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问题

2024-06-18

社会公德问题(精选8篇)

1.社会公德问题 篇一

关于当前社会公德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12级营销二班、吴海涛、120110236

关于社会公德的定义: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道德的要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对遵守社会公德更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解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公德问题,我特别制作了一份关于当前社会公德问题的调查问卷,问卷一共有16个问题,其内容如下:

1、您的性别是?

2、您所在年级是?

3、您认为社会公德的内涵是?

A文明礼貌,助人为乐

B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C生态和谐,社会进步

D其他

4、您认为自己的社会公德心强烈与否?

5、请问您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吗?

6、您认为以前的社会公德与现在的社会公德相比那个更高?

7、您认为社会公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为?

8、下列不文明的现象您是否经常看到(多选):

A乘坐公共交通是争抢、拥挤

B公交车不礼让

C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幼病残孕及抱婴儿的乘客让座

D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争吵、说脏话

E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打喷嚏、咳嗽时不加遮掩

F其他

9、遇到上述情况,您的态度是:

A看不惯

B习以为常

C其他

10、您如何看待公德心强的人:

A支持他们,以他们为榜样

B他们做他们的,与自己无关

C其他11、12、您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德处于什么情况 您认为大学生应该为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去邪、扬善惩恶的社会

风气做出贡献吗?

13、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现象,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多选):

A 不能形成足够的舆论压力

B管理存在盲区,并且执行不力

C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

D其他14、15、您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需要提高吗? 您认为该用什么方式;来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多选):

A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B制定法律法规约束人们行为

C教育为主,惩处为辅,加强管理

D其他

16、此次问卷调查为网上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3份。根据分析,年龄在20-40之间的人社会公德较其他年龄段的人高,有百分之70的人认为社会公德的内涵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大部分人认为以前的社会公德比现在的社会公德高。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文明现象主要有乘坐公共交通是争抢、拥挤和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幼病残孕及抱婴儿的乘客让座。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强烈。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人们认为社会公德缺失的最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五大方面。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 您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有何建议?(填空题)

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也有很多人对社会公德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们认为社会公德与自己的行为没有关系,提高公德心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社会公德是体现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方面,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文明、和谐、美好的。

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大学生也在社会公德上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于社会公德,都知道如何去做,但是缺乏行动。就排队问题,看到有人插队,大部分人只是在心里抱怨,抱怨说明他知道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却没有用实际行动阻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究其根源,是大学生不知道去表现自己,不会展现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性格的内向,不敢说、不敢做,这也应该是教育的失败。其次,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大学生都有待提高,有许多人是被动参与公益活动,当今社会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当然不否还存在许多为社会服务的人,正是应为如此,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以实际行动去影响下一个时代,而不是随波逐流。最后,社会以及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做得欠佳,大学生对于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不是完全认可的,这体现了学校在公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空白。当然,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活动也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形成。因此,学校在进行公德教育时,应该统筹安排,合理引导,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时刻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赢得人们的尊重。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会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变的更加丰富多彩。道德具有普适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皆适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2.社会公德问题 篇二

关键词:市场经济,价值,道德,法治

引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让人产生“不安全”的感觉,被曝光的一桩桩一件件含有害或致病物质的食品混迹于市场。从瘦肉精到吊白块,从苏丹红、福尔马林到三聚氰胺事件……诸多掺入了化学元素和工业用料的商品充塞进百姓人家的菜蓝子、餐桌上。陆续引发出人们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市场监管机制乃至社会公德问题的思考。诚然,这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机制尚需完善,法律监督仍需更强劲的力度;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企业或个人在社会公德层面上存在道德约束力弱化的倾向和市场诚信走下坡路的趋势,在价值观方面缺少基本的社会认同感,在精神层面上缺乏对社会基本价值的普遍信仰和敬畏。在努力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略了遵守社会公德是对他人、对社会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社会公德的理念没有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相应提高,就有可能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增加,而道德观念的滞后将会给和谐发展形成阻力

从唯物史观来看,道德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的升华或变化;基于不同的社会物质条件,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因此,道德简单地说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荣与耻、正义与邪恶等价值范畴及行为准则的总合。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生存之本,诚实守信、管理高效和技术创新都是市场教会我们的生存之道。但这是指总体意义上,在经过无数次的市场博弈后才能在整个市场环境中逐步树立的竞争理念。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具体的市场行为都完全符合这种普遍原则。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确实能够有效地激励人们通过勤奋、高效率的工作来创造经济效益。但是,高效率本身并无道德倾向性,缺失社会公德约束的高效率欺诈行为也能使人在短期内聚敛财富。那么,市场如何对于欺诈做出有效判断,并给予其否定评价与规制呢?

