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2024-07-15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共20篇)

1.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一

《认识常见岩石》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判断岩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岩石、地质学家对岩石的分类、岩石的应用等知识点。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课前备课时,教师准备大量岩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鼓励学生对岩石自主分类之前,以2秒钟每张图片的速度让学生快速浏览十五张不同岩石图片,记忆肯定是不可能全记下来的,借此鼓励学生按不同标准尝试对岩石分类;第二课时介绍地质学家对岩石的分类时,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学会从视频中总结归类。

二、按科学探究的思路探究

按照科学的探究思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因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已经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环节上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主要的是实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一定要讲解到位。特别是用小刀刻划岩石的时候,既要让学生大胆去刻划(不用力刻划现象不明显),又要提醒学生保护实验器材,不要故意损坏或损毁实验器材。

三、创新教学、拓展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增加了一个书上讲到但没有作为实验来讲的环节,就是介绍沉积岩的形成时,本人制作了一个教具来模拟沉积岩的形成,配合实物投影仪,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缺陷与不足

这节课在实验上教师应该要放得开、收得回,在学生参与程度上要放,在暂停实验总结数据的时候要收得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二

一、科学概念的建立缺失探究活动环节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然而在传统自然教学中, 我们却常常把课本知识当成了定论, 看成是无需检验、只需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 上课做实验也只是为了检验课本知识的正确性 (有的老师简直就将自然课本奉为至高无上、勿庸置疑的《圣经》, 好像只有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 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

自然教学的前辈刘默耕老师早就批驳过这样的观念, 他认为:“实际问题总是具体的, 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有很大的差别, 它往往并不是套用一两个概念原理就能解决的, 只有真正的‘活知识’才能给人以力量……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 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第68-69页) 而且, 更重要的是, 自然课本上呈现的知识在被学生个体接受之前, 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在实际教学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 许多老师会对学生概括的科学概念不准确、不严密而大伤脑筋, 总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完善它, 使之成为课本结论的克隆, 唯有如此才感觉到踏实。比如, 让学生形成“溶解”这个概念的时候, 许多学生对“分解成极小的微粒”不能理解, 转而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化了”“跑到”等词来表述, 而我们的老师却有时候不惜代价地在此问题上纠缠不休, 结果是越讲越不清楚, 原本清楚的倒变得模糊了。

其实, 学生即使记住了这个概念也不一定会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因为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获得的新知识 (如儿童被告知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是个球体、轻重的物体同时落地、衣服保暖并不是因为衣服能产生热量等) , 儿童可能知道教师在说什么, 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 并在考试时正确回答。但每个学习者都是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因此对于上述听来的知识, 儿童常常是半信半疑, 很可能想不通, 在他们后续的思维中仍旧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 或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理论 (有时用书上的或听到的理论, 有时又用自己的理论) 来解释。教师的解释或书上的理论与儿童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之处并未获得合理的解决。由此看来, 我们不能把科学课本上的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 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理解来作为理由, 强制学生接受它, 更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性来压服学生, 要在探究活动中让知识触动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心灵的振颤。

所以, 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 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那么, 教学只能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结论, 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即使在课堂上出现的现象和课本恰恰相反, 那也只能怀疑学生做得不好 (如是否是操作不规范等) , 而绝不怀疑知识的正确性。如有一次, 我听一位老师执教“太阳能热水器”这一课, 课堂上, 学生发现平躺在水杯里水的温度比斜放的水杯里的水温度要高, 与课本上的叙述恰恰相反。这位老师略一思考, 作出了这样的回应:“你们的操作有问题吗?再重做一遍试试看。”重做以后, 那个小组的汇报也符合了教材上的答案, 也不知道是真的测准确了, 还是孩子们“聪明”了, 反正, 笔者在多次的测量中, 一直是平躺的水杯里水的温度要比斜放的水杯里的水温度略高。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的课堂中, 假如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 那怀疑的应该只能是学生的知识和判断力, 而不是教材或教师。教师的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一般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答案, 它就装在教师的脑子中, 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和“善良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猜出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常常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 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而是在猜测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提问和讨论成了一场猜谜会。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对各种观念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 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念, 以别的观念代替自己的见解。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 但很难产生自己的思想, 缺少分析和批判;他们非常顺从, 以至于在理智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具有的探究的好奇心。

