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复习

2024-10-17

中考记叙文复习(精选8篇)

1.中考记叙文复习 篇一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 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三、练习、检查

(一)学生当堂练习

(三)学生小结自己对此类题型解法与规律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馈、提高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2、了解中考考点及题型。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筛选文段有效信息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难点:

1、理解、把握与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

二、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抒情、描写,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 “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 3 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常见题型下:

1、字词积累题

2、关键性词语理解题

3、筛选文段有效信息题

4、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把握与感悟题

5、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类试题 当堂训练:

2.中考记叙文复习 篇二

一、概括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概括故事情节、文意、层意、段意;能概括文章结构特点、文章思路与线索、文章中心和人物性格特点;能筛选、概括文章重要信息。

【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类题应按照“主人公+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的答题步骤, 组织简明连贯的语言进行答题。

【典型试题】阅读《滚下楼的高才生》 (刘墉:《视野》, 2011年6月)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0字以内)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先思考, 故事是围绕哪位主人公展开情节的。虽然故事中出现两个人物马克和老太婆, 但不难发现是马克的执著打动了主持面试的学术权威老太婆, 他最终被破格录取, 因此主人公应确定为马克。时间应为第一次口试, 地点应在常春藤名校。

【参考答案】马克第一次到常春藤名校参加口试迟到了, 但他没有放弃, 结果被录取了。

二、理解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准确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作者情感、人物性格, 再现人物心理活动;能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目的、手法运用目的。

1.答题技巧解析之一

【答题技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 先写出词语的本义, 然后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 结合词语所在具体语境分析所采用的描写手段、修辞手法及特定含义。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词语已经不再具有词典中的本义, 而只具有其新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典型试题】阅读《光明行》 (杨轻抒) 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

獉獉獉【解题思路】先思考“甩不掉”的本义是挣脱不开、摆脱不掉, 然后迅速返回原文, 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可知“甩不掉”写出了“我”双目失明后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的烦躁与苦闷, 也写出了女孩热心帮助“我”的执著与坚定, 表现女孩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参考答案】这是动作描写, 意思是摆脱不开, 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着, 同时也写出“我”的内心烦躁。

2.答题技巧解析之二

【答题技巧】理解题目的含义, 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 联系原文答出其字面义, 再联系文章主旨答出其深层含义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 思考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题目关键词是“菊花”, 它在文中不仅指父亲生前在院中所种菊花, 在母亲心目中它也俨然成为父亲的象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可以知道母亲对菊花的那份深情, 其实正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参考答案】文章以“母亲的菊花”为题一语双关, 既指园中篱下的菊花, 也是父亲的象征, 文章借此表达了母亲在生命中一直所坚守的那份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三、赏析类题型答题技巧

品味文段在遣词造句上的特色, 品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能针对文段语言的表达和写作方法, 自选角度, 自由品析。

【答题技巧】首先从文章整体考虑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之后按照“内容+手法+手法作用+主旨”的答题步骤进行解答。常见写作手法包括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 就文章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母亲一直不肯照相的情节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回忆父亲养花的经历属于插叙。

【参考答案】1.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 借菊花来表达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形象具体, 意蕴含蓄深远。2.二、三、四段写母亲从春到秋一等再等不肯照相, 为文章设置了悬念, 引出下文对父亲爱菊花的叙述, 使文章跌宕起伏,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插叙父亲爱菊、养菊的经历, 交代了母亲等菊花开时再拍照的原因, 揭示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结构曲折有致。

四、表达类题型答题技巧

根据文意, 能进行补写、续写、仿写;根据理解, 能对人和事做出个性化评价, 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建议;联系生活实际, 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 准确表达自己的结论或观点。

【答题技巧】补写、续写、仿写要注意人称与当事人一致, 情节符合语境即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联系实际要求围绕文章观点谈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水边的文字屋》, 思考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 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 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解题思路】联系自己实际经历写出独特体验、见解。

3.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三

一、 概括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概括故事情节、文意、层意、段意;能概括文章结构特点、文章思路与线索、文章中心和人物性格特点;能筛选、概括文章重要信息。

【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类题应按照“主人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答题步骤,组织简明连贯的语言进行答题。

【典型试题】阅读《滚下楼的高才生》(刘墉:《视野》,2011年6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0字以内)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先思考,故事是围绕哪位主人公展开情节的。虽然故事中出现两个人物马克和老太婆,但不难发现是马克的执著打动了主持面试的学术权威老太婆,他最终被破格录取,因此主人公应确定为马克。时间应为第一次口试,地点应在常春藤名校。

【参考答案】马克第一次到常春藤名校参加口试迟到了,但他没有放弃,结果被录取了。

二、 理解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准确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作者情感、人物性格,再现人物心理活动;能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目的、手法运用目的。

1.答题技巧解析之一

【答题技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先写出词语的本义,然后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词语所在具体语境分析所采用的描写手段、修辞手法及特定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语已经不再具有词典中的本义,而只具有其新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典型试题】阅读《光明行》(杨轻抒)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

【解题思路】先思考“甩不掉”的本义是挣脱不开、摆脱不掉,然后迅速返回原文,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可知“甩不掉”写出了“我”双目失明后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的烦躁与苦闷,也写出了女孩热心帮助“我”的执著与坚定,表现女孩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参考答案】这是动作描写,意思是摆脱不开,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着,同时也写出“我”的内心烦躁。

2.答题技巧解析之二

【答题技巧】理解题目的含义,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联系原文答出其字面义,再联系文章主旨答出其深层含义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思考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题目关键词是“菊花”,它在文中不仅指父亲生前在院中所种菊花,在母亲心目中它也俨然成为父亲的象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可以知道母亲对菊花的那份深情,其实正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参考答案】文章以“母亲的菊花”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园中篱下的菊花,也是父亲的象征,文章借此表达了母亲在生命中一直所坚守的那份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三、 赏析类题型答题技巧

品味文段在遣词造句上的特色,品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能针对文段语言的表达和写作方法,自选角度,自由品析。