在市场调节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掌控会出现暂时或短期的不对等与相对性,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资源占优势的一方主体在交易过程中便具有较大选择权。就拿食品安全问题来说,作为个体的消费者根本不可能亲自验证每一产品中的成分及含量,而只能依据商品标识的内容了解相关信息,或通过相关监督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获知。那么,如果监督检验环节出现疏漏,产品质量就只能由生产者自觉保障和维护了。倘若生产者为了牟利而利用其对信息资源的掌控优势实施欺诈,那么只能在信息不对等情况消除之后,市场才能相应地体现调节效应。

总之,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并没有及时有效的价值识别系统,竞争机制也无法彻底遏制欺骗行为。在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竞争本身反而可能成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的动因。如果人们只顾拼命地赚钱,却没有基本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他们赚钱的手法,当经济利益与内心的道德标准相冲突时,人们会如何选择呢?是否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保守道德底线,而甘愿放弃近在咫尺的利益呢?

此外,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效益是个体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社会效益则要么被忽视,要么就被认为是政府的事情。有时,社会效益是在实现经济效益之后才被考虑的。那么就宏观经济而言,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公平与效率之间究竟如何实现平衡与统一呢?这就需要一种超出经济体制之外的评价体系,需要在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融入价值引导与社会道德评价。

二、仅靠完善法律体制并不足以预防和弥补市场经济由于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损失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而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以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同样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法律体制仍有不足之处,因此,既要逐步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和惩罚救济体系,又不能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如何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就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了。一方面,由于法律体制尚未完善,市场规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足以预防所有可能出现的侵害行为;而另一方面,作为事前监督的市场监管工作也不能过于繁琐,否则将使市场交易成本增加,市场运作效率也将相应降低。由于市场竞争制度本身缺乏严格的自我规制,尤其不具有价值评判机制,所以必须依靠外界的监督管理来规范和调节。但是,在市场规制过程中,法律监管又不能直接以道德规范为标准,至多只能定位于道德底线,否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精神内核,进而可能影响市场整体优势的发挥。

另外,在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司法救济对于受侵害一方的弥补与赔偿机制还不甚完备。再加上,事后监督惩处机制必定是在已经造成危害结果以后,对利益受损一方的补偿机制也未必能弥补其所遭受的所有损失。就拿这次奶粉事件来看,那些以奶粉为主食的婴儿在长期摄入三聚氰胺后,泌尿系统结石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已是不言而喻,而这样的侵害对其生殖系统以至整个机体健康究竟产生多大损害,也许是短期内都无法确定的。婴幼儿的身体发育本来就很脆弱,仅就目前对于结石病的治疗来说,或许就意味着一次新的痛苦经历,而那些尚不可知的侵害就更不用提了。再者,这次事件的受害者人数众多,具体到每一个患儿来说,想要及时拿到赔偿金去就医或许已经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由此,对于这些稚嫩的受害者来说,事后的补偿将难以弥补三聚氰胺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种种伤害。可见,法律也不是万能的,除却法律体制内的调整,对于经济正常发展而言仍然需要市场内部的自主调节机制。

因此,我们在强调进一步完善法制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建立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以道德标准与社会基本价值为构成的市场伦理评价机制,以使市场经济自身拥有一套能发挥内在规制作用的自我完善体系,并以此来弥补法律监督与司法救济的局限性。

三、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引导机制

市场经济制度源于西方,相关研究表明,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得以产生并蓬勃发展,也离不开西方社会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思想道德约束和价值评价体系。德国杰出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他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对新教各派伦理观和教义的考察后,他指出:资本主义精神先于资本主义制度框架而产生,其产生基础是新教诸派,特别是加尔文世俗禁欲主义的教义。加尔文教派教义的逻辑前提是命定说,即上帝将人们分为选民与弃民,只有能证明自己的信仰“有效”的人才是选民。证明途径即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而勤奋劳作、节俭生活,由此积累和增加财富。这一信念所导致的行为和后果恰巧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求利行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亚当斯密所说的为自己利益而行为的“经济人”与韦伯所指的为荣耀上帝而行为的“宗教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后果是相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后者是为了荣耀上帝,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信仰。