二、科学知识的习得过程轻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的差异性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观念: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 无需怀疑的;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得出这个结论, 让他们理解、记忆下来, 能够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所以, 在自然课堂上, 一般的老师用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得到结论;即使是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 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传递知识, 只是换了一种传递方式:让事实和现象去告诉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对知识做出检验和分析。

另外, 我们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解的标准性和唯一性, 常常认为, 在上课之前,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基本是无知的, 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片面的日常经验, 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基础, 而日常经验与课本知识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它常常会妨碍正确的知识传授, 所以教学必须把正规的知识告诉学生, 并与日常经验划清界限。

然而, 事实上,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自己的理解。对每个学生来说, 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 渗透着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学生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 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 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 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 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 他们也可以以相关的经验为基础, 依靠他们的判断, 形成他们对问题的解释。这不是胡乱猜测, 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假设。因而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 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 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 进行相应的教学引导,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在认识某一个自然现象的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对这一自然现象本身有一定的理解和看法 (现实的或潜在的) 。所以我们的科学教学不能对此不管不顾, 另起炉灶, 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同时,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 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

3.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效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92-01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主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因此,我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以下就来谈谈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和研究。

一、精心组建好的学习小组

精心组建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合作学习呢?我认为选择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前提。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时,我在让学生理解、掌握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后,再提出“探索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问题,让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就很有兴趣,他们利用学具操作或用画图的方式先探究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的问题,再通过交流、比较、猜想、讨论、争议等活动,总结出了找次品的最优方案,学生成功后的喜悦令人难忘。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合作学习,有些内容明明很简单或哪些直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根本不需要合作学习,有些理论性较强的,以及偏深、偏难、空洞的以学生现有知识和条件无法合作学习的内容,就不要拿到课堂上开展,以免影响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分子)、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四、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习困难的学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我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从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加团结,思想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五、重视合作中的评价与激励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运用恰当,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很多,可采用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达到碰撞、对接、融洽、升华的较高境界。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同学间的合作效能,我采用了一系列的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夺星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最佳合作伙伴等。每周让同学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最佳合作伙伴等,带动全班同学向他们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小组合作,形成有效合力,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提高。

4.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四

通过本课教学,我收获很多,现将体会和感悟反思如下:

首先,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把时间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在探究实验中注重了对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交流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这节课虽有很多优点值得发扬,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一是教学中没有合理分配好时间。开始顺着思路走,后来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安排过长,最后导致了托课现象。

二是课堂语言缺乏,真情实感不足。教学不是机械的演讲,而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没有恰到好处的评价用语,这对课堂教学来说也是很大的缺陷。没有感情的投入,难以引起师生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用真诚去诱导,去说服,去鼓励,去教学,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效果。

三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方面有欠缺。有时与教学过程脱节,没有达到使用多媒体与教学过程同步的完美、和谐与统一。

5.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五

本课与《春季星空》、《秋季星空》、《冬季星空》共同组成了观察、探究星空的系列课。本课是在一年来对四季星空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方法和知识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完整的认识四季星空的主要代表星座,总结星座的变化规律。

但是星空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难以持久的科学观察的研究活动,所以本次课我依然借助了观察星空的帮手——四季星图来帮助同学们学习夏季星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1、认识夏季星空及典型星座知识;

2、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

在本节课中,我联系《春季星空》中的有关知识,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知识。同时借助漂亮的卡通图片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在美丽的图片的吸引下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应用科学的成分非常大,即便不是以应用科学面目出现,学生也愿意以幻想的形式畅谈可能的用途。“夏季星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兴高采烈地研究才能支持长久。

整堂课的研究气氛非常浓,自主化、探究式、大版块的新课程的特征整体展现。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引入内容——学生小组研究——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6.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六

《看月亮》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月相的概念、如何观察月相、月相的规律、月相的应用等知识,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兴趣盎然