【答题技巧】首先从文章整体考虑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之后按照“内容+手法+手法作用+主旨”的答题步骤进行解答。常见写作手法包括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就文章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母亲一直不肯照相的情节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回忆父亲养花的经历属于插叙。

【参考答案】1.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借菊花来表达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形象具体,意蕴含蓄深远。 2.二、三、四段写母亲从春到秋一等再等不肯照相,为文章设置了悬念,引出下文对父亲爱菊花的叙述,使文章跌宕起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插叙父亲爱菊、养菊的经历,交代了母亲等菊花开时再拍照的原因,揭示了前文设置的悬念,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四、表达类题型答题技巧

根据文意,能进行补写、续写、仿写;根据理解,能对人和事做出个性化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建议;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准确表达自己的结论或观点。

【答题技巧】补写、续写、仿写要注意人称与当事人一致,情节符合语境即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联系实际要求围绕文章观点谈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水边的文字屋》,思考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解题思路】联系自己实际经历写出独特体验、见解。

【参考答案】我在写作中的感悟是,要学会观察生活,丰富见闻,珍惜个人独特感受,真实地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悟,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才能写出好文章。

4.中考记叙文复习 篇四

南京武家嘴实验学校邢精轴基本套路模式为:为己困惑→亲历一事(或见一物)→悟出哲理而释然。这一式应用率很高,成功率也高。

因为;

1、所谓的文化散文在中考中已滥,阅卷老师很讨厌那种假大空的套作

2、课标要求学生叙真事抒真情。因而近年中考作文大多要求考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自己独特的有个性的认识和思考。

3、学生的阅历、经验有限,只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但如果能抓住瞬间,生活中总会有那一霎那会让你感动。因为是自己的经历感悟,写出来,自然真,且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4、从结构上说,也有波折。

一、睹物悟理

例文1:七上《紫藤萝瀑布》(略)

例文2:水

我常去东湖,但我并不喜欢东湖的水,因为它总是给我一种庸碌的感觉,比不上洞庭湖的北通巫峡、南及潇湘,更比不上海水的气势和胸襟。

终于有一天,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我再次来到东湖,开始细细观察那潭水。水不清澈,微微荡着些波纹,像一篇轻描淡写而又有些冗长的文章。我说不清对这水是否有好感,只是感觉它太熟悉,熟悉得令我心痛。

东湖边的风总是挺大的,带着些水的湿意扑面而来,我却从不会被它吹得心情激动。水……我突然想起,很多时候,人们习惯把生活比作细水长流。这与我眼前的景是多么相似啊!水波懒洋洋地荡漾,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但仔细倾听,却能听见或是欢愉,或是无奈,或是绝望的喃喃私语。

东湖的水就像一幅生活画,不加修饰地展现在我面前,可我却曾以为它毫无意义。“你真的那样热爱生活吗?哪怕它像这眼前的东湖水一样平淡无奇?”我自问着,却不知如何回答。

东湖的水注定要寂寞地荡漾着,注定不能像海水那样耀武扬威地奔流,可是只要它甘愿宁静,它就永远也不会因为不曾威风而自惭形秽。

我们的生活或许就像极那平静的水,迎着日出,送走日落。可是我们拥有了内心的宁静,我们又怎么会害怕平淡中的寂寞呢?如果说有寂寞、有乏味,那只能说是我们不曾细细品味这生活罢了。

诸葛亮曾说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眼前的东湖水在平淡中却蕴含着真诚和气度,真诚不在乎外表的波澜起伏,我想这与水、与生活的真谛相仿。

点评:本文最大特点是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衬垫突出,波折有致。这也是该文胜出一般同题作文的地方。其次是作者善于观察和感悟,描写也很细腻,拟人和比喻等手法用得新颖而生动传神。

例文3释怀·超越

植物的生生死死常给我许多感动,也许因为我虽无法看尽人世苍桑,却能看尽植物的春发、夏荣、秋实、冬凋。

一次考试的失利常让我好几日都无法释怀。偶然路过一所古旧的房子,发现上面爬满了古藤,房子已多年未有人居住,可是暮秋之时,那金黄的叶子在残日的照耀下,散发出惊人的美丽。

我看得有些入神,可秋风吹来,叶子却开始簌簌的掉落。我甚至想阻止这场残忍的秋风。

最美的叶子是在暮秋,不舍,不舍,却还落下。好像是泰戈尔的诗。

也许人生难的不是学会追寻,而是学会放弃。学会去留随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学会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

这时才俨然发现,掉落在地下的叶子也依然如此美丽。

原来这就是美丽的心情。释然。

“如果你依然这样不温不火,就别想胜人一筹。”老师的话灼伤了我的心。

依然是那片藤,只是半年不去,已物是人非。房子已经被拆,古藤也无处寻踪了。我也有些失落地看着这终古常新的太阳,看它一程一程奔波,我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低下头,也许生命就是惊喜与失落汇成的吧。我看到那株藤在破瓦的压迫下,依然傲然地抬起头来。即使叶子已经掉光,但那粗壮有力地枝干震撼了我。

原以为它早已自生自灭,只企盼来生,可是生命的力量如此伟大!连他都不知道今生不努力何以期盼来生,我又凭什么这样脆弱。

当眼前与身后都是黑暗,能做的只有“看脚下。”

一株藤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前者让我懂得了每个人只是生命的过客。;淡然地看潮起潮落;后者让我学会了苦难中绽放自己的美丽。

也许好的心情就是永远用平常心体会世界,若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个 “览物思事,淡泊明志”的人也好。

二、见事悟理

例文4雨 过 天 晴

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

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

我站在车站前,心烦地捋去落在发梢的雨丝,连接几天的阴雨和几场考试的失利让我不由得心浮气躁。仿佛是为了给我的坏心情应景一般,雨似乎比刚才更大了。风把我身后的咳嗽声吹得七零八落的,仿佛满地碎金。我下意识地回过头,一个身高只到我肩膀的小男孩和一个白发零星的老人。大概是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吧,我暗想。小孩懂事地从老人手中拿过书包,背在背上,然后搀住老人。动作利落,我不由得一震。小孩没有说一句话,可他关切的心情已传递到了我这个旁观者心中。一股暖暖的亲情。

