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2024-07-17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精选12篇)

1.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学习仅靠“苦”是行不通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法作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渗透、提炼、内化、外显”,可以充分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认知—渗透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与指导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到学习方法是什么,一篇课文的学习是通过运用什么方法来实现的。其次,要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示范和示例的教学去“示法”。第三,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

1.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智力活动,如学习生字新词,拟订学习提纲,抓住教材重点,探索学习目标,独立完成练习,进行自我检查等。其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的能力。

2.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矛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教材的具体内容质疑,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而且从中领悟出学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问一问:“这个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仅要学生感知到是什么,更要学生明白为什么。

3.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二、总结—提炼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学法指导过程中,要设法让学习方法总结的过程成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习方法的总结过程真正成为把学习方法从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缩影,方法来自过程。学科教学探索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训练策略

摘 要:针对当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通过开设口语交际课,利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关键词:口语交际;训练策略;创设情境;教学评价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2002年元月,我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县抽取了30个教学班,80余名语文教师和1000余名1—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认识不到位,口语交际教学随意性强。不少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可有可无,与提高学生成绩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根本不开设口语交际课。在被调查的30个教学班中,虽然有25个班在课程表中设置了口语交际课,但课时经常被识字、阅读、写作课挤占,真正按课程计划上口语交际课的寥寥无几。由于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口语交际训练没有明确的细化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学随意性很强。

2.口语不规范、不流畅,不会运用态势语。小学生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语音和方言词掺杂其中。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特点,由于是边想边说,会出现想跟不上说的停顿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口语的规范和流畅程度。此外,大部分小学生还不能正确运用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等辅助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

3.心理障碍影响着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在调查中发现约16.59%的小学生跟老师说话时感到“很紧张”,约37.07%的小学生当众讲话时“不知说什么好”,约3.51%的小学生在老师提问时“害怕得不希望叫到自己”。还有的学生在家里活蹦乱跳,能说会道,而进入校园则一言不发或很少说话,缺乏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存在“怕说”的心理障碍。化过程,及时排疑纠偏,并在比较中引导领会操作的关键所在。教师设计学习方法指导的应用材料中,要保证学生应用该学习方法能够获得学习成功。

1.在同一篇课文中迁移学法。有些段落结构相同、写法相同的课文,教师不必逐段分析讲解,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前面一段教学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通过自学、讨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同一组课文中迁移学法。要指导学生把握讲读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示范作用。学习阅读课文时独立运用前几篇讲读课文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根据课后思考题提示的阅读步骤和重点,进行阅读实践。

3.在补充的材料中迁移学法。在教材中一时不能挖掘相应的学法训练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及时反馈,教师应补充有关练习,让学生及时消化这种学法。

四、实践—外显有些教师虽然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不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法去自觉地参与阅读实践,从中自求得知,致使学法名存实亡,学生自学能力较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增强学法训练意识,让学生多种渠道运用学法。1.要把学法用于“自读课本”。“自读”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需要有良好的凭借。“自读课本”后面一般有“读一读”“想一想”,教师在指导中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自读时把在课文阅读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自觉地运用到阅读“自读课本”的实践中去,通过边读、边想、边悟,产生质的飞跃。

2.要把学法用于“单元练习”。教材中的“单元练习”是配合每组课文,着重加强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练习。教师在指导中,应注意在引导学生巩固复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在学习的过程中迁移学习方法,以进一步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把学法用于同类材料。教学其他单元或课本时,教师遇到同类材料,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复习、运用学法。4.要把学法用于课外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运用学法,增强自学本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领。如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自学,然后组织讲评,看谁的学法最佳,收获最大。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总之,学法指导必须以理解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以应用为归宿,优化其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转载自《无忧论文网》

2.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二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句: 天 /灰蒙蒙,又阴 /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 /望不见头,向西 /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 “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 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说: 一抹很轻,显得宁静; 有的说: 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 有的说: 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 还有的说: 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 “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 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 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 “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 “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培养,不断地探索好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教给他们的阅读方法。本文从朗读、合作、想象、自悟、质疑、体验六个角度谈了自己的感悟,以期待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习惯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有着明确的指示: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基本的部分,是帮助小学生认字学习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要想实现这一教学,阅读的教学绝不可忽视。

