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展前景最新

2024-07-17

华为发展前景最新(共6篇)

1.华为发展前景最新 篇一

文章为任正非在华为2013年度干部工作会议的讲话,在讲话中他部署了华为下一步工作的打法和战术,2014年华为将在三方面继续发力:

1、坚持聚焦、艰苦奋斗和自我批判;

2、强化价值观建设;

3、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华为下一步怎么走?

古时候有个寓言,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因为有先天优势,跑得快,不时在中间喝个下午茶,在草地上小憩一会啊!结果让乌龟超过去了。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二十五年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忘了经济这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爬坡,许多人都成了富裕的阶层,而我们还在持续艰苦奋斗。爬呀爬„„一抬头看见前面矗立着“龙飞船”,跑着“特斯拉”那种神一样的乌龟,我们还在笨拙地爬呀爬,能追过他们吗?

一、大公司不是会必然死亡,不一定会惰怠保守的。否则不需要努力成为大公司。宝马追不追得上特斯拉,一段时间是我们公司内部争辩的一个问题。多数人都认为特斯拉这种颠覆式创新会超越宝马,我支持宝马不断地改进自己、开放自己,宝马也能学习特斯拉的。汽车有几个要素:驱动、智能驾驶(如电子地图、自动换档、自动防撞、直至无人驾驶„„)、机械磨损、安全舒适。后两项宝马居优势,前两项只要宝马不封闭保守,是可以追上来的。当然,特斯拉也可以从市场买来后两项,我也没说宝马必须自创前两项呀,宝马需要的是成功,而不是自主创新的狭隘自豪。

华为也就是一个“宝马”(大公司代名词),在瞬息万变,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的信息社会中,华为能不能继续生存下来?不管你怎么想,这是一个摆在你面前的问题。我们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建立起一个优质的平台,拥有一定的资源,这些优质资源是多少高级干部及专家浪费了多少钱,才积累起来的,是宝贵的财富。过去所有失败的项目、淘汰的产品,其实就是浪费(当然浪费的钱也是大家挣来的),但没有浪费,就没有大家今天坐到这儿。我们珍惜这些失败积累起来的成功,若果不固步自封,敢于打破自己既得的坛坛罐罐,敢于去拥抱新事物,华为不一定会落后。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我们可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后发式追赶,你们要敢于用投资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资源堆上去,这就是和小公司创新不一样的地方。人是最宝贵因素,不保守,勇于打破目前既得优势,开放式追赶时代潮流的华为人,是我们最宝贵的基础,我们就有可能追上“特斯拉”。

1、聚焦。我们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公司,只能在有限的宽度赶超美国公司。不收窄作用面,压强就不会大,就不可以有所突破。我估计战略发展委员会对未来几年的盈利能力有信心,想在战略上多投入一点,就提出潇洒走一回,超越美国的主张。但我们只可能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美国公司,如果扩展到火柴头或小木棒这么大,就绝不可能实现这种超越。我们只允许员工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

资与力量。非主航道的业务,还是要认真向成功的公司学习,坚持稳定可靠运行,保持合理有效、尽可能简单的管理体系。要防止盲目创新,四面八方都喊响创新,就是我们的葬歌。

大数据流量时代应该是很恐怖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大数据。流量之大也令人不可想象。我说的大数据与业界说的也不一样,业界说的大数据,不是大,而是搜索,如邬贺铨院士说的,数据的挖掘、分析、归纳、使用,使数据创造出价值。我说的大数据是指数据流的波涛汹涌,指不知道有多么大的数据要传输与储存。当然我们希望传输的是净水,但我们也阻挡不了垃圾信息的来回被传输与储存,使得大数据更大。不要为互联网的成功所冲动,我们也是互联网公司,是为互联网传递数据流量的管道做铁皮。能做太平洋这么粗的管道铁皮的公司以后会越来越少;做信息传送管道的公司还会有千百家;做信息管理的公司可能有千万家。别光羡慕别人的风光,别那么互联网冲动。有互联网冲动的员工,应该踏踏实实的用互联网的方式,优化内部供应交易的电子化,提高效率,及时、准确地运行。我们现在的年度结算单据流量已超过两万五千亿(人民币),供应点也超过五千个。年度结算单据的发展速度很快会超过五万亿的流量。深刻地分析合同场景,提高合同准确性,降低损耗,这也是贡献,为什么不做好内“互联网”呢。我们要数十年的坚持聚焦在信息管道的能力提升上,别把我们的巨轮拖出主航道。

网络可能会把一切约束精神给松散掉,若没有约束精神,我们还会不会是一个主洪流滚滚向前进?大家唱《中国男儿》,别人很震惊,这个时代还有这么多人来唱这种歌?在我们公司,眼前还有几千个核心骨干的团结,从而团结带领了十五万员工。所以我们必然胜利。

2、我们要持续不懈的努力奋斗。乌龟精神被寓言赋予了持续努力的精神,华为的这种乌龟精神不能变,我也借用这种精神来说明华为人奋斗的理性。我们不需要热血沸腾,因为它不能点燃为基站供电。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一切要以创造价值为基础。

我们要正视美国的强大,它先进的制度、灵活的机制、明确清晰的财产权、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保障,这种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亿万人才在美国土地上创新、挤压、井喷。硅谷那盏不灭的灯,仍然在光芒四射,美国并没落后,它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特斯拉不就是例子吗?我们追赶的艰难,决不像喊口号那么容易。口号连篇,就是管理的浪费。徐直军说的潇洒走一回是指不怕失败,不怕牺牲,努力为发展而奋斗。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创造价值来考核评价。

超宽带时代会不会是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最后一场战争?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对我来说应该是。如果我们在超宽带时代失败,也就没有机会了。这次我在莫斯科给兄弟们讲,莫斯科城市是一个环一个环组成,最核心、最有钱的就是大环里,我们十几年来都没有打进莫斯科大环,那我们的超宽带单独在西伯利亚能振兴吗?如果我们不能在高价值区域抢占大数据

流机会点,也许这个代表处最终会萎缩、边缘化。这个时代在重新构建分配原则,只有努力占领数据流的高价值区,才有生存点。我们已经打进东京、伦敦„„,相信最终也会打进莫斯科大环„„。

3、自我批判是拯救公司最重要的行为。从“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泥坑里爬出的是圣人”,我们就开始了自我批判。正是这种自我纠正的行动,使公司这些年健康成长。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积极响应世界科学进步的不懈探索,以这两个车轮子,来推动着公司的进步。华为要通过自我否定、使用自我批判的工具,勇敢地去拥抱颠覆性创新,在充分发挥存量资产作用的基础上,也不要怕颠覆性创新砸了金饭碗。

我们的2012实验室,就是使用批判的武器,对自己、对今天、对明天批判,以及对批判的批判。他们不仅在研究适应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道路,也在研究把今天技术延续性创新迎接明天的实现形式。在大数据流量上,我们要敢于抢占制高点。我们要创造出适应客户需求的高端产品;在中、低端产品上,硬件要达到德国、日本消费品那样永不维修的水平,软件版本要通过网络升级。高端产品,我们还达不到绝对的稳定,一定要加强服务来弥补。

这个时代前进得太快了,若我们自满自足,只要停留三个月,就会注定会从历史上被抹掉。正因为我们长期坚持自我批判不动摇,才活到了今天。今年,董事会成员都是架着大炮《炮轰华为》;中高层干部都在发表《我们眼中的管理问题》,厚厚一大摞心得,每一篇的发表都是我亲自修改的;大家也可以在心声社区上发表批评,总会有部门会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公司会不断优化自己的。