马克斯·韦伯指出,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由历史唯物论可知,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确有价值引导和评价体系,以起到自我调整和完善的作用。只不过在西方国家,这种价值引导和评价所依托的是西方宗教人文传统,而在我国则依靠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熏陶,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

如果缺乏精神领域的信仰和社会价值的认同,追求物质财富被视为个人发展的最高目标,那么利益观、利己观就会超越其他道德和价值标准,成为支配人们行为活动的准绳;唯利是图、急功近利会导致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整体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意识的膨胀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就会导致一些违背社会良知或传统道德观念的事情发生。另外,当物质财富已经充裕到一定程度,财富的增加已经不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自豪感与满足感时,继续增加利润的信念和动力也会慢慢消解。从宏观来看,这样必然会降低社会整体资本的增殖速度,放缓经济发展进程。而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平等、公正等基本社会价值就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体现。经济发展的成果倘若无法惠及全民,那么从整体而言即为社会发展的不公正。再加上,将物质追求作为唯一目标比较容易造成狭隘、自私的财富观,难以树立积极的社会公益思想,而由此产生的贫富分化和仇富心理都将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影响经济稳定与社会健康发展。这样看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引导机制就变得十分必须了。

四、强化法律权威性,完善社会道德标准与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根本上讲,法律体现了一种社会理性,其所要实现的是总体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并且保障公民能够平等自由地行使其基本权利。法的精神的实现固然需要法律制度的实际运行,以不断彰显社会基本价值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内容。同时,对于公平、正义等法的基本价值的普遍尊崇与信仰也是推动我国法治社会进程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法律体制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如果人们内心缺乏对于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的向往,那么法治思想的推广、法律调节功能的实现将变得异常艰难。现代法治是建立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基础之上的,任何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规制。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切实得到法律保障之后,法的基本精神得以真正实现,人们对于法的尊崇也将随之深化。从长远看来,社会在法律机制的理性调节下才得以良性发展。因此,我国在不断完善法律的建制和内容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于法律基本价值观的确立。

法律本身与社会传统道德、社会基本价值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离开基本道德标准与社会价值谈法律,只能使法律沦为工具而丧失其固有的特性。依法治国即充分彰显法的基本精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免受包括国家公权力在内的各种不法侵害,使各类社会活动都纳入到法律调整范围中,并能有序、合理运行。在法治社会中,人们以遵守既有规则为首要意识,因为法律体现的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在法治条件下,国家公权力的运行必须严格依据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以专门法律法规为实行准则,同时赋予公民有效的监督和司法救济途径。法治国家要求司法途径作为公民解决纠纷与冲突的最后屏障,个人、组织以及国家机关的行为均应纳入法律问责的范围之内。由此要求必须建成独立、公正的司法裁判机制,并有合理、完善的赔偿体系。这样,法律才能促成社会有序、和谐,才能实现社会整体公平、正义。可见,法律体制本身并不只是单纯规范层面的事情,而是需要在人们心中普遍树立一种法律的权威性,并使其通过完整、有效的制度加以运行而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法律作为一个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制度化体现,对人们的行为只能起到道德底线的约束作用,而人们对于公平、正义、高尚等思想道德境界的追求,使得人们的内心道德准则不仅调整外部行为,还影响到他们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使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公益心,并不断外化为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繁荣的积极因素。

总之,法律只能惩罚坏人,而道德才能造就好人。道德与法律是调整与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两种不同方式,只有合理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调整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结语

市场经济一方面需要法律进行制度调整和行为规制,另一方面更需要社会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自主调节。经济发展不仅仅追求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值,进而寻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良性道路,并由此推动社会全面健康发展。而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社会成员,其精神领域以及个体心态对于他们自身的经济行为以及其他社会行为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完全回避市场伦理问题是不切实际的,社会正常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社会财富观和对于社会成员的价值引导。而促使人们对于法的精神与基本理念的尊崇,确立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观也正体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著, 彭强, 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2].伯尔曼著, 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8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 2002.11

[4].赵晓.市场转型与中国的市场伦理.中国新时代, 2005 (3)

