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24-09-26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共8篇)

1.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一

关于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 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而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有力助手。

关键词: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一、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民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广泛了解,围绕市场进行种植和养殖,提高生产的主动性,减少盲目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为稳定均衡生产提供保障。有利于指导农艺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生活宽裕”。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增加收入。有利于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更多的外出就业机会,增加致富的途径。有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利用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农民可以获得各种先进文化服务,有利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村容整洁”。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农民利用信息网络可以获取乡村建设规划,更新观念,培养良好的卫生整洁的生活习惯,促进的村容村貌建设。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管理民主”。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效地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是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二是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有关资料表明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覆盖国家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已初具规模,正在逐

步健全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农业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正在组织开展的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试点,就是广大农业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这种模式能够使信息服务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各地出现的“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下乡)”、“农技110”等服务模式,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进。近几年,各级农业部门纷纷根据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政务内网及办公自动化、指挥调度卫星通信、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和渔政指挥、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有效推进了农业部门信息化发展步伐,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开了好头。

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企业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不约而同举办各种活动,启动各自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国电信集团通过在江西、浙江和安徽等省进行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试点,决定开展“千乡万村”信息示范工程,率先全面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力争用1年的时间建成1,000个乡镇信息示范站,10,000个发达村级信息示范点,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国联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项目也已在全国全面启动,建设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基层的信息站点,用于农业信息化项目中信息收集、维护、发布功能,同时兼备联通基层营销渠道职能,承担联通用户的发展、维系工作。2006年年内全国共计划建设完成5,000个乡镇的信息站点,服务400万-500万农户,惠及上千万农村人口。至2008年年末,全国计划共建设完成10.000个乡镇的信息站点,服务1,000万农户。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有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电信运营商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潮风起云涌,但是,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尚属起步阶段,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到的好处还相当有限。因此,对我国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

三、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推进的几个方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一要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多方式、多途径、多终端的信息基础网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规划和实施,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切实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努力实现“家家通电话,户户看电视,村村通宽带”。

二要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的等农业生产信息化过程,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要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各地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开发各类实用信息资源,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广播电视等手段,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促进市场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 国家和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建设省级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农业电子商务系

统。鼓励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围绕粮食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粮食收储、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粮食行业的管理质量,保障粮食运行安全,增强粮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要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采用互联网、广播、电视、信息接收机、电话、无线传呼机、信息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重点建设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农村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等,尽快启动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五要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科学决策水平。开展农村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研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管理系统、税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农村管理应用软件,组织开发具有山东省特色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采集、整理农村财务、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成全国省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县(市、区)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分中心和乡(镇)数据处理站,逐步实现省、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的五大问题

一是规划先行和盲目建设的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把制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制定“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农业特点,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明确建设思路,提出建设任务,搞好建设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措施,健全建设机制,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有序展开,避免盲目建设。

二是农民的购买力不足和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的问题。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农民的意愿,积极引导,不搞强迫命令,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把实用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送到农民手中。由于农村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要求为之服务的信息化产品要低成本、广覆盖、讲实效,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是信息化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要解决价格问题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和资金承受能力。

三是硬件超前,软件落后,有路无车的问题。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几,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避免“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网络无应用”的尴尬局面。四是资源整合和通力合作的问题。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各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同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企业自身的收益。在信息服务上,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要开发农村特色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五是多元化投入和重复投资问题。农村信息化需要政府和企业、运营业和制造业以及邮政部门的全方位参与,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支撑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产业链。在推进机制上,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必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政府要规划和监管,避免重复投资。

五、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实效。各涉农部门、各省、市、县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要引导各电信运营企业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划,理性务实地看待农村信息化市场,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实行集约成片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地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要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和社会积极投入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主要依靠农民开展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不包办代替,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整合资源、多方共建。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动员、统筹、整合包括电信运营、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根据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按照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以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加快整合我国农业、林业、气象、计生等涉农部门有关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共享。发展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信息中介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市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气象、灾情预报等适用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队伍、普及教育。要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能力。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长效机制。采用学校教学、成人教育、广播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等多途径,大力普及农村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知识扫盲教育,大量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息人才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发布和应用能力。