二、价值观是组织的核心与灵魂。未来组织的结构一定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组织的目的是实现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我们用了二十五年时间,在西方顾问的帮助下,经数千人力资源的职业经理与各级干部、专家的努力,我们基本建立了如胡厚崑所描述的金字塔式的人力资源模型,并推动公司成功达到400亿美金的销售规模。建立金字塔模型的数千优秀干部、专家是伟大的,应授予他们“人力资源英雄”的荣誉,没有他们的努力与成功,就不可能进行今天的金字塔改造。金字塔管理是适应过去机械化战争的,那时的火力配置射程较近,以及信息联络落后,所以必须千军万马上战场,贴身厮杀。塔顶的将军一挥手,塔底的坦克手将数千辆坦克开入战场,数万兵士冲锋去贴身厮杀,才能形成足够的火力。而现代战争,远程火力配置强大,是通过卫星、宽带、大数据,与导弹群组、飞机群、航母集群„„来实现。战争是发生在电磁波中,呼唤这些炮火的不一定再是塔顶的将军,而是贴近前线的铁三角。千里之外的炮火支援,胜过千军万马的贴身厮杀。我们公司现在的铁三角,就是通过公司的平台,及时准确、有效地完成了一系列调节,调动了力量。今天我们的销售、交付、服务、财务,不都是这样远程支

援的吗?前线铁三角,从概算、投标、交付、财务„„,不是孤立一人在作战,而是后方数百人在网络平台上给予支持。这就是胡厚崑所说的“班长的战争”。铁三角的领导,不光是有攻山头的勇气,而应胸怀全局、胸有战略,因此,才有少将连长的提法。为什么不叫少校?这只是一种形容词,故意夸大,让大家更注意这个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少将。谁能给你授少将军衔,除非你自己去买颗钮扣缝到衣领上,缝一颗算少将,缝两颗就是中将了。

1、要按价值贡献,拉升人才之间的差距,给火车头加满油,让列车跑得更快些及做功更多。践行价值观一定要有一群带头人。人才不是按管辖面来评价待遇体系,一定要按贡献和责任结果,以及他们在此基础上的奋斗精神。目前人力资源大方向政策已确定,下一步要允许对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适当差异化。

我把“热力学第二定理”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由数千中坚力量带动十五万人的队伍滚滚向前。我们要不断激活我们的队伍,防止“熵死”。我们决不允许出现组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

2、我们将试点“少将连长”,按员工面对项目的价值与难度,以及已产生的价值与贡献,合理配置管理团队及专家团队。传统金字塔的最底层,过去级别最低,他们恰恰是我们面对CEO团队、面对复杂项目、面对极端困难突破的着力点„„。过去的配置恰恰是最软点着力。

我们是要让具有少将能力的人去作连长。支持少将连长存在的基础,是你那儿必须有盈利。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是否有人愿意做雷锋少将,我是不支持的,雷锋是一种精神,但不能作为一种机制。我们要从有效益,能养高级别专家、干部的代表处开始改革,“优质资源向优质客户倾斜”。只有从优质客户赚到更多的钱,才能提高优质队伍的级别配置,否则哪来的钱呢?

3、内部人才市场、战略预备队的建设,是公司转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以真战实备的方式,来建立后备队伍的。

内部人才市场,是寻找加西亚与奋斗者的地方,而不是落后者的摇篮。内部人才市场促进的流动,不仅让员工寻找自己最适合发挥能量的岗位,也是促进各部门主管改进管理的措施,流动就焕发出生命力。

公司要逐步通过重装旅、重大项目部、项目管理资源池这些战略预备队,来促进在项目

运行中进行组织、人才、技术、管理方法及经验„„的循环流动。从项目的实现中寻找更多的优秀干部、专家,来带领公司的循环进步。

要让人人明白希望在自己手里,努力终会有结果,是金子终会发光的。不埋怨,不怀念,努力前行。那些“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人,虽然记功碑写不上他什么,写得出成绩的是将军,写不出成绩的可能是未来的统帅,统帅是组织好千军万马。谁搞得清统帅内心的世界怎么成长的,无私就是博大。

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来源于严格、有序、简单的认真管理。

数据流量越来越大,公司也可能会越来越大。公司可以越来越大,管理决不允许越来越复杂。

公司管控目标要逐步从中央集权式,转向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让前方组织有责、有权;后方组织赋能及监管。这种组织模式,必须建立在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上,包括流程、数据、信息、权力„„。历经二十多年来的努力,在西方顾问的帮助下,华为已经构建了一个相对统一平台,对前方作战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再用五至十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决策前移及行权支撑。

郭平说:我们的增长方式要从优先追求规模成长,转向效率、效益驱动。项目经营管理是我们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管理者的基本技能。绩效管理是公司干部管理优化、业务变革的实现形式与支撑保障,对责任结果与绩效的理解,要从更宽泛、更长远来看问题。现在我们的考核指标已经改革,未来还会不断减少过程考核的指标,结果比过程更重要。我们要紧紧地把握财经管理变革的正确方向。财经管理对准的是价值创造,而不是价值分配。我们要继续坚持做厚客户及供应商界面,简化内部的核算和考核。

华为的管理进步,正如郭平说的,要立足在项目管理进步的基础上,要好好培养及选拔项目管理的八大员,建立起成熟的程序、庞大的优质管理队伍。我们要以战略预备队的方式,建立起项目管理的干部、专家资源池,要通过人员循环流动任职的方式,把先进的方法、高效的能力,传递到代表处去。要善于发现金种子,并让他们到各地去开花。这些变革都是各级组织发挥价值创造的机会,也是培养干部、识别干部的实践基地。

这些年在管理变革中,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我们从选拔“蓝血十杰”开始,对他们实施表彰,以鼓励那些默默无闻作出贡献的人。郭平说要寻找“蓝血十杰”,我认为一定要找到并授予他们光荣,而且逐级的评选鼓舞那些做出贡献的人。我们不仅要选拔未来优秀人才,也不要忘记历史功臣,才能让未来迈进的步伐更加坚定。新生力量取代我们,是历史规律,但过去为公司发展牺牲了青春、健康、生命的人,永远都要记住他们曾经为华为公司可持续

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整体管理构架的进步,系统地、建设性地、简单地,建筑一个有机连接的管理体系,要端到端地打通流程,避免孤立改革带来的壁垒。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账实相符,不准说假话。我们要努力使内部作业数据在必要的职责分离约束下,尽可能地减少一跳,提高运营效率。

不单单是技术、市场上„„要进步,我们要使管理严格、有序、简单,内部交易逐步电子化、信息化,基于透明的数据共同作业。我们要实现计划预算核算的闭环管理,以保障业务可持续发展,规避风险和敢于投资要平衡发展。

各级干部要互相知晓,财务干部要懂些业务,业务干部应知晓财务管理。有序开展财经和业务的干部互换及通融,财务要懂业务,业务也要懂财务,混凝土结构的作战组织,才能高效、及时、稳健地抓住机会点,在积极进攻中实现稳健经营的目标,使公司推行的LTC、IFS能真正发挥作用。通过闭环管理来完善干部的考核与选拔。

2002年开干部大会是在IT泡沫破灭,华为濒于破产、信心低下的时候召开的,董事会强调在冬天里面改变格局,而且选择了鸡肋战略,在别人削减投资的领域,加大了投资,从后十几位追上来。那时世界处在困难时期,而华为处在困难的困难时期,没有那时的勇于转变,就没有今天。今天华为的转变是在条件好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号召的是发展,以有效的发展为目标。我们应更有信心超越,超越一切艰难险阻,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

从太平洋之东到大西洋之西,从北冰洋之北到南美南之南,从玻利维亚高原到死海的谷地,从无边无际的热带雨林到赤日炎炎的沙漠„„,离开家乡,远离亲人,为了让网络覆盖全球,数万中、外员工,奋斗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为人的艰苦奋斗,我们肩负着为近三十亿人的通信服务,责任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比幸福,无比荣光。

