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舆情监控(通用9篇)
1.公司舆情监控 篇一
舆情监控制度
1、舆情监控制度是指对天涯论坛(天涯社区)、强国论坛(人民网)、红网论坛(红网)、华声论坛(华声在线)等网站涉及我县的负面信息进行监控的制度。
2、网上舆情监控重点为:网上散布的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利的信息,有损县委、县政府和各单位形象的信息,有损县领导个人形象的信息。
3、网站定期对中央省市重大决策以及突发新闻事件等网上报道进行整理,编辑成《舆情信息清样》,供领导参阅;舆情信息清样出台要按程序报相关领导签发。
4、网络舆论监控由相关技术人员负责,随时对上述网站、论坛等以关键字进行搜索监控,及时捕捉网上舆情动态,并分析研判。
5、网络舆论监控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情况及时向主任汇报,由主任向分管领导汇报,然后酌情向部长和各相关领导汇报;是否编辑舆情信息,由部长决定。
6、网络监控人员要在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及时对负面信息进行有效处置,对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大局的不良信息及时封堵、删除。
2.公司舆情监控 篇二
2015年1月1日, 沈阳市教育局正式启动运用“监控软件”开展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从全国范围看, 在区域教育行业中, 起步较早。目前已经成立教育舆情编采部, 负责采集和上报信息, 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相关部门和区县 (市) 教育局, 及时应对和处理负面信息。通过对教育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 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为沈阳教育舆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为教育部门宏观把握年度教育舆情提供参考, 为教育负面舆情事件的应对与舆情管理提供方法, 为沈阳教育宣传提供策略依据, 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推进沈阳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对沈阳教育舆情的深入分析, 发现沈阳教育舆情主要呈以下特点:
以新闻网站为主导, 微博信息量大。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期, 新闻网站与电子版纸媒的信息通常交互出现, 一般为电子版纸媒或新闻网站曝出信息后, 各大门户类的新闻网站和纸媒争相转载, 扩大事件的影响。就沈阳而言, 新闻事件的传播仍以新闻网站为主导, 大辽网的信息最为集中, 其次为东北新闻网、新民网。大辽网在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评论, 舆论影响范围较广。同时, 微博的信息量较大, 很多负面事件的首发载体是微博、贴吧和论坛。
舆情周期较短。通过对沈阳市典型事件分析发现, 其演变规律需要经过潜伏期、活跃期和衰变期阶段, 由于沈阳市无特大负面舆情事件, 且偏地域性, 舆情事件周期较短。总体上看, 沈阳舆情事件活跃期主要呈现单峰状、波浪状和梯形状三类演变规律, 一般如多发的学生自杀、溺亡等尘埃落定事件, 其舆情态势多为单峰状, 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公众的舆论会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急剧增多, 随后基本消失。类似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新规、学生意外受伤等事件多呈现梯形状或与波浪状结合的态势, 通常新规的颁布后会根据民意予以回应, 而意外受伤会有学生伤情及缘由的后续报道。波浪状舆情演变最为常见, 往往由于应对不当引发次生舆情, 出现多个波峰和波谷。
二、沈阳市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办法
实现教育舆情的监控与管理, 首先需采集信息, 即对教育舆情事件进行跟踪监测和数据汇总;其次是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 尤其是及时上报和处理负面信息。在此基础上, 总结分析教育舆情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 信息采集
利用舆情监测系统, 每日进行信息采集。系统可根据预先设定的“关键词”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检索, 抓取符合条件的信息。利用人工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统计和研判。根据沈阳市实际情况, 将系统分为突发事件、市教育局、直属单位 (学校) 、和平区、沈河区等13个区县 (市) 共16个版块。在每个版块中配置关键词, 在“突发事件”版块下, 配置了“校园暴力”“踩踏事件”“乱收费”“体罚学生”等40个关键词, 在其他版块中将“单位或学校名称”设置为关键词, 并将单位或学校的简称以及民间说法纳入其中。系统共配置了约1500个关键词。
建立舆情监测表格, 每日进行信息分类。表格包括事件标题 (概要) 、传播载体、发布次数、管辖单位、倾向性分析、教育类别、教育类型等列目, 对采集到的信息逐条进行分类处理。在传播载体中, 分为媒体、论坛、博客、微博, 记录信息的传播来源和分布;发布次数为该条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次数;倾向性分析对信息进行正面、中性、负面信息的分类;教育类别细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其他10个类别;教育类型细分为教师言行、教育腐败、教学管理、教育管理、学生言行、校园安全、维权诉求、毕业就业、考试招生、监管失职、教育改革、非正常死亡、其他13个类型。
(二) 信息处理
发现负面信息后, 根据危机程度进行上报, 由行政部门酌情进行处理。第一类是突发事件和负面信息, 需在“第一时间”上报, 确保应对的迅速及时;第二类是出现苗头的负面信息, 进行研判和跟踪, 适时进行上报;第三类是循环反复出现的负面信息, 在频繁出现时上报。
(三) 信息分析
沈阳教育舆情月报。通过对教育舆情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梳理每月舆情正面、中性、负面信息总量, 突发事件按舆情热度排行, 各区县 (市) 正负舆情信息分布, 及月内典型事件分析。
沈阳教育舆情年报。通过对全年教育舆情信息的汇总, 从时间、地域、类型与类别、主体、载体和演变规律六个层面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 从宏观上把握沈阳市教育舆情特点及规律, 总结经验与教训, 对规律性事件提前做出预警。
沈阳教育舆情专报。针对某一事件, 根据收集的舆情信息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背景、传播与演变过程, 媒体的关注情况、公众的关注度以及引发的社会影响等。
三、区域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建议
通过沈阳市教育舆情工作的开展, 总结出以下几点符合区域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的建设经验:
(一) 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
在成立舆情监测小组的基础上, 组建“市教育局———区县 (市) 教育局———学校”三级管理体系, 每一级均有专职部门或者专人负责。舆情监测小组负责每日监测沈阳教育舆情信息, 发现负面信息及时上报到市教育局, 市教育局将信息发送给教育局相关部门或区县 (市) 教育局进行处理, 同时承担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负面信息得到及时处理, 有效干预舆情。此外, 建立科学高效的舆情管理办法, 实现与宣传部门、安全部门、教研部门等多方联动。
(二)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在大数据时代, 舆情预测成为可能。预警内容包括年度事件预警和危机事件的预警。年度事件预警即根据年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 发现规律, 提前发出警示;危机事件的预警指“第一时间”发现负面舆情时, 对负面进行科学研判, 发出警示。同时建立预警方案的准确性度量和评估体系, 检验预警方案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将舆情危机按程度划分为四个预警等级, 即轻微舆情、中度舆情、重度舆情和特重舆情, 并可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表示。
(三) 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应对机制
由于负面舆情蔓延迅速, 处理问题的积极态度很关键。一旦出现负面事件, 在事件已经曝光的前提下, 通常靠“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简单粗暴”的方式会使事态更加严重, 要具备直面事实、解决问题的责任和担当。
