国内阶级关系变化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D、革命动力的变化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①日本始终坚持的方针 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坚决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 ④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中共“七大”的意义在于
A、使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
B、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C、确定了全国抗战的路线
D、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报告
(二)、课外练习
1、为什么说中共及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通过课外练习,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
2、比较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的不同。中共在抗战时期实行此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有哪些?为什么说党的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 ?
4、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权建设有何意义?“三三制”政权与国民党政权有何本质的不同?
【北伐战争说课稿利用】推荐阅读:
八年级历史__北伐战争__说课11-03
鸦片战争说课课件09-03
战争的作文:没有硝烟的战争08-02
甲午战争07-05
战争的影响07-25
《货币战争》感想08-06
中法战争08-13
战争英雄事迹08-18
货币战争免费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