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用教学

2024-09-04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精选10篇)

1.小学语文语用教学 篇一

“语用”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以生为本,以写促读

滋泥泉子学校

聂婷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应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追寻文本材料的语用策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一定要符合小学生喜欢的阅读口味,找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且教师还要准确找到和语用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思维,多进行头脑风暴等活动,还要不断探讨摸索出一套适合现在农村小学生语用教学的方法。

我校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朗读、精讲、创设情境三方面探讨了文本的语用策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语用策略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重视阅读中的朗读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做题为根基,重视知识的系统化、完整性,忽略了学生学习朗读文本的积极性,更是忽略了学习方法和享受文本带来的文本美的享受和情感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孩子们花时间去阅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发展思维,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不着痕迹的培养其阅读习惯与情趣。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对字、次词的掌握,对句子结构的认知,对文章章法的理解。并且通过朗读和朗读教学有利于强化情感体验、培养情感,促使感官全面活动从而更好地增强记忆,适宜感悟和体验文本内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精讲多读,多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讨厌的就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解、讲解再讲解,就好像妈妈在始终唠叨一样让人反感,一般都起到不好的效果。因此,我在讲解阅读时要求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句和段落,我只做配角相机进行点拨,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多次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只接受孩子们理解的内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在朗读的过程中阅读题的答案已经跃然纸上,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增加了孩子们的阅读量,累积了好词佳句,为今后的写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培养了我们农村孩子自主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让孩子们敢于说,有东西可说。

三、创设情境,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及其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离的两个主体内容,读和写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大量阅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而阅读教学是写作的推手,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文本相匹配的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也激发了学生动笔写作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打开想象的大门,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的写作,将自己所写的文字与同学、老师、家长等分享,从而提升其写作水平,在写的过程中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二次修改。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学生是课堂的灵魂,是一堂好课的最佳表演着。以生为本的阅读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了导演,使课堂精彩纷呈。

2.小学语文语用教学 篇二

一、语用的概念

语用学主要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境, 具体来讲就是研究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面是语义, 即对不同情形中的别人的话语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是语境, 即在不同的场景、故事、人物中如何进行语言的表达, 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基于语用视角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 实际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能够正确理解他人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二、语用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1.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开口说话,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还不强烈。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也就是为学生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 因此, 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兴趣, 激发学生的热情。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为语言表达营造必要的环境和氛围, 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口语交际的角色和状态, 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热情,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创设的情境生动、逼真, 那么学生参与的兴趣会更浓厚, 情感体验更真实, 交际互动的内容也更丰富, 收获自然更丰富。 现实生活是学生最熟的情景,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 突破课堂限制, 为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交流表达的场景。

例如, 同学们在学习《葡萄沟》一节的时候, 课文中描述了新疆的水果多种多样, 尤其是新疆的葡萄最受人欢迎, 而且新疆人民热情好客。 根据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家乡最有名的水果, 然后以此扮演热情好客的乡民, 应该如何招待远道而来的游客。 这样的教学场景, 同学们参与其中,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语言表达的能力。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当前还有大部分老师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体, 使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都不愿开口, 不会开口。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性, 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具有“亲和力”的, 师生之间充满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 但是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引导。

首先,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 在讲课过程中, 适当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 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谈论过程中教师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和鼓励, 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见解。 其次, 老师要走进学生, 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朋友, 而不是通过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 束缚学生。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大大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和学习欲望, 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3.在模仿中锻炼语用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模仿也是有效进行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手段, 小学阶段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家长的讲话, 模仿老师的讲话, 在不断的模仿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优美性和话语的恰当性。 基于这样的前提,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美的语句、文字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向师性, 还没有较强的语言辨别能力, 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己语言准确性和优美性的运用,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文中较为优美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 比如《葡萄沟》中:“到了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 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五光十色, 美丽极了。 ”这一句中有排比的用法, 还有成语的运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 在不断的模仿中提升语言表达水平。

三、结语

小学阶段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 基于语用视角对小学生展开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策略以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希望这些方法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彭小虎.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成功 (教育) , 2013, 18:71.

