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专业

2024-10-16

高等护理专业(共7篇)

1.高等护理专业 篇一

九、2007-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郑修霞 副主任委员李红玉姜小鹰 秘书长孙宏玉

北京大学

辽宁医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

姜安丽

第二军医大学委员

尤黎明王维利王惠珍白琴刘华平刘革新刘晓英孙秋华安力彬何国平吴瑛张广清李小妹李小寒

中山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河南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李春玉李秋洁李继平李斯俭陈先华陈锦秀姜丽萍娄凤兰胡雁赵岳徐丽华徐桂华崔焱

延边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四川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 温州医学院 山东大学 复旦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2.高等护理专业 篇二

一、改善人才培养的方案

作为职业教育, 以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为目标, 一贯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将教学工作者与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的有效的结合起来, 实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培养模式, 达到所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所学需技能结合、培养目标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结合, 实现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互结合的培养基地, 达到先理论, 后实训, 再实习的教学方案, 即“教-学-做”的教学体系, 重点突出临床专业的可实际操作的优势, 秉承“以人为本、以德育人、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 以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为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 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要调整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 使其更加合理化。那就要重点提升主干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学术水平。也同时兼顾和加强相对薄弱学科的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 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

(二) 基本思路

以我校在职教师为主干力量, 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 大力辅助青年教师, 在原有基础上, 将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引入到我校, 并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专业骨干老师, 使得我校整体的师资力量得到很好的补充, 也为整体的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三) 实施措施

扩充师资力量的数量, 提升其质量, 重在引进和培养。调整知识、年龄结构;合理分布学历、职称;优化专业分类、学缘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老师不断进修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使自己能够有更好的视野和见识, 时刻紧随教育潮流而行。同时, 引进若干硕士、博士研究生, 形成公平竞争, 优秀者选派到国外进修。目前, 教学型教师还是占据我校主力军位置, 但是这种模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能更好的将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检验。这种类型的老师更多的需要引进, 并逐步培养成骨干和培养一名学科带头人, 在学历和能力上上也必须要严格把关, 尤其是兼职教师, 最好是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骨干来担任, 以便把最新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通过建设, 形成“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力量, 专兼职教师共同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教研活动、教学培训、学术讲座以及技术交流。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对能达到要求的颁发“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 建设目标

以创建精品课堂为基点, 大力推进改革措施。争取在两年内构建好课程体系。建成3门专业优质的核心课程。其中1~2门须达到国家或者省级精品店的课程水平, 3门校级精品课程水平, 增加实践课的开设比例。加强实践课程的考核能够更加积极的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就业现状, 已符合基层的临床医生的岗位需求。

(二) 基本思路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思想。要经过实践,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改革。其中优化教学方法, 丰富课程内容, 加强教学手段, 增加教学实践等都是要提升的。要根据行业的发展和需要来改革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

(三) 实施措施

1) 要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 要重点扶持和集中建设, 这样才能达到精品课程的中心思想。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活动。并实现升级精品课程的零突破。2)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参加的活动少, 实践能力薄弱, 要加强师生实训教学力度。学生学习期间学校要随时开放实验室, 合理安排课程。使实验室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度。3) 要增加学生在附属医院的见习时间, 强化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 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培养力度。4)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来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式、探究式等多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5) 聘请优秀的技术骨干来兼职教师, 可以讲述自己的经验以及新理念的临床医学知识。学生学到的多, 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现状。6) 学校要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演讲等比赛活动, 师生也要积极踊跃。这样才能活跃校园氛围, 可完善激励机制。

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一) 建设目标

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满足预防医学学科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需要, 同时满足学生进行临床实习的具体需求。

(二) 建设思路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教学设备仪器的购置要与时俱进, 从而使实训技能尽可能和临床实践相接轨。另外, 我们还要努力开发校外 (医疗机构) 的实习基地。