“啊,对不起。”伴随着后颈一阵冰凉的触感,一声道歉在我耳边响起。我诧异地回头,一个中年妇女正收起她那把边角有些磨损的伞,一边朝我抱歉地笑笑。她提着一个满满的菜篮,带着满足的笑脸。从她身上几乎看不到等车的焦急。再次与她目光相接,我似乎看到妈妈在油烟浓重的厨房中做菜的身影,我突然有股流泪的冲动。

我总是如此,每每遇到点挫折就满腹牢骚,却往往忽略了自己一直被温暖的亲情所环绕,餐桌上美味的饭菜,是妈妈带给我的好心情,闲谈时的一个笑话,是爸爸带给我的好心情。在亲情的培育中,这样的好心情难道不足以驱散我心中那点不如意吗?

我们的生活中,这样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的事俯拾即是,只是你未曾发现,当我们在风雨中忧郁时,不要忘了雨过天晴天际那抹能够带给你好心情的彩虹的美丽。当我们在失败时,更不能忘了在心中默祷我们能拥有一份好心情的亲人们。

随着人群中一阵低低的欢呼,随着最后几滴雨丝上方彩虹的浮现,公交车来了。每个人都满怀笑容地上了车。我整理一下思绪,准备给等待我回家的妈妈一个灿烂的笑容,希望我的笑容,能带给她最好的心情。

点评:这是一篇用心感悟生活、抒写真情实感的考场佳作。开篇先写“连接几天的阴雨和几场考试的失利”,给“我”带来“坏心情”;然后细腻地展示了两个生活镜头,这两个片段,犹如两幅水彩写生,清新而亮丽。在此基础上,作者紧扣话题拓展开来,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指出在家庭中、生活中“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的事俯拾即是”,“当我们失败时,更不能忘了在心中默祷我们能拥有一份好心情的亲人们”。内容真切、自然,很能引发读者的同感。

景物描写相当精彩,不仅文笔优美,含有浓浓的诗意,而且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例文5快乐就在路上

车水马龙,拥挤杂乱,疲惫劳累,还有刺眼的落日余辉,这就是放晚学时我对街道的全部印象了。总之,充斥着无奈和烦躁。的确,面临重重压力的我们很难有快乐的理由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已经没了自我。但那天我遇见了她。

那是一个美丽的黄昏,天空被染成了明亮的橘色,可经历一天考卷折磨的我已没有心情去欣赏,我只想快快回家用完晚餐之后继续到校奋斗整整三节晚自习。

快到家时,她的车突然从拐角冲出来。我急忙刹车。车子在几声无力的呻吟之后停住了。我抬头,看见她抱歉的笑。本打算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冒失鬼,唉——算了吧。虽然相

互并不熟悉,可毕竟在同一个楼道里进出了几年:她就住在我家楼下。虽没有闲谈过,但到底还是认识的,依稀知道她是一个很阳光的女孩,很象以往的我。

时间宝贵,我还有一大堆作业在学校呢!当我正准备蹬车回家时,她突然扔过来一样东西,正好飞进我的车篮。我望她时,她却扮了个鬼脸,摆摆手骑开了。

我回过伸来,车篮里的是一束野蔷薇,似开未开的样子,吐着幽幽的香,象是小区门口的那种。我笑笑,回家后把花系在了窗口。

吃完下楼时,路过她家门口,我将一只千纸鹤插在她家大门上,展翅欲飞--------下了楼,天空已不在呈现橘黄,但我的心情却变得格外好。凉风习习,轻拂脸颊。出小区门时,我又闻到了一阵幽幽的蔷薇香。-------

5.中考复习之记叙文训练题与答案 篇五

一、站直喽

①新年的脚步越走越近,候车室里人潮涌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叽叽喳喳个不停,好似一口煮沸了的锅。检票口,排了一长溜儿的队伍,人们慢慢地向前蠕动。我抱着儿子挤在队伍中,焦急地等着检票。队伍蜗牛般爬行,我的心忐忑不安,自己瞒天过海的把戏能否成功就在此一举了。我轻声对儿子说:“把脖子缩起来,靠到我的肩膀上。”儿子忽闪着眼睛,不知其意,却也乖乖地照着做。

②“成人全票,儿童半票,请出示车票。”检票员动听的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耳朵,也撞击着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站在我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健硕的中年人,黝黑的脸庞,浓眉大眼,大大小小的包裹,扛着的、背着的,身边还带着一个纤弱的小男孩向前走去。

③检票员毫不犹豫地拦住小男孩,领他向测身高的1.2米线走去。小男孩站在那里,惶恐地看着中年人。也许是天气太冷了,小男孩寒战战地站着,紧缩着脖子。“1米18,半票。”检票员高声说。中年人盯着小男孩,面露愠色,转而笑呵呵地递给检票员两张车票。检票员接过车票,仔细地看了看,惊讶地问:“你怎么买了两张成人票?”中年人嘿嘿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然后转过头对着小男孩严肃地说道:“站直喽,儿子!”声音清晰有力。小男孩仿佛一个战士接到命令一样,立刻抖擞精神,把身子一挺,头一昂。“1米23,全票。好孩子!”检票员赞叹道。小男孩银铃般的笑声响起来,感染了大家,笑容也在中年人脸上漾开,灿若春天。乘客们都把尊敬的目光投向魁梧结实的中年人。

④此刻,我的心一阵悸动,身子似乎矮了半截,不敢向前移动。“爸爸,我也要上去站直身子。”儿子挣脱我的怀抱,说着就要跑过去。我猛地抱住儿子,偷偷地溜出了队伍,转身向售票处走去,毫不犹豫地补买了一张儿童票。

⑤队伍长龙一般,蜿蜒向前,儿子牵着我的手,排在队伍的后面,好久才移动到测身高的1.2米线处。儿子兴高采烈地走去,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昂首挺胸像一个凯旋的将军。高声道:“爸爸,我已经站直了。”检票员抚摸着儿子的头,笑了。我看着儿子的神气也忍不住笑了。小小的检票口又是笑声一片。

1、文章题目“站直喽”拟得好,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好在哪里?