3.浅谈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训练方法;课堂方式

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但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其间存在着高消耗低收效的教学现象。而导致这种教学现象存在和显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的重视人文因素,忽略语用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语用教学,语言训练。这样才可以将小学语文教学真正的落在实处。

二、语用教学是什么

语用教学是以语用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于纯粹的理论性教学相比,它主要是面对的语文中的字形,读音,甚至是句法等语言的具体运用形式。如果加以深入研究,它还包括语句意义,解析,交流方式,社会背景等内容。可以说语文教育教学的主导和核心内容就是语用教学。

三、小学语文中“语用教学”的方式方法

1、在朗读课文中提升自我的语感。在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特别是对口语语感的培养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只有拥有了丰富的口语积累和长期的训练,表达事物的能力才能迅速提升。这也可以看出朗读对于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和必需性。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朗读只能是以学生朗读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来加以开展。只有在教学实际中,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们乐于朗读。唯有如此,文章中词句,语法,中心的精妙才能被其逐渐理解。既能使他们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语言美,又可以加深对文章所包含的知识点的运用。特别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将有利于他们对课文的记忆和背诵。

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作为辅助方式。让学生们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欣赏,对于课堂教学中相关的提问,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

2、通过解疑答惑来稳固语言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文章问题或疑惑,因为这些就可能是他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和难点。只有正确的加以解释和指导,才能帮助他们对文章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也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用教学。同时,还可以引入对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3、通过解析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语文知识涉及的方面很广,许多词句都有多重的意义,运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所表达的语用意义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帮助和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用环境去感受语言之美。

4、运用仿写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一项关系长远学习能力发展的培养性学习任务——写话。也叫写句,看图说话。它是语文学科中写作的基础。小学生作为初学者,难免会觉得无从下笔。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在学习中去模拟课本中或学习过,看到过的句式来进行仿写。并教授他们在仿写中对优美合理的词语,句子加以使用,从而来培养他们在语用文字方面的能力。

5、在对文章内容的辨析中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字词方面的重难点,主要是集中在字音、字形、字义上。而汉语的词汇意义是十分丰富的。同样的字形却可以拥有完全不同的字音;同样的字音也可以写出多种的字形。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教会小学生如何正确的去分辨字,词的音、形、义。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来语用教学中,对相近读音,字形的辨析与讲解。还可以辅以学生自查字典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自我学习印象。

四、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语用教学的特征与特点

小学语文学科的语用教学是伴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兴起而同时进行的。只是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小学语文的知识点都比较简单,容易掌握。自然也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清醒的认识。这种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其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局限性。因为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是注重于语义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读懂,记住。教学内容也大多是局限在固定的词义,句义和篇义范围里。一旦涉及到课文给我们带来的语境,甚至是更深层的思想情感时,学生就无所适从了。而这些恰恰正是语用教学的内容,也是目前新课标的精髓之一。而且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对于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和语境的掌握,也是必经的学习内容。另外,随着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加深,对学生自我交流和表达的要求也会越发的明显,这也是语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小学语文的语用教学最大的特点则是两个:一是通过文字的积累和表述来反映自我的学习,生活体验。小学的语用教学是立足于语言表达和文字积累的,尤其是文字的积累将直接影响到自我的体验表现。二是语言表达的自我能力培养。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语用方面的教学不能只是认识和积累,而要主动的在教学实践中去扩展,扩宽。逐渐的向实际生活和灵活运用的方向发展和延伸。

结合以上这些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的实际情況,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还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更应该注重语用教学的相关训练,以此来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掌握和运用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

4.语用视角,让神话教学凸显语文味 篇四

[摘 要]神话类文本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历练学生语用能力、提升学生语用水平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语用的视角审视文本,努力开掘神话文本中的语用素材,让学生在语言品析、实践运用、提炼复述、拓展延伸中提升语用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基。

[关键词]神话教学 语文味 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31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关注文本的内容向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转变,以品味文本的语言为抓手,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高度发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类文本由于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历练学生语用能力、提升学生语用水平的重要载体。在神话类文本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呢?