一、对于基本知识做出重视

要想有效的进行阅读教学,首先就需要将阅读教学的基础打好,即对于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练习。我们都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不仅仅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对于语文教学的每一部分,字词句都应该是最为基础的部分。试想一下,如果最为基本的字词都不认识,那么何谈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枯燥和乏味的,但是也是极为重要的。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强调“听写”能力的重要性。也许在很多的教师看来,学生只需要认识字词就可以,也许“认识”就是“会读会写”了,实则不然。听写是学生学习字词的基本要求,身为教师,要在学生听写之后对于所出现的问题做出指导和纠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听写就会逐渐的形成习惯,对待自己的错误也会逐渐的认识到并进行改正。除此之外,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持有鼓励的态度,而不是批评,当前的错误还可以改正,比一直错下去要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保持信心和兴趣,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

其次,正确的使用工具书。当前在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工具书,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如何去选择工具书,如何去利用工具书。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去预习课文,提前了解知识,去复习课文,对于已经学习的知识做出巩固;

最后,强化对于诗词和造句的练习。字词的掌握是语文学习和阅读学习中最为基本的一部分,文章是阅读中主要的部分,那么句子就是中间的一个过渡部分。在词句的教学过程中,绝不可以忽略对于造句的教学。诗词可以说是句子的精华组成,学生对于诗词的掌握能够对于学生的造句起到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句子的理解也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的教师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去赶时间,所以就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发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去发挥自主性,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上,而不是灌输上。讲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章,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带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被动的跟随自己去理解文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需要让学生去试着理解和感悟文章的,而不是跟随教师的思想去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其阅读学习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专心的思考和理解,而是三心二意,注意力分散,那么即便是给予再多的时间,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尤其需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专心的习惯,还需要勤动笔的习惯,根据自己的想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掘美的所在,可以通过摘抄和记录的形式,对于阅读进行积累。

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对于阅读有利兴趣之后,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个负担了,而是一件快乐的事,就会愈发的喜欢阅读。经过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知识就会得到积累,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知道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做出预测和猜想。比如让学生根据题目想一想文章大概讲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发现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一种疑问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其次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文字的中心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对于阅读的好奇心。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着某种意愿或者渴望的时候,那么他就会产生阅读的动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集中注意力,更加的专心;最后是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效果,和课外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对于相关知识的阅读和探索,保持学生的阅读激情和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身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要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学生在之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卫志骞. 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2(03)

[2] 樊小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13)

4.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四

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

易凤娥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通的学习行为,是人类吸取文化财富、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本人不揣浅陋,亦拟就此课题,从教学方法这一角度,陈述下列一些意见,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的:

一、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导读法是教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诱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养成自读习惯的教学方法。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如下“六种”导读的模式指导学生阅读:

1、认读:朗读课文,划出新词生字,自查字典、初步熟悉课文。

2、辨体:辨明课文体裁,确定不同的自读方法,根据记叙文、诗词、寓言、童话等常见体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设计自读方法。

3、审题:抓住题目重点词,初步认识课文的重点(或主要角色)。

4、发问:按照写出什么(思想内容),怎样写(表现形式)等问题,要求学生自问自答,然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加以深化理解。

5、质疑:在阅读基础上提出疑问,主要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6、赏析:从文章中抽出重点部分训练学生评价欣赏能力,指导学生从精华处吸收营养。

通过以上指导、训练,让学生对课文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形成良好的自读习惯。

二、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的教学方法。本人是从如下几点方法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精心设疑

教师要善于选准课文的学习重点精心设疑,一般从中心思想、线索、结构、人物评析、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例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鲸》一文中是这样设疑的:作者为什么用“鲸”作题目?课文围绕鲸介绍了哪些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引导质疑

教师的精心设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挑剔的目光审视和研读课文。在预习、教读和作业中均可提出问题,由教师集中整理归纳,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交给学生争辩解疑。例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十册《田忌赛马》一文中,有学生问:课文说齐威王的马每个等级都比田忌的马强,那么,第二场比赛为什么齐威王却输了呢?据此,我抓住课文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解疑,并画出草图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第一场

田忌方:齐威王方:

上等马(输)―――――――――――― 上等马(赢)