2、文章第①段“自己瞒天过海的把戏”中的“把戏”是指什么?

3、文章第④段“我”为什么最后去“毫不犹豫地补买了一张儿童票”?

4、文章中多次写到“我”的心理活动,请你梳理一下“我”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5、文章第④段“此刻,我的心一阵悸动”,请你品味一下这里“悸动”的含义。

6、你怎样评价文章中“我”这个人物?

二、大年初一没下雪

去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突然静下来。时间还早,我买了份报纸,走向车厢。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个小女孩,对着车票仔细核对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儿都行。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象说:打搅了!

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书。晚上,餐车送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

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连摆着手,说不吃,不吃。小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只大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喝个痛快。

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嗯……不,小孩子没看过雪,带她去看雪。” “喔。”我嘴里应着,心想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农民。

没怎么说话,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主动收拾桌上的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看见过雪吗?”我很舒适地斜倚在椅背上,笑着说:“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说着话,我想去洗手间,路过洗手池旁的过道,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哭泣。

在男人断断续续的哭泣中,我听到那女孩的故事。在她四岁时母亲去世了,九岁时她得了白血病,医生说今年可能是她最后一个春节了。爸爸问她想要啥,她说只想看看雪,生长在广东偏僻的山区,她从来没有见过雪。《济南的冬天》那篇文章激起了她看雪的愿望,在她的脑海中不断想象着真正冬天的模样。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的车回,再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店和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们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夜有一场大雪。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皮肤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她那双黑眼睛就像在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雪。我拿了三百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他们送我上了回家的中巴,在车旁拼命地摇着手。

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一天无雪,一夜无雪。初三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窗玻璃上响起了淅淅的声音。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

1、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

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

3、请梳理“我”对父女俩的情感变化过程?、、、。

4、对小说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雪时的种种趣事,激起了小女孩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也给了她父亲为女儿

治好病的希望。

B、小说虽然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感染读者。

C、父女俩送“我”上中巴,并拼命摇着手,表明他们对“我”的留恋和感激。

D、文中所描写的男人是一个非常自尊、质朴、慈爱的父亲形象。

5、“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三、选择阳光

那一天,我去城里拜访一位朋友。在下午返回时,乘上一辆往乡下的大巴。汽车只行出几站,便上来一位盲人,看上去他有60多岁。因为我距离车门较近,便帮忙他将背包放好。他嘴里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在我的身边的座位上坐下。

然后,他微笑着问我家住哪里。我告诉他住在海西村时,他竟兴奋地说:“你们那里,我可去过很多次。在你们村子东南不远就是大海,村前有一条小路,路旁有一座龙王庙……”

尽管这已是很多年前的情境,但老人说得很准确。我瞅了瞅他失明的双目,感到有些诧异,在犹豫了一会之后,仍忍不住问:“老伯,你这眼……怎么会知道我们村子以前的情境呢?”

老人毫不在意地微笑着说:“你怀疑我在说瞎话?年轻的时候,我这两只眼并没有瞎。我还当过兵哩,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里工作。后来,因为工伤,我这两只眼才不行了。”

在说这话的时候,老人脸上的神情非常轻松。

我继续问:“城里的道路这么复杂,你出来不担心迷路吗?”

听了,老人笑了起来,说:“如果没有胆量迈出一步,那我只能一直呆在家里了。现在,我每个星期都要从乡下到城里往返两趟,一点都不担心会迷路。”

说到这儿时,老人话题一转,说:“刚开始,我也很绝望,感觉自己就像一下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似的。但后来,我就想已经这样了,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我就对自己说,走出去吧,只要抓准目标,走一步就近一步,这有什么好担心和害怕的呢?”

此时,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他:“老伯,你到城里来做什么呢?” 他颇有些自豪地说:“是一家大医院,聘我给病人做推拿——”

我惊讶地问:“你还会做推拿?”老人平静地说:“是呀,既然活着,就应该学习一门手艺,我研究推拿已经几十年了。”

到站后,在我起身下车的时候,聊兴正浓的老人看上去有些不舍,竟然关切地对我说:“走好啊——”

很长时间以来,那位双目失明老人的乐观和坦然的神情,一直萦绕在的脑海之中。一个人,陡然间从光明的生活跌入一个黑暗的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和痛苦啊!但是,那一位失明的老者却用坚强的信念和勇气,坦然地面对所有痛苦,并将这一份痛苦融化为更大的信念,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1、阅读文章,说说题目“选择阳光”的含义。

2、文章中间多次出现“微笑”“神情非常轻松”之类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请给文章补个结尾。要求:上下连贯;点题;20字左右。

4、假设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在颁奖晚会上,你给他的颁奖辞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5、读罢本文,你一定被老人“坦然面对灾难”的精神所感动。下边,请你用饱含感情和具有诗意的文字,以“坦然面对挫折”为内容写一段话,鼓励你的一位遭受挫折后失意的朋友。(50字左右)

四、天上有云姓白

①他不是我们的正式老师,不过是个高中毕业生,还跛着一条腿。那时我们读初二,教我们的英语老师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需卧床两个月。没有老师能顶上这个缺,于是他来了。据说他是校长的亲戚。不然凭他一个高中毕业生,怎么能来代我们的课?而他来代课总有好处的,有不菲的代课费。这是消息灵通的同学说的。