一、悉心体悟,感受神话语言的独特魅力

神话类文本内容新颖,人物具有神秘色彩,语言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夸张,这是夯实学生表达精确鲜活、形象具体的极好范例。因此,神话类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在感受神话文本特有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语言的品析能力、鉴赏能力,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如,《开天辟地》一文,用了“渐渐”“缓缓”“几千万年”等表示速度缓慢、经历时间长的词语展现天地演变的漫长历程,衬托出盘古开天辟地的艰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咀嚼神话独到的语言规律,品味对仗和夸张等手法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神话文本独有的语言魅力之中。课文第七自然段更是将这一语言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将盘古身体的各个部位与自然界事物进行有效对接,将巧妙的比喻融在九个句式相同的语言体系中,充分凸显了神话文本的表达特点。通过整体感知读、师生配合读、小组对抗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品析语言,体悟语言式,达成品析、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

二、搭建平台,开掘神话语言的实践价值

喜欢阅读神话故事,对神话人物顶礼膜拜,渴求具有神话中的某种超能量,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梦想。这种对神话故事特有的情感依赖,本身就是教学神话类文本的有效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引领学生在神话故事中体验、感受人物经历的神奇,从而为学生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创设情境,铺设平台。例如,笔者在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设置了众神前来劝说普罗米修斯顺从、屈服的情节,引导学生站在普罗米修斯的角度尝试对众神的劝说进行回绝,让学生充分感受神话人物的高贵品质。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依循神话类文本内容特质和表达特点,为学生创设语言历练的平台,让学生在感受人物中,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提炼串联,推进神话语言的完整复述

复述课文是语用训练的高级阶段,也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路径。教学时,在熟读课文、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复述参与神话故事的重新构建。在复述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神话类文本语言的体悟、内化和运用,更能深入理解神话内容,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再现神话的神奇魅力。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哪吒闹海》一文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语言深入品析,展开想象,并为复述设置相应的线索,从而使学生的复述既有基本的骨架支撑,同时也血肉丰满。

在复述过程中,学生有效地内化悦纳了文本语言,并经历了神话文本的创作过程,还原了文本的原始面貌。这样使神话的本质在学生的意识中充分扎根,神话人物独有的人格魅力也就相应镌刻在学生心里。

四、触类旁通,拓展神话文本的阅读范畴

我国是文明古国,除了经典的诗词之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大语文观的视角,将课内的文本教学拓展到更多到神话文本中,从而提高学生对神话文本的深刻认识。还是以《开天辟地》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后,就围绕神话传说中的创世、抗洪、战争等主题,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同类主题神话文本的阅读比较中提升效益,为学生踏上文学阅读之旅奠定基础。

在语用的观照下,神话类文本有了更为实在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努力开掘神话文本中的语用素材,让学生在语言品析、实践运用、提炼复述、拓展延伸中提升语用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基。

5.小学语文语用教学 篇五

开题时间:2017年9月

开题地点:平潭综合实验区教师进修校 主讲人:张文彬

参加人员:陈为芳、王 芳、林海英、林彩琴、杨 惠

高娟娟、刘必杰、陈明明、游丽霞

一、选题缘由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1)语用。本课题所研究的“语用”,是指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恰当地进行表达,并将以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它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2.课题的界定:

“语用”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是以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言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以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利用的进行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选择和确定的策略。

(二)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语用的主渠道,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主体性程度,促进学生主动地、自主地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发展性教育培养目标,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与发展。科学的策略和方法,能有效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从而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习品质,而且能使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力图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不同学段语用教学提出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为教学提供多元选择。

2、创新之处:

“语用”教学并不是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而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虽然“语用型”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重点,但并不是摒弃人文,将工具与人文割离开去,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的理解与表达之中,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及“三维目标”有机统合。使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语用型教学”策略。