(五)注重实效、稳步推进。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力戒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达标升级;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防止一哄而起、急功近利。

(六)优化环境、建章立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开展农村农业信息标准规范研究和建设,保障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二

(一) 重要意义

我国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已经发展十余年, 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球的工业、信息及城镇都处于大转型大发展的背景下, 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前进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必经之路, 也是我国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新世纪以来, 为加紧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 在此基础上, 我国农村的面貌已经显现了重大变化,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农民对农村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些问题给新农村中经营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机遇更形成了挑战。这种情况下, 农村对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深入发展的诉求越来越高。

只有加强与加深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才能从根本上极大提高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 从源头上深刻而更加全面的推进我国的农村经管工作发展。 创新农村发展机制, 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与进步。 因此, 各地农村管理人员与领导应当充分认识与重视经管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将继续大力发展其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放到农村工作的重要地位。各级相关部门应从整体规划、资金支持、科学领导等各个方面正确分析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发展问题, 迎难而上, 为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二) 现实必要性

农村经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还与当今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对政府职能的实现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首先,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提高对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 这便要求在经管工作全部环节的信息处理工作中, 对信息不仅要能够做到科学化的统计, 更需要进行智能化的设计与管理以促进经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真正提高。这种观念指导下,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展开, 农村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才能有全局指导。 具体例子如可以将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应用到我国农村的农业管理与种植中: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农民科学而精准地对耕地中农作物可能的产量进行预估, 还能够帮助农民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便给了农民及相关部门以反应的权利, 保证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另外, 信息化建设中, 不少信息技术专家还能够就土地种植及其他问题对农民进行指导, 帮助其生产活动更科学更高效。

其次, 我国经济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曾明确指出与要求, 各地区的经济要做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 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只有继续重视信息化建设, 逐步极大地提高农村经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力, 才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城乡之间用 “数据信息”架构起来的沟渠。在农村经管工作中渗透现代文明, 才能帮助其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村经管工作建立起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网, 对全农村各项工作起到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 最终实现总体的跨越式前进。

最后,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政府职能及其农村的管理职能履行情况密切相关。 农经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为农村构建出一个较为广大的系统的信息网络, 将农业发展各相关要素都纳入其中。 政府的职能情况在这种结构下发生转变: 如当一个农村建立起能够对生产经营进行监测的系统时, 政府便只需要及时对这一系统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 这时政府的职能便转变为制定宏观的针对性经济政策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二、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 架构网络信息模式

经管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农村提高本村科学技术水平, 为信息化提供可靠的硬件环境。网络信息模式的架构需要建立起“县、乡、村”多层级信息网络体系, 保证农村在进行数据的合理化探寻时及时了解大环境信息和上级政策。

(二) 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示范村

在建设三级型经管信息化工程的同时, 应同时建设能够起到示范性作用的经管信息化先进村。 建设过程中, 应当始终贯彻落实整体与区域结合, 重点示范, 稳中推进的方针要求, 在综合提高整体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同时, 选择一些村落进行重点培养和发展其信息化示范工程水平。

(三) 建立信息化建设培训基地

保障农村经管工作信息化建设稳步合理推进还离不开对经管相关工作人员及领导机构的培训工作的重视。 基于此, 有条件的农村基层可以开展信息化教育基地的建设, 一方面能够起到普及与重视经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能够宣传经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 促进建设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

三、实现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 基本保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虽然是基于现代高科技技术与设备的信息化工程建设, 还需要基本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管工作信息化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各级农村或农业部门要把经管信息化工程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对于各级管理工作建设者来说, 则应当从大局角度考量本地区的信息工程建设, 从上一级或全国着眼建设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加强经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施建设, 用基础设施结合网络设施平台, 形成信息化综合服务的网络、网站与系统。

(二) 技术支持——提高区域信息开发技术

区域信息开发技术是农村经管工作的技术支持力量, 提高经管工作效率需要加强对应用信息开发技术的重视与创新。各级农村部门在对信息合理地采集与初加工之后, 应着重于以国家标准为指导要求对经管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发布。 因为这种技术的提高需要在保证农经信息规范而标准, 保证数据计算的精确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到位性。