②他第一天来给我们上课,在我们的灼灼目光中,跛着一条腿,很费劲地迈上讲台,羞赧地看着我们愣是半天没说一句话。有学生在底下憋不住,“扑”一声笑出来。这一笑,让他“腾”地红了脸,终于开口说了话。他说,天上有云姓白,我叫白云。自此以后,有学生课间远远看见他,就白云白云地叫。等他答应一声,一跛一跛地回转过来,殷殷地问,什么事啊?那叫着的学生会“啊”一声,抬头对着天说,我看天上的白云呢。他并不恼,呵呵笑一声,也陪着仰头看天。

③他的课备得极认真,书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注的补充。只是那时我们不懂事,并不知他的艰辛,私下里竟有些瞧不起他,认为他不过是个代课的。所以上课总是不好好上,不时打岔,跟他耍贫嘴,甚至有的同学高兴了还吹口哨。每每这时,他都涨红着脸,站在前面看着我们,等我们闹够了,他可怜巴巴地问,听讲好吗?然后弯腰跟我们道歉:“对不起,对不起,都怪我课讲得不好,让你们没兴趣听。”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那一瞬,我们有些无地自容。再上课,都听话起来,乖巧起来。他很高兴。课上完了,他说,我要奖励你们。大伙以为他是说着玩的,再来上课,他却提一袋子糖,一人发两块。

④课后他喜欢扎在学生中间聊天。有学生好奇地问,你腿咋的啦?他并不避讳,说,小儿麻痹症落下的。又说起他很想读大学,但家贫,上大学成了梦想。“所以呀,你们要珍惜呀,珍惜这样的好时光。”他变得像长者。

⑤两个月的时光一晃即过,在他要走之前,班上发生一件事,一个成绩不错的女生,父亲突然暴病身亡,女生的家一下子塌了,女生提出退学。他听后,很着急,跛着一条腿,走十来里的乡村路,到女生家里去。女生的寡母领着四个孩子哭倒在他面前。他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说,我会帮你们的。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又许诺,女生以后上学的钱,他会帮衬着。一定要让她读高中,读大学,她有这个潜力。他再三恳求,直到女生的母亲答应,一定会让女生去上学。

⑥ 我们读初三的时候,他来学校两次,来看我们,来看那个女生。他瘦了,精神却出奇的好。他说:“好好读书,我很想你们。”这一句话,惹哭了我们很多人。后来在我高中要毕业的时候,却听说他得了白血病,不久便去世了。当年他教的学生,因分散在四面八方,竟没有一人能见上一面。他资助过的那个女生,一说起他,就哭得不能自制。

⑦ 很多年过去了,当年同学每相遇,都会谈到他。末了大家会叹一声,他是个好人哪。天上每天都有白云飘过,不知有没有一朵云上有他。

1、“我”与白云老师结识的起因是什么?请从第①段中抽取原文回答。

2、对于白云老师,最初“我们”并不友好。你从文章①至③段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这一点?最少要归纳出两件。

3、文中所叙的关于白云老师的事情中,哪些事最让你感动?请用自己的语言最少概述出两件。

4、“天上有云姓白”是文章第②段中老师的自我介绍。你认为以此为题有何妙处?

5、“天上每天都有白云飘过,不知有没有一朵云上有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记叙文阅读答案:

一、《站直喽》:

1、好处在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文章主旨(做人要堂堂正正的道理)。

2、想通过让儿子缩起脖子显得身高不够而不需要买票。

3、因为“我”从中年人身上受到教育和启发,身教胜于言传。

4、最初想作假躲避买票而忐忑不安;接着看到中年人的行为而感到惭愧;最后决定教育儿子从自身做起,毅然补票。

5、指自己的行为与中年人形成了对比而深感内疚。

6、能从知错就改教育孩子的角度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二、《大年初一没下雪》:

1、标题包含着我为父女俩没达成愿望而遗憾,对他们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2、作用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交代了小姑娘看雪愿望的由来,也是我后来情感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不屑,注意,关注(感动),担忧(牵挂)

4、A5、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原文好,更加激起了读者对小女孩的同情,使文章更加深刻,更有感染力,也符合标题。

三、《选择阳光》:

1、乐观、坦然地面对困难、挫折、痛苦、以积极的态度生活

2、从神态描写角度,表现出老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的悲惨遭遇而痛苦不堪,相反老人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灾难。

3、示例:是啊,心中有阳光,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4、您一生历尽坎坷,你的眼前失去了光明,可是你的心里却充满了光明,你用行动告诉我们:灾难并不可怕,只要心中充满阳光,我们就一定会拥有有价值的人生。

5、也许灾难让我们生活充满泪水,但如果我们心里永远拥有阳光,我们又怎能被痛苦击倒,相信人生,苦难有时是一笔更宝贵的财富。

四、《天上有云姓白》:

1、起因是“教我们的英语老师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需卧床两个月。没有老师能顶上这个缺,于是他来了”。

2、如:(1)认为他是冲着不菲的代课费来的;

(2)学生课间喊“白云”捉弄他;(3)对老师残疾的事一些学生也不避讳;(4)上课不好好上。(答出其中的两件即可)

3、如:(1)我们上课不听讲,老师却弯腰跟我们道歉,怪自己课讲得不好;(2)为困难学生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许诺将继续帮助,并恳求女生的母亲答应让女儿去上学;(3)读初三的时候来学校看我们,嘱咐我们要好好读书等。(答出两件即可)

4、妙处在既点明了本文所记叙的对象是白云老师,又表达了作者对白云老师的深情纪念。

6.中考记叙文复习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记叙文的定义、六要素等相关知识

2、能够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根据六要素找出文章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在具体文句中判定10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并且分析其作用

4、能解释文中指定词语的意思,品味其表达效果

5、能分析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作用

6、能联系上下文,概括文章主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中指定词语的意思,品味其表达效果;在具体文句中判定10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并且分析其作用;分析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作用;在文章中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根据六要素找出文章线索;各个考点的答题思路。

难点:联系上下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中指定词语的意思,品味其表达效果;在具体文句中判定10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并且分析其作用;分析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作用。

三、自主学习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概念: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一体的一种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即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感染和影响。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要素的作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