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2.中国无人系统的最新发展 篇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无人系统的研究、发展、服役和使用状况,兰德(RAND)公司进行了一项探索性的研究,以为今后探讨中国无人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这里所说的无人系统包括UAV(无人机)、UUV(水下无人潜航器)和USV(无人水面艇)。这项探索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包括UAV、UUV、USV在内的中国海洋无人系统的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些无人系统与东海(ECS)和南海(SCS)的海洋争端密切相关:

2)可以藉此了解中国如何看待无人系统:

3)有助分析中国在UUV、USV、海上UAV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科研人员正在攻关的关键技术:

4)有助于分析中国将在未来的东海和南海的海洋争端中如何运用无人系统:

5)了解哪些领域是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全面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进程,目的是使自身的武装力量能够应对和打赢高强度地区战争,同时为在海洋争端中推行强势外交、保护中国日益扩展的全球利益提供背书。北京近年来重点发展海军、空军、导弹、网络和太空战部队,目的是防止美国介入未来可能在中国台湾或东海、南海地区所发生的冲突。如果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无人系统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北京近年来在这方面投入很大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层出不穷、种类多样的新型无人平台。其中,中国在UAV上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连续多年投入巨额资金,但是,中国同时也在加速发展UUV与USV。

中国努力发展无人系统的部分原因是看重其在海洋争端中的应用价值,但同时无人系统也能够在其他很多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国内的抢险救灾。中国的一些政府部门还将无人系统用于诸如工业污染监控等方面,甚至有的公司已在尝试通过无人系统进行快递服务。此外,中国可能还希望通过出口无人系统而在国际武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借此来加强自身与无人系统进口国的外交与安全联系。

无人系统的角色

中国的出版物认为无人系统可以被应用在很多领域,包括ISR(情报、监视与侦查):海洋监控,特别是对东海和南海海域:边界监控:军事通信中继:电子战(EW):布雷战与反布雷战:战斗与打击任务:人道主义救援与抢险救灾任务(HAlDR),例如收集震后灾区图像等。

中国国内有人撰文指出,ISR应用是无人系统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功能。远程UAV/UUV能够在战时为PLAN(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提供超地平线(OTH)目标指示。短程战术型UAV/UUV可以对中国台湾地区以及航行于东海/南海上的船只进行ISR。中空和高空(中空长航时与高空长航时)UAV能够进行大范围监视并提供早期预警。无人系统还可以被PLA(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海洋执法机构用来进行海洋监控。有中国出版物指出,中国其实已经在钓鱼岛争端中使用了UAV。执行国内抢险救灾任务是无人系统的另一项重要应用,例如在2008年的四川地震中就有报道称使用了上述系统,而无人系统未来还能够用来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与抢险救灾任务。其他军事应用还包括通信中继、电子战等。

无人系统在未来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例如,中国的智囊团曾围绕无人系统在非战争致命行动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过激烈辩论。这场辩论起因于2013年2月中国曾经考虑使用无人机击毙缅甸境内的一名毒贩,因为后者曾于2011年杀害了13名中国船员。但最终北京放弃了这一计划,主要是担心此举会招致国际纠纷。

中国UUV和USV的发展现状

中国近年来对UUV的兴趣愈发浓厚。实际上,早在几年前,中国就开始不断加大在海洋无人系统方面的投入,例如在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15个项目组来推进UUV和USV的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PLA,关键技术的攻关据悉包括成像系统以及通信技术。

中国科研人员对于无人系统的研究既包括民用方面也包括军用方面。据一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专家表示,无人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环境保护和渔业管理,但与此相比,政府更关心其在军事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与国外对UUV铺天盖地的报道类似,中国的科技期刊和网站等也报道了很多中国在UUV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包括:具有双桨推进与侧推装置的“智水3”UUV. SPC-3仿生机器鱼UUV(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海燕”滑行式UUV(天津大学研制)、仿生扑翼式UUV(西北工业大学海事学院研制)、灵活双艉鳍式UUV(中国科技大学现代机械学院研制)、携带鱼雷的战斗型UUV(海军工程大学武器工程学院研制)。

中国的出版物以及工业网站显示,参与UUV研究的核心国防工业部门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CSIC)及其下属单位与协作单位,例如位于连云港的江苏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位于宜昌的710研究所、704研究所、天津大学、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位于武汉的海军工程大学。

同时,还有一些重点实验室参与到了UUV的研发中来,包括水下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的海事学院、中国科学院机械学院的流体力学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水下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水声对抗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随处可见的UUV的报道不同,关于中国USV发展的情况鲜见披露。

中国UAV的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正在使用多种UAV,包括各种短程系统、ASN-209等战术型UAV、BZK-005(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中空长航时侦察型UAV)等战略型UAV。PLA正在努力提升自身运用UAV的能力。按照美国国家航天与航空情报中心(NASIC)的说法,中国正在发展多种类型的UAV,其中包括具有低可探测性、能够执行侦察与打击任务的远程UAV。在过去几年中,大量不同类型的UAV和UCAV(无人战斗型飞行器)的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反映出中国军队对于无人航空系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例如,在2013年下半年,一种长航时侦察型UAV就在网上被披露。按照美国国防部(DoD)的说法,仅仅在2014年,中国就披露了正在研制中的4种UAV,其中3种可携带武器。而在中国研制的众多UAV中,有几种是最令人关注的,包括类似美国“全球鹰”的“翔龙”无人机、类似美国“捕食者”和“死神”的“翼龙”无人机、采用飞翼构型的“利剑”隐身无人机。上述UAV反映出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同时中国在UAV出口能力方面也不断增强,例如“翼龙”的成功出口。此外,美国国防部指出,中国不断发展和装备远程UAV将会增强其远程监视与打击能力。

nlc202309041749

PLAAF(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官员和一些中国分析家认为中国应大力发展先进UAV来执行多样化的任务,其中,有人指出当前PLAAF十分需要“无人、隐身、信息化”的打击平台。中国分析家撰写并发表了大量有关UAV的研究报告,同时中国很多国防工业部门都参与到了UAV的研发之中,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模拟技术研究所/总参第60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西安ASN科技集团、北京维思韦尔航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PLA无人机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

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

在中国,无人系统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军用无人系统的规划方面,PLA总装备部和总参谋部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同时,其他政府部门在无人系统的研究方面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因为该类系统在国防与国家安全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例如,很多无人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项目都被纳入到中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之中。2013年4月,中国科技部公布了2014年"863计划”海洋技术研究与发展项目清单,其中包括滑浪式自动化无人观测系统、远程无人船舶监控系统、船载远洋观测UAV系统、AUV(自主水下航行器)航行观测网络技术。

无人系统与海洋争端

中国的科研人员很清楚海洋无人系统将能够在中国与他国的海洋领土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授表示,中国与周边很多国家的领海接壤,在这种复杂的地缘形势下,无人船艇与有人船艇相比在很多时候都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安全且成本更低。如果它们再搭载无人机的话,其综合能力还将翻倍。虽然很多分析都是关于中国无人系统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情况,但其实无人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同样广泛。例如,中国在解决海洋领土争端中就使用了无人系统,特别是北京目前原则上依靠海事执法力量来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时,这就不属于军事问题范畴。2012年8月,中国国家海洋局(SOA)宣布将在2015年底之前在沿海省份建立11个UAV站点来更好地监控相关海域,重点是非法捕捞与非法利用海洋活动。

钓鱼岛案例分析

2013年9月,中国派遣一架BZK-005型UAV飞到钓鱼岛上空,这促使日本战斗机紧急升空以应对。中国在海洋领土争端中使用UAV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危机控制与UAV在海洋领土冲突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案例。针对中国的行动,日本防卫大臣表示“日本将考虑击落任何入侵日本领空的无人机”,这立即提高了中日两国之前围绕钓鱼岛、以渔船和海岸警卫队进行的低强度对抗的等级。不久,日本首先批准了自卫队一项旨在“防止无人机入侵领空”的计划。对此,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击落中国无人机将被视为一种“战争行为”,同时警告日本,如果其一意孤行,中国将“坚决回击”。

这次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即在高风险情况下如何在冲突区域使用UAV。日本迅速而强硬的表态受到了中国迅速甚至更加强硬的回击,即日本采取任何行动导致的中国UAV损失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并将因此付出代价。中国的言行有使危机进一步升级的趋势。但是,这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果把这次事件中的中国和日本分别换成美国和中国,将会如何7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是否真的认为如果PLA对美国的无人设备采取了进攻行动,后者会将此视为战争行为并进行报复?这是否意味着随着中国拥有更强的ISR(情报、监视、侦察)能刀并采取越来越多的ISR行动其对美国类似侦察行动的态度将有所转变?