中等马(输)―――――――――――― 中等马(赢)

下等马(输)―――――――――――― 下等马(赢)

本场比赛结果:0:3田忌方输,齐威王方赢。

第二场

田忌方:齐威王方:

下等马(输)―――――――――――――上等马(赢)上等马(赢)―――――――――――――中等马(输)中等马(赢)―――――――――――――下等马(输)本场比赛结果:2:0田忌方胜出,齐威王方败。

比赛总结果:田忌方先败后胜,齐威王方先赢后败。田忌方取得第二场胜利的原因:更改了马的比赛对手,用少数失利换取多数胜利。通过这样的引导、分析,学生终于明白田忌第二场取得胜利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阅读

情境教学方法是运用朗读、讲解、音像等手段,展现生动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阅读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是从如下两点入手的:

1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例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七册《颐和园》一文中,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幻灯、影蝶等手段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朗读、讨论、交流,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地感受到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的美,从课文所描绘的生动画面中产生情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阅读教学效果因而明显提高。

2、表情朗读、激发情感

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受功能、迁移功能、调节功能等。情感功能运用于阅读教学当中,能使阅读的兴奋性和接受性倍增。据此,我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指导学生用沉重而悲痛的语调朗读:“灵车缓缓地前进„„人们好像在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人们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学生通过进入角色的拟情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五

崇德小学 崔伟成

课改春风又绿校园大地,无数专家和一线老师们不懈探索实践,使我们语文教学不断地纠偏反正,推陈出新,取得了累累硕果。欣喜之余我们不禁高呼: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使其有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初读尝味,走近文本

把文章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在通顺的基础上进一步入情、入理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因为读书的方法与策略是多样化的,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等等。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这就有别于数学,它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因此,在初读时,要从整体上入手,把握文本内容,感知文本,使学生初入文章情境之中,尝尝字词的意蕴之“味”,尝尝段落的安排之“味”尝尝作者的构思之“味”。

二、再读入味,走进文本

尝味之时已进文本。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入味。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由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读得入味。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读出真滋味。

三、细读品味,深入文本

“故书不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品味语言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更要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路,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要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培养与语感。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可见“品”的动态过程,是细腻的入微的,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学生感悟到难以用语言叙述的愉悦感,这就是文本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对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位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与其说是在教导学生,还不如说在告诫老师怎样解读文本。

四、读后回味,走出文本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个“来”的过程就是“语言——思想”,而“回”的过程就是“思想——语言”。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就需回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和技巧,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内容的,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叙述和说明的方法,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学以致用。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更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我在几次教学中,也逃脱不了传统的理解,紧抓“绿”字大做文章,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来处理,试图让学生明白——春天江南的美丽。可当我了解了《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后,让我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浅薄和无知。写这首诗时,王安石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冷。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他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把诗眼定位于“绿”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真是“大师一出手,方知有没有”,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就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对《泊船瓜洲》如下的解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切,但当下却不能还。诗眼抓准了,这首诗的基调也准了,意境也有了,于是就像庖丁解牛——迎刃而解了。

6.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篇六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

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

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

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

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

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

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

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

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

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7.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七

关键词:绘本,阅读,赏图,品读,展开想象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持续性差,认识的字有限。经典的绘本是以一流的画作与一流的文字结合,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成,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有趣的语言、创意独特的故事,恰恰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绘本阅读,引导儿童阅读图画,学习语言表达,展开丰富想象,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品质。下面我粗浅谈谈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赏图

图画是绘本的生命,而并非文字的附庸。绘本中的图画,不论是封面、扉页、环衬、正文,还是封底、边框,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文字与图画相互交织,依靠翻页来推进情节的发展。所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读图,在阅读过程中不要急于翻页,努力去感受每一幅图带给我们的独特视觉感受和独特的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品味细节、感悟文本深刻内涵、发展审美能力等。

在阅读《我是霸王龙》时,绘本的最后一张图是霸王龙坐在小翼龙原来的“窝上”,手里拿着鱼,还闭着眼睛。这时,有些孩子们注意图画上方“划过”的一颗流星。我便顺水推舟地问:看到流星我们会做什么呢?

生:会许愿!

师:他会许什么愿望呢?