危机的应对方法。首先要调查事件的全部真相, 调查事件本身的发展情况、涉事人员的态度立场、媒体的介入情况等, 确认责任主体。其次制定科学应对的方法和策略, 信息发布的内容、方式和渠道等。应对需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应对及时快速。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突发事件应对需善于运用“黄金4小时”。二是快谈事实,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话未必说尽, 但绝对不能说假话, 低估网民的智商, 说空话和套话容易引起新的不满指责, 也可能引发新的舆情。三是明确责任, 表明态度。明晰事件的责任, 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发布机制。市教育局、各区县 (市) 教育局以及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在时间上及时、在内容上准确的信息发布渠道。一是建立功能齐全的官方网站。二是通过权威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教育信息。三是利用官方微博、论坛, 运用具有官方身份的个人微博等媒介发布消息。此外, 在必要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委托新闻发言人实现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 也是干预教育舆情的有效方式。
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和“评论员”。“意见领袖”是论坛版主或是很有影响力的网络“发言人”。可选取在教育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专家等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少一些破坏性的意见, 以此引导网上舆论, 强化主流言论, 弘扬主旋律。还可以培养“评论员”, 具有官方背景却以网友身份在舆情事件中参与评论, 可以消除公众的抵抗能力, 又能较好地引导舆情, 是一种有效的管控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与雇佣“五毛党”有严格的区别, 后者可能会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四) 提升教育系统人员的舆情素养
教育系统的领导和教师, 可以说是“公众人物”, 一言一行都在学生和家长的监控之下。一个舆情事件的爆发往往是由“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所引发, 这些语言和行为无外乎都是触碰了法律法规或师德师风的红线, 通过网友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的快速传播, 引起媒体的关注, 导致负面信息扩散。在处理负面事件的过程中, 如果教师、学校或教育局的某些语言或行为不当, 则会激起公众新的不满和诟病, 从而损害教师、学校甚至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提升教育系统人员的舆情素养, 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教育系统舆情素养的培训, 帮助领导和教师掌握舆情预防和应对的方法, 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管控能力。
(五) 加强正面的宣传和引导
舆情管理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加强正面宣传, 引领舆论健康发展。制定科学的宣传策略, 挖掘在教育教学中的典型事件、先进学校以及优秀教师, 主动联系媒体或利用自身官方媒介进行正面宣传, 引导社会舆论方向, 弘扬正能量。从现阶段看, 纸媒及其新闻网站仍然在信息传播当中扮演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其观点立场会成为“主流意见”, 教育部门需充分利用此传播平台为自身服务。另外, 官方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号、个人微博也是不错的宣传平台。
(六) 需要专业科研部门提供智力支持
舆情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 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舆情可能呈现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就区域教育系统而言, 教育舆情的监测和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应采用一定的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 保持长期、专业的科学研究, 让研究的智力成果持续作用于区域教育的发展过程, 避免教育舆情的治理陷入“缘木求鱼”的困境。
四、结束语
舆情需要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目前国家行政职能部门越来越强调“治理”, 传统的管理往往是通过行政法规制度、行政指导、行政命令等上级对下级的执行与监督过程, 灵活性、创新力不足, 容易产生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治理却是一个包含多元主题围绕一个目标, 共同参与、协调互动的过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建立完整的治理结构。”[1]只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方联动, 才能共同推动教育生态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学会通过网络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 使用自媒体工具维护自身利益, “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及时监测、汇集、研判网上舆情, 化解舆论危机, 变被动为主动, 引导舆论方向, 已成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研究基于沈阳市教育舆情的现状及工作实际, 总结其经验, 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区域教育舆情监控与管理办法, 以期为其他区域教育舆情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沈阳教育,教育舆情,舆情监控,舆情管理
参考文献
3.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检验及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检验及分析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一般项目《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课题号:13B24)研究成果;2013年湖南省科技厅重点课题《网络舆情安全的协同治理研究》(课题号:2013ZK2080) 研究成果。
一、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标准
(一)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是否全面时效。对于网络舆情内容的监测是否做到全面、准确、及时是衡量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首要指标。对舆情内容进行全面监测,包括舆情监测的范围、类别、总量等各个方面,只有做到监测的全面性,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遗漏掉任何一条可能引发舆情危机的信息。网络舆情监测及响应具有“黄金4小时”的要求。只有关注舆情内容监测的时效性,做到对网络舆情内容的“实时监测”,才能对网络突发舆情进行及时发现和应急处理,而这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是在前期对舆情信息收集监测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舆情研判团队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经过科学、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对舆情信息进行鉴别,最终对于舆情信息的正负性质、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预判的过程。只有对舆情信息的科学研判,才可以从采集的海量信息中筛选、过滤出有效信息,确定重点监控领域与追踪对象,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可以避免因研判失误出现徒劳无功或者贻误时机的被动局面。因此,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否科学、准确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关键指标。