3、线索:线索常见的有六种:物线(具体的实物)、事线、人线、地线(地点)、时线(时间)及感情线,有的文章还有明暗两条线索。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4、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的作用是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的作用是: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的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语言标志来判断。

5、人称: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6、详略: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无关的则不写

7、中心思想:对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眼,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概括(2)分析文章材料。可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出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的文章开篇点题,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通过对文章开头或结尾的分析,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句子来揣摩文章的意图,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总结出中心思想。

7、表达方式:记叙文常用的主要有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2)描写,按内容可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从描写角度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看法。

(4)抒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事,或寓情于理。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8、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八种)(1)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使事理通俗浅显。(2)拟人:人格化,生动形象,有趣味性。(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感情更强烈。(4)设问:引起思考,突出答案。(5)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6)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突出特点,极力地表现。(9)突出的写作技法(表现手法)

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烘托、衬托

(二)中考记叙文的考点及题型 考点一:找出文章的线索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分值1分。即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 2.常见问法

(1)选文以什么为线索(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整体感知全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4)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并简析其效果 3.方法技巧

(1)常见的线索有六类: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物;⑤事件;⑥情感变化;(2)关注文章标题;(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4)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考点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根据要求概括的事件,通常是概括出一件事情1分。同样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体知识进行作答 2.常见问法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2)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3)本文记叙了那几件事(一件事情一分);(4)请概括出文中的两件事情 3.方法技巧

(1)题目扩展;(2)要素归纳;(3)段意合并 考点三:修辞手法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分值2到3分。要求能在具体语句当中辨别出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接着分析其作用,最后体会情感 2.常见问法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的理解;(2)揣摩选文第×段划线句子的含义;(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方法技巧

(1)首先从三方面判断句子。①特殊句式;②修辞手法;③用词;④表达方式。(2)其次结合具体语境说出作用。(3)最后联系全文,说说表达了某种情感。考点四: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一般涉及两个词语,每个词语两分,共4分。要求既要解释词语的表层意思,又要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最后还要能说出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或者表现的情感。2.常见问法

(1)结合语境,说说第×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联系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谈谈×某段话中你对加点词的理解。3.方法技巧

(1)结合文章主旨理解;(2)联系具体语境;(3)结合修辞手法;(4)联系人物形象;(5)根据词性(一般是动词)考点五:句段的作用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分值一般是3分,要求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准确判断某一段的作用 2.常见问法

(1)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2)试着分析文章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文章的第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方法技巧

(1)从句段的位置角度;(2)从写作手法入手 考点六:文章主旨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分值一般为3分,要求在掌握文章线索和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常见问法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2)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的情节;(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方法技巧

(1)题目扩展;(2)要素归纳;(3)段意合并;(4)摘录句段;(5)抓住重点段落的主要事件概括。

答题模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三)、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是:整体把握,顺藤摸瓜。一般程序是:理解标题——通读全文——认真审题——再读原文——作答试题。

1、理解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浓缩。从文中标题中,可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可推测出其中蕴含的思想主旨。阅读时,首先从题目着眼,仔细揣摩,抓纲举目。

2、通读全文

通读全文的目的是对文章有个大致的把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理清思路,弄清结构,概括大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体验情感。具体做法:

(1)第一遍,浏览性阅读,摄取各段大意,解决一个问题:写什么?(2)第二遍,解答性阅读,参悟一些重要句子、段落,作答试题,解决第二个问题:主旨是什么?(3)第三遍,检查性阅读,对答案进行验证和补充,看答案是否针对试题,解答是否全面。(4)注意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尤其是各段的中心句,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

3、认真审题:认真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审题时应注意四点:(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答题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4)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题干中出现的各文体常用术语,这是在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学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4、再读原文

做阅读题要求学生要有整体意识,这样在解答试题时,才能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准确答题。做到眼中有问题,心中有全文,多考虑全文的主旨和思路。

5、作答试题

应遵循以下原则:(1)问什么答什么,使答案充分、准确、有条理;(2)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保证文通句顺;(3)对于理解性简答题应注意“踩点”给分,要扣点答题,如不限制字数,可适当多陈述自己见解。(4)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晰,力求卷面整洁美观。

一、常见的题型答题方略

题型1 本文标题的作用是什么?(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或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题型2 概括文章(文段)内容。

(1)弄清六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2)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原文复述。

题型3 归纳记叙文主旨。(1)从分析文章层次结构入手;(2)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3)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从而归纳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套用这样的公式来概括:本文通过记叙……事,表现(赞扬、揭露)了……精神(品质、实质)。

题型4 分析人物形象:(1)检索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情、肖像等描写;(2)检索精彩的细节描写;(3)抓住关键性语句深入分析;(4)从以上信息中提取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题型5 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方法,而后分析其作用:(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心理、品质);(2)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XX气氛,表达了XX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题型6 句子的修辞、作用?或句子表达效果、赏析:(1)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该句的修辞及修辞作用。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XX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XX的情感。

拟人把XX事物拟人化(或赋予XX人的情感),形象地表现人物的XX情状,写出了……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XX,突出了(人物)的XX情感。夸张夸大(缩小)了……,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的感情。反问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设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导对问题的关注,给人以启迪,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给人以美感。引用引用诗句或哲理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

题型7 感受作者情感试题的做法:记叙文作者的情感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文中抒情议论的地方蕴含着。

题型8 评价类试题的具体做法:(1)正确领悟文章内涵,细读文本,要紧密结合选文的有关内容进行评说;(2)紧扣原文,紧扣题目所问,感受、体会认识作品,不可不着边际的空谈;(3)感受一定要联系实际,应该有个性体验,要独特、有新意。要仔细咀嚼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尤其是包含作者情感倾向或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这是评价的出发点。(4)无论赞成与否,都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言之有理。题型9 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在文章开头:(1)引出下文;(2)点明故事所要描写的内容;(3)照应文章标题;(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中间:(1)过渡(承上启下);(2)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结尾:(1)总结全文;(2)画龙点睛,点明文章主旨;(3)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记叙文应试小贴士:整体感知是灯塔,词句理解有方向。概括莫忘“六要素”,体会要从文中来。信息筛选勿遗漏,梳理归纳条理清。修辞效果要分清,语言赏析重内容。段落作用看位置,性格分析看描写。表达方式作用异,议论抒情显主旨。答题要点要全面,准确到位得分高。