本研究并非一味移植“语用学”理论,仅仅注重“语用”教学的“语境性”“实践性”特征,还与研究新课程理念及落实各学段相关目标要求结合起来,体现“语用”教学的“课程化”,并以是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作为不同文本“语用”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使“语用”教学内容真正具有语文教学核心价值,并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二、文献综述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2-}-1960)和J.塞尔勒(1932-)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语用学侧重于语言的实用,以语言为基本的要素,注重语言本身的使用,讲究语言的组织与驾驭,特别是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如果要用一种语言学理论为语文教学作出指导,那么语用学是再合适不过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在语用学理论引进中国不久的1993年王建华写出了“汉语语用学的拓荒之作”--《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后,不断有语文教师和语言学者提出努力构建“语用”语文课堂,建立起语用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对于教学中的语用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建华的《语用学与语文教学》(2000)和刘仁增的《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2009),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讨论了语用学指导下的语文教学问题,提出了语用型语文教学的观念。

三、研究的理念基础

本课题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进行细致调查,搜集整理有关数据作为课题研究依据,学习了有关的参考文献。

国外相关文献:伊利《走向教学技术哲学》,惴思克《教育心理学和课堂实践》、《对于教学的学习本质》,加涅《学习心理学》、《教学设计》、《学习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基础》等专著。

国内相关文献: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王元华《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用教学》,刘仁增《语用 开启语文教学的新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构建训练目标体系,明晰“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的问题。(2)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挖掘其核心“语用”价值,形成教学策略。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更新教与学的观念与做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性活动,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能力的场所,同时检验、总结,得出一些教与学的新策略。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语用”理念下教学策略建构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利用的进行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选择和确定的研究。在“语用”理念的指导下,明晰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本质联系。在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学习目的阐明、学习策略的制定、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方面掌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形成有别于传统课堂、常规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可供推广的语文教学新方法及新策略。

五、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语用”的学习规律,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入地研究阅读教学中提高语用教学 效益的基本策略和有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用用能力用能力和全 面、系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同时,通过研究,不断拓展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使更多的教 师成为科研型、专家型、学术型教师。

六、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自2017年5月起,实验周期为二年,实验研究基本上分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主要是分析现状,收集资料,拟定计划,申报课题;实施阶段(2017年6月——2019年4月),主要是根据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构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总结阶段(2019年4月——2019年6月),全面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和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并形成研究报告。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准备阶段运用文献法,结题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测试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下,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个研究过程。

(1)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在本课题中,将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研究适合“语用型教学”的策略。

(2)理论研究法:搜集、查阅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学习、挖掘、分析相关的理论书籍。特别注重对课标的研读,为科学制定小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目标做准备。(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提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 定进行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语用型教学”策略的方法。

为了确保课题顺利开展根据课题组成员任教年级分块实施研究: 低段:杨 惠、高娟娟、游丽霞 中段:林彩琴、刘必杰、陈明明 高段:陈为芳、王 芳、林海英

七、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

(1)对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进行细致调查,搜集整理有关数据。

(2)学习语用教学的有关文献,为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拟定课题名称:小学阅读教学中“语用”教学策略研究。(4)完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申报工作,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并进行整理分析,拟定课题研究计划,以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6月——2019年4月

(1)根据计划进行研究,开展相应的教学、研讨工作。(2)构建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3)进行阶段性总结反思。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4月——2019年6月

6.小学语文语用教学 篇六

西园教育办车厝小学

郭秀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定义了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最为关注的应该是如何让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在小学阶段的各种文体中,诗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诗歌的语言无疑是最具张力的。优秀的诗歌,足以打开读者心灵的窗口,愉悦孩子的性情。我们只有从诗歌的文体出发,引导学生读诗、诵诗,带领学生徜徉在语言的丛林里,浸润文学经典的滋养,才有可能使他们真切体会到诗歌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魅力。笔者就谈谈自己在诗歌课堂教学中的点滴思考。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诗歌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当你掌握了诗人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那么要解诗题也就容易多了,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诗题往往是蕴含着“诗眼”,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解开了诗题,那么就领悟了诗歌的灵性之所在。