3.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道德失范;知行分离;诚信

2016年5月3日,一篇“女大学生动车上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事发后不久微博上发起了“拒和老人挤着坐遭指责,你怎么看?”的话题,在参与投票的两万多个网友中,仅有477名(占投票总人数的2.3%)网友觉得女生拒绝和老人挤着座有点不近人情;而认为座位主人没做错和认为老人女儿有点道德绑架的网友有19990人(占投票总人数的96.5%)。近年来由于让座引发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2014年9月郑州公交车上老人因让座之争猝死,保定大爷因大学生不给让座拦公交2小时等等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看似微小的社会矛盾反映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与老人的代际冲突,更凸显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行为方面的不足。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居全世界第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9%,其中大学本科生占比约2.7%。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人才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有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使命。

一、社会公德的概念

公德,即公共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通过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社会公德不是法律规定而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它规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

在浩荡的五千年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形成了讲究“礼、义、仁、至、信”的传统道德观。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公德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发生了变化。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0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

公德意识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更是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反映。根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价格比计算,同比增长6.9%,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公民道德水平的进步和提高。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现的诸如哄抢门票、插队推搡、乱扔垃圾、践踏草坪、脱鞋休息、辱骂工作人员、哄抬物价等乱象,均体现了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和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失范行为也体现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如随意迟到旷课、租人上课写作业、聚餐酗酒、出口成脏、沉迷网络、贷款套现、学术造假甚至谋害舍友同学等不良现象。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社会公德总体情况良好

毋庸置疑,大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八周年,许多网站自发组织纪念活动,标题为“八年前的今天,你还记得吗?”网友们的回帖让人不禁回想起八年前参与救援活动的189万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和善良。他们的积极参与对个人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年轻勇敢的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让长辈们看到了新生的80后力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一辈的民族脊梁。

相关研究也表明,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社会公德行为较积极健康。潘烈和周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包括尊敬老人、文明礼貌、维护公共秩序、见义勇为、爱惜公共资源、爱护公共卫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8个内容,结果显示,无论是自我评价问卷还是评价他人问卷,大学生被试所作出的可接受回答比例均在50%以上,特别是“诚守信”项目均达到90%以上;宗淑花采用百分制的自填问卷研究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的平均分为79.2分。

2.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存在道德失范行为

根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到37.5%,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仍是社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其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应当使这个群体具备更高的社会公德水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狀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道德失范”、“公德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学生的公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难发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引起学生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往往是新近的时尚潮流,影视剧集,娱乐明星,网络游戏等等而较少涉及社会公德问题。有部分同学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表明,有的大学生对穿背心、拖鞋进教室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公共场所男女同学之间的过分亲昵行为是个人的自由;四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对买饭插队的行为表示不反对或无所谓。

有少部分大学生不仅对社会公德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且容易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低估他人的道德水平。潘烈和周燕的研究表明,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有严重冲突时,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社会公德,如调查中“去单位面试时间紧张能否闯红灯”,有39.1%的学生选择“闯红灯”,他们同时认为41.7%的其他同学也会这么做。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这种知行不一的矛盾在大学校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某网站曾盘点过在校大学生常见的100个不文明行为,其中包括破坏公物,乱刻乱画,毁坏树木,践踏草坪,乱停乱放,抢占座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浪费水电,打饭插队,饭后不收拾餐盘随意倾倒剩菜,浪费粮食,如厕后不冲洗,开假证明骗取贫困生指标,助学贷款不还等等道德失范行为。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集中体现。校园公德是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是维持正常校园公共秩序和日常生活环境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大学生的校园公德水平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行分离。

3.诚信问题较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不仅是当代社会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诚信问题已经广泛的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尽管各高校一再强调诚信考试,并明文规定考试作弊的处罚制度,但大学生作弊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作弊方式也五花八门。以2006年的大学生四六级考试为例,武汉考区多个考点舞弊情况严重,仅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考点就查出十余种共计一百余件作弊工具。长沙新闻网记者曾对湖南高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大学期间考试作过弊的学生高达75%。更有学生说“要花那么多时间背书,还不如走走捷径。”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表现在求职过程中。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经济增长放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减反增,就业形势严峻。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6高校毕业生人数是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人,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就业群体加在一起约有1500万左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求职竞争,每个大学生都要学会包装和推销自己。简历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的记录,也是用人单位识别求职者是否符合职位要求的第一手资料。许多求职者都知道,简历要写得生动精彩,突出自己的优势又不能夸夸其谈,胡编乱造。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注水或伪造简历、虚报实习经历或相关成果、伪造学历以期获得理想职位和工作。几乎每到求职季、毕业季,类似“一个班出八名班长”“ 十份简历七个学生会主席”等新闻就会再次出现。应届生论坛上甚至有人认为“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马云曾在被问到“招聘时会注重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回答“公司现在有两万多名员工,但我从来没看过任何人的简历,因为简历中虚假的成分太多。”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被评为2014年大学生“最佳雇主”第一名的马云的回答可见一斑。