(三)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是否及时恰当。网络舆情安全预警就是对照预警安全体系指标,发现对网络舆情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对之连续不间断地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及我国相关管理规定,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一般被划分为:轻警情 (Ⅳ级,非常态 )、中度警情 (Ⅲ级,警示级 )、重警情 (Ⅱ级,危险级 ) 和特重警情 (Ⅰ级,极度危险级 )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1。只有做到网络安全预警的及时、恰当,才能为高校决策层针对网络舆情的情况恰当启动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提供条件,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因预警迟缓造成贻误战机,又不至于因预警过度造成草木皆兵。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是否高效有序。当网络舆情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演变成舆情危机时,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案能够立即启动,做到领导有力、组织有序、协同配合、形成联动,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紧急、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布控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危机,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是衡量高校舆情监控效能高低的基本指标。
(五)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是否主动有效。在网络舆情的日常监管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应本着以预防为主、防患为未然的原则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意见领袖”等方式,主动引导影响高校网络舆情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在网络舆情爆发期,能够及时回应大学生的舆情诉求,澄清真相、纠正问题,让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与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检验。(1)日常模拟检验。在构建完成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之后.高校管理者应保持高度临战状态,注重日常对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运转效能的检验,最好能够实时选取国内外主流门户网站的典型网络舆情案例进行模拟演练,从信息的采集、分析研判、安全预警、危及应急、引导干预等各个环节对系统的运转效能进行全面检验,以验证体系指标选择的有效性和系统构建的可行性,对演练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完善改进,确保危机真正来临时有效应对。(2)危机实战检验。尽管平时的演练能够有效检验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高低,但是演练的模式毕竟不能完全模拟舆情危机实际来临时的真实情景,因此到高校网络舆情真正发生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校管理者一方面要立即启动舆情监控体系有效应对,更应该珍惜舆情来临时检验舆情监控效能的实战机会,做好经验总结,及时改进薄弱环节,以切实提升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效能水平。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整个高校舆情监控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充分依靠先进的舆情监控技术,因此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效能的分析,应该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人工和智能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力求分析结果的全面、准确、客观。
参考文献:
[1] 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03)。
[2] 呼 雨,陈新杰等。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11
4.纪检(涉腐舆情监控) 篇四
摘 要:2012年,国内发生了多起涉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一方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腐败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经验。从涉腐网络舆情的现状出发,深入剖析涉腐网络舆情的特点,最后从建立舆情收集监测机构、研判分析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引导干预机制、危机处理机制5个方面提出涉腐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的路径。
关键词 涉腐网络舆情 舆情传播 监测
中国4他互联网发展迅速,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54亿,网络普及率为42.1%,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作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第一公共平台,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政治热情高是中国网民的一个突出特点,网络为广大民众鞭挞腐败、呼吁廉政、表达诉求提供了新空间。2012年是近年来网络反腐力量最大的一年,网络舆情积聚起强大“正能量”,唤起了民众的反腐热情,在全国反腐倡廉建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表叔”、“房叔”等一批违纪腐败官员因网络举报落马,到段一中案、孙德江案的尘埃落定,在到浙江桐乡市“天价工资”事件、“安徽庐江不雅照”的热炒,网络舆论浪潮为反腐倡廉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和处置涉腐网络舆情,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现状分析:涉腐网络舆情的传播现状与特点 1.高政治性
涉腐网络舆情信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信息,关乎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关系到民众对官民关系的认知等深层次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地位。与此同时,反腐败工作的独特性、敏感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极易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易发的形势下,涉腐网络舆情往往处于群众舆论的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挫伤民众对廉政建设的信心,消弱党和政府的威望,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涉腐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影响更深远,必须高度重视和处理好涉腐网络舆情。
2.强时效性
涉腐网络舆情的传播比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更具有时效性,反应更加快捷。涉腐网络信息有的是对腐败行为的举报,有的是对政府政策的回应,有的内含于对弱势群体和官民矛盾的评论,等等。无论哪种曝光方式,一旦进入网站、博客、微博、论坛、手机媒体、几时通讯等信息载体,网民猎奇心理驱动涉腐信息迅速传播,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人所共知。时效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时效性,还体现在功能的时效性上。由于“人人都是信息源”,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涉腐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很快就可能演绎成为舆论风暴,对当事人和有关部门形成压力,可以再短时间内得到官方的验证和处理。
3.高技术性
涉腐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涵盖腐败信息的汇聚、整合、归纳、研判等多个环节,仅仅依靠人工进行整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中信息的汇聚和研判是进行舆情信息监控和干预的基础,网上每天都有海量的涉腐信息,由于网络舆情本身是非曲直难辨真伪,必须依靠先进、智能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有效的甄别和科学判断。
二、对应方法:建立体制,监测干预。
1.建立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全面了解事态发展。