二、读诗句,明诗意。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是语言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语言入手,品味诗句,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并落实“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对诗歌中重要词语的品读、鉴赏应当把握好,它能将学生思维推想高潮,沉浸在诗歌世界之中。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诗歌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而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因为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以《早发白帝城》为例,笔者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逐渐显示出彩云、山、水、小船,让学生边讲,教师边演示,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不但在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口语能力也逐步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欣赏诗句的能力,达到感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启想象,入诗境。

意象和意境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除了让学生多读,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诗歌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因此,在教古诗时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串联起来,把省略的意境串联起来,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如教《山行》这首诗时,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两句,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知识的积累,用语言描绘秋天里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指导诵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教师则利用课件显示出一片红色的枫林,创设出一幅色彩鲜艳、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在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学生领会了诗的意境,想象并领略到诗中的美。

四、悟诗情,吟诗歌。

吟诵,乃古诗之根本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笔者有幸听过上海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执教《咏鹅》,戴老师在经典诗文教学风格可谓独特,自己被深深地震憾了。用戴老师自己的话来形容古诗中的读,那就是:有时候要把诗读在手势上,有时候要把诗读在脸上,有时候要把诗读在声音上。也许你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做法,只是教给孩子吟诵的方法,加上对平仄读法的强调,加上对吟、唱的指导,加上最后的手之舞之。但学生们就是在这种情境下慢慢地跟着戴老师陶醉地走进了诗中。特别是他用手做鹅脖子那情景,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他的样子,舞了起来,并且摇头晃脑地读起古诗来。让人仿佛走进古人的世界里。当学到最后一句时,戴老师说:“用你们的声音让清波漾出门外去。”学生也配合得非常好,真的随着老师的手势把尾音拉得很长。学生刚开始还觉得可笑,慢慢地,他们不笑了,他们用心地学习这种独特的学古诗法。慢慢地,他们的吟、唱、舞也成了一种需要。古人的吟、唱方式谁也没有见过,并且可能也不会这么简单地定位于“平长仄短”。但能抓住这个大致的规律,将方法简单化,让小学生容易接受,并带他们到诗的意境中去领悟诗情,这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开创。

7.小学语文语用教学 篇七

1.语用理念的由来

语文界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议。语文学科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 其工具性显然是存在的。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 “语用”一词也相继出现。

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教师所进行的专题知识训练以及课文知识要点总结等, 都可以将其定位于“语用知识”。不过在新课程标准中则强调,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 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而同样语文综合实践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点, 教师应当对学生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 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感悟语文文本知识内容, 并积极做好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

2.语用理念下开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1) 言与意的有效融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相对已经僵化, 很多语文教师都把词语的听写掌握作为重点, 而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变得不再像语文, 也逐渐失去了“语文味”, 失去了本真。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品味到“语文味”, 需要教师从“言”与“意”两个方面入手。所谓“言”也就是指语文课文中的言语文字, 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文字的魅力, 继而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而“意”则是指课文所蕴含的意蕴、意向等内涵的隐性元素, 这些内在的精神更是打动学生的东西。“意”与“言”的相互融合将使得学生在充分的阅读过程中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获得语文实践的语感。

(2) 读与写的有效结合。语文教学最终反映学生能力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写作。只有当学生能够进行完美的写作时, 语文的所有实践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我们同样要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很多学者专家都针对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将二者结合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这一观点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所体现。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而写作则是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对语言文字的不断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适当穿插写作教学和写作片段训练。