贫困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与金钱相关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同时实施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064.25万人次,资助金额为716.8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24.86%,约占总资助金额的50.44%。如此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教育和生活压力,但是助学金的申请发放,助学贷款的申请偿还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以贫困生的认定为例,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通常并不设立硬性标准,先由学生自己申报家庭情况,班级民主评选,校方审核,最后建立档案进入贫困生数据库。在申报环节,不乏学生造假瞒报家庭情况信息,伪造贫困证明或随意盖章上交申请的现象。也有部分同学在班级评选环节拉帮结派,通过送礼请客等方式获得选票,最终的结果不是为真贫困生“雪中送炭”,而是为一些家境良好的同学“锦上添花”。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水平也是国家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綜合体现。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水平较高,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清晰明确,但也确实存在部分道德失范行为。昌禀实而知礼节,在全社会突出强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对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的追求。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更加重视道德教育,不断丰富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江明颖.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与优化[J].网络财富, 2010,(2):38-41.11+15.

[2]潘烈.周燕.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行为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 2010,(5):38-41.

[3]宗淑花.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4):245-245.

[4]《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课题组.关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J].北京教育:高教版, 1997,(2):43-45.

作者简介:

4.社会道德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篇四

教育技术系06502班2组全体成员

2006年11月

报告中涉及的16个问题

您会给需要的人让座吗?

您是否经常闯红灯?

如果有机会和条件的话,您会吃野生动物吗?

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您有自觉站在“一米线”外的习惯吗?

报告中涉及的16个问题

外出旅行时,您会把喝完水后的矿泉水瓶或吃完

食物后的包装袋等垃圾带走或扔到指定地方吗?

假如在马路上看见一位老人摔倒,您会主动提供

帮助吗?

在答应一件事情后,您能够信守承诺吗?

您曾经以翻越马路中间栅栏的方式横穿马路吗?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报告中涉及的16个问题

在超市购物后,您会把后来发现不需要的东西随

手放下吗?

您曾经在公园等游乐场所踩踏草坪吗?

№ 在有标识“禁止想动物投递食物”的情况下,您仍

会向动物投食吗?

№ 假如在马路上看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您会制止吗?

报告中涉及的16个问题

№ 坐公车时,您会按规定从前门上后门下吗?

您家的垃圾分类处理吗?

№ 您对于在名胜古迹等场所乱涂乱画的现象反感吗?

№ 上公车时,您会排队等候还是一拥而上?

调查结果

№ 您会给需要的人让座吗?

以下三个问题由张毅、张瑜同学负责:

§ 大一女学生:一般别人会很感激,感觉社会很温暖,但个别人会觉得别人对他有看法,给人让座能对别人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成人的让座行为。

§ 超市售货员(中年女性,回族):自己家里也有老人,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出门在外,大家都会遇到困难,理应互相帮助。

§ 超市清洁人员(中年女性):只是觉得别人有困难需要我们的帮助。

调查结果

§ 年轻女士:虽然有时东西特别多,但是如果别人需要的话,东西可以放地上,给需要的人腾地方。

§ 女大学生(高年级,回族):这是基本的道德。

§ 老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大力提倡,尤其在青年人中,与和谐社会及“八荣八耻”很吻合。

§ 年轻男士:有时会让,让座可以使气氛活跃,但是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绝对不让,先考虑自己,再考虑别人。

调查结果

№ 您是否经常闯红灯?

§ 大一女生:有时会闯,但有时宁可多等一会,觉得闯红灯挺不安全的,容易引起车祸。

§ 超市售货员:没警察,车很少,觉得一切都很安全时会闯。

§ 超市清洁人员:从未闯过,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着急的事情。

§ 女大学生:如果自己一个人的话就不闯,但和别人在一起走时会闯。

§ 老人:违法的事情,怎么能闯红灯呢?