(三) 建设措施

在现有教学设施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需求, 建立相应数量的诊断学多媒体模拟实训室、检验实验室, 以及多媒体示教室,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资源。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 力争新增相应数量的实训基地。同时, 我们要加强管理实训基地, 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意识,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我校护理专业历经多年的教学发展, 各项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基本满足了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从自身做起, 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护理学生的专业素养, 为他们步入工作岗位提供专业技能保障。学校人才的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教育为根本, 争取合作育人, 努力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护理人才。

摘要: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是为医疗机构培养护理技术人才的, 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具有现代护理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医学人才, 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 对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余剑珍.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崔红丽.应对广州城市养老难题改革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课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李君, 张俊玲, 李春.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4]徐莉霞.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3.高等护理专业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 护理专业 男护生 应激应对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28-02

本次研究将我校40名护理专业男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男护生共4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实验组年龄19~21岁;参照组年龄18~22岁。两组男护生在一般资料上均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高职男护生的压力源,根据压力源的具体形式给予实验组相应的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男护生的压力源及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①压力源调查:压力源问卷调查表主要通过参考阅读文献、访谈以及调查等方式编制,参考护理学生压力量表与中国大学生压力量表,结合高职男护生的具体特点设计,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就业情况、工作性质及内容、自身知识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压力评分包括三个等级,分别为无压力、压力一般以及压力显著。经专家评审后该量表符合测量的目的及要求。②应对方式调查: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量,该问卷主要由两个维度组成,分别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共包含20个条目。

1.3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计量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职男护生压力源分析

本次研究显示,男护生压力源排前三的有,认为护士是女生的专职、担心就业不如女生有优势以及对肢体接触感到尴尬。见表1。

2.2 两组男护生干预前后应对压力源的方式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3.1 高职男护生压力源分析

3.1.1 护理职业形象女性化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护士是女生专职占95.0%。可以看出大多数男护生认为护理职业是女生从事的职业,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较差,导致男护生对护理职业出现心理障碍。此外,担心就业占50.0%,这主要是由于男护生担心医院对男护士缺乏正确认知而不愿录用男护生,导致其就业压力增大。

3.1.2 护理职业角色适应不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肢体接触感到尴尬、害怕朋友不理解分别占42.5%、30.0%。可以看出高职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较差,不能正确对待护理操作中的正常肢体接触,同时又害怕被他人瞧不起,因而产生滋生一种自卑心理。

3.2 高职男护生压力源的干预措施

3.2.1 纠正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偏见

采用讲座的形式对男护生进行护理认知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我国护理职业改革及其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对男护士工作价值的认同,增强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培养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使其认识到护理职业并不是只有女性才能从事的职业[1]。

3.2.2 宣传男护生的优势

从生理上来说,男生的力量大于女性,因而搬运危重患者或者是手术患者时力量更大,动作也更快,同时男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好,且反应较快,能够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此外,大多数男性都具有稳重、果断的特点,能够给人一种安全感,因而比起女护士更具优势。

3.2.3 树立男护生的职业信心

通过职业教育、心理指导等相关教育,纠正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偏见,使男护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树立男护生的职业信心。在此基础上,通过优秀男护士的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热情。

4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较低,导致男护生心理压力较大,因而必须采用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知识,纠正男护生的偏见,增强男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提高男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4.高等护理专业 篇四

工科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工科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师资人才体系、设备资源体系和专业理念,具有优势地位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基础。

但由于工科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着重于高层次、宽口径、重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层次、培养目标的社会需求性很明确,与传统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差别很大,不可能借用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做出适合于工科大学这样的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定位非常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的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培养的人才性质不同,如果说土木工程传统本科教育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则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⑵ 专业知识结构不同,如果说传统本科要求宽口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则高等职业教育要强调专业能力强、专业方向相对集中的专业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⑶ 如果说传统本科注重实践是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则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突出实践教学。

⑷ 面对的人才需求市场不同,传统本科人才目标定为研究、教学、设计、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精的职业领域,注重潜力和后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战略上的稳定性;则高等职业教育偏重更广泛的一般工程技术领域,专业面更宽,注重现实需求和迅速上手,专业教育要求具有随时满足社会需求的战略灵活性。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解决专业内涵的精与杂、宽与窄、理论与实践、竞争与互补等问题。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本科人才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要求互补,传统本科院校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互补,这种互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方向互补和层次互补。