开课伊始,我通过提问来让学生回答你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进而交流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出主题。接着用月相盒实验切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如此经过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交流发言、得出结论等环节后,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一份资料和一个实验。资料是关于月相规律的资料,介绍每个月各个时段的月相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月相在各个时段的规律。实验是月相盒实验,实验中考察了学生的持续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巧妙的利用学生的演示来找到正确的答案,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在讲完月相规律后,用了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做一个小小的法官”来吸引住学生,进而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应用月相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缺陷与不足

7.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七

1.课前学习 ———为更好地阅读做准备

1.1指导预习, 教方法。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生已经升入五年级, 可以熟练掌握阅读方法:首先要求学生通览全文, 将不认识的字词标出, 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随后借助工具书, 明确字词的意思。 其次要求学生熟读课文, 达到正确且流利地朗读课文[1]。 最后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读完课文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2加强词句练习, 重积累。

读课文只有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只有明确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根据需要进行再创造, 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词句本身的理解, 二是要重视词句在句子或文章中的运用[2]。 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及时掌握, 先要明确这些词语和句子一般在哪些情景进行使用。 有些词语意思浅显, 学生很容易自己理解;有些词语语义晦涩难懂, 教师要精讲并造句帮助学生理解。在进行句子练习时, 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式进行变换, 如“被字句”换成“把字句”;当然,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造句、仿句练习。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和句子, 是更好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 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2.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

2.1多形式读, 启迪思维。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堂教学自然要避免单调乏味, 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更能进一步达到阅读要求的效果。 从不同的角度设计, 读书形式也就多种多样。 从阅读目的说, 可以开展: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 从阅读速度说, 可以开展:速读、慢读、跳读, 等等[3]。

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阅读, 以便学生更好地融入角色, 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例如教学《珍珠鸟》的7、8、9、10自然段时, 由于这几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 因此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引读: (1) 老师:雏儿是什么样的?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 老师:起先在哪里活动? 学生读。 老师:随后呢? 学生读。 (2) 老师:久了? 学生读。 老师:渐渐的? 学生读。 老师:它先? 学生读。 (3) 老师:它放开胆子? 学生读。 老师:它完全放心了? 学生读。 老师:有一天? 学生读。 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 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启发学生写下发现的东西。 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 雏儿与作者还会有怎样亲密的互动?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写几句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 ”实践证明:通过引读理解课文内容, 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 可以习得方法, 启迪思维,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 先说后写, 水到渠成, 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2自主阅读, 放飞心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读是悟的基础, 悟是读的深入, 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 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 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 “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 “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需要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练习和培养。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鲜明的态度, 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 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 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 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3.课后学习 ———有兴趣有计划的阅读

3.1鼓励课外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 在教学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一时难于解答, 可以发动学生把疑难解决。 在我引导同学们学习了《丝绸之路》这节课后, 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骆驼可以在沙漠中生活? 其他生物像羊、牛, 为什么不能在沙漠中生活呢? ”这是从课文中引申出的问题, 难以预料。 我随即向学生发问, 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外的读物进行解答。 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 而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读物, 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2小组阅读, 制订计划。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小组, 组内成员共同制订阅读计划, 具体可以包括:读哪些书, 什么时间进行读书笔记的交流等。 这样通过小组的共同学习, 既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促使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又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合作, 共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对于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新时代的小学生来说, 小组阅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等等。

阅读, 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长时间下工夫;而且要切实落实《课程标准》, 更应将课前、上课过程中及课后三个环节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 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基础教育工作者感受着中国教育领域的理念及行动变革。如何提高阅读质量, 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不仅要切实落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形式读和自主阅读, 而且要从课前学习的预习及增强词句练习, 课后的课外阅读及制订计划读着手。三管齐下,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进而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前学习,课堂教学,课后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庆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4.