在此基础上提高应用信息开发技术, 需要积极构建关于经管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并广泛结合最新的网络发展。具体例子如可以通过手机短信、 智能手机应用、视讯交流工具等多种手段协同推进信息的应用与开发。

(三) 前进方向——加强组织领导力量

一项好的工程建设离不开有力而正确的领导力量的指导与引领。 对农村经管信息化工程建设来说, 其领导组织决定着整个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更直接影响着经管信息化建设的结果与效率。因此, 在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时, 各级农业部门要重视起组织领导的力量, 切实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农村的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中去。

就农村社会而言, 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还应当开展经管信息工程的宣传工作。用积极宣传营造农村社会对经管信息化工程的良好氛围, 并注意定期就经管信息工程工作进展展开研讨会讨论, 总结失败教训或成功经验, 为日后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四) 辅助力量——规范农经业务建设

规范化的农经业务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和最重要的辅助性力量。这一方面便要求相关部门, 必须就农村经营与经济问题进行流程上的认真梳理与业务上的严格规范。在此基础上, 还应当重视制定规范与推广使用农经问题相关规范的工作。

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问题上, 可以就具体方面规定业务流程, 制定规范的土地经营权登记与管理办法。 另外, 在农村财政问题上, 可以采取财政型的奖补制度提高农村工作人员及农民为农村建设献策献力的积极性, 健全全村经济事务一事一议的制度。 经济问题上, 则需规范农村筹资筹劳的具体过程, 最终促进经济监管领域各项工作的全面制度化, 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最积极的影响力量。

摘要:农村是我国基层部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我国政府农村计划与政策的重要政府职能执行工作。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量大、涉及信息复杂, 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要求也更高。信息化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 减少管理工作失误,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村服务水平, 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文章从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实际出发, 在探讨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意义基础上, 对如何进行此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设想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徐刚.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迎来春天---访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贾广东[J].农村经营管理, 2013 (02) .

[2]马亭山.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运城召开[J].农村经营管理, 2012 (06) .

[3]刘成宜.浅议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业家, 2012 (06) .

[4]池坛寿.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农业, 2010 (10) .

3.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村经营;信息化;措施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进之下,信息管理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进步, 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在近些年的经营管理之中表现的问题逐渐突出,其中主要有出现了对于管理上的疏忽,信息较为滞后不方便进行更新,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等等问题, 在当前的农村经营管理中如何对其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保证农户的利益最大化,实现透明以及公正,做好民主监督管理。

二、当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1.对农村经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已经有了十多年,同时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成就,在当前全球经济、工业以及城乡都处于转型的背景下, 应该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营管工作逐渐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前进,同时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现代农业转型以及发展的转折点。进入到新时期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在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农村面貌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的过程中。同时农民对于农村产业经营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给新农村之中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以及机遇。 在当前这种状况之下,农村对经营管理做好信息化建设以及深入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问题就给新农村之中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机遇,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在当前的情况下,农村对于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发展工作诉求也逐渐凸显,因此,需要做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才可以从根源上较快推进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进步,进而不断创新农村的发展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步以及发展。所以,目前各地农村管理人员同领导应该对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各级相关部门需要从资金、整体规划、领导等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掌握好农村经营管理建设发展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经营信息化建设。

2.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必有之路,同时也和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政府职能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整个过程的信息处理工作,对于信息不仅仅可以实现进行科学化的统计,同时还要求进行智能化管理和设计,这样才可以实现经济管理工作和质量的提升。在这样观念的指导下,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可以使其有序展开,农村经济等等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就有了整体的规划。比如说可以把现代化的3s技术应用到我国农村的管理以及种植之中,遥感技术不仅仅可以准确对耕地之中的农作物产量进行估计,同时还可以帮助农民有效监测自然灾害的出现。

三、如何做好农村经营信息化建设

1.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应用信息化管理指的是通过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技术来整合农村当前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同时可以第一时间准确的给农民提供决策的数据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对外界变化进行准确的调整,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水平, 市农业局经营科以及信息中心构成的管理系统, 而对负责系统的业务指导以及网络安全,通过和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的特点结合,做好制定以及完善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同时依照管理的要求形成各种管理指标,对农村经济进行实时管理。