生:小翼龙,请你快回来吧!我想和你交朋友啊!我准备了你最喜欢的鱼,等着你回来吃呢!

师:是啊,霸王龙多想小翼龙回来,和自己一起生活啊!从那以后,这只霸王龙还会像以前那么凶暴和可怕吗?(出示封底和扉页)这是书的封底,和扉页中的比较一下,你发现霸王龙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问题,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生:他变了,他的牙齿原来是很锋利的,现在没有了。

师:不是没有了,而是他把锋利的牙齿藏起来了,不再给人凶恶的感觉了。

生1:他原来背挺得直直的,很骄傲的样子,现在背也弯了。

生2:他原来的眼睛是瞪着的,很可怕,现在眼睛是眯着的,像睡觉一样,不可怕了。

生3:他原来不吃鱼的,现在手里捧着鱼,在等他的朋友回来一起吃呢!

……

师:是啊,有了小翼龙的爱,霸王龙完全变了。爱让霸王龙不再凶暴、不再可怕。

二、品读

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教师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在朗读中,读读听听,给予孩子充分时间,使故事内容在孩子脑中形成一幅画,并与绘本上的图画重合、互补。在教师示范朗读后,要逐步引导学生与教师共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让孩子自主选择绘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与画面自我赏读,受到文学语言的熏陶,积累文学的语言。

有人说绘本中的图画是珍珠,文字就是串联珍珠的线。可见,文字在绘本中是穿针引线,或描景,或叙事,或论理,或抒情,或交代时空背景等。总之,文字的存在有其必要性。我们在绘本阅读中,可以先读图再读文字,借助图画理解文字内容。还可以先读文字再读图画,借助文字理解图画。也可以图画文字反反复复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以《长大做个好爷爷》为例,从一开始绘本的格调都很温馨,不论是图画还是文字都让人感受到熊宝宝和熊爷爷感情深厚。但出示左图时,作者笔锋一转,熊爷爷说:“对不起,小小熊,今天我不能出去啦。”但作者并没有讲明熊爷爷不能出去的原因,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熊爷爷是坐在沙发上,腿上还盖上了毯子。而之前呈现的熊爷爷都是精神地站着。因而从熊爷爷的坐姿可以推理出熊爷爷不能陪小熊外出的原因:熊爷爷老了,腿脚不方便了或者生病了等。当熊爷爷再也不会醒来后,熊宝宝哭了,说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好爷爷,就像爷爷那么好。熊爷爷好在哪里呢?我让学生再读一遍绘本,感受熊爷爷好在哪里,由学生各抒己见。还可以联系自己身边的亲人说一说,我的家人好在哪里。这时图画变得丰富,文字不再多余。外在的图文才转化为内在的思维,这两次回读,在故事的关键处重锤敲击,犹如打入两个楔子,让故事在孩子的心田里驻扎。

三、展开想象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人的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在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想象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低年级阅读绘本时,根据文字、画面、情节进行猜测,不仅能读出故事本身,还能读出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想象世界,这样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绘本故事都是作家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故事的方式向读者讲述,文字和图画中大胆的想象、新奇的表达无处不在,这些让绘本本身对儿童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让儿童自己去深入故事,建构故事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就绘本内容猜一猜,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鸭子骑车记》这一绘本也很适用于想象法。一只鸭子骑车?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但这件事却发生了,刚开始,农场里的各种动物们对它的举动有着不屑、不理解、反对等反映。在此过程中,鸭子坚持自己的做法,车骑得越来越好,最后,农场里停了很多男孩留下的自行车,这群动物也学着鸭子一样骑了起来。在故事的末尾,在鸭子面前停的是一辆拖拉机,鸭子正在对着拖拉机思考呢,接下来,又会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学生兴趣盎然,大胆猜想故事情节,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爱幻想的心理需求。

每一本绘本从头到尾都隐藏着“神秘”,针对不同的绘本,我会在导读时寻找不同的“点”让学生想象。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便能张开翅膀,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遨游。

8.浅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篇八

我认为,在阅读方面,“群文阅读”就是对阅读的一种创新和探索。群文阅读这种从“一篇”到“一群”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小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还可以使语文教师就一个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语文教育的领域内,群文阅读是一种先进的、创新的教学思想。