[2]袁艳杰.阅读伴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8.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前科学概念; 概念例证; 归纳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68-001

科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也是形成科学学科结构的基础。以构建科学概念为主线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达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的主要体现。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五个要素分别是:概念的语词、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例证和前科学概念,只有紧紧围绕这五个要素去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与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一、关注前科学概念,促使产生认知冲突

前科学概念是错误概念和相异概念的综合表达,是科学概念教学以至科学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小学生往往带着各种各样的前科学概念进入到科学教育中,可见小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通过直观形象的科学对比现象,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时产生新的问题,开始进入新的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这种关注前科学概念的设计过程同时也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常用的一种导入和揭示课题的方法。如《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我们会分别出示:植物、蝴蝶及其幼虫、麻雀、蛇、老鹰等实物图,让学生利用前科学概念来做“谁吃谁”的游戏,并让学生说说“谁来吃老鹰?”整个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产生了到底“谁吃谁”的认知冲突,不但开始进入了食物链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还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科学概念的建构做好了铺垫。还比如在《斜面的作用》中,我们也通常会用“盘山公路”、“卡车装木桶”等科学现象来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开始“斜面可以省力”的科学概念构建过程。

二、引导概念内涵,体验、归纳特性与规律

概念的内涵是科学概念的核心,它反映了事物特有的属性。由于小学生学习思维具有强大的直观性,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科学概念的建构必须要从具有显性特征的现象或规律入手。当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地体验与观察,获得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积累后,再以归纳的方法来逐步建构科学概念的内涵。在《运动与摩擦力》中,在引导学生建构摩擦力科学概念的内涵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说说如何感受到摩擦力的;然后一起做“手掌与桌面摩擦运动”、“拉小车游戏”;最后让学生来归纳共性的现象:物体运动、接触面产生摩擦、感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通过这种直观的体验和归纳,就可以慢慢引导学生建构摩擦力的概念内涵。

三、辨析概念外延,排除影响概念内涵内容

概念的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是概念的量的规定性。对小学生而言,概念的外延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它很容易在他们建构科学概念内涵时产生“诱导性”,从而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混淆,导致科学概念建构的失败。只有引导学生对概念外延进行辨析,排除会影响概念内涵建构的内容,才能明确概念的内涵。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学生很容易会被产生声音的科学概念外延所迷惑,他们会把“摩擦、碰撞、运动”等现象看成概念内涵——震动的外延。为此,我们就需要逐步设计辨析活动,排除它们对概念内涵的影响。如先让学生拉橡皮筋和用力慢慢弯曲钢尺,观察是否有声音产生;然后让学生对比静止状态和处在震动状态的橡皮筋与钢尺;最后让学生敲击鼓面,观察鼓面的震动。这一系列的辨析,让学生明确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内涵。

四、突出概念例证,逐步巩固建构的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的形成离不开概念的例证支持,概念例证一般包含正例、反例和特例,一般小学科学概念的构建主要依靠正例和反例的支持。概念例证的实施过程贯穿着整个科学概念构建过程,例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推测、设计、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了科学思维能力,还逐步巩固了新建构的科学概念。在上述课例中,《斜面的作用》和《运动与摩擦力》主要通过正例支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逐步建构“斜面可以省力”、“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质量轻,摩擦力小,物体重量重,摩擦力大”三个科学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正例支持的基础上,还利用了反例——按住震动的鼓面,声音马上停止,帮助学生巩固“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

五、淡化概念语词,强调科学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语词和概念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同一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里提出淡化概念的语词,并非要忽视它,而是要强调语词反映的概念内涵,让教师注重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像上述《运动与摩擦力》案例中,摩擦力概念的定义很长,我们并不需要学生能一字不差的完整讲出来,只要学生能表达出:物体运动、接触面产生摩擦、有一个阻碍运动的力,那么他就已经成功建构了摩擦力的科学概念,同时也体现了这个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9.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九

该课除了使学生认识草原上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还要让学生认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使学生明白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对生态系统平衡和沙尘暴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整堂课的教学以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为主,至始至终课堂气氛都十分的活跃。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沙尘暴的图片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觉到沙尘暴对我们带来的危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如讨论鹰、兔或草减少了会有什么现象,推测沙尘暴的成因,我把握住时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我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基本上按教学预设在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研究“维持生态平衡”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提出的话题,学生基本上能展开讨论,只是讨论的内容比较肤浅,深度不够,教学比较平淡。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调整:

1、大量使用开放性导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有什么感受?”,“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象这样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也引起了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其实,参与讨论的学生越多,观点差异越大,求异思维越丰富,课堂教学也就因此而亮丽。