无人机在民用方面的应用

中国的很多民用部门也越来越喜欢通过无人系统来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无人系统在中国国内救灾方面的应用。例如,2013年,中国就使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制造的无人机对雅安芦山地震灾区进行了航拍。另一个使用无人机的部门是环保部,其利用无人机监控北京、山西、河北企业的排污情况。另外,据报道一项试验正在进行,即通过无人机喷洒化学物质来使污染物凝结。

由十认识到了无人系统在民用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已经投资3.226亿美元在太原建立了一个民用无人机研发基地。同时,无人系统无疑也能为一些中国公司带来收益。例如,中国国内最大的快递公司——顺丰,正在尝试通过无人机进行包裹投递,而这项业务已经获得了政府许可。

2014年8月,一本中国商业杂志报道称,未来几年,随着更多中国公司的加入,UAV在商业方面的用途将大幅扩展。例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就能够生产用于摄影/摄像、监控、快递等各种用途的UAV。虽然政府和军方对于新型UAV技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但在商业市场上经过验证的一些UAV技术

结论

无人系统由于具有更强的性能、更出色的高危作业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媒体对此也多有提及。实际上,美国在近年的军事行动中已经证明无人系统具有强大的能力,而PLA对此紧密追踪,同时中国分析家也认为无人系统在很多场合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更低的成本是中国努力发展无人系统的原因之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近年来在无人系统的发展方面投入了巨资。而美国则需要关注无人系统在PLA的现代化进程、无人系统在中国处理海洋争端中的角色、中国无人系统的扩散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

UAV所提供的更强的ISR(以更可靠的卫星网络进行通联)能力使中国能够在更远的距离对敌方目标进行定位,从而提升反舰弹道导弹及其他远程打击系统的精度。同时,UAV、UUV、USV在未来几年还能够显著增强PLA的作战能力,例如通过结合空基系统来进行远程目标定位或在某些区域(台湾/东海/南海)拥有更强大的ISR能力。此外,携带武器的无人系统还能够直接进行打击。用一位中国分析家的话说,UAV将成为未来战争的“矛尖”。但是,上述结论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部分无人系统都严重依赖脆弱的空间通信系统,而后者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很难有效发挥作用,这也是PLA在未来战争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但另一方面,当中国的空基ISR及通信系统遭到破坏时,无人系统也能起到“补盲”作用。

nlc202309041749

无人系统未来可能在监控领土争端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钓鱼岛争端以及北京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岛屿争端。为此,相关国家很可能会在相关海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在未来更好地运用UAV/UUV。有报道称,中国国家海洋局正在东海进行无人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无疑会使日本感到紧张。类似行动很可能也将在南海展开,那么再结合中国近期进行的石油勘探、扩岛等行动,该地区的紧张局势无疑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不断增加无人系统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降低成本。例如,来自“中国鹰”公司(主要服务国家海洋局)的一位UAV专家表示,与有人平台相比,使用UAV能够显著降低成本。但存在一种潜在的风险,即随着中国在有争议地区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无人系统,有可能出现UAV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被击落的情况。当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时,中国会采取何种反应目前尚不明确,因为很少有危机管控方面的信息被披露。

一个令美国不安的问题是由于中国的低价和缺乏出口管控,无人系统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实际上,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很多国家采购无人系统时的首选,同时有报告指出中国将在下一个十年占有全球UAV市场一半的份额。据报道,中国已经将类似“捕食者”的CH-4(彩虹4)无人机推向国际市场,而中国UAV的低成本对很多国家都颇具吸引力。例如,中国不久前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了一项协议,允许其在国内组装生产“翼龙”中空长航时(MALE)UAV,该机能够执行多种军事任务,例如精确打击、远程侦察等。

其他研究

当前,还有一些重要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的UUV与USV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国进行危机管控?

支持无人系统发展的资金源头是什么?

总装备部、PLAN(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AF(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PLASAF(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分别在无人系统研发、生产、使用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相关的科技委员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本文未提到的)其他大学与科研院所涉足了哪些无人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哪些国家是中国无人系统出口的潜在对象?

当自身的ISR与通信系统遭到敌方反太空或电子攻击而瘫痪时,PLA打算如何运用无人系统来进行“补盲”?

中国打算如何通过无人系统来应对美国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进行的侦察活动?

美国与中国之间越来越相似的UAV设计理念与日渐重合的UAV使用区域,是否会让中方感到愈发受限?未来研究课题

除了这些现实问题以外,还有一些未来的研究课题:

如果未来中国的经济减速导致国防预算缩减,那么无人系统是否还将成为发展重点?

中国的各级机构在客观上是鼓励还是限制了无人系统的创新?

未来中国无人系统的倡导者将是企业家还是PLA的高层?

未来PLA中是否会出现一位像刘华清支持中国发展航母那样强力推动中国无人系统发展的人?

是否会出现因担心无人系统可能影响自身及部门利益而反对其发展的声音?

中国如何看待可能对国防有益的商业无人系统的研究?

中国未来会将重点放在无人系统的创新上还是放在仿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无人系统上?

中国未来如何应对无人系统的控制、通信和网络方面的挑战?

未来中国将如何制定有关无人系统的法规?

中国今后如何处理新技术与旧政策之间的矛盾?

3.华为发展前景 篇三

【搜狐IT消息】2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华为与美国合作伙伴Amerilink电信公司联合竞标Sprint Nextel大单失利之后,其关系明显恶化,Amerilink近日透露,两家公司的合作已大幅倒退,这为Amerilink的前景和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发展都增加了变数。两家公司仍致力于获得联合销售机会,但为了减少美方国家安全担忧而设计的安全发布计划已经取消。

去年两家公司联合竞标美国运营商Sprint Nextel的基础设施升级大单,但后者决定将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排除在外。

Amerilink的创始人是威廉•欧文斯(William Owens),他曾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北电(Nortel)首席执行官,并招揽Sprint前高管凯文•帕金厄姆(Kevin Packingham)出任Amerilink的首席执行官,其他一些Sprint前高管也加盟了Amerilink。

欧文斯表示:“由于我们未能成功获得Sprint订单,Amerilink的业务意义显著下降。”他还称该公司已经大幅减少了业务,目前只为华为提供“少量支持”。帕金厄姆仍将继续担任Amerilink首席执行官。

Amerilink的设立目的是建设一个值得信赖的发布网络,与第三方伙伴合作,将华为等海外供应商生产的电信设备引入美国市场,并确保这些设备不会被用于间谍活动或者对美国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

华为高管表示,公司仍与Amerilink保持合作关系,将其作为缓解美方安全担忧的公司之一。但自从两家公司联合竞标Sprint失利之后,欧文斯与华为高管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因此Amerilink未来前景不明。

欧文斯还将美国高官吸纳进Amerilink董事会,包括众议院前多数派领袖理查德•格普哈特(Richard Gephardt)、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James Wolfensohn)和前国防部副部长戈登•英格兰德(Gordon England)等。