(3) 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阶段来说, 其最根本的任务依然是强化学生在读、听、写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从学生听的能力入手, 让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去“听”, 并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进行自主分析、质疑判断, 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技巧, 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并在阅读之后能够深刻地感悟阅读内容的含义。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提出相应的问题,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开展阅读, 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当学生掌握了听的技巧之后, 其认知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最终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4) 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根本所在, 为 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不管是进行何种教学模式开展语文教学, 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在进行课文阅读的过程中, 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让他们熟读课文, 同时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对课文所含意蕴的内化与吸收。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交流合作的好习惯, 让学生完成阅读和反思的任务, 在品味中习得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则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 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有效张扬, 这样做远远比强行灌输知识要好得多。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 《永远的白衣战士》 课文时, 首先应当要对当年发生的“非典”灾难进行介绍, 让学生明白护士长叶欣工作的危险性, 继而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挖掘了解护士长叶欣所作所为中蕴含的人文道义, 最终教师再通过总结, 让学生明白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说阅读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过程。

(5) 加强阅读训练中的审美教育。受身心发展的影响, 小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成熟, 因此在这一阶段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阅读训练中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当针对“美与丑”进行有效的区分, 从而让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衡量标准, 继而在随后的阅读过程中能够自我分辨出美与丑的形象。当学生在灵魂深处形成完整的美丑形象时, 那么阅读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学生就会自主投入到阅读中来。例如教学 《菩萨兵》 时, 首先应当从美学角度对朱德等红军战士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引导, 让学生从美学角度来看到他们的行为, 从而让学生逐步了解课文内容, 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总而言之,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其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人文性, 更重要的应当体现在工具性上,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阅读的能力, 同时也要传授给他们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也正是“语用”理念的根本。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教师必须从语用理念出发, 制定完善的策略来使得学生在阅读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

摘要:语用理念已经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很多学者对语用理念下的语文教学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语用理念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入的剖析, 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8.小学语文语用教学 篇八

关键词:基础学科;教学语言;评价语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对同学们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同学们课堂上的注意力,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能力,努力做到准确、生动、有号召力和有吸引力。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语用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语用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为三类:组织类、讲课类、提问类,下面结合它们各自的特点及运用时注意的事项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语用进行探究。

一、组织类语言

1.导入语——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导入语更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课堂的导入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效率的高低。课堂导入语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和对知识求知的欲望。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语时要做到精彩,且极具吸引力。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十九课《乌鸦喝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图片讲一段故事,讲到乌鸦发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是却喝不到然后停止,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想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过渡语——承上启下,衔接自然

过渡语也是语文教师讲课时必须用到的语言,缺乏过渡语的课堂毫无生趣。过渡语在语文课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堂的过渡语要做到简洁、精练、自然、顺畅,能够使课堂叙述顺利进入到接下来的环节中。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中,“瓶子口这么小,大家想知道乌鸦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喝水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乌鸦喝水》”,语言非常的简洁精练却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效果非常理想。

3.结束语——归纳总结,回味流长

结束语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结束语虽然用的时间不多,有时候只是一句话,但是它对整堂课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如果把好的导入语看作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结束语则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总结:司马光,聪明勇敢、沉稳镇定,凭借着自己的机智把自己的小伙伴救了出来,使自己的小伙伴脱离了危险,我们要学习司马光聪明勇敢、机智果断的精神。如此结束课本内容,催人奋进,又能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课类语言

1.讲授语——生动有趣,条理清楚

讲授语,是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解课本内容、知识要点所用的教学语言,是语文课上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授课语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本的内容总结出来的,授课语必须要通俗易懂,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不高,因此必须要满足小学生的需求,另外授课语必须生动有趣、条理清楚,要对学生有吸引力,许多小学生上语文课就睡觉,这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一部分老师的原因,教师授课语是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授课语言。

2.分析语——透彻深入,有理有据

分析语必须要做到透彻深入,有理有据,不能似是而非。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本身就差,教师在分析课本内容时必须要深入,一层一层分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运用分析语时要做到简洁、顺畅,用最简洁的话语进行表述,平时不断加强自身语言思维的训练,提高自身语言能力。

4.抒情语——表达情感,营造氛围

抒情语是教师表达自己的情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的一种语言形式。抒情语要真诚,适当运用,一般在课堂上应用较少,主要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例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中,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为学生营造一种秋天雨天的氛围,让他们融入其中。