2、借助追问,寻求课堂交流的思维深度,使课堂的生成性更强。科学讨论课的乏味来自课堂交流的肤浅,来自过多的相同思维。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追问,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来追寻学生的思维轨迹,来活跃课堂气氛,来制造学生求异思维的闪光点,使课堂生成精彩纷呈。这些追问,都能引起学生细节的记忆,要求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生动。

3、丰富的直观课件,为生成性课堂提供了基础。

10.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教学方式主要是阅读、交流和讲解、模拟实验。学生所认识的地貌现象是本课教学的起点,仅仅依靠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形地貌的种类、特征认识还是不够的,课前的资料搜集活动对本课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定明确的要搜集的资料任务,使得学生有的放矢。建立在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基础上,寻求现象形成的原因,利用火山和地震,进行探究,进一步引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的探讨。最后利用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地壳板块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形成的地貌。这节课,课前尽心制作的PPT课件成为了我最大的帮手,特别是里面的图片和视频。

11.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课堂;反思情境

至今为止,多媒体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体系越来越完整,技术越来越成熟。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小学科学教学的反思情境,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许多传统授课方式提供不了的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为学生解决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的眼界打开,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到现实,通过联想和反思,既可以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能够通过反思深刻记忆。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中进行反思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向学生传授的主要是关于自然现象的一些知识,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不同的是,它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反思,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学习时间较短,生活经历和经验少,直接对其进行反思能力和理性思维教育存在一定困难。鉴于这种情况,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设计课堂中的反思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这门复杂的学科。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中,有许多的实验和观察案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学生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实验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讲解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至于在进行实验时无处下手。而且在学生结束实验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中进行反思情境教学的具体措施

1.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进行反思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激发学生的反思情感,实现思维课程中对学生传输正确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的目的。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节课中,将进行“生命之水”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水广泛,存在于人体和自然万物之中,懂得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物喝水的录像、展出生物含水量的分布图。另外,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在多媒体中插入非洲水资源极度缺乏的视频,将非洲儿童因缺水而死的悲惨状况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种方式比老师口头讲述或在黑板上写几个粉笔字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既让学生了解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又能够让学生去反思、去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涵义,每当学生想起在课堂中所观看的图片和视频,就能唤起珍惜用水的意识,将课堂上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

2.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反思情境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完一堂课之后,学生必须进行整理和反思,充分消化,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多变地创设反思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课中,学生将学习到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编辑一些食物消化的视频或者图片,从食物入口开始,一直到食物被完全消化为止,让学生对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巩固此部分知识时就会非常容易。当学生在回忆、反思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课堂上所看过的完整食物消化过程。教师在播放完毕食物消化视频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食物在体内的旅程是怎样的,让学生根据所观看的视频自己画出一个食物消化的流程图,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对新知识会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并且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反思,就如同放电影一般将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回放,达到最好的巩固效果。

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熟,并且一直在进行更新,在图、像、声、文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现代教学当中,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条件。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真正的动起来,通过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反思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反思情境得到更有效、更难忘的启迪,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反思中掌握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成功的反思情境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感受到课本以外的世界,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在精神上得到熏陶。多媒体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利用多媒体来创设课堂反思情境也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共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周亚花.多媒体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02).

[2]桑同常,解启荣.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12.农村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也就是说, 只有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兴趣, 他们才能产生自主阅读的内在动力和需要。

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其一, 可以通过故事诱导。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每当我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时, 学生都会变得精神抖擞, 聚精会神。于是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或是自习课上, 常会给学生讲一些趣味性的故事, 并适当留下悬念, 介绍相关的书籍给学生, 让他带着疑惑去主动阅读;其二, 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因此, 在教学中, 可适当开展一些“小小故事王”“班级读书会”等, 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其三, 可以通过榜样力量。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名家的读书故事, 告诉学生, 这些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 无一不是博览群书, 勤奋学习的典范, 鼓励学生热爱阅读并热情地去阅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阅读中光有兴趣是不行的, 学生不仅要爱读, 而且还要会读, 这样才能读得更有效果。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该巧妙利用教材课文, 进行精讲多读, 教给学生独立的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