尽管这一董事成员名单令人印象深刻,但消息人士指出,美方并不认为Amerilink能作为抵御网络攻击的堡垒,相反一位资深参议院称“Amerilink很明显是华为的幌子。”华为在美国市场始终未能取得重大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无法解除美方的安全担忧。(黄兴宇)

看好视频通信发展前景 视讯研发人员超千人

【北京,中国,2011年06月24日】视频通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沟通工具,其身临其境的可视化远程交流方式,改变了电话、E-mail、异地出差等传统的沟通模式。通过逼真的视音频效果为企业带来身临其境的沟通感受,帮助各地员工轻松实现“面对面”跨地域甚至跨国的沟通交流,从而节约时间、资源和差旅费用,提高工作效率,为领导层快速提供决策,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先机。

如今的视频通信已经不再单单是企业内部的沟通工具,应用范围得到大幅拓宽。视频会议、远程招聘、远程营销、远程谈判、远程医疗等诸多新兴的企业应用,成为企业在管理、营销等多个层面的得力助手。

据LifeSize的报告显示,视频通信在未来全球市场规模会达到20亿美元,每年的增长率在15%-20%。中国的市场规模是2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10%,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视频应用国家。如此大的市场推动着视频通信各领域的进步。

目前,国内视频会议设备市场主要由国外的思科系统、宝利通占据,而巨大的市场机遇使得众多厂商加入视频通信争夺战,其中也不乏传统的电信设备商。在近日举行的2011(第10届)中国国际多媒体视音频通信高峰论坛上,华为视讯市场部总工王胜烽表示,目前,华为视讯研发人员已经超过1000人,是国内最大的视讯研发机构,已经获得了200多项国内外专利授权。

王胜烽称,华为非常看好视频通信的发展前景。据他介绍,“早在1993年,华为就开始做视频通信方面的研发。以前,华为视讯产品叫多媒体产品线,曾归属终端部门。”

“今年初,华为适时调整了自身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架构,确立了运营商网络业务、企业业务、终端业务和其他业务四大业务运营中心,随后,视讯产品业务也划归到企业业务部门,产品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统一通信、视频监控、呼叫中心等等。”

目前,国内视频会议设备市场由国外的思科系统、宝利通占主要地位,而在王胜烽看来,与专注于视频通信领域的企业相比,华为仍然具备以下两方面优势:

“首先是差异化竞争优势,通信是没有客户群之分的,华为利用通信领域的长期积累,打造了全系列的产品线,更注重产品之间的配合,所以华为具备产品线交叉优势;其次是无线网络优势,华为的视频会议系统与LTE等超带宽的移动网络结合,与运营商配合更为紧密。”

王胜烽透露,华为视频通信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可以排在前五甚至前三,在国内可以排

在前两位。“目前,华为的视讯产品主要有两种销售模式:一种是与运营商合作推视讯产品,这种模式占比为30%-40%;另一种是与分销和集成合作伙伴合作推广视讯产品,这种占比为60%-70%。”

王胜烽称,华为视讯产品主要关注电力、金融、政府、轨道交通、安全部门等领域,在远程医疗应用方面也开始投入,华为已经与河南移动合作推广远程医疗系统。

华为智真系统2010年出货量已经超过500套,王胜烽透露,今年7月5日,华为将发布最新的智真系统TP3106。

日前,华为在柏林、伦敦同步发布了一款名为IDEOS的智能手机,该手机采用当前最新的Android 2.2智能操作平台,是全球首款谷歌品牌的普及型智能手机,由于目前整个手机市场都在向智能手机过渡,华为一直试图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在智能手机市场有所斩获。而谷歌的Android平台在华为的智能手机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悉,华为希望通过Android平台迅速进入智能手机领域。贝叶思咨询认为,综合考虑华为的实力以及其在手机市场的表现,华为借助Android平台在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 历史成绩证明华为有实力占领智能手机金字塔中部

2009年10月华为成功推出首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Pluse,这是一款完全由中国厂商自主研发,也是中国第一款Android智能手机,其成功大卖以及较好的社会反响,使得华为成为业界第三家成功商用Android手机的供应商,一举进入Android手机Tier 1俱乐部,与HTC、三星一起将摩托罗拉、LG等业界知名手机供应商远远甩在身后,为华为终端进一步撬动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截止到2009年底,华为全年手机出货超过3000万部。

在2010年2月15日的移动世界大会(MWC2010)上,华为亦表现不俗,作为国内代表厂商,华为U8220不仅入围最佳手机评选,而且在展会期间,华为推出全新的机海战术,发布了旗下多款Android智能手机——华为U8800、U8300、U8100/U8110,更将Android系统手机的触角延伸至了入门级用户。

近期推出基于最新的Android 2.2智能操作平台的IDEOS,这也是华为首次与谷歌在Android平台以及市场营销等各个层面展开合作。华为IDEOS将在欧洲、亚太、美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同步上市,零售价在15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为1020元,届时IDEOS有望成为消费者在入门级智能手机中的最佳选择。

● 华为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为其抓住智能手机发展机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华为拥有强大的终端研发实力已经不是行业的秘密。目前为止,华为在Android平台上投入的研发人员多达800人,明年还将增加到1000~1500人。华为终端公司副总裁徐昕泉强调,华为将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Android平台上,希望借此赶上智能手机发展的大机遇。今年下半年,华为计划推出5款以上的Android手机,并预计到今年年底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500万部。

● 差异化的产品定位为华为赢得了市场空间

之前华为手机产品一直定位中低端市场,华为在全球中低端手机市场取得了相对不错的市场份额。到目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华为依然走中低端市场的路线,一方面市场环境可谓轻车熟路,另一方面与iPhone、黑莓等手机厂商区分出来,主要专注于100~200美元的智能手机市场,这样差异化的产品定位既避开了强劲敌手,又为华为自身赢得了忠实的客户群体。IDEOS的推出就是很好的例证,1020元(150美元)享受最新的Android 2.2智能操作平台。● 深厚的运营商合作关系为华为智能手机市场的开拓打通了渠道,而与谷歌的全新合作模式又为其增添了新的机遇。

IDEOS的推出标志着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全新营销模式,但是近期华为终端公司副总

裁徐昕泉表示,“华为终端之前主要是to B(面向运营商),之后将更多的是to C(面向消费者)。”但他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华为商业定位的改变,华为仍将专注于运营商市场。即通过与运营商合作,为运营商提供ODM或者OEM产品。目前华为在全球拥有100多个分支机构,服务于全球50强电信运营商中的45家,与运营商的深度合作关系将为其智能手机市场的开拓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针对于IDEOS与谷歌合作展开的全新运营模式,华为在硬件,软件上均得到了谷歌的支持,双方在技术层面上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同时双方的合作也涉及到市场营销及销售上,但不涉及任何收入分成。这种全新的运营模式为未来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4.华为国内国外业务发展情形 篇四

2013年业务回顾

整体解析:2013年,华为构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运营商网络、企业业务和消费者领域均获得了稳定健康的发展,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239,000百万元,同比增长8%。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仍保持了小幅增长(4%),企业(32%)和消费者(17.8%)业务获得快速增长;中国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84,017百万元,同比增长14.2%,欧洲中东非洲片区(EMEA),受益于基础网络、专业服务以及智能手机的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84,000百万元,同比增长9% ;亚太地区受益于东南亚新兴市场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39,000百万元,同比增长4% ;在美洲,拉美国家基础网络增长强劲,消费者业务持续增长,但受北美市场下滑的影响,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31,000百万元

具体业务模块介绍: 运营商网络业务

2013年,在整体战略上,华为持续聚焦在信息的传送、处理、存储和呈现上,为运营商提供综合的产品、服务和商业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打造最佳体验网络。