2.做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加入诸多硬件设施投入到其中,则就要求需要相关的启动资金,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中需要积极创作条件, 利用多个渠道开始筹集资金,购买数据库的软件、服务器等等相关设施,而进行软件开发和完善工作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要做好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工作,可以给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服务。

3.实现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作为我国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所以,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个有着创新能力的创新性的国家以及社会,需应该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相关的规划,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具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展开教学工作, 同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对于符合考核要求的人安排其上岗,不符合要求人继续培训,直到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一旦出现三次不合格的情况, 需要及时辞退,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来吸纳更多的人才。

4.做好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的发展是需要有现代高新技术以及设备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同时还需要相关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就要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好经营管理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各级农村以及农业部们应该高度重视,不断推进其进步。

四、结语

在进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之时,可以对其具体方面规定其业务流程,在制定规范的土地经营权登记以及管理方法,与此同时,在相关农村财政问题,使用财政性的奖励措施,进而不断提升农村工作人员以及农民对于建设农村工作的积极性,而在健全全村经济事务,在经济问题上, 则需要不断规范农村资金筹集的过程,实现经济在监管领域中每一项工作的制度化管理,同时也可以给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耀军.探析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4,09:157.

[2]陈爱玲.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6,21:72-73.

4.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四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

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

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

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对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只有注重运用,才能使设备不被闲置,资源不被浪费,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农村中小学中,注重运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求每学科教师在每周内至少使用多媒体设备或网络教室或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两个课时;对每学期举行的上课比赛都严格要求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每学期举行2—3次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等。二是促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学校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完善,让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

学资源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加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是催化剂,不断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机制,注重运用,讲究实效,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让素质教育遍地开花。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0

5.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之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捐赠、受益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三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要不断引进新品种,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四是加大农村技术的培训,建立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队伍。

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一是要结合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诚信”的良好风尚的教育。二是要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和“文明村庄”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增强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三是要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闲人游荡

6.关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思考 篇六

改革开放以来,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思想教育和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一直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文化工作者思考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然而由于当前农村各地情况不

一、大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农村思想教育和农村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难度较大,成了思想宣传教育系统的一大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省委宣传部陈敏尔部长在调研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次座谈会上也曾经指出:谁能在农民的教育问题上创出特色、取得实效,谁就可以在中国获得思想教育领域的“诺贝尔奖”。由此可见,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精力集中起来,把农民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一、当前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成效十分明显,为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文化阵地建设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多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人们对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对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有了共识,从省、市到县,从乡镇、村到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和需求逐步得到统一。与此同时,社会舆论和新闻舆论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营造也朝着有利于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2005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之后,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对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体现到了加快建

村的企业或个人的资助。通过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企业回报社会、回报村民。同时,政府也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元用于补助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同时,所属乡镇(街道)还进行同比例的配套补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建设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以来,尽管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建设速度相比,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却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投入也在不断的加大,但与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和农民实际的精神需求还很不协调,甚至可以说,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尽统一,行动上或者具体工作中往往比较轻视,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当回事。从领导层面看,一些干部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对于“大文化”的概念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于“文化效应”的认识比较势利。由于抓经济建设立竿见影、政绩明显,而抓文化工作投入大见效慢,因而对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发展观相当淡薄,缺乏抓农村文化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这些认识上的偏差,直接构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阻力和障碍。

正是由于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建设。以我们桐乡市来说,2004-2006年文化体育广播事业经费分别是2447万元、3008万元、3714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40%、3.26%、3.33%,而桐乡市GDP年增长率都保持在15%以上,财政收入也以每年

为掌握着一定财力的乡镇和村一级领导,他们更愿意把钱投到农民看得见的“实事”上,那些对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稳定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文化“实事工程”就被闲臵一边。