13.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课以“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为宗旨,力求在课堂中充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等科学素养。

因此,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首先,从问题入手设置情境,教学一开始就出示“工人叔叔搬运油桶”的画面,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工人叔叔想想办法,很自然的引出斜面的话题,拉近学生与研究主题的距离,使他们更主动、更直接地投入到斜面的研究活动之中。接着,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研究斜面的作用。通过表格统计每组实验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学生得出“斜面能省力;斜面不省距离;斜面越长越省力”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行探求知识的能力等科学素养。最后再学习应用,迁移拓展,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本课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本质精神,并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技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内容来

14.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四

《发面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教学中设计了“面团发酵条件”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了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发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接着,课文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本课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大部分学生只懂得细菌的不利的一面,对好处认识不够。

15.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导趣

(一)导趣的定义及重要性

导趣作为三导教学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导趣在三导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关于导趣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导趣从字面理解,即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把兴趣导入课堂,导趣主要完成在学生阅读之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三导模式成功的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生性活泼好动的阶段,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变得爱学习,通过阅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虽然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段已经是高年级学生,但是从儿童成长的经历上看,五年级的孩子仍然处于年龄较小的阶段,没有完全发育的心智,这个时期的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逻辑,借用相关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导趣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 热身复习准备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大容量的阅读课包含很多句型、词汇,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像或者动画复习之前学过的旧知识,既做好知识的衔接,又完成导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文章内容导趣

新词是阅读课文的障碍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具备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十分困难。另外,小学生由于词汇量有限,因此形成较弱的英语语言基础,还原语境是帮助小学生理解词义并且进行情境阅读的有效办法。例如教学中遇到“My days of the week”的课文,在讲解周日到周六时,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引导:“I’m going to go school.”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配合自己的引导,在可见大屏幕上播放学校课堂的场景。当学生看到上课的场景时就会想到今天是星期几,这节课应该上什么课,同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穿插上课铃声歌即教师哼唱的“What day is today?What do you have today?”歌,学生会很容易地理解“What day is today?What do you have today?”这两句话的含义。导趣中用新的技术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情境完美结合,不仅能使学生快速理解含义,还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3. 语段阅读导趣

语段阅读导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阅读难度,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不使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语段阅读导趣中可以将课文相关的语段、句子用课件展示出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

二、导读

(一)导读的定义和作用

导读是指在进入课文阅读学习之前,教师帮助学生了解、知道课文大致的意思,导读不以课文详尽的内容为对象,所以导读课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既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为学生合理布置和组织好所要学习的导读内容。

导读的作用是通过导读教学,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大致对课文有所了解,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文章打好基础,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五年级的学生要想独自完成更深层次的阅读活动会有困难,但是完成导读中涉及的简单内容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对文章内容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一个合理的把握,一定能够做好导读教学。

(二)导读的简单案例

例如“What can you do?”一课阅读内容是一段对话,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安排如下,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学生在家的场景图片,将这节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导读开始时,带领学生慢慢进入文章,通过导读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了解与认识。

三、导思

导思是阅读完成的最后步骤,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导思。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读完文章就放弃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本身不会有太大帮助,英语阅读的思维能力一定从小学开始培养。教师通过导思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在导读最后环节,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Does the ant like sweet?”“What does the ant like?”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通过学后带着问题的反思,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语

“三导”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模式的提出,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间接地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导读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帮助。小学五年级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渡时期,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期望通过“三导”模式给学生学习带来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6.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小学高年级科学教学也被要求做出教学方式上的调整。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关注的今天,如何促进学生上好科学课,实现科学课上自主探究学习,成为小学高年级科学教师的主要关注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自主探究教学策略应以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为前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的内容《生物的多样性》时,可以提前交代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这样教师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积极,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二、提供丰富的自主探究项目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爱动、爱玩,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学习和玩乐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现代教学拥有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校园场地资源,科学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合理设置自主研究项目,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促進学生的学习。同样以《生物多样性》课题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派任务给每个组,必须要找到几种动物和几种生物,记录他们的颜色和形状。如这样的集体性活动是非常受小学生喜爱的,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的工作中,并且完成的比教师想象得更好。

三、通过设置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动力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还来自于教师的表扬与鼓励,与替代鼓励不同,高年级小学生对替代性奖励已经不感兴趣,反而竞争机制会激发小学生体内的好胜心,从而促使完成教师给的各项任务。教师在给定任务的同时说出竞争比赛机制,这样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名次而主动配合、积极思考,勤动手。不仅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还锻炼了他们全方位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探究项目,并通过设置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动力来实现小学高年级科学课自主探究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孙思唯.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科学课”开放性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大学,2011.