因此,建构“群文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那么,关于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方法,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群文阅读”的落实意味着“教”的改变

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改变全面灌输的教学方法,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小学生,把小学生作为主体,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自主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学习是符合小学语文的奠基性原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的内容,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语文教师不能讲太多,语文教师问的问题也不能太过于琐碎。小学生在阅读完以后,语文教师也不能发起太多的谈论和发表过多的感悟,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舍弃,学会放手,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指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

语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要根据读物的不同的性质,引导小学生去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去阅读。例如,精度、略读、浏览、跳读等方式。群文阅读就意味着不能着重要求小学生“朗读”或者“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小学生学会默读和详略有度地阅读。

(三)坚持让学生自主阅读

小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语文教师不要马上帮助去解答,要牢记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或者自己主动去请教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小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能力会有一个阶梯式的提高。

(四)语文教师要会巧妙组文

小学语文教师组文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小学生有没有读下去的强烈的欲望,还有小学生在读完以后,有没有想要与人交流的强烈的欲望。如果读前有想读下去的强烈的欲望,读后有想要与人交流的强烈欲望,这就说明语文教师的组文是成功的,反之,则是失败的。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学习二年级下册中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本文讲的是在野外要是迷了路,大自然中像太阳、北极星、大树、雪等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帮助我们辨别方向。这一课就是笼统地说有哪些事物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所以在学习这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运用大自然来辨别方向的文章或者是用其他方法来辨别方向的文章来让小学生阅读。然后语文教师请小学生交流“自己觉得哪些方法实用?”“自己有没有迷路的经历?”“怎样克服的?”“自己还有没有好的方法与大家分享?”等问题,这样,小学生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学会了很多生活中的知识。

(五)在教学过程中,以文本多样性为线索进行组文

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摒弃文章的单一性,引导小学生多阅读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文章。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中《泉水》这一课时,语文教师除了让小学生阅读文章外,还可以多加入一些描写泉水的诗歌或者绕口令等体裁的文章,这样就丰富了文体的多样性,使小学生的认知和语言都能得到发散和升华,还可以表达文章的个性,避免小学生阅读倦怠和审美疲劳。

二、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语文教师要想在实际的工作中顺利地实施群文阅读,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底蕴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文章的选择和学生的阅读感悟是衡量群文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群文阅读的前提就是要选好文章。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教材,还要结合课外的读物,要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的内容选择。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自己进行大量的阅读。语文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去给小学生找到适合的同一个主题的文章,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才能用几篇文章就完成一堂课,并且凭借几篇文章的课就能让小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底蕴,还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甚至净化小学生的心灵,才能保证对小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技能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小学生在阅读时,语文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小学生。小学生在阅读后,在与别人交流感情时,或者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发言,也不管小学生的发言是不是合乎逻辑,答案是不是合乎常理,语文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也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言论,因为那是小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我关于怎样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做出的分析和总结。群文阅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教育实践来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端正阅读的态度,让小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就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提高积极性,进而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9.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篇九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此外,它与前几册内容(如第八册中的“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第十册中的“静态和动态”)也有内在联系。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

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

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二、变序教学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整体阅读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意方法 篇十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从主导到服务的演变过程;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创造的过程;学生由简单的形象思维、识记逐渐向高级的抽象思维、创新意识发展的过程。目前普遍采用的阅读教学形式有: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读法、以学生读读议议为主的议读式,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质疑问难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自学式和学生演绎教材为主的小品演示式等等。

二、注意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1、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在《师生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1)从哪儿看出他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2)他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学生将必然联系上下文中“冒雨”“急匆匆”“和蔼可亲”“日夜操劳”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间情感的深刻认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教师要因势利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课本,讲国路,找规律,悟学法。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从中总结出阅读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在《书的故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的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的历史背景,进而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3、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以后,还应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环境,便于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三、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同体裁异主题、同主题异体裁的比较性阅读

对于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同…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开展教学。 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体裁都是小说,但跨越了时空,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出色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

2、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求解性阅读

教师可根据既定的教学任务,可以明确提出阶梯状呈现、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循文求义,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同学共同交流,寻求正确的答案。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可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2)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抓住中心句,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赛马的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斗争中,策略也是取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3、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合作解决的探究性阅读