调查结果

§ 中年男士:没那习惯,不会闯的。闯红灯对人对己都是不负责认的行为。

§ 年轻男士:社会上闯红灯的人多了,大家都闯就跟着闯呗。

调查结果

№ 如果有机会和条件的话,您会吃野生动物吗?

§ 大一女生:不会主动吃,但如果别人点了也不会拒绝,个人吃对整个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法律也不健全。

§ 超市售货员(回族):基于民族风俗习惯及卫生方面考虑不会吃。

§ 超市清洁人员:不敢吃啊,也很不卫生。

§年轻女士:对肉类本身就不喜欢,对野生动物更没兴趣。

调查结果

§ 女大学生(回族):从民族风俗习惯考虑不会吃。

§ 老人:以前自家养的吃,因为没法律管嘛,现在不吃了。

§ 中年男士:以前别人给的吃,但以后不吃了。

§ 年轻男士:当然吃了,多新鲜啊!咱这经济条件允许,不考虑别的。

备注:即使不吃,处于环保的考虑也较少。

调查结果

以下三个问题由麦小芳、李小萍同学负责:

№ 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您有自觉站在“一米线”外的习惯吗?

0%

100%

B.没有

A.有

原因分析

§ 这是基本常识;

§ 别人享有隐私的权利,况且自己也不愿意别人站在“一米线”内;

§ 这是最起码的道德;

§ 不想打扰别人;

§ 避免惹麻烦;

§ 这是规定,必须遵守;

§ 人太多,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的话,就会出现混乱。

调查结果

№ 外出旅行时,您会把喝完水后的矿泉水瓶或吃 完食物后的包装袋等垃圾带走或扔到指定地方吗?

33.3%

66.7%

B.不会

A.会

原因分析

★会的原因有:

§ 为了保护环境;

§ 害怕影响自己的形象;

§ 旅游地点的地面太干净,不好意思扔;

§ 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 基本常识。

★不会的原因:

§ 没有地方扔啊,提着又不方便;

§ 指定地点太远了,拎着垃圾太累。

调查结果

№ 假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您会主动提供帮助吗?

50%

50%

B.不会

A.会

原因分析

★会的原因:

§ 老人需要帮助;

§ 出于同情心;

§ 如果别人不去,自己才会去;

§ 这是社会公德啊。

★不会的原因:

§ 怕被敲诈;

§ 赶时间

§ 老人面目不善就不帮;

§ 害怕惹麻烦。

调查结果

以下三个问题由祁美玲、李雪娇同学负责:

№ 答应一件事后您能够信守承诺吗?

26.7%

73.3%

B.有时不能

A.通常能

原因分析

★能的原因:

§ 从良心出发

§ 如果不守承诺给

对方印象不好

★不能的原因:

§ 客观条件变更

§ 当时答应时是勉强的,事后发现自己能力不及

№ 您曾经以翻越马路中间栅栏的方式横穿马路吗?

调查结果

73.3%

26.7%

原因分析

★ 是的原因

§ 离斑马线太远

§ 车辆比较少

§ 赶时间

§ 看见有人过,就跟着过

★否的原因

§ 不敢

§ 遵守交通规则

调查结果

№ 假如在马路上看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您会制止吗?

30.1%

63.3%

6.6%

有时会

不会

原因分析

★ 会的原因

§ 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 不会的原因

§ 不敢

§ 让警察制止

§ 怕别人不听,自己吃力不讨好

§ 管不着别人

§ 怕给自己惹麻烦

★有时会的原因

§ 若危害性大则去,否则不去

§ 若是儿童违反则去,否则不去

调查结果

以下三个问题由孙小辰、刘婷同学负责:

№ 在超市购物时会把不想要的但已选的东西放回原处吗?

30%

20%

50%

有时会

不会

原因分析

★ 会的原因

§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 随处放感觉太乱,且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 不会的原因

§ 太麻烦

§ 没必要,会有人整理的

§ 没有理由

§ 太累了

★ 有时会的原因

§ 离的近就会放回

§ 想放回就放回,随自己

备注:大学生和中年男子大多数说会放回,中老年妇女都是说没必要,或有时会

调查结果

№ 在游乐场合踏过草坪吗?

70%

30%

原因分析

★ 是的原因

§ 看到大家都在上面玩

§ 没看到明显禁止令

§ 孩子想在上面玩

★ 否的原因

§ 草也是有生命的

§ 有人在看守,要罚钱的调查结果

№ 在不允许喂动物食物时,在动物园里你向动物喂过食物吗?