17.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模版) 篇十七

陈建平

作为一个小学科学老师,我认为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我这堂课来进行自我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经过课后老师们细致精辟的评课让我知道自己存在了诸多问题,下来之后我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本次课的具体情况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首先,整节课的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作为科学课本来就是很抽象的一门学科,很多的实验器材学校都不具备。如果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不起来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教学目标就更难达到;其次,这次课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本来是考虑到星期四讲公开课的,结果临时被调到星期三开讲,这让很多教学设计没准备好,诸如课件等;最后,本次课的内容设计偏多,导致本次课时间的合理布局上不够好,层次有点混乱。

18.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十八

本课《火山》,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还是比较肤浅的。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是我们教师很好的教学资源。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本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视频、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极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火山喷发时的声音以及岩浆的喷发、流动如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震撼,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由于课本上对火山喷发形成原因描述太少,学生难于理解这一课的内容并且农村小学生只能从一些书籍里查阅一些资料,条件有限,猜想环节是无效的,通过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模拟火山喷发时的现象,突破了难点.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贪多嚼不烂,如播放火山喷发的图片,对预防知识讲解,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本课的学习学生不是让死记硬背科学知识,而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的一点收获成功。

19.小学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十九

一、羞于面对的文本, 应正面引导

(一) 面临的阅读“症结”

苏教版六年级 (下) 第一单元第二课是要让学生知道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在与学生的交流、调查中, 我发现学生们对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已有不少了解, 但他们的先前经验很多是不完整的。因为长期缺乏一个公开的氛围来探讨、质疑, 一种成长的神秘感、羞涩感笼罩在每个孩子的心头。以致于当面对教材中“青春期身体发育表”、“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等文本时, 学生们都掩嘴“嗤嗤”笑, 可见其复杂的阅读心理。

(二) 尝试解决的办法

1. 诚邀家长共同关注。

课前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 让家长和学校一起针对孩子的发育情况进行调查问卷。此举有两个作用:其一, 初步打消学生的顾虑, 鼓励学生坦然面对;其二, 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2. 男生女生“特别一课”。

学习此课时, 男女生分开单独进行。通过“敏感话题聚集”、“秘密花园图片介绍”、“青春期自我保护”等环节, 引导学生科学地面对成长。

3.“知心QQ号”引领成长。

课将要结束的时候, 我还将自己的QQ号向学生公布, 告诉他们关于青春期成长的烦恼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

(三) 引领效果及后续思考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能理性地对待教材文本以及身边媒体中相关文本。他们在学习收获中写道:“曾经, 生理上的变化让我变得很困扰, 我对生理上的变化很讨厌。现在才知道, 只有经过这些才会成长, 现在我并不讨厌了, 能抱有一个很好的心态。”“现在我能对自己的成长持平静的态度。原先, 我觉得成长十分讨厌, 有些害羞, 不想提起这些事。上了这课后, 我还明白了:成长是十分平常的, 每个男孩子都要经历,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成长。”

学生们的一番学习感悟使我深深认识到:人类是大自然最成功的杰作, 人类机体的每一项功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孩子们即将或已经进入生长发育的阶段, 适时、适度地将有关正确的生长信息带给他们, 不敷衍了事, 这是对孩子们的成长负责任。同时, 通过科学地解读, 让他们产生对身体和生命的敬畏感, 为幸福成长打下基础。

二、人人皆知的文本, 应放开手脚

(一) 面临的阅读“症结”

关于恐龙的问题常常成为学生们讨论的热点,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的学习, 已经对恐龙的知识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将要学习苏教版第二单元《消失了的恐龙》一课了, 学生们似乎很兴奋, 他们好像准备好了要参加一场“恐龙的盛宴”。但是短短的40分钟时间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条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呢?