由此可以决定具有传统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在传统本科发展高端基于“人”的培养的前提下,利用高等职业教育开发“专业人”教育,丰富人才培养的层次,通过专业细分和层次细分与传统本科教育形成互补,完善土木工程领域人才结构,填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人才空白。

对于土木工程大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对既有本科专业方向,如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铁道工程、建筑工程等传统专业方向,在层次上互补,着重于工程实施阶段的施工技术、组织计划、概预算、项目管理等工程建设层次,在现有本科教育的模式下,将专业内涵软化,以适应工程建设程序中的中后期各阶段技术职业需求;

其次,根据社会需求,对有些还未形成专业方向的技术与管理领域,开办特色专业方向,即在相近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课的新领域,满足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如城乡建设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城市交通工程、建筑装饰工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环境工程、工程检测、工程防灾减灾等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都是以传统土木工程为基本教育平台,系统地与相关专业相交叉,形成新的方向,目前社会需求较旺盛,可以根据社会近期和中期发展需求设置。此类专业方向基础课程较固定,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较灵活,可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

从长期发展来看,在上述互补的基础上,规范化、正规化,最终形成与传统本科专业的融合,形成广义的工科土木工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5.高等护理专业 篇五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就业指导课建设,现状,对策

前言

作为单科院校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护理专业,与其他综合性大学比起来,学生走进社会的就业面相对狭隘,虽然其专业性强[1]。且随着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越来越严峻。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就业指导课程是学校为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提升就业技能,依据职业资格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通过能力素质培养、就业形势以及社会职业说明等教育内容设置的课程,对指导高等中医药护理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属于起步较晚的,专业的特殊性导致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所以现在处于一个初步阶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首先,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方法不能与时俱进,中医药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工作普遍都是开展动员大会,或者是采取讲座等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本没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有效指导以及咨询,就使得就业指导完全表于形式,成为一句空口号。

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队伍不专业。当前,很多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有设立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部门,但是,因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认知不够,且从事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不够,一些工作人员很难有充裕的时间、精力来开展专业的指导工作。而且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专业素质的良莠不齐,是很难达到有效的就业指导目的的。

再次,院校职业规划课程不能系统化。由于职业规划是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活动。要从个人以及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在确定个人事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选择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岗位,并编制相应的培训、工作计划,对每一个步骤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安排。

二、明确职业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层次,随着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毕业生的就业变得很艰难,因此,明确职业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就业指导课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中的开设,是加强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工作手段,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2]。以往,在高等中医药护理专业中,学生的专业课程较多,课程紧,临床实践也多,且任务很重,总以为就业指导技巧、知识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或者模拟应聘等方式得到学习,没有必要牺牲专业课程时间来开设这门就业指导课程。可是,学校忽略了在当前这样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就业指导课程会随着课程的发展,师资标准会越来越专业,知识体系会日趋完善,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会越来越重要。所以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很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并对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给予重视。

三、中医特色护理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科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一)遵循中医特色护理专业就业指导与学科一体化建设理念。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特点,在满足社会对护理专业需求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策略,教材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护理技能中心建设等专业建设系统工程植入学院建设规划[3],并坚持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的学科与专业发展定位,全面考量专业、学科建设的各种内容,有条不紊的进行阶段分布,达到护理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并以中医药特色护理的社会职能为导向,来提炼护理研究方向。以此来使中医药特色护理就业指导课程在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进入可持续循环。

(二)以现代护理特色为基础,对中医药护理的优势进行发展,并探求中医药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育形式,培养实用型高素质中医护理人才。在临床护理方面,将临床护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及中医特色专科护理研究作为重点。护理管理方面,应在护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医院感染控制、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等方面着力研究。将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效果的研究作为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方面的重点工作,慢病管理和养生康复护理方面,应该从预防、防变以及防复这几个阶段来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研究[4]。另外,循证医学理念以及医学方法是循证护理的护理实践依据。