首先,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涉腐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和贵方舆情信息报送制度,培养一批专兼职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员,畅通信息收集渠道,不断强化立体收集。涉腐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不能仅仅局限于各位新闻报道、通讯、评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腐败行为、群体性事件和紧急情况的实况信息,还要密切关注相关事件的社情民意,尤其是民众对反腐倡廉政策措施的感受、意见和建议等建设性舆论。
其次,要设立专门的涉腐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发网络信息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涉腐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涉腐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文本分类等,以提高监测系统的智能性。
2.建立涉腐网络研判分析机制,准确把握事情真相 涉腐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是对涉腐网络舆情的价值或趋向进行研究和判断,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过程。当前,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聚合性、隐蔽性。这些舆情信息隐含着网民的情绪心态,蕴藏着网民的政治态度,其产生根源、发展态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都需要进行深层挖掘。由于网上信息量巨大,必须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作用,通过科学采集、上报、归并、整理,对舆情数据进行详细的来源分析、真伪分析等,合理判断舆情的根源和走向。
3.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获悉风险等级 涉腐网络舆情预警是指在全面分析涉腐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消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动态持续收集、检测盒度量,今儿预测期发展趋势并预报事态的等级。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体系是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的关键。
4.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系统开展舆情治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双轨运行期交织运行的特殊阶段,各类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以网络途径表达诉求日益盛行,官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坠落腐化、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极有可能印发舆情危机和群体性事件。首先,要大力引导网民在理性认识腐败现象的基础上文明上网,在遵从网络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有序表达反腐观点,自觉抵制低俗言论和违法行为。其次,要围绕热点腐败事件主动发帖引导,全面准确披露事实真相,引导网民自觉参与主流话题,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再次,通过“网络发言人”等形式,定期对网民提出的热点、焦点问题予以回应,对网民提供的线索认真甄别,分类处理,及时反馈。对网络反腐查办的大案要案,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途径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在网上公布处理情况。
5.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一要成立涉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一旦发生涉腐网络危机事件,原有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立刻转变为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将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迅速变为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要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通过“绿色软件”进行“关键词”过滤,根据有害信息的蔓延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三要建立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无缝对接工作机制。网络反腐终究是民间的、体制外的和群众性的,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还是要依靠国家反腐败的专门机构,依靠有关制度和法律。因此,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必须建立网民、网络共同体、宣传部门、反腐机构的联动机制,搭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平台,从而实现对涉腐网络舆情的有效干预和处理。
5.玉龙街社区舆情监控方案 篇五
为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控工作,加强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与我社区相关的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促进和保障社区园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监控小组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舆情引导与监控管理
舆情监控小组由社区党委支部牵头管理,小组成员由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优秀居民组成,主要负责我社区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工作。
第二条 舆情监控员及管理员职责
一、工作范围
(1)监控与社区相关的公共场所及网络。(2)辅助社区干部开展日常工作。
二、工作职责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武器,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舆论监控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客观公正,确保舆论监控的准确性。
(2)做好监控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居民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与我社区相关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社区党委干部汇报。同时,宣传发布关于我社区正面消息,加强我社区宣传。对容易引起舆情混乱的消息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确保严密监控涉及我社区的舆情,进行解惑答疑,做到发现及时、汇报及时、疏导及时、处置及时。
(3)做好工作记录。认真、详细、负责地完成工作记录,特殊事件要做到跟踪记载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不利我社区声誉的较重大舆情信息或其他需特殊关注的舆情信息要做好仔细认真的电子档保存工作。
(4)认真编写《舆情汇报》。舆情监控小组根据舆情反映的内容和居民关注程度等进行初步研究、讨论,对居民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 每月定期完成《舆情汇报》对当月的舆情及监控结果等进行总结。
(5)做好收发工作。在社区收发室领取信件、报纸并送至宣传部办公室,做到及时、准确、负责。
第三条 舆情监控小组工作重点针对下列信息: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六)损害我社区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第四条 舆情监控小组人员组成
(一)舆情监控小组由社区党委干部领导;
(二)舆情监控小组成员由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居民组成。
第六条 工作制度
(一)值班制度。舆情监控小组按照个人课表安排值班时间。值班时不得迟到、早退或玩忽职守;
(二)例会制度。监控小组每双周召开例会,对过去的舆情进行总结和交流,部署近期工作;
(三)报告制度。对值班期间发现的关于我社区较重大舆情要及时报告给上级领导干部;
(四)请假制度。因故不能值班或例会等活动的监控小组成员应提前至少一天向相关负责人请假,否则视为缺勤;