(二) 尝试解决的办法

第一阶段:提前布置任务, 成立一个个“恐龙知识报告团”。我让学生自由申报并形成小组, 围绕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问题, 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备课”, 并作好PPT。根据学生小组讲述的内容, 我给他们排了一下讲课的次序, 然后从讲课的形式上作了一些指导。

第二阶段:利用科学课和向班主任老师争取到的时间开展“小老师讲恐龙”活动。对获得认可的“小老师”进行奖励。

第三阶段:我从同学们都没有触及到的一个新的角度 (经历科学家发现恐龙化石到复原的过程) , 再次和学生们学习研究恐龙。使学生感受到科学阅读的多面性。

三、意蕴深远的文本, 应因材施教

(一) 面临的阅读“症结”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时期, 因此, 教材中呈现的阅读内容比较浅易, 即使不得不涉及诸如“遗传的规律”、“进化的原理”等较深奥的方面, 也只是一带而过, 而且教学参考中有时还强调不要涉及复杂的概念和原理。但是, 学生是有差异的, 有的学生特别热衷于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 也很想作深一步的学习与探索。如果跟着“大部队”走, 他们显然觉得在“浪费时间”。

(二) 尝试解决的办法

以《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一课为例, 教材中的阅读资料中提到:“当孟德尔用同一种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 发现豌豆花的颜色始终是同一的;但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 在第一代中, 所有用紫花和白花配种的豌豆花都是紫色的, 而在第二代中, 既有紫色花, 也有白色花。孟德尔对这个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对大多数的学生, 我采用图解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尝试对孟德尔的实验作出自己的解释。这其中, 有个别同学爱思考的同学又提出:如果将子二代再杂交, 子三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将子三代再杂交, 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面对他的好学, 我课后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设计了一份阅读提示单, 请他自主阅读后将自己的发现和问题记录下来。

20.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写作教学 篇二十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学科;五年级教学;写作教学;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多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为目的,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提出,教学的多元化和生活化越发地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尤其是针对高年级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巧妙地利用教材,学习文章写作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五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提出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写作教学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学生的教学兴趣,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其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尤其是针对语文写作教学来说,更加考验學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对写作教学的开展更是十分有利。比如在讲解《新型玻璃》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进行时下的玻璃样式的观察和研究,想一想现在我们所用的玻璃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希望改进成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选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玻璃的自述”,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的写作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想象空间,从而更好地诱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二、提出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提问艺术”,知识的学习正是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整实行才能够被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利用课文的特点,科学地设置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例如:在《慈母情深》的段落中有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及动作的语句,在反复阅读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这样写作的优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写母亲的眼神和动作呢?大家可不可以也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以此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表达能力的水平。

另外需要教师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语文的写作教学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更是会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所以说,教师要针对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讨论,分享写作经验,谈一谈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提升写作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善用想象,发散思维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童心,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最简单也是有效的方式就是,能够进行留白的补充,也就是故事的扩写。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课文的延伸,用学生浪漫美好的想法去进行故事的扩展,用他们的所感所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加大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掌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比如教师在讲到《珍珠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文讲解完毕之后,进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问一问学生,如果自己养了一只珍珠鸟,会和它之间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假如个别同学对于珍珠鸟没有什么了解,那么就想一想自己家养过的其他的小动物,它们和我们的感情怎么样呢?让学生将这些故事和想象流于笔触,表达出来。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锻炼,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情感的真谛,完善写作教学的形式。

四、善用多媒体教学

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利道具。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图片,就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通过给学生放送网上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来相互提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讲到《慈母情深》时,我们就根据身边的真人真事和网络上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不仅能看到课文中的文字,更能体会出真挚的感情。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的基础,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到了五年级的阶段,正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不仅需要教师多年的经验进行探索,更需要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写作教学是语文综合运用的最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程度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写作的成绩上。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善于利用教学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让小学生主动地进行写作,而不是将其看成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高丽英.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1).

[2]邹淑敏.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3).

上一篇:企业自律自查专题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开学第一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