持续的技术和架构创新是最佳体验网络的关键。华为积极投资SoftCOM战略,推动SDN及NFV的发展,帮助运营商构建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网络架构 ;持续投入5G研究,不断提升无线网络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多维度协同实现更高带宽和更佳体验,促进LTE持续演进 ;继续坚持铜线挖潜和光纤接入并行战略,促进固定宽带产业健康发展 ;构建IP和波分太平洋管道,支撑流量增长。

在内容和应用的整合上,华为构建企业云服务平台,与运营商共同探索和发展云机会 ;打造以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服务平台,帮助运营商发展家庭业务 ;与运营商一起共同面向消费者、家庭和企业提供服务,将其运营支撑系统变革为基于互联网架构的商业使能系统。

在敏捷高效的商业运营上,华为打造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帮助运营商实现个人消费业务转型 ;并通过HUAWEI SmartCare® CEM服务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实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运维转型。

得益于聚焦战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商业及服务解决方案策略,华为正成为运营商最可信赖的商业战略合作伙伴。2013年,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66,512百万元,同比增长4% ;而稳健的财务表现,也使得我们能够继续加大在技术、产品、商业及服务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为运营商转型及发展提供持续的战略支撑。无线网络

2013年,华为无线网络设备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52,503百万元。固定网络

2013年,固定网络设备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45,085百万元。全球服务

2013年,华为全球服务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52,047百万元。电信软件与核心网

2013年,华为电信软件与核心网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16,877百万元。网络能源

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聚焦于LTE、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的大发展机会,供电方案主动融入主设备解决方案,围绕“高效、安全可靠、匹配演进”的核心理念,通过提供通信能源、数据中心能源两大领域解决方案,全面满足ICT供电场景应用需求。企业业务

2013年,秉承“聚焦”和“被集成”战略,华为企业业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销售收入达人民币15,263百万元,同比增长约32%,在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全球经济复苏和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华为企业业务抓住机遇,实现中国区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在海外市场的发达区域(如西欧等)和新兴市场(如俄罗斯、东南非、拉美等)通过资源的进一步聚焦,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实现了行业客户和渠道的规模销售。消费者业务

凭借在4G LTE端到端的核心领先优势,华为手机将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持续推出精品,通过“硬件+应用+服务”的整合体验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品牌。

2013年,消费者业务持续有效增长,销售收入达人民币56,986百万元,同比增长约18%,全年整体发货量1.28亿台。其中智能手机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全球TOP3 ;持续聚焦精品战略,推出了华为Ascend P6、Ascend Mate等精品旗舰机型,其中Ascend P6在全球超过100多个国家上市,实现了品牌利润双赢。此外Emotion UI用户体验提升,花粉运营初见成效,移动宽带LTE份额进一步提升,车载领域取得格局性突破,家庭接入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平板销售增长超过200%。

过去一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5,2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同时智能手机在华为手机中的整体比例超过87% ;渠道收入方面,在夯实运营商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非运营商渠道,公开实体渠道收入占比45%,电商渠道占比5%。同时1,500元以上的中高档机型发货量占比大幅提升至12%,精品化战略初见成效。

移动宽带终端2013年全球发货4,450万台,持续六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领先。持续优化整体产品格局。LTE产品全球发货量近800万台,同比增长103% ;积极实践渠道多元化战略,2013年MBB产品公开渠道发货超过400万台,并培育了沙特、印度、德国、菲律宾等海外渠道规模市场,同时通过在中国区电商市场的互联网营销尝试取得成效。车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前装模块与多家国际顶级汽车制造商展开紧密合作,并与多个自主汽车品牌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家庭终端利润稳步增长。固定接入份额由14%增长至21%,固定台市场份额继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STB市场上与众多TOP级电信运营商和MSO达成合作 ;平板电脑形成高中低端的产品布局,并实现超过200%销量增长。华为专注打造的情感化用户界面Emotion UI的用户体验大幅提升,云服务用户数突破千万,活跃用户数超过百万。在用户经营方面,通过“明日合伙人”等一系列创新营销模式,取得一定效果,超过600万花粉注册。

根据益普索调研报告,2013年华为手机品牌全球知名度达到52%,同比增长110% ;中国区知名度达到68%,同比增长113%。与此同时,欧洲、南美及东南非地区,华为手机的品牌知名度提升显著,其中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品牌知名度较上年分别增长230%、213%、200%、140%。

2013年,华为在渠道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公开渠道收入同比增长98%。在中国、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沙特、菲律宾、南非等零售集中度比较高的公开市场,华为智能手机增长80%以上。与此同时,华为与中国、西欧、中东、东南亚等各地市场的TOP分销商、零售商建立战略合作,并取得规模销售效应。在电商渠道建设方面,2013年电商销售取得初步成效,先后推出华为Ascend Mate、荣耀3 Outdoor、华为秘盒、荣耀3C和荣耀3X等产品并在线上持续热销,其中荣耀3C用户预约超千万,创华为手机销售成绩的历史纪录。

2014年业务发展:

2014年,华为构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领域均获得了稳定健康的发展,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288,197百万元,同比增长20.6%。

中国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08,881百万元,同比增长31.5%,运营商业务受益于TDD网络建设,收入同比增长22%,企业和消费者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收入增长均超过35%欧洲中东非洲地区(EMEA)受益于基础网络、专业

服务以及智能手机的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00,990百万元,同比增长20.2% ;亚太地区受益于韩国、泰国、印度等市场的发展,保 持 了 良 好 的 增 长 势 头,实 现 销 售 收 入 人 民 币42,424百万元,同比增长9.6% ;在美洲,拉美国家基础网络增长强劲,消费者业务持续增长,但受北美市场的下滑影响,美洲地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1%,为人民币30,852百万元。未来3~5年,公司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0%左右。消费者业务

2014弯道超车过百亿美元,持续打造核心产品竞争力2014年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达人民币75,100百万元,同比增长约32.6%,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超额完成利润目标。其中,52%销售收入来自海外,11个重点国家手机市场份额超过5%。全年整体发货量1.38亿台,同比增长7.8%,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7,500万部,同比增长45%。经过三年成长,华为消费者业务实现里程碑式的历史超越。自2011年起,华为消费者业务坚决放弃白牌、低端定制的业务模式,走上华为自有品牌中高端之路 ;2012年,实现品牌、产品、渠道三大转变,并坚定实施精品策略,推出D、P系列精品旗舰手机 ;2013年,在全球市场初步构建起公开市场能力 ;2014年,伴随着4G LTE的迅速发展,凭借着在4G LTE领域的核心专利优势,华为消费者业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丰收。此外,用户经营和渠道建设成绩显著。2014年华为大力拓展公开渠道,加强零售终端建设,公开渠道(含电商)销售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达到41%。截至2014年年底,华为消费者业务在全球共建立630个品牌形象店,大大提升了品牌零售体验。花粉社区持续进行用户经营,Emotion UI 3.0明显提升了易用性和一致性。

2014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麾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成立仅一年,已成为弯道超车新引擎。荣耀系列产品出货量超2,000万部,其中,荣耀3C超过800万部,荣耀3X系列超过400万部,荣耀6超过300万部。截至2014年年底,荣耀品牌已经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重点投入海外,多头并进创建大格局

2015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将目光重点放在海外市场,夯实在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并冲击出货量1亿部的目标。在产品上,华为品牌将聚焦旗舰机营销,通过高端产品树立创新、高品质的品牌印象 ;荣耀品牌则将聚焦互联网,复制国内模式到海外,激活海外线上营销,建立样板市场。

其他补充资料

由于中国运营商对开支加以控制,使得华为的电信设备业务面临压力。他说:“华为的核心网络设备业务正在经历大幅放缓。由于拥有一定的基础,发展智能手机就成了必然之举。”

尽管华为可以从实力较弱的竞争对手那里抢夺份额,但要追赶三星却并非易事。虽然二者的智能手机都采用Android系统,但由于三星可以自主生产屏幕、芯片等零部件,因此具备成本优势。三星还凭借面部识别和动作感应等高端功能加强了品牌形象。