三、问题类语言

1.提问语——简洁干练,凸显主题

提问语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常用的语言之一,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有效的工具。有效的提问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如果提问不当也会得到相反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破坏课堂的氛围,不利于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那什么才算是有效的提问语呢?有效的课堂提问语必须要从课本出发,从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来进行,设计一些能诱发学生思维兴趣的问题。例如《手捧花盆的孩子》一课中,“为什么手里捧着空花盆的孩子得到了国王的赏识呢?”“国王想挑选哪一类的人才做继承人呢?”通过这两个问题直逼课文的中心思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2.引导语——环环相扣,启发性强

引导语是提问语的延伸,是问题类语言的一种,对营造课堂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语用得得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才会有更深的理解,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促进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得以凸显,学习的目的才会完成。例如《手捧花盆的孩子》一课中,“国王想挑选哪一类的人才做继承人呢?”许多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课堂一时陷入僵局,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引导:“和其他孩子相比,手里捧空花盆的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质呢?”答案很明显,同学们对问题的回答也会变得轻松,课堂氛围也会活跃起来。

3.评价语——正面激励,鼓舞人心

评价语也是语文课堂常用的语言之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语也非常看中,因此教师的评价语必须客观积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要经常用“你回答得很棒!”“你的想法很巧妙!”等评价语,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的语言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播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表述、细致的分析、巧妙的概括,能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品品.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语用探究.曲阜师范大学[J],2014(04).

[2]沙水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探究.广西师范大学,2013(04)

[3]潘文杰,尚雪娇.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美.赤峰学院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4]刘丽书.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基于A校的个案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14(05).

[5]韩文敏.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转变的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6]姜淑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科技创新导报,2015(01).

9.小学语文语用教学 篇九

——读《让语文回家》有感

刘仁增老师在《让语文回家》一书中从什么是“语用”、在教学中如何凸显“语用”、语用教学的历史、语用教学的现实价值,这四个方面向我们宏观地阐述了他所倡导的“语用型”教学的观点。同时,从教师教学的实际出发,给我们具体地介绍了语用型教学如何进行内容选择、课堂操作、言意融合及教材编制,更让人值得细细品味的是刘老师本书中超过全部内容三分之二页面中所呈现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详细介绍了课文的背景,教学前的构想和课堂教学实录,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刘老师是怎样把他的“语用”观渗透落实到他的课堂教学中去的。反复品读后,对在课堂中如何体现“语用”,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我结合书中呈现的第三个案例《掌声》谈谈我的理解。

《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体会爱、表达爱。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子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编者在这篇课文后设计了3个习题,分别是有感情地朗读,看到英子的变化交流各自的想法,抄写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这样一篇人文气息浓郁的文章编排在这样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单元,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用情太深以至于难以自拔,不知不觉就上成了煽情的思想品德课。而刘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除了编者课文后习题所列之外,还增加了一条: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中心和通过人物行为表现认为内心的方法。这样的目标定位让整堂课有了语文味,使学生品读了文章,还知道了这样的好“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刘老师抓住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要把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送给英子”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着重探究。在学生充分读懂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总是”、“默默”、“早早”、“不愿意”等词语谈谈体会并想象补白

当英子默默坐着的时候,她想:

。当英子立刻把头低下去的时候,她想:

。当英子慢吞吞地站起来的时候,她想:

。这三处补白正是根据课文文字浅显、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的特点,抓住英子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展开想象体验的方法,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深层体会她当时痛苦、矛盾、犹豫、很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对英子的畏缩、自卑的形象产生共鸣,实现了在文字和情感里走个来回。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学习准确理解和表达内心的想法,正是体现了刘老师的“语用观”。刘老师在他的“语用型”教学的观点阐述中提到:

所谓“亲历”,就是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一个人言语能力的提高,肯定是自己的事,其他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学习者必须强化自身的亲历亲为和切实体验。

刘老师还说:“语用型”教学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课堂教学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

最后,刘老师出示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选择一次最难忘、最让你感动的掌声写下来,把掌声响起的过程和你的变化、感受写具体。