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对于他们所提的任何问题,应积极鼓励、正面引导,充分保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并加以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师生合作,共同讨论解决。

如学习《将相和》时,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论得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部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阅读

11.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81-0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段教学正好就是我们阅读的起点。所以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还得从语段教学入手。下面我就谈谈这方面的教学的方法。

一、“问、读、划”阅读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当然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就把问题具体化了,不会一听到问题就脑中一片空白。学生首先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读划”是语段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这不是我们阅读的要求吗?而“问”又是对阅读的升级,所以,我在问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本领。

二、找问题阅读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的提问、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不是积累而是灌输。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选择了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再教学的方法,哪怎么具体实施呢?首先选择一个语段,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然后小组讨论把问题收集起来;其次,通过集体讨论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朗读;第三步就是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语段已较为熟悉了,最后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问题一一解决。在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这样气氛才会热烈。如在教学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第 1 到 4 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提问,他们的提问如:“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里过呢?”、“夺桥有哪些困难?”、“他们怎么个飞法呢?”等等这些问题就非常有水平。从中我们可以发觉学生已在老师的提问中学到了提问的方法,也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完全具备了这个能力,哪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去代替他们呢?当然有些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红军帽沿上不是有颗红星吗?他不是会闪闪发亮吗?难道敌人不发觉吗?”、“敌人难道连自己的部队行踪都不清楚吗?”等等,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对问题的发掘能力。对于学生的提问不太全面时,我就会说:“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可以吗?”,在《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学生把修辞手法的提问剩了,我就及时补上,大渡河天险的险忘了我就马上提出。这样学生就在提问中学习,学习中提问,人多自然力量大,不到一节课就把这个语段给搞熟了,而且比较全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每个学生,特别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多元化的事情每个人阅读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

三、分层阅读法

在语段的教学中最好不要出现“分层”这两个字,因为学生一听到这两个字心里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恐惧,他们往往把握不准“分层”的依据,所以我们最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教给他们分层的方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把“分层”具体化为:“他们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写了几点啊”、“写了哪几样东西啊?”等等。总之,我把抽象具体化,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分层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自然连贯。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第6自然段“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 ……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在这段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找描写了天险的哪几方面——“桥、水、城”三方面,在学生回答后我顺势提问:“怎么样的桥,怎样的水,怎样的城呢?”很快学生把描写桥水城的句子分别读给了我听,在学生找不完全是再适当指导。在这个语段的教学中,有学生把它分成了4层——“桥、水、城、敌人”,当然敌人应该归入描写城中,因为敌人的行动就是城内的情况。无论是三层,还是四层也罢,总之学生找了就有所收获,他们对文章的结构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啊!

四、从课文出发指导阅读

平时我们把文章逐词、逐句、逐段地分解着阅读,现在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如《将相和》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廉颇与蔺相如、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看似三个独立的故事,其实他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从两个过渡句“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又在渑池会山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把三个故事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细细看来确实如此完璧归赵与渑池会见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才导致了负荆请罪的发生。而完璧归赵又是渑池会见的原因。如果不从整体来看,学生难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用因果关系把整篇文章给串了起来,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因果关系才使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一下子清晰了起来。

12.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十二

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天才在于积累。由此可见, 在语文阅读方面, 积累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积累, 阅读教学才能“有礼有节”的进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语言形式丰富多彩、风格也多种多样。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其中灵活运用。其中的语言也很丰富, 细腻、准确、通俗易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一一积累下来, 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 积累的营养。否则,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总是在课文的内容表面上下功夫, 就会形成了“隔靴搔痒”的尴尬局面, 对语言的形式却了解甚少, 这就基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以下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

1.小练笔。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的练笔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确定内容, 不要求字数, 只有这样的练笔学生才有兴趣坚持, 最终积累的更广泛、更全面。

2.开展比一比。在日常的教学中, 通过比赛和竞赛的方式进行积累,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愿意学, 想积累。

当然, 积累的方法方式很多, 但要找准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的积累只能“引导”, 却不能进行填鸭式、框架式的强迫学生遵循, 使学生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以引为主、循序渐进、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这才是积累的真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想要获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推动学生获取新知的动力源。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脉搏”, 在学习导向上下功夫, 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阅读, 把“逼迫阅读”转化为“渴望阅读”。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要把握阅读前、阅读时和阅读后这三个关键点。阅读前, 调动学生对课文兴趣。阅读时, 教师要围绕课文中心目标, 提出疑问, 刺激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渴望。阅读后,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冲动”,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学生阅读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阅读环境是阅读教学的载体