3、在农村文化内容单调枯燥的同时,农村落后文化的市场却呈现扩大趋势,出现了价值错位、信仰错位等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就业方式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导致了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并产生了错位,一些不良倾向有不同程度的抬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错误思想滋生蔓延,勤劳自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民族传统美德在部分农民思想意识中逐渐弱化而不再被重视。群众思想更新程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面对新的形势,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和“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这些消极思想和观念的存在,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相对匮乏,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现信仰危机,广大农民群众对物质追求远比对信仰崇拜更加渴望,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混淆了传统美德和封建迷信的界限,封建迷信、非法行医等社会不良风气还比较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安定。在去年桐乡市开展的封建迷信专项整治活动中,全市共排摸出33名从事神汉、巫婆、游医活动的封建迷信人员,与此同时,拜桥佛、路佛等迷信活动在农村社会大有市场。农村赌博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农民把赌博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在问卷调查中,认为目前农村社会风气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赌博的占88%,排在第一位。

4、在社会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农村文化建设的手段却相对贫乏,难以与整个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

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包括娱乐、影视、戏曲、图书出版等市场不断扩大,这些文化产品逐步从城市开始渗透到农村,人不断“老化”,新的文化人又严重缺乏,青黄不接现象十分明显。同时,由于体制和机制的不顺,不少乡镇文化站往往“有牌无人”,缺编、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的缺乏还直接导致了文艺创作能力的严重削弱,传统文化作品难以推陈出新,优秀农村文艺产品难以脱颖而出。同时,农村原有的文化人在“老化”,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培育又相对滞后,民间艺术传人的保护和培育不足,具有特色文化的人才有青黄不接的现象,村级文艺骨干培养力度更是明显不强。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深层次分析,可以说:

1、认识上的不到位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存在的思想原因。一是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往往是嘴上说说重要,做起来是次要。有的领导干部强调经济、土地等客观因素,缺乏全面抓、长期抓、统筹抓的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够,缺乏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大型文化活动、标志性文化设施,满足于立竿见影有政绩,对加强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感兴趣,忽视基础性、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普及与开展。二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认为经济工作是实指标,完成不了“交不了帐,发不了奖”,思想教育是虚指标,“软任务”,马虎一点不要紧。

2、多元化文化冲击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存在的社会原因。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对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很多现象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约束。一方面,市场经济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即利益主体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农民生产经营和生活空间不断得到拓展,这就在客观上削弱了农村原有的集体组织的功能,导致不易集中开展活动,使面对面地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工作这一最有效果的载体的作用受

(1)、加强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2005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政府应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和出台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发展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予以保证。同时,要加强规划,把农村文化发展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并落实相应的实施方案,既要有农村文化发展长远目标,又要有每年可实施的具体措施;既要有农村文化发展方向的定位,又要明确这些定位的资金筹措渠道;既要有实现目标的牵头部门,又要有具体实施这些目标的责任部门。只有目标明确、职责分明、资金落实到位,才能保证计划的逐步实施,才能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的连续性,才能使农村文化工作朝着快速、健康的发展方向迈进。如桐乡市自2004年开始,每年制定文化名市建设实施行动纲领,将当前各项文化建设工作任务以项目化的形式分解给相关单位,落实牵头责任单位,取得了较好效果。

(2)、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网络。农村文化建设网络,主要包括乡镇、村和户三级。2005年中央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从乡镇来说,主要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通过硬件设施的改善、阵地建设的完善、文化活动的经常化,来达到提升乡镇文化建设水平。从村一级来说,着重以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活动室为基础,组建村级文化活动队伍,搭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从户一级看,就是继续培育和巩固农村文化示范户,提高基层农村文化覆盖面。要加大

会事业,另一方面就是文化事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开始意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不是资金,不是土地,也不是市场,而是文化。正因为如此,他们想到要树立企业的形象,塑造企业的实力,就必须对文化进行投入。因此,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把资金投向农村文化,在投资中体现企业的价值和企业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展现企业的影响力。