四、教师解析重难点

五、学生实战演练 一碗米粉

徐全庆

⑴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 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⑵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⑶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⑷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⑸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⑹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⑺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⑻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⑼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⑽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⑿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⒀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4)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1.选文以什么为线索?(1分)

答: 2.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答:

②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答:

3.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答:

4.杨店主和父亲分别是怎样的人,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

5.读完全文,结合你的自身经验,谈谈你的收获。(3分)

答:

父亲的节日 金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条线索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至少写2件)(3分)

答:

2.结合一个具体语句简析人物描写的作用。(不超过50 字)(3 分)答:

3.文末划线句“沉默了好一阵子”中“沉默”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3 分)

答:

4.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5.⑨段划线句“父亲很开心”中“父亲”开心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五、教师总结

六、巩固练习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冀,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冀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去买酱油,连叫了风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儿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男孩去了不久,还没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去,就看见孩子还蹲在门口那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熊道:“你怎么搞的?叫你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生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一星期后,也是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

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去了。

几天后,女孩的花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看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文章以 为线索,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3分)

答:

2.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3分)答:

3、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男孩为什么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2分)

答:

4、以下是关于男孩的两处描写,请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院子里其他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

答:

②“你这样做真的没有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男孩摇着头,摆着手,着急地说。答:

5、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3分)答:

谢谢你,我的妹妹

彭 悦

亲爱的妹妹:

①看到这封信,你一定非常惊奇。不过你放心,姐姐没那个闲工夫以这种方式欺压你。烦劳我的小公主抽一会儿时间听听姐姐的心里话。你也许读了不到一半便会放下它,跑开去看动画片,但请你千万别把它扔掉,哪怕给你的娃娃当床垫也好,总有一天,你会弄懂信里的所有字词。

②妹妹,说实话,曾经,那段不堪回首的时光着实让我极度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你凭借你特有的公主身份,用肉鼓鼓的小手肆无忌惮地掠夺、虐待着我拥有的一切。于是,我的书总是残缺的,我的闹钟不断更新,我喜欢的东西会不断出现在你的抽屉里……然而,随着你的长大,事情似乎有了好转,我的“残兵败将”逐渐少了,抱怨逐渐少了,我的笑容与日俱增。③妹妹,你知道吗,我曾经“恨”过你,但现在我要感谢你,因为你也教育了我,替我保留了某些离我远去的东西。

④你还记得那个飘着微雨的早晨吗?那天,我送你去幼儿园,路上你忽然停下了脚步。我奇怪地转过身,只见你正低头注视着什么,撑着的小伞移到一边,细雨飘洒在你头上、身上。走近一看,我才发现地上躺着一只死老鼠。“快走啊,”我不屑地说,“一只死老鼠有什么好看的?”你半天没应,许久才抬起头看着我缓缓地说:“姐姐,它好可怜。”那一刻,你的眼睛莹润澄澈。忽然记起儿时的我,也曾万分同情一只死去的老鼠。可是如今的我怎么了,那些简单干净的想法是在何时远离了我呢?突然间觉得,灰色的雨幕中,是你让我重见心中的彩虹。

⑤你还记得那个冬日的夜晚吗?你安静地躺在我身边,跟我讲巴拉巴拉小魔仙,讲你最喜欢的角色,一如我当年疯狂地追逐蜡笔小新、哆啦A梦、大耳朵图图时的陶醉。你说起你们班里可爱的男孩女孩,对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如数家珍。我这才意识到那些纯真的岁月里,许多带着微笑的脸已找不到配对的名字和事迹。有时你突然安静下来,眼睛盯着房门,我问你,你说门外有妖怪。在你眼里,一切都是真的,包括电视里的一切动画场景。我笑,伸手抱住你。我懂你的“妖怪”以及你的“一切存在”,因为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的你像极了从前的我。半透明夜色中,你的眼睛如星星般不断闪烁,那么大、那么亮,世上的一切都可从你眼中呈现。那个夜晚,不断有纯纯的东西从我心底升起,阳光般的温暖洒满整个被窝。妹妹,有你,我的世界便有了暖意。

⑥妹妹,我真的想对你说声谢谢。在灯红酒绿的时代,在风尘仆仆走过烟雨花开的季节之后,除了你,我的身边还有谁能唤醒我遥远的单纯与天真呢?我想,你是一个赤子。你以纯真无瑕的水晶般的心灵守候着一方净土,并把清泉悄悄注入我沾染过尘秽的心田。⑦我似乎看到熟睡中的你嘴角微翘。今夜,陪伴着你的一定又是一个纯洁干净的梦。⑧最后,祝我的小公主健康成长,每天都开心,越来越漂亮!曾饱受你“摧残”的姐姐

1.本文以 为行文线索。(2分)

2.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感谢的事?(2分)

(1)

(2)3.选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3分)答:

4.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我想,你是一个赤子。你以纯真无瑕的水晶般的心灵守候着一方净土,并把清泉悄悄注入我沾染过尘秽的心田。

答: 5.简要分析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 6.联系上下文,提炼文章的主旨。(3分)

答:

一、总结

技巧:

易错点:

其它:

二、个人反思

7.试论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命题特点 篇七

一、多元的文本结构

为了体现答案的创新性和多元性, 很多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在文章的内容与写法方面, 都给考生预留了广阔的答题空间。

【示例1】阅读第7题: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 删去了第①②小节中划线的三个句子, 请你比较阅读, 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 为什么?