结论

高等中医药护理专业,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专业学科。而在中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高效就业是很重要的,这门课程的设置对每一位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和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可是,现在很大部分的中医药院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仅是一些简单的学过的课程和专业简介,内容枯乏与社会不能很好的衔接,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5]。所以,为了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就应以多种灵活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教育,遵循专业与学科一体化建设理念,做好发展规划的优良设计,并遵循特色科学方向,来推进学科发展,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中医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树锦,郝玉芳,韩丽沙等.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践的现状分析[J].中医教育,2014,29(2):66-67,77.

[2]郝玉芳,王伟,牛慧君等.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2,31(3):73-75,80.

[3]单亚维,岳树锦,晏利姣等.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1):122-125.

[4]朱洁,申国明,汪远金等.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文理合班教学对策探讨[J].中医教育,2015,29(1):69-71.

6.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研究 篇六

摘 要:结合安徽某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实际,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加强人才评价制度整体设计、加强专业技术岗位分析、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完善评价相关制度、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加强人才评价工作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改进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2-0101-04

Abstract: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a university in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rgent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for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covering such areas as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design of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osts, perfe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 relevant systems of evaluation, making better use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evaluation .

Key words:universities;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evaluation; study

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办学兴教的核心竞争力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否正确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德、能、勤、绩,直接影响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决定高校发展动能的强弱和四项职能实现的程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力,对于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实践

如何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一直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难点,各个高校做法各不相同。以安徽某高校为例,学校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近1 400人,约占全校人员总量的75%,教师约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2%。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的要求,学校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岗位职责,量化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主要体现业绩成果,如教学工作量、教学或科研项目、教学或科研获奖、学术论文、教学或科研成果等,对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树立不同的业绩导向。内部评价是学校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的主要方式,学校考核二级教学单位,二级教学单位再考核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坚持评价程序的公开、公正、透明。在使用评价结果时,坚持将评价结果与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级晋升等相衔接。学校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实行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捆绑式考核

从2006年起,学校实行教学单位综合考评制度,将专业技术人员个体考评与学院整体考评结合在一起。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以学校发展目标为导向,设置教学工作、实验室工作、科技工作、学生工作、学科建设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7个单项考核领域,每个单项考核领域又细化为若干关键绩效指标。单项考核赋予权重后,累加在一起即为教学单位综合考核结果。单位综合考核结果与个体考核在优秀指标、奖励性绩效分配等方面捆绑在一起,从而实现员工个人利益和本单位发展的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所在单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组织文化,对凝聚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实行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以聘代评”

学校从2003年起实行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以聘代评”,在上级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指标范围内,由学校制定标准、组织评审、进行聘任。在坚持评审标准不低于省级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评审标准中加入了一些个性化要求和价值需求导向,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进行个人奋斗,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学校实际需求,对凝聚人心、促进学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强化师德师风和工作质量评价

相对于数量的评价而言,品德和质量的评价要困难的多,对评价者的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近些年,学校在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中,逐步强化了对品德和质量的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出现教学事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专业技术人员,视其情节轻重,延迟其申报年限或者降级聘用,且2年内不得参加高一级岗位的聘用。对专业技术人员教学质量的评价,引入学生评价、教研室同行评价、教学工作委员会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在良好等次以下者不准应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这些惩罚性措施的实施,对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一定的震慑和警示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品德和质量的重视程度,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营造优良师德师风氛围产生了有益效果。

二、当前高校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是生产力中最复杂的因素,对人的评价极为不易,至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全面准确有效地评价人才。每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 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一个较为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论证、推敲,耗时费力熬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科学的精神,很可能导致评价标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际操作中,为了简便易行,评价标准往往整齐划一,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都用一把尺子量,评价标准对某些人是“地板”,对某些人却是“天花板”,这样的评价标准比比皆是。

(二) 评价指标与高校根本任务契合度不高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当前大部分高校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指标往往是发表过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主持或参与过多少项什么级别的项目、到账经费是多少、获得过多少项什么级别的教学或科研奖励等等,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汲汲于写论文、搞科研、报项目、评奖项,把主要精力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能潜下心来“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作保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从何谈起呢?