60%

40%

0%

偶尔投

没投过

经常投

原因分析

★ 没投过的原因

§ 没去过动物园

§ 正准备投就被制止了

§ 不想喂

★ 偶尔投的原因

§ 那些挺可爱的,就想喂

5.社会公德 篇五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本文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内容、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建设这三个方面道德的意义、建议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体地说,就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有时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境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和虚伪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而发生作用。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维持社会生活而产生的,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道德以其非强制手段的方式,与社会、政治、法律和纪律等强制手段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和要求,它继承了劳动人民的优良道德传统,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形成人类历史上最高水平的道德。其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决议》提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所要反对的,是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批判封建道德的残余,清除资产阶级道德的影响。发扬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和公民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也称公德、公共道德,它是相对于个人私德而言,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所谓私德,一般指个人私生活中的行为及个人的品德表现、生活习惯和作风等。而社会公德指的是个人的行为同集体、阶级、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涉及到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需要用公共生活准则去调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公德的基本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决议》明确指出,“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其中,“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是对每个社会成员在与人交往时的要求,“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是与物打交道时的要求,“遵纪守法”是综合性要求。社会公德的这五个方面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的,是总的要求,是一般性、广泛性要求,包含着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它的产生,是在长期的人类公共生活实践中,被人们公认的,并且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甚至法律保证而形成的。我国宪法规定,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也就是说,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维护和修养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公德产生重大影响。《决议》提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其中,“爱岗敬业”是对每个在岗者自身的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是对在岗者上岗的要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最终的和总的要求。“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严格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经过人生长期的修养和锻炼,而职业生活占据大多数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可以说,职业生活的实践是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每个人来说,一生中能否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贡献,能否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情操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学习、锻炼和勤奋工作的程度,取决于科学文化、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程度。职业道德结合职业活动,把人们的道德行为的锻炼具体化,并经过长期反复的熏陶和修养,使人们把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变成内心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许多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风尚,主要是在各种职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各行各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其行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医务道德与医务人员的医务生活密切相联,它的职业要求是以救死扶伤为其主要规范;教师道德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密切相联,它的职业要求突出表现为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商业道德与商品交换生活相联,它的职业要求强调公平买卖、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等等。但是,各行各业对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五点要求是相同的,是条条块块、方方面面都要共同遵守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位高低,都能够而且应当实践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遍,并非高不可攀。它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同志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也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助残扶残,更是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开展竞争,又不能投机钻营;既要敢于言行,又不能唯利是图;既要提倡无私奉献,又不能忽视个性价值;既要理想完美,又不能脱离现实。同时,要把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党员干部要树立先进性思想道德。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还要加强那些直接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部门的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和纠正带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我们社会对人的关心,社会的安宁和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同各个岗位上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密切相关的。”

家庭美德就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的美好的品质道德。《决议》指出,“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是社会基层的一种自然组织形式。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勤俭持家”是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是兴家创业前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就能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就能为社会稳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以上五种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家庭美德,就为他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打下了基础。

倡导和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还应从青少年时代抓起。《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对于他们长大成人后的思想道德有很大的影响。“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把传授知识同陶治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材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德,是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重要一环,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其中,“勤奋好学”既是智育要求,也是德育要求;“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和“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是德育要求。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家庭不仅是一个社会单位,而且也是一个教育单位。家庭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在家庭里,父母既是家长,也是老师,要做表率,言传身教。家长对子女既要亲情和爱抚,又要进行科学而严格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能替代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特别大。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礼貌行为去影响青少年,真正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

6.谈谈社会公德 篇六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维护社会这个大家庭。遵守社会公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而今现代社会里,真的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人们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上车插队的现象多不胜数。

前段时间,网上热传的“彭宇案”、“扶倒老人”、“小悦悦事件”等事件的发生,不仅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让人们深刻的感悟到了人们内心的冷漠,社会公德在人们心中已经淡然无存了。

一个社会里公民素质的高低的衡量标准不是去看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去看他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他所做的对别人是否产生着有利的影响。一名 出租车司机好心扶起一名倒地的老人,并将他送往医院,却反而被老人的家属冤枉是他将老人撞到的,并要求他赔偿相应的医疗费和精神损失费。当见义勇为被枉称黑心无赖时,那么有一天当我们自己老了以后,不小心摔倒了,到那时候还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吗?