(2)、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农村文化建设的空间更为广阔。在农村,目前可以用来发展的文化产业主要有:一是文化旅游业。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业,包括历史文化旅游、自然景观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等。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不仅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挖掘,而且开发成旅游产品之后,使农村面貌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既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些好的去处,又成了增加农民致富的新的手段。如我们桐乡市2001年开发的乌镇镇历史文化旅游、2005年刚刚开发的华章生态农业园区和石门镇“桂花村”(桐星村),都是比较成功的范例。二是文化演艺业。现在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家长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也更为重视,可以组织文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书画人才,支持发展文化教育中介机构到农村开办已建的镇、村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各类文化提高班或民间艺术培训班。同时,农村的文化演艺也有一定的市场,可以鼓励经纪人、文艺演出经纪公司和艺术人才经纪公司去农村开发文化市场,将文化团队组织到农村,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将文化直接送到农村。三是影视传播业。在农村,利用村一级的活动中心、露天场地或村民的晒场,进行电影和投影放映,是非常便利的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影视传播提供了发展空间。应当积极鼓励企业或个体经营户参与农村影视传播的经营。

3、塑造精品,创新形式,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内容和载体。(1)、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努力培育农村文化特色镇和特色村,创建特色文化品牌。

1选小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培训。通过多方努力,三跳这一民间艺术又得以焕发活力,重要节日好多行政村和企业聘请开设三跳演艺专场,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对一民间艺术产生了兴趣。

(3)、加强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创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用于扶持和奖励农村文化精品的创作,积极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桐乡市政府从2002年开始设立用于奖励基层文艺创作的政府“菊花奖”,并每年组织汇演,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进行表彰奖励,在农村进行巡回演出。当前,要努力创作一大批内容取材于农村鲜活生活、形式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作品,更多地在各乡镇的文艺汇演中作巡回演出,使之在农村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4)、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在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当逐步建立起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农村文化市场,抵制落后文化在农村蔓延。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民正确的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娱乐、音像、演出等文化市场的管理,整顿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坚决制止传播各种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内容的违法活动,净化农村文化市场,用健康的东西吸引农民,教育农民自觉抵制这些落后思想意识的影响。

4、培养人才,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1)、加强文化人才培育。发展文化事业关键在于人。因此,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文化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抓好现有队伍建设。继续抓好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按照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思路,既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制定培养措施,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现有文化专业人才素质,又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热心人”,注重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自发建立各种文化社团。加强对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既要提高他

3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吸引群众、调动群众参与。例如近几年桐乡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农民体育节、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由于活动内容贴近农民实际,再加上政府引导,农民群众参与热情相当高。二是活动内容要贴近群众。以群众的需求为第一信号,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卫生知识等有机地融入各种文化活动中,以丰富的内涵、健康的格调促进人们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有让农民群众得到自己想要的文化知识,如生产什么可以增加效益,什么是市场所需要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只有把农村文化建设变成农民自觉追求的行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有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才可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7.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及教学系统

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 采用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包括信息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在内的高效集成的管理系统。它要求将初中实验室信息以数据采集、录入、检索、存储、传输、共享、演示实验、使用流程等整合,将电子交互与实验平台共建共用,实现成员、材料、设备、技术、方法、资料档案等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规范、科学、先进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学生小组为实验主体,自觉、自主、自我体会实验,并检索、资源共享,讨论、探索,形成完整的影像实验和实物实验。它连接实验室、管理及用户的信息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实验室的设计

(一 )信息化 平 台

信息化实验室平台的设计, 主要着眼于构建与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集教学、实验为一体的自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将教学资源、教学软件、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等采用信息化的手段科学管理,为实验室管理、教师教学和科研、学生的自觉、自主、自我实验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创建开放、自主、学术、实验、交流、探索等多维度的实验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模式,体现以内容为主、学生优先、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资源共享、自主探究的信息化实验教学。

(二 )平 台 布 局

信息化实验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实验室数据库,分阶段、分层次,配备齐全硬件和软件。平台功能布局,可以分为:

1.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络是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信息化实验室提供信息资源基础,并为建立信息化实验室数据库创造条件。

2.建立数据库。数据库是整个信息化实验平台的应用基础,它包括若干个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包括实验设备、实验资料、实验视频、药品使用、实验流程、实验室管理网络等,不同的数据库之间应建立较强的相关性和交互性, 以便在进行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时能够有更高级的扩展应用。

3.基础应用信息服务。基础应用信息服务是实现信息交流的软件基础,包括信息共享、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信息检索等。