低价战略

三星6月25日宣布,其最新款旗舰手机GalaxySIII将帮助该公司的移动业务刷新第一季度创下的盈利记录。这款5月上市的手机有望在7月底实现超过1000万部的销量。

德迪乌认为,虽然体量巨大,且掌握着全球智能手机30%的销量,但由于不像苹果、谷歌和微软那样拥有平台控制权,因此三星并非坚不可摧。这也限制了三星产品的独特性,使之难以锁定用户,尤其是在面临低价竞争对手的挑战时。

由于劳动力和营销成本较低,加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华为仍然可以实现盈利。而诺基亚和RIM则因为要投资维护品牌,并吸引应用开发者而出现亏损。

改善管理支撑2C转型,把能力构建在组织和流程上,15年是管理变革年

我们正处在高速转型期,各项管理能力对业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管理短板不能被业务成绩掩盖。2015年,我们必须狠抓后端管理,加速变革支撑业务2C转型。首先,各级业务主管要重视、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流程IT建设中去。加强GTM业务变革,提升整体操盘能力;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和服务的敏捷开发模式;建设面向不同类型客户的分秒级交易平台,加快面向用户经营的流程IT建设,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在供应管理体系,我们看到,通过蓝海变革项目,过去一年已基本建立了适合“小单快跑”的ATO、STO供应模式,全球三大区域Hub的投入使用,有效支撑了公开市场的转型交付。但由于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的ITO库存周转管理仍存在较大问题,未来必须严控库存风险,切实缩短Leadtime,提高柔性供应能力;同时有效衔接产品开发、上市和供应的流程运作,构建提升体系化能力。

践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文化

2015年,我们将继续通过“销售站店、服务站店、互联网站店” 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实践活动,促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文化践行。各级干部需深刻理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战略意图,并快速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强示范作用。为追求给消费者带来更愉悦的体验,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将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倾注到对产品的精雕细琢,落实到每一个日常工作细节。

2013年12月3日,华为欧洲物流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其仓储面积达3万平方米,主要业务包括物料收发、存储、分拣、包装、配送。预计今年进出口货物金额将达到15亿美元,物流吞吐量预计达50万立方米,辐射欧洲、中亚、中东非洲国家。

1.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华为手机追赶三星、苹果 今年中高端要增长10倍

华为消费者业务C E O余承东昨日接受南都采访时强调,华为终端并没有完全走出风险期,“2015年对华为而言,相当于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打赢这一仗,华为品牌才算真正崛起。”余承东预计,2015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从2014年的7500万部增长到1亿部,终端业务销售收入增长30%至160亿美元。

余承东说,“2015年,华为2000元以上中高端手机的销量要从18%左右的占比增长到30%”。

国外调查公司G artner最新发布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华为全球售出1590万部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5.3%,同比提高0.6%。出货量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小米紧随其后,于去年第三季度卖出了将近1580万部,同比猛增近3.4倍,市场份额为5.2%,而前年同期只有1.5%。

华为的竞争对手是三星和苹果,一是品牌影响力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二是营销和渠道建设上亟须更大提升。余承东称,今年华为中高端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要有“10倍的增长”。

消费者业务

为了推出有冲击力的产品,华为终端内部已经做出了极大变革。要从以电信运营商贴牌为主,追求大规模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变为追求性能和用户体验的精品战略,需要让整个公司的供应链、运营思路、组织结构甚至企业文化都要切换到完全不同的轨道上来。余承东的思路是:“第一个可以实现超越的是产品,这个最容易,一年就可以见效;其次则是渠道,需要两年努力;第三件事,就是品牌,至少要三年或者更长,因为影响人大脑、改变人的思想难度最大”。

5.李江涛教授:解读华为的发展方式 篇五

这个就是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传统上,中国人做事情都是所有的问题都靠自己,自己跑市场,说老板既是销售员,也是技术员,也是管理者。

我给大家讲讲深圳华为的故事。华为当年成立的时候是靠任正非的两万块钱,任正非最早是卖交换机的。什么叫转变方式?华为任正非当年卖交换机发现一个问题,交换机太挣钱了,但是卖到最后自己却不挣钱,为什么?大头别人赚了。他想到能不能从卖交换机到做交换机。这就是叫转变发展方式。任正非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首先去和各地电信局局长一块儿成立公司,因为当时安一部电话5000块钱,电信局长安一部给2000,他用这个钱做市场基础,同时锁定市场,解决销售问题。第二件事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整班整班把学生招过去,做什么?研发。实际上一开始不是研发,就是模仿。第三件事是什么?就是他请他的销售员一定要像狼一样做市场。1994年突然销售大幅度提高。他怎么解决这个留住人的问题呢?任正非明白了一件事,他说股份拿在手里,企业做不大没用,只有企业做大了,股份才值钱。所以他怎么办?来一个人给他一部分股份,到最后这个企业虽然是他自己创立,他只占自己企业股份的1.42%,换来的是一个销售额2000亿的企业。这就叫企业家的登高望远,这就叫企业家战略性的眼光,用利益锁定大家的关系。

我就通过这一点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企业,不要以为你像大企业学习,大企业离你很远,不是的,大企业家和大企业身上具备的东西就是你现在应该学习的东西。企业其实大小并不决定你的素质。我在北京,想告诉各位,很多领导干到中央级别了,甚至干到国家级领导人素质也不一定提高。你看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反映出问题来,经济上贪得无厌,他的素质并没有提高。

6.中国商标保护理论的最新发展 篇六

一、强调注册商标的使用

商标是指示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标记,其作用是将不同的市场主体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区别开来,方便消费者通过商标购买相应的商品或者服务。按照中文的字面含义,“商标”应当是指商业活动中使用的标记。按照英文的“trademark”,也应当是使用于“trade”之中的“mark”或者标记。事实上,从商标的定义来看,相关的标记只有使用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才可以起到指示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作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在中国的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第一,受到行政主导的注册理论的影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只有获准注册的商标才可以叫做商标,没有申请和获准注册的商标则不属于“商标”。第二,只要申请和获准了行政机关的注册,就可以称之为“商标”。至于相关的“注册商标”是否实际使用,似乎并不重要。与这两个偏差相对应,就出现了数额巨大的“注册商标”。例如,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消息,201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受理商标注册申请222.8万件,连续十三年居于全球之首。截止2014年底,中国的有效商标注册量839万件。据估计,2015年全年的注册申请量是280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为1000万件。

对于如此巨大的商标注册申请量和有效注册商标的保有量,我们可以提出一系列疑问。例如,在每年二百多万件的商标注册申请中,有多少件是申请者已经使用或者准备使用在商业活动中的商标?又如,在目前大约1000万件的有效注册商标中,有多少件是实际使用在商业活动中的商标,又有多少件不过是躺在商标注册簿上的“标记”?至少在笔者看来,每年二百多万件的商标注册申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本没有打算在商业中使用的“标记”;在大约1000万件的有效注册商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来没有使用在商品或者服务上的“标记”。显然,这些申请注册的“标记”或者获准注册的“标记”,不属于商标法意义上的商标。

其实,中国《商标法》从一开始就没有忽略商标的实际使用。例如,1982年《商标法》第4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者,对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又如,2013年修订的《商标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其商品或者服务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按照这个规定,只有使用在相关商品上的商标,或者准备使用在商品或者服务上的商标,才可以申请和获得注册。