这最后一个环节对整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充分理解、领悟文章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内心的方法之后,马上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使这样的方法得到巩固和落实,充分内化。

10.加强单元整组落实语用教学 篇十

【关键词】语文;思想;单元整组

一、整合教学资源——打开语用之门

笔者在片区教研听课中不难发现,执教者往往是胸怀“语用”走老路:单篇文本教学,执教者往往凭借教参或教学习惯,信手拈来:在一篇文章中,一会儿词语理解,一会儿比喻拟人,一会儿反问句,一会儿过渡句,生怕哪儿没讲到,结果学生脑子里成了浆糊,什么也没学到。单元整组教学,依据各单元的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方式的特点,根据年段目标,参照课后习题,结合学情及全本教材,拟定各单元的单元目标,找准语用教学之点,打开语用之门。【案例1】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了精读文《1你好!新年》《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3我家的园子》《4校园交响乐》和《积累运用》,积累运用里的《温故知新》涉及的就是排比句,此外还有口语交际——《应聘班级服务员》,以及以口语交际为题材的习作百花园。在单元整组教学设计中,根据第1、3、4课在文本表达方式上大量采用排比句的特点,积累运用《温故知新》的知识点,根据年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拟定以下单元目标:

1.学会生字20个。在阅读中学习用换词法、联系上下文、拆字法等理解词语,并相机积累运用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有感情朗读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3.结合单元主题认识排比句,了解它的特征和作用。

4.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二、优化学习过程——实施语用之地

平常的单篇文本教学,走进了“悟”与“误”混淆的怪圈,教师往往是先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接着让学生默读勾画,写批注;然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交流大多围绕文本内容打转转,“得意”而“忘形”。单元整组教学,以单元目标贯穿整个单元,主要采取“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主题实践——整体回顾”板块式教学,将单元目标中的1至2个目标有效落实到具体的板块中,搭建实施听说读写训练的平台,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

【案例2】在案例1的单元整组教学中,为达成单元目标“结合单元主题认识排比句,了解它的特征和作用。”执教者采取了如下的导学设计:

(一)引入《你好!新年》:

春雪初融,燕子归来,杨柳新枝,鲜花满园,让我们感受新年到来时的喜悦。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新年已经到来的。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答案。1.交流感受。

2.随机出示重点句子讨论: “她带来新叶,给每一片林子,” “她带来叶笛,给每一个村庄,” “她带来鲜花,给每一座城市,” “她带来鸽哨,给每一片广场„„”

A这小节共有几行?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

B采用了排比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呢?男女轮读,师生范读,齐读等方式感悟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C春天还带来了什么呢?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她带来__________,给__________,她带来__________,给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进《我家的园子》

排比的手法,不仅在诗歌中,作家萧红在《我家的园子》一文中,也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她采用排比要表达什么意思?表现什么情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家的园子》。1.学生找出来你文中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批注喜欢的原因。例句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抓住颜色、声音和形态来朗读。)例句2: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前一句是排比句,后一句赋予了大树、土墙以生命,可联系下文的“一切都活了!”来理解作者对园子里的一切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例句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采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抓住“活了”、“自由”来谈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体会,朗读感受园子的自由与美好。

(三)自学《校园交响乐》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朗读,并背诵。

2.仿写: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汲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

A天空中的云彩变化莫测,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让我眼睛都看花了。B小弟弟可真淘气:时而,时而,时而,时而,简直拿他没办法。

三、强化言语实践——丰实语用之得 单元整组教学,突出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单元整组教学的主题实践板块,紧扣单元目标,紧密联系在部分体验板块中的语用之得,让学生在听说写得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组教学中,在执教本单元的主题实践板块——写想象作文时,大胆采用了素写的方式,开课后引导给孩子“哪些内容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写。接下来的评改环节,始终紧扣本单元的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4篇课文的阅读实践,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引导学生添加修改,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最后学生再运用老师指导的习作方法修改自己的片段,最后班级反馈。

上一篇:2023年村两委班子述职报告下一篇:毕业论文封面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