(三)评价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以结果为导向的单一评价方法,导致一些人急功近利,疲于应付完成各项考核指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浮躁的学术风气。由上到下一级评一级的内部封闭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监督,人情因素干扰较大,要么集体合格,要么轮流坐庄,没人愿意动真格的,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一种利益的均衡与博弈。简单粗放的评价方式导致考评结果的失真,使评价缺乏可信度,评价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四)人才评价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往往由职能部门组织实施,教务部门评价教学工作,科研部门评价科研工作,人事部门负责年度评价和聘期考核,评价任务只是一项阶段性工作,主要是发布文件、安排任务、督促实施,具体评价工作基本上由各二级单位自行完成。既没有专业的机构,也没有专业的人员。评价工作的实施往往是形式重于实质,难以真正客观准确的评判人才的优劣。

(五)评价结果不能有效运用

评价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找出差距,改进绩效;二是区分优劣,有效激励。然而在实际的人才评价中,这两个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评价工作年年开展,却很少有部门肯花时间去关注考核评价结果的反馈,不能给被评价者在改进绩效上提供指导和建议。被评价者如果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或出现重大工作失误,即使没有达到年度目标或聘期目标,也很少考核不合格,造成专业技术上的“铁职务”和职业倦怠。

三、改进高校人才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随着人员聘用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入推进,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常态,迫切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一)加强人才评价制度整体设计,树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新向标

高校要把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摆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位置,系统谋划,精心设计,探索建立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学科专业评估的联动机制。要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办学特色,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设计出不同的评价办法。要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改变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考核制度,探索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奖惩性考核为辅的考核评价模式。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加强和改进师德品德考核、强化教学业绩和教学质量考核、转变科研工作评价导向、增设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作为改革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的着力点,精准发力,务求实效。

(二)加强专业技术岗位分析,制定高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

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是科学正确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绩效的基础。高校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分析,对专业技术各类各级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制订高校专业技术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以此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才现实表现、工作能力、业绩贡献的基本依据,为出台符合高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特质的岗位评价标准提供最有说服力的参考坐标。

(三)完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

人才评价应坚持综合标准,在坚持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扭转唯论文、项目、奖项、经费衡量人才能力和价值的倾向。要在评价体系中树立“学生为本”导向,严格教学工作量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提高教学业绩在人才评价中的比重,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回归师道本原;树立“生产实践”导向,引导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挂职锻炼、支边支教、产学研合作、参加社会工作等方式,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与促进生产实践相结合,创造更多社会价值;树立“质量、创新、贡献、协同”导向,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分类评价标准,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原始创新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增强协同创新。

(四)改进评价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师德品德评价应充分尊重人才主体地位,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力求评价全面、客观、准确。教学效果评价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入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延期影响评价等形式,多维度评价教学工作实绩。科研业绩评价应完善函评、会评、专门机构评价等同行专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充分考虑研究领域、研究类别、学科发展阶段等因素,合理确定评价周期,变短期评价为中长期评价,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交流合作,变个体评价为整体评价,发挥科技引领带动功能,变科研独立评价为“科—教—产”一体评价,构建科研业绩评价长效机制。

(五)完善评价相关制度,扩大评价机制的激励和约束效应

高校要建立师德品德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诚信档案,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主动看齐。要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推行中青年教师“三助一辅”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健全教学运行管理配套制度,设立教学突出贡献奖,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要推进科研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实施,改革科研奖励制度,完善科研成果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制度,引导专业技术人才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要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评价考核,促进各项制度落细、落小、落实,使制度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功效。