为了解决商标注册中出现的偏差,2013年修订的《商标法》以多个条文强调了商标的使用。例如,第8条规定任何能够将市场主体的商品或者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者服务“区别开的标志”,可以注册为商标。又如,第48条规定了商标使用的定义:“本法所称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再如第64条规定,在侵权诉讼中,注册商标所有人应当提供此前三年内实际使用该注册商标的证据。如果不能证明此前三年内实际使用过该注册商标,也不能证明因侵权行为受到其他损失的,被控侵权人不承担赔偿责任。此外,第59条还规定,商标注册人申请商标注册以前,他人已经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可以继续使用,必要时应当附加区别标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2013年修订《商标法》,强调商标的实际使用,终于使得《商标法》回归到了商标保护和商标注册的起点。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国《商标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一直没有忽略过商标或者注册商标的使用。只是由于很多人认识上的原因,才忽略了商标的实际使用。在目前情况下,如何防止市场主体将从来不打算使用的标记注册为“商标”,如何剔除那些数量巨大的“注册标记”,仍然是商标注册部门应当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商标与商标权

商标是由文字、字母、数字、图形、色彩、三维标志、声音、气味等要素构成的。按照《商标法》的规定,只要具有显著性,可以指示商品或者服务的来源,就有可能获得商标注册。中国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依据TRIPS协议规定,所有的可视性标志,只要能够指示商品或者服务的来源,都可以注册为商标。到了2013年修订《商标法》则删除了“可视性”的要求,成为“任何标记”,包括声音都可以注册为商标。

商标的本意是商业活动中使用的标记。随着商标的实际使用,就有了消费者对于某一商标所标识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积极评价。这就是商标所承载的商誉。某一具体的商标,只有在与特定的商品或者服务联系在一起,并且提供给市场上的消费者的时候,才有可能获得消费者的积极评价,从而积累和增加与之相关的商誉。而商标所有人,为了积累和增加自己商标所体现的商誉,也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例如,积极从事技术创新,使用大量的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又如,在市场上投放大量的广告,宣传自己的商标和与之相关的商品、服务,或者采取某种独特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认可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等。事实上,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创造性智力活动,某一商标及其与之相关的商品或服务,才获得了消费者的积极好评。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标记所承载的商誉,包括商誉的获得和增长,本身就是一系列创造性智力活动成果的结晶。

事实上,商标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就是商标所有人对于商标所承载的商誉所享有的权利。商标权作为一项财产性权利,只能来自于商标的实际使用和由此而产生的商誉。至于《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标的保护,并不是对于标记本身的保护,而是对于商标所承载的商誉的保护。在这方面,《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保护了商标及其所承载的商誉,而且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即他人不得在造成消费者混淆可能性的意义上,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记。

从商标与商誉的关系来看,商标注册与商誉的获得无关。商标注册是一种行政行为,其作用是公示有关的商标已经为他人使用,或者即将为他人使用。一件已经使用的商标,不会因为获准注册而增加该商标所承载的商誉。一件尚未使用的商标或者标记,也不会因为获准注册而从无到有地产生商誉。与此相应,行政主管部门就商标注册申请所从事的受理、审查和核准注册的行为,都与商誉或者财产权的获得没有关系。那种认为商标注册就是授予财产权的说法,显然是忽视了商标的使用以及商标所承载的商誉。而且,这种说法还可能引申出另外一个荒诞的结论,即商标注册部门是一个财产权的授予机构。

当然在另一方面,商标所有人通过商标注册又可以获得一系列好处。由于这些好处是通过商标注册程序获得的,可以称之为“程序性权利”,从而不同于商标所有人就商誉所享有的“财产性权利”。根据中国《商标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申请和获准注册,对于商标所有人有以下的一些好处:第一,无论注册商标实际使用的范围有多大,可以推定商标所有人获得了全国范围内有效的权利。第二,提供尚未实际使用的商标的注册。第三,注册商标有可能获得反淡化的保护。第四,商标注册五年后成为不可撤销的注册商标。第五,商标注册成为转让和许可的证据。第六,注册商标在侵权诉讼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法律救济,例如诉前的责令停止侵权、法定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第七,注册商标可以获得刑事救济。第八,注册商标可以获得海关保护。

就一件注册商标而言,将商标所有人的权利划分为“财产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对于理解商标注册在商标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的财产性权利来自于商标的实际使用,是一项基础性的权利。其中的程序性权利,来自于商标局的注册,是一种附属于财产性权利的权利。按照这样的划分,程序性权利只有与财产性权利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单独存在的程序性权利,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权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将注册商标所有人享有的财产性权利称之为“皮”,将注册商标所有人通过注册而获得的程序性权利称之为“毛”。“毛”只有附着于“皮”之上才有意义。而那些不能附着于“皮”之上的“毛”,则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揭示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三、商标侵权与法律救济

按照世界各国的商标法律制度,商标侵权的标准是消费者混淆的可能性。显然,这个标准是由商标所承载的商誉决定的。具体说来,某一商标可以指示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范围,通常也就是该商标所承载的商誉的范围。如果其他市场主体将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记使用在相关的商品或者服务上,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利用他人商标所承载的商誉,让消费者误认为自己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来源于他人。通常所说的“傍名牌”或者“搭便车”,就是指不正当地利用了他人的商誉。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商标法》关于商标侵权的标准是,将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使用在同类或者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上。与这个规定相对应,行政执法机关和法院在处理商标侵权纠纷中,也总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双方当事人的商标是否相同或者近似,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是否同类或者类似。应该说,这种分析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是消费者混淆的可能性。然而在个别案例中,尽管存在商标的近似和商品的类似,但不会有消费者混淆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认定侵权,显然有失商标保护的宗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学术界一直主张,应当在《商标法》中写入消费者混淆可能性的侵权标准,将商标的相同、近似,商品或者服务的同类、类似,作为分析的手段,说明是否有混淆可能性的存在。

中国于2013年修订《商标法》,终于在第57条中写入了混淆可能性的侵权标准。根据规定,将相同的商标使用在类似的商品(服务)上,将近似的商标使用在同类或者类似的商品(服务)上,容易导致混淆的,认定为商标侵权。不过,这个规定仍然留下了一个遗憾,即在商标相同、商品(服务)同类的情况下,可以不必考虑混淆的可能性。事实上,即使商标相同、商品(服务)同类,由于各种因素,仍然有可能不构成侵权。看来,这个遗憾只能留待司法的判决,或者下一次的修订法律去解决了。

除了确定混淆可能性的商标侵权认定标准,2013年修订的《商标法》还进一步强化了商标的保护。例如,加大了法定损害赔偿的力度,从原来的50万元以下增加为300万元以下。又如,规定了惩罚性损害赔偿,对于恶意侵犯商标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原告损失、被告利益所得和许可使用费合理倍数的基础上,确定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赔偿数额。再如,明确了帮助侵权的规则,故意为他人的侵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追究侵权责任。除此之外,还规定了举证责任转移的规则,即在原告主张和尽力举证的前提下,由被告根据自己的账簿、资料进行反驳。如果被告不提供或者伪造账簿、资料的,法院可以按照原告的主张判定损害赔偿。

四、结论

中国关于商标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其中的很多认识已经反映在了2013年修订的《商标法》中。例如,强调注册商标的使用,确定消费者混淆可能性的侵权标准,加大损害赔偿的力度等。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应当进一步加以解决。例如,如何防止市场主体将不打算使用的标记注册为“商标”,如何剔除大量的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注册标记”,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又如,应当彻底落实消费者混淆可能性的商标侵权标准,即使是在商标相同、商品或者服务相同的情况下,仍然要考虑是否有消费者混淆的可能性。再如,在法定损害赔偿方面,是否可以设定一个最低赔偿额度,2万元或者3万元以上,进而对潜在的商标侵权者构成威慑。

除此之外,对于商标的保护,除了《商标法》所涉及的注册商标,还应当充分关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未注册商标和商号的保护。目前,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在修订之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交国务院讨论的修订草案已经公开。关于未注册商标和商号的保护,这个草案做出了与原有法律条文不太相同的规定,值得各界注意。

上一篇:经典的升学祝福下一篇:建设良好家风,助力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