(五)办公室管理制度。值班人员要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安静,定期进行打扫。爱护办公用具。做好办公电脑维护,保持记录本的整洁。
6.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暂行规定 篇六
联系电话:***(***)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暂行规定
二郎坪中心校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管理
由中心校负责,设专职网络舆情监督员,各学校应成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人,并配备网络舆情管理员,负责本单位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第二条 网络舆管理员职责
(一)网络舆情监督员工作职责:负责监测西峡网、西峡吧、市委书记留言板、局长信箱等网站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相关单位舆情主抓领导,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中心校。
(二)网络舆情管理员工作职责:负责监测本单位网站的舆情,及时向网络舆情主抓领导通报备案;发现舆情或接到各学校网络舆情监督员的舆情通报后,及时向本单位负责人和网站管理员报告,对舆情进行控制和引导;负责向网络舆情监督员及时反馈舆情的控制和引导情况。
第三条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
(一)如发生舆情,由本单位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工作小组负责引导或直接删除有害信息。
(二)经监测发现在Web主页、BBS、博客等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发生有关本乡镇的舆情,及时报告校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并根据具体情况报上级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处理。
第四条 各单位应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严禁涉及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秘密的信息上网。
第五条 师生员工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6)损害二郎坪教育发展的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第六条 违反本管理办法规定的,学校可依规进行处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七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二郎坪中心校
7.公司舆情监控 篇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逐渐成为社会主要媒体, 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大众对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社会认同性言论和观点以及各种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这些内容会通过微信、微博、新闻跟贴、转贴, 评论等迅速扩散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虚拟、自由的特点, 越来越多的人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来了解信息, 同时将自己的观点、思想发表在网络上。网络上的网民会对各种事件做出回应并展开讨论, 依据事件的影响力引起不同范围和程度的社会关注, 如有不慎, 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 形成难以控制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就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所产生的密切关系到群众利益的舆情, 这些信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并引发短时间的极强关注, 并掀起很强的社会反映, 最终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如果应对不及时, 舆情危机就可能愈演愈烈, 难以控制。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控、舆论引导, 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有针对性的制定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以及事件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对于提高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控能力, 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舆情的监控、预警和应对机制, 指政府及事件涉及的相关部门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控预警与控制, 以达到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这个过程包括监控、预警、应对三个环节, 在监控环节, 需要对网络舆情的具体内容进行密切关注, 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变化并上报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 需要专业人员对舆情内容进行提取和总结, 对舆论进行筛选, 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建议, 同时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 一旦网络舆情发展成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 有关政府部门可以按照预警人员提供的建议并结合实时的情况采取具体行动, 控制事态发展。这三个环节步步相扣, 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监控预警应急机制。下面的内容就将从这三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二、网络舆情的监控
网络舆情监控是要看从每天网络言论中及时准确的发现隐藏的危机。要想保持对网络事件的第一时间知情权, 就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这个可以通过利用各类可以识别多种语言的舆情监控系统、软件, 快速来采集、筛选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 从中快速、有针对性的提取敏感信息。
网络舆情监控主要需要两方面保障:一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在物质保障方面, 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监控的机构, 24小时连续不间断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 特别是一些重点网站、论坛更要密切加以关注。通过政府、公安机关、学校等重点机构相互配合, 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给与大力支持, 才能使网络舆情监控体系高效工作。二是技术方面的保障。要监控测网络舆情, 必须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搜集、筛选、处理、研判、反馈等这一系列的工作, 这就少不了计算机相关软件系统的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 网络舆情监控使用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先进、高效, 特别针对一些特殊用途研发了一系列的软件系统。
从舆情监控类型上看, 网络舆情监控分为日常监控和突发事件监控两种。
日常监控, 是由专门的政府机构、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监控部门进行的一项连续性的日常工作, 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快速掌握网络实时舆情。如果发生重大的舆情危机事件, 可以及时反馈, 为下一步应对做出准备。
突发事件监测是发生紧急突发事件或者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时, 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引起突发事件发生变化的因素众多, 现场随机性强, 相关信息纷繁复杂, 决策困难。另外, 由于突发事件中往往会出现处于对立状态的矛盾双方, 稍有外界刺激, 矛盾激化非常迅速。这类事件突发性强、矛盾尖锐、社会影响大、发展时间短, 如果不及时判断处理, 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由于时间限制及事态发展迅速注定有关部门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仔细采集、整理和甄别, 某些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不够重视, 从而影响最终应对。因此, 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出现时, 完善监控机制、高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 极其重要。