(六)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和人才退出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加强与专业技术人才的沟通,让专业技术人才清楚知晓自身现实表现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找准优势与不足,引导他们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需求有机衔接,同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和进步。要深入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结合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中打破职务层次之间的限制,用业绩和贡献来对照标准,评价结果达到什么标准就兑现什么待遇,做出多大贡献就享受多少薪酬,真正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静心为学、潜心研究、真心育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七) 多措并举,切实加强人才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教职工既定利益的调整,高校应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为人才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培养培训专业化的人才评价队伍。要成立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专门组织,加强人事、教务、科研、研究生、实验等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系统建设,收集整合有关人才评价的各类数据信息,形成比较完整准确的人才评价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尽量避免考核评价工作碎片化,减少重复考核。要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出台契合实际的人才能力培训和专业发展举措,探索建立符合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四、结语

当前,高校正处于“十三五”谋篇布局之际,落实国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战略部署,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打造区域人才高地的现实需求,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让专业技术人才迸发出新的活力,正当其时,亦有可为空间。可以预见,高校人才队伍的发展兴起,必将极大地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参考文献:

[1] 田景春.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刍议[J].普洱学院学报,2014,30(4):83-86.

[2] 李俊锋.深化高校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53-55.

[3] 胡锋华,周小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人才评价模型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5):417-422.

[4] 李晓东.大数据时代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思考与探索[J].江苏高教,2015(2):48-50.

[5] 于珈,王兰英,李兵,等.浅析美国科技人才评价的做法与启示[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47(2):68-72.

7.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介绍 篇七

临床医学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人才,毕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实用型临床或相关岗位人才。能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对危急重症能进行初步处理,能在社区从事预防、保健、康复和卫生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以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也可以从事药品生产、营销机构的工作以及其他相关行业。

康复治疗技术(学制三年)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我系经过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要而开办的新专业,今年首次招生。该专业以社会的迫切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练就一技之长为特色。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学概论、传统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评定功能学、临床康复学

就业方向: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口腔医学技术(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悉口腔医学基本理论,掌握各种修复体及矫治器制作技能、能为口腔医疗机构加工各种修复体和矫治器的高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技工材料设备与管理学、口腔正畸技术学、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等

就业方向:义齿加工中心

成果展示:

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在2007年日进杯口腔工艺技术展评暨全国口腔医学技术教育论坛中,我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四名同学取得三倍大雕牙组个人三等奖、团体优胜奖。

科大讯飞杯第二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我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樊君茹同学夺得了全省大学生职规划之星金奖,排名全省第一。

口腔医学(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牙科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具有牙科口腔保健知识及宣教能力的专科层次的实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口腔材料学、口腔内科学(含口腔X线诊断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儿童牙科学)、口腔修复学、常用口腔外科技术及感染控制(含拔牙术、颌面外伤)、口腔预防医学等。

就业方向:牙科诊所、农村中心卫生院、城市社区医院

成果展示: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

2007年暑期,组织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深入到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开展免费义诊、口腔疾病预防宣传、走访农户等各种形式的医疗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同学在医疗下乡过程中不仅深入了解了省情、民情,而且在服务他人中进行了自我教育,在奉献中增长了才干。

护理(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能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等工作的高级实用型护理人才。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护理、儿童护理、精神心理护理及专业分化方向相关课程。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预防保健及美容护理等工作。

护理--口腔护理方向(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较强的护理实践能力,能从事口腔护理、临床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高级实用型口腔护理人才。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口腔内科与保健护理、口腔修复与正畸护理、口腔外科护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护理、儿童护理。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专科医院、口腔诊所从事口腔护理和临床护理工作。

助产(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助产、妇幼保健、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助产、母婴保健及临床护理的高级实用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与优生学、健康评估、高级助产学、计划生育技术、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从事助产、妇幼保健及临床护理等工作。

医学检验技术(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医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医学检验技术相关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从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工作以及与医学检验技术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人体形态学、医用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医用统计学、仪器分析、临床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

就业方向:面向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及预防保健机构、商检所、技术监督局以及检验仪器和试剂生产与营销机构等。2005届毕业生就业率98.7%、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95.83%、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95.22%,2008届毕业生276人。

眼视光技术(学制二年)