(三 )信息化 实验 室 平 台 模 式

初中实验科目的教学及实验操作旧有的模式都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虽能直观呈现,但缺乏生动和亲自体验,故对学生来说,实验印象不深刻,实验过程抽象化。初中信息化教学及实验平台模式主要体现实验药品状态、性质、颜色及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它最直观的模式是以视频播放形式呈现给实验主体,让学生在观看或忘记实验流程时,通过观摩,再到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够减少实验事故、药品浪费、设备破坏等,又生动性、趣味性更强,易于学生掌握、教师教学、管理者操控。所以模式以实验室局域网为基础,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服务器、WWW浏览器、投影仪实现。

(四 )信息化 实验 室 平 台 的构 成

1.网络平台。目前 ,农村校园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所以为信息化实验室平台的建立提供便利条件。信息化实验室通过组建局域网,校园网接入CERNET和Internet,从而使实验室在实验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建立成为一种现实可能。譬如,有些条件差的学校,没有实验设备和仪器,但通过信息化实验室的实验模拟和动画演示, 同样能够实现和真实实验情景一样的效果, 学生可用虚拟药品、设备亲自完成实验过程。

2.硬件平台。计算机实验室以教师和学生上机实验为主 ,兼顾多媒体教学,在硬件设备方面,除微机之外,还配备有服务器、交换机、功放和音箱等设备,从而为应用实验教学提供强力支持。为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袭,学生误操作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硬盘数据混乱或丢失,实验室采用硬件控制方法,即海光蓝卡保障硬盘的数据安全。

3.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是信息化实验室教学和管理的核心。软件平台包括系统软件、教学应用软件、实验室门户网站、实验教学论坛、 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实验设备管理数据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平台, 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是软件平台建设的关键。

(五 )创 建 应用系统 平 台

农村学校应用平台创建,聘请专业人员,建立实验室门户网站,集成其他应用系统,将教学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1.实验室门户网站。实验室门户网站是实验室信息化平台的主要组成,是实验室外联窗口。网站主要以用户(老师和学生)教学、实验体验为主,采用多维信息整合、信息发布、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验规程、教研、在线留言、在线调查、内容检索、教学论坛、实验设备管理等功能模块于一体,主要为实验教学服务,也辅以拓展教研、交流、社会服务等资源共享。

2.多媒体教学系统。信息化实验平台 ,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实验教学过程中讲解和演示实验的需求,信息化实验室与拼接多媒体网络教室。以局域网为载体,多媒体为平台,构造强大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教学功能,充分利用平台系统的广播教学、教学示范、遥控辅导、师生对讲、分组、电子抢答、文件传送、远程管理等网络教室教学功能。克服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在教学中无法实验,不能实验,学生只从书本而无法从现实真正亲自体验实验的困境, 至少提供了模拟体验的可能。

3.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实验室通过建立信息库 , 对实验设备的登记、管理、规划、调配、报废等进行数字监控,减轻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量和工作繁琐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能够让教师、实验室管理员清楚掌握实验室各种设备、仪器、药品的使用情况,并适时进行数据统计,自动生成用户所需信息,为农村学校有效利用实验室和购置实验器材等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并为管理学生实验操作控制提供便捷。

摘要:建立信息化实验室教学及管理,是学校实验室的发展趋势,而农村学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实验资源短缺,在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今天,抓住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有利时机,建立信息化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是实现学生实验科目自主化、自觉化及自我化的重要途径,为实验室整体自动化,实验室管理、教学信息化提供现实可能。

8.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八

笔者根据扬州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调研情况,对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推动发展方面作一探讨。

扬州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信息化的定义,农村信息化可理解为:“农村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农村信息资源,促进农村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的构建和协调等。如果按信息资源的狭义观来理解,可将农村信息化分为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村科技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和农村管理信息化等。

扬州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全国中等城市中,是第一批被批准的十个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2007年,原国务院信息办对全国301个中小城市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中,扬州市信息化综合水平位列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第2名;2009年,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评测中心“2009年中国城市(地级市)信息化百强榜”第9位。