7.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篇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把“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作为“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的“突出”问题之一, 尤其把社会的公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最基本、最底层的道德建设, 摆在突出的位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 社会公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不断提高公民的公共道德素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道德不是外在于人、强加于人的东西;相反, 道德内在于人, 它是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一种社会形式。它直接指向发展人的潜能、解放人的个性、创造人的生活。道德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达到实践主体目的的手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公民的知行统一:

一、加强学校教育引导和强化公民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价值准则, 也是公民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定, 这些准则和规定并不是与生俱来就能获得的, 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 使其形成公民理性的道德思考、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加强学校教育, 为社会公德建设奠定基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的德育教育对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我们要不断改革学校的德育教育, 细化指标, 明确目标, 增强可操作性, 使学生从小培养出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养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良好品德,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德育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 因而它在学生公德意识和行为的塑造过程中, 担负极为重要的任务。但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德育的内容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 旧式的德育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现实有差距,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德育的效果, 因此要大力加强学校教育, 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

校园生活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一种生活形态, 它是师生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的体现。因此我们要把公德教育融入这种校园生活中, 使人置身其中就可以受到启迪和教育。引导学生有目的参加各种社会公德的实践活动, 进行社会公德情感体验, 不断提高社会公德觉悟。例如: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公共汽车站点, 组织坐车的人自觉地排队, 用这种活动的形式让人们还有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社会公德的内涵。

二、加强自我教育, 塑造高尚人格

自我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内部因素、自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影响, 自觉地抵制和克服消极影响, 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束缚了自我意识的培养, 限制了自我能力的发挥, 因此我们要在以后的教育中倡导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的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

8.社会公德需要公民自尊 篇八

人们往往在这些不良行为中看到公共道德的缺失,但公共道德的缺乏与不良行为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一种看法是,不良行为是因为缺乏公共道德的知识,只要知道了,行为就会有所改变。其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不良行为,其真正原因都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因为明知故犯。而明知故犯的一个根本原因便是缺乏一个人应有的自尊,因而不能在公共行为上自重和自爱。

社会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orr is Rosenberg)把“自尊”(self- esteem)界定为一个人基于自我价值的认知行为。自尊不只是对自己有良好评价和正面看法,而且更是有与此一致的行为。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但却行为不端,这不是真正有自尊。因此,任何一个自恃甚高的人,他的不端行为仍然会被视为“不自重”和“不自爱”

社会学家荷威特(John P. Hewitt)在《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指出,自尊总是通过某种情绪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荣誉感和羞耻心。因此,行为不自重、不自爱的人也常被看作是不要脸、厚脸皮和无羞耻。不要脸和厚脸皮往往表现出一种病态和扭曲的“自尊”,觉得自己特牛,特有面子,特了不起,所以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

一些在国内旅游或国外旅游的人,由于觉得自己钱大气粗,就特别容易有不自重、不自爱的行为,一旦被别人批评,还特别容易有偏不买账的逆反、敌对情绪,认为是别人看不起他,歧视他,错在别人,而不在他。几年前有报道说,一些中国游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骑铜牛,被批评后,外交部某官员辩护说:“这是一种习惯而已。例如喜欢聚众、喜欢大声说话。你看,在机场里、餐厅里,大家聚一块说话的,都是中国人。可这就是一种习惯,我们还看不惯外国人那种小声嘀嘀咕咕、当着面还要相互咬耳朵呢。”他还说,“如果那个铜牛不让骑,就应该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攀爬’。??这些是文化差异,外国人有他们的礼节习惯,我们也有自己的礼节习惯,并不能说谁对谁错,也不能单靠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双方共同沟通,相互理解。”

这种狂妄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表现出来的看起来是民族自尊,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民族自恋。对个人来说,自恋(narcissism)是过度的、没有价值标准的爱自己,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样。自恋一面是狂妄自大,另一面则是封闭自卑。自恋使得个人或群体经不起一点点的外来批评,习惯于把一切批评都当作心怀叵测的恶意攻击和诽谤造谣。

自尊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在群体中有所道德行为的根本条件。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自尊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在特定环境中潜移默化培养而成,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政府对待国民的方式对大多数人的自尊和自重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越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尊重,养成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理性抉择的习惯(当然需要有社会、政治的条件),就越能培养自尊和公共行为所需要的自重和自爱。

上一篇:创意产业园区下一篇:乡镇青少年违法犯罪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