培养目标:具备对近视、远视、散光等各种屈光不正与老视的诊治及验配技能;对角膜接触镜验配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力;对儿童斜视、弱视的诊断及处理能力;对眼科常见病的诊断和初步处理能力;能按照国家标准熟练进行眼镜装配、维修及整形。

主干课程:眼科学基础、临床视光学(屈光学、验光学、斜弱视学)、眼应用光学基础、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眼科学、眼镜技术(眼镜材料与工艺、配镜学、眼镜质量检测)。

就业方向:眼镜行业的眼视光验配机构、眼保健单位以及医疗机构开设的眼视光验配机构。2005届毕业生就业率94.74%、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08届毕业生114人。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医用电子仪器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具备能掌握常用医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临床应用,能管理医用电子仪器及解决医用电子仪器常见故障的基本能力,对常用医用电子仪器进行正确的检测、维护和保养能力。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医用传感器、制冷设备原理与维护、显示器原理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原理与维护、医用检验仪器原理与维护。

就业方向:面向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器械维护部门、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检测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08届毕业生65人。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医学影像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检测、经营、技术操作、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具备掌握常用影像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能管理影像设备及解决影像设备常见故障的基本能力,对常用医用影像设备进行正确的检测、维护和保养。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医用传感器、制冷设备原理与维护、显示器原理与维护、市场营销、影像设备学、医用影像设备原理与维护、医用超声仪器原理与维护。

就业方向:面向医疗卫生单位的维护部门、医疗影像设备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检测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08届毕业生48人。

医学营养(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医学和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医院临床营养治疗和社区营养咨询、宣教、指导管理,以及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从事食品营养评价、卫生监督、生产和销售工作的公共营养人才。

主干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临床医学概论、营养学基础、临床营养学、社区营养、流行病学、免疫学、卫生统计学、微生物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卫生与毒理、中医药膳学等。

就业方向: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学校、食品监督部门、保健机构、食品厂、宾馆餐饮服务业等。

药学(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医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研发机构、药品检验机构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一线工作岗位从事药品使用、药品生产、经营、研发、检验、监督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干课程:《药用基础化学》、《临床医学概论》、《化学药物基础知识》、《天然药物基础知识》、《药理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临床药物治疗学》等。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医疗卫生机构药房、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研发机构、药品检验机构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一线工作岗位从事药品使用、药品生产、经营、研发、检验、监督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

药品经营与管理(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医药经济、贸易、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药学、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调研分析、解决医药贸易、医药营销事务的能力,具备进行医药贸易、市场营销、市场策划与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干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医药商品学》、《现代企业管理》、《医药国际贸易》、《药理学》、《化学药物基础知识》、《天然药物基础知识》、《药用基础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面向药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部门,药品批发零售(药店)企业,医院药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从事从事药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生物制药技术(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掌握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所必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生物药品生产、工艺设计、质量检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干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生物药品检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面向药品管理部门、各级药检所及防疫站、食品、保健、农业和环保等领域的相关生物技术企业,从事一线生产、技术研发和产品销售、质量检测和管理等工作。

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药品质量检验和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医学和药学的基本理论,能在药品研发、生产、经营管理、使用以及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一线工作岗位从事药品质量检验、药物分析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干课程:《药用基础化学》、《药理学》、《化学药物基础知识》、《天然药物基础知识》、《药物制剂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生物药品检测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面向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院、药品研发机构以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从事药品质量检验分析与GMP、GSP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预防医学(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从事基层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流行病学》、《劳动卫生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学》、《诊断学》、《内科》、《传染病学》等。

就业方向: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卫生等机构。

医疗保险实务(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医疗保险营销与管理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保险学》、《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保险营销学》、《保险法学》、《人身保险》、《疾病学基础》、《药物学》、《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等。

就业方向:各类保险、保险代理、医疗机构以及保险相关的管理部门等。

卫生信息管理(学制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本专业必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计算机和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应用与管理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主干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卫生信息管理学》、《数据库技术VFP》、《SQL语言》、《计算机硬件维护》、《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管理学基础》、《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等。

上一篇:黄山区消防简报下一篇:参加国家级说课比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