就农村信息化而言,经过“十五”、“十一五”的信息化发展,扬州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建成了以光缆为主,无线网络为辅,覆盖全市城乡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农村的固定电话及移动通讯工具、有线电视得到普及,其中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了92%,农村电脑和宽带已经覆盖到所有乡镇的行政村。这些都为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天的扬州,一套“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 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较为完善。市和多数县(市)区开通了信息网站,全市78个乡(镇)建成了信息服务中心或信息服务站,并充分利用全市三百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农乡镇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等作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补充,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同时,根据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综合利用计算机、电话语音、有线宽带、无线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初步建成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技术体系。在资金投入保障方面,根据扬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计划,市里每年投资八千万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一部分将作为农村信息化的专项资金。

扬州还是最早将GIS技术应用在耕地资源管理、智能化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城市。市农业部门建成的“扬州市土壤肥料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GIS等网络信息技术将土壤普查资料、土壤肥力定点监测数据、肥料定位试验结果分别建成了土壤农业化学性状资料库、农户肥情库、施肥知识库,从而系统地、动态地掌握土壤肥力演变进程,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该项成果在市百万亩吨粮田建设、百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经在全国推广应用。

此外,于2004年4月通过农业部验收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其应用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该信息系统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江苏省农技推广中心与扬州市土壤肥料站联合研发,以一个县辖区内耕地资源为管理对象,应用卫星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田间观测仪器等现代技术对土壤-作物-水体-大气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的监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耕地基础信息系统;并将此数据平台与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土壤养分的转化和迁移、作物生长动态等模型结合,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耕地资源智能化管理系统,为农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农业决策者提供作物布局、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事措施的建议,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节约成本的同时,保持或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减轻农事操作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该应用平台下,各县只要根据规范将本地的资源信息输入计算机并建立当地的知识库,即可开发出当地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农业部已将该系统作为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工作的规范化软件在全国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扬州市还以县级农口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为主要实施单位,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了6个地方特色农业网站(包括扬州市无公害蔬菜网、宝应有机农业网、高邮农业信息网、江都花木网、仪征农业信息网、邗江农业信息网)。特色农业网站建设为本地的特色产业搭建了销售购买新平台,带动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工作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并且在中国扬州气象政务网中,特设“新农村服务”专栏,包括农用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特色农气服务、病虫害预报等子栏目,使农民更便捷地实时掌握天气、病虫害等预报,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有关农业气象服务,切实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推动了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发展。

扬州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不强。首先,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导致他们自身的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信息需求不强烈,并对信息化知识和技术持抵制态度或是持被动接受态度,从而直接限制了农民在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其次,农村信息流动不畅,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因而农民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农村实际工作能力方面不强。使得农村信息化运用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化推进。

(二)信息化与农业化结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由于有部分乡镇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并未真正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与发展结合起来,使得建设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摆设,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三农”服务。并且,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发达,很多农业信息化网站仅限于咨询的发布,没有做到与农村需求相结合,体现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应用方面开发不足。

(三)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用性不高。扬州市网络平台和部分县的农业网站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农业信息化的进步。但存在着信息不全,专业性强的信息较少,资源分散、分割,信息利用率低,农民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农村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服务缺乏针对性等现象。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信息资源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导致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用性不高。

(四)农业信息化复合人才相对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精通网络信息化技术,还需要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在农村,由于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目前农业信息网络复合人才的相对缺乏。

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建议

(一)狠抓普及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

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特別是农村基层村组级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因为这类干部基本上是在农民中产生,他们与农民的接触是最广、也是最了解农村、农业、农民情况的群体,要想使信息化技术真正在农村发挥作用,显示出信息化技术在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优越性,就必须用信息化知识武装村组干部的大脑,提高他们信息化技术水平,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实际农村管理工作中。因此,有必要制定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即构建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使基层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在引导农户、帮助农户中起到带头作用。

同时,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息息相关,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的三种现代意识: 一是现代的科技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并且,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二)降低信息化成本,提高应用实效

相对农村的收入水平而言,目前的信息产品和通讯资费水平还是偏高,应通过技术和政策手段努力降低信息技术使用成本,让广大农民能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要把信息化建设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尤其要重点关注特色产业发展。对于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试点示范工程,要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三)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应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农业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面向农村、农民,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并把农业专家系统配置到市、乡、村,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广大科技示范户,种养户,引导他们对该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四)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跨界整合平台建设方案下一篇:《赠汪伦》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