三、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目的在于早些发现危机事件隐患, 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在从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形成实际危险这段宝贵的时间内, 及时化解和应对危机。危机预警能力如何, 主要看能否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发现隐藏的危机, 并准确判断从发现到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从预警到应对时间越长, 参与应对机构准备的时间越充分, 为有效应对与处置争取了更多机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
(一) 制定危机事件预警方案。未雨绸缪, 针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类型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提前编制较完备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 如果危机事件出现便可按照方案应对, 不会因为事发突然, 应对措手不及而慌乱。
(二) 在通知相关部门的同时, 随时关注事件发展, 加强监控, 保持对事件发展程度信息的及时获得。
(三) 部门之间需要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危机事件的爆发往往是复杂而迅速的, 这就需要舆情危机事件涉及的各部门保持紧密沟通, 建立和运用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 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 全面客观的判断事件走向, 提出最佳预警方案, 来共同应对危机事件。
四、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出现后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 制定网络舆情日常监控制度。及时发现舆情变化, 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上报, 对敏感消息重点监控。监看中如发现有过激言论或负面信息, 立即删除并报告;联络主流媒体及时做好正面舆论引导准备工作等。
(二)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 要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和整合资源, 形成部门联动, 产生多部门、多渠道应对危机的合力。这对于提高处理危机事件的速度, 及时应对突发状况会起到关键作用。
(三)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平息后要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包括危机严重程度、处理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对下一步走向分析、对之前工作的总结与建议等。好的总结评估可以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带来提高, 为下一次应对提供经验。
(四) 几乎所有危机事件的化解都离不开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尽管如此, 由于网络飞速发展,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这一个全新的课题, 特别在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 在一些方面尚不完备。
(五) 在物质可承受范围内对网络舆情监控范围继续扩大。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 进而形成危机事件, 因此进一步扩展网络舆情监控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六) 危机事件预警方案需要进一步细化, 并对预案内容进行培训和演练。成熟的预案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 需要经过实战的检验, 在危机发生时应对的具体步骤, 都要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而不是粗略的泛泛而谈。当预案制定后, 还要进行演练, 以提高实战能力。
(七) 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
五、完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联动应急机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包括监控、预警、应对三个环节, 这三个环节既随着事件发展逐步进行, 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环环相扣的。监控是预警的基础, 工作量大且内容单一, 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最多。预警其次, 当发现有危机事件时, 就进入预警阶段。应对排在最后一项, 只有真正的危机发生后, 才启动应对程序。但是, 危机的应对是最重要的, 监控、预警做的再好, 应对不成功就会全盘皆输。监控、预警、对应三个方面构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理的全过程, 三者之间紧密契合、逐层推进。为了更好的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特提出以下完善的措施:
(一) 依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按照四级危机等级制定不同级别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危机按等级由与之对等的不同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处置当中来化解危机。
(二) 推进网络信息传播立法。依靠法律净化网络空间, 约束网民信息发布、传播、言论等行为, 从而降低网络危机事件形成的概率, 用法律来威慑网络暴力。
(三) 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让权威信息占据主动, 不给小道负面舆论传播提供任何机会。所以, 当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 要发挥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 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 避免小道负面信息对社会的影响, 主动掌握网络舆情的走向。
(四) 发挥积极舆论导向的引导作用。
(五) 继续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的引导控制作用。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对负面或者虚假消息进行及时删除;对非法网站和信息的屏蔽;运用舆情监控软件进行重点语句的自动识别、提取、报警或者过滤等;部分重要网站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这都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方法。
(六) 进一步探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联动应急创新机制。可以建立多部门参与的、专门的“网络舆情内部信息系统”, 平时各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进行监控, 并获得属于自己部门职责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 根据事件发展决定如何应对。当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时, 由各部门分别派相应工作人员, 加入到应对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佘绍敏.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
[2]崔伟.网络舆情与引导机制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3]丁菊玲, 勒中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 2011.
[4]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 2007.
[5]陶建杰.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J].党政论坛, 2007.