【答题策略】

这是一题关于文本结构的开放性试题, 答“可以删”或“不可以删”都可以,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人物的形象与本文中心 (或作者对人物的感情色彩) 之间的关系。从文章第3至5节看, 主人公的形象是:精神明媚、热情动人、妆容精致, 而划线的三句话 (她笑着说, 红唇鲜艳, 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也正是体现了“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当然, 联系全文, “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 但这一特点文章有两次涉及, 一再写有重复之感。显然, 站在不同的角度, 得出的结论只要言之成理都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1) :留好。因为这几句话既能够体现“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 又刻画了她爱笑乐观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

(2) :删好。①“红唇鲜艳”“灿若木棉花”, 这是“她”的外在形象, 并非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内在品性;②“她笑着说”“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 但这一特点文章多处涉及, 一再写有啰嗦之感。

二、开放的语言赏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都会有一道语言赏析题。主要类型包括赏析语段、赏析句子和赏析词语三大类。

【示例2】阅读第8题:文中第⑨小节划线句含义丰富, 试作分析。

眼睛里, 一片一片的蓝, 相互辉映交融。

【答题策略】

本题对句子的赏析, 只给定句子, 但没给定角度, 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从关键词语、修辞方法、描写角度 (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句子。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答题切入口, 运用最熟悉的答题方式进行答题。

【参考答案】

答:蓝, 既指“湖蓝”“天蓝”, 又指“蓝蓝”。情景交融, 写我们为纳木错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美景所陶醉, 也为蓝蓝与疾病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参考答案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 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了赏析。

三、广阔的阅读体验

这类试题往往从阅读材料发散开去, 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出多元的解读。

【示例3】阅读第10题:这篇文章引发了同学们对“我想要的生活”的一场讨论,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观点一:生活就应该像文中的“她”一样, “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去做义工”, 这才是丰盈的生命。

观点二:在追求事业和成就的时候有得失名利之心, 无可厚非, 只要合情合理合法, 就不能苛责。

观点三:追求事业和成就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 “她”的生活是在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情况下“非常态”的选择。

观点四:功名得失、事业成就都是浮云, 生活在于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享受。

你是怎么看的?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 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 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

【答题策略】

上述题目是基于文章内容的开放, 对观点持赞成还是反对, 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都应该符合基本的心理认同, 而不是游离开认知规律。因而答题时必须明确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和立场, 结合自身体验, 答题才能得心应手。比如本文的中心是:蓝蓝在“身患绝症”之时, 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 更热爱生活, 珍惜每一天。她战胜了自己, 创造了奇迹。作者赞美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观点三过于强调事业和成就对于人生的意义, 却忽视了健康、幸福等与生命本真相关的要素;而观点四表达的却是一种“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 显然与中心是对立的, 如果考生对观点四表示赞同, 那肯定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例1:我同意观点一, 我觉得这是一种充实愉悦的人生态度。“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 为一朵花停留, 为一片水感动, 灵魂安宁, 岁月不惊, 何其美好!

8.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三个问题 篇八

一.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记叙文阅读考什么,这是命题者应思考的问题,似乎与考生没多大关系。其实不然。一篇文章,命题者从各个角度进行命题,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衡量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是否读通了文章。学生在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抱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做的。这种理解与命题者的“读懂”是不谋而合的。许多学生不明白记叙文阅读考查方向,做题时一头雾水,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这必然会影响做题的效率和质量。

那么,记叙文阅读到底考什么?命题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考查学生的呢?一般来说,主要是从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结构以及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

一篇文章有没有看懂,关键在于你是否读懂了文章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写人的文章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而且还要知道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记事的文章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所揭示的意义和哲理。说理的文章要知道理是什么,作者是借事说理还是借物说理。当然了,在把握了这些基本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语言的鉴赏以及表现手法的揣摩又是命题的一大方向。

比如《2007年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记叙文阅读《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第13题:选文第(4)段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这道题是从文章的内容来考的;又比如第17题: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9)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很明显,这道题是从主旨方面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我想,学生在把握了记叙文阅读考查重点后,阅读和做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不会心慌意乱。

二.记叙文阅读怎样考

明确了记叙文考查重点,接下来就要探究记叙文阅读题的命题形式。综观历届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记叙文阅读题的命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1.见山,直截了当。2.含蓄,分析联想。3.提示,答案隐含其中。

我想,明确了考查重点,洞悉了命题形式,学生甚至都可以自己充当命题老师,做题的方向性和目标性就更准确了。

三.记叙文阅读题样做

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不单单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更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材料整合能力、综合迁移能力等等。对文章主旨、内容、结构以及语言、表现手法的把握鉴赏实际已涉及到这些能力的考查。那么,如何把这些抽象的能力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呢?

俗话说,文无定法,章无定例。方法因人而异,因文不同。但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阅读的速度,提高做题的效率,却有一条捷径。也就是通过筛选文章关键语句来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那么,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语句呢?简而言之,也就是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文章的总结句、总领句、过渡句,文章的抒情句、议论句,还有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甚至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句子。

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要么是文章的线索,要么是文章的描写对象,更多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背影贯穿文章始终,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作者描写表现的对象,同时,背影又隐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因此,阅读文章品读题目很重要。

当然,一篇文章,开篇点题,卒章显志是作者惯常用的手法。比如胡适《我的母亲》,结尾是这样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作者用深情的语调抒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感人至深。又比如牛汉《我的第一本书》,开头是这样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从这开头我们就知道作者接着就会写他童年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文章的基本内容我们就可以快速把握。故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需重点品读。

当然,记叙文主要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如果文章中出现了抒情和议论的句子,那一定是抒发作者情感,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地方。一定要多多留意。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实际都是文章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关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关注文章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对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不无裨益。

同时,留心文章的总结句、总领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以及标示时间地点转变的句子,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维脉络很有帮助。

当我们阅读文章时,有意识地在文章关键句地方多做停留,我们就可以在初步浏览文章时获得文章的整体印象。这篇文章说了什么内容,作者要表现什么主题,他是如何一步步表现的。带着这个整体印象做题,不仅缩短了阅读的时间,更能够有效地一一对应,提高做题的效率和质量。

上一篇:春节过年菜谱下一篇:教育局政务公开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