在阅读教学中, 环境是阅读教学的载体。环境分为教学情境和阅读环境两大块。怎样发挥着两大块的功效,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也是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对阅读教学很重要。首先, 我们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创设这一情境时, 教师要把握本节阅读课教学的内容,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有:激发学生了解事物的真相;布置学生调查周围存在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教师应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在学生“渴望阅读”作用的驱使下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阅读教学时, 教师所设计得活动情境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例如, 朗读课文时, 配上背景音乐;小组举行竞赛时, 组织拉拉队来鼓励学生, 为学生的阅读锦上添花, 让他们在轻松、开心、自由的情境中阅读。

阅读环境的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怎样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呢?任何事情的成败, 都与环境的因素相联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要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现在的学生都有书可读, 但认真读完一本书的学生却少之又少, 因为书籍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 笔者的办法是:教会孩子们也要学会看电视剧、看新闻、看生活中的现象, 为语文阅读增加新鲜的血液,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抽出时间用来与学生交谈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心理的小秘密, 循序渐进, 学生的阅读有了积累。 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四、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打好坚实的基础呢?只有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要对学生所要阅读的文章进行筛选, 同时, 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不要对学生的阅读范围圈的太“死”。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内容来拓展阅读, 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上的一篇《老人与海鸥》, 课文讲述的是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一日在昆明的翠湖边投喂海鸥的事迹, 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如亲人般的深情。课文对小动物喜爱之情, 表达的很深刻。学生对于《老人与海鸥》这样的文章阅读就会十分投入。因为我们用爱的力量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大门。书犹药也, 善读可以医愚———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

2.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效果。所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让学生知道, 在阅读时不要三心二意, 要静下心来阅读, 不能只“浮”在阅读内容的表面, 而要“沉”入其中;然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领会文章的精髓;最后, 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进行“跨时空”的情感交流, 与之产生共鸣。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 在文中做批注、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让阅读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阅读教学的动力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在阅读时的自主性

不重视学生阅读自主性, 导致阅读教学的“动力” 不足。以往的教学, 老师总是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 概括段落大意、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一路介绍下来, 学生不能真正把握文章精髓。这样的阅读教学, 是一场戏, 主要演员是教师, 观众就是学生, 学生是被强迫的接受者, 失去了学生对阅读住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演绎”,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领衔主演。由此可见,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并不是处于次要位置, 而是有着一定自主性的主导位置。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这样阐述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对阅读教学有很大帮助。

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感悟作品, 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一篇好的作品只有感悟它的精髓才是阅读的关键。不会领悟, 单单是阅读, 这只能停留在作品的表面, 是肤浅的。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阅读教学前要搜集大量的与作品有关的音像资料, 创设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内容, 抓住文中字词的含义, 先读通、读熟、再领悟情感, 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尝试进入作者的内心去感悟作者、感悟作品。这样,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领悟作品或文章的过程中, 把学生放在首位, 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理解, 以学生的自己的想法为主。不能将教师的自我感情强加在学生的思想里, 例如, 某老老师对某一作家的文章很欣赏, 于是让自己的学生也要对其产生崇敬之心。这显然是一种禁锢, 把学生的思想禁锢了。这种阅读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说, 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综上所述,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要从读通、读熟、读出感情三个阶段去努力, 阅读教学中, 教师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 要敢于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让学生有时间把课文读熟, 在此情况下再由教师指导, 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而带着情感读文, 让学生达到读中学习、读中感悟、读中巩固、读中进步的目的。

当然, 小学阅读教学, 针对的是小学生, 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方法。要敢于给学生时间, 敢于“放权”, 但也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样, 才能使阅读教学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一种好的、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 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说, 选择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02) .

[2]胡振燕.有序·适度·高效——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01) .

[3]王亚, 骆文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世界 (教师之窗) , 2012, (01) .

[4]罗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5]金爱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对性评价开发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那一刻我真的好感动初中作文下一篇:残联康复工作