8.公司舆情监控 篇八
普通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是网络民主的组成要素和重要体现;而落实和保障民众四权也是网络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二者密不可分。
新时期下我党构建监督反腐体系,一方面不仅要继续健全拒腐防变的体制内相关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助一切有利于反腐的体制外辅助性手段。尤其是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民意表达,给予普通民众足够表达空间,形成体制内机关反腐惩处、体制外人民监督举报,“上下互动,有效对接,举国反腐,人人有责”的全社会反腐天网。网络监督很显然是实现这一设想的最合适手段。
一、推动对网络反腐本身的认识深化
(一)纪检监察机关应提高对网络反腐的认识
纪检监察机关应适应反腐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反腐倡廉网上主流舆论。如建设完善反腐倡廉网站、网页,不断开辟网络宣传阵地。纪检监察网站是纪检监察机关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是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构建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新平台,只有办好纪检监察网站,主动占领反腐倡廉宣传网络阵地,正确引导舆论,才能在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中赢得主动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除开设独立的反腐倡廉网站外,还可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开通“廉政专页”、“反腐频道”等,依靠政府网站的巨大点击率扩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面。
继续完善反腐倡廉网上宣传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研究解决问题。要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把管理网络的职能部门、当地的各大网站动员起来,形成管理网络的合力。
(二)提升官员回应网络监督的积极性
首先应破解官员的网络恐惧症。官员应该摆正态度,开明包容,广开言路,同时时刻保持冷静,对网络上的质疑在认真核查的基础上予以积极回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平等、坦诚的态度和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消除公众疑虑。此外,“人肉搜索”亟待规范引导,提供“人肉搜索”功能的网站应当自我约束,并承担起保护每一个上网公民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三)提高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积极性
首先,应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宣传和教育,宣传参与检举揭发的渠道,尤其是网络举报的安全性、保密性、隐蔽性等优势,为群众创造参与网络反腐的条件,培养和增强民众的网络反腐败参与意识。其次,加强对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权利保障,规定惩处打击报复行为的惩戒措施。再次,为了鼓励和维持公众反腐败参与的积极性,应公开和强化奖励制度,对举报有功的群众予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二、强化对网络监督的法律与约束,实现网络反腐的法律化与制度化
(一)网民要加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营造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能起到民意通道和“排气阀”的作用,使民意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但必须尽快建立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引导网民把握个人自律与政府强制之间的尺度,自觉依照各种制度和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公民民主理性的提升,合法有序地参与反腐败斗争。
(二)提升民间网络反腐的合法性,为民间反腐提供制度化出口
民间网络反腐网站的兴起反映了公民反腐败参与意识的极大增强,体现了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国家应当鼓励民间网络举报,充分发挥民间反腐网站的积极作用。对民间网络反腐的原则、方法与运作程序予以明确规定,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援,在法律知识、方法、技巧、技术等方面向网站建设者提供指导,妥善地引导和规范民间网站依法有效地运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这些网站的监管,但要注意与已有法律法规的衔接。
(三)加强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对接
必须使网络监督制度化,可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网络反腐究其实质只是一种社会监督,为纪检监察机关发现案情和线索提供了除传统的信访举报外的另外一条途径,但其远远无法替代制度约束和法律惩戒,无法替代制度反腐。只有实现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有效承接,网络反腐才能发挥反腐败的效力。这就要求以纪委为主导的体制内反腐机构对网络监督所涉及官员的腐败行为“闻腐而动”、“跟腐而进”,形成举报——受理——处理的紧密连接,不能对举报熟视无睹,也不能只受理不处理,纪检部门应当增强主动性,遵循法定的程序及时展开调查,对网民举报的腐败案情追踪查实,有则严肃问责,无则加勉防范。同时,反腐网站,尤其是官方反腐网站应保持与举报者的联系和互动,及时给举报人予以答复,调查结束后及时将案情和处理结果公开,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从而调动与保护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
三、体制内反腐机构应面向社会主动建立“社会信息采集”通道
体制内反腐机构应借助公网平台及其各种主流网络应用形式,面向社会主动对外扩展建立“社会信息采集”通道,拓展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监督形式,将官方监督网站只有反腐信息被动受理单一途径扩展为被动受理与主动采集双途径。
“社会信息采集”应注重借助公网现有各种网络应用形式,并利用公网平台开辟民意倾听与回应空间,完善信息主动采集。其实现手段不必是在官方举报网站中新增设子栏目,而是应直接利用这些主流公网应用在公网平台实现多渠道信息采集,如政府开博、官员微博、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民意调查等,旨在加强对民间反腐信息的了解和与普通民众的沟通。普通民众则利用公网便捷访问这些空间,反映事实,建议留言,极大减省中间环节。
四、完善多层次监督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反腐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网络反腐舆情信息收集、研判与快速反应体系
体制内反腐机构应在“社会信息采集”基础上,联合公安、宣传等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监督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反腐协同工作机制,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同级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反腐舆情快速反应体系。
建立网络反腐舆情信息相互通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理顺网络反腐舆情信息的传递渠道与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减少中间环节。对各部门相互通报与发布共享的网络反腐舆情信息按照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有序组织与科学展现,以便人工研判,将达到一定预警级别的舆情信息适时通过新闻发布会、各种媒体平台等公开官方态度与调查结论,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因公众猜测或媒体不准确报道而引发的各种负面影响。建立网络反腐舆情信息快速反应机制,一方面建立应急预案库,对虚假信息、散布谣言、恶意攻击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等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与消除影响;另一方面建立专职网络反腐舆情引导员,组织力量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通过网络互动与网络协同技术,及时介入并协同处置。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建立与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及推进网络反腐制度化研究》(批准号:09BDJ03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府对网民政治表达的吸纳与回馈机制研究》(批准号:2009FZZ007)]
9.公司舆情监控 篇九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政府的侵害,有效防范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学校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网络舆情调控、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和谐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现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成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小组 组长:王振伟(校长)全面工作
副组长:王建利(副校长)具体工作安排
陈洪梅(副校长)舆情管理及政策发布
王志超(副校长)舆情预防管理及汇总
李佳忠(副校长)安全舆情防控
组员:
崔兴亮(教务主任)
陈宝国(安全员)李加文(政教主任)
王法庆(教务员)
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
1.负责组织、指导、规划和调控涉及我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
2.负责互联网涉及我校舆情动态的研判工作,及时与教管办宣传负责人沟通,提出网络舆情调控的对策建议。
3.负责互联网涉及我校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在上级宣传部门的领导下,组织、策划、实施网络评论工作。按照市教育局、区教管办的统一组织,积极参与网络论坛中与我校有关主题的讨论。针对论坛中有关我校歪曲、失实、言论过激的帖子,要以普通网民的身份撰写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稿件和回帖,压缩谣言传播空间,引导社会公众的视线。
4.负责收集互联网涉及我校舆情信息,实时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向舆情调控负责人汇报不良信息和言论,并跟踪掌握、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5.负责24小时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日实行两小时浏览制度,夜间分为零点和5点两个时段监控,节假日实行零汇报制度,各级部将网络监控负面舆情情况2小时内报办公室、网络中心,重要信息要第一时间上报。
二、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互联网等网络媒体对开发区初中的工作动态、教师队伍建设、社情民意等方面信息的报道及评论,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三、程序及工作要求
(一)网络舆情监控的基本程序为:
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送信息—处置舆情。
(二)工作要求
1、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在较经常出现涉及我校相关舆情信息的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等对涉及党和政府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正确处置。
2、监测方法,采用24小时分工轮值负责制,利用相关软件与人工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对舆情进行搜索两种方式,对人民网及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网友留言、网上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等互动性栏目,通过网页逐条浏览或者通过关键字词全网搜索等形式,收集相关舆情信息和留言,并将收集到的网络信息材料及时报送。上报内容包括网络实名、舆情和网友留言大概内容等。学校网站管理人员要加强网站信息监控和管理,特别是做好网贴、留言等内容的过滤工作,杜绝不良信息的出现。同时还可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聘请的专业监测机构以周报的形式,定期向学校办公室、网络中心报送网络舆情信息;遇突发事件及重大舆情发生,各监测机构应于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办公室、网络中心以特报的形式,在2小时内,向学校校委会、各级部领导报送网络舆情信息。
3、网络舆情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一般舆情,协调涉及单位作出情况说明;重大舆情由办公室、网络中心责成相关单位作出情况说明和回复意见,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在回复中说明情况,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须报主管领导审定。
4、网络舆情协调,得到舆情研判反馈后,网络舆情协调组迅速组织网评员了解
真相,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一般舆情和留言的回复内容由主管领导审核后发布,涉及到全校重大事项、主要领导及教师聘用的舆情回复文章须经学校办公室、网络中心审核后发布。重大舆情处置后,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防范负面舆情出现反复。5.各级部、科室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网络舆情调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网络舆情调控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明确领导责任,明确专人,加强管理,严肃纪律、服从指挥,真正把网络舆情调控、处置工作落到实处。
6.网络舆情监控人员随时监控、及时发现、掌握网上恶意炒作的苗头和动态信息,汇总后立即报告办公室。
7.舆情调控情况,纳入校委会每周班子会、全体教师会会汇报内容的一部分
四、监控内容
1.互联网上散布涉及我校教育教学、素质评定和教师队伍稳定等方面未经核实、不宜公开、容易引起炒作,可能扰乱正常运输秩序、影响教职工队伍稳定的信息和言论。
2.互联网上张贴或炒作我校发生的事件,可能对我校形象造成恶劣影响的信息或言论。
【公司舆情监控】推荐阅读:
公司舆情监控制度10-18
舆情监控系统建设方案10-20
舆情监控业务市场分析11-22
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08-15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实施办法07-23
繁星时代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介绍09-28
县网络舆情09-15
舆情信息上报10-01
论网络舆情10-27
舆情危机应对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